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高脂血证

合集下载

高脂血症的中医辨治

高脂血症的中医辨治

中医:高脂血症的中医辨治包培荣山东省中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高脂血症是现代医学病名,是指血浆中脂质浓度超过正常浓度。

众所周知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以及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大家的关注。

依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应当归属于祖国医学“痰浊”,“瘀血”的范畴,中医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

中医认为正常水平的血脂为血液的膏脂。

膏脂来源于中焦脾胃,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津血的组成部分。

正如清代张志聪注《内经》云:“中焦之气,蒸津液化精微……益于外则皮肤膏肥,余于内则膏肓丰满。

”在生理条件下,膏脂依靠脾的运化,肺的敷布,心的营运,肝的疏泄,肾的气化功能而流行津血之中,对人体起到滋润濡养作用。

饮食失调、情致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弱等因素均可影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使脾失健运、肺失宣肃、肝失疏泄、肾失其气化,导致水谷精微敷布及气血运失常,产生痰浊、瘀血而发为高脂血症。

总之,高脂血症是以脏腑功能失调为本,痰浊、瘀血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

因此只有调理脂质代谢过程与高低密度载脂蛋白的病生理状态,才能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因素,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调脂使之达标才能够阻止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卒中的发展。

一、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如下:①高胆固醇血症是指血中胆固醇超过 6.22mmol/L;②高甘油三脂血症是指血中甘油三脂超过2.26mmol/L;③混合型高脂血症是指血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超过正常值;④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是指血中高密度脂蛋白低于1.04mmol/L。

二、中医辨证论治高脂血症是以脏腑功能失调为本,痰浊、瘀血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

中医对本病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

现将临床上常见的的几种辨证分型、症状、病机概要、治法及方药整理如下:(一)脾虚湿胜型症状:食少,便溏或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闷胀,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缓或虚缓。

中医难病诊治——高脂血症!

中医难病诊治——高脂血症!

中医难病诊治——高脂血症!中医难病诊治——高脂血症!一、概述:高脂血症是指人体血浆一种或数种脂质成分的含量超过正常最高值限。

本病在营养代谢性疾患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与高血压、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发生关系密切,被视为冠心病的三大因子之一。

在我国,此症并不罕见,近年来其患病率及死亡率还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尤其多见于中、老年人。

本病原发性病因未明,多有家族史及遗传史。

现代医学虽有多种降脂药物,但多有副作用且疗效不稳定。

中医古文献虽无“血脂”之名称,但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脂者”、“油脂”、“脂膜”等记载。

如《灵枢·卫气失常》篇说:“脂者,其血清,气滑少。

”这是最早论及脂者的记载。

在历代医籍中,对类似高脂血症及由此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等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和治法,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分别见于痰饮、心悸、眩晕、胸瘅、卒中、真心痛等病症中,并一致认为痰浊是形成本病的主要病因病理因素。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研究是从70年代开始的,中医中药治疗本病的报道首见于1973年,此后,在单味中药治疗本病的文章不断发表的同时,亦开展了中医辨证分型的探讨。

80年代以来,中医对本病的研究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病因病理方面,突破了古人以“痰”立论的认识,进一步观察到机体阴阳失衡对本病的影响。

在辨证分型方面,经过长期的摸索研究及临床经验的累积,亦渐趋于一致。

在治疗方面,大量的临床工作表明,单昧中药或复方有显著的降脂疗效。

据初步统计,目前经过临床验证已经筛选出具有确凿降脂作用的中药50余种,有效降脂方剂达40个组方。

此外,运用中医非药物疗法,如针刺、推拿、气功等,亦收到较好的降脂效果,充分显示了中医治疗本病前景广阔。

近年来还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

在诊断上,发现血脂数值升高,尤其是甘油三酯升高,耳垂皱折阳性率高,对诊断本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基础理论研究上,通过实验初步表明,肾气盛衰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的含量有关,肾气盛则血脂不易升高,反之,肾气衰血脂则易升高,提示了防治高血脂还应着眼于补肾培本。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附经验方药!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附经验方药!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附经验方药!导读:高脂血症,是指血浆中的一种或者多种脂质高于正常浓度,它可以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胰腺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

高脂血症,是西医的病名,那么中医是怎么诊断高脂血症的呢?有哪些诊断标准呢?有什么经验方药呢?今天就来说说这方面的话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关于血脂的检查,有四个指标,分别是: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根据《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的介绍,当血浆胆固醇>5.72mmol/L(220mg/dl),甘油三酯>1.7mmol/L(150mg/dl),即可诊断为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可分为三类,如果胆固醇升高为主,则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如果甘油三酯升高为主,则诊断为高甘油三酯血症;如果总胆固醇与甘油三酯同时升高,则诊断为混合型高脂血症。

然后,我们要知道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诊断,除了血脂指标数值上的异常,还要有中医概念的诊断。

由于绝大部分血脂高的人群,多是肥胖的,“肥人多痰”,所以中医认为高脂血症多属于“痰湿”的范畴。

另外,血脂高的人群的血液多粘稠,血流速度相当缓慢,这个与中医“血行瘀滞不畅”的观念基本相符,所以中医也认为高脂血症多属于“血瘀、血浊”范畴。

经验方:制首乌30g,金樱子30g,决明子30g,生苡仁30g,丹参20g,泽泻20g,生山楂30g,路路通15g,柴胡10g,郁金10g,茵陈10g,酒大黄6g。

