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_城市化会带来沙漠化_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地处中国的西北边陲地区,历史上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河西走廊农业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对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转型困境进行分析,并探讨可能的解决之道。
一、现状分析1.资源条件河西走廊地处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气候条件恶劣。
该地区还存在严重的土地沙漠化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地理环境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产业结构河西走廊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
畜牧业也是该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
由于水资源短缺和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依赖程度较高,缺乏多元化发展。
3.技术水平河西走廊农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缺乏现代化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农业生产效率偏低。
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生产资源利用不充分。
4.市场销售河西走廊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依赖于传统的粮食流通渠道,主要面向当地市场和周边地区,缺乏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
由于产量大、资源匮乏,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大,农民收入不稳定。
二、转型困境分析1.农业生产矛盾受地理环境和气候影响,河西走廊农业生产面临着种种困难,其中包括土地沙漠化、水资源匮乏、干旱缺水等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
2.缺乏技术支持3.农产品营销问题4.生态环境压力河西走廊地处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沙漠化问题严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农业生产方式的单一化和传统化,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利用,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转型发展对策针对河西走廊地处干旱地区和水资源匮乏的特点,应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推广现代化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深化农业产业化河西走廊农业应加快农产品加工升级,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022年秋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导学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5
《区域农业进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导学案[学习目标定位]1.了解我国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现状及特点.2.能够结合具体的农业进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的进展方向.自主学习区一、商品粮基地建设1.重要地位:东北地区是全国①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②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生产的突出特点⎩⎪⎨⎪⎧③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④地区专业化生产【思维活动】1.东北地区建设商品粮基地有哪些有利条件?答案 ①余粮多,粮食商品率高;②生产条件好,旱涝保收,农业生产基础好;③条件好的宜农荒地多,投资少,见效快,增产潜力大;④运输便利. 二、农业进展方向 1.进展问题及影响(1)问题:⑤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 (2)后果:农业⑥生态环境退化. 2.进展方向与重点区域进展方向进展重点平原区面对国内,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确保国家⑦粮食需求a.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b.加快进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c.建设⑧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围绕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进展⑨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a.强化人工草地建设,进展草业经济;b.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实施,进展⑩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山区以⑪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山区进展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实现由⑫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思维活动】2.分析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进展模式的优势.答案 有效爱护了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使中部产粮区的粮食就地转化,中西部地区建立了亲密的协作关系,形成了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条,各自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互动探究区 探究点一 商品粮基地建设【探究活动】读右图,完成下列问题.(1)A 区域适宜水稻种植的主要自然缘由是什么?(2)B 区域是玉米的集中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假如借鉴美国“玉米带”的阅历,该地区今后的进展策略应当有哪些?(3)C 区域曾有“北大荒”之称,新中国成立以后该地区大力开垦荒地,进展粮食生产,成为“北大仓”.现在“北大荒”不再开垦荒地,这是为什么?(4)东北地区有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对于缓解我国粮食不足有着重要意义.除此以外,还有哪些途径可以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答案 (1)夏季高温多雨,土壤肥沃.(2)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提高科技含量,改良作物品种等.(3)C 区域为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的湿地资源,对于调整气候、爱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4)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粮食产量;实行机械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科技兴农,把握人口增长等. 【反思归纳】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特点及成因分析探究点二农业进展方向【探究活动】读“东北地区简图”,完成下列各题.(1)东北地区可以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图中D区为耕作农业区, ________为林业区,________为畜牧业区.(填字母)(2)A区有我国面积最大的________生态系统,加强该生态系统爱护的主要措施有哪些?