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条锈菌条中32号的命名及其特性

合集下载

贵州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分析

贵州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分析

贵州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分析作者:陈文吴石平詹刚明王伟何庆才1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6年第09期摘要:2014年利用19个中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对贵州13个县(市、区)的70个条锈病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显示,明确的条锈菌小种(类型)有15个,分别为CYR20、CYR24、CYR27、CYR30、CYR32、Hybrid46-6、Hybrid46-7、Hybrid46-8、CYR33、水源11-3、水源11-5、水源11-9、水源11-10、贵22-9和贵22-14类型,出现的频率为1.43%、1.43%、1.43%、1.43%、57.14%、1.43%、1.43%、1.43%、 5.71%、2.86%、1.43%、1.43%、2.86%、 1.43%和4.29%;其中CYR32出现的频率位居第一,是贵州的优势小种,CYR33和贵22-14分别为第二、第三位。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出现频率中图分类号: S435.121.4+2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9-0155-02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引起的条锈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

小麦感病后,一般年份减产10%~20%,重发年份可达40%~60%,甚至绝收,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种病害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措施[1]。

由于条锈菌新毒性小种的出现和发展,引起我国先后多批小麦抗病品种抗性“丧失”,抗病品种一般种植5~10年后抗锈性易被新小种克服 [2-3]。

2002年以来,由于条中32号生理小种逐渐发展和流行,克服了一大批重要抗病品种,如水源11、繁6衍生系及Hybrid 46等,导致条锈病的大流行[4-6]。

因此,及时掌握小麦产区条锈菌的群体结构,监测条锈菌小种的发展动态,对抗病育种、延长品种的抗性及合理布局抗病品种防治条锈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小麦条锈菌全基因组测序文库构建和原生质体制备研究

小麦条锈菌全基因组测序文库构建和原生质体制备研究

小麦条锈菌全基因组测序文库构建和原生质体制备研究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全球传播的流行性真菌性病害。

小麦条锈病菌全基因组测序有助于更全面、深入认识其生理特点和致病机理,对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全基因组测序项目以条中32号生理小种为材料,采用全基因组鸟枪法Solexa测序结合Fosmid质粒两端Sanger法测序相结合的综合策略。

本课题为整个测序项目的基础部分,主要完成了以下5方面的工作:1.完成了测序小种单孢菌系的分离纯化。

采用传统生理小种鉴定方法,对单孢分离系进行了毒性鉴定,经鉴定的CYR32单孢菌系经扩繁后用于测序DNA提取。

2.大片段DNA的提取和Fosmid基因组文库构建。

以夏孢子萌发芽管为材料,采用改进方法成功获得大片段DNA,脉冲电泳检查片段主带大小在35-48 kb,回收大片段DNA,构建Fosmid质粒文库。

文库含有20,000个克隆,重组率为96.88%;插入片段长度平均为35 kb,对培养第一天和第六天的文库克隆进行比较检测结果表明,文库稳定性高,培养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

3.高质量DNA提取和Solexa PE文库构建。

以夏孢子为材料提取DNA,经纯化后OD260/280值在1.8~2.0之间,质量可满足测序PE文库构建要求;构建插入片段分别为200 bp、500 bp、2000 bp和6000 bp的Solexa PE测序文库。

4.完成了2万个Fosmid克隆的两端测序和Solexa测序工作。

对Solexa测序数据运用SOAPdenovo进行组装分析,结合Fosmid质粒测序数据构建Scaffold,获得基因组拼接总长度136Mb,scaffold的N50达到了119 kb。

5.首次优化建立了小麦条锈菌原生质体制备实验体系。

以夏孢子为材料,在10 ml 1.2 M KCl PH5.8的渗透压稳定剂中加入400 mg崩溃酶,15 mg几丁质酶,400 mg裂解酶,400mg纤维素酶,30℃处理54 h,成功制备了小麦条锈菌原生质体,为获得完整染色体DNA样品、分析脉冲电泳核型和基因组后期Scaffold标记定位奠定重要基础。

