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合集下载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

第一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
脊髓的被膜 硬脊膜spinal dura mater: 上端附于枕骨大孔,末端附于尾骨 硬膜外腔:硬脊膜与骨膜之间 硬脊膜 硬膜外腔
2.蛛网膜arachnoid mater:
蛛网膜arachnoid mater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充满脑脊液。
终池:
脊髓下端以下,内有马尾。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2、椎动脉——基底动脉
①小脑下后动脉:
分布小脑下面后部、延髓后外侧部
②小脑下前动脉:
分布小脑下面前部
③迷路动脉:
分布于内耳
④脑桥动脉:
分布于脑桥基底部
脑桥动脉
⑤小脑上动脉:
分布小脑上部
⑥大脑后动脉
皮质支:
中央支:
全部枕叶,颞叶的内侧面和底面
分布于背侧丘脑,内、外侧膝状体,下丘脑、底丘脑。
(三)脊髓的血管
1. 脊髓的动脉
①脊髓前、后动脉:
均发自椎动脉
②来自肋间后动脉、腰动脉、骶外侧动脉的脊髓支
2. 脊髓的静脉
脊髓前、后静脉
前、后根静脉
椎内静脉丛
脊髓前动脉
脊髓后动脉
脊髓前静脉
脊髓后静脉
前根静脉
椎内静脉丛
软脊膜
蛛网膜
硬脊膜
脊髓后动脉
(四) 脑脊液循环

侧脑室
室间孔
脉络丛产生
第三脑室
脉络组织、脉络丛
硬脑膜
蛛网膜
软脑膜
04
上矢状窦
05
下矢状窦
06
脉络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蛛网膜颗粒
第二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脑的动脉 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 椎动脉vertebral a. 基底动脉basilar a.

17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髓液循环

17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髓液循环

第十七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第一节 内容概要一、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和脊髓周围均有三层被膜包裹,从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

(一)脊髓的被膜 硬脊膜:厚而坚韧,上端附于枕骨大孔,下部末端变细,借终丝附于尾骨。

脊髓蛛网膜:薄而透明。

软脊膜: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脊髓,在脊髓下端形成终丝,在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齿状韧带,起固定脊髓的作用,还可作为椎管内手术的定位标志。

被膜间的间隙: 硬膜外隙:位置:硬脊膜与椎管内骨膜之间。

内容: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椎内静脉丛,并有脊神经根通过。

临床上的硬膜外麻醉,即是将药物注入此隙。

硬膜下隙:硬脊髓和脊髓蛛网膜之间。

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腔内充满脑脊液。

终池:为蛛网膜下隙下部,自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的扩展部,内有马尾。

腰椎穿刺常在第3、4或第4、5腰椎间进行。

(二)脑的被膜 1.硬脑膜 内层,较坚厚;外层,即颅骨的内骨膜。

硬脑膜形成的特殊结构有: 大脑镰:伸入两半球之间 小脑幕:伸入大、小脑之间,其前内侧缘形成幕切迹。

小脑镰:伸入小脑两半球之间。

鞍隔:位于蝶鞍上方,封闭垂体窝,其正中有一小孔有漏斗通过。

硬脑膜窦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上缘。

下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下缘。

直窦:大脑镰与小脑幕相接处。

横窦:枕骨内面横窦沟内。

乙状窦:位于乙状沟内。

硬脑膜窦海绵窦:蝶鞍两侧,窦内有颈内动脉、展神经通过,而Ⅲ、Ⅳ、Ⅴ1、Ⅴ2对脑神经经窦外侧壁通过。

岩上窦与岩下窦:分别位于颞骨岩部的上缘和后缘。

硬脑膜窦内血流方向: 下矢状窦直窦窦汇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岩下窦海绵窦岩上窦 上矢状窦2.脑蛛网膜 与软脑膜间为蛛网膜下隙,其扩大处为蛛网膜下池,主要有:小脑延髓池:小脑与延髓之间。

