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堂实录与评析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堂实录与评析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堂实录与评析数学是关于抽象的知识,数学中的规律和定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在数学课堂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对学生至关重要的内容,它们是数学知识的基础。

本文将实录一次关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数学课堂,并给出文章的评析。

一次关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数学课堂实录
数学老师在上课前给学生准备了一个关于数学的习题,习题内容是“让学生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下列式子进行求解:
$2a+3b+4c=a+4b+7c$”。

老师分而治之,并请学生一起做习题:首先,老师介绍了加法交换律,意思是将一个加法式子中的两个项子换位置,不会影响式子的结果。

所以,这个式子可以改写成:$3b+2a+4c=4b+a+7c$。

接下来,老师介绍了结合律,意思是将一个加法式子中相同的因子相加,则可以将式子简化成一个项。

所以,上面的式子可以简写成:$5a+7b+11c=0$。

最后,老师总结了本节课的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减少你解决加法问题的步骤数,也有助于你的数学推理,你们可以多多地练习。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数学课堂实录与评析
这次关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课堂实录,教师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方法,从一个数学习题出发,教师系统地讲解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生可以从这个习题上体会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从而把它们学会。

此外,教师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让学生
决定正确的求解步骤。

总的来说,这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堂实录是很成功的,因为教师采用了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两个基本概念。

此外,这次课堂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堂实录与评析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堂实录与评析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堂实录与评析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算数概念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们能帮助孩子们正确地理解数字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本文以《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堂实录与评析为题,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评析当前小学阶段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的实际情况,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小学阶段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有效教学。

首先,本文针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进行了介绍。

加法交换律规定了任何两个数字的加法运算结果都是不变的,即无论两个数字的加法运算顺序如何,结果都一样。

加法结合律规定当加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字可以将它们分成不同的几组,并分别计算每组的结果,最后把各组的结果加起来,最终的结果不会改变。

其次,本文介绍了实地调查和研究,发现目前,在小学阶段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中有一定的问题。

一些孩子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没有真正理解,有时会把它们混淆,甚至会把它们弄反了,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最后,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小学阶段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有效教学。

首先,教师应该给孩子讲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核心概念,使孩子们能够全面理解这两个规律,从而形成牢固的概念基础。

其次,在正式的教学中,应该安排一些具体的应用练习。

使孩子们在真实的环境下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增强他们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把握。

同时,在评价时也可以对孩子们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掌握,给予予以不同程度的重视和提出要求。

综上所述,学会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算数知识,也可以帮助他们在逻辑思维中更好地形成数字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更好地发展学习兴趣。

因此,在小学阶段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非常重要,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在掌握此类知识方面有所提高。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精选4篇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精选4篇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精选4篇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板书:a+b=b+a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69+一⑦2)+2869+(一⑦2+28)壹伍5+(145+207)(壹伍5+145)+207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教师板书:(a+b)+c=a+(b+c)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P28/做一做P31/4、1四、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五、作业:P31/3板书设计:加法的运算定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40+56=96(千米)56+40=96(千米)88+104+96104+96+88=192+96=200+88=288(千米)=288(千米)40+56=56+40(88+104)+96=88+(104+96)(学生举例)(69+一⑦2)+28=69+(一⑦2+28)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XXX《交换律》课堂实录与评析

XXX《交换律》课堂实录与评析

XXX《交换律》课堂实录与评析XXX《加法交换律》课堂实录师:喜欢听故事吗?生:喜欢。

师:那就给大家讲一个“朝三暮四”的故事吧。

听完故事,想说些什么?(结合生发言板书:3+4=4+3)师:观察这一等式,你有什么发现?生1:我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教师板书这句话)师:其他同学呢?(见没有补充)老师的发现和他很相似,但略有不同。

(教师出示:交换3和4的位置和不变)比较我们俩给出的结论,你想说些什么?生2:我觉得您(老师)给出的结论只代表了一个特例,但他(生1)给出的结论能代表许多情况。

生3:我也同意他(生2)的观点,但我觉得单就黑板上的这一个式子,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好像不太好。

万一其它两个数相加的时候,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等呢!我还是觉得您的观点更准确、更科学一些。

