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斯特与《理解马克思》——社会科学家视角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进路
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研究
第一章导论一、研究的缘起当人从自然种族脱离出来,而自觉其为人的那一刻起,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便构成了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
马克思提出了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形态”理论,即人的历史性生成与发展必然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和三种社会形态,是对人的发展的精辟总结。
它作为人性生成与完善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人的发展的真实本性,蕴含和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发展的思想真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追求。
马克思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的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形态”理论,即简称为“人的依赖”形态、“物的依赖”形态、“自由个性”形态三个阶段。
从历史和社会两个纬度辩证统一的高度对人的发展问题予以全面审思,深入研究和揭示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演变的内在规律和一般过程,是科学理解和完整把握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的意义(一)理论意义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新高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不仅是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
坚持这一理论,对于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理论以及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会起到科学指导和理论典范的作用。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概括和总结了人类实践的经验和最新的科学成果,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对于“社会历史”人认识的深入,是马克思对于人的研究越来越整体化,也使其唯物史观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实践意义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形态”理论对于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观念,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分析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关于剥削和生产方式的理论
1、两种不同的剥削类型 非市场的剥削指剥削过程是在直接的、超经济的 强制状态下发生的,这是前资本主义的社会形式 市场的剥削指剥削过程是在市场的、非强制状态 下发生的,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形式 2、剥削和权力之间的关系 权力通过国家权力加强所有权、垄断权的存在、 对生产过程的支配三种方式强化了剥削关系 3、生产方式理论 生产方式按照满足生产者的生存需要、不同共同 体间的贸易、贸易成为规则性的现象、商品生产 普遍化 、生产中出现剩余价值五个阶段演进
埃尔斯特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者 “合理选择的理论”与“分配正义理论”——研究 方向 1978《逻辑与社会》是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 1989年《马克思主义和个体主义》 1985年《理解马克思》——代表作 “西方探索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读者最好能进一步 地参考埃尔斯特的《理解马克思》一书。这不百科 全书式的著作出版于1985年,他运用分析的方法来 研究马克思的这学人类学、经济学、伦理理论、历 史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 ——罗默
罗默
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 研究方向——分析和重构剥削和阶级理论 1981年《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分析基础》 1982年《剥削和阶级的一般理论》 1986年《分析马克思主义》 1993年《市场社会主义》 1994年《社会主义的未来》 罗默热衷于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修正,运用古 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数学模型和博弈论,对 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剥削理论和阶级理论进行大 量修正,构建了独立于劳动价值理论的剥削理 论。
“分析马克思主义只是一个现象而非一个流派,或者最 多只能说是一种风格独特的研究途径” ——(加)韦尔
分析哲学
分析哲学起源于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是一种 以广义语言分析(逻辑分析、概念分:把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作为哲学研究方法, 提出摹状词理论和类型理论 摩尔:运用概念分析法,强调常识和日常语言的 作用 维特根斯坦:逻辑原子论、图像论、工具论、意 义论
埃尔斯特“现实矛盾”思想解析
思想的第 一部著作 《 逻辑 与社会 》 一书中 , 曾如此说 明了他提
出“ 现实矛盾” 概念 的思想背景 : 黑格尔 式逻辑或辩证逻辑 “ 与形式逻辑的长期论争是其最主要 的灵感来源 。前者 的支持 者指责后者处理 的都是平庸的东西 ,他们 主张 区分在 日常生
活 和科 学 中 起 作 用 的低 级 知 性 (o l ud ra dn ) 可 用 1 y n es n ig 与 w t
准 就 是 找 出那 些 辩 证 哲 学 家 自己视 为 通 过 辩 证 推 理 所 做分 析
埃 尔 斯 特 (o l e ) “ 析 的 马 克思 主义 ”学派 的重 Jn Es r 是 分 t
要代表人物 , 他在 《 逻辑与社会 》 《 和 理解 马克思 》 等著作 中
对 “ 盾 ” 念 进 行 了重 新 解 释 , 出 了 一 种 独 特 的 “ 实 矛 矛 概 提 现 盾 ” 念 , 由此 致 力 于 对 马 克 思 的 辩 证 矛 盾 理 论 的 “ 建 ” 概 并 重 工 作 。 尔 斯 特 不 赞 同大 多数 “ 析 的 马克 思 主 义 者 ” 基 于 埃 分 把
