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指标体系

合集下载

3社会调查研究方法3章

3社会调查研究方法3章

7
2.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 2.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
建立: 建立:1)社会管理型的社会指标体系 2)专题研究性型社会指标体系 评价: 评价:1)综合评分法 2)分类法 3)对比法
8
3.社会指标和调查指标 3.社会指标和调查指标: 社会指标和调查指标
调查指标是指具体调查研究中所使 用的用以衡量或指示某一抽象概念的数 量指标或分类指标。 量指标或分类指标。 调查指标其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较 主要用于对具体的现象的衡量。 低,主要用于对具体的现象的衡量。
第三章 社会指标和社会测 量以及概念化
重点:社会指标和社会测量 重点:
1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指标 第二节 社会测量 第三节 概念的操作化源自2第一节 社会指标
一.社会指标 二.社会指标体系
3
一.社会指标
1.社会指标的概念
社会指标是指反映社会现象的数量、 社会指标是指反映社会现象的数量 、 质 类别、 状态、 等级、 量 、 类别 、 状态 、 等级 、 程度等客观特性和 社会成员的感受、 愿望、 倾向、 态度、 社会成员的感受 、 愿望 、 倾向 、 态度 、 评价 等主观状态的项目。 等主观状态的项目。 1)具体性或可感知性 2)计量性或可量度性 3)重要性或代表性 4)时间性
4
2.社会指标的类型 2.社会指标的类型
1)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 2)经济指标和非经济指标 3)描述性指标和评价性指标 肯定指标, 4)肯定指标,否定指标和中性指标 投入指标, 5)投入指标,活动量指标和产出指标
5
3.社会指标的功能 3.社会指标的功能
1)反映功能 2)监测功能 3)比较功能 4)评价功能 5) 预测功能 6)计划功能
14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三版)课件第三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三版)课件第三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
映出社会事实本身,并不能说明其价值状况。 • 评价性指标也称作分析性或诊断性指标。它是指能反映出社会发展、社会效 果、社会影响在某些方面的利弊得失
的指标。这类指标通常是人们按照某种目的 将两种以上的社会现象做比较而得出的,它们发挥着说明社会现象的 功能。
2、观察性指标与计划性指标 • 观察性指标又称作信息性指标,是指人们对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了的社会现 象的描述或评价。它的作用在于理解
设,以确认研究假设是否成立。如果能够在显著度都很小的情况下否定虚无假设,那么也就能够证明研究假设成 立;反之亦然。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过程
三、研究的基本程序
具体研究大致可分为八个主要阶段: (1)提出和界定问题;第一,问题必须具有理论导向;第二,问题最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第三,提出的问题必 须具有研究可行性。 (2)回顾别人的相关研究; (3)进行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指为了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实现研究目 的,对研究中所涉及的资料收集、整理、 分析和检验所作的具体计划。 (4)收集资料;注意资料的可信性、针对性、时效性、系统性。 (5)整理和分析资料; (6)解释从资料中获得的发现; (7)得出结论;研究的结论具有概括性,能够概括研究所发现的规律;此 外,结论具有完备性,即所作的结论一 般是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解释,其逻辑结构 是完备的;最后,结论必须具有有效性,也就是能够说明所要研究的问 题。 (8)发表或出版研究成果
第三节 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
三、实验法
• 实验法是科学研究的典型方法,特别是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实验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所谓实验法,就是在控制某些条件的情况下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为了控制某些自变量可 能对因变量产
生的影响,实验法常常在实验中将被试或实验对象分为两个组:一组是实验组,另一组是控制组。通过对两组实 验结果的比较,即可检验某些变量 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 实验法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利用社会情境的自然 状态,将其中的一种情境作为实验组 ,将另一种自然情境作为控制组,然后观察 和比较它们的异同,以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实验室实验法是科学研 究典型的实 验法,即通过设置实验室环境,将想要控制的变量加以控制,以便观察和发现某 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 实验法常常与观察法结合起来运用,例如,在实验室实验中,一般都需要在 实验室对实验对象进行细致观察,以 发现变量的变动情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每章重点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每章重点

第三章综合指标综合指标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三种形式.一、总量指标即绝对数指标它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总规模总水平,是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得到的.种类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实物指标与价值指标;二、相对指标:反映现象之间的联系程度,是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对比求得的反应事物内部或事物间数量关系的指标。

它以名数与无名数表现出来,大多数相对指标采用无名数,种类:结构相对指标(同一总体各组与总体对比)、比例相对指标(同一总体不同部分对比)、比较相对指标(同一时间不同总体的同一指标对比)、强度相对指标(两个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以名数表示)、动态相对指标(即发展速度,是不同时间的数值对比)、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某一时期完成/计划指标数值.包括两个总量指标对比和提高率或降低率相对指标的计划完成程度)。

