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唐诗歌与政治
古代诗词与政治表达
古代诗词与政治表达1. 引言古代中国的诗词创作是一门独特而重要的艺术形式。
除了表达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物之外,很多古代诗人也借助诗词来进行政治表达和抒发社会观念。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词与政治的关系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
2. 古代诗词在政治中的角色2.1. 社会思潮反映古代社会的发展常伴随着各种思潮的兴衰。
通过分析某一时期著名诗人的作品,我们可以窥探当时社会氛围和民众对于政治现象的态度。
例如,南北朝时期,由于动荡不安,很多作品反映了失序、流离和对统一团结的渴望。
2.2. 政治事件批评有些古代诗人使用自己的笔触来批评当时政府或权贵阶层的不公正行为。
他们通过修辞手法巧妙地暗示政权腐败、官员懈怠等问题,以期引起读者共鸣。
这种形式的政治抨击常常配合隐喻多义和比喻等手法,避免直接面对当局的打压。
2.3. 祈求社会安宁在战乱和动荡的时期,古代诗人也借助诗词表达对社会安宁和国家统一的渴望。
他们通过描绘美好景象、抒发深情以及融入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愿景,在暗示社会需要团结与战争结束的同时,为大众心情带来宣泄。
3. 古代诗词中的政治表达手法3.1. 比兴与隐喻比兴和隐喻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通过将政治现象与自然景物、动物或其他事物进行类比,诗人完成了对政治事件更加婉转曲折但卓有深意的描述。
这样既能躲过审查,又能让读者领悟到其中真正含义。
3.2. 讽刺与讥笑在批判政府或权贵阶层时,一些古代诗人运用幽默的方式进行讽刺和讥笑。
他们通过夸张描写或者虚构故事,从而以文化和诙谐的方式向读者传达政治观点,并达到一种警示的效果。
3.3.叙述真实经历有些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直接叙述或描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政治事件。
这种形式能够通过具体事例给予读者更直观的感受,增强传递信息的冲击力。
4. 不同朝代与政治表达4.1. 魏晋时期在魏晋时期,政治混乱和社会压抑使得很多诗人借助诗词表达了对当权者统治下矛盾与苦闷的思考和吐露。
名家如陶渊明、庾信等人都用诗词抒发出强烈反思社会现象的情绪。
唐代诗词中的政治意象与时代价值观解析
唐代诗词中的政治意象与时代价值观解析1. 引言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国力强盛的时期。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众多文人墨客通过诗词表达了自己对政治现实和社会价值观的思考。
本文将以唐代诗词为材料,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政治意象以及反映出来的时代价值观。
2. 政治意象解析唐代的政治斗争与社会变革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文人的创作。
通过分析具体诗歌作品,可以看到一系列政治意象的表达和呈现,包括:2.1 君臣关系在唐代诗词中,往往可以看到君主与臣子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有些作品赞美帝王英明能干,如杜甫的《登高》;还有一些揭示了君臣之间的隔阂和冲突,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2.2 社会秩序与制度唐代是一个相对稳定且秩序良好的社会时期。
诗词中常常描绘了官员、士人、农民等不同群体在社会制度中的角色与地位。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可以看到唐代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的一些特点。
2.3 战争与征伐唐朝时期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征伐,这也成为一些诗人创作的重要题材。
他们以饱含深情和悲痛的笔调,表达对战争的思考和追忆。
3. 时代价值观解析除了政治意象外,唐代诗词还反映出当时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一些时代价值观。
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方面:3.1 儒家伦理观念尽管唐代是一个道教盛行、佛教兴盛的时期,但儒家思想依然在文化上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诗词透露出对传统儒家伦理观念坚持和推崇。
3.2 自然与人文关系不少唐代诗人以自然景物为素材,抒发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思考。
与此同时,他们也通过描绘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人文精神和人类命运的思索。
3.3 爱国情怀在唐朝这个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疆域辽阔的时期,不少诗人写下了激昂壮丽的爱国诗篇,表现了对家园和民族的深厚情感。
4. 结论唐代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颗闪耀的明珠,它们不仅展现了当时政治现实和社会风貌,还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意象和丰富的时代价值观。
通过对唐代诗词中政治意象与时代价值观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文人精神追求和价值标准,并从中汲取智慧启示。
唐宋时期的诗词创作与政治时局
唐宋时期的诗词创作与政治时局前言在中国文学史上,唐宋时期被认为是古代诗词创作的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的诗词作品精美而华丽,成为了后世文人学习和赏析的经典典范。
然而,与此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充满了战乱和变革。
这篇文章将探讨唐宋时期的诗词创作与当时的政治时局之间的关系,以及政治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1. 唐宋时期的政治背景H1. 唐朝的兴盛与衰落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王朝之一,被誉为“诗词的盛世”。
唐朝初期,政权稳定,国力强盛,社会繁荣。
这种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为文人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然而,到了后期,唐朝开始陷入了内外交困,政治腐败、战乱频仍,导致社会动荡。
这种政治动荡对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H2. 宋朝的兴起与转型宋朝(960年-1279年)是唐朝的继任者,它的政治时局与唐朝有着明显的不同。
宋朝在南方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政权,并以经济繁荣、文化兴盛而著称。
然而,宋朝也面临着较为复杂的政治局势,特别是北方的辽金决战和南方的南宋统治下,国家的领土不断受到侵蚀。
这种政治局势也对诗词创作产生了影响。
2. 唐宋时期的诗词创作特点H1. 唐诗的艺术特色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之作,它以其凝练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华丽的形象而闻名。
唐诗追求明快而畅达的意境,借用象征和象征手法,将对自然界和人情世故的观察与内心的感受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深入人心的作品。
这种艺术特色与唐代政治时局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H2. 宋词的独特风格宋词是唐宋时期的另一种重要诗歌形式,与唐诗相比有着独特的风格。
宋词以其细腻的情感、恢弘的气势和纤巧的构思而受到广泛赞赏。
宋词主要表达人情世故和个人情感,情感细腻而真实,常常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来增强情感的表达。
