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分解与合成说课
水的分解与合成教案
水的分解与合成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的分解与合成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激发学生对水的分解与合成实验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引入水的分解与合成的概念。
介绍水的分解与合成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分解与合成的意义。
通过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4 教学资源: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电解器等。
实验试剂:水、氢氧化钠、硫酸等。
1.5 教学步骤:引入水的分解与合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分解与合成的意义。
演示水的分解实验,解释电解水的原理。
演示水的合成实验,解释水的合成的过程。
第二章:水的分解实验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解水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电解水的原理。
讲解水的分解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水的分解过程。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电解水的原理。
2.4 教学资源: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电解器等。
实验试剂:水、氢氧化钠、硫酸等。
2.5 教学步骤:讲解电解水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电解水的过程。
演示水的分解实验,让学生观察电解水的现象。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第三章:水的合成实验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的合成的过程和实验方法。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水的合成的过程。
讲解水的合成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水的合成过程。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合成的意义。
3.4 教学资源: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氢氧化钠、硫酸等。
3.5 教学步骤:讲解水的合成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水的合成的原理。
演示水的合成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的合成现象。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第四章:水的分解与合成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的分解与合成的应用领域。
水的合成说课稿
水的合成说课稿
大家好!我讲的课题是----水的合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教材版本:“水的合成”是鲁教版五四制初三化学全一册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一部分为水分子的运动及分解与合成,第二部分为水分子的变化。
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分子的运动为题,分析了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实质,了解了水的循环及人工净化。
而在第二节把重点放在分析水的分解与合成上。
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是在水分子的运动原理基础上分析水的分解与合成的实质是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从而揭示化学变化的实质。
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对以前分子的认识,学生从分子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认识,使学生初步建立“微粒构成物质”的观念。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水的合成)的微观分析,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水的分解与合成教案
水的分解与合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分解与合成反应;2.理解水的分子结构和成分的变化;3.掌握水的分解与合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能够通过实验验证水的分解与合成反应。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酸、碱、水杯、导电实验装置;教学资源:教学PPT、实验指导书;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杯水并引导学生思考:水是由什么组成的?能不能把水分解成其他物质?能不能合成水?然后与学生互动讨论,引导出水的分解与合成的话题。
二、理论讲解1.引导学生了解水分子的结构及成分是氧原子和氢原子。
2.讲解水的分解反应:2H2O(水)→2H2(氢气)+O2(氧气)水分子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3.讲解水的合成反应:2H2(氢气)+O2(氧气)→2H2O(水)氢气和氧气合成水的化学方程式。
三、实验探究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实验1:水的分解反应。
实验步骤:(1)在一个水杯里放入足够的水。
(2)将导电实验装置的两个电极分别插入水中。
(3)将杯子倒置放在架子上。
(4)连接导线到电极上,再将另一端与电源连接。
(5)打开电源,观察电极的变化。
2.实验2:水的合成反应。
实验步骤:(1)在一个水杯里放入适量的氢气和氧气。
(2)点燃一个火柴,慢慢地放在杯子的开口的附近。
四、实验结果分析1.学生观察到实验1中,电极上会产生气泡,氢气逸出,电极上会呈现黑色;实验2中,氢气和氧气混合燃烧,产生水。
2.分析结果:实验1表明,在电解水的过程中,水分子被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实验2表明,在适当条件下,氢气和氧气可以合成水。
五、知识总结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水的分解与合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提供正确答案。
水的分解反应:2H2O(水)→2H2(氢气)+O2(氧气)水的合成反应:2H2(氢气)+O2(氧气)→2H2O(水)六、拓展延伸教师展示其他水的分解和合成反应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七、课堂练习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化学上册-《水的分解与合成》教案-03
第二章第二节水的分解与合成(第一课时)第1课时水的分解1、能从微观描述水的组成,体会水资源的重要作用。
2、从微观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以及分子与原子的区别,能说出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3、了解分解反应。
【学习重点】通过水的电解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及原子【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学习任务一:探究水的组成。
学生活动:完成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分解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分解的实验实验目的:探究水的组成实验仪器、药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和方法:结论: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水是由___________对结论的微观解释:当水分子分解时,构成水分子的____原子和_____原子进行了从新组合。
每____个____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_____个_____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很多的氢、氧分子组合成水电解器中的氢气和氧气。
水发生上述变化是破坏旧分子,形成新分子的变化,因而属于________变化,所以化学变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二:探究原子的概念有的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如:铁是由________构成,铜是由________构成,金刚石是由_________构成,氦气是由_________构成。
