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册第5-8单元全套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篇一: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

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

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

高一历史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高一历史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集体备课《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思路鸦片战争(1840—1842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从古代社会进入近代社会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从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一、教材分析1.本课主题本课的主题是“两次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教学中需要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对中国的影响,并从中了解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等史事,在培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的同时,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教材内容(1)主干内容本课教材正文部分包括三个子目: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讲述鸦片战争爆发前国内外局势,意在说明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两次鸦片战争,讲述两次战争的进程和影响;开眼看世界,讲述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解和介绍西方,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围绕两次鸦片战争,三个子目之间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知识网络,第一子目建构理解战争爆发的历史情境,第二子目建立关于两次战争的史实认知;第三子目体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层影响。

每一个子目分别对应了一个高度概括的“学习聚焦”,以精炼的文字概括本目的基本内容和要点提炼,有利于学生对于重难点的掌握,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概括能力。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史料阅读1则,帮助学生了解鸦片对中国人的危害;学思之窗1则,揭示英国侵略的不正义性和中国反抗侵略的正义性;思考点1则,意在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必然性;历史纵横2则,一则为“亚罗号事件”用史实来解释“亚罗号”事件是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个借口,一则为“各地民众自发抵抗侵略军”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各地民众自发抵抗侵略军的情况;教材最后的探究与拓展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为全面的认识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正义性和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史实。

高一上册历史教案范例5篇

高一上册历史教案范例5篇

高一上册历史教案范例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上册历史教案范例5篇本店铺为你整理的《高一上册历史教案范例5篇》,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1.高一上册历史教案范例一、说教材《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的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有着重要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3)注重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3.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生动的故事或历史典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按照政权更迭的时间顺序,详细讲解各阶段的历史事件、民族交融现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巩固:通过课堂提问、习题演练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巩固所学内容。
(1)政权更迭:三国鼎立、两晋统一、南北朝分立。
(2)民族交融:五胡乱华、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3)历史人物评价:诸葛亮、曹操、刘备等。
2.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总结,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性的历史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存在的困惑有:对政权更迭的原因和影响理解不深,对民族交融的过程和意义认识不足,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容易受到影视剧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问题,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2)简答题: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3)论述题:结合所学,论述诸葛亮、曹操、刘备等历史人物的评价。
2.教学方法: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相结合,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脉络。
3.论述题:结合所学知识,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为主题,撰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论述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高一历史上册单元知识考点复习教案5

高一历史上册单元知识考点复习教案5

必修2 第8单元考点15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课前自主学习一、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洲联盟:(1)可能性: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

近代欧洲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之中,激起了欧洲人对统一的强烈愿望。

(2)必要性: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

(3)过程: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

②1957年,欧洲六国签订《罗马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

④1992年,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⑤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⑥1999年,单一货币欧元问世。

(4)意义: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疑点1】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有何特点?指点迷津:①由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

②由单一局部到多种整体的经济一体化。

③由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

④规模不断扩大。

⑤合作领域由经济延伸到政治、军事领域。

2.北美自由贸易区:(1)背景:欧洲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日本实力的急剧增强,使美国面临挑战。

(2)过程: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年,正式成立。

(3)目标:①短期:用15年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

②长期:把北美自由贸易区扩大到整个美洲,以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

(4)意义:①加强了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往,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

②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

③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增强区域集团的实力。

【疑点2】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区别。

指点迷津:北美自由贸易区没有形成关税同盟,贸易区成员只是贸易伙伴关系;而欧盟自成立以来,组建了关税同盟,实施了共同的农业政策,创建了欧洲货币体系,建成了欧洲统一大市场和欧洲同盟,并组建了一套超国家机构。

