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的生成_外位性思想与巴赫金的文化诗学
巴赫金
复调小说理论复调小说理论指巴赫金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论。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指出,以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只关注他的作品的思想方面,忽视了他的艺术创新。
二是用欧洲传统的已经定型的小说模式——独白型小说的模式来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不了解作家已经创造了一种复调的小说,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模式和全新的小说艺术形式。
复调小说vs独白小说一、复调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三联书店1988年29页和50页)中有两处对复调小说作了集中的说明:1、“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和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
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合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中,而且相互间不发生融合。
”2、“复调的实质恰恰在于:不同的声音在这里仍保持各自的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这已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
如果非说个人意志不可,那么复调结构中恰恰是几个人的意志结合起来,从原则上便超出了某一人意志的范围。
可以这么说,复调结构的艺术意志,在于把众多意识结合起来,在于形成事件。
”巴赫金在上述定义中,强调了复调小说的三个方面:1、复调小说的人物不仅是作者描写的客体,同时是表现自己意识的主体;2、复调小说不只是展开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更重要的是展现具有同等价值的各不相同的独立意识。
3、复调小说的作者不支配一切,作品的人物与作者都作为具有同等价值的一方参加对话;4、复调小说虽是由各自独立的声部构成的,但它仍然是个统一体,而且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
二、独白1、小说的是哪个角色、三个生命、三种死亡只有表面的外在联系,它们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没有展开对话。
马车夫的死,地主老太的死,大树的死,在表面上联系起来。
复调的生成——外位性思想与巴赫金的文化诗学
( le e f mmu ia ina d I tr a in lCu t r s Co lg Co o n c to n n e n to a lu e ,Zh j a g Un v riy,Ha g h u e n ie st i n z o
化 理 论 等 。尽 管 外 位 性 思 想 在 哲 学 人 类 学 、 化 学 、 文 学 科 方 法 论 等 方 面 有 很 大 价 值 , 巴赫 金 在 文 艺 文 人 但
学 领 域 的创 见 却 有 着 明显 的 哲 学 人 类 学 印 记 。这 虽 然 为 文艺 学 研 究 提 供 了 新 的 方 法 论 和 学 术 视 野 , 是 却
ie s o het e r fl e au e a r r mp i e y p i s p i n h o oo y I r u h b u d a ft h o y o i r t r nd a twe e i rnt d b h l o h c a t r p l g . tb o g ta o ta t o
o ti e e si s il so heh ma t n an d hi o y h n cn v lt e r u sd n s n mo tfed ft u niya d g ie sp l p o i o e h o y,d ao im n a nia ilg s a d c r v l
3 0 7,Chi a) 1 02 n Ab ta t sr c :Ou sd n s sp o wa d b k tn i i a l t diso hi s p i n hr p l g n t ti e e swa utf r r y Ba h i n h se ry su e fp l o hca t o o o y a d i o
《巴赫金的文学思想》课件
“这是一位煮过三次的国王;我要叫他做一个好人。 这些鬼国王简直都是牛,他们除掉只会为自己不公正 的和可恨的爱好去欺负可怜的老百姓,用战争去侵扰 别人以外,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我打算给他一 个职业,叫他吆喝着去卖绿酱油。来,吆喝吆喝: ‘谁要绿酱油?’”
钱中文《论巴赫金的交往美学及其人文科学 方法论》《文艺研究》1998年第1期
钱中文《巴赫金:交往、对话哲学》《哲学 研究》1998年第1期
第二节“狂欢化”理论
《弗朗索瓦•拉 伯雷的创作和中 世纪与文艺复兴 时期的民间文化》
一人们强调了理性以至唯理性、理想以至乌托邦, 高扬精神、提倡高雅、规范、标准的语言等等。
主人公首先被看做由作者创造、但与作者地位平 等、与作者具有同等价值的自由人,他甚至可以 起来反对作者的意见.