三、平均指标是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达到的一般水平.它分为静态平均数和动态平均数两种.本章论述的是静态平均数。

平均指标方法:1、算术平均数权数: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的比重。

(影响加权算术平均数因素:各组标志值和出现次数)2、调和平均数: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也称倒数平均数。

3、几何平均数:适用计算平均比率和平均速度。

4、众数:总体总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

5、中位数:各单位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点位置的标志值。

◆标志变异指标是为了补充平均数的不足,从另一方面说明总体的特征,它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及其分布差异程度,又称标志变动指标。

标志变异指标常用的指标:1、全距2、平均差: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同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

平均差越大各标志值分布越分散,变动程度越大。

3、标准差(均方差)是总体所有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正平方根。

结果大于平均差。

组距分组数列计算标准差:总方差是整个总体的总离差,是各单位标志值与总平均数计算的标准差组间方差:各组平均数与总平均数计算的标准差组内方差:各组内各单位标准与本组平均数计算的方差。

人员素质与能力测评指标体系

人员素质与能力测评指标体系

试测并修改
2.专家调查法
专家调查法的主要形式有个别访谈法、头脑风暴法 和德尔菲法等。
3. 问卷调查法
这种方法就是设计者根据需要,把要调查的内容
设计在一张调查表或问卷上,写好填表或答卷说明和要 求,分别发给有关人员填写,以收集和征求不同人员意 见的一种方法。
问卷形式按答案的标准化程度可分为开放问卷和 封闭式问卷两种。
4.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又称AIP法,其操作步骤如下 (1)针对测评指标在同一层次的各个测评指标,运用 两两比较的方法建立判断矩阵; (2)类似对偶比较法求出每个测评指标的权重系数; (3)对权重系数进行一致性检验,删除不合格测评指标; (4)进行综合运算,得出各测评指标在整个体系权重。
(三)人员素质与能力测评指标的计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五、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

对大学辅导员的素质与能力测评指标 体系的设计,主要应测评哪些方面?

(一)人员素质与能力测评指标体系的确定
1. 职务分析(工作分析):人员分析与事务分析
2 .理论构思:严密性,准确性,简明性等 3 .要素调查与评判 :专家判断,筛选 4 .预试检验修订 :小范围预试,充实完善
业务经验
感召力
业务年限 对业务熟悉吗?
擅长说服,善于赢得支持
()年 是() 否()
精通()一般()较差()
• 三、指标体系的构成
• 指标体系是由数个指标体系(要素)组成。 如,测评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指标体系由 知识、能力、动机、人格类型和职业兴趣等指 标构成。 每一个素质与能力结构成分(一级指标) 又由相应的测评二级指标构成,二级指标又由 三级指标构成。 品德——社会品德:原则性,公德意识;政策性 管理品德:事业心;责任心;公正性 商业品德:利益观;承诺性;协作性

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范式类型本体论认识论主要方法例证实证范式强调客观实在性和真实现实存在以及规律的可获得性二元论客观主义科学主义实验操作化演绎和定量方法涂尔干及当代美国社会学的定量研究解释范式强调相对性以及意义的有限可理解性调和的二元论交互主题的客观主义类实验参与描述和定性分析韦伯及格尔兹的研究批判范式主张历史实在论即被社会型塑的实质现实反映论决定论辩证推论和价值分析马克思主义及法兰克福的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的主要范式对于一门学科来说专业性的研究和知识的获得通常都是在一个系统的严密的研究过程中实现的研究过程是指研究者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和提出研究结论的完整的科学活动过程
三、社会指标体系的应用
(1)社会指标体系最直接的应用就是定期提供 社会报告。 (2)在生活质量研究中的应用。 (3)在社会运行研究中的应用。 (4)在社会决策中的应用。
第五节 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
抽样调查和数据分析是社会学定量研究 中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如何使收集的资料对 总体具有代表性,如何利用调查数据揭示社 会运行规律,抽样技术和数据处理及分析尤 为重要。
三、社会学研究的范式 范式(paradigm)概念是由库恩首先提 出来的,用来表达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特征 和规律。所谓范式,是指一定时期内,科学 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 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对于一门学科来说,专业性的研究和知 识的获得,通常都是在一个系统的、严密的 研究过程中实现的,研究过程是指研究者从 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和提出研究结论的完整 的科学活动过程。
三、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主要包括单变量分析、双变量 分析以及多变量分析。
思考问题
1.社会学研究主要有哪些范式? 2.田野调查在社会学研究中有何意义? 3.试述怎样建立社会指标体系。 4.举例说明如何进行PPS抽样。

智慧树答案建筑节能原理与技术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智慧树答案建筑节能原理与技术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第一章1.1986年起新建采暖居住建筑,要求在1980~1981年当地通用设计能耗水平基础上降低()。

