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生平概述
孟子的资料《孟子》介绍
孟子的资料《孟子》介绍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父名激,母邹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被尊称为亚圣。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就学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生平阅历孟子像(20张)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父名激,母仉氏。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因而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
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不敢去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韩诗外传》载有孟母“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孟母“三迁”和“去齐”等故事。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有一种说法是,孟子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孟子出生时子思已逝世三十载。
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
孟子生平经历
孟子生平经历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经孟子而发扬光大,长期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
孟子从小学儒习礼,十五岁入学,“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
约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孟子在邹鲁一带收徒讲学,门生数百人。
孟子生活的时代,各国诸侯最盛行的学术是兵家、法家。
面对诸侯间的争战,孟子怀着救民于水火的救世理想,肩负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
游说梁(魏)、齐、宋、滕、鲁等国。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继位,恢复“稷下学宫”,成为政治咨询、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
于是,孟子再度前往齐国,被齐宣王聘为客卿。
孟子作品风格《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例如“许行”一章(《滕文公》上)首先问明许行一切生活资料的来源,以见社会分工的必要;再进而论治天下之不可耕且为,列举尧、舜、禹、稷所以不暇躬耕之故;然后斥责陈相背师说而学许行之道为用夷变夏,“下乔木而入于幽谷”。
声色俱厉,气盛言宜。
又如“好辩”一章(《滕文公》下)历述唐虞三代以来一治一乱之故,而以辟杨、墨的邪说自比于禹抑洪水,周公兼夷狄、驱猛兽,孔子作《春秋》。
又如“齐桓晋文”一间(《梁惠王》上)问齐宣王之所大欲,“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自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铺张扬厉,几乎和纵横策士抵掌而谈的风趣相仿佛。
其次是善设机巧,引人入觳,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躲避。
例如上述一章,孟子怪齐王为何“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之后,即紧接“王请度之”。
但不待齐王回答,即又进而诘问:“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逼使齐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孟子个人生平简历
孟子个人生平简历中国古代的著名的儒学家除了孔子还有一名孟子,你们了解他的生平经历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孟子个人生平简历”,供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孟子个人生平简历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父名激,母邹氏。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生平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拜孔子之孙孔汲的门人为师时姓曾名参(孔子亦有徒名曰曾参,即曾子),后更改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孔汲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想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孟子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思,战国时期中国的一位伟大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并成为儒家学派的基石。
本文将对孟子的生平事迹、思想观点和影响进行介绍。
一、生平事迹孟子出生于鲁国(今山东省东部),流传下来的记载有限,但他的学识卓越和影响力不可忽视。
据记载,孟子年轻时广泛游历各国,积极寻求各种思想理论的真理,并与许多学者和政治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他的远见和学术贡献在当时很受尊重。
二、孟子的思想观点1. 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备了与生俱来的良善品质。
他坚信,只要人们遵循道义,并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就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2. 天命论:孟子主张“天命”,即相信个人的存在和发展是上天所赐予的责任和使命。
他提倡人们要正视自己所在的社会角色,并以此为基础追求个人的完善和大义。
3. 仁义道德:孟子强调人们应该按照仁义道德行事,以推动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持。
他认为仁义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个人和社会互动的核心价值观。
4. 君子修养:孟子强调君子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准则,并以身作则,影响他人成为善良和正直的人。
5. 民主思想:孟子提倡民主思想,主张君主要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顺应人民的期望和需求,从而实现和谐统治。
三、孟子的影响孟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教育、伦理和社会体系等各个领域。
他的理念和原则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部分,对后代儒家学者和其他思想家的发展和演变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
孟子的教育观念也对中国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倡导培养并尊重每个人的天赋和人性,重视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的作用。
他提出“百孔九窍”的理论,强调教育要全面培养学生的智力、情感和品德,注重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孟子人物分析
