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古文及诗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整理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整理版)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一、解释:1、华夷如一2、士人3、漫游4、入幕5、读书山林6、贬谪7、文以明道8、传奇9、词10、《全唐诗》二、填空1、唐代得强大,为文化得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得环境。
2、唐代得思想领域,就是并存,三者思想得交融,就是唐代思想得基本特点。
3、唐代文学得繁荣,表现在得全面发展与作者众多上。
4、以为分水岭,唐代文学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5、唐散文得发展,主要出于动机。
6、唐传奇得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得成熟。
7、词得出现,主要因为得需要。
词随燕乐起,选词配乐,依调填词,都为了。
三、简答1、唐代士人得人生态度怎样?2、唐代文化得繁荣对文学有什么影响?3、佛教对唐文学有什么影响?4、道家、道教对唐文学有什么影响?5、唐代文学繁荣得自身原因就是什么?6、唐代散文文体文风革新经过了哪几个阶段?7、词得出现与兴起有哪些原因?四、论述:论述唐诗得发展轨迹。
第一章南北文学得合流与初唐诗坛一、背诵默写篇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野望》、《从军行》(杨炯)、《度大庾岭》、《渡汉江》、《感遇》其三十五、《登幽州台歌》。
二、名词解释:1、贞观诗风2、上官体3、初唐四杰4、文章四友5、沈宋6、王绩三、填空1、隋代得建立,结束了年南北分裂得局面。
终隋一朝,南北诗风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得得过渡性质。
2、初唐四杰从宫廷诗人得写诗倾向,转向了。
3、“文章四友”与“沈、宋”,属“台阁体”诗人,为唐代诗得定型作出了贡献。
4、陈子昂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就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得起点。
5、隋、唐统一后,融合南北文学之长,创造新文学,经历了隋、初唐年得探索过程。
6、、沈、宋之称,成为定型得标志。
四、简答1、卢思道得《从军行》如何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得特长?2、贞观诗坛对南北文学得认识就是什么?3、初唐四杰对文风得自觉追求就是什么?4、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有何得失?五、论述1、陈子昂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得关系就是什么?2、试述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得诗歌意境美。
中国古代文学欣赏-唐代中唐其他诗派和诗人
第三节 韩孟诗派
• “荒国陊(duò)殿,梗莽邱垄,不足为其怨恨悲 愁也;鲸呿(qū)鳌掷, 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 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 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 意。” ——杜牧《李长吉歌诗叙》 “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马端临《文献通考》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李益:中唐最杰出的边塞诗人。 • 刘长卿: “五言长城” • 韦应物:中唐山水田园诗人;王孟韦柳
第二节 刘禹锡和柳宗元
• “二十年间万事同”
第二节 刘禹锡和柳宗元
• 刘禹锡的诗歌创作: • 雄直劲健的豁达诗篇; • 精炼隽永的咏史怀古; • 清新平易的民歌风味。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闻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第三节 韩孟诗派
韩愈的诗歌: •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
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 “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 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 ——陈寅恪
山石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第二节 刘禹锡和柳宗元
• 冷峭简淡的柳宗元诗歌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杜牧《山行》原文、译文、赏析
杜牧《山行》原文、译文、赏析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
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
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
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
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
杜佑的樊川别墅在长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枚常在园中嬉戏。
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
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23岁写《阿房宫赋》。
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
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
大和七年(833),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颇好宴游。
大和九年,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
开成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
旋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
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
后任池州、睦州刺史。
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
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之力,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大中四年,出为湖州刺史。
次年,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
第三年,迁中书舍人。
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
