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社戏》教案
社戏语文备课教案优秀5篇
社戏语文备课教案优秀5篇社戏语文备课教案(篇1)【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3.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重点)2.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了解背景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
特别是鲁迅家道中落以后,他更了解了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3.知识链接社,旧时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社戏,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中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在野外设台演出。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4.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归省(xǐng) 不惮(dàn) 行辈(háng bèi)棹(zhào) 怠慢(dài) 撺掇(cuān duo)凫水(fú) 絮叨(xù dāo) 潺潺(chán chán)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piāo miǎo)纠葛(jiū gé) 渔父(fǔ) 蕴藻(wēn zǎo)5.解释词语。
《看社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看社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看社戏》的时代背景、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特点。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描写手法。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批判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看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作者童年时观看农村社戏的景象。
作品通过对社戏的描写,展现了当时农村的生活风貌和民间艺术的美好。
作品中也透露出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担忧和对现实的批判。
2.2 学情分析:学生对鲁迅的作品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散文特点需要进一步引导。
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但可能对作品中的深层含义理解有困难。
学生需要通过解读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描写手法。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批判精神。
3.2 教学难点: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的解读。
对鲁迅批判精神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自主学习法: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通过课后阅读,深入理解作品,准备课堂讨论。
4.2 合作探讨法: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学生通过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4.3 讲授法:教师对作品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教师对作品的主题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核心思想。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引入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社戏》优秀教案(精选10篇)
《社戏》优秀教案《社戏》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社戏》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社戏》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3.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4.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好看吗?你们喜欢吗?如果你看过,那就请你把最有趣的情形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假如你没看过,那我们今天就和鲁迅先生一起去看看他笔下的社戏是什么样的,是否也能引起你们对看社戏的向往。
(分别请学生谈谈有关社戏的课外体验,自然导入介绍作家作品及对“社戏”的补充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1)标出自然段序号;(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为生疏字注音(根据“词语手册”等实际情况作增删),扫清文字障碍。
宕dàng 沁qìn 头昏脑眩xuàn 惮dàn 踱duó棹zhào 归省xǐng 行háng辈撺掇cuān duō凫fú水撮cuō 桕jiù 楫jí 旺相xiàng3.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现代散文宣读:王英琦《看社戏》(苏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现代散文宣读:王英琦《看社戏》(苏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现代散文宣读:王英琦《看社戏》(苏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1现代散文宣读:王英琦《看社戏》(苏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品德、素养和能力培养,而阅读是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和情感的一种有效方式。
用散文作为阅读教材,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的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情感、思考和创新能力。
本文以王英琦的《看社戏》为例,介绍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教案的设计,引领学生体验现代散文之美。
一、教学对象本篇文章适用于高一年级文学选讲课程,也适用于大学母语教师培训课程。
二、教学目的1. 帮助学生了解现代散文的特点和韵律,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育学生珍惜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3. 通过阅读散文和小组讨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阅读散文《看社戏》2. 学习散文韵律、语言风格、主旨等方面的知识。
3. 小组讨论,分析散文的特点和意义。
4. 创作散文,模仿散文风格、结构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散文,引导学生感受韵律和语言节奏。
2. 提供相关文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历史和传承。
3. 引导学生讨论散文的特点和含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提供练习和创作机会,让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加深对散文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步骤1. 导入:谈论民间艺术的艺术特点,让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2. 教学:朗读散文《看社戏》,学习散文的韵律、语言风格和主题。
3. 讨论:分组讨论散文的特点和意义,分享个人理解。
4. 创作:设计散文写作练习,让学生模仿散文风格、结构和表达技巧,创作自己的散文。
5. 总结:回顾所学知识和技巧,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和创作。
六、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文化自信度。
2. 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的创作成果和散文风格。
4. 学生的反思和评估。
《社戏》教案优秀5篇
《社戏》教案优秀5篇教学目的: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的详略安排。