师:的确,仅凭一个特例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样的结论,似乎草率了点。

但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作一个猜想(教师将生1结论中的“。

”改为“?”)。

既然是猜想,那么我们还得——生:考证。

师:怎么考证呢?生1:我觉得可以再举一些如许的例子?师:如何的例子,可否具体说说?生1:比如再列一些加法算式,然后交换加数的位置,看看和是不是跟原来一样。

(学生普遍认可)师:那你们觉得需求举多少个如许的例子呢?生2:五、六个吧。

生3:至少要十个以上。

生4:我觉得应当举无数个例子才行。

不然,永远没有压服力。

万一你没有举到的例子中,恰好有一个加法算式,交换他们的位置和变了呢?(有人点头赞同)生5:我反对!举无数个例子,那得举到什么时候才好?如果每次考证都需求如许的话,那我们永远都别想获得结论!师:我个人赞同你(生5)的观点,但觉得他(生4)的想法也有一定道理。

综合两人的观点,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我们每人都来举三、四个例子,全班合起来那就多了。

同时大家也留心一下,看能不能找到“交换加数位置和发生变化”的情况,如果有及时告诉大家行吗?(学生赞同,随后在作业纸上尝试举例。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优秀11篇)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优秀11篇)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优秀11篇)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运算律的探索过程,发现规律,概括规律教学准备:学生活动场景图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玩一个语言游戏好吗?老师说一个词,你们把它倒过来说一遍,比如,我说“喜欢”你们就说“欢喜”,会说吗?好,现在开始:“你们”(生:们你)啊?什么意思?想“蒙”老师呀?那可不行。

开个玩笑,不过学习可千万不能蒙人,对吧?好,接着来,声音响亮些!“好听”(生:听好);“好说”(生:说好);“好学”(生:学好)。

师:好!这可都是你们自己说的哦!“听好!说好!学好!”老师希望大家在这节课的学习中都能做到这三点。

2、提出问题。

谈话:再过一两周,我们学校就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校运会了,最近,同学们锻炼的热情可高了,我们一起去体育活动场看看吧!体育活动场上有28个男生在跳绳,一qi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

提问:根据老师给你们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以下几种,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跳绳的有多少人?(2)女生有多少人?(3)跳绳的比踢毽子的多几人?(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5)跳绳的男生比跳绳的女生多多少人?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和“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三个问题。

二、探究规律,形成方法。

1、探究加法交换律,形成方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加法交换律优秀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加法交换律优秀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加法交换律优秀5篇《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一、诱趣激学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小动画1·动画片《朝三暮四》2·引发思考,感知规律看完这个动画片,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如果学生们笑了,就借机问问学生们笑什么?)引导说出:4+3=7(个)3+4=7(个)课件出示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得数都等于7,都表示猴子一天吃的桃子)。

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数学符号连接起来呢?(等号)课件演示:4+3=3+4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1、解决问题,发现规律谈话: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会骑自行吗?(会),李叔叔也会骑车,他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帮忙解决一下。

课件出示骑车主题图。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呢?(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问: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能)请在草稿本上做,老师下去找到需要的答案,板书黑板。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问:观察这两个同学的列式,你们发现呢什么?两个算式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课件出示40+56=96(千米)56+40=96(千米)40+56=56+402、举例猜想,概括规律课件出示4+3=3+440+56=56+40观察这两组算式,都是两边计算的结果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列子吗?同桌互相交流。

全班交流,把学生的汇报结果写在黑板上。

同学们真聪明,举了这么多的列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总结板书: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问:你能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吗?(加法交换律)我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老师这里有几组算式课件出示讲解过程①30+20 两位数加上两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是不变②100+30 三位数加上两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也是不变③1000+200 四位数加上三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还是不变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发现了不管这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他们的和不变。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课堂实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课堂实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课堂实录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道题:23+15+7=?小明,你来算一下。

小明:23+15+7=45+7=52。

教师:非常好,小明,你用了哪个加法律呢?小明:我用了加法结合律。

教师:加法结合律是什么意思呢?小明:就是先算最简单的两个数相加,然后再和剩下的数相加。

教师:对,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加法交换律是什么呢?小明:就是两个加数的顺序可以交换,结果不变。

教师:很好,小明,你理解得很透彻。

现在让我们做几道练习题加深一下印象。

同学们,你们可以跟小明一起来解答。

(教师出几道练习题,学生们认真做题)教师:时间到,让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答案,小明,你来念一下你的答案。

