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船的变迁

合集下载

从古至今交通工具的变迁

从古至今交通工具的变迁

从古至今交通工具的变迁一、古代的交通工具在古代,人们的交通工具主要依靠步行和动物驮运。

早期的人类利用双腿行走,寻找食物和栖息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开始饲养动物,例如马、牛、骆驼等,利用它们的力量来帮助运输货物和人员。

此外,古代还出现了一些简单的交通工具,如手推车和大车,用于运输重货。

二、轮船和马车的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寻求更高效的交通工具。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开始使用船只进行水上交通。

早期的轮船采用桨或帆作为动力,能够在海上和河流中迅速移动。

同时,马车的出现也使陆地交通更加便捷,人们可以利用马匹的力量快速移动。

三、蒸汽机车和蒸汽船的革新19世纪初,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带来了交通工具的革新。

蒸汽机车的出现使铁路交通得以发展,人们可以通过铁轨快速、安全地旅行。

蒸汽机车的运输能力大大提高,也加速了货物和人员的流动。

与此同时,蒸汽船的出现也改变了海上交通。

它们以蒸汽机为动力,可以长时间在海上航行,大大缩短了航程时间。

四、汽车的问世20世纪初,汽车的问世标志着交通工具的又一次革新。

汽车以内燃机为动力,可以自由行驶在陆地上。

与马车相比,汽车更加快速、灵活,并且不依赖于动物的力量。

汽车的普及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五、飞机的出现20世纪初,人们的交通方式又迎来了一次革命性的变化——飞机的出现。

飞机以喷气发动机为动力,可以在空中快速飞行。

它们不仅缩短了航行时间,还使得远距离旅行成为可能。

飞机的问世加速了全球化进程,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在世界各地之间进行交流和旅行。

六、高铁的崛起近年来,高铁的崛起成为现代交通工具的一大亮点。

高铁以电力为动力,运行速度快、安全性高,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

高铁的发展不仅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也提升了交通效率。

高铁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使得长途旅行更加便捷和舒适。

总结:从古至今,交通工具的变迁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古代的步行和动物驮运逐渐被轮船和马车取代,蒸汽机车和蒸汽船的革新进一步加速了交通的发展。

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变迁史

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变迁史
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变迁史

CONTENTS 目录
陆路交通
水路交通
空中交通
总结
陆路交通
陆路交通
在鸦片战争前后,盛行的交通工具就是独轮 车,似乎离现代化都市还远。这种交通工具
鸦片战争前后又一盛行交通的工具便是轿子, 主要使用人群为官吏、商人与小康市民,这
人力车是日本的舶来品,故又称东洋车。在 1874年引进中国。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
1918年,北洋政府交通部成
立了筹办航空事宜处,这是中 国最早的民用航空管理机构
试飞成功,5月8日正式开航,
运载旅客和邮件。1921年6月27 日试飞北京—济南段,7月1日 正式开航。后因机场设备差,经 费困难而停航。
业开始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
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总 结
总结
1、由于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已经不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 需要,只有发展才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这 种外来的交通工具必然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冲突,遭到 多方抵制,发展缓慢。 2、在交通工具方面,中西部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 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交通配套基础设 施上,带来的后果就 是交通工具的数量与质量上存在很大 差距。 许多地区仍然使用人力、畜力的交通工具。 3、新的交通工具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迅速地将信息传递到目 的地,大大提高了传递速度、容量和范围。同时大大的丰富了中国人 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中国社会 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
行车数量不断增加。据记载:到1948年,全
市有自行车176970辆,成为北京人出行的 重要交通工具之一。
水路交通
水陆交通
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 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 船厂.