时人们谈论现实 中的矛盾 ,意味着一个命题及其否定 在同一 时间和同一方面可能同时是真 的。当然 , 黑格尔似乎相信 , 这 种状况能够获得 …… ( ) 但 在马克思那里很 少有 引导他们这 样解读 的篇章 , 即使有也不那么重要 。”_ 1 】 这里埃尔斯特 明确地把马克思 与黑格尔 区别开来 ,认 为 在马 克思那里难 以找到 承认 “ 逻辑 矛盾”为真 , 即矛 盾个体 ( 同时既具有又不具有某属性 的个体 ) 之客观存在的根据 。 我 们认为 , 这是符合马克思的著作与思想实际的。
摘 要: 埃尔斯特是 “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在 《 逻辑与社会 》 理解马克思》 和《
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到情感理论——美国社会科学哲学家乔恩·埃尔斯特访谈
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到情感理论——美国社会科学哲学家乔
恩埃尔斯特访谈
[美]乔恩·埃尔斯特;陈伟
【期刊名称】《哲学分析》
【年(卷),期】2024(15)1
【摘要】乔恩·埃尔斯特(Jon Elster,1940—),美国著名的政治理论家,哥伦比亚大学罗伯特·默顿社会科学讲席教授,曾在巴黎大学、奥斯陆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任教。
他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Analytical Marxism)的创始人之一,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有开创性贡献;是当代理性选择理论的代表性人物,在社会科学哲学领域有重要学术影响,出版《逻辑与社会》《理解马克思》《酸葡萄》《政治心理学》《心灵炼金术》等20多本专著,发表200余篇论文。
【总页数】10页(P186-195)
【作者】[美]乔恩·埃尔斯特;陈伟
【作者单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法与形式逻辑问题的争论——以乔·埃尔斯特和伯特尔·奥尔曼为例
2.乔恩·埃尔斯特的局部正义理论研究
3.论埃尔斯特的局部正义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新发展研究之一
4.逻辑学应用研究的有益探
素——评《必然、可能与矛盾——乔恩·埃尔斯特<逻辑与社会>解析》5.微观基础与生成机制:乔恩·埃尔斯特对意识形态理论的新探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埃尔斯特对马克思主体观否定及辩论.docx
乔恩? 埃尔斯特是当代最有影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之一,曾对马克思主义展开广泛研究,其中所涉及的一个主要方面即马克思历史主体观。
马克思历史主体观是马克思关于历史主体的观念。
按照马克思历史主体观,历史主体即社会历史活动的承担、发动和实施者〔1〕376,具有类作为总体的人、群体、个体〔2〕218 三个层次。
就作为类的历史主体而言,在马克思看来,当从最抽象的形式上考察历史主体的活动时,无疑应该肯定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218,因此马克思提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3〕121。
就作为群体的历史主体而言,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历史就其整体而言,是一定的群体集体、阶级、民族……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演进过程,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演进过程〔2〕217。
就作为个体的历史主体而言,在马克思看来,应把个体的历史,即各个个人意义上的历史主体的历史纳入整体的社会历史之中来考察,并且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2〕217。
对上述马克思历史主体观,埃尔斯特持否定的态度,并以历史个体主体观取而代之。
由于埃尔斯特在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其对马克思历史主体观的否定和替代在西方学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鉴于此,本文试剖析并反驳埃尔斯特对马克思历史主体观的否定和替代,以捍卫马克思历史主体观。
一、埃尔斯特对马克思历史主体观的否定及替代剖析首先,关于埃尔斯特对马克思历史主体观的否定。
埃尔斯特曾通过对莱布尼茨与黑格尔相关理论的比较,以及对黑格尔与马克思相关理论的比较,递进式地探讨马克思历史主体观。
埃尔斯特认为,对莱布尼茨来说,人类历史的过程是由上帝决定的,并且,上帝既是历史的决定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4〕99; 上帝作为决定者和创造者,是有目的的,其目的就是在所有可能世界中创造一个最好的世界,使宇宙之局部的和暂时的缺陷都有意义〔4〕99。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
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超一流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
超一流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
超一流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一)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
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
超一流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
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
超一流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著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
社科院网站所列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著作
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著作目录1、《西方马克思主义》2、《“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丛》3、《用马克思主义去评析西方思潮》4、《“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5、《法兰克福学派研究》6、《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论述评》7、《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8、《“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研究》9、《“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10、《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等等11、《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学派和他们的主要著作一、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布洛赫1、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下卷。
