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
人体解剖学课件:脊髓
脊髓
1
第一节 脊髓
知识目标 1.掌握:脊髓的位置、外形。 2.熟悉:脊髓的功能。 3.了解:内部结构。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描述脊髓的位置、外形和功能。
2
第一节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骨内。 一、 脊髓的位置及形态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续于延髓, 下端至L1椎体下缘(小儿L3),全长约40-45cm。
D.第1~2腰椎棘突之间
E.第4~5腰椎棘突之间
5.脊髓灰质的前角是( B ) A.感觉神经中枢 B.运动神经中枢 C.内脏感觉中枢 D.交感神经中枢 E.副交感神经中枢
24
25
蛛网膜下隙
脊髓的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一)脊髓节段: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共有31对,脊髓节段共有31个。 1.颈段:8节(C1~8); 2.胸段:12节(T1~12); 3.腰段:5节(L1~5;) 4.骶段:5节(S1~5); 5.尾段:1节(Co1)。
(二)脊髓与椎骨关系: 脊髓与脊柱不等长,脊髓节段的位置大多高于同序数椎骨。
5
马尾临床意义与腰椎穿刺
马尾临床意义:马尾位于终池的脑脊液中,临床上在此穿刺比较安全。
腰椎穿刺部位:L3-4或L4-5。
脊髓圆锥 终丝
马尾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下隙:
①麻醉(腰麻) ②取脑脊液。
蛛网膜下隙
硬膜外麻醉
马尾
6
二、脊髓内部结构
组成:主要由灰质和白质组成,各节段内部结构相似。灰质在中央,白质在周围,在横切面上可见中央管。
例1:脊髓T10节半横断损伤了哪些传导束?会有何表现? 1.薄束:同侧 T10 以下躯干、下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消失。 2.脊髓丘脑束: 对侧 T11-12 以下躯干和下肢的痛、温觉消失。 3.皮质脊髓侧束:T10 以下同侧下肢肌瘫痪。
脊髓-最新PPT课件
Anterolateral sulcus
后外侧沟
Posterolateral sulcus
编辑版ppt
12
编辑版ppt
13
编辑版ppt
14
脊髓节段
Segments of spinal cord
每对脊神经所连属的 一段脊髓,叫一个脊髓 节段。胚胎3个月与椎管等长, 新生儿脊髓末端平L3, 成人脊髓末端平L1体下缘
3
脊髓起源于神 经管的后部, 是中枢神经的 低级部分。上 与各级脑中枢 有广泛联系, 下借31对脊神 经分布到躯干 四肢和胸腹腔 脏器。
编辑版ppt
4
主要内容
脊髓位置与外形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的主要功能 脊髓的损伤类型
编辑版ppt
5
第一部分
脊髓位置和外形
Location and appearance of the spinal cord
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冲动
编辑版ppt
37
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
脊髓丘脑侧束:外侧索的前半 脊髓丘脑前束:前索
起于 Ⅲ-IV层的后角固有核(脊神经节细胞中 枢支入脊髓先上升1~2脊髓节后入后角固有核), 纤维斜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后在对侧的外侧索和前 索上行,止于丘脑,故称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侧束功能是传导痛觉和温度觉的冲动。 脊髓丘脑前束功能是传导粗略触觉冲动。
皮质脊髓侧束:外侧索
皮质脊髓前束:前索
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编辑版ppt
42
皮 质 脊 髓 束
编辑版ppt
皮质脊髓侧束:
起于中央前回 在延髓交叉 行于外侧索 终于脊髓前角 管理同侧上下肢肌 损伤后表现为痉挛性瘫痪 (硬瘫):无明显的肌萎 缩、 肌张力和腱反射亢进。
5[1].脊髓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
