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杜甫课堂笔记(生平、古体诗及“诗史”特色部分)
第五章 杜甫
(2)、24岁时在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不 第,30岁在洛阳与杨氏结婚,恩爱笃深, 白头到老。
这是诗人创作的准备时期,尚为形成自己的风 格,现存诗20多首,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代表作:《望岳》、《画鹰》、《房兵曹胡马》 等诗,表现他的壮阔胸怀,远大志向。未形成风格。
返回
第二节
杜诗的思想内容
一、揭露和讽刺统治阶级和腐朽和残暴,表现了诗 人鲜明的爱憎和卓越的胆识。 二、反映了赋役和徭役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
二、以时事入诗,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杜在诗歌中大量的把政治内容写进去,诗歌广泛地反映当时的 历史现实。 《旧唐书》载:“甫善写时事,律切精深,至于言不少衰,世 号 诗史 。” 大量的以时事入诗自杜甫始,《诗经》中有,曹操的诗也有。 从内容到形式把汉乐府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推进达到现实主义 创作顶峰。 《咏怀五百字》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典型。
二、反映了赋役和徭役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
杜甫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诗人,文 学史上难以找到如他的诗人。 代表作《前出塞》: “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反映对守边战士无限同情,可谓体贴入微。 《三吏》、《三别》是杜在战乱时期写的一组组 诗,形式都是无言古诗,内容是即事名篇。高度概 括战乱和不合理兵役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是杜甫现 实主义的杰作。
(1)、曾与高适、李白在河南开封、洛阳相遇, 与李白结下深厚的友谊。
此年深秋高适去梁宋南游,而次年李杜又同游东鲁, 他们“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 白同寻范十隐居》)二人都与北海太守李邕交往,李邕 时已七十高龄,有文名,性豪奢侈,喜养士,为海内士 流所归重。天宝四年,(745)结束漫游。是年夏在齐州 (济南)和李邕再次会晤。李为当时仅存文坛宿将,大杜 甫34岁,而杜在洛阳崭露头角时,他竟不耻下问,屈尊 求见,杜有知己之感。时邕任北海太守(青州、山东益州) 邕从孙李之芳任齐州司马,也是甫的童年交。 漫游:开阔视野、陶冶性情、结交朋友、激发诗人 爱国激情
《杜甫律诗五首》备课笔记
杜甫律诗五首备课笔记一、《登高》内容概要《登高》是杜甫创作的一首律诗。
诗中描绘了登高的过程并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感慨。
文字分析这首诗共有五言八句,全诗共三个押韵:AABBCCDD。
杜甫以实际的场景为背景,通过对登高过程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矛盾的情感。
诗句欣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月夜忆舍弟》内容概要《月夜忆舍弟》是杜甫为纪念已故弟弟而写的一首律诗。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文字分析这首诗共有七言十六句,全诗的押韵方式为ABABCDCDEFEFGHGH。
杜甫借助月夜的意象,描绘了自己在长夜里对弟弟的回忆和思念。
诗句欣赏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三、《登岳阳楼》内容概要《登岳阳楼》是杜甫创作的一首律诗。
诗中描绘了登上岳阳楼时,诗人对周围景色的观察和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文字分析这首诗共有七言八句,押韵方式为ABABCDCD。
诗中通过诗人对周围景物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针砭时弊的态度。
诗句欣赏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四、《月夜忆舍弟》内容概要《月夜忆舍弟》是杜甫为纪念已故弟弟而写的一首律诗。
诗中描绘了在月夜里怀念弟弟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文字分析这首诗共有五言十六句,押韵方式为ABABCDCDEFEFGHGH。
通过对逝去亲人的怀念,诗人表达了诗人面对生离死别所产生的痛苦情感。
诗句欣赏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五、《月夜忆舍弟》内容概要《月夜忆舍弟》是杜甫为纪念已故弟弟而写的一首律诗。
诗中表达了诗人在月夜中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文字分析这首诗共有五言十六句,押韵方式为ABABCDCDEFEFGHGH。
诗中通过对月夜景象的描绘,表达了杜甫对逝去亲人的无尽哀思。
诗句欣赏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完整版)与杜甫书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与杜甫书知识点归纳杜甫是中国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
下面是与杜甫及其作品相关的一些知识点的归纳:- 生平与背景: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早年家境贫寒,后因家族之乱而流亡,曾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他对社会不公与人民疾苦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这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生平与背景: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早年家境贫寒,后因家族之乱而流亡,曾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他对社会不公与人民疾苦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这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生平与背景: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早年家境贫寒,后因家族之乱而流亡,曾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他对社会不公与人民疾苦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这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 作品风格:杜甫的诗作写实而深沉,常以叙事手法表达自己对时事的关注和社会的不平之愤。
他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大量的社会画面和人物形象,力图通过诗歌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作品风格:杜甫的诗作写实而深沉,常以叙事手法表达自己对时事的关注和社会的不平之愤。
他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大量的社会画面和人物形象,力图通过诗歌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作品风格:杜甫的诗作写实而深沉,常以叙事手法表达自己对时事的关注和社会的不平之愤。
他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大量的社会画面和人物形象,力图通过诗歌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 主题与思想:杜甫的作品主题广泛,涉及政治、社会、人性、自然等多个方面。
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时世动荡的忧虑。
他的作品中还展示了对人生意义、爱情、友谊、生老病死等普世主题的思考。
主题与思想:杜甫的作品主题广泛,涉及政治、社会、人性、自然等多个方面。
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时世动荡的忧虑。
他的作品中还展示了对人生意义、爱情、友谊、生老病死等普世主题的思考。