第二、把思想看作是艺术描写的对象,创造了思想 的形象。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不是一个客体形象,而 是一种价值十足的议论,是纯粹的声音。”主人公 的形象“恰恰是主人公讲述自己和世界的议论”。 在这个形象里,思想成了描写的对象。这位俄国作 家“把思想看作是不同意识不同声音间演出的生动 事件”,并予以描绘。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完全是一种对话的思维方 式,创作出了一种新颖的复调小说。
巴赫金指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 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 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 本特点。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
简述巴赫金的复调理论
简述巴赫金的复调理论(1)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是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①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有着众多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他的作品体现了主人公意识的独立性,主人公之间、主人公与作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产生了类似音乐学“多声部”的复调效果。
②巴赫金进一步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结构特点,认为其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复调小说中并不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的统一意识,它是由互不相容的各种独立意识、各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组成。
③虽然在复调小说中不存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主人公与作者的意识是平等对话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没有自己的艺术构思和审美理想,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给自己的人物以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主人公的自由是在艺术构思范围内的自由,复调小说作者的意识随时随地都存在于这一小说之中,并且具有高度的积极性。
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有这样一个基本公式:表现为“我”与“别人”对立的人与人的对立。
这种对话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人物之间的对话,一种是人物自身内心的对话,后者又表现为两种形式,即自己内心矛盾的冲突和把他人意识当做内心的一个对话者所进行的对话。
这两种具有不同指向性的对话巴赫金称之为双声语对话。
这类对话是复调小说中的主要艺术手段,往往表现为暗辩体、带辩论色彩的自由体、隐蔽的对话体等表现形式。
⑤复调小说的世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世界,一切都存在于同一个空间彼此相互作用,作者在小说中一般不写原因,也没有事物的缘起,而是各种矛盾对立的思想集中放在一个平面上进行描写,不做纵向顺序的思考和排列,由此巴赫金认为复调小说创作具有共时性的艺术特征。
(2)复调小说特征界定:①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只是作者描写的客体或对象,并非是作者思想观念的直接表现者,而是表现自我意识的主体。
论复调式小说由来-复调式叙述
论复调式小说由来:复调式叙述摘要:本文对复调式小说的由来进行了解读。
复调式小说艺术效果巴赫金对话小说用的是复调结构,它远远超出了狭隘的小说叙事学的概念,这是因为,巴赫金对陀恩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解读,有他自己的美学语境,他从小说语言人手,关注的却是小说语言的人文精神。
巴赫金在《审美活动中的作者和主人公》这部未完成的手稿中一再地阐述自己的美学主张,认为“人”是“审美观察的中心”。
即“人”是“艺术观察的形式。
”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艺术形式上最伟大的创新之一,他创造出了复调小说这一全新的小说艺术模式。
而他又特别强调,复调小说是对入进行艺术观察的全新形式。
要知道,对话关系这一现象。
比起结构上反映出来的对话中人物对话之间的关系,含义要广得多;这几乎是无所不在的现象,渗透了整个人类的语言,渗透了人类生活的一切关系和一切表现形式,总之是渗透了一切蕴含着意义的事物。
在这里,巴赫金把“对话性”确立为复调小说的本质,而他同时指出对话性既是人类生活的本质也是人类语言的本质。
因此。
在他的理论中。
人类生活中的自我与他人的对话性对应于陀恩妥耶夫斯基小说中作者和主人公、主人公和主人公的对话性,日常言谈中语言的对话性对应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语言的对话性,而在复调小说中,前者便是“大型对话”,后者便是“微型对话”。
所谓“大型对话”,其实就是巴赫金所发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艺术世界的结构整体。
其结构模式就像一个理想社会中人与人平等自由相处的对话世界,它反映的是作者与主人公、主人公与主人公的对话关系。
在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上,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实现了一场小规模的哥白尼式变革”,“把作者对主人公的确定的最终的评价,变成了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的一个内容”。