功效:滋阴补肾降火,活血通脉泻浊。

主治:高脂血症,可见眩晕耳鸣,脘腹胀满,肢体麻木,四肢倦怠乏力,或伴胸痹心痛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付,早晚各服一次。

一般首次连用7付。

通过上面的简单介绍,相信大家对高脂血症已有一定的了解。

高脂血症,并不可怕,但需要重视,积极改善饮食与作息习惯,加强运动,避免因为高脂血症而引发一系列的疾病。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含量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疾病。

在中医学中,高脂血症被称为“血脂症”或“脂滞证”,其病因主要与饮食失调、体内运化不畅、脾胃失调等因素有关。

针对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主要包括调理脾胃、祛瘀活血、通络化湿等方法。

高脂血症在中医学中属于“脂滞证”范畴。

中医认为,肝藏血,脾主运化。

高脂血症的发生与饮食失调、脾胃功能失调有着密切关系。

病人多有口味偏嗜、暴饮暴食、饮酒过多的习惯,导致脾胃消化功能不佳,食物无法及时转化为营养物质,从而形成了高脂血症。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主要方法是调理脾胃。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

调理脾胃可以改善消化功能,促进脂肪的代谢。

常用的中药有山楂、郁李仁、薏苡仁等,这些中药都具有健脾消食、化湿利水的功效,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减少脂肪的积累。

祛瘀活血也是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而循环不畅又会导致脂肪的堆积。

通过祛瘀活血的方法,可以增加血液循环,促进脂肪的代谢。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等,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脂肪的囤积。

在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过程中,饮食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中医强调“饮食为先”,因此通过合理的饮食安排,可以达到治疗高脂血症的效果。

中医建议高脂血症患者要少吃动物内脏、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清淡食物。

还应禁止饮酒,戒烟,保持适当的运动。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脾胃、祛瘀活血、通络化湿等。

通过中药治疗和饮食调理,可以改善高脂血症的症状,并达到降血脂的目的。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高脂血症需要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效果,不能片面追求药物治疗的短期效果,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善。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浆中的脂质含量超过正常范围。


中医学中,高脂血症被归为痰浊内蕴范畴。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是因为脾胃功能失调导致
湿浊停滞,巨细胞吞噬增多导致脂质代谢障碍,从而导致血液中脂质含量升高。

中医学治疗高脂血症的原则是化痰祛湿,健脾消脂。

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
1.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瓜蒌蓉、茯苓、泽泻、红豆薯、山楂、甘草等。

这些中药
可以通过增加代谢和排泄脂质的能力,达到祛湿化痰的效果。

2.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所以在饮食上要注意调理。

应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煎炸和糖分高的食物,而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
水果、全谷类等。

3.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与生活习惯也有关系,所以要注意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

合理作息,避免熬夜,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都对控制高脂血症有帮助。

4.穴位按摩疗法:中医认为经络与脏腑相通,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高脂血症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中脘等。

虽然中医在治疗高脂血症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于治疗高脂血症,西医药治疗是首选。

在接受中医治疗的也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同时采取西医药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液中各种脂质含量升高,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等。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主要是脾胃湿热和肝胆湿热导致的,其治疗主要包括调节饮食、药物治疗以及中药治疗等。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包括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体力不足等。

饮食不当主要是指高脂高糖的饮食习惯,长期过量摄入脂肪和糖类食物,导致体内的脂质代谢紊乱;情志失调主要是指长期的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容易导致肝胆湿热的产生;体力不足则会导致脾胃不健,湿邪易侵袭。

饮食调理是治疗高脂血症的首要措施。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主要是湿热内蕴,应以清热、利湿为主,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高糖、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

推荐进食多蔬果、粗粮、低脂蛋白食物,如鸡、鱼、豆类等,限制动物内脏、脑、蟹等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

要注重饮食调养,避免过食辛辣刺激食物,如烟、酒、咖啡等,以免刺激肝胆,加重湿热症状。

中药治疗高脂血症主要是通过清热、利湿、软坚降脂的药物来调理体内的湿热病机。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茵陈、栀子等,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葛根、山楂、桑叶等具有降脂作用的药材,能够调节血脂代谢,减少脂质的沉积。

还可以根据高脂血症的具体病情,选用其他中药进行治疗,如山茱萸、夏枯草等。

针灸疗法也可以辅助治疗高脂血症。

通过刺激相关的穴位,可以调节和平衡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减轻湿热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脾俞、胃俞等,可以结合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除了调节饮食和药物治疗外,中医学还强调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加能量消耗,促进脂肪代谢,调节血脂水平。

常见的运动包括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是基于“湿热内蕴”的病机,主要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软坚降脂。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药物治疗和锻炼身体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地控制高脂血症的发展,降低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风险。