脚间池:中脑的两大脑脚之间。

交叉池:视交叉前方。

环池:中脑周围。

桥池:脑桥腹侧。

蛛网膜颗粒:由蛛网膜在上矢状窦附近突入窦内形成的“颗粒状”突起,为脑脊液回流入脑膜窦的结构。

第二十章脑和脊髓的被膜

第二十章脑和脊髓的被膜
二、名词解释题 1.硬膜外隙 2.硬脑膜窦 3.蛛网膜下隙 4.终池 5.蛛网膜颗粒 6.大脑动脉环 7.血-脑屏障 8.血-脑脊液屏障 9.脑脊液-脑屏障
三、问答题 1.用箭头表示硬脑膜窦内的血液流向。 2.某人鼻唇沟周围疖肿后,高热一周,疖肿被挤压后细菌栓子播散,引起眼球运动障碍, 试解释为什么? 3.脑的动脉来源于哪两条动脉?脑的三条主要动脉各营养何处? 4.由心脏将血液送至右侧大脑半球外侧沟周围皮质,经过哪几条途径? 5.试述大脑动脉环的组成及功能。 6.简述脑脊髓液的产生和循环途径。
29.蛛网膜粒 A.是脑池内的绒毛样突起 B.主要位于上矢状窦 C.脑脊液通过其渗透到硬膜下隙 D.脑脊液通过其可直接进入动脉 E.以上均错 30.有关软脑膜的描述哪项错误? A.薄而富有血管 B.覆盖于脑的表面 C.深入到脑的沟裂内 D.参与构成脉络丛 E.位于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 31.颈内动脉虹吸部是指 A.海绵窦部和前床突部 B.颈部和岩部 C.岩部和海绵窦部 D.颈部 E.岩部 32.分布于大脑皮质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的动脉是 A.大脑中动脉 B.大脑前动脉 C.大脑后动脉 D.前交通动脉 E.基底动脉 33.前交通动脉连接 A.颈内动脉与大脑前动脉 B.两侧大脑中动脉 C.两侧颈内动脉 D.左、右侧大脑前动脉 E.以上均错 34.大脑中央前回的动脉血供主要来自 A.大脑前动脉 B.前交通动脉 C.基底动脉 D.大脑后动脉 E.大脑中动脉 35.脉络丛前动脉供应 A.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的后下部 B.中央后回 C.语言中枢 D.中央前回 E.内囊前肢 36.关于后交通动脉的描述哪项错误? A.与大脑后动脉吻合
D.中央支供应背侧丘脑 E.是椎动脉的分支 44.大脑动脉环由下列动脉组成 A.两侧大脑前动脉、两侧颈内动脉、两侧大脑后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 B.两侧大脑前动脉、两侧大脑中动脉、两侧大脑后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 C.两侧大脑前动脉、两侧椎动脉、两侧大脑后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 D.两侧大脑前动脉、两侧颈内动脉、两侧基底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 E.以上都不对 45.关于大脑上静脉的叙述哪种不对? A.在外侧沟以上 B.有 8~12 支 C.收集大脑半球外侧面的血 D.收集大脑半球内侧面的血 E.注入下矢状窦 46.大脑下静脉 A.位于外侧沟以上 B.直接注入窦汇 C.主要注入海绵窦 D.主要注入下矢状窦 E.以上均错 47.大脑中浅静脉 A.收集大脑内侧面的血液 B.本干沿外侧沟向后注入大脑大静脉 C.收集大脑半球底面的血液 D.注入海绵窦 E.注入上矢状窦 48.关于大脑内静脉的错误描述是 A.由脉络膜静脉和丘脑纹静脉合成 B.向后至松果体的后方 C.无动脉伴行 D.与对侧同名静脉合成大脑大静脉 E.仅有一条 49.关于大脑大静脉的错误描述是 A.又称 Galen 静脉 B.由两侧大脑内静脉合成 C.收集半球深部髓质的静脉血 D.注入直窦 E.直接注入颈内静脉 50.血-脑屏障的结构基础是 A.软脑膜、硬脑膜 B.闭锁小带、上皮 C.毛细血管内皮、毛细血管基膜、胶质膜 D.脉络丛上皮、胶质膜、毛细血管上皮 E.室管膜上皮、毛细血管基膜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的循环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的循环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和脑脊液循环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 第二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第三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第四节 脑屏障
重点提示
掌握:
1.脑和脊髓的3层被膜;硬膜外隙、蛛网膜下隙的概念; 2.大脑动脉环。
熟悉:
1.脑和脊髓的动脉; 2.脑室系统、脑脊液产生和循环途径。
了解:
脑和脊髓的静脉
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前交通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第三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脑脊液约125ml左右,为无色透明的液体
脑脊液产生部位:各脑室的脉络丛
功能:① 运输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
② 缓冲震荡、保护脑和脊髓
③ 维持颅内压及脑组织渗透压
脑 脊 液 循
侧 室间孔 脑 室
第 三 脑 室
中脑 水管
第 四 脑
外侧孔 正中孔
蛛 网 膜 下


蛛网 膜粒
上 矢


颈 内 动 脉

பைடு நூலகம்
思考题
1.临床上为什么常在第3、4或第4、5腰椎间进行穿刺? 需经过哪些层次? 2.用箭头表示硬脑膜窦血液回流情况。
二、蛛网膜arachnoid mater
蛛网膜下隙: •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 • 充满脑脊液
• 蛛网膜下腔的扩大部分
蛛网膜下池: • 小脑延髓池
蛛网膜粒
• 终池(临床腰穿抽取脑脊液的常用部位)
• 蛛网膜渗入上矢状窦内形成的突起,可滤出脑
脊液
三、软 膜 pia mater