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他忧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
他在《郡斋独酌》里说自己:"岂为妻子计,未在山林藏。
李贺古诗文
李贺古诗文李贺(790~816) ,中国唐代诗人。
字长吉。
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
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
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
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家已没落。
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
元和三、四年间(808~809),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
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
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
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郁郁不平。
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在京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
李贺得有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
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后辞官归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
一生体弱多病,27岁逝世。
死前曾以诗分为四编,授其友沈子明。
死后15年,沈子明嘱杜牧写了序。
人们出于对李贺的怀念,传说李贺临死时,见天帝派绯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楼作记文;又传其母一夕梦见李贺,说他正为天帝作白瑶宫记文(李商隐《李贺小传》及张读《宣室志》)。
昭宗时,韦庄上奏请追赐李贺进士及第,赠补阙、拾遗官职。
但因宫廷发生事变,所奏被搁置。
李贺曾自编其集。
有《李贺诗歌集注》。
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文献通考》中说:“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古诗文《渔翁》赏析
古诗文《渔翁》赏析渔翁唐朝: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翁译文及注释【译文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撸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注释⑴傍:靠近。
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⑵汲(jí):取水。
湘:湘江之水。
楚:西山古属楚地。
⑶销:消散。
亦可作“消”。
⑷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⑸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⑹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
”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
”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
”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
”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渔翁鉴赏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
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
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
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
由夜而晨,是人类活动最丰富的时刻,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刻,本诗即以此为景色发展的线索。
因此,渔翁不断变换的举止行动和自然景色的无穷变幻便有了共同的时间依据,取得极为和谐的统一。
全诗共六句,按时间顺序,分三个层次。
中唐诗人及其代表作
中唐诗人及其代表作韦柳:中唐诗人韦应物、柳宗元的合称,二人皆长于山水田园诗,且诗风淡远,后人往往并称之。
1、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有何相同与不同?刘禹锡、柳宗元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穷僻荒远的贬所度过的,所以抒写内心的苦闷、哀怨,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着精神,便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但二人风格又有不同:(1)刘禹锡性格倔强刚毅,善化低回哀婉之音为慷慨激越之韵,因而诗中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和豪健雄奇的风格。
擅长近体,大都简捷明快,风调俊爽,哲理与诗情渗透其中;柳宗元性格激切、执着,面对沉重的人生忧患,很难解脱出来,诗作大都染上浓郁的幽清悲凉色彩。
作品于淡泊中呈现出幽怨冷峭的风格。
(2)刘禹锡最有代表性的是咏史怀古诗,表现了他对历史、人生沉思后的感悟,有一种隽永的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不仅有相当的深度和力度,而且耐人涵泳。
柳宗元成就最高的是山水诗,构思精巧,意境清新,情致深婉,处处流露出孤寂凄婉的情绪,显示出其清峻高洁的人格,苏轼概括为“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总的说来,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气雄,柳诗骨峭;刘诗风情朗丽,柳诗淡泊简古。
中唐最知名的新乐府运动,还有古文运动。
而中唐还有一些其他的诗歌派别,比如刘长卿和韦应物的山水田园派,大历十才子和李益的仿盛唐诗,韩愈、孟郊和贾岛的清奇,以及一个奇峻险怪的李贺。
|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田园派看着这个名字就知道继承的是孟浩然王维的风格了。
刘长卿以五言诗著称,以抒发哀伤的情绪来描写山水景物,在山水中寄寓着悲冷寂寞的情感。
比如他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还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青山斜阳闲淡清冷,这是他诗歌中的普遍情调。
韦应物高雅闲淡的一面比较突出,他和刘长卿一样,也以山水田园诗著称,诗中的情绪大多数是对现实的不满。
比如《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中唐诗歌
顾况
顾况,727-815?,字逋翁,海盐人,肃宗至
德进士。长于歌诗,性好诙谐,尝为韩滉节 度判官,与柳浑、李泌善。浑辅政,以校书 征;泌为相,稍迁著作郎。悒悒不乐,求归, 坐诗语调谑,贬饶州司户参军。后隐茅山, 以寿终。
