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n项和Sn的求法》教师实施方案
数列前n项和教案
数列前n项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数列前n项和的概念。
2. 掌握计算等差数列和等差数列和的方法。
3. 能够应用数列前n项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
2. 等差数列和的求解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数列前n项和的概念。
2. 运用等差数列和的方法解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黑板、白板、教学课件等。
2. 学生准备:课本、习题、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知识(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数列的概念及其应用领域。
2. 教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数列前n项和的概念,并解释其意义。
Step 2 讲解概念与方法(2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教师详细讲解等差数列和的求解方法,并通过示例演示。
Step 3 练习与巩固(30分钟)1. 学生独立解答课本上的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互相讨论解题方法,教师进行答疑解惑。
3. 教师选取几道习题进行板书,让学生上台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Step 4 拓展应用(20分钟)1.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数列前n项和的知识解决问题。
2. 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际问题,并向全班汇报解题过程和结果。
Step 5 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数列前n项和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和建议。
3.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解答,并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数列前n项和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数列前n项和和等差数列和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练习与巩固环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并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在拓展应用环节,学生充分运用数列前n项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获得了解题的成就感。
在总结归纳环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总结并提出问题,教师则进行了解答,并加深了学生对数列前n项和的理解。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一、引言等差数列是数学中常见的数列类型之一,它的前n项和公式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针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教学设计进行讨论,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该公式。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 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2. 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3. 熟练应用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在开始介绍前n项和公式之前,首先向学生介绍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具体的数列示例,并引导学生观察数列中的规律,以加深他们对等差数列的理解。
2. 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提高他们对公式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以下是一种教学策略:(1)教师先给出一个等差数列,例如:2, 5, 8, 11, 14,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数列中的规律,如何由前一项得到后一项。
(3)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可以发现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是相同的,即公差(d)。
(4)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 =a1 + (n-1)d)来表示数列中的各项。
(5)通过代入相应的值,教师指导学生推导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Sn = (n/2)(a1 + an))。
3. 应用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前n项和公式解决。
例如:(1)小明连续10天每天跑步,第一天跑了2公里,每天比前一天多跑3公里,问小明共跑了多少公里?(2)某商店连续7天的销售额分别是100元、110元、120元、...,每天比前一天增加10元,求7天的总销售额。
四、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2. 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3. 提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前n项和公式进行计算;4. 指导学生总结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5. 练习巩固:提供更多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接触和熟练应用。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一、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实用的学科,而等差数列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生动有趣地教授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介绍一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二、概念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等差数列的概念。
等差数列是指一个数列中,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值保持不变。
我们可以用公式来表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1 + (n-1)d,其中an表示第n项,a1表示首项,d表示公差。
三、前n项和的计算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介绍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
通过理解和掌握这一计算方法,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应用等差数列的知识。
1.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Sn = (n/2)(a1 + an),其中Sn表示前n项和。
2. 推导过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公式的推导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图形化展示来引导他们。
首先,让学生将等差数列表示为一个等差数列图形,即将每一项表示为图中的一个点。
然后,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直线。
接下来,我们可以将这条直线划分为n个等长的小线段,并将其分别与x轴上的n个等长小线段相连。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由n个小矩形组成的图形。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图形的面积等于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3. 举例说明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前n项和的公式,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例如,考虑等差数列1, 3, 5, 7, 9,我们可以计算它的前4项和。
根据公式,我们有S4 = (4/2)(1 + 9) = 20。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验证这一结果的正确性。
四、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讲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1. 引入概念首先,我们需要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并解释其特点和应用领域。
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公式接下来,我们可以讲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并通过推导过程和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
2. 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
3. 能够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
三、教学难点1.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的推导过程。
2. 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应用。
3. 利用数形结合法,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性质。
五、教学内容1.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
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性质。
4. 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章: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1.1 等差数列的定义1.2 等差数列的性质1.3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第二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2.1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2.2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2.3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性质第三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性质3.1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单调性3.2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奇偶性3.3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值问题第四章: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4.1 等差数列前n项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2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优化问题4.3 等差数列前n项和与数学竞赛第五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5.1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5.2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证明5.3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拓展与应用六、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图形直观6.1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图形表示6.2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图形性质6.3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图形应用7.1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数值方法7.2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数值例子7.3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数值分析八、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实际应用8.1 等差数列前n项和在经济学中的应用8.2 等差数列前n项在工程学中的应用8.3 等差数列前n项在和生物学中的应用九、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问题拓展9.1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相关问题拓展9.2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问题研究进展9.3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问题解决策略十、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设计10.1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教学目标设计10.2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教学方法设计10.3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教学评价设计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补充和说明:等差数列是一种常见的数列,其特点是相邻两项的差值是常数。