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历史文化,培养历史意识,提高历史素养。
下面,我们将以一些具体的历史教学案例来展示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
案例一,利用实物展示历史文物。
在教学《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这一内容时,可以利用实物展示历史文物,比如指南针、造纸术、火药等。
通过观察、摸索、体验,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这些古代科技成就的原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案例二,历史名人故事分享。
在教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时,可以通过历史名人故事的分享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讲述孔子、孟子、墨子等历史名人的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增加学习的乐趣。
案例三,历史文化体验活动。
在教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文化体验活动,比如制作传统节日的食品、手工艺品,举行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等。
通过亲身参与,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案例四,历史博物馆参观学习。
在教学《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
通过实地参观,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以上几个历史教学案例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希望广大历史教
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更加丰富多彩的历史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历史的魅力,提高历史素养,培养综合素质。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篇一:部编版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明朝君权的加强》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一课,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及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它创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
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奴仆,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这一课在明清史占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3、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八股取士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的学生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因此,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才能更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
教学中还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采用了讲述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历史》课程思政教学一等奖优秀案例集锦
《历史》课程思政教学一等奖优秀案例集锦1. 案例一:民族团结的历史教育背景该案例发生在某中学历史教师王老师的课堂上。
该校位于多民族聚居地区,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背景。
在历史课程中,王老师意识到通过教育来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目标该案例的目标是通过历史课程,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意识。
实施王老师选择了一些与多民族共存和团结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例如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抗日战争中的各民族英雄等等。
他在课堂上讲解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同时,注重强调他们对民族团结的贡献和重要性。
同时,他还组织了一些班级活动,如学生们自愿组成小组,共同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并进行展示。
效果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王老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兴趣和认识。
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对不同民族的尊重和理解。
他们也在活动中更好地了解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相互影响,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友谊。
2. 案例二:历史文化传承的思政教育背景该案例发生在某高中历史教师李老师的课堂上。
该校位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兴趣和认识。
李老师意识到通过历史文化传承来进行思政教育的价值。
目标该案例的目标是通过历史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实施李老师在历史课堂上选择了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例如中国古代的文化瑰宝、古代科技发明等等。
他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他还组织了一些文化体验活动,如学生们参观博物馆、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
效果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李老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学生们通过参与文化体验活动,更深入地了解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他们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观点和看法,展示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 案例三:历史教育中的公民意识培养背景该案例发生在某初中历史教师张老师的课堂上。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历史教学案例一,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帝的君主。
他在位期间,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为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一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发展,以及统一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目标:1. 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2. 分析秦始皇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修筑长城等;3. 掌握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中央集权、行政区划、统一货币等方面;4. 思考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内容:1.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六国争霸,战争频繁;2.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秦国的强大实力,秦始皇的统一战争,逐个击破六国;3.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意义,结束了长期的战乱,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统一了文字、度量衡等;4.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对后世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课件展示等方式,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 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具体案例,如修筑长城、统一文字等;4. 视频展示法,通过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或动画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过程:1. 通过图片、地图等教具,向学生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六国疆域、战争情况等;2. 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状况;3. 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具体过程,让学生理解秦国的强大实力和秦始皇的统一战争;4. 讨论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统一战争的意义和秦始皇的改革措施;5. 案例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具体案例,如修筑长城、统一文字等,让学生了解秦始皇的政策和措施;6. 视频展示相关历史纪录片或动画片,让学生在视听上感受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场景。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享成功的历史教学实践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享成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享:成功的历史教学实践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和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许多教师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班级的有效教学方法。
