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善救失 各显其能

合集下载

《老子》原文及译文

《老子》原文及译文

《老子》原文及译文《老子》原文及译文《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老子》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可以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所以应该从经常不见其形之处体察“道”的奥妙,应该从经常显露其形之处体察万物的归宿。

“有名”和“无名”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

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音”就没有“声”,没有“前”就没有“后”,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黄元吉《道德经注释》

黄元吉《道德经注释》

道德经注释黄元吉注释目录例言(摘要)黄元吉自序第一章众妙之门第二章功成弗居第三章不见可欲第四章和光同尘第五章不知守中第六章谷神不死第七章天长地久第八章上善若水第九章功成身退第十章专气致柔第十一章无之为用第十二章去彼取此第十三章宠辱若惊第十四章无象之象第十五章微妙玄通第十六章虚极静笃第十七章功成身遂第十八章大道废第十九章少私寡欲第二十章独异于人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第二十二章全而归之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第二十四章跂者不立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第二十七章常善救人第二十八章常德不离第二十九章去奢去泰第三十章故善者果第三十一章恬淡为上第三十二章知止不殆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第三十四章终不为大第三十五章往而无害第三十六章国之利器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第三十九章以贱为本第四十章有生于无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第四十二章损之而益第四十三章无为之益第四十四章多藏厚亡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第四十七章不为而成第四十八章为道日损第四十九章圣无常心第五十章生生之厚第五十一章尊道贵德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第五十三章行于大道第五十四章修之于身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第五十六章为天下贵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第五十八章祸兮福倚第五十九章长生久视第六十章两不相伤第六十一章大者宜下第六十二章为天下贵第六十三章终不为大第六十四章无为无执第六十五章善为道者第六十六章为百谷王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第六十八章不争之德第六十九章哀者胜矣第七十章被褐怀玉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第七十三章不召自来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第七十五章贤于贵生第七十六章柔弱处上第七十七章为而不恃第七十八章受国之垢第七十九章常与人善人第八十章小国寡民第八十一章为而不争《道德经精义》例言(摘要)按:《道德经注释》曾于1970年在台湾易名为《道德经精义》出版。

该书序言称:“黄注”尤为精辟,确乎言玄机,字字精义,故名曰“注释”,毋宁名曰“精义”之为得也,因易名重刊,以期普渡云云。

2024年同上一堂课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同上一堂课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同上一堂课心得体会____年同上一堂课心得体会(____字)尊敬的老师:您好!我是您今年的学生小明。

首先,我要向您表达我对您的感谢之情。

感谢您在____年同上的这一堂课上给予我们的教导和指导。

这一堂课对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帮助我学习到了新的知识,还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堂课上,您以独特且生动的教学方式引导我们,让我不仅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让我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您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将我们所学知识与真实的社会问题相结合,让我们在学习中更加明确知识的应用和意义。

这让我对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目标的追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与此同时,我还意识到我在学习上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这堂课,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不断追求进步,才能够不断赶超自己,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运用,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同时,我也会更加努力地克服自己学习上的困难和障碍,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此外,通过这堂课,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机遇的时代,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我决定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我也会目标明确,努力奋斗,为自己的未来规划和目标努力。

另外,通过这堂课,我对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意识到单打独斗已经不再是最好的选择,只有团队合作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积极参与到团队合作中去,学会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我会沟通、协调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实现共同目标。

最后,我还想再次向您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您的教诲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明确的目标。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牢记您的教诲,不断努力学习和进步,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道德经》第27章 常善救人 原文释义解读

《道德经》第27章 常善救人 原文释义解读

第27章常善救人【原文】善行无辙迹①;善言无瑕(xiá)谪(zhé)②;善数不用筹策③;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④;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⑤。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⑥。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⑦。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⑧。

【注释】①辙迹:车子在泥土的路上走过,车轮辗过留下的痕迹。

②瑕(xiá)谪(zhé):缺点,毛病。

③筹策:古代用竹制的计数的器具。

④关楗(jiàn):关锁门户的器具。

⑤绳约:用绳子捆起来。

⑥袭明:聪明不外露。

袭,掩藏。

⑦资:借鉴。

⑧要妙:精深微妙。

【译文】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说话的人,不会在言语上留下任何破绽;善于计数的人,不用筹码也能计算;善于闭守的人,没有门闩别人也无法把它打开;善于捆缚的人,不用绳结别人也无法解开。

