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心理学依据

合集下载

小学教育的教育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小学教育的教育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小学教育的教育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小学教育的教育心理学原理与应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学生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小学教育中的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以便更好地制定教学策略和方法。

2.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驱动力,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提高学生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学生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4. 促进师生有效沟通: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沟通特点,从而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5. 预防和解决学生问题行为:学生问题行为是小学教育中常见的问题,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问题行为特点,从而更好地预防和解决学生问题行为。

在应用方面,教育心理学原理可以应用于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如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积极性;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小学教育的教育心理学原理与应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利用小学心理学原理指导数学教学

如何利用小学心理学原理指导数学教学

此我们教 师可 以巧 妙地抓住学 生的这个 心理特 点 ,激 发他 们学 习
的兴趣 。
1巧开 头. 发兴趣 激


在 数学教学 中遵循学 生的认知规律
教 学是 艺术 . 更是科学。 教 学的科学性 主要体现在教 学流程 的设 计上必须 符合 学生的 认知规律 。 如循序渐进 、 由浅人深 、 由表及 里、 层次分 明等 。真正遵 循 了这 些教学规律 的课堂教学 一定是高效 的。 1 在课 堂教 学 中尊重 学生的认知 经验 .
2 创设情境 , 升兴趣 提
新课程 背景 下 的数 学教 学 “ 强调 从 学生 已有 的 生活 经验 出 发”教 师要做 的是 : , 对学生 已有 的知识 储备 要有足 够的 了解 和重
视, 并依据 学生已有 的生活经验 引入适 当的教学内容 , 用恰 当的 使 教学 方法 , 同时给学生 应有 的思维 空 间 , 让学 生通 过已 有的经 验 、 类似知识 迁移到所学 的新的识 上去
节课 的开头 导入是否得 当关 系到这节课 的成败 。在实 际教
学中 , 我们 应 当根 据学生的个 性差异 和不同的年龄 段的心 理特点 。
运用童话 故事 、 游戏 、 儿歌 等 方法导 入新课 , 从课 的 开始就 扣住 学
生心弦 . 调动起学 生学 习新 知识的积极 性。 这是个效 果极好且 学生 们乐此不疲 的方法 。
循学生 的学 习认知规 律来进行教 学 .是使我 们的教学 达到 事半功
倍的最 佳途 径 。 下面 我 就 如何 利 用心 理 学 原 理 指 导 数 学 教 学 谈 谈 自 己的
看法。

导学生投 入有效 的数学学 习中。
小 学生的好奇心 强 。 求知 欲强 烈。 易被新奇 的事物 吸引 。因 容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心理学的运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它通过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兴趣和学习特点,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三个方面探讨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认知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知觉、学习和记忆等心理过程的学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应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引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提出一些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动脑筋思考,并通过讨论和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

其次,教师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法是指通过启发式问题、启发式讨论和启发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中,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认知心理学中的记忆原理,帮助学生记忆数学知识。

例如,通过多次重复和归纳总结的方式,帮助学生将数学公式和定理牢固地记住,提高他们的记忆效果。

二、发展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的个体发展过程,关注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语言、情感和社会发展等方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教学内容。

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例如,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可以从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出发,引导他们认识数字和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社会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合作意识、分享经验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公众演讲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小学教育的教育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指南

小学教育的教育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指南

小学教育的教育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指南
小学教育的教育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指南如下:
一、教育心理学原理
1.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阶段进行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因此,小学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2. 情感教育理论: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小学教育应该注重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健康心理。

3.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来学习的。

因此,小学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榜样,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社会学习。

二、应用指南
1. 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小学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又能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小学教育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实验、游戏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小学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健康心理。

4. 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小学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安静的课堂氛围、清晰的教室布置、丰富的教学资源等,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总之,小学教育的教育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指南是指导小学教育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

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育心理学原理,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关于心理学知识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

关于心理学知识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

关于心理学知识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摘要】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火车头,人类的进步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数学。

重视数学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教育进步的标志。

因此为了提高我国公民的数学素质,以及更好的支撑科学技术领域,就要着重培养数学后备力量,加强数学教育。

这样,作为基础教学的小学的数学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心理学;教学研究;激发我国的数学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教学程序,一般包括:用提问或大纲式复习上次课学习的知识,然后讲解新课,最后是小结,练习巩固。

在知识传授上,采用这种模式教学,总的教学效果是好的,但容易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多年,深刻地体会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指导思想对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天花乱坠”,而下面的学生听的是“一头雾水”的情况比比皆是,然而怎样抓住学生的心理,怎样吸引他们,怎样使自己所讲授的知识被学生接受,吸收,并很好的应用,就成为现在数学教师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我们要在孩子一开始接触数学时就培养他对数学的兴趣,让他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寻找到乐趣,让他们自主学习。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孩子的心理,对症下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

