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孟子——孟子其人其事
孟子全文及译文
孟子全文及译文《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子全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孟子的故事简短
孟子的故事简短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思,鲁国(今山东省临沂市)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一生致力于教育和政治改革,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等重要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他的求学时期。
据传记载,孟子少年时就读于私塾,非常勤奋好学,对经典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曾说,“孩提时代,俯仰之间,非学无以立,非志无以达,今也学矣。
”这句话表明了孟子对学习的重视和对志向的坚定。
在孟子的一生中,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还积极参与社会改革。
他曾多次奔走于列国之间,劝说各国君主推行仁政,实行民生改革。
他提出了“王道”、“仁政”等重要思想,主张君主应当以仁义之心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
孟子的这些言论和行动,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他的“性善论”了。
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得恶劣。
他提出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曲学而成性也。
”这句话表明了孟子对人性的理解和对教育的重视。
他认为,只有通过艰苦的学习和修炼,才能使人的本性得以发挥,成就一番伟业。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性恶论”,他指出人性固然本善,但也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和恶劣环境的影响,导致人性的扭曲和恶化。
他主张要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引导人们远离恶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总的来说,孟子的故事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他个人生平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宝贵遗产。
他的思想和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道德的价值,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
愿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孟子的思想精神,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孟子的生平故事汇总
三一文库()〔关于孟子的生平故事汇总〕导语: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思想的大家。
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孟子生平故事的作文素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谢谢!▲【名人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称为"亚圣"。
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
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有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
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
《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关于孟子的7个成语故事】▲1、孟母三迁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孟子的生平经历以及小故事简短20字
孟子的生平经历以及小故事一、引言孟子,名轲,字子思,鲁国人,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生平以及一些小故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他的认识,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和行为。
二、孟子的生平经历 1. 出生和家庭背景孟子生于鲁国(现山东省南部)一个贫苦农家,家境贫寒,但世代都是儒者。
2. 学习经历他早年即执意求学,得到了父亲的支持。
在孟子少年时代,孟子家境贫寒,也认真学习,致力于修养和学问。
3. 游说列国孟子年轻时受尽家庭贫困之苦,深感社会不公,因此外出游说列国,劝诫各国君王以仁治国,恢复封建礼教,废除暴政,安抚百姓。
4. 学术成就孟子博学多才,精通史、诗、仪、乐、道、德等方面的学问,一生坚持“非礼不动”的观点,对推动儒家思想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孟子的小故事 1. 杏林先生孟子年轻时,曾拜访杏林先生莊周,向他请教学问,在莊周的影响下,孟子开始接触道家思想,并在后来的学术生涯中受到很大影响。
2. 断桥孟子曾路过齐国的断桥,发现桥上有人在修补桥缝,孟子为之叹息,比喻国家君臣关系,称赞齐景公的政治。
3. 棋友论道孟子曾对弈,不图挑战对手,而是寻求对弈的意义,并将人生意义与下棋对弈相提并论,深刻道出人生哲理。
四、个人观点和深入理解我个人深刻认识到,孟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且在他的生平和小故事中,也体现了他对社会、政治和人生的思考和观点。
他的成就和故事都深刻地启发了我,让我对待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五、总结和回顾通过对孟子生平经历以及小故事的了解,我们不仅能够窥见古代儒家思想的魅力,也能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和行为。
他的生平和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道理。
在知识的格式上,以上内容将会被详细展开,以全面而且有深度地揭示孟子的生平经历以及小故事。