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2.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意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2.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求解方法。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引入新知识1. 引导学生回顾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说出等差数列的前三项。
2. 提问:如何求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引导学生思考)3. 教师解答: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将等差数列的前n项分别与后n项相加,得到一个和与他本身相加的等差数列。
讲解新知识1. 探究法:让学生列举一些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例子,并观察前后几项和之间的关系。
2. 教师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列举的例子,发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n的关系。
3. 教师讲解:在等差数列前n项和中,和与n成正比,可以使用公式Sn = (a1 + an) * n / 2来计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实例训练1. 教师出示一些等差数列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实例训练,并展示自己的解法和答案。
3.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纠正错误。
拓展应用1. 学生个别或小组进行拓展应用训练,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利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2. 学生展示自己的解法和答案,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3. 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和方法。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的实例训练和拓展应用的成果。
3. 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等比数列前n项和
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是教师面试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考察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关键环节。
试讲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到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等比数列前n项和为例,分析试讲教案的编写与教学设计。
一、引入教师应该以一个问题来引入这个话题,比如:我们知道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如何计算吗?那么,对于等比数列来说,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其前n项和呢?二、归纳总结在引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数列的特点,归纳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
例如,考虑如下等比数列:1,2,4,8,16,......,如何计算其前n项和?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值都是相等的,即2/1=4/2=8/4=16/8=2。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为:Sn=a(1-q^n)/(1-q),其中a为首项,q为公比。
三、巩固练习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巩固练习题,让学生灵活运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例如,请计算下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1) 2,4,8,16,32,......2) 1,3,9,27,81,......四、拓展应用在巩固练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求这辆汽车在4小时内行驶的路程。
通过分析可知,该问题是一个等比数列求和的问题,其中首项为60,公比为1。
通过代入公式Sn=a(1-q^n)/(1-q),我们可以计算出这辆汽车在4小时内行驶的总路程为:S4=60(1-1^4)/(1-1)=60(1-1)/(1-1)=60(0)/(0)=0通过运算可知,在4小时内这辆汽车行驶的总路程为0公里。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这堂课的得失。
教师应该思考自己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案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并能够准确运用公式。
2. 能力目标:* 通过公式的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联想、归纳、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能力。
* 让学生学会利用以退求进的思维策略,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通过观察、尝试、分析、类比的方法导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 通过对公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剖析,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公式的发现,让学生感受到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熏陶。
* 通过公式的运用,帮助学生树立“大众教学”的思想意识。
* 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令人着迷的数学史,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内容:1.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定义:一般地,我们称a1 + a2 + a3 + ... + a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用Sn表示。
记法:Sn = a1 + a2 + a3 + ... + an。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 n/2 * (a1 + an)。
3. 公式的推导方法:倒序相加法。
4. 公式的运用。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等差数列的概念和前n项和的定义。
2. 探索与发现:通过倒序相加法,引导学生探索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3. 讲解公式:详细解释公式的意义、来源和应用方法。
4. 练习与巩固:给出一些例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进行求解,以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2.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 教材:教材提供的相关章节;2. 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计算器;3. 演示素材:等差数列的例题、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识1.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2. 教师通过提问或举例,引导学生思考等差数列的特点和规律。
步骤二:研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1. 教师给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Sn = (a1 + an) * n / 2,其中Sn表示前n项和,a1表示首项,an表示第n项,n表示项数;2. 教师通过例题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计算公式的意义和使用方法;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器验证计算公式的准确性;4. 教师布置练题,巩固学生对计算公式的掌握程度。
步骤三: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解决实际问题1. 教师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意识到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实际应用价值;2. 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为例,让学生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4. 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和解答。
步骤四:梳理知识点和总结1. 教师通过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点;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3. 教师通过提问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辅助措施1. 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素材,增强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2. 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五、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理解程度;2.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独立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3. 教师通过口头提问和笔试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案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案
主题: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案
1. 教学目标:
-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 掌握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 能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黑板、粉笔。
- 学生准备笔和纸。
3. 教学内容和步骤:
步骤一:引入概念
- 教师向学生介绍等差数列的概念,即连续两项之间的差值相等。
- 示例:2,5,8,11,14,...