2、学习用简洁的的语言概括表述并欣赏文中优美的景色描写,体会“人在图画中”的感觉。
4、感受民间风俗的无穷乐趣课前预习: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欣赏多彩的戏剧舞台(投影):百姓看戏;孩子们看戏2、回顾生活我们看戏。
(跳蹯神)37人组成的队伍,圆场一圈,东西南北中五神五将一一亮相,浓眉、大眼、高鼻、阔嘴、方脸,既威武又凶猛;接着,队形不断变化,先是两将挥动大刀对舞;接着是中神带着一名大将居中,东西南北四神带领各自的大将站于四角,拿着彩球、大刀,原地手舞足蹈,又有十六只马灯跳跃飞奔,不断穿插其间。
此时,一旁的乐队,把小锣小鼓,大锣大鼓越敲越急,扣人心弦,伴随而来的是唢呐声声,高昂激越。
而五神五将跳跃越烈,穿插越快,对舞越猛,令人目不暇接。
一派欢乐景象!3、比较导入。
二、感知内容,寻找话题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感知内容,寻找话题。
组织交流评价,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与文章条理。
(投影归纳)1、平桥村是我的乐土—盼看戏2、看社戏(1)看戏前的波折(2)月夜航船—前往看戏(3)看社戏—船头看戏(4)月夜归航—偷吃“罗汉豆”3、回忆平桥村生活—看戏、吃豆三、探究话题:1、平桥村为什么是“我”生活的乐土?2、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那夜看到的戏是平生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3、你在生活中有同样的感受吗?(或者“一次愉快的旅行”或者“难忘的探亲故事”?)(方法:自主研读—合作探究—交流感悟,评价)四、感悟发现:甲1、在小村里,一家的客,也就是公共的客。
2、阿发:直起身来说偷我们的吧,我们大得多。
3、我说:“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将大拇指一翘,得意地说,“我也要送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乙1、“哈,不认识了吗?我还抱过你呢!”一种尖利的怪声使我愕然了,只见她显出鄙夷的神色,“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2、“迅哥儿,你阔了!你现在出门大轿,三房姨太太。
《社戏》教案(通用13篇)
•••••••••••••••••《社戏》教案(通用13篇)《社戏》教案(通用1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戏》教案(通用1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戏》教案篇1第三课时教学重点看戏归来的情形,看戏次日的情形,详略叙事的恰当。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分析过的第三层,引到引导学生分析第四层(板书:看戏归来的情形)。
二、分析第四层(1)“我们”在看戏归途中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我”“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听到悠扬的横笛声,“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表现出仍很留恋演出(板书:留恋演出)。
小朋友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摇得那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留恋演出、议论笑骂和摇船情形,表现了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板书:议论笑骂戏兴仍浓愉快兴奋)。
(2)分析22段景物描写的角度和作用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我”对社戏的留恋之情和社戏最后留给“我”的美好印象。
(3)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月下归航时,写了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
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畅快、轻松。
(4) 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分析:这里,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偷”豆,通过对孩子们“摸”、“摘”、“煮”、“吃”等几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品质。
阿发在地里“往来的换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热情无私的高贵品质。
通过对“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的处理,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果断、正直的性格特征。
社戏教案(通用14篇)
社戏教案(通用14篇)第三课时教学重点看戏归来的情形,看戏次日的情形,详略叙事的恰当。
教学过程1.由分析过的第三层,引到引导学生分析第四层(板书:看戏归来的情形)。
(1)“我们”在看戏归途中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我”“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听到悠扬的横笛声,“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表现出仍很留恋演出(板书:留恋演出)。
小朋友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摇得那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留恋演出、议论笑骂和摇船情形,表现了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板书:议论笑骂戏兴仍浓愉快兴奋),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10、社戏(3课时)》。
(2)小说写出“我们”偷豆、吃豆的怎样的经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摇船的说“很疲乏……许久没有东西吃”,引出偷豆、吃豆的插曲,双喜指挥偷豆。
双喜先问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阿发“往来的摸了一回”,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不管是谁家的,单选大的偷,自己家的大就偷自己家的,表现出他憨厚无私(板书:选偷大豆憨厚无私)。
大家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
“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表现出他不愿惹起阿发的娘哭骂、气恼,偷豆也有分寸。
“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
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在夜晚随波漂浮的航船上,围吃自己偷来、剥好、煮熟的豆,自然别有一番滋味,香甜可口(板书:自剥自煮吃来味香)。
(3)“我们”吃完豆做了些什么?虑到了什么?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我们”吃完豆后,洗了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避免被人发现偷豆、吃豆的事,表现出处理善后,考虑周到(板书:善后处理考虑周到)。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通用5篇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社戏》,依据教材的章节安排,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阅读课文《社戏》,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社戏的描绘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理解作者对社戏的描绘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社戏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社戏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社戏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课。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生字词学习:讲解本课的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并举例说明。
4. 课文分析:详细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对社戏的描绘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例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分析能力。