交通工具的变迁

交通工具的变迁

交通工具的变迁介绍交通工具的变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最早的步行、动物运输到如今的汽车、高铁,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本文将探讨交通工具发展的历史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从步行到动物运输1. 步行的时代在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交通工具就是人们的双脚。

通过步行,人类可以探索更远的地方,寻找食物和资源。

然而,步行速度受限,对长距离旅行不够便捷。

2. 动物的运输随着动物驯化的出现,人类开始利用马、牛等动物进行运输。

这种方式相比步行更快速,并且可以载重,适用于短距离的货物运输以及人员移动。

轮船与铁路的革命1. 轮船的出现18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使得轮船成为可能。

蒸汽轮船的出现使得海上交通革命性改变,人们可以更快地穿越大洋,进行远距离旅行和贸易。

2. 铁路的建设19世纪,铁路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通过铁路,人们可以以更快、更安全的速度远行。

铁路极大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汽车的普及与私家车时代的到来1. 汽车的发明20世纪初,汽车的发明引领了交通工具的新时代。

汽车的出现让人们不再依赖公共交通工具,具备了更大的出行自由,加快了交通速度。

2. 私家车的普及随着汽车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降价,私家车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驾驶自己的汽车进行出行,极大地提高了个人的生活便利性。

3. 城市交通挑战然而,汽车的普及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城市开始推行公共交通、非机动车出行等政策。

高铁与未来交通1. 高铁的崛起21世纪初,高铁技术的引入使得铁路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高速、高效、安全的特点使得高铁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方式,连接了更多的城市。

2. 未来交通的展望随着科技的进步,交通工具的未来可能会向更智能、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电动汽车的推广等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

总结交通工具的变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高中历史必修2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2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2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留美的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建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新一代知识分子,倡导婚姻自由。

婚丧仪式也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轮船: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但又被列强垄断。

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打破了这一垄断局面。

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建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飞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的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拉开了中国民航业的序幕。

电讯: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到甲午战争前夕,已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20世纪初,上海崇明开设无线电报局;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大众传媒的变迁:报刊: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国内创办的报刊。

此后,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等,发挥了重大的启蒙作用。

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电影:1905年,国人自己摄制的《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时代;《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出自电影《风云儿女》。

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

资料整理自网络与教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整理者删除。

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变迁史

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变迁史
近代中国交通工变迁史
CONTENTS 目录
陆路交通 水路交通
空中交通
总结
陆路交通
陆路交通
在鸦片战争前后,盛行的交通工具就是独轮 车,似乎离现代化都市还远。这种交通工具 是中国传统式的,为中国所独有。 独轮车,又称小车、手推车、江北车,原先 用来载货,因重心较高,不易掌握。但由于 收费低廉,一般贫民苦力均乐以独轮车代步 或运物。在人力车兴起后,因其车速快于独 轮车,而且乘坐舒适惬意,独轮车遂趋没落, 仍旧以载货为主要功能。
陆路交通
中国最早的有轨电车出现于清朝时期的北京, 时间是1899年,由德国西门子公司修建,连 接郊区的马家堡火车站与永定门。1908年3 月5日,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 营业。电车试运行时,窗户大开,沿途的人 都能看见他们在车箱内谈笑风生,还不时依 窗扶栏,向车窗外招手致意!新闻记者拍了 照,登载在第二天的报纸上,轰动一时。到 1914年上海开通无轨电车,此为首创。
许多地区仍然使用人力、畜力的交通工具。
3、新的交通工具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迅速地将信息传递到目 的地,大大提高了传递速度、容量和范围。同时大大的丰富了中国人 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中国社会 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
到北洋政府时期的民用航空。 1918年,北洋政府交通部成立 了筹办航空事宜处,这是中国 最早的民用航空管理机构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 业开始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 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中国最早的民航飞行是京沪线的 北京-天津段,1920年4月22日试 飞成功,5月8日正式开航,运载 旅客和邮件。1921年6月27日试 飞北京—济南段,7月1日正式开 航。后因机场设备差,经费困难 而停航。