这样,主人公不再是作者的奴隶,它取得与作者平等对话的权利。
而在确立作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对话性关系的同时巴赫金同时也确立了主人公与主人公之间的对话性关系,他认为主人公是复调小说里“大型对话中平等的参与者”,“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真理’。
_复调_对话_狂欢化_之后与之外_当代中国学界巴赫金研究的新进展_周启超
1“复调”、“对话”、“狂欢化”之后与之外*——当代中国学界巴赫金研究的新进展周启超(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 100732)摘 要:巴赫金文论的一些关键词,诸如“复调”、“对话”、“狂欢化”,巴赫金文论的一些核心范畴,诸如“多声部”、“参与性”、“外位性”,已成为当代中国学者文学研究乃至人文研究的基本话语。
几十年来,我们一步一步地引进文学理论家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哲学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文化学家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并加以积极的阐发与运用,运用于外国文学文本的解读,也运用于中国文学文本的解读,运用于文学学自身的建设,也运用于美学、哲学等人文学科方法论的反思,已取得十分丰硕的成果。
在引进“复调”、“对话”、“狂欢化”学说之后与之外,我们正在积极潜心于巴赫金“话语理论”的开采,多方位地展开巴赫金学说的语境考量,多层面地思索巴赫金学说对于文学研究乃至整个人文科学之方法论上的启示,努力将当代中国的文学研究乃至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资源——巴赫金研究不断向纵深推进。
关键词:巴赫金文论;话语理论;语境考量;方法论启示[中图分类号]I 09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6539(2010)04-0001-10After and Beyond “Polyphony”, “Dialogism”, “Carnivalesque”*——New Progress in Bakhtin Research in ChinaZhou Qichao(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China )Abstract :Some keywords in Bakhtin literary theory, such as “polyphony”, “dialogism”, “carnivalesque”, and some core categories, suchas “polyphony phenomenon”, “participative”, “exotopy”, have already been contemporary Chinese scholars’ primary discourse in literal studies and even in humanities studies. In these several decades, as literary theorist Bakhtin’s “Polyphony theory”, as philosopher his “Dialogism theory”, and as cultural expert his “Carnivalesque theory” have been introduced gradually, and we made exposition and application actively. We apply his theories to interpretation of foreign literary works as well as to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works, and to construction of literature itself as well as to the self-examination of methodologies in humanities such as aesthetics and philosophy, all of which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After and beyond the introduction of “polyphony”, “dialogism” and “carnivalesque”, we concentrate on the exploration of “Dialogism theory”, expand the contextual consideration of Bakhtin’s theories, ponder the inspiration for literary studies and even for methodologies in humanities provided by Bakhtin’s theories in multi-dimensions, and push forward continuously with Bakhtin research——an important theory resourc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studies and even in humanities studies.Key words :Bakhtin literary theory; Dialogism theory; contextual consideration; methodology inspiration* 本文系作者在“第三届世界文化语境中的俄罗斯文学”国际研讨会(莫斯科,2009/12/18—12//22)上所作的学术报告“米 · 米 · 巴赫金文论在当代中国的旅行(1979~2009)”的一部分。
优秀文学评论范文:对话理论与复调小说
优秀文学评论范文:对话理论与复调小说一米哈伊尔·巴赫金(1895~1975)于1929年出版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问题》一书,1963年再版时更名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其后诸多的研究成果,都被视为对该书各部分深入的专题研究。
