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综述(1)论文_论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综述(1)论文
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828485b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15.png)
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产业集群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文将对国外产业集群的研究进行综述,介绍产业集群的定义、特点、历史和发展,以及产业集群的形态和特征等内容。
国外产业集群的定义和特点产业集群指的是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机构和相关产业,通过协同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知识溢出,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
产业集群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集聚性:产业集群通常位于同一地理区域,临近的企业和机构可以更好地进行交流和合作,从而降低运输和沟通成本。
2、产业关联性: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机构通常具有一定的产业关联性,如上游供应商、下游分销商、金融机构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3、资源共享性: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机构可以共享基础设施、人才、市场等资源,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4、知识溢出性: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机构可以通过交流、合作和学习,实现知识和技术的共享和溢出,从而提升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
国外产业集群的历史和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早的产业集群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当时纺织业在该地区发展迅速,形成了早期的产业集群。
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集群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国外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
在这个阶段,政府和企业更加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同时,国际合作也成为了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趋势,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推动全球产业集群的发展。
国外产业集群的形态和特征国外产业集群的形态和特征因地区和产业发展阶段而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产业集群形态和特征:1、制造业集群:制造业是许多国家的重要产业,制造业集群通常包括机械、电子、汽车等制造业相关的企业和机构。
这些企业和机构在某一区域集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庞大的生产能力。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及其评析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及其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d0370a0a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da.png)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及其评析一、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历程二、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三、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分析四、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评估五、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状况与对策探讨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现象越来越常见,它是由一群企业或产业共同组成的紧密联系的经济体,以共同的目标、专业技术和资源为基础,具有产生经济效益的潜力。
本文将围绕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其评析,选取五个主题进行详细分析:一、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现在,国外学者在产业集群理论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
最初的产业集群理论主要集中在美国的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
在20世纪90年代,欧洲的一些经济体和亚洲的一些发达国家也逐渐出现了产业集群现象。
目前,国外产业集群理论主要包括波特五力模型和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基础理论。
此外,还有一些基于网络重组、企业创新、区域合作等基本概念的理论。
国外学者在对产业集群理论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它能够促进企业的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增加利润率。
二、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区域性的经济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可以提供用工机会、创造税收、促进经济增长,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
同时,它还能够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为区域经济提供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
此外,产业集群还可以帮助企业加强与供应商、客户等网络关系,在不断的博弈中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分析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内部规制、流动性和地理因素。
在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对于这种企业联系的形成和发展,内部规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流动性则是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基本动力之一。
流动性不仅包括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还包括情节、信任和社交网络等各种互动和联结。
此外,地理因素在产业集群的形成中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地理区位的优异性可以吸引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同时,依托地方政府、大学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的支持,也可以帮助产业集群尽快成熟。
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5e4238d856a561253d36f22.png)