这种词风与宋朝政治时局的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3. 政治对诗词创作的影响H1. 政治动荡与士人情绪的反映政治动荡对于士人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士人们常常身处在动荡的政治局势中,面临着生活的不安定和危机。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其政治生涯的关系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其政治生涯的关系1. 引言1.1 概述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创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主题而闻名于世,为后世文人所推崇。
与此同时,白居易还有着光辉璀璨的政治生涯,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并参与了许多重大政治活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其政治生涯之间的关系:首先介绍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背景及其创作风格与主题;然后回顾他在政治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持有的政治观点与理念;随后分析诗歌创作和政治生涯之间相互影响的情况,并阐述政治背景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以及诗歌创作对他政治生涯的推动;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白居易及其作品进行评价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究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其政治生涯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他的作品和政治经历进行分析和解读,揭示出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同时也希望从中能够更全面地认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文化人物,理解其作品与政治生涯对唐代文化和政治发展的重要贡献。
2.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2.1 背景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诗魔"和"诗仙",他的诗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这个时期被后世称为盛唐时代。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白居易以其才华横溢和政治抱负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
2.2 创作风格与主题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优美、流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擅长运用对偶、意象和修辞手法,并具有极强的表达能力。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抒情、咏史、山水田园等多个方面。
在抒情方面,他以自然为背景来表达自己内心复杂而纷乱的感情;在咏史方面,他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和借鉴来表达对时代的思考和回顾;在山水田园方面,他追求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以此来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唐代诗歌中的政治与文化现实研究
唐代诗歌中的政治与文化现实研究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时期,它是中国文化与政治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唐代诗歌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现实,还表达了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与交融。
本文将重点探讨唐代诗歌中的政治与文化现实,并分析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首先,唐代诗歌中反映的政治现实如何与文化现实相互作用?唐代的政治现实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由此引发的决策失误和动乱造成了社会的混乱与不稳定,也导致了文化圈的断裂。
这些政治事件在诗歌中得到了广泛反映。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作者对乱世中政治秩序崩溃的忧虑。
而文学家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则反映了他对朝廷的不满,以及对社会秩序崩溃的忧虑。
此外,唐代诗歌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现实。
唐代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期,它包容了各种文化元素,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
这些文化元素对诗歌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中融入了道家的思想:“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崇拜,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体现了佛教的修行观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从而表达了对于世俗纷扰的超越与解脱。
其次,唐代诗歌中政治与文化现实的研究还需要关注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唐代诗歌是社会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它承载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不同看法和感受,也反映了社会中各个阶层的思想观念。
例如,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对悲剧女性的描写,展现了社会不平等对人的摧残和伤害,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现象的深思和关注。
此外,唐代诗歌在诗歌创作和审美观念方面的创新,也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唐代的文化交流和繁荣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著名的文学家杜甫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对天下苍生的关切和对社会困境的痛悼。
他的作品不仅实事求是,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也注重了表达技巧的创新和诗歌形式的拓展,开创了诗歌的新境界。
《唐代宫廷诗歌与政治权力的关系》
唐代宫廷诗歌与政治权力的关系简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诗歌辉煌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宫廷诗歌不仅成为了皇帝和贵族们表达情感、留下印记的途径,同时也与政治权力紧密相连。
本文将探讨唐代宫廷诗歌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
宫廷诗歌的背景唐代宫廷诗歌起源于六朝,随着唐朝建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宫廷诗人包括皇帝、妃嫔、贵族以及被特邀入京的文人,并且通过创作和演唱来展现他们的才华和地位。
政治权力对宫廷诗歌的影响1. 政治选举与功绩赞颂在唐代,政府官员的选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才华和功绩。
为了获得晋升机会,许多官员纷纷创作赞美皇帝或其他高级官员的诗歌,以获取官位和荣誉。
这种现象使得宫廷诗歌成为了政治权力竞争的一部分。
