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教学设计2015.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日》教学设计
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叶志宏
一.设计初衷:
1、因为教授了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新闻”,故作延伸教学。
2、该文选自读本《你的微笑》,教授此课是为引起学生对选修教材的重视,为三年后的高考做准备。
3、前期讲授了记叙文的写作,学生作文很明显的问题在于不懂得运用细节描写,细节描写不真实,不细腻,不动人。文章中投入的情感不够,故而不打动人。
4、今年是纪念看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引导学生不忘历史,为民族,努力学习。
二.理论依据:
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在于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想要点燃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激发头脑风暴,促进生生交流,教师的点拨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点拨,学生思考,引起对文本的解读和文本艺术性的深刻的理解。
三.指导思想:
1、《落日》是一篇自读课文,虽然整个专题属于“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但可以以学生的“自我研习”为主,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归纳,不必面面俱到,句句落实。
2、《落日》从文体上看属于新闻类的“通讯”,曾被编入大学新闻系教材,学习新闻写作的人常视之为范本。应以此范本引导学生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和基本写法,教学过程可围绕这一重点展开。
3、《落日》记录了一个极有历史意义、值得“永志不忘”的瞬间,是一篇极能振奋民族精神的好文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应着眼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危机感,让学生确有感悟和思考。
四.教学目标
1.结合已讲授的《别了,不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复习新闻的知识,认识通讯写作的知识,了解新闻侧记的相关知识。为学习《包身工》打下基础。
2、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3、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引发学生的“历史之思”。
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历史和现实总是不可分割,紧密相连。正视历史才能“明兴替”、“知得失”,才能把握今朝,赢得未来。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朱启平先生的《落日》,接受他带给我们的启迪吧。
二、识其形,初体会:
(一)1出示“日本投降书”和《大公报》关于《落日》的版面,引出课题。
(二)引起对新闻体裁的回忆,引导学生思考:
1、让学生用一句话新闻概括这个历史性时刻:
时间:945年9月2日上午地点:美舰“密苏里”号上人物:中国和其他反法西斯同盟国事件:接受日本国投降
2、此篇文章和我们学过的《别了,不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相同不?
明确:不同。这是新闻侧记。又叫特写,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加以扩大描述和精雕细刻,并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充分地看到每一个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感染人,这样的通讯品种,从体裁上说就是特写。
3、学生读第一部分最后一段理解“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 ”的作用。
明确:点出新闻事件的意义,表述这一历史事件留给自己的印象。
4、回忆中国曾经的耻辱,多媒体展示: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伤亡1800余万人,中国军队伤亡380余万人,财产损失1000多亿美元,我们的经济倒退了几十年……
以及抗日战争中日本军人对中国人的屠戮的照片,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作者说“血与泪,永志不忘!”
5.引导学生探究本文为写在早上,为何用《落日》为题?有何深意?
明确:这里有象征意义,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今天终于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签字投降,如同日落西山一样;日本侵略者当年侵略他国,其以“旭日东升”自喻的国旗,令人望而生恶,今天,它的“坠落”不仅大快人心,且透出作者的嘲讽之意。
三、品其文,赏其质
(一)你读了这篇文章,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无论文本的内容,写作的手法,请用一个词语,至多一句话来表达。
()学生会很对此文说出多种的答案,诸如侧面描写,烘托,点面结合,场面感强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细节,情感上下功夫。
(二)教师抛出问题,学生讨论探究:
本文赢得“状元之作”的美誉,你觉得这篇通讯报道特别之处是什么?
1、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以及妙处:
(1)环境
开头第3段:“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明确:舰着新衣,国旗飘扬,摩托欢歌,营造出欢乐喜庆的氛围,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2)关于乐队:
“乐队不断奏乐,将领们不断到来”。“代表到来”:“八点半,乐声大起,一位军官宣布,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八时五十分,乐声又响彻上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到”,“不久,一位美国军官领先,日本人随后,乐队寂然”。
明确:欢快的乐声只为胜利者而奏起,属于侵略者的只有沉默,而这沉默也是对侵略者的无声抗议和冷漠。
(3)关于“九点十八分”:
“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
明确:这里由签字完成的时间点想起了两个历史事件,或许是巧合,或许是有意安排,但作者巧妙抓住了这一点来借题发挥,追述历史,确实打动人心。有一种一雪前耻、正义必胜的历史必然性蕴含其中,使人振奋!
(4)代表到来:
“全舰静悄悄一无声息,只有高悬的旗帜传来被海风吹拂的微微的猎猎声”。
明确:以静衬动,烘托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5)“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隆隆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
明确:鲜明的对比,一边是窘态毕露灰溜溜逃跑的敌人,一边是胜利者的雄姿。
(6)人物
神态:人物的“笑”在文中多次闪现:
“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这时他正笑吟吟地站在出入口,和登舰的高级将领们一个个握手寒暄”,“都是美国高级将领,他们满脸欢笑,说说笑笑”,“一时间,中国话、英国话、发音语调略有不同的美国英语以及法国话、荷兰话、俄国话,起伏交流,笑声不绝”,“军舰上传来一声轻快的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中一个正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在又说又笑”。
明确:笑是内心的喜悦,是胜利者的自豪,是对侵略者的蔑视与嘲笑。
外貌:
“第一个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他穿着一身洁净的哔叽军服,左胸上两行勋绶”,“只见中国代表身穿深灰黄军服;英国代表穿全身白色的短袖、短裤制服,并穿着长袜;苏联代表中的陆军身穿淡绿棕色制服,裤管上还镶有长长的红条,海军则穿海蓝色制服;法国代表本来穿着雨衣,携一根手杖,这时也卸衣去杖,露出一身淡黄咔叽制服;澳大利亚代表的军帽上还围有红边?”
明确:胜利者盛装而来,可见对这一时刻的重视。
动作:
“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臂上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跷一拐,登梯时有人扶他”。
“麦克阿瑟读到最后,昂首向日本代表团说”,“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除帽放在桌上,斜身入椅,倚杖椅边”,“他签字时没有入坐,右手除手套,立着欠身执笔签字”。
明确:侵略者肢体残缺,害人之人也在害着自己。昔日趾高气昂的侵略者,现在在胜利者面前毫无地位,真是莫大的讽刺。
2、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情感,引导他们披文入情。
设问:无论是消息、通讯、特写,还是报告文学,一般都不出现记者的身份“我”,而本文不仅出现了“我”,而且不断写出“我”的感受,甚至评述。这样写会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
(1)走进作者探源:
朱启平,原名朱祥麟,祖籍浙江海盐,1915年11月生于上海,1933年南京金陵中学毕业,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医学预科。正当他准备升入协和医学院就读之际,一二九运动爆发。由于医学预科功课繁重,又要忙于参加学生运动,为了多争取些课余时间,朱启平改读了新闻。七七事变后,日寇占领北平,他辍学南下,后转到复旦大学。之后,他辗转到了重庆,先后在《新蜀报》和《国民公报》工作两年。
1940年秋加入重庆《大公报》,被派往昆明,采访滇缅路通车新闻。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自荐到美国太平洋舰队当随军记者。抗战烽火中朱启平耳闻目睹了敌人的残暴和同胞的苦难,从一个热血青年成长为一名优秀新闻记者。1939年5月3、4两天日寇对重庆大轰炸,朱启平亲眼看到轰炸过后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