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经典作文素材:《中国古代名人先贤·圣贤诸子》亚圣—孟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素材:《中国古代名人先贤·圣贤诸子》亚圣—孟子

文章类别:语文教学

亚圣—孟子

(上)

孟子,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之一。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即今天的山东省邹县)。大约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加以激烈的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他本人出生于士阶层,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一生以学习孔子为志愿,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曾受业于孔子之嫡孙子思的弟子,子思和孟子之学,被后世称思孟学派,是儒家中的一个保守的唯心主义学派。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中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孟子的经历与孔子相似,曾是著名的游士,学成以后二十余年间,怀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

孟子目睹着战国七雄的霸权战争,心中升起人道主义的精神,企图在各诸侯国,推行自己仁政的政治主张。他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都想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遇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于是孟子退而聚众讲学,专心著书,在教学活动中孟子得到了很大的慰藉,他认为“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一大乐趣”。

晚年,他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的教育思想散见于《孟子》的各篇之中。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孟子的人生精神是十分丰富的,它是先秦中国古典文明孕育的绚丽结果,也是秦汉以后中国人生精神和民族性格发展的重要源泉。孟子的人生精神同先秦、秦汉,及秦汉以后其他思想思想学派的人文精神一道,共同构成中国民族精神,赖以建构和发展的宝贵资源。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认识,深刻地揭示了人生成长乃至民族、国家发展的一种特定规律。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说,人要生存,要有作为,要有出息,要敢于直面内忧外患,就要经历一番艰辛困苦的磨难,就要历经一番肉体至精神的人生锤炼。孟子这种忧患为生,自强不息的人生精神,也深刻的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发展。

应该说,忧患意识和自强意识,忧患精神和自强精神,一直以来都深深地渗透在中国文化精英的血脉中,渗透在中国的知识精英的血脉中,并扩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显著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

孟子“亚圣”的一生始终被战争所包围着,而这种战争成为了他民主政治思想,性善理论的缘起。通过硝烟四起的战争,孟子的一生及思想得到了真实的再现。相信,只有置身那诸子争鸣的动荡时代,才能真正领悟孟子思想的精髓。

(中)

孟子作为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儒家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即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即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的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和《中庸》合为“四书”,其实践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即1330年,孟子被加升为邹国亚圣公,以后才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他与孔子的思想主张合称谓“孔孟之道”。

孟子的“仁政”学说和他的教育思想,为几百年后的中国在封建王朝准备了思想武器和治国之道,并与孔子的思想一道,共同影响了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

孟子的思想表现出对人的注重和对人的评价的肯定,他的“性善论”,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强调个体理性自觉的“内发说。他对教育作用的阐述,对“大丈夫”理想人格的议论,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的见解,无不体现了对人的主观作用的提倡。

孟子思想对后世中华民族气节,民族精神的激发,崇高境界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启蒙作用。

山东邹城,这座有着三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人杰地灵,圣贤迭出,一代儒学大师—孟子的故居就坐落在这里。

孟子故居位于山东省南部,与孔子的故乡曲阜毗邻,很早就被人们合称为“邹鲁”。孔子和孟子作为中国历史中的“至圣”和“亚圣”,自古就广为人知。

孟子故居位于曲阜城南十三公里的凫村内偏西,这里是孟子的出生地。村内的东西大街为孟子故里街,路北座北向南为孟子故宅。现在存正殿一座,高5米,长11米,深7米,殿前一池,名曰“孟母池”。池西有一南北流向的小河,名白马河。过河上小桥西行,路南为“孟母故井”,井内壁为砖砌,直径约一米,石盖井口约0.6米,深2米,为孟母当年汲水之处,如今已经不复存在。

在孟子故里流传着“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故事,据文献记载,孟子三岁时父亲去世,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起初,他家居住在山东邹县城北,二十五里的马鞍山下,村名叫范村,村不远处有一片墓地,出殡的人常常从孟子的家门口经过,于是幼小的孟子就经过和邻居顽童学着埋坟头,哭丧,有时抢人家的供果吃。孟明看见了,认为住在这里不利于教养孩子,就把家搬到了邹县城国北部的庙户营。新居与市场为邻,这里街上相当繁华,市场上行商客贾,拍卖喧啸,还有江湖骗子瞒哄骗人。东部还住一个杀猪屠户。孟子受环境的影响,又去模仿商人的样子,有时还学着骗人,有时还学屠户的样子,整天嬉戏。孟母感到这里也不宜培养孩子,便又移居于“学宫之院”,即县城南门外子思书院旁。邻居的孩子都去上学,孟子嚷着也要去,孟母答应了儿子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