6.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社戏》2. 生字词及解释3. 课文结构分析4. 作者思想感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本课生字词,每个写五遍。
c. 选择一道例题,完成解答。
2. 答案:a. 生字词抄写略。
b. 示例:作者通过对社戏的描绘,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怀念。
c. 例题解答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a. 布置一道拓展题目,让学生课下查找资料,了解社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b.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分享,共同交流学习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2. 理解作者通过社戏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 课文分析的教学方法4. 作业设计中的拓展延伸一、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1. 生字词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挑选出本节课的重点生字词,注重字词的实用性和拓展性。
初一语文《社戏》教案【优秀7篇】
初一语文《社戏》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初一语文《社戏》教案【优秀7篇】,希望能够赐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篇一:初一语文《社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分析小说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三、本课创新设计的"设想及理论依据《社戏》是鲁迅小说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余字的长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特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育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观赏和评价的实力”。
本课旨在简化头绪,长文短教,摆正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摒弃繁琐的分析、提问和板书,优化课堂结构,还给学生阅读时间,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爱好,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阅读,使每一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益,受到美的熏陶,驾驭阅读小说的方法。
四、课前打算多媒体课件(包括《童年》MTV、轻缓的乐曲、越剧片段、江南水乡月夜画面、江浙一带月夜航船、看戏画面等)五、课堂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多媒体播放《童年》MTV师: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有许多美妙的回忆,透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领会到鲁迅童年的生活,今日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小说写的人与事不肯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妙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社戏》教案(通用10篇)
《社戏》教案《社戏》教案(通用10篇)《社戏》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
2、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方法:以品读体验为主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备统复备一、创设情境,童年引读。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
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童年》: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 现在呵,童年却是—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亿深处/放声歌唱……同学们,咱们的童年都是美好快乐的。
哪位同学愿把自己最难忘的经历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今天咱们要学习的鲁迅的小说《社戏》,那又是怎样的一件事,一种感受呢?(情境创设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力求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童年生活的回忆中融入课文。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l. 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例:惮踱颇归省行辈撺掇凫水潺潺宛转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看戏前(1—3段)——(2)看戏中(4—30段)——(3)看戏后(3l一49段)三、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讨论明确:“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这是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
《看社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看社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看社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时代背景。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表现手法等。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作品的文学价值,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3)学会关爱他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看社戏》的基本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创作背景等。
2. 分析小说中的表现手法,如讽刺、夸张、对比等。
3. 探讨小说所反映的我国封建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呐喊》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看社戏》,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布置思考题,如: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夸张手法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矛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文学评论和读后感。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阅读推荐作品,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社戏表演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社戏的魅力,增强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文学鉴赏: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看社戏》文本。
2. 鲁迅作品集《呐喊》。
《看社戏》教学设计
2、文本研习
(1)本文主要写了艺人们哪两方面的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方式来表现艺人们的特点?
(2)找出在每一场演出中有关观众看社戏的句子,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要求:
3、资料补充:
社戏、豫剧、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大刀王怀女》和《老包坐监》的大致剧情。
(二)课堂学习导入新课视频:豫剧《xx》选段视频导入。(板书:
看社戏)
资料链接①解读社戏②关于豫剧
学案难点反馈①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思想感情
②本文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文本研习
1、文本感知
(1)本文重点写了哪几场社戏?涉及了哪些主要人物?