孟子,名轲,字子思,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生平以及一些小故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他的认识,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和行为。
古代贤者之首孟子
古代贤者之首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孟子”。
作为中国古代贤者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孟子的生平、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孟子简介孟子出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现今山东省),他的父亲是一位名叫孟饭的贫穷公务员。
年少时孟子家境贫寒,但他拥有极大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能力,通过勤奋努力,终于得以进入齐国的学宫学习。
二、孟子的思想孟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道德伦理和政治治理方面。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堕落。
他提倡“性善论”,并主张人们通过修养提升自己,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孟子的主要思想可以归纳为“仁政”,他认为只有通过仁爱的治理方式,才能使国家治理得当,社会和谐稳定。
他强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成为一个仁爱和慈善的榜样,通过道德感化来统治。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兼爱”和“民贵君轻”的观点,他认为君主应当广泛关注民众的福祉,并将其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他主张君主应该倾听民意,与民众保持紧密联系,并且在执政时要慎重权力的使用。
三、孟子的影响孟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孟子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教育和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次,孟子的思想在政治方面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的仁政理念,为后世的政治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理政产生了指导作用。
再次,孟子的人文关怀和仁爱观念,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孟子的思想鼓励人们关注他人的福祉,提倡勤劳、诚实和道德规范,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孟子作为古代贤者之首,通过他深刻的思想和广泛的影响,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思想和观念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孟子的生平经历以及小故事简短20字
孟子的生平经历以及小故事简短20字孟子的生平经历及其故事孟子,名轲,字子思,古代中国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人类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为您介绍孟子的生平经历,并通过一些小故事来展示他的智慧和慈悲。
1. 出生和家庭背景孟子于公元前372年出生在中国鲁国的一个贫穷的家庭。
他的父亲孟饼是一个不起眼的底层人物,但却是个有道德观念的人。
正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孟子受到了尊重和善良的教育,从小就对人们的困境和社会不公感到痛心。
2. 学术追求孟子十分聪明,很早就展示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他曾拜访了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学者老子,并向他学习道德和人类的本质。
之后,孟子结识了一位叫做游子西的学者,并成为他的学生。
在游子西的引导下,孟子开始全职从事教育事业,并在各地游说,传播他的思想。
3. 政治活动作为一个思想家,孟子不仅仅只是在学术领域发表观点,他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努力为人民谋福祉。
孟子曾与齐国国君晏婴面谈,希望能够劝说他放弃削弱鲁国的计划。
而当时,鲁国正处于威胁之中,丧失了自由和尊严。
孟子通过他的辩才和智慧成功地劝说了晏婴,使他改变了主意。
4. 孟母三迁孟子的故事中,有一个家庭故事——孟母三迁。
据说,当孟子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的家庭住在一个贫穷的村庄。
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孟子的母亲决定搬家到一个教育资源更好的地方。
然而,一次又一次地,这个地方都不能满足孟子母亲的要求。
他们搬到了离家最近的地方,这里的教育环境更好,孟子得以接受更好的教育。
5. 慈悲和仁爱孟子强调仁爱和慈悲的重要性。
据说,有一次孟子路过一座墓地,他看到一个老妇人哭泣,他问她为什么哭泣。
老妇人回答说她的丈夫死去了,而她无力给他一个合适的葬礼。
孟子立即帮助了她,并为她丈夫举办了盛大的葬礼。
这个小故事展示了孟子对人性的理解和对弱者的关怀。
6. 总结通过孟子的生平经历和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性的真实理解和他为改善社会状况所做的努力。
亚圣孟子的成长故事
亚圣孟子的成长故事战国时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你知道所少?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儒家亚圣孟子的成长故事孟子的母亲有见识又懂得如何教育子女。
她深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着名的孟母三迁成为后世传颂的故事。
据说,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墓地附近。
墓地里每天都有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挖坟掘土。
孟子觉得特有意思,也常学着他们的样子拿着小铁锹挖土坑玩。
孟母一心想使儿子成为好读书、有学问的人。
她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成长,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
