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对孔夫子的现代阐释
【推荐下载】试论吴宓伦理思想略论
[键入文字]
试论吴宓伦理思想略论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华民族陷入到严重的生存危机之中,其时的政府,已不能消除这一危机,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试论吴宓伦理思想略论。
其时的精神文化,也不能回答社会人生提出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鉴于国内新文化派对传统文化及其价值的全盘否定和欧战引发的西方文化危机,吴亦及学衡诸公认为欲救亡图存、经世济民,不仅要改变中国的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而且更要重建一种新的精神文化,他们将个人的道德修养、精神世界的重建与社会政治结合起来,以实现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的统一。
吴穿更痛感欲融会西方文化,以浚发国人的情思,必须高瞻远瞩,斟酌损益,他以一种世界性的眼光来看待中西文化的会通,以对人的关怀为其伦理思想的主题,欲重塑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永恒价值的人伦精神和理想人格,以人格而升国格,从而使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得以重建民族的自尊。
吴毖的伦理思想,既不同于中体西用说,又不同于复古派;其伦理思想的构建,以传统儒家思想为主要资源,又得益于白壁德新人文主义和柏拉图哲学思想,从而使其伦理思想带有浓郁的文化保守主义色彩,有了我们可以把握的基本脉络。
针对新文化派全盘西化的主张,吴毖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道德,不特一人一家之连命,即一国之盛衰,一族之兴亡,世界文不匕之进退,靡不以道德之升降,大多数人人格之高低,为之枢机,新文化派仅引进现代西方的思想和制度徒劳无益,欲救世救国,就必须解决人的问题,而人的根本在其精神与道德。
因此,吴毖首先提出在当下社会重塑理想人格的道德要求。
他认为,欲塑造理想人格,就必先改善人性。
吴毖
1。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二部分模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七全国卷15分鸭题突破练习
专题跟踪检测(十七) 全国卷15分选考题突破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央发布和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
对于退休制度建立的目的,其指出在于“妥善地安置年老和身体衰弱、因工残废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人、职员”“促进机构精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其后,我国退休制度建立起来。
由于“文革”带来退休工作的中断,中央又于1978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使退休制度得以恢复。
20世纪50年代规定的正常退休年龄为男性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
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年龄要求男性55周岁,女性45周岁;除因工致残外,因病提前退休中男性必须达到50周岁,女性必须达到45周岁,20世纪70年代的两项《暂行办法》保留了这些年龄规定,在其后的30多年来也未曾有新的法规取代它。
——摘编自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老龄化背景下我国退休管理制度优化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退休制度建立的背景。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退休制度的特点。
(6分)解析:(1)据材料“妥善地安置年老和身体衰弱、因工残废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人、职员”“促进机构精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以归纳即可得出保护年老劳动者利益需要;提高生产效率的考虑;有关退休处理的暂行办法制定实施;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从经济方面加以回答即可。
(2)据材料“‘文革’带来退休工作的中断”“20世纪70年代的两项《暂行办法》保留了这些年龄规定,在其后的30多年来也未曾有新的法规取代它”即可得出其特点所在。
答案:(1)背景: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开展;保护年老劳动者利益需要;提高生产效率的考虑;有关退休处理的暂行办法制定实施。
(2)特点:实施过程中遭受挫折;内容相对僵化;主要以《暂行办法》为准则。
晚年吴宓的鲁迅阅读
晚年吴宓的“鲁迅阅读”散木1951年,吴宓和其诗友们的“重阳诗案”发生之前,吴宓的诗友邵祖平因在纪念鲁迅的大会上发言不当,结果引起轩然大波,此事对吴宓警示颇大。
1951年11月25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是日《新华日报》斥责邵祖平侮蔑鲁迅先生之文出,波澜大起矣。
”不久,“《新华》、《大公》、《新民》三报均有斥平之文,其事益烈。
”(12月2日)后来他还将此事写入自己的年谱中,以示警戒。
此外,由于吴宓的名声是当年鲁迅所抨击而意外“走红”的,后来在吴宓执教的过程中,屡屡会有学生好奇地向他索要当年他编辑的《学衡》,来看看鲁迅为什么要骂“学衡派”,对此吴宓总是表现得十分激动,他还曾在日记中委屈地说:“实则宓等昔年专攻胡适,未尝与鲁迅先生对阵交锋。
而鲁迅先生仅评斥《学衡》第一期中邵祖平等旧学旧文之浅劣,以后自第二至七十九期,鲁迅先生似未寓目,亦少谈及。
”时隔一年之后,吴宓因偶在图书馆翻阅报刊,知鲁迅当年丑诋《学衡》的文章——《估<学衡>》发表于1922年2月9日的《晨副》,吴宓遂恍然“《学衡》共出七十九期,而鲁迅仅读过第一期后即作此文,以后亦未再读再评,奈何今之人乃据此文以判定《学衡》为‘反动的’而禁止阅读哉!”以鲁迅当年不及认识《学衡》的全貌而为《学衡》所侥幸,所自信,当然,这并不是吴宓的真心话。
吴宓的“鲁迅阅读”,只合在其晚年的特殊境遇之中。
以他固有的文化观念,那原本是他不屑一顾的,也许是因为在“文化革命”的境遇之下,所谓的“封资修”读物无从阅读,或不再有公开阅读的条件了,吴宓开始阅读起所谓“新文学”的作品,这除了鲁迅的著作之外,还有茅盾等的作品。
不曾想,他竟被吸引了。
1965年1月,吴宓开始在学校的阅览室内读鲁迅的著作,这大概是他第一次系统地拜读鲁迅的著作,如《两地书》以及《鲁迅日记》等,这不免又引发了他的自哀(爱情的凋谢,以及“文人闲散之生活”的终绝,所谓“今观之更如天上人间矣”)。
当然,其中他最关注的,是《鲁迅全集》中抨击“学衡派”的几篇文章,即《估<学衡>》、《一是之学说》两文。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通观吴宓守成主义文化观
据吴宓 日记载, 在哈佛期间 , 白氏曾对吴感 叹,
谓 “ 中国国粹 E 沦亡 , 今 t 益 此后求通知中 国文章哲理 之人 , 在中国亦不可得。 。 希望吴宓今后专门研究 竹并 中国之学 , 巴师甚 以此望之宓等焉” 而吴宓亦发愿 “ ,
一
、
文化观 的新人文主义思想渊源
需要正名的是 ,吴宓文化守成主义与晚清以降 的文化保守主义有着不 同的价值取 向。后者是近代 中 国受外力逼迫丽走 上近代化过程 中衍生的 “ 守旧” 观念 , 其文化姿态是民族 主义的 , 文化 目的则为拒 其 斥西方 以保种保国 , 根柢是反现代性的。 吴宓有别于 此, 尽管他同样身处传统社会 变裂之中, 由于其学 但 术思想背景的缘故 , 他更多的是援 西人 中, 以西学 的 眼光看待 中学。丽 白璧德提 出的与人道主义相颉颃 的新人文主义理论 , 以应救世危难、 拯救 人心之急的 理论是吴宓守成主义文化观的思想资源与文化思想
谓‘ 人事之律 ’ , 者 即收敛精约之原理 , 丽使人精神上 循规蹈矩、 中节合度是也 。” 其二 , 0 以传统文化的精 魂, 施行 “ 人文教育 ” 人文教育” 亦即“ 。“ , 教人所以为 人之道”采用“ , 博采东西 , 览古今 , 并 然后折衷丽归一 之” 来涵养人格 , 0 提升 自我 “ 克制” 精神, 这就需要依 靠传 统 文化 中具 有普 遍永 久 价值 的人 文智 慧 的涵
被看作是源于对现代化及其引发社 会变革的反感 。
是此种文 化有超越 时空界 限而 涵纳普遍永 久价值的 智慧 , 孔子学说正是此智 慧在中国文化 中的代表 , 有
