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讲 《罪与罚》与“复调性”
对小说《罪与罚》中复调与独白写作手法的探索与研究
对小说《罪与罚》中复调与独白写作手法的探索与研究作者:钟锦宸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6期摘要:对优秀作品的写作手法进行研究是分析该作品的重要环节。
在《罪与罚》中,作者运用了复调与独白的写作手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作品中复调与独白的“微型对话”,研究了复调与独白的“结构框架形式”以及“多旋律感情”。
关键词:《罪与罚》;复调与独白;写作手法[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1引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
小说描写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认为自己是个超人,可以为所欲为。
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无辜妹妹丽扎韦塔,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
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徒索尼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
作品着重刻画主人公犯罪后的心理变化,揭示俄国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该小说的复调与独白的写作手法有着极强的艺术性,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一、复调与独白的“微型对话”探索小说中的大型对话涉及大量的声音,这些声音并不是各自独立且封闭的,而是互相聆听且呼应的。
尤其是“微型对话”中,这些声音能够相互反映。
作者通过对话的形式,向作者展示了拉斯科尼科夫的意识,将自身看作是与拉斯科尼科夫平等的人,共同参与到小说的“微型对话”中。
如此具备代表性的“微型对话”体现了《罪与罚》的复调写作手法[1]。
另外,从整体角度而言,虽然小说的对话性争锋充分体现了复调写作手法,但是《罪与罚》中仍旧存在大量的独白型片段。
比如,最终主人公拉斯科尼科夫选择自首,并开始流放生涯,充分体现了独白体小说的特征。
总的来说,作者应用复调与独白这两种写作手法,对主人公的“微型对话”进行描述,以此体现文章的主要思想。
作者从主人自我对白剖析过程中,从个人精神对话,向着独白对话方向转变,这一潜移默化的转变过程,也说明了心智变化对主人公生活的影响,这一点也属于“微型对话”的表现。
结合复调小说理论谈《罪与罚》艺术特色
结合复调小说理论谈《罪与罚》艺术特色吕芳芳【摘要】巴赫金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基础上,提出了“复调小说”理论,他认为复调小说区别于传统独白小说的根本特点是:作品中主人公与作者的关系是平等的,主人公的思想意识与作者的思想意识具有同等价值,他们是彼此不相融合的独立体。
本文结合复调小说理论剖析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罪与罚》的艺术特色。
【期刊名称】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2【关键词】关键字: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罪与罚》巴赫金借用“复调”这一音乐术语阐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艺术结构形式,并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复调小说的创始人。
作品《罪与罚》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
作者在艺术形式上的大胆创新,完美地阐释了复调小说理论,尤其是对话性,共时性和未完成性在作品中得到充分地展示。
一、对话性“对话”是复调小说的基础。
《罪与罚》中的对话现象可以分为三种类:主人公内心的对话、主人公与主人公之间的对话以及主人公与作者之间的对话。
1、主人公内心的对话。
在《罪与罚》中,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十足的矛盾的核心体。
既有想超越一切社会法规的超人意识,却又始终超越不了自我道德的约束;一心寻求合乎人道主义的救世良方,却又为自己套上了剥夺他人自由的的罪名。
他的内心一直处于纠结,矛盾,无奈,烦乱的状态。
在作品第一章的第一部分,拉斯科尔尼克服成功躲开女房东之后,他的内心就展开了一段看似缺乏逻辑的自我对话:“因为我尽说废话,所以我什么也不干;但是话又得说回来,或许正因为我什么也不干,所以我尽说废话,我是在这一个月里学会说废话的,因为我整天躺在这间斗室里胡思乱想......甚至想到远古时代现在我去干什么啊?难道我能干这样的事吗?难道这不是开玩笑?完全是开玩笑;那么,我是为了逗自己开心而想入非非;这是轻而易举的事!对,这或许是轻而易举的事吧!”主人公的内心深深陷入了矛盾之中:既想做又不敢做,既敢做又不知道为什么要做,最后稀里糊涂地决定要做一件他所谓的轻而易举的事情。
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作品《罪与罚》 多媒体教案
罪与罚
长篇小说《罪与罚》一般被 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的素材来自《时代》杂 志登载的一篇关于法国青年拉谢 尼耶夫因杀害某老妇人而被判刑 的犯罪报告。60年代的俄罗斯, 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它的残 酷性、掠夺性、冷酷的功利性将 社会贫富的距离拉得更远,金钱 原则统治下的社会成为野心家、 胆大妄为者的天堂和善良人、胆 小柔弱者的地狱,一幅幅彼得堡 城市贫民伤心惨目的生活图景构 成主干故事极其真切的背景。
马美拉多夫任酒精麻 醉自己而置妻儿忍饥挨饿 于不顾;索尼娅美丽善良、 洁身自好,为家人活命却 不得不向公众出卖肉体; 杜尼娅天生丽质,心比天 高,终究准备嫁与令人恶 心的庸俗无赖;拉斯柯尔 尼科夫本好学上进、颇具 正义感,竟落得个杀人凶 手:这都是由于无路可走。 在这样的极端频发和不健 康的社会物质与精神环境 里,人的天性遭到扭曲。
通过这个惊心动魄的 主人公犯罪和良心受罚的 故事,小说之最具意义的 或许是渗入而非表层地揭 露了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 条件下弱肉强食的社会道 德特征。作家以无比痛楚 的心情,把一个任人宰割 的穷人的俄罗斯之病苦、 惨象赤裸裸地呈现出来, 整部作品的律动都在透露 着一个信息:在这里根本 没有办法活下去。无路可 走是小说的主旋律。
6
生平及创作——《死屋手记》
于1862年发表的《死屋手记》, 以作者的苦役经历为蓝本,假托某犯 杀妻罪的贵族囚徒羁押十年间的笔记 写成的一部见闻录式的作品,真实地 再现了阴森可怖的监狱生活尤其是囚 犯们的精神状态,那是比但丁的“地 狱”还要可怕的情景。形形色色的犯 人中,有心狠手辣的歹徒和精神上的 “卡西莫多”,但也有许多因不堪地 主或军官的虐待铤而走险而蒙难的农 奴和士兵等。在这些人中,有任何暴 力都难以摧毁其意志的强者,有令人 惊叹的能工巧匠,有精明能干、幽默 诙谐的庄稼汉,有心地如孩子般纯洁 的少数民族青年。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复调性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复调性作者:刘夏兰来源:《海外文摘·学术》2017年第17期摘要:复调性是陀式小说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复调性”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价值观的平等。