集市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行商坐贾高声叫卖,炫耀着各自的商品。
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闲逛,对商人的叫卖声很感兴趣。
他每天都学着他们的样子,随便抓起一样东西在那里喊叫、喧闹。
这种环境对孩子更没有什么好影响了,于是孟母又把家搬到学宫附近居住。
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很多有学问、懂礼仪的读书人。
在学宫文化气氛的熏陶下,孟子也整天在家读书演礼。
孟母看到这种情况,知道选对了地方,非常高兴,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并不用功,见此情景,孟母很是焦急。
有一次,孟子从学堂回来,孟母正在织布。
孟母问:“你近来学习怎么样?”“还跟以前一样,不好不坏。
”孟子洋洋得意地说。
孟母很生气,举起一把刀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
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织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连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
孟母语重心长地说:“学习就跟织布一样,布断了再接不起来,学习不时时用功,不常常温故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
”从此,孟子牢记母亲的话,起早贪黑,刻苦攻读。
大约在十五六岁时,孟子离开邹国,到鲁国求学。
鲁国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家乡,这里儒学发达。
学习中,孟子对孔子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立志毕生从事儒家学说的研究。
孔子有个孙子名叫子思,是当时的儒学大师。
孟子对子思非常崇拜,但当时子思已经去世,于是孟子就拜子思的门人为师。
孟子后来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历史名人孟子的八则故事
三一文库()〔历史名人孟子的八则故事〕导语: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的名人故事,欢迎查阅,谢谢。
孟子的典故:孟母三迁【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
”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故事梗概】: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逝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
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表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放松对儿子的严加管教。
孟子有哪些故事
人们常说,君子善养浩然之气。这句话就是孟子说的,被记录在孟子与他最得意最看重的学生公孙丑的对话之中。
在这段对话中,孟子用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来教育自己的学生不要想着不劳而获,不要动歪门邪道的心思,要有浩然正气,一个人的思维格局要非常广阔,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提升自己的境界。君子要把时间用在提升内在的修养上,因为表面的仁义之举是没有用的,因为如果一个人仅仅是想着如何做好事,如何与人为善是不行的,这样就是作秀,但是自己的内心得不到满足,不能真心实意,心悦诚服的做这些事,那也算的上是真正的君子,而且自己也会厌倦的。
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是儒家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孟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孟子的故事
某一天,孟子看到他的妻子一个坐在屋里,坐姿很是不雅,伸开两腿那么坐着。孟子看到之后很不高兴,就去告诉他的妈妈,说:我的妻子也不懂礼仪了,我要休了她。孟子的母亲说:为什么?孟子说:我看到她伸开腿坐着。他母亲又问:你怎么知道?孟子说:我亲眼所见,岂能有假?孟子的母亲就说:原来是这样啊,那是你没礼貌,而不是你妻子没礼仪。没看到《礼记》上是怎么说的吗?你要进屋的时候,要先问问,屋里有谁在。要进厅堂的时候,你要故意弄出一点声音让里面的人知道你来了。讲要进屋的时候,你的眼睛要往下看,不能到处张望。这样才能让里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为你的到来有所准备。现在你到你妻子的房间里去,不敲门,不弄出声音,她根本不知道你来了,所以她才没有准备,才会让你看到她伸开腿坐着的样子。所以说,是因为你的失礼,才会让你碰见她没礼仪的形象。孟子听了,感觉她说得很有道理,从此以后,就再也不敢休妻了。
虽然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但是这对于提高人的修为,对个人的修心养性还是很有帮助的。
《孟子》全文
《孟子》全文《孟子》全文及译注在线读前言孔子所创的儒家学说,一百多年后,由于孟子的继承和发展而变得更丰富了,更系统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苑囿里,终于长成了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省邹县)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80年前后,在世八十多年。
其父早逝,他从小得力于母亲教导和环境熏陶,热爱学习毫不松懈。
一生崇拜孔子,自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他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可说是得到孔子学说的真传。
学成之后,面对百家纷争、天下征战的局面,他一方面与杨、墨诸家学说激烈论战,一方面亲率弟子游历宋、滕、齐、梁诸国,向他们阐述“仁政”主张。
由于当时“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他的主张显然不合时宜,被人视为“迂阔于事”,遭到诸侯的拒绝。
于是他更重于设帐授徒,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人生一大乐趣。
到了晚年更是专心于著述讲学,写成传世的重要著作《孟子》七篇。
关于《孟子》的作者,历来有争论,一说是孟子自著,一说是其弟子共同记述。
我们还是同意《史记·孟荀列传》中的说法:“(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即是说,孟子与其弟子共同参与了著述。
从全书思想内容和论辩风格的一致性来说,孟子亲自执笔的可能性更大些,至少他也是个润色审订者。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而又有较大发展。