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

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

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识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小学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识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的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但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其可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小学数学教案心理辅导

小学数学教案心理辅导

小学数学教案心理辅导
教案目标: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学习心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内容:数学学习心理辅导
教学步骤:
1. 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状态:通过课堂观察和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状态,包括学习态度、自信心和学习动机等。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告诉他们数学学习是需要坚持和努力的,并鼓励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取得成功。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4. 鼓励学生自信: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5.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设定小目标、给予奖励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让他们愿意主动去学习数学。

6. 结语:在课堂结束时,再次强调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坚持努力学习,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教学反思: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下学习数学,取得更好的成绩。

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做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做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赖春明
摘㊀要: 小学生年龄较小 , 在学习中尚不能完全认识到学习的概念和作用 , 学习积 极 性 会 受 到 各 种 各 样 因 素 的 影 响 , 这样就 影响了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 因此 , 在小学的教学中 , 教 师 还 需 要 根 据 学 生 的 年 龄 和 心 理 特 点 来 开 展 课 堂 教 学, 结合学生 的爱好 ,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所在 , 同时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 关键词 : 小学数学 ; 心理学 ; 教学 ; 对策 一 ㊁前言 数学的学习内容中有着大量的公式 和 数 字 , 因而常常会 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 而小学生的年 龄 较 小 , 自控能力较差, 在数学课上常常出现走神 ㊁ 打闹 ㊁ 开小 差 等 情 况 , 这样不仅不 利于学生自 身 的 学 习 进 步 , 同时也可能对其他同学造成影 响 .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 , 对于 学 生 未 来 的 学 习 和 能 力发展有重要影响 , 因 此, 小学数学教师还需要及时改变这 种状况 , 帮助学生找 到 正 确 的 学 习 方 法 , 促进学生课堂学习 效果的不断提升 .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 中 , 教师更加需要根据 学生心理来做好相 关 工 作 , 帮 助 学 生 不 断 掌 握 知 识㊁ 提高能 力 . 小学生由于年 龄 小 , 其 无 论 是 玩 耍, 还是学习都会充分 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 , 那么教师就可以抓 住 小 学 生 的 这 一 心 理特点 , 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 提高学 生 的 学 习 积 极 性 . 同 时 , 小学生的想象力丰 富 , 思 维 活 跃, 那么教师也可以积极锻炼 学生的思维能力 , 培养 其 良 好 的 学 习 习 惯, 帮助学生在学习 早期就打下坚实的基础 , 推动学生未 来 的 不 断 成 长 . 本 文 就 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 做 好 小 学 数 学 的 课 堂 教 学 作 出 了 相 关 论述 , 希望能为有关教师提供一定帮助 . 二 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 , 兴趣 是 最 好 的 老 师.小 学 生 的 年 龄 较 小, 思 维单纯 , 结合 学 生 的 兴 趣 来 进 行 数 学 教 学 是 一 种 有 效 的 方 式, 因此 , 数学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 的 兴 趣 爱 好 , 为学生创 造丰富多彩的课 堂 . 例 如 , 小 学 生 大 多 喜 爱 看 动 画 片, 那么 教师就可以在教学数字的时候 , 将可爱的 卡 通 动 画 人 物 带 进 课堂 , 这样既能够及 时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 同时也能保证 较好的教学效果 . 教 师 可 以 在 课 余 时 间 增 进 与 学 生 之 间 的 交流 , 了解孩子们大 多 喜 爱 哪 些 动 画 片 , 然后在备课时再去 寻找相应的素材 . 