《罪与罚》的复调性表现在诸多方面,本文从如何看待强者、如何看待弱者、如何看待社会不平等三个方面论述了《罪与罚》的复调性,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价值观的平等性是复调性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复调性;价值观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17-0001-02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巴赫金借用这一音乐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他将古往今来全部小说区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是“独白”型小说,在这类小说里,人物的塑造、性格的刻画、心理的描写都被纳入了作者的意识中,都在作者的全能全知中得到确定和说明。
另一类就是“复调小说”,这类小说作品中有众多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些多音调并不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下层层展开,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见。
每个声音都是主体,议论不局限于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的功能,还被当作是另一个人的意识,即他人的意识,但并不对象化,不囿于自身,不变成作者意识的单纯客体。
作者本人的意识不起统治作用。
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这类小说的典型代表作家。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高峰,是作家完全走向独创性的一个成熟的标志。
这部小说的刻画了拉斯科尔尼科夫这一典型形象,他受西方思潮及拿破仑的影响,脑海中形成了“超人”哲学的理论,人为地把芸芸众生分为“非凡的人”和“平凡的人”。
为了实践这种理论,拉斯科尔尼科夫杀害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并且又被迫杀死了撞见犯罪场面的老太婆的妹妹。
杀人后,良心使他深感愧疚,但又一时难以放弃自己“超人”的理论,千方百计试图逃避法律的惩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物塑造、心理探索、复调结构等方面在文学史上的继承性与开拓性特色—以小说《罪与罚》为例
简析陀氏的人物塑造、心理探索、复调结构等方面在文学史上的继承性与开拓性特色——以小说《罪与罚》为例摘要:以小说《罪与罚》为例,分别从人物塑造、心理探索、复调结构等方面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学史上的继承性与开拓性特色。
在人物塑造上陀氏继承并发展了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继承了普希金、果戈理的“小人物”文学传统,着力表现城市贫民的病态,塑造病态人物;并在心理探索中运用梦境幻觉、变态心理、无意识行为等多种艺术手法交融,来表现人物紧张、尖锐的深层心理,代表作《罪与罚》在浓缩的时空中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内容,显示出作者“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奥秘”的巨大才华。
同时,陀氏还丰富了“复调小说”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继承性与开拓性;《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中后期杰出的俄国作家,他以思想的复杂、艺术的创新构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19世纪俄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座高峰。
创作中,他在人物塑造、心理探索、复调结构等方面继承与开拓,形成特色,并在代表作《罪与罚》大量体现。
一、人物塑造方面的继承性与开拓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继承并发展19世纪俄国作家批判现实主义特征,将普遍社会意识问题探索这一心理探索过程推向极至;继承了普希金、果戈理的“小人物”文学传统,着力表现城市的病态,塑造病态人物,形成独树一帜的病态主题。
(一)批判现实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俄国作家,尤其是19世纪作家,他们着力探索的主题是普遍的社会意识问题,人的意识的发展、变化及与之相应的意义在小说家们的视野中占着首要地位。
表现于创作中就是对俄罗斯的道德意识的不懈追求与探索。
在这种探索与追求中,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历程中的几座里程碑。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将这一心理探索过程推向极至的继承者,但同时,他在小说《罪与罚》等作品中着重描写人物的意识活动、心理流程、下意识、潜意识等,与同时代的俄国小说相比,又体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特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复调性
文学LITERATURE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巴赫金借用这一音乐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他将古往今来全部小说区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是“独白”型小说,在这类小说里,人物的塑造、性格的刻画、心理的描写都被纳入了作者的意识中,都在作者的全能全知中得到确定和说明。
另一类就是“复调小说”,这类小说作品中有众多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些多音调并不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下层层展开,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见。
每个声音都是主体,议论不局限于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的功能,还被当作是另一个人的意识,即他人的意识,但并不对象化,不囿于自身,不变成作者意识的单纯客体。
作者本人的意识不起统治作用。
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这类小说的典型代表作家。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高峰,是作家完全走向独创性的一个成熟的标志。
这部小说的刻画了拉斯科尔尼科夫这一典型形象,他受西方思潮及拿破仑的影响,脑海中形成了“超人”哲学的理论,人为地把芸芸众生分为“非凡的人”和“平凡的人”。
为了实践这种理论,拉斯科尔尼科夫杀害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并且又被迫杀死了撞见犯罪场面的老太婆的妹妹。
杀人后,良心使他深感愧疚,但又一时难以放弃自己“超人”的理论,千方百计试图逃避法律的惩罚。