高脂血症中医分型及临床主要表现

高脂血症中医分型及临床主要表现

高脂血症中医分型及临床主要表现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诊治具有自身的特点,将其纳入“血瘀”“痰湿”“脂膏”等范畴,病因在于饮食不节、嗜食油腻甘甜、醇酒厚味、情志失调、过逸少劳等,造成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体内液体代谢失常,形成瘀血、湿浊、痰凝等病理产物,最终致病。

该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以痰瘀为标,正虚为本,常见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如下。

一、痰浊内阻型
身体肥胖,肢体沉重感,头昏多眠,容易困倦,胸闷气短,大便黏或不成形,舌体胖大,舌苔粘腻,脉滑。

二、痰瘀互结型
身体肥胖,肢体沉重感,头昏多眠,容易困倦,胸刺痛或闷痛,口唇暗紫,大便黏腻,舌体胖大,舌苔粘腻,或舌质紫暗,或舌体有瘀点瘀斑,脉滑或涩。

三、气滞血瘀型
胸部或胁部胀满,或针刺样疼痛,情绪低落或急躁易怒,喜欢长叹气,口唇紫暗,舌暗红,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涩。

四、气虚血瘀型
气短乏力,精神疲倦,少言懒言,胸部或胁部针刺样疼痛,活动后诱发或加重,出汗多,舌淡暗或淡紫或有瘀斑、瘀点,脉
涩。

五、肝肾阴虚型
头晕耳鸣,腰酸腿软,手心、脚心发热,心烦失眠,健忘多梦,舌红,舌苔少,脉细数。

六、脾虚湿盛型
身体困倦,大便不成形或腹泻,饮食无味,食后腹胀,舌淡,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色白粘腻,脉细弱或濡缓。

艾滋病血浊(高脂血症)中医诊疗方案教材

艾滋病血浊(高脂血症)中医诊疗方案教材

艾滋病血浊(高脂血症)中医诊疗方案艾滋病血浊(高脂血症)是指HIV/AIDS患者采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出现的高脂血脂,包括高胆固醇(TC)血症、高甘油三酯(TG)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在HAART治疗4周后,即有病人出现血脂升高,开始治疗的年龄、基础胆固醇水平、开始治疗时使用司他夫定和蛋白酶抑制剂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血脂异常中医诊疗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2008年)。

2.西医诊断标准:艾滋病诊断标准参照《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WS293-2008)、《艾滋病诊疗指南(2011版)》,有流行病学史,结合抗HIV阳性,经Western Blot 确证试验证实;或仅实验室检查抗HIV阳性即可诊断。

高脂血症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2007年制定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血脂异常简易临床分型:高胆固醇(TC)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增高>5.72 mmol/L (正常值上限),甘油三酯正常;高甘油三酯(TG)血症:血清甘油三酯增高>1.70 mmol/L(正常值上限),总胆固醇正常;2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5.72 mmol/L,甘油三酯>1.70 mmol/L;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胆固醇)降低<1.2 mmol/L(正常值下限)。

(二)证候诊断1. 痰浊阻遏证:形体肥胖,头重如裹,胸闷,呕恶痰涎,肢麻沉重,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滑腻,脉弦滑。

2.肝郁脾虚证:胸胁胀满或窜痛,时欲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食欲不振,乏力,头晕,纳呆,恶心,腹胀便溏,或发作性腹痛腹泻;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或腻,脉弦细或濡缓。

3. 肝肾阴虚证:眩晕耳鸣,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口干,健忘,失眠;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

气血不足型
证见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
治宜气血双补,选用八珍汤加减,药用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党参、白术、茯苓、桂圆肉各10克,黄芪15克,大枣5枚,炙甘草5克。中成药可选用补中益气口服液,每次一支,每日两次,口服;八珍口服液,每次一支,每日两次,口服;阿胶补血冲剂,每次10克,每日两次,冲饮。
脾虚湿盛型
证见脘腹胀闷,不思饮食,泛恶欲呕,口淡不渴,腹痛腹泻,头身重困,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治宜健脾化湿,选用五苓散加减,药用苍白术、厚朴、陈皮、桂枝、猪苓、泽泻、茯苓各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下同)。中成药可选用脂必妥片,每次3片,每日两次,口服;参苓白术丸,每次9克,每日两次,口服;香砂六君子丸,每次9克,每日两次,口服。
痰浊中阻型
证见头目眩晕,头痛头重,胸闷心悸,食欲不振,呕恶痰涎,肢体困重,或见形体丰肥,或闭经,舌苔白腻,脉滑。
治宜祛湿化痰,选用二陈汤加减,药用天麻、苍白术、法夏、茯苓、陈皮、泽泻、扁豆、菖蒲各10克,吴茱萸、甘草各5克。中成药可选用降脂灵颗粒,每次10克,每日3次,冲饮;减肥降脂灵,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减肥降脂胶囊,每天3次,每次两粒,口服;脂可清胶囊,每次3粒,每天3次,口服;二陈丸,每次9克,每日两次,口服。
肝火上炎型
证见头目眩晕,耳鸣如潮,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胁肋灼痛,烦燥易怒,不寐或恶梦纷纭,或吐血衄血,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糙,脉弦数。
治宜清肝泻火,选用清肝汤加减,药用当归、龙胆草、栀子、黄芩、黄柏、黄连、大黄、芦荟各10克,草决明15克,青黛5克(冲饮)。中成药可选用月见草油胶丸,每次5粒,每日两次,口服;绞股蓝总甙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茶色素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决明降脂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山花晶颗粒,每次10克,每日3次,口服;牛蒡螺旋藻颗粒,每次一袋,每日3次呆,口气臭秽,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疼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舌苔黄腻,脉弦数。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一种以血脂异常为特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同时伴随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主要由于脾胃失运、湿热内蕴、气滞血瘀等多种因素引起。