小明:第一题是35+18=53,第二题是24+16+7=24+23=47。

教师:非常好,小明,都答对了。

同学们,你们的答案和小明一样吗?有没有用到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呢?学生1:我用了加法交换律,把顺序调换一下,方便计算。

学生2:我用了加法结合律,先算最简单的两个数,再相加。

教师:很好,大家都做得很棒!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我们排队时,可以随时改变自己的位置,但总人数不变;比如,我们购物时,可以先做简单的加法,再把总数相加。

这些都是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应用哦。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那么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节课再见!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相关内容。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加法交换律是说两个数相加的顺序可以交换,结果不变;而加法结合律是指先算最简单的两个数相加,然后再和剩下的数相加。

这两个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准确地进行加法运算。

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更复杂一些的加法题目:27+15+8+13=?谁来做一下?小红:27+15+8+13=42+8+13=50+13=63。

加法交换律吴正宪教学实录

加法交换律吴正宪教学实录

加法交换律教学计划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 1. 理解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和含义; 2. 掌握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的方法; 3. 能够解决与加法交换律相关的问题;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情境引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思考; 2. 讲解示范: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加法交换律的定义和应用方法; 3. 练习演练: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4. 小组合作: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解决与加法交换律相关的问题; 5.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加法交换律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步:情境引入(5分钟)1.教师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思考,如:小明手中有3个苹果,小红给了他2个苹果,最后他手里一共有几个苹果?2.引导学生思考“交换”对于这个问题的影响,引出加法交换律的概念。

第二步:讲解示范(10分钟)1.教师通过幻灯片或黑板向学生介绍加法交换律的定义和含义:对于任意两个数a和b,a+b=b+a。

2.通过示例计算,引导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的运用方法。

第三步:练习演练(15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加法运算式,要求学生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2.学生在纸上进行计算,并与同桌进行互相核对。

3.教师在黑板上逐步展示解题步骤和答案,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的应用方法。

第四步:小组合作(15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2.教师出示一些与加法交换律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

3.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解决思路和答案,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第五步:总结归纳(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加法交换律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将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和应用方法进行总结。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补充。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这一章节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理解程度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能够迅速抓住要点,而有的学生在运用时还显得有些吃力。我意识到,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两个运算定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关于教学导入,我尝试通过提问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感觉效果并不如预期。下次我可以尝试用更贴近生活的小故事或情境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新知识产生好奇心。
-重点细节:
-加法交换律的理解:强调两个数相加时,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的理解:强调三个或三个以上数相加时,可以改变加的顺序而不影响结果。
-简便计算的方法: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计算过程,如将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结合在一起先算。
-实际应用: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用具体例子解释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效果较好。但在讲解难点时,可能还需要再细化一些。下次我可以增加一些对比和错误分析的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出易错点,加深对难点知识的理解。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这是一个很好的互动过程。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可能偏离了主题。为了提高讨论效率,我可以在活动前给出更明确的讨论要求和指导,确保学生们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讨论。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的小组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这说明学生在数学表达方面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置一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们多练习,提高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感觉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总体良好。但我也意识到,要让学生在课后能够自主复习和巩固,还需要给出更具针对性的练习和指导。因此,我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后作业,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优秀6篇)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优秀6篇)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优秀6篇)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一次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一、教师适当引导,进入新知。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这是同学们课外活动的情况。

谁能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联系题意讲解,并板书:28+17=45(人),问:还可能怎样想:17+28=45(人)。

板书算式。

2、比较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3、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4、举例: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自己写一写。

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核实是否相等。

5、总结规律:仔细观察,什么是规律?根据学生的回答,镜头引导发现规律。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可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学生思考,充分发表意见,老师给予肯定。

7、数学上,我们一般用a、b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a+b=b+a.老师小结:引出:加法交换律(板书)8、小练习:填数三、教学加法结合律。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动脑,有了很多发现。

大家真的很不容易。

现在让我们再解决一个问题,看看我们能得到什么。

课件演示2、列式解答,利用题意追问算式含义,并相机加括号表示先算。

还可能先算什么?说算式含义3.比较这两个公式:有什么区别?什么是一样的?为什么数字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方程。