2、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卡尔•马克思》3、葛兰西的《狱中札记》;《实践哲学》二、法兰克福学派(综合性研究群体):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哈贝马斯、施密特1、霍克海默的《启蒙辩证法》;《批判理论》2、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3、本雅明的《单向道》4、马尔库塞的:《历史唯物论的现象学导引》、《辩证法的课题》、《黑格尔本体论与历史性理论的基础》、《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单面人》、《论解放》、《审美之维》。
5、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交往行动理论》第一、二卷6、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历史和结构》三、弗罗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赖希、马尔库塞、弗罗姆1、赖希的《法西斯主义的群众心理学》2、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理性和革命》3、弗罗姆的《逃避自由》四、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科莱蒂、德拉-沃尔佩1、科莱蒂2、德拉-沃尔佩的《卢梭和马克思》五、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列斐伏尔、梅洛-庞蒂、萨特1、列斐伏尔的《辩证唯物主义》;《论国家》2、梅洛-庞蒂的《行为的结构》、《知觉现象学》3、萨特的《想象》、《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和《方法论若干问题》。
六、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1、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和《读〈资本论〉》。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探析
2007年9月第31卷第5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Sep te mber2007Vol.31No.5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探析张晓云(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摘 要:分析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种新范式而出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方法论的新突破。
西方社会科学中流行的个人主义解释模式构成其方法论的学术背景。
约翰・埃尔斯特构建出分析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框架———以方法论个人主义为方法论原则,以意向性解释尤其是理性选择理论、博弈论为具体解释方法。
围绕方法论个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的争论逐步凸显出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论的全貌。
只有运用辩证法精神,才能恰当处理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方法论集体主义的关系、理性选择理论与功能解释的关系,才能准确评判与把握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关键词:范式;方法论个人主义;方法论集体主义;理性选择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B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07)05-0026-05分析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分析范式,[1]其方法论原则是这种分析范式的标志。
不同于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是,分析马克思主义十分突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方法论的讨论,并建立起一种全新的方法论基础。
西方社会科学中流行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和个人主义解释模式是分析马克思主义之方法论的学术背景。
霍布斯、弗雷德里希・哈耶克、卡尔・波普和哈姆林等纷纷对个人主义解释模式进行阐释,并在经济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中推广运用,他们最终确立起一种基本的信念,即“个人构成了人之科学中分析的终极单位”。
根据这项原则,所有的社会现象,在不考虑有目的的行动者个人的计划和决策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得到理解的。
①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样的知识论背景下产生的,分析马克思主义者顺势果断地将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引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引入到对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研究中。
分析主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笔记一、学生汇报主要内容笔记摘要:郭彩霞:汇报的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首先说了结构词汇的内涵:从歌德的自然哲学、汤姆逊的生物学定义、索绪尔的结构内涵。
其三个特征:整体性和层次性、非个体性、非历史性。
从结构,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三个层次来分析马克思主义。
然后她从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背景的进行阐述:激进主义、苏共20大队斯大林的批判、法国工人运动斯特劳斯拉康皮亚杰居然都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支持者代表人物:阿尔都塞代表作:《保卫马克思》主要思想:1历史无主体性2矛盾多元决定论3意识形态实践功能论,加工人的意识,很有创意的观点!以宗教、教育政治、文化等为原料,以民众为对象,以教育、灌输、宣传等为手段。