答案:30%2.《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86要求北京居住建筑采暖煤耗量降至()。

答案:17.6kg/m23.《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6要求北京居住建筑采暖煤耗量降至()。

答案:12.6kg/m24.《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2010要求北京居住建筑采暖煤耗量降至()。

答案:8.75kg/m2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中围护结构改善使得暖通空调能耗下降()。

答案:5%6.社会总能耗由以下哪几项组成()。

答案:建筑能耗;生产能耗;交通能耗7.建筑节能措施的关键包括()。

答案:技术可行;社会可接受;经济合理;环境可承受8.广义建筑能耗是指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答案:错9.单位能耗释放的CO2与能源种类有关。

答案:对10.我国建筑节能发展历程可分为3个阶段。

答案:对第二章1.2018年全球建筑运行能耗占总能耗的()。

答案:30%2.2018年我国建筑运行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

答案:23%3.2018年我国建筑运行产生的CO2排放量占全国总碳排量的()。

答案:20%4.2018年全球建筑运行产生的CO2排放量占总碳排量的()。

答案:28%5.建筑业能耗包括()。

答案:民用建筑建造能耗;基础设施建造能耗;生产用建筑建造能耗6.建筑运行能耗包括()。

答案:城镇住宅能耗;北方采暖能耗;农村住宅能耗;公共建筑能耗7.近年来建筑用能不断增长的领域有()。

答案:公共建筑能耗;农村住宅能耗;城镇住宅能耗8.目前我国建筑领域人居能耗高于美国。

答案:错9.目前我国建筑领域单位面积能耗低于美国。

答案:对10.目前我国建筑领域人均碳排放量低于美国。

答案:对第三章1.温和地区建筑热工设计要求包括()。

答案:加强自然通风2.建筑热工设计分区的主要指标包括()。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打印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打印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目录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第三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第二节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一节文化的含义及特性第二节文化的类型第三节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第四节文化的功能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四节社会指标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第二节人的社会化第三节人的个体化第七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第三节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第四节社会角色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网络第二节社会群体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第一节研究概述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第三节性社会学第四节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第二节社会组织目标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第四节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第十一章社区第一节社区概述第二节农村社区第三节城市社区第四节虚拟社区第十二章社会制度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制度第二节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第三节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节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第五节社会流动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一节社会变迁第二节社会现代化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第五节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第十五章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第三节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第四节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分类第二节集体行为理论第三节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四编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第十七章社会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第四节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第二节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第三节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第四节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第二十章社会建设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主要是指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将要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具体学科’表明社会学不是哲学科学,而是对社会系统进行有社会学理论视野的、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研究的具体科学。

‘综合性’表明社会学是以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对象。

‘条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需要的主要的内外部条件。

”机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严复1903《群学肆言》把社会学看作一门研究社会治和乱,兴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达到治的方法或规律的学问。

表现在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与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社会学的最早提出:1838.10出版《实证哲学教程》,法国,孔德。

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的实践的要求。

西欧资本主义出现,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政治大革命所带来的后果。

社会学思想来源:第一,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第二,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圣西门)三大思想来源。

第三,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第四,17-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涂尔干《自杀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社会学的功能:认识和改造社会,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别的具体社会学科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

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

研究三大发展类型的主要途径: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和社会指标及其体系。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

河南工程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规范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学习生活行为,引导和鼓励他们在全面协调发展的前提下,突出能力培养,激发成才欲望,发展个性特长,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力求体现测评体系的科学性、测评内容的导向性、测评对象的可比性、测评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测评结果的客观性。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内容及方法是依据党的教育方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我校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的。

第三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以德育、智育、能力为基本指标,个性发展为附加指标。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总成绩的构成、比例和计算方法如下:(1)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总成绩由基本成绩和附加成绩两项组成。

其中基本成绩包括德育测评成绩、智育测评成绩和能力测评成绩,附加成绩即为个性发展成绩。

(2)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比例:德育测评占40%,智育测评占40%,能力测评占20%。

个性发展测评则以附加分形式,采用加分办法,最高可加总权重的40%。

(3)计算方法:综合素质测评总分=德育测评分+智育测评分+能力测评分+个性发展测评分(0-40分)。

第四条各班或同级同专业按学生学年综合素质测评得分的高低及名次进行评奖评优。

第五条各系、院要成立综合素质测评考评组,考评组由各系、院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团总支书记及辅导员组成,党总支书记任组长。

第六条本综合素质测评实施办法适用的对象为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每学期测评一次,学年成绩按两学期平均成绩计算。

第二章综合素质测评程序第七条各班综合素质测评在辅导员主持下进行,要召开全班学生大会,阐述学年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测评办法,各班要成立测评小组,人员由团支书、班长、学习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及推选出的普通学生代表(必备)等5-7人组成。