原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合作共建:分子与原子有什么关系?→→+三、系统总结:四、诊断评价:1、右图是电解水实验的简易装置图,由实验现象可以确定:A 连接电池_____极,若A 试管得到10mL 气体,则B 试管得到______mL 气体。
_____极生成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_____极生成的气体可以燃烧,发出________色火焰。
该实验说明水是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
水的分解与合成教学设计
水的分解与合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水的分解与合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明白水的分解与合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并总结水的分解与合成的实验现象及规律。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酸洗玻璃瓶、导管、塞子、燃气灯、点火机、水槽、试管架等;2.实验试剂:硫酸、氢氧化钠和蒸馏水等;3.PPT、教材、实验手册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下列知识点:为什么水是液体?水的化学式是什么?水有哪些性质?大约有多少的水分布在地球上?二、水的分解实验(25分钟)1.实验步骤:a.实验前准备:将燃气灯点燃,将试管架架设好,准备好试管;b.将一定量的蒸馏水倒入一个酸洗玻璃瓶中;c.用导管将瓶内的气体引入试管中,并利用火把试管封口;d.观察试管内的气体变化,并记录实验现象;e.将试管封口打开,将镊子轻轻靠近试管口,并观察有无反应。
2.实验现象:a.导管引出的气体被点燃后,发出明亮的火焰,火焰会随着时间逐渐变弱,最后灭掉;b.将镊子靠近试管口,试管内的气体会重新点燃。
3.实验过程分析:a.导管引出的气体即为氢气,氢气会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形成水蒸汽和火焰;b.试管内的氧气与氢气反应时,会重新点燃试管内的气体。
4.实验结果总结:a.实验现象说明了水可以通过电解实验进行分解,分解为氢气和氧气两种气体;b.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水)→2H2(氢气)+O2(氧气)。
三、水的合成实验(25分钟)1.实验步骤:a.实验前准备:将酸洗玻璃瓶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b.在瓶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固体,酸碱反应产生热量时需小心操作,注意不要使热液溅起;c.将试管翻过来放入试管架中,并将试管口浸入水槽中,待气泡充满整个试管后,用导管导入酸洗瓶中;d.等待一段时间后,观察试管内氧气的集合情况以及酸洗瓶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2.实验现象:a.在试管内的氧气的集合情况;b.酸洗瓶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从无色变为淡蓝色。
初二化学水的合成与分解教案
初二化学水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目标:了解水的合成与分解的反应过程和相关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一、知识概述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
水的化学式为H2O。
在化学反应中,水可以通过合成反应与分解反应进行转化。
二、水的合成1. 实验材料:氢气生成装置、氧气气源、点燃装置、试管、试管架、水槽、防护眼镜、手套、导管等。
2. 实验步骤:a) 将试管插入氢气生成装置中,用水槽中的水将试管充满水。
b) 打开氢气生成装置开关,通过试管中的氢气进一步冲洗试管。
c) 使用点燃装置点燃试管中的氢气。
d) 将试管移到水槽中倾斜,打开氧气气源,让氧气与燃烧中的氢气反应。
e) 观察试管中的现象,发现水滴产生。
3. 实验现象:观察到试管中的氢气燃烧产生火焰,水滴随着火焰燃烧到试管壁上的冷凝液产生。
4. 实验原理:氢气与氧气发生剧烈的反应,生成水分子。
该反应被称为合成水的反应。
5. 实验注意事项:a) 进行实验时,确保实验环境安全,佩戴好防护眼镜。
b) 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注意保持试管的稳定。
三、水的分解1. 实验材料:电解槽、铜板、导线、电源、防护眼镜、水和发光二极管(LED)等。
2. 实验步骤:a) 准备一个电解槽,将两片铜板分别连接在电解槽的阳极和阴极上。
b) 将电解槽中注入适量的水,以覆盖住铜板。
c) 使用导线将电解槽的阳极和阴极分别与正负极的电源连接。
d) 观察实验现象,同时使用LED指示灯来检测水的分解。
3. 实验现象:在电解过程中,氢气气泡在阴极产生,氧气气泡在阳极产生。
同时,由于水分子的分解,导致水的减少。
4. 实验原理:水可以通过电解进行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
该反应称为水的电解反应。
5. 实验注意事项:a) 在进行电解实验时,确保实验环境安全。
b) 实验时要小心操作,注意保持试验装置的稳定。
四、拓展探究1. 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合成水和分解水的条件、速率和影响因素。
水的分解与合成教案
参评教案第二单元自然界中的水水的分解与合成濮阳市第五中学程瑞隔第二节水的分解与合成濮阳市第五中学程瑞隔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水的组成并能用微观的观点解释电解水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及综合分析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变化与了解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电解水和验证气体的微型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不是盲目服从于课本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水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教学难点:理解水分子电解的微观过程以及气体的验证方法。
三、对本课题分析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获得的,它既与事实相符,又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和方法。
这样展现知识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四、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法、设疑提问法、实验验证法,多媒体直观形象展示法五、教具准备:注射器、小玻璃药瓶、输液管、稀硫酸、双氧水、锌粒、二氧化锰粉末、火柴、小木条、酒精灯、多媒体课件等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水的分解与合成一、电解水实验二、实验结论1.宏观现象; 1. 宏观:2.微观过程: 2. 微观: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水的分解 说课稿
初三第二单元第三节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水的分解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 水的分解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一、教材版本水的分解是鲁教版五四制初三化学全一册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节第一课时。
二、目标确立(一)教材分析在第一单元“物质组成的奥妙”中学生已经接触以下知识: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水是由大量的肉眼看不见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不仅能相互结合形成水分子,还能两两结合形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本节课解开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同时,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揭开了化学变化的本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定在让学生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深刻认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微粒是怎样变化的,通过对水的分解的宏观现象的分析,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物质组成的奥妙;通过对水分解的微观解释,使学生逐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让学生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来物质的化学变化。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2个月的初步学习,积累了若干知识、能力和情感体验。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对化学这门新接触的课程既有浓烈的好奇心又有一些因认识不够带来的恐惧,对世界的认识还停留在宏观角度,多数学生还不能娴熟地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变时,不能超出他们的认知水平。
