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髓的被膜及血液循环

合集下载

(系统解剖学课件)8.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系统解剖学课件)8.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04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及脑脊液循环在神经系 统中的重要性。
下一步学习建议
01
02
03
04
深入学习脑和脊髓的被膜、血 管及脑脊液循环在神经系统中
的具体作用和机制。
了解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 脑脊液循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
的表现和意义。
学习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 脑脊液循环与其他神经系统结
构的相互关系。
脑的硬膜
硬膜外腔
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狭窄间隙,内有脂肪组织、结缔组 织和静脉丛。
硬膜下腔
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潜在间隙,内有脑脊液。
硬脑膜的血管和神经
硬脑膜上有许多血管和神经穿行,供应脑和脊髓的血液和神经。
脑的软膜
脑蛛网膜
覆盖在脑表面的软膜,与硬脑膜相连接,形成蛛网膜下腔。
脑软膜的血管和神经
通过实践操作或实验进一步加 深对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 脑脊液循环的理解和掌握。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系统解剖学课件:8.脑和脊髓的被 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脑和脊髓的被膜 • 脑和脊髓的血管 • 脑脊液循环 • 总结
01 引括 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它们对脑 和脊髓起到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脑和脊髓的血管
脑脊液循环
软脑膜上有许多血管和神经穿行,供应脑的血液和神经。
脊髓的被膜
01
02
03
脊髓硬脊膜
包裹脊髓的硬膜,形成脊 髓硬膜下腔和脊髓硬膜外 腔。
脊髓蛛网膜
覆盖脊髓表面的软膜,与 硬脊膜相连接,形成蛛网 膜下腔。
脊髓软膜
覆盖脊髓表面的软膜,内 有神经根穿行。

17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髓液循环

17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髓液循环

第十七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第一节 内容概要一、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和脊髓周围均有三层被膜包裹,从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

(一)脊髓的被膜 硬脊膜:厚而坚韧,上端附于枕骨大孔,下部末端变细,借终丝附于尾骨。

脊髓蛛网膜:薄而透明。

软脊膜: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脊髓,在脊髓下端形成终丝,在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齿状韧带,起固定脊髓的作用,还可作为椎管内手术的定位标志。

被膜间的间隙: 硬膜外隙:位置:硬脊膜与椎管内骨膜之间。

内容: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椎内静脉丛,并有脊神经根通过。

临床上的硬膜外麻醉,即是将药物注入此隙。

硬膜下隙:硬脊髓和脊髓蛛网膜之间。

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腔内充满脑脊液。

终池:为蛛网膜下隙下部,自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的扩展部,内有马尾。

腰椎穿刺常在第3、4或第4、5腰椎间进行。

(二)脑的被膜 1.硬脑膜 内层,较坚厚;外层,即颅骨的内骨膜。

硬脑膜形成的特殊结构有: 大脑镰:伸入两半球之间 小脑幕:伸入大、小脑之间,其前内侧缘形成幕切迹。

小脑镰:伸入小脑两半球之间。

鞍隔:位于蝶鞍上方,封闭垂体窝,其正中有一小孔有漏斗通过。

硬脑膜窦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上缘。

下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下缘。

直窦:大脑镰与小脑幕相接处。

横窦:枕骨内面横窦沟内。

乙状窦:位于乙状沟内。

硬脑膜窦海绵窦:蝶鞍两侧,窦内有颈内动脉、展神经通过,而Ⅲ、Ⅳ、Ⅴ1、Ⅴ2对脑神经经窦外侧壁通过。

岩上窦与岩下窦:分别位于颞骨岩部的上缘和后缘。

硬脑膜窦内血流方向: 下矢状窦直窦窦汇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岩下窦海绵窦岩上窦 上矢状窦2.脑蛛网膜 与软脑膜间为蛛网膜下隙,其扩大处为蛛网膜下池,主要有:小脑延髓池:小脑与延髓之间。

