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浅谈环境卫生与人类健康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 获得了食品及生活资料供应的多样 性和稳定性,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条件,创造 更加舒适方便、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生 活环境。 另一方面 造成了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耗竭等 环境问题。
特别是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生产力迅猛发 展,人类的活动达到了可以对环境产生全 球性影响的程度。 环境问题反过来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威胁 和危害,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是人 类始料未及的。
典型的二次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主要由 汽车废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物 (HC)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照射下,经过 一系列化学反应所形成的,其成分包括臭 氧、过氧酰基硝酸酯(PANS)和醛类等复 杂化合物。光化学烟雾是一种带有刺激性 的棕红色烟雾,长期吸入会引起咳嗽和气 喘,浓度达50ppm时,人将有死亡危险。 世界上首例光化学污染于1943年发生于美 国洛杉矶市。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维系生物种群间物质 和能量流的 渠道和纽带。
食物链
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 三种生物吞食,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锁 链关系称为食物链(food chain)。而各种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又彼此交错构成食物 网。 食物链(网)概念的重要性揭示了环境中 有毒污染物转移、积累的原理和规律。
生物放大作用 重金属毒物和某些难降解的毒物, 随着食物链的延长,使处于高位级的生物体内 的浓度比处于低位级的生物体内的浓度逐渐增 多加大,这种情况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蓄积作用 一种生物对某种物质的摄入量大 于其排出量,随着生物生命过程的延长,该物 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逐渐增加,称为生物蓄积 作用。 生物浓缩作用 某种生物摄取环境中的某些物质 或化学元素后,在生物体内的某个部位或器官 逐步浓缩起来,使其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原有 的浓度,称为生物浓缩作用。
环境卫生学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二)微量元素与疾病
微量元素的生物效应表明了它在维持正常人 体功能和健康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其生 物学效应的两重性,特别是那些安全范围较小 的微量元素,人体摄入量过低或过高都会产生 危害(砷、氟、碘所致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将在其他章节讲述)。人体内微量元素不足或 缺乏,不仅与摄入量多少有关,而且与机体的 先天性代谢功能异常也有关。
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原因:
• 年龄、健康状况、营养状况、行为等 • 遗传因素:
环境应答基因 (environmental response gene)
环境基因组计划 ( environment genome project)
共10类:
1.DNA修复基因; 2.毒物代谢酶基因; 3.激素代谢酶基因; 4.受体基因; 5.细胞周期基因; 6.信号传递基因; 7.介导免疫和感染反应基因 8.介导营养因素基因; 9.参与氧化过程的基因; 10 细胞内药物敏感基因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
环境中的某些不易降解的化学性污染物, 可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中 的浓度。即在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比 在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加很多倍, 这称为生物放大作用。如果与环境中的浓度 相比,这种生物放大作用可达千倍、万倍, 从而损害人类的健康。世界上已经确认的环 境公害病:水俣病、痛痛病都与食物链的生 物放大作用有关。
(二) 肿瘤的多阶段和多因素发病机制:
1. 致癌过程的多阶段:
引发(initiation)阶段:是化学物通过诱变,使原 癌基因(proto-oncogen)活化或使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失活,使体细胞具有发展成肿瘤潜 能的启动细胞(initiated cell)的过程。
环境卫生与健康关系
03 环境卫生改善策略
政策制定与执行
制定严格的环境卫生标准
政府应制定全面的环境卫生标准,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污 染等方面的规定,并确保严格执行。
建立环境卫生监管机制
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对环境卫生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 和解决环境卫生问题。
鼓励企业采取环保措施
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采取环保措施,减少污 染排放。
02 健康与环境卫生的关系
疾病传播
病原体传播
环境卫生状况差可能导致病原体在人 群中传播,引发各种传染病,如腹泻 、疟疾、登革热等。
预防措施
保持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加强病原 体监测和控制,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 和自我保护能力。
营养与健康
食品安全
环境卫生状况影响食品的卫生质量和安全性,不洁食品可能引发食物中毒和各 种食源性疾病。
财产保险
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等环境问题可能导致财产损失, 增加了财产保险的风险和成本。
责任保险
企业因环境卫生不良导致的事故和健康问题可能需要 承担法律责任,增加了责任保险的风险和成本。
06 环境卫生与健康的社会影响
社会公平与健康
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
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往往面临更 大的健康风险,如缺乏医疗保障、不 良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等。