如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文化中的代表 一般 。 孔子学说 中 具有普遍价值意义的成 分 , 是经过无数 次考验而在中 国人经验生活中积累起来 的精髓。 因而由孔子学说中 “ ” 仁 学观 、 礼 ” “ 学观衍发 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 万 古常新且意 义普遍 , 不因 “ 并 形式之尊 毁, 礼仪之隆 杀 , 而转移。 于对孔子学说 的这种知性认识 , 基 吴宓 对五 四时期反孔激进主张极为不满 ,目之为 “ 轻薄尖 刻” “ 烈暴厉 ” “ 、激 、 反对 文明社会” 。 0 尽管吴宓对孔子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六【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检测卷及答案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六【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检测卷(时间:35分钟满分:60分)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王猛(325~375年),字景略,汉族人,氐族政权前秦的著名重臣。
王猛出身贫寒,愤动乱之世而隐于华山,“博学好兵书”、“怀佐世之志”。
前秦氐族贵胄苻坚好读经史典籍,恳请王猛出山,两人谈及兴废大事,“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苻坚即位后,王猛受到重用,官至丞相。
时前秦行胡汉分治,氐汉之间、氐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尖锐。
王猛以“黎元应抚,夷狄应和”为基本国策,劝课农桑,兴修关中水利,汉族、匈奴、鲜卑等族有才干者皆被委以要职。
在王猛的劝导下,前秦还恢复太学等各级学校,宣扬儒教,考核任用孝悌、廉直、文学之士,“宗室外戚,无才能者皆弃不用”。
于是前秦大治,仓库充实,百姓丰乐,“四夷宾服,凑集关中”。
376年,前秦灭前凉和代国,统一北方。
前一年,王猛病逝,苻坚极其哀痛道:“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耶?何夺吾景略之速也?”——摘编自贾俊菊《乱中求治——试论前秦治国贤相王猛》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猛出仕前秦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猛的治国之策。
(9分)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吴宓,1894年生于陕西泾阳。
他曾就读于三原宏道书院,受关学熏陶。
1911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
1917年,23岁的吴宓赴美国留学,1918年改读西洋文学。
1921年吴宓回国,即受聘在国立东南大学文学院任教授,以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佛学整理及中国儒家学说这四大传统作比较印证……开设“中西诗之比较”等课,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之先河。
1922年吴宓等人创办《学衡》杂志,于新旧文化取径独异,持论固有深获西欧北美之说,未尝尽去先儒旧义,故分庭抗议,别成一派。
吴宓因坚持“儒道思想为国之本”被鲁迅戏称为“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文化大革命”中,吴宓受到残酷批斗,但他依然不思“悔改”,蹲身牛棚,犹大写“我罪实质……以为中国文化极有价值,应当保存并发扬光大”之类的文字。
2020版二轮复习历史通史版讲义:第四板块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Word版含解析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高考考什么、怎么考[真题感悟]考法一: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突出对正面人物的历史功绩的考查[例1](2018·全国卷Ⅲ)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
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
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
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
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
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
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
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6分)[解析]第(1)问,根据“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得出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根据“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得出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根据“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得出灵活调整征讨策略;根据“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得出剿、抚并用。
第(2)问,从政治(国家统一、中央集权、政治稳定)、经济角度回答。
[答案](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考法二:结合历史人物的高尚品格,隐性考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例2](2018·全国卷Ⅱ)材料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
吴宓文学理念建构考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10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Oct.2023 收稿日期:2023-05-24 作者简介:吕晓芹(1978-),女,副研究员,博士㊂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文化研究㊂姚明明(1981-),女,副教授㊂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㊂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吴宓文化哲学研究(GD18HZW03)□文学研究吴宓文学理念建构考察吕晓芹1,姚明明2(1.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2.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483)摘 要:在新文化运动对 旧文学”猛烈批判的大潮中,吴宓却坚守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古今文学的延续,并把东西方古典文学视为文学发展史上的制高点㊂吴宓的文学理念在当时被认为迂腐守旧㊁不合时宜,进而备受批判㊂实际上,吴宓的文学理念是他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其超越时代差异,公平公正㊁不偏不倚对待古今㊁中西不同文学的思想,虽不适应风云激荡的乱世,但对和平盛世的文化发展道路有重要的参考意义㊂今天,重新考察吴宓的文学建构理念,不仅有助于深入发掘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转型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深入认识中国百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也有助于当今先进文化的发展㊂关键词:吴宓;文学;建构;人性;价值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23)10-0122-05Investig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Wu Mi 's Literary IdeasLV Xiao -qin 1,YAO Ming -ming 2(1.