小麦条锈菌病原特征

小麦条锈菌病原特征

小麦条锈菌病原特征
小麦条锈病的病原特征是条形柄锈菌。

病菌特征条锈菌夏孢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孢子壁无色,具6~16个发芽孔。

冬孢子双胞,棍棒状,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褐色,上浓下淡,下部瘦削,柄短有色。

小麦条锈病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也可发病。

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疱,即夏孢子堆。

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

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条状疱斑,即冬孢子堆。

小麦新品种徐麦32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新品种徐麦32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新品种徐麦32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作者:孙成亮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4年第20期[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183-01徐麦32系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2002年以豫麦34(郑农7号)/藁8901//烟农19作亲本进行复合杂交,通过优良农艺性状基因聚合以及连续多年单株选择、品质筛选等育成的高产稳产优质小麦新品种,2005年完成试验程序,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16)。

我县2012年引进进行品种展示,连续两年单产均达到450kg/667m2以上,2013年小面积攻关田亩产达到605.38公斤。

根据两年度展示结果,就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做些探讨。

一、特征特性弱春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64晚1-2天。

幼苗近直立,叶短宽、上冲、青绿色,分蘖力中等。

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穗层整齐,旗叶上冲。

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黑胚率中等。

平均亩穗数37万穗,穗粒数33粒,千粒重42克。

苗期生长健壮,抗寒性好,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耐湿性一般,后期熟相一般。

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条锈病,中感秆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纹枯病。

田间自然鉴定,高抗叶枯病。

二、品质表现2003年、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6克/升、810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13%、14.44%,湿面筋含量32.0%、32.3%,沉降值34.9毫升、34.1毫升,吸水率60.1%、60.6%,面团形成时间3.4分钟、3.1分钟,稳定时间2.8分钟、2.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42E.U.、190E.U.,拉伸面积38平方厘米、46平方厘米。

三、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1.0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3.27%(不显著);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24.4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5.28%(极显著)。

小麦条锈菌有性自交和杂交群体的构建及相关无毒或毒力基因的遗传学分析

小麦条锈菌有性自交和杂交群体的构建及相关无毒或毒力基因的遗传学分析

小麦条锈菌有性自交和杂交群体的构建及相关无毒或毒力基因的遗传学分析小麦条锈病是由真菌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f.sp.tritici Erikss.et Henn.,Pst)引起的重要小麦病害,严重威胁世界各大麦区的粮食生产安全。

常年的条锈病流行能造成平均约30%的小麦产量损失,在特大暴发年份可导致绝收。

抗病品种的合理选用和布局能有效、经济、环保的防控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流行。

但是有效的抗病品种往往在几年内便会被新的条锈菌毒力小种所克服,导致抗病基因失效,引发条锈病的大流行。

小麦条锈菌的毒性变异途径主要有突变、体细胞杂交和有性生殖。

研究人员最近才在小檗上发现了小麦条锈菌的有性循环。

室内研究证实小麦条锈菌经过有性自交后,可以产生大量的毒力与亲本不同的新菌系,直接证实了小麦条锈菌在转主寄主小檗上进行有性生殖在毒力变异方面起重要作用。

有学者在中国自然条件下发现了条锈菌有性世代的存在,并从小檗上分离得到了与主要流行小种毒力不同的新菌系,明确了小檗在中国条锈菌流行和变异中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小麦条锈菌有性群体研究其毒力的结构和变异规律,揭示条锈菌无毒或毒力基因的遗传方式,可以有效地指导抗病育种工作的开展,针对条锈菌流行小种筛选培育出长期可靠的抗病品种。