环境卫生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儿童健康与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对儿童健康至关重要,不良的环境卫生条件可能导致儿童感染疾病、营养不良 等问题。
预防措施
为保障儿童健康,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加强环境卫生监管、提供清洁水源和安全 的食品等。
THANKS
合理膳食
倡导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素,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营 养不良和慢性疾病。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2、某些物质低剂量对机体有刺激(有益)作用, 高剂量则有抑制作用(hormesis效应) ● 少量饮酒可减少冠心病危险性,大量长期 饮酒则增加肝硬化、肝癌危险性
● 低水平污染物接触,外周血白细胞吞噬功 能加强,高水平接触则出现功能下降
第三节 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
H2CO3
H2CO3
HCO3- + H+
2. 酸雨的形成 SO2 + H2O
1/2 O2
H2SO3
H2SO4
3NO2 + H2O
2HNO3 + NO
我国酸雨的分布
(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 广东、 广西、海南、贵州、四川、重庆、云南)
我国的酸雨监测网点
南方
北方
我国部分城市雨水的酸度
3. 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 ● 氯氟烃 (氟里昂)------制冷剂、气溶胶喷雾剂、
发泡剂等
chlorofluorocarbons , CFCS ● 溴代氟烃------ 灭火剂(如溴三氟乙烷、溴氯二
(哈龙 halon) 氟乙烷)
● NOx(NO 、 N2O等)------工业废气、汽车尾
气、飞机废气等
温室效应示意图
不同年代各种能源的使用比例
温室效应气体排放
3. 温室效应气体 CO2、 CH4、N2O CFCs(氯氟烃类, chlorofluorocarbons) CO2 影响大
4. 温室效应的后果 ● 全球气候变暖 ● 海平面上升 (南、北极冰川融化) ● 虫媒疾病 (如疟疾)流行范围扩大
城市 北京 天津 兰州
南京 杭州 武汉 福州 南宁 宜宾 重庆 贵阳
卫生学
卫生学(hygiene) : 主要研究外界环境因素对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及利用环境中有利因素,控制或消除不利因素,改善环境条件的卫生要求和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保护和增进群体健康的目的。
疾病的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第二级预防:临床前预防(“三早”预防)第三级预防:临床期预防(治疗康复)第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它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的主要措施。
为了保证“三早”的落实,可采用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以及设立专科门诊等措施。
第一节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一、环境概念和分类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
它由多种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和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组成。
WHO所下的定义: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1、生态系统概念生物群落: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体生态系统:2、食物链(food chain)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在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并为其提供物质和能量,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锁链关系,称为食物链。
它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和特性。
3、生物富集作用:某些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食物链逐级增高,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环境中的浓度。
生物富集作用的条件:化学物质易为生物体吸收进入生物体的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食物链逐级传递在富集过程中不会造成致命伤害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这种现象称为环境污染。
公害(public nuisance):严重的环境污染称为“公害”。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环境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境的定义
WHO 公共卫生专家委员会的定义:
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 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 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近 期或远期的作用。
二、人类环境的组成
1.自然环境
大气、水、土壤、阳光、森林等
2.社会环境
经济、政治、文化等
三、生态平衡
下游不到1000米处是丹 阳市自来水取水处。
2009年6月10日
江苏省常熟市氟化学工业园污 水处理厂,负责收集处理各化 工厂的污水,但他们并没有处 理污水,通过管道从长江底延 伸1500米处排放污水。
2009年6月11日
江苏省海门市化工园区 污水处理厂偷排污水进 入长江
2009年6月5日
致的藻类污染
(三)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1.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 水俣病
2.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五毒:酚、氰化物、汞、六价铬、砷 。
3.发生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
广东省贵屿镇河流、水塘 都已被污染,村民们只好 在被严重污染的水塘里洗 涤
2005年11月25日
镇江市钛粉厂每天大量 的化工污水排放长江。
4.环境的自净作用
定义:少量的污染物暂时性进入环境,经 过各种自然过程及在生物参与下,仍可使 环境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生态平衡不致被 破坏,环境的这种功能称之为自净作用.