步骤二: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 提出问题:如何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
- 引导学生思考,当n为几时,前n项和容易求得。
- 让学生观察并找规律,求出前n项和公式的一般形式。
- 讲解:前n项和公式为Sn = n(a1 + an) / 2,其中Sn表示前n项和,a1表示首项,an表示末项。
- 示例:对于等差数列2,5,8,11,14,当n = 4时,前n 项和为(4(2 + 14)) / 2 = 32。
步骤三: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 找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前n项和公式解决。
例如:小明连续7天每天花费5元,求这7天的总花费。
- 讲解解题步骤,并引导学生进行解答。
4. 总结与拓展:
- 教师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总结,并强调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重要性和应用。
- 课后布置拓展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教学反思:
此教案标题与要求不同,已修改。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案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并且能能够灵活运用其求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从特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获得发现的成就感,优化思维品质,提高代数的推导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掌握及灵活运用。
2.难点:诱导学生用“倒序相加法”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1.教法分析:采用“诱导启发,自主探究式”学法为主,讲练结合为辅的教学方法。
2.学法分析:采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法”和“主动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1个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已经学过等差数列的定义an+1-an=d(n属于正整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等差数列的等差中项2an=an-1+an+1,若m+n=p+q,则am+an=ap+aq.我们应该怎样求a1+a2+……..+an,其中{an}为等差数列,记sn=a1+a2+…….an我们知道200多年前高斯的老师给他们出了一道目,让他们计算1+2+……+100=?当时10岁的高斯花了大概10s钟的时间就算出来了。
高斯是怎样做出来的呢?他使用了什么高明的方法?1+2+……..+100=(1+100)+(2+99)+……(50+51)=50*101,所以1+2+….+100=5050,这就是著名的高斯算法,到后来,人们就从高斯算法中得到启发,求出了等差数列1+2+…….+n的前n项和的算法(二)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高斯算法中,人们怎样求出等差数列1,2,3,…….,,n的前n项和的首先 sn=1+ 2+ ….+n (1)Sn=n+ (n-1)+……+ 1 (2)2sn=(n+1)+(n+1)…….+(n+1) (n个(n+1))所以sn=n*(n+1)/2 即为sn的前n项和我们把上面的方法称为“倒序相加法”,也就是说高斯当时用的就是“倒序相加法”算出了1+2+…….+100的和然而这个方法可以推广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1)定义:一般说来,我们把a1+a2+……+an叫做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用Sn表示即Sn=a1+a2+…..+an从高斯算法中得到的启示,对于一般的等差数列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表示,其中a1是首项,d是公差1.Sn=a1+ a2+…..+ an= a1+(a1+d)+......+a1+[a1+(n-1)d]Sn=an+ an-1+......+ a1= an+ [a1-(n-1)d]+......+a1两式相加得2 Sn=(a1+an)+(a1+an)+......+(a1+an) 有n个(a1+an)所以Sn=n(a1+an)/22. Sn=a1+ a2+…..+ an= a1+(a1+d)+......+a1+[a1+(n-1)d]=na1+[1+2+.....+(n-1)d]=na1+n(n-1)d/2然而1和2是可以相互转化将an=a1+(n-1)d带入Sn=n(a1+an)/2中即可得到Sn=na1+n(n-1)d/2这两个方法的区别:第一个公式反映了等差数列的首项与末项之和跟第k项与倒数第k项之和是相等的;第二个公式反映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与它首项与公差d之间的关系,而且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可以与二次函数作比较。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说明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说明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及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列知识的掌握,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
2.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
3.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及公式的推导。
2. 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及公式。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问题。
2. 新课讲解: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推导公式,并进行解释。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进行解答。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和公式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评价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制作清晰、简洁的PPT课件,展示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推导过程和应用实例。
2. 练习题: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3. 案例素材:收集一些实际问题,作为课堂分析和讨论的素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推导公式。
2. 第二课时: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进行解答。
3. 第三课时: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进行课堂小结。
等差数列前项和教案
