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性突发事件媒体报道研究
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的完善策略及发展趋势
机 制 。在 灾 难 性 突 发 事件 报 道 中 , 完善 的
舆 论 引 导 机 制 能 够 更 好 地 实 现 报 道 的 有
道, 是一 项 政 治 性 、 策 性 都 很 强 的 丁作 , 政
对 一 个 地 区 的 稳 定 及 新 闻 媒 体 的信 誉 都 起 着 至关 重 要 的作 用 。 大 媒 体在 面临 重 各 大 灾难 性 突 发 事 件 时 , 取 在 第 一时 间 将 争 际化 趋 势 。 技 术创 新 步 伐 不 断加 快 。 媒 正 在经 传
生 的可 能 性 做 好 监 测 工作 , 刻把 握 危 机 时 的 动态 。 也将 有 利 于媒 体 更 好 地 了解 事 实
动 暂 时 或永 久 停 止 , 且 造 成 大 量 的 人 员 并 伤 亡 、经 济损 失 或 环 境 污 染 的 意外 事 件 。 突 发 的灾 难 性 事 件 给 人 类 带 来 了 巨 大 的
问题 . 国家 和 政府 意识 到这 一问 题 的 严 重
门做 好 互 动 , 等 。这 种媒 体 危 机 公 关 顾 等 问制 度 的 建 立 . 但 可 以 降低 灾 难 带 来 的 不 危 害 度 . 将 是 我 国媒 体 在 报 道 制 度 上 的 更 重 大 进 步和 革 新 。 媒体 主动 成 为公 共 危 让 机 事 件 处理 机 构 中的 一 分子 . 相 关 机 构 与 长 期保 持一 定 的 联 系 , 各 种 危 机 事 件 发 对
XIVI .. J ' EN" .I ,O [E 2 1 ・ ( / V  ̄ H. Z - I ' I I 0 0 5 下半 月 )
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的完善策略及发展趋势
浅论灾难性新闻报道
浅论灾难性新闻报道
灾难性新闻报道是指媒体关注的重大灾害和危情突发事件的报道,包括天灾、公共卫
生灾难、军事战争等内容,从影响范围、损失程度、应对方式、抗毁能力等角度出发,全面、及时、准确地报道受灾地区、受灾群众所受灾难形势,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国家强
盛表示关注。
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域,台风、地震、火灾和其他自然灾害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伴
随而来的巨大损害和痛苦受害者,因而给人们带来了不小的伤痛。
而由于客观条件所限,
灾难性新闻的报道工作总是在第一时间受到各个方面的关注,新闻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内容
也得以完善且深入地展示给外界。
就灾难性新闻报道而言,无疑可以起到重要的警示作用,它通过报道受灾地区的抗恶
势力来引发关注,从而引导社会各界及组织,加强灾害预防工作,提高大家对一些重大灾
难或危害的认知,以及鼓励灾后恢复复原,减少人们受到的痛苦。
此外,报道灾难性新闻还可以触发人们的情绪,从而通过他们的感受而形成一种共鸣,促使灾害抗抢救救援行动加快落实,推动赈灾捐款及社会各界的慰问慰劳活动,并不断强
化民众的的防护意识和发挥实际作用,共同抗击灾害。
总之,对灾难性新闻报道极为重要。
这种报道既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生
动的关于民众安全以及灾害预防和抗抢救救援有关信息,又能够加强全社会各界的责任和
社会责任感,以此帮助改善个别灾难的影响,并进一步减少受到灾难冲击的损失。
《2024年对自然灾害事件舆论引导策略的分析——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范文
《对自然灾害事件舆论引导策略的分析——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篇一一、引言在当今信息社会,自然灾害事件的舆论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深入分析自然灾害事件中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及策略。
通过对此次灾害的舆论引导策略进行探讨,旨在为未来的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背景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是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在灾害发生后,舆论迅速扩散,社会关注度极高。
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引导舆论,稳定民心,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
三、舆论引导策略分析(一)政府部门的积极应对在灾害发生后,政府部门迅速响应,通过官方媒体及时发布灾害信息、救援进展及应对措施,有效掌控了舆论方向。
同时,政府还积极与媒体沟通,建立了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为舆论引导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媒体的责任担当主流媒体在灾害报道中,坚持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及时传递灾害信息,同时注重挖掘感人故事,传递社会正能量。
此外,媒体还积极引导网民理性看待灾害,避免谣言的传播。
(三)社会力量的参与在灾害救援过程中,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通过捐款、捐物、志愿服务等方式支持灾区。
这些正能量行为在舆论场上得到了广泛传播,为稳定民心、凝聚力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虽然舆论引导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部分网民在获取信息时存在盲目性,易受谣言影响;部分自媒体为博眼球,发布不实信息等。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加强信息发布前的审核把关,提高媒体素养,同时加强对网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其信息辨别能力。
五、结论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舆论引导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未来的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未来的工作中,应继续加强政府、媒体、社会力量的协同合作,提高信息发布效率及准确性,加强舆论监测与应对,确保在自然灾害事件中有效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
灾难性事件的报道策略研究
【 关键 词 】 灾难性 事件 ; 自 媒体 ;公共外交
灾难性事件频繁发生 ,为近几年来 正常社会生 活带来 极大威胁与破坏 的事 球板 块活跃地带的 国家 和地 区 ,都在致
新闻报道提供了大量素材 。一方面是逐步 件 ,其灾 害性 是不 言而喻的 。其直接危 力 于完善灾难预警机制 和进一 步加大灾 完善的新 闻体制 、E益壮大的新闻产业 , l 强的综合国力。二者的结合从客观上为新
加上媒体 自身 的经验积 累和现代化技术
手段 的 应 用 ,我 国 的新 闻 事 件 报 道 逐 渐
致 了灾难性事件 的其他特性 。
灾难性事件特别是 自然灾 害事件 ,
灾 害性 。灾 难 性 事 件作 为 一种 对 是 很 难 预 测 的 ,许 多 发 达 国家 和地 处 地 走 向成熟 。但是 ,我们仍 然要看到 ,在
了其灾害性 与震撼 性。突发性作为灾难 广泛地体现 了 此类新闻事件的大众参与度 都做 出了巨大 的探 索创 新 ,为报道 的顺
性最基本 的特性 ,首先是就其灾难性事 高。从事件本身 的影响及结果而言 ,其社 利进行提供 了极为关键 的前提条件 。再
件 本 身 而 言 , 同 时 ,还 表 现 在 它 直 接 导 会 『也 是十 分 凸显 的 。 生