中医学治疗高脂血症的基本原则是清热利湿、理气和血、健脾化痰。

具体的治疗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饮食调理:应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高糖、高盐的食物摄入,适量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等高纤维食物的摄入。

可以适当饮用一些降血脂的中药茶,如莲子心茶、山楂花茶等。

2. 药物治疗:中医常用的药物有桑叶、山楂、决明子、枸杞子、茯苓等。

其中桑叶具有清凉降脂的作用,可以适量饮用桑叶茶或冲泡桑叶粉末。

山楂可以化湿消食、降血脂,可以将山楂与茶叶一起泡水饮用。

决明子具有泻火明目、降低血脂的功效,可以泡水饮用或煮成粥食用。

3. 调理情绪:高脂血症与情绪紧张有一定的关系,中医认为情绪紧张会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影响脾胃运化,增加血脂的生成。

适当调理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对高脂血症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4.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脂肪的积聚。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散步、游泳等,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5. 针灸疗法:针灸可以通过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改善气血循环等途径,达到降脂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内关、足三里、太渊、曲池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高脂血症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施治,不能盲目使用中药。

由于高脂血症是慢性病,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需坚持治疗并定期复诊,与医生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高脂血症诊断标准

高脂血症诊断标准

高脂血症诊断标准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是指血清中的甘油三酯、胆固醇或者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比值异常升高,导致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风险增加的一种代谢性疾病,是现代社会中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的原因之一。

目前国内外对于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有多种,本篇文章将对高脂血症的相关概念及目前主流的诊断标准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高脂血症的相关概念1. 甘油三酯(TG)TG是含有三个脂肪酸基团的甘油,是能量储备的主要形式,其来源主要是通过肠道吸收的脂肪及脂肪酸。

TG水平高于正常值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

2. 胆固醇(CH)CH是一种脂类物质,是构成细胞膜和许多重要激素的基础。

血中CH水平高于正常值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 LDL胆固醇LDL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缩写,是一种通过肝脏合成并运输到全身组织的载脂蛋白,常被称为“坏胆固醇”,因为高水平的LDL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生。

4. HDL胆固醇HDL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缩写,也是一种通过肝脏合成并运输到全身组织的载脂蛋白,被称为“好胆固醇”,因为其能够清除体内过多的脂质,维护心血管健康。

二、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1. 中国成人高脂血症诊疗指南2016版该指南是由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等多个专业化组织联合制定的,其诊断标准如下:(1) TG > 1.70 mmol/L(150 mg/dl)(2) CH > 5.18 mmol/L(200 mg/dl)(3) LDL-C > 3.37 mmol/L(130 mg/dl)(4) HDL-C < 1.04 mmol/L(40 mg/dl)2. 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方案(NCEP ATPIII)该诊断标准是由美国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NHLBI)制定的,被广泛用于全球。

其诊断标准如下:(1) TG > 1.70 mmol/L(150 mg/dl)(2) CH > 5.18 mmol/L(200 mg/dl)(3) LDL-C > 3.37 mmol/L(130 mg/dl)(4) HDL-C < 1.04 mmol/L(40 mg/dl)3. 欧洲动脉硬化学会(EAS)该诊断标准是由欧洲动脉硬化学会制定的,其诊断标准如下:(1) TG > 1.70 mmol/L(150 mg/dl)(2) CH > 5.18 mmol/L(200 mg/dl)(3) LDL-C > 3.37 mmol/L(130 mg/dl)4. 日本高脂血症学会(JAS)该诊断标准是由日本高脂血症学会制定的,其诊断标准如下:(1) TG > 1.69 mmol/L(150 mg/dl)(2) CH > 5.69 mmol/L(220 mg/dl)(3) LDL-C > 3.62 mmol/L(140 mg/dl)(4) HDL-C < 1.04 mmol/L(40 mg/dl)三、高脂血症的不同诊断标准存在的差异虽然各国家或地区对于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即均认为高脂血症是一种影响心血管健康的代谢性疾病。

血脂异常中医诊疗指南

血脂异常中医诊疗指南

血脂异常中医诊疗指南(一)疾病诊断西医诊断:根据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结果,高脂血症分为四种类型: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72毫摩尔/升,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1.70毫摩尔/升。

2、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1.70毫摩尔/升,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即总胆固醇<5.72毫摩尔/升。

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72毫摩尔/升,甘油三酯超过1.70毫摩尔/升。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胆固醇)含量降低,<0.9毫摩尔/升。