等差数列前项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
2. 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3. 能够运用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1.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2. 运用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 利用实例讲解,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前n项和公式。
3. 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性质。
2. 讲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
3.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运用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
教案内容:一、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1. 等差数列的定义: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都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记为d。
2. 等差数列的性质:(1)等差数列的相邻两项之差相等。
(2)等差数列的任意一项都可以用首项a1和公差d表示。
(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Sn与首项a1和公差d有关。
二、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1.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Sn = a1 + (a1 + d) + (a1 + 2d) + + (a1 + (n-1)d)= na1 + d(1 + 2 + + (n-1))= na1 + d n (n-1) / 2= (n/2) [2a1 + (n-1)d]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 (n/2) [2a1 + (n-1)d]三、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1. 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和公差d,求前n项和Sn。
2. 求等差数列的某项: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和公差d,求第k项ak。
3. 求等差数列的项数: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和公差d,求前n项和为Sn的项数。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职业技术学校刘老师大纲分析:高中数列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等差、等比两个基本数列。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
教材分析:数列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范围很广,而且是培养学生发现、认识、分析、综合等能力的重要题材,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必备的基础知识。
成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也就是计算1+2+3+ (100)紧接着讲述高斯算法:高斯,德国着名数学家,被誉为“数学王子”。
200多年前,高斯的算术教师提出了下面的问题:1+2+3+…+100=?据说,当其他同学忙于把100个数逐项相加时,10岁的高斯却用下面的方法迅速算出了正确答案:(1+100)+(2+99)+……+(50+51)=101×50=5050【设计说明】了解历史,激发兴趣,提出问题,紧扣核心。
问题呈现2:图案中,第1层到第21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也就是联想到“首尾配对”摆出几何图形,,如何将图与高斯的倒序相加结合起来,让,将两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图中算数,激发学习兴趣.这一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是在高中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借助图形理解逆序相加,也为后面公式的推导打下基础.鼓12020分析:本例提供了两个数据,学生可以从题目条件发现,只告知了首项、尾项和项数,于是从这一方向出发,可知使用公式1,达到学生熟悉公式的要素与结构的教学目的。
解:由已知条件得s20= =980例2、求等差数列1,4,7,10…的前100项的和。
分析:本例已知首项,公差和项数,引导学生使用公式2。
事实上,根据提供的条件再与公式对比,通过两种公式的比较,引导学生应该根据信息选择适当的公20-81062⨯(+)式,以便于计算。
解:已知a 1=1,d=3,n=100,所以有s 100=100×1+ ×3=14950 巩固练习:1、根据下列条件,求相应的等差数列{a n }的Sn2、求等差数列-13,-9,-5,-1,3…的前100项的和课堂小结:回顾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体会等差数列的基本元表示方法,逆序相加的算法,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掌握等差数列的两个求和公式及简单应用。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教案标题: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并能够识别等差数列中的公差和首项。
2. 学生能够计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3. 学生能够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白板、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笔。
2. 教师准备等差数列的练习题和解答。
3.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步骤:引入:1.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等差数列的概念。
例如:“你们还记得等差数列是什么吗?可以举个例子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对等差数列的概念进行解释和补充,确保学生对等差数列有清晰的理解。
解释公差和首项:1. 教师解释公差的概念,并在黑板上写下公差的符号(一般用d表示)。
2. 教师解释首项的概念,并在黑板上写下首项的符号(一般用a₁表示)。
计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1. 教师介绍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Sn = n/2 * (2a₁ + (n-1)d)。
2. 教师通过示例演示如何使用公式计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例如:“现在我们来计算等差数列1, 3, 5, 7, 9的前4项和。
”3. 学生跟随教师的示例,计算其他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应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