第八条由各系、院考评组每学期开学两周内布置本学院学期综合素质测评具体事项,次学期开学初的三周内完成各项测评。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社会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Sociololgy)说明【课程简介】《社会学概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社会学理论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

本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涉及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诸如社会群体、社会互动、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等。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正确的社会学理论观察、分析现实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正确认识社会,并探索其中的规律,了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其学科特点和功能,掌握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区、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保障、社会变迁等基本的社会学理论。

【先修课程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能力培养要求】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对现实中的重要社会现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基本认识或印象。

【学习总量】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68学时,习题4学时。

学生自主学习6学时,另行安排。

【教学方法与环境要求】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社会学概论》(第3版),王思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参考书:1.《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2.《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3版),侯均生,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大纲内容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情况,以及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功能运用:学会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内容提要】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社会学的产生二、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与基本问题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一、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与学科特点二、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三、社会学的功能【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难点:社会学的产生【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任务:请同学们思考社会学与政治学之间的关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第一章:引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是评价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它为政府决策和全社会提供了科学可依的指导依据。

由于国家发展阶段不同、目标不同、资源分配不同,每个国家的指标体系也都不同。

本文将从总体指标、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环境指标四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第二章:总体指标体系总体指标体系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它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支出、外汇储备等。

这些指标提供了一个宏观的经济环境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情况的关键指标。

其中,国内生产总值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指标,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的总体情况,是制定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三章: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是评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它主要包括工业发展、农业发展、服务业发展、合理贸易等。

这些指标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经济发展环境指标,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其中,工业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工业经济增长情况,是优化工业结构、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据。

第四章: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是识评估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它主要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等。

这些指标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社会发展环境指标,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和民生福祉。

其中,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的重要标准,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投入水平、教育质量和人力资源培养情况,是促进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环境指标体系环境指标体系是衡量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水平的重要标准,它主要包括空气质量、水质量、土地利用等。

这些指标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环境保护环境指标,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一个国家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情况。

其中,空气质量和水质量是评估一个国家环境保护状况的关键指标,它们反映了一个国家环保政策和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是制定环保政策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依据。

第三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第三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3、国民生产净值(NNP)
含义:国民生产净值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扣除固定资产 耗费(即折旧)后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
它是全社会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之和,反映了一定时 期内整个国民经济新创造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规模。其内 涵相当于MPS中的国民收入,即它们都是指活劳动创造的 价值,但国民生产净值的计算范围大于MPS中的国民收入。
⑷ 国民生产总值是以货币为计量尺度,必然受到价 格因素影响,生产同样的产品,当年价格高,则国民生 产总值高,当年价格低,则国民生产总值低。因此必须 剔除价格因素,以便真实反映当年的国民经济活动水平。
⑸ 国民生产总值存在着估算成分,如家务劳动收 入、居住自有房屋的租金收入等都是估算出来的。这样 势必影响国民生产总值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SNA指标体系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 均国民生产净值和人均国内生产净值都可以用来衡量居民福利水平。
(4) 基于衡量范围的差异,两套指标体系的量存在着差
别,无法进行直接比较。其间的区别可用以下表格说明:
表6.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产品(劳务)的价值构成
物质生产部门
非物质生产部门
国民收入〈社会净产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社会总产值-中间消耗-折旧
优点:国民收入指标不包含社会总产值中重复计算的部分,其数量的增减 能够真正反映出一国物质生产部门经济实力的增减和经济效益的变化。 缺点:国民收入指标衡量范围过于狭窄,同样没有将五大物质生产部门 之外的其他社会部门的生产性劳务计算在内,因而无法完全准确地反映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另外,国民收入也不能反映物质 产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
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 从价值形态考察,即为社会总产值。

第3章 社会测量

第3章 社会测量
学率等
第三节 社会测量指标
一、测量指标及其设计 3、测量指标的设计 、 (1)设计测量指标的要求:科学、完整、准确、简明。 )设计测量指标的要求: 。 第一,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客观原理, 第一,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客观原理,符合国际通用 原则。 原则。 第二,全面、准确反映调查对象整体, 第二,全面、准确反映调查对象整体,达到完备性和 互斥 性。 第三,有明确的定义、统一的计算方法、 第三,有明确的定义、统一的计算方法、统一的计量 单位。 单位。 第四,力求简明,能够说明问题即可。 第四,力求简明,能够说明问题即可。 第五,充分考虑实际调查的可能性。 第五,充分考虑实际调查的可能性。
第二节 社会测量的尺度
二、定序尺度
定序尺度(等级和顺序测量尺度) 定序尺度 ( 等级和顺序测量尺度)是指对测量对象的属 性和特征的类别进行鉴别并能比较类别大小的一种测量 方法。也就是把测量对象的特征和属性按高低、强弱、 方法。也就是把测量对象的特征和属性按高低、 强弱 、 大小、多少的程度排序。如对人的经济地位、 大小、多少的程度排序。如对人的经济地位、文化程度 文盲、小学、中学、大学)的测量。 (文盲、小学、中学、大学)的测量。 注意:使用的数字仅仅显示等级顺序而已, 注意 :使用的数字仅仅显示等级顺序而已,没有其它的 意义。 意义。 特点: 特点: 与定类尺度相同, 1、与定类尺度相同,其变量需包括被测定对象的所有可 能性,且各变量之间互相排斥; 能性,且各变量之间互相排斥; 定序尺度不仅能鉴别类别, 2、定序尺度不仅能鉴别类别,而且能指明类别的大小和 强弱程度; 强弱程度; 类别之间没有确切的度量单位,不能进行代数计算。 3、类别之间没有确切的度量单位,不能进行代数计算。
意义: 意义:使调查研究的实际操作变为可能,为调 查研究中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必要条件,有助于 提高社会调查研究的客观性和精确性。