黄浦江“市轮渡”的变迁

黄浦江“市轮渡”的变迁

黄浦江“市轮渡”的变迁从2018年5月19日开始,上海轮渡民丹线停运,临近的歇宁线航班已做临时调整。

这已是今年以来上海轮渡第2次发出停运公告。

停运的原因,正是因为要将一个个百年渡口修葺一新,和45公里滨江贯通相得益彰。

目前,贯通范围内的渡口、码头、浮桥、船舶整新率达到100%。

这些新渡口不但在造型上更好融入两岸的整体风格,同时凸显轮渡特色,展现大都市的时尚魅力。

全新时代,百年轮渡将让更多乘客感受到上海的新气象。

百年轮渡日均客运数:从100万到15万1911年1月5日,一艘由塘工善后局租赁的“安泰”号小火轮,由浦东东沟内港码头直驶南京路外滩铜人码头,开始了机轮船在黄浦江上的摆渡,这是上海官办浦江轮渡的开端。

从此,上海也由“乡村上海”驶向了“城市上海”。

20世纪20年代后期,上海迎来了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性高潮。

城市流动人口大增,商贸、制造业齐头并进,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黄浦江西岸大多有设备完善的大型工厂及码头仓栈。

服务于这些企业的大量员工,每日往来黄浦江两岸通勤,所依靠的,就是轮渡。

这样,轮渡成为上海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1929年11月10日,浦江轮渡管理处订造的市轮渡1号轮落成试航,是上海轮渡自建新型轮渡之始,该轮前端亭顶为当年轮渡特有标识。

1930年1月8日,市轮渡2号落成试航,自21日起,1、2号轮渡对班行驶长渡线,至此,市轮渡原租用的小火轮全部退出运营。

曾几何时,对于上海市民来说,在黄浦江上坐船摆渡、往来于浦东浦西,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但即使是老上海人也很少知道,黄浦江上的第一班渡轮是何时启航的。

起初,黄浦江上还未有轮渡,只有小舢板往来于两岸。

根据上海的史志记载,早在明清时期,黄浦江边就有渡口,江面上漂着舢板、划子。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上海的城市化进程提速。

1901年,一个叫李恩时的匈牙利人把两辆小汽车开进了上海;1908年3月5日,上海的第一辆有轨电车正式通行,从静安寺驶向外滩;一个多世纪前,上海的第一班轮渡从当年的浦西铜人码头开往浦东东沟……关于上海轮渡启航的确切日期曾经还有过一个小小的历史误会——据载,1910年12月5日是上海黄浦江上第一班轮渡开航的日子。

帝国的生命线——古代漕运的沧桑变迁

帝国的生命线——古代漕运的沧桑变迁

帝国的生命线——古代漕运的沧桑变迁所谓民以食为天。

在现代社会,南来北往,纵横交错的运输系统能够将千里之外的食材送到餐桌之上,让我们总可以为琳琅满目的食物而产生无从下手的幸福烦恼。

然而在古代,如何吃饱饭、吃好饭,在历代帝国统治者眼中,却是一等一的头号大事。

帝国与粮食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大多幅员辽阔,在塑造了强大与昌盛形象的同时,也客观上为各王朝中央进行有效统治造成了不小的障碍。

自古以来,面对边关要塞、首都及城市地区,亦或是天灾人祸之地的粮饷辎重供应,都是帝国后勤工作中必须严正以待的核心问题。

也因为中国自身的河流众多,水网密布,得以让“水路为主,陆路为辅”的内河运输系统成为了纵横在中国的生命大动脉。

那时候的内河水路运输,被称为“漕运”,通过水路运输的粮饷,也被称之为“漕粮”。

莫道米面不足眼,他日无食天地变。

因粮草供应问题而引起的暴动和起义,轻则危害一方,重则改朝换代。

太多血淋淋的教训摆在统治者的面前,也迫使历代王朝不得不重视漕运建设,进而造就了许许多多杰出的水利工程和流芳百世的先进漕运体系。

漕运发展的辉煌期大江奔腾,瞬息千里。

国人将大江大河运用于粮草辎重运输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秦国便通过渭河,黄河,汾河从其首都雍城向当时发生饥荒的晋国输送救命粮草。

地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吴国,也通过开凿邗沟将长江与淮河相连接,不仅有利于沿岸农田灌溉,也极大地便于军队与粮饷的快速调动。