缘层marginal layer,又称后角边缘核, 是后角尖端的薄层灰质,受来自后根的感 觉纤维; 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位于后角 头部,主要由大量密集排列的Golgi Ⅱ型 神经元组成,贯穿脊髓全长,在新鲜标本 上,呈半透明的胶冻状,不易染色; 后角固有核nucleus proprius,位于胶状 质的腹侧,纵贯脊髓全长,其轴突参加白 质的上行神经束; 胸核nucleus thoracicus又称背核nucleus dorsalis,位于后角基部内侧,仅见于 C8~L3节段,主要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 发出纤维形成脊髓小脑后束上行至小脑。
灰质前连合anterior grey commissure 灰质后连合posterior grey commissure
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
脊髓前角来源于神经管的基板,主要由前 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构成。 前角运动神经元包括大型的α-运动神经元 和小型的γ-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αmotor neuron为支配骨骼肌的主要神经元, 其轴突形成α纤维,直径为9~13um,约占 前根运动纤维的2/3,分布于梭外肌,管理 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α-运动神经元有紧张型和位相型两种。前 者发放频率低,传导速度慢,支配红肌纤 维,维持肌紧张;后者发放频率高,传导 速度快,支配白肌纤维,引起肌肉快速收 缩。 γ-运动神经元γ-motor neuron其轴突形成γ 纤维,约占前根纤维的1/3 ,分布至梭内肌, 与维持肌张力和腱反射有关。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 髓
图11 44皮质脊髓束
脊髓
·红核脊髓束(rubrospinal tract)。红核脊髓束位于皮质脊髓束腹侧。此束的纤维起自中脑红核 后立即交叉到对侧,下行于脊髓外侧索内,其纤维经脊髓后角神经元中继后止于前角运动细胞。此束 对支配屈肌的运动神经元有较强的兴奋作用,与皮质脊髓束一起对肢体远端肌肉运动发挥重要影响。
图11-41脊髓颈膨大部水平切面
脊髓
(1)灰质。脊髓灰质由大量不同大小和形态的多极神经元所组成。从横切面来看,各种相同类 型的神经元往往聚集成簇或成层。这些细胞群在有些地方则形成界限较分明的神经核。这些细胞群往 往沿脊髓的纵轴排列,形成长度不一的神经柱。
①前角。前角又称前柱,主要由运动神经元组成。前角运动神经元一般分为内、外两侧群。内侧 群神经元支配躯干肌,外侧群神经元支配四肢肌。另外,根据形态和功能,前角运动神经元可分为大 、小两型。大型细胞为α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的运动;小型细胞为γ运动神经元,其作用与调节肌 张力有关。
图11 37脊髓的外形
脊髓
脊髓表面有6条纵沟,即前面的前正中裂,较深;后面的后正中沟, 较浅;左、右前外侧沟和左、右后外侧沟。前外侧沟自上而下连有31对 脊神经的前根,后外侧沟自上而下连有31对脊神经的后根(见图11 38 )。每对脊神经所连的一段脊髓称为1个脊髓节段。即8个颈节、12个胸 节、5个腰节、5个骶节和1个尾节。脊神经的前根由运动纤维组成,后根 由感觉纤维组成,每侧的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并成脊神经。合并前的 后根处有一膨大,称为脊神经节(spinal ganglia),由假单极神经元的 胞体集聚而成。
40)。为安全起见,临床上常选择第3、第4、第5腰椎棘突 之间进行蛛网膜下腔穿刺,以引流脑脊液或注射麻醉药物。
图11 40脊髓圆锥与马尾
脊髓
20
21
22
2.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主要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表现为 不对称弛缓性瘫痪,腱反射减弱或消 失,肌张力减退,可有肌肉震颤,肌 萎缩明显,无感觉障碍。下肢及大肌 群较上肢和小肌群更易受累。
23
• 神经电生理表现:
后遗症期多无自发电活动,相应受损节段呈慢性神经源性损害 表现,如出现宽大电位,募集反应减少,复杂重复放电等 感觉神经传导正常 运动神经传导正常或轻度异常,CMAP波幅可下降 后索损害一般不累及
15
• 神经电生理表现:
• 1.(延髓、颈、胸、腰骶段)至少三个区域有神经源性损害依据,大 量自发电活动,宽大电位,束颤电位等;当只有2个区域异常为 拟诊,1个区域异常为可能; • 2.感觉传导速度正常,电位波幅正常; • 3.运动传导速度正常或轻度减慢,可有CMAP波幅下降; • 4.体感诱发电位正常(后索不累及)。
14
胸核
中间内侧核
中间外侧核
与前角细胞损害相关疾病
1.运动神经元病:
• 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进行性脊肌萎缩,进行性延髓麻痹,原发性侧索硬 化。
•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以不对称的局部肢体无力起病,如走路发僵、拖步、
易跌倒,手指活动(如持筷、开门、系扣)不灵活等。少数患者以吞咽困难、 构音障碍等球部症状起病。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出现肌肉萎缩、“肉跳” 感(即肌束震颤)、抽筋,并扩展至全身其他肌肉,进入病程后期,除眼球 活动外,全身各运动系统均受累,累及呼吸肌,出现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等。 一般无感觉异常及大小便障碍。 • 查体:当下运动神经系统受累出现肌力减退、肌肉萎缩、肌束震颤;当上运 动神经系统受累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
• 1.针极肌电图:主要以C7-T1支配肌可见神经源性损害,部分可波 及C5-6支配肌,无临床症状的对侧肢体也可出现神经源性损害 • 2.感觉神经传导正常 • 3.运动神经传导可出现患侧尺神经CMAP波幅下降 • 4.患侧尺神经F波异常 • 5.体感诱发电位多正常。
系统解剖学 脊髓
2.中间带(侧角):前、后角之间(内脏感觉与运动)
中间外侧核:T1-L2节段的侧角,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聚集的部位, 为交感神经低级中枢。S2-4节段为骶副交感核。(内脏运动) 中间内侧核:中间带内侧贯穿脊髓全长。 (内脏感觉)
3.前角(运动)
短宽,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处特别发达。 内侧群(前角内侧核):支配颈部、躯干固有肌、脊髓全长; 外侧群(前角外侧核):支配四肢肌,见于颈膨大和腰骶膨大。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成人):
C1-4节段:C1-4椎体 C5-8、T1-4节段:-1椎体 T5-8节段:-2椎体 T9-12节段:-3椎体 L1-5节段:10-12胸椎体 S1-5、C0:12胸椎体至第1腰椎体
临床腰椎穿刺部位:
第3、4腰椎间或第4、5腰椎间穿刺。
二、内部结构
灰质 白质
中央管
终丝:脊髓圆锥向下伸 出一条细丝,终于尾骨 背面。固定脊髓作用
马尾:腰、骶和尾 神经根几乎垂直下 行,围绕在终丝周 围形成马尾
终丝 马尾
脊髓表面6条沟
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前外侧沟
后根 脊神经
前根
前正中裂
(二)脊髓节段
脊髓节段:与每一对脊神经相连的 那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段。共 31个节段,包括:C1-8、T1-12、 L1-5、S1-5、Co1
后中间沟
后正中沟
薄 楔束 束
后索 后外侧沟
外侧索
前外侧沟 前正中裂 前索
前索:前外侧沟与前正中裂之间。 后索: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
颈髓和胸髓上段后索又被后中间沟分为内侧的薄束,外侧的楔束。 外侧索:前、后外侧沟之间
网状结构
白质前连合 白质前连合:中央管前方,左、右前索间的白质部分。
脊髓
前庭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vestibulospinal tract
起止:起始于前庭神经外侧核→同侧前索 →前庭脊髓束→灰质板层Ⅶ和Ⅷ层 的中间神经元 功能:主要调控伸肌的肌张力(兴奋伸肌张 力,抑制屈肌张力) 在身体平衡的调控方面起重要作用
灰质小结
后角:躯体感觉性核团 中间带: 腹内侧:内脏感觉性核团 外侧:内脏运动性核团 前角:躯体运动性核团
脊髓的白质 white matter
前索anterior funiculus: 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 外侧索lateral funiculus: 前、后外侧沟之间 后索posterior funiculus: 后正中沟与后外侧沟之间 白质前连合 anterior white commissure: 灰质前连合的前方