物理作用:扩散、稀释、沉降 化学作用:氧化、还原、中和 生物作用:光合作用、植物吸附作用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
环境自净能力有限,超过能力:环境污染
(一)对人体健康直接危害
1、急性中毒: 1)烟雾事件 2)生产事故
2、慢性危害: 1)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COPD)
第二章 环境卫生--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人类自然环境由下列圈带构成,哪项除外( )A.生物圈B.大气圈C.水圈D.非生物圈E.土壤岩石圈2.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下列各种功能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这些功能流是( )A.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B.物质流、能量流和食物流C.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食物流D.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E.能量流和信息流3.以下是生态系统的特征,哪项除外( )A.整体性B.开放性C.自调控D.可复制性E.可持续性4.下列对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的描述哪项正确( )A.是异养型微生物B.是草食动物C.可起着对初级生产者加工和再生产的作用D.是肉食动物E.能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5.关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说法正确的是( )A.是人类力量无法取代的B.已被农业革命所取代C.已被工业革命所取代D.已被现代文明所取代E将被人类新的文明所取代6.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相互对立的关系 B环境决定人类 C.人类改造环境D.辩证统一的关系E.无特殊关系7.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是( )A.人类固有的、无限的B.人类固有的、有限的C.在长期发展的进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无限的D.在长期发展的进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有限的E.与疾病的发生元关的8.环境污染物的暴露一般是通过( )A.直接摄入污染物B.接触含有这些污染物的土壤C.接触含有这些污染物的生物D.接触含有这些污染物的水E.接触含有这些污染物的环境介质9.污染物通过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人的危害( )A.都降低B.都增加C.既可以降低,也可以增加D.保持不变E.保持不变或降低10.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速度,最快的是( )A.水B.大气C.土壤D.植物E.岩石11.以下是联合毒性作用的类型,哪项除外( )A.相乘作用B.拮抗作用C.相加作用D.协同作用E.增强作用12.以下哪项不是影响环境污染物在靶部位蓄积量的因素( )A.暴露频度B.暴露期C.化合物的生物半减期D.摄入量E.化合物的生物放大作用13.环境污染物在靶部位的蓄积量( )A.在经历六个生物半减期后,趋于降低B.在经历六个生物半减期后,趋于稳定C.只要暴露期足够长,就会达到对机体产生有害效益的水平D.只要生物半减期足够长,就会达到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的水平E.只要暴露频度低,就会达到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的水平14.目前认为某些有害物无阔值,它们是( )A.引起急性中毒的毒物B.引起慢性中毒的毒物C致敏物 D.环境致畸物 E.遗传毒性致癌物15.根据人群健康效应谱,从弱到强的5级效应的分布规律是(A.两头大,中间小B.两头小,中间大C.最弱的效应比例大D.最强的效应比例大E.都一样大16.在人群健康效应谱中,准病态(即亚临床状态)的变化是( )A.生理异常的变化B.生理代偿的变化C.正常调节的变化D.出现严重中毒E.体内负荷增加的变化17.人群易感性是( )A.遗传决定的B.后天获得的C.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D.是不会改变的E.感染以后产生的18.下列有害的自然环境因素的特征中,错误的是( )A.历来存在B.比次生环境的问题出现早C.依然存在D.将继续长期存在E.将逐渐消失19.关于生物性有毒有害物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物性有毒有害物质主要表现为急性毒性B.生物性有毒有害物质主要表现为神经毒性C.对人体健康毒害严重的主要有动物毒素和植物毒素。
卫生学---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 拟系统研究的十类环境应答基因多态性
--- DNA修复基因、毒物代谢酶基因、激素代谢酶 基因、受体基因、细胞周期基因、信号传递基因、 介导免疫和感染反应基因、介导营养因素基因、 参与氧化过程基因
四、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基础
二、地球化学因素与健康
(一)地表化学元素分布 常量元素 :碳、氢、氧、氮、硫、
钾、钠、磷、钙、镁、氯等11种元 素,占人体内化学元素总量99.95%。
微量元素:在人体内正常含量小
于人体体重0.01%的它包括锌、铁、 铜、氟、碘、等。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土壤、水体 和植物中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存 在着差异。
➢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是指随着 环境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机体内所产生的有害生 物学效应而随之增强的相关关系.
