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种子产业问题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西走廊种子产业问题及对策
1 基本概况
河西走廊位于海拔1 100~1 700m 的内陆河域、绿洲与戈壁、沙丘相间, 地势平坦开阔, 耕地分布于大小绿洲之上,依靠横亘于南侧祁连山融化的涓涓雪水, 以及内河自流灌溉和部分地下水资源, 构成了发达的灌溉农业,“天然高山水库”滋润着农作物旱涝保收。但气候干燥, 降雨偏少, 年降雨量52~155mm, 而蒸发量却高达2 300~2 700mm, 干燥度在4~15 之间。年平均温度7~9 ℃, ≥10 ℃的积温80%保证率为2 756~3 500 ℃, 生长期161~181d, 昼夜温差达14 ℃。丰富的光热气候资源, 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 良好的天然隔离条件, 局部的沙漠绿洲气候, 使河西走廊成为全国最理想、规模最大、最具有竞争力的制种基地。
河西走廊五市的经济实力在全省名列前茅, 嘉峪关、酒泉、金昌、张掖的经济总量在全省排在2~5 位, 武威列第7位( 兰州列第1、白银列第6) 。河西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增长速度, 明显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具有集中开发和超前发展的资源优势和潜力, 制种业在这里已初具规模。仅酒泉市的制种面积就相当大, 2001 年仅有10 万亩, 2002 年发展到25 万亩, 2003 年超过30 万亩, 2004 年达到31 万亩,2005 年已突破33 万亩, 2006 年达到40 万亩, 并基本开始趋于稳定状态。
制种业为河西走廊地区带来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优化了产业结构。二、增加了农民收入。三、促进了当地相关产业发展。四、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制种田规范种植, 技术性和时间性要求严格, 用机械代替人力作业,提高了作业效率和质量, 促进了制种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种子产业成为河西走廊地区迅速崛起的“朝阳”产业和区域性主导产业。
通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 河西种子产业已经历了“过渡期”, 逐渐步入了“成熟期”, 但与之相随的是, 在种子生产中却出现了许多难题, 需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2 存在问题
2.1 制种企业无序竞争
种子企业大举进入河西地区使制种用地骤然紧张, 很多种子企业不研究市
场, 不分析形势, 而是盲目地全方位扩张制种基地, 导致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矛盾与纠纷迭起。特别是自然条件优势区, 企业与企业、品种与品种之间相互交错, 甚至出现几家十几家企业争夺一处制种用地, 互相哄抬地价, 预付繁种押金。这种恶性竞争还催生了“包产值”制种模式, 即无论丰年还是歉年, 企业都必须按“包产值”给农民付款。无序竞争导致的日益上涨的地价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压力。
2.2 制种企业管理水平低
一方面, 各制种企业缺少自己的拳头品种, 在科研方面投入不足, 重视不够, 育种技术力量薄弱, 没有研发出自己的当家品种。另一方面, 对制种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各企业每年都要花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开发新的市场, 丢弃原有的市场, 结果得不偿失。
某些企业对一些新品种未作引种适应性鉴定, 盲目制种, 致使农户种植后产量极低, 挫伤了农户制种的积极性。有的年份发放到农户手中的亲本自交系纯度不达标, 农民种植后田间有较多的杂株, 拔除杂株不光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且还会导致产量下降。
个别企业在用人制度上存在弃旧用新的现象, 虽然从表面上看确实降低了生产成本, 但存在的潜在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它对企业的无形资产有很大的冲击, 这种损失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弥补的。
2.3 制种农民田间管理不善
河西地区的高收益导致农民必定要追求高效益, 一些农民对田间的管理程度决定于田间的收益, 收益大的多管,收益小的少管。由于管理水平上的差异, 导致一部分种子质量差、产量低。而有的农民为了提高产量, 少拔除或不拔除田间杂株, 最终导致种子纯度下降, 质量降低。
3 采取对策
3.1 加强法制建设
落实法律, 依法制种, 依法兴种, 创造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目前已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
例》等等。一方面,要让已有法律产生相应的效力, 规范和保护市场, 另一方面, 分析新情况制定新法规, 随形势的变化, 适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确保种子市场有法可依, 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依法兴种。政府部门一定要严格“种子生产许可证”发放标准, 提高种子生产企业准入门槛, 淘汰那些信誉差的制种企业, 维护制种基地良好的种子生产秩序。
3.2 成立河西种业协会
各种子企业要从产业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 组建种业协会, 加强行业自律, 以种子协会为纽带, 组建企业联盟和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乡( 镇) 、村为单位, 以及有一定知识技术的农户建立农民制种协会, 由企业和入会农户共建风险基金, 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农民制种的积极性。
3.3 规范企业管理
种业企业首先作为一个企业就必须要有商业化意识,其次, 作为以“种子”这种特殊产品为商品的企业必须要走出独具特色的发展路线。种子的生产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生产转变, 努力创建成育、繁、推、产、加、销为一体的产业。抓住品种优质化、基地建设现代化、种子生产技术规范化、种子包装商品化、售后服务全程化, 方可确保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效益。
3.3.1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首先企业要去努力发现每个员工的特长和不足, 适时进行人员结构的调整。尽量让每位员工找准最适合自己的职位, 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懈怠, 积极努力, 为公司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其次可采用专家与技术员的联合指导体制,聘请一些资历较深, 实践经验丰富, 从事育种工作多年的专家定期到田间地头实地考察, 对于一些普遍性的农田问题,具有针对性的给出快速解决的最好方法, 从而提高产量。最后对技术员要经过专门的课程实习培训, 多向专家请教, 长期在农村查看作物生长状况并及时反馈于专家。运用这种专家与技术员联合指导的体制加强田间管理以获高产、优质的种子。
3.3.2 保护制种环境
企业家不仅要树立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而且要尊重生态学和系统学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