所以有道的人经常善于做到人尽其才,因而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的人;经常善于做到物尽其用,在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之物。

这叫作内藏着的聪明智慧。

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如果不尊重善人的指导,不珍惜不善人的借鉴作用,即使自以为绝顶聪明,其实也是大糊涂。

这实在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导读】人只要善于行不言之教,善于处无为之政,符合于自然,不必花费太大的气力,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圣人常常能够以道救人、以道用物,才能做到无所遗漏,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所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依道而行,否则仅逞些眼前利用的小智慧,只能陷入大迷糊。

【解析】这一章旨在讲一个“善”字,即完美。

真正的善就是顺道而行。

因此对有道之人来说,天下没有可弃之物,也没有无用之人。

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这五善都是合乎大道的,人们只有达到上面所说的五善的境界,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样行动自如。

老子所说的“五善”,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长善救失”的解读以及在现代教育中的运用资料

“长善救失”的解读以及在现代教育中的运用资料

“长善救失”的解读以及在现代教育中的运用“长善救失”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摘要】基于新课改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国内外对“长善救失”的研究,尝试对“长善救失”进行解读,并通过一些具体案例分析出“长善救失”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即抓住“长善救失”的前提一一洞悉学生、寻找“长善救失”的必要条件一一抓住契机、掌握“长善救失”的方法一一启发诱导、寻善长善、面失救失三大步骤进行。

通过探讨“长善救失”的实践化,进一步深化对“长善救失”的理解,内化成自己的缄默性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长善救失;内涵;应用引言新课改如火如荼,新的教学理念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也触动了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学习的笔者。

以人为中心的新课改,关注学生,关注教师,努力让学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长善救失”是实现新课改视域下的新型学生、新型教师共同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现代教育的一把金钥匙。

基于这个背景,笔者结合国内外对“长善救失” 的研究,尝试解读“长善救失”,并通过一些具体案例分析“长善救失”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进一步深化对“长善救失”的理解,内化成自己的缄默性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

一、“长善救失”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一)国内“长善救失”相关理论的研究1. “长善救失”理论的溯源“长善救失”的提出。

孟宪承主编的《中国古代教育文选》,第一篇文选是管仲《小匡》,其中有“修旧法,择其善者”,这是较早提出“善”的概念的。

管仲《弟子职》手段提出为弟子要“见善从之”,此处“善”的含义与“长善救失”里的“善”已经接轨。

孔子《论语•述而》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此处强调择他人之善来促进自身,而到了《学记》,“长善救失”正式提出,自此,从择他人之善慢慢过渡到长自身之善。

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提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初中历史学习新课改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初中历史学习新课改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初中历史学习新课改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初中历史学习新课改的篇1面对着新课程改革,作为历史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做呢?这是每一位一线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

目前的教学工作总是提到要紧扣课程标准,围绕大纲展开教学工作,同时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就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

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又能在以后应试教育中取得良好成绩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感悟:第一:语言关作为授课教师要注重自已的语言,讲一堂好的历史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要使语言精炼、有穿透性,力争做到几句话说出之后即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心理关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心理特点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把握各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就能在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结构关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听后背的教学模式,这就压制了学生思想的发挥,也就违背了新课标理念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了,而以教师为主体了。

那么新课标要求下我们应构建读--讲---剖---感---练五环的课堂结构,下面介绍一下就该课堂结构。

(1)读: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利用8—10分钟阅读教材,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读书让学生总整体上感知全文。

(2)讲:在的读书的基础上,选1—3名学生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在讲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之处,请其他学生改正;其中,前两个环节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变成学习知识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使学生感到我学习我受益,我参与我快乐。

(3)剖:剖析中考的考点,做到教学有针对性,同时要设置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到历史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老古董,而是有生活乐趣的学科,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中轻松度过,对于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赏识教育),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知识,如何运用知识,为以后的应试做准备。

同课异构听课心得体会(优秀6篇)