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综述摘要: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变得更加深入。
早期的产业区理论、增长极理论等为现代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来源,工业革命之后,产业集群理论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完善,最终形成了现代产业集群理论,在本文中,对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综述前言:从产业集群理论产生至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
对于产业集群理论,西方的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尽管研究不断的深入,但是人们对产业集群的认识越来越混乱,为了帮助人们清晰的认识产业集群理论,以时间为主轴,对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及其主要理论进行了综述一、工业化时期(一)前期工业革命之后,家庭作坊以及手工工场逐渐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工厂以及企业,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主体地位也被中小企业所替代,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之间的物质联系开始逐渐的密切,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是企业发展中所共同追求的。
由此,企业之间的一体化的物质联系是本时期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重点,而实行产业集群的目的是将运输成本降低,更好的促进外部规模经济的发展[1]。
在工业化前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理论主要有三个:第一,产业区理论,这一理论是由马歇尔提出的,在特定的区域内,类型相似的中小企业会出现聚集,由此形成“产业区”,之所以会形成产业区,是因为企业能够更好地获取外部经济提供的便利条件,比如协同效应、创新环境等,不过马歇尔在对产业区理论进行研究时,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还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第二,增长极理论,这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帕鲁提出的,随后,保德威勒在其研究对增长极理的内涵进行了丰富,同时,将其涵义转移到虚拟空间经济发展中,在保德威勒的理论中,政府对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其核心观点,显然,该理论中过分夸大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三,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这是由科洛索夫斯基提出的理论,在他的定义中,生产综合体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以自然条件、运输等为依据,对各个企业进行合理的安置,由此看来,企业之间稳固和正式的投入产出联系是该理论所强调的,不过,此理论是在前苏联中提出的,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政治目的要更强于经济集聚的作用。
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64c0a5333687e21af45a91d.png)
将运输成本 降低 ,更好 的促进外 部规模 经济 的发展 j 。在工业 化前期 , 比较有代表性 的产业集群 理论主要有三个 :第 一 ,产业 区理 论 ,这一理 论是 由马歇 尔提出的 。在特定的区域内 ,类型相似的 中小企业 会 出现 聚 集 ,由此形成 “ 产 业区” ,之所 以会 形成产业 区 ,是 因为企业 能够更好 地获取外部经济提供的便利条件 ,比如协 同效应 、创新 环境等 ,不过 马 歇尔在对产业 区理论进行研究时 ,受到客观因素 的限制 ,还 存在一定 的 历史局限性 ;第二 ,增长极理论 ,这是 由法 国经济学家 帕鲁提 出的 ,随 后 ,保德威勒在其研究对增长极理 的内涵进行 了丰富 ,同时 ,将其 涵义 转移到虚拟空 间经济发展 中,在保德威勒 的理论 中,政 府对产业集 聚的 形成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 ,这是其核心观 点,显然 ,该理论 中过 分夸大 了政府在经济发展 中的作用 ;第 三,地域 生产 综合体理论 ,这是 由科 洛索夫斯基提 出的理论 ,在他 的定 义中 ,生产综合 体是指在一 定的 地域 内,以 自然条件 、运输 等为依 据 ,对 各个企 业进 行合理 的安置 ,由 此看来 ,企业 之间稳 固和正式 的投 入产 出联 系是 该理 论所 强调 的 ,不 过 ,此理论 是在前 苏联中提出的 ,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 ,政 治 目的 要更 强于经济集聚的作用。
( 二 ) 后 期
新技术革命之后 ,生产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而且社会 也迈进 了信 息时代 ,企业在进行生产时 ,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得到提 升 ,企业之 间 在进行物质联系时 ,信息沟通的重要性也显著 的提升 , 此 时 ,产业 聚集 的主要 目的除 了降低运费成本之外 ,还包含降低交易 费用。首先 ,新 产 业 区理论 。2 0世纪七 八 十年代 ,爆 发 了世 界性 的经济 危机 ,在 很 多国 家 的经济都 出现衰退时 ,美 国、意大利 、德 国等 国家 的经 济反而得 到了 发展 ,针对此种现象 ,别 卡提尼进行 了有效地分析 ,并形 成产业 区的概 念 ,为了与马歇 尔的理论进行 区别 ,将别 卡提 尼的理论 称之 为新 产业区 理论 】 。其次 ,新经济地理理论 。克鲁格曼在对区域经济理论进 行研究 时 ,通过 规模报酬递增模型的建立 ,将其研 究纳入到主流经 济学 中,在 产业 聚集 的过程 中,形 成 的空间格 局具 备 多样性 ,而且 在形 成 的过程 中 ,特定 的历史事件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产业空间 聚集形 成之后 ,就 会 自我延续 。最后 ,新竞 争 经济 理 论。波 特 在他 的 《 国 家竞 争优 势 》 中引入了产业集群 的概念 ,当产业集群 的创新能力和升级 能力都 比较 强 时就会带动生产力 的发展 ,进而提升 国家 的竞争力 ,波特 的理论促进 了 产业集群研究的发展 ,并受到 了广泛 的关注 。 二 、现 代 社 会 时期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abaf64833687e21ae45a901.png)
产业集群研究综述一、产业集群国内外研究现状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集聚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经济基础的区别,其在国内外的研究阶段、内容和方向各有不同。
1.1发达国家研究现状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发达国家。
国外集群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的关系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等方面。
其侧重点主要为集聚经济和地方制度。
1929年,韦伯(Alfred Weber)在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首先提出了产业集群(Cluster)。
其区位理论认为,集群的产生是自下而上的,是企业对集聚的优势认知而自发形成的,由此提出了集群形成的四因素论,引入了集聚因子的概念。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中首先提到了“产业区”这一概念,并将“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而获得”的经济称为“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cs)”1。