孟子人物分析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的重要人物,也是孔子的学生之一。
孟子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的政治、伦理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孟子的人物特点和思想进行分析,以了解他对古代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贡献。
一、孟子的背景和生平孟子名轲,字子思,相传出生在鲁国(今山东省)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
他自小聪明好学,广泛涉猎各种知识。
在孔子的推动下,孟子投身于官场并致力于教育改革和社会治理。
二、孟子的人物特点1. 散达温和:孟子性格温和、和善,待人宽厚。
他喜欢结交各种人才,即使是贫穷或地位低下的人也能得到他的关注和尊重。
2. 热衷于教育:孟子深信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改善社会的关键。
他提倡举办学校、公开招生、普及教育,并主张政府承担教育责任。
3. 强调仁爱:孟子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仁爱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性本善,通过培养内心的仁爱之心,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4. 主张中庸:孟子非常推崇中庸之道,即追求适度和平衡。
他认为在各个领域的思想和行为上都应该遵循中庸之道,以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孟子的思想贡献1. 人性本善: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具备善良的品性。
他通过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提倡发挥人性的善良本性,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2. 君臣关系:孟子提出了君臣关系中的“仁政”理念。
他认为君主应当以仁爱为本,关心百姓的福祉,并通过实施良好的政策和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3. 社会关系:孟子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亲情、友情和慈善。
他强调社会成员之间互助合作的重要性,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共荣。
4. 教育改革:孟子主张改革教育制度,普及教育。
他认为教育不仅应该培养人才,还应该教育人们的道德和品德,使他们成为具有仁爱之心的公民。
四、孟子的影响和启示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以及后来的政治、伦理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的资料
孟子的资料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被尊称为“孟子”是因为他的名字在《尚书》中被后来的编辑误写为“子舆”。
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之一。
他的思想主张影响深远,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 孟子的生平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他的父亲是孟康,是邹国的人。
他在年少时就丧父,但仍然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对学习非常执着,师从于孔子,并成为其最杰出的弟子之一。
根据记载,孟子曾游历多个国家,传播儒家思想,并担任过多个国家的官职。
2. 孟子的思想2.1. 仁爱思想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爱思想,他认为人类天生具备善良和仁爱的本性,在人道关系中应该发扬光大。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关心和帮助,并以仁爱来构建社会秩序。
孟子认为政府的职责是保障人民的生活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他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强调君主应当以人民为重,理应为人民的利益而努力。
2.2. 教育思想孟子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的重要手段。
他提出了“用心之道”和“教化之道”,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他主张要根据学生的天性和特点来进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孟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社会政治思想孟子对社会政治问题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政府应该以仁爱为核心,以德治国。
他主张君主应该尽其职责,为人民谋福利,摒弃专权、残暴和贪婪。
他还提出了“王道”和“废黜政权”的思想,认为君主如果不合乎仁义之道,就应该被废黜而由更合适的人来执政。
3. 孟子的影响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仁爱思想成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和政治制度。
孟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孟子概述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
孟母断织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
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 也 ,呼而 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 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 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 矣。 (见《韩诗外传》卷九)
买东家豚肉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
“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 其母自悔失言。曰:“吾怀妊是子,席 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 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 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见
孟子概述
第一讲
一、身世 二、母教 三、受业 四、授徒 五、游历 六、著述
一:孟子的身世
孟子,名轲, 字子舆,邹国人。 是战国时期著名 的思想家、教育 家、政治家,是 继孔子之后儒家 重要的代表人物。
被称为“亚圣”。
孟子
孟子的生卒年
关于孟子的生平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一般认
为其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享 年84岁。这个时间正好是战国时代的中期。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由于资料的缺乏,对孟子的生卒年,还有其他 的不同说法。如清· 魏源《孟子年表》中认为: “公元前385年——公元前289年),享年97 岁。但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
四:授 徒
孟子和孔子一样,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从30岁