脚间池:中脑的两大脑脚之间。

交叉池:视交叉前方。

环池:中脑周围。

桥池:脑桥腹侧。

蛛网膜颗粒:由蛛网膜在上矢状窦附近突入窦内形成的“颗粒状”突起,为脑脊液回流入脑膜窦的结构。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的循环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的循环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和脑脊液循环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 第二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第三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第四节 脑屏障
重点提示
掌握:
1.脑和脊髓的3层被膜;硬膜外隙、蛛网膜下隙的概念; 2.大脑动脉环。
熟悉:
1.脑和脊髓的动脉; 2.脑室系统、脑脊液产生和循环途径。
了解:
脑和脊髓的静脉
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前交通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第三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脑脊液约125ml左右,为无色透明的液体
脑脊液产生部位:各脑室的脉络丛
功能:① 运输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
② 缓冲震荡、保护脑和脊髓
③ 维持颅内压及脑组织渗透压
脑 脊 液 循
侧 室间孔 脑 室
第 三 脑 室
中脑 水管
第 四 脑
外侧孔 正中孔
蛛 网 膜 下


蛛网 膜粒
上 矢


颈 内 动 脉

பைடு நூலகம்
思考题
1.临床上为什么常在第3、4或第4、5腰椎间进行穿刺? 需经过哪些层次? 2.用箭头表示硬脑膜窦血液回流情况。
二、蛛网膜arachnoid mater
蛛网膜下隙: •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 • 充满脑脊液
• 蛛网膜下腔的扩大部分
蛛网膜下池: • 小脑延髓池
蛛网膜粒
• 终池(临床腰穿抽取脑脊液的常用部位)
• 蛛网膜渗入上矢状窦内形成的突起,可滤出脑
脊液
三、软 膜 pia mater

脑、脊髓被膜、脑的血供及脑脊液循环

脑、脊髓被膜、脑的血供及脑脊液循环
膜外隙比脊髓要窄的多,硬膜外血肿 ; 与颅底骨结合紧密,骨折可撕裂硬膜、 蛛 网膜、脑脊液外漏,如鼻漏、耳漏。
1、形成的结构: 1)隔幕: ① 大脑镰-大脑纵裂内,前端连于盲孔,后端
附枕内隆凸,上端至上状窦沟两侧,下 至胼胝体上端。分隔左右大脑半球
②小脑幕-大脑横裂内,分隔大、小脑,其前 ‘
缘游离称小脑幕切,接近大脑脚-小脑幕 切迹疝,可压迫动眼神经,大脑脚底。