2. 社交场合与政治表达唐代宫廷诗人经常在社交聚会上演唱自己的作品,这些聚会通常由皇帝或贵族主持。
通过在这些场合表现才华和忠诚,宫廷诗人能够与政治权力者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并获得赏识和奖励。
3. 政治宣传与形象塑造皇帝和高级官员在制定政策和处理国家事务时,往往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向民众传达他们的决策和意图。
其中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宫廷诗歌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并传达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例如,在对外征战时,皇帝可能会命令宫廷诗人创作有关胜利战功和英雄主义的作品来激励士气。
宫廷诗歌对政治权力的影响1. 政治影响力的扩展通过创作赞美并赋予政治权力者正统性的诗歌,宫廷诗人可以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
在许多情况下,官员和皇帝会对这些诗歌进行赞赏和奖励,进一步巩固了宫廷诗人与政治权力之间的联系。
2. 整体文化环境的塑造唐代宫廷诗歌成为了一种主导的文化形式,在整个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政治权力者可以通过支持或主导特定类型或风格的宫廷诗歌来塑造社会舆论,并向民众灌输特定思想意识。
结论唐代宫廷诗歌与政治权力紧密相关,并且相互影响。
政治权力对宫廷诗歌的内容、形式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宫廷诗歌则为政治权力者提供了表达、扩展权威以及塑造文化等方面的途径。
唐代文学艺术和政治风尚的联系
唐代文学艺术和政治风尚的联系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朝代,它的开展标志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和辉煌。
然而,唐代文学艺术和政治风尚之间的联系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个主题。
1. 文学艺术和政治的联系唐代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巅峰时期,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而文学艺术和政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唐代文化是政治推动的结果。
唐朝的盛世是由唐太宗李世民和武则天共同奠定的。
李世民时期是唐代文化的开端,他提倡诗歌、音乐、书法和绘画等艺术形式,并且大力推广。
武则天时期则注重佛教音乐和舞蹈的发展,同时也推广了细腻的皇家宫廷画。
其次,唐代的诗歌、绘画等文艺作品紧紧围绕着政治风尚。
唐代玄宗时期,高适、杜甫等诗人的作品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了时局。
例如高适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直接点出当时安禄山贼乱的危险性。
唐代的绘画也是如此,以唐代盛行的宫廷画为例,宫廷的御用画家们的作品时常是以皇帝与皇后为主题,同时又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及时事。
2. 文学艺术与官方政治唐代的文学艺术远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消遣,也承载了重要的政治功能。
唐朝的九品中正制是唐代的重要政治制度,从唐太宗的时期开始实行。
它的原则是以文艺作品来考察科举人员的才华和品德,即“风雅习接决科第”。
这种制度影响甚广,使文学艺术成为进入仕途的一条捷径。
因此,文艺作品的创作直接影响了考生的晋升。
此外,唐朝的典籍编辑和存储工作也与文学艺术和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
唐高宗时代,修订《通典》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这一工作也是为了方便仕途和备考,同时也会反映政治上的倾向。
3. 文学艺术与社会风尚唐代文学艺术也是当时社会风尚及文化普及的重要载体。
唐代的文化传承是比较广泛的,从皇帝到文人墨客,都在积极地推广文化艺术。
在唐代社会中,诗词是一种极其流行的文化形式,广大的女性们也被赋予了写诗的机会。
这也造就了许多女诗人的诗歌之声,例如佛印比丘尼、亚元皇后等。
同时,在唐代,汉文学和外来文学也深深影响了文化艺术的兴旺,这种文化包容和交流的风尚也是体现了唐代文化的一种特色。
唐朝诗歌中的政治批判与社会意义
唐朝诗歌中的政治批判与社会意义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时代,它的文学成果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诗更是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璀璨的一笔。
唐诗不仅在艺术造诣上堪称经典,在政治与社会意义上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唐诗中的政治批判之力和社会意义的传达,是唐朝诗歌丰富多彩的一面。
唐代诗歌中的政治批判多以对官府统治、官吏腐败、领袖虚伪等为主。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百丈金茎细作秤,千条绿线鸟斜翎。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这首诗通过对意境的刻画,寓含着在帝王之下,子民们的苦难和无望。
如诗中“百丈金茎细作秤,千条绿线鸟斜翎”表达对财富和地位的批判。
而“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则是对人性变幻的总结和悲叹。
这篇诗通过描述鹳雀楼的高度和风景,暗讽了唐贞观年间唐太宗的政治统治。
王之涣这首诗在北宋之后一直广为流传,许多文人墨客曾赞其为“百首秀稿”。
除了王之涣的诗,唐诗中还有许多揭示社会真相和控诉当时政治统治的佳作,如杜甫的《悲遇贼兵怀江南》、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刘禹锡的《陋室铭》等。
这些诗歌通过对古今的对比,对时弊治所的批判和社会矛盾的揭示,打破了时代与人性的禁忌,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做出了示范。
唐诗中也有许多探讨社会意义的作品。
如杜甫的《三吏》、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多以描写自然景物、社会风俗、民生疾苦为主,表现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同情之情。
其中,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因其对百姓疾苦的深入探究,表现出作者的高度人文情怀,被誉为“诗史上的奇葩,兼有绝伦才情和章烈群居之特点”。
唐诗的政治批判与社会意义的传达,更加凸显了唐朝的文化特点与时代面貌。
唐诗在艺术与思想创新上,为后世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使中国古代文学更加博大精深,也为后来的文学风格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
追溯唐诗所遗留下来的政治批判与社会意义,我们或许能够在今日的社会中更准确地感受到,唐朝的文化遗产与人文精神所散发出的光芒。
唐代诗人的现实意识与政治变革的联系
唐代诗人的现实意识与政治变革的联系引言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众多杰出的诗人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刻的见解,展现了他们对现实社会和政治变革的敏锐观察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唐代诗人在其作品中表达出来与政治变革相关的现实意识,并分析他们对当时政治局势作出回应和影响。
1. 政治背景与社会变革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替频繁、动荡不安的一个时期。
从贞观之治到玄宗盛世,再到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唐朝经历了几次大规模内乱和外患。
这些政治动荡不仅对国家整体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文化艺术领域。
2.诗歌成为表达情感与思想的媒介在这个特殊背景下,唐朝诗歌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媒介。