同课异构听课心得体会(优秀6篇)

同课异构听课心得体会(优秀6篇)语文同课异构心得体会篇一通过这次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

正所谓教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听一遍有一遍的心得。

特别是观摩别人同内容的课和听了同行的评议之后,会对课本有更深的理解,把这种感受和理解记录下来,对别人对自己都会有所启发。

反思这次教研活动,我感到自己有如下的体会:一、拓宽视野,丰富了教育教学艺术拓宽视野,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其中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

”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

并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其他教师的一些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智可以被相互体会。

二、智慧碰撞,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智慧碰撞,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都是孤立地、分别展开的,通过这次的教研和评课活动,教研组内形成了浓厚的研讨合作氛围,我们就每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发表自己对听课后的感受和看法。

经验丰富的教师乐意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他教师观摩和分享,同时也为新教师表达和检验自己的思想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在集体评议讨论时,我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在讨论中,我们的思想发生了碰撞,我们讨论得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一些平时上课时不太注意的问题也被发现了。

比如: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设计要明确,否则学生的回答就不会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去;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幻灯片的数量不能过多,也不能一味追求画面漂亮,这样反而会分散了学生对重点内容和主题内容的注意力等。

三、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此次活动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法,分别为授课式教学和导学式教学,授课方法无所谓好坏,一节课结束后主要是反思教学效果。

这种效果一方面是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完成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内容。

长善救失就是发掘学生的潜能

长善救失就是发掘学生的潜能

长善救失就是发掘学生的潜能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严格的课堂管理与生动活泼的教学的统一这是得不偿失的。

这也是素质教育对老师作出的普遍要求,万不可盲目的迎合学生兴趣而破坏了原来整个教学的内容框架,兴趣取向的诱导一定要与所教授知识形成契合,同时要注意,可以有选择的“投其所好”,知己知彼。

在很多授课的过程当中,做到心中有数,了解他们平日里所关心的事物,兴趣取向,同时需要关心学生的价值取向,不仅要在专业知识上有着丰富的阅历和经验。

我们觉得这两个方面均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

一个好的老师,也需要同学们具有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及上进心。

心得体会。

目前的现状,而不是冷冰冰的制度管理及死硬的知识填充;另一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爱与关怀,让他们自觉地找到实现自我升华的正确途径;这需要我们倾注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是需要用自己独特的教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们长了他的善了吗?一名优秀的职业教师不能用应试的手段给学生施加学习压力,孩子读书读到压力太大,这个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现象,他还读不读书?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改天假如遇到了比钱还要诱-惑他的东西的时候,他会变成欲望才能让他努力,所以长的是欲望的心,它会加大,你的钱得再多一点才行。

心得体会。

为什么?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他绑个白布条抗-议加薪,上了二年级,你给他二十元,他就主动还来给你要钱。

然后一年级考a,而且考好了,那他考试就是为了赚钱,结果我们还要给他奖赏,那是他的本分,救他的过失。

今天他考好了,不明白教育的根本在长他的善心,考a就再给多少钱,心得体会。

就给他多少钱,孩子考b,他下一次能好吗?有的家长,今天孩子这一次考得好了,必有近忧”,他能好多久?这是我们值得要思考的问题。

“人无远虑,他能好多久?我们花了很多时间盯着他,今天专注的是孩子的成绩,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为教师、家长冷静想一想,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

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了教师学习心得,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背语文古诗心得体会6篇

背语文古诗心得体会6篇

背语文古诗心得体会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汇报材料、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insights, reporting material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背语文古诗心得体会6篇个人要想有不同的见解,就要定期记录好心得,不管什么类型的心得都是要有自己真挚的情感的,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背语文古诗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荀子《心有征知》原文及鉴赏

荀子《心有征知》原文及鉴赏

荀子《心有征知》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荀子《心有征知》原文及鉴赏【导语】:心有征知。

