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颜色词初探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对外汉语论文选题参考

古代汉语,对外汉语论文选题参考

古代汉语论文选题古汉语又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由于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已经无法听到,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只指书面语言。

古代的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一般可以把古汉语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期。

远古指从殷商时期,上古指的是周秦两汉时期,中古指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

古代汉语论文选题一:1、试论古代汉语表红义类颜色词2、苗族民间异术简史:生成与演变3、学思践悟话修养4、王力《古代汉语》通假字、古今字注释商榷5、先天性恐惧的神经环路基础6、《渑水燕谈录》科举词汇考释7、郭锡良《古代汉语》中古今字被误释为通假字现象指正8、“心折骨惊”与“骨折心惊”9、浅析《马氏文通》对“先置”现象的研究10、如何培养我校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11、转折连词“但是”语法化原因的探讨12、“大学”之名与中国近代大学起源考辨13、想象“春天”的不同方式--古典汉诗与现代汉诗“词” 之差异论14、中国语文辞书的分期问题15、“根据”的词汇化及语法化16、古汉语因动用法初探17、常用词“伐”“斫”“砍”的历时演变18、简析《虚字说》19、比较句的演变研究20、蒙古语“猴”词源考21、《论语》同义词辨析22、语言类重要刊物现状分析23、罗多弼:返回古典24、沧浪亭中思兴亡25、中国社科院发布2016年度基础研究重大成果26、鸡年话鸡--论汉英视角下的鸡文化27、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研究的回顾与思考28、郭锡良等《古代汉语》注释商兑29、浅析“以”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及意义30、王力《古代汉语》疑义四则古代汉语论文选题二:31、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研究现状综述(一)32、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研究现状综述(二)33、基于语料库的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研究34、莫把成语中两个单音词当成双音词35、现代汉语“好(一)个NP”研究综述36、汉民族文化对古代汉语词汇的意义研究37、汉语在古代斯里兰卡的传播38、赵撝谦《六书本义》“古今字”探释39、扬弃推进精益求精--张玉金主编《古代汉语》评介40、谈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在古典文献阅读中的作用41、“良庖岁更刀,割也”句式考辨--兼论古代汉语的判断句42、郭锡良本《古代汉语》文选中通假字音韵特点研究43、“企”、“业”考释及“企业”成词探源44、词语津梁文化渊薮--《古代汉语文化百科词典》评介45、略谈古代汉语中“是”的句法功能(下)46、古代汉语名动词类转变的多角度研究47、略淡古代汉语中“是”的句法功能(上)48、浅析古代汉语中代词的研究状况49、洛阳方言词语考释50、试论古代汉语中“个”“个”“个”的用法及其流变51、王力《古代汉语》注“通”注“同”字研究52、古代汉语同位短语研究53、汉语在古代越南的传播与汉越语言的接触研究54、“戏”“剧”及其连用关系考释55、综论古代汉语中名词和动词作状语56、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假设连接词研究初探57、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58、王力《古代汉语》注释商兑十则59、清末民初标题词汇研究60、《黄帝内经》医学术语词义研究古代汉语论文选题三:61、副词“直”的语法化62、关中方言与古代汉语关系探析--大荔方言古语古义疏证63、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64、赵撝谦《六书本义》“记号”探析65、赵撝谦《六书本义》“六书”辩证66、从《汉语大字典·石部》中收字看中国古代人们的生产与生活67、古代汉语词语注释匡补五则68、“NP+的VP”主谓结构性质的多角度考察69、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70、谈古代汉语词汇知识在古典文献阅读中的作用71、《古代汉语》敦煌文献选录献疑72、古代汉语助词的性质探究73、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七月》注求疵74、从古代汉语动补结构的衍化看离合词的成因75、古代汉语“何……之V”句式探析76、高师院校开设古代汉语第二课堂的探索77、汉语反事实表达及其思维特点78、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79、出土文献之于王力《古代汉语》注解疏证80、“古代汉语”“双改”问卷调查分析与思考81、古代汉语中“之”的意义和用法82、古代汉语合音词研究历史述略与理论辨析83、副词“颇”的来源及其发展84、第十三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征文85、基于人类语言起源的古代汉语语言学价值研究86、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类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探究--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为例87、王力《古代汉语》古今字注释失误举例88、常用古代汉语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传承与变化89、《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部分抄本句法研究90、构式语法视野下古汉语凝固结构研究91、由“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谈如何理解名词连用--兼与陆希致《例谈古代汉语连用式名词动用》一文商榷92、浅析古代汉语中两种特殊动宾关系93、论古代汉语中“以前”“以后”的应用94、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精彩的游走95、王力《古代汉语》若干词义商榷96、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述评97、《花月痕》代词研究98、从现代汉语复音词反观古代汉语“同义连文”现象99、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文选部分注释商补100、古代汉语的“定语后置”问题10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诗律献疑一则102、古代汉语指代词的系统性--以《论语》的指代词系统为例103、王力《古代汉语》文选《史记》注释商榷七则104、古代雄性动物称谓词语历时考察古代汉语毕业论文题目古代汉语毕业论文题目一:1、以《墨子》为例分析古代汉语中的“所”字结构2、《马氏文通》中韵律影响句法现象研究3、“道”的文化阐释4、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及规律--以《论语》为例5、关于古代汉语绪论的几个问题6、主观化与古代汉语“N所V”结构的双重身份7、从拉丁语到古汉语--汉译《几何原本》卷一“界说”的翻译分析8、诗语、框架与海外经验--张斯桂《使东诗录》浅论9、评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的编排10、当代文学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11、《世说新语》中程度补语的句法和词性研究12、浅析第三人称代词在汉魏以来的发展13、成语、俗语--学习文言文的新途径14、浅析《马氏文通》对“先置”现象的研究15、浅谈汉语言文学的全球化发展16、如何培养我校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17、古代汉语“远+N”和“N+远”构式的语义与句法历时对比研究18、《论语》同义词辨析19、古诗文吟诵的历史传统与规则要领20、古代汉语字间关系考察--以“薄”与“迫”“箔”“簿”三字关系为例21、粤方言中的文言字词22、浅析“以”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及意义23、基于语料库的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研究24、汉民族文化对古代汉语词汇的意义研究25、始于古代日本的汉语翻译文化26、谈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在古典文献阅读中的作用27、郭锡良本《古代汉语》文选中通假字音韵特点研究28、浅析“些”的古今用法和变迁29、浅析古代汉语中代词的研究状况30、试论古代汉语中“个”“个”“个”的用法及其流变31、王力《古代汉语》注“通”注“同”字研究32、汉语在古代越南的传播与汉越语言的接触研究33、古代汉语同位短语研究34、综论古代汉语中名词和动词作状语古代汉语毕业论文题目二:35、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假设连接词研究初探36、论古典诗词中的“拟形”修辞37、八部古代汉语教材文选比较研究38、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39、《世说新语》名词做状语现象浅析40、清末民初标题词汇研究41、八部古代汉语教材通论文字、词汇、语法对比研究42、《黄帝内经》医学术语词义研究43、从“日”的语音变化看中原与周边民族神话的关系44、关中方言与古代汉语关系探析--大荔方言古语古义疏证45、现代汉字中不能纳入六书或三书的情况分析46、评唐兰先生的象形一定是独体字说47、关于“形声”名义的理解48、《说文》假借观分析49、现代简化字中古非繁简字关系类型分析50、《异体字整理表》中古非异体字关系类型分析51、同形字与一般假借字的关系52、《说文解字》的学术渊源与创新53、汉字字典部首演变历史54、通假现象的原因及性质55、中学语文教材注释术语“同”和“通”的使用情况56、汉字形体演变对字形结构分析的影响57、论成语意义的引申趋势5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59、古汉语述宾结构的语义关系60、古汉语“于”和“於”字比较研究61、古汉语被动句表示方法的疑难问题62、汉字的文化意蕴例说63、古汉语人称代词比较研究64、先秦“是”的用法及其发展65、从《七略》六分发到《隋书·经籍志》四分发的演变66、《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图书分类法的异同67、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志目录出现的原因68、关于伪书定义的思考古代汉语毕业论文题目三:69、家谱在学术研究上的价值70、《昭明文选》的体例及其特点71、清代私家藏书兴盛的原因72、《四库全书总目》经部与子部儒家类的分类区别73、郑珍郑智同父子《说文》研究综述74、莫友芝与影山草堂藏书75、例庶昌与《古逸藏书》76、严可均与《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77、《诗经》句首语气词的统计及归类78、《诗经》句末语气词的统计及归类79、王念孙的训诂学成就综述80、郑玄的训诂学成就综述81、《颜氏家训》训诂方法述评82、《经义述闻》训诂方法述评83、《汉语大字典》词语误释举例84、《左传》《史记》异文语言浅析85、《世说新语》“某词语”简释86、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87、许慎六书说论评88、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89、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90、“‘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91、汉字起源研究述评92、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93、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94、形声字起源试论95、甲骨文形声字研究96、《说文》省声研究97、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98、浅谈抒情文学的意境