本研究便以此为出发点,选用我国小麦条锈菌优势小种CYR32在小檗上建立有性自交群体,研究分析CYR32的有性遗传的毒力特征。

在明确CYR32的毒力遗传背景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选取了已知毒力遗传背景的另一个小麦条锈菌菌系平兰17-7,通过两个菌系进行有性杂交,建立了有性杂交的F<sub>2</sub>代群体并进行了遗传毒力分析。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YR32经过有性自交后,共获得了127个后代菌系。

这些菌系经在25个鉴别寄主鉴定,被划分成27种不同毒力表型。

亲本和所有后代菌系在Yr5,Yr8,Yr10,Yr15,Yr24,Yr26,Yr32和YrTr1位点均表现为无毒性;在Yr1,Yr2,Yr3,Yr4,Yr25,Yr44和Yr76(YrTye)位点均表现为有毒性;后代群体在Yr6,Yr7,Yr9,Yr17,Yr27,Yr28,Yr43,YrA,YrExp2和YrSP位点表现毒力分离。

小麦条锈菌条中32号及水14致病类型毒性基因分析

小麦条锈菌条中32号及水14致病类型毒性基因分析

t cii ti o mi f s .tiii e rs l h we h tC 2 p o e s d vr ln e e u h a o Pu cna sri r s . p rt Th e ut s o d t a Y3 r c s e iue tg n ss c s VYr1, f c s 一 VYr2, 一 VYr 3 一,
de c d t tt uli a du e ha he c tv r C59 o tjs r ss a e j he fe d. Thi a r as s u s d t e usng ofr ss a ne n t e f — 1 l s t e it nc n t i l s p pe l o dic s e h i e it ntge sj h u
P cii ti o mi f s .ti c u cnasri r s . p r ii f t
CAO hiq n S —i
( n tt t fP a tPr t c i n,Ga s a e fAg i u t r lS in e I siu e o l n o e t o n u Ac d my o rc lu a ce c ,La z o n u 7 0 7 n h u Ga s 3 0 0,Ch n ) ia
t r n p a tb e d n . u e i l n r e i g
Ke r s:Pu cna srio mi . p rtc ;P y ilgc l a e y wo d cii ti r sf s .ti i h soo ia c ;Viue tg n ;An lss f i r r ln e e ay i
VY — 、 rC5 VYrS VYrS P 等毒 性 基 因 , 1 — D、 —p 水 4含 有 VYr 1 VYr2 VYr3 VY 一 、 一、 一、 一 、 r 6 VYr7 VYr 8 VYr9 VY — l 一、 一、 一 、 rl 、