上矢状窦
大脑镰
脑 幕 切

窦汇 横窦
直窦 下矢状窦

上 海绵窦

岩 下 窦
乙状窦
小脑幕
途径
脉络丛
侧脑室
室间孔
(产生脑脊液)
第Ⅲ脑室
(脉络丛
产生分脑部脊液)
中脑 水管
(脉络丛 第Ⅳ脑室
产生脑脊液)
上矢状窦
正中孔 外侧孔
蛛网膜粒 【蛛网膜下腔】
前交通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小脑上动脉
由颅骨内膜和原来的硬脑膜 融合 而成。
(外层)
(内层)
与颅盖骨疏松相连,与颅底紧密愈着。
形成结构
【硬脑膜窦】
硬脑膜内﹑外层裂开, 内衬血管内皮,属于 一种特殊形式的静脉。
硬脑膜内层折叠,深入 脑裂,形成:
大脑镰 小脑幕
蛛网膜 伸入上矢状
窦内,形成
【蛛网膜粒】
脑脊液由此排出。
软脑膜
硬脑膜窦 组成和通连
一、脊髓的被膜
(一)硬脊膜:致密结缔组织
上端-枕骨大孔与硬脑膜相续
下端-第2骶椎、包绕终丝连于尾骨 两侧-延续为脊神经外膜
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骨骨膜之间的间隙, 内为负压、有脊神经根(表面覆有硬膜)、 静脉丛、脂肪等,不与颅内相通,可经此隙 进行硬膜外麻醉。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脑脊液循环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脑脊液循环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脑脊液循环
目录
CONTENTS
• 脑和脊髓被膜 • 脑和脊髓血管 • 脑脊液循环 • 脑和脊髓的血液供应与脑脊液循环的关
系 •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脑脊液循环的疾
病与治疗
01 脑和脊髓被膜
脑膜
硬脑膜
硬脑膜是位于颅骨内侧面的薄膜,质地坚韧,能够保护大 脑和脊髓免受损伤。硬脑膜分为三层,分别是外层、中层 和内层。
04 脑和脊髓的血液供应与脑 脊液循环的关系
血液供应对脑脊液循环的影响
血液为脑脊液提供营养物质
脑脊液由脉络丛产生,脉络丛需要从血液中获取营养物质来维持脑脊液的正常生 成。
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脑脊液的影响
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会影响脑脊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从而影响 脑脊液的酸碱平衡。
脑脊液循环不畅,可能导致颅 内压升高、脑积水等症状。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
体格检查
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了解患者症状、家族史、 既往病史等信息。
检查患者神经系统、循 环系统等状况。
如CT、MRI等,观察脑 和脊髓结构,发现异常
病变。
检测血液、脑脊液等样 本,了解相关指标。
治疗手段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症状进行缓解,如止痛、控制颅内 压等。
脑脊液循环对血液供应的影响
脑脊液对颅内压的调节
脑脊液的循环有助于调节颅内压,当颅内压升高时,脑脊液会通过蛛网膜颗粒 吸收进入下腔静脉,从而降低颅内压。
脑脊液对脑部温度的调节
脑脊液的循环有助于调节脑部温度,通过将热量从脑部带到身体其他部位,维 持脑部温度的稳定。Biblioteka 血液供应与脑脊液循环的相互调节
血液供应与脑脊液循环相互影响

20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被膜

20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被膜

20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被膜脑和脊髓的表面均有3层被膜包裹,由外向内,依次是硬膜、蛛网膜和软膜。

脑和脊髓借这些被膜受到支持和保护,并通过被膜的血管得到营养。

(一)脊髓的被膜1.硬脊膜 sPinal dura mater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厚而坚韧,呈囊状包裹脊髓。

上端附于枕骨大孔边缘,与硬脑膜相延续。

下部在第2骶椎水平逐渐变细,包裹终丝,末端附于尾骨。

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为硬膜外隙epidural space,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和椎内静脉丛。

由于硬脊膜在枕骨大孔边缘与骨膜紧密愈着,故硬膜外隙不与颅内相通。

此隙略呈负压,内有脊神经根通过。

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即将药物注入此隙,以阻滞脊神经根内的神经传导。

在硬脊膜与脊髓蛛网膜之间为潜在的硬膜下隙。

硬脊膜在椎间孔处与脊神经的被膜相连续。

椎内静脉丛接受椎骨和脊髓的静脉血,汇入椎间静脉,并有小支与椎外静脉丛吻合。

椎间静脉在颈部注入椎静脉,在胸部注入奇静脉和半奇静脉,在腰部注入腰静脉。

因此,椎内静脉丛是上、下腔静脉间的交通途径之一。

椎内静脉丛无静脉瓣,且向上与颅内静脉相通,故腹、盆部的感染或肿瘤细胞偶可不经肺循环而直接扩散或转移至脑内。

2.脊髓蛛网膜sPinal arachnoid mater为半透明的薄膜,位于硬脊膜与软脊膜之间,与脑蛛网膜直接延续。

它与软脊膜之间有宽阔的蛛网膜下隙subarachnoid space,两层间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相连,隙内充满脑脊液。

此隙下部,自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扩大为终池terminal cistern,内有马尾。

故临床上常在第3、4或4、5腰椎间进行穿刺(腰椎穿刺),以抽取脑脊液或注入药物而不伤及脊髓。

脊髓蛛网膜下隙向上与脑蛛网膜下隙相通。

3.软脊膜sPinal Pia mater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脊髓表面,并深入脊髓的沟裂中,至脊髓下端形成终丝。