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China;2.Guangzhou Panyu Pdytechnic,Guangzhou Guangdong 511483,China) Abstract :In the tide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s fierce criticism of old literature,Wu Mi insist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advocated the continuation of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and regarded Eastern and Western classical literature as the command⁃ing heights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development.Wu Mi’s literary ideas were considered pedantic and outdated at the time,and were criticized accordingly.In fact,Wu Mi's literary concept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his cultural thoughts.It transcend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imes,and treats ancient and modern,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fairly and impartially.The development path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Today,re-examining Wu Mi’s concept of literary construction will not only help to deeply explore the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but also help to deeply understand China’s cultural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century,and will also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today’s advanced culture. Key words :Wu Mi;literature;construction;human nature;value 翻开厚重的中华民国文化史,吴宓这个曾留学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及哈佛大学,本应最西化的学者,归国后却成了 学衡派”的代表人物,以 保守”的形象 定格”在历史舞台上㊂吴宓的文化思想形成于20世纪20至30年代,主要是针对新文化运动后期弊端的反思㊂从表面上看,他的文化思想与那个激进的年代格格不入,在一个追求西方近现代文化思想的时代里,他一直坚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思想,主张古今文化的稳定㊁延续,反对激烈的文化变革,亦反对因循守旧㊂吴宓的文学理念是其文化思想的主要体现,在当时不合时宜,于今天却有重要意义,正如艾恺曾经评价梁漱溟, 他的思想品格和事功都已不复见于后辈儒者,但是他用七十年前的视角一直支配者后人的思考”[1]346,这句话,同样适应于吴宓㊂一㊁吴宓文学理念的展现吴宓文学理念的展现是从对白话文学作品的批判开始的㊂吴宓认为,白话作品的外在表达形式有了很大改变,文学的 宣传功用”得到了加强,但内在的文学之美却有所退步㊂他将当时的文学作品分成了宣传文学㊁闲谈文学㊁消遣文学㊁特种或宗派文学四种类型,这些文学作品的缺点是: (一)无高远之感情No Religious,Mystic,or Tragic Experi⁃ence or Feeling㊂(二)无深邃之哲理㊂(三)无宏大之著作㊂”[2]35在吴宓看来,最佳的文学作品应 含有人生最大量的㊁最有意义的㊁最有兴趣的部分(或种类),得到最完美的艺术的处理,因此能给人以一个真与美的强烈㊁动人的印象,使读者既受到教益㊁启迪,又得到乐趣”[3]21㊂为了创造出垂范世人的文学作品,他想完成三件事:一是撰写一部人生哲学;二是以中国旧格律格式,写一部记录感情生活的‘吴宓诗集“;三是模仿‘石头记“和沙克雷(Thackeray),用中国式白话写成长篇章回体小说‘新旧因缘“㊂除‘吴宓诗集“外,他另外两个理想在其生前并未实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我们从其遗存的诗歌和小说的文字中,依然可窥探到吴宓的文学理念㊂对于诗歌,吴宓在‘诗学总论“一文中有 诗者,以切挚高妙之笔(或笔法),具有音律之文(或文字),表示生人之思想感情者也”[4]219的论述㊂他在1941年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课程中,又从 内质”和 外形”两个方面,对诗歌作了较详细的阐释: 诗之定义:(真的)事实,(有价值)的经验→文字:一㊁有序(事实之逻辑)㊂二㊁经济(一)选材(二)省字(三)用典㊂三㊁美(一)形(二)声(三)义㊂”[5]265在吴宓看来,符合这三个标准的中国诗人有三个: 一曰杜工部,二曰李义山,三曰吴梅村㊂以天性所近,学之自然而易成也㊂”[6]4吴宓推崇他们,除了 天性相近”外,还因为杜工部㊁李义山㊁吴梅村都生活于社会动荡不安㊁人民生活困苦的时代,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怀抱爱国思想,忧国忧民,所写诗歌都是对时代和社会人生的观照㊂对于西方诗人,吴宓所喜爱的也有三个: 一曰摆伦或译拜伦Lord By⁃ron,二曰安诺德Matthew Arnold,三曰罗色蒂女士Christina Rossetti㊂”[6]4吴宓认为,拜伦的诗是用简洁的古典文字书写现代浪漫的情感,安诺德和罗色蒂都是从人生经验出发,推己及人,从 人间之爱”到 天地大爱”,他们的诗歌符合吴宓所认可的 有序㊁经济㊁美”这三个标准㊂对于小说,吴宓特别认同美国亨利㊃詹姆斯(Henry James)所提出的小说标准: 性情真挚多感,自造成一种技术,藉小说以发表其对世道人心之理想㊂大率其撰作小说,渐由写实而趋于理想㊂其小说中之人物,固皆生活于现代之实际环境中,然皆理想高超而敏柔善感,代表旧日传统文化之价值及其道德理想㊂故其生活成为悲剧㊂ 则Henry James之所思所感,所志所行,正与宓同㊂”[7]6吴宓认为,只有我国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小说‘红楼梦“,符合亨利㊃詹姆斯的小说标准,为此,他非常喜欢研究‘红楼梦“,并成为了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红学专家,先后作过数十次红学讲座㊂晚年时,吴宓曾在日记中揭示‘红楼梦“一书的价值: 有人询宓以‘红楼梦“之价值何在?宓答:在能描写封建贵族家中人性(尤其妇女习性)之真实㊂”[8]218为了能够写出深刻描写人性的小说,吴宓想模仿‘红楼梦“,写一本名为‘新旧因缘“的小说㊂1924年12月,吴宓化名湘阴王志雄,在‘学衡“36期上发表了此小说的第一回,标题是‘溯渊源明稗官要旨寓理想撰新旧因缘“㊂后由于理想宏大,这部小说的结构㊁内容多次修改,终未写成,不过,我们可以从吴宓设定的小说结构中一窥其貌㊂他初期设定的小说内容是, (一)李德培宦甘省㊂离甘后,即居京㊂(二)刘齐贤在甘先与李令芬相识,且共处两三年,时年约13-16岁,但未及婚姻事㊂(三)王福良于年暑假在京与李令芬聚首㊂刘齐贤至京之日,二人(王㊁李)业已订婚㊂(四)刘对李令芬,始终无爱情之表示,但中心藏之而已㊂(五)南京游宦一节取消㊂(六)刘父赴新疆只一次,在刘祖母去世之后,即宣统二年前后㊂(七)刘之外家表弟妹等,此外家或作为继室母夫人之母家㊂(八)王出洋后,李即携女至成都居㊂李殁,女乃赴湘㊂馀均如昔所定”[9]256㊂从吴宓最初设定的小说结构与内容中,既可以看到‘红楼梦“的影子,也可以看到吴宓个人的身世经历㊂1929年8月24日,吴宓在其日记中,将小说原来的结构作了修改: ‘新旧因缘“一大难点 李令芬与王福良本无深密关系,亦无曲折事实,退婚似不足重轻,此点应补正㊂又刘希哲出家为僧,可以下之理由语其来访之友:自杀 消灭(一)内的生活(二)外的生活 二种生活均可厌弃,则用此法㊂出家 保存内的生活,断绝外的生活 二种生活冲突矛盾为苦,可用此法㊂常人 进行(一)内的生活(二)外的生活 不惧冲突矛盾,亦毫无厌弃心”[2]271㊂此后,吴宓的日记中又多次记载了他和自己的学生㊁友人对这部小说的商讨㊁修改㊂吴宓最后一次提到这部小说,是在1955年的日记中,当时,他翻阅‘儒林外史“一书,有感而发: ‘儒林外史“中 泰伯祠名贤主祭’为正面主题,其后又接写 泰伯祠遗贤感旧’一段,而 添四客述往思来’仍复叙及泰伯祠㊂宓夙爱此一段笔墨,1924年撰‘新旧因缘“未成尝欲仿效之”[10]167㊂此后不久,他就遭受批判,后再无心力著述㊂从他这些零散的章节结构中,可以看到他于小说的雄心壮志,以及其心目中的理想小说,那就是能够超越现实,在艺术高度上能够媲美‘红楼梦“的文学作品㊂二㊁吴宓文学理念的建构内容在吴宓看来,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虽然文体形式不同,但其内在蕴含的文学理念却是一致的,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学的发展需延续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一文,将达尔文的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引入中国,进化论逐渐成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最大的西方思想之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学者们将进化论思想应用于文学,认为优胜劣汰,新胜于旧, 