99、通俗文学漫谈100、儒道文学观之比较101、从“诗言志”到“诗缘情而绮靡”的逻辑发展10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论概述古代汉语毕业论文题目四:103、知音的审美赏评方法104、试论韩愈的文体革新理论105、白居易诗论与司空图诗论比较106、汉字形体的演变107、明代“真诗在民间”的提出及其影响108、“六书”性质特点109、会意兼形声问题110、假借字与通假字111、古今字与区别字112、古今词义的变化(现象、原因、规律)113、古今代词的比较研究114、汉语重叠词研究115、古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116、词类活用问题研究117、专书词汇研究;专书语法研究118、专书用韵字研究119、方言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研究120、《论语》代词研究121、《诗经》“其”字用法研究122、《世说新语》第二人称代词研究123、陶渊明诗韵部研究124、菏泽方言词汇研究125、古代汉语词语注释匡补五则126、成语文言词义研究127、谈古代汉语词汇知识在古典文献阅读中的作用128、古代汉语助词的性质探究129、《论语》宾语前置句的研究130、梅县话派生词研究131、秦汉魏晋时期汉语汉字在古代东北的传播--以高句丽为考察中心132、从古代汉语动补结构的衍化看离合词的成因133、古今字关系探究134、试析《论语》中“之”字的助词用法135、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136、“古代汉语”“双改”问卷调查分析与思考古代汉语毕业论文题目五:137、浅论成语的存古现象138、古代汉语中“之”的意义和用法139、古代汉语合音词研究历史述略与理论辨析140、基于人类语言起源的古代汉语语言学价值研究141、论古汉语篇章中的连接成分“是时”142、论古汉语变义复词143、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论的汉语表达系统144、古汉语“也、矣、乎”等词的基本功能是表示语气145、《东轩笔录》双音形容词分析研究146、浅析宁化客家方言名词后缀“子”147、古代汉语量词“两”研究148、从汉语之特质反思中国当代文学149、常用古代汉语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传承与变化150、《水经注》介词研究151、构式语法视野下古汉语凝固结构研究152、中古汉语选择复句研究153、武汉方言中濒危俗成语例释154、系统功能语言学观照下的中英古典诗歌研究155、浅析古代汉语中两种特殊动宾关系156、论古代汉语中“以前”“以后”的应用157、《世说新语》倾向性分析158、先秦复音词研究综述--兼谈《孙子兵法》的合成复音词159、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精彩的游走160、音韵学知识在古代汉语学习中的作用161、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述评162、《元曲选》宾白感叹句研究163、从现代汉语复音词反观古代汉语“同义连文”现象164、古代汉语的“定语后置”问题165、指人联合式名词的语素序列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166、古代汉语指代词的系统性--以《论语》的指代词系统为例167、唐宋仿古文言中的第一人称考察168、论咸宁方言词汇的特色169、王力《古代汉语》文选《史记》注释商榷七则170、关于中国古文字与日语汉字词词义关联的研究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一:1、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存现句偏误分析及研究2、对外汉语文化传播中的茶文化传播研究3、汉语有标条件复句的应用研究述评4、浅谈汉语作为二语的分级读物的编写5、新时期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展望6、面向初、中级使用者的外向型汉英词典检索方法新探究7、“起来”的语法化和习得过程的关系分析8、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动机及对策9、越南留学生使用标点符号的运用偏误分析10、关于编写针对蒙古国学生汉语语音教材的建议11、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培养探析12、对外汉语中的汉英双宾句句法结构对比分析13、现代汉语同义单双音节副词的语频和共现探究14、国情文化视域下我国对外人文交流的现状与反思--基于孔子学院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比较研究15、从会话含义理论看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的会话编写16、汉语教材中“什么”否定用法的编写建议17、对“一带一路”战略下对外汉语类图书“走出去”的思考18、“中国梦”指引下的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传播19、论来华医学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性20、汉语国际传播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21、蒙古国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22、俄罗斯对外语言传播策略启示23、汉语二语者写作中的高频动词使用研究24、中西茶文化差异对茶叶翻译方法的影响分析25、跨文化视角下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英译26、对蒙古国学生汉语声母韵母教学的切要、偏误分析及习得顺序27、东南亚留学生汉语写作的调查与分析28、初高中年级留学生习得汉语反语的偏误研究29、改革拼音规则利于入境游发展30、从类型学看东南亚学生汉语结果补语习得--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31、大数据视角下的汉语驱动学习研究32、汉日马文化意象对比研究初探--以成语、谚语为分析对象33、网络语言中汉语拼音文字的使用及其规范化问题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二:34、论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文化渗透--以惯用语为例35、基于语境视角下的科学共同体学术传播语言选择36、从偏旁部首的含义看对外汉语同义词辨析37、“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中语言文化对外传播特点浅析38、跨文化交际理论下对中国菜名翻译的研究39、留学生初级阶段汉语学习偏误浅析--量词运用40、语法教学的新思路--《三一语法》读后41、现代汉字的象形特点与现实意义42、汉语虚拟位移建构的认知机制研究43、《现代汉语词典》单音词编纂问题刍议44、湖南汉语国际推广现状与策略研究45、初级阶段留学生“把”字句偏误分析及策略46、韩国零基础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偏误及教学策略探讨47、概数助词“来”的语法化演变动因与机制探析48、汉语国际教育视阈下中国国情以及“敏感话题”的对外阐释49、双语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有可为50、中外社交礼仪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51、影响字母词语汉化的因素及研究现状52、意大利华人青少年汉语语言态度及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研究--以米兰ZAPPA高中为例53、现代汉语“不用说”的构式研究54、汉语不对称现象类型及其成因的潜显阐释55、基于语料库的“罢了”“而已”语篇功能比较分析56、新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态势及有关思考57、探究非语言行为在对外汉语教育中的作用58、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融合问题研究59、基于翻转课堂的对外汉语学习平台的设计60、对外汉语出版物的海外传播困境及对策61、对外汉语儿童分级阅读研究62、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课堂互动模式研究63、对外汉语课堂沉默现象的非个体因素研究64、对外汉语教材中的中国女性形象研究65、对外汉语综合教材中的文化词语研究66、对外汉语报刊阅读补充材料选取研究67、对外汉语课堂互动中教师反馈语的礼貌策略研究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三:68、对外汉语教材中成语英译问题分析及对策69、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提问策略研究70、基于网站构建和运营视角的对外汉语网站分析71、基于课堂观察的对外汉语课堂交际性量化研究72、对外汉语课堂纠错反馈有效性研究73、对外汉语初级教材语法项目选取及编排研究74、论网络教学资源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应用价值75、对外汉语初级阶段口语课中的文化因素研究76、论对外汉语课堂活动的有效性77、对外汉语新手教师与熟手教师课堂行为比较研究78、对外汉语综合教材中的汉语文化词语研究79、试论新形势下对外汉语教师的作用80、对外汉语文化类教材文化炫耀现象研究81、论对外汉语培训师的角色转换82、中韩初级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版块的对比研究83、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多维释义模式研究84、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中的话语标记语编写设计研究85、韩国初级汉语综合课堂中流行文化引用策略研究86、对外汉语中的多方位语言输入87、对外汉语学科的性质和特征88、浅析对外汉语中华才艺书法课程的学科定位问题89、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红楼梦》90、中小学生书面语表达中的语体转换分析91、母语者和留学生汉字变形部件的认同对比研究92、基于语料库的单一动词句法框架研究及二语习得考察93、二语学习者词汇的理解性知识和产出性知识实证性研究94、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汉字课中的渗透95、“一带一路”战略下汉语对外传播的SWOT分析96、对外汉语课堂留学生中性行为分析97、外国留学生语音偏误分析98、韩国留学生“了”学习得的中介语分析99、现代汉语“了”字句学习偏误分析及对策100、汉语成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四:101、汉语委婉语的用语特征102、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其对比103、汉语数词的文化蕴义104、新形势下的对外汉语专业建设105、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106、论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编写107、试析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中的一些文化误差108、跨文化交际与肢体语言109、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110、英汉礼貌策略对比研究111、外国留学生汉语的心理研究112、学习动机对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113、论社会礼貌原则的民族性114、中外社会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分析115、中西文化差异在词汇内涵中的体现116、中外文化禁忌语比较117、中西方姓名宗法与宗教信仰异同118、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与语用失误119、从十二生肖中看中外文化对比及翻译策略120、中西文化视野下的汉英广告语比较121、从楹联艺术看中韩文化交流122、从古代瓷器看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123、外国学生汉语听力偏误分析124、汉语和英语音系特点的对比研究125、汉语和英语构词特点的对比研究126、汉语何英语句法特点的对比研究127、汉语跨文化交际异同点的研究128、汉语和韩语音系特点的对比研究129、汉语和韩语构词特点的对比研究130、汉语和汉语句法特点的对比研究131、汉韩跨文化交际异同点的研究132、“太”作程度补语时的特征分析133、从认知角度看虚词“与”的语法化134、现代汉语外来词的规范化。

