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说明地理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初中地理考试说明
2016年龙东地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地理学科考试说明一、指导思想初中地理结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属于水平性测试兼顾选拔功能,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初中学生在地理学科方面达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所规定的学业水平。
因此命题要强调基础性,突出地理学科特征,体现三维目标,落实新课程标准,促进地理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二、命题原则1.基础性原则。
立足基础,突出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学习方法的考核,考查初步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发展性原则。
强调能力立意,做到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让科学的命题对地理教学有着正确的导向功能,尽量减少靠死记硬背得分的试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为未来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基础。
3.科学性原则。
保证试题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必要的区分度。
试卷结构合理,内容科学严谨,试题难易适当,不出偏题、怪题和似是而非的题目,文字表述简洁规范,问题指向明确无歧义,地图图表清晰准确,参考答案简明扼要。
4.人文性原则。
坚持以学生为本,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思考答题,在答题中感悟地理。
三、命题依据1.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2.《2016年龙东地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地理学科考试说明》3.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共四册教材)和黑龙江省地理4.龙东地区初中地理教学实际四、考试范围与要求考试范围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四个部分。
(一)地球和地图1.地球与地球仪(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掌握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2020年通辽市初中地理结业考试考试说明
2020年通辽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地理按照通辽市教育局关于中考有关文件的规定,全市地理学科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安排在八年级进行,全市统一组织,成绩存档,待到九年级其他科目学业考试完成后,按卷面所得分数的50%计入中考总分。
从有利于中学地理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有利于地理学习评价改革和学生基本地理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等方面出发,充分发挥中考导向功能。
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编制通辽市初中毕业生地理学业考试说明。
一、命题依据及原则1. 命题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并结合教育部审定的现行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中图版和人教版《地理》教材的相同知识内容确定考查范围,并结合通辽市初中地理教学实际。
注重考查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现象、地理特征、空间规律、相互联系、因果关系、发展变化和形成过程等内容。
试题的命制要有利于初中教学的改革,有利于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有利于普通高中的招生和高中教学的改革。
探索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题型,发挥不同类型试题的功能,合理配置试卷的题型结构。
充分利用地图、阅读材料呈现试题内容,着重考查学生地理思维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注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突出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体会地理学习的价值。
有利于学科思想方法和知识结构体系构建,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
2.在选择试题素材时,注重反映地理环境及其要素的现状特征、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与发展趋势。
尽可能关注实事热点并贴近学生生活,适当增加家乡优秀文化、乡土地理的题材,试题素材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使考试过程有利于学生地理观念、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地理原因,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突出地理学科特点。
3.命题遵循基础性、科学性、导向性和实践性原则,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和要求进行试题设计,杜绝错题、偏题、怪题、尽量减少纯记忆性试题的比例,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原创试题比例要增加。
2024安徽新高考地理考试说明
2024安徽新高考地理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特征、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新高考背景下,地理学科的考试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侧重于对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旨在测试考生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程度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1. 地球和地图:考生应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和重力作用等方面的知识,熟悉地图的基本要素和方法,能够正确使用地图和相关工具进行地理学习。
2. 自然地理环境:考生应了解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和形成机制,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
3. 人文地理环境:考生应掌握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
4. 区域差异:考生应了解不同区域的特征和差异,包括自然带、经济带、文化带等方面的内容。
5. 地理技能和方法:考生应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如地理观察、调查、实验、计算等方面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 考试形式:试卷以选择题和综合题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简答题和绘图题。
2. 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3. 试卷结构:试卷结构合理,难度适中,重点突出,覆盖面广。
四、考试样题选择题:1.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A. 一天B. 一个季度C. 一周D. 一年2. 下列地理现象中,与地球公转有关的是()A. 四季更替 B. 昼夜长短变化 C. 昼夜交替 D. 极昼极夜现象综合题:3. 描述某区域的地形特征,并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
4. 分析某城市工业区位的选择因素。
以上样题仅为参考,实际考试中可能根据难度和考生水平进行调整。
五、其他注意事项1. 考生应认真阅读考试说明,了解考试性质、内容、形式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 考生应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考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合理的地理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率。