新文学”自然优于 旧文学”㊂邦妮㊃S㊃麦克杜格尔在‘介绍进入现代中国的西方文学理论,1919-1925年“一书中指出: 中国作家们显然相信欧洲文学的发展,是经过了古典主义㊁浪漫主义㊁现实主义㊁自然主义和新浪漫主义等诸阶段㊂”[11]482对于这些欧洲文学史上曾出现的文学发展阶段,很多中国学者认为,这是一个从低到高不断进化的过程,古典主义是文学发321 第10期吴宓文学理念建构考察展的低级阶段,在中国学者急切想改变现状的大背景下,时间变成了最好的分水岭, 传统”成了 守旧”和 腐朽”的代名词, 旧”本身就意味着淘汰与抛弃,因此很多学者不仅对中国的古典文学不感兴趣,甚至对西方的古典主义也兴趣缺乏㊂在当时中国的现实环境下,这种文化的新旧论是符合人们的期待和需要的㊂但不能否认的是,前人的文化成果是后人的基石,后人必须站在前人肩膀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前进,把文学作品从时间上强硬的划分为新旧,是人为割断历史,切割文化的典型表现㊂吴宓从 人文价值”的角度出发,反对文化的 新旧”论调,并认为古典主义㊁浪漫主义㊁现实主义㊁自然主义这几个阶段,并非是不断进化的过程,而是 以一定之次序而递嬗循环者也”[12],他亦不认可文化的进化论,但这并不代表他维护一切传统文化,他反对的是直接将西方进化论的 优胜劣汰”学说用之于教育与文学的论调: 以优胜劣败,适应环境之论,用之于教育及文学,即阑入天人二界,则大误”[3]80㊂他认为,文章应是 摹仿”, 古今之大作者,其幼时率皆力效前人,节节规抚,初仅形似,继则神似,其后逐渐变化,始能自出心裁,未有不由摹仿而出者也”[12]㊂ 摹仿”之人是新人,被摹仿的自然是旧人; 摹仿”之文学是新文学,被摹仿的当是旧文学,新文学和旧文学不是 优胜劣汰”,而是继承关系㊂吴宓的 摹仿”说,实际上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因革”说㊂ 因革”起源于孔子的‘论语㊃为政“: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㊂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㊂”孔子从历史的角度论述夏商周三代 礼”的发展,他认为 礼”的演变是 因革”的相互作用,但同时,他又说: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㊃八佾“)其意为,周 礼”借鉴了夏和殷两代之 礼”,已达到比较高的程度,所以他拥护周礼㊂吴宓建立在 因革”基础上的 摹仿”说,认为文学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文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旧文学的基础上 损益”而来,新文学绝不能割断与旧文学的联系㊂在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某一时代旧文学有可能达到较高的程度,新不必胜于旧,因此,他把东西方古典文学看作是文学发展历程的高峰,特别推崇古典文化㊂2.文学内容需表现人性吴宓认为,文学来源于人生,这个人生不是特指某个人的人生,而是指 人”的整体观念,吴宓的文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归之为 人学”㊂吴宓的 人学”理念,一部分是由于二三十年代 人”的意识觉醒;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新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建立在人的基础之上㊂吴宓的 人学”以 人生”为中心,但并不意味着文学是历史,直接记载人生活中真实的经验, 文学作品总的说来必须是 创造’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产生一个完整的幻象;细节可以符合事实,从经验中得来㊂文学作品之价值不在于主题(材料),而在于处理(艺术)㊂所有的主题都一样好㊂好的文学作品表现出作家对人生与宇宙的整体观念,而不是他对具体的某些人和事的判断”[3]19㊂吴宓提出,小说应展现作家从人生与宇宙中提炼出来的整体的文化理念,其宗旨是真理与爱㊂以吴宓一直想写的小说‘新旧因缘“为例,他希望, 以佛教及柏拉图哲学为观察人生㊁描写人生之根据,而为融化无迹㊁自由改造之自传㊂举宓一生之小小知识㊁小小经验之精华,人生㊁爱情之心得,道德㊁宗教之企望,文章㊁诗词之成绩,全入其中”[13]263㊂从吴宓日记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吴宓希望能够将道德㊁哲学㊁人生思想理念融入文学作品中,文学作品既要来源于人生,又要蕴含人生哲理,实现文学反观人生和展现人性的目的㊂3.文学形式的表达要优美吴宓一直用文言文写作,他认为文言文是文学作品的最佳表现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吴宓反对白话文㊂吴宓成长于新旧融合的时代,16岁就开始读‘中国白话报“,他对好的白话作品持肯定态度,甚至大加褒扬㊂吴宓喜欢徐志摩格律优美的白话诗,认为徐志摩的诗是新材料㊁新形式的代表,他还非常推崇茅盾的白话小说,从小说的结构㊁人物㊁语言三个方面对茅盾的‘子夜“给予了高度评价㊂此外,吴宓还将茅盾的小说‘蚀“与‘红楼梦“相提并论,他说: ‘蚀“足为有价值之历史小说,一也㊂此书兼写政治与恋爱,其写女性恋爱之处特多,可誉为 二十世纪之‘红楼梦“’(规模之大则弗及)㊂故亦是有价值之爱情小说,二也㊂至其文笔,虽用当代之新体白话,然尚是中国文化人及曾读旧书之知识分子所写之白话,我辈读之,犹能领受㊁欣赏(鲁迅㊁瞿秋白及‘毛选“一二卷之白话,亦不同近年之白话㊂)三也㊂以上三者,为宓欣佩‘蚀“之理由㊂”[14]48同样对于老舍的长篇白话文小说‘骆驼祥子“,吴宓也非常认可,并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㊂从吴宓对这些白话小说的评论中可以看出,他并不反对白话文写就的文学作品㊂事实也的确如此,他在1946年‘武汉日报㊃文学副刊“的‘序例“中曾明确提出: 本刊不拘文体,不别形式㊂文言语体㊁古文白话,或摹古或欧化,本刊兼蓄并收㊂又或高华凝练,或明白晓畅,或雅或俗,或庄或谐,悉听作者自由㊂但以每一篇来稿自具真善美成分为断㊂”[15]据他的学生刘兆吉回忆,刘兆吉曾在吴宓晚年的时候问他,是否还反对白话诗?结果吴宓很不高兴,提高嗓门说: 我反对的是不像诗的白话诗,同样没有诗味的旧体律诗我也不喜欢㊂”[16]在吴宓看来,古今中西文学作品都是平等的,白话与文言只是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判断一篇文章水平高低,应是文学作品自身的 真善美”㊂实际上,新文化运动时期,大部分白话文学作品形式拙劣,连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胡适都认为需要提高㊂1920年9月11日,胡适在北大始业式上发表演说: 现在实在是没有文化,更没有新文化 现在动的方向却有两种:(一)普及;(二)提高,第一种方向我是不愿意加入的,并且不希望大家同学加入,因为普及知识构出几个半生不熟的新名词到处供给别人 我们大学学生要赶紧做学问,打开学问的门径,我希望从此以后,努力做提高的工夫,不要做普及的工夫㊂”[17]50从胡适的演讲中,我们可以看出,胡适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成果需要提高,这与吴宓认为白话文的艺术水平还需提高的看法是一致的㊂4.文学需有价值功用吴宓是信奉独立之精神㊁自由之思想的学者,但并不代表吴宓游离于政治事功之外,相反,他是一个积极入世,热心社会事务的学者,对文学的价值要求亦是如此,他曾将文学的功用分解为十类,即 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情,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421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3]59㊂这十个功用实质上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文学对人的价值㊂吴宓用 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情,谙悉世事”来概括文学对人的价值㊂ 涵养心性”立足于作者和读者两个视角,从作者的角度来说,是 表达”,是 不平则鸣”,也是‘诗大序“所云: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情㊂情动于中,而形于言㊂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㊂”从读者的角度来说,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使其宣泄感情以恢复心态平衡㊂ 培植道德”意即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宣泄表达感情,还要能传播真善美的理念,这种传播不是教条式的说教,而是 