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发展概述
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思想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一、政治思想1.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要有深切的同情心和爱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其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兼并战争,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2.民本思想(1)经济孟子主张要“制民之产”和减轻赋税,给人民以物质上的保障,明确指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人民没有一定的产业,就不会有一定的道德信念,没有道德信念,那么他们为了生存下去就会不择手段,为所欲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的学说变化发展
孟子的学说变化发展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的学说在其生前和后世逐渐形成和发展。
孟子的学说变化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性观的演变:孟子的学说以人性为核心,最初他认为人性本善。
他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共通性,并强调礼仪教化的作用,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人性的完善。
然而,后来孟子逐渐意识到人性存在着恶的倾向,他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善但易被恶习污染。
因此,他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来引导人性的良善。
2. 社会政治观的发展:孟子关注社会政治问题,他提出了“王道”思想,强调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来统治民众,实行仁政。
然而,孟子也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君主的权力滥用。
因此,他进一步发展了“义利观”,主张君主应该以仁义为基础,同时兼顾国家的利益。
他认为君主应该尽力保障人民的权益,但也可以运用利益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
3. 教育思想的完善:孟子非常重视教育对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正确行为的作用。
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原则,强调培养人的责任感、义务意识和忠诚品质。
后来,他又进一步发展了“性命学说”,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天性和生命力,使其达到个体全面发展的境界。
4. 孟子学派的传承和发展:孟子的学说在其后的历史上不
断传承和发展。
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荀子、程朱理学等都对孟子的学说进行了解读和发展。
他们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社会需求,进一步完善了孟子的学说,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流派和学术体系。
《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的发展情况简析
《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
的发展情况简析
《孟子》和《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代表作品,它们在诸子散文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它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
孟子主张性善论,强调人性本善,认为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可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完善。
《孟子》的散文风格以雄辩、犀利、富有感染力著称,其语言简练明快,善于运用比喻、类推等修辞手法,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庄子及其弟子的著作为主。
庄子追求自由、无为、逍遥的境界,倡导人们超越世俗的束缚,回归自然本真。
《庄子》的散文风格以奇幻、夸张、幽默、富有想象力而著称,其文章结构灵活多变,语言生动形象,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而言,《孟子》和《庄子》在诸子散文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们不仅展示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体系,而且在文学形式和表达方式上具有独特的创新性。
这两部作品的出现丰富了诸子散文的内涵,为后世文学和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家思想是最为重要和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之一。
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而有影响力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这是一个混乱动荡的时期,社会秩序崩溃,诸侯割据乱世。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在这个时候提出了他的思想,力图通过道德伦理来恢复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孔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在孔子之后,儒家的思想逐渐发展,形成了后来的儒家经典和学派。
其中最重要的是《论语》和《孟子》两部经典著作。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强调德行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成为后来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儒家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官方思想,并在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儒家强调家庭伦理和家族观念,提倡孝道和家族纽带的重要性。
这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纪律非常关键。
其次,儒家思想对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和智慧,提倡“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强调知识的力量和学术的重要性。