而作为先秦时期这一方面的集大成者,秦国的水利漕运建设堪称典范。

其中灌溉巴蜀地区的都江堰,灌溉关中地区的郑国渠,沟通湘江与西江水系的灵渠。

三座极具代表性的水利工程在不同的阶段都为秦国的强盛及最终一统六国提供了充分保障和强大助力。

以至于有人将此三者称之为秦国定鼎天下的“三大支柱”。

在西汉取代秦国建立大一统王朝后,国家的长治久安,太平昌盛带来的人口膨胀,城市的不断繁荣,都为漕运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中最直接的变化便是运输规模的扩大以及漕粮总量的提高,为供应首都长安及周边城镇的粮食需求,西汉王朝开始为漕运设立专门官职(如:护漕都尉)并逐步制度化。

轮船名字霸气

轮船名字霸气

轮船名字霸气摘要:一、轮船的发展历程1.古代船只的起源2.近现代轮船的发明与发展3.我国轮船工业的崛起二、轮船名字的由来与特点1.轮船名字的起源2.霸气名字的象征意义3.轮船名字与船运公司的品牌形象三、具有代表性的轮船名字1.古代船只名字2.近现代轮船名字3.我国轮船名字的特点与亮点四、轮船名字的文化价值1.轮船名字反映了我国航海文化的发展2.轮船名字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海洋文化符号3.轮船名字对现代船运业的影响与启示正文:轮船名字霸气,映射出我国航海文化的发展历程。

自古以来,船只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从古代的独木舟、舢板,到近现代的蒸汽船、柴油轮船,人类在征服海洋的征途上不断取得突破。

而在这个过程中,轮船的名字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海洋文化符号。

轮船名字的由来与特点,与船运公司的品牌形象密切相关。

一个好的名字,不仅要有气势恢宏的气势,还要体现出船运公司的实力与追求。

例如,我国古代船只名字多以“龙”、“凤”等祥瑞之兽为题材,寓意着平安、吉祥、顺利。

而近现代轮船名字,则更注重速度、力量和现代化,如“先锋”、“前进”、“壮丽”等。

在众多轮船名字中,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名字,反映了我国航海文化的发展。

古代船只名字,如“郑和宝船”、“北洋战舰”等,彰显了我国航海事业的辉煌历程。

而近现代轮船名字,如“东方红”、“上海号”等,则体现了我国轮船工业的崛起和发展。

轮船名字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它反映了我国航海文化的发展,更在于它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海洋文化符号。

从古代的祥瑞之兽,到现代的英勇之舰,轮船名字见证了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丽史诗。

同时,轮船名字对现代船运业的影响与启示,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从轮船名字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船运公司对品牌形象的追求,以及航海事业在不断发展中创新的精神。

总之,轮船名字霸气,不仅体现了我国航海文化的发展历程,还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海洋文化符号。

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和特点
㈠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㈡特点
1.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随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4.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中国古今交通工具的变迁

中国古今交通工具的变迁

中国古今交通工具的变迁一、古代交通工具的出现在中国古代,人们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步行和乘坐牲畜拉的交通工具,如马车、牛车和驴车等。

这些交通工具虽然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出行需求,但由于速度慢、承载能力有限,无法满足长距离、大量物资的运输要求。

二、轮船的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探索水上交通工具。

在古代,中国的水上交通工具主要是木筏和竹排,用于河流和湖泊的短程航行。

然而,这些水上交通工具受到天气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无法满足长途航行的需求。

到了唐朝时期,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中国的轮船开始出现。

唐朝时期的轮船采用了多桅帆船的形式,能够适应不同的天气和水流条件,大大提高了航行的速度和稳定性。

这一时期的轮船在贸易和对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马车的改进在古代,马车是人们短途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改进马车的设计,以提高其运输效率和舒适度。

宋朝时期,马车的设计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宋朝的马车更加轻便,车身采用了木质结构,车轮也由木质改为铁质,大大降低了摩擦力,提高了行驶速度。

此外,马车还加装了遮阳篷和舒适的座椅,使乘坐更加舒适。

四、铁路的出现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铁路成为了人们新的交通选择。

19世纪末,中国开始修建铁路,从而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是建于1876年的京张铁路,连接了北京和张家口。