二 、 我 国 灾 难 性 新 闻 报 道存 在 不 足
、
灾 难 性 新 闻报 道 的 界 定
谈 及 灾 难 性 报 道 ,首 先 ,我 们 有 容易 被 外媒 利 用 和扭 曲 ,近 而损 害 和
改革开放3 余年来 ,在党 和国家传 0 媒相关部 门的重视 和监督之下 ,我 国的
浅论灾难性事件报道中新闻评论的重要性——试以《人民日报》玉树地震评论为例
浅论灾难性事件报道中新闻评论的重要性——试以《人民日报》玉树地震评论为例灾难性事件是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地震、火灾、洪涝、泥石流等灾害一直是人们所担忧和害怕的事情。
当灾难发生时,灾难地区的人们需要及时得到救援和帮助,而媒体则需要及时报道和传递灾情信息,这对于灾难地区的救援和恢复工作至关重要。
在灾后的报道中,新闻评论作为对新闻报道的解析和评论,既能引导公众理性看待事件,又能反映社会立场和舆论导向,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区发生7.1级地震,直接造成2200多人死亡,每个人都在如何有效地帮助灾民。
作为大众媒体,《人民日报》在报道玉树地震的同时,包括新闻评论在内的各类报道形式,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全社会这场灾难中不可或缺的宣传力量。
新闻评论不同于新闻报道,不仅要客观客观准确地反映事件的发生和事实的真相,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评论能力,对事件背后的情况、成因、影响等进行解读,引导公众对事件进行思考和评价。
对于灾难事件的新闻评论,更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的担当,既要传递信息,也要具有警示意义,引起公众的反思和行动。
《人民日报》在玉树地震后,及时发布了多篇新闻评论,针对灾区的情况和救援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其中,一篇题为《玉树大地震启示丨坚强的中国,必将战胜灾难》的评论,为全国人民传递了一个强大的信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不仅可以视之为挑战,也可以用以检验我们的能力和团结力。
”在这篇评论中,《人民日报》不仅对灾区的悲惨情况进行了描述,更对全国各地展开的救援工作进行了肯定和支持,唤起了全社会的同情和救援意识。
它强调了国家和人民团结在一起的力量,不仅展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良心和当代中国的强大综合实力,也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在灾难中秉承的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同舟共济的人间大爱。
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能够传递事件的真相和事实,还能通过具有深入思考和评论的文章,引导公众理性看待事件,进行正义的评判,激发公众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突发事件新闻应急宣传对策探讨
突发事件新闻应急宣传对策探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也在日益增加。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破坏力巨大,对社会生产生活、公共安全、人民群众利益等方面都造成严重危害的事件,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恐怖袭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
在这些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有效的应急宣传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关于突发事件新闻应急宣传的对策,希望通过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为今后的宣传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一、加强信息搜集和传播渠道建设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信息的及时传播对于公众的安全和生命财产的保护至关重要。
加强信息搜集和传播渠道的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
政府可以通过建设应急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向公众发布最新的突发事件动态和安全预警信息。
各级媒体也应当积极参与到突发事件宣传工作中,及时准确的向公众传递相关信息,做好舆论引导工作,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乱。
利用现代化通讯技术,如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也是一种极其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政府和媒体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向公众发布最新的突发事件信息,让更多的人得知最新的情况,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少突发事件对公众带来的损失。
二、建立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应急预案为了更好的应对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应急预案显得尤为重要。
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各级政府和媒体应当做好预案的制定工作,明确各自的职责,规范信息的收集、发布和传播方式,以及对突发事件进行全方位的信息监控和调度,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信息能够及时发布到公众,保障公众的安全。
要建立互联互通的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应急预案,做到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做到快速响应和有效应对,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还需要加强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工作的演练和培训,提高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工作的应急响应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公众的突发事件新闻知识教育突发事件发生时,公众的应急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对于降低伤亡和损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媒体视角下的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创新科普宣传机制探究
新媒体视角下的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创新科普宣传机制探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在面对突发性灾难事件时,新媒体的作用日益凸显。
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科普宣传工作依然存在一些挑战,需要创新机制进行探究。
本文将探讨在新媒体视角下,如何创新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和科普宣传机制。