(3)简要说明D区农业进展的举措.(4)简析图中B区应如何合理利用和爱护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实现可持续进展.答案(1)B C(2)湿地(沼泽地) 建立湿地爱护区;已围垦湿地逐步退田还湿,实行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3)强化商品粮生产;加快进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竞争力,建设绿色食品基地.(4)①坚持以营林为主;②合理采伐;③促进贵重树种的更新;④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⑤加强自然爱护区建设,爱护生态环境;⑥进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加工业.【反思归纳】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进展[思维拓展] 中国农业进展的“锦囊妙计”①调整农业结构与国际市场接轨;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③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术创新;④加强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加快专业化经营步伐;⑤提高农产品加工条件,实现农产品增值;⑥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切实爱护耕地.自我检测区对应训练一商品粮基地建设结合材料,回答1~2题.材料一我国目前部分优势粮食生产基地分布示意图材料二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渐渐转移.1.关于甲、乙、丙三个粮食生产基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人均耕地多,而且水热条件优越B.乙地夏季光热充分,昼夜温差大,但水源不足C.丙地光、热、水充分,且土地的集中性好D.甲、乙两地光、热、水条件相同,但农作物类型不同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缘由可能是( )A.土地相对集中,适宜机械化生产B.河网密布,交通不便C.当地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的转变D.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答案 1.B 2.D解析第1题,甲地纬度位置较高,光热相对不足;乙地深居内陆,气候的大陆性强;丙地人口稠密,地块狭小,生产规模小,土地的集中性不足;三地的光、热、水差异明显.第2题,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与其粮食播种面积削减有关,这应从耕地面积削减和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分析.对应训练二农业进展方向读“我国某乡镇农业产值结构规划图”,完成3~4题.3.该地区可能位于( )A.江汉平原B.松嫩平原C.宁夏平原D.成都平原4.该乡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 )A.提高抗御自然灾难的力量B.推动农业地域专业化生产C.促进乡村城市化的整体进展D.形成良性进展的农业生态系统答案 3.B 4.D解析第3题,解题关键是从农业产值结构规划图中的农作物入手,其中最有效的信息是当地种植业中的大豆和玉米两种农作物,可以确定该地区可能位于东北地区.第4题,图中农业产业结构体现了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并利用当地的农副产品等带动了当地养殖业的进展,促进了沼气工程的建设,而沼渣及塘泥也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供应绿肥等,形成了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综合提升5.下图是“吉林省改造西部沙荒地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景观图”和“简化的系统框图”,该系统的目的是取得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的统一.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图中空白框内,使系统成立.(每个字母限填一次)A.增加粮食产量B.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腐殖质C.喂养牛、羊D.提高经济效益E.粪肥(2)该系统的建立,减轻了当地受____________气团把握时的________________等灾难.(3)以该系统的农业产品为原料,可以进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加工业.(4)关于东北地区中、西部的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进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这一模式使中部产粮区的粮食就地转化,中、西部地区建立了亲密的协作关系B.加大了西部草区的负担,不利于生态爱护C.中部产粮区粮食转化为饲料,影响商品率提高,减弱了商品粮基地的地位D.对西部地区有利,但对中部产粮区产生消极影响答案(1)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B、E、A、C、D(2)冷风沙和暴风雪(3)木材加工造纸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4)A[基础过关]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1~3题.1.该地区的主要农业部门是 ( )A.种植业 B.畜牧业C.林业D.养殖业2.该区域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的缘由主要是 ( )A.耕地多 B.人口多C.熟制高 D.无灾难3.图示区域国土整治的重点是 ( )A.爱护黑土和大力开垦沼泽地B.禁止采伐自然林,大力进展人工林C.河流的综合治理D.土地资源开发和商品粮基地的建设答案 1.A 2.A 3.D虎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其得名于横穿境内的七虎林河,是满语的音译,意思是“沙鸥云集之所”.结合下图,回答4~5题. 4.下列有关虎林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河流冰封期长,有春汛B.冬季寒冷而漫长,无霜期较短C.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D.土层深厚,土壤肥沃5.虎林市“把绿色水稻变成便利米饭、米粉;把大豆变成磷脂,把原木变成家具”.这反映了虎林市农业进展的方向是( )A.向机械化方向进展B.向专业化方向进展C.推动农业生产优质化、高效化D.推动产业化生产经营,促进产业链条延长答案 4.C 5.D解析第4题,虎林位于黑龙江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第5题,虎林市农业进展的方向是推动产业化经营,促进产业链条的延长.读“我国南方某农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回答6~7题.6.该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 )A.杂草秸秆、沼渣、化肥B.沼渣、粪肥、塘泥C.化肥、植物的秸秆、沼渣D.菌渣、沼渣、塘泥7.该地农夫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是( )A.有利于爱护植被,削减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B.由于杂草填入沼气池削减了秸秆还田,所以土壤的肥力下降C.饲料、肥料、燃料之间相争激烈,农夫需要依据实际调整三者关系D.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但不利于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答案 6.B 7.A解析第6题,由图可以看出,指向大田农业的箭头有粪肥、沼渣、塘泥等,即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这三种.第7题,本题主要考查某地区农业进展的方向.杂草填入沼气池削减了秸秆还田,但是通过沼气池产生的沼渣又可以增加农田肥料;该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同时有利于农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沼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使用沼气可以解决农村的燃料问题,解决饲料、肥料、燃料相争的问题.“振兴东北要从进呈现代农业开头”.