年安徽省高考地理考试说明评课稿
年安徽省高考地理考试说明评课稿____年安徽省高考地理考试说明一、考核能力要求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又分为三个不同的水平层次。
(见下表)ⅠⅡⅢ(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获取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炼地理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将所学地理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准确运用地理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地理问题(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准确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正确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能从地理角度对时政热点问题、身边的现实问题作出正确的解释、评价、因地、因时制宜地提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地理问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所谓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文字资料、数据、图标、图像、符号等。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
如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可从三个方面理解: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的定性、定量的信息。
题目的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包括图标的引文或说明,以及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
文字信息不仅给出解题的基础材料,还包含了考查的意图、内容和方法。
考生要根据文字信息明确试题的要求:是定性描述还是定量分析,是判断还是推理,是比较还是综合,是演绎还是归纳等,以及所考查的概念和原理,能力和方法、主题和观念等。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图形语言形式的信息是指各种类型的图形、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包括地图、示意图、统计图、联系图、景观图等类型。
初一地理期末考试说明(已改)
命题说明
一、考试科目:地理
二、考试时量与总分:时量:60分钟;总分:100分;
三、命题范围:七年级地理上册
四、教材内容及占分比例:
教材内容
分值
要求
第一章走进地理
10节10分;第三、四节10分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10分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35分
第一节5分;第二、三、四节各10分
第五章世界发展差异
5分
五、题型要求及占分比例
题型
分值
要求
备注
选择题
50分
尽量结合地图出题,避免死记内容。3个左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
75%的会考难度,25%超过会考难度
(25个小题,每题2分)
综合题
50分
重视材料阅读和读图识图能力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75%的会考难度,25%超过会考难度。(六个大题。其中两个大题每空2分,共24分;其余四个大题,每空1分,共26分)
六、能力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难度控制:0.80±0.05
备课组:组长:
2020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考试说明+知识梳理+真题再现+模拟测试)10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区位
第十讲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区位选择【考试说明】农业区位: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梳理】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1)气候:光照、热量、水分、水热组合及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生产。
气候决定一个地区的农业类型、农作物品种及耕作制度。
(2)地形:不同地形适宜发展不同农业类型。
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会引起农业的不同。
(3)土壤: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
(4)水源: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等。
(1)市场: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运输:对易腐变质产品影响大。
(3)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
(4)科技:加大科技投入是现代农业提高产出的重要手段。
(5)政策:对农业生产宏观调控。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二、农业区位选择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
1.大范围地区2.小范围地区在进行局部地区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考向三农业区位选择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的农业生产若以无限地获取农产品为目的,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违反自然规律,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真题再现】(2008)1.新疆被誉为“瓜果之乡,长江三角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形成这种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B.土壤C.交通D.科技(2013)埃及是非洲重要的农业国。
下图为“埃及农业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题。
2.埃及棉花生产主要分布在尼罗河沿岸,其主导因素是()A.交通B.科技C.地形D.水源(2016)薰衣草原产于法国东南部的普罗旺斯。
高考地理科目考试大纲重点说明
高考地理科目考试大纲重点说明高考地理作为文科综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考生的综合素养和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深入了解高考地理科目考试大纲的重点,有助于考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提高备考效率。
一、自然地理部分1、地球的宇宙环境考生需要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包括太阳系的组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等。
对于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的圈层结构等内容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2、地球上的大气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是这部分的重点。
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和特点,以及常见的气象灾害及其防治,也是常考的知识点。
3、地球上的水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需要考生重点掌握。
此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4、地表形态的塑造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这部分的核心内容。
常见的地质构造,如褶皱、断层的判断和实际应用,以及山地、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也经常出现在高考试题中。
二、人文地理部分1、人口的变化人口的增长模式、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是人文地理中人口部分的重点。