一、新媒体在突发性灾难事件中的作用1. 及时传播信息在突发性灾难事件发生时,新媒体平台可以及时传播相关信息,使受灾群众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的情况和救援信息,提高应对灾难的效率;同时也可以加强对灾难事件的跟踪报道,让公众了解最新的情况。
2. 效果宣传教育新媒体平台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形式对灾难事件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协助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进行救援工作。
3. 提供交流互动平台新媒体平台是公众交流的重要场所,可以搭建互动平台,促进公众之间的信息分享和交流,同时也可以方便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对话,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和信任度。
二、突发性灾难事件科普宣传机制的创新1. 利用热点事件进行科普宣传突发性灾难事件常常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可以利用这一时机,通过新媒体平台对相关的灾害知识和应对方法进行科普宣传。
对于地震事件,可以提醒公众地震发生时应采取哪些行动,如何确保自身安全等。
2. 制作生动有趣的科普内容在新媒体平台上,生动有趣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
可以利用动画、漫画、微电影等形式制作科普内容,形象生动地讲解灾害知识和预防措施,提高受众直观理解的难度。
3. 拓展多样化的宣传渠道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科普宣传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知乎、快手等多种新媒体平台进行,拓展更多的宣传渠道,让科普内容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4. 引导公众参与科普宣传科普宣传不应该仅仅是机构和媒体的事情,更需要引导公众主动参与其中。
可以通过举办互动游戏、征集原创文章、拍摄公益短片等形式,让公众积极参与到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科普宣传中来。
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的完善策略及发展趋势 近两年的灾难突发事件
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的完善策略及发展趋势近两年的灾难突发事件灾难性大事是指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临时或永久停止,并且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大事。
突发的灾难性大事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威逼着人类的生存。
在现代讯息工具如此发达的今日,消息犹如长了翅膀一样,瞬间就会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我国在2021年1月25日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大事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其中规定:“突发公共大事的信息发布应当准时、精确、客观、全面。
大事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状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依据大事处置状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①做好灾难性突发大事的报道,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对一个地区的稳定及新闻媒体的信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各大媒体在面临重大灾难性突发大事时,争取在第一时间将最新的信息传达给受众。
灾难性突发大事往往都是出乎人们意料的,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完善灾难性突发大事的报道及其报道趋势。
完善灾难性突发大事报道的策略聘请媒体公关顾问。
在2021年的“非典”报道中,我国媒体在报道中存在诸多问题,国家和政府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后,《国家突发公共大事总体应急预案》才得以在2021年制定,这也为我国媒体在后来的灾难性突发大事报道中取得新的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应急预案》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比如聘请媒体公关顾问就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在公共性的危机发生时,媒体报道和相关部门的对症举措是危机消减的两大出路,而媒体与相关部门的乐观沟通和合作,是公共危机大事得到解决的最佳途径。
比如,针对公共卫生大事,媒体公关顾问可以和相关卫生部门做好沟通和联系;针对自然灾难类突发大事,媒体公关顾问可以和相关地质部门做好互动,等等。
这种媒体危机公关顾问制度的建立,不但可以降低灾难带来的危害度,更将是我国媒体在报道制度上的重大进步和革新。
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的“解困”研究——以“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为例
引言(一)选题来源和意义1、选题来源著名社会学家贝克以“风险社会”来诠释现代社会,即现代社会呈现出“人类随时面临着由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造成的会威胁生存或生命的风险”这样一个主要特征。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国也处于风险社会的浪潮中,并且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各种矛盾、灾难事件不断涌现。
自2003年中国爆发非典型肺炎以来,食品安全、雾霾天气、交通事故、局部地区政治暴乱等灾难事件都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引起大众恐慌和社会不安。
风险社会的到来让人们意识到灾难无论在任何时刻都是与人类生存紧密相关的,因此,灾难新闻的报道已经成为了新闻传播的一个重大主题。
回顾我国比较重大的突发灾难事件,其媒体报道对于社会进行有效灾难应对是有重要意义的。
与过去不同的是,现代风险社会正经历着由“天灾”到“天灾与人祸”,由“客观风险”到“客观风险与主观风险”并存或重叠、交叉的巨大转变,灾难事件呈现出成因复杂化、表现多样化和应对高难度化的特点;而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我国大众正以高频率、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媒体接触,一方面新媒体正以海量、快速的信息传播挑战着传统媒体,另一方面谣言、假新闻等增加社会风险的因素也开始显现,而这些风险带来的,是灾难恐慌心理的传播,社会焦虑感的增加,从而引发社会矛盾,造成社会动荡。
这样的情况下,面对灾难的复杂与信息的泛滥,对媒介素养尚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我国大众而言,除了通过新闻报道了解灾难事件进展及相关情况外,其“解困”需求开始表达:除了“怎么了”,大众更在乎“为什么”以及“怎么办”。
以“马航MH370失联事件”的媒体报道为例,这样一件发生在风险频发并且新媒体繁荣时期的“谜团式”灾难事件,由于真相不明以及信息发布的滞后,“马航”事件(以下皆简称“马航”事件)引起了政治阴谋论,恐怖主义说等多种煽动社会恐慌情绪的猜测与谣言,在事关154名中国人的特殊背景下,暴露出我国媒体在当前灾难新闻报道中的“解困”缺陷。