江上 江清白鸟斜,荡桨罥蘋花。 听唱菱歌晚,回塘月照沙。 听子规 栖霞山中子规鸟,口边血出啼不了。 山僧后夜初出定,闻似不闻山月晓。
大历诗坛
大历诗风: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到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 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由于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战乱, 使大历诗人的心态产生明显的变化。失去了盛唐诗人的昂扬 精神风貌。他们的诗,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 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 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 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大历十才子。唐大历间(766~779)经济一度回升、繁荣,政 治上出现了短时的升平气象,其时文坛活跃着一群诗人。 《新唐书· 卢纶传》:‚纶与吉中浮、韩翃、钱起、司空曙、 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皆能诗,齐名,号‘大历 十才子’。‛大历十才子的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他们 的诗,或寄情趣于山水景物,或写日常生活琐事和羁旅愁思, 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皎然 《诗式》:‚大历中词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以为 己有,吾知诗道之丧,正在于此。‛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 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 腻雕琢,大多写得精致工整,其钱起成就最高。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中唐时期的诗歌创作与风格变革
中唐时期的诗歌创作与风格变革背景介绍中唐时期指的是公元8世纪至9世纪初,也就是唐朝盛世中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变化,中国古代诗歌经历了一段重要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诗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创作和风格变革,并对传统文学进行创新。
文艺复兴与古文运动在中唐时期,文艺复兴和古文运动对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艺复兴使得文人们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研究、模仿和吸收先贤们的作品。
同时,古文运动强调以古为鉴,追求语言简练和表达精确,在诗歌创作中对格律和用字做出了重要调整。
新雅俗共赏的创作风格中唐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创作风格,即雅俗共赏。
雅俗共赏强调平民化、大众化的审美观念,诗歌内容更加贴近人民生活,艺术表达方式更加通俗易懂。
这种风格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士大夫文人的专属领域,使得广大民众也能享受到高雅诗歌的乐趣。
诗人形象与创作主题多样化在中唐时期,诗人们体现了更为鲜明的个性和多样化的创作主题。
他们以自我表达为目标,追求真实感觉和情感抒发。
一方面有了塑造个人形象的小令派诗人,例如杜牧、裴度等,他们将自己真实的情感和经历融入到诗歌当中;另一方面还有探索大气和哲理题材的较尚派诗人,如元稹、李白等,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出豪放奔放和宏大恢弘的艺术风格。
西方文化影响下的变革在中唐时期,随着唐朝与西方世界之间交流日益频繁,一些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种影响体现在主题选择上,并且促使了中国诗歌的进一步变革和开放。
结语中唐时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创作风格与之前的盛唐时期有明显差异。
这个时期的诗歌不仅呈现出多样化的创作主题和形式,还在内容、风格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变革。
中唐诗人们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塑造了自我形象,表达了个人情感,同时也接纳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与融合。
中唐古文运动名词解释
中唐古文运动名词解释
中唐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被称为“韩、柳、欧阳、司马、李”等五家文学流派的兴起时期。
在唐朝中期时,由于诗歌的创作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且唐代的文学已经趋于成熟,于是有些文人便开始转向古文的创作和研究。
中唐古文运动主要是指唐代中期,从安史之乱后到后晋、后汉时期之间的文学活动。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以古文为主,涵盖了诗、文、史、传、经、论等多种文体,形成了一批优秀的古文作品和理论研究。
中唐古文运动的特点是主张“文以载道”,即注重文学作品的表达思想、宣扬道德、反映社会现实。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一般以简练、明了、生动、具体的语言和形象来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所以文风比较朴素,不拘泥于华丽的修辞和花哨的文辞。
此外,中唐古文运动还重视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趣味,要求语言具有音韵、韵律和节奏美,以及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
中唐古文运动最出色的代表作品包括柳宗元的《三戒》、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
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在思想、艺术、文化等方面都有极高的价值,而且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诗文文学常识
古诗文文学常识一、中国古代诗歌1、李白,字太白,唐代著名诗人,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艺术上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有《李太白全集》,《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将进酒》《越中览古》《苏台览古》等选入高中课本。
2、《长恨歌》一一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古体诗一一乐府诗一一白居易一一唐代。
3、《琵琶行》一一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古体诗一一乐府诗一一白居易一一唐代。
4、《长恨歌传》一一唐传奇小说一一陈鸿一一中唐。