在这段罪与罚的挣扎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充分运用复调手段展示人物内心的矛盾,下面我们就从如何看待强者、如何看待弱者、如何看待社会不平等三个方面深入地例析《罪与罚》这部作品中的复调艺术。
1 如何看待强者小说中,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位特殊的“思想人”。
他自成一体,而且相互对立、冲突。
他将世间的人分类,认为少数的“非凡人”可以不受任何道德的约束,有权犯罪,为所欲为,可以为成功而不惜使用任何手段。
他们在生活中能够统治别人,受人尊敬,被奉为楷模。
这种看法在他的《论犯罪》一文中能够充分的体现。
论_罪与罚_的艺术特色_1
一、多元性对白为特征的复调结构前苏联文艺理论家米哈依尔•巴赫金把小说分两种类型。
一种是传统的,亦即是在单一的作者意识统摄之下形成的小说,他称之为“独调”的或“同调”的小说:例如,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采用传统的个人传记形式,成功地描写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该作品结构严谨,一条清晰而又生动的情节线索,贯穿小说的始末,一环紧扣一环地逐步展开个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因此,《红与黑》在艺术形式上体现了传统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
另一种是“复调小说”, 它的理论是巴赫金在他所著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诸问题》一书中提出来的。
巴赫金对这个概念的集中表述是这样的:许多种独立的和不相混合的声音和意识,各种有完整价值的声音的真正的复调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本特点。
不是许多性格和命运在统一的客观世界中根据作家的统一意识在他的作品中展开,而正是许多价值相等的意识和它们各自的世界在这里不相混合地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中。
〔1〕“复调”又叫“多声部”,原是音乐术语,指由两个以上具有同等意义各自独立的曲调迭置组成的多声部音乐。
巴赫金借用这个术语阐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艺术结构形式,并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复调小说的创始人。
《罪与罚》的创作结构,恰恰是作者在艺术形式上的大胆创新。
巴赫金用“复调”现象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既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他首次发现的。
苏联老一辈研究家也都曾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与复调音乐在结构上的相似,——即多声部、多旋律的交叉。
陀氏本人也曾作过这样的类比。
〔2〕巴赫金的贡献在于总其大成,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
西欧文艺界把它视为一个独特的文艺理论学派,对它发生极大兴趣。
“对白”是“复调小说”的理论基础。
《罪与罚》中的复调现象,通过从总体上的“大型对白”与“微型对白”两个层次,以及从主人公与自我的对白、主人公与主人公之间的对白和主人公与作者的对白三个基本层次中充分体现出来。
试论小说《罪与罚》的“复调性”
试论小说《罪与罚》的“复调性”作者:徐颖来源:《速读·下旬》2017年第07期摘要:“复调小说”是巴赫金针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作品提出的理论。
借助小说《罪与罚》展现“复调小说”理论对话式的形式、静态化的要求以及思想性的目标三个方面的特点,在理解《罪与罚》的深刻内容与人性深度的同时,明晰“复调小说”基本特点。
关键词:“复调小说”;《罪与罚》;对话式;思想性“复调小说”是巴赫金在研究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时,针对其小说中存在的各种独立意识共存的现象而提出的理论,借用音乐中的术语“复调”而命名。
“复调小说”将他人意识作为自己内心的一个对立话语与自身思想进行的相互渗透、相互交锋,最终展现出的是对于思想的感悟、对于灵魂的思索。
《罪与罚》是一部极为典型的复调小说。
借助小说《罪与罚》可以探究复调文学的一般特点。
一、复调的形式:对话式的解构“复调小说”以其独特的对话式的形式区别于其他的小说结构,给以读者最为直观的冲击。
在大量的双声语中,展现出“复调小说”对话式的思想解构。
这种对话表现在是三个方方面:主人公之间的平等对话通过每个人物的独立意识展现出作品中多样化的价值观,主人公内心意识的自我对话通过“我”与“我”或者“我”与“他者”的对话,展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纠结、思想的矛盾与冲突,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使得作者思想成为了主人公思想一个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作者意识与主人公意识的分离。
在《罪与罚》中,“复调性”的意识对话,使得文本中的意识分裂,形成诸如理性的法律规范与感性的犯罪冲动、思想的道德谴责与宗教的灵魂叩问、热忱的利人主义与精致的利己主义等多重“二元对立”,将原本复杂的内心世界进行解构,从文本结构中抽取对话冲突的力量,形成对于思想意识的思索,对于人性深度的探索。
二、复调的要求:静态化的时空“复调小说”以对话为最为标志性的特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形成对话形式的小说都是“复调小说”,“复调小说”还有着特有的要求,即“复调小说”必须具有静态化的时空,这样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意识的共时性的特点。
论_罪与罚_的艺术特色_1
一、多元性对白为特征的复调结构前苏联文艺理论家米哈依尔•巴赫金把小说分两种类型。
一种是传统的,亦即是在单一的作者意识统摄之下形成的小说,他称之为“独调”的或“同调”的小说:例如,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采用传统的个人传记形式,成功地描写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该作品结构严谨,一条清晰而又生动的情节线索,贯穿小说的始末,一环紧扣一环地逐步展开个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因此,《红与黑》在艺术形式上体现了传统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
另一种是“复调小说”, 它的理论是巴赫金在他所著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诸问题》一书中提出来的。
巴赫金对这个概念的集中表述是这样的:许多种独立的和不相混合的声音和意识,各种有完整价值的声音的真正的复调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本特点。
不是许多性格和命运在统一的客观世界中根据作家的统一意识在他的作品中展开,而正是许多价值相等的意识和它们各自的世界在这里不相混合地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中。
〔1〕“复调”又叫“多声部”,原是音乐术语,指由两个以上具有同等意义各自独立的曲调迭置组成的多声部音乐。
巴赫金借用这个术语阐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艺术结构形式,并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复调小说的创始人。