诗人们通过作诗来抒发对社会百态、政治事件以及人生命运的种种思考和感慨。
他们以深刻的洞察力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将自己对时代变革的看法融入到作品中。
3.王之涣与《登鹳雀楼》王之涣是唐代初年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在其代表作《登鹳雀楼》中展示了对时局变迁的敏锐观察和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绘壮阔景象,折射出国家盛世与政治安定所带来的繁荣景象。
然而,在末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王之涣巧妙地通过自然景观隐含了政治权力衰退、帝国环境变化等现实意义。
4.杜甫与《登高》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在其代表作品《登高》中也体现出了对政治变革和社会动荡的关切。
他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上揭示了社会的不幸和统治者的错谬。
虽然他以悲愤的笔调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痛心,但也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5.白居易与《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是唐代中期一位重要的诗人和政治家。
他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展示了对安史之乱后局势恶化的深切关注,并向国家和皇帝表达了忧虑之情。
他以感伤动情的文字描绘了战乱所带来的破坏和人民生活遭受的苦难。
结论唐代诗人通过其作品,以独特而深刻的方式表达出与政治变革相关的现实意识。
他们敏锐地观察社会动态,用艺术形式传递自己对时代变迁、政治风云和人民冷暖的关切之情。
唐代诗歌中的政治与文化思潮
唐代诗歌中的政治与文化思潮在唐代,诗歌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代表了当时的政治和文化思潮。
唐诗之所以成为诗歌的巅峰之作,与唐朝的社会制度、文化环境、艺术理念等密不可分。
唐代诗歌中既有反映时局、抒发政治抱负的诗篇,也有表达爱情、自然与人生哲理的诗歌。
唐代政治思潮在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唐太宗在位期间,实行了肃清内部反对力量、开疆拓土、改革制度等一系列重大政策,诗人们也将这些政策融入到了诗歌创作中。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就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描绘了大唐在积极开拓国土,全国百姓共同创造辉煌的景象。
唐诗也反映了当时存在的政治腐败和社会矛盾。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昔岁东风至,林泉瞬息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这是白居易对唐朝官场黑暗的苦闷和不满,表现了普通文人士对当时腐败官场的沉痛抗议。
唐代诗歌除了抒发政治抱负外,也有大量的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
唐诗中的爱情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秦淮八艳式的吟咏,“美女”的形象在诗歌中得到了合乎艺术道德的塑造;二是表达比较纯挚、真诚和久远的爱情,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就写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爱情的极度留恋之情,以及对爱情不灭的坚强信念。
唐代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的“崇拜”和赞美。
诗人们描绘了山川、花草、月亮、星辰等自然景色,将自然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自然成为人文情感的载体。
李白的《将进酒》中就写到:“银鹏迎风翼,珠露滴天花。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这首诗通过描绘酒、花、美女等形象,将自然景物与人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表现了李白对于自然世界的崇敬和乐观的心态。
唐代诗歌是中华民族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当时的政治、文化和思想境界。
唐朝的政治与文化愈加繁荣昌盛,这也直接推动了唐代诗歌的发展,使其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
唐诗让我们领略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唐诗歌发展变化的内外成因
中唐诗歌发展变化的内外成因
中唐时期(公元8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中涌现了许多重要的诗人和诗歌作品。
中唐诗歌的发展变化受到了内外多方面的成因影响,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因素:
文化繁荣和政治稳定:中唐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经济繁荣,造就了宽松的文化氛围。
这种稳定和繁荣为诗人提供了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使他们能够更加专注于文学创作和表达情感。
文化交流和艺术融合:中唐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多才多艺,他们通常受到儒家经典和佛教禅宗等思想的熏陶,兼学多艺。
这种文化交流和艺术融合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想和艺术资源。
诗人个性的表达:中唐诗人开始注重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思想,他们追求真实、直接、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这种个性化的表达对传统文人的塑造有一定影响,并推动了诗歌形式和题材的多样化发展。
唐代文学理论的发展:中唐时期,文学理论逐渐成熟,并有一定影响力。
例如,韩愈提倡“气寒”的写作风格,柳宗元主张“摩诘”诗风。
这些理论的提出和讨论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式。
社会变革和文化思潮:中唐时期社会发生了一些变革,
例如土地兼并、劳动力市场膨胀等。
这些社会变革和人民生活的变化影响了诗歌的题材和表达方式,使诗人对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关注增加。
宫廷文化和文人官僚:中唐时期,宫廷内外的文人官僚活动频繁,政治和文学成为一体。
皇帝和贵族对文学的关注和赞赏,以及文人官僚的追逐官位和地位的动力,对于诗歌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与唐代诗歌繁荣相关的政治制度
与唐代诗歌繁荣相关的政治制度
唐代诗歌的繁荣与以下政治制度密切相关:
1. 科举制度:唐代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为知识分子提供了良好的出路和机会,激发了人们学习诗歌的热情。
科举考试中设有诗赋题目,要求考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诗歌创作技巧,这促进了诗歌的繁荣和发展。
2. 朝廷重视文学:唐代朝廷重视文学,设立了许多文学机构,如翰林院、学士院等。
这些机构负责起草诏令、编纂史书、创作诗歌等任务。
朝廷对文学的重视为诗人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和地位,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3. 雄厚的经济基础: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这为文学艺术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支持着诗歌的创作和发展。
同时,唐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广泛的题材和灵感。