中医诊断:血脂异常属于中医的“痰浊”、“血瘀”、“眩晕”等范畴。

中医认为因虚致实或肝脾失调是其主要病机。

(二)、证候诊断1.1 痰浊阻遏证主症:形体肥胖,头重如裹,胸闷,呕恶痰涎,肢麻沉重,舌胖苔滑腻,脉弦滑。

次症:心悸,失眠,口淡,食少。

本证诊断标准:同时具备主症2—3项,或具备主症1项,次症2项以上。

1.2. 气滞血瘀证主症:胸胁胀闷,走窜疼痛,心前区刺痛,舌尖边有瘀点或瘀斑,脉沉涩。

次症:心烦不安。

治疗原则:行气活血。

本证诊断标准:同时具备主症2—3项,或具备主症1项,次症2项以上。

1.3. 脾肾阳虚证主症:畏寒肢冷,眩晕,倦怠乏力,便溏,舌淡质嫩,苔白,脉沉细。

次症:食少,脘腹作胀,面肢浮肿。

本证诊断标准:同时具备主症2—3项,或具备主症1项,次症2项以上。

1.4. 肝肾阴虚证主症:眩晕耳鸣,腰酸膝软,五心烦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次症:口干,健忘,失眠。

本证诊断标准:同时具备主症2—3项,或具备主症1项,次症2项以上。

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中药汤剂2.1 痰浊阻遏证治法:燥湿祛痰。

方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合《丹溪心法》胃苓汤加减2.2 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方药:《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加减2.3 脾肾阳虚证治法:健脾益肾方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子理中汤合《伤寒论》苓桂术甘汤加减2.4 肝肾阴虚证治法:滋补肝肾方药:《医级》杞菊地黄丸加减(二)中成药:血脂康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早晚饭后服用,疗程8周。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一种以血浆中脂质代谢紊乱为主要病理生理基础的全身性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在中医学中,高脂血症属于“痰湿”、“瘀血”、“气郁”等病机范畴,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与体质失衡、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主要包括调理脾胃、祛痰化痰、行气活血、清热解毒等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一、中医学认识1. 病因病机高脂血症是由于脾胃失调、饮食失节、情志不畅、活动不足等多种因素导致脂质代谢紊乱所致。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的发生与病机主要包括痰湿阻滞、气滞血瘀、肝郁化火等。

首先是痰湿阻滞,即脾胃失调、运化失职,导致湿浊内生,留滞不化而成痰。

痰湿阻滞不仅会导致脂质代谢紊乱,还会阻碍气血流通,加重心血管负担。

其次是气滞血瘀,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易成气机郁滞。

气机郁滞则阻滞气血运行,导致血脂升高,易损伤血管、脏腑,从而形成血瘀。

最后是肝郁化火,肝主疏泄,情志不畅则易导致肝气郁结,郁则化火,使火热上冲,引起内分泌紊乱,易导致脂质代谢紊乱。

2. 中医辨证根据中医辨证体系,高脂血症可以分为湿阻型、气滞型、血瘀型、热盛型等不同的中医证型。

通过对脉、舌、面色、症状等综合分析,确定患者的证型,针对不同的证型采取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

湿阻型高脂血症主要表现为身体困重、口苦、舌苔厚腻等症状,治疗以祛湿为主。

气滞型高脂血症主要表现为脘闷、胁痛、情绪不畅等症状,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

血瘀型高脂血症主要表现为胸闷、心痛、舌质紫暗等症状,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

热盛型高脂血症主要表现为口干、咽痛、脉数等症状,治疗以清热泻火为主。

二、中医治疗中医治疗高脂血症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

1. 药物治疗中医治疗高脂血症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证型,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一般来说,常用的药物包括健脾化湿药、疏肝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等。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特征是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是由脾胃失调、湿热内蕴等原因引起的,并且与先天禀赋和后天生活习惯有关。

中医学治疗高脂血症主要注重调理脏腑功能,清热湿热,消食化痰湿,丰补血气,舒筋活血等,以达到调节血脂的目的。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1. 脾胃失调: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脾胃失调会导致湿气内蕴,使得血脂升高。

2. 湿热内蕴:湿热内蕴是导致高脂血症的主要病机之一。

湿热蕴结于体内,使血液黏稠,胆固醇等脂质易于沉积在血管壁上,导致血脂升高。

3. 运化失司:脾胃失调及肝肾功能不佳会导致脾运失常,运输不畅,使脂质代谢异常,血脂升高。

4. 先天禀赋与后天生活习惯: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的发生与个体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生活习惯有关。

如体质肥胖、喜食肥腻、熬夜、缺乏锻炼等都是导致高脂血症的重要原因。

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1. 清热利湿:高脂血症属于湿热内蕴的病证,中药治疗中常用黄芩、栀子、决明子等清热燥湿的药物,达到清热利湿的效果。

2. 消食化痰湿:中医认为消化不良、脾胃虚弱会导致湿气内生,而湿气是导致高脂血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山楂、薏苡仁、陈皮等,具有健脾消食、化痰化湿的作用。

3. 舒筋活血:脂质代谢异常导致血脂升高后,容易导致血液黏稠,加重血液循环不畅,进而加剧高脂血症的病情。

中药常用的有桃仁、三棱、丹参等,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

4. 丰补血气:中医治疗高脂血症还应注意调补气血,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常用的中药有熟地、黄精、当归等,具有滋补肝肾,滋养气血的作用。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优势:1. 整体观察:中医治疗高脂血症注重的是整体观察,强调平衡,而非只关注单一指标血脂水平。