20世纪50年代,F·帕鲁(Perroux)提出的增长极理论和前苏联学者科洛索夫斯基(Korosovski)提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式认为集群是依靠国家的投资和政策自上而下完成的,从集群经济的角度研究了产业群。
20世纪70年代,在发达国家经济普遍衰退时,长期被忽视的中小企业集聚地区的经济发展却不错。
为了改善经济困境,复兴地方工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兴起。
2意大利社会学家Banasco(1977)首先关注意大利东北部与中部地区的发展,并提出了“第三意大利”的概念。
Giacomo Becattini在将“第三意大利”与马歇尔在英国观察到的“产业区”比较研究后,认为这些产业区的发展得益于本地劳动力分工基础上实现的经济外部性,以及当地社会文化背景支持下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
Lynn Mytelk和Fulvia Farinelli把产业集群分为:非正式群、有组织群和创新群,探讨如何在传统产业中培育创新群、建立创新系统,从而使传统产业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及其竞争优势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及其竞争优势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f34a8e6e009581b6bd9eb85.png)
产业集群及其竞争优势文献综述摘要: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个很重的现象,当前,产业集群的壮大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已日益受到关注。
因此产业集群这种现象越来越得到理论界学者的重视。
本文回顾了产业集群研究的经典理论,简要介绍国内外有关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现状。
最后本文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理论研究加以总结并进行评述。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集聚、竞争优势一、国外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第一个将系统研究产业集群现象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
他把经济规模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产业发展的规模,这和专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第二类则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和资源、他们的组织及管理的效率。
他把第一类的经济规模成为外部规模经济,把第二类的经济规模成为内部规模经济。
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
当产业持续增长,尤其是集中在特定的地区时,会出现熟练劳工的市场和先进的附属产业;或产生专门化的服务性行业以及改进铁路交通和其它基础设施。
马歇尔还用随产业规模扩大而引起的知识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传播来说明产业集群这种现象。
与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不同,区域经济学家韦伯、胡弗等从资源地理分布的角度来解释了企业集群行为,他们认为,企业的地理分布受到投入要素、产品市场和消费者分布的影响。
新经济地理理论对他们的理论加以发展,认为企业集群的发展原因可归结为三方面:降低了的运输成本,高质量的劳动力市场和当地技术存在的外部性。
克鲁格曼通过建立一个产业群模型来说明企业和产业一般趋向于在特定的区位集中,然而,不同群体和不同的相关活动又倾向于集结在不同地方。
他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分析并认为,在一个区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会是集聚,这就是从理论上证明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2011.6.5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2011.6.5](https://img.taocdn.com/s3/m/96d6268ccc22bcd126ff0c3a.png)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汤连帮201030510870技术经济及管理科学研究院一、引言从历史环境的来说,在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出现的那一时刻开始,伴随着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产业集群的现象就早已存在。
从产业集群产生的理论基础来看,经济学上的分工思想为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思想环境背景。
从古代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古尼罗河流域和古黄河流域的下游的集中灌溉农业区,再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美国硅谷、128号公路电子产业集群、底特律汽车工业区,印度产班加罗尔软件的软件开发区、日本的筑波和关西,以及台湾的新竹等等,都说明了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现象在提高和促进国家国际竞争力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二、问题的提出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在当代颇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
在当代,产业集群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组织现象。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都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
在大量研究和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得出世界产业集群组织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相似或相关的产业在相同的区域集聚,并变得日益相互依赖而具有产业集聚优势,形成产业集群。
世界各地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
纵观世界的地理版图,产业集群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可以找到。
在美国,有硅谷和128公路的电子产业群、好莱坞的影视娱乐产业群、纽约麦迪森大街的广告业群、明尼阿波利斯的医学设备业群、克利夫兰的油漆和涂料业群、西密歇根的办公室家具业群、达尔顿的地毯业群、加利福利亚的葡萄酒业群、马萨诸塞的制鞋业群等等。
在意大利,根据统计局的标准,2002年,专业集群有199个,其中纺织品集群69个、制鞋集群27个、家具集群39个、机械集群32个、食品集群17个、金属制品集群1个,化学制品集群4个,造纸和印刷集群6个、首饰集群4个。
然而,产业集群并非发达国家所独有,在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大量类似的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些集群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推动出口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bd202156c175f0e7cd13766.png)