软脊膜在脊髓两侧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齿状韧带,后者呈齿形,尖端附于硬脊膜上。

脑脊髓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脑脊髓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软脑膜是紧贴于脑表面的膜, 由结缔组织、神经胶质和神经
细胞组成。
脊髓被膜
脊髓被膜由三层膜组成,与脑被膜类 似,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脊膜、蛛网膜 和软脊膜。
蛛网膜是脊髓表面的最内层膜,与脑 蛛网膜相连接,能够提供脑脊液循环 的通道。
硬脊膜是覆盖在脊柱表面的厚而坚韧 的膜,向下延伸至骶骨。
软脊膜是紧贴于脊髓表面的膜,由结 缔组织、神经胶质和神经细胞组成。
脑脊膜与脑神经的关系
脑脊膜与脑神经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脑脊膜能够保护脑神经不受周围组 织的压迫和损伤。
脑脊膜还为脑神经提供营养和氧气, 对脑神经的生长和发育起到重要的作 用。
02 脑脊髓血管
脑动脉
脑动脉是供应脑部血液的主要 血管,分为颈内动脉和椎-基
底动脉两大系统。
颈内动脉主要负责大脑前3/5 部分的血液供应,包括额叶、 顶叶、颞叶和基底节区等。
脑脊液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产生,每天约产生1500ml。
02
脑脊液的分泌受到多种激素和神经递质的调节,如抗利尿激 素、缩宫素等。
03
脑脊液的分泌还与脑部代谢活动有关,如兴奋、运动等可增 加脑脊液分泌。
脑脊液的循环路径
01
脑脊液由脑室脉络丛产生后,经过脑室、脊髓中央管、蛛网膜 下腔、脑池等部位,最终流入静脉或淋巴管。
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负责大 脑后2/5部分的血液供应,包 括枕叶、颞叶的后部、丘脑、
脑干和小脑等。
脑静脉
脑静脉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两大 系统,浅静脉主要收集大脑表面 的血液,深静脉则收集大脑深部
的血液。
深静脉最终汇入上矢状窦、横窦 和乙状窦等较大的脑外静脉,回
流至颈部和颅底的静脉丛。
脑静脉的瓣膜较少,因此容易发 生静脉回流障碍,导致颅内压增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PPT课件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PPT课件
研究者们正在研究如何通过药物或其他手段来调节脑脊液的成分和循环,以治疗神经系 统疾病。
新技术、新方法在研究中的应用
显微成像技术
研究者们正在使用显微成像技术来观 察脑和脊髓被膜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其在神经系统中的 作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
计算模拟技术
研究者们正在使用计算模拟技术来模 拟脑脊液循环的动力学特征,以便更 好地预测其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脑脊液循环的功能与作用
1 2
3
缓冲和保护
脑脊液可以缓冲脑组织和脊髓免受外力冲击,同时为脑和脊 髓提供营养物质和带走代谢废物。
维持颅内压
脑脊液循环可以调节颅内压,保持颅内压的稳定,防止颅内 压过高或过低。
维持温度稳定
脑脊液循环可以调节体温,通过吸收和释放热量来维持体温 的稳定。
03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及脑脊液 循环的疾病与治疗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研究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脑和脊髓被膜血管的异常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 关,如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等。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的生理和药理研究
研究者们正在探索如何通过调节脑和脊髓被膜血管的生理功能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并取 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脑脊液循环的研究进展
脑脊液循环的动力学研究
研究者们正在研究脑脊液循环的动力学特征,包括脑脊液的生成、流动和吸收机制,以 更好地理解其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脑脊液循环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研究
研究表明,脑脊液循环的异常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有关,如脑积水、颅内压增高等。研 究者们正在探索如何通过调节脑脊液循环来治疗这些疾病。
脑脊液循环的生理和药理研究
脑被膜血管包括硬脑膜血管பைடு நூலகம் 蛛网膜血管和软脑膜血管。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和脑脊液循环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和脑脊液循环