楔小脑束cuneocerebellar tract 起止:起自延髓的副楔核(与背核同源) →同侧上行→小脑下脚→旧小脑皮质 功能:接受来自上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调节上肢个别肌肉的运动和姿势
脊髓丘脑侧束、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lateral spinothalamic tract 脊髓丘脑前束anterior spinothalamic tract 位置:脊髓外侧索前半部和前索
内侧纵束
内侧纵束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
起止:前庭神经核→内侧纵束→止于 脊髓板层Ⅶ和Ⅷ层的中间神经元 功能:完成头、颈姿势的反射性调节
脊髓的功能和临床联系
脊髓功能 传导功能:由上、下行传导束实现 反射功能:包括内脏反射和躯体反射 内脏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 躯体反射:可分为节段内反射和节段间反 射,也可依刺激部位的不同分为深反 射和浅反射,在病理情况下可出现病 理反射
解剖:脊髓
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
位置:外侧索、前索。
组成: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功能:
传导支配躯干、四肢骨 骼肌随意运动的神经冲 动。
定位:由外侧向内侧依 次是SLTC。
皮皮 质质 脊脊 髓髓 前侧 束束
红核脊髓束 Rubrospinal Tract
位置
侧角lateral horn:侧角细胞,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骶副交感核
后角posterior horn:
后角细胞:接受后根的感觉纤维,其轴突一是形成上行 纤维束;二是在脊髓内起节段内或节段间的联络作用。
后角posterior horn
后角边缘核
posteromarginal nucleus
脊髓表面的沟裂:
前正中裂 Anterior median fissure 后正中沟 Posterior median sulcus 前外侧沟 Anterolateral sulcus 后外侧沟 Posterolateral sulcus 在前、后外侧沟内有脊神经
根丝出入,分别形成31对前 根anterior root和31对后 根posterior root。
白质
重要纤维束(如:薄束、楔束、脊髓丘 脑束、皮质脊髓束等)名称、位置、组 成、功能与定位。
四个联系:
1. 外形与内部结构相联系 2. 平面与立体相联系 3. 灰质与白质相联系 4. 结构与功能相联系
前索
后索
外侧索
Transverse section of the spinal cord at various levels.
灰质gray matter
前角anterior horn:主要为运动神经元。
19.脊髓
形态特征:
蛛网膜下腔穿刺:L3、4或L4、5椎间隙。 病变部位的判断:麻醉水平的判断。
脊髓节段支配皮肤感觉的节段性分布:
节段 皮肤区域 节段 皮肤区域
C2 枕部 C3 颈部 C4 项下、肩部 C5 上臂外侧
T6 剑突下平面 T8 肋弓平面 T10 脐平面 T12 腹股沟
C6 前臂外侧 C7 手部外侧
(2)锥体外系的纤维束
红核脊髓束:中脑红核→交叉至对侧外侧索 →C1-3板层V-Ⅶ。与皮 质脊髓束一起对肢体远端屈肌运动发挥重要影响。 前庭脊髓束:前庭神经外侧核 →同侧前索外侧部 →板层Ⅷ和部分板 层Ⅶ。主要兴奋躯干和肢体的伸肌以调节身体的平衡。 网状脊髓束:脑干网状结构 →同侧前索和外侧索前内侧部(大部分) →板层Ⅶ、Ⅷ。主要参与对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运动的控制。 顶盖脊髓束:中脑上丘→被盖背侧交叉越边 →前索 →上颈髓段板层 Ⅵ、Ⅷ。它兴奋对侧颈肌活动,抑制同侧颈肌活动。 内侧纵束:双侧前庭神经核 →前索→颈髓→板层 Ⅶ、Ⅷ。与姿势反 射中眼肌与颈肌的协调活动有关。
马尾:腰、骶、尾神经组成。
脊髓节段:31个。
前外侧沟
前正中裂
4、脊髓节段 Segments of spinal cord
概念:脊髓在外形上无明显 的节段性,通常将每一段脊神 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于脊髓 的范围,称为一个脊髓节段。 划分:
功能支配:
呼吸运动:
C1-4