4分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镇压性国家机器,后者比较强制性,后者比较温和。
社会发展承担者论从学校教育,知识分子所发挥的功能来来阐述不同主体在这过程所发挥功能。
5侯正阅读法,从深层次阅读,超越浅层次阅读。
依据症候阅读法进行。
学习多种阅读方法马克思主义阅读方法解剖式阅读,反馈式阅读法,从后面阅读法,从文本之外的意义进行研究法阿尔都塞也认为,意识形态是虚假的,但是也从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认为科学可以与意识兼容。
反人道和反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和沙负的对比研究。
宋乐乐:分析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从内涵、研究对象,方法特征,代表人物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分析哲学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也被叫做科学马克思主义,试图建立科学又革命的马克思主义。
科学:概念清晰、论证严谨革命:解放的理论试图加强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严谨性分析方法:分析思维、辩证逻辑、整体逻辑基本特征:抽象原则、马克思主义基础探寻、非教条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某补充:埃尔斯特代表作,《理解马克思》,批判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批判劳动价值论,热内不需要劳动市场,就可以消除剥削,主张用分析方法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否定了辩证法,局限与时代。
从方法论的角度评析埃尔斯特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诘难
从方法论的角度评析埃尔斯特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诘难作者:刘永安来源:《理论观察》2015年第02期[摘要]埃尔斯特认为马克思在阐释社会历史理论时运用了与方法论集体主义密切相关的辩证演绎和功能解释的方法,并据此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内在地蕴含着历史目的论的观点。
事实上,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与抽象、唯心的辩证演绎方法存在根本性的区别,而且功能解释方法对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解读本身也存在问题和局限。
因此,基于辩证演绎和功能解释方法对马克思成熟时期的社会历史观进行目的论的诘难是不能成立的。
[关键词]埃尔斯特;马克思;辩证演绎;功能解释;历史目的论[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2 — 0005 — 04在《理解马克思》一书中,乔恩·埃尔斯特致力于对马克思的理论进行方法论个人主义的重释与重建,以期为马克思的理论构建微观的基础。
他这样做是缘于对方法论集体主义解释框架的不满,“方法论集体主义认为在解释的次序中超个人的实体优先于个人,解释首先从这些大的实体的发展和自律的规律开始,个人行动的解释则源于这种集合的实体。
”〔1〕6他认为方法论的集体主义原则与黑格尔启示的辩证演绎和功能解释的方法密切相关,马克思在阐释社会历史理论时就运用了辩证演绎和功能解释的方法,这致使马克思的历史观带有历史目的论的倾向。
事实果真如此吗?笔者觉得有必要对埃尔斯特的这一诘难予以回应,这对于澄清马克思分析社会历史的方法,澄清马克思所持的历史观,尤其是避免唯物史观被不当误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辩证演绎的方法:目的论诘难的第一个角度及其分析埃尔斯特对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目的论诘难的第一个理由是他认为马克思运用了源于黑格尔的辩证演绎方法。
他认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一种世俗的神学目的论体系,它借助于辩证演绎的方法,完成了绝对精神从外化到复归的“概念自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行动不过是实现“理性狡计”的工具,历史发展的背后存在着一个目的。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研究_丁晓钦
对于罗默所提出的阶级地位是市场中内在形成的,加姆菲尔德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或者可以说 是作了一种相应的补充,他站在历史的高度认为,其实阶级并不是一种地位而是在生产者和剩余劳 动剥削者之间的剥削关系(对于这种剥削关系其实罗默也有大量的论述,但是罗默的剥削是基于非 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剥削的理解)。所以加姆菲尔德认 为,为了进行更好的阶级分析,需要我们提高阶级理论高度,应该把阶级理解为发生在历史某时刻 和具体文化背景中的社会结构的进程和关系。而对于作为历史形态的工人阶级的研究,需要用精确 的理论替代模糊的概念。这种阶级理论应该是存在于其他社会关系之外的,如性别和种族,但是又 能够被那些关系所解释。
重新诠释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兼评《理解马克思——基于学术史的考察研究》
新世 纪 以来 ,我 国马 克思 主义 研究 界 提 出的影 响最 大 、最 重要 的 口号 ,就是 “回到 马克思 ”、“重 读 马 克思 ”。诸 多研 究成 果 都借 助 马克 思 的经 典 著作 原 本 ,在 马克 思 主义 哲学 研 究界 形 成 了一 种 以重 新 阅读 、理 解 、诠 释马 克思 主义哲 学 的一 系列 文本 。文本 中显 示 了对马 克思 的哲 学思 想 、理论 和 观点 的多元 化解 读 形式 ,以图达 到对 马克 思 主义哲 学 的多 维理解 和 创新 性 阐释 的研究 范式 和策 略 取 向。 回 归 马克 思 的思想 经典 ,重 读 马克思 的理论专 著 ,是 马 克思 主义哲 学研 究 范式 的重 大变 革 ,也是 当代 中 国学术 界力 图推 进马 克思 主义哲 学创新 、 中国化 ,深化 马克思 主义 哲学研 究 的重要 表现 。
①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 318—319页。 36
观察 与思考 2018年 第 7期
论埃尔斯特的方法论个人主义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埃尔斯特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师:***20080101论埃尔斯特的方法论个人主义摘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最年轻、最有发展潜力的思潮之一。