左右,便开始收徒讲学。 孟子周游列国,学生很多。“后车数十乘,从 者数百人。” 《孟子》:“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五:游 历
孟子大约45岁之前,就开始了各国之行。曾
见孟子。
关于孟子的生平故事汇总
三一文库()〔关于孟子的生平故事汇总〕导语: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思想的大家。
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孟子生平故事的作文素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谢谢!▲【名人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称为"亚圣"。
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
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有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
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
《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关于孟子的7个成语故事】▲1、孟母三迁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古代贤者之首孟子
古代贤者之首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孟子”。
作为中国古代贤者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孟子的生平、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孟子简介孟子出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现今山东省),他的父亲是一位名叫孟饭的贫穷公务员。
年少时孟子家境贫寒,但他拥有极大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能力,通过勤奋努力,终于得以进入齐国的学宫学习。
二、孟子的思想孟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道德伦理和政治治理方面。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堕落。
他提倡“性善论”,并主张人们通过修养提升自己,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孟子的主要思想可以归纳为“仁政”,他认为只有通过仁爱的治理方式,才能使国家治理得当,社会和谐稳定。
他强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成为一个仁爱和慈善的榜样,通过道德感化来统治。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兼爱”和“民贵君轻”的观点,他认为君主应当广泛关注民众的福祉,并将其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他主张君主应该倾听民意,与民众保持紧密联系,并且在执政时要慎重权力的使用。
三、孟子的影响孟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孟子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教育和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次,孟子的思想在政治方面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的仁政理念,为后世的政治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理政产生了指导作用。
再次,孟子的人文关怀和仁爱观念,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孟子的思想鼓励人们关注他人的福祉,提倡勤劳、诚实和道德规范,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孟子作为古代贤者之首,通过他深刻的思想和广泛的影响,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思想和观念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关于孟子的简介资料
关于孟子的简介资料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人物生平早年受教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
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他的老师孟子没有讲他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
”其受业于何人,自汉代以来颇有争议,一是认为师从子思,一是师从子上,一是师从子思之门人。
朱熹云:“私,犹窃也。
淑,善也。
李氏以为方言是也。
人,谓子思之徒也。
”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而且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子思的父亲孔鲤(孔子的儿子)生卒年,鲁缪公的在位时间进行推算,孟子受业于子思是难以成立的。
由此看来,孟子师从子思之门人较为妥贴。
关于孟子的父亲更加缺乏资料,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认为孟子“宿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样,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孟母教子的故事,史书上记载颇多,孟母的言传身教对孟子成为“亚圣”具有巨大的作用。
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
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生平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生平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生平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称其为“亚圣”。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生平,希望大家喜欢!孟子的生平简介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见解。
孟子主张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认为君主应以民为本。
孟子还效仿孔子游历各国,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得到推行,但最后并没有成功。
孟子的生平遭遇与孔子比较相似,一生都在求学、教学和周游列国中度过,最后都没能得到君主认可,大展宏图。
孟子有很多著名的作品,如《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被收入了初中的语文教科书中,而《寡人之于国也》也被收到高中的语文教科书中。
相传孟子小时候父亲早逝,母亲没有改嫁,为了孟子能成才,孟母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
最初,母子二人住在墓地边上,孟子就跟邻居的孩子一起学办丧事,跪拜、大哭。
孟母很是不满,于是将家搬到了市集,孟子学起了商人做生意吆喝。
孟母只好带着孟子换了一个地方,那里边上有人杀猪宰羊,孟子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