5、《离骚》的作者是屈原,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人,曾任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诗人,也是我国浪漫主义诗人的鼻祖。
《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歌,(主要收录屈原的诗)西汉刘向编辑,东汉王逸作章句(对古书的分析解释)。
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后世因此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的又一部诗歌集,它是我国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诗歌总集。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离骚》抒写理想,抒发爱国激情,富于浪漫气息。
《离骚》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6、《湘夫人》《国殇》《楚辞》屈原一—战国时期楚国人——古体诗。
7、鲍照——南北朝——《拟行路难》(其四)古体诗乐府诗。
8、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曾任工部员外郎,人称杜工部。
自号“少陵野老”。
有“诗圣”之称,诗作有“诗史”美称,其诗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有《杜工部集》,名篇“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阁夜》《登高》《蜀相》《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诗篇,我们都欣赏过。
9、《蜀相》《登高》《阁夜》——杜甫——近体诗言律诗;《登岳阳楼》《旅夜书怀》一—杜甫近体诗五言律诗。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一·<唐>诗歌诗词:诗初唐(618~713):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
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
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
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盛唐(713~765):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
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2、高、岑边塞军旅诗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中唐(766~859):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
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
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诗歌诗词:词中唐前早期文人词:文人词初起李白、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尝试写词,把这一文体初步引入了文坛。
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语文日积月累及古诗文解析(部编版)
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 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 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 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 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 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 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 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 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 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或者不是形容水, 字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文选》六臣注:“盈盈 端丽貌。”是确 切的。人多以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 但盈的本意是满 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把盈盈 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河汉清且浅”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文选》中 出现“盈盈”除了这首诗外,还有“盈盈楼上女 皎皎当窗牖”。亦见于《古诗 十九首》。李善注:“《广雅》曰:‘赢,容也。’盈与赢同,古字通。”这是 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又汉乐府《陌上桑》:“盈 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也是形容人的仪态。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 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脉脉”,李善注 “《尔 雅》曰‘脉,相视也’。郭璞曰‘脉脉谓相视貌也’。”“脉脉不得语”是说河 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领着重要地位,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下面将详细介绍唐诗的发展历程。
一、初唐时期(618年-712年)初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起点,这一时期的诗歌以古文诗为主,主题多为政治、社会和爱情。
代表性的诗人有王勃、杨炯、卢照邻等。
其中,王勃的《滕王阁序》被视为唐诗的开篇之作,以其雄浑豪放的风格成为后世学习的范本。
二、盛唐时期(712年-755年)盛唐时期是唐诗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风格多样,包括五言、七言等形式。
代表性的诗人有王之涣、杜牧、杜甫、白居易等。
其中,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作品被广泛传诵,成为经典之作。
三、中唐时期(755年-820年)中唐时期是唐诗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
代表性的诗人有白居易、元稹、杨炯等。
其中,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其优美动人的文字描绘了杨贵妃的惨剧命运,成为唐诗中的佳作。
四、晚唐时期(820年-907年)晚唐时期是唐诗的衰落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多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为主题,反映了社会动荡的事态。