4. 对外文化交流:唐代对外文化交流频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了诗歌艺术的传播和交流。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唐代诗人吸收了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不断创新和发展诗歌形式和内容。
以上政治制度对唐代诗歌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些制度的实施使得诗人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广泛的交流平台。
诗歌的文学政治与社会
诗歌的文学政治与社会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仅仅是美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它同时具有深刻的文学、政治和社会意义。
通过诗歌,人们可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政治立场和呼应时代精神。
本文将从文学政治和社会角度分析诗歌的影响力以及其在塑造社会意识中的作用。
一、诗歌的文学政治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通过其独特的语言和形式表达文学政治观点。
在古代,许多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政治现实的思考和态度。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对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的不满,如《登高》:“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反映了他对政治黑暗时期的思考和对社会正义的呼唤。
同时,诗歌也常常通过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传递政治观点。
比如,20世纪晚期中国大陆的诗人北岛通过诗歌《泥歌》中的形象和意象表达对政治压迫的反抗,探讨了个体与权力的关系。
这些代表性的诗篇展示了诗歌的文学政治功能,使诗歌成为表达政治立场和呼唤社会变革的有效途径。
二、诗歌的社会意义诗歌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传递政治观点,它还能够塑造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诗歌通过揭示社会现实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引导公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团结。
例如,美国黑人作家兰斯顿·休斯在20世纪上半叶通过他的诗歌表达了对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的反抗,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共鸣,促进了美国社会的变革和文明的进步。
此外,诗歌还能够通过表达情感和引发情感共鸣,加强社会凝聚力。
诗歌作为一种感性的表达方式,常常能够打动人心,唤醒公众对美、对真理的感受。
例如,民族诗人顾城的诗歌《遥远的她》通过对生命和爱情的深刻描绘,激发了读者的共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社会注入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诗歌的社会意义还表现在激励创造力和推动文化繁荣方面。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表达方式,常常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思考力。
通过对语言和艺术的运用,诗歌能够给人们带来启示和灵感,推动文学创作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综上所述,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既具有文学政治意义,又具有社会意义。
浅谈李商隐的政治诗
浅谈李商隐的政治诗李商隐是唐朝中期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也具有丰富的政治背景。
他的许多作品涉及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现实,其中既有对朝廷弊端的揭露,也有对人民疾苦的关切。
李商隐的政治诗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对中央政府的批评和控诉。
在唐朝中后期,由于盛唐的威望已经逐渐瓦解,政治的腐败逐渐透露出来,社会动荡频繁发生,李商隐对此表示了强烈的批评。
例如在《西施咏》中,他写道: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声问夫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著重于描述春闺多少少女的纯洁、恬静和忧伤。
但是,这首诗隐含批评的文意非常深刻,这个儿女情长的重要场景发生在“长干里”,这里是当时中央政府官员的住所,而官员们却独享权势,耗费浩大的财力与人力,抛弃百姓的疾苦,这种社会现象使得无数谪居异乡的群众四处流离,令人感到非常的痛心。
李商隐就是通过这样一首诗抨击时局荒谬不堪。
其次,他对激进派的关注。
唐朝晚期,大量的人民疾苦和政治腐败滋生了一批激进的人物,他们试图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朝廷,实现革命。
李商隐对这些人物的关注和评价非常明显。
在《秋夜寄邱员外》一诗中,他通过安静平和的叙述方式透露出对激进派的忧虑和担忧:分手霜天晚,高楼梦御他。
浊酒数杯阑,南山薄雾多。
别来十四日,踪迹独何茫。
龙楼深闭扉,只有紫琼翘。
杳冥峡中树,孤客自怜独。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这首诗中,李商隐写下了他对激进派的担忧和真诚的期望,他呼吁理性和和平,希望所有善良的人们都能够团结起来,携手共进,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最后,李商隐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
他的一些作品描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揭示了他们的苦难和不幸,充分地表达了弱势群体的心声。
例如,他在《锦瑟》中写道: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中唐诗歌发展变化的内外因素
中唐诗歌发展变化的内外因素
中唐时期的诗歌发展和变化受到了内外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因素:中唐时期的政治相对稳定,国家经济繁荣,社会
风气开放,这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同时,官员文人的崇尚诗词,为他们的政治生涯提供加分,促使他们对诗歌的创作和研究兴趣浓厚。
2.社会因素:中唐时期社会风气宽容开放,不少文学家都受到
官吏之邀主持过艺文活动,这样的活动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机会和舞台。
同时,社会上精神文明的追求也推动了诗歌的繁荣发展。
3.文化因素:中唐时期的文化氛围浓厚,不仅文人辈出,而且
文化底蕴深厚,这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同时,种种文化传统也对诗歌的形式和风格产生了影响,诗人们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得诗歌形式多样化,风格丰富多变。
4.外部因素:在中唐时期,中国对外交往频繁,文化与思想的
交流相对宽泛。
与外国文化接触,汲取外来风格创作成为中唐时期诗人重要的学习途径。
诗歌中融入了外来文化元素,使得中唐诗歌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总之,中唐诗歌发展和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社
会、文化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中唐诗歌的繁荣和创新。
唐代文人的诗文创作与政治评论
唐代文人的诗文创作与政治评论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文人们的诗文创作以及对政治的评论都是当时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着对时事的关注、对社会状况的思考,以及对政治现象的批判和评论。
