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_一个分析框架
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_一个分析框架
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周雪光 艾 云摘 要:强调变迁过程中多重制度逻辑及其相互作用,旨在解释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制度变迁现象。
制度变迁是由占据不同利益的个人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而推动和约束的,而不同群体和个人的行为受其所处场域的制度逻辑制约。
因此,制度变迁的轨迹和方向取决于参与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及其相互作用。
需要在多重制度逻辑的相互关系中认识它们的各自角色,在行动者群体间互动中解读制度逻辑的作用,并关注制度变迁的内生性过程。
我们以北方一个乡镇中村庄选举制度2000 2008年的演变历程来阐述这一分析框架所提出的研究课题、分析概念以及理论思路。
关键词:制度逻辑 制度变迁 村庄选举作者周雪光,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艾云,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1)。
一、作为新兴制度的村庄选举:研究课题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大规模制度变迁的时代。
30多年来,中国社会各领域经历了深刻的制度变迁,而且这些变迁仍在持续深化演变之中。
变迁的时代要求相应的社会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分析、解读这些林林总总的变化。
但是,社会科学为认识社会变迁所提供的理论范式和分析工具却是苍白无力的。
大规模的制度变迁涉及多重过程和各种制度要素间的安排组合。
但社会科学主流的研究思路和风格趋向于关注某一种机制并在研究过程中将其 孤立分化 以供解析,而不是从各种机制之间的关系中理解、认识其作用。
例如,英文文献中有关市场机制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 地方政府的角色 以及社会网络的作用 对认识中国社会变迁提供了独特的研究本研究得到斯坦福大学CEA S和H ew lett Faculty Fund、上海市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大学)及国家留学基金委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支持,并得益于美国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的讨论班、刘玉照、王修晓等人以及 中国社会科学 匿名评审人的批评,特此致谢。
V ictor N ee, A T heor y of M arket T ransitio n:F ro m Redistr ibution to M ar kets in Stat e Socialism,"A mer ican Sociol ogical Review,vo l.54,no.5,1989,pp.663-81.Jean C.O i, Fiscal Refor m and the Eco no mic F oundatio ns o f L ocal St at e Corpor atism in China,"W or ld Politics,vo l.45,no.1,1992,pp.99-126;A ndrew G.Walder, Lo ca l G ov ernments as Indust rial Firms:A n O rganizatio na l Analysis of China s T ransitio nal Economy,"A mer ican J our nal of S ociolo gy, vo l.101,no.2,1995,pp.263-301.L in Nan, Lo ca l M ar ket So cialism:L o ca l Cor por atism in A ctio n in Rur al China,"T heor y and So ciety,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视角和分析概念。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周雪光【内容提要】本文以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间的矛盾为主线,从国家治理模式视角提出一个分析框架,用以解释当代中国政治运行过程中的一系列稳定重复的重大现象——集权与放权的交替往复,整顿治理的运动型机制,绵延不断但收效甚微的政治教化活动,举步维艰的科层政府理性化和法制建设发展,政策执行中的变通和共谋行为等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深层制度逻辑。
【关键词】权威体制国家治理制度逻辑国家—地方关系一、现象与思路在当代中国60年的政治历程中,一些重大现象稳定存在或重复再现:宏观上,中央—地方关系在集权与放权的抉择中轮番交替,自上而下的运动型治理整顿在不同领域中重复出现,林林总总的政治教育运动收效甚微但仍然绵延不断,法律制度、科层制度的发展举步维艰。
从微观上来看,诸多基层问题——例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不力,变通与共谋等——急药慢攻,反复治理,但仍痼疾难除、去而复来。
这些问题各有其独特的场景,它们发生的形式、实际内容各异,节奏每每不一,若分门别类或许可以逐一论道其原因。
但是,这些现象的重复再现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它们背后是否存在着一个稳定共享的制度逻辑?进而言之,是不是有一个理论视角,一个大的思路,可以把这些分散在不同领域、不同场景、不同形式的现象和问题放在同一个分析框架里,探究它们之间的关联以及其背后的制度逻辑,以期越树木而见森林,溯溪流而求渊源?这正是本文的基本立论:上述种种现象以及其他相关问题均来源于中国政体内部的一个深刻矛盾,即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在中央管辖权与地方治理权间的紧张和不兼容:前者趋于权力、资源向上集中,从而削弱了地方政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这一体制的有效治理能力;而后者又常常表现为各行其是,偏离失控,对权威体制的中央核心产生威胁。
在权威体制中,这一矛盾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只能在动态中寻找某种暂时的平衡点。
在中国政治进程中,权威体制的两个维系机制——科层制度和一统观念制度——受到了多重挑战:科层制度承担越来越多的治理功能,不堪重负;一统观念制度受到多元社会的碰撞挑战,难以为继。
一、主题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
一、主题: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主讲人:周雪光(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时间:2010年05月18日13:30 地点:教育学院103教室二、主题:大众传媒在公共舆论和民主政治构建中的作用与局限主讲人:洪浚浩教授(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传播系教授)时间:2010年05月18日10:10 地点:文史楼104三、主题:文化与经济系列讲座之四:茶与咖啡主讲人:张信刚教授时间:2010年05月17日19:00 地点:光华老楼202教室四、主题:Novel Digital Media with Electronic Inks主讲人:Dr. Zhang-Lin Zhou (Hewlett-Packard Labs, Palo Alto, California, USA)时间:2010年05月17日15:00 地点:化学楼A区205会议室五、主题Ocean Environment and Ocean Energy -From Waveless Hulls to Ocean Renewable Energy主讲人:Professor Ronald W. Yeung, Ph.D.