由于报道技术落后、理念陈旧、经验不足、制度死板等硬伤的桎梏,在“马航”事件中,我国媒体无法较圆满回应大众的期待,甚至因为报道实力的弱势引发两次学术界、互联网、媒体圈和大众高关注度,高参与度的媒介批评,如挖掘灾难信息能力弱、煽情主义严重等。
媒体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的重要性
媒体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的重要性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媒体在危机事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玉树地震”的成功处理,与媒体的报道是分不开的。
本文选取了《北京晚报》、《新民晚报》和《羊城晚报》这三家极具特色的地方晚报为样本,对“玉树地震”的危机报道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玉树地震;危机报道;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8-0016-020 引言“危机”是一个组织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艰难时刻,“危机事件报道”,通常是指对给人类造成危机的事件的报道,是信息搜集、整理、分析、发布的过程[1]。
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等特点,且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需要及时有效得到处理。
如果处理不当,后果将十分严重,将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的稳定,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2]。
发生在青海的“玉树地震”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大“危机”事件,而在这一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媒体充分发挥了党和国家的“喉舌”、“传话筒”的作用。
本文就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与《羊城晚报》这三家及具代表性的地方晚报为例,对“玉树地震”的危机报道进行了简要分析,以其对我国危机事件处理提供借鉴意义。
1 “玉树地震”报道——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与《羊城晚报》为例1.1“玉树地震”危机事件概况2010年4月14日7点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大地震,造成2700多人遇难[3]。
这是继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近几年我国发生的第二次震级在7级以上的大地震。
与2008年那场大地震相比,虽然此次地震没有那么强大的破坏力,但由于地震发生在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的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再加上语言沟通交流的障碍、后勤保障的困难等因素以及出于对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尊重,此次地震对我国政府、救援官兵以及新闻记者都是个史无前例的挑战,被称为“世界上难度最大的生命救援”。
结合案例分析突发事件报道的原则和特点
结合案例分析突发事件报道的原则和特点通过分析5.12汶川大地震和3.14拉萨打砸抢烧等突发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一些特点,诸如时效性强、变动性大、不确定性大、影响面广等。
突发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和“灾难性”等自身的特点,往往会迅速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突发事件报道策划是指记者、编辑针对某个突发事件,努力发掘其新闻价值,谋划最佳报道形式,以求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应的过程。
突发事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报道策划有许多不同于常规事件策划的特点和要求,具体来说就是报道的及时性、紧迫性、谨慎性、应变性、现场感、连续性、立体性。
下面就结合经典案例,具体分析突发事件报道策划的原则:1、快速反应,及时报道南方都市报在2008年5月13日,即汶川地震第二天就发出系列报道,5月14日,发布告读者书,报头由红变黑,以示哀悼,调整版面,暂停娱乐等版块,为地震报道腾出版面,反应最快。
2、真实准确,客观公正坚持真实准确的原则,即要坚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深入一线及时开展调查,叙述事件时不能随意添枝加叶,妄加评论。
汶川地震发生后,各个媒体纷纷派出记者赶赴灾区,发回第一手的报道。
央视还在《关注汶川》特别报道演播室邀请专家和学者共同参与讨论,提高信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3、把握大局,统筹安排突发事件一般会造成严重的财产和生命损失,所以此类的信息传播过度,会导致谣言四起,人心振荡,危害社会秩序。
所以媒体报道最新的灾情的同时还要从大局着眼,积极引导舆论。
央视在抗震救灾中第一时间积极投入前方报道,并且在四天内就组织了一场赈灾文艺晚会。
报道始终正面鼓劲,《关注汶川》的特别报道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在第一时间获知正确资讯,有力地抑制了谣言和猜疑,稳定了人心,极大地激发了全国民众的凝聚力和爱国心,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提供了可靠保证。
4、把握节奏,保持理智突发事件需要关注,但是把突发事件作为报道的主题和全部却是十分错误的。
新媒体时代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责任
新媒体时代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责任在新媒体时代,灾难报道对于媒体的责任变得更加重要。
灾难报道是一项极其敏感和重要的工作,因为它直接涉及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而媒体的报道方式和态度也将会对受灾地区的恢复和重建产生重大影响。
媒体在进行灾难报道时有着更加严肃和负责任的媒体责任。
媒体应该准确、及时地报道灾难事件。
在灾难发生后,人们急需了解灾情和救援情况,媒体应该以最快的速度,准确地向公众传递信息,帮助人们及时了解灾情,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媒体还应该及时报道救援进展和受灾民众的生活状态,让公众了解到灾区救援工作的进展和需求,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到救援工作中。
准确、及时地报道灾难事件,不仅能够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更能够帮助受灾地区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促进灾区的恢复和重建。
媒体应该客观、公正地报道灾难事件。
在灾难报道中,媒体应该根据事实报道灾区的情况,避免进行夸大和情感化的报道,避免利用灾难事件来进行炒作。
客观公正的报道,既有利于公众正确了解灾情,也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媒体还应该客观地报道救援工作和受灾民众的情况,避免进行煽情和同情的报道,尊重受灾民众的尊严和权利,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客观、公正地报道灾难事件,有利于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也能够帮助公众正确评估灾区的情况和需求,更好地支持救援和重建工作。