这条铁路使用了蒸汽机车牵引的列车,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和速度。

随后,中国的铁路建设不断扩展,形成了现代化的铁路网,使人们能够更快、更方便地出行。

五、汽车的普及20世纪初,汽车成为了中国人新的出行工具。

最早的汽车是进口的,只有少数富裕人家有能力购买和使用。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自主生产汽车。

中国第一辆自主生产的汽车是1930年问世的“解放牌”汽车,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汽车工业不断发展壮大,汽车得到了普及,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工具。

六、航空的崛起航空工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交通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交通的演变史[1]

中国交通的演变史[1]

中国明末清初赴日贸易的南京船:南京船 是沙船。沙船平底、方首、方尾,具有行沙 涉险、走浅海的能力。为提高船的稳定性, 两舷水线处从首至尾加有多根水蜡木,同时 加大船的长宽比。为消除航行时的横向漂移, 两舷各设有1—2块披水板,后来变成沙船 的一种标志。
蒸汽轮船
中国第一艘蒸汽机轮 船是“黄鹄”号,它 于1865年由徐寿设计、 安庆制造局建造。它 是一艘木壳轮船,船 长55尺,排水量25吨, 装有单缸蒸汽机,航 速每小时25里。“黄 鹄”号试航时曾经轰 动一时,但并未正式 投入实际使用。编辑 本段蒸汽机机轮船被 淘汰原因 由于蒸 汽机体积大、功率小、 效率低,所以,蒸汽 机轮船也逐步被淘汰。 现代舰船的常用的动 力装置是内燃机和汽 轮机。
马和轿子 轿子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
在4000年前被人类驯服。马在 古代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 和军事等活动的主要动力。 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轿子, 形制不同,名称各异,有“八 扛舆”、“版舆”、“篮舆” 等。盛唐时期,轿子的种类比 魏晋时期要丰富许多。
马车
在商代晚期时辗转传入中国。 马车在中国起码已有3000多年的历 史。古代马车除作为战争工具外, 主要为王公贵族出门乘坐,是权力 与身份的象征。这种传统一直延续 到清末,北方一些城市普通人家仍 然不敢擅自乘用马车。但是,在华 洋杂处的上海滩却是另一番情景, 洋人才是租界真正的主人。19世纪 50年代,马车是上海租界中少数外 侨的代步工具,有时也作为闲游消 遣之用. 马车逐渐由私人代步 工具发展成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 当时主要为中上层人士所雇乘。
列车(火车· 轻轨· 地铁· 和谐号动 车组· 磁悬浮列车)
近代中国,主要使用从国外进口的蒸汽机车;新中国成立 后,国产“解放”型蒸汽机车开始取代进口机车。1958年,中 国研制成功第一台内燃机车和第一台电力机车——“韶山”号 机车。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广(州)深(圳)铁路上奔驰。但 目前我国的高速列车还处于研制阶段,与世界先进水平尚有一 段距离。2003年,在上海,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列车投入商业 运营。每年都有着许许多多的群众乘坐火车,尤其到了春节的 时候,火车更是一票难求。火车相比飞机来说,价格低廉,安 全性高,因此我国大量群众选择火车作为交通工具。中国第一 条地铁线路始建于1965年7月1日,1969年10月1日建成通车, 使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现在。地铁与轻轨因 为便利和价格便宜也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了。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老 一辈电 影明星
赵丹
胡蝶
阮玲玉
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
荣誉的影片
渔光曲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
海引起轰动,连映3个月,主题 歌《渔光曲》哀婉动人,成为传 唱一时的流行歌曲。1935年2月 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 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 奖的影片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特别 是辛亥革命期间,易 服饰、剪发辫、改称 呼等成为社会潮流。
导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传统社会向 近代社会逐步转型。
作为社会转型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
生活和习俗,在力度和深度上,发生了 前所未有的变迁。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
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外联系日益增多,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逐步推进,人们社 会生活随之发生变化。
1、交通的变化
火车、轮船、汽车、飞机逐渐成为 时尚的交通工具,便利了各地区之间的 联系。
表现:
习俗风尚的变革
(1)礼仪: 跪拜、作揖—鞠躬、握手
大人、老爷、奶奶 — 先生、君、夫人、 (2)称谓: 太太、小姐 (3)婚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
(4)葬礼: 厚葬、土葬—文明、简洁、火葬
(5)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6)观念: 旧道德、旧礼教——民主、平等
原因: 1)西方文明的冲击
人们的传统娱乐方式也发生 了变化,照相、电影、交际舞等成 为娱乐新时尚。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事业的发展
时间 成就
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6年 1896年 辛亥革命后 1949年11月
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 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正式办理
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路进一步扩展
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