代表性的诗人有李贺、杜牧等。
其中,李贺以其奇妙的诗风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后世文人推崇的对象。
总结:唐诗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
从初唐时期的古文诗到盛唐时期的多样化诗歌形式,再到中唐时期的成熟表现和晚唐时期的衰落,唐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这些诗人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唐诗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唐的诗歌
中唐的诗歌《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离思》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赏牡丹》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中唐代表诗人》PPT课件
代表诗人
派别 代表诗人
内容 诗歌特点
体裁
白派诗人
韩派诗人
白居易为首
韩愈为首
元稹、李绅、张籍 孟郊、贾岛、卢仝
、王建为羽翼
、李贺为羽翼
写实、讽时、通俗 尚雄奇怪异之美
通俗流畅,生动感 险怪、幽僻、苦涩
人,继承杜甫诗敢 、冷艳,继承杜甫
于正视现实、抨击 刻意求新,富裕创
黑暗的特点。
造的特点
乐府叙事诗为主 散文句法诗为主
---
咏史怀古诗的情感
⑴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 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⑵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 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 ⑶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告统 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借古讽今,批判现实。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⑷追慕古贤(缅怀先贤)的成就,表达敬仰之情; 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杜甫的《蜀相》 ⑸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 律等, 杜牧的《题乌江亭》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依旧,英雄不在、后 继无的感慨,表达词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人无限景仰的感情。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用古事近事影射现实,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 者吸取教训。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以廉颇自比,表达
---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 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昌黎先生”。元和十四年(819年),又 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 侍郎,人称“韩吏部”。谥号文,故称“韩 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 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 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 “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 等散文的写作理论。 ---
高中背诵古诗文内容及解析—李凭箜篌引
高中背诵古诗文内容及解析—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作者简介李贺(791—817),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中唐时期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本为唐宗室后裔,但与皇室已远,且家境败落,生活困顿。
因避其父晋肃之名讳(“晋”与“进”同音,“肃”与“士”音近),不能参加进士考试。
后来在京城做了三年职掌祭祀的九品小官奉礼郎,便辞官返乡,郁闷而死。
李贺少年时才能出众,胸怀大志,深得韩愈的赏识。
由于当时社会混乱,使他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一生郁郁不得志。
他的诗充满愤懑不平之音,能够揭露现实黑暗。
在艺术上继承了屈原、李白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传统,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有诗集《李长吉歌诗》。
解读这是一首描写演奏箜篌的诗,诗中描写的主要对象,是演奏家李凭所弹奏的箜篌乐曲。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可听而不可视,可感而不可见。
用语言描绘音乐,是极其困难的,此诗却描绘得极其成功,体现了李贺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段。
作者先以“吴丝蜀桐”写箜篌制作的精良,暗示着演奏者的技艺不凡。
第二句用拟人的手法,写云彩听到乐声居然凝滞不流,衬托出乐曲之美妙。
下一句再用神话题材,写多情的湘娥、善鼓瑟的素女听到乐声为之落泪。
五、六句是正面写乐曲声,写法又有不同,第五句是以声喻声,箜篌的众弦齐鸣,似玉碎山崩;一弦独响,如凤凰长鸣。
第六句是以形写声,“芙蓉泣露”的形象写出了乐声的悲哀,“香兰笑”的形象写出了乐声的欢乐。
以下的诗句着重从音响效果的角度写演奏之高超。
长安城十二座城门的冷气寒光都被乐声所消融,其实,不是乐声消融了冷光,而是乐声太美妙了,人们为乐声所陶醉,而感觉不到城门的那嗖嗖冷气。
乐声使皇帝也深受感动。
乐声传到了天上,正在炼石补天的女娲也听入了迷,结果五色石破,使天上大水倾泻,形成秋雨。
柳宗元《咏三良》译文及赏析
柳宗元《咏三良》译文及赏析柳宗元《咏三良》译文及赏析《咏三良》唐代:柳宗元束带值明后,顾盼流辉光。
一心在陈力,鼎列夸四方。
款款效忠信,恩义皎如霜。
生时亮同体,死没宁分张。
壮躯闭幽隧,猛志填黄肠。
殉死礼所非,况乃用其良。
霸基弊不振,晋楚更张皇。
疾病命固乱,魏氏言有章。
从邪陷厥父,吾欲讨彼狂。
《咏三良》译文衣冠整洁的三良正遇上明君秦穆公,他们才高志大,一顾一盼都光彩四射。
他们竭尽全力辅助朝政,使秦国与列国鼎足而立,受到四方称颂。
三良效忠穆公恳切殷勤忠诚不二,君臣间恩礼情义就像秋霜般洁净。
穆公在生时同三良就像一个人一样,死了也不肯同三良分身。
壮士之躯埋闭在幽深墓道,勇猛之志只得填充在棺木中。
人死陪葬不是礼义之举,况且还是用他的忠信良臣!霸主的基业于是乎衰败不振,而晋楚的国势趁此壮大兴隆。
魏武帝之子之所以不从父命,以人为殉,是认识到父亲被疾病搞迷乱了,遗命不需要遵从。
康公遵从非礼的殉葬作法,陷入父皇陷阱,我想揭竿而起讨伐那昏庸的秦康公。
《咏三良》注释秦穆公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
明后:明君,谓秦穆公。
幽隧:墓道。