润物细无声”,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内在陶冶㊂ 通晓人情”并非我们平时所说的人情世故,而是指一种 普遍人性”,这种 普遍人性”的表达需要普遍与一般的结合,既具有典型性,又必须具备普世的意义㊂ 谙悉世事”指 文学提供信息(知识) 古今中外政治及社会情况”[3]59㊂文学不能脱离时代,文学作品需要能提供充分的社会知识和经验,同时文学还需要超越时代,不局限于地域㊁时代㊁国界,能够反应普遍的人性,吴宓认为曹雪芹的‘红楼梦“㊁吴敬梓的‘儒林外史“㊁英国麦考利的‘英国史“都属于超越时代的作品㊂二是文学的政治价值㊂吴宓用 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来概括文学的政治价值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文章”从来不是 为文而文”,早在春秋时期,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就提倡诗教,有 兴” 观” 群” 怨”之说,后有韩愈的 文以贯道”(‘韩昌黎文集校注“),再有宋理学家周敦颐的 文所以载道也”(‘通书㊃文辞“)㊂当然,吴宓所说的 文学功用”与中国传统的 道”有所不同,吴宓认为: 诗之一道,欲其工切,必与其时代之国势民情,诸方呼应乃可”[18]18,文学要体现 国势民情”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文学作品要表现自身独特的国民性,如 希腊文学 人文主义(和谐;均衡;比例)㊂罗马文学 政治德行㊂(也是彬彬有礼的人的精神,温文尔雅;严肃的责任感)㊂中世纪拉丁文学 信仰与理性统一(一致)㊂希伯来文学 德行;意志力㊂梵语文学 弃世(自我克制);永生㊂法国文学 社交本能㊂德国文学 个人主义㊂英国(及美国)文学 实际的,功力主义的品质”[3]62-63㊂暂且不论吴宓的概述是否正确,但各国文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貌与思想特征却是事实㊂其次,文学作品要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㊂无论一个国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应该热爱本民族的历史㊁功业,而这恰恰是当时中国人所缺乏的, 吾国人目前之大误:1.但自暴其丑2.无信仰3.不读经史4.破灭文字(标志)5.不能答外人之问6.无国歌”[3]65㊂正是由于国人不热爱自己国家文化,导致国人的性格有随意附和㊁无自尊自爱及信仰心等诸多缺陷㊂在吴宓看来,人有人格,国有国格,否则难以立本,一个国家的国格不能来自于外国,必须根植于本国的历史㊂再次,文学要能够改良社会㊂文学作品不能光描写社会黑暗和人类罪恶,文风上也不能一味采用尖酸刻薄识讽骂詈的方式,而是要通过文学作品导人向上,正视民族发展历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㊂三是文学的道德价值㊂吴宓用 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来概括文学作品的道德价值㊂ 大同世界”不是一事一物都要相同,而是指 世界之平和,必求人心之相同㊂即须有同人之文化”[3]67㊂ 同人之文化”不是指提倡一种思想,强力灌输宣传,使之普及全国,而是要沟通不同的文化,破除不同文明状态下的文化壁垒,使文化的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这个共同的目标就是 促进真正文明”㊂在不同的学者眼里, 真正文明”有不同的含义,吴宓认为,这是指不同文化融合贯通建构的新文化,文学作品有义务传播这种 真正的文明”,这是文学的最终价值,其价值超越了国家㊁地域㊁时代的界限,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最终希望㊂吴宓追求文化的会通,极力推崇中西方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回到原来的古典文化时代,而是立足于当时的文化环境,针对新文化运动后期文化发展弊端,致力于引向自己所认可的 真正文明”㊂三、吴宓文学理念的建构基础吴宓文学理念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有其自身的建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 天人物”三界,天界是 以宗教为本,笃信天命,甘守无违,中怀和乐,以上帝为世界之主宰,人类之楷模”;人界是 以道德为本,准酌人情,尤重 中庸’与 忠恕’二义”;物界是 不信有天理人情之说,只见物象,以为世界乃一机械而已”[12]㊂三界是一个整体,从物界到人界再到天界是内在统一层层递进的关系,人界是最主要的,人在天地万物中具有核心地位,人是宇宙的中心㊂吴宓的 天人物”三界说,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天地人 三位一体”文化结构的延续,在天地人三者中,天地虽然是根本,但人处于一种能动地位,具有主动权, 人的世界”是文学研究的根本,是一切文化建构的基础,吴宓把人的世界看作 物质的,智力的,道德的,精神的生活㊂私人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生活㊂外在的与内心的生活㊂世间的生活与出世间的生活”[3]80㊂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是 共相”,个体人的生活世界是 殊相”, 共相”由 殊相”组成,人类世界就是文学建构的基础㊂文学作品要反映人类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 忠实的抄袭或准确的再现人生”[3]80,需要的是 创造”,那如何创造呢?吴宓认为,文学创作者应具备三类素质:一是具备博采东西文化,并览今古文学的功力㊂只有博览东西古今文化,然后才能了解什么是真文学,什么是适合我国发展的文学㊂新文化运动之所以能够风起云涌,获得广大青年的推崇,在吴宓看来,其根本原因是: 今中国之人能读西书者甚少㊂故以笔墨辩论,虽作者述经据典,繁征博引,而读者实莫从审判㊂满纸人名地名书名等,堆积充盈,读者见之,如堕五里雾中,徒震惊于作者学问之博,以为彼其胸中蕴蓄乃如此之多㊂”[12]文学是为人生的艺术,从 人性”的根基出发,文学创作者必须博览群书,才能具备应有的文学艺术素养,如社会责任感㊁对人生的理解与观察,基本的文学美感㊁对事物的判断能力等艺术修养,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潮流而行㊂二是文如其人,文学创作者需要修炼成道德高尚之人㊂我们阅读文学作品,会发现每篇文章语言不同,内容不同,表现出的格调也不同,并认为天性仁厚的人,他的文章会呈现出慈祥的气氛;天性阴酷的人,他的文章会呈现出一种阴冷的风格,因此,要把文章写好,首先需要修炼个人道德,而不能只是一味的人云亦云,需要在模仿学习他人的基础上提高,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要求的:做文先做人,具备谦卑品格是做文的521 第10期吴宓文学理念建构考察。
浅谈吴宓的中西文化观
浅谈吴宓的中西文化观作者:陈雪来源:《卷宗》2016年第08期摘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打倒孔家店”“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等表明此时新青年派对我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西方外来文化全盘接纳的背景下,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的吴宓以及他所代表的“学衡派”应运而生。
吴宓的文化观与新青年派截然相反,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其文化观和思想研究留给我们非常有价值的思考材料,在面对西方文化的进入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认识、学习和利用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而本文主要从吴宓中西文化融合观形成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实践三个方面来对其文化观进行认识。
关键词:吴宓,中西文化观,学衡派1 吴宓中西文化观形成的背景吴宓1894年8月20日生于陕西泾阳。
吴家祖辈为官宦之家,家境殷实,其父与叔父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吴宓从小一直生活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受到很好的熏陶,尤其受关学的影响。
关学是儒学重要学派,因其实际创始人张载先生是关中人,故称“关学”。
吴宓幼年因父母亡故过嗣给叔父吴建常,吴建常早年受业于关中大儒刘古愚,刘古愚虽然秉承了关学的传统,但是却不顽固保守,而是力图经世维新。
吴建常博学多才、知识渊博,给吴宓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早早的便受到博大精深的关中文化的熏陶。
吴宓文化保守主义的道路与他早年在本土、家世的受教育经历密不可分。