例如:“小明每天存储一定数量的零花钱,第1天存储1元,第2天存储3元,第3天存储5元,以此类推。
请问,小明存储了前10天的零花钱总额是多少?”2.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将答案写在纸上。
3. 学生互相交流并比较答案,教师随机选几位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等差数列的概念、公差和首项的重要性。
2. 教师总结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并鼓励学生多做练习,加深理解和熟练掌握。
拓展练习:1. 教师提供更多的等差数列练习题和解答,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
2. 学生可以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应用到其他实际问题中,进一步加深对该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的最值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求{a n }的所有正数项的和.解法1:由a n+1−a n =−2<0,得a n+1<a n ,所以{a n }是递减数列. 又由a n =10+(n −1)×(−2)=−2n +12,可知:当n <6时,a n >0;当n =6时,a n =0;当n >6时,a n <0.S 1<S 2<⋯<S 5=S 6>S 7>⋯.所以当n =5或6时,S n 最大.因为S 5=52×[10+5×(−2)+12]=30,所以S n 的最大值为30.分析: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可以写成S n =d 2n 2+(a 1−d 2)n ,所以当d ≠0时,S n 可以看成二次函数y =d 2x 2+(a 1−d 2)x (x ∈R )当x =n 时的函数值解法2:因为S n =d 2n 2+(a 1−d 2)n=−n 2+11n=−(n −112)2+1214,所以当n 取与112最接近的整数即5或6时,S n 最大,最大值为30.思考:在例1中,当d =−3.5时,S n 有最大值吗?当d <0,{a n }是递减数列,所以S n 有最大值.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求等差数列前n 项和最值的常用方法:1、通项公式法当a 1>0,d <0时,等差数列是递减数列,找到符号从正变到负的几项,可求得S n 取得最大值时n 的值;2、二次函数法将公差不等于0的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S n 表示成S n =an 2+bn (a ≠0)的形式,转化为求二次函数的最值,一定要注意n 取正整数.例2 设{a n}为等差数列,S n为数列{a n}的前n项和,若a1<0,且S16=S20,则当n的值为多少时,S n取得最小值.解法1:由S16=S20得,2a1+35d=0,得a1=−352d,d>0a n=a1+(n−1)d=−352d+(n−1)d=(n−372)d所以当n≤18时,a n<0;当n>18时,a n>0.即a18<0,a19>0所以当n=18时,S n取得最小值解法2:S n=na1+n(n−1)d2=d2n2−18dn由图可知当n=18时,S n取得最小值.在解法1中用通项公式法的目的是找到符号在发生变化的两项,即a18<0,a19>0,引导学生也可以用等差数列的性质得到a18<0,a19>0.解法3:由S16=S20得,a17+a18+a19+a20=0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可得a17+a20=a18+a19=0.因为a1<0,S n能取得最小值,所以等差数列{a n}为递增数列,公差d>0.即a18<0,a19>0所以当n=18时,S n取得最小值.在解法2中二次函数法是为了找到S n的对称轴,由题目中S16=S20可以直接的到对称轴.解法4 S n=d2n2+(a1−d2)n由S16=S20得,可知二次函数的对称轴为n=18.所以当n=18时,S n取得最小值. 37 2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前n项和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理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及应用,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培养学生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初中数学教学,适合在数学课堂上使用。
教学目标: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2.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3. 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抽象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素材、教学演示工具;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一个问题引发学生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思考:小明每天早上步行去学校,第一天走了2公里,第二天走了4公里,第三天走了6公里,如此类推,5天内总共走了多少公里?2. 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中存在等差数列。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等差数列的基本概念:等差数列是指相邻两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
2. 教师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概念:等差数列前n项和是指等差数列的前n项相加的和。
3. 教师通过具体例子解释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计算中的规律。
三、计算公式推导(20分钟)1. 教师通过具体列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并观察,引导学生提出计算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一般公式。
2. 教师带领学生推导计算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一般公式:Sn =(a1+an) * n / 2,其中Sn表示等差数列前n项和,a1表示首项,an表示末项,n表示项数。
四、练习和应用(3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计算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体练习,并互相讨论解题方法。
2. 教师提供一些应用题,引导学生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连续n天的步行总里程、连续n天的存款累计金额等。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总结关键思路和注意事项。
数学教案-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数学教案-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2. 学生能够计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黑板、白板或投影仪。
2. 教师准备等差数列的例题和习题。