《社会统计学》全书目录

《社会统计学》全书目录

《社会统计学》全书目录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什么是社会统计学社会统计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统计学的对象与特点·社会统计的方法·社会统计工作的程序第二节社会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总体与单位·标志与变量·指标与指标体系第二章社会统计资料的搜集第一节统计调查的方法及种类原始资料与次级资料·静态资料与静态资料·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一般调查与专项调查·经常性调查与一次性调查第二节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第三节概念的操作化与测量概念的操作化·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第四节统计误差登记性误差·代表性误差·抽样误差第三章社会统计资料的整理第一节统计分组的原则与标准“穷举”与“互斥”·频数(或次数)分布数列·品质数列与变量数列第二节统计表统计表的格式、内容与种类·统计表的制作规则第三节变量数列的编制对于离散变量·对于连续变量·组距和组数的确定·累计频数第四节统计图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累计顿数分布曲线·洛仑兹曲线与基尼系数第四章集中趋势测量法第一节算术平均数对于未分组资料的算术平均数计算·对于分组资料的算术平均数计算·算术平均数的性质第二节中位数对于未分组资料的中位数计算·对于分组资料的中位数计算·中位数的性质·其他分割法第三节众数对于未分组资料的众数计算·对于分组资料的众数计算·众数的性质第四节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及其他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各种平均数的关系第五章离中趋势测量法第一节全距与四分位差全距·四分位差第二节平均差对于未分组资料A·D的计算·对于分组资料A·D的计算·平均差的性质第三节标准差对于未分组资科S的计算·对于分组资料S的计算·标准差的性质·标准分第四节相对离势变异系数·异众比率·偏态系数第六章概率与概率分布第一节概率论随机现象和随机事件·事件之间的关系·先验概率·经验概率第二节概率的数学性质概率的数学性质·排列与样本点的计数·运用概率方法进行统计推断的前提第三节概率分布、期望值与变异数离数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分布函数·数学期望·变异数第七章假设检验第一节二项分布二项分布的数学形式·二项分布的讨论第二节统计检验的基本步骤建立假设·求抽样分布·选择显著性水平和否定域·计算检验统计量·判定第三节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数学形式·标准正态分布·正态曲线下的面积·二项分布的正态近似法第四节中心极限定理抽样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第五节总体均值和成数的单样本检验σ已知,对总体均值的检验·学生t分布(小样本总体均值的检验)·关于总体成数的检验第八章常用统计分布第一节超几何分布超几何分布的数学形式·超几何分布的数学期望与方差·关于超几何分布的近似第二节泊松分布泊松分布的数学形式·泊松分布的性质·关于泊松分布的近似第三节卡方分布(2 分布)卡方分布的数学形式·卡方分布的性质·样本方差的抽样分布第四节F分布F分布数学形式·F分布的性质·关于F分布的近似第九章参数估计第一节点估计无偏性·一致性·有效性第二节区间估计精确性和可靠性·抽样平均误差与概率度·区间估计的步骤第三节其他类型的置信区间σ未知,小样本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总体成数的估计·总体方差的区间估计第四节抽样平均误差简单随机抽祥的抽样误差·分层抽样的抽样误差·整群抽样的抽样误差·等距抽祥的抽样误差第五节样本容量的确定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确定样本容量第十章双样本假设检验及区间估计第一节两总体大样本假设检验大样本均值差检验·大样本成数差检验第二节两总体小样本假设检验小样本均值差检验·小样本方差比检验第三节配对样本的假设检验单一实验组的假设检验·一实验组与一控制组的假设检验·对实验设计与相关检验的评论第四节双样本区间估计σ12和σ22已知,对均值差的区间估计·σ12和σ22未知,对均值差的区间估计·大样本成数区间估计·配对样本均值差的区间估计第十一章非参数检验第一节符号检验配对样本的“符号检验”·符号检验与二项检验·简便检验·“符号检验”的作用第二节配对符号秩检验配对样本的符号秩检验·配对符号秩检验的步骤·符号秩检验的效力第三节秩和检验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秩和·秩和检验的具体步骤·U检验第四节游程检验独立样本的游程检验·游程·游程检验的具体步骤·差符号游程检验第五节累计频数检验独立样本的累计频数检验·累计频数检验的步骤·没有预测方向和已经预测方向·经验分布与理论分布之比较第十二章相关与回归分析第一节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关程度与方向·因果关系第二节定类变量的相关分析列联表·削减误差比例·λ系数·τ系数第三节定序变量的相关分析同序对、异序对、同分对·G amma系数·肯德尔等级相关系数·萨默斯(d系数)·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第四节定距变量的相关分析相关表和相关图·积差系数的导出和计算·积差系数的性质第五节回归分析线性回归·积差系数的PRE性质·相关指数R第六节曲线相关与回归第十三章2 检验与方差分析第一节拟合优度检验问题的导出·拟合优度检验(比率拟合检验)·正态拟合检验第二节无关联性检验独立性、理论频数及自由度·关于频数比较和连续性修正·列联表的卡方分解·关系强度的量度第三节方差分析总变差及其分解·关于自由度·关于检验统计量F o的计算·相关比率·关于方差分析的几点讨论第四节回归方程与相关系数的检验回归系数的检验·积差系数的检验·回归方程的区间估计第十四章动态分析与指数分析第一节时间数列及其指标分析时间数列的构成与分类·动态比较指标·动态平均指标第二节时间数列的趋势分析随手绘法·移动平均法·半数平均法·最小平方法第三节指数分析法动态指数及其分类·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用与个体指数的联系来求综合指数·其他权数形式的质量和数量综合指数·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静态指数。