通过辨证施治,治本求源,可以达到调整机体内环境的目的。

2. 个体化治疗:中医治疗注重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体质、发病原因等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概述】高脂血症是人体脂质代谢失常,血浆内脂质浓度超过正常范围的病症。

因脂质多与血浆中蛋白结合,故又称高脂蛋白血症。

本病或有肥胖、黄色瘤等临床特征,或无特异性临床症状。

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系由于脂质和脂蛋白代谢先天性缺陷引起,继发性者主要继发于某种疾病,如糖尿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甲状腺疾病等,以及饮酒、肥胖、饮食与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长期高脂血症易导致动脉硬化加速,尤其是引发和加剧冠心病及脑血管疾病等。

高脂血症属中医的“痰证”、“虚损”、“胸痹”、“眩晕”等范畴。

【病因病理】高脂血症的病因有素体脾虚痰盛;或胃火素旺,饮食不节,恣食肥甘,痰浊内生;或年老体虚,脏气衰减,阴虚痰滞,终致痰积血瘀,化为脂浊,滞留体内而为病。

病理变化为素体脾虚,痰湿内盛,运化不利,致脂浊郁积。

或阳盛之体,胃火索旺,恣食肥甘,致痰热壅积,化为脂浊。

或痰积日久,入络成瘀,而使痰瘀滞留。

或年高体虚,脏气衰减,肝肾阴虚,阴不化血,反为痰浊,痰积血瘀,亦可化为脂浊,滞留体内而为病。

【诊断要点】1.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同时参考放置4C冰箱过夜的血浆外观。

2.血清胆固醇或甘油三酯(三酰甘油)水平超过正常高限。

3.或有黄色瘤、动脉硬化证据等。

遗传性者可有家族史。

【辩证分型】l.脾虚痰积症状:体胖虚松,倦怠乏力,胸院痞满,头晕目眩,肢重或肿,纳差,或伴便溏。

舌胖,苔白厚,脉濡。

证候分析:脾虚湿盛痰积测体胖虚松,倦怠乏力;痰湿中阻,则胸院痞满;痰浊上扰,则头目晕眩;水湿流于四肢,则肢体沉重或浮肿;痰湿内盛,胃弱脾虚,则纳差便溏;舌胖苔白厚,脉濡,均为脾虚痰积之征。

2.胃热腑实症状:形体肥硕,烦热纳亢,口渴便秘。

舌苔黄腻或薄黄,脉滑或滑数。

证候分析:阳旺之体,胃热炽盛测烦热纳亢;恣食肥甘厚腻,痰热壅积,则形体肥硕;胃火伤津,则口渴便秘;舌苔黄腻或薄黄,脉滑或滑数,均为胃热腑实,痰热壅积之征。

3.痰瘀滞留症状:眼睑处或有黄色瘤,胸闷时痛,头晕胀痛,肢麻或偏瘫。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健康领域的重要问题。

它是指血液中的胆固醇、三酸甘油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是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和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传统中医药认为高脂血症属于“痰浊”、“痰湿”范畴,初期病人常无明显临床症状,但长期高脂血症可导致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的病因主要有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气滞痰湿、痰浊内扰等因素。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原则是清热利湿、化痰通络、养肝益肾,调整脾胃功能,改善气滞痰湿的病理状态,从而达到降脂、润血的目的。

在中医的治疗体系中,高脂血症属于“痰湿”、“痰浊”范畴,在治疗高脂血症时,重点要清热利湿、祛痰化浊。

治疗高脂血症的中药治疗方案需要结合个体情况,治疗方法有辨证论治、药膳调补、针灸调理等。

辨证中医治疗是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苔情况、中医体虚证实的情况进行辨证论治,采用中药治疗。

药膳调补是针对高脂血症患者的体质弱弱的特点,搭配一些有助于调理脾胃、益气生津、活血化瘀的药材,通过进补调理体质,帮助患者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针灸调理采用针刺、刮痧、拔罐等手段,刺激相关的穴位和经络,调理体内气血循环,改善病理状态,增强体质。

除了中药外,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

对于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认为饮食调理极为重要。

建议患者少吃肥肉、油炸、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粗粮杂粮,适量摄入动物性蛋白,适当增加纤维素的摄入,多喝水。

中医还强调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患者调节血脂。

在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坚持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患者也需要注意情绪调节,避免焦虑、烦躁、愤怒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对治疗极为重要。

高脂血症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医治疗高脂血症具有独特的优势。

针对不同的个体差异,可以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也需要患者配合,坚持治疗,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高血脂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高血脂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高血脂症的中医辨证治疗作者:欧阳军高血脂症是现代医学病名。

凡是由各种原因导致内脏功能失调,引起人体脂类代谢异常,造成血浆胆固醇、甘油三脂、B脂蛋白成分高于正常时,就形成高血脂症。

中医认为本病是因痰湿、湿浊及痰瘀所致,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根据中医的辩证原则,进行分类施治,可显其效。

