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青年教育及其经验启示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教育状况
通知要求注意六条事项,如床位最好相距三市尺以上,最好是头对脚,脚对头 的睡;窑洞的窗户上端和下端各留一些小的出气洞;在开会或到人烟密集地方 的时候,要戴口罩;遇有流鼻涕、咳嗽、伤风、发热的人,马上予以隔离。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在中国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作为重要的战略区域,其盐业发展对于支持战 争和边区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详细探讨这一时期的盐业状况,包括 需求、生产、贸易和政策措施等方面。
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的目的,在边区《小学法》《小学教育实施纲要》中作了 规定:“边区小学教育应依据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促进儿童的民族觉悟, 养成儿童的审美观念,提高儿童的劳动兴趣,锻炼儿童的健壮体格,增进儿童 所必需的知识,培养儿童为大众服务的精神。”
小学一般为5年,前3年为初级小学,后两年为高级小学,合并设置的称为完全 小学,免收学费,设政治、国语、算术、自然、历史、地理、美术、音乐、体 育、卫生、劳作等课程,“一节课以30分钟为原则。”一般来说,小学教育要 求学生掌握1500个汉字,能阅读报纸,学会加减乘除;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 卫生常识及政治常识;养成生产劳动的习惯,并养成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革命人 生观。边区小学严禁体罚。
在国际贸易方面,陕甘宁边区主要出口食盐和其他土特产品,进口一些国内无 法生产的工业设备和物资。这些贸易活动对于促进边区的经济发展和支援抗战 具有重要意义。
五、政策措施
为了发展盐业生产,陕甘宁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首先,边区政 府加强了对盐业生产的监管和管理,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卫生;其次,边 区政府实施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参与食盐的生产和贸 易;此外,边区政府还通过兴办盐业合作社等方式,将零散的生产者组织起来, 提高生产效率。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小学教育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小学教育摘要:小学教育是为青少年未来发展打基础的教育,陕甘宁边区的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小学教育在扫除文盲,培养当地知识分子,促进边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陕甘宁边区的小学教育。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特点经验陕甘宁临近边陲,战事频繁,地瘠民贫,人文凋敝。
在中央红军到来之前,“除几个地主、官僚和商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能读书写字;文盲大概高达百分之九十左右。
”这里“在文化上是地球上最黑暗的地方。
”[1]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敌后根据地建立了许多抗日武装和抗日民主政权,抗战教育也随之兴起。
在抗战教育中,小学教育有着重要地位,因此也被学术界学者多次研究。
关于对抗战时期小学教育的研究,学术界各位学者主要从小学教育的发展概况、发展特点、发展经验以及经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代表成果有:吴洪成的《试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小学教育》、尚微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经费研究》、沈绍辉的《陕甘宁边区的小学教育》、陈卫京的《试论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的发展》、刘述康、成湘菊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的经验浅探》等。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小学教育的各个发展阶段和特点以及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得出的经验两大方面进行论述,以求能抛砖引玉。
一、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的发展阶段以及各发展阶段的特点。
(一)抗战时期小学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从1934年第一所列宁小学创立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苏区之前,是边区小学教育的初创时期。
随着陕甘宁边区陕北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开始在根据地建立起一批列宁小学。
这一时期小学教育的特点是:劳动人民掌握了政权,少年儿童开始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教育内容以创建根据地和为建立红军服务的扫盲识字为主。
学生采取“即知即传”的办法,使儿童一面教一面学,在教人上教自己,提高战时民众的文化政治水平。
抗日战争时期奔赴延安爱国青年的初心
2019.2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乘车前往延安的青年学生历史忆记到延安去!这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青年知识分子共鸣之下产生的奇异景观,也是平津危机、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形势下,青年知识分子为了救亡图存、争取自由解放的必然选择。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步步蚕食中国华北大部分地区。
面对日军咄咄逼人的侵略态势,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幻想依靠国际联盟出面解决中日争端问题,在国内开始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对外节节退让,对内则加紧围剿中共领导的各根据地。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国民党虽然决定开始抗战,但仓促之下,既缺少必要的宣传动员、组织协调,也没有完善的战略筹划和后勤保障,加之长期的官僚作风、贪污腐化、人浮于事、士气低落,最终导致国家大片土地迅速沦为敌手。
这种情况下,大批为天下忧却报国无门的爱国青年知识分子心中产生了极大的彷徨,而恰恰就在这时,处于中国西部蛮荒之地的陕北延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奉行一致对外、坚决抗日的主张,建立“民主中国的模型”,采取积极的政策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提倡革新,反对旧俗,鼓励学术研究,倡导人人平等。
国统区与延安两相对比,让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知识分子看到,延安才是实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史使命的地方。
于是,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青年才会如茫茫大海迷失航途的小船见到灯塔一样,不畏艰辛,不辞劳苦,纷纷涌向延安。
但是,要想顺利到达交通极度不便的延安,这些青年知识分子首先需要经受各种考验。
除道路崎岖、餐风饮露之外,从国统区到延安,需要躲避国民党特务的阻挠、扣押和拘禁;而从沦陷区到延安,则会遇到日伪军队的逮捕与羁押,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但“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驱动着全国一批一批的爱国青年,义无反顾地奔向他们理想中的光明之地。
毛泽东曾说:“进抗大没有考试,大家通过敌人的封锁线来到延安,这是最好的考试。
红色故事观后感作文350字
红色故事观后感作文350字
我近期观看了一部影片《红色故事》,电影以陕甘宁边区时期为背景,通过一个山村贫困青年参军、走上革命道路的成长历程,讲述了革命斗争的坚定理念和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这部电影打破了以往革命题材电影的单一视角,通过多角度多维度的表述,让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历程。
影片画面优美,曲调悠扬,主角的成长历程比较真实,可让人产生共鸣。
他的行动接近于本能,却让人不禁震撼。
这正是我们所应该体会的,祖国大好,唯我独尊。
该影片不仅被有教育意义的单位广泛推荐,也在许多城市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没有人会在凌晨3点的时候喜欢跑步,但我们都迈开了腿,因为这正是今生唯一做得到的事情。
”这是影片中的一句台词,它寓意着我们必须时刻铭记自己的责任重大,即便是再累乏,也要坚持不懈地奋斗,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非常具有观赏性和教育性,它诠释了人民解放军坚定的理念,也为我们这一代人提供了理解和归类的思路。