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但是对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的生成物的推测有一定的难度。
产生的气体是什么?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猜测的结果是多样性的,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电解水时产生的气体是不是水蒸气?产生的气体与水沸腾时产生的气体一样吗?怎样区分它们?怎样验证?以此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水的分解与合成教学设计
第二节水的分解与合成第一课时(水的分解)教学设计思想:化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从微粒的角度认识宏观的物质变化,进而掌握化学变化的实质和规律,使化学能为人的素养的提高、科技的进步、环境的改善、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本节课的主旨是通过化学教学,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构建起化学核心观念—微粒观和发展观。
其中微粒观是属于知识层面的,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如:化学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物质的性质就不同,这种性质的差别是由于物质内部的结构决定的。
微粒观是比较显性、客观的,它由浅入深地贯穿整个中学化学的始终。
发展观则是学生在有了一定的知识积淀后,对化学进行反思而形成的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更为隐性。
它是微粒观的落脚点,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深远的意义,是化学学习的驱动性观念,不容忽视和淡化。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让学生知道水分解的产物,认识分解反应,鉴别氢气和氧气的方法;2.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3.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过程与方法1.通过水分子分解的微观示意图或微观动画的分析,使学生能从微观上解释水的分解过程;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交流反思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问题讨论,活跃学生思维,增进交流与表达意识;2.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丰富科学体验,激发探究兴趣,并初步形成微粒观。
重点难点重点:做好电解水的实验,知道水分解的产物;难点: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仪器用品1.水电解器、试管、导线、电池、炭棒等;2.金、金刚石、氦气的有关图片。
教学设想教法设计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多媒体展示动画等手段主动获取知识,体现合作互动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验探究、分析总结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水的分解和合成教学范例
第三单元课题1 水的分解与合成导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水的组成。
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2、过程与方法: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重点: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课时:一课时实验准备:直流电源、水电解器,试管、酒精灯、火柴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复习旧知空气的组成如何?2、情景导入:我们学习了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自然界中还有什么物质与人类活动、生产密切相关呢?俗话说“不吃一月,无水一周”,今天开始学习自然界中的水。
想一想:1、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2、留意过我们身边的天然水都是纯净物吗?3、水究竟是由哪些元素组成?二、知识点拨:[实验3-1]:水的电解现象:1、两极都产生无色的气体2、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3、与是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 复燃 ——氧气4、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 讨论: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结论::有氢气和氧气生成,说明电解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H 2O −−→−通电H 2 +O 2 分解反应5、多媒体课件演示6、介绍氢气:物理性质: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化学性质:可燃性(产生淡蓝色火焰)验纯方法:如图所示讨论:氢气H 2 氧气 O 2 水H 2O 在组成上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从元素种类的角度去考虑)总结:略练习:课后习题(略) 元素种类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组 成 纯净物 混合物 物质 种类 物质。
水的分解与合成说课
水的分解与合成第一课时说课稿各位老师评委好:我说课得内容为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二节《水的分解与合成》的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通过水电解的探究,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即化学变化是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并为以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奠定初步基础;教学起点定位于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对以前分子的认识,又通过实验现象引出氢气和氧气,为以后学习二者的性质作出铺垫。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对水电解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并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
2、通过本节学习,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形成微粒观。
3、通过水分解的实验,了解分解反应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电解水实验,学会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2、通过水分解的微观示意图,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3、、通过电解水实验能量的转化,知道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树立物质宏观现象是由微观结构决定的化学基本观念,学会用化学眼光,从微观上分析自然界中的物质变化。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体会化学对社会的重要性,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他们学好化学服务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水的组成2、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四、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探究,学生已经了解了水在加热时变成水蒸气时,发生变化的只是水分子的距离和排列方式,也了解了水,氢气,氧气的微观构成,本节课仍以水为载体,通过电解水实验继续探究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奠定了基础。
水的分解与合成1教案
学科组理化组年级九年级学科教学过程《水的分解》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3、掌握分解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4、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