1917年赴美留学,认识了梅光迪,师从美国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运动领袖白碧德,开始研习比较文学、西方文学和哲学。
白碧德的“人文主义”对吴宓在学术思想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在思考中国文化道路这一问题上,吴宓感叹中国国粹日益沦亡,立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改变当前的激进主义思想。
在美国的学习使他对中西方的文化有了更加缜密理性的认识。
2 吴宓中西文化观的内容吴宓立志弘扬、维护传统儒学文化。
吴遂认为自两千多年前孔子降生“常为吾国人之仪型师表,尊若神明,自天子以至庶人,立言行事,悉以遵依孔子,模仿孔子为职志。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全文、注释和赏析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全文、注释和赏析这三个人,都把孔夫子当作砖头用,但是时代不同了,所以都明明白白的失败了。
岂但自己失败而已呢,还带累孔子也更加陷入了悲境。
他们都是连字也不大认识的人物,然而偏要大谈什么《十三经》之类,所以使人们觉得滑稽; 言行也太不一致了,就更加令人讨厌。
既已厌恶和尚,恨及袈裟,而孔夫子之被利用为或一目的的器具,也从新看得格外清楚起来,于是要打倒他的欲望,也就越加旺盛。
所以把孔子装饰得十分尊严时,就一定有找他缺点的论文和作品出现。
即使是孔夫子,缺点总也有的,在平时谁也不理会,因为圣人也是人,本是可以原谅的。
然而如果圣人之徒出来胡说一通,以为圣人是这样,是那样,所以你也非这样不可的话,人们可就禁不住要笑起来了。
五六年前,曾经因为公演了《子见南子》这剧本,引起过问题,在那个剧本里,有孔夫子登场,以圣人而论,固然不免略有欠稳重和呆头呆脑的地方,然而作为一个人,倒是可爱的好人物。
但是圣裔们非常愤慨,把问题一直闹到官厅里去了。
因为公演的地点,恰巧是孔夫子的故乡,在那地方,圣裔们繁殖得非常多,成着使释迦牟尼和苏格拉第都自愧弗如的特权阶级。
然而,那也许又正是使那里的非圣裔的青年们,不禁特地要演《子见南子》的原因罢。
中国的一般的民众,尤其是所谓愚民,虽称孔子为圣人,却不觉得他是圣人;对于他,是恭谨的,却不亲密。
但我想,能像中国的愚民那样,懂得孔夫子的,恐怕世界上是再也没有的了。
不错,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
这就是“礼不下庶人”。
成为权势者们的圣人,终于变了“敲门砖”,实在也叫不得冤枉。
和民众并无关系,是不能说的,但倘说毫无亲密之处,我以为怕要算是非常客气的说法了。
不去亲近那毫不亲密的圣人,正是当然的事,什么时候都可以,试去穿了破衣,赤着脚,走上大成殿去看看罢,恐怕会像误进上海的上等影戏院或者头等电车一样,立刻要受斥逐的。
初中作文-闲话吴宓
闲话吴宓最初知道吴宓先生,是把他当作新文学的反面人物。
只知道这个人好抬杠喜欢吵架,保守得接近可笑,凡是胡适先生赞成的,他似乎都要反对。
反对胡适也算不了什么大错,可吴宓还反对鲁迅,反对一大堆本世纪初大家认为是新的事物。
他赞美文言文,反对白话文。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吴宓无疑是个老厌物一般的怪人。
如果吴宓是一位遗老遗少,这也罢了。
偏偏这位迂夫子是留洋学洋文的,是当年不多的几位部聘外国文学教授。
在野鸡大学里混一个教授头衔或许不太难,真要是由教育部特聘,这可有些像今日的学部委员了。
吴宓先生的学问用不着再介绍。
他的学问足以吓死人,他是中国比较文学的鼻祖,我们今天外国文学方面的一些专家学者,有许多都是吴宓先生的受业弟子。
他的弟子如今没混到一个博士导师资格,就应该算不长进的。
吴宓是一位新派的古董。
有一位很著名的教授,形容吴宓的外貌,说他的脑袋像一颗炸弹,使人觉得随时随地都会爆炸一样,这是吴宓得意时的写照。
关于吴宓的梗直,确实流传下来许多笑话。
其中之一便是他如痴如醉地喜欢《红楼梦》,认为此书是古今中外的第一本好书,并且近乎肉麻地称自己为紫鹃,理由是紫鹃对林黛玉的爱护最纯粹。
战时昆明有家牛肉馆,老板忽发奇想,竟然取名为“潇湘馆”。
潇湘馆乃是林妹妹住的地方,岂能这番亵渎。
于是吴宓先生提着手杖跑去一顿乱砸。
一个社会名流大教授,这种做法颇有些像不讲理的国民党伤兵。
我一向怀疑,今日许多过去的笑话,全是当年的小报记者添油加醋渲染出来的。
吴宓显然是性情中人,他自称古典主义,却更加浪漫主义。
事实上,他不仅喜欢林妹妹,对世界上所有的女性,都有一种发乎情而止乎礼的爱戴。
吴宓本质上是一个对政治不感任何兴趣的人。
他的名言骇人听闻:除了学术和爱情问题,一概免谈。
他带着学生在街上走,迎面要是过来一辆车,他总是奋不顾身地举起手杖,让身边的女学生上了人行道,这才放车子过去。
他的作派很有些像西方的绅士,当然更像堂吉诃德。
作为大名鼎鼎的教授,他口袋里的钱要比学生多几文,但是活在物价飞涨的年代里,仍然一样清苦。
黄世坦译文《吴宓先生其人 -- 一位学者和博雅之士》鉴赏
6
例如:(2)And eyes which stare at one like glowing coals.
译文:一双眼睛好似烧亮的炭火,灼灼逼人。
评析:例(1)中,增译了“讲课时”,给整句话提供了一个背景,不会让 读者觉得这个句子很突兀。例(2)中则增译了“灼灼逼人”,用来解释前 面的比喻句的意义。
例如:(2)Their faces are so ordinary:no mannerisms,no "anything",just plain Jack,Tom and Harry. 译文:他们的面孔太一般化了:没有丝毫个性,简直“一无所有”,仅 仅是一位平平常常的张三,李四或王五而已。 评析:例(1)中,“独一”与“无二”意同,但为了符合汉语习惯, 增译了“无二”。同样的例(2)中,增译了“丝毫”“常常”。
七,增补原文中省略的词
省略句是英语的一大特点。汉译时往往要按照句法上的需要补译英文中省略 的各种成分,才能使译文句子意思完整,表达通顺。
例如:(1)Grave,taking life at its own face value and a little too seriously.
译文:吴先生举止庄重,他对待生活认得很真,简直有点过分认真。 评析:增译“吴先生”,符合汉语句法习惯,否则会让人觉得缺少主语。
例如:(2)A great admirer of Goethe,he is as far from attaining the state of"ohne Hast,ohne Rast" 译文:虽然他对歌德极为景仰,却从未达到歌德的“不慌不辍”。 评析:此句中,译者根据原文的前后关系,增译了“虽然”“却”。使得 上下文连贯,让读者明确了整句的逻辑关系。
吴宓视域中的孔子形象
吴宓视域中的孔子形象
靳书刚
【期刊名称】《许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5)003
【摘要】孔子在吴宓心目中是一位不朽的圣人.吴宓在自己的文章中反复申说孔子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学说之根本在于道德,其精义在于孝,其重心在于躬行实践.他之所以如此尊崇孔子,一是受地域文化及家学的影响,二是因为白璧德等人对孔子给予高度评价,三还与当时孔子及儒学的现实境遇以及两人遭遇相似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有关.吴宓出于新人文主义立场对孔子的尊崇和他对孔子学说的探讨,既突显了孔子及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又对当时的反传统思潮起到了一定的反驳和制衡作用.但他同时夸大了道德的作用,带有浓厚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
【总页数】5页(P64-68)
【作者】靳书刚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文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试论区域中小学随班就读“1+1+X”教学视导模式 [J], 黄美贤
2.视知觉论、进化心理学整合与语言生态学——生态心理学视域中里德对吉布森的继承与超越 [J], 任巧华
3.浅谈“视”在“观看”概念域中的历时演变 [J], 段洁琼
4.视知觉论、进化心理学整合与语言生态学——生态心理学视域中里德对吉布森的继承与超越 [J], 任巧华;
5.浅谈“视”在“观看”概念域中的历时演变 [J], 段洁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四选考模块学案
板块四选考模块专题十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高考考什么、怎么考[真题感悟]考法一:考查某一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例1] (2018·全国卷Ⅱ)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
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
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
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
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