社会学 第三章 社会

社会学 第三章 社会

(五)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 第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决定了马克思主 义社会观是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 第二,发展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 生命之所在。 第三,马克思主义社会观与具体社会生活相结 合,创造性地促进社会关系良性运行,从而推动了 自身的发展。 第四,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在同形形色色的错误 社会观的不断斗争中发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三)建立与发展新型的社会关系 1.逐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2.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加强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建设。
4.加速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用法律形式保护所谓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 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以劳动或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作为社会的 基础,社会的基本结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的体系。 从三个方面把握生产关系结构: 第一,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即劳动者与生 产资料的结合形式; 第二,劳动者在生产中相互交换活动的关系, 即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方式; 第三,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它所直接决 定的消费关系。
(三)权力制度体系 权力,是在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中以威胁或惩 罚的方式强制他人贯彻实现自己意志的能力。 权力产生的原因:个人以角色的名义与他人或 群体在互动中建立的社会,是一个具有矛盾和冲突 的社会,人们的角色行为在不同的价值标准驱动下, 经常处于无序状态。 权力的功能,安排和维持社会秩序。 权力是人格化的,权力制度则必须是非人格化 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功能。 权力制度体系是个人与社会的第三层关系体系。
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社会要素很多,但要经过人与人的交互作用才 能相互关联,成为一个系统。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 人,而是以角色的名义出现的具体的个人。 社会交往有两个维度,分别是范围和层次。

企业社会责任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社会责任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社会责任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第一章:引言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是指企业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不仅追求经济效益、利润最大化,同时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关注员工、环境和社会公共利益。

CSR评估是对企业实施CSR过程的监督和评价,不仅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社会责任表现,也可以为企业和相关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使之更好地理解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CSR评估指标体系,成为了当前重点研究的话题。

第二章:CSR评估指标的内涵及体系构建原则2.1 CSR评估指标的内涵CSR评估是对企业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关注程度的评判,包括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承担的社会和环境责任的情况、设立与实施相关的政策和程序的情况、与各方的交流及合作的情况等。

CSR评估指标可包括治理、市场价值、责任、工作条件、环境和社区作用等方面。

2.2 CSR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1)全面性原则。

CSR评估指标应该全面地反映企业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履责情况。

(2)客观性原则。

CSR评估指标应该客观地、明确地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际情况。

(3)前瞻性原则。

CSR评估指标应该具有前瞻性,促进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CSR评估指标的具体内容3.1 治理评价治理评价是CSR评估指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指标主要评价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过程,如董事会结构和职能、监督机制、工作机制等。

同时,治理评价也包括企业对声誉和道德管理的关注,以及对整个社会责任体系的完整性保护。

3.2 市场价值评价市场价值评价是CSR评估指标的又一重要内容。

该指标主要评价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表现,包括市场份额、品牌知名度、市场声誉等。