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不仅吸收了集聚经济 ,经济外 部性 ,新社会 经济学等思想 ,也涉及或引用 了区域创新 网络 ,专业化分工等新 产业区理论 ,进而把 这些理论延 伸到更广泛的范围 波特的产业集群对于提高区域竞争 力, 推进区域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但其理论也受 认为产业集群最主要的弱点就是
� � � 到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波特的理论解释了已经存在的 和
� 动力组织的发展 ,韦伯把
个充分发展的 , 新颖的 , 综合
一 �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演进
德 马歇尔为代表的外部经济理论 . 马歇尔把经济规模 划分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类 , 并发现了外部
的劳动力组织看作是一定意义上的设备 , 由于其专业 韦伯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因素 ,产业集群可以最大限度地 提高批量购买和出售的规模 , 得到成本更为低廉的信
� � � 全球视野 理论月刊 00 年第 0 期
国内外 产业 集群 研究 综述
张 敏
� � � � � � (江苏教育学院 政教系,江苏 南京 )
摘要�产业集群理 论研究在国外源远流长 �研究成果颇丰 �国内这方面的 研究虽然起步 较晚� 发展却也相当 迅速� 但作为一个与区域经济增长联系极其密切的理论� 有一些基本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产业集群政策的风行 并未能消弭理论研究上的分歧� 反而对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 产业集群� 综述 � � � � � � � � � � 中图分类号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 码�� 文章编号� � �
1 1
K
和J
M
-
在 对发展中国
家的产业集研究中 � , 借鉴 M 对产业区的分类方 集群区生产的大量产品 第三个条件是当地的制度 ( 包 法 ,把 产业集群分为以下三类 ( 1)意大利 式产业集群 括政府的政策 , 商业习惯和竞争文化 )允许并鼓励这种 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 , 并指出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既不
产业集群的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f7bcb55f01dc281e53af0a2.png)
文献综述产业集群引言产业集群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相当年轻的分支学科,它发展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边缘学科也才只有半个世纪多一点的时间。
产业集群是近年来学术界较为关心的一个话题,所以相应的理论已相当丰富和成熟,在本综述中主要阐述了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关于产业集群模式及其效应的相关文献资料。
一、国外相关理论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马歇尔关于外部经济理论的研究。
而后,1909年韦伯的工业群理论,1934年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以及1991年克鲁格曼的规模收益递增理论,20世纪中后期波特的新竞争理论等,都从不同侧面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特征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探讨和研究[1]。
随后人们随产业集群的认识不断深化,产业集群的理论也不断趋于深化。
由于研究背景及目的的不同,国外的学者对于产业集群给出了多种不同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说法[2]。
目前,关于产业集群的理论可以分为以下三类:韦伯的观点认为,集聚之所以形成是因为各个工厂为了追求集聚的好处——利益的增大、成本的节省而自发形成的。
克鲁格曼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分析并认为,在一个区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会是集聚。
从理论上证明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并阐明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隔等原因,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也说明了现实中产业区的形成具有路径依赖性,而且产业空间集聚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自我延续下去。
波特是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产业集群问题。
他认为,产业集群更多地首先发端于一两家创新性的企业,这一两家企业刺激了许多其他同类企业的成长。
产业集群对企业竞争是高度重要的,这可以使企业更好地接近劳动者和公共物品以及相关机构的服务,同时有利于企业创新[3]。
在这些理论当中,最值得我思索的是波特的相关理论,他认为产业集群与竞争优势之间有密切的联系[4],并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研究的热点,研究认为产业集群能带来创新、要素相对集中等竞争优势[5]。
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132c691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26.png)
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形态和产业空间布局形式,已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本文旨在对国外产业集群的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揭示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的发展脉络、主要内容和未来趋势。
文章首先界定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征,明确了研究范围和对象。
然后,从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演化过程、影响因素、竞争优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梳理了国外学者在这些领域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
文章还关注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问题的关系,以及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章对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了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希望能够为国内外产业集群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国外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其理论基础源于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包括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
这些学科为产业集群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和解析框架。
经济学视角:在经济学领域,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产业组织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