他的“仁”主要体现在政治上,主张通过施行“仁政”去统一天下。
具体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制民之产”,即让百姓有一份固定的田产,让他们不饥不寒,养生丧死而无憾。
二是“与民同乐”,要统治者注意民心向背,体恤民意,赢得民心。
三是“谨庠序之教”,建立人伦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孟子认为“仁政”的核心是“保民”,只有施行“仁政”才能无敌于天下。
这种主张在当时未能行得通,但却为后世有为的统治者提供了治国的基本方略,因此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统治者多为人民的生存条件着想,对残害百姓的君王,他痛加指斥,认为可废可弑。
孟子简介和生平事迹概括(孟子经典语录代表作品有哪些)
孟子简介和生平事迹概括(孟子经典语录代表作品有哪些)(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孟子简介和生平事迹概括(孟子经典语录代表作品有哪些)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
孟子中的故事
孟子中的故事孟子,名轲,字子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亚圣”。
他的一生致力于教育和政治改革,提出了“性善论”、“性恶论”等重要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孟子》一书中,不仅有他的思想观点,还有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既展现了孟子的风采,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在《孟子》中,有一则关于“梁惠王问曰”和“孟子对曰”的故事。
梁惠王问孟子说,“古之君子,其言也善,其行也善,其容顏也善,其所好也善,其所惡也善,其所畏也善,其所欲也善。
今君子之言也善,其行也善,其容顏也善,其所好也善,其所惡也善,其所畏也善,其所欲也善,而民不顺者,何也?”孟子对曰,“主也欲善而民不顺者,何也?不好古之善也。
君子言善而民不听者,何也?不好古之善也。
主也欲善而民不顺者,何也?主也好利而民好生也。
主也欲善而民不顺者,何也?主也好安而民好利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君子不仅要自己做到善,还要引导民众向善,要以身作则,做一个好的表率。
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人们往往在利益、安逸和生存之间徘徊,难以做到完全向善。
另外,在《孟子》中还有一则关于“孟子见梁惠王”和“孟子见梁惠王”的故事。
梁惠王问孟子说,“古之人,其言有之,其行有之,其将有之,其政有之。
今之时也,其言有之,其行有之,其将有之,其政有之,而民不从也,何也?”孟子对曰,“主欲民之从也,何也?民之所好也,主之所好也。
今主之所好也,利也;民之所好也,利也。
主之所恶也,害也;民之所恶也,害也。
主之所畏也,危也;民之所畏也,危也。
主之所欲也,安也;民之所欲也,安也。
主欲民之从也,何也?民之所好也,主之所好也,利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君主要想让民众顺从自己,首先要让自己的行为和言论符合民众的利益和愿望,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
同时也反映了领导者对民众的引导和影响力,只有真正站在民众的立场上,才能获得民众的信任和拥护。
总的来说,《孟子》中的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孟子的风采和智慧,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道理。
孟子章节原文与解析
孟子章节原文与解析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是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誉为“第二位古代圣贤”,他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孟子学派”,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篇文章将介绍孟子不同章节的原文,并进行相关的解析。
第一章:尽心篇孟子曰:"孝弟者,其为仁之本与!"解析:这句话是孟子进行了关于"仁"和"孝弟"的论述,认为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是实践仁德的基本根据。
第二章:公孙丑下篇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析:孟子在这一章中表达了他的人性观点,认为人性最初是善良的,但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人们的行为和个性会有所差异。
第三章:尽义篇"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恐不胜之。
’舜曰:‘攘其右,则宗东门乎;击其左,则宗西门乎。
’"解析:这是孟子引用了传说中的尧舜对话,论述了治理国家和平衡利益的重要性。
第四章:均田篇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解析: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于学习和教育的态度,强调了持之以恒、不懈的精神追求。
第五章:公冶长篇孟子曰:"性之善也,道也,性之恶也,乱也。
"解析:孟子在这一章中总结了他的人性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有善良和道德的一面,也有冲突和混乱的一面。
第六章:梁惠王篇"梁惠王曰:‘卫君好色,吕不韦曰:“何故不斥之?”曰:以其智有限也。
”"解析:这是孟子在梁惠王面前引用了一个历史典故,用来说明智慧和才干的重要性。
第七章:尽心上篇孟子曰:"人之贵孝乎!叔向欲见孟子,孟子不见,叔向曰:“孟子之德如此其子亦将复孝于其子;其德不如此其子亦将复孝于其父。
"解析:这段对话揭示了孟子对于孝顺的重要性的看法,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本身对孝行不尽责任,那么他的子孙也不会具备孝心。
历史初中历史名人介绍:研究孟子的思想
历史初中历史名人介绍:研究孟子的思想研究孟子的思想一、初识孟子人类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着许多伟大的历史名人。
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智慧和思想,影响着后世的发展。
其中,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是备受赞誉的一位重要名人。
他以其深刻的思想理论和与时俱进的社会观念,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并研究孟子的思想。