记忆中的渡船 感慨时代变迁

记忆中的渡船 感慨时代变迁

记忆中的渡船感慨时代变迁2010-9-21 07:56来源: 陈英水网友评论0条>>进入闽侯论坛在线投稿交通是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古代,人们为了生存,尽量沿河岸生活,水上交通就成为最早产生的运输方式。

记忆中,老家榕岸上世纪70年代之前没有公路,交通条件依然很落后。

村民外出也是以水上交通为主,多是乘舟搭船,时称其为“渡”。

过江搭“横江渡”,进城乘“夜渡”。

车辆过河靠“轮渡”。

主要交通工具有班轮、渡轮、小木船和木帆船。

沿江一带有汶州渡、甘蔗渡、白头渡、竹岐渡。

人们去甘蔗(旧称“过江”)要先上小木船渡过麦浦江,然后走路穿过汶洲到闽江边,再上甘蔗渡船横渡过江,上岸后进入甘蔗。

另外过小目溪到唐举、上岐要经溪口渡,到湖头须过中楼渡,去文山下、元格要过园厝渡。

可以说当时人们出行基本上离不开渡与船。

记得有一次和几个老乡一起去福州台江卖番薯苗,因赶不上返回的班轮当晚只好在福州过夜。

意想不到的是当天晚上洪水猛涨,第二天所有上行的班轮全部取消。

失望之余大家只好沿着堤坝往回走,下午两点多到达甘蔗。

由于洪水太大,甘蔗渡船也停止渡运了。

经不住大家死缠硬磨,心软的船工师傅最终还是答应帮大家渡运过河。

傍晚时分,大伙在青岐铁路边上了渡船。

起先在龙眼和橄榄树之间穿行,水流不是很急,大家还不以为然。

一到宽阔的江面,小渡船就象脱缰的野马急速向下游漂去。

在茫茫的大江中,小渡船就象一片树叶在水面摇晃,险象环生。

看着湍急的洪流在眼前翻滚,大家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胆小的妇女脸都吓绿了。

还好船工师傅经验非常老到,一边安慰大家心莫慌,人不要乱动,一边镇定自若地划桨掌舵。

约经半个小时惊心动魄的时程,船终于有惊无险地靠到了榕西堤坝边上,所有船上的人都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旧时渡船一般由个人拥有(竹岐渡后来改为村集体所有)。

除了竹岐渡船配有两名船工外,其他小渡船均为一个人划摆。

渡船前行时大部分靠人力推进,或撑篙,或划桨,有时借助风帆,后来改用柴油机动力。

上海到宁波轮船的记忆

上海到宁波轮船的记忆

上海到宁波轮船的记忆摘要:I.引言- 介绍上海到宁波的轮船历史- 表达作者对轮船的记忆和怀念II.上海到宁波轮船的历史- 介绍轮船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连接上海和宁波- 讲述轮船在上海和宁波之间的发展历程- 强调轮船在连接城市和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III.轮船旅行体验- 描述乘坐轮船的过程和感受- 讲述轮船旅行中的有趣经历和故事- 表达对轮船旅行的怀念和感慨IV.轮船的消失和影响- 讲述轮船逐渐消失的原因- 分析轮船消失对上海和宁波之间交通的影响- 表达对轮船消失的遗憾和思考V.结语- 总结上海到宁波轮船的历史和意义- 表达对轮船的怀念和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交通工具的期待正文:上海到宁波的轮船,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种难忘的记忆。