产业组织理论关注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现象,强调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新经济地理学则更侧重于地理空间因素在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作用,认为地理邻近性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促进知识溢出和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地理学视角:地理学者从空间结构和地方化经济的角度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地理特征。
他们强调地方化经济对于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性,即特定区域内产业活动的集中能够带来外部经济效应,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扩散。
社会学视角:社会学视角则关注产业集群中的社会网络和信任机制。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间通过合作与交流形成了紧密的社会网络,这种网络结构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增强企业间的信任与合作,进而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管理学视角:管理学则更加关注产业集群中的创新管理和组织学习。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cd0f613227916888486d711.png)
模 经 济 是 指 企 业 利 用 地 理 接 近 性 , 过 规 模 经 济 使 企 业 生 产 成 本 通 处 于 或 接 近 最 低 状 态 , 无 法 获 得 内部 规 模 经 济 的 单 个 企 业 通 过 使 外部 合 作 获得 规模 经 济 . 指 出 , 中 于 特 定 地 方 的 “ 方 性 工 业 ” 他 集 地
1 产 业集 群 理 论 的 形 成 1 马 歇 尔 的 外部 经 济理 论 。 马歇 尔 被 认 为 是 第 一 个 阐述 产 . 1 业 集 群理 论 的 经 济 学 家 。 他 提 出 了 “ 部经 济 ” “ 部 经 济 ” 概 内 和 外 的 念 。外 部 经济 包 括 i 种 类 型 : 场 规 模 扩 大 带 来 的 中 间 投 入 品 的 市 规模 效 应 、 动 力 市 场 规 模 效 应 、 息 交 换 和 技 术 扩 散 。 马 歇 尔 认 劳 信 为“ 部 经 济 ” 使 中小 企业 的 集 聚 并 最 终 形 成 产 业 集 群 。 外 部 规 外 促
国 外 产 业 集 群 理 论 综 述
谌 迎 春 汪茂 军 邱 忠科 ( 南 师 范 大 学经 济 管理 学 院 5 0 0 ) 华 1 0 6
【 摘 要 】 为 一 种 空 间 产 业 组 织 形 式 , 业 集 群 已 成 为 许 多 国 家 和 地 作 产 济 l 学 、 理 学 、 会 学 的 广 泛 关 注 。 本 文 从 国 外 、国 内 两 方 面 入 手 , l地 理 管 社 —
即产 业 区 的本 质是 具 有 分 丁 性 质 的 企 业 在 特 定 地 区 的 集 聚 。马 歇 尔将 集 聚企 业 的地 区 称 为 “ 业 区 ” 产 。马 歇 尔 认 为 产 业 集 聚 的 原 因 是 为 了 获 得 外 部 规 模 经 济 的 好 处 , 多性 质 相 似 的 企 业 集 中 在 一 许
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45d2bb91a37f111f1855b34.png)
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一、产业集群的定义及分类迈克·E.波特(1998)认为,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
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
产业集群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
产业集群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
JATheo、Rolelandt和PimdenHertog(1998)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为了获取新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和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这种网络就是群。
PeterKnorringa和J¨orgMeyerStamer(1998)在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研究中,借鉴Markusen(1996)对产业区的分类方法,把产业集群分为以下三类(详见表1)。
LynnMytelka和FulviaFarinelli(2000)又基于产业集群的内在关系把产业集群分为三类(详见表2)。
资料来源:PeterKnorringa/J¨orgMeyerStamer.NewDimensionsinEnterpriseCooperationandDevelpment:FromClusterstoIndustrialDistricts.1998,(10)资料来源:LynnMytelkaandFulviaFarinelli(2000)根据UNCTAD(1998P8)改编。
二、关于产业集群机理的研究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
马歇尔(1920)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
研究国外产业集群理论进展及其评析
![研究国外产业集群理论进展及其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3a9bce6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9d.png)
研究国外产业集群理论进展及其评析论文报告一、标题:1.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发展概述2.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的实证研究3.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4. 对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的评价5. 发展中国家在产业集群建设中的借鉴和启示二、国外产业集群理论发展概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意大利学者弗朗西斯科·彭戴贝尼(Francesco Panetti)提出产业集群理论,该理论认为:同一产品相关联的、地理上相邻的企业之间将合作并形成组织,从而形成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的生产网络。
之后,其他学者又对其进行了拓展,加强了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证性。
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Michael Porter于1990年代初将产业集群理论引入企业战略领域,强调产业集群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认为由于相邻企业可以利用同类企业提供的基础设施,和同类企业在市场上的相互促进作用,企业可以实现协同创新、协同控制成本和协同组织运营,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三、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的实证研究产业集群理论的实证研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基于传统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二是基于新兴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
以传统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为例,研究者通过对现有产业集聚区域的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了很多实证结论,如:产业集群发展的难度、产业集群区域性变化过程、产业环境的影响、生产网络文化的特点等等。