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电影,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不仅与当代共存共融,而且对人民解放军的成长从根本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应该从这部片子中得到的启示是:要不忘初心,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时时刻刻都要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奋斗不止,不断创新、奋斗和实践,用自己的生命践行革命的坚定理念。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青年教育意义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青年教育意义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对青年群体开展教育在中国共产党事业中历来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一直非常重视对青年群体开展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中枢,因为受到物质条件、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该地区包括青年群体在内的民众文化素质普遍低下,该地区的教育事业极为落后。
此外,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地有志青年源源不断地投奔陕甘宁边区,这些有志青年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之中,但是由于缺乏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系统的革命斗争理论,如果不切实加强革命的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必定导致青年群体开展的革命斗争效果大受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教育陕甘宁边区广大青年群体开展抗争工作,成为摆在中共和边区政府面前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成为中共开展革命教育事业的大事。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青年教育的原则按照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青年的具体实际需求,对陕甘宁边区之前的教育实践进行总结概括之后,针对如何提高边区青年教育的实效性、推动青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为党的事业服务,边区逐步形成和确立了开展青年教育的民主平等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少而精原则、青年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
民主和平等原则。
边区青年教育中的平等原则,是无产阶级青年教育的性质特点的集中体现。
该时期边区青年教育具有显著的民主特点、平等特点。
在开展青年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中共坚决反对鄙视、轻视青年教育的行为,要求边区的青年委员会、各级各类学校、青年救国会等相关组织高度重视青年教育问题,并且要求青年在组织上保持应有的民主性、独立性。
比如,学生会作为开展青年教育的重要主体,该时期的学生会成为真正学生自己的组织,“学生会的总会、分会均按照民主的原则选举产生”。
陕甘宁边区的十大政策
陕甘宁边区的十大政策1. 农业改革政策:陕甘宁边区实施了土地改革和农村集体化运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2. 教育优先政策:为了提升边区居民的教育水平,边区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免费提供基础教育、职业培训和大学教育,为年轻人的成长和就业创造了机会。
3. 医疗卫生政策:陕甘宁边区实施了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和免费疫苗接种,改善了边区居民的健康状况。
4. 扶贫政策:为了减轻贫困地区居民的负担,边区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包括提供补贴、免费教育和就业培训,减少了贫困人口的数量。
5. 工业发展政策:边区政府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和合作社的发展,通过减税和优惠政策,吸引了更多投资和创业者,推动了边区的工业发展。
6. 文化保护政策:边区政府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本地的历史文化遗产,投资修复文化古迹,举办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提升了边区的文化软实力。
7. 环境保护政策: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边区政府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和土地开发,推广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技术,确保了边区的可持续发展。
8. 基础设施建设政策:边区政府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建道路、铁路、供水和电力等基础设施,提升了交通和生活条件。
9. 就业创业政策:为了促进就业和创业,边区政府提供培训和贷款支持,鼓励居民自主创业并吸纳更多就业机会,有效减少了失业率。
10. 民主参与政策:边区政府实行了基层民主制度,鼓励居民参与决策和社区事务,加强了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促进了边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改变了边区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
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作者:赵小成来源:《党史文苑》2021年第09期教育是人类社会关于知识传承、观念培养和技能传授的活动,而学校教育便是最基本、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传授形式。
在20世纪30年代,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经济文化异常落后,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土匪横行,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农村自然经济停滞不前。
反映在教育上,用一句话可以形容,“边区是一块文化教育的荒地”。
据统计,陕甘宁边区学校稀少,知识分子凤毛麟角,识字者亦不多。
全边区仅有120所小学和2000名学生(不包括米脂和绥德两县),文盲率几乎为99%,在华池和盐池等县,200人中才能找到一个识字的。
“整个边区的中学生是屈指可数的。
社会教育简直是绝无仅有的事。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现象也没有明显改观。
1935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落脚陕北以后,针对这一教育“荒地”,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教育的思想为指导,“打碎旧的一套,彻底地改进我们的全部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在职教育”,“发展真正与人民与实际相联系的教育,替中国的新教育真正开辟一条康庄大道”。
边区小学教育从无到有陕甘宁边区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处黄土高原,在边区政府成立之前,除绥德和米脂等个别县区的基础教育缓慢开展之外,别的县区几乎处于教育真空地带。
据资料显示,除绥德、米脂设有两所中学,部分城镇有少量的小学之外,其余地方基本没有学校,如庆阳的南梁地区、华池、环县、保安等地甚至出现了文盲区。
经济上,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落后,粗放耕作,劳动力缺乏,群众食不果腹,生活贫苦,大多数家庭不愿意让孩子接受教育。
长期落后的自然经济必然导致思想观念的滞后与保守。
例如,孩子生病不是去医院,而是求助于巫婆,把希望寄托于巫术,导致孩子生病一拖再拖,耽误病情。
此类的事件在当时的边区不胜枚举。
在当时的条件下,人们意识不到科学和文化的重要性。
此外,学校师资等教育资源稀少,各县区不但学生少,中学生更少之又少,授课教员以高小学生为主,教学设施简陋,缺桌少凳,都制约着边区教育的开展。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众教育运动
■一
dang‘anchunqiu
中国的抗 日战争一直是和中 国的抗战 “如此伟大 的民族革命战争 ,没有普遍和深入 教育首先是 民族文化的教育 ,其 目的是为了
教育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 ,随着抗 日战争形 的政治动员 ,是不能胜利的”的思想指导下 , 维护中华民族尊严 和独立 ,动员民众反对帝
了 5项水工和泥沙模拟实验 ,根据实验结果 ,
学到的相关专业知识 ,积极 引进 国外先进技
例 的 呈 及 内 政 部 的 指 令 『z]. 档 IfX)7—001一(M1266.北京 市档 案馆 藏.
案号
:
修 正 了永 定河 设计 方9J华北水利委 员会第二十次大会议事录01_华北水
北水利委员会制订 ,董事会负责管理 ,李仪祉 或者无法实施 ,但这些留学生怀着水利兴 国 水利委 员会 交建设委 员会接办完竣和人员就职等
为董事长 ,李书田为副董事长兼会计,秘书为
的理 想 积 极 投 身 于 华 北 水 利 委 员 会 的 工 作
致各机关的函及建设委 员会的训令等【z1.档案号: j ̄,o7—001—013017.北 京 市档案 馆藏 .