如在 教 学 数 字 1 时 , 教师就可以将一种 受学生喜爱的动画人物展示在多媒体课 件 上 , 此时学生的注 意力可以被及时吸引到课堂上 , 然后教师 再 顺 势 开 展 数 字 的 教学 , 这样一来 , 学生既能够收获快乐 , 同时也可以在短时间 内掌握知识 , 实现了寓教于乐 . 其后 , 教师就可以以此类推, 教学数字 2 时就 拿 出 两 种 卡 通 人 物 , 帮助学生在愉快的氛 围中进行课堂学习 . 只有充分了解学 生 当 前 的 心 理 特 征 , 并 在教学中充分考虑 这 一 点 , 才 能 创 造 出 受 学 生 喜 爱 的 课 堂, 做好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 三 ㊁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 生 的 好 奇 心 强, 思 维 活 跃, 正处于锻炼学生数学思 维能力的有效时期 , 那 么, 数学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 点, 在课堂教学中积 极 锻 炼 学 生 的 思 维 能 力 , 推动学生数学 思维的发展 . 例如 , 在讲解 平移 ㊁ 旋转 这 一 知 识 点 时 , 倘若 教师单纯的为学生展示变化前后的图形 , 学生可能不能准确 的理解相应的知识 点 , 无 法 在 大 脑 中 想 象 图 形 变 化 的 过 程, 此时 , 教师就需要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 操 作 来 认 识 图 形 的 平移与旋转 . 教师可以让学生带上彩 纸 与 小 剪 刀 , 然后在课 堂上剪出教师所教学的图形 , 再根据教师 的 指 导 来 讲 手 中 的 图形进行平移和旋转 , 这样学生就能够清 晰 地 看 见 变 换 前 后 的图形以及完整的变化过程 , 帮助学生逐 渐 形 成 相 应 的 图 形 思维 , 从而实现了 高 效 教 学 . 同 时 ,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 会亲自动手操作 , 也是充分利用了小学生 喜 爱 玩 耍 的 心 理 特 点, 此时学生的课堂 不 再 是 单 纯 地 听 教 师 讲 解 , 而是可以通 过一系列的手工活 动 进 行 知 识 的 学 习 ㊁ 思 维 能 力 的 锻 炼, 为 学生在今后脱离实物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做好了铺垫 . 四 ㊁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童年是培养儿童习惯的最佳时期 , 倘若教师能够抓住时 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不仅有 助 于 学 生 在 小 学 阶 段的学习与成长 , 同时对于学生未来的长 远 发 展 也 是 十 分 有 益的 . 因此 , 小学数 学 教 师 还 需 要 利 用 数 学 的 学 习 特 征 , 来 培养学生良好的 学 习 习 惯 . 例 如 , 在 数 学 的 计 算 中, 需要学 生认真 ㊁ 仔细 , 在做题时一丝不苟 , 那么 教 师 就 可 以 通 过 简 单 计算的训练 , 帮助学生 养 成 在 学 习 时 一 心 一 意 的 好 习 惯 , 防止学生在学习中 三 心 二 意 , 影 响 学 习 效 率 和 学 习 效 果. 当学生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渐形成了良好 的 习 惯 , 这些好习惯 会伴随学生终身的成长 , 使学生受益 . 五 ㊁创造数学学习环境 小学数学 的 学 习 内 容 相 对 简 单 , 具有最基础的推理论 证, 但是 , 依然离 不 开 缜 密 的 推 理 和 判 断 . 要 帮 助 小 学 生 学 习好数学 , 就要从小 学 生 的 年 龄 和 心 理 特 点 出 发 , 创设一个 适合小学生推理判断的数学环境 . 在 教 学 当 中 , 要保持课堂 的数学气氛 , 让小学 生 认 识 到 数 学 推 理 的 趣 味 性 , 促使学生 们自己进行积极 主 动 的 探 索 . 采 用 动 静 结 合 ㊁ 生 生 互 动㊁ 师 生互动的方式 , 可以 更 加 让 课 堂 充 满 数 学 元 素 , 让学生跳出 课本的约束 , 身临 其 境 地 感 受 数 学 推 理 的 魅 力 . 例 如 , 在学 习« 认识人民币 » 的知识点时 , 教师可以 为 学 生 准 备 一 些 纸 片 来模拟人们币的纸币和硬币 , 再为同学们 模 拟 一 个 使 用 人 民 币的学习环境 , 让几 名 同 学 来 扮 演 售 货 员 , 让一些同学拿着 人民币 依次来购物 , 把课本中的练习 题 通 过 实 际 模 拟 的 方 式计算出来 , 还可以拿 一 些 整 钱 和 同 学 们 换 零 钱 , 看哪 位同学可以又快又准地满足老师的 换 零 钱 需 求 . 这 样 一 来 , 学生们都沉浸在数学学习的环境当中 , 对于数学能力的提升 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 六 ㊁结语 综上 所 述, 小 学 的 教 学 有 其 规 律 性 和 特 殊 性, 数学教学 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 教 师 需 要 充 分 结 合 学 生 的 实 际 情 况, 充 分揣摩 ㊁ 了解学生的 心 理 特 征 和 性 格 特 征 , 为学生带去丰富 有趣的课堂 , 这样才 能 不 断 促 进 教 学 质 量 的 提 升 , 促进学生 的全面发展 . 参考文献 : [ ]梁愫瑜 . 浅淡 儿 童 发 展 心 理 学 在 小 学 低 年 段 数 学 教 1 ] ( ) : 学中的应用 [ 学周刊 , J . 2 0 1 4, 3 4 9 3-9 4. [ ]黄佩商 . 小学 数 学 教 育 应 充 分 认 识 与 应 用 学 生 心 理 2 ] ( ) : 学[ 老区建设 , J . 2 0 1 4, 1 2 6 1-6 2. [ ]唐云霞 . ] 运用心理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科 3 J . ( ) : 技信息 , 2 0 1 4, 1 0 2 5 6. [ ]范 如 平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儿童心理学应 4 ] ( ) : 用[ 中国校外教育 , J . 2 0 1 2, 2 5 1 2 4+1 1 7. 作者简介 : 赖春明 , 福建省龙岩市 , 长汀县策武中心学校 .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和理解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下面就介绍一些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学中的游戏化教学理论,设计各种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数学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