巴赫金在此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术语,诸如:复调、对话、狂欢化等。
其中,复调论与对话观是其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
以“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复调小说”理论是在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评中产生的。
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评是从何入手的呢?俄国形式主义诗学以语言的“文学性”作为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并为“文学性”确立了若干重要的原则,如差异性原则、陌生化(或译奇特化)原则、形式化原则等等。
这些原则都是以语言作为一种特殊而自足的系统为前提的。
它们强调的是语言能指本身的可感性。
至于语言对他人究竟言说了什么,话语对事物是否具有摹仿功能,语言对实在的反映是否逼真为俄国形式主义力图以语言的“文学性”问题为中心,去解决文学本体论的问题。
尽管这一事实本身在当时的确使文学研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它忽视文学价值论的问题,使得其理论体系缺少一种更为成熟的文化作为参照。
这是否意味着文学必须与它自身以外的非文学的东西相联系呢?既然仅仅关注“语言的文学性”还远远不够,那么,应该将“语言”放在一个怎样地位呢?如果不给语言以重要的地位,文学是否会变成一种它自身之外的其他东西的替代物呢?因此,既要确立语言的中心地位,又要保持文学与外部世界文化体系的关联这一新的愿望,就成了巴赫金理论关注的中心问题。
巴赫金在使他的这一愿望得以实现的过程中,首先给予了语言学以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为,他把其复调小说理论建立在“元语言学”的基础之士(实际上是一种诗学语言学)。
这种“元语言学研究,不能忽视语言学,而应该运用语言学成果。
无论语言学还是语言学,研究的都是同一个具体、非常复杂的而又多方面的现象——语言”。
让我们看看巴赫金所着重研究的“语言”与俄国形式主义所关注的语言问题有什么不同。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对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等又予重温,更对其复调小说理论有了新的了解,现就相关札记分别叙述。
1、复调(poliphony)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如经文曲、赋格曲与复调幻想曲等。
巴赫金借此词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基本特征:“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世界的完整统一,不可以归结为一个人感情意志的统一,正如音乐中的复调也不可归结为一个人感情意志的统一一样。
”“复调的实质恰恰在于:不同声音在这里仍保持各自的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这已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
如果非说个人意志不可,那么复调结构中恰恰是几个人的意志结合起来,从原则上便超出了某一人意志的范围。
可以这么说,复调结构的艺术意志,在于把众多意志结合起来,在于形成事件。
” 从上述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复调艺术作品中由不同的人物及其命运所构成的统一的客观世界,并不是在作者的统一的意识支配下一层一层地展开的,而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主人公)连同他们各自的世界被结合在了某种统一的事件之中,他们相互之间不发生融合,而是处于彼此交锋、对话和争论之中。
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就是这样的复调艺术作品。
2、复调小说中的主要主人公全是“自我意识”,全是“未完成的和不能完成的”个性,这是对传统小说的一个重大突破。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主人公,是由于复调小说和传统小说在根源上的不同:后者从创作构思上讲体现出作者声音“大”于主人公声音,或者作者干脆化身为主人公,也就是说,主人公成为作者声音的传声筒;作者整合主人公的视野、世界观,将其一股脑儿地纳入自己庞大而又统一的世界中。
复调艺术思维则说明作者声音和主人公声音处于平等的地位,主人公们反抗别人对自己的背后评判,通过纯粹的意识-思想之间的对话获得自己的人格尊严和个性张扬。
“复调”、“对话”、“狂欢化”之后与之外——当代中国学界巴赫金研究的新进展
Afe nd Be o t ra y nd ‘ l ph ny, “ a o im ' “ a ni ls e’ ‘ y o ’ Di l g s , C r va e qu ’ Po , ,
— — —
N e Pr g e si khtn Re e r h i w o r s nBa i s a c n Chi a n
化 ” 学 说 之 后 与 之 外 ,我 们 正 在 积 极 潜 心 于 巴赫 金 “ 语 理 论 ” 的 开 采 , 多 方 位 地 展 开 巴赫 金 学说 的 语境 考 量 , 多层 话 面 地 思 索 巴赫 金 学说 对 于 文 学研 究乃 至 整 个 人 文 科 学之 方 法 论 上 的启 示 ,努 力将 当代 中 国 的 文 学研 究 乃 至 人 文研 究的
论” ,并加 以积极 的 阐发与运 用 ,运 用于外 国文 学文本的解读 ,也运 用于 中国文学文本 的解读 ,运 用于文 学学 自身的 建 设 ,也运 用于 美学、哲 学等人 文 学科 方法论 的反思 , 已取 得十 分丰硕 的成 果 。在 引进 “ 复调” 、 “ 对话 ”、 “ 狂欢
“ 多声 部” 、 “ 与性 ” 、 “ 位性 ” , 已成 为 当代 中国学者 文学研 究乃至人 文研 究的 基本话 语 。几十年 来 ,我们 参 外
一
步一 步地 引 进 文 学理 论 家 巴赫 金 的 “ 调 理 论 ” 、 哲 学 家 巴赫 金 的 “ 话 理 论 ” 、 文 化 学 家 巴赫 金 的 “ 欢 化 理 复 对 狂