《罪与罚》的创作结构,恰恰是作者在艺术形式上的大胆创新。
巴赫金用“复调”现象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既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他首次发现的。
苏联老一辈研究家也都曾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与复调音乐在结构上的相似,——即多声部、多旋律的交叉。
陀氏本人也曾作过这样的类比。
〔2〕巴赫金的贡献在于总其大成,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
西欧文艺界把它视为一个独特的文艺理论学派,对它发生极大兴趣。
“对白”是“复调小说”的理论基础。
《罪与罚》中的复调现象,通过从总体上的“大型对白”与“微型对白”两个层次,以及从主人公与自我的对白、主人公与主人公之间的对白和主人公与作者的对白三个基本层次中充分体现出来。
《罪与罚》的叙事研究综述
《罪与罚》的“复调”叙事研究综述文学院07506001夏永为【摘要】: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在现代小说史中是占有一席之地的经典作品,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
巴赫金第一个提出了《罪与罚》是复调小说的最早的成熟作品的观点,并主要通过对该小说的解析,建立了他的“复调”叙事理论。
这个的理论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被全面地引进中国以后,一直备受理论界和创作界的关注。
本文从《罪与罚》的“复调”特征所具有的意义、《罪与罚》的一般叙事和“复调”叙事特征、《罪与罚》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罪与罚》的“复调”特征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以及对《罪与罚》的“复调”特征的接受原因的分析等方面,梳理了学界目前对该作品叙事研究的部分成果。
【关键字】:陀斯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巴赫金叙事复调作为俄罗斯文学史上一位才华横溢、同时经历坎坷、思想复杂的著名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本人和他的创作一直备受争议。
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著名文艺评论家巴赫金在《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等一系列文艺理论著述中,通过对陀式作品的深刻分析,强调和肯定陀斯妥耶夫斯基作品在政治学视野范围以外的诗学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复调小说”理论,结果引发了人们重新关注和评价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的热潮。
其中陀式“复调小说”的代表作品《罪与罚》尤其受到研究者和创作界的重视。
本文在此对部分学者研究《罪与罚》叙事及其“复调”特征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有所遗漏在所难免,请学者不吝指教。
一、《罪与罚》作为“复调”小说的意义对于中国人来说,巴赫金最早是作为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研究专家被引进中国的。
巴赫金认为“陀斯妥耶夫斯基是复调小说的首创者,他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小说题材。
”1巴赫金强调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性关系是一种对话式思维,认为《罪与罚》“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陀斯妥耶夫斯基恰似歌德的普罗米修斯,他创造出来的不是无声的奴隶(如宙斯的创造),而是自由的人:这自由的人能够同自己的创造者并肩而立,能够不同意创造者的意见,甚至能反抗他的意见”。
《罪与罚》中的复调与独白问题初探
2016年第4期(总第77期)2016年8月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ANGZHOU OPEN UNIVERSITYVol.16 NO.4Aug.2016《罪与罚》中的复调与独白问题初探范 晔(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摘 要:《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曾借《罪与罚》为例,阐释了该小说的复调性特质。
《罪与罚》是一部复调小说,但其中的独白性特质也相当突出。
对此进行研究,可对巴赫金的小说理论中关于复调型小说与独白型小说的界定标准问题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关键词:《罪与罚》;复调;独白中图分类号:I51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85(2016)04-0060-04收稿日期:2016-06-06作者简介:范晔,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与文化。
一巴赫金在其复调理论中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是和以往的独白体小说不同的复调型小说。
《罪与罚》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被巴赫金认为具有典型的复调型小说特征而参与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的复调性特质说明。
在《罪与罚》中,各个主要人物身上,都有着自己的声音——信奉自己那一套“哲学”的拉斯科尼科夫、身为 “东正教观念” 化身的索尼亚、“生活求实和法律的观念”的拥护者预审员波尔菲里、极端个人主义与“边沁主义” 的代表人物卢仁以及无耻哲学的践行者地主斯维德里加依洛夫……[1]作为典型的复调型小说,《罪与罚》在巴赫金的笔下被揭示出它所具的复调性。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这样举例:拉斯科尼科夫在得知自己的妹妹因为想让自己的家人摆脱贫穷的苦恼,而打算嫁给卢仁时,他的心理及言行活动就体现了典型的复调性特点。
巴赫金写道,“小说中未来的这些主要主人公,全已在拉斯科尼科夫的意识中得到了反映,纳入了他全面对话式的内心独白中;他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真理’、自己的生活立场。
对话性:独语与多声——论《罪与罚》对复调理论的运用
对话性:独语与多声——论《罪与罚》对复调理论的运用摘要:对话性是巴赫金“复调理论”的核心内容,以“独白”“复调”“多声部”等为审美内涵和哲学价值的批评实践对小说文本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作为运用对话理论的典范,囊括了作者、作品人物、读者以及社会语境等之间的多层次、多形式对话。
重新审视巴赫金复调理论针对文本研究呈现出的参与性、开放性对话,可重构超越对话、人文审美的“复调”世界。
关键词:对话性复调理论《罪与罚》一、引言米哈依尔·巴赫金(1895—1975)是俄苏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他在所著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下文皆简称《诗学》)中首创引用了“复调”和“多声部”音乐领域的概念到文学批评实践中。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作为巴赫金复调理论的重要研究对象,在创作阐释和文论互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当然,以对话性为主要切入口重新审视小说对于“复调”理论的实践,也是拓展对巴赫金诗学理论的艺术思考新维度。