其代表人物埃尔斯特注重对马克思的方法论的研究,将方法论个人主义引入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本文论证了方法论个人主义作为对微观基础的追寻,在分析马克思主义中的基础性地位;继而,本文在埃尔斯特所构造的新的因果-意向性方法论框架中,重点探究了埃尔斯特的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内涵,并考察了埃尔斯特的初步阐释与运用;然后,本文梳理了方法论个人主义在西方社会科学史上的源流,在此背景中对埃尔斯特的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研究了马克思在方法论中对个人主义的态度以及马克思的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本文的结论是,埃尔斯特的方法论个人主义,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方法论之一,在分析诸多问题时表现出强大的解释力;但是,方法论个人主义并不是马克思所开创的方法论,在马克思的方法论体系中也不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在分析某些问题时甚至消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当然,方法论个人主义遭遇了某些批评者的严重误读,对此应当予以澄清;但是,在运用与探讨方法论个人主义时必须警惕附着于其上的意识形态诉求。
关键词:分析马克思主义,埃尔斯特,方法论个人主义ELSTER'S METHODOLOGICAL INDIVIDULISMABSTRACTAnalytical Marxism emerged in the late 1970s as a self-conscious school of thought which has the greatest potential in western Marxism. Jon Elster as one of the founders paid much attention on the methodologies of Karl Marx. This essay firstly proves that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as the search of micro-foundations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Analytical Marxism. Then the essay explores the meanings and applications of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in the context of Elster's new causal-cum-intentional frame. Then the essay makes some comments on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in the context of the tradition of western social sciences. In the last, the essay researches Marx's views on individual and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Marx's political economy. The conclusion of this essay is that Elster's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is one of important approaches to Marxism and has great power of interpretation, but is not created by Marx and is not the foundation of Marxist methodologies. It's true that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was misunderstood by some scholars. But we must be aware of its ideological assumptions.KEY WORDS: Analytical Marxism, Elster,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埃尔斯特分析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果真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吗?——与俞吾金老师商榷
作者: 张全胜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理论界
页码: 103-104页
主题词: 哲学人类学 需要 实践活动
摘要:俞吾金老师在他的专著《传统重估与思想移位》一书中介绍了埃尔斯特如何分析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
俞老师认为,在《理解马克思》书中,埃尔斯特分析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
笔者认为,在该书中。
埃尔斯特并没有说过,也没有暗示过,他分析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这样的观点。
相反,他本人认为,人性的需要才是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思想的基础。
除此之外,据笔者研究,埃尔斯特以人性的需要来分析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依据有两个主要方面:马斯洛和海勒需要理论的支撑以及他自己本人的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依据。
理解马克思
作者: 埃尔斯特;张一兵;刘颁
出版物刊名: 国外社会科学
页码: 43-44页
主题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著作;马克思主义研究;代表人物;社会理论;哲学思潮;个体行为;西方学术;方法论;社会现象
摘要: <正> 功能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是目前欧美大陆理论界瞩目的最新哲学思潮。
它的出现使得西方马克思主义两大主流之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跃跃欲试。
功能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科恩、埃尔斯特、罗墨等人在本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10年时间内迅速完成了学科的总体建构和理论泛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界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学派。