脑、脊髓被膜、脑的血供及脑脊液循环

脑、脊髓被膜、脑的血供及脑脊液循环
膜外隙比脊髓要窄的多,硬膜外血肿 ; 与颅底骨结合紧密,骨折可撕裂硬膜、 蛛 网膜、脑脊液外漏,如鼻漏、耳漏。
1、形成的结构: 1)隔幕: ① 大脑镰-大脑纵裂内,前端连于盲孔,后端
附枕内隆凸,上端至上状窦沟两侧,下 至胼胝体上端。分隔左右大脑半球
②小脑幕-大脑横裂内,分隔大、小脑,其前 ‘
缘游离称小脑幕切,接近大脑脚-小脑幕 切迹疝,可压迫动眼神经,大脑脚底。

上矢状窦
大脑镰
脑 幕 切

窦汇 横窦
直窦 下矢状窦

上 海绵窦

岩 下 窦
乙状窦
小脑幕
途径
脉络丛
侧脑室
室间孔
(产生脑脊液)
第Ⅲ脑室
(脉络丛
产生分脑部脊液)
中脑 水管
(脉络丛 第Ⅳ脑室
产生脑脊液)
上矢状窦
正中孔 外侧孔
蛛网膜粒 【蛛网膜下腔】
前交通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小脑上动脉
由颅骨内膜和原来的硬脑膜 融合 而成。
(外层)
(内层)
与颅盖骨疏松相连,与颅底紧密愈着。
形成结构
【硬脑膜窦】
硬脑膜内﹑外层裂开, 内衬血管内皮,属于 一种特殊形式的静脉。
硬脑膜内层折叠,深入 脑裂,形成:
大脑镰 小脑幕
蛛网膜 伸入上矢状
窦内,形成
【蛛网膜粒】
脑脊液由此排出。
软脑膜
硬脑膜窦 组成和通连
一、脊髓的被膜
(一)硬脊膜:致密结缔组织
上端-枕骨大孔与硬脑膜相续
下端-第2骶椎、包绕终丝连于尾骨 两侧-延续为脊神经外膜
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骨骨膜之间的间隙, 内为负压、有脊神经根(表面覆有硬膜)、 静脉丛、脂肪等,不与颅内相通,可经此隙 进行硬膜外麻醉。

笔记19(脑、脊髓被膜和血管)

笔记19(脑、脊髓被膜和血管)

12硬膜下隙硬膜外隙(硬膜外麻醉)蛛网膜1、位置2、结构特点蛛网膜下隙(腰麻)名词解释:终池:脊髓下端至第二骶椎水平,为蛛网膜下隙的扩大处,内有马尾。

软脊膜1、位置2、结构特点:形成终丝和齿状韧带名词解释:齿状韧带:软脊膜在脊神经前、后根间形成的结构,尖端附于硬脊膜,有固定脊髓的作用,也是椎管内手术时的标志。

(二)脑的被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硬脑膜1、结构特点2、形成的结构⑴硬脑膜隔(脑的支架系统):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鞍隔颅内压增高时可形成小脑幕切迹疝,海马旁回和钩会压迫中脑的大脑脚和动眼神经。

⑵岩下窦颈内静脉海绵窦位置:蝶鞍两侧通过结构: 窦内侧壁:颈内动脉、展神经窦外侧壁(上→下)::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1、结构特点硬膜下隙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下池(如:小脑延髓池、交叉池、脚间池等)蛛网膜粒:蛛网膜靠近硬脑膜,特别是在上矢状窦处形成的绒毛状突起,脑脊液可经蛛网膜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

软脑膜 、结构特点脉络组织和脉络丛二、脑和脊髓的血管(一)脑的血管 、脑的动脉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一)脑的血管颈内动脉:大脑半球前2/3、部分间脑。

椎动脉: 来源⑶大脑前动脉皮质支:主要营养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及部分额叶底面等。

中央支:主要营养部分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及内囊前肢。

⑷大脑中动脉(为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皮质支:主要营养顶枕沟以前半球的背外侧面及岛叶。

中央支(豆纹、出血动脉):营养部分尾状核、豆状核及内囊膝和后肢前部。

椎动脉⑴行径⑵椎动脉的主要分支:脊髓前、后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⑶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小脑下前动脉 迷路动脉 桥脑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⑷大脑后动脉:皮质支:营养颞叶的内侧面、底面和枕叶。

中央支:主要营养间脑⑸大脑动脉环 (Willis 环)位置: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构成: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共同组成.大脑后,后交通;大脑前,前交通;加颈内,形成环;名之曰,威利环.意义:将两侧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连接起来, 是一个潜在的侧支循环结构, 调节两侧大脑半球血液供应.2、脑的静脉可分浅、深两组,不与动脉伴行,经多种途经注入硬脑膜窦,最后经颈内静脉回流。