主题与思想:杜甫的作品主题广泛,涉及政治、社会、人性、自然等多个方面。
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时世动荡的忧虑。
第五册第五单元《杜甫律诗五首》备课笔记_高中语文教案_模板
第五册第五单元《杜甫律诗五首》备课笔记_高中语文教案_模板一、课文悟读《客至》《客至》之所以写得这么欢快无比,是因为“喜崔明府相过”。
所以诗一开始就描写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的景象以及可爱的白鸥天天飞来的欢乐氛围。
但也可以这样理解:平日无客,少有人迹,屋舍南北都是春水,所以整日所见只有白鸥。
于是颔联顺理成章地写到了花径不扫,蓬门未开。
颈联不写宾主之间的寒暄与叙旧,可见两人关系的亲密。
写自己餐桌上的接待物,实话实说,没有虚文俗套,可见宾主之随和。
尾联却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
前借白鸥引客,后让邻翁陪客,构思可谓绝妙;不写餐桌上畅饮的热烈情景,而留着让读者去想像,去补充,去回味。
《旅夜书怀》《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
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特别融和。
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单身影相应。
“危”“独”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天地一沙鸥”相呼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同时,“星垂平野阔”,不仅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单身影;“月涌大江流”,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
《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似乎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咏怀。
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以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阁夜》《阁夜》作于一个大雪初霁的寒夜。
旅居在夔州西阁的诗人,寒宵辗转,从霜雪之夜的所见所闻,联想到了国家的动乱、百姓的痛苦,以及自己的贫病飘零,于是写下了此诗。
诗中星河的摇动暗寓着社会的动荡。
在这动荡不安的环境中,诗人回家无期,乡书不至,不胜“催短景”之悲,于是聊作宽解之词。
杜甫知识点总结
杜甫知识点总结杜甫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诗歌以写实主义为基础,同时兼具浪漫主义的情感和理想主义的情怀。
他的诗歌取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包括田园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历史诗、社会诗等各种类型,表达了对社会变革和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社会关怀意识和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批判尖锐、真情流露,言辞慷慨激昂,感人肺腑,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感悟。
1. 生平杜甫出生于712年,祖籍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后迁居成都。
他少年时代生活贫困,曾经经历过家庭的变故和社会的动荡,这些经历对他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曾经历过战争的磨难和政治的肮脏,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深感痛心,这些成为他后来作诗的重要主题。
他的一生经历了唐代盛世的辉煌和唐朝的衰落,这一时期正好是唐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高峰和转折期,他的诗歌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创作的。
2. 文学成就杜甫的诗歌以批判现实、抒发人生情感为主要内容,其作品广博纷繁,有《杜子美集》、《杜工部集》、《杜集》等三种,《杜工部集》是其主要作品集,收录了他的代表作,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诗集。
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奋发向上为特点,其作品虽然形式简洁,但内涵丰富,情感真挚,意蕴深刻,语言生动,堪称唐代诗歌的瑰宝。
他主张“白话”诗,意指普通人的真情实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创作历时数十年,涉及范围辽阔,内容多样,包括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等各种主题的表现,使其成为一位全面的诗人,其诗歌作品也因此成为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杰出代表。
3. 作品特点杜甫的诗歌作品以写实主义为基础,兼具浪漫主义的情感和理想主义的情怀。
他的诗歌有深沉的人生哲理和浪漫的情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感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在内容上,杜甫的诗歌取材广泛,包括田园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历史诗、社会诗等各种类型,包含了从个体到大自然、从人情到政治等各个方面,显示出了他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广博的文化素养。
高中语文 第5课杜甫诗三首预习 新人教版必修3
【预】人教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二、文本知识1.近体诗(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2.背景资料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课件5:第5课 杜甫诗三首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归纳主旨
【主旨】 本诗描绘了
①巫山巫峡深秋的景色 烘托
②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 抒发了
③忧国伤时的抑郁之情 ④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思、议
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 感? 2、首联“凋伤”的“伤”字换成“落”字好不好?请说 明理由. 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表现诗人 怎样的情怀? 4、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 显“故园心”的?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 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 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 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 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环珮空归月夜魂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 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 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 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 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漂泊的游子听到砧声,就会回想 家庭的温暖,更增添心中无尽的思乡之愁。
尾联 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的 “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何在?