于是孟母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这次搬到了学堂附近,从此孟子学习礼仪知识,孟母这才满意地留下,这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的人性论众所周知,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孟子是主张性善论的,他相信人性本善,对人性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
孟子把性善论当做他的最重要的学术思想四端的出发点,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他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如果看到别人有为难、有人受苦就会想要帮助他,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品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禽兽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自发形成的,是人天生就具有的美德。
比如,一个人孝敬父母、尊敬老人,不是因为他们是长辈,比自己的年纪大,而是自己心中对他们有崇敬之心,自然而然地就想去那么做。
人天生就具有向善的本能的。
孟子的生平
孟子的生平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
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
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
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孟子的作品风格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史记》说: “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孔之道: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
《论语》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完全相同。
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
孟子资料
旁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
”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故事梗概:孟子(5张)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激励、奋进的话,但学会正确对待苦难更有现实的意义,毕竟,苦难不是幸事,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起的。
孟子生平简介
▪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中国 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著名儒家代 表人物之一。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 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人 (今山东邹城东南)。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 (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 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 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 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 “人”为本,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 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先王因 为有怜恤别人的心情,这就有怜恤别人的政治了。 凭着怜恤别人的心情来实施怜恤别人的政治,治 理天下可以像转运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的容易。 我所以说每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的,道理就在 于:譬如现在有人突然地看到一个小孩要跌到井 里去了,任何人都会有惊骇同情的心情。这种心 情的产生,不是为着要来和这小孩的爹娘攀结交 情,不是为着要在乡里朋友中间博取名誉,也不 是厌恶那小孩的哭声才如此的。从这里看来,一 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个人;如果 没有羞耻之心,简直不是个人;如果没有推让之 心,简直不是个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 是个人。
8)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
孟子论辩的原因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圣王不 作,诸侯放恣(zi),处士横议,杨朱、墨 翟之言盈天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 距诐(bi)行(偏激的行为),放淫辞, 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有恒产者有恒心
▪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 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 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曰:「有复於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 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 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 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 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 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 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 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 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於掌。
孟子的资料
孟子的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车,又称孟轲,世称孟子。
他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因其学说与思想被称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一。
孟子出生在齐国,幼年时失去父亲,由母亲抚养长大。
他非常聪明并勤奋好学,很早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智和品德。
据说他曾经亲自到各地访问名师,学习各种学说,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
孟子的学说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天生就具备良善和道德的本性,只是需要教育和修养的引导才能将其发扬光大。
他主张“性善论”,强调人的善良本性不会因为境遇的恶劣而改变,只是需要正确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来培养。
孟子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呼吁君主和政府要以仁爱和道德为原则来治理国家和处理政务。