其理论成熟的标志是1985年三位主要代表人物共同主编的《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理论的研究》丛书的隆重推出,这一被认为是近年来西方学术界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以埃尔斯特的《理解马克思》一书拉开帷幕。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论文: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个人主义理性选择局部正义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论文: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个人主义理性选择局部正义【中文摘要】埃尔斯特(Jon Elster)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的著述颇丰,研究域非常宽,但经济哲学思想是他学术中的主干和核心。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从方法论个人主义、理性选择理论和局部正义理论三个方面分析介绍埃尔斯特的经济哲学思想。
埃尔斯特在经济学方法论上尤其重视对方法论个人主义的运用,他对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方法论整体主义加以比较,并试图弄清方法论个人主义是否适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
与此相关的是理性选择理论,埃尔斯特对理性选择的研究和成就是卓著的。
本文遵循埃尔斯特,从理性选择的前提假定、与方法论个人主义及情感之间的关系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本文也对埃尔斯特的局部正义理论进行了介评,这是埃尔斯特在他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和理性选择的基础上,对经济社会问题作出实证性研究的成果,其内容是跨领域的,可以称之为社会哲学的内容,亦可以称之为政治哲学的内容,有着它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力求对埃尔斯特的经济哲学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与分析,进而从侧面反映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特征及贡献。
埃尔斯特对经济哲学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但任何理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国内外学者对其思想也是褒贬不一,最重要的是学者们不断探索研究,使经济哲学理论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
不可否认,埃尔斯特的经济哲学思想逻辑性强,不仅有坚实的方法论基础,也有对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探讨,使经济哲学思想能够在实践中检验。
他对马克思思想的分析与研究中或多或少有些批判和指责,当我们理性地对待这些时,他的研究可以为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马克思主义是开放性的,并不拒绝批判,正因为如此它才是不断发展着的。
本文主要宗旨在于比较全面地介绍埃尔斯特的经济哲学思想,以丰富和开阔我国经济哲学研究的视野结合我国国情,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社会服务。
20世纪末的挑战--爱尔斯特及其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研究Challengesat..
2004年3月第6卷第2期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Jian g su U n ivers it y(S ocial S ciences)M ar.,2004V o l.6N o.220世纪末的挑战———爱尔斯特及其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沈亚生(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出现了一股运用分析哲学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潮,这种思潮各个代表人物的观点和倾向极不相同。
以美国学者爱尔斯特为代表的一种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突出体现了语义分析、逻辑分析、科学和数学分析等分析哲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向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
对马克思的方法论基础、这个学说的产生的背景,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唯物史观、意识形态理论、剩余价值学说和资本主义剥削等理论全面系统地提出了质疑。
爱尔斯特并宣称马克思这些最重要的思想成果已经死去,只有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还继续存活着。
对爱尔斯特这些以新颖学理形式向马克思主义发动的诘难,我们必须预以严肃回应。
我们必须在与当代各种错误思潮的论争与交锋中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分析学派;功能解释方法;异化理论;剥削理论;唯物史观[中图分类号]B7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04(2004)02-0041-0520世纪后半期,西方国家出现了一个主要运用分析哲学方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思潮。
美国学者乔杨·爱尔斯特是这个思潮的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自从70年代以来先后进行了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多方面的研究。
他于1979年发起成立了欧美地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于1985年与英国的科亨(C ohen)、美国的罗默(Roe m er)共同主编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理论研究丛书”。
作为这套丛书的第一部作品,爱尔斯特于1985年出版了《理解马克思》(M aki n g S ense o f M arx剑桥大学出版社1985年英文版556页)此后又在改写和缩写这部书的基础上于1986年出版了《卡尔·马克思导论》(I ntroduction to k arl M arx剑桥大学出版社1986年英文版,200页,后文中简称《导论》)为配合《导论》的出版,爱尔斯特还编辑出版了马克思重要著作选编等文献。
埃尔斯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另一个框架
埃尔斯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另一个框架
孔慧
【期刊名称】《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新路向。