脾阳不摄、痰湿内生临床上常见患者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苔薄,脉濡或缓而无力。

治宜温动脾阳,除湿化痰。

方用苓术夏苡汤加减:桂枝12克,云苓21克,白术15克,半夏15克,苡仁21克,藿香12克,陈皮12克,甘草5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7天为1疗程。

痰浊瘀阻、气机不行临床上常见患者形体肥胖,头昏身重,胸脘痞满,恶心欲呕,或伴眩晕肢麻木,舌苔白腻,脉弦滑等症。

治宜豁痰祛浊,活血宣痹。

方用瓜陈枳姜汤加减:瓜蒌20克,陈皮12克,半夏15克,枳壳15克,白芥子12克,泽泻5克,姜黄10克,甘草5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7天为1疗程。

肝阳上亢、迫血妄行高血脂患者多伴见高血压,动脉硬化;临床常见头昏头胀痛、耳鸣、面色潮红、易怒、口苦、失眠多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平肝潜阳,滋阴养血。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2克、钩藤20克、石决明20克、牛膝 15克,益母草 20克,黄芩 10克,山栀子10克,桑寄生 15克,夜交藤20克,茯苓15克,何首乌15克,菊花15克,蔓荆子15克。

水煎服,1日1剂,连服7天为1疗程。

便秘者加大黄、芒硝;手足震颤加龙骨、牡蛎、珍珠母,肝火偏盛加龙胆草、丹皮。

痰热内蕴、上扰心包患者常见头重眩晕,胸闷恶心,时吐痰涎,倦怠、少食多寐,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宜化痰清热,安神宁心。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12克,白术12克,天麻10克,茯苓 15克,陈皮 10克,生姜 12克,代赭石12克,胆南星 10克,白芥子15克,石菖蒲 15克,泽泻 15克,瓜蒌 15克,甘草 6克。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脂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脂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脂高脂血症是指人体内的脂肪代谢紊乱而形成的血浆脂质中一种或多种成分的浓度超过正常高限的一种病症,可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二者兼有(混合型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肥胖、脂肪肝等病症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中医整体调节机体机能,防治高脂血症疗效显著,副作用小,被患者接受。

高脂血症“本”为“虚”中医学认为血脂由水谷所化生,与津液同源,随津液的流行而敷布,注骨、益髓、泽肤、填充体腔而发挥正常的生理效应,与现代医学所谓之血脂相类。

若脏腑功能失调,则气血运行不畅,津液不归正化,从浊生脂聚痰,浸淫脉道,以致气滞血瘀痰凝,痹阻脉络而发为本病。

中医理论中高脂血症的病因包括:饮食失节,嗜食肥甘厚味,食滞胃肠,脾气受困,脾之清气不能化浊,致痰浊留滞脉中而发为本病;好逸恶劳,养尊处优,气血壅滞,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导致膏脂生成与转化的障碍;情志不畅,七情致病,内伤五脏,则气、血、津、液运化失常,致膏脂输布、运化障碍而成高脂血症;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肾精亏虚,肾主水,肾虚则津液代谢失调,致膏脂转运障碍。

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为本。

脾运失常,运化障碍成高脂血症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为气血生化之源。

清代张志聪对膏脂有过详尽的论述:“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脂丰满。

”可见膏脂源于水谷由中焦气化而来,与津液同源,随津液流行、敷布。

水谷化生为精微并输布至全身,均依赖于脾的运化。

因此,脾运正常,水津四布,膏脂可入内、溢外,发挥濡养的作用;脾运失常,水津不布,精化为浊,致膏脂输布运化障碍,而成高脂血症。

脾气亏虚、脾阳不足以及湿阻中焦,均可导致脾失健运。

脾气亏虚的主症包括:腹胀纳呆,大便溏薄,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或淡白,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宜益气健脾,方选六君子汤加减。