第8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整体教学设计与评价高一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整体教学设计与评价高一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堂讨论:针对战争性质、影响等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培养:结合战争历史,教育学生珍视和平、热爱祖国,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3.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互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思考深度、合作能力等。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战争性质、过程、影响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案例、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针对学生对战争性质、影响等方面的疑惑,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逐步深化认识。
4.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结合战争历史,教育学生珍视和平、热爱祖国,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内容,学情分析如下:高一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有初步了解,但往往对战争的性质、影响等方面认识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存在片面、主观的倾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纠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战争背后的历史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
2.案例分析:要求学生从教材或网络资源中选取一个与抗日战争或人民解放战争相关的案例,分析战争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的内容,并撰写一篇案例分析报告。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分组进行主题研究,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战争相关的话题,如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人民群众的支援、战争背后的国际形势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制作成PPT或展板,进行课堂分享。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高一上历史教案设计5篇

人教版高一上历史教案设计5篇

人教版高一上历史教案设计5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根据教育考试规定,历史教案该如何与时俱进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人教版高一上历史教案设计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人教版高一上历史教案设计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一历史必修1的第2课。

秦朝开创的君主-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是如何形成的,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本课的教学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三、说学情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

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四、说教学方法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要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来设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思考。

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

高一历史上册教学设计方案

高一历史上册教学设计方案

高一历史上册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史:从原始社会到清朝灭亡,重点讲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历史。

2.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包括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3.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讲述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国际地位提高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以历史事件、人物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历史背景、原因、影响等。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某一历史问题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情景模拟:设置特定历史场景,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体验历史事件,增强他们的历史感知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或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历史知识,重点讲述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穿插相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3.讨论:针对某一历史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情景模拟:设置历史场景,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体验历史事件,增强历史感知力。

五、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3.搜集与课程相关的历史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景模拟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他们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3.研究报告:评价学生研究报告的质量,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

4.期中期末考试:通过考试检测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这就是我为一上高一历史上册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能帮助学生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既能掌握基础知识,又能提升思维品质,更好地理解历史,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高一上学期历史教案

高一上学期历史教案

高一上学期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重要事件。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史概述2.夏商西周时期3.春秋战国时期4.秦汉时期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6.隋唐时期7.五代十国时期8.宋元时期9.明清时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重要事件。

2.教学难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人物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丰富教学形式。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国古代史概述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如中国古代的朝代顺序。

(2)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意义。

2.讲授(1)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

(2)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夏商西周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秦汉时期的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隋唐时期的繁荣,五代十国的混乱,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明清时期的封建社会顶峰。

3.讨论(1)分析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规律。

(2)讨论中国古代史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二课时:夏商西周时期1.讲授(1)夏商西周的建立。

(2)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3)夏商西周的重要人物与事件。

2.案例分析(1)分析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2)探讨夏商西周的文化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课时:春秋战国时期1.讲授(1)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3)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与事件。

2.讨论(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原因。

(2)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第四课时:秦汉时期1.讲授(1)秦朝的建立与统一。

(2)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3)秦汉时期的重要人物与事件。

2.案例分析(1)分析秦朝的统一对后世的影响。

(2)探讨汉朝的文化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历史现象时,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难以理解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将注重引导学生在分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 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批判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期?
2. 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变迁。
3. 提出本节课的主题: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解政权更迭的原因,分析政治、经济、民族、军事等方面的因素。
3. 认识民族交融在这一时期的重要地位,了解各民族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4. 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概括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趋势。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历史资料,了解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过程。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教学意见和建议。
4. 长期效果:通过阶段性的历史知识测试,评估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的进步情况。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氛围。
2. 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历史事件的演绎,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既有必然性,也存在偶然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展示相关图片等多元化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5.教学策略:本节课采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形成了一个系统化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策略不仅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还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价值观。
2.强调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保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作业中包含对所学知识点的运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历史知识。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纪录片、图片等,增强学生对历史时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历史的情感。
2.通过对英勇智谋的帝王将相的敬仰,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品质和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明白兴衰更替的道理,引导学生珍惜和维护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2.以历史人物、事件为线索,创设情景剧,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提高学生参与度。
3.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交互式课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问题导向

人教版高一上册历史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一上册历史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一上册历史教案范文第一课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时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作用和影响。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教学重点: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特点。