本文将从唐代文人的诗歌创作和政治评论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唐代文人的诗歌创作唐代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许多文人都以诗为媒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对世间万象的思考和观察。
杜牧是唐代著名的文人之一,他的诗作以浪漫主义的风格而受到赞誉。
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首,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怀。
通过描绘花开花谢的景象,他用一种婉约的笔触,抒发了对光阴易逝、人事如梦的思考,其中透露出他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的认知。
与此同时,白居易则以其贴近生活的作品而闻名。
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以颇为平实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景色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他表达了对生命的颂扬和对人情世故的反思。
二、唐代文人的政治评论在唐代社会,文人们对政治现象进行了大量的评论和批判。
他们通过诗歌和文论的形式来表达对官僚制度、封建礼教、腐败政治的不满和批评。
韩愈是唐代文人政治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滕王阁序》以及《师说》等作品中,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官僚主义的强烈批评。
他从社会现象出发,揭示了具体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的方案。
另外,欧阳修也是唐代文人政治评论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醉翁亭记》、《韩文公论》等作品中,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洞察力,对社会政治的弊端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对官场腐败、贪污现象的点名道姓批评,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综上所述,唐代文人的诗文创作与政治评论密切相关,他们通过诗歌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并通过政治评论来对时事进行反思和批判。
他们的作品充满思辨和哲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正是在这种创新的环境中,唐代文人的作品才能够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唐代诗词的社会背景与政治意涵探讨
唐代诗词的社会背景与政治意涵探讨一、唐代社会背景概述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繁荣的一个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
在这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政治稳定,法律制度完善,这些因素为唐代诗词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二、唐代社会阶层与文人士族1.贵族阶层:唐朝时期贵族地位尊高,他们享有特权并参与政治决策。
2.士族:士族是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以读书修身为目标,在政府、学府等地担任重要职位。
3.农民和手工业者:农民和手工业者占据了社会的大多数人口,他们通过生产维持自己的生活。
三、文化与艺术对社会的影响1.文人雅士:唐代出现了众多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
他们追求自由奔放、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并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文化交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放的时期之一,国际贸易非常繁荣,文化与艺术也与外族有着广泛的交流,这些交流对唐代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儒释道大统一:在唐朝,儒家、佛教和道教三者融合发展,并且相互影响。
这种宗教合一对于唐代诗人们的文化背景和政治意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唐代诗歌类型及社会政治意涵1.古体诗:古体诗是当时最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大多数表现为严谨优美、意境深远的艺术作品。
通过古体诗,诗人可以表达对时局变迁、政治纷争等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2.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唐代最具特色和成就的一种诗歌形式。
唐代以其尊贵雅致而充满政治暗示,许多名家都通过七言绝句寄托了他们对社会政治的关注与思考。
3.乐府诗:唐代的乐府诗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反映了社会现实及人民的愿望和困境。
其中不乏激发爱国情怀和吐露民众抗争精神的作品。
五、政治意涵与文化传承1.批判与讽刺:唐代一些诗人通过批判与讽刺手法,暗示现实中的社会问题以及政治腐败,表达自己对时局不满的情感。
2.颂扬统治者:也有一些诗人以赞美皇帝和贵族为目标,将自己的作品用来奉承君主,争取名声和地位。
3.文化传承:唐代诗歌作为文化遗产得到广泛传播,并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唐诗中的政治与时代背景揭示
唐诗中的政治与时代背景揭示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期之一,在这个时代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伟大的文学作品。
然而,这些优秀的唐诗不仅仅是艺术作品,它们也反映了当时政治和社会背景。
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唐诗中所透露出的政治与时代背景。
1. 社会变革与政权更迭唐朝初期经历了战乱,所以在《东坡丛谈·论揣想事》中提到:“中国历代最得兵家说法之复杂。
” 清康熙年间方以智编纂《名贫粮士吟抄》,对当时境况进行总结:“南北混支个风波,但曾人易顺马腾颠。
后来梁楚郑桓早,甚至介三怀杜锋神。
”唐玄宗即位后实施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并得到名将李靖和房玄龄等忠臣的辅佐。
然而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失去了对朝政的控制,朝廷内部腐败严重,国力也开始衰退。
这些动荡的时代背景在唐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许多诗人通过表达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不满,展示了对清新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2. 社会阶层与官僚文化唐朝是一个高度等级化和官僚化的社会,贵族、士人和官吏组成了统治阶层。
这种阶层结构在唐诗中得到了反映。
一些诗人来自名门望族或顶尖学府出身,他们以他们高雅古典的作品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才华。
同时,也有一些被排斥于权力中心的诗人,他们通过写作来传达对权贵世界的批评与不满。
3. 文化繁荣与思想发展唐朝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富裕多样的时期之一。
唐诗在此背景下迎来了繁盛发展。
由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以及文化交流与融合,唐代文人得以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创作。
在唐诗中,我们看到了各种题材和风格的作品。
有描写自然山水的田园诗,表达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以及抒发时代思考和政治触动的边塞诗等。