头颈运动: C2 心率: C4-6 肩部运动: C5 腕肘运动: C6-7 手运动: C7、T1 交感紧张: T1-12 躯干平衡: T2-12 射精: T11-L2
中胸段T5-8 下胸段T9-12 腰段L1-5
对应椎骨序数
脊髓解剖
C8-L2侧角内主要是交感神经细胞,发出的纤 维经前根、交感神经径路支配和调节内脏、 腺体功能
C8-T1侧角发出的交感纤维,一部分沿颈内 分支配同侧面部 血管和汗腺
S2-4侧角为脊髓的副交感中枢,发出的纤维支配 膀胱、直肠、性腺
2020/4/1
5、临床上作腰椎穿刺或腰椎麻醉时,多在第3-4 或第4-5腰椎之间进行,因为在此处穿刺不会损伤 脊髓。
2020/4/1
---
马尾:
脊髓末端变细形成脊髓圆锥,约平腰1椎 体下缘,此水平以下腰、骶、尾脊神经前 后根在椎管腔内下行一段距离后,出相应 的椎间孔,形成脊神经,在椎管腔内的一 段脊神经根称马尾。
等长,所有神经根呈直角自脊髓发出进入相应的椎间孔,胚胎4 个月后脊柱发育较脊髓快,脊髓头端连于脑部呈固定状态,而 脊髓头端以下部分在发育过程中出现与脊柱的相应关系不一致。 脊髓尾端呈圆锥变细处,叫脊髓圆锥。从腰3到尾1有脊髓神经 束,象马尾一样,所以叫马尾神经。脊髓的终端马尾圆锥在新 生儿时与腰3平行。成人在腰1或腰2椎间盘水平。因此,在此平 面以下,腰骶尾神经根在未出现相应的椎间孔以前,在椎管内 行一段距离。
2020/4/1
---
白质
下行纤维束(运动传导束) 主要有皮质脊髓束:包括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 束; 红核脊髓束(位于外侧索);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等;
2020/4/1
---
上行束——脊髓丘脑束:传导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触及压觉。
脊髓丘脑束在白质前连合处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传导痛温 觉,发生交叉,形成脊髓丘脑侧束;另一部分传导触压觉,部 分交叉,形成脊髓丘脑前束。
2020/4/1
---
薄束和楔束
位于后索,薄束居内侧,楔束居外侧,薄束在后正中沟两旁,纵贯脊髓全长, 楔束在薄束的外侧,仅见于第4胸节以上。
脊髓解剖_图文
脊髓解剖
1. 外部结构
脊髓位于椎管内,长约40-45cm,在C1水平(枕骨 大孔处)与延髓相连, L1下缘形成脊髓圆锥,延伸出 终丝,固定脊髓
脊髓发出31对脊神经: 颈(C)神经8对, 胸(T)神经12, 腰(L)神经5, 骶(S)神经5, 尾神经1 脊髓有31个节段 脊髓各节段位置较相应脊椎高, 可由影像学脊椎 节段推断脊髓病变水平(下图)
2. 不完全性脊髓损害
中央管 (脊髓空洞症\肿瘤)
脊髓损害症状&体征
2. 不完全性脊髓损害
(3) 前索损害
脊髓丘脑前束受损: 病灶对侧水平以下粗触觉障碍
刺激性病变: 病灶对侧水平以下难以形容的弥散性疼痛, 常伴感觉过敏
脊髓损害症状&体征
2. 不完全性脊髓损害
(4) 后索损害
薄束\楔束损害: 振动觉\位置觉障碍, 感觉性 共济失调; 识别性触觉障碍, 不能辨别在皮肤 书写的字&几何图形
腰段神经根几乎垂直下降 , 形成“马尾” (cauda equina), 由L2~尾节10对神经根组成
外部结构
颈膨大&腰膨大分别发出支配上肢与下肢神经 根
颈膨大: C5~T1节段 腰膨大: L2~S3节段 腰膨大以下逐渐细削, 为脊髓圆锥(S3~5 &尾节 ) 圆锥尖端伸出终丝, 终止于第1尾椎骨膜
1.5 脊髓圆锥(S3-5)和尾节
运动: 在腰膨大以下, 不出现下肢瘫&锥体束征 感觉: 肛门周围&会阴部感觉缺失呈鞍状分布, 髓内病变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 肛门反射消失&性功能障碍, 脊髓圆锥为副交感 中枢, 圆锥病变如外伤\肿瘤可出现真性尿失禁
脊髓损害症状&体征
脊髓的背根名词解释
脊髓的背根名词解释脊髓是我们身体中重要的神经系统组成部分之一。
它位于脊柱内,是由神经细胞的集合体组成的管状结构。
在脊髓中,有一个特殊的区域被称为背根,而脊髓的背根是该区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背根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背根节和背根神经。
背根节是背根的突起部分,它位于脊髓的背侧。
背根节中包含大量的感觉神经元细胞体,这些细胞能够接收来自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信息。
通过背根神经,这些感觉信息可以传递到脊髓的深层神经细胞和大脑中。
在背根的神经纤维中,有两种类型的神经纤维,分别是背根神经纤维和神经节根神经纤维。