教师还可以通过心理学中的情感调节理论,创设有利于情感投入和学习情感调节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

心理学中的思维发展理论认为,孩子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水平是逐渐发展的。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思维水平,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运算思维,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各种实际问题和数学探究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和发展潜能。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功有着不同程度的信心,这种信心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应该通过给予学生合理的学习任务和适当的学习支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和个人探究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教师还应该运用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和奖励机制,给学生提供及时的积极激励和肯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降低学习焦虑和挫折感。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困难,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学中的学习能力测试和学习风格调查问卷等工具,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偏好和学习困难,依据这些信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辅导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心理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心理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心理学知识小学数学的教与学,时刻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亟需在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

在小学数学中应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教育,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深挖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心理知识,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和谐统一,使数学教学与心理知识教育有机结合,最终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教育心理学中的迁移、变式、联想与可逆联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迁移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就小学数学的学习而言,迁移主要指先前的知识、技能对后来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的影响,如果是积极影响,就称为正迁移(或简称迁移);如果是消极影响,就称为负迁移(简称干扰)。

知道了这一点,组织学生学习时就要注意: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寻找和确定可以固定新知的相关旧知,为新的学习提供最佳关系和固定点。

例如,学生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教师先组织了“9加几”的计算进行复习、激活:先要复习把一个数分成1和几,接着给出几组数,让学生在计算中发现9和1可以先凑成10,计算比较简便,把学生的认知从旧知推进了新知的门槛。

(1)学生逐题分解后,师说:唉,这些数都可以分成1和另外一个数。

(2)9+()=10生齐答:9+(1)=10师(强调):唉,9加上了1,就正好凑成了10,9和1是一对好朋友。

(3)把下面“△”外的三个数连加起来。

动脑筋,很快算出结果来。

师:(指名算得快的学生)你们为什么算得这么快?生:因为9加上1可以凑成10,我先把9加1得10,再用10加上第三个数,10加几一下就算出十几。

教师在亲切的谈话中复现、激活相关旧知,加上学生解答后的追问、强化,凸显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的认知趋势。

作为“先行组织者”,相关旧知的复习紧紧对准了新知,促进新旧知识充分地积极地相互作用,形成了固定新知的准备态势和积极的学习心向,把学生的认知推进了新知的门槛。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始注重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

心理学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教学设计到教学方法再到教学评价,都密切关联着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并且分析其中的优势和挑战。

认知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可忽视。

认知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的思维过程和知识结构,其中的信息加工、记忆、注意等理论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针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教授加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认知负荷理论,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增加计算难度,使学生在适当的认知负荷下接受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加法的运算规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运用认知心理学中的记忆原理,设计一些有效的记忆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掌握数学知识。

教师可以利用联想记忆法和故事化教学法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口诀表,使记忆过程更加有趣和有效。

认知心理学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发展心理学也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对于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至关重要。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其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难度。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分层教学和差异化教学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当的发展水平上得到提升。

发展心理学还提醒我们,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追求记忆和计算。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表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问题解决的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潜力,使学生能够在不断自我学习和发展中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

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认 知结构中适当 的起 固定 和连接 作用 的观念 或经验 。因此
教师在新授之前 采用各种形 式 以唤起 或组织 好学生 与学 习
新知识相关的知识或经验 , 教师促进学生有 意义的接受 这是
论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分析和认识教育教学现象、 发现和
运用教育教学的规律、 和改 造教育实践就应该成为 一种 指导
系。学习者只有将新知识 与原 有知识观念建立起非人 为地 、
提出问题不但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 , 而且还 能帮助教师 获得学生对新 授知识是否理解 、 的信息 。能否达到这一 掌握 目的取决于提出问题 的性 质和 特征。以奥 苏泊尔 的有意义 学 习理论为指导 ,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 以激发 学生思考和建立 新 旧知识之间的“ 非人为” 实质性 ” 系为核心特征。如 和“ 的联 提 问“X和你曾经学过哪部分知识有关系?有何关系?怎样 X 表达这种关系?等等。这是 对学生 是否将 新 旧知识建 立 了 ” 乍 人为” 系的启发 和检验。提问“ X 的联 对 X问题你 能用 自 己的话来表达 吗?你还 能用 其他 的表现手法 来表达 )【 o 吗?
更 自觉更主动 的行 为。将 教育 心理学 的理论 用 以指 导小学
学习的基本条件。可喜的是, 多数的教师都能在课堂新授之 前做到引领学生复习相关旧知识, 但是 , 在如何呈现旧知识、
如何结合旧知识调动学生 的学 习和思考 的动机 、 学生提 激发
数学课堂教学 ,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科学性 、 是 有效性
摘 要: 新课程要 求教师有更高的专业素养 , 教师的教 育教 学要 以科 学的理论 为指导 。以奥 苏泊 尔的有 意义接受 学习
理论指导概念原理的讲授、 以加里培林的智力 技能形成阶段理论指导解题思路的掌握、 通过变式练习促进学生概括能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者们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对于小学生数学教学而言,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成效,增强他们的数学兴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可以让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行为开展和持续的基础和动力。