3.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步骤1:引入教师向学生介绍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是指一个数列中,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值都相等。
比如,1,2,3,4,5就是一个等差数列,公差为1。
步骤2:讲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师向学生介绍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 (a1 + an) * n / 2,其中Sn表示前n 项和,a1表示第一项,an表示第n项,n表示项数。
步骤3:示范计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前n项和公式计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教师可以选择一个等差数列,先求出前n项的和,然后逐步展示计算过程。
步骤4:学生练习教师分发习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计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不同的等差数列,让学生练习使用前n项和公式计算。
步骤5:巩固和复习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和总结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以及如何使用该公式计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一些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步骤6:拓展教师可以介绍等差数列的应用,比如应用于数学、物理、经济等领域,并引导学生思考应用等差数列的其他场景。
步骤7: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一些习题作业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练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计算。
步骤8: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评估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理解程度和计算能力。
数列sn求an教案
数列sn求an教案教案标题:数列S_n求a_n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数列S_n的概念,并能够根据给定的数列求解数列的前n项和。
2. 学生能够理解数列a_n的概念,并能够根据给定的数列求解数列的第n项。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白板、黑板笔、教学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概念 (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数列S_n的概念,解释数列S_n是前n项的和。
2. 举例说明数列S_n的概念,例如:S_n = 1 + 2 + 3 + ... + n。
Step 2: 数列S_n的求解方法 (15分钟)1. 教师通过示范,解释如何求解数列S_n。
2. 提醒学生要注意数列的规律,例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为S_n = (a_1+ a_n) * n / 2。
3. 给学生几个练习题,让他们尝试求解数列S_n。
Step 3: 引入数列a_n的概念 (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数列a_n的概念,解释数列a_n是数列的第n项。
2. 举例说明数列a_n的概念,例如:a_n = 2n。
Step 4: 数列a_n的求解方法 (15分钟)1. 教师通过示范,解释如何求解数列a_n。
2. 提醒学生要注意数列的规律,例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_n = a_1 + (n-1)d。
3. 给学生几个练习题,让他们尝试求解数列a_n。
Step 5: 综合练习 (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综合练习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数列S_n和数列a_n的求解方法。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互相讨论解题思路和答案。
Step 6: 总结与拓展 (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数列S_n和数列a_n的求解方法。
2.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多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解决更复杂的数列问题,例如等比数列或斐波那契数列的求解。
2. 学生可以自主寻找数列应用的实际问题,并尝试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不会分类讨论
小组合作解决合作与探究上的例题和拓展问题,达成以下目标:1.熟练应用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判断新数列的属性;2.正确地选择数列的求和方法求和;3.理解各种求和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4.初步运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数列的求和问题
PPT课件
探究二:考查错位相减法求和
探究三:考查裂项相消法
微课讲解求和的几种方法
基础知识初步应用
旁白:前面大家完成的问题回答的非常好,接下来同学们开始小组进行交流,抢答基础题,答对的小组加分
注意问题:
1.第1题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方法
2.第3题是考查等比数列求和及应用公式法分组求和
3.第4题要关注学生对n分类讨论,注意解题的书写格式
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基础交流的4道试题,总结时要理解透数列求和的各种方法和适应范围。
第二层级
探究一:考查分组求和法
分组探究;两个组互相点评对方答案的不足,小组PK讨论时,其他组的成员都要听,并把双方点评的结论及未考虑到的结论进行简单的归纳. 教师要把学生探究中生成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加以解决
可能生成的问题:
1. 不会利用定义判定等差等比数列
2. 求通项公式易出现错误
3.用错位相減法求和时易出现错误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小组间相互点评、质疑、补充、纠正等
PPT课件
全新视角拓展
第1题是2013陕西卷理科第14题,考查的是对数列求和的理解,要对n分奇偶讨论,属于中等难度题;展示的第2题是2013江西卷文科第16题,考查的是对数列通项求法及用裂项相消法求和的理解, 于中等难度题;学生完全有能力做,揭开高考神秘的面纱,培养学生正确对待高考的心态,同时鼓励学生改编高考题,培养创新思想和学习兴趣。
学生动手实践高考题,小组讨论与交流,各小组对高考试题进行改编,并展示评价,老师点评,对改编得最好的小组进行加分鼓励
PPT课件
第四
层级
归纳总结
1.关于公式法
(1).如果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则求和时直接利用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注意等比数列公比q的取值情况要分q=1或q≠1.