3.3 责任评价责任评价是CSR评估指标的核心内容之一。

该指标主要评价企业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履责情况,包括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承担的社会和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社会责任履行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第三章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章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章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一个事物或者系统的重要工具,对于评价一个事物的优劣、发展趋势以及效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本章中,我们将介绍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作用以及应用,并重点介绍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对象的特点,将一系列指标按照一定的关系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工具,其设计和构建需要根据评价目标和具体评价对象的特点进行,以达到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目的。

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两个重要的要素,即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

评价目标是评价的目的,是评价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

评价指标是实现评价目标的具体量化指标,是衡量评价对象特征和属性的标准,是评价过程中的核心要素。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作用:1.提供评价依据: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提供了具体、清晰的标准和方法,可以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评价,从而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目标。

2.评价反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量化评价指标,可以为评价对象提供可量化的反馈信息,对于评价对象的改进和优化提供重要的指导意见。

3.预测和预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评价对象的特征和属性进行量化评价,可以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效益提供预测和预警,对于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且科学的过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明确评价目标: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之前,必须明确评价的目标,确定评价的对象和范围。

2.确定评价指标:根据评价目标,确定评价对象的特征和属性,从而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应具备可量化、可比较、可操作性的特点。

3.设置权重: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往往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对各个指标进行权重设置,以体现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

4.数据收集和处理:评价指标体系是基于数据的,因此必须收集和处理相关数据。

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应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社团层级评价制度

社团层级评价制度

目录第一章、社团等级评价制度概述第二章、社团评价办法第三章、社团等级评价指标体系第四章、各层级的权利与义务第五章、社团升级、降级及注销流程以《西南科技大学社团工作总章程》为依据,强化党团组织的领导,在共青团西南科技大学委员会的直接指导下,由社团部对全校学生社团本年度的工作做出综合等级评价,奖优评先。

学生社团作为高等学校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建设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优化我校社团的管理模式,加强第二课堂的作用,打造精品社团,促进社团的发展,现决定对我校社团实行层级管理。

该办法以社团成果为导向,采用客观指标评价与主观发展定位相结合的方式将所有社团共划分为 4 个层级,社团按照所处层次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的权利与义务。

社团评价办法通过客观指标评价与主观发展定位的方式来引导社团,让社团从被动式发展转向主动式发展,并通过引导,让社团清晰自我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树立务实意识,从而实现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创造。

社团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以一级指标 6 个,每一个一级指标下设 3 至 5 个二级指标,每一个二级指标下设 3 至 5 个三级指标。

社团评价办法中设四个层级,分别是精品社团、明星社团、优秀社团和特色社团,每一个层级的指标中包括必选指标和可选指标两部份,必选指标是要成为该层级社团必须要达到的指标,可选指标是要成为该等级社团可按各等级要求选择性达到的指标。

在各等级的指标表中,有左边为必选指标部份,右边为可选指标部份,每一个部份有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且在二级指标后有该指标的等级,具体二级指标的等级见《社团评价指标体系》,若该二级指标对应等级栏为空,则表示该层级对该项二级指标没有要求。