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才有动力去学习。

因此,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方法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1.教师应当做好课前预习和设计课堂活动,使每堂课都生动有趣。

2.鼓励学生对数学问题提出疑问,引导他们主动探究问题。

3.教师可以将数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学习习惯的养成数学是一个需要不断练习的科目,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掌握数学知识。

学生的学习习惯对于数学学习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1.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正确安排学习时间,制定规律的学习计划。

2.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适时进行知识点的复习,让学生掌握学过的知识。

3.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做题,让他们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三、情境教学的应用情境教学是一种将学习者置于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1.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校园或生活场景,让学生把数学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设计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愉悦地学习数学。

3.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并对其进行分类、归纳,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科学方法。

四、积极心态的塑造学习数学必须具备正确的态度和心态。

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进取、坚持不懈,克服压力和挑战。

1.鼓励学生在数学中发现和欣赏美,在欣赏中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原理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原理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育心理学原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进而制定适合的教学策略,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思维发展。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并提供相应的教学示例。

1. 知识结构理论知识结构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是新知识学习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究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了解其中的薄弱点,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例如,在教授小学生加法运算时,教师可以先进行一个简短的诊断测试,了解学生对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比如通过游戏和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加法运算的概念和应用。

2. 可逆思维理论可逆思维理论认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操作到符号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和运算符号。

例如,在教授小学生分数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将物体等分的实际操作,理解分数表示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然后,逐渐引入抽象的分数符号,让学生学会用符号来表示和比较不同大小的分数。

3. 情感影响理论情感影响理论认为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就和学习动机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例如,在教授小学生几何形状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趣的几何图形拼贴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

4. 智力发展理论智力发展理论认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进行差异化。

例如,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学生正处在具体操作阶段,他们更擅长通过具体的物体和形象来理解数学概念。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教具和图示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中的认知心理学原理与教学应用

小学数学教案中的认知心理学原理与教学应用

小学数学教案中的认知心理学原理与教学应用导言: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

而教师在编写数学教案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以便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教案中的认知心理学原理,并提供一些教学应用的建议。

一、认知发展阶段的考虑1. 前操作阶段(3-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主要是感知与运动的。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通过感官刺激和动手实践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授数字概念时,可以使用具体的物品或图片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操作,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来认识数字的概念。

2. 具体操作阶段(7-11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进行具体的思维操作。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类和比较能力。

例如,在教授几何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形状的物体,通过实际操作来认识几何形状的特点。

3. 抽象推理阶段(12岁以上):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抽象的思维推理。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教授代数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建立方程式和推理推导来解决数学问题。

二、认知负荷理论的应用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认知负荷,而过高的认知负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编写数学教案时,需要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

1. 分步骤教学: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为多个简单的步骤,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授长除法时,可以先教授除法的基本概念,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最后再进行复杂的长除法计算。

2. 提供示例和练习:在教学中,提供一些具体的示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授分数的概念时,可以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通过练习来掌握分数的运算。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在编写数学教案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案心理分析

小学数学教案心理分析

小学数学教案心理分析教学目标:1. 确保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以及学习动力;2. 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技能;3. 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数的认知:认识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等;2. 加减乘除运算:加减乘除的基本概念以及运算规律;3. 计量单位:长度、面积、容积等的计量单位换算;4. 分数:分数的认知以及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5. 几何图形:认识各种几何图形,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6. 数据统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

教学步骤:1. 激发兴趣:通过游戏、趣味的数学题目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2. 引导学习:通过示范、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建立基本的数学概念;3. 练习巩固:提供大量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4. 课堂练习: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5. 反馈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继续学习。

心理分析:1.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可能会出现困惑和挫折感,教师应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支持;2. 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可能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3.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各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4. 学生可能出现学习压力和焦虑情绪,教师应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他们排除困难。

教师角色:1. 导向者: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2. 激发者: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3. 辅导者: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升学习能力;4. 评估者: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总结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得到了提升,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技能也得到了较好的掌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继续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更多的帮助和启发。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分析了心理学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特点的影响。

接着讨论了激励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心理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最后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心理辅导,强调了心理学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展望未来,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发展仍有巨大潜力,可以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动力。

心理学的运用将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更多的创新方法和有效策略,助力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小学数学教学、学习特点、激励心理学、案例分析、心理辅导、重要性、未来发展。

1. 引言1.1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一项重要而又具有深远影响的领域。

通过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小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心理特点,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