媒体应该积极、富有责任感地参与灾害救援和重建工作。
除了报道灾难事件,媒体还应该积极组织和参与救灾募捐活动,引导公众关注和支持灾区的救援和重建工作。
媒体还应该深入揭露灾后救灾物资分配、捐款使用等问题,监督救灾工作的公开透明,保障灾民的合法权益。
积极参与灾害救援和重建工作,有助于让媒体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也能够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到救灾和重建工作中,促进灾区的快速恢复和发展。
新媒体时代下,灾难报道对于媒体的责任更加重大。
媒体应该准确、及时地报道灾难事件,客观、公正地报道灾难事件,深入、细致地报道灾难事件,积极、富有责任感地参与灾害救援和重建工作,帮助受灾地区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促进灾区的恢复和重建。
试论灾难性新闻事件的报道原则
件, 2 8月 4日,在伊 春市又发生空难事
件。 在这两起 重大灾害 面前 , 伊春市 4家 新 闻媒 体都 在第 一 时间赶 到 了事 发现
场, 尤其是伊 春电视 台, 从事发 当天就把
事 故现 场 的报道 用直 播 的形式 滚 动播 出,使受众即使远离事故现场也能随时
推 广使 用对 改 善 我 国的 环境 质 量将 起 到
我们有些 时候硬要去做链接 ,除 了
一
什么样的背景可以做链接 ?有学者给 出 了这样的答案 :要看主体新 闻与背景 的 关系 。也就是主体新 闻与背景形成如下 关系时可做链接。 补充关 系——对事件或人物报道 的
背景进一步说明 ;
新 闻所要表现 的事件或人物 ,都是 处在一条 “ 断变动 的河 流” 不 之中 ; 每位
惑;
“ ” 实是在一定 环境 、 度 其 条件 下的 新闻思维。它是记者如何使用背景的个 性化标 准。
事 实 与背 景 的关 系 是有 远 近 的 。
之 间 的关 系 的 阐明 ;
— —
延 伸关 系——告诉读者主体新 闻的 发展情况 ; 阐发关 系——用观点 、讲话 阐发主 体新 闻的思想 ; 诠释关 系——相关 的知识和背景。 但如果 照此 尝试 , 似乎并不太管用 。
它所 提 供 的事 物过 程 中 的历
史、 环境 、 人物 、 数字 、 ……是对新 闻 知识 主体最准确的佐证 ,合乎新 闻主体所叙 事物 的发展逻辑 , 而不是与之相悖 。
没有出现一位能把新 闻的理论与实践统 统归结 为像施工 图一样定量精准的新 闻
大 家 。 ■
5 2
‘ 也 人 l 市 } (
里。
报纸从 网络 中引入 这个概 念时 , 它 的版面和背景的有限性 和有序性 ,就 已
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浅析和启示
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浅析和启示(一)灾难性报道关涉政府公信力所谓新闻传媒公信力指社会公众对于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传播方面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权威性等的总体评价。
近年来,我国媒体对灾难、突发事件的报道大大增加,反映出自2003年非典危机以来,政府在信息公开透明上出现了较大的飞跃。
在以民族国家为主题的社会,政府总是最重要和最有力的控制者和把关人,政府是网络时代的最终把关人。
甬温动车事故中政府在整个新闻报道中起着舵手,更起着发动机的作用。
当然,政府的新闻宣传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原则的,具体包括:党性原则;群众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稳定压倒一切原则;社会效益优先原则。
政府有什么样的媒介观,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广大人民群众接收到的信息。
无论是自然灾难还是事故灾难,无论出于良心道义还是出于社会公正,利用灾难进行宣传和感动是必然行不通的。
雷击还是天谴,无论是气候影响了通信还是上帝拨动了铁轨,也就是说,无论怎样解释这个事故,这个事故的发生都不能再归结为“技术”或者“自然”了,都不能用简单的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宣传来取代事故本身的震撼和愤怒。
这正是灾难美学和公众期待的落差所在。
从灾后救助到灾后重建,从社会性的慈善救助到政府性的物资调配,一场灾害,往往成为考察一个国家资源操控能力和权力道德水平的特殊视角。
灾难到来之时,也就到了人类生存的“临界时刻”,在这种情景中,我们的政府选择怎样的态度面对灾难,将直接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因为今天的受众已对新闻事件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于是,总理所说的“回答”,也就不仅仅是解释,也是反思、问责和调整。
简单地说,这次动车事故所凸显出来的问题,必须用整个社会体制的自省来回答。
政府这个强势把关人也无法控制。
对于铁路部门来讲,事故频发民众怨,不能只用表歉意托词来敷衍。
当事故发生后最重要的不是急于去推卸责任,而应当是认真查找原因,做好善后工作,切实保障高铁生命线的安全运行。
换句话说,应对危机忙公关,不如把善后工作做实在。
如何把握灾难新闻的报道
信息传媒
如何 把握 灾 难 新 闻 的报 道
张 云霞 徐 恺 俐 梁 琦
摘 要 :灾难 事件 与其他新 闻事件具有不 同之 处,报道 灾难新 闻时需要 将其新 闻专业本 身与伦理道德相 互联 系,传媒 人需要理性 、谨慎 地对待 灾难事件与 生俱来的重大性 与严肃性 。本文对 目前 灾难新 闻报 道 中所 存在 的问题进行研 究分析 , 并着重从 灾难新闻报道 的要 点入手 ,探讨 灾难新闻报 道的把握 。
3 .2倾 注人 文 关怀
悲 悯 是 灾 难 新 闻 中 最 普 遍 的特 征 ,是 指 由 报 道 对 象 的 悲 剧 所 引发 的悲 悯 之 情 ,灾 难 的发 生 总 会 将 不 幸 的 人 类 卷 入 突 如 其 来 的灾难之 中,受众 的情 感更 多地集 中于遇难 的群体 身上 ,因 此 灾难 新 闻 的报 道 应 与 公 众 关 注 的 重 点 相 互 契 合 。 人 文 关 怀 是 对人类 生存情况 的关 注 、对人 类生 活条件 的尊重 与肯定 以及对 人 类 自 由解 放 的 追 求 ,在 灾 难 新 闻 的 报 道 中 ,新 闻 工 作 者 应 具 备应有的职业道 德 ,对如何 减轻受 灾人 民的伤 痛倾注 多些人 文 关怀 ,弘扬灾难 中的人间 真情。在重 大的灾难 事件 面前 ,人 与 人之间的关爱 、人类 的求生本 能都会 有强 烈的体 现 ,对于新 闻 媒体工作者而言 ,在报道 灾难新 闻时应 进一步 地 区发掘灾 难事 件之 中所包含的真情 主题 ,以透彻 的 目光 看 待灾 难 中 的生死 , 对 处 于 极 度 悲 伤 状 态 下 的 人 们 给 予 人 文 主 义 的 关 怀 ,让 受 众 体 会 到 情 感 的崇 高 与 尊 严 ,从 而 唤醒 人 类 的道 德 与 良知 。 3 .3坚持 实事 求 是 通过对灾难事件 前 因后 果的报 道 ,能够让 人们 全面 了解事 件 发 生 的 程 度 、范 围 以 及 趋 势 ,并 能 够 起 到 澄 清 事 实 的 作 用 , 进 而 引 导舆 论 以及 把 握 导 向 。 灾 难 新 闻报 道 时 应 遵 循 实 事 求 是
社交媒体中自然灾害事件舆情分析研究
社交媒体中自然灾害事件舆情分析研究随着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其在自然灾害事件的舆情分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社交媒体不仅能够迅速传播灾害信息,同时也能够反映出广大群众的情绪和态度。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社交媒体中自然灾害事件舆情分析研究。
一、社交媒体在自然灾害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交媒体成为自然灾害事件中公共话语的一种重要渠道和方式。
当灾害发生时,广大群众通过社交媒体可以及时获取灾害信息,包括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灾情、应对措施等等。