背根神经纤维是由感觉神经元的轴突构成的,它们将感觉信息传递到脊髓中。
而神经节根神经纤维则是由感觉神经元的树突构成的,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和感知外界刺激。
脊髓的背根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
首先,它是感觉信息进入脊髓的主要通道之一。
当我们的身体感受到外界的刺激时,感觉神经元会将这些信息传递到背根,然后再通过脊髓进一步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处理和解读。
因此,背根在感知和处理感觉信息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此外,背根还参与了一些重要的反射活动。
比如,当我们手触碰到一个热物体时,感觉神经细胞会通过背根传递信息给脊髓,然后由脊髓发出命令,引发手部的迅速退缩反应。
这个反射活动是由脊髓的神经元直接完成的,而背根起到了将感觉信息传递给脊髓的关键媒介。
背根还与疼痛感知密切相关。
在脊髓的背根中,有大量的疼痛感觉神经元。
当身体受到疼痛刺激时,这些神经元会将疼痛信号传递给脊髓和大脑,引发我们对疼痛的感觉和相应的反应。
因此,背根在疼痛感受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临床领域,我们常常通过检查脊髓的背根来了解身体的感觉功能是否正常。
例如,通过捏取背根可以评估感觉神经的灵敏度和功能。
同时,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中,也可以通过检查脊髓背根的状态来推测患者的神经系统问题。
总之,脊髓的背根是脊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感知外界信息、参与反射活动、进行疼痛感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脊髓节段的概念
脊髓节段是指每对脊神经相连的脊髓区域。
脊髓在外形上无明显的节段性,通常把每一段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范围,称为脊髓节段。
脊髓全长共有31对脊神经,每对脊神经根与脊髓相对应的部分,称为脊髓节。
一对脊神经的最高根丝标志该节的上界,第一颈髓的上界为脊髓和延髓的分界。
脊髓的全长共有31节:颈髓8节,胸髓12节,腰髓5节,骶髓5节,尾髓1节。
每节均有相应的一对神经与之相连。
每一个脊髓节段支配着一段皮肤和一部分肌肉以及某个内脏器官或器官的某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pinothalamic tract (脊髓丘脑束)
脊髓—内部结构
脊髓小脑前后束
2)下行纤维束 ① 皮质脊髓侧束 ;② 红核脊髓束;③ 网状脊髓侧束
Lateral corticospinal tract (皮质脊髓侧束) Rubrospinal tract (红核脊髓束) 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 (内侧纵束) Reticulospinal tract (网状脊髓束) Vestibulospinal tract(前庭脊髓束) Tectospinal tract(顶盖脊髓束) Anterior corticospinal tract (皮质脊髓前束)
spinal cord
脊 髓
湖北科技学院基础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胡振武主讲
脊髓—位置和外形
一、位置和外形
1、位置 居椎管内,上平枕骨大孔, 下平第一腰椎下缘, 以下为马尾。全长约45cm 。 呈前后稍扁圆柱形。
2、外形 2个膨大 、6条纵沟 、 脊髓圆锥 、终丝。
脊髓—位置和外形
颈膨大 cervical enlargement(C4-T1) 腰骶膨大 lumbosacral(L2-S3) 脊髓圆锥 conus medullaris 终丝 filum terminale 前正中裂 anterior median fissure 后正中沟 posterior median sulcus 前外侧沟 anterior laterral sulcus 后外侧沟 posterior laterral sulcus
同侧下半身的本体觉和 精细触觉
同侧上半身的本体觉和 精细触觉 下肢和躯干下部非意识 性本体觉,肢体精细运 动和姿势协调 肢体对侧半痛、温觉和 粗触觉及压觉
脊髓—内部结构
白质小结 (下行传导束)