2.分封制、宗法制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难点:1.分封制、宗法制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2.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三、课堂讲解1.讲解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特点。

a.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以王为中心,实行君主专制。

b.夏商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诸侯拥有一定的权力。

c.夏商西周实行宗法制,家族地位和权力世代传承。

2.讲解分封制、宗法制的作用和影响。

a.分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稳定政治秩序。

b.宗法制有利于维护家族地位,传承文化传统。

c.分封制、宗法制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四、案例分析1.分析夏商西周政治制度中的典型事件,如周公旦摄政、周穆王西征等。

2.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这些事件背后的政治制度原因。

五、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分封制、宗法制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六、课堂小结2.强调分封制、宗法制的作用和影响。

七、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2.结合教材,思考分封制、宗法制对后世政治制度的影响。

第2课时秦统一中国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教学重点:1.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

2.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a.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话题进行讨论。
b.代表发言: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员补充。
c.教师点评:教师对各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3.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知识的掌握。
5.案例分析:选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典型民族交融案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引导学生深入剖析。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评价
1.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3)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教学策略:
(1)针对重点内容,设计典型教学案例,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2)运用比较法,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其他时期进行比较,突出其特点,揭示历史规律。
3.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构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知识体系。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年表等工具,提高历史时空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3.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
2.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口头总结,结合板书进行梳理。

高中高一上册历史教学设计三篇

高中高一上册历史教学设计三篇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2、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重难点 1、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是重点。

2、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利用“洋火”等日常词汇,引起学生的注意。

分析中国社会如何打开国门引入西方科技。

鸦片战争的原因: 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硝烟引起英国不满 根本原因: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产品,掠夺原料,把中国沦为其殖民地 鸦片战争过程: 1、1840、6-1841、1(定海、大沽、广东战事;所谓《穿鼻草约》;英军强占香港岛) 2、1841、1-1841、5(广东战事;《广州和约》;三元里抗英) 3、1841、8-1842、8(厦门、浙东、长江战事) 战争失败原因: 1、清朝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经济、科技的落后。

清王朝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败时期,政治昏暗,各种矛盾加剧,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禁锢,使得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财政拮据,军备废弛,武器低劣,封建统治自身已陷入严重危机,连其本阶级的有识士都感到面临“末世”,在这种情况下,御外必然受到很大限制。

2、统治集团昏庸*。

“时代呼唤巨人,上台的却是侏儒。

”鸦片战争当中,清政府各级决策者错误频出,上层指挥简单低效,各级官员欺上瞒下,导致不知己不知彼,对战局应变低效。

两年的战争过程中,同样的决策错误在各地重复上演。

这既是由于清政府的*所致,也是清政府*的具体表现。

正是在清朝统治集团的这种状况下,英国方面的优势才得以显示和发挥出来。

南京条约的内容: 1.宣布结束战争。

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

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6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银元赔偿英*费,300万银元偿还商人债务。

高一历史上册第5-8单元全套教案

高一历史上册第5-8单元全套教案

必修一第五单元教学要求1.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

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背景:1)国际(2)国内2,方针及内容:(1)方针(2)内容3,建国之初的外交成就: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提出背景:2,提出:3,内容:4,意义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参加日内瓦会议:(1)时间:(2)特点:(3)概况:2,参加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1)时间:(2)特点:(3)中国代表团的作用:(4)意义:练习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 BA.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关系B.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2、新中国建立后,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波兰、罗马尼来、朝鲜等国家建交,反映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哪一方针?…………………………………………( A )A、“一边倒”B、团结世界各国人民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D )A、华盛顿会议B、亚非会议C、雅尔塔会议D、日内瓦会议4、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时主要是为了…………………………(C )A、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B、改善与港澳台的关系,促进国家的统一C、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D、缓和同美国的敌对关系5、标志新中国外交成熟的历史事件是……………………………………………………(C )A、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D、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6、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下列成就中不正确的是…………………………( D )A、中国第一次世界大国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B、中国参加了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开始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7、“求同存异”原则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处理地外关系时………………………………( B )A、不以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来决定亲疏、好恶B、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C、放弃与其他国家相互冲突的观点以求得一致意见D、放弃与其他国家相互冲突,在妥协的基础上求得一致利益教学要求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