二、背景与生平1. 孟子简介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车,战国时期著名学者、政治家、教育家。
他来自齐国安德城(今山东省曹县)附近一个贫寒农家出身,却凭借其过人才智逐渐成为当时社会上崇尚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2. 孔子以后再传儒学作为孔子之后传承儒学思想的重要人物,孟子在推广和发展儒家思想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不仅继承孔子的思想,更在其基础上加以拓展,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和治国理政原则。
三、孟子思想的核心理念1. 君臣关系孟子提出君王与臣民之间有着一种合作共赢的关系。
他认为君主应以德治国,并行仁政,而臣民则要忠诚守法,才能保持社会秩序稳定。
2. 人性论述相较于儒家学派中另一位重要思想家荀子对人性持悲观态度的观点,孟子则积极向善地评价了人性。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备良好道德潜质。
只是这种善良道德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发挥作用。
3. "天命论"孟子主张"天命论"即相信天意决定了统治者是否得到“天命”,失去天命者将失去权力统治。
他通过这样的理论来支持并维护君主专制体制,强调君王必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四、思想对后世影响1. 形成儒家经典孟子的思想主张被整理成篇,并与《大学》、《中庸》和《论语》共同构成了后来称为四书五经的基石,成为中国历代学子必读的圣贤之书。
2. 对社会伦理观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孟子提出的人性善良论为后来社会伦理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推动儒家教育思想在社会中广泛传播,旨在培养有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才,进一步促进社会稳定与繁荣。
孟子的主要事迹
孟子的主要事迹嘿,今天咱们来聊聊孟子。
这孟子啊,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一生就像一部精彩绝伦的传奇故事。
孟子小时候可调皮了,和咱们小时候差不多。
他住的地方啊,离墓地不远,你猜怎么着?这小孟子啊,就天天跟着那些办丧事的人学,一会儿哭哭啼啼,一会儿模仿人家披麻戴孝,还学人家磕头呢,那小模样,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他妈妈一看,这可不行啊,这孩子要是天天在这墓地里混,那还得了。
于是,孟妈妈就决定搬家。
这次他们搬到了集市旁边。
集市那可热闹啦,人来人往,叫卖声此起彼伏。
小孟子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就开始学那些小商贩,天天吆喝着卖东西。
一会儿学屠夫拿着个树枝当刀,喊着:“卖肉啦,新鲜的肉!”一会儿又学卖菜的大妈喊:“青菜便宜卖啦!”他妈妈看到这情形,眉头一皱,心想这也不是个事儿啊,这孩子在这集市里就学些做生意的门道,哪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呢?于是,孟妈妈咬咬牙,又决定搬家。
这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学校里每天都能传来朗朗的读书声,还有那些彬彬有礼的学生进进出出。
小孟子呢,被这氛围感染了,也开始变得好学起来。
他每天都跑去学校外面听老师讲课,听那些大哥哥们背书,自己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学。
他妈妈看到这场景,可高兴了,心想:“这次可搬对地方了。
”孟子长大后啊,就开始到处传播他的思想。
他就像一个充满热情的传教士,想要把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告诉每一个人。
有一次,他去见梁惠王。
梁惠王就问他:“老头,你大老远跑来,能给我带来啥好处呢?”孟子一听,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来。
他说:“大王啊,你不能光想着有啥好处啊,你得关心关心你的百姓。
你要是对百姓好,让他们吃得饱、穿得暖,过上好日子,那你的国家自然就强大啦。
就像那池塘里的鱼,你得让水好,鱼才能活得好,要是水都脏了,鱼能不死吗?”梁惠王被他说得一愣一愣的,虽然嘴上没说啥,但心里其实也在琢磨孟子的话呢。
孟子还特别喜欢和别人辩论。
有一回,他和一个叫告子的人争论人性的问题。
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柳树,道德就像用柳树做的杯子,人性是可以被后天改变的。
孟子的故事
孟子的故事引言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主张以“仁政”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谐与正义。
本文将为您讲述孟子的一些著名故事,以便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与品格。
1. 孟子与自然孟子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并且尊重、敬畏自然的力量。
1.1 山中之雅有一次,孟子到山中游玩。
他看到一棵高大挺拔的松树,被风吹得门户大开。
有人问孟子,为什么这棵松树不怕风吹?孟子回答说:“因为它根扎于深沉的土地上,风无法将它吹倒。
就像人们应该根植于仁德,坚定自己的品格,才能在困难中挺立不倒。
”1.2 求雨有一年夏天,孟子所在的国家遭受干旱,农作物歉收。
孟子看到广场上的涓涓细流,想到“水润万物”的道理。
于是,他带领百姓一起向天祈求雨水。
祈福之后,果然下起了滂沱大雨,农田得到了急需的灌溉。
孟子从中明白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依赖。
2. 孟子与父母孟子强调家庭是培养人品和道德的地方,尊敬父母是他思想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2.1 敬父之义有一次,孟子被问及怎样尊敬父母。
他回答说:“敬父之义,不能先知而后行,应当先知先行。
”孟子强调要从内心尊敬和孝敬父母,替父母着想,做到心口一致。
2.2 孝顺父母的故事孟子的母亲去世后,他非常伤心。
有人劝他去剃发为僧,孟子坚决不同意。
他说:“始知育能事母者,至于哀能事母,岂负一离其劳也?吾岂以今日之举,故复祸焉,而教奸人以事其亲哉?”孟子坚信自己作为儿子,要尽自己所能来尊敬和侍奉父母,以传递孝顺的品德。
3. 孟子与仁政孟子的思想以仁政为核心,强调如何以合理的政策和方法来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3.1 三军之事有一天,孟子正在河边散步,他看到有人在河中捕鱼。
孟子问他为什么不使用合适的鱼篓,只用网捕鱼。
那个人回答说:“我只是为了自己能吃鱼。
”孟子听后,深思熟虑地说:“你不考虑其他人的需求,只顾自己的利益,这和治理国家也是一样的道理。
《孟子》简介
