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1: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教案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教案设计
2.扩展—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4个)(1984)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4个)(1985)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
演示动态图:点、线、面格局
过渡:以上了解了80年代对外开放的情况,90年代看浦东
3.新发展—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出示资料:浦东区位图及相关资料
提问:决定开发浦东地区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教师小结:目的:是为了引进境外资金、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二、对外开放的进程
(一)格局
80年代看深圳
90年代看浦东
1.试点—经济特区的创办
出示地图:经济特区示意图
提问:经济特区的优越条件?
教师小结:交通要道、毗邻港澳、地处侨乡、资源丰富。
过渡:经济特区“特”在哪儿?
章节
第二单元
课时数
1
主备人
课题
13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第几课时
13
讲课时间
2020.02
课的类型
新授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
教具
教学案、多媒体
教学目标
了解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三、对外开放的影响
出示资料:略
提问:我国对外开放的影响有哪些?
教师小结:
1.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2.促使中国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3.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变化翻天覆地。
课后探究:
21世纪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新格局的对你个人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教材解析“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是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最后一课(第13课)。

本课讲述了我国对外开放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步开放东部沿海地带,随后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体现出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

此外本课着重强调“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开放”,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以此展现出我国对外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第13课的主要内容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的以建立外向型经济为目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对外开放,其主题可概括为“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所以理清对外开放与其他现代化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材料分析,学生基本能够分析、回忆、联系新中国开放的历史背景。

2.通过填充“中国开放的历程”表格及其地图的直观展示学生能够回顾(识记)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史实,进而能够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3.通过图片的对比、示意图、材料的解读,学生能够在高一学习的基础上,感受(说出)中国开放政策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学生能够从观察等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通过课堂组织讨论,探究问题等方式,学生能够对教材内容有深入的理解。

3.通过文字材料的解读学生能够掌握分析历史材料的方法,提升高三历史科应试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内容的复习,学生能感受到“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成就,体会到“开放政策”也面临不同的声音,据此,中学生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应该树立对外开放的意识,自觉地拥护党和国家的政策。

2.通过课堂设计的内容,特别是材料解析的训练,学生能基本掌握高考拿分的方法,树立对高考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背景、过程和特点【教学难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特点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问题探究:深圳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变化?由此导入本课。

高中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11: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11: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目标】1.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走出去”战略;浦东开发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教学方法】1.通过谈话、提问、归纳分析、比较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对外开放的全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利用历史资料、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春天的故事》导入讲述新课: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经济特区概念: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经济特区的特点(1)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2)以吸引和利用外资为主(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经济所有制形式(4)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3.设立4.影响: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对外开放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深圳汕头厦门珠海海南秦皇岛天津大连烟台连云港青岛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湛江北海广州沿海开放城市深圳汕头厦门珠海海南秦皇岛天津大连烟台连云港青岛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湛江北海广州珠三角闽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沿海经济开放区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讲述邓小平与上海浦东的开发 2.结合内容及教材相关知识思考假如你是当时的邓小平,你决定加快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3.由学生相互探究合作交流后,教师与师生合作共同完成上述问题。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学案(附题及答案):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学案(附题及答案):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docx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K学习目标兀1•掌握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及上海浦东开发的基本史实2.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3.感受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带来的变化。

K重点难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1.创办经济特区(1)设立:我国将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作为经济特区。

(2)特点:以吸收和利用________ 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_______ 为主。

(3)意义: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__________ 作用。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沿海开放城市:_____ 年,国家开放_______ 、_____ 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____________ 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_____________ 。

3.经济技术开放区: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

4.开发和开放浦东: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开发开放浦东为龙头, ______________ 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对外开放局面逐步形成(1)我国已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开放体系。

(2)标志着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⑴经济特区的“特”是指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

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2)特别行政区的“特”是指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和特殊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课标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学情分析:高一年级学生大多十六、七岁,出生于20世纪末,他们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对改革开放前的生活状况只是有所耳闻。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成熟性,对事物想自己做出判断,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