小麦品种抗条锈性鉴定

小麦品种抗条锈性鉴定

1 材 料 和 方 法
1 A
成 株 期 混 合 小 种 鉴 定
11 供 试 品 种 .
1 1 病 圃设 计 。 圃 设在 西北 农林 科技 大学 西农 校 区农 1 A. 病 站试 验地 。采用 条播 法 , 个 供试 品 种 种 1行 , 每 行长 l 行 m,
距 03 m, 编 号顺 序播 种 3 , 3 按 8行 , 随机 插播 1行 感病对 照 品 种辉 县红 。在 垂直 于 供 试 材料 行 的 两 边 各 种 1行 铭 贤 1 9 6
1 . 麦苗 的培 育及接 种 。播种 前将 供 试品种 登记 编 号 , .1 3 将 种子播 于 盛有 营 养土 的 1c 口径 的 瓦质 花 盆 内 , 盆播 2 0m 每 个 品种 ,每 品种 8 1 ~ 3株 。感病 对 照 品 种 为 辉 县 红 和铭 贤 19 6 。播 后插 上塑 料牌 作标 记 。 待 第 1 片展 平 、 2叶 片露 尖时进 行 接种 。先将新 鲜 叶 第
维普资讯
《 现代 农业 科技 }06 7月 20 年
大 田农 艺
小 麦 品种 抗条 锈 性 鉴定
孙 敏 丁 明石
( 西 安 康 学 院 , 西 安 康 7 50 陕 陕 2 0 0)
摘要 在 苗期 采用 常规接 种 方 法对 3 8个供 试品 种进 行 了分 小种鉴 别 . 结果表 明 : 条 中 3 对 1号 小种表 现抗 病 的品 种有 2 8个 , 占供 试 品 种 的 7 %; 6 表现 感病 的 品种 有 9个 . 2 %。时 条 中 3 占 4 0号 小 种表 现 抗 病 的 品种 有 2 8个 , 占供 试 品 种 的 7 %; 现感 病 的 品 种 有 5个 , 4 表 占 1%。时 条 中 2 3 9号 小种表 现 抗病 的 品种 有 2 7个 , 占供 试 品种 的 7 %; 现 感病 的品 种有 7个 , 1%。成株 期 , 3 表 占 9 在病 圃中 用条 中 3 1号 、 中 条 3 0号 和条 中 2 9号 等 量 混合 小 种对 供 试 品种 接 种 . 定 结果 表 明 : 情 基 本稳 定 后 , 混 合 菌 种表 现 抗 病 的 品种 有 2 鉴 病 对 8个 , 占供 试 品种 的 7% ; 4 表现 感病 的品 种 有 9个, 2 %。无 论在 抗病 类 型 中还 是在 感病 类 型 中病 情 发展 都 有差 异 , 感 病 品种 中, 阴 9 2 占 3 在 淮 6 8和 莱农 9 2 2 6的 普遍 率 、 重度 分别 为 8 . 2 . 严 3 %、0 %和 8 , 2 . 6 而 9 0 9和 温麦 6号 的普 遍 率 、 重 度分 别 为 2 , 67 和 5 - 1 , 3 0 1 %、00 , 5 5 7 9 严 2 %、 , 7 % 7 %、 5 %。此 外 , 者 3 0 作 对 这 些 品 种 在 生 产 上 的 应 用 也 做 了讨 论 。 关 键 词 小 麦 ; 麦 条 锈 病 ; 种 ; 定 小 品 鉴

强筋优质小麦新品种周麦32号的选育及特性分析

强筋优质小麦新品种周麦32号的选育及特性分析

1 1 6 。 3 9 之间 。 属 于北 亚热 带 向暖 温 带 , 湿润 区 向半 湿 的 周麦 2 4为 父 本 ( 具 有 强筋 优 质 、 高 产稳 产 、 抗 寒 耐
润 区过度 的地 带 。 大 陆性季 风 气候 。小麦 生育 期 间光 旱 等特性 ) 配制 杂交 组合 , 组 合号 为 周 0 4 3 1 4, 当年 定 照 资源 丰 富 ,太 阳辐 射 总 量 为 2 4 0 0 ~ 3 1 0 0 M J / m , 为重 点组 合 。 2 0 0 4年 5月底 收获杂 交种 子后 , 于 6月
基金项 目: 国 家 重 点 研 发计 划 ( 2 0 1 6 YF D 0 1 0 l 8 0 2 ) ; 河 南 省 现 代 农 业 产 业 技 术体 系建 设 专 项 ( 2 1 3 0 1 9 9 - n y ) ; 河 南 省 重 大科 技专 项
( 1 61 1 0 01 1 0 4 0 0 ) 。
1 选 育 背 景 及 选 育 目标
质 的育 种路 线 。2 0 0 4年 4月 以矮抗 5 8为母 本 ( 具 有
河南 省 位 于北 纬 3 1 。 2 3 一 3 6 。 2 2 和 东经 1 1 0 。 2 1 一 高 产稳 产 、 矮 秆 抗倒 、 多抗 广适 等 特 性 ) , 以本 院 育成
广等特 点 。 2 0 1 0 - 2 0 1 3年参 加 河 南省冬 水组 区试 、 生 产试验 , 平 均 亩产 5 1 1 . 7 k g , 较 对 照周 麦 1 8增 产
3 . 7 5 %。
关键词 : 小麦 ; 周麦 3 2号 ; 特 征特 性
周麦 3 2号是 河 南 省 周 口市农 业 科 学 院 育 成 的 合 面 粉加 工 企业 的实 际需 求 ,更 加 注 重改 良面 团 的 半冬性 、 高产 稳 产 、 抗病广适 、 耐 热 性 好 的强 筋 优 质 延 展性 、 籽粒 硬 度 、 出粉率 、 面 团吸水 量等 指标性 状 。