5、发展善于合作、善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重点: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理解并掌握化学变化的实质,能理解原子和分子的区别教学难点: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讲授新课]一、水的分解[探究活动][出示]: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3、养成科学探究精神。
提出问题: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做出假设: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进行实验]:利用多媒体播放水分解的视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1.两个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大约为多少2.猜想是何种气体?如何验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猜想。
根据实验现象,小组讨论填写P31的内容并交流。
[出示]:实验现象总结:1、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2、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____该气体具有______,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3、正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是___交流与反思: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而电解水是____变化。
化学水分解与组成教案初中
化学水分解与组成教案初中
目标:了解水的化学成分和水分解反应
一、引入:
1. 引导学生思考:水是什么?它的成分是什么?
2. 导入学习目标:今天我们将学习水的化学组成和水的分解反应。
二、水的化学组成:
1. 展示实验:将水通过电解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2. 讲解:水的化学式为H2O,表示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3. 提问:水的化学组成是什么?水的化学式是什么?每个水分子由什么原子组成?
三、水的分解反应:
1. 展示实验:用电解水的方法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2. 讲解:水的分解反应是一个反应性比较强的反应,需要较大的能量才能进行。
3. 提问:水的分解反应会产生什么气体?这个反应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进行?
四、实验操作:
1. 实验材料:电解设备、水、导电材料等。
2. 实验操作:学生亲自操作电解水实验,观察氢气和氧气的产物,并完成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
五、总结:
1.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的化学组成和水的分解反应。
2. 拓展:可以讨论水的其他性质和应用,如水的熔点、沸点,水的溶解性等。
六、作业:
1. 完成水分解反应实验报告。
2.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水的其他性质和应用。
七、反馈:
1. 学生回答问题并确保他们对水的化学组成和分解反应有了深刻的理解。
2. 教师总结课堂反馈,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第一课时)
第二节水的分解与合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对电解水实验的探究,认识水的组成。
2. 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初步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3.认识分解反应,并能对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4. 能说出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教学重点:通过对电解水实验的探究,认识水的组成。
教学难点: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初步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而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如果向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活动天地: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但通过普通玻璃尖嘴点燃只能观察到黄色火焰);3、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注意事项:1、必须先切断电源才能进行验证气体的实验;2、点燃气体时眼睛尽量远离,以免危险:3、将装置中的气体放出时,轻轻挤压玻璃球即可。
学生分组实验:按照39页活动天地的要求合作完成实验(约5分钟),然后结合课本40页第一、二段,组内讨论完成下列问题(此环节约15分钟):1、实验现象:①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与负极相连的管内液面下降(填快或慢)。
管内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大约是。
②点燃体积大的气体,现象是,依此判断该气体是。
③体积小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判断该气体是。
2、获得结论:①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气体是,与负极相连的气体是,两者的体积比是。
②水通电分解是变化,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其文字表达式为:,由此可知,水由、元素组成。
讨论完毕后,由学生代表阐述答案并纠错。
师生小结:通过动画模拟实验,完成要点归纳。
板书:一、电解水1、正氧负氢,正一负二2、水由氢、氧元素组成。
提出问题:这个实验从分子、原子角度是如何发生的?一起来阅读课本40页第三、四段,并观看动画模拟。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单元 2.2 水的分解与合成教案 鲁教版
水的分解与合成教学目标: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3、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
起点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重点:1、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1、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交流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活动天地]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3、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提出问题: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做出假设: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3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分析归纳:1、电解水是——————变化。
《推荐》鲁教版化学九年《水的分解与合成》说课稿
4. 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 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3. 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2.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 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水的分解与合成》说课稿
二、学情分析
• 学生已知道了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对于
某些问题掌握的还不够全面,对于从微观 世界来认识物质还达不到掌握的程度,还 有反应的类型也需进一步理解应用,学生 的抽象思维还处于起步阶段。
三、 学法指导
1. 查阅课本及有关材料,对本节知识有初步了解。 2. 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复习,学会通过习题掌握化
1、梳理知识
“合作交流 拓展提高”
• 利用设置的问题,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在
“玩”中找乐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一 些意识;
• 使知识前后联系得到巩固并突破难点。
2、展示自我
• 是为了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情况,通过
课堂上的形成性评价来激励学生的学习,使学 生知道能够做什么,还要做什么,以增加自己 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好的发展。