而基于新兴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则主要关注新兴产业的发展,如互联网、科技创新等领域。
对于新兴产业的研究更注重探究新兴技术和新业态的利用,以推动现有产业的创新和进步。
然而,对于新兴产业如何在产业集群中实现更加有效整合和协同合作的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深化。
四、国外产业集群理论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相对于已经取得显著成果的经济体如欧美日,我国在产业集群建设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
虽然我国2015年发布了《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6-2020年)》,但仍然需要加强对产业生态的规划,逐步发展现有产业和引进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应用文-国外产业集群理论述评
![应用文-国外产业集群理论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e32a6a44bb4cf7ec4afed09f.png)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述评'产业集群,外部,竞争优势,聚集经济一个多世纪以来,产业集群逐渐变为世界经济活动的普遍现象。
早在马歇尔时代,产业集群在英国有著名的谢菲尔德刀具制造商和北安普敦的制衣厂商,在德国方圆150英里的区域内座落着已是当时世界市场领导者的六大印刷机厂商。
时至今日,在美国,高科技公司集聚在硅谷和波士顿128号公路,广告业集聚在纽约麦迪森大道,橡胶制品业集聚在缅因,娱乐业集聚在加利福尼亚等;在英国,有剑桥到伦敦一带的高保真音响器材集聚,在东京有都大田地区的金属制品业集聚。
在发展中国家,集聚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例如,秘鲁利马的服装业集聚,巴西在Sions的鞋类积聚,印尼在Anetral Java的棕榈糖业集聚。
在我国,沿海地区产业集聚的案例更是不胜枚举,广东东莞IT产品零部件与整机生产企业集聚,江苏戴南的不锈钢制品业、福建晋江的制鞋业集聚等等。
“集中”这一经济活动的显著地理特征,长期以来吸引着众多的经济学家、学家和各领域的学者,为什么会产生产业集群,集群的中心在哪里,如何使集群保持活力,如何通过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竞争力,对众多产业集群问题的理性思考促进了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
国外许多有关文献都对产业集群的概念进行了论述。
Machael E.Porter在《国家竞争优势》(1990)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概念,后又在“产业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1998)一文中进一步对其完善。
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在地理位置上集中,且互相的公司和机构集合,并以彼此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
在此基础上,Porter又定义了两种类型的集群:横向集群和纵向集群。
纵向集群是由通过买方和卖方关系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组成。
而横向集群的企业会共享终端产品市场,使用相同的技术和劳动力或需要相似的资源。
派克(F.G. Pyke)等人认为:产业集群是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通常在一个产业内,并且根植于地方社区。
国外产业集群创新探讨论文
![国外产业集群创新探讨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7c3a521eff9aef8951e061e.png)
国外产业集群创新探讨论文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古典区位理论阶段;产业联合阶段;社会整合时期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伟伯的工业区位论、增长极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新产业区理论、创新系统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是由前苏联学者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等,具体资料请见:【论文摘要】本文综述了至杜能农业区位论以来到20世纪末国外关于经济发展与地域空间关系研究上产生过的有重大影响的理论。
由于各理论间在不同的时期其研究方法和内容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将这些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是古典区位理论时期、产业联合时期和社会整合时期。
【关键词】产业集群;理论综述;区域创新1古典区位理论阶段在古典经济理论框架下.学者们所关注的事单个企业选址和产业的地理布局问题。
这一时期大致开始于19世纪2O 年代到20世纪中期结束。
古典区位论从成本的角度分析了工厂定位与原料地、市场区位以及运输方式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为原则发展起了一套定量的工厂区位分析方法,奠定了经济地理学中产业空间分析的数量化基础。
1.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杜能(Thunen.J.H.von)是农业区位论的奠基者,他在1826你年出版的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第一次从区位学角度来研究农业生产布局问题。
他以农民经营农场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引入地租和运费变量,并假设地租与耕地到中心城区的距离成反比、运输费用与这一距离成正比,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生产运输方式特征,得出农业生产布局的最优解。
并在此基础上,画出了不同农作物种植布局的模型图为一个围绕中心城区形成一个个同心圈层,即“杜能圈”。
他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由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使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出现分异。
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1.2伟伯的工业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阿尔佛来德.伟伯(Weber.A)是研究工业区位论的先驱,他在1909年的《工业区位论》中构建了一个以成本(尤其是运输成本)为核心的工业区位选择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指标和原则,并第一次将集聚理论系统化。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_关于产业集群的概念_分类与产生机制_王芹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_关于产业集群的概念_分类与产生机制_王芹](https://img.taocdn.com/s3/m/adfe1e4677232f60ddcca1aa.png)