【系统解剖学】20脑与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系统解剖学】20脑与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三、脑脊液及其循环
• 产生: 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脉络丛 • 循环: 左右侧脑室(脉络丛)—-左右室间孔—-第三脑室 (脉络丛)—-中脑—-蛛网膜粒—-硬膜窦(上 矢状窦) —-窦汇 —-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 • 功能: 平均约150ml。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运输 代谢产物和调节颅内压等作用
3. 硬脑膜窦
1. 硬脑膜某些部位两层分开,构成硬脑膜窦,属特殊的 静脉,管壁缺乏平滑肌,腔内无静脉瓣,损伤时难以 止血,易形成颅内血肿 2. 上矢状窦:大脑镰上缘,向后流入窦汇 3. 下矢状窦:大脑镰下缘,向后汇入直窦 4. 直窦:大脑镰与小脑幕汇合处,由大脑大静脉和下矢 状窦汇合而成,向后通向窦汇 5. 横窦:小脑幕与横窦沟连结处,向外侧通乙状窦 6. 乙状窦:向下连颈内静脉 7. 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左右成对。 1. 海绵窦与面静脉交通情况:向前借眼静脉→面静脉; 向下→卵圆孔→翼静脉丛→面深静脉→面静脉 2. 海绵窦经过的内容:海绵窦内经过:颈内动脉和展 神经。海绵窦外侧壁经过:Ⅲ、Ⅳ、Ⅴ①、Ⅴ②。 8. 岩上窦和岩下窦:分别流入横窦和颈内静脉
系 统 解 剖 学
主讲:崔怀瑞 ADD:7A217/10A205 TEL:86689965/ 667817
温州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神经系统
脑和脊髓的被膜
在脑和脊髓的表面均包有3层 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 膜和软膜
脊髓的被膜
1. 硬脊膜: • 附着:上端附着于枕骨大孔边缘,与硬脑膜相延续。 下端于S2水平包裹终丝,附于尾骨 • 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之间,内有神经根、静脉丛、 淋巴管、脂肪等。临床上常见的硬膜外麻醉就是将药 物注入该腔隙内。 2. 脊髓蛛网膜:较薄,位于硬脊膜和软脊膜之间,蛛网 膜和软脊膜之间为蛛网膜下隙,其间充满着脑脊液。 脊髓圆锥以下的蛛网膜下隙较大,称终池,内有马尾, 是临床上进腰穿的部位 3. 软脊膜:紧贴脊髓表面,薄而富有血管,在脊髓下端 移行为终丝。在脊髓两侧形成齿状韧带,固定脊髓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_以及脑脊液循环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_以及脑脊液循环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⒉脑蛛网膜:薄而透明,一般不伸入脑的沟、裂内。
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间隙,充满脑 脊液,向下与脊髓蛛网膜下隙相通。此隙扩大处称 为蛛网膜下池。
蛛网膜颗粒
蛛网膜粒:蛛网膜在上矢状窦两侧形成许多绒毛状 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脑脊液经这些蛛网膜粒渗入 上矢状窦内,回流入静脉。
功能:产生脑脊液
⒊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覆盖
于脑的表面并深入脑的沟裂内。
脉络丛:软脑 膜及其毛细血 管丛和室管膜 上皮一起突入 脑室而形成, 是产生脑脊液 的结构。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
1.脑的动脉:
颈内动脉:大脑半球的前2/3和部分间脑。 椎动脉:大脑半球后1/3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
颈内静脉
脉络丛
脑脊液对中枢神经系 统起缓冲、保护、运 输代谢产物和调节颅 内压等作用。

若脑脊液 循环途径 发生阻塞, 可导致脑积水 和颅内压升高, 使脑组织 受压移位, 甚至形成脑疝 而危及生命.
309. 硬膜外隙内含有( )
A.终丝
B.马尾
C.脑脊液
D.脊神经根 E.以上均不正确
310. 硬脑膜形成的结构不包括( )
(一)脊髓的被膜
包裹于脊髓和脊神经根的硬膜
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的狭窄间隙, 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静脉丛,呈负 压,有脊神经根通过,向上不通颅腔。临床上在此 腔进行硬膜外麻醉。
临床上,可将药物注 入硬膜外隙,以阻滞 神经根的神经传导。 注入部位可在L3-L4 或L4-L5棘突间或者 在骶管裂孔、骶管进 行。
A.硬膜外隙 B.终池 C.小脑延髓池
D.上矢状窦 E. 海绵窦
314. 不参与大脑动脉环组成的是 ( )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和脑脊液循环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和脑脊液循环