考生要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城市与城市化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分区,以及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这部分的关键考点。
同时,考生还需要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分布,是农业部分的重点。
此外,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需要关注的内容。
4、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是工业部分的核心知识点。
考生还需要了解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的发展模式和面临的问题。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含义、特征和划分方法,区域发展阶段的判断和特点,以及区域发展差异的比较和分析,是这部分的基础内容。
初中地理和生物学科结业考试说明
初中地理和生物学科结业考试说明
一、命题原则
考试命题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基础,难易适中,不出偏、繁、怪题,命题符合教学实际。
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在生产和生活等具体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范
考试范围为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生物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全部学习内容。
三、考试形式、试卷结构和分数分配
(1)考试形式
地理、生物两科一张试卷,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进行考试;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试卷结构
学科内容及分数比例:地理、生物各占50%;试卷题型及比例:选择题占48%,非选择题占52% ;试题难易度比
例:难中易之比2:5:3。
、考试时间
初中地理、生物学科结业考试时间与当年中考同时安排,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五、内容与要求(一)地理(1)地球与地图
(2)世界地理
3
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类型。
运用资料叙述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理解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
(二)生物。
2020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考试说明+知识梳理+真题再现+模拟测试)5水循环的过程及其意义
2020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考试说明+知识梳理+真题再现+模拟测试)第五讲水循环【考试说明】水循环1.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知识梳理】一、水循环的类型与环节读“水循环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
(1)在图中直线上添加箭头,完成水循环过程。
(2)主要环节:①⑧蒸发,②④降水,③水汽输送,⑤地表径流,⑥地下径流,⑦下渗,⑨蒸腾。
(3)其中表示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有①③④⑤⑥⑦,海上内循环的环节有①②,陆地内循环的环节有④⑧⑨。
(填序号)(4)人类活动对⑤(填序号)环节影响最大,主要表现:改变时间分配规律——修建水库;改变空间分布规律——跨流域调水。
【真题再现】(2008)读图6,完成1~2题。
1.该河段水位季节变化最大的年份是A.1970年B.1980年C.1990年D.2000年2.2000年较1990年水位变化减小,其原因最有可能是流域内A.年降水量增大B.上游围湖造田C.植被覆盖增加D.水土流失加剧3.(2008)下列对图7的分析,正确的是①a—d环节联系了地球的各个圈层②b环节直接为陆地降水输送大量水汽③c环节对陆地淡水资源的更新有重要意义④d环节水量受地表植被条件影响不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010)图6为“水循环联系四大圈层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
4.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圈层依次是A.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B.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D.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5.水循环A.使全球水资源空间分布趋于平衡B.使淡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C.使地球表面总体趋于起伏不平D.促进全球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2011)图5为“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完成6.对河湖水资源更新影响最大的水循环是A.②一①一②B.⑨一⑤一⑥一⑨C.②一③一⑤一⑥D.④一⑤一⑦一⑧(2013)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导致严重内涝。
地理中考试题说题稿
地理中考试题“说题”稿厦门市莲美中学林伟艺本次参加说题的题目是2013年厦门市地理中考中选择题的第9、10、11题,试题是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及《2013年厦门市地理中考考试说明》命制的。
这三个题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山体的名称、判断河流流向及地形类型,属于改编题。
原题于2012年厦门市八年级上学期末地理统考中29题考查过。
试题(改编):读图3“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9~11题。
9.图中①~④的地形部位名称依次是A.山脊、山顶、陡崖、山谷B.山顶、山脊、山谷、陡崖C.山谷、陡崖、山顶、山脊D.陡崖、山谷、山脊、山顶10.乙河干流流向大致是A.从西向东流B.从东南向西北流C.从北向南流D.从西南向东北流11.甲村所在虚线区域内的地形类型是A.平地 B.丘陵 C.高原D.山地原题:29.图10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0分)(1)图中A~D位于不同地形部位,用短线将图中字母与相应的地形部位名称连接:A 山脊B 山顶C 陡崖D 山谷(2)图中E处与F处相比较,坡度较陡的是。
(3)图中A处的海拔约为米,G处与H处的相对高度为米。
(4)甲村附近虚线区域的地形类型属于:(选择填空)①高原②平原③山地④丘陵⑤盆地(5)描述乙河的流向:;描述丙公路的走向:。
下面通过对试题的考点分析及其思想方法、解题思路分析、拓展延伸及变式分析、反思及感悟等四个方面进行说题:9.图中①~④的地形部位名称依次是( B )A.山脊、山顶、陡崖、山谷 B.山顶、山脊、山谷、陡崖C.山谷、陡崖、山顶、山脊 D.陡崖、山谷、山脊、山顶【考点分析及其思想方法】主要考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顶)、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
属于应用层次。
原创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对各种地形部位准确判断。
陡崖是陡坡的特例。
为了降低难度,命题者将三个错选项中的四个部位全部设为错误,大大降低了迷惑度。
【解题思路分析】学生只要一种部位判读正确,就可得出正选项B。
高考地理考试说明
高考地理考试说明为了更好地指导考生备战高考地理考试,特制定此地理考试说明。
根据《高考地理课程标准》和《高考地理考试大纲》,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理考试的题型、内容、评分标准及备考建议,帮助考生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和复习重点,提高考试成绩。
一、考试内容和题型地理考试主要包括两个模块:知识与能力应用和综合分析与拓展。
详细划分如下:1. 知识与能力应用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计算题。
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测试考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解答题则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计算题则考察考生地理数据的运算与分析能力。
2. 综合分析与拓展这部分主要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跨学科应用能力。