岁至寒冬,傍晚杜甫听到白帝城中刀尺声和捣衣声,联想 到家家户户的妇女们都在准备为亲人缝制御寒衣物时引发 的怀乡之情。 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中,含蓄蕴藉, 韵味绵长。
义诗篇。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 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
第五讲:杜甫
• 3、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 4、采用俗语。 • 5、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
• (三)杜诗的思想内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杜诗的思想内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 • • • 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2、忧国悯时,表现深挚的爱国感情。 3、揭露统治阶级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恨感情。 4、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2、杜诗的诗史意义。 、杜诗的诗史意义。 诗史意义 (1)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 (2)历史的广阔性、形象性。 (3)历史的深刻性、预见性。
• • • •
(二)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到高度成熟。 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到高度成熟。
杜甫叙事诗的特点: 1、杜甫的诗叙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 于细部描写。 • 2、杜甫的诗叙事,常融人强烈的抒情。
半期考试(开卷) 半期考试(开卷)
• 一、赏析题(本大题共 小题,总计 分) 赏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 总计40分 小题, • 1、赏析张若虚诗歌《春江花月夜》。 、赏析张若虚诗歌《春江花月夜》 •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 小题,总计 分) 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总计60分 小题, • 1、试论“高岑”的边塞诗。 、试论“高岑”的边塞诗。
• 第三节 成就
杜诗的艺术风格和艺术
• 一、杜诗的艺术风格 • (一)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 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 • “沉郁顿挫”一语来自杜甫《进鵰赋 表》。
•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沉郁者, 意也,顿挫者,法也。” • 沉郁,思想感情深厚、沉重、博大、悲 壮; • 顿挫,音节豪宕,格律精严而又富有变 化。感情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杜甫生平的几个主要时期: 杜甫生平的几个主要时期: 1、读书和壮游时期(35岁前) 2、困守长安十年时期(35—44岁) 3、陷贼与为官时期(44—48岁) 4、漂泊西南时期(48—59岁)
杜甫的简介作品诗词有哪些特点
杜甫的简介作品诗词有哪些特点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史之中的大开山者”,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杜甫以批判时弊、抒发人生苦闷为主要创作内容,他的诗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表现力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杜甫的生平、创作思想以及诗歌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
一、生平杜甫于公元712年出生于当时的成都府,自幼聪颖好学,17岁时举家迁居长安,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中举。
后来,他先后在成都、洛阳、长安等地谋生,期间遭遇家庭不幸、流亡、逃荒等种种不幸,并多次遭受官府的迫害。
在艰苦的生活中,杜甫对社会现实深感忧虑,他把握时代脉搏和人民痛苦,力图通过自己的诗歌为民献策,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创作思想杜甫秉承了唐代诗歌中讴歌时代的良好传统,反映社会现实的真实状态是他创作的核心。
他的诗歌着重反映人民的疾苦,凸显社会问题,关注民生,批判腐败现象。
杜甫所表现的人道主义精神使得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巨著,更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真实的写照。
其创作思想深刻,富有启发性,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诗歌特点1.真实性强杜甫的诗歌真实感极强,他的作品不急于追逐外在的美丽,而是通过直接、真实的表达,去揭露生活中的痛苦和希望。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直接抒发了他的奔波辛酸和莫名忧愁,该诗说:“兴来爱不住,长风万里挥清秋”。
实际上,这种诗的用意,就是要揭示人生苦短,人们应该珍惜当下的机缘,不断努力追求幸福。
2.人道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以人性为本,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认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照顾、关爱,要用自己的诗歌呼唤全社会要爱惜人民生命、尊重人民权利,使社会变得和谐。