黑龙江省近期提出,要在2022年使全省粮食总产量登上1 000亿斤的新台阶,粮食商品量达到800亿斤.今后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之后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想.据此回答8~9题. 8.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有 ( )A.红壤土层浅薄,肥力低下B.水土流失严峻,石漠化面积急剧扩大C.沼泽地开发,湿地破坏D.人口增长快速,人均耕地面积削减9.对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粮、牧、企”结构模式中的“企”是指新建立一批国有大中型产业B.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的过程主要依靠加大科技投入C.“北大仓”要走向“北大商”必需依靠扩大耕地面积D.产业结构调整必需面对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答案8.C 9.D解析东北地区农业进展中存在着沼泽地破坏等生态问题;对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应着眼于商品性农业基地建设,面对市场,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10.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进展模式(1)西部草原区农业进展方向围绕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大主题.(2)西部草原区牧业进展的重点是什么?(3)图中所示生产模式对西部草原区、中部产粮区各有什么影响?答案(1)生态建设增加农牧民收入(2)强化人工草场建设,进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当实施,进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3)这种农业生产模式有效地爱护了西部草原区的生态环境,使中部产粮区的粮食就地转化,中西部地区建立了亲密的协作关系,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条,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力量提升]读“某农业低产区(甲地区)的分布地区示意图”,完成第11~12题.11.图中所示地区成为农业低产区的自然缘由是( )A.土壤有机质含量少B.土壤矿物质含量少C.水分太多,土壤透气性差D.植被破坏严峻,水土流失严峻12.下列措施利于甲地区农业可持续进展的是( )A.大面积种植针阔混交林B.进展立体农业C.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土壤盐碱化D.大力进展经济林木——苹果答案11.A 12.B解析第11题,从图中经纬度可推断,该图所示区域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形区,是我国主要红壤分布区,红壤有机质含量少.第12题,甲地区是江西、湖南交界的井冈山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典型的南方低山丘陵区.立体农业可以因地制宜,在适当的地形区支配相应的生物品种,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同时可以多层次布局农、林、牧各业,利于改善环境,建立良性生态循环,利于可持续进展.读图,回答13~14题.13.制约两地农业进展的主要自然因素为( )A.地形B.水源C.热量D.光照14.两地农业进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为( )A.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B.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C.土壤盐碱化土地沙漠化D.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答案13.B 14.C解析第13题,由图知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比较干旱,水源是制约农业进展的主要自然因素.第14题,河套平原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人类大量使用地下水浇灌引起的土壤盐碱化问题.而河西走廊地处沙漠地带,由于人类过度地农业生产活动导致土地沙漠化现象严峻. 15.阅读下列材料及“三江平原部分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三江平原,又称三江低地,即东北平原东北部,沼泽与沼泽化土地面积约240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完达山脉将三江平原分为南北两部分:山北是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流冲积而成的沼泽化低平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亦即狭义的三江平原;山南是乌苏里江及其支流与兴凯湖共同形成的冲积-湖积沼泽化低平原,面积8 800平方公里,亦称穆棱-兴凯平原.(1)关于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两条河流的水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有两次汛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B.含沙量较小,结冰期长C.两河流均不行能消灭凌汛D.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2)简要分析三江平原地区多沼泽的自然缘由?东北黑土广布,在开发利用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3)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面积、产量呈上升趋势,并刷新了世界上水稻种植的最北界记录,试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依据材料分析三江平原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有利自然条件.答案(1)B (2)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问题:①水土流失;②土壤肥力下降;③土壤污染.(3)夏季高温多雨,光照充分(4)①夏季暖和,日照时间较长,雨热同期;②地势平坦,有利于农业机械化耕作;③土地宽广,土层深厚,土壤肥沃;④浇灌水源充分.。
转载:古代河西走廊的环境问题《河西史探》
转载:古代河西走廊的环境问题《河西史探》••古代河西走廊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以及在政治、军事和中西交通方面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历代中央王朝以及地方割据政权都十分重视对河西的经营和开发。
其间,令人尤为注目的一个方面就是人们尽量利用天然环境发展农牧经济,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至唐代,这里已是“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史称“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但是,自西汉至清末近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由于种种原因,人类的活动却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产生,给人类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严重地制约了河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因此,正确审视历史上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问题的存在••环境问题是指环境的结构与状态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作用下发生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
在古代河西走廊两千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归纳起来,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天然绿洲的沙漠化••河西地区地处西北内陆,属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历史上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地方的天然绿洲沙漠化现象表现得非常突出,典型的区域主要有:••1.石羊河下游民勤西沙窝古绿洲••在今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的西部,有一条南北长135km,宽20~30km的沙漠化地带,俗称西沙窝。