作放到战争胜负的高度来认识。1941年 lO 一 切文化教育机关 ,都操在工农劳苦群众的 斗志。而陕甘宁边区的民众教育首先要做 的
月 24日的《解放 日报》上 ,发表了一篇关于抗 手里 ,工农及其子女有享受教育 的优先权。苏 正是要 弘扬民族精神 ,树立与侵略者斗争到
日民主根据地 “开展冬学运动”的报道 ,报道 维埃 政府用一切办法来提高工农 的文化水 底 的信念。所渭科学化特征,就是要用唯物主
势的变化 ,中国的抗战形势从敌人进攻 阶段 开展了轰轰烈烈 的民众教育运动 ,其 中最具 国主义的战争侵略和文化侵略。抗 日战争时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
陕甘宁边区是中国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区域,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在这个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地区后,开始在当地开展教育
工作。
当时的教育形式主要是军事训练和政治宣传,但这些活动为后来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1937年,陕甘宁边区成立,教育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当时
的教育机构包括边区教育委员会、各级学校和课程设置等。
同时,边区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政策和法规,如《陕甘宁边区教育条例》等。
在教育人才培养方面,边区采取了多种形式,如办学、培训和学习班等。
培训对象也包括各级干部和农村青年等。
同时,边区还设立了一些师范学校和教育研究机构,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在文化教育方面,边区重视发掘和保护本地的文化遗产,并积极开展文艺活动和出版工作。
同时,边区还推进了普及汉字、普及义务教育等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文化获得机会。
总的来说,陕甘宁边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虽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 1 -。
论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运动
论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运动史婕摘要:随着外来经济力量对小农自然经济的破坏,中国农村社会日益分裂,乡村逐渐被边缘化并持续走向衰败。
本文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运动的组织形式及特点作出了系统的分析,对党动员农村社会的路径进行了归纳和评价,目的在于为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动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运动目前,我国改革和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成了一个历史任务,以实现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因此,本文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运动中所进行的社会动员的方法及经验进行了系统归纳,以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借鉴。
一、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运动的组织形式1.识字组织识字组织主要包括识字小组和识字班。
在偏远的地区,“社会教育运动中机动性最强、容量最多、数量最大的办学形式就是识字班以及识字小组”,并且识字班和识字小组的社教组织形式非常便捷,成本也低。
由于这是一种最灵活方便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因此组员可以单独开发和组织识字组,所谓“细胞分裂法”,就是人们对这种方法的另一种命名。
2.俱乐部和民众教育俱乐部是娱乐、军事、文化、政治的教育机关,也是宣传鼓动、工作讨论以及工作布置的地方。
政治教育工作、墙报的工作、读报工作、识字工作等都是俱乐部开展的经常性工作。
由此可见,其实大多时候社教的执行机关也是指俱乐部,而并不一定是社教的组织领导机关。
民众教育馆其实也是综合性的社教组织,主要目的是民众抗战教育的实施以及对于工作领导机关的社会教育和实施机关方面的帮助。
民教馆的相关工作内容相对来说比较丰富,再加上其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民众的实际需求以及文化生活,所以民教馆成为了很多地方文化活动的中心。
3.冬学所谓冬学就是利用冬季农闲的时间对失学青年男女进行补习教育的组织形式,可以说冬学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分布广泛的教学制度,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的各个根据地,冬学成为了主要的社教组织形式。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政策及其当代启示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政策及其当代启示作者:***来源:《新西部》2024年第04期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在延安不但指挥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而且对经济建设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由中共中央提出并由陕甘宁边区付诸实践的农业政策、工业政策、商业政策、财税政策、屯田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有效解决了边区军民的生活之需,积累的实践经验也给我们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以启示。
陕甘宁边区是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在土地革命时期“硕果仅存”的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通过对陕甘边苏维埃政府进行改组和发展建立起来的。
因其建设时间之长、内容之广、影响之深远,被称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实验区”,与鄂豫皖、湘鄂赣、晋察冀等其他革命根据地相比,具有先导性、示范性和特殊性。
就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而言,中国共产党基于当时边区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在正确认识革命与战争,深入研判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形势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并取得显著成效。
本文拟在深入洞悉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政策出台历史背景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政策实施的具体内容,并分析经验性启示,以达到服务当今和未来经济建设的目的。
陕甘宁边区经济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延安时期特指中国工农红军于1935年落脚陕西省吴起镇,至1948年东渡黄河转战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这一特定历史时期。
期间,战火纷飞、生产落后、政局恶化、生活困难、财政窘迫是党中央加速出台陕甘宁边区经济政策的背景及原因。
(一)自身生产条件落后由于陕甘宁边区所属辖区的绝大部分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干旱少雨、沟壑纵横、地瘠民贫,作为边区主要产业,由于先天自然条件的制约,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产品产量很低。
再加上占人口极少数的封建地主掌握着绝大部分的土地,农民为了生计,被迫向地主租种土地,在付出高昂的地租成本后所剩无几,难以形成基本的物质资本积累维持农业再生产。
尤其是1940-1942年期间的特大自然灾害,更是让边区青黄不接,百姓苦不堪言。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及现实启示
史海烟云HISTORY85摘要:延安时期开展劳动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文化教育极度落后、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提出,通过对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加强学生的劳动实践等系列措施,使劳动教育在边区学校广泛开展,并取得了巨大成效,对克服边区学校物质困难、推动教育事业前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满足了边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