二、暴露特征与反应
➢ 剂量-反应(效应)曲线的类型
➢ 剂量-反应关系可用曲线表示,即以表示反应的百 分率或比值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点 图所得的曲线。
---DNA损伤修复缺陷 , 对紫外线、烷化剂和某些致癌物的作用敏感 性增高
➢人类疾病与基因多态性( 易感基因) 关系的研究是环境卫生 学前沿研究领域。对易感人群筛选,有效做好易感人群的 疾病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
• 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
➢单一介质内的迁移 ➢不同介质间的迁移 ➢生物性迁移
(二)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气象灾害
据统计,我国发生的各类自然灾 害中约70%是气象灾害。许多气象灾 害可直接导致人员伤亡、严重破坏人 类的生活环境、恶化人类的生存条件, 造成饥荒和疾病流行。
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自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自然气候的影响:
自然界的变迁,自然气候的异常,如地震、台 风、干旱、洪水、沙尘暴等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对人体健康也会带来威胁。另外风寒、燥热、 暑湿等气候与某些疾病和流行病的产生有密切关
系。
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自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 医院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院规,统一管理,保护患者及医院工 作人员的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 病区护理单元中,病人及工作人员要求整洁,具体应做到:
-病室的整齐,规格统一,物品摆放以根据需求及使用方便为原则。 -病人的皮肤、头发、口腔等要保持清洁. -工作人员应仪表端庄、服装整洁大方,遵守有关的工作制度,尽量 减少噪音的产生,给患者提供一个安静的修养空间。 -治疗后用物及时撤去,排泄物、污染物及时清除。
环境
Environment
目的要求
了解:1.环境的分类。 2.环境、健康与护理的关系。 熟悉:1.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2.环境的含义。 3.良好的医院环境应具备的特点及其分类。 掌握:如何通过调控医院环境满足患者的需要。
第一节 环境与健康
一、环境概述 ▲环境的含义
–环境(environment)是影响人类生命和生长的全部
自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水污染的影响:
◆ 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
◆
◆
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发生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
自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土壤污染:
指土壤积存的有机废弃物或含毒废弃物过 多,影响或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造成人体 的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甘肃铅污染事件:周围400米范围土壤已全部污染
• 记者12日从甘肃省政府召开 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经 过调查组初步监测,造成甘 肃省陇南市徽县水阳乡334 名儿童血铅超标事故的徽县 有色金属冶炼有限责任公司 周边400米范围内土地已经 全部被污染。
公卫助理医师-综合笔试-环境卫生学-第二单元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公卫助理医师-综合笔试-环境卫生学-第二单元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单选题]1.影响环境污染物在体内或靶部位蓄积量的因素是A.摄入量、生物半减期和作用时间B.吸收量、排出量和蓄积量(江南博哥)C.进入途径、排出方式和作用时间D.吸收量、排除方式和作用时间E.摄入量、进入途径和排出方式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除了作用时间以外,影响体内或靶部位蓄积量的重要因素还有化学物质的生物半减期和摄入量。
生物半减期长的化学物质在较短的时间内蓄积量就可达到有害作用水平,而生物半减期短的,在一定的剂量下长期暴露也不会造成危害。
摄入量愈大,达到平衡后其最大蓄积量也愈大;摄入量少,则体内最大蓄积量也少。
如果摄入量减少到致使体内最大蓄积量低于产生有害效应的水平,长期作用也观察不到对机体的有害效应。
掌握“环境暴露与机体反应的特征★”知识点。
[单选题]2.进入机体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个机体所呈现出的生物效应强度间的关系被称为A.有效剂量B.作用强度C.剂量-反应关系D.剂量-效应关系E.相关关系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或群体中发生的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掌握“环境暴露与机体反应的特征★”知识点。
[单选题]3.随着环境有害因素的剂量增加,产生某种生物学效应的个体数随之增加,通常以出现特定生物效应的个体数占总测定个体数的百分数来表示,这种关系是A.因果关系B.剂量-效应关系C.剂量-反应关系D.对立统一关系E.相互作用关系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随着有害因素剂量增加,产生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体数随之增加的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或群体中发生的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掌握“环境暴露与机体反应的特征★”知识点。
[单选题]4.影响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是A.污染物的理化特性B.剂量C.作用持续时间D.个体感受性E.以上都是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剂量、作用时间、反应条件和个体敏感性等。
环境与健康
湖水
浮游生物
小鱼 (脂肪)
食肉鱼 (脂肪)
人
1
265倍
500倍
8.5万倍
?
DDT 在湖水中的生物放大作用
海水
浮游生物
小鱼
大鱼
ppm 0.0001
0.001~0.002
0.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5
1~5
汞的生物放大作用
表2-1 美国图尔湖生物群落对DDT的浓缩倍数
物种
DDT含量(㎎/kg)
浓缩倍数
湖水
藻类 大型水生植物
无脊椎动物 鱼类 水鸟
0.06
0.1~0.3 0.0~1.6 0.0~2.1 0.0~6.0 63.0~75.5
1
167~500 2667 3500 10000
105000~125873
水生动物
水生植物
银鸥卵
胡瓜鱼
鲑鱼
多氯联苯的生物放大作用
4.生物圈 (biosphere)
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叫生物圈。包括大气圈下层、岩石圈
的上层、水圈和土壤圈。
其范围通常指海平面以下12km至海平面以上约10km。绝大多数
生物生存于地球表面上下100m范围内。
生物圈内生存着200多万种生物,我国有60多万种,其中昆虫20
多万种。
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能
即由于人类各种活动(包括集居、工农业 生产、战争等)而改变了的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social environment)
社会环境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 中,为了不断提高人类物质和文化生活而 创造出来的,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状况、 文化卫生、职业分工等。
第2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健康与环境关系
人存在于环境,依赖于环境,影响着环境;-“拯救地球是错误的”
从制约于环境到改造环境,利用资源,破坏环境 换来了丰富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 环境问题;--人类高兴地发现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
却带来生存的忧患!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复杂性注定关于此领域的研究 是环境卫生学长期、根本、核心研究工作和内容。
流行特征
1. 区域性 2. 季节性与周期性 3. 受人类活动影响
第五节
环境污染与健康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何谓环境污染?