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小学生的情绪和动机,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心理学的应用,可以更好地解决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心理困扰和障碍,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正文2.1 认知心理学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认知心理学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学习策略和元认知能力培养。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阶段设计不同难度的数学任务,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认知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有效的学习策略,如任务分解、练习和复习,帮助他们理解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30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心理、精神、行为的科学。

在教育领域当中,心理学与多门学科都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为教育理论及实际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科学依据。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懂得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求要懂得一些心理学知识,并学会将心理学应用在课堂之上,以达到更好的提高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要在实际教学中积极的渗透心理学,发挥出心理学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的优势,为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小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数学思维提供良性帮助。

1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1.1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由于数学学科对小学生的思维逻辑、智力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基础教育阶段,其是其他学科都无法替代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应当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数学学习能够给我们的将来带来哪些有效作用。

而通过将心理学渗透其中,则能够将此目的达到更为明显的效果,可以有效的提高意识,端正数学学习态度,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

1.2 形成向上的心理感受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数学学科逻辑思维较强,知识体现更为抽象性。

小学生是在进行数学学习的时候,常常会因为一些学习障碍而产生消极情绪,在根本上对数学无法产生情感共鸣,以致于影响到教学实效性。

但若是运用心理学研究而进行数学教学的开展,则可以有效的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消除因挫败等而产生出的消极情绪。

如良好的教学评价就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重建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在心理情绪上就对数学产生一种认同感,以此来提升学习动力。

1.3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教学中给予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感受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起成功的自信,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潜能。

因此运用心理学可以有效的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性格状态,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心理品质,促使学生能够在一个积极的心理状态中进行学习与成长,从而更多的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独特魅力。

2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2.1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其年纪通常都较小,性格还都是未成型状态,因此在心理层面、情绪方面都还不较为稳定。

小学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学习资料)健康的心理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开发非智力和获取众多信息的基础。

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又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身体素质、心理品质的因素。

尤其是结合当今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培养目标,我们只有抓住教育教学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这条关键教育思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最有效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一、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感化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学习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

因此良好课堂学习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

1、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学生尊重老师和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因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我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扩大的信息面、学生的独立性和日益增强的成人感的需要。

如微笑地走进教室,微笑地上课;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有困难时,老师适时地微笑可以减轻或者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时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和威信感化学生,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

2、公正评价,合理期望。

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使学生越来越差。

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当教师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把握、合理评价每位学生,才可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努力取得最佳成绩。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011-2021年第51期(总第303期)理论探索引 言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的数学教学仍以教师为主体,以生为本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没有落到教学的实处。

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因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较弱,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有些教师甚至会不顾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过程中随意给学生贴标签,如“优秀生”“差生”等,导致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学生产生了厌学、悲观等消极的心理,进而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

长此以往,整体教学质量会受到影响。

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就要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究,以此优化数学教学,顺利达成教学目标[1]。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一)学生自信心不足有关调查发现,部分数学教师存在一种“急于求成”的想法,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没有足够的耐心,阻碍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任何时候,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与教师进行平等的沟通。

受教师严肃的教学态度的影响,加之学生对教师与生俱来的敬畏感,学生不敢主动向教师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教师也就没有办法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这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教师应主动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引导其主动地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学习需求,时刻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学生出现焦虑情绪部分小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会选择自暴自弃。

即使有一些小学生可以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但是由于他们不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他们面对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就会下意识地选择逃避,长此以往,问题就会越积越多,学习焦虑也会越来越重,厌学心理也就开始出现,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随之下降,甚至消失。

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就目前情况而言,很多教师因过于注重教学进度,在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选择上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需求,即使表面上看学生已经跟上了教学进度,但其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并未进行深层次的知识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心理学依据一、引言近半个世纪以来,皮亚杰心理学影响着世界各国的中小学教学,尤其是中小学数学教学。

皮亚杰指出:“ 动作是智慧的根源”,①任何静态的数学概念都隐含着认知主体的内在动作,数学运算是一种广义的动作。

②这些观念为数学课堂教学所采纳,目前小学数学普遍采取动手操作(或以直观方式演示有关操作)的方法。

然而,对于这些在教学实践领域中早已被采用的观念与方法,却缺乏深入的研究,许多问题都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我们知道数学运算是一种广义的动作;但它除了是一种动作之外,还存在哪些区别于一般动作的规定性?同样我们也知道“动作操作”会增进儿童的数学知识与智慧;但能否认为任意的动手操作都有益于儿童智慧的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儿童动手操作?本文试图就以上问题作些探讨,以期引起更深入的研究,并期望对进一步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所裨益。

二、数学运算的内在规定性1.反身性数学运算“甚至在其较高的表现中,也是正在采取行动与协调行动,不过是以一种内在的与反省的形式进行的罢了……”③这里“反省”与反身、反思是同义的。