(一)复调理论巴赫金《诗学》中的“复调”和“多声部”原本都是音乐领域的专业概念,作为一种音乐体裁,指一种源于18 世纪欧洲没有主旋律和伴声演奏的复调音乐。
在巴赫金看来,复调小说的主公人无时无刻不在演绎自我与他者以及周围世界的对话。
“主人公关于自身、关于世界的话语,恰如通常的作者话语一样充分;它并不从属于主人公的客体形象,不是作为他的一种性格特征,也不是作者声音的喉舌。
”①在复调理论视域下的小说主人公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在一场具有平等性、开放性的姿态下完成意识和行动等多层面的对话。
“各种独立的不相混合的声音与意识之多样性、各种有充分价值的声音之正的复调,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本特征。
”②从哲学层面来看,巴赫金复调理论不是僵死的语言学研究延展,而是具有探索人与世界、人与自我等维度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审美性。
(二)对话性巴赫金《诗学》中关于复调理论的聚焦在于对话。
【赏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赏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内容梗概彼得堡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因为贫穷而辍学很久了。
在他的心里形成了一种理论,即人分为两种——为所欲为的强者和任人宰割的可怜虫。
这时他收到母亲的来信,得知他的妹妹杜尼雅因不堪地主老爷的纠缠已辞掉了家庭教师工作,并打算嫁给她并不喜欢的律师卢仁,以帮助她亲爱的哥哥继续大学学业。
“人必须有一条路可走!”拉斯柯尔尼科夫决心实践自己的理论,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
不料在杀人之后,他突然病倒了,不断被梦魇折磨着,整日神思恍惚。
更使他痛苦的是,自己与整个世界隔绝起来,再也没有朋友和亲人。
母亲和妹妹的到来,不仅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快乐,反而使他极为痛苦,他感到她们跟他隔着一道幕布,相距非常遥远。
拉斯柯尔尼科夫真切地感到:我杀死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拉斯柯尔尼科夫极力挣扎,一方面跟警察周旋,逃避惩罚;另一方面极力帮助贫困的酒鬼马尔美拉陀夫一家,企图证明自己仍然生活在人们中间。
他结识了马尔美拉陀夫的女儿索尼雅——一个被迫出卖肉体以养活年幼弟妹的姑娘。
索尼雅虽然处于社会最底层,受尽种种屈辱,但她的灵魂是纯洁的。
她坚信人应该相信上帝,决不能因自己贫穷而杀人。
在昏暗的灯光下,他们一起读《福音书》。
拉斯柯尔尼科夫终于在她面前跪了下来,说:“我不是向你膜拜,而是向苦难膜拜。
”在索尼雅的感化和督促下,拉斯柯尔尼科夫终于来到了警察局自首:“是我用斧头砍死了放高利贷老太婆和她的妹妹丽扎韦塔”。
他被判处二级苦役八年,索尼雅也跟随他前往西伯利亚。
在宽阔、荒凉的鄂毕河边,拉斯柯尔尼科夫望着滚滚河水,心潮起伏。
他屈服了,但他始终不承认自己有罪,只承认自己是失败者,承认自己不是强者,而是一只虫豸。
可现在,他想:为什么苦役犯们都憎恨我却热爱索尼雅,把这个年轻瘦弱的姑娘当作母亲一样尊敬呢?他的脑海里闪过了一个念头:“难道现在她的信仰不能成为我的信仰吗?”研究综述1930年,《罪与罚》首次由韦丛芜译为中文出版,自此以来中国已出现了几十种中译本。
以_平视_创作思维为根基建构复调世界_解读_罪与罚_的复调特征
2006年第3期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11期N o.3,2006Jou rnal of Fuyang T eachers Co llege(Social Science)Sum N o.111以“平视”创作思维为根基建构复调世界——解读《罪与罚》的复调特征王怀平(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蚌埠233000)摘 要: “平视”创作思维是建构复调世界的关键,也是解读复调小说的钥匙。
“对话”、“未完成性”等理论伴随着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产生而被研究者们所熟知,但是“对话”、“未完成性”只说明了复调小说的艺术特征和创作特色,而这些艺术特征何以成为可能,则要追溯到复调小说的创作思维。
正是由于作者创作思维由“俯视”主人公转换为“平视”主人公,陀氏的小说创作才会突破传统的独白体小说,具有了诸多复调特征。
本文试图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为例,从复调小说的艺术特征入手,阐明“平视”创作思维在复调小说创作中的意义。
关键词:平视;复调;对话;未完成性;声音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06)03-0032-04在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直是受人们关注的一位。
早先人们关注的主要是他作品尖锐的思想, 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的学者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等一系列论著中对陀氏的创作进行深刻分析,提醒人们:陀思妥耶夫斯基首先是个艺本家,而不是政论家。
加强对陀氏作品的诗学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复调小说理论。
复调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一种音乐体裁,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
巴赫金借此词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上的特征,认为“陀思妥耶失斯基笔下世界的完整统一,不可以归结为一个人感情意志的统一,正如音乐中的复调也不可归结为一个人感情意志的统一一样。
”[1],他指出在陀氏作品中“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有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2]。
试以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解读《罪与罚》
试以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解读《罪与罚》作者:刘译涵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3期摘 ;要:20世纪著名文论家巴赫金提出了复调小说的理论,指出复调小说的含义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中,就鲜明地表现出了不论从结构还是人物形象以及人物语言之间的复调性。
本文试图以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来解读《罪与罚》,并且分别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方面来探究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安排这种复调式的情节和人物的。