动脉瘤
豆纹动脉 硬膜下血肿
脑血肿
动-静脉畸形
脑的静脉
脊髓的血管
脊髓的血管
颅底上面观察硬脑膜静脉窦
横窦 乙状窦
海绵窦
位置: 两侧蝶鞍,形似海绵
其内穿过的结构:
垂体
颈内动脉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V1 眼神经 V2 上颌神经
脑蛛网膜
蛛网膜粒
小脑延髓池穿刺
软脑膜
脑脊液循环(CSF)
功能:约150ml,对 CNS起缓冲、保护、运 输代谢产物和调节颅内 压等作用
腰椎穿刺
脑的被膜
硬脑膜-由硬膜和颅骨骨膜融合而成。形成的特殊结构
有:①大脑镰、小脑幕、鞍隔;②硬脑膜静脉窦(见后)
脑蛛网膜 软脑膜
硬脑膜与颅盖骨
特点:
与颅盖骨结合 疏松,易于分 离,所以临床 易发生硬膜外 血肿
特殊结构1
大脑镰 小脑幕及幕切迹
特殊结构2 硬脑膜静脉窦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通过,临床硬膜外麻醉即将麻醉药注入此间隙,渗透过脊神经外膜 而阻滞脊神经的传导
蛛网膜下隙
位置:位于软膜与蛛网膜之 间的间隙,充满脑脊液(约 150ml),使脑和脊髓飘浮 其中
终池: 为最大的蛛网膜下隙, 位于脊髓圆锥(成人在L1, 小儿L3)与第二骶椎。其内 脑脊液中飘浮着脊神经根 丝组成的马尾。为临床腰 椎穿刺抽取脑脊液之处
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颈内动脉:从颈动脉管进 入颅内 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 出后穿过C6-C1橫突孔, 从枕骨大孔处入颅腔
脑底的动脉
颈内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后交通动脉 椎动脉 椎动脉 脊髓前动脉 基底动脉 大脑后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脑脊髓的血管被膜脑脊液