同时,儒家思想对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
儒家提倡君主制度,主张君主应该具备德行和贤能,以德治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儒家思想还对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强调追求道德美德和道德修养,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家庭伦理、教育与知识、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构建,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导读
《孟子》导读《孟子》导读写作背景从春秋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即由领土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转化。
到了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
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道、墨、法、兵、纵横诸家都竭力宣扬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
孟子从30岁到44岁这段时间,主要的活动是收徒讲学,宣扬儒家学说。
44岁时,孟子便带领着学生开始周游列国,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
他先后到了齐、宋、滕、魏、鲁等国。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各国诸侯互相兼并的战国时代,各国统治者只讲争霸争利,怎么会相信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学说呢?孟子在实践中不断碰壁之后,“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内容提要《孟子》一书是“拟圣而作”,它既吸收《论语》中的精华,也接受了《大学》、《中庸》的一些特点。
在《孟子》一书中,反映最突出的是仁义思想,提出“王道”主张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深化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性善论”的伦理观。
理学家朱熹在《礼记》中取出《大学》和《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于是《孟子》的地位更加提高了。
后世研究和注释《孟子》的著作很多,其中重要的有三部,即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和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
以上三部书各有特色,都是研究《孟子》一书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孟子》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以推行“仁政”的事迹,文章以问对、答辩方式展开,以驳论为主要的论证方法。
七篇互相独立,“言近而旨远”。
全书35000字,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不仅是一部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是古代一部优秀的散文集。
思想内涵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充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孟子》一书的简介
《孟子》一书的简介《孟子》简介《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
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直到清末都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谓《孟子》七篇由孟轲自作,赵岐《孟子题辞》曰:“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又曰:“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弟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着书七篇。
”此亦主孟子自撰。
清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是,且曰:“《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
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
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其人其书概述
孟子其人其书概述孟子是儒家的第二号人物,是“圣人”孔子之后的“亚圣”,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如孔子讲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而孟子不仅有许多“不忍人之心”,还有“说大人则藐之”的无畏气魄,孟子的言论为儒家创造了许多“闪光点”。
2月11日下午,是国学大讲堂诸子百家的“孟子月”,我讲了一堂《孟子其人其书概述》,课后对原课件修改补充,发博以就教于各位老师。
一、孟子的生平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关于孟子的详细材料留存很少,不仅我们见到的孟子画像是后人所作,就是孟子的出生年代,也是后人推算的,比较公认的生存年代为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民间称其享年84岁,与享年73岁的孔子同为古代长寿之人。
有考证说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因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
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司马迁说:“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
宣王不能用,适梁。
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二、孟子对后世的影响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汉书·楚元王传赞》说:“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
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
”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
比较儒家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有许多相同之处。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孔子的思想学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才被确立为百家之首,期间经历大约400多年时间。
《孟子》的评价