关键词:复调小说;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对位[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3-0-0220世纪苏联文论家巴赫金,在其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提出了复调理论,深受学术界赞誉。
由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艺术也被定义为具有复调结构的小说。
复调,在音乐上是指不同声部的互相独立而又互相应和,共同表现一个主题。
不论有多少旋律,总能在每个阶段保持完美的和声而又同时各自独立发展。
巴赫金借用音乐中的术语,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命名为复调小说[1]。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每个人物都在思想观点上自成权威,卓然独立,同时又与其他人物的思想形成对比和共鸣。
主人公的语言不再是传统的独白型小说中的代表作者观点的声音,而成为了一个个具有完整自足性的个体。
这种美学观尤其体现在小说《罪与罚》中。
一、主要人物形象的共时性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拉斯科尔尼科夫、马尔美拉多夫和索尼娅。
这三个主要人物就像赋格曲的三个旋律主线,缺一不可。
在拉斯科尔尼科夫,其特点是一种带着青年大学生的思考、怀疑、冲动而又单纯的主线,他始终遵循这个特点,从头到尾都像一个中提琴一般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激越时而滞钝,但这种基本色彩没有变化,他的行动贯穿了整部作品,给整部作品定调。
马尔美拉多夫就像低声部的旋律,他的家庭的衰败、他的酗酒、他女儿的不幸经历使得这个人物始终是忧郁、悲愤、痛苦、低沉,这个人物时而在情节线中占主导地位,如开头第一章他在酒馆里半醉时痛斥自己的大段独白;时而又沉入主要情节之下,给整部作品带来一种浓郁的低沉氛围,而不论他是在明线还是暗线,他的声音始终是在独立地演奏着的,甚至到他死后,也是在以一种回荡着的悲剧气氛影响着主题的发展。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作者:欧玉红王雨容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3期(凯里学院人文学院,贵州凯里 556000)【摘要】巴赫金借用音乐的复调即“多声部”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的特征。
苦难与困惑的人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艺术形成的基础,东正教“聚合性”思想是其复调艺术形成的前提。
陀氏复调小说有三个明显特征即全面对话性、意识主体性和未完成性。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艺术;原因;特点一、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复调艺术”概述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世界文坛上极具创新意识的作家,他的创作艺术为世界文学创作做了重大贡献。
苏联学者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指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的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
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特点。
” [1]并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为复调小说。
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期作品《穷人》、《两重人格》就可看出作家独特的描写现实的才能。
196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历了十年流放后,发表了长篇小说《被欺凌与被侮辱的》,这部作品被看做陀氏早晚期的过渡作品,也是作者在小说艺术创作的初步尝试。
中篇小说《地下室手记》中表现了人的扭曲异化,塑造了病态的“地下人”的形象,陀氏复调艺术开始形成。
在《罪与罚》中,各个人物的意识在生活的普通场景中通过对话产生,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声音,相互联系却不相互融合。
这也完全实现了复调小说的“多声部”对话特性。
《罪与罚》的完成标志着陀氏复调艺术已经成熟。
二、“复调艺术”形成的原因研究作品离不开对作者现实生活及思想的探索,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阅读及结合作者本人的现实生活分析,复调艺术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苦难与困惑的人生是“复调艺术”形成的基础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莫斯科的医生家庭,常与贫民区医院的病人们待在一起,在9岁的时候患了癫痫病。
少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军校学习,军校乏味的生活使他越发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184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反对沙皇革命活动而被捕,1849年11月11日执行死刑,在死刑执行的前一刻,改判流放西伯利亚。
第24讲 《罪与罚》与“复调性”
“超人哲学”理论(即关于“平凡人”与“不平凡人”的观
点),在肯定与否定之间游移。
Your company slogan
拉斯科尔尼科夫形象
对于拉斯柯尔尼科夫来说,如果甘愿做逆来顺受的“平 凡的人”,那么等待他的是穷苦大众们的悲惨结局; 如果去做一个不顾一切道德准则的“人类主宰者”,那
就会与为非作歹者同流合污;
其人格中的主导面终于在精神折磨和肉体煎熬中占了优 势,并推动他最后否定自己的“理论”,向圣女索尼娅
靠拢。
Your company slogan
“复调”与“复调性”
作为音乐术语,‚复调‛(polyphony)与‚主调‛ (homophony)相对; ‚复调‛由两组以上同时进行的旋律组成,各 个声部各自独立,但又彼此形成和声关系,和谐 统一成整体; ‚复调‛从本质上排斥单声调,拒斥一言堂, 提倡对话性。
“我对自己抱有信心。人就是谜。谜是需 要破译的。即使因此而耗费一生,也不要 以为是浪费时间。我就是在解谜,因为我 想做人。” “我们心灵的生活,我们意识里的生活 难道就不是现实?难道就不是最实在的东 西?”
——尤· 谢列兹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传》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由于病态心理,他既可以用健康人的 目光观察病态世界,又可以用变态人物的 眼光来观察世界。由于变态心理,他能够 同时观察两个相反的世界,因此,他比一 般人更知道人生的奥秘。”
Your company slogan
“复调性”之三:作家与人物的平等
复调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 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主人 公的意识,在这里被当作是另一个人的意识,即他 人的意识;可同时它却并不对象化,不囿于自身, 不变成作者意识的单纯客体‛。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 作家意识以人物形象方式融入小说,成为小说思 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构成众多意识gan