黄肠:苏林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指棺木。
张皇:张大、扩大。
从邪:指殉葬之作法。
彼狂:指秦穆公子康公。
《咏三良》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柳宗元在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贬谪永州(今属湖南)期间读书有感而作。
柳宗元在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被贬来永州,而唐宪宗即位(806年)后,仍信谗贬贤,柳宗元仍然流放在偏远荒凉的永州任司马,这使柳宗元感到失望、迷茫和郁愤。
《咏三良》赏析“三良”事最早见于《诗经·秦风·黄鸟》。
据《左传》鲁文公六年载,“秦穆公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
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此后史家、诗人对秦穆公杀害三良一事的评论便络绎不绝,有对具体史实进行加工的,如东汉应劭认为秦穆公与三良约定同生共死,三良自愿殉葬;有由此探讨君臣关系、个体生命价值的,如陶渊明、苏轼等等。
【古诗文阅读】张仲素《秋夜曲》阅读练习及答案【含译文】
【古诗文阅读】张仲素《秋夜曲》阅读练习及答案【含译文】阅读下面是一首唐诗来回答这个问题。
秋夜曲张忠素①丁丁漏水②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天迫使黑暗的昆虫在傍晚鸣响。
在你送衣服之前不要放冰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
其诗多为乐府歌词。
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1.请描述这首诗前三句中描绘的场景。
(3分)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3.第三句中“强迫”一词的美是什么?4.简析这首诗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5.请描述这首诗前三句中描绘的场景。
6.“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7.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龙点睛,通过它我们可以推断出诗中主人公的身份和感受。
主人公是谁,他有什么想法和感受?请简单回答。
(4分)8.“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4分)9.这首诗中抒情英雄的身份是什么?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和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10.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野何其漫长;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
(3分,每点1分)2.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和无限关怀。
(2分,“缺失”和“关心”各1分)3.“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了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缺少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
(3分,大意对即可)4.这首诗的前三句充满感情,最后一句是画龙点睛。
当读者读到最后一句话时,他突然明白,在漫长的秋夜里,没有衣服御寒的是担心远征的情人。
诗人想在这首诗中演奏的是思念的女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爱之弦。
(3分,说得通。
)5.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何其漫长;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
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
6.主人公深深地想念和关心她的丈夫。
7.诗中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马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马诗体裁:诗题文: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作者:名字:李贺年代:唐代描述: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翻译:原文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原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
但积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落到山坡村居、门庭冷落、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
尽管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荐,他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于是带着忧愤之情创作了这组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唐代散文的发展过程
散文是与骈文相对的概念。 唐初三四十年的文风仍延江左之旧,特别是官场文
章与科考文章,以骈文为之,文章浮华雕琢。 从陈子昂开始,直至开元末,写散体文的人数开始 增多,散体文的表现领域也日趋扩大。如姚崇的 《十事要说》、张说的《并州论边事表》等文。 这一时期最有生气的散体之作,是那些出自诗人之 手的书信和抒情小文。李白和王维是其中的典型代 表,他们将诗人的激情和意绪注入文中,使文既具 有诗的特点,又不失文的本色,形成了盛唐时期特 有的“诗人之文”。
韩愈遗世的墨宝碑刻(崖刻),现在所知全国仅存
四件,阳山独占其三
唐代大文学家、大思想家、大教育家韩愈在唐 代贞元年间被贬到阳山任县令,距今恰好1200年。 “2005年中国阳山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举行, 记者获悉,由当地一位老石匠收藏的200余张韩愈 手迹石刻和景韩诗文拓片将首次面世,引起专家学 者的浓厚兴趣。这批珍贵拓片将在新建的阳山韩愈 纪念馆韩愈展厅内向外展出。据当地文博部门介绍, 1982年,阳山县文化馆进行文物普查工作,发现阳 山县城旧时的韩山书院、学宫、城隍庙、北山古寺 等地留下的众多与韩愈有关的诗文碑刻散失大半, 碑刻抢救发掘工作迫在眉睫。在一次文物普查的座 谈会上,传出一个宝贵的信息—————阳城镇一 位名为曹吉的老石刻匠可能藏有一批珍贵的拓片。
丁謂字公言初字謂之蘇州人。甞袖文謁王禹偁,禹
偁愛其文,即為詩贈孫何及謂,比之韓桞名遂大振 五代學者少尚義理,有趙生者得韓愈文數十篇,未 達,乃㩦以示開,開一見遂知為文之趣,自是屬辭 必法韓柳,初名肩愈蓋慕之也。 問韓栁二家文體孰正,曰栁文亦自髙古,但不甚醇 正。又問子厚論封建是否,曰子厚說封建非聖人意 也勢也亦是。但說到後面有偏䖏,後人辨之者亦失 之太過。 因論今日舉業不佳,曰今日要做好文者,但讀史漢 韓栁,而不能便,請斫取老僧頭去。甞與後生說若 㑹将漢書及韓栁文,熟讀不到不㑹做文章。 坤善古文,最心折唐順之。順之喜唐宋諸大家文, 所著文編唐宋人自韓桞歐三蘇曾王八家外無所取。 故坤選八大家文鈔,其書盛行海内,鄉里小生無不 知(明史卷二百八十七)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