如今在这片茫茫沙海中还残存着沙井柳湖墩、黄蒿井、黄土槽、端子号等新石器时代原始聚落遗址,并由北向南依次排布着三角城、连城、古城、文一古城等多座废墟,其周围还暴露着各种丰富的古代遗物和成片的古弃耕地,向人们昭示着昔日绿洲的繁荣。
据李并成先生考证,连城和文一古城遗址分别是西汉武威郡所辖武威县和宣威县治所;最北端的三角城遗址是汉代一处城障烽燧;处于连城和文一古城之间的古城汉时称平泽亭或晏然亭。
汉代这里曾是一个土地肥沃、五谷丰登的地区,史称武威(即连城遗址)以西地方,“风雨时节,谷籴常贱,少盗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
”从这些城址的设置和史料反映的情况看,汉代石羊河下游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正是在今天沙浪滚滚的西沙窝地区展开的。
开发大西北河西走廊地区面临的资源
开发大西北河西走廊地区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与对策王佑甘肃省张掖市一中 734000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开发大西北河西走廊地区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三废"污染等资源、环境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大西北开发过程中改善河西地区资源、环境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西北河西走廊资源环境问题原因措施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党和国家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这对经济发展滞后的西北地区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次历史性机遇。
大西北地区地处亚欧腹地,地域辽阔,资源富饶,发展潜力巨大。
大西北的发展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推动力,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和保持西部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保持边疆安全,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河西走廊介于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东起乌鞘岭北坡古浪峡口,西至玉门关并与新疆的罗布泊洼地相通,南部祁连山、阿尔金山横亘,北部从西到东有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耸峙,长约900km,宽约50km-120km不等,总面积为27.6万km2。
东西分别以大黄山、黑山为界,将走廊分成三个互不相连的内陆河流;域区--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发育了武威—民勤、张掖—高台、酒泉—金塔和玉门—安西、敦煌等绿州。
本区行政区划上包括金昌、武威、张掖、嘉峪关四市和酒泉一地区,下辖20个县(市、区),总人口为460多万。
本区作为西北地区一个重要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在大西北开发过程中将始终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制约,直接影响着大西北开发战略的实施。
1.开发大西北河西走廊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1.1.水资源缺乏是走廊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核心问题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沿海暖湿水汽难以到达,大部分地区年降水不足200mm,具有大陆性干旱气候和青藏高原气候综合影响的特点。
河西走廊各地年降水量在40—200mm之间,全走廊平均年降水量仅为139mm,但祁连山冰川积雪融水为河西地区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水资源补给。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河西走廊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以北、天山以南的地带,是中国内陆地区的重要通道和要冲。
在河西走廊西部,气候条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近40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河西走廊西部的气候特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本文将对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的高低温气候特征进行分析,以探讨气候变化对该地区的影响。
一、气候特征河西走廊西部地处内陆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风。
近40年来,该地区的气候特征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温日数增加近40年来,河西走廊西部的夏季高温日数明显增加。
在过去,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7月和8月,但现在6月的高温天气也相对较多。
长时间的高温天气对当地的农作物生长和人畜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低温日数减少相对于夏季高温日数的增加,河西走廊西部的冬季低温日数明显减少。
冬季的冷空气影响范围缩小,冷空气活动减少,导致冬季温度较往年有所上升。
3.极端天气事件频繁近年来,河西走廊西部的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包括强降雨、大风、干旱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影响因素河西走廊西部气候特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河西走廊西部气候特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地区的气温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夏季高温天气更加频繁,冬季的寒冷程度减弱。
2.人类活动影响人类的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西走廊西部的气候特征。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该地区的大气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也加剧了气候变化的趋势。
3.地理环境变化河西走廊西部的地理环境变化也对气候特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当地气候的变化。
三、应对措施针对河西走廊西部气候变化的特点,下面几点是可以进行的相应的应对措施:1.加强气候监测加强对河西走廊西部气候变化的监测,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2022年全国新课标Ⅱ卷高考压轴卷 文综地理 Word版含答案
2022年全国Ⅱ卷高考压轴卷文综地理第Ⅰ卷(必做)留意事项:1.第I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洁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无效。
读“我国某区城示意图”(图1)及“该地为防范某生态问题措施图”(图2),完成1-3题。
1.图2中的草方格沙障()A.主要目的是防治沙尘暴B.可以削减风力、截留水分C.对大路爱护作用明显,适宜大规模推广D.可以增加土壤腐殖质,提高植被成活率2.图1中的甲处能够大规模进展水果种植的主导因素是()A.光照强 B. 温差大C. 土壤肥沃D. 水源充分3.该地区的白兰瓜在砂田(图3所示,用砂石掩盖土壤表层)种植,砂田的优势主要在于()①蓄水保墒②提高昼夜温差③增加降水④避开病虫害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读下图,回答4~5题。