– 村里一大堆稻草秸秆; – 你随手扔掉的一个塑料袋: – 粪便、垃圾;
(三)地球化学因素与疾病
• 由于地球结构上的原因,造成地表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 性,使某一地区水和/或土壤中某种(些)元素含量过多 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用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 过多或过少,从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 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
• 此类疾病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特点,故称为地方病 (endemic disease)
死亡242769人 重伤16.4万人
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
69227人遇难 374643人受伤 17923人失踪
火山爆发
2018年1月23日,日本群马县日草津火山
菲律宾阿尔拜省卡马利 格的马荣火山
(二)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
• 高温(35摄氏度)
– 2003年8月从初的热浪中,有10000多人死亡; – 上海调查,炎热天气,午后气温每升高1oC,死亡人数
感 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
人 群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三、地球化学因素与健康 (一)化学元素分类及分布 根据在人体内含量多少,分为常量和 微量元素两类。 常量元素 碳、氢、氧、氮、硫、钾、钠、磷、 钙、镁、氯等11种元素,占人体内 化学元素总量99.95%, 微量元素 在人体内正常含量小于人体体重0.01 %的它包括锌、铁、铜、氟、碘、等。
微量元素分布:水环境、岩石土壤、大气、 植物中。 地下水中:常量和微量元素相对稳定,但不 同地区差异很大。 地面水中:微量元素含量不稳定 岩石中: 类型不同,其化学组成不同。 土壤中: 不同类型的土壤差异很大 大气中: 相对恒定,但受大气污染影响。 植物中: 主要来源于岩石、土壤、水环 境、 大气和人为污染 ▲植物中微量元素具有富集作用,含量高。
(二)水圈 地球上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 式存在于空气、地表与地下,它们共同 构成了水圈(hydrosphere)。 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功能:可进行水循环 。当某种水体(如河 水)受到污染,污染物也将会通过水循 环而 进人大气、土壤、食物和人体。 水圈中海水占97.41%,淡水仅占水圈总量的 0.2%左右,其中部分已遭到污染。饮水短缺已 成为世界的严重危机。
食物链功能: 生物放大作用:环境污染物还可通过食物链 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使在 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在低位营养级 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加很多倍. 如 DDT(农药) 湖水--浮游生物---小鱼---食肉鱼 1--265倍-500倍-8.5万倍 水俣病、痛痛病等世界上已经确认的环境公 害病,都与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有关。
一、不良气象因素与健康 气象因素(meteorological factor) 包括温度、湿 度、气压、 风速等多种要素。 天气: 气象学把瞬间至十余天内多 种气象要素的综合状态称为 天气。 气候: 更长时期的天气的总和称为 气候。
卫生学重点
绪论1.卫生学是以预防医学理论为基础,以“环境与健康关系”为主线,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有益和有害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以及与环境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以达到改善环境、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2.健康(health)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3.预防医学内容:环境对健康的影响4.卫生学的研究对象—环境卫生学的研究任务—环境与健康的关系5.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
6.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指在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早),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
7.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预防,即在临床期或康复期,采取积极的治疗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
第一篇环境与健康1.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后,在生物体之间可沿着食物链浓度逐级增高,并超过原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叫做生物富集作用。
2.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环境息息相关。
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复杂关系即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的辨证统一关系。
3.环境污染物(pollutance):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
一次污染物(primarypollutant)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称为一次污染物包括有害气体、颗粒物、重金属及各种无机或有机化学物质。
如SO2、CO、NO、铅、苯并芘等。
(可能选择题)4.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排入环境中的污染物在其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形成了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于一次污染物的新污染物。
环保与健康卫生的关系
土壤污染与健康
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土壤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残 留等,通过食物链和呼吸等方式进入 人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如影响 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
土壤污染治理措施
加强土壤监测,及时发现污染源;采 取生物和化学方法治理污染土壤;加 强土地利用规划,防止污染扩散。
噪音与健康
开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参与环保公益活动
企业应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提高企业的 社会责任感。
个人行动
垃圾分类与回收
个人应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与回收,减少垃圾 对环境的污染。
减少资源消耗
个人在生活中应尽量减少资源消耗,如节约 用水、用电等。
绿色出行
个人应优先选择公共交通、骑行或步行等绿 色出行方式,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浪费、促进清洁生产等方式,降低对环境的负 面影响,同时也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保障。
绿色生活
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如低碳出行、环保消费、节约用水电等,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同时也有益于人 们的身体健康。
社会参与
