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上第1-4单元数学概念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
一、数的认识
1.1到30的数字书写
2.数字的大小比较
3.直观感受1和2的区别
4.数字概念的形成
二、加法
1.1-10的简单加法
2.0+1,1+1等基础加法运算
3.足球分组的加法概念
4.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三、减法
1.从1-10的简单减法
2.减法的概念与实际应用
3.减法中的借位与退位
4.减法的逆运算——加法
四、图形认识
1.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等简单图形的辨认
2.图形的分类与特征
3.图形的周长概念
4.利用图形进行问题求解
五、长度
1.使用同一个单位比较物体的长度
2.以身体部位进行长度估量
3.利用标志物进行长度估量
4.长度的加法和减法
六、容积
1.比较容器的容积大小
2.用容器进行容积估算
3.容积单位的认识:升、毫升等
4.容积的加法和减法
七、时间
1.认识小时:时间段的划分
2.利用日常活动进行时间概念的学习
3.时间单位的转换和计算
4.时间的加法和减法
八、集合
1.集合的概念与特征
2.集合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
3.集合的简单运算
4.利用集合解决问题
以上是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重点知识要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学生将能够基本掌握二年级上册数学所需的核心概念和技能。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考点汇总及易错题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考点汇总及易错题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考点汇总及易错题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二年级上册数学方向与位置知识点归纳

二年级上册数学方向与位置知识点归纳

单元知识点:
1.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向。

2.在具体情境中,给定⼀个⽅向,会辨认其余的⽅向。

3.知道地图上的⽅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课时知识点:
第⼀节东南西北
1.借助已有的⽣活经验来辨认⽅向。

2.知道地图上的⽅向: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相反的⽅向:在指出⼀个⽅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辨认另⼀个⽅向。

第⼆节练习四
1.练习辨认图中的⽅向,发展空间观念。

2.引导学⽣综合利⽤学过的有关⽅向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的应⽤意识,提⾼⽣活能⼒。

第三节看望⽼⼈
1.能根据⽅向与距离确定两地的相对位置。

2.会描述从⼀地到另⼀地的具体路线,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数的认识和数的排序数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趣味的学科,它能帮助我们发展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二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中,第一章主要讲述了数的认识和数的排序,下面我们来一起探索一下。

一、认识数的基本概念数字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数字,比如我们的年龄、身高、体重等。

那么,什么是数字呢?数字是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的符号。

在我们学习数学时,我们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不同的数量。

在认识数字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自然数、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等概念。

自然数是从1开始的整数,用N表示;正整数是从1开始的整数,用Z+表示;零是一个特殊的数字,用0来表示;负整数是小于零的整数,用Z-表示。

二、认识数的比较和排序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对事物进行排序。

比如,排队时按照身高排列,或者按照成绩高低排名等。

在数学中,我们也需要对数字进行比较和排序。

1. 比较数的大小为了比较数的大小,我们使用了“大于”、“小于”和“等于”这三个数学符号。

当一个数大于另一个数时,我们使用“>”来表示;当一个数小于另一个数时,我们使用“<”来表示;当两个数相等时,我们使用“=”来表示。

2. 数的排序在数的排序中,我们需要根据大小来确定数字的顺序。

比如,给出一组数字1、5、2、4、3,我们需要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

当我们进行数字排序时,可以使用冒泡排序的方法。

冒泡排序的原理是通过多次比较和交换相邻的数字,将较大或较小的数字逐渐“冒泡”到数列的顶端或底端,从而实现排序。

三、数的认识和排序的应用数的认识和排序不仅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应用。

1. 数字的计数我们可以利用数的认识进行计数。

比如,在家里数房间的数量、数零食的数量等。

通过数的计数,我们可以对事物进行有序地管理和归类。

2. 数字的排序数字的排序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

比如,在商场购物时,我们可以根据商品价格的大小进行排序,从而选择出最合适的商品。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题集体备课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题集体备课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题集体
备课
本次主题集体备课旨在为二年级学生上学期的第四个数学单元
提供指导。

以下是备课内容的概述:
1. 单元主题:本单元的主题是“数字运算”。

2. 研究目标:在本单元中,学生将研究以下内容:
- 认识数字1-100,并掌握其读法和写法;
- 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运用数轴等工具辅助计算;
- 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 学会使用“比较大小”的概念进行排序。