4.图中显示开罗与武汉的气候要素特征相差悬殊,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缘由是()A.两地地形差异B.距海远近差异C.所受大气环流差异D.纬度位置差异5.图中阴影部分对应的季节,把握武汉的天气系统主要是()某争辩小组对我国南沙群岛进行了考察,并观测绘制了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6、在一年的观测中,该小组看到正午太阳在北方的时间大约是( )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12个月7、太阳从a到b的时段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南沙群岛白昼渐渐变长 B.台湾各地正午影长变短C.南海地区盛行偏北风 D.舟山群岛从梅雨期过渡到伏旱期2022年1月1日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开头实施。
读下图“2006年至2022年我国劳动人口增长变化率图”。
完成8~9题。
8.我国劳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 )A.2006年 B.2010年 C.2021年 D.2022年9.近20年来,我国劳动人口数量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的主要缘由是( )A.老龄化加剧,死亡率增高 B.诞生率低,人口增长缓慢C.受高等训练人口比例增加 D.劳动力跨国流淌渐渐增多如图示意沿南纬20°纬线的海陆分布。
选修6第3章第3节生态环境保护学案
选修6第3章第3节生态环境保护学案课前温故知新【课标要求】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学习目标】1.掌握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2.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采取的措施。
【学习重点】保护植被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学习难点】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原则【自主学习】一、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1.植被破坏的原因: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不合理开发利用__________。
2.后果:导致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采取措施:植被保护与__________有机结合,扩大和__________。
(1)发展生态农业a.理论指导:__________学。
b.生产过程:强调合理利用__________和其他各种自然资源。
c.目的:保护农业________,实现农业的__________。
d.要求: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环境__________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e.措施:加强__________引导;加强__________建设;加强__________,依法保护植被。
(2)加强开发和建设活动中的生态保护a.原因:矿产资源开发、__________建设等造成严重的植被破坏。
b.要求:二、保护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是人类赖以__________的物质基础,是__________宝贵的财富。
2.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对生物资源不合理的__________。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a.含义:在野生动植物的__________对物种实施有效保护的方式。
b.措施:建立__________。
(2)迁地保护a.含义:通过将野生动植物从__________迁移到条件良好的其他环境中进行有效保护的一种方式。
b.措施:建立__________园、植物园、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和设立__________种质库。
河西走廊盛夏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成因
河西走廊盛夏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成因1. 引言1.1 什么是河西走廊盛夏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成因河西走廊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自然地理区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而成为沙尘暴频发的地区之一。
盛夏时节,河西走廊经常出现强烈的沙尘暴天气,其成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气候特点、植被状况、人类活动以及天气系统等多方面因素。
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部,地势高低错落,沙漠化程度较高,土壤贫瘠,缺乏植被覆盖,风沙便于起扬。
盛夏时节,河西走廊气温高,湿度低,风力强劲,极易形成强劲的沙尘暴天气。
植被状况的恶化也是沙尘暴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滥伐植被等行为加速了土地退化和荒漠化,使得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增加。
天气系统的影响也是河西走廊盛夏沙尘暴的重要因素。
强大的西风、冷暖气流的碰撞等天气系统导致大范围的沙尘暴天气出现,给当地居民带来严重的危害。
河西走廊盛夏一次沙尘暴天气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综合作用,需要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植被状况、人类活动以及天气系统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以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减轻沙尘暴给人们生活和健康带来的影响。
2. 正文2.1 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部,是中国最重要的沙尘暴源地之一。
其地理位置处于阿尔泰山脉和天山山脉之间,呈东西走向,北起新疆,南至青海,东临中国内陆干旱区,西至马拉维盆地。
河西走廊的环境特点主要表现为高原荒漠气候和干旱少雨。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该地区植被稀疏、土壤干燥,形成了沙漠化倾向严重的环境。
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直接影响了沙尘暴的形成。
强烈的日照和干燥的气候使得土壤表面缺乏植被覆盖,容易被风吹起形成沙尘。
尤其是在盛夏时节,气温高,风力大,往往会出现大范围的沙尘暴天气过程。
此外,河西走廊的地形起伏较大,地表有很多沙漠地貌,易于形成强风吹起沙尘的条件。
总的来说,河西走廊盛夏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成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的影响。
适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减轻沙尘暴对人类、植被和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平衡和人们的生活环境。
高三文综模拟测试地理试卷(含有答案解析)
高三文综模拟测试地理试卷(含有答案解析)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下图所示全球刚好同属一个日期,曲线ABC上的太阳高度为0°,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A.10°N,0°B.20°N,0°C.20° N, 180°D.10°N, 180°2.图示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日本海东侧积雪厚度加大B.孟加拉国处于旱季C.哈萨克斯坦大部分地区气温低于0℃D.我国南极中山站(69°S,76°E)处于极夜时期下图为南极大陆局部地区等高线图,该地区冰川广布,山上的冰川沿陡崖流落,形成壮观的冰瀑现象,但图中的无雪干谷终年不下雪,也没有冰川分布,只有裸露的岩石。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3.在甲山顶能观赏到①②③④四地冰瀑景象的是A.①B.②C.③D.④4.图示水域面积最大的时段是A.1-2月B.4-5月C.7-8月D.9-10月5.导致无雪干谷无降雪的主要原因有①植被稀疏,土壤水分含量低②地形封闭,空气干燥③盛行离岸风,上升气流弱拔高,大气稀薄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岱崮地貌是山东省沂蒙地区独有的一种特异地貌景观,其山峰顶部平展开阔,峰巅周围峭壁如刀削,峭壁以下是逐渐平缓的山坡。