4. 思想与文学流派唐代出现了多个重要的文学流派,这些流派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政治背景。
“元白”、“永乐”、“无双”等追求自由恣意与快活逍遥的派别,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当时朝廷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拒绝。
而“令狐楚”的冷峻清丽,“张籍”的纤细深沉,则更加关注内心感悟与思想探索。
结语总体来说,唐诗是政治与时代背景相互交织下产生的精彩艺术品。
唐代诗歌中的政治与宗教
唐代诗歌中的政治与宗教唐代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一。
它的高度艺术价值以及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深远影响都不容忽视。
唐代诗歌中既有伟大的政治颂歌,也有深刻的宗教探索。
政治和宗教是唐代诗歌中两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深入探讨。
一、唐代诗歌中的政治唐代诗歌中政治题材相当丰富,它们不仅记录了唐代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当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题材的唐诗主要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宣扬君权神圣唐代帝王神话崇拜思想极度发达,皇帝被尊崇为降神仙世的化身,在唐代诗歌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比如缪令慈《破幽篇》中的“微臣躬耕陛下阶,衣马低回首可见。
东风不忆输赢日,草色醉和金谷韶”就赞扬了当时的唐玄宗。
第二类:嘲讽当朝暴政唐代诗人对社会上存在的贪污、剥削等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是唐代文化上一个重要的突破。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便是对当时朝野腐败状况的揭露与抨击。
第三类:感慨时代变迁唐诗中对于历史的追思与感慨也是很多的,这些诗歌大都叙述亲历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描写出了自然和人类的喜怒哀乐与变迁。
二、唐代诗歌中的宗教圣教所传之物,无时无刻不渗透在民间文化中,一脉相承。
唐代不同于其他时期的是,这里散布着多个宗教。
这些宗教多种多样:崇拜佛祖的佛教,信仰儒道之学的气学和道学,以及崇拜祖先的民间信仰等。
当然,更不缺少一些博采众长的新宗教。
第一类:佛教题材唐诗中佛教题材的作品最为多样,其中诵经词、颂德赞佛等材料尤为丰富,讴歌佛法的魅力。
比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惟愿逢时已老,死生长短合一。
得成比目何辞有?语罢秋波自倾。
”表达了佛教的宿命观念。
第二类:气学与道学唐代气学兴盛,道学在唐朝也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思想,对唐诗影响非常深刻。
如李白《将进酒》中的“神瑞雾霏白气浮,降元灵普及神州。
唐诗中的政治意蕴与社会批判
唐诗中的政治意蕴与社会批判1. 引言在唐代这个繁荣的文化时期,唐诗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但除了其艺术价值,许多唐诗也在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意蕴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本文将探索一些具有明显政治意义和社会批判性质的唐诗,展示唐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朝廷政治、社会风尚以及民生问题的关注。
2. 政治意蕴2.1 《登鹳雀楼》——王之涣这首诗以登上鹳雀楼观望国家疆域为题材,表达了作者对整个帝国疆土辽阔而安定的自豪感。
然而,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庙堂政治不稳定性的担忧,隐喻着朝廷权力游戏中谄媚、马屁、私心等不良现象。
2.2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张籍该诗以明亮、静谧的秋夜为背景,写了一处临街的小别墅门前在深夜时分凉爽宜人的风景。
然而,透过这个景象,藏匿其中的政治寓意是对官员贪污腐败和民众苦难的揭露与抱怨。
3. 社会批判3.1 《长恨歌》——白居易白居易通过叙述杨贵妃命运多舛和宫廷权谋阴谋,借此展现唐朝后期腐败政治的社会现实。
该诗以杨贵妃悲惨身世为线索,表达了对社会道德沦丧、女性命运悲剧等问题的关注和批评。
3.2 《夜泊牛渚怀古》——杜甫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泊船于牛渚江畔,凭栏远眺遥远的故乡。
通过描述美景之余,隐含着对安定生活被战乱所破坏、百姓流离失所等社会问题的反思和悲愤。
4. 结论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有许多作品体现了政治意蕴和社会批判。
这些诗歌通过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婉转地对朝廷权力斗争、社会弊端以及民众所受之苦进行了揭示和抨击。
通过对这些唐诗的品味与研究,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政治风貌、社会状况以及诗人们对于其所处时代的思考与关切,也能感受到诗人们对真正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唐诗歌与政治----以韩愈为例摘要通过分析中唐诗歌的主要创作方向和艺术特色的走向,从中探讨中唐时期的政治因素对中唐诗风形成的影响。
以韩愈的诗歌为例,从诗歌的主题、艺术特色两个方面,找出韩愈所处贞元、元和年间的政治态势对他笔下诗歌创作的联系,具体地表现出中唐诗歌与政治的相关性。
关键词中唐诗歌;韩愈;政治;主题;艺术特色一、中唐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四唐”①这一说法出自明代的高棅,他按照唐代国家形势之兴衰,把唐朝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晩唐四个时期。
高棅的四唐分法,虽然不是专用于对唐诗风格的分期,但我们可以从这个时期的诗作中看出,国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背景多多少少都对诗歌文赋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中唐,处于唐代的第三个时期,一个“中”字,隐隐地暗示出曾经的泱泱大国在该时期所面临的窘境。
在政治上,它面对盛唐极致辉煌的政治经济成就,不知如何超越;在文学上,它仰视着李白、杜甫等诗坛才子登峰造极的创作诗作,不知道从何处下手。
不仅是中唐时期的最高统治者,还是韦应物、刘长卿、韩愈、孟郊等诗人,都面临着竭尽所能地去避免走向衰落的尴尬境地,有力地托承起过去的辉煌,迎接下一个高峰,探索出一条新路。
二、中唐诗歌新变的背后(一)政权的更替“安史之乱”的爆发预示着大唐帝国一个时代的结束,从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进入了它的“光灰时代”,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集体统一的政治局面受到了破坏,社会趋向纷纭复杂,思想也是五花八门。
玄宗时期高力士的位高权重,衍发到中唐宦官势力急剧膨胀,朝廷要职都握在宦官手中,真正的皇帝则成了他们手中的傀儡,权利严重倾斜时,甚至皇帝被杀被立的命运尽操于宦官之手。
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元载这中唐时期的四害,对政治昏暗、民生凋敝可谓“功不可没”;尾大不掉的各地方势力逐渐庞大,野心也逐渐膨胀起来,藩镇割据,特别以河朔①四唐是指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从高祖武德元年至武后长安四年(公元618-704年),共八十六年,是为初唐,以初唐四杰为标志。
从中宗神龙元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05-770年),共六十五年,是为盛唐,以杜甫去世的那一年作为盛唐的结束。
从大历初至文宗大和末(公元771-835年),共六十四年,是为中唐,从中唐以后的七十一年(公元836-907年)是晚唐。
三镇最为跋扈。
连年战乱,军费开支庞大,经济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急剧减少引起长安动乱,在对付藩镇坐大的局势时,德宗由于多疑,丧失了李怀光、李晟等名将,朝中又分主战主和派系,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双重之下,德宗竟然消失了雄心,对藩镇姑息,为以后的彼此攻战、政局不稳留下祸患。