【收稿日期】2006-04-19【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5JK045)【作者简介】王芹(1976-),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工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西安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关于产业集群的概念、分类与产生机制王芹1,2(1.西北工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72;2.西安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32)【摘要】近些年来,产业集群的研究已成了地区(国家)竞争力研究以及区域经济研究重要的前沿课题,产业集群强大的竞争优势早已引起国外学术界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因此有必要对国外产业集群的概念、分类、产生和发展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为产业集群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产业集群;概念;分类;产生机制【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07)19-0148-03一、产业集群概念及分类的讨论(一)产业集群的概念虽然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问题已经被研究了几十年,但至今为止对于产业集群的概念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定义。
概括来讲,目前对于产业集群的定义在国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西方关于集群理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最早从分工的角度描述产业集群现象。
他认为:产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成的群体。
马歇尔首先从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现象,认为产业集群是企业为追求共享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等外部规模经济而产生的聚集体。
(2)工业区位经济学家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
他认为,集聚因素可分为两个阶段: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和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实现地方工业化,显然后一阶段就是我们说的产业集群阶段。
因而,韦伯的定义可这样表述:产业集群是在某一区域内相互联系的企业的聚集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摘要:本文综述了至杜能农业区位论以来到20世纪末国外关于经济发展与地域空间关系研究上产生过的有重大影响的理论。
由于各理论间在不同的时期其研究方法和内容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将这些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是古典区位理论时期、产业联合时期和社会整合时期。
论文关键词:产业集群;理论综述;区域创新 1古典区位理论阶段在古典经济理论框架下.学者们所关注的事单个企业选址和产业的地理布局问题。
这一时期大致开始于19世纪2O年代到20世纪中期结束。
古典区位论从成本的角度分析了工厂定位与原料地、市场区位以及运输方式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为原则发展起了一套定量的工厂区位分析方法,奠定了经济地理学中产业空间分析的数量化基础。
1.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杜能(Thunen.J.H.von)是农业区位论的奠基者,他在1826你年出版的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第一次从区位学角度来研究农业生产布局问题。
他以农民经营农场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引入地租和运费变量,并假设地租与耕地到中心城区的距离成反比、运输费用与这一距离成正比,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生产运输方式特征,得出农业生产布局的最优解。
并在此基础上,画出了不同农作物种植布局的模型图为一个围绕中心城区形成一个个同心圈层,即“杜能圈”。
他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由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使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出现分异。
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1.2伟伯的工业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阿尔佛来德.伟伯(Weber.A)是研究工业区位论的先驱,他在1909年的《工业区位论》中构建了一个以成本(尤其是运输成本)为核心的工业区位选择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指标和原则,并第一次将集聚理论系统化。
韦伯从运输费用、劳动费用和集聚效益三个方面分析了决定企业区位移动的影响,提出了运费指向因子、劳动费指向因子和集聚指向因子。
在这些因子中韦伯极为重视集聚因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他认为集聚是一种优势或者说是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到一个地点所产生的市场化,并将这种集聚优势归结为技术设备发展、劳动组织发展和整体经济良好运用性等几个方面。
他进一步界定了集聚的含义,指出:集聚理论研究工业的集中化,这种集中化存在于工业生产综合体中.以单位产品的生产而变得更加经济而存在。
韦伯还对产业集聚做了定量研究,按照迁移增加的费用至少小于集聚所带来的成本节约原则,以等差费用曲线为分析工具来确定产业集聚程度.指出实际支付运费最小的地点将会成为工业集聚的地点。
2产业联合阶段在古典区位论时期.产业区位论的微观研究大多是将企业的运输成本最低、工资成本最低等单项成本因素作为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关要素。
到20世纪50年代后,多种成本因素的综合分析代替了单一成本分析。
同时,分析的内容也由单个企业的选址问题转向了多个企业间的协同关系上来。
更加注重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和产业间的前后关联.强调要素在空间上的极化、辐射、回程和累积效应。
这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主要理论有增长极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和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2.1增长极理论增长极概念是由法国学者佩鲁(Francoisperroux)于1955年首次提出,后来经过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ohn.frishman)、瑞典学者缪尔达尔(gunnarmyrda1)和美国学者赫希曼(A.O.hischman)等人在不同程度上的丰富和发展了.使这一理论趋于完善。
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地理空间上经济增长是不平衡地发展的,它以不同强度程点状分布,一个地区当嵌入一个推动性工业单元以后就可以产生集聚经济.形成增长中心,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
佩鲁将增长极可以定义为:围绕主导部门而组织有活力而且有高度关联的一组工业,它不仅本身迅速增长.而且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经济部门增长。
增长极一旦出现后对周围地区发展将产生两方面效益:即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极化效应指周围的生产要素不断向中心集中,使发达的中心区越发达.落后的地区越落后:扩散效应指增长极信息、技术、生产要素等形式向周围地区扩散,而带动周围地区发展。
增长极理论强调区域问不均独立于周边的“飞地”现象。
而这种“飞地”型“增长极”是不能很好地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因此到了70年代后,增长极理论开始受到批判。