脑脊髓的血管被膜脑脊液

上矢状窦
大脑上静脉 上吻合静脉
大脑中 浅静脉
乙状窦
下吻合静脉
大脑下静脉 颈内静脉
大脑中深静脉收集脑岛的血液,与 大脑前静脉和纹状体静脉汇合成基底静 脉,注入大脑大静脉。
大脑内静脉由脉络丛静脉和丘脑纹 静脉在室间孔后上缘合成,向后与对侧 的大脑内静脉汇合成大脑大静脉(Galen 静脉) ,向后注入直窦。
前交通动脉 大脑前动脉 后交通动脉
颈内动脉 大脑后动脉
2.脑的静脉:脑的静脉壁薄无 瓣膜,不与动脉伴行,可分为两类, 一是收集大脑血液的静脉,二是收集 脑干和小脑血液的静脉。
大脑的静脉分为脑内、外两组, 两组之间相互吻合。
大脑外静脉以大脑外侧沟为界分 为3组:大脑上静脉,收集大脑半球外 侧面和内侧面的血液,注入上矢状窦。 大脑下静脉主要注入横窦和海绵窦。 中组又分为浅、深两组。大脑中浅静 脉收集半球外侧面近外侧沟的静脉, 注入海绵窦。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
(一)、脑的血管
1.脑的动脉:脑的动脉来源于颈内 动脉和椎动脉。颈内动脉分布于大脑半 球的前2/3和部分间脑,椎动脉分布于大 脑半球后1/3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
动脉在大脑的分支可分为皮质支 和中央支,前者营养大脑皮质及其深 面的髓质,后者供应基底核、内囊及 间脑等。
⑴颈内动脉:起自颈总动脉,经 颈动脉管进入颅内。
①大脑镰:呈镰刀形,伸入两侧大脑 半球之间,后端连于小脑幕的上面,下 缘游离于胼胝体上方。
②小脑幕:伸入大脑和小脑之间。后 外侧缘附于横沟和颞骨岩部上缘。前内 缘游离形成幕切迹,与鞍背形成一环形 孔,内有中脑通过。
小脑幕将颅腔不完全地分隔成上下 两部。当颅内压增高时,位于小脑幕切 迹上方的海马旁回和钩可能被挤入小脑 幕切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压迫大脑 脚和动眼神经。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动眼神经
(危险三角)感染
滑车神经
可蔓延至海绵窦。
眼神经
症状:神经痛、眼肌
上颌神经
瘫痪、眼睑下垂等。
脑和脊髓的血管
中枢神经代谢旺盛,血供丰富。人脑重仅占 体重的2%,但脑的耗氧量却占全身总量的20%, 脑血流量约占心脏搏出量的1/6。脑血流减少或中 断可导致脑神经细胞的缺氧甚至坏死,造成严重
的神经精神障碍。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及脑脊液循环
人体解剖教研室 杨丹迪
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被膜自外向内,分为三层: 硬膜 蛛网膜 软膜
功能:起保护、支持脑和脊髓的作用。
(一)脊髓的被膜
1、硬脊膜 2、蛛网膜 3、软脊膜
硬膜外隙 蛛网膜下隙
临床应用: 硬膜外隙----硬膜 外麻醉
蛛网膜下隙----腰 穿(抽取 脑脊夜或注药) 蛛网膜池: 终池、小脑延髓 池
脑屏障
概念:物质从脑血管转运至脑细胞之间的途径 有其选择性和限制性。
脑屏障分类: 血---脑屏障 血---脑脊液屏障 脑脊液---脑屏障
2、节段性动脉
脊髓的静脉
较动脉多而粗,汇成脊髓 前、后静脉,通过前、后根静脉注
入硬膜外隙的椎内静脉丛。
脑脊液及其循环
各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左、右侧脑室 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脊髓中央管 正中孔、外侧孔 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粒 硬脑膜窦 颈内静脉
发生阻塞可引起脑 积水导致颅内压升高。
(二)脑的被膜
硬脑膜--大脑 镰、 小脑幕、硬脑 膜窦 蛛网膜--蛛网 膜粒 软脑膜--脉络 丛
硬脑膜的形成物:
大脑镰 小脑幕 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海绵窦 岩上窦
岩下窦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人体解剖学)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人体解剖学)
向内与软膜间借许多结缔组织小梁相连 而得名。 软 膜:软膜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脊髓和脑的表 面并深入其沟裂中。 作用:保护、支持、营养脑和脊髓。
(一)硬脑膜 厚而韧,由两层构成。 外层即颅骨内面骨膜,故颅内无硬膜外隙 内层与硬脊膜相当,较外层坚厚,但血管少
特点:与颅盖骨结合较松,仅在颅缝处紧密相连 与颅底骨结合紧密
(6)岩上窦:连接海绵窦与横窦末端 (7)岩下窦:连接海绵窦与颈内静脉 (8)基底静脉丛:位于枕骨斜坡上,由数条静脉构成
硬脑膜窦血流方向如下: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直窦→窦汇→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
海绵窦----------→岩上窦--------→岩下窦------------
(二)脑蛛网膜 薄而半透明的结缔组织膜,有光泽,无血管和神经;包 绕整个脑,但不深入脑沟内,仅在大脑纵裂和大脑横裂 处随大脑镰和小脑幕伸入裂内。
蛛网膜下隙:内含脑脊液 和较大的血管 蛛网膜下池:小脑延髓池、 脚间池、桥池、交叉池、 四叠体池等。 蛛网膜粒:

(三)软脑膜

富含血管,紧贴脑的
膜 粒
表面,并伸入沟裂深

部。

脉络组织:

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的主要结构。
(一)脑的动脉 来源与分布: 颈内动脉:大脑半球前2/3
和部分间脑。 椎-基底动脉:大脑半球后
下端:达S2骶椎平面 ②硬膜外隙:内含疏松结缔组 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 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 ③特点:不与颅内相通,
略呈负压。 ④意义:硬膜外麻醉
(二)脊髓蛛网膜 ①附着:紧贴硬脊膜内
向上与脑蛛网膜相续 向下达第2骶椎平面 ②蛛网膜下隙: ③终池: ④意义:“腰椎穿刺”
(三)软脊膜 ①位置:紧贴脊髓表面 ②齿状韧带: ③作用:固定、防止震 荡和突然移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的被膜
一、硬脊膜 (spinal dura mater)
附于枕骨大孔, 上:附于枕骨大孔,与硬脑 膜相延续
位置
包裹马尾和终丝, 下:包裹马尾和终丝,末端 附于尾骨
两侧: 两侧:与脊神经外膜相延续
硬膜外隙: 硬膜外隙
(epidural space)
硬脊膜与椎 管内面的骨 膜之间的间 隙 硬膜下隙: 硬膜下隙
脑和脊髓的被膜、 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The meninges and blood vessels of the brain and spinal cord, and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脑和脊髓的被膜
概念: 概念:脑脊膜是覆盖在脑和脊髓表面的结缔 组织膜
脑脊膜(外→内) 脑脊膜 外 内 硬膜 蛛网膜 软膜 脑的被膜 硬脑膜 蛛网膜 软脑膜 脊髓的被膜 硬脊膜 蛛网膜 软脊膜
硬脑膜窦的 血液流向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直窦 窦汇 横窦→乙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窦汇 横窦 乙状窦 颈内静脉 直窦 窦汇→横窦 乙状窦→颈内静脉 海绵窦 岩上窦 岩下窦
面静脉与海绵窦的交通
海绵窦
破裂孔 导血管 卵圆孔 静脉丛
眼上静脉
眼下静脉
内眦静脉
翼丛
面深静脉
面静脉
颈内静脉
二、脑蛛网膜
薄而透明, 薄而透明,缺 乏血管和神经, 乏血管和神经, 与硬脑膜之间 有硬膜下隙, 有硬膜下隙, 与软膜之间有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下隙。
营养脑皮质及其深面 的髓质
(2) 中央支: 中央支: 大脑前、 从大脑前、中、后 动脉的起始处发出
营养深部脑髓质、 营养深部脑髓质、基 底核、 底核、内囊和间脑等
大脑前A 大脑前
颈内动 脉分支
前交通A 前交通 大脑中A 大脑中 脉络丛前A 脉络丛前 后交通A 后交通
左椎动脉 右椎动脉
脊髓前、 脊髓前、后A 小脑下后A 小脑下后
Spinal dura mater Epidural space Subdural space Spinal arachnoid Subarachnoid space Terminal cristern Spinal pia mater Cerebral dura mater
Cavernous sinuses Cerebral part of arachnoid Subarachnoid space Arachnoid granulations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Vertebral artery Cerebral artery circle Cerebral spinal fluid
(subarachnoid space)
终池(terminal cistern)
蛛网膜下隙的 下部, 下部,自脊髓 下端至第二骶 椎水平扩大。 椎水平扩大。
三、软脊膜
薄而富有血管,紧 薄而富有血管, 贴脊髓表面
(spinal pia mater)
齿状韧带: 齿状韧带: 尖端附于硬脊膜上, 尖端附于硬脊膜上,固 定脊髓。 定脊髓。
前角 中央部 后角 下角
侧脑室
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后正中孔 左、右外侧孔
脑脊液:由各脑室脉络丛产生
Cerebral spinal fluid
左右侧脑室
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循环途径
左、右外侧孔 后正中孔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粒