延安时期学校劳动教育经验启示我们,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要加大政策支持,要加强劳动课程建设与实施,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学校;劳动教育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是在抗战救国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抗战爆发后,为了克服边区的经济困难,加上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边区政府和教育厅创造性地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不仅改变了边区经济困难、文化落后、教育脱离生产的现象,更锻造了学生热爱劳动、勤于劳动的优秀品质。
当前部分学校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教育,轻视学生的劳动教育,造成学生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甚至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本文对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劳动教育的具体开展及现实启示进行探讨,以期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一、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的具体措施延安时期,边区政府和教育厅通过改革课程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劳动实践等措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生产技能,锻造学生坚强的意志。
(一)改革课程,将生产劳动列入教育计划在1939年边区教育的工作方针与计划中,明确提出在小学教育中加强学生生产劳动,将生产劳动列入教育计划:“每个小学必须种地,自由从事手工业和畜牧的生产……所有收获,应提一部分作公用,如改善学校设备等,再按劳分配,以资鼓励”[1]。
同年8月,教育厅公布《陕甘宁边区小学规程》中规定:“社会活动、生产劳动亦列入正式课程中,并应与其他课目取得密切联系”[1]。
根据边区教育厅的规定,边区中小学普遍对学校开设的课程进行了修改,减少了物理和化学方面的内容,增加了农业和生产常识,并根据地方的产业情况,略增了一些职业课。
延安的孩子们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是
延安的孩子们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是
标题:延安的孩子们——一个特殊时期的成长故事
正文:
延安的孩子们是指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的延安地区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少年。
他们经历了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环境,以及独特的成长经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延安这个革命圣地,孩子们亲眼目睹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和伟大领袖的伟大风采。
他们在延安的学校接受了优质的教育,培养了坚定的信仰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接受党的教育培养,成长为有理想、有信仰的新一代。
延安的孩子们也参与了革命斗争,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在革命根据地接受军事和政治训练,参与了抗日游击战争,为打击日本侵略者付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
他们身负重任,
担当起了时代赋予的责任,用自己的行动和牺牲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延安的孩子们不仅仅是在学校和战斗中成长,他们也在延安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团结合作和艰苦奋斗。
延安是一个集体主义氛围浓厚的地方,孩子们从小就学会了与同伴分享、互帮互助,形成了深厚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延安的孩子们的成长经历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不仅仅是当时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更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引领者。
总结起来,延安的孩子们是在特殊历史时期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少年。
他们通过接受优质教育、参与革命斗争和在特殊社会环境中的磨砺,成长为有理想、有信仰、有担当的新一代。
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影响深远,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陕西青年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陕西青年运动作者:翟露露来源:《世纪桥》2014年第04期摘要: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历时持久的正义之战。
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全国各界青年在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号召下,纷纷投身于抗战事业。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西青年运动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全国青年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英勇斗争,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
关键词: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陕西青年运动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
次日,中国共产党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名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
全国上下应该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
”[1]中国共产党号召进行全民族的抗战,武装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此后,随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发表致使全国青年的通电和给全体青年救国联合会会员的紧急通告,陕西青年也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纷纷投身于抗日救国大潮,进行了一系列的抗日救亡运动。
一、“卢沟桥”事变后陕西青年的抗日救国运动“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正义之战揭开了序幕。
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陕西省委号召广大西北民众为发动全民族的全面抗日战争而奋斗。
陕西青年救亡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在这一时期存在的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被国民党视为非法的以先进知识青年为骨干和主要力量的救亡团体主要有: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青年救国联合会(简称青救会)、西北文艺青年工作者协会、西安新文字促进会等。
另外,还有一些名义上由国民党抗敌后援会领导,有公开合法的身份,而实际上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进步青年团体,如陕西省抗敌后援会西安学生分会和各县抗敌后援会学生分会、陕西省妇女慰劳会、西安平津同学会等。
学习《青年运动的方向》心得体会
学习《青年运动的方向》心得体会《青年运动的方向》是毛泽东1939年5月4日在延安青年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大会上的讲演,它在党的历史上首次从根本上明确了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以及后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青年运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在青年运动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今天重温这部光辉文献,对进一步弘扬“五四”爱国精神和指导青年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讲演的历史背景1938年10月,随着广州、武汉的相继失陷,中国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国民党中的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蒋介石集团也由原来的积极抗战转为消极抗日。