同时,社交媒体也为灾害救助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基于社交媒体的实时信息和互动性,救助机构能够及时了解受灾人员的需求和困难,有针对性地组织救援和救助行动。
此外,通过社交媒体发起的善款和物资募捐也成为了灾后救助的重要途径。
二、社交媒体中的自然灾害事件舆情分析研究方法社交媒体中的自然灾害事件舆情分析主要采用文本挖掘和情感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社交媒体中的文本数据进行收集、清洗、筛选、分析和挖掘,以得出与自然灾害事件相关的舆情信息和情感倾向。
在文本数据的收集方面,可以通过专门的舆情监测平台或文本挖掘工具进行,分类包括舆情热点分析、事件实况分析和情感评估分析。
在数据分析方面,主要采用传统的文本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通常分为文本分类、主题挖掘和情感分析。
三、社交媒体中的自然灾害事件舆情分析案例近年来,社交媒体中的自然灾害事件舆情分析逐渐成为了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以下列举几个典型案例。
首先是2021年德国洪水灾害。
在这场洪灾中,社交媒体扮演了重要的信息获取和传递渠道的角色,同时也呈现出强烈的情感表达和社会呼吁。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网民通过发布信息和呼吁来为德国洪灾的受灾者尽一份力,涌现出了许多爱心桥段。
其次是2018年印度喜马偕尔邦洪灾。
在这场洪灾中,社交媒体成为了当地居民求助和呼吁的主要平台。
通过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信息和照片,全球范围内的用户都能够看到洪灾的情况和受灾群众的需求。
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媒体责任
深入事发现场 ,尽快 了解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原因、 现场人 员伤亡 情况和经济损失 、事件进展及善后情 况,并和
面 对 灾 难 ,媒 体 该 以什 么样 的心 理 , 担 当 什 么 样 的 责 任 ,把 具 有 权 威 性 的信 息 和 新 闻现 场 所 发 生 的真 实 情 况 ,做 到 如 实 握 什 么 样 的原 则 ,做 什 么样 的报 道 , 这 是 每 一 个 采 编 人 员 必 地 反 映事 实 。
报道,应把握哪些原则?肩 负怎样 的媒体 责任和社会责任?这是每一位媒体从业人员值得 思考 的问题。 关键 词:灾难性 ;原则 ;媒体 责任 中图分类号:G2 62 0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7. 12( 0 2)1—0 80 6 28 2 2 1 00 4 —2
社会生活不可 能总是平 安无事 , 自然现象 也不可能永远 闻事 实 要 真 实 ,新 闻报 道 中 的每 一 个 细 节 和 事 实都 要 符 合 客 风和 日丽 , 灾害性突发事件常常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不 期而至 , 观 实 际 。李 希 光 在 谈 到 好 新 闻 时 说 :“ 好新 闻 首先 要 准 确 ,所 它带给人们的是对生命的损害和扼杀、 对物质的破坏和 改变 、 有 的新 闻都要核实 。 这 就要求媒体记者要对报 道中的每一 个 ” 对环境的摧残和毁 灭。更带给人悲痛、恐慌、焦虑和不安 。 人物 、地 点、数字 、细节都要认真核对 ,报道 由政府发布的
实真 相 、为 受 害 者 主 持 正 义 的 强烈 的责 任 心 。20 0 6年 5月 1 8 目山西 左 云 煤 矿 有 关 负 责 人 恶 意 瞒 报 , 最初 煤 矿 上报 5名 矿 工被 困 ,最 终 核 实 5 矿 工 被 困 , 1 遇 难 。20 年 7月 7名 7人 01 l 7日广 西 南丹 特 大 矿 难 ,如 果 不 是 《 民 日报 》和 新 华 社 等 人 媒 体 记 者 冲破 各种 艰难 险 阻 , 一 层层 撕 开 这起 被 严 重 捂 掩 的
灾难新闻报道的特点
灾难新闻报道的特点灾难性事件突发之时,新闻报道快速至上。
灾难的突发性决定了报道的速度是第一位的,最快的时间、最新的报道,才能满足人们灾难发生后对信息的巨大需求和思想混乱时的心理需求。
能否快速地投入新闻报道成为决定此类新闻报道能否成功的关键性问题。
这时候事件现场的一切都是有极高新闻价值的,记者看到的一切都是观众想看到的,都成为人们关注这个媒体所作报道的理由。
例如日本2011年3月11日大地震发生后几分钟,NHK电视台及时报道地震消息,全世界通过NHK电视台直播或者各国电视台转播获得地震发生的消息。
随后公众不断从新闻媒体获得地震伤亡、地震救援等信息。
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发布信息,减少转述以增加报道的可信度。
在灾难性事件面前,不仅要及时公开信息,而且还要通过传播多种多样的信息内容,形成立体化的信息传播格局,让受众可以了解同一新闻事实的不同方面内容,使其能够针对新闻事实作出周详的判断,避免“管中窥豹”的片面理解。
因为灾难引发的连锁反应是极其纷繁复杂的,相应的应对措施也是千头万绪,牵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关信息的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报道,能体现报道的真实准确性,能起到稳定民心、安定团结的作用。
新闻报道反映灾难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是新闻的根本,报道失实不但会误导公众,还会让公众甚至政府与媒体对立,新闻媒体也会失去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灾难发生后,公众希望通过媒体了解灾难的性质,灾难发生的原因,灾难发生的过程,灾难造成的危害后果包括次生灾害情况等获知灾难的全貌,从而对灾难及相关问题作出内心评价,所以灾难新闻的报道要求真实和准确。
如果报道失实,公众的内心评价很难恢复,难免造成公众和媒体的对立,从而失去对新闻媒体的信任。
新闻报道在反映灾难的客观性的同时,更多体现灾难面前的理解与包容。
新闻报道追求报道客观,准确反映事态发展全貌,让受众评价无可厚非,但理解和包容也不能忽视。
自然灾难发生后,纯客观报道是必须的,但是为了追求受众感官的强烈刺激,为提高收视率而忽视受难者和受害者家人的感受,在当下社会新闻报道尤其是灾难新闻报道中越来越多地受到批评和质疑。
《2024年对自然灾害事件舆论引导策略的分析——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范文
《对自然灾害事件舆论引导策略的分析——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篇一一、引言在当今信息化社会,舆论场对公众情感和行为的引导力越来越重要。
尤其是在自然灾害事件中,由于信息的迅速传播和扩散,有效的舆论引导显得尤为关键。
本文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分析在此类突发事件中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舆论引导策略。
二、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概述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是一次严重的气候事件,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
在此次灾害中,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使得舆论场变得复杂多变。
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舆论引导策略分析(一)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在灾害发生后,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是舆论引导的首要任务。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通过官方渠道迅速发布灾害的最新信息,包括灾害的影响范围、灾情严重程度、救援进展等,以避免因信息不透明而引发的恐慌和误解。