本文将分享一个成功的历史教学实践案例,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案例一:班级社团建设与历史教学的有机结合在某中学历史课堂上,教师张老师结合班级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开展班级社团建设与历史教学的有机结合。
通过成立历史文化研究社团,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教师组织了学生们开展主题研究,例如“古代丝绸之路文化”、“文化名人与历史事件”等。
学生们自由选择研究方向,提出课题,并通过收集资料、参观实地、专家讲座等形式深入研究。
其次,教师邀请专家学者来到班级,为学生们进行讲座和指导。
通过与专家学者的交流互动,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入和全面,也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成果展示和分享。
学生们准备了PPT、海报、手抄报等多种形式的展示物,向全校师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通过分享,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使其他同学也对历史教学充满了兴趣。
此教学实践案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将班级社团与历史教学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通过实践探索,学生们在历史教学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结语:以上是一个成功的历史教学实践案例,通过合理的组织和创新的教学方式,教师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高。
教师应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使历史教学更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通过这个案例的分享,相信广大教师能够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为自己的历史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为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塑造他们的历史意识和价值观做出积极贡献。
历史教学案例3篇
教学案例1第13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一:学情介绍本次所上班级为八(3)班,该班级学生底子薄,基础差。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连最基础的知识都不清楚,有的甚至是一张白纸。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非常的被动,要老师不断的去催促。
课堂氛围不活泼,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多,也有一部分学生理解能力强,学习主观能动性高,是班上的积极份子,能够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教学设想通过对“九一八”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同时联系近代以来日本参加对华所有的战争,如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说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蓄谋已久的。
通过对“西安事变”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西安事变的背景是怎样的,就是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
张学良,杨虎城为全民族的利益,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国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个中学生,目前还不能为国家做点事情,但是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有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情景描述通过对“九一八”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同时联系近代以来日本参加对华所有的战争,如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说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蓄谋已久的。
通过对“西安事变”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西安事变的背景是怎样的,就是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
张学良,杨虎城为全民族的利益,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国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个中学生,目前还不能为国家做点事情,但是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有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本课我在导入的过程中,播放了《松花江上》这首歌曲,随着悲惨的音乐声,和着一张张悲惨的图片,渐渐把大家带入了那个时代的场景:东三省的人民在凛冽的寒风中,在泞泥不堪的道路上,艰难的前行。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优秀9篇)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优秀9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的9篇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是由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初中历史教案篇一教学重点: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教学难点:分封制教法设计:因为本课相关资料较多,可让学生事先预习,以学生讨论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堂教学设计:一、武王伐纣1、纣王的------建议教师让学生回忆夏桀的------,使学生理解凡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违背人民意志实施------的统治者最终都会遭到人民的反对的。
2、周国的强盛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周国强大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周的发展、强大是周人经过艰苦奋斗,和特别是重视人才的而得来的。
3、武王伐纣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武王伐纣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商汤灭夏桀的原因,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周胜商败的原因?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①商纣王的------,使商朝统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断反抗和阵前倒戈。
②周武王顺应民心,联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纣,解除了商纣对奴隶和平民的残暴统治,有利于历史的进步。
③是否顺应民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重要标准。
)一、西周政治、经济的发展1、周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区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
建议教师给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2、分封制和等级制让学生带着[周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诸侯?它们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问题阅读教材并加以讨论:学生能够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奴隶主的政权。
初一历史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初一历史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案例一:丝绸之路的建立与发展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世界各地的文明开始通过贸易和交流连接。
在初一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深入探讨丝绸之路的建立与发展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影响。