动脉瘤
豆纹动脉 硬膜下血肿
脑血肿
动-静脉畸形
脑的静脉
脊髓的血管
脊髓的血管
颅底上面观察硬脑膜静脉窦
横窦 乙状窦
海绵窦
位置: 两侧蝶鞍,形似海绵
其内穿过的结构:
垂体
颈内动脉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V1 眼神经 V2 上颌神经
脑蛛网膜
蛛网膜粒
小脑延髓池穿刺
软脑膜
脑脊液循环(CSF)
功能:约150ml,对 CNS起缓冲、保护、运 输代谢产物和调节颅内 压等作用
腰椎穿刺
脑的被膜
硬脑膜-由硬膜和颅骨骨膜融合而成。形成的特殊结构
有:①大脑镰、小脑幕、鞍隔;②硬脑膜静脉窦(见后)
脑蛛网膜 软脑膜
硬脑膜与颅盖骨
特点:
与颅盖骨结合 疏松,易于分 离,所以临床 易发生硬膜外 血肿
特殊结构1
大脑镰 小脑幕及幕切迹
特殊结构2 硬脑膜静脉窦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通过,临床硬膜外麻醉即将麻醉药注入此间隙,渗透过脊神经外膜 而阻滞脊神经的传导
蛛网膜下隙
位置:位于软膜与蛛网膜之 间的间隙,充满脑脊液(约 150ml),使脑和脊髓飘浮 其中
终池: 为最大的蛛网膜下隙, 位于脊髓圆锥(成人在L1, 小儿L3)与第二骶椎。其内 脑脊液中飘浮着脊神经根 丝组成的马尾。为临床腰 椎穿刺抽取脑脊液之处
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颈内动脉:从颈动脉管进 入颅内 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 出后穿过C6-C1橫突孔, 从枕骨大孔处入颅腔
脑底的动脉
颈内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后交通动脉 椎动脉 椎动脉 脊髓前动脉 基底动脉 大脑后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系统解剖学第二十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课件

系统解剖学第二十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课件

4. 试述小脑幕切迹疝的解剖学基础。
5. 海绵窦的位置、交通,与海绵窦密切相关的结构有哪些? 6. 箭头示硬脑膜窦内的血液流向。
本章小结
思考题
7. 蛛网膜下池的概念,有哪些?
8. 简述脑的血液供应。 9. 大脑中动脉的来源、特点以及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一旦中央支破裂出血会引起什么症状? 10. 简述脑静脉的特点以及分布。
织、脂肪、淋巴管、静脉丛和脊神经根等。软膜与蛛网膜之间为蛛网
膜下隙,含脑脊液。 2. 硬脑膜由两层合成,与颅盖骨连接疏松,易剥离,当硬脑膜血管损 伤时,可在硬脑膜与颅骨之间形成硬膜外血肿;硬脑膜与颅底各骨紧 密结合,故在颅底骨折时易将硬脑膜与蛛网膜撕裂,引起脑脊液外漏。
本章小结 3. 硬脑膜的内层褶叠形成若干突起(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
脑的被膜模式图
蛛网膜粒和硬脑膜窦
系统解剖学(第9版)
硬脑膜形成的结构:
(1)大脑镰:呈镰刀状,伸入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大 脑纵裂内。
(2)小脑镰:位于两侧小脑半球之间。
(3)小脑幕:形似幕帐,伸入大脑和小脑之间的大脑 横裂内。其前内缘称幕切迹,与鞍背形成小脑幕裂孔, 有中脑等通过。当小脑幕以上颅脑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 时,海马旁回和钩可被挤入小脑幕裂孔,形成小脑幕切
大脑半球的动脉(内侧面)
脑底的动脉
系统解剖学(第9版)
3.大脑动脉环 由两侧大脑前、后动脉的起始段、两侧颈 内动脉的末端和前、后交通动脉相连而成。 在蝶鞍之上,围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
功能意义:颈内动脉与椎动脉之间的沟通,
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
脑底的动脉
系统解剖学(第9版)
(二)脑的静脉 不与动脉伴行,分为浅、深两组。浅静脉收纳皮质及皮质下髓质的静脉血, 汇入邻近的硬脑膜窦。深静脉收纳基底核、内囊、间脑、脉络丛等静脉血, 最后汇成一条大脑大静脉。汇入直窦。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蝶骨体的两侧
横窦
横窦沟内
乙状窦乙状窦沟内
(二)蛛网膜:位于硬膜的深面,是一层透明的薄膜
脑蛛网膜和软膜
脊髓蛛网膜
蛛网膜下腔(隙):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 内含脑脊液
蛛网膜下池
小脑延髓池


终池:脊髓下端至第2
延 髓
骶椎水平之间蛛网膜下

腔扩大,称之(内有马

尾、终丝)