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时间:2010年05月17日15:00 地点:湍流会议室(大风洞会议室)六、主题:煤炭--中国化石能首席及其开发利用主讲人:杜铭华研究员(神华煤制油化工研究院副院长)时间:2010年05月17日14:40 地点:北京大学理教203教室七、主题:Bit Allocation for Spatial Scalability Coding of H.264/SVC with Dependent Rate-Distortion Analysis主讲人:刘家瑛(博士研究生)时间:2010年05月17日14:00 地点:计算机所421会议室(中关村方正大厦内)八、主题:Attractos, limit cycles and homoclinic orbits in low-dimensional quadratic systems. (16-th Hilbert problem and Lorenz system)主讲人:Professor Gennady Leonov ,St Petersburg State University, Russia时间:2010年05月17日10:00 地点:北京大学力学楼四楼434大教室九、主题:关于集团财务管理的一些见解主讲人:吴孟飞时间:2010年05月16日19:00 地点:光华管理学院老楼202会议室十、主题:谁家无清风明月——禅艺术与禅修行主讲人:林谷芳时间:2010年05月16日19:00 地点:二教309十一、主题:中国企业「走出去」跨国并购-法律框架与实例探讨主讲人:黄日灿时间:2010年05月18日19:00 地点:北京大学法学院理教121室十二、主题:The Humanities in an Age of Global Transition 全球过渡时期的人文学科主讲人:霍米巴巴(Homi Bhabha),著名后殖民理论家、哈佛大学教授时间:2010年05月18日15:00 地点: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新闻发布厅十三、主题:Confidence Intervals Comparisons for the Slope in Linear Measurement Error Models 主讲人:Prof. Chi-Lun CHENG(Institute of Statistical Science,Academia Sinica,Taiwan)时间:2010年05月18日14:00 地点:理科一号搂1418十四、主题:多智能体系统的现状与发展主讲人:邵晋梁(电子科技大学)时间:2010年05月18日14:00 地点:二教311。
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研究政治制度的起源,探讨其产生的背景、原因 和过程。
政治制度的比较
对不同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各种制度的 优劣、差异和共性。
政治制度的演化
研究政治制度的演化过程,分析其变化的动因、 机制和路径。
政治制度的评估
评估各种政治制度的绩效和影响,探讨其对社会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贡献和挑战。
制度变迁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 过程,涉及到众多因素和力量的作用 。通过对历史过程的梳理,可以揭示 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制度变迁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 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历史事件的 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制度变迁对社会 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制度变迁的逻辑总结
制度变迁的逻辑起 点
制度变迁的逻辑过 程
选举制度的发展
选举制度从最初的直接选举到间接选举,再到现代的普 选制度,体现了公众参与度的提高。
法治社会的形成
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 性。
经济制度的变迁
市场经济的发展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释放了经济活力,促进了创新和竞 争。
金融体系的变化
金融体系从单一的银行体系向多元化的金融市场转变,提高了资 金配置效率。
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向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升级,再向服 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变,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社会制度的变迁
教育制度的改革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 培养。
医疗制度的改革
从公费医疗到医保制度改革,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降低了医 疗费用负担。
福利制度的改革2023 Nhomakorabea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一个分析框架
“一个分析框架”资料合集目录一、当代中国城市业主的法权抗争——关于业主维权活动的一个分析框架二、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三、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模式比较研究一个分析框架四、“阶层地权”农村地权配置的一个分析框架五、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六、优化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一个分析框架当代中国城市业主的法权抗争——关于业主维权活动的一个分析框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业主的法权抗争问题逐渐凸显。
本文将通过分析业主维权活动的成因、现状,法律基础及社会影响,来探讨当代中国城市业主的法权抗争。
业主维权活动的成因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权期限、房地产商违约、业主权益受损等因素。
在现有的土地制度下,土地使用权是有期限的,这使得业主在购买房产时无法永久拥有土地使用权。
一些房地产商在开发过程中存在违约行为,如未能按约定期限交房、房屋质量不符合约定等,导致业主的权益受损。
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业主不得不进行维权活动。
关于业主维权活动的现状,随着业主维权意识的提高,维权活动呈现出越来越活跃的趋势。
业主通过各种方式,如集体维权、网络维权等,来表达对房地产市场不规范行为的不满和对自身权益的。
这些维权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对推动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法律层面,业主维权活动的法律基础主要包括物权法、合同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
业主可以通过这些法律法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例如,根据物权法,业主对所购买的房屋享有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在遇到房地产商违约时,业主可以依据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赔偿或解除合同。
业主维权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业主维权活动有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化发展,防止房地产市场的混乱和无序。
业主维权活动有助于维护城市秩序和社会稳定。
如果业主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物业纠纷、社区安全等。
业主维权活动还有助于提高业主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权利保护意识,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多重逻辑下的调解制度变迁——个初步的分析框架
8 0 第1ຫໍສະໝຸດ 期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 0 1 3 年 2月
会变迁理论 ’ 时, 大多数的社会学家会变得警惕 、 避 来理论与本土文化 、社会科学知识 的有效性与开放 让、 惭愧或者恐惧 。 导致这种不 自然表现的部分原因 性之间的紧张1 5 ] 。中层理论提出后 , 受到学术界普遍
一
也 有 的 社 会 学 家 将 社 会 变 迁 的 范 围缩 小 至 社 会 结 安宁生活。由于制度深深地嵌构于社会之中, 导致制