如《登高》诗中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其作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渗透出浓郁的人道主义气息。
3.深刻的批判精神杜甫的作品中还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他善于深入揭示社会的弊病和丑恶。
杜甫的人生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早年生活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
他生于712年,逝世于770年。
杜甫的早年生活充满了艰辛与困苦,但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深沉的诗意。
1. 家世背景杜甫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唐代著名诗人,父亲杜闲也是一位有才华的文人。
然而,在杜甫出生不久后,家道中落,他幼年便失去了父母的庇护。
2. 早年求学杜甫自幼聪慧过人,酷爱文学。
他曾在洛阳、长安等地求学,师从多位名士。
在求学期间,他广泛阅读了儒家经典、诸子百家、史书传记等,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3. 初入仕途杜甫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先后在奉先、华州等地担任官职,但均为时短暂。
在官场中,他目睹了官场的黑暗和腐败,深感失望。
二、中年经历1. 安史之乱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杜甫被迫离开长安,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流离失所的生活。
在这期间,他目睹了战乱带来的生灵涂炭,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争现实的诗作。
2. 流亡生涯杜甫在流亡生涯中,经历了种种艰辛。
他曾与家人失散,曾在荆楚、吴越等地流浪,饱尝人间冷暖。
然而,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用诗歌记录下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
3. 重建家园安史之乱结束后,杜甫回到了长安。
然而,他发现家园已面目全非,亲人离散,国家破败。
为了重建家园,他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民生疾苦,努力为国家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三、晚年生活1. 官场失意杜甫晚年再次进入官场,担任过左拾遗、右拾遗等职务。
然而,他在官场中的境遇依然不佳,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压。
这使得他的晚年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2. 诗歌创作尽管晚年生活困苦,但杜甫依然坚持诗歌创作。
他的诗作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度,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他的晚年诗作以抒发个人情感、关注社会现实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逝世杜甫于770年逝世,享年59岁。
杜甫的简介和他的诗有哪些特点
杜甫的简介和他的诗有哪些特点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上的伟大人物”,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浓烈的人文情怀。
本文将从杜甫的生平和创作特点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生平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河南巩县,出生于陕西绵州,唐代中期著名诗人。
在唐代群英中,杜甫以其雄奇豪迈、深刻宏伟的诗歌风格而著名。
其父杜审言曾任随州通判,后封为蜀州刺史,据史料记载,杜甫年轻时曾参加过科举考试,后因反对柳宗元在政治上的作为而被贬黄州戍卒。
杜甫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崇尚自由思想,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表达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浓烈的人文情怀。
杜甫的作品大多数都是以叙事和抒情为主,同时也有不少以议论和讽刺为主的作品。
二、诗歌特点1.对人类苦难的关注和反映杜甫的诗歌主要表达了对人类苦难的感受和揭示。
例如《春望》中,他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败、人民流离失所的深深悲哀。
此外,在《赠别马融》中,他写道:“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意归不。
音书断绝天涯路,何处觅知音?”,表达了诗人对身在异乡的遭遇、思乡之情的“万点咨嗟”和对与友人的离别之情的表达。
2.热爱自然杜甫的诗歌热爱自然,颂扬大山、大海、大地、大气之美。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秋天的追求。
3.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杜甫的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是杜甫独特的艺术特点。
例如《月夜忆舍弟》中,他写道:“戏筝灯下闻机杼,蛩声已报五更秋。
又顷灯前梦旧游,重到湖南听楚腔。
”表达了诗人对于音乐、乐器的追求和对于舞台表演、音乐表演的景仰,将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起来。
4.巨大的社会关怀杜甫的作品中注重表现社会现实,密切关注社会百态,其中包括贫穷、饥饿和战乱等。
例如《画马图》中,他写道:“长安士女多画马,平明寻花赏画好。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的归纳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的归纳古诗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在众多的诗文大家中,杜甫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一位。