《孟子》的评价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认为是孟子及其学派的代表作品。
它记录了孟子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孟子》的一些评价:
1.思想精深:《孟子》集中了孟子的精辟思想,对仁义道德、政治理论、教育观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经典之作。
2.理论立足:《孟子》系统地阐述了孟子的理论体系,包括天命观、性善论、政治理想等,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言简意赅:《孟子》语言简练、意蕴深刻,通俗易懂,使得其思想能够被广泛传播和理解。
4.教化作用:《孟子》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还融合了许多寓言故事和典故,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对后世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5.继承创新:孟子在继承了孔子思想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不少创新和发展,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丰富和深化。
6.价值观念:《孟子》强调仁义道德、仁爱之道,提倡“为政以德”,主张通过教育和治理来实现社会和谐。
总的来说,《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广泛认为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文化遗产。
孟子简介和生平事迹概括(孟子经典语录代表作品有哪些)
孟子简介和生平事迹概括(孟子经典语录代表作品有哪些)(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孟子简介和生平事迹概括(孟子经典语录代表作品有哪些)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
论述先秦诸子文章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色
论述先秦诸子文章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色先秦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议论、论说为主的散文作品,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
从先秦说理文发展的过程来看,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具有鲜明的文体特色:(1)第一阶段: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产生于春秋战国之交。
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
《论语》是纯语录体散文,记录的多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只言片语,往往有观点而无论据,但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散文主要的形态。
《老子》主要是老子自撰,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探讨的是玄妙的形而上学问题,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散文的另一形态。
《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
《墨子》始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是在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
(2)第二阶段:对话式论辩文和寓言体,产生于战国中期。
以《孟子》、《庄子》为代表。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
《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
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
《庄子》对对话体有所突破,开始向专题论文过渡。
(3)第三阶段,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产生于战国末期。
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
《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
荀、韩之文,往往是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复杂而严谨,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
《孟子》两篇时代背景
《孟子》两篇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大的变革。
孟子处于各国新兴封建势力先后进行变法的战国中期。
据《史记•孟轲荀列传》载:“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强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子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孟子称颂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世,主张“法先王”,行“王道”、“仁政”。
在列国纷争和人民斗争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孟子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的看法,强调统治者应重视人民的作用,这在当时有一定进步性。
《孟子》的简介
《孟子》的简介
《孟子》是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
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孟子与弟子之间关于政治、教育、伦理等方面的对话和问答,以较为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其文气磅礴,语言犀利,逻辑严密,具有极高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同时,《孟子》中的许多篇章如《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也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孟子》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政治、文化、伦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也对于我们的人生观、价值
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阅读《孟子》,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更可以启迪心灵,提升自我修养。
孟子的仁政与国家发展