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 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 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 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 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 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 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絃嘔啞, 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 心,日益驕固。戍卒呌,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 焦土。嗟乎。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 也,非天下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 復愛六國之人,則逓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 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 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我们对散文的模糊认识,以郁达夫先生《中国新文学大
系· 散文二集· 导言》为代表:“中国古来的文章,一向就以 散文为主要的文体,……正因为说到文章就指散文,所以中 国向来没有‘散文’这一个名字。若我的臆断不错的话,则 我们现在所用的‘散文’两字,还是西方文化东渐后的产品, 或者简直是翻译也说不定。” 闻先生代表了很多人对散文的 模糊认识,而对散文的模糊认识遮蔽了我们固有丰富的散文 理论。 后来的学者有认为散文概念始自南宋后期罗大经的《鹤林玉 露》。台湾学者吕武志认为“散文”一词首见于王应麟《辞 学指南》。著名散文专家杨庆存先生在《宋代散文研究》中 提出了周必大说,认为“周氏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以 及大批量的创作实践,都使他对散文体式有着深刻的理性认 识,使他有条件、有可能率先提出和使用‘散文’之概念。” 此说将散文概念的出现推到了南宋中期。但也未为确论。我 们有必要对散文这一概念的源起及其内涵作一认真梳理。
潮州韓文公廟碑
蘇軾
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則,是皆有以參天
地之化,闗盛衰之運。其生也有自來,其逝也有所 為矣。故申吕自嶽降而傅説為列星,古今所傳不可 誣也。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是氣也,寓於 尋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間。卒然遇之,則王公失 其貴,晉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賁育失其勇,儀 秦失其辯。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 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故在天 為星辰,在地為河嶽,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 此理之常,無足怪者。自東漢以來道䘮文異
第九章、中唐古文运动
一、对韩柳的评价
陈寅恪先生: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
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棙点之人物也(《论韩愈》 历史研究,1954,第二期) 虽是一个文学改革运动,却究竟还不是什么 真正的文学革命运动,为的是,他们去了一 个圈套----六朝文----却又加上了另一个圈套--秦汉文,他们是兜圈子在走的,并不是特创 的,也不曾创造出什么新的东西来。故其成 就究竟有限。只是把散文从六朝的骈俪体中 解放出来而已。(刘大杰《中国文学史》)
曹吉告知,曹家数代都以石刻为生,家中确实 存有一批韩愈手迹石刻和景韩诗文的拓片。拓片从 曹吉家中阁楼中找出,共有200余张,不少是碑刻 已毁的孤本。其中韩文公全身像拓片原拓于钓鱼台 韩文13祠壁,是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阳山 知县熊北师所镌,由陈昂写像,具有十分宝贵的研 究价值。如今,200余张拓片已使阳山成为全国拥 有韩愈遗迹、景韩遗迹拓片最多的韩愈故地,这些 拓片也成为韩愈研究的珍贵资料。 阳山县打出“韩愈”牌.韩愈任阳山令仅一年多, 但给人民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韩愈遗世的墨宝 碑刻(崖刻),现在所知全国仅存四件,阳山独占 其三;历代文人景仰韩愈的诗作碑刻(崖刻)在全 国来说也是阳山存量最多;韩愈在其贬地写下的诗、 文更数阳山为最,这些贤令遗泽让本次阳山举办韩 愈国际学术研讨会攒足了底气。
滕王閣
滕王高閣臨江渚,珮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
飛南浦雲,朱簾暮捲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 悠,物换星移㡬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 外長江空自流。
阿房宫賦
唐杜牧撰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岀。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
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宫牆。五 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迴,詹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 鬬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 橋卧波,未雲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㝠迷,不知 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凄凄。一日之 内,一宫之間,而氣候不齊。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朝歌夜絃,為 秦宫人。明星熒熒,開粧鏡也。緑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 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宫車過 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 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見者,三十六年。
自東漢以來,道䘮文衰,異端並起。厯唐貞
觀開元之盛,輔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獨韓 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 復歸於正,盖三百年於此矣。文起八代之 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 勇奪三軍之帥。此豈非參天地,闗盛衰,浩 然而獨存者乎?