a d a u t r l x e th s“ m i a e q e t o ”h v e n i to u e r d l , n d x o ii n a d a p i a i n a tv W e a pl i n s c l a p r i Ca v ls u u e he r y a e b e n r d c d g a ual a d we ma e e p sto n p lc to c i e y p yhs t e re o i t r r t to ff r i n l e a r sa l a o i t r r tto i e e l e a y wo k , n o c n tu t n o t r t r t e f s h o i st n e p ea i n o o e g i r r wo k s we l s t n e e a i n of t y p Ch n s i r r r s a d t o sr c i fl e a e is l t o i u a wela o t e s l- x mi a i n o eh do o i s i uma t s s c s a sh t sa d p i o hy l o i h ha e m a e g e t c iv me t. l st h e fe a n t fm t o l g e n h o ni e u h a e t e i n h l p ,a l fwh c v d r a h e e n s i c os a Af ra d b y n h nt d t f“ o y ho y , d a o im’ a d ‘ a i a e q e ,we c nc n r t n t x o ai f‘ a o im h o ” t e o d t e i r uci o p l p n ” “ il g s ’ n ‘ m v l s u ” e n o on c o e ta e o he e pl r t on o ‘ l g s t e r , Di y e p n h o txt a o sde a i n o k tn S t e re , o d rt n p r t n f rltr r t i sa d e e o t o o o i s i u a iis x a d t e c n e u l n i r to fBa h i ’ h o i s p n e he i s ia i o ie a sud e n v n f r me h d l g e n h m n te c o y p o i e y Ba t St o i s i l — i nso s n u h f r r o t uo sy wi k i e e I h — — n i o a tt e r e oMc n r v d d b kh i he re n mu t d me i n .a d p s o wa d c n i n’ i n u l t Ba ht r s a _ — — a mp r n h o y r s l e i h n c t c n e o r i e e ltr r t d e nd e e n h ma iis s d e . o t mp r y Ch n s e a s i sa v n i u n te t i s a i y u u
评价巴赫金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论述
评价巴赫金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论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艺术非常独特,在对其小说展开研究的基础上,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将其小说称为“复调小说”。
①“复调小说”理论的提出1929年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诸问题》中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的旧框框,创作了有别于“独白小说”的“复调小说”,作家主观意志和观念不再占据着中心位置,这种特征如同音乐中的“复调音乐”,即乐曲的若干组成旋律同时进行,不分主次,每个声部相对独立又彼此合作。
②复调性的具体表现具体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这种复调性表现为以下几方面:a.从描写的对象来看,人物性格、故事不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描写的主要内容,思想的论辩、不同观念的较量成为其小说描写的主要对象之一,不同观念在小说中形成了互相对活的关系。
b.从小说的人物描写来看,人物存在的意义不在于其历史遭遇和命运归宿,而在于他们所坚持、表达的观念意识,人物的思想具有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不受作家思想的支配,不是表达作家世界观的工具。
c.从人物形象的主体性来看,人物形象之间关系平等,人物形象跟作家也处于平等地位。
d.从叙述上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颠覆了作家对作品叙述的权威掌控,而让主人公获得了独立存在的地位和空间,作品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大大加强。
这就使一般小说中由作者进行的主观叙述更多地转入到主人公叙述视线,使通常的作者叙述变成了主人公的叙述和对话内容相对独立的展示,由此,作为创作主体的作者其意识相对变成客体,而以往的客体则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
③“复调小说”理论的局限巴赫金“复调理论”的提出,不仅提升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创作价值,而且也是其在理论方面进行的一种创新性贡献,崭新地阐述了文学、艺术和世界中难以统一的矛盾与现象。
但是,作为理论家的巴赫金在对文学文本展开研究并深化为理论的过程中,也疏漏了文本存在的一些问题,未能阐释清楚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文本中复调如何与作家的创作思想、价值观统一的问题。
浅析巴赫金小说时空体理论的诗学特征