到了贞元年间,以王叔文为主的永贞革新,虽然只持续了165天,还是让文官集团走上了政治前台,二王八司马之后,革新派以失败而告终;到了元和年间,宪宗很好地协调文官集团,左右牵制各方力量,驭下有方,为速朽的帝国带来了“中兴”的喘息之机,比如杜黄裳“达于权变”,李绛“明察思深”,李藩“修身慎行”,权德舆“孝悌力学”等,人才济济的文官集团,为唐诗创作带来了第二次高潮。
但是藩镇割据势力越发紧张,连年的出兵战乱,导致国库空虚、财政枯竭;809年至810年,宪宗与成德的冲突中,为国内的一场大征讨付出了难以高得难以承受的代价,财政紧缺不但使宪宗被迫中断了讨伐,而且809年的财政改革也没有起到预期效果。
(二)元和中兴唐宪宗即位后,决心“以法度裁制藩镇”,便着意用兵对付强藩,并取得一定的成果,迎来了一段时间的政治安定发展时期。
在唐诗创作上,表现为“唐诗至元和间,天地精华,竟为发泄,或平或奇,或高深或雄直,旗鼓相当,各成壁垒”①。
可见,该时期诗坛呈现人才辈出、各出新变、风格多样的局面。
诗歌一反盛唐“李杜”和谐统一的诗风,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韦苏州雅淡,刘随州之闲旷,钱、郎之清赡,皇甫之冲秀,韩昌黎之博大其词”②,中唐诗人求新求变,各成一家,形成了极大的潮流,这是诗人们在盛唐高峰后,自觉从多方面寻找出路,追求创新的结果。
韩愈就是元和诗派其中“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从他的诗歌中,也折射出中唐诗歌的一大艺术特色,也表明了该时期诗歌创作与政治的相互关系。
三、韩愈诗歌与政治(一)韩愈诗歌主题1.不平则鸣不平则鸣是韩愈关于作家生平遭际与创作关系的一个著名命题。
不平主要是科场失意、仕途蹭蹬,以及自身的儒道与专长不被赏识,不为世用引起的愤①选自方南堂《辍锻录》②选自高棅《唐诗品汇总序》郁不平,而诗境作为心灵的对应物,由于内心不平过甚,艺术上也就不可能走向平缓一路。
韩愈未进仕途,就几经断羽铩翮,“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礼部卒无成”①,“颠顿狼狈”,“辱于再三”②。
虽然韩愈天赋聪颖,从小刻苦好学,熟读四书五经,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理应榜上有名。
可是恰值世衰文弊,科举考试制度弊端很多,出题和题目要求全由主考官一人而定。
韩愈名落孙山是因为他没有在考试中写骈体文。
原来,盛唐影响下文坛上大多喜写骈文,所谓骈文,只是在音韵、对偶、典故等写作形式及技巧上下功夫,而忽视诗歌内容,浮华轻薄,韩愈对此深恶痛疾。
就是因为没有遵循惯例,他的答卷直接被弃之一旁。
出身儒学官僚家庭的韩愈,立志于振兴朝廷,他为了革除弊政、弹劾权佞、遏制佛教,却屡遭打击。
他一心忧国忧民,却亲身卷进当时激烈而复杂的政治和思想文化斗争之中,两次被贬,几近丧命。
比如在关中大旱时,他在《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中上疏论旱灾,揭发佞臣,却因为言无所忌,被政敌韦执谊抓住把柄,于贞元十九年被贬为阳山县县令。
一系列的政治矛盾和斗争,在韩愈的心底激起了种种撞击,彼此互不相让,冲突不已。
以《归彭城》为例,“天下兵又动,太平竟何时”,“前年关中旱,闾井多死饥”,“去岁东郡水,生民为流尸”,历数汴州军乱、关中大旱、东都大水人间祸患,直斥宰相失职。
次写自己“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想要伤呈计策,却“无由至彤墀”。
后半写自己出使京城后,朝中官僚对自己虚礼应酬,有言不敢吐。
在回来的途中,韩愈“连日或不语”,“茫茫诣空陂”,最后酩酊大哭。
他觉得自己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被朝廷其他派系排挤,内心悲愤却不得抒,虽举进士而仍不得其职的焦虑心情。
这种矛盾冲突,也表现诗人笔下富有刺激性的奇险之感。
他恨未能亲手刺杀周围的宵小,“不能刺谗夫,使我心腐剑锋折!”③,这种抱怨也隐晦地出现在自然界的惊险的现象中,抱怨南山湫中无法诛灭的怪蛟,“吁无吹毛刃,血此牛蹄殷”④。
可以说,“不平之鸣”是周围的冷漠、混乱、虚伪,险象世事与韩愈身上儒家的血型、劲气、热情和执着的品性所形成的尖锐冲突。
韩愈坚持自己的处世原则,对看不惯的事物难忍于心,可想而知,冲突对于他来说几乎无处不在,“进则不能容于朝,退又不肯独善于野”⑤。
此类心境,借诗歌表现,从心底的狂波骇浪到笔下的劲风骤雨,发于内心的不平之气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化为奇崛险怪的诗风。
①选自韩愈《上宰相书》②选自韩愈《答崔立之书》③选自韩愈《利剑》④选自韩愈《题炭谷湫祠堂》⑤选自叶燮《原诗·外篇》2.亢进奋发、躁郁不平多方矛盾冲突之下,韩诗的另一特点就是充满着亢进奋发、躁郁不平的情绪。
贞元,元和之际,由于各方面充满矛盾而又酝酿着变革,“躁”是一种相当的普遍的心态,焦急、烦躁、担忧等等情绪糅杂在一处,韩愈的“躁”和整个时代心理的躁是相通的,是他的“壮志”---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亢进奋发的精神更加激化了这种躁郁不平情绪。
可以说是继承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韩愈渴望为自己的仕途拼搏,为建立理想的封建政治文化秩序拼搏。
《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中“归舍不能食,有如鱼中钩”突出了他如火如荼的忧国忧民的心情,自己失志不得重用,怀着舍我其谁的迫切用世之心,频频发问,语气逼人。
全篇不断展现其利欲斗进的精神和躁郁情绪,风格归于奇崛。
韩愈怀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感觉人生有限,不可一日而不汲汲,迫切希望国家和个人都能尽快有所作为,焦虑地感受着人寿与事业的矛盾,“用将济诸人,舍得叶孔颜。
百年讵几时?君子不可闲①”,但社会方面偏给完成事业以种种磨难。
(二)韩诗的艺术特色1.意象瑰奇险怪韩愈的诗多偏爱惊怖、幽险、凶怪的意象,如《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岳阳楼别窦司直》等。
意象瑰奇,源于他长期处在矛盾冲突、亢进躁郁中的心理状态。
韩愈两次被贬南荒之地,南贬途中留下了不少诗篇。
山水诗中南国景观常常以阴晦、荒蛮的面貌出现,正是跟作者仕道坎坷,且身陷蛮夷的处境相适应。
韩愈在贬潮途中所作的《初南食》,写放走供食用的毒蛇,“惟蛇旧所识,实惮口眼狞。
开笼听其去,郁去尚不平。
”情景意象,令人毛骨悚然,实乃韩愈心中的躁郁和对南荒山川风物的恐怖感受,得到了蛇的形象作为对应物②。
“一切景语皆情语”,韩诗的奇险,放佛让我看到了当时世态的严峻冷酷,国家政局表面一派安定下所隐藏的层层波澜。
韩诗中选取意象也是出人意料,并且意象与意象的组合相当的生硬。
“精神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③,“拔鲸牙,酌天浆”的想象怪奇惊怖。
又如《月蚀诗效玉川子作》、《南山诗》等诗中,韩愈将意象生擒活捉,使劲用力地早就和组合起来的意象,整首诗歌意象辐凑,气势激荡恢弘,造就了狠重奇险的独特风格。
韩诗中还大量运用奇①选自韩愈《读皇甫湜公安园池诗》②选自余恕诚《唐诗风物》第五章③选自韩愈《调张籍》词僻字来增添奇险的效果,如(《陆浑山火》)的“虎熊麇猪逮猴猿,水龙鼍龟鱼与鼋。
鸦鸱雕鹰雉鹄鵾,燖炰煨熝孰飞奔”。
这种狠重奇险的笔法,常常是内在情绪冲突躁动的反映,是韩愈对自己当时处境的所感所想。
2.结构语言散文化韩愈在散文上造诣较高,他善于将散文的章法结构、句式,议论、铺排等手法移植到诗歌创作之中。
如《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人采用了对歌的形式和赋体手法。
诗的开头四句是个小序,极写中秋夜景;中间末端又以“我歌”作结,将上段排开,进行两人对歌;中间插入“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两句作为过渡,借写张署之口以大段笔墨暗示自己迁谪量移之苦,完全是一种散文的结构和写法。
“言之长短,气之高下”,虽有中秋美景动之于外,但迁谪之苦郁积于内,韩愈在情感上是躁动、冲突的,所以看到的景象就有了新的“寓意”。
身心承受各种矛盾冲突,然而韩愈在冲突面前不肯示弱,用力排开愤郁情绪,遂造就了章法上的虚实变化,陡转突接。
韩愈不沉溺于矛盾冲突中,一蹶不振,反而急于进取,劲气直达,他不满当时政坛文人倾轧,王叔文集团,怀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吾尝式之难,勇往无不敢。
蛟龙弄角牙,造次欲手揽①”诗歌结构往往不免是直前而无迂回,追求诗境时取之以“勇”,也是诗人在挫折不顺中,仍勇于挑战当时的权威的写照。
从造语到音节韵律,韩诗也往往打破传统,不循常规。
内心的怨愤躁郁与力度通过语言辞气表达出来,五言七言诗的传统句式和韵律是有局限性的,要畅快地表达,与口语、心声更接近的散文句法与音节带进了诗中,增加了诗格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