小麦条锈菌PL17-7与CYR32有性杂交后代的毒性变异及AvrYr43的遗传群体建立

小麦条锈菌PL17-7与CYR32有性杂交后代的毒性变异及AvrYr43的遗传群体建立

摘要摘要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世界被广泛种植。

由真菌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 f. sp. tritici Erikss., Pst)引起的小麦条锈病严重威胁全球小麦生产安全。

种植小麦抗病品种是防控小麦条锈病最有效、环保且经济的措施,然而在生产中,新的毒性小种的出现往往造成品种抗病性丧失,其累积和单一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很容易造成条锈病的大暴发流行,引起巨大产量损失。

随着近年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小檗的发现,研究明确有性生殖可导致明显的毒性变异,产生与亲本菌系不同的新小种。

锈菌有性生殖包括种内自交、小种间杂交、专化型间杂交和种间杂交等方式。

目前,小麦条锈菌小种间有性杂交与毒性变异知之甚少,对于小麦条锈菌无毒基因的鉴定尚无研究报道。

为了明确小种间有性遗传重组在毒性变异中的作用,鉴定小麦条锈菌的无毒基因,解析毒性变异的分子本质,本研究以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2和强毒性菌系PL17-7进行有性杂交试验,利用单基因系鉴别寄主对后代菌系进行毒性测定与分析,明确杂交后代的毒性变异;同时进行小种间有性杂交建立无毒基因AvrYr43的遗传群体,分析该无毒基因位点的遗传规律,为进一步鉴定AvrYr43奠定基础。

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明确了CYR32和PL17-7在不同抗病基因位点毒性/无毒性特征,明确了CYR32对Yr43表现毒性,PL17-7对Yr43表现无毒性。

单基因系鉴别寄主上毒力鉴定表明,CYR32在Yr5,Yr8,Yr10,Yr15,Yr24,Yr26,Yr32,YrSP 和YrTr1 位点均表现为无毒性,在Yr1,Yr2,Yr3,Yr4,Yr6,Yr7,Yr9,Yr17,Yr25,Yr27,Yr28,Yr43,Yr44,YrA,YrExp2和YrTye位点均表现为有毒性;PL17-7在Yr5,Yr6,Yr8,Yr15,Yr 32,Yr43,YrSP 和YrTr1位点均表现为无毒性;在Yr1,Yr2,Yr3,Yr7,Yr9,Yr10,Yr17,Yr24,Yr25,Yr26,Yr27,Yr28,Yr32,Yr44,YrA 和YrExp2 位点均表现为有毒性。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张新龙(阳谷县农业农村局,山东阳谷252300)摘要: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中一类具有毁灭性的流行病害,导致小麦减产、品质降低,损失巨大。

结合阳谷县农业生产实际,该文对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特点、发生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技术措施、政策措施2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技术措施包括科学选择品种,及时更新换代;重视绿色防治,针对性进行化学防治;政策措施包括加大宣传力度、区域之间加强联合、打造示范基地等,为当地小麦的优质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4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2)04-0079-03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为条形柄锈菌,属于气传叶部病害,是小麦生产中易发的流行性、毁灭性病害之一,对小麦的安全生产极为不利,发生程度轻的田块减产幅度一般在10%~30%,严重发生的情况下可造成减产幅度超过50%[1]。

小麦条锈病目前在我国常发的区域有山东省、河北省、陕西省、河南省等,给小麦安全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病原菌可以在高空气流等的作用下传播很远的距离,表现出快速蔓延性、突发性、难以有效监测、发生后损失严重等特点[2]。