作为代表人物的埃尔斯特通过一种新的分析方式来考察马克思的学说,从而提出了新的主张。
他指出了传统对马克思学说的一些误解。
有关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研究,他经过对马克思的原著的一番考察之后,认为马克思本人提出过一个与传统的马克思研究者的认识大相径庭的方法论框架。
本文旨在按照埃尔斯特的思路探究这个新的方法论架构。
本文一方面从小处着手,分析新的方法论框架的三个层次,另一方面从大处着眼评价这个和传统方法论框架不同的新框架。
本文主要涉及的是对方法论的考察,包括其前提、预设、解释,以及如何处理具体问题等等,而不以实质命题为重点考察对象。
【总页数】13页(P275-286,410)
【作者】孔慧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1
【相关文献】
1.评埃尔斯特的方法论个体主义 [J], 曾庆福
2.埃尔斯特方法论个人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及其意义 [J], 乔瑞金;李小红
3.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法与形式逻辑问题的争论——以乔·埃尔斯特和伯特尔·奥尔曼为例 [J], 齐艳红
4.埃尔斯特的方法论个人主义评析 [J], 吕萍萍;何慧星
5.论埃尔斯特的局部正义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新发展研究之一 [J], 袁久红;荣耀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埃尔斯特对马克思主体观否定及辩论
埃尔斯特对马克思主体观否定及辩论埃尔斯特(Ernst)对马克思(Marx)的主体观进行否定和辩论。
埃尔斯特是德国哲学家埃尔斯特·克雷齐乌斯(Ernst Bloch)的缩写。
他是20世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之一,也是《物象学》和《朝向主体的物象学》的作者。
在对他对马克思的主体观否定和辩论的回答之前,需要了解马克思的主体观。
马克思的主体观认为,人类是社会的主体,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创造社会和历史。
他强调了人的实践活动和历史的演进对人类认识和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张人的实践活动决定人的意识,而非相反,这是他对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的批判。
埃尔斯特对马克思主体观的否定起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批判。
埃尔斯特认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主体观强调了人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却忽略了人的主体性和主观性。
他认为,这种实践论的主体观将人简化为被动的实践者,而非有思想和情感的主体。
埃尔斯特还批评马克思主体观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倾向。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将历史视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人仅仅是这个过程的产物和工具。
他主张强调人的主体性,认为人通过自己的意识和自我实现来塑造历史。
然而,尽管埃尔斯特批评了马克思主体观中的某些局限性,但他并未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体观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实践活动和意识相互作用,是社会变革的关键。
但他主张将人的主体性和主观性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以充分体现人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总而言之,埃尔斯特否定了马克思主体观中的某些观点,并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体观的辩论。
他认为,马克思主体观强调了人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但忽略了人的主体性和主观性。
埃尔斯特主张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主观性,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a i o c. Te h ( o il ce c dto ) . fW h n Un. fS i & c . S ca S in e E i n i
Vo1 1 NO 2 . 3, .
思 放 在 历 史 的 ( 会 史 的 、 想 史 的 ) 境 、 史 的 社 思 语 历 问 题 中考 虑 , 一 种 “ 史 社 会 学 方 法 ” 。这 与 是 历
这 两本书 的 出版 。E 在 罗默 看 来 , ”l i 虽然 埃 尔 斯 特
的《 辑 和 社 会 》 有 像 柯 亨 的 《 尔 ・马 克 思 的 逻 没 卡 历史理 论 : 个辩 护》 样 聚焦 于马克思 的基本著 一 那 作 和 理 论 , 他 在 社 会 分 析 中 所 运 用 的 严 格 的 演 但
标 志 是 G ・A ・ 亨 的《 尔 ・马 克 思 的 历 史 理 柯 卡 论 : 个辩 护 》 乔 恩 ・ 尔斯 特的《 辑和社 会 》 一 和 埃 逻
“ 分析 的” 进路 理解马克 思 的最 年轻 的学 院派和 新 生派 的代表 。正如埃 尔 斯 特在 其代 表 作《 解 马 理 克思 》 前言 和致谢” 的“ 中所描述 的那样 , 他将马 克
一
、
埃 尔 斯 特 的代 表性 及 其
社 会科 学 的研 究 视 角
作为“ 分析 的 马克 思 主义 ” 的重 要代 表 人 物 , 埃 尔斯特对 马克思 主义理论 的分析 和重 构及其 在 学术 界 的影 响都是极 为重要 的 。正 如这一 思潮 的 重要代 表人 物之一 J・ E・ 罗默 在其 主 编的《 分析
A pr 2 1 . 0 1
埃 尔斯 特 与《 解 马克 思》 理
社 会 科 学 家 视 角 的 “ 析 的 " 克 思 主 义 研 究 进 路 分 马
黄 履 琚
( . 中科技 大学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 1华 湖北 武 汉 4 0 7 ; . 汉科 技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 北 武 汉 4 0 8 ) 30 4 2 武 湖 3 0 1
究体 现 出跨学 科 特点 , 品较 少 涉及 纯 粹 的哲 学 作
问题 且 很 难 归 类 。 同 时 , 于 其 著 作 的 特 点 , 对 一 由 相 于 哲 学 家 , 尔 斯 特 更 多 地 被 看 作 是 社 会 科 学 埃
家②。这或许能 部分地 解 释 国内理 论界 对埃 尔 斯 特 了解 不太深入 的原 因。
收 稿 日期 : 0 0 1 - 5 2 1 —0 1
作 者 简 介 : 履 瑁 ( 9 8 ) 女 , 北 武 汉 人 , 中科 技大 学 公 共 管 理学 院 博 士 生 , 汉 科 技 大 学 管理 学 院 讲 师 , 黄 17 一, 湖 华 武 主要 从 事 管 理学 研 究 .