【教育学习文章】高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_1

【教育学习文章】高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_1

高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知识梳理: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夏商的政治制度: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王位世袭制:(特点:兄终弟及、父子相传)2、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相、卿士;地方:侯、伯)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统治。

内容:①周王将王畿以外的一些_____________等分封给________、_______和古代________,让他们建立起诸侯国。

②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权利:在自已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在自已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吏,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影响:积极:①加强了周天子对_______的统治。

②开发______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

③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诸侯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危及中央政权。

(是造成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重要原因)特点:①__,_____: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②政治与血缘相结合实质:西周政权的组织形式。

破坏:时间:原因:主要原因: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楚王问鼎;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目的:为巩固_______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上的矛盾。

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特点:①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②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大宗和小宗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家”和“国”密切结合。

③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④等级森严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___________,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作用: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___和_____,强化王权。

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人教版高一上历史教案5篇

人教版高一上历史教案5篇

人教版高一上历史教案5篇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人教版高一上历史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人教版高一上历史教案1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一、教学目标:1.欣赏《四岁的红鬃马》、《欢迎》、《巴雅提木卡姆》和《星星索》等几首有代表性的亚洲传统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亚洲传统音乐的风格特征。

2.学生自学亚洲音乐的概况,了解亚洲各地区音乐文化与地理、经济、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密切关系,加深对亚洲传统音乐风格的理解。

3.学生观看印度影片片段、分两个声部学唱《星星索》,认识蒙古的呼麦、印度的萨朗吉和印度尼西亚的克隆宗歌曲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亚洲音乐,特别是南亚——印度和东南亚——印度尼西亚音乐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用手划出体现印度音乐旋律特点的线条;分两个声部视唱《星星索》并用肢体语言感受克隆宗歌曲“一松一紧”的特点课间大屏幕显示课题: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

(背景音乐是《梭罗河》)一、组织教学上课!(学生起立)同学们,今天老师将以一种新的方式向你们问好,!它表示早安、晚安和你好的意思。

你们可以双手合十表示回敬,一起说:“请坐下”!二、导入: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

亚洲是人类古代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亚洲传统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亚洲灿烂的音乐文化是人类音乐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其他大陆音乐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亚洲可分为五个音乐文化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

(屏幕上出示亚洲区域图,由学生上来指出五个音乐文化区的位置)三、新课:(一)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老师所说的是哪个国家的语言吗?(学生都在猜测)它是印度语言,处于哪个音乐文化区呢?(学生回答:南亚)这个国家虽然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但文化相当繁荣,比如印度的美女(课件出示四张印度美女像),最近的几届世界小姐选举都由印度小姐当选。

高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1

高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1

高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标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单元综述】 1、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2、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

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3、“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要点整理】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1)王位世袭制: a.创立---禹死后,启用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意义----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从此“公天下”变为“ ”。

(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开始于夏朝。

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商朝设立参与商王决策的、。

地方-----在地方,封方国首领为“ 、”等。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分封制: a.目的--- 。

b.内容:①周王把和分封给、、,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王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第五单元教学要求1.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

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背景:1)国际(2)国内2,方针及内容:(1)方针(2)内容3,建国之初的外交成就: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提出背景:2,提出:3,内容:4,意义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参加日内瓦会议:(1)时间:(2)特点:(3)概况:2,参加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1)时间:(2)特点:(3)中国代表团的作用:(4)意义:练习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 BA.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关系B.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2、新中国建立后,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波兰、罗马尼来、朝鲜等国家建交,反映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哪一方针?…………………………………………( A )A、“一边倒”B、团结世界各国人民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D )A、华盛顿会议B、亚非会议C、雅尔塔会议D、日内瓦会议4、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时主要是为了…………………………(C )A、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B、改善与港澳台的关系,促进国家的统一C、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D、缓和同美国的敌对关系5、标志新中国外交成熟的历史事件是……………………………………………………(C )A、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D、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6、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下列成就中不正确的是…………………………( D )A、中国第一次世界大国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B、中国参加了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开始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7、“求同存异”原则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处理地外关系时………………………………( B )A、不以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来决定亲疏、好恶B、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C、放弃与其他国家相互冲突的观点以求得一致意见D、放弃与其他国家相互冲突,在妥协的基础上求得一致利益教学要求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