公众意识
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健康卫生意识,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和健康管理,形成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 行动。
空气质量改善措施
推广清洁能源,减少燃煤和燃油的使 用;加强工业废气处理,减少废气排 放;加强城市绿化,增加空气自净能 力。
水质与健康
水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水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细菌、病毒等,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如引 起肠道疾病、肝病等。
水质改善措施
加强水源地保护,防止污染;加强污水处理,保证排水达标;推广使用净水设 备,提高家庭用水质量。
公共卫生学中的环境健康与健康政策
公共卫生学中的环境健康与健康政策公共卫生学是研究保障整个社会群体的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学科领域。
在这一学科中,环境健康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健康政策则是实现环境健康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公共卫生学中环境健康与健康政策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其在保障人类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一、环境健康的意义与影响环境健康指的是人类居住和生存的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良好的环境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然而,恶劣的环境条件会导致疾病的爆发和传播,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状况。
1. 水环境健康水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良好的水环境对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质会危害人类的健康,引发各种水传播疾病,如霍乱和痢疾等。
因此,保证水环境的安全与健康是保障公众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
2. 空气环境健康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空气污染会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此外,空气中的有害颗粒物还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因此,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减少有害气体和颗粒物的排放,对于维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3. 食品环境健康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恶劣的食品环境容易导致食物污染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合理监管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确保食品安全,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举措。
二、健康政策与环境健康的关系健康政策是指为了保护和改善公众健康而采取的措施和行动计划。
在公共卫生学中,健康政策在保障环境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1. 监管和法规制订健康政策可以制定并实施相关的监管措施和法规,以管理环境健康问题。
例如,可以通过严格的废水排放标准和空气质量标准,控制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保护公众健康。
2. 教育与宣传健康政策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健康的意识和认知。
宣传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结构等,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环境健康素养,从而减少环境健康问题的发生。
3. 技术创新和投资健康政策可以鼓励技术创新和投资,致力于环境友好型产业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卫生与健康公共卫生学的关键领域
环境卫生与健康公共卫生学的关键领域近年来,环境卫生与健康公共卫生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日益受到关注。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因此,了解环境卫生对于维护人类健康和促进公共卫生至关重要。
一、环境卫生与健康的关系环境卫生和健康相互关联,二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环境污染、废弃物的处理、水质、空气质量以及环境病原体的传播等问题都会对人类和社会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空气中的污染物可以导致呼吸道疾病,并加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水源的受污染会引发水传染病;环境中的垃圾和废物积聚会导致传染病的传播等。
因此,环境卫生与健康密切相关,研究和改善环境卫生有助于提高公共卫生水平。
二、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是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它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可忽视的威胁。
空气、水源和土壤中的污染物质可以直接或间接对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空气污染常常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还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增加相关。
水源的污染则会导致腹泻、肝炎、霍乱等传染病的传播,并对骨骼和神经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土壤污染可能通过农产品和饮食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内脏器官和免疫系统造成潜在伤害。
三、环境卫生对健康的保障环境卫生管理是确保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
通过规范废物处理、垃圾回收、饮用水质量检测和污染物排放控制等措施,可以减少环境中的污染物,从而保护人体免受疾病和健康问题的侵害。
此外,加强环境监测和卫生维护,提高卫生设施的质量和可用性,也是确保人类健康的关键。
通过全面的环境卫生管理,可以有效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四、环境卫生与公共政策环境卫生与公共政策密不可分。
只有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才能推动环境卫生的改善和公共健康的提升。
政府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加大环境监测和卫生设施的投入,鼓励研究机构和学术界加强环境卫生领域的研究和创新,促进公众参与环境卫生管理等。
同时,公众应当加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共同推动环境卫生与健康公共卫生学的发展。
环境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环境卫生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环境与健康和卫生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涉及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环境中保护公众健康。