的马克 思 主义 的基 础 》 书 中 曾经 指 出 的那 样 : 一
美 国芝 加哥 大学 政治 学 教授 、 威 奥斯 陆 社 挪
会研究 院研究 员乔恩 ・ 埃尔斯 特是 当代西方 分析
马 克 思 主 义 研 究 领 域 的 领 军 人 物 。埃 尔 斯 特 是 用
“ 分析 的 马克 思 主义学 派 是在 1 7 9 8年 诞生 的 , 其
当时统治法 国马克思 主义思 想 的主要 学派 阿尔都
塞 式 并 不 相 同 。 由 于 运 用 了 社 会 科 学 方 法 , 研 其
绎方法 却成 了“ 分析 的马克思 主义 ” 的一个 重要标
志 ] 。埃 尔 斯 特 的 《 解 马 克 思 》 极 为 重 要 的 以 理 是 马克思著 述为 研究 对 象 的分 析 马克 思 主 义文 本 。 同 哲 学 家 阿 伦 ・ 德 的《 尔 ・ 克 思 》 道 ,理 伍 卡 马 一 《 解 马 克 思 》 现 着 哲 学 家 与 社 会 科 学 家 之 间 所 做 体
主 义” 象 , 而加 深 对“ 现 从 如何 理 解 马 克 思 ( 义 ) 这 一 问题 的 认 识 。 主 ”
关键 词 : 尔斯 特 ; 埃 分析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 法论 的 个体 主 义 ; 会 科 学 解释 方 社
中 图分 类 号 : 0 9 1 B 8.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93 9 ( 0 1 0 — 1 60 1 0 - 6 9 2 1 ) 20 6 - 5
摘 要 : 方“ 析 的 马 克 思主 义 ” 象的 重要 代表 人 物 埃 尔斯 特 , 其 分 析 马 克 思 文 本 《 解 马 克 思 》 一 著 作 西 分 现 在 理 这 中, 用 历 史社 会 学的 “ 史语 境 ” 阐释 了 自己对 于 马 克 思及 其 论 题 的 理 解 , 分 体 现 出其 “ 运 历 , 充 分析 的” 法论 进 方 路 , 现 出一 种 对 严 密和 明晰 的 风 格 的 坚持 , 理 解 马 克 思 》 出版 源 于 埃 尔斯 特 广 泛 的 研 究 涉猎 以及 对 马 克 表 《 的 思研 究 的 回 归 。埃 尔斯特 观 察 马克 思 如 何 解释 和 以什 么方 式 来 解释 社 会 现 象 , 为在 这 个 解 释过 程 中 并存 着 认 “ 法论 的 个 体 主 义” 方 法 论 的 集体 主 义 ” 方 与“ 两种 方 法 论 主 张 ; 方 法 论 密切 相 关的 是 三 个层 次 的社 会 科 学 解 与 释模式 , 包括 亚 意 图 因果 解 释 和超 意 图 因果 解释 所 构成 的 因果 分 析 ;超 个体 的 实体 ” “ 的存 在 则 被 用 于 定 义“ 方 法 论 的 集体 主 义 ” 则 。透过 对埃 尔斯 特 著 作及 其 方 法论 主 张 的 了解 , 们 能 更加 清晰 地 理 解“ 析 的 马 克 思 原 人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