2.2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是由前苏联学者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克洛索夫斯基是这一理论学派的代表,他认为地域生产综合体是:“在一个工业点完整的地区内。
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运输和经济地理位置,恰当地(有计划地)安置各企业,从而获得特定的经济效果.这样的一种各企业间的经济结合就称为生产综合体”。
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强调区域生产专业化与区域综合发展相结合,综合体内的核心产业主要由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决定,而与之项配合的相关企业和机构则主要依靠有计划的分配方式来实现。
地域生产综合体在前苏联时期产生过很大影响.对苏联各同盟国的经济发展也取到过重要作用.但随着苏联政局的解体和各主要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到8O年代中后期也逐渐不被理论界所采纳。
2.3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最早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费农(Venron)等人首创的工业生命循环理论。
该理论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他们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创新、发展、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科学家将这一思想引入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中并形成了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经济技术的发展在不同区域内是非均衡的,客观上已经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生产力的空间转移是从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转移的,由创新活动而产生的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方式等大多发源于高梯度区.并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逐步向低梯度区转移。
产业梯度转移在地理空间上具有明显的从核心向广大落后区转移的特征,而且存在着回程效应使得这种转移过程不仅难以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使低梯度区陷入“马太效应”的恶性循环中,造成地区间贫富差距扩大。
因此这一理论同增长极理论一样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评。
3社会整合时期这一时期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产业集聚研究不仅是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热点,而且也引起了社会学和地理学等多学科的高度关注。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研究形成了众多的产业集聚理论,由于这些理论关注的已不再是单个企业的选址和生产问题,也不是产业间关联和互动问题.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影响整个区域环境的文化、制度、政府、诚信和创新等社会性资源上,因此将这一时期称为社会整合阶段时期。
3.1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Michae1.E.Porter)在1990年出版的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将产业集群定义为:那些既竞争又合作的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如大学、行业协会)在特定领域内的地理集中。
波特把产业集群纳入竞争优势的分析框架中.用“钻石模型”来解释一国产业集群形成的国际竞争力。
“钻石模型”的构成要素包括需求条件、要素条件、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强度、相关支持产业、政府和机遇。
这些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协同作用的.任何一种要素的薄弱都会限制产业升级和创新的潜力。
调政府在集群中的作用,他认为政府应该在产业政策制定、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和基础教育等方面发挥较大作用,而不应该直接参与到集群中。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学者们认为该理论主要集中在宏观的国家层面上外部环境分析.对企业的微观层面的运作论述较少。
集群产生的背景也主要都是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经济主体,而对于尚处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的指导和解释力是有限的。
3.2新产业区理论在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1)提出产业区概念,在他的著作《经济学原理》中对这种生产上的地域集中做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产业区的形成是由于劳动力资源共享、中间产品的投入和技术溢出所形成的外部经济,使集聚到产业区内的企业可以获得比其他地区企业节省更多的成本,从而获得经济利润。
关于新产业区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意大利的社会学家伯卡蒂尼(Becattini)在系统考察了意大利中部的Tuscany地区后,把“第三意大利”称作“马歇尔式的产业区”.认为这些产业区的发展,得益于本地劳动分工基础上实现的经济外部性以及当地社会文化背景支持下企业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
并将这些产业区定义为“产业区是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和企业在一定自然与社会意义的地域上形成的社会地域生产综合体”。
新产业区理论是近些年来研究区域经济和区域产业集聚现象的主要理论,由于资本、劳动和信息移动变得更加容易,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似乎在减弱,有学者就提出“光滑”的生产空间概念。
在这种“滑溜溜”的生产空间中,学者们发现具有一定“粘结”行的区域,将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场所。
而新产业区无疑就是这样的一种能够吸引资本和劳动的区域。
3.3创新系统理论熊彼特(Joseph.A.Schumpeter)是创新理论的先先驱,他在1912年提出的创新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
他提出资本主义的核心是创造性破坏(creativedestruction)的观点,认为创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创新系统的研究是区域经济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概念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
年英国学者克里斯托弗·费里曼(ChnsFreeman,1988)在研究日本经济增长和技术追赶成功的原因后提出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1992年丹麦学者郎德沃尔(bengt—Akelundval1)主编的《国家创新系统:走向一种创新和交互学习的理论》和1993年纳尔逊主编的《国家创新系统:一个比较分析》等,他们都对创新体系进行了先期的开拓性的研究。
认为创新系统是接入创新活动的实体或节点之间的一组关系。
总之。
创新系统理论更多的地强调企业问相互活动和非正式的学习和交流,强调以信任为基础的企业合作以及区域的一种氛围。
文章来源:中华励誌网论文范文www.zhl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