纤维束名称及起点 皮质脊髓侧束:起于对侧大脑皮 质中央前回,经延髓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前束:起于对侧大脑皮 质中央前回,经延髓锥体不交叉 红核脊髓束:起于红核,经被盖 腹侧交叉后下行 前庭脊髓束:起于前庭神经外侧 核,同侧下行 位置 外侧索至同侧前角 前索至双侧前角 外侧索至Ⅴ~Ⅶ层 前索至Ⅷ~Ⅶ层 功能 同侧骨骼肌随意运动 双侧躯干肌随意运动 兴奋屈肌,抑制伸肌 (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运动) 兴奋伸肌,抑制屈肌, (调节平衡) 协调随意运动 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 肌 协调眼球和头、颈的运动 (头眼联合旋转运动)
脊 髓 反 射
躯体反射
牵张反射 屈曲反射 浅反射 竖毛反射 膀胱排尿反射 直肠排便反射
内脏反射
脊髓—功能
脊髓—临床
四、脊髓的损伤
1、脊髓全横断伤(截瘫): 横断以下感觉、运动、反射消失. 2、脊髓半横断伤(布朗-色夸综合症 Brown-sequard syndrome): ① 半横断以下同侧运动、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消失; ② 对侧痛温觉消失。 3、脊髓空洞症(如白质前连合病变): 病损特症:感觉分离 ① 损伤平面以下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正常; ② 而痛温觉消失. 4、脊髓前角受损(如脊髓灰质炎): 呈现弛缓性瘫痪 ① 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肌萎缩; ② 无病理反射; ③ 各种感觉正常
胸神经12对
腰神经5对
骶神经5对 尾神经1对
脊髓—位置和外形
0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简表
脊髓节段
C1--- C4 C5--- T4 T5 --- T8 T9 --- T12 L1---L5 S1--S5 、Co1
1
椎骨
与同序数椎骨一至 比同序数椎骨高1 比同序数椎骨高2 比同序数椎骨高3 居第10 ~ 12胸椎椎管 第1腰椎
脊髓—内部结构
灰质核团与白质传导束
脊髓—内部结构
二、白质
借脊髓表面的沟和裂可将白质分为前索,外侧索和后索
后外侧沟 后正中沟 后索
外 侧 索
前索
前外侧沟
前正中裂 白质前连合
脊髓—内部结构
1、后
索
1)薄束:起自T5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传导下半身、下肢深感觉、精细触觉。 2)楔束:起自T4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传导上半身、上肢深感觉、精细触觉
脊髓—复习思考
脊髓—复习思考
脊髓—复习思考
脊髓—复习思考
脊髓—复习思考
脊髓—复习思考
前角基底部
Ⅷ
Ⅲ、Ⅳ Ⅶ Ⅶ Ⅸ
Ⅹ
脊髓—内部结构
Rexed 分层与核团关系
板层 核团及接受纤维、发出纤维及功能
I------------------后角边缘核(接受后根F),接受痛温触压觉 II-----------------胶状质(接受后根细F),分析控制痛觉信息 III、IV------------后角固有核(接受后根浅感觉F), I-IV发出脊髓丘脑束 V、VI------------- 后角基底部(接受深感觉及皮层下行F)调节运动,发出脊小脑前束 VII----------------中间带C8-L3胸核=Clarke柱 ,发出脊髓小脑后束 中间内侧核(接受后根内脏感觉F),发出纤维到内脏运动N元 中间外侧核(内脏运动核=节前神经元),发出内脏运动节前纤维 1)T1-L3 =交感神经低级中枢 ,发出白交通支至交感干 2)S2-S4= 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发出纤维组成盆内脏神经 VIII-------------- 前角基底部(接受锥体外系下行F),影响a神经元 IX---------------- 前角( a神经元、r神经元、Renshaw细胞),支配躯体运动 前角内侧核,支配躯干肌 前角外侧核,配四肢肌 X----------------- 中央管周围灰质(后根纤维终止处)
脊髓—复习思考
复 习 思 考
名词解释
1、脊髓节段
问答题
1.简述脊髓的位置、形态和外部结构? 2.简述脊髓节段的概念和节段性分布概念? 3.简述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4、简述脊髓横切面上灰质和白质的配布? 5、简述灰质核团的位置及功能? 6.脊髓主要功能及脊髓损伤后临床特征?