生活中和社会上的种种变化常常会引起他们的快速反应,所以他们对对外开放有所了解且有切身体会。

但是对于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却不甚了解。

教学目标:①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外向型经济”战略;②了解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③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④通过对对外开放进行评价,学会一分为二辩证看待问题的历史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难点:对对外开放的评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海花岛视频]视频里出现的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地方——海花岛,从海花岛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略窥海南发展的过程。

我们知道,海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蛮荒之地,是什么因素促使海南出现了这些发展呢?除了海南之外,还有那些地方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讲授新课:我们国家的对外开放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经济特区的创办、沿海城市的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浦东的开放和开放。

现在我们按照座位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对应对外开放的四个过程。

大家现在用5分钟的时间完成学案中对应的部分,之后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把他的自主学习成果给大家展示出来。

在经过5分钟的自主学习后,同学们对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现在先请第一组的同学起来给大家展示他的学习成果。

[第一组同学展示学习成果]在国家设立经济特区后,这5个经济特区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发展最突出的经济特区是深圳,一个“一夜崛起的城市”。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具有深远意义。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正是以此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影响。本节课以丰富的历史事实为依据,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经济特区的创建以及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历史性变革。本案例将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敏锐洞察力,激发学生思考我国对外开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充分运用教育专业用词,以人性化语言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基础。
3.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4.培养学生具备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素养,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5.倡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关注国家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展示一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变化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知识盲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3.练习题示例:
a.请简要阐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原因。
b.请举例说明对外开放政策、措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c.请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2.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总结等方式,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作用。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事件、人物、政策等进行评价,提高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培养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教学内容:
a.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b.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作用。
c.对外开放政策、措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
4.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五、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1)请学生源自合教材内容,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及意义,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阐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设计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阐释了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过程及其主要成就,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目“经济特区的创办”,介绍了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相继于1980年和1988年成立,此后特区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第二目“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指出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进而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并在内地开放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三目“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主要介绍了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和浦东发展所依靠的有利条件,取得的重大成就。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没有系统性地学过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这方面的知识,而且本课概念较多,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复印相关资料给学生,供学生自主学习时使用。

另外,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经济特区的设立情况,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情况和意义;记忆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的含义,从而使学生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讲述法、提问法、引导法、问题情境法、讨论发、思考分析法。

学习方法:问答式学习、阅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学习。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学科网资料、有关地图。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图片导入)展示深圳的今与昔的图片。

我国古代曾经流传过“点石成金”的故事,是什么“金手指”让深圳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变成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呢?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推进新课一、经济特区的创办合作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13_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_教学设计_教案_5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13_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_教学设计_教案_5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经济特区的设立情况,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情况和意义。

(3)记忆上海浦东开发和开放的目的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对外开放的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是重点。

之所以将其确立为重点,主要是因为学生一旦理解了对外开放的形成过程就很容易把握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而且也会对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

这一重点主要通过学生识图、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活动来解决。

难点分析: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是难点。

之所以将其确立为难点,主要是因为经济特区的创办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探索阶段,万事开头难,学生往往对经济特区的作用简单理解为只对特区本身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它对其他地区还有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理解了这一点,后面的知识点就迎刃而解了。

这一难点主要通过材料让学生活动探究,教师总结。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推进新课(板书)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设立:A、1980年建立的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B、1988年海南省经济特区建立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思考,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在师生探讨交流的基础上完成练习。

2、特点材料:下面是1981年7月19日中央27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和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纪要〉》的部分内容:(一)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四个经济特区内,全面行使国家的主权。

特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它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探究一:让学生阅读课文和材料,思考,什么是经济特区?“特”在哪里?与香港等特别行政区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3.成果展示:通过课本对比深圳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程标准】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对外开放的含义引进外资,学习先进科技和管理方法,发展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文化合作。

【二】对外开放的背景1、国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国际:(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外交新局面,我国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

【三】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步骤20世纪80年代,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20世纪90年代,浦东的开发和开放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一、经济特区的创办(20世纪80年代)1、概念:特殊的经济政策、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表现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便利。

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市场调节为主。

2、创办: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经济特区;1988年,设立海南省,设经济特区。

成就:特区外向型经济高速增长,出现深圳速度,“一夜崛起的城市”。

3、目的、作用: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外向型经济(开放) 的探索和示范作用。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实行特区某些政策)1、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湛江等14个港口城市。