《罪与罚》与“复调性”
别罗夫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肖像》
• 那半俄罗斯农民的面庞,半罪 犯的面容,扁平的鼻子,神经质 地抖动着的眼脸,以及埋藏其 下的小而锐利的双眼,还有那 高贵,漂亮的前额,以及讲述着 无际的苦难,深不可测的忧郁, 不良的癖好,无限的怜悯和不 可遏制的嫉妒的富于表情的嘴 巴!这是一位患有癫痫病的天 才,单是他的外表就足以昭示 许许多多的东西:有袭击着他 的大脑,奔腾激越而近乎疯狂 的浪涛,还有他的抱负,他的巨 大的努力,以及由于灵魂的偏 狭而生发出的病态的意志……
Your company slogan
东正教观念和村社思想的影响
东正教宣扬忍耐博爱,崇拜圣母和圣女,这对陀 思妥耶夫斯基终生有着难以磨灭的影响。这种影响 的痕迹甚至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 在从原始部落状态向封建社会的形态转换过程中, 作为一种独特现象的村社(община)和一种民族 意识的共同观念得以保存下来,成为俄国思想中 “整体性”形成的源头之一;
Your company slogan
“复调性”内涵
第一,人物形象的平等——地位层面: 主人公意识不为作家所限,彼此之间具有平等地 位; 第二,人物意识的对话——观念层面: 人物相互之间争论,形成全面的对话性; 第三,作家与人物的平等——主体层面: 作家的声音作为观点之一,进入小说情节和对话, 与作品的人物构成不同声部,互相对话;
Your company slogan
流放与苦役
1850-1859年,陀思
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的
鄂木斯克服苦役四年,又
在边防服兵役五年。
Your company slogan
世界观激变
重回彼得堡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 观发生了重大转变,创立并宣传“土壤 派”理论。他认为,贵族和平民无法沟 通,平民缺乏接受革命的基础,即没有 革命的土壤。解决俄国问题的出路只有 忍耐、顺从和笃信宗教。此后,他皈依 了宗教,成为一个虔诚的信徒。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our company slogan
“罪”与“罚”的多义性
索尼娅,我杀人的时候,需要的主要不是钱,而 是别的东西……这一切我现在都清楚了……我想弄 清楚另一件事,另一件事在怂恿我:那时我想弄清 楚,我跟大家一样是虱子呢,还是人?我能不能跨 过障碍?我敢不敢弯下腰去拾取权力,我是个发抖 的畜生呢,还是我有权……” 罪:表面上,迫于贫穷;劫富济贫 实际上,超人哲学及社会思潮中的“拿破仑 崇拜” 罚:被流放——肉体惩罚 自我弃绝、自我搏斗挣扎——精神惩罚
Your company slogan
“复调性”内涵
第一,人物形象的平等——地位层面: 人物意识不为作家所限,彼此之间具有平等地位; 第二,人物意识的对话——观念层面: 人物相互之间争论,形成全面的对话性; 第三,作家与人物的平等——主体层面: 作家的声音作为观点之一,进入小说情节和对话, 与作品的人物构成不同声部,互相对话;
“复调性”之二:人物意识的对话
写小说离不开对话,因为对话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 的重要手段,但对话描写并不等同于‚对话性‛。 传统小说中的对话往往是在作者意志主宰下的对话, 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意识,因此具有单声道的特点;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对话却表现为不同意识、 不同思想之间的争论,即使是在独白之中,也暗含着 形成争论的另一方。
《罪与罚》与“复调性”
核心问题
把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思想 把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特色 了解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及《罪与罚》的 复调性与对话性
Your company slogan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与创作(1821-1881)
1821年,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医生家庭,母亲是虔诚的东 正教信徒,父亲工作于玛利亚贫民医院;早年患有癫痫病 1845年,写出处女作书信体中篇小说《穷人》(涅克拉索 夫、别林斯基) 《穷人》瓦尔瓦拉、杰符什金:心地善良、安分守己,以真 诚之心爱人,也盼人亦尊重他,但他贫贱的处境,使他丧失 了人的尊严,被人视为“破抹布”。 1846年,发表中篇小说《双重人格》 《双重人格》高略特金:善良温顺、贫穷低贱、怯懦自卑和惶 恐不安的虫相。他发觉自己被当做抹布后,向往着另一个自 我。这个自我胆大包天、为所欲为、拍马奉承、投机取巧、 不择手段,毫无廉耻。这个自我是高略特金在现实中人格失 落的心理补偿,他向往兽相的自我,又不敢接受它,虫相的 自我又令他恐惧,于是他发疯了。
其人格中的主导面终于在精神折磨和肉体煎熬中占了优 势,并推动他最后否定自己的“理论”,向圣女索尼娅
靠拢。
Your company slogan
“复调”与“复调性”
作为音乐术语,‚复调‛(polyphony)与‚主调‛ (homophony)相对; ‚复调‛由两组以上同时进行的旋律组成,各 个声部各自独立,但又彼此形成和声关系,和谐 统一成整体; ‚复调‛从本质上排斥单声调,拒斥一言堂, 提倡对话性。
Your company slogan
40年代后期发表《女房东》(1847) 《白夜》(1848)等 1846年,陀氏参加彼特拉舍夫斯基小 组 1849年被捕,被判死刑,后改判流放 1849-1859年,流放西伯利亚,思想 转变,笃信宗教,反对暴力;提出”土 壤派“理论 人民才是俄罗斯的根基(”土壤“), 知识分子学习人民的坚韧、温顺和笃信 宗教 1861年,发表《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死屋手记》 1864年,完成《地下室手记》
Your company slogan
人是兽?
《双重人格》高略特金的两个自我 《罪与罚》拉斯科尔尼科夫,兽相的自我从想象 中走向了现实。平凡的人只是不平凡的人的工具, 不平凡的人则是世界的主宰;不平凡的人为了达到 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无所不为。他为了证明 自己是英雄而不是虱子,杀死了老太婆。但事后平 凡的人的自我又从人道的角度竭力否定不平凡的人 的自我的合理性。 关于人是什么的探讨,使《罪与罚》更具有形而 上的哲学思辨色彩
Your company slogan
《罪与罚》章节安排
第一章写“罪” 谁犯罪? 犯何罪? 为何犯罪? 由谁定罪? 从第二章到尾声写“罚” 如何惩罚? 谁来惩罚? 谁有资格惩罚? 怎样惩罚? 重心在于“罚”,“罪“与”罚” 内涵的多重性。
Your company slogan
为何犯罪?
“人是不是虱子?——那,在我看来,人当然不是虱子,然而 对于一个从来没有想过这问题,而且干脆什么问题也不想的 人,人就是虱子……如果说我苦恼了这么多天:拿破仑会不 会去做这件事?那是因为我清清楚楚地感到:我不是拿破 仑……我忍受了这一切空谈的全部痛苦,索尼娅,我早想从 肩上卸掉这个痛苦的包袱了:我毫不诡辩地去杀人,为了我 自己去杀人,为了我自己一个人!关于这件事,我甚至对自 己也不愿撒谎,我杀人,并不是为了要养活母亲——那是瞎 话!我杀人,也不是为了取得财富和权力以后成为人类的恩 主。那也是瞎话!我只不过是杀人罢了。我杀人是为了我自 己,为了我自己一个人!至于将来我能不能变成恩主,还是 一辈子像蜘蛛似的,把所有的人捕捉到网里,从大家身上敲 骨吸髓,到那时候,这对我来说反正一样!……
Your company slogan
人是上帝?