构的变迁 。例如 , 日 本学者富永 健一就认为 , “ 所谓 度本身必然随着社会 的变迁而有所变化或调整。在 我们可 以将这种变化 ( 或调整 ) 称为 制度 的社会 变迁 , 就是通常难变 的东西发生变化 。这就 此意义上 , 意味着: 被称为社会变迁的, 是特别根本性的变迁” [ 2 1 。 变迁① o 在诸多研究制度变迁 的学术著作 中,学者们普 在我们看来 , 社会 变迁 , 首 先是表 明它是 一个 以时 遍关心的问题是 , 如何科学地解释制 度变迁过程 , 也 间为尺度的抽象概念 。一般来说 , 社会变迁往往 涉 及到较长 的一 段时间 , 短时间 内发生 的变化 , 我们 就是 寻 找导 致制 度 变迁 发生 的 因果 机 制 。由于 社 会
2 0 1 3年 2月
湖南警察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n a n P o l i c e Ac a d e my
F e b . 2 01 3 V0 1 . 2 5 No . I
第2 5卷
第1 期
多重 逻辑 下 的调 解 制度 变 迁
— —
个初 步 的分析框架
刘 敏
( 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 湖南 湘潭
社会科学中的制度分析:问题、理论、方法
Institutional Analysis in Social Sciences:A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ntroduction(社会科学中的制度分析社会科学中的制度分析::问题问题、、理论理论、、方法方法))2013-2014学年学年,,第一学期一学期,,周五下周五下午午 1.30-4.00授课老师授课老师::唐世平唐世平、、李辉李辉、、熊易寒制度分析已经成为社会科学中最为核心的课题之一。
本课程将向学生介绍社会科学的各主要领域(政治学、社会学、制度经济学、人类学)对制度的理解和分析的演进、前沿进展和分析方法。
修完本课程后,学生应该可以从事初步的定性制度分析。
定量方法需要学生单独修学定量方法课程(本课程的老师强烈推荐)。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政治学理论(POLI6003)或者是本科是修过政治学课程。
最好修过定量方法初阶。
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英文的阅读能力。
课程的每一节课都要求学生读完150页左右的材料,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每一次课,老师都会事先给出几个问题。
每一节课开始,老师会对这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之后是学生回答问题(每一位学生15-20分钟)。
然后是讨论。
评分标准评分标准::硕士生:出勤10%,课堂presentation20%,两篇短评(2500-3000字)20%,期末考试50%。
博士生:出勤10%,课堂presentation20%,两篇短评(2500-3000字)20%,期末论文50%特别提示特别提示::期末论文期末论文不能是不能是不能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必须是必须是真真正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
必读书目1. Jared Diamond, Guns, Germs, and Steel (New York, Norton, 1997)(《枪炮、病菌、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谢延光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 Norbert Elias, [1939] 1993. The Civilizing Process . Oxford: Blackwell. (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制度的演进逻辑
制度的演进逻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制度的演进逻辑也在不断变化。
制度是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对于一个国家或组织的正常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探讨制度的演进逻辑,并分析其影响。
一、历史上的制度演进逻辑在古代社会,人类最早的制度是部落的自然制度,以族群为单位,依据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共同生活和生产。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世界上出现了著名的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和欧洲的封建制度。
这些制度建立在封建领主和臣民关系、地主和农民关系的基础上,并通过法律体系作为约束和规范。
然而,这些制度也存在不足和弊端。
在中国,封建制度的权力集中于皇帝和贵族,普通人的权益受到压制;而在欧洲,封建制度对农民的剥削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
面对社会的变革,制度逐渐演进为现代化的制度。
二、现代社会的制度演进逻辑现代社会中,制度的发展逻辑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经济制度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主导力量。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贸易制度和货币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调整。
此外,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
在现代社会,民主制度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和追求。
民主制度强调公民的参与和自由选择,保障各阶层权益的平等。
同时,法治也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法律制度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公正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现代社会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
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和资源分配不均等的难题;社会的多样化和多元文化的存在导致了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碰撞;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的爆炸性增长给制度带来新的影响和挑战。
三、制度演进对社会的影响制度的演进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一个合理的制度能够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然而,如果制度存在不合理或僵化的方面,就会阻碍社会的正常运转。
同时,制度演进也对于个体的行为和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健全的制度能够保障个体权益,提供公正的机会,激发个体积极性和创造力。
建构性变通:制度变迁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以S大学教师职务聘任制变革为例
在 实证研究 中 ,孙 立平 、郭 于华分 析 了中国基层 官员在 中 国特 定 的政 治 文化背 景之 下 ,经常使 用 的
一
种权 力技 术— — “ 软硬兼 施 ” ,即通 过非 正式 的方 式来 行使 正 式 的权力 ,是 一种 独特 的权 力行 使方 式 。
[ 2 1 这 其 实 是 对 科 层 组 织 权 力 运 用 的 一 种 变 通 。 应 星 在 对 大 河 移 民 上 访 的研 究 中 ,列 出 了 很 多 地 方 政 府 用
研 究 多集 中于 原 有 制 度 仍 具 合 法性 、 但 其 组 织 目标 已经 发 生 变 化 的 科 层 组 织 , 本 文 将 其 称 之 为 “ 解 构 性 变
通” 。 但 还 有 一 种 情 况 ,即 发 生在 制 度 周期 的 交 替 过 程 中— — 新 制 度 被 制 定 出 来并 开 始 实施 以后 ,在 新 制 度
被 落实 ( 即再 制 度 化 ) 的过 程 中发 生 的 变通 现 象 。这 里 , 变通 的 目的是 指 向组 织 的新 目标 , 而且 , 这 个新 目 标 被 假 定 为与 新 制 度 的 实施 方 向是 一 致 的 , 即在 再 制 度 化 的 过 程 中为 了 实现 组 织 目标 所 采取 的 变通 行 动 , 本 文称 之 为 “ 建 构 性 变通 ” 。本 文通 过 对 S大 学教 师 职 务 聘 任 制 变 革 的 研 究 ,进 而具 体 分 析 了在 新 制 度 的 实 施 阶 段 ,制 度 的执 行 者 通 过 补 偿 性 行 动 、补 偿 性 制 度 、制 度 性 酌 情 和 合 情性 行 动 等机 制 来 保 证 新 制 度 的 落 实 。