皮亚杰将个体认知活动划归为两类。

一类是对客体的认识;另一类是对主体自身动作所进行的反思。

前者带来关于客体的知识;后者带来数理逻辑知识。

[实例]一个儿童摆弄10个石子,他可以掂一掂以了解其重量;可以摸一摸以了解其表面的光滑度。

“重量”与“光滑度”是关于对象(石子)本身的知识。

此外,儿童还有另一类动作,他将10个石子排列成不同的形状,沿着不同的方向点数它们,其总数“10”总是不变的。

这里,儿童将手指一一地(不重复也不遗漏)点向10个石子,是具体动作;从这种具体动作中认识到总数“10”总是不变,则是一种反思,是反过来对自身的具体动作进行思考。

具体动作可以有很多种(可以从不同的石子开始,可以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但总数的“10”却是恒定的。

只有通过反思,体会到这种“恒定”,儿童才真正学会了计数。

这里我们看到儿童进行数学操作与运算离不开具体动作,但具体动作之后的反思比具体动作本身更为重要。

儿童能一一地点数石子,我们也能训练一只小鸡——地啄石子,但小鸡不会了解“10”这个数,因为它没有反思。

数学运算因其反身性,还呈现出一种层次性与相对性。

高一级的运算是对低一级的运算所进行的反思、协调与转换。

乘法是对加法的“运算”;乘方又是对乘法的“运算”。

2.可逆性“运算是一种可以逆行的行动,即它能向一个方向进行,也能向相反的方向进行。

”④我们可以把1和2相加得到3;反过来,也可以用3减2而还原为1。

任何一种运算,总有一个与之对应的逆运算。

学生用减法验算加法(或反过来用加法验算减法),用除法验算乘法(或反过来用乘法验算除法),就是因为这些运算是可以“逆行”的。

对于“合”(加或乘)的结果,我们可以用“分”的动作(减或除)使其还原到初始状态。

可逆性可以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演可逆(1+2=3,反过来3 -2=1);一类是互反可逆(6比2多4,反过来2比6少4)。

前者表现为相反的操作;后者表现为次序的逆向转换。

3.结合性运算“是可以绕道迂回的,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可以获得相同的结果”。

⑤这就是所谓结合性。

具体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体现在运算定律方面:3+4=4+3(加法的交换律);3 ×(4+5)=3×4+3×5(乘法的分配律)。

这里,每个等式两边是不同途径的运算,但其运算结果却是恒等的;其二,体现在问题解决的一题多解方面。

问题:男生和女生共植树450棵,已知每个同学植树5棵,有男生46人。

问:女生多少人?对于这一问题可以先求出女生植树多少棵,再除以5,得出女生人数:(450-5×46)÷5=44(人);也可以先求两个班共有多少人,再减去男生46人,得出女生的人数:450÷5-46=44(人)。

两种解法,具体途径不同,但结果一样。

至此,我们将可逆性与结合性综合起来考察,则会发现数学运算总是隐含着某些“不变的因素”。

反演可逆是以相反的运算(如:以减法来验算加法)使其还原为初始不变的状态。

互反可逆是一种相互转换,6比2多4,2比6少4,这里差集“4”是不变的。

在运算规则里,运算途径改变了,但运算结果不变。

在问题解决中,具体解法可以各异,但答案是唯一(不变)的。

我们说,数学运算是一种转换。

在这种转换过程中,并非所有的东西都发生了改变,总是隐含着某种不变的因素。

正是“不变因素”的存在,才使转换成为可能。

4.结构性结构性运算,就其现实的存在方式而言,“包括复杂的运算体系,而不是被看作先于这些体系成分的那些孤立的运算。

”⑥数学运算总是以结构化的整体的方式而存在。

首先,每一种数学运算本身就是一个结构化的动作。

加法包括“合”的动作,也包括计其总数据的动作(这在学龄前儿童的实物操作中,可观察到;小学一年级儿童,因熟练而逐渐简约化);其次,各种运算联合起来,又构成一个大的结构,加是“合” 的动作,减是“分”的动作;乘是加(或合)的简便运算,除是减(或分)的简便运算;加减互为逆运算,乘除互为逆运算。

这许多关系,使四则运算联合成一个大的整体。

三、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应注意的问题在明确了数学运算的内在规定性之后,我们将依照这些规定性,提出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儿童动手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1.引起反省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了解到,数学运算是一种反思,具体动作之后的反思比具体动作更为重要。

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我们在指导学生动作操作时,不应停留在为操作而操作的层面;而应引导学生对其操作进行思索。

