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选讲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选讲

常识判断题

《论语》中的君子多与小人相对,以德言而不以位言。

修己安人是儒家之学的实践主题。牟宗三认为“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是儒家内圣的特点。而“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求无异于得也。”则是外王的特点。

《孟子》是十三经之一。《孟子》不在十三经之列。(×)《孟子》不在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之中(×)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收《孟子集注》于其中。

《四书》与《新四书》、《五经》与《新五经》,既体现了儒学的历史性与时代性。也体现了儒学的历久弥新。

新四书:《荀子》、《礼记》、《论语》、《孟子》。

新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周易》。《尔雅》虽是字书却列入了儒家的十三经。

《孟子》全书包括七篇,每篇的篇名都是根据于主题的。(×)(篇名取自文章最开头的几个字,没有什么特别寓意)

《孝经》也是儒家的十三经之一。

《新四书》与《新五经》的出现,体现了儒学是一成不变的。(×) 孟子的篇名都是根据讨论的主题而拟定的。(×)

孟子突破了孔子圣人学的规模和尺度。“圣之时者”之“时”,其本意是“时髦”、“入时”。

孟子并没有赋以君、父、夫绝对权威。从孟子始君、父、夫开始有了

绝对的权威,为“三纲”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义利之辨、君子小人之辨、夷夏辨是儒家的三大辩争。“闻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是夷夏辩的文化源头,但多被误读了。

义利之辨与君子小人之辨常常交合在一起,严义利之辨是儒家的一贯原则。

“闻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体现了孟子的民族歧视。(×)仁义忠信是孟子所说的人爵。(×)仁义忠信即是孟子所说的天爵。孟子的仁政,符合于孟子的人性论。孟子的性善说是孟子仁政论的理论支持。

儒家之学,从学理上而言,可以从体用二维来讨论。体用不离是儒家之道的特点。

选择题

1、《孟子》的作者:孟子非一人所作,至少万章参与,孟子为主,晚年所作,故思想比较系统,成熟。

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篇章命名特点:孟子以篇首之文辞术语为篇名,而非以全篇的主题定名。《孟子》多以人名为篇名,但亦是以篇首的人名定名,而非通篇只论其人。

在儒家思想史上的特殊地位。

2、孟子对孔子的颂扬,集大成者,圣之时者。

3、孟子对“圣人”的历史地位,是否有过,规矩与人伦之至。“和

圣”(柳下惠)“清圣”(伯夷)与“时圣”“任圣”(伊尹)的代表人物。全知全能,圣人无过。(×)圣人,人伦之至。圣人与常人为同类。圣人与我心同,理同。百世之师(世世代代可以为师)。尧舜其犹病诸(道德高尚的人也会感到有所不及)。圣人不论是非(×)。

4、浩然正气的确解与误解。

A:其体量巨大,能以柔克刚。(×道)B:“仁者无敌于天下”,可以知浩然正气之所在。C:其“至大至刚”是对正义道德的极力肯定。D:集义所生E:能以柔克刚之意。(×道)

5、是否孟子的解释原则( ABDEF)

A:以意逆志 B:知人论世 C:信而好古 D: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E:知道F:尚友古人 G:得意忘言 E:深造自得。

6、儒家经典常识有( ABEFG)

A:《四书五经》 B:《十三经》 C:《坛经》佛教 D:《南华经》道家E:《易经》F:《孝经》 G:《礼记》 I:《抱朴子》道家葛洪

J:《老子》道家

7、儒家之道与他道

A:经为常道 B:道不可离 C: 人能弘道 D:道在日用 E:兼爱非攻墨家F:道不可道道家H: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I:道含常道与变道,常道为经而变道为权。K:道在知其不可奈何。 M:道体兼用 N:仁人与道可以互训 O:道则高矣美矣 P:道易简,易知,易行

简答题

1、孟子的四端

孟子的“四端”,即仁义礼智四端,分别是恻隐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这是人皆有之的,构成的孟子性善论的重要支撑。

2、孟子的仁政学说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孟子外王的学说。主张以德治国,以德立国,君王也有善心。制民以产,民无恒心,民为贵,君为轻。其理论根基仍是性善论,道德是最能服人心的力量。用法来治国,会以暴易暴,留下更长远的祸根。孟子继承孔子的政德说又在儒家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

孟子的仁政学说,从性善论的角度出发,同样先天即有善心。从仁心到仁政,必制民以产,必轻徭薄税,必仁民爱物。仁政必不争土地,以德服人。若行仁政,则得天下易如反掌。仁政,是国家之福,人民之福。以之战,则可无敌于天下。仁政,把道德作为最重要的手段。有理想化的特征。是一种儒家的乌托邦。故称为道德理想主义。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常以此作为政权的合法性。并以此为标榜。孟子鄙弃战争,鄙弃利益至上。仁义不仅是仁政的出发点,也是仁政的归宿。事实上,孟子的仁政,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实现过。

3、君子有三乐:“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

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

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亲情之乐,修

养之乐,情,德,业,志。

简述

1、说说孟子的道学思想?

道一:受到孔子道二说的启发,在与滕文公的对话中,孟子提出了支撑他的性善论的“道一”说:“世子疑吾言手?夫道ー而已矣。”

道一说,包含四个意涵:

首先是以同释一。孟子认为人性之同善,故“孟子言必称尧舜”。事实上,孟子也称禹、稷、颜回、曾子,子思同道,人同有四端,此为以同释一

其次,以仁释一。伯夷、伊尹、柳下惠之所行趋于仁。

其三,以合释一。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其四,以揆释一。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孟子的一,已不是表达数量多少的具体数字,而是哲学概念、逻辑概念的抽象的一,是融多为一。

道一说最后完成了对儒家道论的历史突破,哲学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