球 ’ 辟 亩 2 0 1 3年 第 1 0期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何以变迁——一个多元动力的分析框架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何以变迁——一个多元动力的分析框架方晓田(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重庆400031)摘要:通过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演变脉络的审视,可以发现整体性分析制度变迁动力是正确把握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出发,提炼出环境与观念、法治与权力结构、关键节点与行动者、制度稳定与变革循环等主要因素,以建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多元动力分析框架,由此发现:环境与理念变化综合性驱动制度变迁,宏观法制与权力结构变化主导性驱动制度变迁,历史关键节点及行动者选择变化加速性驱动制度变迁,制度稳定与变革变化则循环性驱动制度变迁;在不同历史阶段,各动力变量遵循各自的制度逻辑展开互动,共同推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变迁。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民办教育;教育政策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742(2024)02-0041-14一、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自20世纪90年代初,斯科克波(SKOCPOL T )、西伦(THELEN K )和斯坦默(STEINMO S )等人提出“历史制度主义”概念以来[1],历史制度主义逐渐发展为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范式之一[2]1。
但与社会学制度主义偏重宏观结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偏重微观行动者不同,历史制度主义更重视中观层面的制度。
历史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形成初期所选择的政策,将极大影响甚至决定其未来发展,导致稳定均衡的制度发生变迁的因素不仅有制度本身,还有打破其均衡的外部力量。
[3]162-163它通过对旧制度主义的批判,以及对结构功能主义、历史社会学、符号互动学等理论的吸收与发展,更强调制度、环境、理念、权力、行为、价值等变量之间的关系。
历史制度主义主张对制度变迁的分析应将其置于更长历史时段或更中观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深刻理解事件变迁的因果链条和动力机制。
[4]对于某一制度变迁而2024年3月第40卷第2期高教发展与评估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Mar.,2024No.2,Vol.4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2021年度一般项目“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协议控制模式的风险评估与防范机制研究”(21BSH084)作者简介:方晓田,男,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民办教育制度。
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十八大以来我国地方治理创新的审视与展望
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十八大以来我国地方治理创新的审视与展望作者:范逢春来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02期摘要:我国地方治理创新具有工具性与价值性双重意义。
对十八大以来地方治理的解读需要在“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下进行。
基于“价值—过程—特性”的三维分析框架,对十八大以来的地方治理创新进行宏观审视与系统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地方治理创新实现了从“生产力政治”到“民生政治”的价值重构,实现了从“政策模仿”到“制度创新”的过程转换,实现了从“制度锁定”到“体制跃迁”的特性建构。
未来的地方治理创新会继续沿着民主化、法治化与科学化轨迹前进。
關键词:地方治理;制度变迁;民生政治;多元治理地方治理创新研究主题广泛整合了人民主权理论、治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协商民主理论等诸多理论资源。
在原初意义上,地方治理创新是地方政府“为提高效率、改善服务质量而进行的创造性改良。
它不同于政治体制改革,其工具性意义大于其价值性意义”①。
但是在我国,地方治理创新能够在避免政治风险的情况下为政治改革、社会变革、市场发展提供动力,实现单一制国家政治体制下地方经济社会差异化发展,为中国整体性的社会危机提供地方性的化解机制,从而推动超大规模的社会结构实现整体性提升,为顶层政治合法性提供支撑,因而具有其“价值性意义”。
十八大以来,我国地方治理在新的政治生态下,在主导价值、发生机制与内在意蕴上都有了诸多新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仍在持续深化演变之中。
这种大规模的地方性制度变迁涉及多重价值、多重过程、多种特性的组合演进,是“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②。
既往地方政府创新理论模型因其过于追求简约,对于当前中国正在发生的地方治理变迁过程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能力。
本研究基于“价值—过程—特性”的三维分析框架,力主“突破简约”③,对十八大以来我国地方治理创新做一个阶段性的宏观审视与系统分析,以期对我国地方政府的治道变革作出展望。
社会企业多重制度逻辑的演进机制
社会企业多重制度逻辑的演进机制1. 社会企业概述社会企业是一种以解决社会问题为核心使命的企业,其目标是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同提升。
社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制度逻辑,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价值的有效实现。
本文将从社会企业概述的角度,探讨社会企业多重制度逻辑的演进机制。
社会企业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西方国家出现了一种新的企业类型——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
社会企业的核心理念是将企业经营与社会责任相结合,通过解决社会问题来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社会企业的出现,是对传统企业模式的一种挑战和补充,它试图打破企业和商业之间的界限,使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关注社会公益和环境保护。
随着社会企业的发展,其制度逻辑也在不断演进。
最初的社会企业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和资助,以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为目的。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企业的发展空间,因为政府资源有限,无法满足所有社会问题的解决需求。
社会企业开始寻求其他途径来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社会企业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盈利模式,即所谓的“双重盈利”模式。
这种模式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关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通过这种方式,社会企业既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又能够为解决社会问题作出贡献。
随着双重盈利模式的成功实践,社会企业的制度逻辑进一步演进。
在这种模式下,社会企业不仅关注自身的盈利能力,还关注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关系。