阳谷县气候条件适宜、比较适合农作物的种植,目前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等。

近些年来,随着当地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小麦种植的面积有所调整,为了实现粮食的安全生产,需要积极提高生产技术的水平,以提高小麦的单产及品质[3]。

小麦生产中,影响产量及品质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即为病虫害,由于农户对其危害认识不够、防治方法不科学、防治时间不及时,导致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加重,对小麦的优质高产带来了不利的影响[3]。

近些年阳谷县小麦生产中条锈病时常发生,导致小麦减产、降低品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当地农户种植小麦的积极性。

为此,本文对近些年小麦条锈病在当地发生的特点、原因以及技术与政策2个方面的防治措施等进行了总结。

1发生特点1.1传播范围广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为条形柄锈菌,侵染繁殖的形态主要为夏孢子,传播的距离远,可通过气流、风等途径扩散开[4]。

2009年贵州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2009年贵州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2009年贵州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左希;蒋选利;李星星;李红玫;丁海霞;孙涛【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39)003【摘要】为弄清2009年贵州省境内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构成,采用小麦条锈菌常规鉴定方法对该年贵州小麦主要栽培区的78份标样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贵州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主要包括条中17、条中26、条中29、洛夫林13-8、条中31、条中32、水源11-2、水源11-5和水源11-14.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生理小种主要是条中32、条中31和水源11-14,分别为48.72%、28.21%和6.41%.【总页数】3页(P91-93)【作者】左希;蒋选利;李星星;李红玫;丁海霞;孙涛【作者单位】贵州山地农业病虫害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山地农业病虫害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山地农业病虫害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山地农业病虫害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山地农业病虫害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山地农业病虫害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121.4+2【相关文献】1.1987—1989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 [J], 贾秋珍;刘守俭2.贵州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分析 [J], 陈文;吴石平;詹刚明;王伟;何庆才3.2003年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分析 [J], 李强;王保通;李高保;井金学;王芳4.2008-2009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 [J], 贾秋珍;金社林;曹世勤;骆惠生;黄瑾;张勃;金明安5.云南小麦条锈菌优势生理小种对国外品种的致病性鉴定 [J], 杨世诚;冉云;李存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小麦条锈病致病生理小种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

我国小麦条锈病致病生理小种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

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致病性分化及群体遗传现象张晶摘要本文阐述了小麦条锈病菌的致病性分化及群体遗传现象和抗病育种在小麦病害综合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总结评述了建国后50多年来我国在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和小麦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在小麦抗病育种和品种合理利用等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

在对病菌致病性和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作用研究中鉴定出31个生理小种; 明确主要由突变和异核作用不断产生的新小钟为导致7批品种抗锈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品种的遗传分化、混杂退化和布局利用、环境因素特别是地理生态条件也有重要影响; 发现陇南和川西北为小麦条锈菌的主要易变区和新小种策源地;研究建立了小麦条锈菌DNA分子遗传标记体系.首次提出了小麦条锈菌基因漂移的证据,进一步揭示了陇南易变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菌源传播关系,提出了治理对策。

在抗病育种方面,主要总结提出了亲本选配和杂交育种以及品种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关键词小麦条诱病病菌生理小种品种抗病性遗传抗病育种1、小麦条锈菌的致病性分化生理小种现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对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的检测为例,说明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致病性分化的主要生理小种:1.1、标样来源共采集并鉴定陕西省汉中、宝鸡、咸阳、西安、杨凌和甘肃省天水等6个地区13个县的条锈病菌标样231份,其中陕西标样190份;甘肃标样41份。

1.2、鉴别寄主沿用全国通用的鉴别寄主,它们是Fulhard、保春128、阿夫、Trigo Euraka、抗引655、维尔、丰产3号、南大2419、阿勃、丹麦1号、尤皮Ⅱ号、洛夫林13号、早洋、中四、洛夫林10、水源11、Hbrid46。