案例背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互通有无的重要通道,它不仅是一条贸易路线,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丝绸之路的建立与发展,不仅开启了东西方之间的互通之路,也带动了各种社会、经济和文化要素的交流。
分析过程:1. 古代中国的经济状况和需求:考察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情况,以及当时社会的经济需求。
举例说明中国丝绸的制作技术和贸易地位。
2. 西方对中国丝绸的需求:探寻丝绸在西方的价值、市场需求和影响,以此解释西方国家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动因。
3. 丝绸之路的建立与扩展:探究丝绸之路的开辟者、传播和发展过程,以及影响的地理、政治和文化因素。
4. 丝绸之路的影响:讨论丝绸之路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影响,涵盖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与融合以及国际关系的变化等方面。
案例二: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埃及的金字塔是初一历史教学中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分析金字塔的建造与功能,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埃及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技术水平。
案例背景: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陵墓的代表,它的建造见证了古埃及文明的繁荣和聪明才智。
金字塔既是法老永恒的家园,也是表达法老权力的象征。
分析过程:1. 建造金字塔的目的:介绍古埃及法老的权力和地位,以及他们追求永恒生命的信仰。
解释金字塔的作用和象征意义。
2. 金字塔的结构和设计:说明金字塔的层次结构和建造过程,以及使用的工具和技术。
讲解金字塔内部的空间规划和陵墓设施。
3. 金字塔对古埃及社会的影响:分析金字塔建造过程中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探究金字塔对古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并解释金字塔是如何维持其建设的。
4. 金字塔的文化意义:探讨金字塔对古埃及宗教和信仰的影响,以及它在古埃及历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享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享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良好的价值观的重要一环。
通过历史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体会历史发展对今天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审美情趣。
针对这一目标,我在中学历史课堂中运用了以下几个教学案例,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1. 《秦始皇陵》案例通过《秦始皇陵》这个案例,我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陵的历史背景以及其文化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触觉和历史情趣。
我首先结合图片、视频以及实地考察,向学生展示秦始皇陵的宏伟规模和丰富文化内涵。
然后,我们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秦始皇陵的建造目的,为什么秦始皇要焚书坑儒并统一文字等问题。
通过讨论,学生不仅激发了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还在思考中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 《丝绸之路》案例《丝绸之路》是中学历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通过运用《丝绸之路》案例,向学生展示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沿线的重要城市以及贸易中所传播的文化。
我特别强调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路线,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图片、地图、文物等多媒体教学工具,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各个地区的特色文化。
同时,我设计了小组讨论,让不同小组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古代商人的贸易活动,以加深对丝绸之路历史事件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抗日战争》案例在中国的历史课堂中,抗日战争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抗日战争》案例,我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奋斗历程、牺牲精神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意义。
我会给学生展示抗日战争期间的照片、影像资料以及相关文学作品,让他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我还会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电影和纪录片,帮助他们理解当年英勇抗敌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
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历史素材,感受到历史的力量,培养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同时也培养他们对于不公和侵略的批判思维。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4篇)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4篇)篇一:初中历史教案篇一重点: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难点: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教学手段: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一、导入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
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
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
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显示改革内容。
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
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
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强调俄国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势力。
三、美国内战:三组同学演示:“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出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
主要表现美国自独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扩张的手段、结果。
播放录像:“西进运动”片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四组同学演示:“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突出表现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
人教版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8篇
人教版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8篇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一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理解农耕文明扩张的原因,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认识古代文明交往的总趋势和表现。
重点和难点: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的早期联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置意图图片导入新课观察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概括文明区域范围呈现的趋势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一、古代文明的拓展文明拓展的原因通过识读地图,理解古代文明扩张是由农耕文明的优势决定文明拓展的方式比较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地图,知道文明拓展的不同方式文明拓展的影响观察拓展后的各文明地图,认识古代文明各自的拓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通过识图,理解农业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范围扩大讲授新课理解农耕文明拓展的动力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呈现古代文明拓展的空间,引出古代的帝国探究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总结提升二、古代世界的帝国对外扩张利用图片,明确不同帝国的兴衰发展、统治区域的变化等情况对内统治通过阅读和解读材料,归纳概括各帝国的统治政策和统治思想,得出帝国对前代文明的继承与发展,促进帝国的稳定与发展。