他主张“王道”,即君主应当以仁爱和慈悲的心态来对待百姓,以民众的福祉为己任。
他认为君主和民众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
孟子的思想对后来中国的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说被儒家学派广泛传承,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核心之一。
他的著作《孟子》被誉为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启发和影响。
孟子简介和生平事迹概括(孟子经典语录代表作品有哪些)
孟子简介和生平事迹概括(孟子经典语录代表作品有哪些)(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孟子简介和生平事迹概括(孟子经典语录代表作品有哪些)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
经典历史人物素材(孟子)
经典历史人物素材(孟子)孟子生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古代被尊为“亚圣”。
他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孟子童年孟子家庭贫困,三岁丧父,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
是母亲仉氏把他抚养成人。
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三迁择邻”的故事,说的是孟母为了给孟子选择一个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不怕麻烦地搬了三次家,最后搬到学宫附近。
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读书。
“断机教子”的故事说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孟子,把织好的布剪断,并说:读书就跟织布一样,不能间断,不然会前功尽弃。
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孟子青少年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
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孟子晚年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
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
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
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
最后,孟子来到膝国,膝国太子对孟子的“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在膝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
遗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
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
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
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
孟子名言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生平概述转自:孟子传承网 日期:2012年10月3日一 孟子生平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
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邹国的邹兴乡(今邹城市城北二十五华里的的凫村,亦称傅村、富村,古称孟儒里、邹儒里;今凫村的孟子故宅犹在)。
卒于公元前289年(周赧王二十六年)周历正月十五日,即夏历十一月十五日,享年84岁。
仲子治丧,孟子与夫人合葬于四基山麓,是日正值“冬至”,邹人因哭孟子而废贺冬之礼,遂以成俗。
孟子的身世,首先要追溯到鲁国的开国之君鲁公,鲁公名伯禽,是周公旦之子。
武王伐纣胜利后,继天子位,是历史上的周朝。
武王继位后大封群臣,封其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周公旦不就封,要扶佐武王处理朝政,使其子伯禽就封于鲁,是为鲁公。
鲁公的第八代是为鲁庄公,庄公有三弟,“长曰庆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庆父后为孟氏也”,可见孟子是鲁国国君之同宗。
如果再往上追溯,周武王是黄帝的后裔,又可以说孟子也是黄帝的同宗子孙。
孟子的一生大体分五个阶段;(一)幼年受益于母教孟母“三迁之教”,“断织教子”为孟子摆脱了世俗的不良影响,为他后来成才,铺平了道路。
(二)求学阶段孟子通过“私淑诸人”,广泛学习“百家之长”,使自己的学识达到了“可为人师”的程度。
(三)讲学阶段大约在三十岁左右(公元前343年左右),孟子就效仿孔子,以个人名义,开办学宫,招收弟子,讲学传道,抚育英才。
(四)游说诸侯阶段孟子办学,虽然弟子盈门,能够宣扬儒家学说,并由他发展了“仁政”思想,但是影响力度较小,收效不大。
要想做到卓有成效的“宣道救世”,必须要说服那些握有实权的国君们,特别是那些好战的国君们,实行“仁政”也要靠他们,因此孟子产生了周游列国的想法。
周游列国,既可直接向国君们宣讲儒家学说和“仁政”思想,为自己的“仁政”思想,找到一个“试验基地”,又可以带着弟子们游说讲学,让弟子们直接接触社会,直接向社会学习,以便迅速增长才干,这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孟子决心做下去。
(五)著书立说阶段尽管孟子和他的弟子们,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周游列国,游说诸侯,还是不能力挽狂澜,让诸侯们放弃争霸,实行仁政。
孟子坚信孔孟的学说是正确的,总有一天会被仁人智士所接受,总有一天会变成社会实践,所以写下了光辉的《孟子》七篇留传万世。
从《孟子》七篇的字里行间明显看出:孟子是名副其实的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二 孟母三迁孟子幼年受益于母教。
370年),全靠母亲仉氏的手工劳动、纺纱织布维持母子生活,受益于母亲的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孟子走上了成材之路。
孟母“三迁教子”的典故。
据《列女传·母仪篇》中记载:“孟母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嘻戏为墓间之事,涌跃筑埋。
”由于孟子家靠近墓地,经常有送葬的人群路过其门前到墓地上举行葬礼,孟子感到很好玩,就学照做葬礼的游戏,孟母见了,认为不是好兆头,这样的环境,让孩子学那些世俗的东面,不但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还会败坏其品德,“此非所以居子也”,所以就决定迁居,孟子不解的问:妈妈,为什么要搬家?孟母说:再不搬家将来你只能替人家办丧事了。
孟母第二次迁居到现在的庙户营村。
当时的庙户营村是一处较繁华的集镇,是一个客贾集聚、行商叫卖、讨价还价、尔虞我诈、熙熙攘攘的闹市。
在这里,孟子每天看到的是商贩们的叫卖活动,不想孟子在做游戏时,又学起商贩们的活动来,高声叫喊着“上好的猪肉,一斤三十文……”。
孟母又觉得这里也不是理想的住地,“此非所以居子也”。
又决定三迁,孟子惊奇地问:妈妈,为什么又要搬家?孟母说:不搬家你将来只能去杀猪了。
这次孟母经过慎重考虑,找到一个学宫附近的房子,住了下来。
这所学宫位于邹县城(今为邹城市)南门崇教门外路东,当时是孔子的第三代孙孔伋(字子思)在这里设学宫讲学,后人称“子思书院”。
孟子在这里听到的是朗朗读书声,看到的是习礼作乐的活动,即《列女传·母仪篇》中说的“嘻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子也就跟着学起来,什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以说乎……”,孟母听了感到很欣慰,“此真可以居子矣”,认为终于找到了理想的住地,就在这里定居下来。