题型涉及地理实例分析、地图阅读和图表分析,要求考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和推理,进一步说明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
二、考试评分标准考试评分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情况进行。
主观题的评分主要基于对解答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条理性的评价;客观题的评分则根据考生的选择、填空或计算结果来进行判定。
评分过程中要求评卷教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卷,确保公正、客观。
特别要强调的是,答案的描述应该准确清晰,行文流畅,用词得当,逻辑严谨。
三、备考建议1. 理清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考生首先要仔细研读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深入了解考试内容和要求。
对于每个模块、每个题型的考点,要确保理解透彻。
2. 制定学习计划根据考试大纲和个人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合理安排时间,分配好各个章节和知识点的学习进度。
同时也要注重实践应用和拓展性的学习,提高解题能力。
3. 多种复习方式并重复习要采取多种方式,包括课本复习、学科网站资源学习、模拟试题练习等。
通过做题训练,模拟考试,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和提高空间,夯实地理知识基础。
4. 提高解题技巧针对不同的题型,要掌握相应的解题技巧。
比如,在地图阅读题中,要注意图例和比例尺的解读,灵活运用地图上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在计算题中,要注意结果的单位和精度要求。
八年级地理上册试卷命题说明
八年级地理上册试卷命题说明
一、命题目的
本试卷旨在检验学生对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命题依据
本试卷命题依据为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试卷结构
1. 考试时间:60分钟
2.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
3. 分值:100分
四、考查内容
本试卷主要考查学生对八年级地理上册的掌握程度,具体包括:
1. 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如疆域、地形、气候、河流等;
2. 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如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地理特征等;
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如人口、资源、环境等;
4. 中国的区域差异,如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等。
五、命题要求
1. 试题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多样性,注重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
2. 试题要突出重点,难度适中,题型多样,题量适度;
3. 试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既有利于学生发挥水平,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初中历史,地理,生物综合考试说明
初中历史、地理、生物综合考试说明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文化基础,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历史、地理、生物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我市教育教学实际,自2004年始,我市将把初中历史、地理、生物学科正式纳入中考科目,并将综合考试成绩按20%纳入中考成绩。
为了指导学校教学,特制定本说明。
考试范围1、历史学科:本届初三学生所学六本教材的教学内容为考查内容(凡大纲中打★号的不列入考查范围)。
2、地理学科:初中地理1~4册、盐城乡土地理知识。
3、生物学科:人教版第一(上、下)、二册或苏科版第一、二、三、四册。
考试要求1、历史学科:(1)准确再认和再现重要历史事实。
(2)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一些历史基本概念和观点。
(3)初步运用所学历史知识且能分析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
2、地理学科:主要考查学生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考查学生是否具备起码的地理基本能力。
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分为识记、理解、运用三个级别。
其具体含义为:A、识记是指识别和记住常用的、重要的地名、地理数据、识别基本图例、记住重要的基本概念。
B、理解是指能简述和举例说明重要的地理基本概念;说明重要的地理基本原理和地理事象特征、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能读懂常见的地理图表;比较地理事物的异同点。
C、运用是指能对地理现象进行解释、分析、比较;能正确填图;能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3、生物学科:(1)知识方面:分知道、识记和理解三个层次。
(2)实验方面:分练习、初步学会和学会三个层次。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1、考试采用开卷形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试卷采用拼盘形式,每门学科分值为50分,试卷满分150分。
试卷结构、题型及分值比例参照样卷。
3、考生可将教材、图册及其它学习材料带入考场,但考试时必须独立答题,不得交流讨论。
盐城市初中史、地、生综合考试样卷及答案历史部分(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计20分。
地理试题解析
乐山市高2024届第一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1.A.从图片中可看出,小镇位于一个明显弯曲的低平谷地,而洪水期完全被水淹没,结合现在阿尔河河道的位置以及河道两侧保留的山体,应判断小镇建筑主要分布区为早期河流裁弯取直后遗留的旧河道。
2.B.从图片中可看出,小镇布局在旧河道上,而不是其他地区,且图中可见周围多山地,说明当地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少,A错误;小镇建在旧河道上,说明当地河流径流变化小,洪水频率低,B正确;小镇房屋数量多,说明人口较多,C错误;图中可见周围山地植被较好,水土流失少,D错误。
.从材料中可见,6月底开始出现20多天的连阴雨,导致土壤水分饱和,7月中旬的暴雨,降水强度大,下渗量少,地表径流转换率高,速度快,最终导致此次大洪水,这是洪水出现的主要因素;而当地河流弯曲度大,导致排水不畅,加剧水位抬升。
河流落差主要影响流速,对水位影响小,故选C。
4.B 露点温度是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其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
因此,比较水汽含量的多少,比较几个城市的露点温度高低即可。
5.A 晨线以东的地点,在前几个小时位于夜晚,水汽凝结,水汽含量下降(从这些城市的露点温度可以看出),选①。
现在位于晨线以东,已经日出,气温升高,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提高选②。
6.D 该湖泊自1987年以来向上游延伸近1600米,说明冰川融化多,冰雪融水补给量大,而当地位于高海拔,蒸发弱,且终碛垄为松散堆积,没有明渠流出,湖泊也没有漫溢,说明湖水靠渗流流出,为淡水湖。
.湖泊向上游延伸,说明冰川消融量大,A错误;该湖泊主要由冰川融水补给,且该地位于高海拔,降水应以降雪为主,若降水丰富应有利于冰川发育,故B错误;湖泊终碛垄仅50米高,但湖泊却向上延伸尽1600米,不同时期冰湖边界线水平差距大,说明湖区坡度较缓,若地区落差大,则湖水应在终碛垄附近积蓄上涨,导致出现漫溢或溃决,故选C;湖泊实际面积扩大,说明1987年以来水量整体收入大于支出,湖水渗流量较小,D错误。
2019龙东中考:地理学科考试说明
2019年龙东地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地理学科考试说明一、指导思想初中地理结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属于水平性测试兼顾选拔功能,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初中学生在地理学科方面达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所规定的学业水平。
因此命题要强调基础性,突出地理学科特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新课程标准,促进地理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二、命题原则1.基础性原则。