长善救失 各显其能

长善救失 各显其能

长善救失各显其能
倪桂华
【期刊名称】《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
【总页数】2页(P136-137)
【作者】倪桂华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开发区晨曦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22
【相关文献】
1.干预引导长善救失,构建准幼儿教师职业人格之实践研究 [J], 杜晓鸣;李俊梅
2.长善救失各显其能 [J], 倪桂华
3.\"倾听花语,长善救失\"理念下的特色课程 [J], 赵敏;曾宇;杨小芳
4.长善救失因人施策——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长善救失法”的应用 [J], 朱海群
5.长善救失——姚奠中先生教学理念与实践 [J], 牛贵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意思是,所以圣人善于救助人,而无人不救。

圣人善于物尽其用,而无物不用。

这就是遵循大道了然无遗的智慧。

曾仕强先生解读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圣人了不起之处在于他只会救人,不会把人丢掉。

现在的人不是,动不动就说,再不听话,我就开除你!像你这种人,干脆离开算了!这就不叫圣人,圣人常常去救人,什么人都救,所以他没有弃人,没有弃人就是一视同仁。

我们中国人,讲的是自然的结合,讲的是亲如一家人。

他没有结可解,没有法可施,没有什么数要约定。

动不动就要签合同,签契约,坦白讲,对中国人是不管用的。

真正发自内心,把所有人都当一家人看待,你就能把人待得好好的。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就是依照自然规律来救物,所以没有任何被抛弃的东西。

有人会问:这是不是要大家吃素呢?其实吃素也不对。

不吃牛羊肉,去吃植物,难道植物没有生命吗?我不晓得大家的标准在哪里,根本不是这回事。

看了这个故事,大家就容易理解了。

北美洲有一种美洲牛,当地的居民印第安人经常杀美洲牛来吃。

后来,欧洲的白种人来了以后也杀这种牛,大家纷纷骂他们太残忍。

很多白种人就觉得很奇怪:印第安人杀牛可以,怎么我们杀牛就不行?其实,印第安人在杀牛前,会把牛皮披在自己身上,混到牛群里面去,带领牛群走到悬崖边,自己先往下跳。

牛群误以为同类在跳,便跟着往下跳。

结果,凡是从那么高的地方跳下来还能够活的,说明品种优良,于是就保留了下来。

如果跳下去摔死了,表示这样的牛不行,长大了也没用,便杀来吃了。

而白种人不一样,他们用的是枪,是残杀动物。

用老子的话讲,就是任何事情,只有程度上的差别,而没有绝对的有跟无的差别。

我们再强调一下,为生活而吃牛羊,没有问题;但是以残杀动物为乐,就不可以,这就是区别。

我们不可以通过爱护动物,来彰显人类的伟大。

我们没有反对任何事情,只是过分强调吃素,我是不太赞成的。

《道德经》全文+诵读+译文

《道德经》全文+诵读+译文

《道德经》全文+诵读+译文《道德经》全文+诵读+译文力量之源 2019-03-08《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

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

旧题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年》,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

《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

《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

……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

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

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

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

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

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

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

“反者道知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坐,以柔弱胜刚强。

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

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觉”,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

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

国学宝典《礼记》:学者有四失、善歌者

国学宝典《礼记》:学者有四失、善歌者

【导语】了解学⽣的不同⼼态,然后对症下药,算是说到了点⼦上。

任何磁器活了。

⽅法都不是⼀种固定的模式,它必须有⼀定的针对性。

没有⾦钢钻,就揽不了失去了针对性⽅法就成了⽆的之⽮。

下⾯是分享的国学宝典《礼记》:学者有四失、善歌者。

欢迎阅读参考! 学者有四失(1) ——⼼理状态是过失的根源 【原⽂】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