历史与反思利用表格总结帝国的统治措施,战争虽然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但文明的交流大多是在和平情况下进行。
三、文明的交流文明的纵向传播比较字母文字和楔形、象形文字,得出文明的传播有利于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文明的横向传播通过早期中西交流的图片和材料,得出文明的传播有利于世界历史发展从分散走向整体课程小结农耕文明拓展的潜能是前提,帝国是扩张的表现,文明的交流是农耕文明和帝国扩张的逻辑结果了解古代帝国的时间和空间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归纳总结帝国的措施;理解文明之间的联系与继承发展了解文明的传播方式提升认识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帝国。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篇一《鸦片战争》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1、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3册,《鸦片战争》教案设计2、课时:1课时3、课前准备:搜索视频和图片二、教学课题:通过《鸦片战争》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1、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
3、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
三、教材分析:《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的内容,课文介绍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的过程。
1、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林则徐虎门销烟视频《鸦片战争》5分钟http:///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讨论回答问题: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7篇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7篇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本课时讲述了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正常友好交往的基本原则——尊重与平等,它对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往,提高社会生活技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尊重、平等的重要性和真正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父母、邻居、同学、外地人、残疾人的品质,使学生认识到人格的尊严,平等待人,引发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有意识地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教学方法:情境表演、讨论。
教学准备:让三、四个学生准备情境表演。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地沟通、理解的技巧。
其实,能够沟通与理解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双方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待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尊重与平等。
[幻灯片]二、尊重与平等[老师叙述]下面,通过观看王丽同学上初中后遇到的几件事情,请大家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情境表演一:[幻灯片]展示演员表(主持人及解说:老师;演员:两位学生。
)[表演]王丽上了中学之后,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
她常常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写信、写日记。
有一次,妈妈看她在房间里呆了很久,怕她学习太累了,想叫她休息一会儿。
于是,妈妈一边推门进去,一边说:“小丽啊,做作业那么久了,休息一下吧。
”王丽一听是妈妈进来了,赶紧把日记本放进书桌的小抽屉里。
妈妈看她神神秘秘的,就笑了笑说:“什么秘密啊?”王丽支支吾吾地说:“没什么。
”其实,在她心里已经想好了明天要去买把锁来。
(暂停)[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王丽的妈妈是去偷看王丽的小抽屉了还是没有去偷看?请同学分别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当妈妈的一定很好奇,想看看抽屉里究竟是什么,她也是关心自己的女儿。
有的同学则认为妈妈知道那是王丽的秘密,觉得应该给她私人的空间,所以不会去偷看的。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都对妈妈接下去的行为进行了猜测,并谈了自己的理由,我们就看看下面的事情到底是怎样发展的吧。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7篇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7篇案例1:中国古代史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概述: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
2. 重要历史事件:如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秦统一六国、汉武帝开疆拓土等。
3. 杰出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3. 设置历史情景剧,让学生体验历史氛围。
案例2: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目标1.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近现代史概述: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2. 重要历史事件: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
3. 杰出历史人物:如林则徐、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
教学方法1. 采用对比分析法,展示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2. 结合文献资料,深入剖析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案例3:世界史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历史的基本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教学内容1. 世界史概述:古埃及、古希腊、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近现代欧洲等。
2. 重要历史事件:如希腊奥运会、罗马帝国兴衰、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
3. 杰出历史人物:如亚里士多德、恺撒、牛顿、华盛顿等。
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教学法,生动展示世界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
3. 结合时事政治,让学生关注世界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初中历史学科优秀教学案例设计5篇
初中历史学科优秀教学案例设计5篇初中历史学科优秀教学案例设计5篇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每种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例设计,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例设计(篇1)《三国鼎立》[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
(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5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5篇西方的历史学开始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在《历史》(又名《希波战争史》)一书中记录了希腊与波斯之间的希波战争,历史从此自神话和文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
接下来是关于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况,《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能正确评价《查士丁尼法典》;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归纳总结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理解拜占庭帝国对中西方文化的贡献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设置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利用材料研究历史问题,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体会论从史出、辩证看待问题等历史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罗马法律,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且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