俄汉颜色词“白”“蓝”“红”隐喻对比研究

俄汉颜色词“白”“蓝”“红”隐喻对比研究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210俄汉颜色词“白”“蓝”“红”隐喻对比研究◎刘禹涵摘要:生活中处处存在隐喻,并起重要作用。

文章基于莱可夫和约翰逊的概念性隐喻理论即隐喻是思维问题,隐喻能通过语言的形式表达,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探究俄汉颜色词“白”“蓝”“红”所隐喻的含义,并分析产生隐喻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隐喻;俄汉;颜色词;对比语言与认知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隐喻在语言与认知之间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换句话说,就是研究的深入发现,人们认为隐喻已经不只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段了,而是日常我们认识世界和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隐喻究竟是什么?有张力理论、冲突论变异理论、语义变则理论等可以参考,但是这些都有不足之处,而1980年莱可夫和约翰逊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被公认为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书中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隐喻性概念,认为隐喻是思维问题,隐喻能通过语言的形式表达,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可见生活中处处存在隐喻,并起重要作用。

本篇论文认为色彩是隐喻的一个重要表达方式,因为色彩是自然界中最有表现力的要素之一,不同的色彩富有不同的情感,不同的颜色也隐喻着不同的含义 ,在某些特定环境下会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本文选取了中俄两国的三种代表颜色词“白”“蓝”“红”,进行隐喻含义的对比研究。

一、三种颜色词所隐喻的含义(一)“白色”白色在中国的色彩认知里,具有多方面的含义。

比如在战争中即将失败的一方要举白色的旗帜以暂停战斗,表示投降;人去世之后,与之相关人员都要身穿白色衣服,在胸襟上别白花,办“白事”等,出入殡时打白幡,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哀悼,所以白色隐喻着失败、死亡的含义;在中国传统艺术京剧中,不同颜色的脸谱具有不同的含义,起到揭示剧中人物性格的作用,剧中“白脸”代表为奸邪曹操,隐喻为阴险狡诈,刚愎自用的含义。

《荷叶 母亲》中颜色象征意义初探

《荷叶 母亲》中颜色象征意义初探

《荷叶母亲》中颜色象征意义初探色彩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它化为颜色词语融入人类语言,其自然也成为我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的一座桥梁,并不断发挥着其独特的魅力。

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不同颜色往往有不同的联想意义和深厚的文化意蕴。

因此,我们在解读文本的同时,不仅应该注意颜色词语的基本意义,更要注重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宽泛的象征意义。

现当代女作家冰心的《荷叶母亲》中关于色彩的词语一共有四种:红色、白色、淡黄色、绿色。

一、红色文章中“红”是不断出现的颜色词语,其所依附的意象是“红莲”。

第一次,“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使用的是红的基本意义,就点明其中一缸的颜色为红色。

第二次,“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我们院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姊妹。

”这里,已经借物喻人,将莲比作家里的三姊妹。

于是,“红”自然不再只是红莲的客观颜色,“红”所依附的实际对象已经变成三姊妹。

在此,“红”正如红旗之“红”象征着革命的热情一样,也成为热情的象征,寓意着对光明、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荷叶母亲》写于一九二二年七月,当时冰心年仅二十二周岁,正值青春年少,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此时的作者对美好未来充满着向往,对自己的写作事业也充满着热情和希望。

接着,“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这时,红色象征着危险,是无可辩驳的凶兆。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走在大马路上,红灯停,绿灯行,看到红灯,心里自然变得紧张。

在此,作者借助恰当的颜色词语,也在文本和读者心灵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

“花瑞人祥”,当红莲的命运受到威胁,我们心情变得烦闷,不禁为其担心,甚至无法可想。

那繁密的雨点红莲怎堪忍受?人生路上的风雨挫折,三姊妹又怎堪面对?最后,“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新兴颜色词的精确性与模糊性初探

新兴颜色词的精确性与模糊性初探

新 兴 颜 色 词 既是 社 会 性 与个 体 性 对 立 统 一 的 反 映 , 也 而 钛 白银 和 钨 金 黑 ,使 产 品 的 外 形 既 得 体 又 不 张扬 ,这 正 是规 范 性 与 变 异 性 对 立 统 一 的 反映 , 更 是 精 确 性 与 模 糊 性 好 符合 了沉 着 、稳 重 型 的 商 务 男 士 的 优 秀 品质 。 由 于 表 达
确 性 与模 糊 性 辩证 统 一 地存 在 于新 兴 颜 色词 中。
关 键词 :新兴 颜 色词
精确性
模 糊性
近 几年 来 ,
汽 车 、服 饰 、化 妆 品 、 家 具 、手 机 等 领 界 中 存 在 的 具 体 事 物 ,利 用 这 些 事 物 本 身 的颜 色 信 息 来 修 饰 、 限定 基 本 颜 色语 素 “ 、红 、银 、 黑 ”, 就 使 词 义 具 金
语 言 应 用研 究
新 兴 凝 色目 的精 确 性 与拱 捅 性 初豫
口王彦 茹
摘 要 : 本文 对 近 几 年社 会 上 涌现 的颜 色词 汇 系统 中 的新 成 员给 予 了必要 的 关注 。首 先 ,对 新 兴 颜 色词 的 定
义做 了简要 的界定。其次 ,从三个方 面详细分析 了新兴颜 色词的特征——它兼具精确性与模 糊性 的特点,认为精
以下 几个 方 面 :

色词。

新 兴颜 色 词 的精 确 性
二 、新 兴 颜 色 词 的模糊 性
颜 色 是 光 波 作 用 于 人 眼 所 引 起 的 视 觉 经 验 。 颜 色 词
前 文 曾 经 指 出 , “ 色 是 光波 作 用 于 人 眼 所 引起 的 视 颜
就 是 表 示 由物 体 发 射 、 反 射 或 透 过 的光 波 通 过 视 觉所 产 生 觉 经 验 。颜 色 词 就 是 表 示 由物 体 发 射 、 反 射 或 透 过 的光 波 的各 种 印象 的 词 。 由颜 词 的 定义 可 知 ,颜 色 词 是 人 的视 通 过 视 觉 所 产 生 的 各 种 印象 的 词 。 ” 由于 是 “ 觉 经 验 ” 视

初探英汉语言中颜色词的文化对比与互译技巧

初探英汉语言中颜色词的文化对比与互译技巧

英语
汉语
对比
翻 译
耿直的品性 ; 传统婚礼上的红喜宇、 蜡烛 、 盖头 , 红 红 不但给 婚礼带来 喜庆 的气氛 , 更让人联想到婚后的 日子会越过 越红火。而对 英语 民族 来说 , 红

英 汉 颜 色 词使 用 的 异 通
( ) 通之 处 一 相
从 科 学 的 定 义 来说 , 色 是 由 物 体 发 射 、 射 或 透 过 一 定 光 波 所 引 起 色更多地象征着残暴、 颜 反 流血、 激进、 危险、 紧张 、 淫秽 。 rdrvne 血腥复 如 e e g ( e
初 探 英 汉 语 言 中 颜 色 词 的 文 化 对 比 与 互 译 技 巧
◆ 王永霞 张 艳
( 山东 省潍坊师范学校)
【 摘要】英汉语言 中表 示各种不 同颜 色或色彩的词语都很 丰富。我们不仅要 注意观察它们本 身的基本 意义, 更要 留心 它们含 义深广 的象
征 意义 。本 文从 英 汉语 言 中颜 色词 的 文 化 使 用 的异 通 角度 来进 行 分 析 对 比 , 对颜 色词 形 成 一 个 整 体 的 把 握 ; 把 握 了异 通之 后 , 们 在 在 我 语 言 文化 交流 时 , 照 张培 基 先 生 的 “ 、 、 ” 按 信 达 雅 翻译 标 准 , 当的 进行 翻 译 , 不 至 于造 成误 会 或 冲 突。 恰 才 【 键 词】颜 色词 关
( ) 异 之处 二 相
应追求语用等值 , 准确地翻译 出原文 的言外 之意。在翻译 方法上可采用直
译 、 译 或 两者 相 结 合 的 方 式 , 实 原 文 。 现 原 作 的 文 化 . 正 做 到 “ 、 意 忠 再 真 信 雅” 可 例如 . 血红一 在英汉历史文化中 , 对比最 明显的颜色是黄色 。尊土 的情结 使中国人 达 、 。对本意或 隐含之 义相 同的颜色 词 。 以互相 直译 . o sr sa rs, e lc akt 紫 up 崇尚黄色。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居五色之中, 帝王之色 ” 权贵之色 , bodrd 红 如 玫 瑰一a d a oe 黑 市一bak m re, 衣一p Ik 是“ , l e ,