4.出示书中的题目,说出来,算出来。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发现规律。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通用14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第56—第58页教学目标:1,让同学经受探究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把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2,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进展同学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力量,培育同学的符号感.教者: 唐荣教学设计:明确今日的教学内容板书:运算律简介运算律的含义:即运算过程中发觉的规律.一,教学加法交换律:1,出示例题画面,由同学认真观看画面并依据题中所提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选择相关条件并进行解答.2,同学沟通各自的解法,说说列式的理由板书:28+17 男生跳绳人数+女生跳绳人数17+28 女生跳绳人数+男生跳绳人数3,比较两式结果,总结规律4,由同学说出他们的发觉: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5,比较两式异同点,明确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逐步导出规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6,说明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太多太多,为了简明表示出这一规律,我们用一个字母式子表示为a+b=b+a,明确这里的a,b分别代表两个数,等号表示"不变".二,数学加法结合律的条件(通过例题发觉规律)1,依据例题的条件,你能求出参与活动一共有多少人吗各自列出算式:2,沟通解题方法,明确算理(28+17)+23 28+(17+23)由同学分别算出结果,并比较异同,明确虽然挨次不一样,但结果相同,说明这也是一种规律,由各人再举出例子试试,看这一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4,总结归纳这一规律,并学习用字母表示.5,明确两规律的名称.三,组织练习1,做第58页想想做做第1题,说出每一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2,做第2题,让同学先填一填,再说出各是怎么想的.3,完成第4题,说出每组题中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4,完成第5题.四,全课总结1,由同学说说本节课的收获.2,老师总结及要求这节课我们学习加法运算中的两种运算规律,要能精确说出它们的字母表达式,并明白其含义.关于学习它有什么作用,下节课我们再作进一步讨论.教学反思:通过学习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这样的想法:1,四班级组的同学已具备肯定的观看,分析,思索的力量,教学过程中要留意充分利用,引领他们去思索分析培育和提高这方面的力量.2,课堂上留给同学自主的空间,能够易于让同学发觉和理解相关学问,有利于激发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爱好.《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篇2教学内容:苏教版学校数学四班级上册p56-57例题及想想做做1~5题。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8篇)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8篇)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8篇)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一、加法交换律局限性尽管这一定律看上去似乎对于任何事物都显然成立,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没有时间的空间下(三维以内),加法交换律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一旦有了时间轴,这个定律就不成立了。

证明这个理论的实验之一如下:(1)取一个方体物体,如较厚的书或者魔方之类皆可。

将其平放在水平台上。

(2)让正上方的面、与桌面平行的面对你的面、与你右边的桌面平行的面为第一、第二、第三面。

他们相对的脸是四,五,六。

(3)定义操作a为将此长方体翻转180度。

即面三、六不动,一四交换,二五交换。

定义操作b为将左边的面翻至上方。

(4)执行a+b后,向上的一面为面六。

执行b+a后,向上的一面为面三。

显然a+b不等于b+a。

另外,如果用加法交换律把无穷数相加,结果可能是错误的。

二、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精选8篇)在教学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精选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的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灵活运用。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老师:同学们,今天是什么节日?生:植树节。

老师:是的,春天是种树的季节(展示课件)。

我们学校还组织了植树活动。

多少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他们打算种多少树?你想知道吗?生:想。

老师:(展示课件)这是我们学校植树的资料。

①这次参加植树活动的男生有36名,女生有22名。

②男生要植树60课,女生要植树44棵。

你能计算出有多少学生将参加植树活动,将种多少树吗?[评析:在课的开始,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创设了植树节的情境。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通用15篇)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三13页至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他们。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卡片教学过程: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一)创设情境1.谈话:同学们,长江,黄河就像两条长龙盘卧在中国大地,特别是黄河被称为我们的“母亲河”。

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黄河的知识,了解到了许多有关黄河的信息,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黄河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回答)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课件展示情境录像:(课件展示的关键是让学生从中知道黄河流域的小知识,例如上游: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中游:黄土高原下游:华北平原等小知识)最后大屏幕定格在信息窗三的情境图。