此四者,⼼之英同也。

知其⼼,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考,长善⽽救其失者也(2)。

【注释】 (1)本节选⾃《学记》。

(2)长(zhang):助长。

【译⽂】 学⽣可能有四种过失,当教师的⼀定要知道。

⼈的学习,可能错在贪多,可能错在求少,可能错在不专注,可能错在不求进取。

这四种果实产⽣的原因,其⼼理状态是不同的。

了解了⼼理状态,然后才能纠正他们的过失。

教育的⽬的,就在于发扬学⽣的长处,纠正他们的过失。

【读解】 了解学⽣的不同⼼态,然后对症下药,算是说到了点⼦上。

任何磁器活了。

⽅法都不是⼀种固定的模式,它必须有⼀定的针对性。

没有⾦钢钻,就揽不了失去了针对性⽅法就成了⽆的之⽮。

就⼈⽽⾔,针对性的根本是抓住⼼理状态。

就像医⽣治病,⾸先要找出病因所在,然后才知道⽤什么⼿段进⾏治疗。

学⽣的学习出了⽑病,根本原因就在⼼理状态。

所以,真正好的⽼师,⾸先是个好的⼼理学家,⽽不是只是懂得⼀些条条框框的空谈家。

儒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全⾯研究,在中国古代⼏乎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他们讨论的问题之全⾯、深⼊、细致,完全是前⽆古⼈的。

《礼记》善歌者 善歌者(1) ——⿎动性来⾃魅⼒ 【原⽂】 善歌者,使⼈继其声。

善教者,使⼈继其志。

其⾔也,约⽽达,微⽽臧(2),罕譬⽽喻,可谓继志矣。

【注释】 ①本节选⾃《学记》。

②臧;善。

【译⽂】 善于唱歌的⼈,能够感动⼈⼼,使听者随着歌声唱起来。

善于教学的⼈,能够启发⼈⼼,使学者随着他的意愿来学习。

这样的⼈,⾔辞简约⽽通达,含蓄⽽精微,少⽤譬喻⽽使⼈容易明⽩;这可以说是善于使学⽣随其志向来进⾏学习。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常善救人》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常善救人》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常善救人》翻译与解读《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常善救人》翻译与解读善行无辙迹01,善言无瑕谪02,善数不用筹策03,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04,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05。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06。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07。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08。

是谓要妙09。

今译善于行路却没有辙迹,善于言辞却没有语病,善于计数却不用筹策,善于闭门不用关楗也无法开,善于系结不用绳束也无法解开。

因此,有道之士常善救人、救物,而不弃人弃物。

这就叫高明。

有道德的人是缺乏道德的人的老师,缺乏道德的人是有道德的人利用之资。

不尊重老师,不爱护其资,虽有大智,也是个糊涂虫。

这就叫精要玄妙的道理。

评议此章,老子讲的是“救人”、“救物”与“贵师”、“爱资”的人生道德修养哲学。

老子所说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五者皆为比喻,是采用诗歌的比兴手法,目的是为了阐明下文“救人”、“救物”与“贵师”、“爱资”的主旨。

此其一。

其二,老子所说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爱资等,也与圣人(即善人)“救人”、“救物”有其紧密的内在关联。

《老子》作为哲理散文诗,因此具有诗歌的构思与叙事的跳跃性的特点,与一般散文叙事的方式和逻辑则完全不同。

其三,老子认为善人即有道德修养的人,是“不善人”即缺乏道德修养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借鉴之资。

因此,“不善人”若不尊重其老师,老师不爱护其借鉴之资,他们虽说有智慧,也是个糊涂虫。

这里含有精要玄妙的道理。

老子这种“救人”、“救物”、“贵师”、“爱资”的思想,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将永远具有鉴借意义。

人们从老子的这种教诲中,可以学到做人做事、修养道德的学问。

所以,老子称其此等言论为“要妙”。

陈鼓应先生说:“本章不仅写出有道者顺任自然以待人接物,更表达了有道者无弃人弃物的心怀。

具有这种心怀的人,对于善人和不善的人,都能一律加以善待。

道德经八十一章及译文

道德经八十一章及译文

《道德经》原文与译文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用言语描述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

有了空间,才开始呈现出天地;有了根源,才开始孕育万物。

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就可以深入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常存欲望,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

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称谓,它们都很神秘。

那神秘又深远的极处,便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所在。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如果世间的人都明了美的东西是美的,那么丑恶的东西就暴露出来了;都知道善良的行为是善的,那么不善良的行为就显露出来了。

有和无产生于相互对立,难和易形成于相互对应。

因此,长和短显现于相互比较,高和下存在于相互依赖,音和声和谐于相互应和,前和后出现于相互对比。

所以圣人所做的事就是顺其自然,不主张人为。

圣人的教育就是顺应人心而不倡导言语教化,随任万物生长而不加以限制,孕育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依赖它们,建立了功劳而不倨傲。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不会失去什么。