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极态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查士丁尼法典》的内容和作用教学难点:探讨拜占庭帝国强盛、衰亡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之后帝国不断扩张成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若干年后,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西罗马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但后来却逐渐衰落、灭亡了,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及探索的空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走近这个曾极度繁荣的古老帝国,感受它的辉煌,了解它的衰亡。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1.展示:《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2.教师提问:拜占庭盛极一时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继承和保存古希腊、罗马文化;东西文明交汇,互相影响。
3.教师讲述: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一个“黄金时代”。
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
中学历史教师教学案例范文
本文旨在探讨中学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对这些教学案例的探讨,发掘其中的优秀范例,从而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教育质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先介绍几个历史教师用心准备的案例,然后分析其中的亮点,最后提出一些关于优秀历史教师教学案例的结论和建议。
一、案例一:《纪念毛泽东》教师在这堂课中,教育学生纪念毛泽东的意义。
教师开头,先来了一课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收集了大量的内容资料。
然后在课堂上,把这个资料以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呈现给了学生们。
他从毛泽东的出生地、成名经历、领导地位、个人品质等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毛泽东的辉煌历史,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教学的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篇论文,全面回顾毛泽东的一生,让学生对毛泽东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
分析:这个案例中的亮点在教师的准备工作和授课方式上。
教师通过收集大量的资料来确保自己掌握了毛泽东的全部故事,这让他能够更生动地讲述毛泽东的故事,也让学生对毛泽东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此外,教师采用了一种非常有趣的授课方式,使得学生们更愿意去听他的课。
对学生来说,毛泽东的一生很可能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话题,但是教师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们感到非常有意义,让他们充满了热情。
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篇论文,这能够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作出总结,从而深化学生对毛泽东的认识。
二、案例二:《中日甲午战争》教师把这堂课安排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2周年的那一天。
他首先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问学生们“为什么要研究中日甲午战争?”。
他用电子白板讲解了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影响等方方面面,引发了学生们的强烈兴趣。
教师特别强调战争中的一位男女烈士(如士兵陈信庆和逝世的铁臂阿福),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历史面貌。
分析:这个案例中,教师的亮点在于课程开头的问题设置以及烈士的引入。
教师针对学生的兴趣进行问题的设置,这对于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教师从个例引发学生的关注,让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历史面貌。
初中历史教案(8篇)
初中历史教案(8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唐朝颜真卿、柳公权、阎立本、吴道子,理解他们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知道莫高窟的艺术地位。
2、过程与方法掌握学习艺术类人物的基本方法,学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知识的归类与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艺术来源于现实这一基本道理,理解创新和继承的关系,知道艺德对艺术家的重要意义。
认识莫高窟是世界上的艺术宝库之一,以激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难点: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隋唐文化辉煌灿烂,成果丰富,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隋唐文化在科技以及文学方面的的成果,现在我们通过几个问题来复习一下: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当时世界上的城市?唐都长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千金方》是谁写的?药王孙思邈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各有什么特点?李白——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杜甫——气魄雄浑,沉郁悲怆白居易——直白如话,通俗易懂过渡——除了科技和文学,隋唐文化在艺术方面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节课我们要讲的就是隋唐的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石窟艺术以及歌舞艺术的成就。
首先来看书法。
二、讲授新课:(一)灿烂夺目的书法与绘画1、书法导入——说到书法,我们就不得不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位大书法家王羲之,他被称为书圣,代表作是《兰亭序》。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第一个高峰,隋唐的书法家继承前人的成果,再加以创新,创造出了很多新书体,把我国的书法艺术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那么隋唐时期的书法家有那几位呢?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1)欧阳询欧阳询是由隋入唐的大书法家,被称为唐朝楷书第一人。
他先学王羲之,后学北朝碑刻,融会贯通,创造出方圆兼济、严谨匀称的新书体,世称“欧体”。
代表作《九成宫碑》(2)颜真卿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我国书法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
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优质教案案例三篇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优质教案案例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优质教案案例一:人类的形成
学习目标:
1、知道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代表、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人类的出现
1、多数人类学家认为,现代人类可能是从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使用天然石块、木块做工具,还属于,其生活地点是。
2、正在形成中的人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学会了制造工具,最终与猿类分道扬镳,出现了完全形成的人,人类大约是在前形成。
3、我们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哪四个进化阶段?我们中国的元谋人,北京人,丁村人和山顶洞人分别属于哪个进化阶段?
1、亚洲南部,由于河的滋养,约年开始出现国家。后来雅利安人侵入古代印度,把当地居民变为奴隶,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2、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制度,史称。其影响是,。
3、通过课本10页楷体字,说出种姓制度的几个等级及其顺序。再结合11页表格,说说这几个等级的身份和职责。
4、12页“练一练”
3、教师检查学生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自主学习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A、印尼爪哇人B、南方古猿C、尼安德特人D、克罗马农人
2、人类最初经历的社会是:
A、原始人群B、氏族社会C、奴隶社会D、封建社会
3、人类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
A、使用天然工具B、能直立行走
C、会制造工具D、能采集果实
4、世界三大人种不包括: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享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享第一节:引言历史教学是中学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讲授历史,学生能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许多老师都积极探索创新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本文将分享几个我所知道的成功的历史教学案例。
