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热点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热点综述
(2012-02-10)
作者:冯颜利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51期
2011年的世界在无序与有序间变化,日本核危机、欧债危机、中东乱局等令人目不暇接的事件不能不激发全球学者的新灵感。对马克思主义、能源创新与安全、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国际政治、全球贸易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均有新突破。限于篇幅,无法重现全球性每一学科、诸多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全景图,仅截取其中几点,以飨读者,挂一漏万,尚希鉴谅。
2011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国外共产党历史与现实问题研究
2011年是苏联亡党亡国20周年。中外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党自身的建设、国际环境、制度等多个角度对苏联共产党亡党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学者认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从赫鲁晓夫集团到戈尔巴乔夫集团,苏联共产党逐渐背离并最终背叛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戈尔巴乔夫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和苏共领导人,导致历史虚无主义泛滥和人民思想的混乱,社会失去了精神支柱。
2011年,学界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总结发达国家共产党理论变革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发达国家共产党的政治现状与地位,探讨共产党的危机理论与政策,对发达国家共产党现状与理论政策的国别研究,对重要理论争论的总结与评析。
在发展中国家,印度和尼泊尔的共产党组织发展迅速,影响较大,颇受学界关注。有学者指出,印度的3个共产党组织——印共、印共(马)和印共(毛),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都获得了巨大发展。尼泊尔活跃着10多个共产党组织,在这些共产党组织中,尼共(毛)和尼共(联合马列)的实力最强。
近3年来,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大会围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党的建设和发展、共产党的国际联合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生态马克思主义与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
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有以本顿为代表的生态中心论和以佩珀、格仑德曼为代表的人类中心论两大理论阵营。2011年,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更加注重与实践相结合,这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将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西方发达国家绿党政治实践相结合;第二,将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
很多马克思主义研究以“马克思是赞成还是反对正义”、“马克思缘何批判资本主义”、“平等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吗”这三个问题为主题,梳理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理论。尽管分析马克思主义距马克思主义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但其对马克思主义正义论的探讨在当代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
有学者认为,二战之后除了欧内斯特·曼德尔、J.B.福斯特等人坚持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传统取向之外,另有3种重要取向也值得关注和研究,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融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后现代主义阐释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泛经济学化”。
《中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简史》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内涵为主线,系统论述了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上代表性流派演化的背景及脉络,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上经典作家、各流派人物理论思想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勾勒出中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基本框架和变动趋势。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具有“虚假意识”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双重内涵。阿尔都塞、齐泽克与詹明信则继承并发挥了“观念上层建筑”的内涵,着力于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关系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完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存在论转向。也有学者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经历了一个从早期争夺文化领导权到法兰克福学派以文化批判为中心建立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再到阿尔都塞把文化作为意识形态进行分析的理论嬗变过程。
后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1年,后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追溯了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理论立场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第二波女权主义在后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描述了马克思主义传统内部从卢森堡经由法兰克福学派到巴里·辛德斯、保罗·赫斯特、鲁道夫·巴霍、厄内斯特·拉克劳和尚塔尔·墨菲等理论的异议倾向,探讨了后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前景。
有观点认为,尽管后马克思主义在理论运作上有许多独到之处,但是西方左翼思潮数十年来的痼疾并未在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得到根本解决,问题的症结在于左翼经济理论的建构。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划界问题
2011年,国外一些学者提出并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划界意识”。这些观点指出:第一,应当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涉及的各种流派、人物和观点的客观的学术影响力和现实影响力作出切实而恰当的评估,从而在该研究领域突出重点与核心;第二,在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的学术影响力和现实影响力作出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每一具体研究对象的价值取向、基本观点,特别是其同马克思思想的真实关系作出具体的区分性评价,以便突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的强调;第三,在回答为什么要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时,应明确该领域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期待的理论成果。
还有学者针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众多、观点纷杂的现状,提倡一种自觉选择意识,认为研究者应当自觉对研究对象进行选择,即研究应当与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一致;研究对象应当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的学说有继承关系,肯定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研究应当关注影响力大的人物和理论,应当能够对原有问题有所超越,能够推进和解释新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