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
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
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9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第二句话和所学知识,可以答出“文化大革命”对科技事业的破坏;再根据1977~1981年的国内、国际形势分析。
第(2)问,“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从机构和队伍建设、招生制度、政策等角度概括,注意要点要全。
“影响”则要从扭转“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不良风气、推动科学事业发展及现代化建设等角度分析。
[答案] (1)“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
(2)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0)word版本
山西省运城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150分,需用时150分钟。
2.答案完成于答题卡和答卷页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修辞学思想的全球意义中国古代有没有修辞学思想? 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不止一次地断言:“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
”那么,中国或东方古代是否有修辞和修辞学?西方学者所持的“东方或中国乃至非洲无修辞学”论,是基于怎样的逻辑呢?在此问题上,难道上帝真的漠视了他的东方子民了吗?显然不是,中国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修辞和修辞学,这是毫无疑问的。
只要人类使用语言,使用符号,就存在修辞和修辞学,因为修辞是人们能动地使用语言以提高传播效果的行为。
“东方或中国乃至非洲无修辞学”论,是基于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作出的判断,其中折射着文明的偏见。
西方的古典修辞,就是以城邦社会为语境的演说、劝服和论辩。
其经典糢式是由“诉讼”“议政”“典礼”三种演说和“覓材取材”“布局谋篇”“文体风格”“记忆”“表达技巧”等五个步骤,以及“人格”“情感”“逻辑”等说服要素构成的范畴体系.我们称之为“三说”“五艺”《三素如果以此模式框定其他文化和文明中的修辞或修辞学形态,无论是亚洲、非洲、美洲,都是不合适的。
“西方之外无修辞学”的观点是狭隘的,它反映的是某些西方学者的自大与傲慢。
什么是“修辞”“修辞学”,众说纷纭。
我们认为,“修辞”“修辞学”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文化乃至文明概念,即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乃至文化和文明中存在不同的修辞形态,“修辞学”也具有不同的含义。
但是,这不等于说,众多的“修辞”“修辞学”观不存在任何交集。
相反,尽管存在上述方面的差弄,“修辞”“修辞学”依然是一个相对明晰的概念.简单地说,“修辞是人类的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符号交际行为,是人们依据具体的语境,有意识,有目的地建构话语和理解话语以及其他文本,以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的一种社会行为显然,运用语言等媒介符号进行思想、观念、情感交流,以实现信息共享.行为协调的传播行为,是人类修辞的共性。
吴宓诗学总论
吴宓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诗人,他的诗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吴宓认为,传统诗学和现代诗歌应该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新的诗学风格。
他主张尊重传统,认为传统诗学是现代诗歌的根基,但同时又认为现代诗歌应该吸收传统诗学的精髓,不断创新和发展。
2.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吴宓认为,诗歌应该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应该为内容服务,而内容也应该通过形式得到表现。
他主张诗歌应该具有完整的形式和严谨的结构,同时也应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3.个性与共性的平衡。
吴宓认为,诗歌应该具有个性和共性的平衡。
他主张诗人应该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语言特点,但同时也应该考虑到读者的感受和理解。
他认为,诗歌应该是一种沟通的形式,诗人和读者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互动和交流的关系。
4.情感与理性的融合。
吴宓认为,诗歌应该是一种情感和理性的融合。
他主张诗人应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思想,但同时也应该通过理性思考来控制和升华这些情感和思想。
他认为,只有情感和理性的融合才能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诗歌。
总的来说,吴宓的诗学思想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个性和共性的平衡以及情感和理性的融合。
他的这些思想
对于现代诗歌的发展和创新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宓对孔子学说的现代阐释【摘要】吴宓对孔国学大师子及其学说进行了现代阐释,认为:孔教为中华文明的支柱,建设现代新文化必须融汇东西文明的精华。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中心,中国道德理想和人格标准的寄托,他以执两用中为宇宙及人生之正道,以孝为诸德行之本,以克己复礼、行忠恕和守中庸为实行道德的方法。
吴宓反对批孔,认为“批林批孔”运动是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无知、误解和歪典,并因此遭受摧残。
【关键词】吴宓;孔子学说;现代阐释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有一位名副其实的“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他就是吴宓先生。
吴宓先生终生致力于弘扬、维护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推崇孔子及其学说,并进行道德实践。
侯玉海先生曾对吴宓与孔子作了有趣的比较,从时代背景、性格特点、事业遭际、人生命运及思想观点等方面揭示了两位相隔两千多年的历史人物惊人的相似之处。
①这里,本人想梳理吴宓对孔子学说的现代阐释,进一步探讨吴宓何以成为“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的内在思想动因。
一吴宓对孔子及其学说的终生信仰和现代阐释,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内在动因。
首先,是吴宓出于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极端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这种“矫枉过正”的反拨。
他描述当时的反孔情形时说:“自新潮澎湃,孔子乃为人攻击之目标。
学者以专打孔家店为号召,侮之曰孔老二,用其轻薄尖刻之笔,备致诋讠其。
盲从之少年,习焉不察,遂共以孔子为迂腐陈旧之偶像,礼教流毒之罪人,以谩孔为当然,视尊圣如狂病。
而近一年中,若武汉湘中等地,摧毁孔庙,斩杀儒者,推倒礼教,打破羞耻,其行动之激烈暴厉,凡令人疑其为反对文明社会,匪特反对孔子而已。
”②孔子降生二千多年来,“常为吾国人之仪型师表,尊若神明,自天子以至庶人,立言行事,悉以遵依孔子,模仿孔子为职志。
又藉隆盛之礼节,以著其敬仰之诚心。
庙宇遍于全国,祭祀绵及百代,加赠封号,比于王者;入塾跪拜,与祖同尊。
”②但是,时至今日,“孔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之影象,似将消灭而不存矣。
”②这是令人悲哀、伤心之事。
作为从小饱读孔孟经典、古代诗文,生长在陕西关中这块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民风纯朴、知书好礼的黄土地上的吴宓,在悲伤之余便发奋阐发孔子学说精义,以供国人了解,以维护圣道不坠,并义无反顾,付诸行动。
其次,是吴宓于对当时社会上一些现象的感受。
“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孔是为了从根柢上挖去封建专制的思想基础,启蒙民众,实现社会变革,大方向是正确的。