这包括与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消费者等各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社会企业还需要关注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社会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各种竞争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社会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以保持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社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制度逻辑,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价值的有效实现。
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引言制度变迁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各种制度的兴起和衰落,不断演绎着社会变革的过程。
这些制度的变迁不仅是一个有序的过程,也蕴含着一定的逻辑。
本文将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并阐述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第一章制度变迁的历史1.1 史前社会的制度变迁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史前社会也存在着各种原始的制度。
这些制度的变迁主要受到环境和资源的影响。
例如,当人类从狩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过渡时,土地所有权和劳动分工等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变迁促使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1.2 古代社会的制度变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代社会也经历了多次制度变迁。
例如,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以及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每一次变迁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这些变迁往往是社会内部矛盾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3 现代社会的制度变迁现代社会的制度变迁主要受到科技和全球化的影响。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资本主义制度逐渐成为主导。
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例如,共产主义制度的兴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崛起,都是当代社会制度变迁的重要例证。
第二章制度变迁的逻辑2.1 社会变革的原因制度变迁的逻辑来源于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这些矛盾和冲突可以是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
例如,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矛盾与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需求相冲突。
2.2 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通常经历替代,而非完全消亡。
新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会与旧制度相互竞争,在竞争中,新制度逐渐壮大,旧制度逐渐衰落。
这个过程并非线性的,而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交替过程。
例如,在资本主义制度崛起的过程中,封建制度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在新的制度下扮演其他角色。
《2024年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逻辑研究》范文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逻辑研究》篇一一、引言多层次资本市场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金融监管的进步、企业融资需求的变化紧密相连。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制度变迁的逻辑进行研究,探讨其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趋势,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二、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背景(一)经济体制的变革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与发展,正是适应了这一经济体制变革的需要,为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二)金融监管的进步金融监管的不断完善,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监管部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市场行为,保护投资者权益,促进了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三)企业融资需求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融资需求日益多样化。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满足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的融资需求,推动了企业的创新与发展。
三、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历程(一)初期阶段(XX年代至XX年代)这一阶段,我国资本市场以沪深两市为主,主要服务于大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随着证券交易市场的逐步放开,部分地区开始尝试设立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平台。
(二)发展阶段(XX年代至今)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新三板、创业板、新四板等市场相继设立。
这些市场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金融监管的不断加强,为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现状及问题(一)制度现状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一个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这些市场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金融监管的不断加强,为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1. 市场结构有待优化:尽管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但市场结构仍有待优化。
《2024年多重制度逻辑、组织双元性与企业绩效》范文