望岳(一)文章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生于巩县.杜甫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痛苦。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为“诗史”,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
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各体,并形成特有的阴郁顿挫的风格。
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这是第一首。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曾在齐、赵(现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因有此作。
(二)归类复习1、字音岱(dài) 未了(liǎo) 眦(zì) 曾(céng) 钟(zhōng) 凌(líng)2、通假字荡胸生层云【“曾”通“层”】3、多音字了【(liǎo)了却 (le)助词,去了】4、古今异义岱宗夫如何古:语气词,无实在意义。
今:丈夫。
5、词类活用一览众山小【认为……小,形容词作动词。
】(三)翻译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③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四)节奏划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五)写作方法这是一首古体诗。
全诗未着一“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
杜甫的简介和其诗歌的特点
杜甫的简介和其诗歌的特点杜甫的简介和其诗歌的特点一、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他出身于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自十三世祖杜预以下,几乎每一代都有人出任不同的官职,所以杜甫自豪地称为“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
其母系为唐代士族中门第最高的清河崔氏。
只是杜甫的父亲杜闲只做到奉天县令,这个家庭已呈衰落之象。
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
所以,终其一生,高蹈出世的念头很少占据他的头脑。
另外,唐代是重视诗歌的时代,而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正是武后朝中最著名的诗人,这更加深了杜甫对诗歌的兴趣。
他曾很骄傲地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
”(《宗武生日》)追求仕途事业和不朽的诗名,共同构成了杜甫的人生轨道。
天宝后期,唐代社会虽维持着表面的繁盛,却已处处埋伏危机。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玄宗和他的边将们一意开拓疆土、穷兵黩武的政策,导致国力空虚、民生艰难,许多人无辜死亡;二是玄宗沉湎于享乐,李林甫、杨国忠等人擅权专政,阻塞言路,政治变得昏暗;三是为玄宗所宠信的安禄山身兼三节度使,手握雄兵,威胁到国家的统一。
处在逆境中的人容易看到现实中的弊病,当一场大崩溃即将到来时,杜甫透过个人的不幸看到了国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
天宝十一载(752),杜甫写下了他的名篇《兵车行》,以严肃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下人民被驱往战场送死的悲惨图景。
这首诗标志了杜甫诗歌的转变。
此后,他又写出《前出塞》九首,继续对灾难性的开边战争提出质疑;写出《丽人行》,揭露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亲族穷奢极欲的生活。
而长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更把最高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的情状与民间饥寒交迫的困境加以尖锐的对照,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震撼人心的诗句概括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
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
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
语文课文笔记杜甫《望岳》
杜甫·《望岳》一、文学常识1、选自《杜少陵集祥注》。
2、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和“三别”(《垂老别》、《新婚别》、《无家别》)等。
3、古体诗: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一般又叫古风,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二、字词注释三、句子赏析“岱宗夫如何”用“设问”方式开篇“齐鲁青未了”远望泰山的延绵不绝“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观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峻。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细看泰山之景物及诗人的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诗人的愿望:积极进取,不畏困难,勇攀高峰的雄心及抱负。