学科的作用是解决与环境卫生保护有关的问题。
它涉及两个主要方面:环境卫生和卫生管理。
环境卫生包括环境管理,例如污染物、污染物的排放、噪声排放的控制,以及环境卫生影响的评估。
它还涉及环境病理学方面的内容,包括社会和生态因素如营养、饮食和环境有害物质等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卫生管理是环境卫生学中的另一个方面。
它主要涉及环境卫生过程的管理,包括环境卫生的规划、实施和监督,以及应对环境卫生的突发事件和紧急事件的对策。
环境卫生学不仅关注环境卫生,还关注公众健康。
它旨在提高社会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和死亡率,以及促进公众健康教育。
此外,它还可以研究和认识环境污染物、疾病传播机制等因素,以及早期发现和处理环境健康和卫生问题的方法。
在过去几十年里,环境卫生学在促进全球公共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减少疾病发病率方面。
它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世界,使更多人了解到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和提高公众健康水平。
此外,环境卫生学也可以帮助预防和控制环境卫生领域的疾病,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质量,以及改善社会环境质量。
它还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环境资源以及减少环境污染。
综上所述,环境卫生学是一门涉及公众健康与环境关系的学科,它涉及两个主要方面:环境卫生和卫生管理。
它的作用在于保护公众健康,减少疾病发病率,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等。
如今,环境卫生学的发展正在改变世界,正在为保护公众健康和社会环境不断作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气象灾害
据统计,我国发生的各类自然灾 害中约70%是气象灾害。许多气象灾 害可直接导致人员伤亡、严重破坏人 类的生活环境、恶化人类的生存条件, 造成饥荒和疾病流行。
国际红十字会统计,全球每年受 洪水影响的人数6 00O多万,造成300 多万人无家可归,死亡约l.3万人。
由于地质原因使得生活 在该地区的人群对某种化学 元素摄入量过高或过低而引 发的疾病.如碘缺乏病、地方 性氟病等。
三、自然环境生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一)生物性有毒有害物质与健康
生物性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很多。目
前了解较多、毒害严重的主要有动物毒素
和植物毒素。
1.动物毒素
陆生和水生的有毒动物所产生的有毒
➢ 剂量-反应关系可用曲线表示,即以表示反应的百 分率或比值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点 图所得的曲线。
➢ 环境毒理学研究可见直线型、S形曲线 、抛物线型 、指数曲线 、双曲线和受干扰的曲线等六种曲线类 型。
二、暴露特征与反应
二、暴露特征与反应
三、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
• 环境作用因素的多样性 • 联合作用类型 • 相加作用 • 协同作用 • 增强作用 • 拮抗作用 • 独立作用
功能拮抗 化学拮抗 配置拮抗 受体拮抗
四、人群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
➢ 人群健康效应谱 ➢ 健康效应:是在某一环境暴露水平条件下,人体
(群)接受有害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健康状况的 损害。 ➢ 健康效应谱(spectrum of health effect):健康效 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 程。
二、生态环境
•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 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能流(物 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 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整体性 ➢开放性 ➢自调控 ➢ 可持续性
二、生态环境
• 生态系统健康:根据
人类健康的隐喻来建立 良好生态的目标。通常 把具有活力、结构稳定 和自调节能力的生态系 统看做是健康的生态系 统。
二、地球化学因素与健康
(一)地表化学元素分布 常量元素 :碳、氢、氧、氮、硫、
钾、钠、磷、钙、镁、氯等11种元 素,占人体内化学元素总量99.95%。
微量元素:在人体内正常含量小
于人体体重0.01%的它包括锌、铁、 铜、氟、碘、等。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土壤、水体 和植物中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存 在着差异。
(一)地质灾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 1.地震
• 2011年 3月11日发生于日本 福岛县附近海底的大地震, 引发强烈海啸,导致核泄漏 事故,致使日本东北地区至 少20万居民直接遭受核辐射 ,并将对日本工农业生产造 成长远不利影响。地震还会 给灾难的经历者或家属造成 持久的心理创伤。
(一)地质灾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单一介质内的迁移 ➢不同介质间的迁移 ➢生物性迁移
生物放大作用: (biomagnification)在通过食物 链和食物网迁移的过程中,生 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 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一、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
• 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
➢化学转化 指污染物通过各种化学反应过程发生的转 化。
➢ “hormesis”效应:即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系统具有刺激 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
➢ 较大量地长期饮酒可增加食管癌、肝癌和肝硬化的危险性,而少量饮酒 可减少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生。
➢ 低剂量的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疗白血病,而稍高剂量则可以导致健康危害 甚至死亡。
四、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基础
---DNA损伤修复缺陷 , 对紫外线、烷化剂和某些致癌物的作用敏感 性增高
➢人类疾病与基因多态性( 易感基因) 关系的研究是环境卫生 学前沿研究领域。对易感人群筛选,有效做好易感人群的 疾病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
疾病、死亡
一、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
• 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
(二)微量元素的生物学效应及对健康的影响
3.参与激素及其辅助因子的合 成,与内分泌活动密切相关。 4.维持正常的生殖功能。 5.微量元素对生长发育、机体 免疫功能感官功能等均有明显 影响和重要作用。
必需微量元素具有两重性, 摄入过量也会对人体产生危 害。
(三)地球化学因素与疾病
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 不均匀、地形特征和气候差 别等因素,可影响环境介质中 化学元素的含量,从而影响 人体化学元素的摄入量。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二、暴露特征与反应
➢ 剂量与效应
➢效应(effect)即生物学效应,指机体在接触一定剂 量的化学物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
➢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是指随着 环境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机体内所产生的有害生 物学效应而随之增强的相关关系.