上矢状窦 颈内静脉
脑脊液循环障碍 室间孔阻塞→脑积水 室间孔阻塞 脑积水 蛛网膜粒渗透受阻→颅内增高 蛛网膜粒渗透受阻 颅内增高
(cerebral part of arachnoid)
蛛网膜下隙
Subarachnoid space
小脑延髓池 桥池 脚间池 上池
蛛网膜粒
(arachnoid granulations)
脑和脊髓的血管
一、脑血管
脑血液供应的特点: 脑血液供应的特点: 脑血管不发生博动的原因: 脑血管不发生博动的原因: (1) 大脑比其他部位丰富 (1) 颅腔基本呈密闭,造成特殊条件 颅腔基本呈密闭, (2) 皮质比髓质丰富 (2) 进入颅内的动脉均有一段弯曲的行程 (3) 突触多的部位比突触少的部位丰富 (3) 动脉在软膜下互相吻合 (4) 动、静脉不伴行,有特殊的静脉窦 静脉不伴行, (4) 脑血管本身管壁薄、缺乏弹性膜、平滑肌少 脑血管本身管壁薄、缺乏弹性膜、 (5) 不发生血管动博动
脑的被膜
硬脑膜 蛛网膜 软脑膜
一、硬脑膜
由两层合成, 由两层合成, 外层兼有颅骨 内膜的作用, 内膜的作用, 某些部位两层 分开构成硬脑 膜窦, 膜窦,硬脑膜 在颅底处与颅 骨结合紧密。 骨结合紧密。
(cerebral dura mater)
硬脑膜形成的特殊结构
1、大脑镰 2、小脑幕 3、小脑镰 4、鞍膈
硬脑膜窦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海绵窦 岩上窦 岩下窦
海绵窦 (cavernous sinuses)
位置: 位置:蝶鞍两侧 内容: 从上 下经窦外侧壁) 从上→下经窦外侧壁 内容 (从上 下经窦外侧壁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眼神经(V1) 眼神经 上颌神经(V2) 上颌神经 窦内有: 窦内有: 颈内动脉 展神经
二、脑的静脉
特点: 特点:
(1) 脑静脉不与脑动脉伴行 (2) 分浅、深两组,注入硬 分浅、深两组, 脑膜静脉窦
1. 脑浅静脉 脑浅静脉------(收集皮质及皮质下髓质静脉血 收集皮质及皮质下髓质静脉血) 收集皮质及皮质下髓质静脉血 大脑上静脉 后三组) (前、中、后三组) →上矢状窦 大脑中静脉 位于大脑外侧沟内) (位于大脑外侧沟内) →海绵窦 大脑下静脉 海绵窦、 →海绵窦、横窦
组成(5个部分) 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 组成(5个部分):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 (5个部分 后交通动脉、 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 位置:脑底面,围绕视交叉、灰结节, 位置:脑底面,围绕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 作用:调节两侧大脑半球血液供应。 作用:调节两侧大脑半球血液供应。
1、脑的动脉来源
颈内动脉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供应端脑前2/3与 供应端脑前2/3与 2/3 间脑的前部
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供应端脑后1/3、脑干、 供应端脑后1/3、脑干、 1/3 小脑和间脑后部
脑动脉分类
(1) 皮质支: 皮质支: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
大脑后A 大脑后 小脑上A 小脑上 脑桥A 脑桥 迷路A 迷路 小脑下前A 小脑下前
中央动脉
由大脑前、 由大脑前、中、后动脉起始处向上呈直角发 出主要分布于基底核、内囊和间脑。 出主要分布于基底核、内囊和间脑。
豆纹动脉
3、大脑动脉环(willis环)cerebral arterial circle 大脑动脉环( 环
2. 脑深静脉 (收集脑深部髓质的静脉血 收集脑深部髓质的静脉血) 收集脑深部髓质的静脉血
大脑内静脉
位于胼胝体后下方, ㎝ 大脑大静脉 (位于胼胝体后下方,约1㎝长)→直窦 位于胼胝体后下方 直窦
基底静脉脊髓的动脉来源:脊髓前、 来源:脊髓前、后A、根A 、
T4
L1
脊髓的静脉
根V
脑室系统
(subdural space)
硬脊膜与脊 蛛网膜之间 的潜在间隙
硬膜外隙内有脂肪、 淋巴管、静脉,略 成负压
二、脊蛛网膜
半透明薄膜,与脑蛛 网膜相延续
(spinal arachnoid)
蛛网膜下隙
脊蛛网膜与 软脊膜之间 的间隙, 的间隙,两 层间有许多 结缔组织小 梁查连, 梁查连,充 满 脑脊液。 脑脊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