2、沿海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1985年--1992年)3、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建立,引进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20世纪90年代)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浦东新区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1、目的: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3、优势: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第13 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背景。

2、分析经济特区建立的条件,含义及特区建设的重大成果。

3、对外经济开放区的建立的概况及影响。

4、了解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5、了解上海浦东开发和开放的主要成就及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掌握好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2、运用课堂讨论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改革开放30 年伟大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

2、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 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三、教学方法1、历史问题探究法。

通过情景导入——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延伸拓展来组织探究,通过创设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展示课题(二)自主探究利用幻灯片展示自主探究的两个问题。

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探究二: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三)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1、探究形成的背景讨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国际、国内背景:(1)国际背景: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2)国内背景:①“十年文革”使中国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已经决定。

2、探究形成的过程(1)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 :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①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有利于引进外资。

②靠近沿海,交通便利。

精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含解析

精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含解析

【教案】【教学目的】1. 让学生学会归纳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趋势和特征等相关问题。

2. 让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因以及中国当今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 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2. 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本课首先要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然后要整体把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最后要深刻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

本课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对比能力。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特区、浦东等的的巨大变化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结构图三、“一、二、三、四”归纳我国的对外开放一个特征:渐进性。

两个趋势:从封闭到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三个特点(开放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四个步骤:“打开窗口”(建立经济特区)→“连点成线”→(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外向型开发区)→“全面开放”(开放内地城市)→“融入世界”(加入WTO)。

四、国家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与意义(1)原因: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

(2)意义:深圳等经济特区不仅本身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五、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1)历史原因:上海在中国历史上开放比较早,并且在实际发展中实力超过了广州,是中国实力较为雄厚的大城市。

(2)地理原因:上海地处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带,无论是陆路、水路还是航空都极为发达。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设计(含部分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设计(含部分答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课标要求掌握对外开放的基本史实,理解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二、知识梳理1. 1980年国家将确定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

国家对“经济特区”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在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目的是为了引进,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一座现代化城市。

2.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以后,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3.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三、习题练习1.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雄安地区设立国家级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

它A.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关键步骤B.作为东部地区辐射中西部地区的综合门户C.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D.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下列事件中最能体现中国在大范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举世瞩目变化的是A.建立深圳特区B.开发上海浦东C.开放沿海城市D.加入世贸组织3. 下列各项中,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事件是A.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B.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C.在上海召开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D.开发开放浦东,带动长江流域经济快速发展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中国有企业最多的国家。

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在70年代给人的总体印象就是活力不足,“老大帝国”的包袱沉重,创新精神明显不足,经济增长乏力和滞胀,被世界经济界称为“英国病”。

人教版历史必修2 第13课 对外开放的初步形成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 第13课 对外开放的初步形成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 第13课对外开放的初步形成教

历史必修2(人教版)教案
 第13课对外开放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分析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
 (2)知道五大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三大经济开发区以及浦东开发的基本史实;
 (3)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创设,进行中西对比,得出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2)通过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发区以及开发浦东等基本史实的梳理,增强学生归纳历史信息和资料的能力。

 (3)通过对对外开放格局特点的归纳以及对外开放意义的分析,提高学生自主分析史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国家、社会乃至家庭生活变化的学习与探讨,让学生明白对外开放是历史的必然,国家如此,个人依然。

 (2)通过对外开放后所产生的各种不同现象,知道辩证地看待对外开放,而且应该积极地面对和参与。

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2: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2: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设计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无锡市堰桥中学:朱水强课标要求概括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三维目标展示1.知识与能力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走出去”战略;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过程与方法讨论法、分析法、讲解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走出去”战略与“引进来”战略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鉴于本节内容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涉及,为了让同学们能够体验新课程改革带来的乐趣,本人决定对本课内容进行如下的设计和安排。

首先,课前布置预习和查阅任务,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其次,就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分析,本人决定打破常规的先分后总的模式,改为先总后分的形式,让学生先入为主,然后一点一点地进行剖析,在此过程中可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渗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可能大家都听过董文华演唱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首歌曲里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得到扩展和壮大。

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飞度了玉门关;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开放的步伐无所不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由此逐步形成。