四、 教学方法
➢本课依据课型的特点,采用问题讨论式 、循序渐
进教学,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 生进行练习,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概念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以及小组相互交
流的方法,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小组评价 通过组内学生答对答错的题目、学生
① 是为了检测学生的理解情况和运用情况,我运
用了以下几个问题:
② 为检测学生的能力提高情况我设计了一下几个
问题:
3、谈谈收获
• 设计意图: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总是教师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实际是教师对知识内容 的一个机械重复,而通过学生多方面地交流 收获,不仅把学生进一步推倒了主体地位, 而且也能全面检验前面教师所设想的“三维” 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一、 教材分析
2. 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的分解与合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好:
我说课得内容为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二节《水的分解与合成》的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通过水电解的探究,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即化学变化是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并为以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奠定初步基础;教学起点定位于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对以前分子的认识,又通过实验现象引出氢气和氧气,为以后学习二者的性质作出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水电解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并通过对水分解
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
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
2、通过本节学习,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形成微粒观。
3、通过水分解的实验,了解分解反应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电解水实验,学会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实验现象的
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
2、通过水分解的微观示意图,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提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3、、通过电解水实验能量的转化,知道在化学反应过程中
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树立物质宏观现象是由微观结构决
定的化学基本观念,学会用化学眼光,从微观上分析自
然界中的物质变化。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
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体
会化学对社会的重要性,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增强他们学好化学服务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水的组成
2、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四、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探究,学生已经了解了水在加热时变成水蒸气时,发生变化的只是水分子的距离和排列方式,也了解了水,氢气,氧气的微观构成,本节课仍以水为载体,通过电解水实验继续探究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奠定了基础。
五、介绍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并体现以下特点:
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在最后知识回顾时利用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两遍实验加深了实验现象的记忆,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学生也为其形式之
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凸显化学生命课堂,彰显学生个性。
在教学设计中层层设疑,引领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拓宽思维,力求问题具有开放性、思考性、启发性,难易适度,让课堂成为智慧的比拼,灵性的舞动。
六、教学过程
本节内容量大,我采用开门见山导入课题,让学生直接走进学习主题。
用先入为主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1. 以问题为主线,以实验为载体,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我通过水加热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设计问题水通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实验时间较长,学生也不能单单盯着实验仪器看,在等待实验结果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观察实验。
且燃烧与复燃在瞬间完成,
2.(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3 、在原子这一部分,我通过学生熟悉的水氧气,氢气的构成,设计问题,分子是否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粒?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本,学生会很轻松的找到答案;联系分子的知识我设计了3个问题,引导学生会利用原子的知识解析现象;我又给学生展示了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到的硅原子图像,不仅为了让学生能深切体会到原子很小,同时引导学生从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能力中感受人类的伟大智慧。
4、在课堂练习上分基础闯关和潜能展示,即面向全体同学又彰显个人能力。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
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最后,由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及疑问,我可以检测到这节课是否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正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整个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学到了知识,在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考验,能促进双方面共同的发展。
我希望这样的教学运用到实践中,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能带动课堂气氛,体现学生主体性,较好的完成本节课。
教学反思:本节如果是师生间交流互动,我将采用分组实验,这样一是锻炼学生实验技能,二是更方便观察实验现象。
而演示实验坐在后面的同学观察现象有困难,是本节不足之处。
本节内容量大,实验时间长,合理安排课堂学习节奏,让课堂流畅生动是本节关键所在。
在准备过程中我反复做实验,力求在4分钟以内能看到明显的现象,体积比现象明显,氢气也很容易点燃,氧气使带火星木条复燃不成功,只能看到有点火星闪动,这样的实验肯定是失败的,我又反复做,查找原因,终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完美的实验效果。
为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在最后小结时我又采用了实验实物投影,让学生更清晰地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本节课我力求语言简洁生动,演示实验规范准确,实验现象明显清晰,问题设计合理有效,从而达到让本节课富有生机活力。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希望大家能给予批评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