只有中国共产党继续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陕甘宁边区及延安因此成为中国的光明和希望所在。
大批爱国进步青年满怀着抗日救国的热忱,从日本占领区、国民党统治区以及海外异国他乡奔向延安。
他们在延安学习革命理论,研讨抗战国策,接受军事政治教育,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锻炼和成长。
但是,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对于中国革命的性质、抗战的形势以及青年运动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还缺乏统一坚定的认识,对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在中国革命中如何发挥作用也不甚了解,甚至还存在着模糊和错误的认识。
为解决上述问题,毛泽东为广大青年作了题为《青年运动的方向》讲演。
二、阐明的主要观点毛泽东围绕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必须与工农群众相结合这个主题,阐述了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坚定广大青年中国革命必胜、中国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毛泽东说,五四运动发生二十年之后,“现在定了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这是很对的。
”为什么很对呢?这是因为“五四运动所反对的是卖国政府,是勾结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的政府,是压迫人民的政府”,“所以它是革命的运动”。
在全国纪念这样革命的节日,就说明大部分青年觉悟起来了,“不容许再有卖国贼,不容许革命再失败”,已经具备了必胜的决心和信心,预示着“我们正向胜利的路上前进,只要全国人民一齐努力,中国革命一定要在抗日过程中得到胜利”。
意外的圣地陕甘革命的起源 读后感
意外的圣地陕甘革命的起源读后感革命圣地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的出发点。
从1935年到1948年,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历史篇章。
“延安精神”正是以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与中华族的优秀传统风范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结晶,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
它的内容丰富,源远流长。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的精神。
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政权,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的重要肘期。
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最广大人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就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
那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被誉为“主的政府,廉洁的政府”。
当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说:“这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没有乞丐,也没有令人绝望的贫困现象,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俭朴,人之间的关系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
这里也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
”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对人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的拥护和支持。
“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当时的延安交通闭塞,经济落后。
面对国党的封锁,同志号召根据地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部队战时作战,闲时种地。
多年下来,红米饭,南瓜汤不但没有将根据地军饿垮,反而铸就了延安军的铮铮铁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延安精神”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
、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党我军的领导人,却住的是普通的窑洞,用的是部队配发的木椅、木床,而正是在那张木桌上,写出了《论持久战》等大量有远见卓识的政论著作,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道路,让中国人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西北青年救国会
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西北青年救国会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西北青年救国会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西北青年救国会陈颖王伟民(中国政法大学北京100000;重庆一中重庆000000)【摘要】西北青年救国会(简称”西青救”)领导的青年运动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对抗战的胜利,对边区社会生活的改善都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现在学术界对”西青救”与统一战线问题缺乏专门的,系统的阐述.本文将主要依靠《新中华报》中详实的报道,阐述”西青救”在抗战前期的抗战服务工作,揭示其鲜明的工作特点,并对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关键词】西北青年救国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中华报>在抗El战争前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西北青年救国会曾相当活跃,作为当时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的<新中华报)(1937年1月29日一1941年5月15E1)对此有详细,系统的报道,通过其报道,<新中华报>为我们展现了”西青救”在那炮火纷飞岁月中的战斗形象.一,西北青年救国会的成立.西青救”的成立是国内外反法西斯形势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自身改造共同作用的结果.”九一八”事变后,El本帝国主义不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面对民族危亡,国内形势迫切要求组织全国各族人民(包括青年儿童)参加到抗日救国中来;在国外形势方面,1935年,在少共国际第六次会议上,要求各国青年团,要“根本改造”,使它”成为广大青年的非党的青年团;”然而,此时中共的主要青年组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却存在着”关门主义”和”第二党”的问题,工作方式僵硬,组织脱离群众,严重阻碍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扩展.为团结一切抗日的青年参加到抗日救国的运动中来.中共中央作出了根本改造共青团,建立青年救国会的决定.在中共提出创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1935年l1月,在<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中,中共提出”根本改造青年团及其组织形式.使团变为广大群众的非党的青年组织形式.叫I]中央同时要求广泛建立各种抗日救国青年组织.在党的直接领导之下,中央青委建立了西北青年救国会筹备委员会.1936年11月9日的(er色中华>刊登了”西北青年救国会组织法”(草案),草案说明”西青救的任务是团结组织最多的青年参加到抗日救国的统一战线中来,……,所有7—23岁,不反对苏维埃,愿意抗日救国的青年儿童都可加入.青救会按中央,省,分区,县,区的行政级别划分级别.各级青救会的最高机关是各级代表大会.选举的执行委员会为最高的执行机关.青救会的基本组织是青年俱乐部.其下根据工作范围和任务分为唱歌,识字等小组.”[…草案同时规定,抗日少先队和共产主义儿童团并入青救会.服从青救会领导.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同时边区各级青救会纷纷建立,会员大量增加. “为组织更广泛的青年群众,检阅一年来青救会的斗争经验.制定今后的斗争方向.选出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关.”c3]1937年4月12日,在延安的中山大礼堂召开了西北青年救国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有三百多人,代表青救会二十多万会员.大会最后选举马志珍,杨俊勋等55人为执行委员.4月18日.西青救召开第一次执委会,选举冯文彬,自治民等九人为常委.冯文彬为主任.