2.学习过程师:同学们,通过课前的预习以及已有的知识储备,你们知道现在中国对外开放形成了什么样的新格局吗?生: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格局。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13_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_教学设计_教案_1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13_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_教学设计_教案_1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

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过程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经济特区概念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经济特区的特点(1)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2)以吸引和利用外资为主(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经济所有制形式(4)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3、设立(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问题探究】指导学生阅读P58学思之窗,回答: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4 、影响(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1)

【素材积累】
1、黄鹂方才唱罢,摘村庄的上空,摘树林子里,摘人家的土场上,一群花喜鹊便穿戴着黑白相间的朴素裙裾而闪亮登场,然后,便一天喜气的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叫起来。

2、摘湖的周围有些像薄荷的小草,浓郁时,竟发出泥土的气!仔细看几朵小花衬着绿绿的小草显得格外美丽。

夏天,大大的荷叶保护着那一朵朵娇粉的荷花。

摘整个湖泊中格外显眼。

如果你手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来捧一捧这里的水,那可真是凉爽它会让你瞬间感到非常凉爽、清新。

历史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Word版含答案

历史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Word版含答案

课堂探究探究点实行对外开放史料导入我们欢迎外资,也欢迎国外先进技术,管理也是一种技术。

这些会不会冲击我们的社会主义呢?我看不会的。

因为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

吸收外国资金肯定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今天看来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补充。

当然,这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带来的消极因素比起利用外资加速发展的积极效果,毕竟要小得多。

危险有一点,不大。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6月30日)互动探究(1)根据史料,说明我国奉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目的和前提。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吸收外国资金”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提示:(1)目的:利用外资,吸收和借鉴外国先进的经济技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前提: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2)措施: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扩大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入国际经济组织,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

名师精讲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后半期,我国出现了两次对外“开放”,试分析两次对外开放的不同之处。

(1)背景不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实行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2)内容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力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3)影响不同: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作者:刘玉广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教材主要阐释了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过程及其主要成就,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目“经济特区的创办”,介绍了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相继于1980年和1988年成立,此后特区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第二目“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指出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进而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并在内地开放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三目“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主要介绍了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和浦东发展所依靠的有利条件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

本课概念较多,教师可以在课前复印相关资料给学生,供学生自主学习时使用。

另外,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意义。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本课涉及内容比较繁杂,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使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把历史课上成政治课或地理课,要注意引导学生多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经济特区的设立情况,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情况和意义。

(3)记忆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2)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设计导入设计图片导入教材图片:深圳的今与昔。

我国古代曾经流传过“点石成金”的故事,是什么“金手指”让深圳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变成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呢?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推进新课(板书)经济特区的创办合作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问题情境1:邓小平是从哪一角度强调对外开放的重要性的?多媒体展示材料:我到新加坡去,了解他们利用外资的一些情况。

外国人在新加坡设厂,新加坡得到几个好处:一是外国企业利润的百分之三十五要用来交税,这一部分国家得了;一个是劳务收入,工人得了;还有一个是带动了它的服务行业,这些都是收入……我认为现在研究财经问题有一个立足点要放在充分利用、善于利用外资上,不利用太可惜了。

——邓小平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

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自主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技术以促进本国技术发展的成功经验。

问题情境2:你能否从经济学角度谈谈对外开放的重要性?自主学习:对外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工业革命以来,生产社会化趋势日益加强,使国际分工日益加强,国际经济联系越来越频繁,这使各国的对外开放具有必然性,同时也为其创造了可能性。

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重大方针政策,但是如何对外开放却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问题情境3:邓小平同志和中央文件提出的设想,后来形成了怎样的结果?自主学习:国家分别于1980年和1988年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问题情境4: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自主学习:(1)与港、澳、台相邻近,便于联结国际市场。

(2)这一地区具有发展海外贸易的历史传统。

(3)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可以发扬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

(4)有广阔的经济腹地作依托,又有发展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和港口。

问题情境5:经济特区“特”在何处?多媒体展示材料:授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属于中央统一管理的外事、边防、公安、海关、金融、外汇等方面的业务,由国务院主管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制订专项管理办法,报国务院核准后实施。