【毕业论文选题】古代汉语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选题】古代汉语论文选题

古代汉语论文选题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现在唯一一个文化传承还没断绝的国度,其语言文化传承经过数千年的演变逐渐分为古汉语和现代语两种。

古汉语又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由于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已经无法听到,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只指书面语言。

古代的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一般可以把古汉语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期。

远古指从殷商时期,上古指的是周秦两汉时期,中古指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

下面是由学术堂整理收集的古代汉语论文选题,希望为各位带来帮助。

古代汉语论文选题一:1、试论古代汉语表红义类颜色词2、苗族民间异术简史:生成与演变3、学思践悟话修养4、王力《古代汉语》通假字、古今字注释商榷5、先天性恐惧的神经环路基础6、《渑水燕谈录》科举词汇考释7、郭锡良《古代汉语》中古今字被误释为通假字现象指正8、“心折骨惊”与“骨折心惊”9、浅析《马氏文通》对“先置”现象的研究10、如何培养我校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11、转折连词“但是”语法化原因的探讨12、“大学”之名与中国近代大学起源考辨13、想象“春天”的不同方式--古典汉诗与现代汉诗“词” 之差异论14、中国语文辞书的分期问题15、“根据”的词汇化及语法化116、古汉语因动用法初探17、常用词“伐”“斫”“砍”的历时演变18、简析《虚字说》19、比较句的演变研究20、蒙古语“猴”词源考21、《论语》同义词辨析22、语言类重要刊物现状分析23、罗多弼:返回古典24、沧浪亭中思兴亡25、中国社科院发布2016年度基础研究重大成果26、鸡年话鸡--论汉英视角下的鸡文化27、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研究的回顾与思考28、郭锡良等《古代汉语》注释商兑29、浅析“以”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及意义30、王力《古代汉语》疑义四则古代汉语论文选题二:31、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研究现状综述(一)32、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研究现状综述(二)33、基于语料库的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研究34、莫把成语中两个单音词当成双音词35、现代汉语“好(一)个NP”研究综述36、汉民族文化对古代汉语词汇的意义研究37、汉语在古代斯里兰卡的传播38、赵撝谦《六书本义》“古今字”探释39、扬弃推进精益求精--张玉金主编《古代汉语》评介240、谈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在古典文献阅读中的作用41、“良庖岁更刀,割也”句式考辨--兼论古代汉语的判断句42、郭锡良本《古代汉语》文选中通假字音韵特点研究43、“企”、“业”考释及“企业”成词探源44、词语津梁文化渊薮--《古代汉语文化百科词典》评介45、略谈古代汉语中“是”的句法功能(下)46、古代汉语名动词类转变的多角度研究47、略淡古代汉语中“是”的句法功能(上)48、浅析古代汉语中代词的研究状况49、洛阳方言词语考释50、试论古代汉语中“个”“个”“个”的用法及其流变51、王力《古代汉语》注“通”注“同”字研究52、古代汉语同位短语研究53、汉语在古代越南的传播与汉越语言的接触研究54、“戏”“剧”及其连用关系考释55、综论古代汉语中名词和动词作状语56、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假设连接词研究初探57、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58、王力《古代汉语》注释商兑十则59、清末民初标题词汇研究60、《黄帝内经》医学术语词义研究古代汉语论文选题三:61、副词“直”的语法化62、关中方言与古代汉语关系探析--大荔方言古语古义疏证63、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364、赵撝谦《六书本义》“记号”探析65、赵撝谦《六书本义》“六书”辩证66、从《汉语大字典·石部》中收字看中国古代人们的生产与生活67、古代汉语词语注释匡补五则68、“NP+的VP”主谓结构性质的多角度考察69、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70、谈古代汉语词汇知识在古典文献阅读中的作用71、《古代汉语》敦煌文献选录献疑72、古代汉语助词的性质探究73、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七月》注求疵74、从古代汉语动补结构的衍化看离合词的成因75、古代汉语“何……之V”句式探析76、高师院校开设古代汉语第二课堂的探索77、汉语反事实表达及其思维特点78、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79、出土文献之于王力《古代汉语》注解疏证80、“古代汉语”“双改”问卷调查分析与思考81、古代汉语中“之”的意义和用法82、古代汉语合音词研究历史述略与理论辨析83、副词“颇”的来源及其发展84、第十三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征文85、基于人类语言起源的古代汉语语言学价值研究86、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类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探究--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为例87、王力《古代汉语》古今字注释失误举例88、常用古代汉语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传承与变化89、《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部分抄本句法研究490、构式语法视野下古汉语凝固结构研究91、由“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谈如何理解名词连用--兼与陆希致《例谈古代汉语连用式名词动用》一文商榷92、浅析古代汉语中两种特殊动宾关系93、论古代汉语中“以前”“以后”的应用94、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精彩的游走95、王力《古代汉语》若干词义商榷96、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述评97、《花月痕》代词研究98、从现代汉语复音词反观古代汉语“同义连文”现象99、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文选部分注释商补100、古代汉语的“定语后置”问题10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诗律献疑一则102、古代汉语指代词的系统性--以《论语》的指代词系统为例103、王力《古代汉语》文选《史记》注释商榷七则104、古代雄性动物称谓词语历时考察5。

广告中新兴颜色词的特点及其成因

广告中新兴颜色词的特点及其成因

广告中新兴颜色词的特点及其成因作者:田甜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08期摘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趣味的变化等原因,有大量的新兴颜色词被创造出来,特别是在手机、电脑、汽车、服装等广告中,新兴颜色词随处可见。

本文以广告中出现的新兴的颜色词为研究对象,对该类词的构成特点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其特点和成因。

关键词:广告新兴颜色词特点成因引言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而作为语言要素之一的词汇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最为敏感,社会的发展变化首当其冲的反映到词汇中来,当然颜色词也不例外。

近些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趣味的变化等原因,有大量的新兴颜色词被创造出来,特别是在手机、电脑、汽车、服装等广告中,新兴颜色词随处可见。

本文以网上收集到汽车广告和手机广告中出现的颜色词为例,分析新兴颜色词的特点、种类以及成因。

[1]一、颜色词概述1.汉语颜色词概述颜色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人们的实际生活与颜色密切相关,人们生活在色彩之中。

现代抽象派艺术的奠基人瓦西里?康定斯基在所著的《论艺术的精神》中指出:“色彩直接影响着精神”。

在人类语言里,存在着大量记录颜色的符号——颜色词。

这些词语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

值得注意的是,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或虽属于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但分属于不同社会集团或社会阶层的成员,对各种颜色符号的感知是不一样的。

这种不一样在语言学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使得颜色词具有多种联想意义。

[2]2.汉语颜色词的特点2.1构成方式灵活多样,颜色词是根据概念意义划分出来的一类词,不是语法的分类,就其功能来说,主要是用来描写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色彩性状。

由于汉语颜色词在数量上极为丰富,而且其构成方式也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因此,对汉语颜色词分类的研究也很难做到整齐一致,往往显示出多样化的趋向。

刘均杰先生从词源角度出发将汉语颜色词分为纯颜色词、物体颜色词、物纯颜色词(物体颜色词跟纯颜色词的组合)、纯颜色词的生动形式四类;叶军把颜色词分为具体颜色词和抽象颜色词两个大类。

最新颜色词的发展演变规律文献综述

最新颜色词的发展演变规律文献综述

颜色词的发展演变规律文献综述颜色词的发展演变文献综述2011级对外汉语学号:201105121068王海湾摘要:颜色词是人类的色彩感知用自然语言表达和固定下来的结果,一直以来,人们对颜色词的研究充满浓厚的兴趣。