3. 教学流程:
- Step 1: 引入数字1-100,让学生认识并背诵数字的读法和写法。

- Step 2: 练加法和减法运算,使用数轴和其他工具辅助计算。

- Step 3: 讨论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进行一些排序练。

- Step 4: 总结本单元的研究内容和重点。

4. 教学资源:本单元备课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
- 数字卡片或数字图片,用于引入数字。

- 数轴和计算器,辅助加法和减法运算。

- 排序卡片,用于排序练。

5. 评估方式:本单元的评估方式主要包括口头回答问题、书面练和小组活动。

6. 研究效果评估:通过学生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合作等方面进行研究效果评估。

通过本次备课,旨在提供一个有组织、系统的教学计划,帮助教师顺利教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促进学生的数学研究和发展。

2020年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2020年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知识要点归纳: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20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20或1米2020第二单元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要点归纳: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重点难点: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估计、测量、计算)(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统计知识,感受成长的快乐。

知识点: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加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减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已整理)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已整理)

第1 单元长度单位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 厘米和1 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1 、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 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1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统一长度单位, 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 课时第1 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 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 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 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单元重难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单元重难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单元重难点---1. 单元主题:数字0~100的认识和积累在二年级上册数学中,数字0~100的认识和积累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如何正确地识别和书写数字,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并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

2. 数字的认识和书写学生要能正确地认识和书写数字0~100。

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数字,比如6和9,或者7和1,需要进行重点训练和区分。

而且在书写时,要注意数字的笔画顺序和书写规范,特别是一些特殊的数字形状,比如4、7、9等。

3. 数字大小的比较学生需要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在比较数字大小时,要能够正确地使用大于、小于和等于的符号。

通过比较大小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字大小关系的直观认识,为后续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打下基础。

4. 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学生将开始学习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

在加法中,要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列竖式。

在减法中,要能够正确地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减法的基本原理和运算技巧,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列竖式。

总结回顾: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正确地认识和书写数字0~100,还能够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并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

这对于建立学生对数学的良好基础和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字0~100的认识和积累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步建立起对数字的整体认识和积累,为将来更深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会在文章中深入探讨数字0~100的认识和积累的重要性,并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提供有益的帮助,让你对这一部分的数学学习更加深入和灵活。

数字0~100的认识和积累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学习数字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在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字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习惯。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1单元《第四课时 认识线段》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1单元《第四课时 认识线段》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四课时认识线段》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有2个端点,有限长,能够识别线段,并能在实际情境中找到线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2. 教学难点:在实际情境中找到线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线段。

-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线段的特征。

2. 探究新知- 分组讨论: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线段?-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线段的定义。

- 演示:如何测量线段的长度?-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学会测量线段的方法。

3. 实践活动- 学生分组,每组发一张白纸和一支彩笔,要求在纸上画出不同长度的线段。

- 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4. 巩固练习- 出示一些线段和曲线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

-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解释。

5. 总结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线段的特征和测量方法。

-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鼓励。

6. 课后作业- 请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其中的线段,并测量它们的长度。

- 家长签字确认,下次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并学会了测量线段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板书设计1. 线段的定义:有2个端点,有限长。

2. 线段的测量方法:用直尺或尺子测量。

3. 课后作业: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线段并测量长度。

六、课后评价1. 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和测量方法的掌握程度。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能力目标: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情感目标: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回形针、图钉、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介绍古时候的长度单位:庹,拃。

人们用庹量石头的一面的长度,用拃量布的长度,用脚量竹竿的长度。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备课(DOC)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备课(DOC)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通过以前的“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厘米这部分,教材上是这么安排的,组织学生认识古人是如何计量物体长度的,并进行实践活动,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组织学生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

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第一方面,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例如成人和孩子都是用拃来测量课桌的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第二方面,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可能相同,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数学课本的宽度和文具盒的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可能相同。

这又让学生产生疑问,难道他们一样长吗?让学生在这样疑问和矛盾相碰撞下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相同,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

所以,在测量、比较长度时,必须使用同一测量标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例如:教材上厘米的教学时,先用接受的方式教学厘米,也就是直接把正方体、直尺、线段放在一起,由小精灵说:“这是1厘米。