但具体到中国当时社会现状,则甚为复杂。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孔子又为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利用起来,一方面拉大旗作虎皮,掩盖了自己的反动本质;一方面恢复孔教,大肆举行祀孔仪式,还要求学校读经,“礼教立国”的呼嚣此起彼伏。
一些地方军阀也竞相通过尊孔读经来愚弄人民,像鲁迅先生讽刺的山东军阀张宗昌,“连自己也数不清金钱和兵丁和姨太太的数目”,“则重刻了《十三经》,而且把圣道看作可以以肉体关系来传染的花柳病一样的东西,使一个孔子后裔的谁来做了自己的女婿。
”③吴宓十分厌恶这些现象,便奋而起来阐释孔子及其学说的精义,维护孔子的尊严。
第三,是吴宓出于自己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
吴宓是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所办的《学衡》杂志周围,聚拢了一批与新文化运动对垒的知识分子。
他们大都在早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青年时代留学欧美,在文化观上受新人文主义的影响,形成了自己对待中西文化的观点。
以白璧德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思想潮流,认为中国儒家的人文主义传统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也是东西文化融合,建立世界性新文化,促成一个“人文国际”的基础。
当吴宓在哈佛读书拜谒白璧德时,白氏对吴宓寄予了殷切的希望,促使吴宓发大愿,研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以孔子及儒学作为自己终生不渝的人生信仰和文化追求。
二吴宓对孔学的阐释不是以一个封建士大夫,而是以一个学贯中西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立场,用世界性的眼光,站在建设中国现代新文化的角度来进行的。
吴宓潜心研究了人类文明发展史,指出古希腊苏格拉底和犹太耶稣,代表着西方文明;中国孔子和印度释迦牟尼,代表着东方文明。
这四大文化犹如四根支柱,支撑着世界文明大厦,孔学就是这大厦必不可少的支柱之一。
吴宓用自己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留学、游历的切身体会,来说明中国文化和孔子学说的优点,“宓曾间接承继西洋之道统,而吸收其中心精神,宓持此所得之区区以归,故更能了解中国文化之优点与孔子之崇高中正。
”④正是因为如此,吴宓才对建设中国现代新文化提出自己的灼见,认为必须“兼取中西文明之精华而熔铸之,贯通之。
”⑤他指出,目前应当着重研究孔教、佛教、希腊罗马之文章哲学及耶教(基督教)之真义,“中国之文化,以孔教为中枢,以佛教为辅翼,西洋之文化,以希腊罗马之文章哲理与耶教融合孕育而成,今欲造成新文化,则当先通知旧有之文化。
……于以上所言之四也:孔教、佛教、希腊罗马之文章哲学及耶教之真义,首当着重研究,方为正道。
”⑤然后把“吾国道德学术之根本”的孔孟人文主义,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下之学说“融合贯通,撷精取粹”,“再加以西洋历代名儒巨子之所论述”,熔铸一炉,以为“吾国新社会群治之基”,这便可以做到“国粹不失,欧化也成”,并进而创造“融会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的新文化。
⑤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用的“孔教”一词,并不是以孔子学说为宗教,而是一种习惯用法,其实就是儒学,或孔子的教化。
正是站在这样的高度,吴宓专门写了《孔子之价值及孔教之精义》一文,发表于1927年9月22日的《大公报》上。
在文章中,吴宓是本着“智慧思考”,“坚持孔子之学说”来“复申”孔子的价值及其学说的精义的。
他认为,真正的尊孔,应该注重两条途径,一是实行,二是理论。
因为“孔子教人,首重躬行实践,今人尊孔的要务”,便在“自勉勉人,随时地实行孔子之教。
”②在理论上,吴宓提出了求得孔教真义的基本方法:“融汇新旧道理,取证中西历史,以批语之态度,思辩之工夫,博考详察,深心体会,造成一贯之学说,洞明全部之真理。
”②可以看出,吴宓对孔学研究持严谨求实的态度、开阔高远的思路、崇高中正的目的。
那么,孔子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吴宓引证分析孔子弟子对孔子的评价,并赋予其现代意义,认为“孔子者,理想中最高之人物。
其道德智慧,卓绝千古,无人能及之,故称为圣人。
圣人者模范人,乃古今人中之第一人也。
”②具体地说:①孔子本身已成为“中国文化之中心。
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②(这句话又见于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一书,当为学衡派的共识)这个评价是否过高,可以再讨论。
②孔子是“中国道德理想之所寓,人格标准之所托。
”②吴宓痛诋当时社会道德沦丧、腐化堕落,而欲把孔子作为道德理想的寄托和人格理想的体现。
他说不但一人一家,即一国一族之盛衰灭亡,世界文化之进退,都是以道德水准的高低、大多数人的人格水平为枢机的,并试图通过孔子的道德人格来改良世道人心,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这种“道德救国”却是不可能实现的。
吴宓对孔学的精义也有独到的阐发。
他认为孔子“确认人性为二元(善恶、理欲),揭橥执两用中为宇宙及人生之正道,以孝为诸种德行之本,而以克己复礼、行忠孝、守中庸为实行道德之方法。
”②在吴宓看来,孔子认定人性是二元的:“人无纯善,亦无纯恶,生人本性,亦善亦恶,有理有欲”,而人性中向上的部分能够“常向善而从理”,劣下的部分却“趋恶而肆欲”②。
这二者不断争斗,没完没了。
因此,只有把道德立起来,才能使人守礼法,乐德义,卓然自别禽兽,让人性中高尚的那部分得到培养、发达,最终造就善人——这就是“仁”。
我们知道,“仁”为孔子学说的核心范畴之一,历来理解差异很大。
吴宓认为“仁也者,人之所以同也。
仁者诸德之本。
而仁又人性之别名,人道之特征也。
”②即就是说,“仁”是人之为人的共同本质,为诸德之根本,又体现了人道的特征。
孔教又最重孝。
对此,吴宓不是从社会而是从人性角度来阐释的,因为“人在襁褓,天真未凿”,尚未受外界习染,怀有赤子之心,这时开始设法培养,发达其仁心,就像种树要择其最易滋荣发育之处来栽培一样,因势利导,可以收事增功倍之效。
“仁”与“孝”同为“本”,实是一体之两面,“仁”是面向所有人的,“孝”则主要是面向家族亲情的,在传统社会,二者相通又混融,生发又圆融诸德行。
吴宓在阐述孔子教人实行道德的方法时,首先谈到“克己复礼”,认为“克己”就是以礼制欲,就是诚(不自欺);“复礼”就是以“一己此时之身份地位,而为其所当为”,或“随时随地”尽其应尽的义务,“而无丝毫缺憾”②。
换句话说:“克己者,所以取人性中本来之恶;复礼者,所以存人性中本来之善。
”②对于“克己”,吴宓还有更深刻的说明:“能以理制欲者,即为能克己”,并把克己当作人生“实践凡百道德之第一步”②。
其次,论“行忠恕”。
他认为,“忠”就是“尽心”,“恕”就是“有容”,“忠恕者,严于责己而宽于责人之谓也”,并以现代的权利、义务观念进一步解释说:忠恕就是“视我之义务甚重,视我之权利甚轻;而视人之义务甚轻,视人之权利甚重;……对群之公德,诚莫高于忠恕矣。
”②他还把“忠恕”与“克己”、“修养”联系起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他说:“…忠‟者,知人类共有之优点而欲发达之于己身,纯恃克己之力;而…恕‟者,则知人类共有之弱点而能怜悯之于他人,全凭修养之功。
”②复次,论“守中庸”。
吴宓认为,“中庸者,忠道也,常道也,有节制之谓也,求适当之谓也;不趋极,不务奇诡之谓也。
过与不及,皆不足为中庸。
”并把中庸作为立身行事的最简单、最明显、最实用、最安稳、最通达周备的规矩。
然而中庸之道说起来简单,行起来不易,可谓知易而行难。
正因为如此,“中庸在今世颇为人所忽视”。
吴宓认为,中庸之道作为常人行事的一个理想目标,只能“随时竭诚输智,以求所谓中庸之履行也。
”②三值得一提的是在“文革”后期全国大搞批林批孔时,吴宓不顾年老体衰和生命安危,挺身而出反对批孔。
当时,吴宓所在的西南师范学院一位领导找吴宓谈心,原本想启发他带头批孔,而他则在坦率地表明了自己反对批孔的坚定态度之后,还针对当时流行的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无知、误解、歪曲从学理上进行了辩驳。
那时,受到批判最多的是《论语·颜渊》中“克己复礼为仁”一句话,说这是孔子要弟子们克制自己,等待时机,复辟西周奴隶制。
吴宓认为:“时下之论,并未弄清克己复礼是何意思。
”⑥他旁征博引,从什么是“礼”谈起。
先秦著述,谈礼甚多,含义各不相同,其实则包罗极广,概括而又概括,也可分为法律规范、道德规范与伦理标准。
春秋之世,礼多指道德规范,例如早于孔子的管仲就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孔子“克己复礼”之“礼”就是管仲“礼义廉耻”之“礼”。
当时天下大乱,诸侯争战,公卿贪婪,横征暴敛,民不聊生。
王公大夫骄奢淫侈,道德败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