《孟子》简介阅读《孟子》,首先要了解孟子其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特点。
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影响甚大的儒者。
《孟子》一书虽然并非全由孟子所作,却也能够代表孟子本人的思想和风格。
孟子的生平事迹,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这篇列传,包括十几个人,始于孟子,终于墨子,是一篇战国学者的合传。
重点是孟子和荀卿二人。
司马迁对孟子尤其尊重,开头便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在这篇包括十几个人的列传中,司马迁独对孟子如此赞叹,可见他对孟子的重视,不同一般。
据这篇列传,孟子的生平事迹大致是:孟子,鲁国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为子思(孔子孙孔)的弟子(一说是再传弟子)。
他曾经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都没有成功。
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七篇,记录他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不管孟子是受业于子思,还是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他都算是孔子学说的嫡传,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
朱熹《中庸章句序》称孟子受学于子思,而子思受学于曾子。
曾子是孔门之学的重要继承者,《孟子》一书称述曾子之处也较多,说孟子之学源于曾子,也未尝不可。
孟子继承了孔门这一派的学术,到了战国时期,就不太符合社会实际了。
当时最合时宜的,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
孟子对这几家是深恶痛绝的。
尽管如此,孟子却无法转移当时的社会风气。
退而著书,实不得已。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
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
《孟子·滕文公上》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这话既包括了他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了他的政治思想。
孟子的哲学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他讲人性本善,是为他的仁政理论提供哲学上的依据。
这是对孔子仁政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
孟子讲人性本善,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起的。
关于孟子的历史事迹
关于孟子的历史事迹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身上有许多事迹值得我们深思,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关于孟子的历史事迹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1.孟子拜见齐宣王的故事孟子拜见齐宣王,问:“您曾经告诉庄暴说您爱好音乐,有这么回事吗?”齐宣王有些不好意思,只得据实说:“我并不是爱好古乐,只是爱好一般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只要您非常爱好音乐,那齐国便会富强了。
无论您爱好的是现在的音乐还是古代的音乐,它们都是一样的。
”齐宣王说:“先生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个道理吗?”孟子说:“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的快乐,和与大家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究竟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说:“当然是与大家一起欣赏音乐更为快乐。
”孟子说:“与少数人欣赏音乐快乐,和与多数人欣赏音乐快乐,究竟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说:“当然是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接着说:“那么就让我和您谈谈赏乐的道理吧!假如大王在这儿奏乐,老百姓听到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声音,却都愁眉苦脸,‘我们的国王这样爱好音乐,为什么我们却苦到这般地步呢?’原因就在于大王只图个人享乐,而不与百姓同乐。
但是,假如大王在这儿奏乐,老百姓全都眉开眼笑,‘我们的大王大概很快乐,要不怎么能够奏乐呢?’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国王与百姓能一同娱乐罢了。
所以,如果大王能与百姓同乐,就可使天下归附了。
”2.孟子和他的学生匡章孟子有一次和他的学生匡章一起谈论什么人可以称作廉洁之士。
匡章问孟子道:“陈仲子住在于陵,连续三天没有吃东西,也不向人讨要,以至于他耳朵失聪,眼睛也看不见东西了。
后来他在井边拿到一个被金龟子吃了大半的李子来吃了,耳朵才开始恢复听觉,眼睛才能看见东西。
他应该算是廉洁的人吧?”孟子听后,摇摇头说:“在齐国的士人中,我是很欣赏陈仲子的。
但我不赞同他是廉洁之士的观点,如果要推广陈仲子的作为,只有把所有人都变成蚯蚓后才能办到。
”“蚯蚓在地面上便吃干土,在地面下就喝泉水,这才是无求于人,廉洁之至。
历史名人孟子的故事汇总
历史名人孟子的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名人孟子的故事,欢迎查阅,谢谢。
历史名人孟子的故事篇11、孟母三迁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2、孟母断织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
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3、仁者无敌梁惠王说:“晋国是天下最强的国家,老丈你是知道的。
到了我这一代,东面战败于齐国,长子阵亡;西面丧失了七百里疆土给秦国;南面受辱于楚国。
孟子其人其书概述
孟子其人其书概述孟子是儒家的第二号人物,是“圣人”孔子之后的“亚圣”,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如孔子讲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而孟子不仅有许多“不忍人之心”,还有“说大人则藐之”的无畏气魄,孟子的言论为儒家创造了许多“闪光点”。
2月11日下午,是国学大讲堂诸子百家的“孟子月”,我讲了一堂《孟子其人其书概述》,课后对原课件修改补充,发博以就教于各位老师。