2.关于倒序相加法
思维拓展应用
小组合作完成,教师注意检查小组在做题出现的问题并引导指出
难点突破:应用二、应用三第1题中的新数列的判定这个已知条件怎么利用
通过小组训练巩固探究中目标,加深对各种求和方法的理解及应用
PPT课件
第三
层级
基础智能检测
各小组对学完成,检测对本节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反思存在的问题,对于第3题重点是理解新数列并求通项公式,第4题涉及等差数列求和及裂项相消法求和,均是学生的难点知识,鼓励对学的同学之间相互帮助,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道小组或老师讨论
第一层级
基础知识学习与归纳
结合导学案情境回答问题1-问题4
注意归纳以下几个知识点:
1.数列求和的概念,并根据题目特性判断是哪一个类型
2.注意各种求和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3.注意一些常用的方法、公式及解题格式
预习教材,观看视频理解视频里的有关数列求和的知识,尤其要理解各种求和方法和学生的反应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时间,必要时采用提问、板书等方式强化该知识点
课前
准备
教师准备:《金太阳导学案》、多媒体课件、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金太阳导学案》 ,完成重点知识和基础学习交流中的题目,
记录在预习时产生的问题
导学过程设计
程序
设计
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预设)
媒体
运用
复习导入
在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时候我们用了倒序相加法,在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时候我们用了错位相减法,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数列的前n项和有哪些求法?
2.通过预习做基础交流试题并小组交流探讨,理解数列求和的各种方法。
3.通过探究合作的方式理解数列求和的概念、各种求和方法 .
4.小组合作完成课程目标检测内容和高考真题。
5.小组总结归纳本节学习方法,完成思维导图。
导学建议
重点
难点
重点:数列求和的各种方法的理解.
难点:应用数列求和的各种方法解决数列求和问题.
人教A版必修5第二章第11课时前n项和Sn的求法
模块
必修五
课题
前n项和Sn的求法
课程类型
习题课
教学目标
目标
解读
1.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2.掌握公式法、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裂项相消法等方法.
3.初步利用各种求和方法解决有关数列求和问题.
学法
指导
1. 自主预习教材结合情景回答设置问题,了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列求和的各种方法.
布置作业:对应固学案部分题目(可根据学生的差异布置,建议基础偏低的班级做1-5题,基础扎实的做3-8题,基础好的班级做5-10题)
板书设计
课题:前n项和Sn的求法
一、数列求和的方法归纳
公式法:
倒序相加法:
分组求和法:
错位相减法:
裂项相消法:
二、探究一:用分组转化法求和
探究二:判断新数列的属性和用错位相减法求和
教学建议
1. 运用视频展示情景,并根据情景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理解数列求和的各种方法 。
2.利用微课辅助教学解决本节内容的难点知识,降低试题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通过合作讨论来加深理解本节有关的知识点和方法技巧,加深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
4.鼓励学生课后自己进行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如果一个数列{an},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两项的和相等或等于同一常数,那么求这个数列的前n项和即可用倒序相加法,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即是用此法推导的.
3.关于分组转化求和法
若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由若干个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或可求和的数列组成,则求和时可用分组转化法,分别求和而后相加减.
4.关于错位相减法
探究三:考查裂项相消法
如果一个数列的各项是由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的对应项之积构成的,那么这个数列的前n项和即可用此法来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就是用此法推导的.
5.关于裂项相消法
把数列的通项拆成两项之差,在求和时中间的一些项可以相互抵消,从而求得其和.
学生归纳本节知识点和学习方法,小组间完成思维导图,并相互交流
课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