潮州韩愈塑像
相传韩愈登华山览胜,游罢三峰下至苍龙岭时见苍龙岭道路如 履薄刃,两边绝壑千尺,不由得两腿发软,寸步难移,坐在岭 上大哭,给家里人写信诀别并投书求救。华阴县令闻讯便派人 把韩愈抬下山。此后,又因这个传说引发了几则趣闻。 山西武乡有个叫赵文备的人,百岁时游华山,闻韩愈投书 故事,放声大笑, 并在崖壁题刻“苍龙岭韩退之大哭辞家, 赵文备百岁笑韩 处”。有个叫李柏的人登山至此北,观苍龙岭奇险,感慨万端, 知韩愈投书和赵老笑韩趣事留诗抒怀说:“华之险,岭为要。 韩老哭,赵老笑,一哭一笑传二妙。李柏不哭亦不笑,独立岭 上
此一时期的佛教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译经运动,
据统计,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安世高译 经始至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译场停顿,共889年, 计有知名译家192人,译出佛典1333部,5081卷 (其中宋代译500卷)(据当代《法宝勘同总 录》)。如果和同一期的文章相比,清严可均编 《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共746卷,552.5万字, 再加上《全唐文》1000卷,佛家与儒家的著作数量 之比是3比1。从文体上看,胡适曾说当年的骈体文 几乎涵盖了一切,可偏这个传道的译经文字装不下, 只能用古文来写(胡适《佛教的翻译文学》),事 实上,译经体是无数译经大师在古文的基础上,吸 收梵文的优点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比较质朴、通俗、 奇句单行的优美散文。
辉煌的译经文学需要自己的话语对这种文体进行表述。印度
是一个文体理论和文体思辩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印度古典文 名著有婆摩诃的《诗庄严论》,它注重讨论文体和修辞,把 诗分为有韵律的和无韵律的两种,即韵文体和散文体。(转 引自金克木《梵语文学史》P374。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 出版。)檀丁(约七世纪)的《诗境》第一章也主要讨论文 体区别和风格类型。作者将诗(文学)的形式分为三体:有 韵律体(诗),无韵律体、杂体。”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 中印的文化交流,印度的文体理论、格律修辞理论也一并传 入中国,比如文笔之辩,永明体的对偶理论皆受印度文论的 影响。 公元八世纪左右伴随排佛复儒思潮的古文运动,大力提倡 “古文”理论,试图建立话语上的一统地位。而与之相对立 的受排挤打击的佛教一派必不愿接过古文的大旗,而必创立 自己的话语体系,亦即“散语”“散文”了。所以散文由佛 教界人士创造看似个人行为的偶然,实则文化交流与冲突中 的必然。
三、唐代骈文名篇
唐王勃撰
滕王閣詩序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三江 而帶五湖,控蠻荆而引甌越。物華天寳,龍光射牛 斗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 俊彩星馳。䑓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羙。都 督閻公之雅望,棨㦸遥臨。宇文新州之懿範,䄡帷 暫駐。十旬休暇,勝友如雲。千里逄迎,高朋滿座 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清霜,王將軍之武 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逄勝餞。
天宝中期以后,文章由骈而散已成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