古今中外,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等对人的色彩感知和颜色词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

目前,关于颜色研究方向很多,涉及很多方面。

现将近日查阅的各类研究性论文和学术期刊稍作梳理,给大家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语颜色词文化国内外都不乏对于颜色词的探讨,最具影响力的当数美国民族学家Berlin 和Kay, 他们曾在1969年发表《基本色彩词语: 普遍性与进化论研究》, 在这部巨著中就近百种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进行了深入有趣的研究。

国内也有不少语言学家对颜色词进行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 如伍铁平先生“论颜色词及其模糊性质”(伍铁平, 1986)对颜色词的模糊语义展开了研究; 张旺熹“色彩词联想初论”(张旺熹, 1988)就颜色词的联想义进行了研究, 较为全面地揭示出颜色词意义复杂性的深层原因。

骆峰《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审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周一农《词汇的文汇内涵》等书都对部分颜色词进行了研究。

章银泉《色彩描写词典》(银川人民出版社,1988)就收有古今汉语颜色词1200个。

尹泳龙《中国颜色名称》(地质出版社,1997)共搜集古今流传的颜色名称2500个,同色异名归并后为1867个。

颜色词在语言中应用相当广泛,它内涵丰富,色彩鲜明,使众多的研究者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着人类社会经验的不断丰富, 对于颜色词认知和使用也随着发生着变化, 对英汉颜色词的更加深入的研究无疑是发展的需要, 也有利于增进彼此合作与交流。

按照研究对象的大的范围,可以将研究方向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汉语颜色词的研究和英汉颜色词的对比研究。

一方面是对汉语颜色词进行研究。

主要从颜色词的发展、语义和文化内涵角度分析,相关论文如:《说文糸部颜色词同源发展认知分析》《释白》《颜色字白及其文化阐释》《语素白的结合能力分析》《说文解字颜色词探究》《色彩文化地理透视》《颜色的文化内涵》《色彩词的文化内涵》《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超常组合》《汉语色彩词衍生法之探究》《论黑色词》《绿的文化内涵及构词》《色彩词及其分类》等等。

中英两种语言中的颜色词及其象征意义——以红、白为例

中英两种语言中的颜色词及其象征意义——以红、白为例

文化长廊中英两种语言中的颜色词及其象征意义——以红、白为例阚海月 哈尔滨师范大学摘 要:在中英两种语言中,表达色彩的词语非常丰富,但是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相同的颜色词在中英两种语言中却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

通过对颜色词及其象征意义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跨文化交际知识。

本文以红、白为例,探讨中英两种语言中的颜色词及其象征意义并分析其原因。

关键词:红色;白色;象征意义作者简介:阚海月(1995-),女,汉族,黑龙江省绥化人,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173-01一、红色在英语中,红色大多包含贬义色彩。

提及红色,人们通常会联想到血腥、暴力、危险等。

如 “red light”代表红灯,危险的信号的意思,“red light district”则译为花街柳巷,“see red”指突然发怒,勃然大怒,“go into red”指出现赤字。

从历史上看,欧洲人的祖先是游牧部落,而红色总是引起杀戮的联想;从宗教上看,基督教是欧洲人民主要信仰的宗教,在基督教文化中,魔鬼撒旦的出现总是与红色相关;从文化上看,西方绘画艺术用颜色来表达情感,红色则用来表达暴力、流血;从政治上看,红色代表了共产主义,而西方大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是反对红色政权的,因此,红色是资产阶级所畏惧的颜色。

在汉语中,红色大多包含褒义色彩。

红色在中国用来代表热情、温暖,象征着幸福、吉祥、胜利。

人们总是把红色和好运、喜庆等意象紧紧联系起来。

与红色有关的词汇也通常是含有褒义色彩的,如“红包”、“大红灯笼”、“红喜字”、“大红大紫”等。

追其历史文化根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称神农氏为炎帝,主掌南方夏季神,尚红色,古人认为,鲜血是生命的源头,红色可以赋予新生的力量,汉高帝曾称自己是“赤帝之子”,这里的“赤”便指红色。

红色,在民间象征吉祥如意和喜庆,同时红色也代表了光和热,闪耀四方。

汉语基本颜色词比较研究

汉语基本颜色词比较研究

汉语基本颜色词比较研究
汉语的基本颜色词有红、黄、绿、蓝、黑、白。

它们是汉语中最基础、最常用的颜色词汇。

在研究比较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时候,有以下几个方面
可以考虑:
1.语义差异:研究汉语基本颜色词之间的语义差异,比如红色和蓝色
之间的差异是什么?这涉及到词义分析和语义比较。

2. 跨文化比较:研究其他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与汉语基本颜色词的
对应关系。

比如,英语中的red对应红色,yellow对应黄色等等。

比较
不同语言中基本颜色词的对应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中颜色概念
的差异。

3.成因和发展:研究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成因和发展过程。

比如,为什
么汉语中只有这几个基本颜色词,而没有其他颜色词?这涉及到语言历史
和文化因素的分析。

4.语用功能:研究汉语基本颜色词在不同语境和交际中的语用功能。

比如,红色可能表示喜庆或警告,黑色可能表示悲哀或威胁等等。

总的来说,研究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可以从语义、跨文化、语言发
展和语用等多个方面展开,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汉语颜色词汇的特点和文
化背景。

汉语方言颜色词构词初探

汉语方言颜色词构词初探

颜色词都 由单纯语素 组成。汉语方 言 的基本颜色
这种切分并不像有些结构主义学家认为的那样 , 颜 色词是 由每个语言系统 任意地切分 , 据 Brn& 根 ei l K y1 9对 9 种语言颜色词 的研究 , a(9 ) 8 6 情况并非如 此。Br ei l n&Ky a 有两个 重大的发现 : 世界各语 一、 言里一共存在着 l 种“ 1 基本颜色词” 的颜色种类的 普遍集合 , 它们构成一个 严格 的蕴涵层级。即: 、 黑 白 < <黄、 绿 <棕 <紫 、 红、 灰。X<Y 红 蓝、 粉 橙、 的意思是 , 一 种语 言包 含 Y 则一 定 也包 含 x 若 , 。 二、 各个颜色词所指 的中心区即“ 焦点色” 是非常清 楚 的, 但其边界往往不确定 , 而且 , 同语言里相应 不 的颜色词所指中心大多落在相 同的区域 。这样说明 颜色词的切割并不是完全任意的。正是 因为这样 , 我们可以对汉语方言的颜色词进行 比较研究 , 印 来 证该种理论 的正确性。为此我们通过《 现代汉语方 言大词典( 分卷)对汉语方言的颜色词进行考察。 》 基本颜色词 我们把黑、 白<红 < <蓝、 < < 粉红 、 黄 绿 棕 紫、 橙、 灰等十一种作 为基本颜色词。这些基本颜色词 在不同的方言里的分布有不同的表现。在汉语方言 里面 , 除了粉红是 由合成语素组成的外 , 其他的基本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 1 1 期
20 年 1 07 月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UR ALOFXI X AN T A ER OI ̄ E O N N I G E CH SC J .  ̄ .
V 12 , o 1 o . 1 N .
J N。0 7 A 20
中图分类号 : 1 H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8, 1 (O『)1 3_3 1o.6320 O 130 7 7

英汉色彩概念隐喻认知初探

英汉色彩概念隐喻认知初探

2009年4月第12卷第2期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Xi ’an University of A rts and Sc ience (Socia l Sc iences Edition)Apr .2009Vol .4No .2 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张 寅(3—),女,陕西西安人,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

英汉色彩概念隐喻认知初探张 寅(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摘 要:色彩是上帝的杰作。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表示颜色的词汇,颜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的物质形态。

颜色词作为一个特殊词类,是探讨语言与认知关系的重要途径。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体系,一种思维方式。

而概念隐喻也称为隐喻概念,是通过认知主体的思维在两个认知域(概念)之间建立认知联系,或者概念领域间的相互转换。

本文首先介绍了概念隐喻的特征;其次分析了颜色的概念隐喻特性,最后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色彩的隐喻意义异同,得以为更好的顺畅的为英汉交流服务。

关键词:概念隐喻;颜色;认知中图分类号:I 20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77X (2009)02-0051-04 一、概念隐喻隐喻不仅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形式,而且还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一种模式。

它涵盖了社会生活、语言文化、政治宗教、科学经济等各个领域。

人类对隐喻的认识和探索早在古希腊就已初见端倪了,而自亚里士多德(A rist 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第一次系统的对隐喻进行理论性探索至今已两千多年。

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或通过类比。

[1](P22)隐喻不但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人类对非语言形式的认知中,如绘画、电影、民俗、宗教等等。