《多重制度逻辑、组织双元性与企业绩效》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经济体系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内外环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绩效不仅受到单一制度逻辑的影响,还受到组织双元性的多重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多重制度逻辑、组织双元性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企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一)多重制度逻辑多重制度逻辑指的是在特定社会和历史背景下,不同制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
这些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企业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调整自身策略,以适应各种制度的要求。
(二)组织双元性组织双元性是指组织在保持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同时,又能灵活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这种能力表现在组织的结构、文化、战略等多个方面,是企业适应复杂环境的关键。
(三)企业绩效企业绩效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包括财务指标、市场占有率、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企业绩效是衡量企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
三、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一)研究假设本文认为,多重制度逻辑通过影响组织的外部环境,进而影响组织的双元性;而组织的双元性则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
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1. 多重制度逻辑对企业组织双元性有显著影响。
2. 组织双元性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
3. 组织双元性在多重制度逻辑与企业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二)模型构建基于上述假设,本文构建了多重制度逻辑、组织双元性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
该模型将多重制度逻辑作为外部环境的变量,组织双元性作为中介变量,企业绩效作为因变量,以揭示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二)数据本文的数据来源于某地区的企业,通过对这些企业的调查和访谈,收集了关于企业所面临的制度逻辑、组织双元性以及企业绩效等方面的数据。
五、研究结果与讨论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多重制度逻辑、组织双元性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
《2024年多重制度逻辑、组织双元性与企业绩效》范文
《多重制度逻辑、组织双元性与企业绩效》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多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其内部资源和能力,还与其所处的制度环境、组织结构以及双元性特质紧密相关。
本文旨在探讨多重制度逻辑、组织双元性如何影响企业绩效,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多重制度逻辑的理论背景多重制度逻辑指的是在一个社会中同时存在的多种制度规则和价值观体系。
这些制度逻辑可能来自于法律、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运营的外部环境。
不同的制度逻辑对企业有着不同的影响,要求企业根据所处的制度环境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和组织结构。
三、组织双元性的概念及意义组织双元性指的是组织在保持稳定和连续性的同时,又能适应环境和市场变化的能力。
这种能力体现在组织的战略、文化、结构和人员等多个方面。
双元性的组织能够在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实现持续创新和成长。
四、多重制度逻辑与组织双元性的关系多重制度逻辑对组织双元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组织需要调整其双元性的程度和方式。
例如,在强调规则和稳定的制度环境中,组织需要更多地保持其稳定性和连续性;而在强调创新和变化的制度环境中,组织则需要更多地展现其适应性和创新性。
因此,组织需要根据所处的制度环境,灵活地调整其双元性的特质。
五、多重制度逻辑与组织双元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显示,适当的多重制度逻辑和组织双元性对企业绩效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多重制度逻辑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信息,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市场和客户需求,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经营策略。
其次,组织双元性使企业能够在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实现持续创新和成长。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提高了企业的绩效水平。
六、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我们发现那些能够根据多重制度逻辑灵活调整组织双元性的企业,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绩效。
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案例的探析
作者: 汪玮[1];周育海[2]
作者机构: [1]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2]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务处
出版物刊名: 浙江社会科学
页码: 97-10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9期
主题词: 制度;制度变迁;参与式预算;温岭民主恳谈
摘要:制度变迁的轨迹和方向取决于参与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及其相互作用。
本文以强调变迁过程中多重制度逻辑及其相互作用,来解释中国地方正在发生的制度变迁现象。
通过温岭参与式预算民主恳谈实践这一案例,展示了一个由地方党委政府推动的、旨在解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治理难题的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在此基础上,试图阐明制度变迁过程中有哪些关键制度要素在发挥作用,并由此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制度的框架逻辑
制度的框架逻辑本文旨在探讨制度的框架逻辑。
首先,我们将介绍制度的定义、作用及其特点;其次,我们将分析制度的框架逻辑,以及健全制度的要素;最后,我们将总结制度的框架逻辑,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制度的定义、作用及特点1、定义:制度是指为达到某种目标,通过约束事物运行的规则、原则和机制,让各方行为符合预期的系统集合。
2、作用:从短期来看,制度能够让机构的行为更加有效率;从长期来看,制度能够确保组织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具有稳定、可控的发展基础。
3、特点:一方面,制度具有确定性,指明了行为的方向;另一方面,制度也具有弹性,可以根据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适当调整,以保持制度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二、制度的框架逻辑1、目标定位:制度体系要围绕组织战略及目标建立,考虑到具体的经济、技术、管理、法律等环境因素,明确战略目标、行动原则及行为准则。
2、制度结构:制度结构的构建,主要是按照组织的层次、分工等,把各种有关的政策、法规、流程等进行合理整合,使制度体系达到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和可控性。