孟子的仁政与国家发展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孟子的研究心得深刻而丰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孟子的仁政与国家发展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孟子的仁政孟子强调仁政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为本,通过仁政来治理国家。
仁政是一种以仁爱为核心的政治理念,体现了对人民的关怀和尊重。
首先,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成为人民的楷模。
他强调君主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和感召人民。
只有君主本身具备仁爱之心,才能激发人民的善良之情。
其次,孟子主张以仁政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该关心人民的生活,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强调君主应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将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
他主张通过减轻税收负担、推行教育改革等手段来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最后,孟子强调仁政的目标是实现天下大同。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天下为忧,以天下为家,不分国界和种族来关心人民。
孟子提出了“天下为公”的理念,主张各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互相尊重和包容。
只有实现天下大同,才能实现国家的和谐与发展。
二、孟子的国家发展观孟子对国家发展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国家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政治制度、经济繁荣和文化的繁荣。
首先,孟子主张建立良好的政治制度。
他认为君主应该推行仁政,建立以仁爱为核心的政治制度。
这种制度能够保障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孟子主张君主应该尊重人民的意愿,听取人民的声音,建立起民主的决策机制。
其次,孟子强调经济的繁荣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他认为国家应该鼓励农业生产,提倡商业发展。
孟子主张通过减轻税收负担、推行公平的贸易政策等手段来促进经济的繁荣。
他认为经济的繁荣能够带来人民的富裕和国家的强盛。
最后,孟子注重文化的繁荣对国家的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国家应该注重教育的发展,培养人民的道德修养和智慧。
孟子主张推行以仁爱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民的善良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孟子中的孟子思想研究
孟子中的孟子思想研究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提出的思想和主张被称为孟子思想。
在历史上,孟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被认为是儒家传统中最重要的一个流派之一。
本文将探讨孟子思想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对当代的影响。
一、孟子思想的发展历程孟子的思想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早期,中期和晚期。
在他早期的著作中,主要关注个体的道德行为和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中期,他强调了人性中天赋的善良属性,以及社会和政治制度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
晚期,孟子更加强调了人类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不同社会层次之间的关系。
二、孟子思想的主要特点1. 以仁爱为核心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天赋的仁爱和良知是人类最求的境界。
他将“仁爱”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表示人类应该追求的境界。
而“仁”则是孟子将仁爱理念具体化的一个概念,它是一种道德情感,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2. 政治伦理思想孟子的政治伦理学认为,天下之事无难者,唯人之难为。
在他看来,社会和政治制度对个体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孟子提出了“天子之道,轻财重义;诸侯之道,轻生重名;士之道,轻死重义;庶人之道,轻利重义”的思想,认为不同阶层应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 规范行为孟子提倡人们应该尽可能的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且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他认为只有在追求正确的目标时,伦理行为和个人优良品德才能得以施展。
三、孟子思想对当代的影响孟子的思想对当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安排涉及到个人行为和礼仪的配置,个人品德的塑造,以及观念的形成等方面,孟子的思想在这些方面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作为一名现代人,我们应该学习并运用孟子的思想,将之融入我们的生活中,从而推动社会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
《孟子》简介及概要
《孟子》简介及概要《孟子》,语录体散文集,孟轲及其弟子万章著,记录孟子与其弟子们的活动和言论。
全书原11篇,现存7篇,共261章。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唯心主义的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注释本甚多,主要有赵岐《孟子章句》、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及近人杨伯峻《孟子译注》等。
孟子的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仁政论。
仁政论在经济方面的内容是“井田制”。
在井田制度下,“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提出恒产恒心论。
他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
并进而由“恒产”描写出一幅理想的图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匆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一图景的描写,在《孟子》书中凡三见,内容大同小异,《尽心上》说,这是周文王时候的制度。
它反映出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使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的封建小农经济;也具有村公社授田制的色彩。