隐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唇齿相依,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智慧结晶。

红色信仰视角下看汉语词汇

红色信仰视角下看汉语词汇
(九)其他 在红色信仰文化影响下,汉语由“红”语素构成的词语可 谓丰富,其他方面如:红色象征“忠义”的“红心(忠于革命的 意志)”、“红脸汉子(人们称直率、诚实的人)”等,代表“先进” 的“红旗手(指先进人物)”、“红领巾(少年先锋队的标志)” 等,表示与神仙灵物有关的“红云(传说仙人所居之所,常有 红云盘绕)”、“红桑(传说为仙境中的桑树)”等,表示“危险、 警告”的“红灯”、“亮红灯”等。 另外,由“红”语素构成的词语也有表示不好的意义方面 的内容。如:“红胡子”指旧时东北地区活动在深山野林中结 伙打劫的人。“红椅子”指榜末,俗称名列榜末为坐红椅子。 “眼红”指羡慕和嫉妒别人。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第九卷)[Z].上海大辞典出版社,2006. [2]徐朝华.上古汉语颜色词简论[A].南开大学中文系《语言研究
论丛》(第八辑)[H].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3]潘峰,李锂.红色文化义初探[J].汉字文化,2009(5). [4]鲁宝元.汉语与中国文化[H].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 [5]李春玲.汉语中红色词族的文化蕴含及其成因[J].汉字文化,
2003(2)6. [6]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H].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李旭中,谭英,贺业明.以红色为例探究汉语颜色词蕴含的民
族文化意义[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哲版),2012(2).
心 。
厶 厶
三、结语
红色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种含有多种文化义的颜色,从 古至今,人们对红色始终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深厚感情, 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红色信仰。在这一文化环境的影响 下,汉语词汇反映出了这一民族特色,汉语词汇中出现了许 多以“红”为构词语素的词语,这些词语有的已在现代汉语中 消失,有的产生出新的意义继续被人们使用。而这些词语又 在不同程度地反映着汉民族红色信仰这一民族心理。

从现代汉语颜色词的词性看词类划分问题

从现代汉语颜色词的词性看词类划分问题

白”看颜色词 的对 外汉语教 学》 ( 郧 阳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
( 3 )),李红 印的 《 汉语色彩范畴的表达方式》 ( 语言教
学报2 0 0 5 年4 月 ) ,顾 海 芳 的 《 汉 语 颜 色 词 的文 化 分 析 —— 学 与 研 究 2 0 0 4 年第6 期 ) ,潘 峰 的 《 谈 现 代 汉 语 基 本 颜色 词 关 于< 说 文解字> 对 青 、 白、 赤 、黑 的 说 解 》 ( 沙 洋 师 范 高 的 范 畴 》 ( 湖 北 成 人 教 育 学 院学 报 2 0 0 5 年7 月 ) ,李 红 印 的
期 ) ,吴 开 秀 的 《 谈 汉 语 颜 色 词 的语 义 功 能 》 ( 阿 坝 师 范 习 2 0 0 3 年第6 期 ) ,[ 韩] 金福 年 《 不 同 性 别 表 达 者 选 用 汉
高等专科学校学 ̄2 0 0 2 第2 期 ) ,黄 芳 的 《 颜 色 词 黑 与 白 的 语 颜 色 词 的 差 异 》 ( 修 辞 学 习2 0 0 4 年第1 期 ) ,周 延 云 《 汉 文化涵义 》 ( 中国科技信息2 0 0 5 年第2 3 期 ),刘群 的 《 颜 语 色 彩 词 的 言 语 义 初 探 》 ( 青 岛大 学师 范 学 院 学 报 1 9 9 8 年 色 词 红 黑 白的 联 想 意 义 及 其 反 义 关 系 》 ( 襄樊学院学报第4 第4 期 ) , 李孝 国 《 说 “ 乌龙 ”》 ( 语言新观察2 0 0 2 年第8 期2 0 0 3 年7 月 ) , 田伏 礼 的 《 颜 色 词 与文 化 》 ( 丹 东师 专 学 期 )。 报2 0 0 0 年第2 期总第8 O 期)。 ( 二 )颜 色 词 的 词汇 研 究 ( 四 )颜 色 词 考 释 从 汉语 史 角度 进行 探 讨 的有 :宋 金兰 《“ 黑 ”名 源

汉英颜色词的系统比较

汉英颜色词的系统比较

汉英颜色词的系统比较摘要颜色词是反映不同文化内涵的重要的一面镜子。

本文用对比的方法,对汉英基本颜色的语义及象征意义进行比较,让大家了解汉英颜色词文化文化内涵的不同,以便于做好颜色词的教学。

关键词颜色词汉语英语文化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1 汉语、英语的颜色词系统对于基本颜色词的种类存在诸多不同的看法:姚小平提出有十种基本颜色词,分别是:黑、白、红、黄、绿、蓝、紫、灰、棕、橙;刘丹青认为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有白、黑、红、黄、绿、蓝、灰七种;詹人凤将基本颜色词划分为红、黄、绿、蓝、白、黑六种。

另外还有可作为词根的非基本颜色词,这类颜色词具备扩词能力,它的构成有以下几类:基本颜色词之外的专用颜色词,例如:棕、褐、青、粉、黛等;借用动物名称,例如,水鸭色、麒麟色等;借用植物名称,例如,栗色、桔色、橙色等;借用食品名称,如,奶油色、麦色等;借用自然界的物体,如,金色、银色等等。

这类词使用时要和“色”字组成一个复合词才能描述颜色,即:棕色、褐色、青色等,而不能说成棕的、褐的、青的。

英语的基本颜色词主要有下列11种:white、black、red、yellow、green、blue、brown、purple、pink、orange、grey。

这些基本颜色词大都含有多重性,既有名词性词性,也有动词词性。

跟汉语基本颜色词颜色词一样,英语颜色词也会具有组成符合颜色词的功能。

比如说,以下词语就是由英语基本颜色组成的复合颜色词:advancing colour(前进色)、antique brass (青古铜色)、antique golden (古铜色)、antique white(古董白)、august green (深绿色)、azure green(碧绿色)、baby blue(淡蓝色)、baby pink (浅粉红色)、bark(树皮色)、begin colour(自然色)等等。

2 汉英颜色词的对比汉英民族对基本颜色词的分类基本上是相同的,但作为一种文化代表,汉英颜色词代表这个字的文化特色,主要是体现在文化内涵方面:2.1语义方面的差异由于地理、社会、文化背景等的不同,英汉基本颜色词也刻上了本民族的烙印。

对外汉语教学中颜色词文化内涵教学初探

对外汉语教学中颜色词文化内涵教学初探

对外汉语教学中颜色词文化内涵教学初探
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关颜色词文化内涵教学初探
颜色词在每个民族中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含义,而颜色词的文化含义教学在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却相对薄弱.本文从教学阶段、学习者民族特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颜色词的文化含义教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作者:谢婧怡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北京,100875 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8 ""(7) 分类号:H3 关键词:颜色词文化义汉语教学。

英汉颜色词及其表达情感之初探

英汉颜色词及其表达情感之初探
m nt h hd t ok temets ed 1 o s r i o m c ,h a ife s ' ” 啊 ! ew c h O~ 1 “
振作 起来 !别 在沮 丧 了 1
4 Ma y p o l o k d b a k a i f r h s s e c . n e p e l o e l c th m o i p e h
sm oe怒 目而视 。 o en
气 的事”r — edd ; d hae 狂怒的。 e
例 如 :. icic ms eeeog k noese 1 Hs ris r nuht maeayn e ti w o
r d e.
他那 些批 评 任谁 都火 冒三 丈 。
2 tawa sc u e me t e e I l y a s o s e r d whe v r h tl n e e e el s a i. le
二、e( 色 ) rd 红
妒” 的引 申义 。在汉语中 , 我们常说“ 嫉妒得 眼红”但 ,
在 将 它 翻译成 英 语 时只 能用 b enwt v,而 不 e e i e y r g hn
是 b dwt v 。 e e i e y r hn
红色对 于 中 国人来 说 意 味着喜 庆 、 福 、 幸 吉祥 。 这
当他 说谎 时 , 不管什 么 时候 总是 引起 我 的愤怒 。
三 、 e n i l c o i ey se d y . Sb e n ab a k mo d snc e tr a .
绿色象征青春勃发 , 生气盎然 。 而在英语 中, 这个
颜 色表示 情 感 的情 况 , 以这 些词 在 中英 文 中所表 达 现 情感 的异 同 , 例 如下 : 举