(二)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在灾害事件中,公众的关切点多种多样,包括灾情、救援、政府应对等。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积极回应公众的关切,及时解答公众的疑问,增强公众的信任感。
(三)借助媒体进行舆论引导媒体是舆论传播的重要渠道。
政府应与主流媒体密切合作,通过新闻报道、专访、访谈等方式,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灾害事件。
(四)加强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对舆论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政府应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及时发现和应对网络上的不实信息和谣言,防止其误导公众。
四、案例分析——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舆论引导实践在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中,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舆论引导策略。
首先,政府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发布了灾情信息,稳定了公众情绪。
其次,政府积极回应了公众的关切,增强了公众的信任感。
此外,政府还与主流媒体合作,通过新闻报道等方式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新媒体环境下地震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发展和应对
新媒体环境下地震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发展和应对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害。
在新媒体时代,地震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发展和应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通过新媒体工具,舆论的传播和反馈速度大大加快,对应对地震突发事件的舆情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地震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发展的特点、网络舆情传播路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为地震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一、地震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发展的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地震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发展有其特殊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传播速度快:新媒体工具如微博、微信、抖音等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一旦发生地震,相关信息便会被迅速传播到各个角落,引发舆情迅速发酵。
2. 舆情扩散广泛: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范围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媒体渠道,而是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平台被迅速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舆情可能会迅速蔓延,引发更大的社会影响。
3. 舆情态势多元化:在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化,不同的信息渠道和来源可能会引发不同的舆情态势,使得舆情态势更加多元化,舆论发展更加复杂。
二、网络舆情传播路径地震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传播路径主要包括信息发布、舆情引导、舆情发酵和舆情深化等几个阶段:1. 信息发布:地震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信息首先会通过官方媒体和权威机构发布,然后被迅速传播到各个新媒体平台上,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被传播出去。
2. 舆情引导:一旦有了相关信息,各类网络用户便会开始对地震事件进行评论、讨论,一些知名媒体和意见领袖可能会开始发表相关观点,引导舆情发展的方向。
3. 舆情发酵:一些敏感话题、矛盾观点可能会在舆论场上形成对立,引发争议和热点话题,舆情发酵的瞬间可能会迅速引发社会不安和情绪波动。
4. 舆情深化:一旦舆情发酵,可能会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反思和思考,从而对政府、社会组织的行为提出更高要求,舆情态势进一步深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难性突发事件媒体报道研究
作者:谢慧变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36期
摘要:突发事件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热点,纵观2013年至今,雅安地震、厦门公交纵火案、马航失联等一系列灾难性突发事件频发,面对这些事件,媒体该如何报道?本文通过分析这些灾难性突发事件的媒体报道,指出了媒体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突发事件;媒体报道;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006-03
灾难性突发事件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避免的,对灾难性突发事件的报道不仅是对媒体综合报道能力的考验,也能体现出它对公众和社会的责任感,更是它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的关键所在。
然而,当灾难性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种种原因,媒体往往不能够准确报道,导致类似事件重复发生。
一、媒体报道灾难性突发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灾难性突发事件是指人们难以预测或未能预测而突然发生的某种具有灾难性的客观情况或事件。
按其性质可将其分为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天灾”,主要包括:地震、暴风雪等。
后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祸”,例如中石油青岛爆炸案、厦门公交纵火案、马航失联等。
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媒体报道灾难性突发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1.报道速度不及时,使得受众引爆信息。
在“新媒体”跻身“信息发布主渠道”的今天,传统媒体时代受众“被动获取信息”已经变为“受众主动搜索、选择和发布信息”。
但由于受众自身的专业局限性,进而导致信息发布碎片化,这就需要新闻媒体面对灾难性突发事件应当第一时间详细、专业化报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最大限度地降低受众恐慌心理,满足受众信息需求。
在具体的新闻事件中,因媒体未及时报道导致受众引爆信息的案件不胜枚举。