一、孟子的生平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关于孟子的详细材料留存很少,不仅我们见到的孟子画像是后人所作,就是孟子的出生年代,也是后人推算的,比较公认的生存年代为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民间称其享年84岁,与享年73岁的孔子同为古代长寿之人。
有考证说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因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
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司马迁说:“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
宣王不能用,适梁。
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二、孟子对后世的影响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汉书·楚元王传赞》说:“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
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
”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
比较儒家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有许多相同之处。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孔子的思想学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才被确立为百家之首,期间经历大约400多年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初识孟子——孟子其人其事
孟子(前372?---前289?)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县人)。
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母仉氏。
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由于有关孟子的故事中,大多只见其母,不见其父,所以多数人认为孟子早年丧父。
《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孟子从小立志学儒习礼,十五岁左右,他入学读书,“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
孟子怀着救民于水火的美好愿望,肩负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
他曾游说于梁(魏)、齐、宋、滕、鲁等国,但仁政理想未能实现。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继位,恢复了建于临淄城西的“稷下学宫”,一时间,汇集了上千名士,成为当时政治咨询、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
于是,孟子再次前往齐国,希望在这里能够实现他的理想。
齐宣王聘他为客卿。
在稷下学宫,孟子吸收各家所长,突破了孔子的思想局限,较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君仁臣义、尊贤使能、以民为本、统一天下等仁政理论。
这既是孟子从事政治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又是其思想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孟子的仁政主张曾使齐宣王受到一定鼓舞和赞赏,但齐王欲以武力称霸诸侯,与孟子产生了分歧。
由于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孟离开齐国返归故里。
回到邹国时,孟子已六十多岁,从此他不再出游,而是在家乡兴办学校,广收门徒,与万章、公孙丑等弟子答疑解难,编著《孟子》。
此书记述了他一生的主要言论、活动及其思想学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公元前289年冬至,孟子去世,享年84岁,葬于邹国境内(今邹城市城东北约12公里)的四基山西麓,即今孟子林。
邹国人因孟子去世十分悲痛,废除了在冬至日贺冬的习俗(“邹人因哭孟子而废贺冬之礼”)。
孟子去世后,经历代学者的推崇,逐步确立了儒学嫡系传人的地位,东汉赵岐首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之大才”。
元至顺元年(1330年),文宗皇帝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这是孟子始被封建朝廷尊封为“亚圣”。
从此,在中国历史上,“亚圣”便与孟子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孟子的代名词。
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鲁、邹、宋等国游说诸侯,终不被采用。
晚年退居讲学著述。
著有《孟子》一书,现存7篇。
他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百家争鸣高潮中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经孟子而发扬光大,长期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孟子休妻
选自《韩诗外传》。
原文为“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
”母曰:“何?”曰:“踞。
”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
”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
《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
将上堂,声必扬。
将入户,视必下。
’不掩人不备也。
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
”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
买肉啖子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
”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
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
”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孟母断织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