以分数概念的教学为例,通常的教法是将分数的具体“操作”和盘托出、呈现给学生。

如:将一个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它的1/2。

这样的做法只能让学生照葫芦画瓢一样地模仿,而不能调动学生内部的思考过程。

一般而言,分数是小学生数概念的一次大的扩展。

此前,儿童能用加减法层面的“差集”(6比2多4)或乘除法层面的“倍数”(6是2的3倍)来表示二数比较关系。

在倍数中,比较量一般大于(或等于)标准量;分数的引进是要解决一个全新的问题:当比较量不足一个标准量时,如何表示二数关系。

关于分数概念,这里设计了一种与通常的教法不同的方案,其宗旨在于引起学生思考。

关于“分数概念”的课堂设计:准备: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好三条长度不同的线段,准备一根60厘米长的木棒(无刻度),线段长度分别是木棒的3倍、1倍、1/3。

木棒────白线:─────────── ────────白线长度是木棒长度的3倍红线:──────── 红线长度是木棒长度的1倍绿线:─ 绿线长度是木棒长度的?教师[演示]:用木棒分别量白线与红线,并板述;然后量绿线,提问。

教师:绿线长度是木棒长度的多少?学生:……没有一棒长。

教师:没有“一棒”长,怎么表示?学生:(有的提出)拿刻度尺把木棒和绿线都量一量。

教师:(量得绿线长20厘米,木棒长60厘米)那么,绿线长度是木棒长度的多少?60厘米学生:木棒是绿线的3倍。

教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倍数”;现在,我们反过来说:以木棒为标准,绿线是木棒的多少?[演示]比着绿线将木棒3等分(用粉笔在木棒上画刻度)[继续提问]现在想一想,怎样表示“绿线是木棒的多少?”)……导出:将木棒3等份,绿线是3份中的1份。

进而导出:绿线是木棒的1/3。

并将“倍数”与“分数”统一起来:都可表示两个数的比较。

这种方案较之于“和般托出”直接告诉学生的教法,更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思考过程。

也只有进行这样的思考,儿童才能真正明确分析所蕴含的内部操作。

将有关“操作”和盘托出,不注重激起学生“反思”的教法,与两种不恰当的观念有关。

其一是把数学运算等同于具体动作;其二是认为内在运算是对外在动作的简单模仿。

其实,数学运算应该包括三个呈递进关系的成分:(1)具体操作;(2)对具体操作的反省与反思;(3)在反思过程中进行某种转换或重组。

转换是对具体动作的转换,重组是对原有的、已习得的操作的重组。

儿童在接触到分数之前,已学会了“ 比较”(一个数是另一个数据的几倍)与“等分”(除法)。

现在面临新的问题:比较量不足一个标准量。

在上述方案中,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也是重组原有“比较”与“等分”等内部操作而构成分类操作的过程(分数的内部操作包括:比较二数;等分标准量等)。

2.体会“必然” 在上一小节中,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作操作的同时,应引导他们对具体动作进行反思,并在反思过程中进行转换与重组。

但数学运算还具备可逆性与结合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在转换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因素都发生改变,而总隐含着某种不变的因素。

由于某些不变因素的存在,数学运算显示出一种必然性。

1+2一定等于3;3×5 一定等于15;π=3.1415…是圆周与直径的比率,不是人为规定的;在两个班共同植树的实例中,解法不同而得数是不变的。

对数学运算的必然性的认识,往往是一种不自觉的“必然之感”。

这种必然之感的获得,是儿童形成数学运算的标志。

指导学生认识数学运算的必然性,可利用日常的实例。

数学运算往往都有其现实原型,而且有些原型能明晰地表征相应运算的涵义。

如:教乘法口诀时,可让学生数一数一面窗子的格数。

如果竖着有4行,每行5格,那么就是5×4=20格。

四五二十的口诀就存在于我们对这扇窗子的计数活动之中。

它不是人为的任意编出的口诀,而是“必然”的。

3.融会贯通数学运算是以结构的方式而存在的。

结构化不是将不同的运算(或操作)简单地拼凑成一个整体,而是要消除各种运算(或操作)之间的“矛盾”、以达到相互协调。

“关于‘分数概念’的课堂设计”将分数概念放在数概念的扩展(从倍数到分数的扩展)之中,具体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比较量不足一个标准量(此前,在“倍数”中,比较量总是大于或等于一个标准量),如何表示二数关系。

学生面对这一“矛盾”、积极思考。

消解矛盾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种操作(倍数与分数)协调、统一而融会贯通的过程。

四、结语综上,可以明确:(一)对小学生而言,数学运算既包括具体的动手操作,也包括对动手操作的思索。

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二)数学运算总是隐含着“不变的因素”,具体体现在逆向运算、逆向转换(6比2多4 ,那么2比6少4)、运算规则以及问题解决的一题多解等方面。

(三)数学运算总是以结构化的方式而存在。

在于数学运算的内在规定性,本文提出(一)课堂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或演示有关操作)时,应引起“反省”。

小学儿童离不开具体动作的支持,但对具体动作的思索更为重要。

(二)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必然”之感,必然之感的获得,是数学运算形成的标志。

(三)在动作操作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思考,将各种运算联成整体,融会贯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