1.3、鉴定方法鉴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太白高山条锈病菌小种监测试验站进行,鉴定方法同往年。

反应型分级为 0、0;1、2、3和4共6级,0-2级为低抗(R),3-4级为感病(S)。

2、2001-2002年度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2.1、鉴定标样结果明确的有231份,标样鉴定结果见表1,鉴定鉴别寄主对各小种的反应型见表2。

小麦条锈菌CY32夏孢子萌发研究

小麦条锈菌CY32夏孢子萌发研究

小麦条锈菌CY32夏孢子萌发研究
小麦条锈菌CY32夏孢子萌发研究
研究夏孢子萌发过程的分子机制对于从分子水平上理解条锈菌的侵染过程及其与寄主互作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以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 32号生理小种(CY32)为材料,研究了用水培方法萌发夏孢子的适宜条件.结果显示,CY32夏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9℃,最适宜的孢子量是6mg/200mL水,适宜的溶液是无菌蒸馏水.水化能促进夏孢子的.萌发,新鲜夏孢子和干燥容器中放置2d的夏孢子经水化15h后,萌发率显著提高.此方法获得的萌发夏孢子提取的RNA可以满足cDNA文库构建和基因表达分析等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要求,并为小麦条锈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
作者:张永红黄丽丽康振生 ZHANG Yong-Hong HUANG Li-Li KANG Zhen-Sheng 作者单位:张永红,黄丽丽,ZHANG Yong-Hong,HUANG Li-Li(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康振生,KANG Zhen-Sheng(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陕西杨凌,712100;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 刊名:菌物学报 ISTIC PKU 英文刊名: MYCOSYSTEMA 年,卷(期):2006 25(4) 分类号:Q939.96 关键词:萌发条件水培法最适温度。

小麦病害.

小麦病害.

1~ 31 个 不 同 小 种
34 个 小 种 群 。
若早春菌量少,一般不会流行。 小麦秆锈菌是以夏孢子世代在南方危害秋苗并越冬,在北方春麦区引起春夏流行,通过菌源的远距离传播,构成周年侵染循环。 华北冬麦区1969、1973、1975和1979年叶锈病大流行,东北春麦区1971、1973、1975和1980年中度流行,均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 在成株叶片上,孢子堆呈虚线状排列。 越冬:冬季当气温降至1~2℃时,病菌以侵入叶组织的菌丝体休止越冬。 三种黑穗病:散黑穗、腥黑穗、秆黑粉 关键时期的雨量制约流行强度。 新疆流行区系:本区小麦条锈病主要在伊犁、阿克苏、喀什等地流行危害,组成一个与内地隔离的独立区系。 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前题下,决定春季流行的关键因素是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量。 条锈菌的远距离循环播主要是夏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夏孢子可传播1000km以上。 ,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但若外来菌源量大,则会引起后期流行。 我国已初步确定小麦条锈病有三个流行区系,即:中东部流行区系 、云南流行区系 、新疆流行区系 。 小麦条锈病 (Wheat Stripe Rust) 夏季最热一旬均温超过22~23℃,条锈菌不能越夏。 01%拌种,持效期可达50d以上。 云南、新疆越夏菌源的作用主要仅限于该地区。 品种抗锈性: 垂直抗性、水平抗性、耐锈性。 田间影响侵入的决定性因素是湿度和水膜,降雨和夜露成为制约锈菌侵入的重要条件。
条锈菌的远距离循环播主要是夏孢子通过气流传播, 夏孢子可传播1000km以上。
中东部流行区系:这是我国小麦条锈病最大的流行区系。该 区系包括若干个流行区。其中关中、晋南、豫东南、汉中、 川西盆地和甘肃泾渭流域等地为常发区,淮北、豫中平原、 冀中南、晋中等地为易发区,冀中东、陇东中部高原等地为 偶发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