2、薄束和楔束
3、脊髓丘脑前、后束 4、脊髓小脑前、后束 5、皮质脊髓侧束和前束 6、Rexed 分层
Fasciculus proprius (固有束)
脊髓—内部结构
3、前 索
1)上行纤维束 脊髓丘脑前束 2)下行纤维束 ① 皮质脊髓前束 ② 前庭脊髓束 ③ 内侧纵束 ④ 顶盖脊髓束
红核、前庭、网状脊髓束
脊髓—内部结构
白质小结 (上行传导束)
纤维束名称及起点 位置 功能
薄束:起于T5以下后根粗F
网状脊髓束:起于脑干网状结构, 前索和外侧索 同侧下行 Ⅶ~Ⅷ层 顶盖脊髓束:起于中脑上丘,经 被盖背侧交叉后下行 内侧纵束|:起于前庭神经核\中介 核\后连合核\网构等,同侧下行 前索止于颈髓 Ⅵ~Ⅷ层 前索止于Ⅶ~Ⅷ层 再至前角
脊髓—功能
三、脊髓的功能
1、传导功能: 各种传导路径的中继站。 2、反射功能:各种反射的低级中枢。
脊髓—位置和外形
脊髓外形沟裂
后正中沟 后索 后外侧沟 后角 外 侧 索
中间带 前角
灰质核团
灰质分层
前正中裂
前索 前外侧沟
脊髓—位置和外形
脊髓—位置和外形
颈神经8对
3、脊髓节段与椎骨的不对应性
自胚胎4个月起,脊柱的生长速度 比脊髓快,因此成人脊髓与脊柱 长度既不相等也不对应了。因此, 腰、骶、尾部脊神经前后根在通 过相应的椎间孔离开脊柱以前在 椎管内向下行走一段较长距离, 这就形成马尾cauda equina。 就是说成人椎管内在相当第1腰椎 以下已无脊髓而只有马尾因此临 床上常选择3、4或4、5腰椎棘突 之间作腰穿。
楔束:起于T4以上后根粗F 脊髓小脑后束:起于胸核, 脊髓小脑前束:起于基底部 脊髓丘脑束:起于I~IV和Ⅶ层
后索内侧部上升至延髓薄束核
后索外侧部上升至延髓楔束核 经同侧或对侧外侧索边缘后部 上升经小脑下脚入旧小脑 经对侧或同侧外侧索边缘前部 上升经小脑上脚入旧小脑 经白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外侧索 和前索上升经脑干至丘脑
Fasciculus gracilis(薄束) Fasciculus cuneatus (楔束)
脊髓—内部结构
2、外 侧 索
1)上行纤维束 ① 脊髓丘脑侧束;② 脊髓小脑前束;③ 脊髓小脑后束
Posterior spinocerebellar tract (脊髓小脑后束) Anterior spinocerebellar tract (脊髓小脑前束)
前索(白质前连合)
白质 外侧索 后索(网状结构)
脊髓—内部结构
脊髓的内部构造
灰质后连合 后索 后角 脊 髓 灰 中间带 质 角 前角 (柱)
外 侧 索
灰质核团
灰质分层
前索
脊 髓 白 质 索
灰质后连合
白质前连合
脊髓—内部结构
(一) 灰 质
Rexed 分 层 与 核 团 对 应 关 系
Ⅰ Ⅱ
Ⅹ
后角基底部Ⅴ、Ⅵ
举例
第3颈椎平对C3 第2胸椎平对T3 第5胸椎平对T7 第7胸椎平对T10
11-12 1 2
3
了解它们的对应关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如外伤 后可凭借受伤椎骨位置来推测脊髓受损的节段。前柱) 灰质
中间带(侧柱) 后角(后柱)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中央管及终池(室) (灰质前后连合=中央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