3、制度实施:在制度实施时要考虑到组织内部的各种因素,把制度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驱动组织朝着战略目标前进。
4、制度考核:制度考核是制度体系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考核来评价制度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力,以反映制度体系是否符合预期,并为组织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实质性指导。
三、健全制度的要素1、任务支持要素:组织架构、资源配置、知识传达、管理工具等都是完善任务支持制度的必要要素。
2、行为保障要素:行为保障要素涵盖了组织的法律性措施、职能管理及诚信体系等,是保障组织行为符合预期的必要要素。
3、制度可持续要素:包括监督管理、评价考核、持续改进等,是维护制度有效影响力及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
制度的演进逻辑
制度的演进逻辑是指在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中制度变迁和发展的一种逻辑和过程。
制度是一种规范和规则的体系,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社会组织和资源配置。
制度的演进逻辑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1. 外部环境变化:制度的演进通常是响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结果。
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外部环境因素,如技术进步、文化变迁、经济发展、政治动荡等,都可能引发制度的变革和演进。
2. 制度内部问题:制度内部的问题和矛盾也可以触发制度的演进。
这些问题可能包括不公平、腐败、不平等、权力滥用等,促使社会寻求改变和改革现有制度。
3. 制度演进的动力:制度演进通常受到一系列动力的驱动。
这些动力包括政治行动、社会运动、法律变化、技术创新等。
例如,政府的政策决策、公民社会的抗议行动、新法规的出台等都可以推动制度演进。
4. 制度的路径依赖性:制度的演进往往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既过去的制度选择和决策会影响当前和未来的制度演进方向。
一旦某种制度建立起来,它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因为人们适应了这种制度,并形成了利益关系。
5. 制度的适应性和反馈机制:制度的演进还涉及到制度对外部变化的适应性和反馈机制。
当制度不再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时,可能会引发改革努力,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6. 制度的社会化和认同:制度的演进也受到社会化和认同的影响。
人们对制度的认同程度以及是否愿意遵守制度规则都可以影响制度的稳定性和发展方向。
总之,制度的演进逻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外部和内部因素,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多个层面。
理解制度演进的逻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变迁和制度改革的动态过程。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演进方式和速度也可能有所不同,取决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Ξ周雪光 艾 云摘 要:强调变迁过程中多重制度逻辑及其相互作用,旨在解释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制度变迁现象。
制度变迁是由占据不同利益的个人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而推动和约束的,而不同群体和个人的行为受其所处场域的制度逻辑制约。
因此,制度变迁的轨迹和方向取决于参与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及其相互作用。
需要在多重制度逻辑的相互关系中认识它们的各自角色,在行动者群体间互动中解读制度逻辑的作用,并关注制度变迁的内生性过程。
我们以北方一个乡镇中村庄选举制度2000—2008年的演变历程来阐述这一分析框架所提出的研究课题、分析概念以及理论思路。
关键词:制度逻辑 制度变迁 村庄选举作者周雪光,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艾云,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1)。
Ξ 本研究得到斯坦福大学CEAS 和Hewlett Faculty Fund 、上海市高校社会学E -研究院(上海大学)及国家留学基金委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支持,并得益于美国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的讨论班、刘玉照、王修晓等人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匿名评审人的批评,特此致谢。
① Victor Nee ,“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 :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s in State Socialism ,"A merican S ociological Review ,vol.54,no.5,1989,pp.663281.② J ean C.Oi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W orl d Politics ,vol.45,no.1,1992,pp.992126;Andrew G.Walder ,“Local G 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 :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of China πs Transitional Economy ,"A merican J ournal of S ociology ,vol.101,no.2,1995,pp.2632301.③ Lin Nan ,“Local Market Socialism :Local Corporatism in Actio n in Rural China ,"T heory an d S ociet y ,一、作为新兴制度的村庄选举:研究课题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大规模制度变迁的时代。
30多年来,中国社会各领域经历了深刻的制度变迁,而且这些变迁仍在持续深化演变之中。
变迁的时代要求相应的社会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分析、解读这些林林总总的变化。
但是,社会科学为认识社会变迁所提供的理论范式和分析工具却是苍白无力的。
大规模的制度变迁涉及多重过程和各种制度要素间的安排组合。
但社会科学主流的研究思路和风格趋向于关注某一种机制并在研究过程中将其“孤立分化”以供解析,而不是从各种机制之间的关系中理解、认识其作用。
例如,英文文献中有关市场机制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①地方政府的角色②以及社会网络的作用③对认识中国社会变迁提供了独特的研究・231・视角和分析概念。
但制度变迁很少只有某一机制在起作用,而常常涉及多重制度逻辑和过程。
而且,在与其他机制的相互作用中,某一具体机制影响的程度和方向也可能发生很大变化。
社会科学追求简约(parsimonious )理论模型的倾向限制了研究者的理论视野和想象,对这些已有模型与实际发生过程之间的偏差和距离视而不见。
正因为此,社会科学诸多理论对于正在发生的制度变迁过程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能力,也没有对制度变迁研究起到有益的指导作用。
这一领域中的学者在其研究中常常不得不勉为其难,临时拼凑分析工具和理论观点来解释这些现象。
针对制度变迁领域中理论贫瘠的状况,本文提出一个“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框架,从三个方面克服以往研究的不足。
第一,我们的分析框架力主“突破简约”,①强调多重制度逻辑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提炼发展理论分析。
第二,我们强调这些制度逻辑的微观基础,即它们在某一领域中相应群体行为方式上的体现,从而建立宏观制度逻辑与微观群体行为之间的联系。