作为连接两个城市的主要的交通工具,轮船在上海和宁波之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怀念着那段逝去的轮船时光。

轮船曾是上海和宁波之间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在陆路交通并不发达的时代,轮船成为了连接两个城市的生命线。

它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

许多人在轮船的甲板上,留下了生活的记忆,爱情的誓言,和友情的欢笑。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轮船渐渐地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

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快速发展,让轮船渐渐失去了市场。

2000年,上海到宁波的最后一条轮船航线停止运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尽管轮船已经消失,但它留给我们的记忆却永远不会消失。

那些在轮船上度过的美好时光,那些与亲朋好友共同度过的欢乐旅程,都成为了我们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上海到宁波的轮船,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对于轮船的消失,我们深感遗憾。

古代交通工具的变迁

古代交通工具的变迁

古代交通工具的变迁古代人们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徒步、骑马、车辆和船只。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这些交通工具也在不断演变和改进。

本文将从古代交通工具的起源开始,一直到近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变迁进行探讨。

一、古代交通工具的起源人类最早的交通工具是步行。

人们利用自身的双脚,徒步行走来进行交通活动。

随着狩猎、捕鱼、采集活动的进行,人类开始认识到步行的局限性,便开始寻找其他更为便利的交通方式。

距今约8000多年前,我国的黄河流域就已出土驯化过的马的骨骼,说明驯马已经在古代中国开始发展。

马的驯化和驭乘,为古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马匹不仅可以用于农耕、运输,还可以作为战争中的战马,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古代人类还发明了马车,使得交通工具得以进一步改进。

马车在古代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还可以显示主人的地位和财富。

古代贵族和富人经常使用马车,而普通民众往往只能徒步或骑马出行。

古代的船只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

古代人们通过木筏、独木舟等简易船只来进行水上交通活动。

随着造船技术的不断提高,船只开始变得更加稳固和耐用。

古代人类逐渐掌握了航海技术,实现了跨海洋贸易和文化交流。

二、中世纪的交通工具变迁中世纪是欧洲交通工具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中世纪初期,马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贵族和富商常常使用华丽的马车出行,展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

而普通民众则多依靠徒步或骑马来进行交通活动。

中世纪时期,木制的帆船开始被广泛应用于水上交通。

随着航行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用船只进行远洋航行,开辟了更广阔的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空间。

同时,陆路贸易也在中世纪得到了发展,各地之间的车队频繁往来,商贸活动逐渐繁荣起来。

中世纪晚期,蒸汽机的发明改变了交通工具的格局。

最早的蒸汽机车出现在英国,它利用蒸汽机驱动列车行驶在铁轨上。

蒸汽机车的出现标志着蒸汽运输时代的开始,为后来的铁路交通奠定了基础。

三、近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19世纪是交通工具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新型交通工具层出不穷。

镇江轮船博物馆:江海航运的历史见证

镇江轮船博物馆:江海航运的历史见证

镇江轮船博物馆:江海航运的历史见证镇江轮船博物馆位于中国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江滨西路,是一座展示江海航运历史的重要文化场所。

作为中国内河航运发展的重要节点,镇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航运业而闻名于世。

在这座城市的核心地带,镇江轮船博物馆凝聚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向世人展示了江海航运的兴起和发展。

镇江作为长江下游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就是一座重要的航运枢纽。

早在唐宋时期,镇江就是长江水运的重要港口之一。

而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煤炭、棉花等大宗货物大量运输的需求催生了轮船运输业的兴起。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镇江成为中国内河航运的中心城市之一。

镇江轮船博物馆座落于原镇江长途汽车站的位置,占地面积达到7000多平方米。

这座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陈列内容而备受游客和研究者的瞩目。

博物馆的建筑保留了原有的临江车站的建筑风格,与江滨西路上其他历史建筑相得益彰。

博物馆内设有展厅、展板、模型等多种展示方式,用以展示镇江航运业的发展历程和繁荣时期的场景。

进入博物馆的展厅,可以看到大量关于轮船运输的实物和图片展示。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庞大的长江地图,上面标注了长江航运的路线和港口。