据考察,沂蒙山区经过了不同年代的海底沉积,形成了上层是碳酸盐岩,下层是页岩的独特地貌,随着板块运动,沂蒙山区隆出海面,此后受到地表水长年侵蚀、重力崩塌等多种地质作用,形成桌状山或称方山,图示意岱崮地貌发育的不同阶段。
完成下面小题。
6.沂蒙地区岱崮地貌发育阶段的先后顺序依次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③①②D.④③②①7.关于岱崮地貌上下层岩石岩性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下部页岩较松软,坡体面小B.下部岩石较坚硬,更耐侵蚀C.上部岩石较松软,侵蚀严重D.上部岩石较坚硬,平顶残留二、多选题下图为我国某地同比例尺不同时间的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关于1968年至2000年期间图示区域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随着建设用地的增加,农业用地面积大幅度下降B.城市化水平提高,市场需求类型发生变化C.水资源减少造成稻田面积减少D.甘蔗基地南移是因为南部热量更充足9.图中花卉基地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地形与劳动力B.交通与技术C.水质与市场D.水源与交通10.关于图示区域说法正确的是:()A.果园为苹果园B.传统住宅多为平顶房且墙体厚C.冬季寒冷,多暴雪灾害D.自然带为常绿阔叶林三、综合题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八年级地理河西走廊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河西走廊知识点地球上有许多地理景观令人惊叹,其中之一就是中国的河西走廊。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地区,河西走廊是了解中华文化及其地理特点的绝佳之地。
以下是八年级地理河西走廊的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一、地理位置河西走廊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东接陇山,西界祁连山,南接河南地区,北部地区与蒙古接壤。
它是一个北南狭长型的区域,全长约2000公里,长800公里,平均宽度只有70公里。
东西两侧的山脉和高原平台与内陆干旱带有联系,而地形高低也不同,这使河西走廊拥有多样性的自然景观。
二、自然环境1.干旱气候:河西走廊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或干旱气候。
冬季干燥,夏季炎热,年降雨量少,年均降水量仅有50毫米至200毫米。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农民们往往依靠天灾人祸来种植庄稼,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旱。
2.沙漠化:干旱的气候让绿洲区域越来越小,部分地区因长期排放甘肃、青海两省的河水,导致了水土流失,沙漠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据估计,曾经的绿洲区域每年至少缩小1500公顷。
3.矿产资源:河西走廊地质学研究表明,这里富藏有矿产资源:铜、煤、铝、锌、铁等,特别是玉门石油和连通气田是该地区最重要的矿产资源之一。
三、人文景观1.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是古代的丝绸之路贸易线路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游客可以沿着古道和现代公路,到祁连山、鸣沙山、月牙泉、张掖丹霞、敦煌莫高窟等著名景点,了解到古代城市、商贾、宗教文化、民族风情的瑰丽之处。
2.文化底蕴:河西走廊的一部分较为张扬的文化是唐军驻守的西域长安,渭水南北,气势宏伟,巍峨壮观。
河西北路主要的文化中心是西夏文化。
河西走廊有哈密瓜、葡萄、石榴、枸杞、扁豆等特产,当地的风俗和民俗也十分独特,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形式也充满个性。
四、经济发展1.农业:河西走廊的主要农业生产是种植水稻、果树、园艺和畜牧,特别是哈密瓜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着很大的影响。
2.工业:河西走廊的主要产业是电力、机械、化学、农副产品等工业生产制造业。
河西地区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
河西地区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一、本文概述《河西地区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河西地区沙漠化历史进程、原因及其影响的学术性文章。
河西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然而,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一地区却遭受了严重的沙漠化。
本文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地质资料以及现代遥感数据,试图揭示河西地区沙漠化的演变过程,并探讨其背后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文章还将对沙漠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以及文化遗产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今后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科学依据。
本文的结构如下:我们将概述河西地区的历史地理背景,以及沙漠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我们将分析河西地区沙漠化的历史演变过程,包括其起始时间、发展阶段和主要特点;接着,我们将探讨沙漠化的自然和人为驱动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方式、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影响;然后,我们将分析沙漠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遗产的具体影响;我们将提出针对河西地区沙漠化的应对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未来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河西地区沙漠化的历史进程和成因,为有效应对沙漠化、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一研究,引起社会各界对河西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共同推动该地区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河西地区自然地理与历史背景河西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具体指的是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等省份的部分地区。
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历史背景共同塑造了其复杂且多变的沙漠化过程。
自然地理方面,河西地区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少雨,年降水量稀少,而蒸发量大,形成了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
该地区地势高亢,山脉、沙漠、戈壁广布,地表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
这些因素都为沙漠化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清代河西走廊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
清代河西走廊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清水中学张小伟内容摘要:河西走廊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地区,土地严重沙化,水资源匮乏,植被破坏等已成为今天河西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明显标志。
然而历史时期河西的生态环境并非如此,其生态环境的恶化固然有自然的因素,但更多的是由人们不合理的开发所致,尤其是清代以来,人们对生态的破坏影响重大,其严重程度在历史上也是罕有其匹的。