《卡拉马佐夫兄弟》:兽相的自我与上帝的自我之间的冲突 德米特里、伊凡;老卡拉马佐夫、阿辽沙 陀氏希望人不是虫,不是兽,而是上帝 人是什么?陀氏在这个问题上是一直自我矛盾的,到了他创 作晚期的70年代,依旧陷于矛盾困惑中难以自拔。他一会儿 说:”人只要不丧失在世界上生活的能力,他们是可以成为 美好的和幸福的。我不愿意也不能相信恶是人的一种正常状 态。“一会儿又说:”隐匿在人类之中的恶远比包治百病的 社会主义者所想象的要深刻得多,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无法 避免恶……“
Your company slogan
内心意识的对话
“如果只不过是我觉得好像是这样呢?如果这是幻象,如果我 全弄错了,如果是由于我没有经验而发火,如果是我演不了这 个卑鄙的角色呢?也许这一切都没有什么意图吧?他们的话都 很普通,不过其中有某种含意……这些话随时都可以说,不过 有某种含意。为什么他直截了当地说‘在她那儿’?为什么扎 苗托夫补充说,我说得巧妙?为什么他们用这样的语气说话? 对了……语气……拉祖米欣也坐在这儿,为什么他什么也没察 觉呢?这个天真的傻瓜永远什么也不会察觉!(自我怀疑) 又发热病了!……刚才波尔菲里对我眨眼了,还是没有呢?大 概,没有这回事;他为什么要眨眼呢?是想刺激我的神经,还 是在戏弄我?要么一切都是幻象,要么是他们知道!……就连 扎苗托夫也很无礼……扎苗托夫是不是无礼呢?扎苗托夫一夜 之间改变了看法。我就预感到他会改变看法!他在这儿像在家 里一样,可还是第一次来这里。波尔菲里不把他当作客人,背 对着他坐着。他们勾搭上了!一定是为了我勾搭上的!我们来 以前,他们一定是在谈论我!(自我辩解)
“我对自己抱有信心。人就是谜。谜是需 要破译的。即使因此而耗费一生,也不要 以为是浪费时间。我就是在解谜,因为我 想做人。” “我们心灵的生活,我们意识里的生活 难道就不是现实?难道就不是最实在的东 西?”
——尤· 谢列兹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传》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由于病态心理,他既可以用健康人的 目光观察病态世界,又可以用变态人物的 眼光来观察世界。由于变态心理,他能够 同时观察两个相反的世界,因此,他比一 般人更知道人生的奥秘。”
Your company slogan
内心意识的对话
各种想法在拉斯科利尼科夫的脑子里像旋风样飞速旋转。他 气得要命。 “主要的,是他们毫不掩饰,也不想客气!如果你根本不知 道我,为什么要和尼科季姆· 福米奇谈起我呢?可见他们不想 隐瞒,像群狗一样在跟踪我!这样毫无顾忌,这样瞧不起 我!‛(间接发问) 他气得发抖。 ‚好吧,要打,就对准了打,可别玩猫逗老鼠的游戏。这可 是不礼貌的。波尔菲里· 彼特罗维奇,要知道,也许我还不允 许这样!……我会站起来,对着你们把实情全都说出来;您会 看到,我是多么瞧不起你们!……”(直接对话) 他困难地喘了口气。
Your company slogan
“复调性”之一:人物形象的平等
常让各种人物汇合在一起,对同一问题发表自己 的见解和主张,这些观点千差万别,甚至互相对立。 但作者让人物平等对话,自己不作评论,只做客观 的描述,形成作者与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平等 对话关系。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巴赫金的“复调”
“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 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 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特点‛; ‚复调的实质恰恰在于:不同声音在这里仍保持 各自的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 这已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如果非说个 人意志不可,那么复调结构中恰恰是几个人的意志 结合起来,从原则上便超出了某一人意志的范围。 可以这么说,复调结构的艺术意志,在于把众多意 志结合起来,在于形成事件。‛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
Your company slogan
我是谁,人是什么:人是“虫”?
《穷人》杰符什金:心地善良、安分守己,却被人视为 ‚破抹布‛——怀疑自己,不像一个人,讨厌自己;又觉 得内心善良,自己应该是个人——惶恐不安 《罪与罚》拉斯科尔尼科夫:‚我是虱子‛‚人是虱子‛ 悖谬现象:越是保持善良天性和遵奉人道原则的人,对 社会越不具有破坏力;而越是对社会不具有破坏力的人, 就往往越不被社会当人看。 陀氏接受别林斯基的赞誉后又感到不满:他不明白‚为 什么这篇小说的哲学主旨却未能被接受‛ 人的‚虫‛相及对自我的怀疑,使人物内心矛盾、痛苦, 为摆脱虫相,不惜使自己现出兽相
——陀氏1876年和1877年的《作家日记》
陀氏与托氏都真诚执着探索人性/人生的奥秘
Your company slogan
《罪与罚》
创作由来: 《罪与罚》给作者带来世界性声誉,取材于《时代》杂志连载的 一个案例,一位法国青年拉谢尼耶夫因杀害了一个老年妇女而入 狱。 主要人物: 拉斯柯尔尼科夫——穷大学生,杀人犯; 冬尼娅——拉斯柯尔尼科夫至妹,为了哥哥被迫嫁给卢仁; 马美拉多夫——城市贫民,失业,酗酒,车祸而死; 索尼娅——马美拉多夫之女,为全家生计,被迫卖身; 波尔菲里——警察,用逻辑推理与心理暗示方法,认定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