它主张在“黎民不饥不寒”的条件下,进行“孝悌”的教化,以家庭的长幼有序来促使社会秩序的稳定。
同时,这也是孟子所向往的“以德服人”的“先王之道”的理想。
孟子反对所谓“暴君汙吏必慢其经界”,即“为田开阡陌封疆”。
他提出了“正经界”的主张,并把这说成是施行仁政的首要任务。
他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这种主张的实际内容,是要使贵族保存封土,维持世禄,所谓“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认为,只顾“君之仓廪实,府库充”,而不管人民的疾苦,国君只顾享乐而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样,上下的阶级矛盾尖锐,劳动力逃亡,老百姓“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消除这种社会危机的办法,只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矣。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资料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富多彩,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
《左传》擅长战争描写,它不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的因素等内容。
《曹刿论战》和《秦晋肴之战》等篇,都写得非常出色。
《国语》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
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传》,然而它有的叙事比《左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就是这样。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例如写唐且出使秦国,唐且与秦王谈起“布衣之怒”,秦王轻淡的说,布衣之怒不过“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且慷慨陈词:“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说完,拔剑而起,这一番慷慨豪壮的言辞,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凌人盛气。
《战国策》中的纵横家辩士,还擅长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论证,象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等成语故事,都出自《战国策》。
《左传》和《战国策》对后世的散文家有着深刻影响。
司马迁的《史记》,曾经大量采用这两书的材料,并汲取了它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汉代贾谊、晁错等人的政论文章,其雄辩风格得之于这两书也很多。
历代史书的编撰,以至唐宋散文家的记叙文,在语言和表现方法上,也都受到先秦散文的影响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文体备。
”(《文史通义·诗教上》)说战国时文章已变尽,未必符合实际,但后世的所有文体都能在战国散文中找到先例或萌芽则是无疑的。
先秦说理散文不仅标志着说量议论文体的成熟,而且也包孕了寓言、小说等因素。
之深远,苏、张之纵横,《韩非》之排奡,《荀》、《吕》之平易,皆为后世文章之祖。
《孟子》五章
课文讲解
环:围。 夫:发语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也:发语词,判断句的标志。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武器。 革:皮制甲衣。 坚:坚固。 利:锐利。 米粟:粮食。 委:抛弃。 去:离开。
课文讲解
课文讲解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 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 稷,则变置。
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 时,都要立坛祭祀 “社”、“稷”,所以,“社稷” 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丘:众。
课文讲解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 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课文讲解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域,限制。以,用。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固国:巩固国防。 威:建立威信。 道:治国之道 畔:同“叛”,背叛。 之至:达到极点。 顺:服从。
讲孟子的书
讲孟子的书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是由战国时期的孟子及其弟子编写而成。
这部书主要包括七篇,分别是《离娄上》、《滕文公上》、《滕文公下》、《公孙丑上》、《公孙丑下》、《梁惠王上》和《梁惠王下》。
以下是《孟子》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1. 仁政:孟子强调君主应该实行仁政,关心百姓的疾苦,使百姓安居乐业。
他认为天下之事,无非仁义之道,君王应该效法上古圣贤,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2. 性善论: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只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恶行。
他以“性善论”为基础,强调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返本归真,发挥其善良的天性。
3. 王道:孟子主张君王应该遵循“王道”来治理国家。
王道是一种合乎道义和伦理的统治方式,通过仁爱和正义来取得百姓的拥护,而不是依赖武力或权谋。
4. 臣道:同时,孟子也强调臣子有责任规劝君王,提醒君王要以德治国,遵循仁义之道。
他认为臣子应该坚持仁义原则,有义务对君王进行规劝,以防止君王走向错误的道路。
5. 反对墨子:在书中,孟子还与墨子进行了一些辩论,表达了对墨子思想的批判,特别是关于兼爱和非攻的观点。
孟子认为,墨子的理念在某些方面过于理想主义,并非切实可行。
总体来说,孟子的思想强调仁政、性善、王道和臣道,对后来的儒家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发展概述
作者:蒋曼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第23期
摘要:孟子和孔子的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历代文人学者对《孟子》研究倾注了很大的心血,使孟子的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并通过多种方式,影响、渗透于中华民族政治、经济、哲学、伦理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尤其是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孟子》; 孟子 ; 发展