国家大力支持特区建设。

特区建设所需的资金由国家给予财政和信贷支持。

允许特区银行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作贷款。

深圳、珠海两市的财政收入1985年以前不上缴,厦门、汕头两市上缴的财政收入,由两省人民政府核减。

特区的外汇收入单列,超过1978年基数的增收部分5年内不上缴,用于特区建设,特区的对外贸易在国家统一政策指导下,自主经营,特区可接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委托,代理国家外贸主管部门不统一经营的出口业务,等等。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和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纪要》除投资规模在一亿元以上项目要报国务院审批外,轻工业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重工业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项目要报国家计委审批外,其余项目不需国家综合平衡,特区可以自己审批。

——《五十年国事纪要·经济卷》在经济特区和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公司税率仅为15%。

而在中国其他地方国内企业税率高达55%(将逐渐减少至33%)。

内地外资企业税率也高达33%,外资企业在赢利后头两年享受免税待遇,在随后两年中减税50%。

——(英)D.英尔,艾景学译《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历程:经济特区的作用》教师总结:经济特区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以吸引和利用外资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所有制结构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问题情境6:经济特区除了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外,还有什么重大意义?多媒体展示材料:二十多年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证券市场、企业产权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对外企实行国民待遇、社会保障……自主学习: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同时也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改革和开放共同推动着经济特区的飞速发展。

问题情境7:经济特区的发展成果如何?有什么意义?自主学习:经济特区在吸引外资和外贸出口方面成就突出,从而逐渐形成了外向型为主的经济结构。

经济特区的巨大成就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同时也对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改革与开放起到了示范作用。

(板书)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问题情境8:在经济特区取得巨大成就之后,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又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自主学习:(1)1984年国家开放了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1985年以后,相继开辟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3)1988年以来,政府在沿海和内地开放城市中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问题情境9:14个沿海开放城市具有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自主学习:(1)沿海城市具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交通方便,具有较大的外运港口,并且同内地铁路相连,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口岸。

问题情境10: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相继设立,使得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局势?自主学习: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形成连接南北的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问题情境11: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发展成果如何?自主学习:这一地带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

过渡: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又大大地向前迈进,将开放区域由沿海向内地拓展。

浦东的开放和开发是实行这一战略决策的重要步骤,也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板书)浦东的开发和开放设问抢答:(1)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如何?浦东位于横穿上海市区的黄浦江东侧,面积556平方千米,是上海面积的1/12。

在过去,“浦东”这个称谓仅表示其位置在黄浦江以东,与上海老城区浦西隔江相望,地图上没有任何标志。

历史上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上海老城区。

以至于人们“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2)当今上海有哪两处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

(3)浦东的开发有哪些有利因素?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才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历史积淀的与国际交往的经验等。

这些都预示浦东有着迅速发展的内在潜质,有着塑造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先天条件。

问题情境12:浦东的开放和开发具有什么重大意义?阅读教材和材料后总结。

多媒体展示材料:自1990年开发开放以来,浦东新区加快步伐,综合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90年的60亿元起步,到2002年达1251亿元,保持了19.6%的年均增长速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2年达58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1993年的5.53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9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002年达16亿美元;外贸出口由1993年的12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136亿美元。

2003年浦东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81亿美元,同比增长58%,占到全市的半壁江山。

自主学习:浦东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为上海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民经济保持两位数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增长点,也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过程思考:有人担心,对外开放会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机可乘,从而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你认为这种担心是否有道理?请用史实说明。

你认为应该如何保障对外开放过程中的社会主义性质?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有道理。

因为从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之日开始,资本主义国家就从未停止过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如十月革命之后,英、法、美、日对苏俄进行大规模的武装干涉;二战爆发前,英法实行纵容德意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企图将法西斯侵略的祸水引向苏联;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策: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应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充分感受到3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实践证明,改革和开放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两个历史车轮,也是我国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政策。

板书设计活动设计探究问题:经济特区内涵的演变。

问题背景:2005年9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深圳考察并作了题为“顺应新形势办出新特色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作用”的讲话,充分肯定了深圳25年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明确点出了新时期“特”的新内涵,即“特别能创新”,鼓励体制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