”使学生初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同时也为用直尺测量长度做准备。

接着再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建立1厘米的表象。

如:指一指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找一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大约是1厘米,想象一下我们哪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量一量食指的宽度,剪一剪1厘米长的纸条。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表内乘法(一)》 整理与复习》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表内乘法(一)》 整理与复习》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表内乘法(一)》整理与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乘法的概念及其运算规则。

2.掌握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

3.训练学生对乘法表的熟练记忆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表内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乘法表的熟练记忆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熟练掌握不规则乘法表的计算方法。

2.增加运算难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乘法表、教学PPT、小黑板、彩色粉笔等。

2.学生用具:练习册、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乘法概念1.复习:请学生简单回顾上节课所学的乘法基本概念。

2.引入:向学生介绍表内乘法的概念,引导学生探讨表内乘法的特点和规律。

3.讲解:通过具体例子,讲解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强调乘法表的重要性。

第二节表内乘法计算1.练习:让学生进行表内乘法的练习,帮助他们熟练掌握乘法表的内容。

2.拓展:提供一些不规则乘法表的计算题,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强化:通过口算练习和小组竞赛,加深学生对表内乘法的理解和熟练度。

第三节整理与复习1.复习:帮助学生整理表内乘法的规则和口诀,加深记忆。

2.巩固:让学生做相关练习题,检验他们的掌握程度。

3.总结: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总结表内乘法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六、教学反馈1.发放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表内乘法的复习和巩固。

2.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3.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确保教学效果。

以上为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表内乘法(一)》整理与复习》教案,希望有助于教师们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整理和复习-优质课件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整理和复习-优质课件
4 + 6 = 10(节) (2)如果买4板6节装的,一共是多少节电池?
6×4 =24(节)
2.蛋糕房里的蛋糕有一盒装6块的,也有一 盒装5块的。 (1)两种蛋糕各买一盒,一共有多少块蛋糕?
6+5=11(块) (2)如果买6盒5块装的,一共有多少块蛋糕?
6×5=30(块)
知识点4:乘法比较多少的问题。
1.每只小猫钓6条鱼,4只小猫能钓多 少条鱼?
6 × 4 = 24 (条 ) 想一想:7只小猫钓的鱼,
比40条多还是少?
6×7=42(条) 42>40,比40多。
2.每只小兔子拔5个萝卜。
(1)5只小兔能拔多少个萝卜? 5×5=25(个)
(2)7只小兔拔的萝卜比40多还是少? 5×7=35(个) 35<40,比40少。
知识点2:用乘法解决问题。
1.一辆
有4个车轮,5辆这样的车有
多少个车轮? 4×5 =20(个)
答:5辆这样的车有20个车轮。
2.一件上衣上有5颗扣子,4件这样的上衣有 多少颗扣子?
5×4=20(颗) 答:4件这样的上衣有20颗扣子。
知识点3:解决乘法与加法对照的问题。
1.超市里的7号电池有一板装4节的,也有一 板装6节的。 (1)两种电池各买一板,一共多少节电池?
知识点1:应用1~6的乘法口诀计算 乘加、乘减算式。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6×3-8= 10 5×4+30= 50 4×4+12= 28
5×3+9= 24 6×6+6= 42 4×6-4= 20
2.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6×4+9= 33 3×5-8=7 5×6-30=0
6×2+7= 19 4×4+14=30 6×3+21=39

二年级上数学1~8单元知识点过关

二年级上数学1~8单元知识点过关

二年级上数学1~8单元知识点过关
二年级上数学1~8单元知识点过关,可以按照以下方式:
1. 掌握1~10的数字基础。

这包括每个数字的中文名称、写法、读法以及大小关系。

例如,要知道2小于3,3大于2等。

2. 学习加减法。

初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掌握1~10的加法表和减法表,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例如,3+2=5,5-2=3等。

3. 掌握平面图形的基础知识。

这包括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基本图形,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4. 学习分类和排序。

初步了解分类的概念,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物品进行分类;初步了解排序的概念,能够按照大小、高矮等标准对物品进行排序。

5. 培养数学思维。

通过一些简单的数学游戏和活动,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空间感知、推理、归纳等。

以上过关知识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能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来定,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家教或教育机构的帮助。

4.1.1 认识乘法-二年级上

4.1.1 认识乘法-二年级上

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 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来表示。
加法算式: 2+2+2+2+2+2+2= 14
7个2
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
乘法算式: 2 × 7 = 14 读作:2乘7等于14。 或 7 × 2 = 14 读作:7乘2等于14。