西北青年救国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的成立.西青救成为各级青救会的领导机构.管辖着西北三个省十三个县的青救会.二,西北青年救国会的活动西青救成立之后.不忘其”一切为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而奋斗”的中心任务.积极投身到统一战线和抗日救国的工作上来.1,抗战动员.El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是一场残酷的,持久的战争.1938年5月,毛泽东曾经在《论持久战)中论断,要战胜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必须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加入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西青救在”七七事变”后马上发布”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紧急动员通知”:”平京危急,华北危急,整个中华民族危急,特向全体会员作紧急的动员号召:要求扩大抗日宣传,加紧组织民众扩大救亡组织,加紧准备军事训练,严防间谍汉奸活动,援助前线抗敌战士.”[西青救的抗战动员工作不仅计划系统全面,而且也收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这在动员少先队员参加自卫军的运动中表现明显.1937年1O月14日,<新中华报》中刊登了西北青救会关于“18岁以上的少先队输送到自卫军中去”的通告.要求深入动员,宣传.争取18岁以上的少先队全部输送到自卫军中去.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工作,输送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成绩,”到今天来说,基本上完成了整理的任务,已输送16271名少先队到自卫军中,不【作者简介]陈颖(1985一),女,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07级法学硕士研究生.王伟民(1984一),男,重庆一中教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下串月j日H9.t.4?...仅超过了原定一万的计划,同时加强了教育与训练工作,”【5]2,青年教育.陕甘宁边区地处西北大漠边缘,文化程度很低,”全边区识字的人仅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一?,J,学只有一百二十处,社会教育则绝无仅有.”?面对如此薄弱的教育,中共党与边区的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工作,西青救则成为政府普及教育工作的第一助手.早在西北青救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大会就通过了”普及教育运动突击年的决定.”对普及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西青救”要求利用各种方式(演剧,宣传队)来动员群众,加强组织上的督促与检查.所有的俱乐部要成为消减文盲的核心.俐用小学,夜校半日校,识字组,冬学等形式.适应边区生活与生产特色来开展文化教育工作.同时,西青救还利用检阅的方式来检查文化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文化教育的内容是”国防抗日教育,国防政治教育.国防军事教育,国防技术教育.”[8]经过全体西青救会员近8个月的共同努力,边区的文化教育得到了很大的成绩,”6万会员涌进文化战线,入学儿童的数量大大增加,识100至300字的青少年也相当普遍.】”小学教育比以前增加了6倍,社会教育更普遍于每个农村,识字人数达百分之十,约增加了9倍.”?西青救不仅重视文化教育,而且重视青少年的思想与社会教育.从西青救的重要宣传阵地”青年呼声”的内容中.我们可以发现.里面有很多抗日救国歌曲,红军的故事,漫画等宣传内容.如“全民抗战曲”,”亡国奴当不得”等,都是通俗易懂,而且都是带有抗日救国教育成分的歌曲.西青救对于青少年教育的重视,还表现在其社会教育上,要求会员学习基本的社会技能,如”植树常识”,”青年应怎么样参加选举活动”,”天花预防法”等等,都是教授青年以基本的知识.3,拥军优属.抗战爆发后,八路军开赴前线,八路军家属的优待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很关心的问题.西青救作为一个影响广泛的青年团体.结合自己的特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优待工作.西青救在小组的日常生活中,规定了为抗属拾粪,拾柴,担水等任务,”儿童努力参加春耕.白天帮助抗属砍5O斤柴,拾3O斤粪”.In]对于前方战士,西青救带来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的关爱和关怀.1937年l0月,为配合八路军前方战士在寒冷天气下作战.西青救与边区妇女救国联合会共同发布”为完成8万双手套褥子送给前线抗战战士而斗争”?的号召.经过各方的努力,实现了目标,”总结共收到67926双,再加上直接送往八路军的,实际已超过8万双.”[4,对外交往与促进青运统一.作为西北青年运动总形式的西青救,一直都在追求着全国青年运动的团结和统一.在1937年4月的西青救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西青救就提出了”全国青年救国纲领草案.”会上同时发布了致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两封通电.通电要求:”两党对日抗战,对内民主和平统一,改善民生.”c~4q937年,西青救总部从延安转移到陕西的泾阳.1938年l1月21日.西青救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会上.为了促进各青年团体的友谊,建立相互间的联系,共同促成青年运动的统一和全国青年的团结,特成立中华青年救国团体联合办事处.竹I大会同时拍发了三份电报,”要求坚持抗日,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全国青年运动的联合与统一.”Ci6]然而.随着1938年三民主义青年团的建立.国民党对进步青年运动的限制和压制越来越大.面对这种不利形势.西青救并没有放弃统一青年运动的追求.”我们必须要经历种种磨难.克服障碍,万不能中途动摇起来,我们过去曾为争取团结而费尽心血,今后仍将为巩固团结的中流砥柱.”[1在1939年6月9日《新中华报》刊登的”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致三民主义青年团书”中.西青救要求统一全国青年团体,并提供了三种建立全国青年统一组织的方式.然而.国民党领导的三民主义青年团没有诚意建立青年运动统一战线.反而限制和打击其他进步青年团体的发展,全国的青年运动统一战线,一直未能真正地建立起来.5,协助政府工作.陕甘宁边区一般位于抗战的后方,西青救的工作”主要是协助政府推行各种对抗战有利的新政.配合前方需要进行各种动员,生产等工作.”[18这些工作支持了前方的抗战,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一支不可或却的力量.西青救在卫生突击,普及文化教育,民主选举运动,宪政促进运动,体育运动,生产工作中很好地配合了边区政府工作.6,干部培养.抗日战争初期,中共中央为适应抗战需要和广大爱国青年抗日救国的需要,着手培养大批急需的青年政治青年干部.1937 年lO月l1日.西青救创办了”战时青年短期培训班”.统称”安吴青训班”,朱德为名誉主任,冯文彬为班主任.青训班的宗旨是, “遵照抗战建国纲领,训练青年工作干部,开展青年运动,组织动员青年参加抗战,达到青运统一.完成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19] 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三民主义,统一战线,中国问题,抗日军事常识等.”训练班从1937年到1940年先后举办了十二期.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培养了一万多名青年工作干部.”[2o]1938年,青训班动员500人到华北敌后;1938年到1939年初,还先后组织了7个战地工作团,每团3O几个男女青年,到实际斗争中去学习.”安吴青训班,以它正确的思想路线与灵活的工作方式.以它的特殊地位和贡献成为一所抗日青年的革命熔炉.”I?1三,西北青年救国会工作的特点西青救的工作虽纷繁复杂,但也有其鲜明的特色之处:1,在指导思想上,西青救一直以促进统一,服务抗战.谋取福利为其指导方针.其工作也都是围绕这些主题而展开.其对外交往,拥军优属,文化教育等工作都是紧紧围绕这些主题而开展开来.2,在工作政策方面,西青救能把服务抗战大局与维护青年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问题,灵活地制定并调整其政策,使政策具有可操作性.在西青救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大会通过了”普及文化突击年”的决议,要求各青救会以普及文化教育为中心任务.1938年后日本疯狂进攻抗日根据地.西青救又要求各战区青救会要以”建立青年半武装及武装组织.深入农村动员广大群众参加抗战”为中心任务.西青救同时能主动地发现自己工作上的问题并予以积极的调整.1939年至1941年. 当时一些地方的青救会出现了”偏离党的中心任务.片面强调青串厕年利益,脱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孤立地组织青年的独立活动” 的青年主义倾向.面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作出了积极的反应. 要求”西青救在执行一般任务与青年特殊任务时.应善于调节.不要过于突出青年与成年和老年的对立,广大青年要转入农村与工农士兵群众密切结合起来.”3,在组织制度方面.西青救任务明确,组织严谨,章程明晰.在西青救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章程》,对西青救的性质和宗旨,机构设置等都有明确的说明.