脾阳不足的主症包括:脘腹冷痛绵绵,喜暖喜按,泛吐清水,口淡不渴,腹胀食少,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或带下清稀色白量多,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论治
6、脾肾阳虚证
证候: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脘痞腹胀,夜尿频多,大 便不实,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治法:补肾健脾 方药:右归丸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熟地9g,枸杞9g,杜仲9g,菟丝子9g,附子 9g, 肉桂6g,山药9g,党参15g,白术9g ,茯苓15g ,白扁 豆15g。 中成药:丹田降脂丸,口服,1次1-2g, 1日2次。
其他治法
1.单方验方: 决明子,泽泻,山楂切片水泡代茶饮。 2.针刺: 2.1 体针:取穴内关、间使、神门、通里、合谷、曲池、足 三里、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公孙、太白、曲泉等,每 次选取3一5穴,交替使用,日针1次,留针20 -30分钟。 2.2 耳针:取饥点、口、肺、脾、内分泌、直肠下段等穴, 或取敏感点,用短毫针刺或用王不留行贴压。
3.推拿: 揉内关,先左后右;揉屋翳、渊腋、辄筋等穴,重点揉左 侧,每穴揉30次、摩肾堂,运膏肓50次;肾虚者加揉三阴交、涌 泉穴;失眠便秘者,揉天突、膻中穴,每日2一3次。
预防调摄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的重要手段
合理膳食;
起居有常:《内经》将之做“度百岁乃去”
的重要一环; 劳逸结合; 修身养性; 适量运动;
临床表现
诊断要点
血脂项目 mmol/L (mg/dl) TC
<5.20 (200)
分层
LDL-C
<3.12 (120)
3.15-3.61 (121-139) ≥3.64 (140)
HDL-C
≥1.04 (40)
TG
<1.70 (150)
合适范围
5.23-5.69 边缘升高 (201-219)
升 降
辨证论治
4、脾虚湿盛证
证候:倦怠乏力,腹胀纳呆,头晕身重,大便溏薄,舌质淡 胖,边有齿痕,脉濡缓。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胃苓汤加减。 陈皮9g,厚朴9g,紫苏叶6g,茯苓15g,苍术9g,猪苓
9g,车前子15g,泽泻9g。
加减:脾虚甚者,加黄芪15g,白术9g益气健脾;湿重者, 加薏苡仁15g健脾化湿。 中成药:健脾降脂颗粒等
辨证论治
5、肝肾阴虚证
证候:腰膝酸软,口燥咽干,头晕耳鸣,右胁隐痛,手 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弦细。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一贯煎合杞菊地黄丸。 当归9g,枸杞9g,生地黄15g,山药15g,茯苓 15g,山茱萸6g,泽泻9g,牡丹皮9g,菊花6g,北沙参9g。 加减:阴虚津伤,加葛根9g,黄精9g以益阴生津。 中成药:降脂灵片等。
高 低
≥5.72 (220)
≥1.70 (150)
<0.91 (35)
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高脂血症主要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加之
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水聚痰饮,痰浊不化,痰瘀结聚 ,变生膏脂;老年肾虚,五脏衰减,更易发为本病。本
病本虚标实,涉及肝、脾、肾三脏,应以健脾化湿,行
气化痰,活血祛瘀,补益肝肾为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
2、痰湿内阻证
证候:胸院满闷,胃纳呆滞,头晕身重,大便不畅,舌 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化痰祛湿 方药:温胆汤加减。 陈皮9g,半夏9g,茯苓15g,枳实9g,竹茹9g,白 术9g,胆南星6g。 中成药:①脂可清胶囊,口服,1次2 -3粒,1日3次;② 血脂灵片,口服,1次4一5片,一日3次;③月见草油乳, 口服,1次lOml, 1日2次。
谢 谢!
临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肢体麻木、胸闷、心悸、
超重与肥胖。

重:头晕目眩、头痛、气短、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和 间歇性跛行。

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AS, 产生CHD和周围血管病。 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 少数高血脂还可出现角膜弓(老年环)。
辨证论治
1、湿热蕴结证
证候:头晕,口干口苦,肥胖,疲乏,烦热,便干尿赤,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g,黄芩9g,生地黄15g,栀子9g,川木 通6g,柴胡9g,当归9g,车前子10 9g,泽泻9g。 加减:湿重,加茵陈15g,薏苡仁15g以清热化湿。 中成药:桑葛降脂丸,口服,1次4g, 1日3次。
症多有家族遗传倾向,原因未明;继发性高脂血症多继发
于糖尿病、肾脏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
研究背景
二、中医有关“脂”的认识

传统中医学中没有高脂血症的病名,现代中医根据其临床表 现和病理生理学认为,一般将之归属于传统中医学的“痰 浊”、“血瘀”范畴。

中医虽无血脂的概念,但对人体“脂”“膏”则早已有所认 识,常把膏脂并称,且由于过多的膏脂浊化而成湿浊、痰饮, 使气血运行障碍。脏腑功能失调,而成高脂血症。这是渊源 于《内经》的中医“膏脂学说”,是认识本病的理论依据。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高脂血症 解读
内容提要
I
概述 临床表现
诊断要点 辨证论治
II
III
IV
V
预防调摄
概述
一、高脂血症概念、分类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是指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 致使血液中的总胆固醉(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一 C)、甘油三醋(TG)等升高的病症。其中主要是指高胆固醇 血症和高甘油三醋血症。 根据病因不同,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高脂血
概述
三、高脂血症流行病学现状
经大量的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高脂血症是动脉 硬化的首要危险因素,与冠心病、脑血管病的发病有直接相 关关系。 “亚太心血管疾病和中风调查”显示,随着亚洲人饮食中的 胆固醇含量不断增加,亚洲人患上心脏病和中风的几率将会 越来越高。 亚洲人体内的胆固醇每增加一单位(1mmol/L), 心血管疾病死亡危险几率就增加35%,和血管有关的中风几 率增加25%。
辨证论治
3、痰瘀结滞证
证候:头晕身重,胸胁胀闷,肢体麻木,口干纳呆,大 便不爽,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脉滑或细涩。 治法:化痰行瘀。 方药:二陈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陈皮9g,半夏9g,茯苓15g,柴胡9g,白赤芍各15g, 生地9g,当归9g,川芎9g,桃仁9g,红花9g等。 加减:血瘀重,加三棱、莪术以破血化瘀。 中成药:通脉降脂片、山庄降脂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