中图分类号:I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285-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与孔子的学说被称为“孔孟之道”,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我国古代好多学者都曾在《孟子》研究上花了很大的气力,要么为之注疏,要么就为它考辨,或者因之发挥,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仅研究《孟子》的专书专着就近三百种之多。
可见《孟子》受重视的程度。
本文主要从历代学者对其的研究和《孟子》所体现的孟子思想方面进行的概括总结。
一、历代对《孟子》的研究及其发展
战国时期是《孟子》研究的萌发时期。
作为开孟子研究先河的荀子在他的《非十二子》中指责子思、孟子“子思唱之,孟柯和之,世俗之沟犹臀儒谁灌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弓为兹厚于后世。
是则子思、孟柯罪也。
”这是荀子对孟子的批判。
战国是《孟子》的初成时期,是对《孟子》研究的开始。
两汉时期是《孟子》的研究的初昌。
《孟子》章句之学始于此时。
较早的有扬雄的《孟子》注,清人王仁俊辑有《孟子刘向注》一卷,《后汉书·儒林传》载东汉人程曾有《孟子章句》。
此外,《隋书·经籍志》着录有郑玄《孟子注》、刘熙《孟子注》各七卷,高诱《吕氏春秋·序》亦自言“正《孟子章句》”之事,三者均有清人辑本多种。
今传汉人注《孟子》仅赵岐一家,其《孟子章句》大体以训诂名物为主,间亦及于义理阐发,是研究汉代孟学的珍贵资料。
魏晋至唐时期《孟子》研究开始衰落。
研究成果甚少。
北魏《元昭墓志》日:“识总指途,并驱孔孟”等等。
唐代孟学成果主要有陆善经的《孟子注》、张镒的《孟子音义》、丁公着的《孟子手音》、林慎思的《续孟子》和刘轲的《翼孟》。
到中唐的韩愈,非常推崇孟子,他认为孟子是儒家正统派的代表。
他说:“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至今学者尚知尊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向无孟氏,则皆服左枉而言侏离矣”。
从韩愈对《孟子》的推崇程度,就可以看出《孟子》在当时的地位,以及他对后来人的影响。
宋代是《孟子》研究的鼎盛时期。
研究的方式大致采取注疏、传说、考辨三种方式。
宋之注疏首推孙奭撰的《孟子音义》两卷,这本书是在张镒和丁公二人的基础上校定的。
南宋的朱熹在《孟子》研究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他的《孟子集注》简明精赅,是很重要的《孟子》注本。
宋代以“传说”方式研究《孟子》较早的是苏辙的《孟子解》,有二十四章。
其后有张九成的《孟子传》和《孟子解》。
对《孟子》的考辨有司马光的《疑孟》一卷,继而有金履祥《孟子集注考证》七卷。
元明时期是《孟子》研究的过渡时期。
朱熹的《集注》在这时影响相当的大,所以元代文人对《孟子》的研究多步朱熹的后尘。
所以著作多没有什么新意。
尚可一提的有朱公迁的《四书通旨》,此书研究形式比较新颖,它取“四书”之文,条理清晰,以类相从,共分九十八门,每门之中又以语意相近者联缀排列,然后辨别异同,而且标明立言宗旨。
明代关于《孟子》的研究在考证方面出现了一些专著,如薛应旗的《四书人物考》和陈禹谟《别本四书名物考》等等,这些著作一方面留给后人参考,一方面揭开了清代考据的序幕。
清代是研究《孟子》的复盛时期。
黄宗羲作了《孟子师说》共二卷。
乾嘉之际,于《孟子》研究有较深造诣的是戴、周、崔三大家。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对理、天道、性、才、仁义、礼智、诚、权等问题采取答问的方式繁征博引,分条辨析,但在说解中融入大量的自身思想。
所以范希曾说:“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三卷,抉摘宋明理学之蔽,卓然自成一家言,其意不在专释《孟子》。
”周广业的《孟子四考》,包括“逸文考”、“异本考”、“古注考”、“出处时地考”共四个部分,其考核详实,论证充分,不少成为了定论。
所以后来人研究《孟子》常常征引。
崔述的《孟子事实录》,上卷记载了孟子在邹、适梁、游齐;下卷则记载了孟子由宋归邹之滕至鲁,还以《孟子》本文映证。
除了这三人外,还有一部影响比较大,可以与赵岐的《章句》、朱熹的《集注》相提并論的著作,那就是焦循的《孟子正义》三十卷,这是一部汇萃百家之说,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力作。
这本书以赵岐的《章词》为基础,考核比较精细,资料相当丰富,可以说是集历代《孟子》研究之大成。
范希曾在《书目答问补正》中云:“清儒注《孟子》,焦书最完善。
”。
总之每个时期对《孟子》的研究都有其侧重点,自战国时代以荀子对孟子思想的批判为开端,两汉时期以名物训诂与思想辩驳并重,魏晋至隋唐则偏重音义注释,宋、元、明更偏重义理阐发。
而清代孟学承在偏重考据的基础上,义理阐释等方面亦异彩纷呈,硕果累累。
而且历代对《孟子》的研究状况是不平衡的,但其总的发展趋势是渐次向上,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
二、《孟子》中孟子的主要思想
(一)“性善”论
孔子曾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但他并没有具体论证人性的善恶问题。
孟子则发展了孔子的人性思想,初步建立了完善的人性论学说。
孟子的“性善”论以天赋“四端”立论。
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所讲的“四端”,就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开端、萌芽,是人成
为圣人的起点或可能,而不是道德的完备。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四端”有如人体的四肢,是生而具有的,不是后天外加于人的。
“四端”即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能”、“良知”。
仁义礼智的“四端”是生而具有,是无需凭藉经验的天赋道德。
孟子强调人性是善的,如果按照人性去做,就可以成为一个善人。
至于有些人不善良,不能归罪于他的本性,而是因为他没有按照人的本性去做。
(二)“仁政”学说
孟子发展和改造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的理论,提出了“仁政”学说。
其理论基础就是他的“性善”论。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诸掌。
”“不忍人之政”,即仁政也。
孟子的政治学说还带有民权的意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之视民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种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也是从他的性善论上生出来的。
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通过文人学者从不同方面对《孟子》进行的大量研究,使孟子的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影响、渗透于中华民族政治、经济、哲学、伦理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尤其是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李中华.《中国人学思想史》.
刘斌.齐鲁学刊,历代《孟子》研究概观.
赵庆伟.孟学的演进及其时代特色,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刘瑾辉.清代《孟子》考据学综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