以上展示在大家面前的就是黄河流域图。

教师板书:黄河流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汇报,学生汇报:根据黄河流域图我了解到黄河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1、黄河上游长3473千米,中游长1206千米,下游长786千米;2、黄河上游流域面积是39万平方千米,中游是34万平方千米,下游是2万平方千米;)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口答。

教师板书出问题。

问题(1)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问题(2)黄河全长多少千米?(二)出示学习目标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将解决那些问题呢?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课堂教学实录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课堂教学实录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课堂教学实录教学内容:国标苏教版教科书第56—58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随着气候渐渐变冷,同学们都将要进行冬季锻炼了。

请看:这是某班同学进行冬季锻炼的场景。

(出示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生1:参加跳绳的男生有28人。

生2:参加跳绳的女生有17人。

生3:参加踢毽子的女生有23人。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生1: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生2: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生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生4: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师:同学们真会提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师:要求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生1:28+17=45(人)师: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生2:17+28=45(人)师:这两道算式结果怎样?都是求什么?可不可以用一个符号表示?生:它们的结果都相等,都是求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用等号连起来。

教师板书:28+17=17+28(学生齐读)师: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怎样列式?生1:17+23=40师:还可以怎样列式?结果怎样?生2:还可以写成23+17,它们的结果都是40人。

可以用等号连起来。

教师板书:17+23=23+17师:像这样的等式会写吗?谁来说一说?生1:100+200=200+100生2:45+16=16+45生3:……师:这样的等式多吗?生:多。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优秀7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优秀7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优秀7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它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

2、目标分析(1)教学技能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二、说教学过程(一)探索加法交换律:这部分分成4步进行1、感知规律课的开始出示第56页的例题(前两幅图),通过解决“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得出一个等式,从而导入新课,进行加法交换律的研究。

(设计意图: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并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2、验证规律(1)组织学生观察这个等式的特点,然后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

(2)运用自己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3、概括规律(1)通过自己仿写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概括出规律,尝试用语言表述。

(2)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着重强调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的简便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

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课堂实录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课堂实录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课堂实录第一节:加法交换律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加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是数学中的一条基本性质,你们都掌握了吗?学生A:老师,我知道。

就是两个数相加的结果不会改变,即使把它们的位置调换了。

老师:很好,就是这个意思。

加法交换律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a + b = b + a。

这里的a和b可以是任意实数。

下面,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学生A:老师, 3 + 5是8。

学生B:老师, 5 + 3还是8。

老师:你们都很棒!正是因为加法交换律的存在,我们可以轻松地知道3+5和5+3的结果都是8,无论顺序如何,都不会改变最后的和。

第二节:乘法交换律老师:接下来,我们将学习乘法交换律。

同学们,你们知道乘法交换律吗?学生C:老师,乘法交换律是两个数相乘的结果不会改变,即使调换它们的位置。

老师:很好,你理解得很准确。

乘法交换律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a × b = b × a。

同样,a和b可以是任意实数。

下面,请大家再看一个例子。

学生C:老师,2 × 4是8。

学生D:老师,4 × 2还是8。

老师:太好了!正是因为乘法交换律的特性,无论是2 × 4还是4 × 2,最终的结果都是8,我们无需担心位置的变化会改变乘积。

老师:通过今天的课堂学习,我们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和应用。

无论是加法还是乘法,只要满足交换律的条件,我们就可以方便地计算结果,无需担心元素位置的改变。

同学们在解题时,记得灵活运用这两条法则,加强自己的数学能力。

本文主要介绍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分别通过实录的形式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例子演示。

通过课堂实录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两个数学定律的含义和应用,加深对它们的记忆和理解。

同时,文章内容符合标题要求,采用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保证了文章的通顺流畅度。

最后,文档内容完全围绕主题展开,没有出现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文档质量较高。

加法交换律教学实录

加法交换律教学实录

《加法交换律》教学实录课前准备:写好例1的小黑板一块例1 口算:25+12 12+25320+50 50+32030+20 20+301600+280 280+1600教学过程:上课伊始,我跟孩子们这样谈话:孩子们,我们进行了3年的口算训练了,今天冯老师要来进行一次口算比赛。