四、总结全诗以“望”统摄全篇,却没有一个“望”字,景因情现,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意境开阔,格调高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富有哲理,激励着人们不畏艰险,力争上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杜甫与中唐诗风的开启本章内容引言:中唐诗特色、《箧中集》诗人(下章讲)杜甫的生平、思想与人格杜甫的古体诗杜诗的“诗史”特色杜甫的律诗杜诗的艺术特色杜甫的地位与影响杜甫的一生,可用穷愁多艰来概括;其一生命途多舛,创作丰富,后人对其生平的研究也较深细,有“四个时期”、“八个时期”诸种分法。
大体可分为:杜甫穷愁多艰的一生——四时期(712—770)字子美,自称杜陵野老。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人,生于今河南巩县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
十三世祖杜预为西晋名将(与杜牧同)祖父杜审言为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奉天令。
1.读书与漫游期——35岁前(约712-746)此期生活可概括为:读书、漫游、求官、交友。
生值玄宗即位之年;长于开元盛世。
读书:青少年时代通览儒家典籍,精熟《文选》,受严格的儒化教育,与李白不同。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
有作成一囊。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壮游》)漫游:他19岁游山西,20—24岁游吴越,25岁时游齐赵,33游梁宋,34岁再游齐赵;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壮游》)求官:735年曾至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中。
交友:745年,李杜在洛阳相识,同游梁宋,又遇高适,三人纵酒射猎,品文论诗,结下深厚友谊。
(受李邕赏识,开始留心排律写作)《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此诗大约写于天宝四载游齐赵时,是现存绝句中最早的一首。
其父杜闲时为奉先县令,经济较宽裕,有过一段“恣情快意”“势马轻狂”的生活。
成家:741年,娶司农少卿杨怡之女。
这一时期诗歌的内容,主要是表现个人生活和描写自然山川,少年气盛,充满活力,最著名的有《望岳》等。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诗最早的一首。
全诗无一“望”字,但空间由远而近,时间从朝到暮。
表现出青春、蓬勃的朝气及对一切事物的雄心壮志。
2.困守长安十年—35岁-44岁(746-755)天宝六年(747),至长安再应科举,成为李林甫野无遗贤”权术游戏的牺牲品。
献《雕赋》、《三大礼赋》,玄宗命待制集贤院,长期闲置,天宝末始擢小官,不拜。
历尽辛酸,生活落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忠君爱阙、仁民爱物情怀更浓烈;与京城诗人群酬唱,形成独特诗风;开始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创作。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从多方面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唐代社会的各种矛盾。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也标志着杜甫思想的转变和成熟。
诗句举例:“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3.陷贼与为官时期—44-48岁(755-759)755年11月安史乱发,杜甫携家避乱鄜州,欲至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困居近一年。
757夏潜逃到凤翔肃宗行在,授左拾遗。
八月因上疏营救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759秋弃官,由华州—秦州(甘肃天水)—同谷(陕西)—剑阁—成都。
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亦为现实主义成熟期。
代表作:《北征》、“三吏”“三别”、《羌村三首》、《月夜》、《悲陈陶》、《悲青坂》、《春望》等。
4.漂泊西南时期——48—57岁(759-768)(1)48岁—50岁在严武的帮助下筑成都草堂,生活相对安定闲适,欣赏自然美。
代表作:《春夜喜雨》、《漫成》、《江村》、《狂夫》、《水槛遣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自然潇散诗风代表)(2)因叛乱而一度携家流亡于梓州、阆州、绵州一带。
763—765,严武再镇蜀,保举其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工部),生活较优裕。
(3)旅居夔州时期(766—768):第二个创作高峰有意总结一生经历与创作,写作一批组诗,并在律诗、排律、绝句等体裁及格律上进行探索、创新代表作:《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夔州歌》十绝句等。
(近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几占全集百分之三十)(4)流落湖、湘,客死孤舟768离开夔州,漂泊江陵、公安、岳阳等地,全家舟居。
代表作:《登岳阳楼》、《旅夜书怀》等。
死亡之谜:穷愁潦倒之诗人形象事实:770,客死于潭州至岳阳途中孤舟。
耒阳聂令使人致牛肉白酒以问《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传说:因过多食用牛肉、白酒而“饫死”“饮过多,一夕而卒”(郑处诲《明皇杂录补遗》)——新旧《唐书》溺死说(韩愈);郭沫若从医学角度论说因食用变质牛肉加白酒李白一生风流倜傥,狂放不羁,痛饮狂歌,明明是老病而死,人们却宁愿相信他是酒醉捉月失足入江而死,死得浪漫而传奇;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晚年更是贫病交加、漂泊无依,因此其死亡也被后人附会上了不甚高雅的说法。
二贤之死亡传说也反映出后人心目中李杜的不同形象、看法。
思想个性奉儒守素,无论穷达都兼善天下疏狂简傲《旧唐书·文苑》“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严武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深情——情圣杜甫忠君恋阙,仁民爱物,博爱情怀“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