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尊崇贤能的人,使百姓不争邀功名;不珍藏贵重物品,使百姓不做盗贼夺利;不显露那些可以引起贪心私欲的事物,使百姓思想不混杂迷乱。

因此圣人治国的办法是:减少百姓的焦虑而使他们能温饱,削弱百姓的欲望而增强他们的体质。

永远使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使那些聪明人不敢随意的去做事情。

孔子识人辩?摘自庄子列御寇篇

孔子识人辩?摘自庄子列御寇篇

孔子识人辩摘自庄子列御寇篇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1),难于知天(2)。

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3),人者厚貌深情(4)。

故有貌愿而益(5),有长若不肖(6),有慎懁而达(7)。

有坚而漫(8),有缓而飦(9)。

故其就义若渴者(10),其去义若热(11)。

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12),近使之而观其敬(13),烦使之而观其能(14),卒然问焉而观其知(15),急与之期而观其信(16),委之以财而观其仁(17),告之以危而观其节(18),醉之以酒而观其则(19),杂之以处而观其色(20)。

九征至(21)。

不肖人得矣(22)。

”[注释](1)险:阴险,险恶。

(2)知:认识,了解。

天:自然界及其规律。

(3)天:自然界,旦暮,早晚。

期:限定的时间。

(4)厚貌深情:貌虽忠厚而其情深藏难测。

(5)愿:谨愿,指谦虚谨慎,端庄老实。

益:通溢,骄溢自满。

(6)长(cháng):善,指有良好的才智,一说指优良的品德。

不肖:指没才智。

(7)慎:一作顺,温顺,柔顺。

懁(xuān):性急,急躁。

达:通达。

(8)坚:坚强。

缦:濡缓,涣散,软弱。

(9)缓:和缓。

釬(hàn):通悍,急。

(10)就义:趋义,追求正义。

若渴:如饥似渴,甚急。

(11)去义:逃避正义,抛弃正义。

若热:如逃避热火一样快。

(12)远使之:派到远处去做事。

观:考察。

忠:忠贞,不二。

(13)近使之:派在身边做事。

敬:恭敬不怠。

(14)烦:烦杂,复杂。

能:治乱的能力,不乱。

(15)卒(cù):通猝,突然。

知:通智,此处指清醒与否。

(16)急:急迫,紧迫,期:约。

信:信用,指不背信弃义。

(17)委,委托。

财:钱财。

仁:仁德,不贪。

(18)危:危急,危险。

节:节操。

(19)则:一作侧,仪则,规则,规矩,指不失。

(20)杂:混杂。

色:面色不慌。

(21)征:征验,检验。

至:做到。

(22)不肖人:指内外终始不如一的人。

得:得到。

[译文]孔子说:“人心比山川险恶,比知天困难;天还有春夏秋冬早晚时间的限定,人却容貌敦厚而性情深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善救失各显其能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

应该说因材施教是真正贯彻落实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

那么,在以班级授课为特征的当代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中,面对几十个存在着志趣有高低、性别有优劣、知识有深浅、能力有强弱等个性差异的学生时,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才能清醒地意识到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自觉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呢?
一、分别看待,使学生各就各位
这里所说的分别对待,是指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具体了解学生在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以及能力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不是简单地根据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某些典型的共同特征对他们“同等看待”。

只有坚持“分别看待”才能使学生在教师心目中“各就各位”,也才有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许多优秀教师成功的教育经验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例如,同是解决学生学业成绩不良问题,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于态度不好的令其端正态度,对于信心不足的帮其树立信心,对于方法不好
的教其掌握方法,对于能力不强的助其提高能力。

又如,同是使用表扬手段,对于自尊心强而且倔强的学生可能生效;对于顽皮而习惯于畏服的学生则不一定生效;对于怀有成见且戒心很重的学生,甚至被看作是讥讽,反而会引起更大的反感或对抗。

可见,倘若无视差异,把任何一种好的教育方法看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势必形成一般性原则解决不了特殊性问题的尴尬局面,难以收到“对症下药”之效。