二、暴露特征与反应
➢ 剂量-反应(效应)曲线的类型
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
➢人体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 发展史上长期形成的一种 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 证统一关系。
➢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也 是环境的塑造者。
一、人与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演变过程
➢ 人类初期,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尚不突出 。 ➢ 随着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特别是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
➢生态平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是一 种动态平衡。
➢生态平衡的实现是保持人和环境健康关系的基本条件。
三、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 环境因素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有利和有害两方面的特性
➢ 适宜的紫外线具有杀菌、抗佝偻病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但过量的 紫外线照射则产生有害效应
➢ 适宜的气温对人类生存是必不可少的,但过热或过冷则对机体健康不利 ➢ 过高或过低的微量元素对人体的健康都是不利的。
生物学作用。
(二)微量元素的生物学效应及对健康的影响
必需微量元素不能通过机体 自身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 它们的需要量很小,但对生命 活动过程的作用极大。 生物学效应主要包括: 1. 参与酶的构成和酶的激活, 影响酶的活性。人体内约50 %~70%酶含有微量元素,它 们在酶蛋白结构中起着特异活 化中心的作用。 2. 参与某些蛋白质的合成,发挥 特殊功能。
➢生物转化 指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相应酶系统的催化 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
一、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
• 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影响
➢扩大暴露范围 ➢增加暴露途径 ➢改变污染物的性质 ➢影响暴露剂量
二、暴露特征与反应
• 暴露途径
➢⒈影响总暴露量 ➢⒉影响吸收率 ➢⒊改变作用靶
二、暴露特征与反应
➢ 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肿瘤的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
---CYP1A1(细胞色素P450酶基因)活性高的个体在相同的吸烟条件 下易患肺癌(该酶能使无活性的多环芳烃活化为终致癌物)
---NAT (N-乙酰转移酶基因)活性低的个体吸烟 (芳香胺暴露) 易患 膀胱癌(酶活性低时解毒能力下降)
➢ DNA修复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决定肿瘤易感性的重要原因
环境与健康
人类环境与生态平衡
环境(environment) 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 界,是地球表面的物质和 现象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 的各种自然及社会要素构 成的统一体,是人类生存 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与 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 条件。
一、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
二、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 是指生物 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是 一个大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中的各个 “元素”共同组成。
(二)微量元素的生物学效应及对健康的影响
微量元素分为:
必需微量元素和非必需微量元素。
必需微量元素:14种微量元素(锌、
铁、铜、钼、铬、锰、钴、镍、锡、 钒、碘、硒、氟和硅)在生物体内是 维持正常生理、生化功能、生长发 育和生殖繁衍所必不可缺的元素, 称之必需微量元素。
非必需微量元素: 无或尚未发现
• 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剂量与反应
➢剂量(dose):进入机体有害物质的量。 ➢反应(response):是接触一定剂量的有害因素后,
表现某种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强度的个体在群体 中所占的比例。 ➢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随着 环境有害因素剂量增加,产生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 的个体数而随之增加的关系。
(二)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极端天气
(1)高温天气
一般以日最高气温≥35℃作为高 温天气,持续多日35℃以上的高温 天气叫“热浪”。在我国长江流域 的夏季经常出现≥35℃的高温天气。
2011年夏季,热浪侵袭美国, 美国东部有41个城市气温创下新高 或平纪录,其中得克萨斯州的达拉 斯有连续23天气温超过37℃,这次 热浪在美国共造成30余人死亡。
(三)高原特殊地理环境与健康
• 长期生活在平原的高原移居 者,可因高原低氧引起高原 反应、高原肺水肿、红细胞 增多症和高原性心脏病等不 利于健康的影响。
• 此外,海拔越高,大气压越 低,水的沸点也越低。在海 拔4 000米左右的高地,水 的沸点约87℃,可能会由于 食物加温不够成为易患消化 道疾病的原因之一 。
--- 基因结构的多态导致相应蛋白质和酶活性的变化,表现出应 答反应的多样性,产生易感性的差异
➢ 拟系统研究的十类环境应答基因多态性
--- DNA修复基因、毒物代谢酶基因、激素代谢酶 基因、受体基因、细胞周期基因、信号传递基因、 介导免疫和感染反应基因、介导营养因素基因、 参与氧化过程基因
四、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