大会明确认定西青救的中心任务为”一切为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同一而奋斗”.西青救按省,分区,县,区划分各级青救会机构,乡一级为俱乐部.西青救定期召开各级青救会联席会议,讨论工作,并明确规定其会员的小组生活内容.在西青救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西青救又通过了《抗日少锋队章程》和《儿童组织章程》.对儿童和少锋队工作予以纲领性指导.4,在工作的展开方式上.西青救一般以运动冲锋的方式.深入学习,内外宣传,积极组织.通过制定计划,展开会议,开展竞赛,举行检阅.总结结果的方式展开.如”整理少队运动”,”为前线抗战将士募捐八万双手套和褥子运动”等.都是通过先制定计划,然后全面动员,采取群众的,民主的方式,暴风骤雨般地完成.在工作过程中.西青救非常注重宣传工作的作用和特点.西青救的各项工作中.走在最前面的就是宣传工作.同时,西青救宣传的特点也很明显,注重贴近群众生活,朴实.多样.在抗日宣传中.西青救通过出版各种画报,传单,标语.组织各种宣传队,歌咏队,剧团到工厂中,农村中,学校中,军队中去广泛宣传抗日救国.5,在成绩效果方面,西青救的工作都能较好地完成,但成绩各地区不平衡.从”整理少队”与”募捐八万双手套褥子运动”的成绩总结中看,其成绩都超过了计划.但从文中图表可明显看出,陕北省的成绩最突出.而陕甘宁省,神府和关中地区的成绩相对差一些.四,西青救的结束及对西青救的评价在1938年l1月西青救第二次代表大会后,”西青救,中华青联办事处,与同年成立的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三个机构合署办公.一套班子,形成了以中共中央青委为核心,以中华青联办事处为主体的全国青运的领导机关.”t~t1942年后,边区开展了精兵减政.整风运动,有些地方的青教会逐渐被解散,青年工作由党委和政府兼管.同时由于青救会的形式也不适应当时进步青年和抗战统一战线的需要,所以到抗战后期,青救会的组织比较涣散, 青救会工作也大量减少.1945年5月3日,西北青救会在延安组织召开了中国解放区青年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西青救并入解放区青年联合会.至此,在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西北青年抗日救国会也退出了青年运动的历史舞台.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重要成员和抗战时期西北青年运动总形式的西青救,领导了西北三十多万青年参加到抗日救国的运动中.对于西青救的评价,以前学界也给予很高的评价.吴小强在《党领导下的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一文中,从”促进统一战线,抗战动员,青年教育三方面予西青救以高度评价;”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运动简史》一书中,编者也从月2oo9.o4一?“抗战动员,文化教育,支前工作,生产建设四方面对其工作予以较高的评价.”笔者认为除上面涉及的几方面,西青救至少还在以下六个方面是值得肯定的:1,西青救是反日本法西斯战争的积极宣传者,鼓动者和参加者.日本发动的对华战争,其实质是一场残酷的,法西斯式的侵略战争.西青救通过其不懈的努力,向国内外宣传这场反法西斯战争的时局和实质,揭露日本侵华的凶残面目.在国内.西青救及时地把抗战的消息传到乡村农民面前,唤醒边区的人民.对于国外.西青救积极与国外先进青年团体联系,使国外友人”实际了解日寇的残暴和中国人民英勇的奋斗,而且把这些情形带给全世界青年学生的面前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士的面前.”2,西青救是中共党路线和政策的有效传达者.西青救通过自己的工作,积极地向青年儿童传达和解释党的政策和路线.在抗战初期,在其文化教育运动中,西青救积极地向青年解释为什么中共党要与国民党联合,为什么要改变以前对待地主的政策等.这些工作使青年尽快地理解和适应了党的路线.3,西青救是党组织后备力量的梯队建设者.在培养青年”智,德,体,美,群”五育共同发展的文化教育中,西青救还注重教育中抗日救国和”社会主义意识”内容的宣传.提高青年儿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水平.同时,利用抗日救国歌曲,红军英勇故事等多种形式,加强对青年儿童的思想引导.把青年文化水平的提高与抗日救国意识和共产主义意识的提高很好地结合起来.4,西青救是边区政府工作的全面协助者.作为一个拥有三十多万会员的团体,其对政府工作开展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西青救分别与教育厅签订了《关于开展国民教育工作的共同决定>, 与边区建设厅签订了《关于共同开展边区经济建设运动的互助协定》等.这些协助工作很好地支持了政府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支持了前线抗战的进行.5,西青救是青年的组织者,训练者和教育者.是青年切身利益的坚决维护者.西青救作为一个青年团体,它必然要关注青年福利的获得和青年生活的提高.在边区普选运动中,西青救要求“选举忠于民族革命事业及青年群众的青年参加议会和政府工作.选举议会中可以提出实现保障青年利益的各种提案(婚姻,免费教育)的人.”汹正是因为这些维护青年利益的政策的实施才使得边区青年成为了全国青年的榜样.促使了青年运动的蓬勃发展.6,西青救是”五四”青年节和”四四”儿童节的主动倡导者. “五四”运动是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939年5月,西青救倡导决定五月四日为中国的青年节,并在延安召开了”庆祝首届青年节大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青年运动方向》的演讲. 194o年4月.西青救与民先等团体共同倡导四月四日为全国儿童节.并要求加强儿童的工作.综合起来看,西青救在理念上具有时代性,在工作上具有规律性和创造性.西青救以其积极的工作,履行了其抗日救国,民族统一的使命.同时实现了其服务统一战线,服务抗战救国的社会价值.正如1938年9月30日《新中华报》的社论中所评论的那样:”边区青年在全国抗战发动以后,无论在抗战动员工作,在文化教育的各方面,均担负了应尽的义务,帮助政(下转第21页)第五,在反腐倡廉的工作思路和任务方面,坚持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反腐败三项工作格局.反腐败的目的是增强党的拒腐防变的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战斗力.既对极少数腐败分子严厉惩处,使他们在党内无藏身之地:同时.又着眼于教育和防范.针对新形势下党员干部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见微知着,防微杜渐,制定道德和行为规范,及时教育,防患于未然.第六,在反腐倡廉的工作步骤方面,坚持战略上总体规划,战术上分阶段部署,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具体问题抓起.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反腐败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既要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又要有现实的紧迫感.我们党在工作目标上,坚持把长期性任务和阶段性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工作思路上.坚持从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出发, 首先遏制住腐败蔓延的势头.进而逐步把腐败减少到最低限度;在工作方法上,在从宏观上作出战略规划的同时,还注意从群众反映强烈,干扰改革开放,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政策界限比较清楚和经过努力能够取得成果的问题人手,提出明确,具体的阶段性要求和目标.集中力量进行整治,力求抓一项成一项,积小胜为大胜.第七,在反腐倡廉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方面.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 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善于整合社会资源,借助各方力量,形成反腐倡廉的强大合力,提高组织协调能力.保证领导与群众,上级与下级,纪检监察部门与其他部门同心协力.形成全党抓反腐倡廉工作的局面.第八,在反腐倡廉的精神支柱方面,坚持不断扩大社会廉政文化的内化力量,巩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尤其是十六大以来,针对党员干部在思想,组织,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党中央不失时机地进行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八荣八耻”教育等,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同时,明确公民道德规范和基本行为准则.面向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这些举措,都有效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反腐倡廉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反腐倡廉工作的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对反腐倡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懈探索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反腐倡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只有正确把握这些来之不易的宝贵经验,并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才能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推向深入.o责任编辑马永义(上接第10页)府完成开荒,增加粮食的计划,对于锄奸,剿土匪等巩固后方的工作,均处在积极地推动地位,动员青年加入自卫军,少先队等武装组织.无一不是踊跃的.”0注释:[1][8][15]中共中央书记处缟:《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下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2月第一版,第687,700,713页.[2]《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组织法(草案)》,(红色中华}1936年11月9日.[33(g集西北青年救国会代表大会告全体会员书》,《新中华报}1937年2月13日.。