后来又把孟子送入学宫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传承孔子儒学的伟大圣人。
孟母“三迁教子”的典故,它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是无形的,是不可忽视的。
孟母深明此理,用“三迁教子”的行动,给孟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孟子后来成为“圣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故清雍正元年邹县知事、敕授文林部于斐在《三迁志•序》中说:“向非宣献三迁之教,虽为天下所生以传道之人,纵有出类拔萃之资,而混然中处于邪说横行之天下,欲不为所惑岂不甚难哉!”对孟母三迁之教给予高度评价。
“三迁之教”,为孟子摆脱了世俗的不良影响,选择了学宫旁的良好学习环境。
为孟子后来成材,铺平了道路。
三 断织教子断织教子,说的是孟母在三迁之后,又发现孟子对学习不感兴趣时所采取的“教子”措施。
这一断然措施让孟子“惧”又“服”,从此旦夕勤学不息,为最终成为圣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孟子在学宫学习期间,有一天不到放学的时间孟子回到家,孟母正在织机上织布,经询问知其是逃学,孟母很生气。
当着他的面,拿起剪刀把织机上的经线全部剪断,使她多日的辛勤劳动毁于一旦。
孟子惊恐不解地问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孟母指着织机上被剪断了的纱线说:“你不好好学习,就像被剪断的纱线一样,最终成为废物”。
沉默了一会,孟母压抑着心中的气愤,语重心长地对孟子说: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把线剪断就不能织成布了;读书也和织布一样,要靠持之以恒的努力,不能间断和逃学,才能获得渊博的学问。
你逃学就必然学无所成……。
孟母采用“断织教子”的行动,是孟母在新环境下对孟子教育的措施,也是孟母至爱的又一种表现形式。
孟母不以仅仅为孟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而满足,还在时时刻刻地仔细观察孟子的学习情况,所以才能在孟子提前下学回家这样的“小事”上发现问题。
当问知孟子是逃学回家之后采取的断然断织措施,不能不使孟子受到空前的震动,因为对于孟母母子来说,织布几乎是唯一的生活来源,果断地断织,就意味着断掉了生活来源,这能不使孟子震动吗!就在孟子“震动”未醒的时候,孟母又用浅明的道理和语重心长的话语教育孟子,真是可怜圣母心。
没有断织的断然行动,不足以在孟子思想上引起强烈的震动,不用“以物喻人”的方式,就不便讲清道理,不讲清道理就不能使孟子心悦诚服的知过必改,这是多么完整、生动的教子典范!孟子就是这样,幼年受益于母亲“有效”的教育,以至最终成为圣人。
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母爱是伟大的,母教的影响是深远的,孟母“三迁教子”、“断织教子”的典故,不仅在我国成为千古传颂、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在海外各国也被广为传颂,成为海内外后人效仿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孟母为我们开创了千古流芳的先例,我们应该效仿孟母教子的精神,开创既适合我们的孩子,又行之有效地教育方法,使我们的孩子们早日成才。
四 对子守信孟母不但时时处处对孟子严格要求,而且自己也特别注意以身作则、言而有信,为孟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有一次从东面邻居家传来猪的惨叫声,孟子问:猪为什么这样叫?孟母回答:是邻居家在杀猪。
问:杀猪干什么?孟母随口回答说:他们杀猪我买肉给你吃。
话一出口,孟母自觉失言,原本是哄孩子的话,根本没想买肉,因为从其经济条件来看,也真没条件买肉吃。
孟母深知:做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教育作用,要让孩子诚实守信,做父母的就不能“言而无信”,用假话来哄骗孩子。
所以尽管母子的生活很艰辛,还是真的买了肉给孟子吃。
孟母对子守信,言传身教的作法,为孟子后来成为圣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这一事例中,我们深切地理解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
对孩子是否守信,本来是件家庭生活中的小事,但和“信”字联系起来,就是为“人母”的原则大事。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离开“诚信”,一个人将无立足插锥之地。
家长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是楷模和榜样,一言一行对孩子们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长不注重对孩子们“守信”,特别是“哄”孩子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听话,“编点瞎话”或“作点承诺”事后也不打算对现,这种“小事”可能谁都有过,人们往往“不以为然”。
其实就是这些“不以为然”的小事,在孩子们的心灵中可能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以至影响到孩子们的成长和道德观念。
孟母深明这个道理,尽管家庭生活有一定的困难,无力买肉餐子,为了“知而不欺,教而有信”还是真的买了肉做给孟子吃。
这就在孟子的心灵深处种下了一棵“诚信”的种子,以至后来,在孟子思想上开出了灿烂的“诚信”之花。
孟子在滕文公句上第四章中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把“信”字列为人论的标准之一,可见其对“信”字的重视程度。
因此“朋友有信”就成为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内容。
今天,我们从孟母的时代向前跨越了两千多年,“诚信”还有用吗?我们的回答:有用,而且是无处不用,它将永远是我们“为人处事”发展人际关系的根本。
可以说:任何时候,办任何事情,离开诚信,就会滑到“骗子”的边缘,就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就一事无成!五 私淑诸人孟子勤学苦读最后成名,除了受益于母教之外,老师的传授应该是功不可没。
谁是孟子的老师呢?又是怎样培养出“一代圣贤”的呢?现在找不到确切的史料记载;《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孟轲,邹人也,受业于子思的门人。
”刘向在《列女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孟子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名儒。
”刘向的记载,学者们从子思的生、卒年、月和孟子的出生年、月的差距上予以否定。
因为子思的卒年和孟子的生年至少差三十多年,不可能成为师事关系,这个“时间差”是确切的,为大多数学者认同,因而“师事子思”的说法被否定。
剩下的就只有《史记》的说法。
那么这个门人是谁?是子思的那一代门人?现在还是“千古不解”之迷。
所以,我们只有在《孟子》中从孟子自己的叙述来寻求答案。
孟子在《离娄章句下》第二十二章中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古代对没有从师又非常崇拜的贤人,自称为其“私淑弟子”。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孟子是向他所崇拜的许多贤人学习的。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学成才。
那么这“诸人”又都是谁呢?从孟子特别崇拜孔子这一点上来看,首选就应该是孔子,孟子说:“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又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孟子把孔子看得至高无上,由于年代上的原因,虽“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作其“私淑弟子”是理所当然的。
再从孟子维护和发展了孔子学说,在《孟子》中又多次引用孔子的论述,足可以证明:孟子是孔子名副其实的“私淑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