第二节:教学案例一在南京大屠杀的教学中,一位老师通过采用多媒体和实地参观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段黑暗历史。
他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纪录片,通过图片展览和展示地点游览,帮助学生亲身感受南京大屠杀的残忍和悲惨。
同时,他还安排学生与幸存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听取他们的亲身经历。
这种亲身经历的教学方式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们的内心,增加了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节:教学案例二在古代中国历史的教学中,一位老师通过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讨论和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通过辩论和讨论加深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这种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术能力。
第四节:教学案例三一位历史老师在教授二战时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当时的战争环境和人物角色。
学生们分组扮演不同的国家领导人或军事指挥官,通过角色扮演的互动,深入了解了当时的军事冲突和政治关系,学生们因为亲身参与而产生了对历史事件的更深的记忆和理解。
第五节:教学案例四在教授中国古代文化时,一位老师采用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亲自体验古代文化的魅力。
他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建筑以及传统手工艺展览,鼓励学生亲自体验和参与古代文化的传承。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代文化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更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第六节:总结教学案例以上所分享的教学案例,不仅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主题的教学,更突出了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
通过多媒体和实地参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通过角色扮演和互动式教学,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并加深对历史的记忆和理解;通过实践活动和实践体验,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看书]
[学生复述]汉武帝时,黄河下游决口,十几个郡遭受洪灾。武帝下令治理黄河,经过这次治理,有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西汉末年黄河水患又严重起来,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经过几十万人一年的辛勤劳动,疏通黄河,修筑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黄河下游两岸几十个县,被淹的土地又变成了良田;而且在以后八百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板书]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进步
1.水利的兴修
[教师引导]同学们,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母亲河,她一方面用她宽广的胸膛养育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一方面她又桀骜不驯,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决口、改道,给两岸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仅在汉朝,就多次决口,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治理黄河、使黄河变害为利,就成了两汉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请同学们看书前两段的大字内容。看看两汉是怎样治理黄河的。看完之后,要求同学们要把主要内容复述一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2.掌握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3.掌握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专门),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教师讲解](用模型演示或图片显示,不具备条件的让学生看课本上插图)西汉时犁、镢、铲、锹、镐、锄、镰、耙、刀等铁农具已广泛使用。铁犁有大中小之分,以适应不同的土质和耕作条件。在考古发掘中,不少地方出现了铁犁壁。犁壁能翻土成垄,也能碎土和深耕,是犁的重大更新,这一农具的出现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牛耕是当时普遍的耕田形式。武帝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三人协作。即以二牛挽犁;一人牵牛,一人扶犁,一个控制犁的深度。到西汉末年,牛耕技术又有改进,用二牛抬杠的形式,扶犁者同时用牛鼻穿环来控制牛的方向,用犁箭控制犁的深度,由一人操作即可,又叫二牛一人犁耕法。这是牛耕技术的重大进步。耧车也是赵过发明。耧车是播种机械,有三个铁制耧足,同时播三行,所以又称三脚耧。一人一牛,一天可播种一顷地,效率很高。使用这种耧下种,深浅一致,行距均匀,利于作物生长。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版初一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作者及工作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马兰峪成人学校刘国庆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通过两汉经济的发展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新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历史教学的过程,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身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快乐,品尝学习成功的喜悦。
[学生回答]有,白渠。
[学生看书]
[教师过渡]桑、麻的广泛种植确实可以反映出汉代丝织业、麻织业的发达,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手工业的发达。那么,汉代的手工业除了纺织业以外,还有哪些部门?发展水平如何?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二个问题“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板书]二、手工业的发展
1.丝织业的发展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第二子目第一段的内容。根据课本列举出丝织业发展的表现。
[教师提问]统一货币和盐铁官营的目的是什么?
[教师引导]前面我们讲汉武帝大一统时期到他实行大一统有一个客观背景(即大一统实行的必要性)是商人势力膨胀,诸侯坐大。由于经商致富快,尽管汉代商人地位很低,但还是有人弃农经商。到汉代中期出现了一些大商人。家财万贯,权势很大,不利于中央的集权统一,因此,汉武帝时开始采取抑制商人的措施,其中统一铸币权和盐铁官营就是实现经济上大一统的重要措施。
[教师过渡]由此看来,两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有两次,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板书]汉武帝时治理黄河
东汉明帝时王景责治理黄河
[教师引导]除了治理黄河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水利工程建设?
[教师补充]除了白渠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水利工程。如:漕渠、成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教师可指图讲解)
冶铁效率和铸造技术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考古发掘资料证明,东汉时期的铁制用具已普遍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师过渡]关于汉代手工业方面的成就,我们先讲这么多,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个图示:
[投影显示]
同学们,从这个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是商业发展的前提。前面我们学过了汉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汉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否促进了商业的进步。
[教师板书]工具先进:提花机
织技高超:花纹精美
染技非凡:色彩多样
[教师讲解]丝绸是中国驰名世界的传统产品,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商路叫丝绸之路。种桑养蚕最早的是中国,而且长期是世界上惟一种桑养蚕的国家。
1972~1973年发掘了长沙马王堆墓。给我们提供了实物证据。仅在一号墓中,就出土了丝织品成衣五十多年(不包括穿在死者身上的),衣料四十多卷,此外,还有绣枕、香巾、鞋袜和香囊等。丝织品种类有纱、罗、绮、锦、绒等,汉代已有者大多有之,简直就是一个汉代丝绸博物馆。其中一件素纱单衣,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薄如蝉翼,轻软透明,总重量才49克,令人赞叹不已。
[教师过渡]同学们请看一下汉代商业兴盛的第二个表现是什么?