蛛网膜粒:蛛网膜在上矢状窦两旁,形成许
脑桥动脉
脑的 动脉来源
.椎动脉 ❖.颈内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
【大脑动脉环】大脑前﹑后动脉;前﹑后
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末端
共5条血管围绕视交叉乳
头体等形成的动脉环。
前 动 脉
大 脑
后 交 通 动 脉
基 底 动 脉
脊 髓 前 动 脊脉 髓 后 动 脉
➢总量:150ml ➢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运输代
谢产物及调节颅内压 ➢循环途径
脑 脊 液 循 环
循环途径:
侧脑室脉络丛 第三脑室脉络丛
第四脑室脉络丛
左、右 侧脑室 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第四脑室正中孔
蛛网膜下隙
第四脑室外侧孔
蛛网膜粒
上矢状窦
颈内静脉
前交通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小脑上动脉
第五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脑室与脑脊液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硬膜
三层(外 内) 蛛网膜
软膜
蛛膜下腔(隙):蛛网
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内含 脑脊液
脑的被膜
(一)硬膜
1、硬脊膜 2、硬脑膜
硬膜外腔: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动眼神经
(危险三角)感染
滑车神经
可蔓延至海绵窦。
眼神经
症状:神经痛、眼肌
上颌神经
瘫痪、眼睑下垂等。
脑和脊髓的血管
中枢神经代谢旺盛,血供丰富。人脑重仅占 体重的2%,但脑的耗氧量却占全身总量的20%, 脑血流量约占心脏搏出量的1/6。脑血流减少或中 断可导致脑神经细胞的缺氧甚至坏死,造成严重
的神经精神障碍。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及脑脊液循环
人体解剖教研室 杨丹迪
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被膜自外向内,分为三层: 硬膜 蛛网膜 软膜
功能:起保护、支持脑和脊髓的作用。
(一)脊髓的被膜
1、硬脊膜 2、蛛网膜 3、软脊膜
硬膜外隙 蛛网膜下隙
临床应用: 硬膜外隙----硬膜 外麻醉
蛛网膜下隙----腰 穿(抽取 脑脊夜或注药) 蛛网膜池: 终池、小脑延髓 池
脑屏障
概念:物质从脑血管转运至脑细胞之间的途径 有其选择性和限制性。
脑屏障分类: 血---脑屏障 血---脑脊液屏障 脑脊液---脑屏障
2、节段性动脉
脊髓的静脉
较动脉多而粗,汇成脊髓 前、后静脉,通过前、后根静脉注
入硬膜外隙的椎内静脉丛。
脑脊液及其循环
各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左、右侧脑室 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脊髓中央管 正中孔、外侧孔 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粒 硬脑膜窦 颈内静脉
发生阻塞可引起脑 积水导致颅内压升高。
(二)脑的被膜
硬脑膜--大脑 镰、 小脑幕、硬脑 膜窦 蛛网膜--蛛网 膜粒 软脑膜--脉络 丛
硬脑膜的形成物:
大脑镰 小脑幕 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海绵窦 岩上窦
岩下窦

《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被膜》
2. 耗氧量大:占全身耗氧量的20~50%。
3. 无搏动: 1)颈内动脉、椎动脉进入颅内有一段极度弯曲的行程。 2)动脉在软膜下互相吻合,分散和减弱了动脉的扑动。 3)颅腔的密闭。 4)管径菲薄,弹力纤维少。
11
㈠ 脑的动脉
1.颈内动脉— 大脑半球前2/3、 部分间脑。
2.椎动脉— 大脑半球后1/3 、 间脑、 小脑、 脑干。
齿状韧带—
齿状韧带
包被脊髓的表面, 在脊神经前后根之间。
5
㈠ 硬脑膜
二、脑的被膜
由脑膜与颅骨骨膜愈合而成;
颅顶—连结疏松。颅顶骨损伤出血时,形成硬膜 外血肿,使硬脑膜从颅顶剥离,向内挤压脑组织 而发生症状。
颅底—结合紧密。颅底骨折,易将硬脑膜连同蛛 网膜一起撕裂,使脑脊液外漏,颅前窝筛板近的 骨折,使脑脊液流入鼻腔—鼻漏。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第一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
被膜—硬膜、蛛网膜、软膜;
作用—保护、支持脑和脊髓。
1
一、脊髓的被膜
㈠ 硬脊膜
厚而坚韧,由致密结缔 组织构成;
上端—附于枕骨大孔边缘,
与硬脑膜相续。
下端—平第二骶椎水平以
下迅速变细包裹脊
髓终丝,最后附着
于尾骨。
两侧—于椎间孔处与脊神
经外膜相延续。
12
1. 颈内动脉
⑴ 大脑前动脉: 前交通动脉 中央支: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内囊前肢; 皮质支:
⑵ 大脑中动脉: 中央支:尾状核、豆状核、内囊后肢和漆部; 皮质支;
⑶ 脉络膜前动脉:
⑷ 后交通动脉:
13
2.椎动脉
锁骨下动脉→穿上六颈椎横突孔 →枕骨大孔→颅后窝→基底部 →基底动脉。
分支:
⑴脊髓前、后动脉: 脊髓,延髓下段;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人体解剖学)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人体解剖学)
向内与软膜间借许多结缔组织小梁相连 而得名。 软 膜:软膜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脊髓和脑的表 面并深入其沟裂中。 作用:保护、支持、营养脑和脊髓。
(一)硬脑膜 厚而韧,由两层构成。 外层即颅骨内面骨膜,故颅内无硬膜外隙 内层与硬脊膜相当,较外层坚厚,但血管少
特点:与颅盖骨结合较松,仅在颅缝处紧密相连 与颅底骨结合紧密
(6)岩上窦:连接海绵窦与横窦末端 (7)岩下窦:连接海绵窦与颈内静脉 (8)基底静脉丛:位于枕骨斜坡上,由数条静脉构成
硬脑膜窦血流方向如下: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直窦→窦汇→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
海绵窦----------→岩上窦--------→岩下窦------------
(二)脑蛛网膜 薄而半透明的结缔组织膜,有光泽,无血管和神经;包 绕整个脑,但不深入脑沟内,仅在大脑纵裂和大脑横裂 处随大脑镰和小脑幕伸入裂内。
蛛网膜下隙:内含脑脊液 和较大的血管 蛛网膜下池:小脑延髓池、 脚间池、桥池、交叉池、 四叠体池等。 蛛网膜粒:

(三)软脑膜

富含血管,紧贴脑的
膜 粒
表面,并伸入沟裂深

部。

脉络组织:

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的主要结构。
(一)脑的动脉 来源与分布: 颈内动脉:大脑半球前2/3
和部分间脑。 椎-基底动脉:大脑半球后
下端:达S2骶椎平面 ②硬膜外隙:内含疏松结缔组 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 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 ③特点:不与颅内相通,
略呈负压。 ④意义:硬膜外麻醉
(二)脊髓蛛网膜 ①附着:紧贴硬脊膜内
向上与脑蛛网膜相续 向下达第2骶椎平面 ②蛛网膜下隙: ③终池: ④意义:“腰椎穿刺”
(三)软脊膜 ①位置:紧贴脊髓表面 ②齿状韧带: ③作用:固定、防止震 荡和突然移位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图11 45脊髓的被膜(水平切面) 图11 46脊髓的被膜(后面观)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②硬脑膜。硬脑膜坚韧而有光泽,由两层合成(见 图11 47),外层兼具颅骨内骨膜的作用,内层较外层 坚厚,两层之间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硬脑膜与颅盖骨 连接疏松,易于分离,当硬脑膜血管损伤时,可在硬脑 膜与颅骨之间形成硬膜外血肿。硬脑膜在颅底处则与颅 骨结合紧密,故颅底骨折时,易将硬脑膜与脑蛛网膜同 时撕裂,使脑脊液外漏。如颅前窝骨折时,脑脊液可流 入鼻腔,形成鼻漏。硬脑膜在脑神经出颅处移行为神经 外膜,在枕骨大孔的周围与硬脊膜相延续。硬脑膜不仅 包被在脑的表面,而且其内层褶叠形成若干板状突起, 深入脑的各部之间,可以更好地保护脑。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1.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表面包有3层被膜,3层被膜相互连续,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有 支持、保护脑和脊髓的作用。 (1)硬膜。硬膜包括硬脊膜(spinal dura mater)和硬脑膜(cerebral dura mater)。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图11 47硬脑膜及静脉窦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这些由硬脑膜形成的特殊结构如下: ·大脑镰(cerebral falx)。大脑镰呈镰刀形,伸入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后端连于小脑幕的上面 ,下缘游离于胼胝体上方。 ·小脑幕(tentorium of cerebellum)。小脑幕形似幕帐,伸入大脑和小脑之间。后外侧缘附于 枕骨横沟和颞骨岩部上缘,前内缘游离形成幕切迹。切迹与鞍背形成一环形孔,内有中脑通过。小脑 幕将颅腔不完全地分隔成上、下两部。当上部颅脑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时,位于小脑幕切迹上方的海 马旁回和钩可能被挤入小脑幕切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而压迫大脑脚和动眼神经。 ·硬脑膜窦(dural sinuses)。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内面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硬脑膜窦 。窦内含静脉血,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损伤时出血难止,容易形成颅内血肿。主要的硬脑膜 窦如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教学大纲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1.掌握硬脊膜的形态特征、硬膜外隙的位置与内容。

2.了解脊髓蛛网膜、软脊膜的形态特点。

掌握蛛网膜下隙的位置、内容;终池的位置。

3.掌握硬脑膜的形态特点、大脑镰和小脑幕的位置,硬脑膜窦的名称、位置。

掌握海绵窦的位置、穿经海绵窦的结构及海绵窦的交通。

掌握小脑延髓池的位置。

了解其它蛛网膜下池的位置。

4.了解颅内、外静脉的交通。

5.了解脑蛛网膜和软脊膜的结构特点。

(二)脊髓和脑的血管
1.了解脊髓的动脉和静脉。

2.掌握脑的动脉来源、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行程及其主要分支。

大脑前、中、后动脉的发起和分布。

3.掌握大脑动脉环的组成和位置。

4.了解大脑浅、深静脉的回流。

(三)脑脊液及其循环
掌握脑脊液的产生部位和循环途径。

教学内容
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表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

一、脊髓的被膜
(一)硬脊膜spinal dura mater:厚而坚韧,上端附于枕骨大孔边缘,下部在S2变细,包裹马尾,末端附于尾骨。

(二)脊髓蛛网膜spinal arachnoid mater:为半透明薄膜,于
脑蛛网膜相延续。

(三)软脊膜spinal pia mater: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脊髓表面,在脊髓下端形成终丝;在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齿状韧带,其尖端附于硬脊膜上,起固定脊髓的作用,还可作为椎管内手术的定位标志。