浅析巴赫金小说时空体理论的诗学特征论文关键词:巴赫金复调时空体对话存在论文摘要: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巴赫金小说时空体理论的诗学特征。
一、概述了巴赫金对小说时空体的历史发展情况的研究,揭示了巴赫金时空观的艺术功能转变。
二、从体裁诗学的角度论述了时空体的理论核心及其对复调小说类型的形成意义:时空的有机融合孕育了对话情境,使对话成为可能。
而对话特征正是复调小说的核心。
三、从文化诗学的视角彰显出复调小说时空体的文化精神。
时空渗入人的心灵,是人的存在的理想家园。
西方哲学史上对时空的考察源远流长。
“如果说柏拉图是第一个致力于空间本身专门研究的古希腊哲学家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就是第一个系统地研究了几乎全部时空问题,并从多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和论证的伟大学者。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时空界定为任何认识所必不可少的形式。
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多理论家对作品中的时空因素做过分析。
马雅可夫斯基在《怎样写诗》一文中就提出了“时间的空间化”概念,相似的理论在什克洛夫斯基的《散文理论》中也有体现,但这里的时空考察仍只停留在作品外在环境的设置及情节结构的形式功能上。
巴赫金则开始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时空观,主要表现在小说时空体理论的提出和阐析。
时空体这一概念是巴赫金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引用而来,借用到文学理论中是一个比喻,表示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是巴赫金时空观的集中体现。
巴赫金在其着作中对时空体并没有做明确的定义界定,而是把它放在欧洲小说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各种小说类型中的具体体现中加以阐释。
“文学中已经艺术地把握了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相互间的重要联系,我们将称之为时空体。
”简单来说,“时空体,即每种文学体裁内部时空两方面的一切特征”。
时空体这一概念的出现,使得艺术作品中的时空性质、功能发生了重大转变:“在文学里,时空体具有一种基本的类别意义。
可以直接了当地说,体裁和体裁类别恰是由时空体决定的。
本文试图通过对巴赫金小说时空体理论的分析,来揭示其诗学特征及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宗教大法官”与巴赫金的诗学问题
“宗教大法官”与巴赫金的诗学问题“宗教大法官”与巴赫金的诗学问题【内容提要】本文结合诗学和宗教哲学两个维度,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一个重要章节的分析,以具体文本验证巴赫金复调理论的解释力,探究其理论缺陷的根源,并提出以“二律背反”作为陀氏复调小说的基本分析范畴。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1929年初版,1963年修订)一书中提出“复调”、“对话”和“狂欢化”诸理论,较为集中地体现了这位大师的思想精华。
但是,当这些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抽象出的理论被重新置入具体文本语境中时,既有鞭辟入里的洞见,也有可疑的裂隙。
本文将对陀氏小说中一个章节进行分析,验证巴赫金诗学的解释力,指出他关于作者立场和平等对话的一些失当之处,并探究其理论缺陷的根源。
一结构分析学界公认,陀氏的绝笔之作《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他“一生都在有意和无意地为之而痛苦的那个问题——上帝的存在”的最高产物① 。
陀氏自视第五卷《正与反》② 为全书的巅峰③ ,其中的第五章节《宗教大法官》又被别尔嘉耶夫誉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顶点及其辩证法的皇冠” ④ 。
虽然这个章节的主题贯穿了整部小说,但由于它自身“戏中戏”的游离性质,完全可以从叙事时序中抽离出来,独立成篇。
事实上,《宗教大法官》曾经多次被抽印成单行本发行,许多学者也曾对它进行过个别研究,在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出版史和研究史上都是比较罕见的现象。
有学者认为,陀氏毕生关注《宗教大法官》的主题,将它放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只是由于作者担心自己活不到写作另一部小说(他于该书完成的次年去世)。
这就提示了两种可能:A,《宗教大法官》与整部小说并不互相统属;B,整部小说均围绕《宗教大法官》而写,作为对它的回应——以上两者都是真实成立的:不熟悉小说内容照样可以欣赏《宗教大法官》;但小说的整体框架为恰当地评论它提供了必要参照⑤ 。
《宗教大法官》是伊凡·卡拉马佐夫虚构的一首“诗”。
复调小说的名词解释主要观点是什么
复调小说的名词解释|主要观点是什么复调小说的名词解释:所谓复调(polyphony)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复调小说的主要观点:巴赫金借用复调小说这一术语来概括妥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托斯妥耶夫斯基"首创"的复调小说则不同。
托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
"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件不发生融"。
在这里,人物"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
"这里,主人公自己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不必为作者的意志所限制,他完全可以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巴赫金指出,托斯妥耶夫斯基的独特之处,正"在于他把个性看做是别人的个性、他人的个性,并能客观地艺术地发现它、表现它,不把它变成抒情性的,不把自己的声音同它融合到一起,同时又不把它降低为具体的心理现实",而让他的主人公们各自以自己独立且相互"等价"的声音参与"对话"。