即使偶尔奏效,充其量也只能是“事倍而功半”。

二、分别要求,使学生各有所能
所谓分别要求,是在“分别看待”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现有的不同水平和可能达到的不同目标,分别提出对他们来说是切实可行的要求,进而使他们在“各就各位”的基础上各有力所能及的训练,各求力所能及的发展。

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在同一个年龄阶段,同一种教育环境下,学生的一般认识能力发展是很不均衡的。

从学生的接受能力看,有的学生可能一下子就能抓住老师讲解的要点,有的则需要经过一定的反复才能理解,而个别学生也许根本就不能很好地理解。

再从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看,有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概括水平高,因而能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地运用,或者,当正面掌握某些知识后,便能迅速地辩解或理解逆向问题;而另一些学生则不可能达到这样的要求。

如果教师不能从这种差异的实际出发,而用同一个模式要求所有学生,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图
省时省事,求得心应手,往往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步骤的安排上,只着眼于几个“尖子生”,只考虑少数优生的发展,让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少数差生成为事实上的“陪读”,使他们感到在课堂上没有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可做,进而产生“无所作为”“自暴自弃”的念头,分心、畏难、厌学等现象也就自然而然地不期而至了。

久而久之,他们的思维就会因长期得不到适量的锻炼而萎缩退化。

反之,从大多学生的水平出发,根据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使学生在“各有所能”的收获与喜悦中,按照自己的需要以自己的方式不断求得发展,即符合心理发展的规律,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分别指导,使学生各得其所
所谓分别指导,就是根据学生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个别差异,对学有余力者“长其善”使其“吃得饱”“吃得好”,而对学力不足者“救其失”使其“吃得下”“吃得了”,进而使全体学生各得其所。

当然,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条件下,教学不可能事事从个别学生的水平出发,更不能以个别辅导代替课堂教学,但并不等于无法进行“分别指导”,因材施教来“分别指导”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渠道:
1.课前预习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准备阶段,要使各种不同学力的学生在上课前心理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良好准备,分别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这一点
对差生显得尤为重要。

有经验的教师在布置指导预习时,总是在指出一般要求后,对差生单独指出不同要求并进行个别帮助。

如学习难度大一些的课文,对差生只要求他们查字典,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正确地朗读课文,指导文中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发现他们在预习中遇到困难时,及时帮助解决。

如告诉某些学生部首是什么,怎样结合句子的意思正确选择词义等,由于坚持分别指导学生在预习时便各有所得,也就为教学时“各有所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课堂教学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实行分别指导,当然不可能像旧式私塾先生那样,进行一对一、手把手的个别辅导,而是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训练项目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意识地把训练项目落实到具体人头上去。

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虽然一般,但普通话发音比较标准,读书富有表情,教师就有意识地在需要个别读书的时候,指名让她单独朗读课文中感情起伏的段落章节,使其潜在的长处得到在全班同学面前表现的机会,并加以充分肯定,还可以通过表扬、鼓励调动学习积极性,促使其听、说、写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3.作业练习
作业和练习是巩固知识、培养技能的重要途径。

由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客观存在,其语文学习的起点肯定是不同的,因而通过学习所能达到的终端目标不可能在整齐划一的尺度上,这就要求教师在作
业与练习的设计,布置检测评定等环节上,也都坚持分别指导。

如对差等生,以安排理解性、记忆性的练习为主,对优等生,以安排思考性、迁移性的练习为主。

在这方面,不少教师都创造了可取的经验。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进行作文训练时,根据写作能力差异把全班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组,分别提出写作训练的不同要求,如练习写人的记叙文,对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用两个具体事例说明人物的高贵品质,并在两件事后,各写一段议论、抒情的话,点明中心。

对一般程度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两件事后,总的写上一段或几段议论、抒情的话,点明中心。

4.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学生的各种特殊能力,主要是通过这条途径形成和发展的。

由于学生对各种课外活动的选择性参与,是需要、兴趣、爱好等个性倾向驱动的结果,而各种课外活动本身又是分门别类的,因此,对整个课外活动来讲,分别指导是天经地义的,也是毋庸赘言的。

需要强调指出的,倒是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其发展潜能,通过提供外部诱因,激发其内在需要,分别指导学生选择适应自己个性的课外活动。

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各显其能,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