(四)被膜间的间隙
1.硬膜外隙epidural space
位置:位于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
内容: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和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
临床意义:硬膜外麻醉
2.硬膜下隙:硬脊髓和脊髓蛛网膜之间
3.蛛网膜下隙subarachnoid space: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腔内充满脑脊液
终池:蛛网膜下隙下部,自脊髓下端至S2水平扩大,内有马尾
临床意义:成人腰椎穿刺术常在第3、4或4、5腰椎间进行
二、脑的被膜
(一)硬脑膜cerebral dura mater:
由两层合成
1.特点与颅盖骨连接疏松
在颅底部与颅骨结合紧密
2.硬脑膜形成的隔
(1)大脑镰:伸入两侧大脑半球之间
(2)小脑幕:伸入大、小脑之间,其前内侧缘游离形成幕切迹
(3)小脑镰:伸入两侧小脑半球之间
(4)鞍隔:位于蝶鞍上方,封闭垂体窝,其正中有一小孔有漏斗通过
3.硬脑膜窦sinus of dura mater:
(1)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上缘
(2)下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下缘
(3)直窦,大脑镰与小脑幕相接处,向后通窦汇
(4)横窦:枕骨内面横窦沟内
(5)乙状窦:位于乙状沟内
(6)海绵窦:蝶鞍两侧,窦内有颈内动脉、展神经通过;窦外侧壁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借眼静脉与面静脉交通,借卵圆孔静脉与翼丛相交通
(7)岩上窦与岩下窦:分别位颞骨岩部的上缘和后缘
硬脑膜窦内血流方向:
(二)脑蛛网膜cerebral arachnoid mater
1.蛛网膜下隙:位于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内充满脑脊液
蛛网膜下池:蛛网膜下隙扩大处
(1)小脑延髓池:小脑与延髓之间
(2)脚间池:中脑的两大脑脚之间
(3)交叉池:视交叉前方
(4)桥池:脑桥腹侧
(5)上池:胼胝体压部与小脑上面之间
2.蛛网膜粒:由蛛网膜在上矢状窦附近突入窦内形成的“菜花状”突起,为脑脊液回流入脑膜窦的结构
(三)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覆盖于脑的表面并深入沟裂内
1.脉络组织:在脑室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血管与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
2.脉络丛:脉络组织中的血管反复分支成丛,连同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三、脑脊液及其循环
(一)脑脊液产生部位:各脑室的脉络丛
(三)功能:
1.运输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
2.缓冲震荡、保护脑和脊髓
3.维持颅内压及脑组织渗透压
(四)接触脑脊液的神经元系统
触液神经元:接受脑脊液的化学和物理刺激、释放神经活性物质至脑脊液执行感受、分泌和调节的功能
四、脑屏障
(一)组成
位置:血液与脑和脊髓的神经细胞之间
1.血-脑屏障
结构:脑和脊髓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无窗空,紧密连接;毛细血管基膜;胶质膜
位置:脑室脉络丛的血液与脑脊液之间
2.血-脑脊液屏障
结构:脉络丛上皮建有闭锁小带相连
位置:脑室和蛛网膜下隙的脑脊液与脑和脊髓的神经胞之间
3.脑脊液-脑屏障
结构:室管膜上皮、软脑膜和软脑膜下胶质膜
(二)功能: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内、外环境各种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脑和脊髓的血管
一、脑的血管
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前2/3及部分间脑
(一)脑的动脉
椎-基底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1/3、间脑后部、小脑和脑干
1.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
(1)行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①颈部)→颈动脉管(②岩部)→海绵窦(③海绵窦部)→前床突(④前床突上部)[③④合称虹吸部] (2)分支
皮质支:顶枕沟以前大脑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的一部分和额、顶叶上外侧面的上部
①大脑前动脉
中央支:尾状核、豆状核的前部和内囊前肢
皮质支: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和岛叶
②大脑中动脉
中央支;豆状核、尾状核、内囊膝和内囊后肢(豆纹动脉)
③脉络丛前动脉→ 侧脑室脉络丛, 沿途发出分支供应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的后下部、大脑脚底的中3/5及苍白球等
④后交通动脉:连于大脑后动脉
2.椎动脉vertebral a.
3.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1)构成: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共同构成
(2)位置: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二)脑的静脉
1.特点:①不与动脉伴行;②壁薄无瓣膜;③分浅、深两组,吻合丰富
大脑上静脉→上矢状窦
2.浅静脉大脑中浅静脉→ 海绵窦
大脑下静脉→ 横窦
3.深静脉:大脑内静脉→ 大脑大静脉→ 直窦
二、脊髓的血管
(一)脊髓的动脉
1.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
2.节段性动脉:肋间后动脉、腰动脉的脊髓支
(二)脊髓的静脉:脊髓内的小静脉最后汇合成脊髓前、后静脉→前、后根静脉→硬膜外隙的椎内静脉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