安吴青训班心得,
安吴青训班心得烈火似的冤仇积在我们胸口,同胞们的血泪在交流,英雄的儿女在怒吼,兄弟们(有),姐妹(有),你听见没有,敌人在迫害你,群众期待你,祖国号召你,战争需要你,你醒你起,拿起你的武器,学习工作工作学习,一切为胜利,今天我们在青年的故乡,明天我们在解放的疆场,你看!我们的旗帜迎风扬,你看!我们的前途万里长。
这首澎湃歌词是《安吴青训班班歌》,这首歌让我听到热血沸腾有种想冲在战场上的冲动,让我内心澎湃久久不能平定。
安吴青训班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和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在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陕西省泾阳县蒋路乡安吴村创办的一所服务抗战,培训青年干部的重要基地,是延安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和中央团校的前身,被誉为“青年的故乡”“抗日干部的摇篮”。
安吴青训班是我党在1937年10月创办的抗日青年干部培训学校,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上万名青年革命骨干,这些青年分别被派往抗日前线、敌后根据地,开展抗日救国斗争工作,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的重要一章。
当时来青训班的学员中有工人农民、店员小贩、军官士兵、党部委员、工程师、艺术家、爱国华侨、留学生等,还有从沦陷区逃出的青年。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会想到设置报名条件,只招收某一类人。
而毛泽东同志却作出指示:青训班要扩大规模,来者不拒。
事实证明,大量的青年涌入,壮大了我们革命的队伍,更为革命储备了大批人才,是一个正确的决策。
在我们今天的青年工作中,也要有这种包容的精神和长远的眼光,不要紧盯着青年人的缺点不放,而要用共同的理想引导青年,通过教育培训、实践锻炼使他们改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样我们的队伍才能壮大,我们的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青训班的基本课程包括关于抗战的基本理论部分、军事课程、时事问题、国际政治、国内形势、抗战中战略战术的新问题等。
同时为了锻炼学员的实际能力,青训班于1938年3月底举行了一次千余人野营大演习,边行军边进行科目的演习,如伏击战、遭遇战、夜战、防空等,要求每一位学员都要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键词 】 抗日 战争 陕甘宁边区 青年教育 经验启示 【 中图分类 号 】 K 2 5 【 文献 标识码 】 A
学生会 的总会 、 分会均按照 民主 对 青 年 群 体 开 展 教 育 在 中 国共 产 党 事 业 中历 来 居 于 十 分 成为真正学生 自己的组织,“
重 要 的地 位 , 成 为 无 产 阶 级革 命 事业 的重 要 组 成部 分 。 中共 一 的原则选 举产 生” 。 同时, 中共要求边 区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坚
中共坚决反对鄙视、 轻视青年教育的行为, 要求边区的青年委 与具 体运 用相 结 合 , 强 调 需要 什 么就 学 习什么 ,“ 急 用先 学 , 不
员会 、 各 级各 类 学校 、 青 年 救 国会 等 相 关 组 织 高度 重视 青 年 教 急用 后 学 ” , 通 过 边 区青 年 教 育 , 在 较 短 的 时 间 内培 养 了大 量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争时 期陕甘宁边区 开展的青年教育, 坚 持民主平等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少而精原则、 青年教育 与
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 注重 富有特 色的课 堂教授 法、 自 主学习法、 典型引导法等教学方法; 开展了基础文化教育、 “ 三观” 教育、 军事教育和卫生、 科技、 党政等人才培训。 其经验, 对当前开展青年教育具有现 实启示价值。
结合 当地特点, 适 当放 宽学生的入学条件 , 对入 直非常重视 对青年群体开展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 陕甘 宁边区 持平等原则,
是 抗 日战争 时期 敌 后 抗 日根 据地 的中 枢 , 因为 受 到 物 质条 件 、 自然 条 件 、 历 史 因素 的 综 合 影 响 , 导 致 该 地 区包括 青 年 群 体 在 学 年 龄 的条 件 限制 较 少, 体 现 了教 育公 平 。 理 论 联 系实际原 则。 中 共历 来 十 分反 对 教 条 主 义 , 在 与教
中共 在 内 的 民众 文化 素 质 普 遍 低 下 , 该 地 区 的 教 育事 业 极 为 落 后 。 此 条 主 义斗 争 的过 程 中 逐 步确 立 了理 论联 系 实际 的原 则 。 外, 抗 日战争 时期 , 全 国各 地 有 志青 年 源 源 不 断 地 投 奔 陕甘 宁 陕甘 宁边 区开展青年教 育时 始终强调 , 让青年们 学习马列主 边 区, 这 些 有 志 青 年 怀 着 满 腔 热 情 投 入 到 抗 日战 争 的 洪 流 之 义 理 论 的 目的 就 是 为 了让 青 年 们 通 过 运 用 这 些 理论 解 决 中 国
中, 但是由于缺乏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 系统的革命斗争理论,
革命 中的实际问题 , 要求各教育机构的课程、 教材 内容 、 教学
如 果不 切 实 加 强 革命 的理 论 和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必定 导致 青 年 群 方 法 等 应 该 结 合 自己的 具体 实 际而 确 定 , 体 现 了理论 联 系 实 际 体 开展 的革 命 斗 争效 果 大 受 影 响 。 在 这 样 的背 景下 , 如 何 更 好 的原则。 基于贯彻理论联 系实际的原则, 抗 日战争时期陕甘宁 地 教 育 陕甘 宁 边 区广 大 青 年 群 体 开展 抗 争工作 , 成 为 摆 在 中共 边 区青 年 教 育 中, 按 照 具体 实 际 确 定青 年 教 育 的政 策 和 方 针,
青 年 的具体 实 际需 求 , 对 陕甘 宁 边 区之 前 的 教育 实 践进 行 总 结 宁边 区 青 年 教 育活 动 中 的体 现 。因为 在 抗 日战 争 时 期 的 陕 甘 概括之后, 针 对 如 何 提 高边 区青 年 教 育的 实 效性 、 推 动 青 年 教 宁边 区 ,中共 开 展 活 动 的 经 费 十 分 紧 张 , 能 够 投 入 到 青 年 教
现实, 中共在开展青年教育之 时, 要求边 区各级教育机构按照 “ 少而精 ” 原则确立课程 和内容, 废除那些不必要或者不急需
民主 和 平 等 原 则。 边 区青 年 教 育 中的 平 等 原则 , 是 无产 阶 的 课 程 , 青 年 教 育 的 课 程 设 置 以本 专 业 为 主 。 1 9 4 1 年, 中共 中 级 青 年 教育 的性 质 特 点的 集 中体 现 。 该 时期 边 区青 年 教 育具有 央 宣传 部 发布 指 示 , 要求 在 开展 教 育中坚 持 “ 少而 精 ” 原则 。 边 显 著 的 民主 特点 、 平 等 特点 。 在 开 展 青 年 教 育 的 整 个 过 程 中, 区各 级各 类 教 育机 构 在课 程 设 置 的 目的 上 , 均 做 到 了学 习内容
和边区政府面前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 成为中共开展革命教育
事 业 的大事 。
“ 一切文化 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 战争的需要 ” 。同时, 结合
当地 实 际 、 青 年 实 际 制 定 教 育的 内容 , 按 照 有利 于解 决 中国 革
命 实 际 问题 的原 则确 定教 育 的 内容 , 树 立 了理 论联 系实 际 的 学
抗 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 区青年教育的原则
按 照 抗 日战 争 时期 中 国共 产 党 的 路 线 、 方针、 政策 , 结 合
风、 教风 。 比如, 中国人民抗 日军事政治大学就要求所开展的
青年 教育做 到 “ 原则 化 、 通俗化、 具 体化 、 中国化 ” 。
少而精 原 则 。 少 而精 原 则 , 也 是 理 论 联 系 实 际原 则 在 陕 甘
育事业 的发展并为党的事业服务, 边区逐步形成和确立了开展 育活 动 中的经 费也 极 其 有 限 , 干 部 队伍十 分 紧 缺 。 基 于 这 样 的
青 年 教 育 的 民主平 等原 则 、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少而 精 原 则 、 青 年 教 育 和 生产 劳动 相 结 合 的原 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