想参加吗?孩子们一听说要进行口算比赛,顿时兴奋的不得了。

我微微一笑,做了一个示意大家安静的手势。

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孩子们都充满好奇地望着我。

我说,请听要求:1、请从数学书里轻轻拿出听算本;2、翻开听算本,写上日期:10月9日。

3、比赛规则:只写得数。

交待完要求后,我马上挂出小黑板,出示例1,接着宣布比赛开始。

孩子们马上进入了比赛的状态,“刷、刷”地在本子上迅速写着每道题的得数。

可几道题过后,有的孩子就把笔停在了空中,眼睛直盯着小黑板上的题,观察了数秒之后,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容,似乎发现了什么大秘密,然后迅速地写继续做题。

不一会儿,一双小手高举了起来。

我宣布:第一名诞生,XXX。

又一双小手举了起来,我接着宣布,第二名也产生了,XXX。

然后,第三名,XXX,XXX,XXX,XXX,……越来越多的孩子完成了。

当孩子们都做完以后,我随意把我的备课本卷成话筒状,极其高兴地走到第一名跟前,孩子们迅速把眼光聚焦了过来。

我乐呵呵地问道:“可以采访一下你吗?”那个孩子点了点头。

我说:“请问你为什么算的那么快吗?”那个孩子马上露出得意的笑容,说道:“当我算完第一、二排的加法算式以后,我发现每一排的两个算式的加数是一样的,只不过交换了位置,他们的和相等的。

”我摸了摸他的头,示意他坐下。

然后我接着说:“我非常欣赏他的发言,特别是他提到老师黑板上的算式好象有某个特点,哪个孩子想再来说一说?”这时,更多的孩子举起了小手,我随意请了一个,这个孩子大声说道:“每排算式的加数相同,只是位置交换了。

”我赞同的点了点头,向全班孩子提问道:“在他的表述中,描述这些算式特点的关键词有哪些?”孩子们说道:“交换,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法交换律》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页例1,练习五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交换律,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讲授法。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以天气问学生方式进行情景导入?
今天天气怎么样?你有在这种天气骑自行车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探究加法的交换律
1、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图
师: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一共骑了多少米?
生:上午比下午少骑多少米?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看看和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一样吗?
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

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板书)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40+56=96(千米)(板书)你是怎样想的?(上午骑的加下午骑的就是一天骑的路程)。

师: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生:56+40=96(千米)(板书)说说你的理由?(下午骑的加上午骑的就是一天骑的路程)师:我们口算出他们的得数,观察列出的两道不同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都是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的总数。

师:那你能不能用一个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40+56=56+40(板书:40+56=56+40)
师: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么?小组讨论。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三条等式)20+83=83+20 19+7=7+19
273+27=27+273
师: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
生:不能写完。

(板书:省略号)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等号两边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生:相同的地方:都是加法,两个加数都相同
生:它们的结果一样
生:不同的地方: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了(用手势来表示加数交换了位置)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生: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3名)
师小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个规律就叫做加法交换律。

(板书:彩笔写交换位置,和)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对简单的数学规律能有所发现,所以让学生自己观察等式的特点,并从中发现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最后还归纳出了研究方法,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三、探究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刚才我们都是用已知数来研究的,那你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你的发现吗?试一试。

生1:可以用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2:可以用○+□=□+○
生3:我们可以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 a+b=b+a
师: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可真多!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有的学生用字母,有的学生用图形,有的学生用字,有的学生用标点符号……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方便学生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了初步基础。


师:同学们,其实啊,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还记得加法验算是怎样的吗?(课件出示加法算式和用加法验算的式子)
下面一道题876+1924=,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师:今天,我们研究加法交换律。

那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闯关1、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46+59=46+59(错,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
90+10=5+95(错,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7+45=35+47 (错,加数不相同或和不相同)
a+800=800+a(对)
2、运用加法交换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字母。

355+423=423+()
258+()=340+()
a+268=268+()
3、运用加法交换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图形或字母。

()+◇=()+○
☆+()=△+()
a+()= b +()
4、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3 +
4 + 7= 3 + 7 +4(使用加法交换律使运算简便了)(小结:加法交换律与加数的个数无关,对于任意多个加数都成立。

三个数、四个数甚至更多的数相加,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


5、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5+42+65=35+( )+( )
6、认真计算,并填表。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含量,学生在观察辨析中比较,在思考对比中升华,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谈收获
新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巩固所学知识,重视学法总结。

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40+56=56+40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a+b=b+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