各层级指标表中每项二级指标的要求为满足该项指标的最低要求,凡达到最低要求及其以上的,均属于满足该指标。

各项指标的评级方式: 1. 根据证明材料评价; 2.根据年终调研评价; 3. 根据现场答辩评价; 4. 上级组织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国外主要社会指标体系简介
❖ 一、总体性社会指标体系 ❖ (一)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提出的社会指标体系 ❖ 该所提出的社会指标体系共包括lO个方面的内容:
(1)人口;(2)学习和教育服务;(3)有收益的经济活 动和非经济活动;(4)收入、分配、积累和消费;(5) 卫生、保健服务和营养;(6)住宅及居住环境;(7)家 庭构成、家庭住户;(8)闲暇和文化;(9)社会保障和 福利服务;(10)公共秩序和安全。
❖ 弱点:重点不突出。
2、根据社会目标建立的社会指标体系
❖ 具体做法:从一个总的或一系列的社会目标 出发,逐级发展子目标,最终确定各项社会 指标。
❖ 具有明显的内在逻辑一致性。所有的指标都 与一个总的或某个社会目标相联系,指标体 系具有比较明确的价值取向。
❖ 一般采用“目的树”的分析方法。
3、以某种理论为基础而建立的社会指标体系
❖ (4)教育:按年龄、性别分类的有文化人数百分比,不同教育级别 在校女生百分比,各级教育女教师百分比,中学教师与学生比例, 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比例,小学教育的辍学和留级情况,教育 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每人每年平均教育经费,某些类 型的学校每个学生的平均费用,每千人口中有文化的人的比例, 大中学校人学人数中女生比例,大学教育中女生入学趋势。
❖ (1)人口:人口增长率,城市人口百分比,人口性别比例,婴儿死 亡率,受计划生育方法有效保护的夫妻百分比。
❖ (2)保健和营养:婴儿成活率,每10万人口医院床位,每10万人口 医生数,每人每年保健开支,每人每日平均吸收热量和蛋白质。
❖ (3)住房:按房屋结构分类的住房百分比,无饮用水、供水不足和 供水充足的村庄百分比,按饮用水源(城乡)计算的住户百分比。
❖ (六)德国社会指标体系的内容及分类
❖ 德国的社会指标体系分为10个目标领域和56 个目标量纲及众多的具体指标。10个目标领 域分别是:人口、社会的地位和变动、就业 和工作条件、收人和收人分配、消费、交通、 住宅、健康、教育和公众参与。
❖ (七)印度社会指标体系的内容及分类 ❖ 1982年,《印度的社会情报:趋向与结构》,共包括7个部分的内容:
第三章 社会指标体系
本章基本内容
➢ 1、社会指标体系的概念 ➢ 2、社会指标体系的设计 ➢ 3、几种典型社会指标体系介绍 ➢ 4、我国社会指标体系的研究
第一节 社会指标体系的概念
一、社会指标体系的涵义
❖ 社会指标体系是一系列 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的组合。
二、社会指标体系的层次
三、社会指标体系的研究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范围
地域范围、部门范围、时间范围
三、社会指标体系的设置方式
❖ 社会指标体系建立的三种基本方式: ❖ 规划性社会指标体系 ❖ 根据社会目标建立的社会指标体系 ❖ 以某种理论为基础而建立的社会指标体系。
1、规划性社会指标体系
❖ 通常是政府利用社会公共机构的相应分类而 建立起来的。
❖ 优点:包括范围广、分类细,比较系统、全 面,易于管理和获得信息资料,信度和效度 较好,因此,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 。
(四)日本社会指标体系的内容和分类
❖ 日本的“国民生活指标”内容为: ❖ 第一部分:生活领域。包括健康、环境与安全,经
济安定,家庭生活,劳动与工作、学校生活,地区 与社会活动,学习与文化活动。 ❖ 第二部分:关心领域。包括国际化与生活,信息化 与生活,高龄化与生活,城市化与生活,国民生活 的差距,家庭与社会病理。 ❖ 第三部分:主观意识。这部分指标内容来自于民意 测验或舆论调查,目的在于从人们的主观意识和心 理方面来了解国民的生活意识和需求。
容、范围、目的以及选择单项社会指标的 原则和方法。 ❖ 2.选择、确立单项社会指标
❖ 3.确定社会指标体系的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有多种途径,每一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使用方法都不一样,各有其优缺点,需要我们分清 情况区别对待。
❖ 4.确定社会指标的处理方法 ❖ 5.确定指标体系的使用范围
任何一个指标体系都是针对某一个固定范围而言 的,因此,设计指标体系时必须给出它的使用范围。
社会问题 ❖ 3、进行国际间、地区间、部门间社会发展
水平的比较 ❖ 4、预测社会发展的趋势
第二节 社会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社会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1、目的性 ❖ 2、科学性 ❖ 3、联系性 ❖ 4、统一性 ❖ 5、可比性 ❖ 6、可行性
二、社会指标体系的设计步骤
❖ 1.设计社会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 ❖ 总体框架包括社会指标体系所应有的内
❖ (五)英国社会指标体系的内容和分类
❖ 1970年,英国第一本《社会趋势》问世,以 后每年定期出版一册。
❖ 《社会趋势》中的社会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几 个领域:(1)人口;(2)交通运输通讯与环境; (3)资源与支出;(4)就业;(5)闲暇;(6)收入 与福利;(7)卫生保健与公共安全;(8)教育; (9)住房;(10)法律实施。
❖ 一些研究人员和学者根据他们所提出的理 论和假设,将社会现象编制成指标体系, 并用他们的理论来说明这些指标。
❖ 社会学研究建立的比较简单的社会指标体 系基本上属于这一类型。
四、社会指标体系的评价原则
❖ 1.选择指标要有代表性 ❖ 2.确定合理权重 ❖ 3.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相结合 ❖ 4.数据要准确 ❖ 5.选择科学的分析方法
❖ (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社会指标体系
❖ (三)美国的社会指标体系
❖ 这套指标体系所包括的具体内容总共包括11 大类:人口和家庭、健康和营养、住房和环 境、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教育和训练、工 作、社会保险和福利、收入和生产、参与社 会活动、文化、闲暇和时间的利用。有61个 二级指标和众多的三级指标。
❖ 总的来说,是大量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 具体来说,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 筑领域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及其数量表现。
❖ 反映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描述人们社 会生活经济条件的经济指标,如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应包括在社会 指标体系的研究范围之内。
四、建立社会指标体系的作用
❖ 1、评价经济和社会是否协调发展 ❖ 2、监测和揭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矛盾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