本文选取河西地区土地利用作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探究在当时的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人们是如何改变生态环境的,搞清这些问题无疑对今天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大有裨益。
关键词: 环境效应土地利用清代河西走廊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清代是河西走廊封建经济走向巅峰的重要时期,其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前所未有。
社会经济的繁荣为人口的繁殖提供了条件,清代河西走廊人口快速增长,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隐患。
人口基数过大,百姓盲目开发土地资源,粗放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土地沙漠化,而且越到后期伴随着人地矛盾的急剧尖锐,土地沙漠化的程度表现得越加强烈。
由土地沙化引起河西生态环境的转变,森林面积缩小,水资源短缺,沙尘天气等无一不是生态失衡的表现,以致今天这些生态问题依然是威胁人们生命、生产安全的巨大隐患。
清代河西走廊土地利用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环境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自然植被惨遭破坏人口急剧激增,一方面给社会秩序带来了不便,一方面滋生的人丁为了生机,必须扩大土地耕作面积,政府为解决滋生人丁的吃饭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鼓励屯垦,在政策的庇护下,人们肆意开垦土地,向林地开发,致使自然植被严重被毁。
前已述及土地利用变化引起森林分布面积退缩,耕地沙化,绿洲转移,这只是土地利用诱发的直接恶果,而更严重的是由这些不良影响引起的生态连锁效应,成为足以致命的“生态毒瘤”。
自然植被破坏,除前已提到的森林面积退缩、水源调蓄能力下降外,还表现于绿洲边缘植被被毁。
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24
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24(总分:9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文化”一词中,“化”的本义是()(分数:2.00)A.化学B.改易√C.化解D.驯化解析:解析:“文”的本义是“错画”,“化”的本义是“改易”。
早期,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现在,“文化”则具有更为广泛的内涵。
2.《易·贲卦》说:“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此处“天文”指的是()(分数:2.00)A.自然现象和规律√B.社会现象和规律C.人的修养D.改造世界的方法解析:3.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分数:2.00)A.文化内涵√B.文化现象C.文化事象D.文化产品解析:4.价值观、审美观属于()(分数:2.00)A.文化事象B.文化现象C.文化政策D.文化观念√解析:5.梁启超认为,汉代的经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考据学,都可看作()(分数:2.00)A.文化事象B.文化思潮√C.文化政策D.文化现象解析:解析: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
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故题干所述汉代的经学、隋唐的佛学等都可看作文化思潮。
6.在诗歌题材上,“曲”盛行于()(分数:2.00)A.唐朝B.宋朝C.元朝√D.清朝解析:7.中围封建体制彤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这就是典型的()(分数:2.00)A.民族文化B.国别文化C.传统文化D.文化传统√解析:解析: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争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这种核心精神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仍会在人们头脑中起着作用。
高中地理祁连山与河西走廊考点整理
高中地理祁连山与河西走廊考点整理祁连山,是中国重要的山脉之一,由大致相互平行的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群组成,西起阿尔金山的当金山口,向东拦腰穿越甘肃,至宁夏境内的贺兰山和六盘山之间的香山一带,北靠河西走廊,南临柴达木盆地北缘。
祁连山东西长1000余公里,在青海境内有800多公里,南北宽200~300公里,基本上是横卧在青海省海北州北部、海西州北缘以及甘肃省南部边陲线。
祁连山及其各支脉的山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最高峰是疏勒南山主峰——团结峰,海拔5827米,平均海拔在4000~5000米之间,是青海对外开放可以攀登的山峰之一。
坐落在祁连县城以南的牛心山,藏语称为“阿咪东索”,是祁连山脉的重要支脉托勒南山的一座山峰,主要地质成因是4500万年前的冰川造山运动的产物,海拔4667米。
祁连山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自古就有“万宝山”之称,更是因为它有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
祁连在匈奴语中是天山的意思,仅此就可见其在人们心目中雄伟高大的形象了。
假如你从西宁出发,翻越大通山系的达坂山,再经过门源川进入祁连境内时,实际上已经完全进入了祁连山区,在这里,你不仅能够领略真正的高原山地景观,还可以一睹祁连山大草原的辽阔和高原河谷的秀美,奇石与冰雪凝成的巨大山脊,以及如哈达般洁白剔透的冰川,流淌在山涧的清澈溪流。
祁连山在祁连县境内的支脉众多,均呈西北——东南走向,是祁连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些支脉都聚集在祁连山主脉以南,所以历史上把这一带广袤的地域叫做南山,也有合称祁连南山的记载。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祁连县西部区域,齐刷刷地排列着几条祁连山的大支脉,而每一条支脉之间,都会有一条同样走向的河流穿插其间,这样的布局,像是人为摆好的一样。
这些山川从北到南依次是:走廊南山、黑河,托勒山、托勒河、托勒南山,疏勒河、疏勒南山。
这些山川组成了南山的主要阵容。
除此之外,还有祁连山主脉最西端的两支野马南山、党河南山,其间也穿插着河流——党和、哈尔腾河。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2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说课稿1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2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8.2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是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以及其在沟通东西方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河西走廊的特色和价值。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到河西走廊的形成过程、地理特点以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河西走廊作为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拓展对河西走廊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资料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资料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河西走廊的特色和价值,增强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提高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教学难点:河西走廊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文字资料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河西走廊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3.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河西走廊生态环境调研报告