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梁启超《情圣杜甫》)二、古体诗与“诗史”特色的体现(一)“诗史”特色1、“史”的认识价值当时重要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应。
至德元年(756)唐军陈陶斜大败,继而败于青坂,杜甫有《悲陈陶》、《悲青坂》;收复两京,杜甫有《收京》三首;九节度兵围邺城,看来胜利在即,杜甫写了《洗兵马》,。
“三吏”、“三别”则是在九节度兵败邺城,为补充兵源而沿途征兵时所作。
有些诗,还可补史之失载,如《三绝句》中写道渝州、开州杀刺史的事,未见史书记载。
从杜诗中可见安史乱后蜀中的混乱情形。
而《忆昔》则描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
可证史,可补史之不足。
2、以个人生活反映时代、历史,更具体、更广阔、更生动、更真实。
如《无家别》:寂寞天宝后……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以个人遭遇表现时代悲剧。
(“三吏三别”)《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羌村》三首自身遭遇、家庭悲喜、内心感慨(内心世界开掘的深度)与“诗史”相适应的写作方法1. 着力于细部描写,将人引入具体历史的氛围、情景中;如《北征》:140句,以诗歌体裁写的陈情表——在职的左拾遗向肃宗皇帝汇报探亲路上及到家后的见闻感想杜诗涉及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政治、经济、军事等重大问题,而处处浸透诗人的真情实感2. 以抒情手法叙事,融入议论及赋、散文技法如:《羌村三首》3. 对话运用及独白的运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如《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子的独白,《无家别》写老兵的独白;《兵车行》写作者与征人的对话4. 采用俗语,增加真实性、亲切感“唤妇出房亲自馔”(《病后过王倚饮赠歌》)“叫妇开大瓶”(《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二)杜甫律诗——艺术成就辉煌1. 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及表现手法。
广泛表现应酬、咏怀、羁旅、宴游、山水,等体裁;以律诗写时事,在字数、格律限制中,运用自如,“圣于诗者”,少叙述而多议论、抒情。
代表作:《秋笛》、《即事》(“闻道花门破”)、《王命》、《征夫》等。
2. 以律诗形式的组诗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秦州杂诗》二十首等3. 格律运用的出神入化:把律诗写的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看不出声律束缚,对仗工整而看不出对仗痕迹。
据浦起龙《读杜心解》中统计,其律诗总量有916首。
其中五律630首、七律151首、五排127首、七排8首。
(几为盛唐诗人的总和)(三)杜甫律诗的艺术总结(参考教材p238—239)化律诗之整齐板滞为流转浑融散文化表达方式、动词的妙用,连贯感、整体感极强,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浑融流转的意境,流水对的运用,如《春夜喜雨》等格律之出神入化变格:拗体,如《白帝城最高楼》等正格:《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精于炼字炼句:颜色句、词类活用、叠字、俗字等(四)杜诗艺术成就1、沉郁顿挫的主流风格(参考教材p240)沉鬰,是感情的悲慨壯大深厚;頓挫,是感情表達的波浪起伏、反復低回。
其感情基調为悲慨。
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洗兵马》、《壮游》、《同谷七歌》、《秋兴八首》等。
其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长篇如此,短章也如此。
2、千汇万状的多样风格萧散自然的风格特色闲适的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芹泥随燕嘴,花蕊上蜂须”(《徐步》)《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绝句漫兴九首》《水槛遣心二首》3、细致入微的写实本领(启中唐、宋诗特色)通过富有个性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对话的客观叙述,展示诗人的感情取向,“峻夺人魄”如“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北征》等4、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兴象浑融(《秋兴》)5、浓烈抒情、议论意味(宋诗特色)政治抒情诗议论风生,大胆提出政见、批评时事,如“由来强干地,未有不臣朝”(《有感五首》其四)、“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之类。
再如《壮游》:“朱门任倾夺,赤族迭罹殃。
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
”尖锐批评统治者的荒唐奢侈,国家盛衰经验结合自身生平遭际。
而《北征》、《秋兴八首》、《登楼》等诗则将抒情、叙事、议论和写景融为一体,创造出更为沉痛蕴藉、风力奇拔的艺术境界。
(五)杜诗的地位及影响(参见教材p241—243)1、集大成的地位与艺术手法品格、思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艺术:转益多师、广泛继承叙事与议论——《诗经·小雅》,悲歌慷慨的格调——《离骚》,缘事而发——乐府传统,浓烈抒怀、细腻感情——建安诗歌;五古接受王粲、曹植、阮籍、谢灵运、陶渊明等魏晋南北朝诗人的影响,五律——杜审言创造兴象、意境——盛唐诗人赋的铺排技巧,乐府的影响,史笔的痕迹……2、地位:承前启后的里程碑(转折)缘事而发、写生民疾苦——“元白”新乐府奇崛、散文化、炼字——韩愈、孟郊、李贺等七律的组织严密而跳跃性极大的技法——李商隐五言排律、夹叙夹议——“元白”及其追随者宋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色及“江西诗派”思想、人格魅力:忠君爱国、仁民爱物千古士人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