立足基础,突出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学习方法的考核,考查初步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发展性原则。
强调能力立意,做到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的统一,有效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让科学的命题对地理教学有着正确的导向功能,尽量减少靠死记硬背得分的试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为未来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基础。
3.科学性原则。
保证试题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必要的区分度。
试卷结构合理,内容科学严谨,试题难易适当,不出偏题、怪题和似是而非的题目,文字表述简洁规范,问题指向明确无歧义,地图图表清晰准确,参考答案简明扼要。
4.人文性原则。
坚持以学生为本,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思考答题,在答题中感悟地理。
三、命题依据1.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2.《2019年龙东地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地理学科考试说明》3.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共四册教材)、湘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共四册教材)和黑龙江省地理4.龙东地区初中地理教学实际四、考试范围与要求考试范围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四个部分。
(一)地球和地图1.地球与地球仪(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022年浙江高考地理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基础知识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毒所承载的信息。
3.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1.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按题目要求作答。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3.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4.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
如地理坐标的判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1.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i术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2.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1.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2.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3.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4.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二、考试范围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地理I)(一)宇宙中的地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物质循环考试说明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大气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第二部分人文地理(地理Ⅱ)(一)人口与城市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Ⅲ)(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含义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二)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考试说明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数字地球的含义第四部分城乡规划(选修Ⅳ)(一)城乡发展与城市化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条件;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地区差异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二)城乡分布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点及成因城市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三)城乡规划城乡规划对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项目选址、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在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等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第五部分环境保护(选修Ⅵ)(一)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二)自然资源保护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应采取的相应措施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人类保护和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成功经验(三)生态环境保护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四)环境污染及其防治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成因、过程和危害主要环境污染问题的防治措施,第六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部分的地理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地理部分Ⅳ. 考试范围与内容(一)考试范围地理学科考试范围包括《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必修模块内容,选修2《海洋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三个选修模块内容,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的相关内容,试题总分为100分,其中选修模块内容约占15℅。
(二)考试内容必考内容地理1:《自然地理》1. 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区的划分区时的应用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日界线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褶皱、断层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3)大气受热过程。