[板书]2.城市的繁荣、长安和洛阳
[教师引导]同学们从城市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找出两汉城市繁荣的表现。
[教师讲解]我们以课本上提供的“西汉长安平面图”为例,来看一下汉代城市的盛况。长安是西汉的首都,位于今陕西西安市西北10公里渭河南岸。城墙周长25.7公里,比当时西方著名的罗马城大3倍。全城有12座宽阔的城门和八街(纵街)十陌(横街),中央大街南北长达5.5公里,非常宽广。城内有宫殿、官署、武库,有商业和手工业区,有居民区,布局整齐。商业分城东3市,城西6市,合共9市。市中有进行商业活动的列肆,商业繁盛,下面我们具体看图,长安城地势南高北低。由于当时先建宫殿(先建长乐宫,又建未央宫),后建城墙以及地形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城的平面成不规则形状。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角,长乐宫位于东南角,西市南叫桂宫,东市南叫北宫,长乐宫的北面叫明光宫。长安城墙用黄土筑成,高10米以上,上窄下宽,墙基宽16米。城的每面各有三座门。每个城门有三个门洞。各宽八米,可容四辆车通行。城内主要街道,都与城门相通。当时街道两侧都植有树木。商业区是西市和东市,商业活动和手工业作坊都集中在这里。表明了汉代特有的城市布局和商业活动氛围。
[板书]修建白渠等水利工程
[教师讲解]黄河原称“河水”,西汉初年开始有了黄河的称呼。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适合农业生产。中游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下游气候湿润,湖泊较多。秦汉时期,这一区域的森林开始遭到破坏。商鞅变法时因大规模垦殖而遭受破坏的西安附近塬区森林和秦岭北坡边缘森林,到了秦始皇时期,因大兴宫室,砍伐殆尽。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升,黄河开始泛滥。治理黄河成了汉朝统治者不得不时常关心的大事。汉武帝与汉明帝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正是认识到了“农业是天下之本,水利是农业之本”的表现。他们采取的措施,使汉代水利事业得到发展,农耕区域扩大。不过,同学们应该明白一点的是汉武帝也不是一开始就想治理黄河的,他对黄河水患的认识有一个可以说是相当漫长的过程,听任黄河水泛滥了二十年,直至影响到了国家财政收入,他才下决心治河的,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第一个子目下面的第一段小字内容,说一说,田
2.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教学难点
1.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2.重农抑商政策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汉代的冶铁技术。还是请同学们看书。在中间找出汉代冶铁业进步的表现。
[板书]2.冶铁技术的进步
[板书]水排、水力鼓风冶铁
铁农具数量增多、钢材制作兵器
[教师讲解]水排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其用途是水力鼓风。
水排鼓风与过去的皮囊鼓风、畜力鼓风比较起来,具有节约人力、畜力、供风稳定,能量大、炉温高、提高冶铁质量的优点。下面我们再看一下水排的工作原理,以加深印象。
我们再以“东汉市集画像砖”为例,来看一下两汉的商业活动具体情况。这个画像砖出土于四川广汉周村,砖左边有一门,门上题“东市门”。砖右端是市楼,楼内题“市楼”二字。市楼又名“旗亭”,是市场交易管理机构。楼顶上装饰一只凤,二楼上悬挂一个鼓,早、晚击鼓以通告开闭市门。楼下端坐二人,可能是管理市场的官吏。市门与市楼之间为交易场所,有摆摊贩卖的,有列肆坐售的,有讨价还价的。这块画像砖,生动地反映了东汉市集交易繁忙的景象。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再看一下农作物的种植,并用板书表示出来。
[板书]3.农作物的种植
[教师引导]课本上提到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植桑树,还出现了‘千亩桑麻’的大规模经营。”请同学们想一下,种桑、种麻是为了什么?
[教师引导]养蚕可以收蚕丝,丝可以制成丝织品,麻可以织布。而丝织、麻织都属于手工业的范畴。那么广泛地种桑种麻就可以说明一个问题,是什么?
[板书]三、商业的兴盛
1.统一货币和盐铁官营
[教师引导]有的同学可能要问了:不是讲商业兴盛吗?怎么课本上的标题是“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板书怎么又写出“统一货币和盐铁官营”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些与商业的兴盛有什么关系?同学们不要着急,请先把课本上第三个子目的内容看了,你就会明白一些,如果再联系前面我们学过的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背景,你就会明白一大半了。如果老师再讲解一下,你就全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