中国传统色彩:鹦哥绿初探

中国传统色彩:鹦哥绿初探

中国传统色彩:鹦哥绿初探鹦哥绿,也称“鹦鹉绿”,是中国传统色彩之一。

属于绿色系,间色。

像鹦哥鸟羽毛颜色一样的颜色,黄绿中带蓝。

《古玉辩》中说:“受铜沁者色如翠石,名曰鹦哥绿”。

故很多指玉石的颜色,指翡翠的颜色微透明或半透明,绿色娇艳,如同鹦哥绿色羽毛。

《中国古陶瓷图典》书中记载:“鹦哥绿釉又称哥绿,清代康熙年间瓷器上的一种低温装饰釉颜色。

《汉语词典》:一种颜色。

如鹦哥羽色的绿。

简称为“鹦绿”。

很多中国古籍里有“鹦哥绿”的记载:元·杨维桢《西湖竹枝词》:王坟蚕豆鹦哥绿,龙井杨梅鹤顶丹。

更采湖莼如雉尾,尝新四月劝加餐。

明《名山藏》卷之二十九:遣内臣往苏杭织造翦绒纳织各色纻丝样二十四张每样每色织三十疋柘黄大红桃红鹦哥绿翠蓝青玄色白紫玉色鹅黄共十疋。

清陈浏《匋雅》:若鹦哥绿则近于浅蓝。

亦殊葱翠。

鹦哥绿。

甚不似鹦哥也。

色微近于浅蓝。

宜正名日翠羽。

然较其秾艳。

又弗若真翠。

具新制夺古。

无足贵也。

或又曰哥绿者。

鹦哥绿也。

清陈性撰《玉纪》:有受铜沁者,其色绿(色如翠石)名曰鹦哥绿(铜器入土,年久则青绿生,玉适与之相邻...民国赵汝珍撰《古玩指南》里也有“鹦哥绿”:哥绿、果绿、孔雀绿、翠羽、子母绿、菠菜绿、鹦哥绿、秋葵绿、松花绿。

清《扬州画舫录》卷一:... 名也。

绿有官绿、油绿、葡萄绿、裟婆绿、葱根绿、鹦哥绿。

有近三百年历史的《靖江宝卷》:头带逍遥八字巾,身穿鹦哥绿海青。

腰里束根丝罗带,粉底乌靴足下蹬... 城头如锯口,近看瓦片赛龙鳞。

东街叫卖鹦哥绿,西街喊卖燕尾青。

... 穿一件,大红衫,描龙绣凤,罩一件,鹦哥绿,月白单衫。

清《浙江通志》:扁青豆色绿者名鹦哥绿。

清代陈元龙编撰《格致镜原》:葱翠青俗名鹦哥绿。

清《大八义》第十一回:绿沙鱼皮鞘,青饰件,青吞口,鹦哥绿的绿绸子的挽手。

第二十二回:顶门一朵黄绒球,两旁双搭珠穗,鹦哥绿的绸子条,勒帽口,荷花色的贴身靠袄,...容貌出众。

穿得花枝招展,上身穿鹦哥绿的靠袄,葱心绿的底衣,腰结水红的汗巾...第二十九回:...粉红绢帕罩头,前后撮打拱手。

中国传统色彩:十样锦初探

中国传统色彩:十样锦初探

中国传统色彩:十样锦初探十样锦,中国传统色彩红色系之一。

但是一种怎样的颜色?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需加以考证,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目。

十样锦,从字面来看,应该是十种锦缎的统名。

明徐应秋编著《玉芝堂谈荟》:孟氏在蜀时,制十样锦。

名长安欣、天下乐、鹏围、宜男、实界、地方胜、狮圆、象眼、八塔韵、铁梗衰荷。

清《全史宫词》:孟氏在蜀,制十样锦纸。

民国朱启钤《丝绣笔记》:蜀十样锦元戚辅之《佩楚轩客谈》蜀时制十样锦名。

那么“十样锦”应该是不同的产品,难道同一个色?如果不是,那就是十个颜色。

以“十样锦”指某一个颜色是不成立的。

还再来看看其他古籍记载:《遵生八笺》第3部分:十样锦【四种】十样锦,枝头乱叶有红、紫、黄、绿四色,故名,其雁来红,以雁来而色娇红。

老少年,至秋深脚叶深紫而顶红。

少年老,顶黄而叶绿。

《本草纲目拾遗》卷四草部中:枝头乱叶丛生,有红紫黄绿相兼杂出者,名十样锦。

雁来红,一名老少年,无有用入药者,惟急救方有。

这两个记载范围缩小到四个色,但也无法指定是哪一个代表“十样锦”。

结果还是有的:《本草纲目(金陵本)》第十五卷草部(四):雁来红时珍曰∶茎、叶、穗、子并与鸡冠同。

其叶九月鲜红,望之如花,故名,吴人呼为老少年。

一种六月叶红者,名十样锦。

雁来红,别名老来少、三色苋、叶鸡冠、老来娇、老少年,拉丁文名Amaranthus tricolor。

雁来红为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80—100厘米,茎直立,少分枝。

叶互生,菱状卵形至披针形。

花极小,穗状花序族生于叶腋间,种子黑色有光泽。

原产印度及中国。

另外各地有栽培。

元诗有“误报迎銮出禁宫,阶前草是雁来红。

”诗句。

清代《松桂堂全集》:老少年【一名雁来红】灵砂九转若为功,解使朱顔嵗嵗同。

叶似花妍三径里,老催人至百年中。

西洲日暮风吹桕,北渚霜清夜落枫。

却忆昔人诗句好,南来孤雁已先红。

宋陈允平词:何处是秋风。

月明霜露中。

算凄凉、未到梧桐。

曾向垂虹桥上看,有几树、水边枫。

客路怕相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颜色词是语言中用来描写事物各种色彩的词,在人类各民族的语言中,颜色词都是非常活跃的词,是语言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也不例外。

色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色彩词源远流长,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其特殊的语义表达功能,表现出独特的语言魅力。

一、对颜色词的认识颜色符号的产生与文化有关。

人类学家柏林和凯依70年代曾经做过一些试验,得出基本颜色词的发展是进化式和有序的。

他们提出世界各种语言中颜色词的出现次序都遵循一条普遍规律:即所有语言都至少有黑白两个颜色词;如果一种语言有三个颜色词,第三个颜色词必定是红色;如果有四个颜色词,第四个必定是绿色或者黄色;如果有五个颜色词,这第五个必定是绿色和黄色;如果有六个颜色词,第六个必定是蓝色;如果有七个,则是棕色的词;有八个或更多的颜色词,一定是表示紫、粉红、橙、灰或者其他混合色的词。

关于颜色词出现的看法可以归结为:“人对颜色的认知取决于三个要素一一人的生理机制、自然色的内在属性以及人的文化状况。

”颜色本身是抽象的,人们往往难以察觉和记住其特征。

因此各民族往往借助物质直接命名他们看到的颜色,使之由抽象变为具体,而且也使详尽的颜色得到区分,这也是从颜色给予人的感官经历到符号概念形成的过程。

颜色是由基本的神经生理过程所决定的,人类对颜色的认识和划分是渐进的、相对的,其认识、划分每达到一个新的阶段,进入一个新的层次,便使原有的模糊认知环节获得相对确立的认知。

颜色词是伴随着语言的起源而产生的,但现存汉语中的颜色词则是由文字记载而流传下来的。

汉语颜色词的形成和变化与社会文化(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联系。

随着社会生产逐步发展,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人们对各种颜色的需求增加了,而且新的染料和涂料也越来越多,因此颜色词也层出不穷,数不胜数。

汉语的颜色词不仅数量日益众多,而且对颜色的区分也日益细致。

刘云泉先生推测:从颜色词形式的变化方面来看,唐代已经有了双音节色彩词的雏型,到了明清两代,双音节、多音节色彩词大量产生。

正是由于颜色词的发展演变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预见,颜色词的数量将会更加繁多,形式将会更加灵活,内涵也将会更加丰富。

二、汉语颜色词的特点(一)构成方式灵活多样颜色词是根据概念意义划分出来的一类词,不是语法的分类,就其功能来说,主要是用来描写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色彩性状。

由于汉语颜色词在数量上极为丰富,而且其构成方式也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因此,对汉语颜色词分类的研究也很难做到整齐一致,往往显示出多样化的趋向。

刘均杰先生从词源角度出发将汉语颜色词分为纯颜色词、物体颜色词、物纯颜色汉语颜色词初探谢新暎(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宁德,352100)摘要:颜色词是语言中用来描写事物各种色彩的词,是语言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汉语颜色词的特点、构成及语法性质、颜色词的古今演变、颜色词与社会文化等几个角度对汉语颜色词进行比较全面的剖析。