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5)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6)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从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以及山地垂直的地域分异规律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分布和形状等方面的影响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分布和延伸方向等方面的影响(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某种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地理2:《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政治、自然等主要原因(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涵义、联系和区别(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2.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1)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2)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3)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4)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主要环境问题(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个人在可持续发展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地理3:《区域可持续发展》1.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区域差异的比较(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4)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2. 区域可持续发展(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2)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流域开发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人文地理条件流域内资源的综合开发流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3)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问题因地制宜发展的方法与途径(4)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能源和矿产能源开发的条件区域能源和矿产开发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区域能源和矿产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对策(5)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组成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3)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数字地球的含义。
选考内容选修2:《海洋地理》1. 海洋和海岸带(1)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2)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海洋表层水温的水平分布规律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海洋表层海水的分布规律(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4)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5)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波浪、潮汐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洋流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和作用(6)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等海岸类型及其特点(7)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海岸带在滩涂养殖、港口建设、海洋旅游等方面的开发利用(8)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2. 海洋开发(1)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2)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波浪能等海洋能的特点海洋能的开发前景(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海洋空间在海洋运输与通信、围海造陆等方面的开发利用方式(5)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3. 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1)风暴潮、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2)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4. 海洋权益(1)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2)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3)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1.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2.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地震灾害、泥石流灾害、滑坡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3)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台风及其危害台风灾害的形成原因寒潮及其影响寒潮灾害的形成原因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4)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常见虫灾、鼠灾带来的主要危害3. 自然灾害与环境(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别(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水文灾害多发区、气象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4. 防灾与减灾(1)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2)应对自然灾害的适当方法或应急措施(3)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4)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选修6:《环境保护》1.环境与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和正确的环境伦理观(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2.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水、耕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针对煤炭、石油与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资源耗竭,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煤炭、石油与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可再生资源的成功经验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干涸、物种减少等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3)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5)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的重要措施及其作用针对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干涸、物种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4.环境污染与防治(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等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2)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水俣病、酸雨、光化学烟雾等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3)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5.环境管理(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