例如2014年2月27日发生的贵阳公交纵火案,最早披露该事件的就是网友通过微博发布的照片,事件发生12小时仅在贵阳市人民政府网站上看到了一则名为《通报》的93字消息,没有看到贵阳市相关媒体对该事件做出相关报道。
我们不仅要问了,这么大一起灾难性突发事件为什么当地主流媒体未在第一时间进行及时报道?显然这则93字的消息并不能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
2.内容浅层次化,导致报道形式“同质化”。
当前许多灾难性突发事件的报道多停留在“一事一报”的肤浅层面,只停留在事实的表象和细节上,而不能够对其背景、相关事件或现象、发展情况及未来影响等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
大部分新闻媒体在等待和观望,等待通知,等待通稿;对于那些持续发酵的热点事件,很少有媒体跟进调查,最多只是对已有报道进行汇编综
合,署上自己的名字。
这就使得不同媒体对同一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千篇一律,缺乏独家视角、独家切入形式和独家表现形式等。
例如,媒体在报道厦门公交纵火案时,未对那些或死或伤甚至是失踪的17名高考生进行追踪报道,受伤的高考生能否像政府说的那样顺利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些失踪的8名高考生究竟去哪儿了?大多数关于事故的报道千篇一律,均为“厦门公交爆炸,事故导致47死,34伤,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
还有类似公交车纵火案早在08年成都就发生过,最近又发生了贵阳公交纵火案,如此高频率的灾难事件,如此大的伤亡人数,媒体是否应该总结最近几年类似的公交纵火案,并进行专题报道,分析事故原因,引起政府部门重视进而改善公共交通环境。
3.报道过分关注点击率,缺乏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我国报道,尤其是灾难突发事件报道中最欠缺的思想认识。
因为灾难是相对于人而言的,灾难面前人是脆弱的,但同时又是强大的。
在灾难面前人如何显示他理智沉稳的一面,如何显示他们的情感与关怀,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
而在我国的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中,多数媒体为了引起受众注意,仅仅在死亡人数及灾难的破坏性上大做文章,很少从人、和受害者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报道。
例如,关于2013年6月发生的厦门公交纵火案的报道,事故发生当天,共有12家媒体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但是文章标题大同小异,事故第二天,相关报道都是与事故原因有关……然而,众所周知事故发生在6月7号正值高考第一天,公交车上一共有17名高考生受到影响,然而却没有一家媒体从高考学生及家长的视觉进行报道,从而抚慰学生及家长绝望的内心,尤其是逝者家属的心。
人文关怀被称为是“人类苦难的抚摸者”,死伤者固然值得关注,但关键是那些参加高考的学生,十几年寒窗苦读却因为一场事故瞬间化为乌有,媒体或许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
二、未来媒体如何报道灾难性突发事件
在新媒体环境下,对灾难性突发事件处理的首要原则是及时性原则。
那么,灾难性突发事件来临时,媒体究竟应该如何报道,本文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
1.第一时间主动引导舆论,避免受众引爆信息。
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具体到新闻报道中来讲,新闻媒体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公开透明发布信息,就会使得媒体、官方的权威信息深入内心,占领舆论高地,使得流言蜚语和小道消息毫无用武之地。
新闻媒体如何才能第一时间主动引导舆论,本文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第一时间接近信源,对于灾难性突发事件来讲,信源及事发现场,深入现场是获取真实信息的前提。
二是第一时间报道,媒体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不仅能够消除受众恐慌心理,同时也是媒体责任的体现。
三是第一时间跟进解读,灾难性突发事件一经报道立即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受众会关注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的进展情况及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罚等。
2.重视灾难性突发事件的后续报道,注重报道的“思想性”。
灾难性突发事件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后续报道就是对其进展情况的连续报道。
如果说“第一时间”报道解决的是五个“W”中的四个:“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件)的话,那么在后
续报道中除了要继续介绍新的情况外,还要解决“why”(原因)。
然而我国媒体对灾难性突发事件的后续报道在范围上仍然缺乏延展性,报道的着眼点局限于对事件本身的纵深向的关注,但是对事件引发的连锁影响和变革却缺乏纵向发掘,缺乏有思想的报道。
新闻媒体如果能够对相似的灾难性突发时间进行专题深入报道,纵向报道,深刻分析事故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应对事故再次发生的应急预案,相信一定会减少灾难性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提高受众应对灾难性突发事件的警惕性,避免重蹈覆辙。
3.树立责任意识,增强人文关怀。
在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体现人文关怀是媒体的责任所在。
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是新闻竞争的焦点之一,关注灾难中人的命运是突发事件报道的着力点,尤其是灾难性突发事件中的弱势群体,关注他们不仅是每一个新闻从业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往往是媒体最好的报道主题之一。
媒体报道此类灾难事件的根本目的是给大众以警醒及引起对事件发生原因的思考,以达到“亡羊补牢未为晚也”的效果。
然而,多数媒体为了赢得受众关注度,利用灾难性突发事件的特点,在进行报道时毫无顾忌地展示受害、受难者的遗体以及残酷、血腥的场景,给受害者及家人带来了更大的伤害。
在突发事件中,媒体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还需要新闻工作者有很强的洞察力和敏感度。
总而言之,只有内化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才能赢得受众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建国.关于灾难性突发事件的报道[J].新闻爱好者,2002,(3).
[2]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M].中国电视出版社,2001.
[4]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5]苗蓉.论新闻谋体在突发事件中的社会责任[J].新闻知识,2007,(6).
[6]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7]苻健.我国灾难性报道全媒体应急方案[M].江西日报社,2013.
[8]张爽.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的完善策略及发展趋势[J].传媒观察,2010,(5).
[9]金佳宝,奚立明.网络媒体,如何实现第一时间引导[J].新闻实践,2007,(3).
作者简介:谢慧变(1989-),女,河南南阳人,新疆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