主人公的"声音"既不是服从刻画性格或展示情节的需要,也不是作者思想和立场的表现(即如我们通常在传统浪漫主义作家们那里看到的是代作者说话),他们拥有自己独立的意识或"声音",并"能够同自己的创造者并肩而立,能够不同意创造者的意见,甚至能够反抗他的意见",换句话说,复调小说中,作者的声音也只是构成了复调的一个"声部"而已,作者或叙述人、作品主人公,都只是以自己独立的意识或"声音"参与对话,大家都是平等的,不存在谁的声音压倒别人的声音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5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49[收稿日期]20091224[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tp://www.journ /s oc [在线优先出版日期]20100526[作者简介] 1.徐岱,男,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学与批评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2.龙玉霞,女,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美学和批评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DOI :10.3785/j.issn.10082942X.2009.12.241复调的生成)))外位性思想与巴赫金的文化诗学徐 岱 龙玉霞(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27)[摘 要]外位性思想是巴赫金在学术生涯初期提出的,它脱胎于其哲学人类学,并始终在其学术活动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他在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中加以积极应用,生发了复调小说理论、对话理论、狂欢化理论等。
尽管外位性思想在哲学人类学、文化学、人文学科方法论等方面有很大价值,但巴赫金在文艺学领域的创见却有着明显的哲学人类学印记。
这虽然为文艺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和学术视野,却是以对文学自身某些规律有所忽略为代价的,因此,这也是巴赫金的某些结论始终无法彻底自圆其说的根源。
[关键词]巴赫金;外位性;哲学人类学;人观The Accomplishment of Polyphony:Outsideness and Bakhtin p s Cultural PoeticsXu Dai Long Yuxia(College of Communica tion a nd I nter na tional Cultures,Zhejiang University ,H ang zhou310027,China )Abstr act:Outsideness was put forward by Bakhtin in his early studies of philosophic anthropology and it played a major role in his academic activities which lasted for half a century.Bakhtin practiced outsideness in most fields of the humanity and gained his polyphonic novel theory,dialogism and carnival theory.It is valuable in philosophic anthropology,cultural studies and methodology.Meanwhile,his ideas of the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were imprinted by philosophic anthropology.It brought about a new methodology and academic field of vision,with a cost of neglecting the laws of literature.It is the reason why many of his conclusions are not self consistent.Key words:Bakhtin;outsideness;philosophic anthropology;conception of human being一、哲学人类学和巴赫金的外位性思想哲学人类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正式确立于20世纪初期,创始人为德国哲学家马克思#舍2010年5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0勒(Max Scheler)。
有感于之前人们在人的观念方面的混乱,他曾忧心忡忡地发出感慨:如今,人们前所未有地对自身越来越充满疑问。
当前的三种人类学)))科学人类学、哲学人类学和神学人类学彼此隔膜,/因此我们不再具有任何清晰而连贯的关于人的观念。
从事研究人的各种特殊科学的不断增长的复杂性,与其说是阐明我们关于人的概念,不如说是使这种概念更加混乱不堪0¹。
为了解决这一混乱,舍勒创立了哲学人类学。
有证据显示,巴赫金(M.Bakhtin)不仅对舍勒的哲学人类学思想相当熟悉,而且其毕生的学术活动都带有浓厚的哲学人类学色彩。
如他在早期写作的5艺术与责任6和5论行为哲学6中对当时人的/现代危机0的分析和提出的解决方案,所采取的就是哲学人类学的路数。
他断定人的/现代危机0就是现代人行为的危机,而行为的危机从深层来说,又是文化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彼此对立割裂和互相不为对方负责造成的。
为了解决这一现代危机,巴赫金提出了建构行为哲学这一极富哲学人类学色彩的方案,试图弥合文化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裂痕。
在5论行为哲学6中,巴赫金概括了他关于人的存在的观点:任何人都处在唯一而不可重复的位置上,任何的存在都是唯一性的。