这副地图生动地展示了镇江作为内河航运的节点的重要性。

在展厅的一侧,摆放着模型船只,模拟了各个时期的轮船样式,从最早的桨帆船到蒸汽轮船,再到后来的柴油轮船,观众可以通过实物模型感受到船只的演变过程。

在展览的另一侧,可以看到一些典型的轮船运输工具和装备展示。

比如一些用于船只控制的方向舵仪器,船舶通信设备,以及各种用于货物运输的装卸设备等。

这些展品生动地再现了当时航运行业的繁忙情景,也展示了航运工业的技术进步和现代化发展。

同时,展览也介绍了一些关于轮船运输的历史事件和航运公司的发展历程,让观众了解到轮船运输的相关背景和影响。

此外,镇江轮船博物馆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向观众展示了轮船运输的历史演变。

通过视频和音频的方式,展示了不同时期的航运场景和人物故事。

中国自古以来交通变化

中国自古以来交通变化
你最 忠诚的詹天佑
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 一条铁路干线。 1909年展现在世人面前的 京张铁路中的“人”字形轨道、1091米的八 达岭隧道令中国人扬眉吐气。
必修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交通工具 轮船 1865
火车和铁路
冯如
飞机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必修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三、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影响
积极影响
1. 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 2. 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3. 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4. 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消极影响
•城市交通拥挤,交通事故频发。 •环境污染加重。 •导致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
……
1949年11月 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
2、电信事业的发展 (1)电报的发展
时间 1877年 1906年 1932年
成就 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成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
无线电报创设并得到发展
除国内无线电报外, 还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电话的发展
时间段 1882年
成就
电话传入中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军委铁道部改组为 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统一管理全国铁路的运输生产、基本建设和 机车车辆工业。有计划地开展铁路建设,有利地促进了中国铁路网 骨架的基本形式。
二、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
1、外来技术、自主创新的推动;
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 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民信局:是由私人经营寄递信件、物品、经办 汇兑等业务的赢利机构。明代永乐年间由宁波 帮商人首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轮船的变迁
古代的轮船像车一样,有两个车轮似的轮子,装在船的两侧或尾部,在轮子周围装有若干桨板,用人力转动轮子,桨板不断向后拨水使船前进。

所以轮船也称“车船”或“明轮”。

自从蒸汽机出现后,就有人设想用蒸汽机带动明轮,推动船只行驶。

1802年,英国人薛明敦采用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建造了“夏洛蒂?邓达斯号”机动轮船,由于当时用的是马拉船只,机动船遭到马拉船业主的反对,只好搁置不用。

这件事被在英国考察的美国科学家富尔顿知道了,他制造了类似的“克莱蒙特号”,于1807年8月17日起,定期航行在纽约至奥尔巴尼之间,航速达每小时6.4千米,
成了第一艘机动轮船。

机动轮船出现后,人们对瑞士科学家伯努利提出的螺旋推进器产生了极大兴趣。

1836年,英国的“阿基米德号”使用了螺旋推进器,那是一个木制的长长的像螺丝钉的螺杆。

开始试验时,它以每小时4海里的航速航行。

突然,水中的障碍物碰断了螺杆,只剩了一小截。

正当造船工程师史密斯急得不知所措时,这船却意外地加快了速度,达到每小时13海里。

这事启发了造船工程师们,他们把长螺杆变成短螺杆,又把短螺杆变成叶片状,便于1845年,制成了英国的“大不列颠号”,它是世界上第一艘螺旋桨推进船。

1845年,动力相当的“响尾蛇号”螺旋桨轮船和“爱里克托号”明轮进行了竞赛。

英国海军把两艘船的船尾用粗缆绳系起来,让它们各朝相反的方向驶去。

“响尾蛇号”的螺旋桨飞快地旋转,“爱
里克托号”的明轮猛烈地向后拨水。

先是互不相让,但过了一会儿,“响尾蛇号”就把“爱里克托号”拖走了。

从此,螺旋桨轮船就取代
了明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