乘号,读作“乘”。
怎样把其他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
3+3+3+3+3=15 3 × 5 = 15
3 × 5 = 15
… … …
… …
相同 加数
相同 加数 的个 数
乘乘积 数数
课后作业
1.教材第49页练习九第1题; 2.从课时练中选取。
板书设计
认识乘法
例1 加法 2+2+2+2+2+2+2=14 乘法 2×7=14 7×2=14
例2
5 × 3 = 15 3 × 5 = 15
过山车上有7排座 位,每排坐2人。
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 + 3 + 3 + 3 + 3 = 15 6 + 6 + 6 + 6 = 24 2 + 2 + 2 + 2 + 2 + 2 + 2 = 14
( 5)个( 3 ) ( 4)个( 6 ) ( 7)个( 2 )
这些加法算式都比较长, 它们的加数都相同!
9+9+9+9=36
9 × 4 = 36 或 4 × 9 = 36
思维训练
辨一辨。(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9+9改写成乘 法算式是9×9。

人教版2023-2024二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表内乘法(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2023-2024二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表内乘法(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2023-2024二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表内乘法(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概述《表内乘法(一)》是人教版2023-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的教学内容之一。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表内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乘法运算,掌握表内乘法的计算技巧。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2.能够利用表格进行乘法运算,掌握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表内乘法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指导、示范和练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如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理解乘法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认识乘法的含义及其应用; 2. 训练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表内乘法的计算技巧; 3. 实际问题的应用:设计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表内乘法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感知乘法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共同探讨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效果。

3. 示范教学法教师通过示范乘法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具体的运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基本规则。

五、教学建议1. 创设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布置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乘法运算,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2. 多种教学手段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故事讲解、游戏互动、实际例题等多种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及时反馈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结语通过对《表内乘法(一)》的教材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乘法运算,掌握表内乘法的计算技巧,从而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一、米和厘米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测量时:一般是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例:画一条 4 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还可以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

()厘米()厘米4、1 米=100 厘米100厘米=1 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6、图钉的长大约 1 厘米;食指的宽大约 1 厘米;田字格宽大约 1 厘米;7、课桌宽60 厘米黑板长 4 米教室长8 米跑道长400米铅笔长20 厘米跳绳长 2 米数学书长26厘米灯管长50厘米房间高3 米字典厚 4 厘米大树高8 米旗杆高15米爸爸的身高 1 米75 厘米或175 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 厘米或1 米20 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在原来的个位数字上加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3、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4、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法:先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一个问题,再把答案作为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二个问题。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练一练】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2、角的画法:先画顶点(定顶点)后画边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至四单元数学概念
第一单元
1.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2.厘米可以用“cm”表示。

3.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4.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5.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6.1米=100厘米
7.线段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第二单元
1.笔算加法:1.相同数位要对齐;
2.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3.个位满十向
十位进1。

2.笔算减法:1.相同数位要对齐;2.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3.个位相减是0,用0占位;
4.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3. 解决问题:1.读题,圈重点,确定问题个数;2.写算式,单位;3.写答;
4.检查
4.计算顺序:只有加减运算的算式从左往右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再算括号外面的。

第三单元
1.从一个点引出的两条直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角的大小与边的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3.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4. 任何两个直角的大小都相同
第四单元
1.一个算式中先算乘法,再算加减。

2.6×4=24 读作:六乘四等于二十四口诀:四六二十四
第一至四单元数学概念
第一单元
1.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2.厘米可以用“cm”表示。

3.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4.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5.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6.1米=100厘米
7.线段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第二单元
1.笔算加法:1.相同数位要对齐;
2.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3.个位满十向十
位进1。

2.笔算减法:1.相同数位要对齐;2.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3.个位相减是0,用0占位;
4.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3.解决问题:1.读题,圈重点,确定问题个数;2.写算式,单位;3.写答;
4.检查
4.计算顺序:只有加减运算的算式从左往右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再算括号外面的。

第三单元
1.从一个点引出的两条直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角的大小与边的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3.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4.任何两个直角的大小都相同
第四单元
1.一个算式中先算乘法,再算加减。

2.6×4=24 读作:六乘四等于二十四口诀:四六二十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