2.概括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世界和平,也有利于各自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课打开外交新局面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原因:2,时间:3,意义:二,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1,原因:2,概况:3,影响:三,中日关系的改善:1,原因:2,概况:3,意义:练习1、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B①中日建交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中美建交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①③②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突破……………………(D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B、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席位C、中国邦交正常化D、推动达成了《关于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3、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主要原因是……………………………………( B )A、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B、中美两国外交战略的需要C、美国的经济政治力量下降D、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4、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C )A、苏联的大力支持B、中美、中日关系已经正常化C、第三世界的崛起D、中国的国际威望大大提高5、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C )A、中国邦交正常化B、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中美关系缓和D、与苏联改善关系6、1972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这表明………………………………………………(B )①美国放弃敌视中国的立场②中国外交政策有所调整③外交工作出现新局面④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7、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就美国方面讲,主要是因为………………(C )A、要放弃孤立中国的政策B、改善中美关系C、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D、尼克松的个人意愿8、中国对美国改善中美关系的表示,作出积极的反应,原因主要是………………(A )A、中国面临新的战略决策B、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C、“文化大革命”的有力推协D、中苏关系的改善9、下列有关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它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里程碑C.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D.标志着中美正是建立外交关系10.20世纪70年代,直接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事件是…………………………(C )A.“文革”浩劫的结束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中美关系的缓和D.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教学要求1.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认识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努力的国内、国际意义。

2.树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做贡献的理想和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意识。

第三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一,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1,背景:2,表现:二,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三,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史论共享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世界上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合法权利的恢复,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影响: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与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上海合作组织的意义: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它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创始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方面做出了贡献。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是新中国外交史上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练习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C )A.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B.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关系C.坚持不结盟政策D.坚持对外开放政策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看法,邓小平的准确分析是…………(A)A.战争危险仍然很大B.现在已存在战争威胁C.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D.虽然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但中国仍要做好战争准备3.当前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是……………………………………………………(B )A.意识形态问题B.台湾问题C.武器扩散问题D.贸易问题4.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下列历史事件,其先后顺序是……………………………………(B )①中国参加第一次亚非会议②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⑤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A.①②③④⑤B.②⑤①③④C.②⑤①④③D.③②⑤①④5.中国在当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应该…………………………………………( D )①在全世界推行社会主义制度②抓住世界总趋势走向缓和的时机③迎接高科技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④坚决反对霸权主义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D.②③④6.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是………………………………………( C )A.西方大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B.民族矛盾、宗教冲突、领土纠纷不断C.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单元检测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建国初期,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的最突出特点是………………………………(B)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B、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尖锐对立C、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D、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在欧亚建立2、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一边倒”的含义是…………(C)A、在外交上完全追随苏联的政策B、只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C、在外交上完全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D、只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3、新中国建立后,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波兰、罗马尼来、朝鲜等国家建交,反映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哪一方针?…………………………………………(A)A、“一边倒”B、团结世界各国人民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4、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时主要是为了…………………………(C)A、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B、改善与港澳台的关系,促进国家的统一C、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D、缓和同美国的敌对关系5、万隆会议中,中国提出焉我哪个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A)A、“求同存异”B、“一边倒”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6、“求同存异”原则中“求同”是指……………………………………………………(B)A、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B、根除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与平等C、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D、推动第三世界的形成7、标志新中国外交成熟的历史事件是……………………………………………………(C)A、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D、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8、2002年3月16日,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召见美国驻华大使,就美国政府允许台湾所谓“国防部长”赴美“开会”向美国政府提出严正交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