第三,在上述基础上,我们强调制度变迁是一个内在性过程,即多重逻辑与群体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和制约了随后的发展轨迹。
因此,认识制度变迁必须着眼于对其具体演变过程的深入分析。
我们以一个北方农业乡镇2000—2008年间四届村庄选举演变过程的个案研究来具体阐述这一分析框架的研究课题、分析概念和基本命题。
从形式上和实践上,村庄选举都可以说是一个新兴的社会制度,按照198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组织法》),村庄选举指村民每三年一轮直接投票选举产生村庄的村委会,作为管理村庄事务的自治领导机构。
在正式法规上,村庄选举过程和选举产生的村委会运作都有着一整套明确规定的程序和目标。
自1998年《组织法》修订正式颁布后,村庄选举的正式化得到进一步落实执行。
今天,村庄选举已经成为一个制度化的民主实践,在中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的60万村庄的6亿农民中周而复始地实践着。
不难看出,一人一票、公开竞选、直接选举和村民自治等制度规定与传统中国乡绅基础上的村庄治理模式迥然不同,②也与集体化时代自上而下的集体组织制度大相径庭。
③换言之,村庄选举在乡土中国引进了一个崭新的治理逻辑。
本研究中有关村庄选举的经验材料主要来自笔者在中国北方FS 镇的田野观察和访谈。
FS 镇是一个农业镇,由27个村庄组成。
笔者自2004年起每年多次回访至今,跟踪观察该镇在农业生产、村庄治理、基层政府诸方面的状况和演变。
2000—2008年期间,该地区的村庄选举经过了早期的政府干预控制、农民抵制抗争等阶段,至今已演变为村民广为接受、积极参与的制度化实践。
我们应用“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框架来阐释这一制度变迁背后的机制和过程。
我们的微观着眼点不是把这个具体研究场所的方方面面说清楚,也不是将有关这一乡镇的研究结论推而广之。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深入仔细的个案观察对制度变迁内在过程有深入把握,从而帮助我们澄清分析概念,把握因果机制,以便阐述这一分析框架的分析角度和意义。
vol.24,no.3,1995,pp.301254.① Albert O.Hirschman ,Rival V iews of M arket S ociet y and Other Recent Essays ,Cambridge :HarvardUniversity Press ,1992.② P.Duara ,Culture ,Pow er ,and the S tate :R ural N orth China ,190021942,Stanford :StanfordUniversity Press ,1988.③ Edward Friedman ,Paul G.Pickowicz and Mark Selden ,Chinese V illage ,S ocialist S tat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1;William L.Parish and Martin K ing Whyte ,V illage and Famil y in Contem porary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8.・331・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二、制度变迁中的多重逻辑:一个分析框架提出“多重制度逻辑”的理论分析框架前提是,大规模制度变迁涉及多重过程和机制;而只有在这些过程机制的相互作用中才能恰如其分地认识它们各自的作用和影响,由此对制度变迁提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例如,诺斯和托马斯①有关西方经济历史中制度变迁的理论有着很大影响。
他们的理论特意强调了效率机制———即价格的相对变化———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但是,诺斯后来承认,“统治者按照他们自己的利益来制定规则;因此交易成本通常导致效率低下的所有权盛行”。
②在这里,效率机制与既得利益之间相互作用导致了所有权配置不同于效率机制单一影响的演变轨迹。
同样地,在研究中国社会转型对社会不平等状况的意义时,倪志伟的“市场转型理论”提出了有关市场机制衍生新的社会分层形态的命题。
但倪后来也意识到,国家权力与市场机制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与单纯市场机制迥然不同的社会不平等形态。
③基于此,仅仅关注某一机制的研究视角可能导致理论预测和研究设计上的偏差甚至是本末倒置的结论。
许多学者呼吁要关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多重过程和机制。
④从这一前提出发,我们提出“多重制度逻辑”分析框架。
第一,将制度变迁中的多重过程机制及其相互作用作为分析着眼点。
制度逻辑指某一领域中稳定存在的制度安排和相应的行动机制。
这些制度逻辑诱发和塑造了这一领域中相应的行为方式。
例如,在国企改制过程中,不难看到各种制度逻辑的参与———国家对资源控制的逻辑,公共资产分配的逻辑,相关领域中既得利益集团的行动逻辑,以及企业内部员工的行动逻辑。
在村庄选举这一制度变迁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中央政府、基层政府和乡村社会这三个领域中不同制度逻辑的参与和相互作用。
不仅如此,某一制度逻辑的作用是在与其他制度逻辑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因其他参与的制度逻辑不同而有着不同的作用。
例如,虽然市场规律是普遍的,但市场逻辑对社会不平等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与国家逻辑的相互作用而重新塑造。
例如,同是市场制度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国家,其社会分层的状况也每每不同。
⑤因此,如果我们超越具体社会背景或从统计意义上“控制”其他制度逻辑而孤立抽象地讨论某一制度逻辑的作用,常常会导致对其作用的片面认识甚至误读。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出第一个命题:制度变迁涉及多重制度逻辑;我们必须从这些制度逻辑的相互关系中认识它们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制度逻辑提供了宏观层次上制度安排与微观层次上人们可观察行为之间的联系,从・431・中国社会科学 2010年第4期①②③④⑤Douglass C.North and Robert Thomas ,T he Rise of the Western W orl d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73.Douglass C.North ,I nstitutions ,I 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 orm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p.7.Victor Nee ,“Social Inequality in Reforming State Socialism :Between Redistribution and Markets inChina ,"A merican S ociological Review ,vol.56,no.3,1991,pp.267282.William L.Parish and Ethan Michelson ,“Politics and Markets :Dual Transformation ,"A mericanJ ournal of S ociolog y ,vol.101,no.4,1996,pp.1042259;Andrew G ,Walder ,“Markets and Inequality in Transitional Economies :Toward Testable Theories ,"A merican J ournal of S ociology ,vol.101,no.4,1996,pp.1060273;Zhou Xueguang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Evidence f rom Panel Data ,"A merican J ournal of S ociology ,vol.105,no.4,2000,pp.1135274.P.Flora and A.Heidenheimer ,T he Development of Wel f are S tates in Europe and A merica ,New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84.而为认识制度变迁的微观基础提供了一个分析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