关键词:颜色词;起源;模糊性;社会文化中图分类号:H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346(2006)02-0007-04收稿日期:2006-01-05作者简介:谢新暎(1965-),女,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2006年第2期总第56期JournalofFujianRadio&TVUniversityNo.2,2006General,No.567词(物体颜色词跟纯颜色词的组合)、纯颜色词的生动形式四类;詹人凤先生则将颜色词分为基本颜色词和非基本颜色词两大类,非基本颜色词中又分为程度颜色词、实物颜色词、派生式颜色词三种;叶军把颜色词分为具体颜色词(包括基本颜色词和普通颜色词)和抽象颜色词(包括联想抽象颜色词及知觉抽象颜色词)两个大类。

汉语中颜色词的数量极其丰富,构成方式也灵活多样,本文将颜色词分为单纯词与合成词两大类。

1、单纯词:指的是加语素“色”后可以构成名词的单音节颜色词,如:红、白、黑、褐、绿、蓝、紫、灰、黄、青等。

人们认为这类颜色词是基本的颜色词。

关于基本颜色词的构成说法不一:刘钧杰、刘云泉先生认为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有10个,即黑、黄、白、红、绿、蓝、青、紫、灰、褐;刘丹青先生则认为有9个,去掉了“褐”;詹人凤先生认为有红、黄、绿、蓝、白、黑六个。

青与灰可以称为准基本颜色词。

刘烨等人将白、红、绿、黄、紫、灰、黑、蓝等八个确定为现代汉语基本色彩词。

2、合成词:又可以分成复合式、附加式和重叠式三种构词方式:(1)复合式合成词:是指至少要由两个不相同的词根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词语。

A、表性状或程度的形容词加颜色词这种颜色词前一个语素从程度或性状方面对表颜色的语素进行限定。

能构成程度或性状的语素并不太多,常用的有深、浅、明、暗、纯、大、鲜、嫩、惨等;其他的还有苍、娇、老、枯、亮、死、确、魆、煞、通、俏、新、湛等。

B、表示事物的名词语素加“色”。

这种构词方式中的前一个语素有比喻的意味,表示“像……一样”的意思。

如:枣色、草色、砖色、肉色、米色、玉色、黛色、玫瑰色、葡萄色、奶油色、咖啡色等。

C、表示事物的名词语素或短语加颜色语素。

这一类颜色词同样是有比喻的意味。

后一个语素限定了具体的颜色范畴。

如:月白、金黄、葱绿、铜绿、橘红、土黄、雪白、石青、石蓝、漆黑、枣红鹅黄、杏黄、枫红、湖蓝、玫瑰红、苹果绿、柠檬黄、葡萄紫等。

D、两个单纯颜色词复合而成。

这种颜色词使用的两个语素都是表示颜色的,但前一个颜色语素表示辅色,后一个颜色语素表示主色,从而构成了一种修饰关系。

如:紫红、绛紫、绯红、粉红、赭红、灰白、碧绿、殷红、粉白、黄绿等。

(2)附加式颜色词:指由一个表示具体颜色意义的词根和一个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词缀构成的。

A、单音节颜色词加叠音后缀。

叠音后缀是两个相同的重读音节,一般附着在单音颜色词词根之后。

如:红扑扑、红通通、白茫茫、白净净、绿油油、红彤彤、蓝莹莹、灰蒙蒙、黑乎乎、黑漆漆等。

B、单音节颜色词加多音后缀。

多音后缀是由两个或三个不完全相同的音节构成的生动后缀。

如:白不呲咧、黑不溜秋、灰不溜秋、黑咕隆咚、灰里叭叽等。

(3)重叠式颜色词:由两个相同的表颜色的词根相叠而构成的颜色词。

如:白白、苍苍、皑皑、皓皓等。

(二)数量众多,分类细致古汉语中的颜色词以单音节的形式出现,数量众多,分类详细,这是与人类早期思维较少抽象与概括能力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人们在定义和区分事物时往往非常具体。

有些物质的每种色彩都用一个词来表示。

如《说文》中:“瑕”,玉小赤也;“玖”,石之次玉黑色者;“碧”,石之青美者;“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

这种区分实际上正是古人对一些本质相同、相似而外在色彩有别的事物的定义和区分。

人们对于经常接触、赖以生存的事物,观察仔细、了解深入,语言中自然会有所反映,色彩词的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图景。

这类由于所指物色彩不同而创造的不同语词,正体现了颜色词的丰富性。

当色彩有着细微不同,如程度差异时,古汉语就用不同的词表示,这不但能显示出色彩词的丰富性,更能表现出古代色彩词分类的详尽。

比如,在每一个正色系列里,都有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色彩词。

现代汉语中的颜色词已不再像古代那样地分类,数量也少了很多。

这是因为语法结构的发展使复音词、短语代替了单音词。

如:上古的“骊”、“缁”等词今天变成了“黑马、黑色的马”、“黑色的丝织物、黑丝布”等短语。

表示实物的那个能指部分用不带色彩的“马”“布”等名词表达,色彩从中抽出,成为“黑”这一纯粹表色彩的词,所有的黑色事物都可用“黑”与物质名词组合,具有很高的效益。

虽然现代汉语中关于色彩及其附着物的表达方式与古代汉语不同,但效果却是一致的。

因而现代汉语中的一些颜色词取代了古代汉语中相关的颜色词。

(三)语义的模糊性“模糊”在语言学中有专门的含义。

语言学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总第56期)2006年4月25日8术语“模糊”指边界不明。

如果某个语义反映的事物边界不明,就说这个语义是模糊的。

事物的色彩是复杂多样的,但我们知道语言中的词语却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为每一种色彩都进行命名,因而我们说颜色词的概括性很强。

比如一个“红”,就可以包括“浅红”、“深红”、“大红”、“紫红”、“酒红”、“桃红”等等许多种概念。

此外,客观事物的色彩并不都是单一的,常常是介于几种颜色之间,因而,“红”、“黄”、“蓝”、“绿”等颜色词的意义便不易精确规定。

以绿为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像草和树木茂盛时的颜色”,《辞海》解释为“青中带黄的颜色”,但要将这种颜色说清楚却是很难办到的。

又如:深一点的“绿”和浅一点的“绿”容易相混,以致阳光下的同一片大海,有人说是绿的,有人说是蓝的。

语义虽然是对事物概括的反映,但往往只是大体精确地反映了事物,因为有很多事物相互间的界限本来就不清楚,而人的认识也有模糊性的一面。

三、汉语颜色词与社会文化语言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美国人类学家A・怀特说:“人类的全部文化(文明)依赖于符号,正是由于符号能力的产生和运用才使得文化得以产生和存在,正是由于符号的使用,才使得文化有可能永存不朽。

”3从语言是人类在交际过程中所用的一种符号系统的角度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含。

任何民族的语言都包含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

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是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一)汉语颜色词与民俗习惯“民俗习惯”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定地区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中相沿而成的一些表现在生产活动、交换方式、家庭和社会组织、婚丧嫁娶、节日庆祝、文学艺术活动以及服饰用具等方面的惯例。

语言与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语言系统一部分的颜色词,也与民俗紧密地结合渗透在一起。

中国民俗中的色彩以红、白两色文化意味最为浓厚,且历史悠久,根深蒂固。

“红”色在民俗中是喜庆的颜色,常用于婚嫁、生子、过年过节等喜庆的日子。

从前男女之间的婚姻,更多的是用红色来表示。

旧时男女之间确定婚姻关系要互送信物或婚约,古代称之为“传红”,称男方送给女方的订婚聘礼为“红定”。

结婚时处处离不开红色,因为红色表示喜庆、吉祥,幸福和快乐,是爱情美满的象征。

除了婚俗尚红之外,民间把生孩子也看作喜事,妇女怀孕称作“有喜”,产妇要吃红鸡蛋、系红腰带,以表示孩子将来要走“红运”的。

汉民族在庆贺传统的重大节日时,如春节、元旦等年节,人们喜欢在大门两旁贴上红对联(又称春联),在大门上贴上“红”福字,象征洪福;在门窗上贴上红吊线,在白纸窗上贴红窗花(又称红剪纸),门口挂红灯笼,晚上点红蜡烛,燃放红鞭炮,长辈给孩子送“红包”。

红色使人感到亲切温暖,在喜庆的日子里烘托了喜气洋洋的气氛。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白色被视为凶色,是悲哀的象征,容易使人联想到凶祸丧葬等不祥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