因为/我以唯一而不可重复的方式参与存在,我在唯一的存在中占据着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他人无法进入的位置0。
/现在我身处的这唯一之点,是任何他人在唯一存在中的唯一时间和唯一空间所没有置身过的。
围绕这个唯一之点,以唯一时间和唯一而不可重复的方式展开着整个唯一的存在。
我所能做的一切,任何他人永远都不可能做。
0[1]41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巴赫金提出了在其学术生涯中发挥重大作用、影响深远的外位性思想。
其内涵是:任何存在都是唯一性的,任何人都处在唯一而不可重复的位置上,所以,我和他人也都处于自己的唯一的位置上。
相对于我的唯一性位置,他人则处在这个位置以外的位置,也就是我的外位。
反之,我同时也处于他人唯一性位置的外位。
因此,他人因为自身存在的唯一性而永远处于我的外位,从而具有了相对于我而言在观察我或评价我的一些行为方面的某些特殊优势和劣势。
这样就导致/我所能做的一切,任何他人永远都不可能做0,而他人在相对于我的外位上可以为我做的一些特殊行为,我也永远不可能为自己做。
外位性思想是强调人的存在中自我与他人互相依存的思想。
在提出外位性思想的初期,巴赫金主要强调的是他人相对于我而言占据外位的优势,而非劣势。
这一优势在观察方面就被表达为/超视0,也即他人在观察我的方面,其视野超出我自身观察自我的视野,比如,我在不借助镜子之类工具的情况下,是无法看到自己的后脑勺的,但他人则可以。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巴赫金拓展了外位性思想,提出了建构现实生活世界的三个因素,分别是:他人眼中的我,我眼中的他人和我眼中的自我。
而外位性除了空间上的外位性,同时还有着时间上、价值上和文化上的外位性。
随着外位性思想的逐渐发展,巴赫金更加侧重于他人所具有的相对于我而言的外位性本身的局限性,到了晚年,他则在越来越多的人文科学领域强调外位性作为一种原则和立场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纵观巴赫金一生学术活动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和具体问题,可以发现,它们大都和外位性思想有着或亲或疏的关系。
在其离世前的最后一篇文章中,他更从总体上探讨人文科学,从方法论的高度将外位性思想归结为人文科学的方法论。
所以,将巴赫金看做一位主要研究哲学人类学的人文学者,认为他在研究哲学人类学的同时,对与这一主题密切相关的某些文学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对文学本身而言极其有建设性意义的创见,但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仍然服务于更高的目的)))哲学人类学,这样的结论应该是基本符合事实的。
这使得我们有必要从巴赫金的外位性思想入手,来重新考量其庞大的艺术哲学。
¹参见[德]马克思#舍勒5人在宇宙中的地位6,转引自[德]卡西尔5人论6,甘阳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2010年5月徐岱龙玉霞:复调的生成)))外位性思想与巴赫金的文化诗学51二、巴赫金的哲学人类学批评巴赫金探讨美学问题的初衷值得人们重视。
他的学术兴趣由哲学人类学向美学的转移是出于他将美学研究看做哲学人类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决定了巴赫金美学研究所关注的问题是与哲学人类学密切相关的,此外,他对美学基本问题的探讨也是紧紧围绕着外位性思想而展开的。
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巴赫金集中探讨了审美活动中的作者和主人公的关系问题。
其初衷可以从他在5论行为哲学6中透露的一个学术研究计划约略看出一些端倪。
巴赫金交待,这项研究包括四个方面,分别为:现实世界的基本建构因素、作为行为的审美活动和艺术创作的伦理学、政治伦理学和宗教伦理学。
巴赫金进而指出,他对作为行为的审美活动的研究,/不是从其产品出发,而是从作者(作为负责的参与者)的角度0出发。
接下来,巴赫金更把自己对美学问题探讨的目的说得极为清楚:/为了使人们能够对这种具体的价值建构的可能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这里对审美观照的世界)))艺术的世界试做一个分析;这个世界以它的具体性和贯通着情感意志的语调,在文化领域的所有抽象[?]世界(指它们的孤立状态)中,更接近于行为的统一而唯一的世界。
这一分析因之将帮助我们理解现实的事件世界的建构情形。
0[1]61这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他分析审美观照世界)))艺术世界的动因,即这个世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属于文化世界,但却是文化世界中最接近于现实世界的。
巴赫金对审美观照的世界)))艺术的世界的探讨和分析主要并不在于其本身的价值,而更在于将它作为特例,以使人们对现实世界/具体的价值的可能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0,其意义在于/帮助我们理解现实世界的事件世界的建构情形0。
巴赫金对美学问题的研究动机更在其对美学研究的具体问题的选择上得以印证。
他主要研究了以下问题:作为行为的审美活动,他选择了将作者作为审美活动这一行为的负责的参与者的角度;审美观照世界的价值建构问题;审美活动中移情和外位性的关系问题;审美活动的本质问题。
关于审美观照世界的价值建构,巴赫金指出,这个世界是围绕着一个具体的价值中心而展开的,这个价值中心就是人。
与现实世界的建构以自我和他人两个价值中心为特点相比,审美观照世界的价值建构自有其特点,即是以他人为价值中心建构起来的。
这样,作者和主人公就是相对于对方的他人,因此,审美活动必然以外位性思想为特征。
关于这一点,巴赫金指出:审美主体(含作者及观照者)的完美能动性(即对人的客观的珍视态度)的出发点,/就是脱离开审美观照的建构整体的一切因素而处于其外位;这样才第一次有可能用统一的确认价值的能动性来包容整个建构0[1]65,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地实现审美移情和审美的接受)))在统一的观照建构中承认并加工移情的内容,主体在时间、空间和价值上的外位/使得主体首次有可能发挥组建作品的审美能动性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