河西走廊生态环境调研报告河西走廊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条干燥河谷。
由于气候独特和人类活动的干扰,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对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调研。
调研结果表明,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退化迹象。
首先,河西走廊的水资源短缺是主要问题之一。
这个地区属于干旱地带,降水量非常有限。
此外,由于清洁水资源的匮乏和过度开采,河流和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
这导致了养殖业和农业的困境,同时也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其次,河西走廊的土壤质量也存在严重问题。
正因为气候干燥,河西走廊的土壤含水量很低,有机质含量不足。
这导致土壤持水能力差,容易发生土壤侵蚀。
此外,盐碱化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大量的农田遭受了盐碱化的威胁,使得农作物产量下降,农民生计受到了严重影响。
还有,河西走廊的植被覆盖度明显下降。
由于干旱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河西走廊地区的植被遭受了严重破坏。
大片的草原退化为沙漠,导致生态平衡被打破,生态系统功能受到了严重威胁。
这对于保护珍稀植物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改善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规划和利用河流和地下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加强土壤保护和治理工作,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侵蚀和盐碱化的发生。
此外,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推行生态农业和生态畜牧业,提高河西走廊地区的植被覆盖度。
最后,制定和执行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和规定,加大对非法开采和破坏环境的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强执法力度和监督力度。
此外,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保护文化。
总之,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通过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我们有望改善和恢复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
这不仅有利于保护珍稀植物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也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相信,在各方合作努力下,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问题一定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
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
作为土地荒漠化的重灾区,我国西部存在着大量荒漠化的土地[1]。
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拟对西部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进行宏观考察和微观研究,希望有助于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中国西部荒漠化土地的分布中国西部分为西北和西南两大区域: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西南则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西藏等省市区。
学术界一致认为,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很严重,但对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尚未达成共识。
事实上,土地荒漠化的问题在西北和西南地区都是存在的,只是表现的特征不同而已。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
我国西北地区有十几处面积较大的沙漠,它们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达格沙漠,青海的柴达木沙漠风蚀地,内蒙的巴丹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雅玛利克沙漠、浑善达克沙地,内蒙、甘肃的腾格里沙漠,内蒙、宁夏、陕西的毛乌素沙地等等。
这些沙漠分布于东经75°至东经122°,北纬37°至北纬47°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之间,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千米[3](P3)。
除沙漠之外,西部地区还有将近6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
如此广袤的沙漠、戈壁是中国西部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是西部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表现。
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则主要表现为农田的石漠化。
石漠化地区土层浅薄,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
在漫长的岁月中,西南诸省区形成一些面积较大的岩溶地貌和石漠景观。
如云南全省岩溶面积达11.1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滇东、滇东南和滇东北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9%。
贵州省石漠化土地在黔南、黔西南、黔东南、六盘水、安顺、毕节、铜仁、遵义等地均有分布,总面积达13.88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7.9%。
2024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省内区域8.2河西走廊_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习题课件晋教版
【多角度设问】祁连山的冰雪融水维系着“甘肃粮仓” 的兴衰和存亡。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遵循自然 规律,科学合理地发展生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据 此完成16~19题。 16.“甘肃粮仓”指的是( C )
A.西双版纳 C.河西走廊
B.塔里木河沿岸 D.敦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创新题】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 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 火发射。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据此完 成20~21题。
4.河西走廊的特色农业是( A )
A.灌溉农业
B.旱作农业
C.水田农业
D.河谷农业
点拨:河西走廊是西北地区重要的
牧区和商品粮基地,这里深居内陆,
降水少,气候干旱,农业主要靠祁
连山的高山冰雪融水,属于灌溉农业。
图8-2-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5.河西走廊联系亚欧大陆,沟通了( B )
A.印度洋和太平洋
B.太平洋和大西洋
C.大西洋和印度洋
D.太平洋和北冰洋
点拨:河西走廊联系亚欧大陆,沟通了亚洲东部的太平洋
和欧洲西部的大西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图8-2-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影响河西走廊育种产业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