作业布置
1、比较阅读鲁迅先生的《社戏》和王英琦的《看社戏》,分析两篇文章的异曲同工之处。(所有同学做)
2、你如何看待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大部分同学做)
3、请搜集有关豫剧的著名选段,和同学们交流。(感兴趣的同学做)
七、教学反思
王英琦写出了劳动人民的纯朴和厚道,留给我们的是人生经验的通感:
我们难忘的,留恋的其实往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新连带出来的种种情感历程。
3、结合本文综合运用的多种表达方式,讨论作者所表达的对社会底层人物生存际遇的人物关怀。在讨论中,强调教师点拨,精简讲授;强化能力培养,重视感情熏陶,将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正音xx。
2、整体把握文章,思考文章重点写了哪几场社戏?涉及了哪些主要人物?对于社戏,“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看社戏时,“我”和周围的观众关注点有什么不同?
《看社戏》教案
《看社戏》教案《看社戏》教案篇1《看社戏》《看社戏》是一篇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生存境遇的散文。
作家通过对一个民间豫剧戏班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困难的生存状况,对他们的命运遭际寄予深切的怜悯。
文章篇幅较长,以时间为挨次自然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第一天晚上观看社戏的情形,以及作家自己对戏剧角色的喜好。
可分为四个层次:1—4段为第一层,写作家匆忙吃过晚饭赶去看社戏;第5段为其次层,写自己对社戏熟悉的变化;6—8段为第三层,介绍戏场的状况;9—13段为第四层,写自己对戏剧角色的喜好。
作家在开篇写房东“冬冬上楼”来催,自己“夺”下儿子喝剩的玉米粥,“汇入四乡八村看戏的人流中”。
这里既写出了自己的急迫心情,同时也说明白四乡八村的百姓都对社戏有着深厚的爱好。
其次层,写自己对社戏熟悉的变化。
就客观条件而言,这样的社戏,简陋、寒碜,带着浓郁乡间俚俗味儿。
“破的帘,简易的木料,疙瘩不平的台面”,是真正的“草台野戏”,在某些城里人眼里,不登大雅之堂;就精神实质而言,“一吼三叫,嘴里像含了包炸药,一出腔,便可震得风云星辰变色,三山五岳乱抖嗦”,自己当时对它是“不怀好意”。
但后来由于“日复一日地听”,对社戏的熟悉竟然发生了转变,“听顺了,入门了,觉得出它的好,它的土、俗之韵味了”。
这里,作家真实地道出了自己的情感认知,道出了审美层面上“俗”与“雅”的认知标准问题。
“雅”并不取决于它的外在条件,以及艺术的表现手段与形式。
对于俚俗的所谓“末流杂艺”,在没有入门之前武断地“横眉冷对、不屑一顾”,那是浅薄的表现。
第三层介绍戏场的状况,作家支配了两处照应,一处对比。
“我们赶到时,已是锣鼓喧天,观者如墙”,“近台早已没了空,我抱着儿子正急得上钻下拱”,与开头的“四乡八村看戏的人流”照应。
观众的多,说明俚俗的豫剧深得群众的喜爱,同时也反映出群众对文化生活有着剧烈的需求欲。
其次处是“盼着这个好日子——盼着‘社戏’,已很有些时辰了”与开头急迫的赶场相互照应。
《看社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看社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看社戏》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戏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深入了解社戏的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看社戏》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戏习俗。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社戏习俗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社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看社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社戏的基本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2)分享各自查阅的资料,深入了解社戏的文化内涵。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重要句子。
(2)解析课文主旨,阐述社戏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5. 练习巩固:(1)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邀请学生上台演示社戏的相关片段,增强直观感受。
四、课后作业:2. 收集其他关于社戏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反馈:检查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的拓展学习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社戏的表演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对比分析:将课文中的社戏与其他地区的社戏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社戏的地域特色。
看社戏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社戏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学会欣赏社戏的艺术特色,包括唱腔、表演、服饰等。
(3)通过观看社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评价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尊重艺术、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社戏的起源与发展2. 社戏的艺术特色3. 社戏表演技巧4. 社戏中的服饰文化5. 社戏的社会意义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社戏表演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简要介绍社戏的起源和发展。
2. 课堂讲解(1)讲解社戏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分析社戏的艺术特色,包括唱腔、表演、服饰等。
(3)介绍社戏表演技巧和服饰文化。
3. 观看社戏(1)组织学生观看一场社戏表演,引导学生关注表演细节。
(2)在观看过程中,教师可适时进行讲解和点评。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社戏的社会意义。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社戏的看法和感受。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观看社戏过程中的收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观看社戏时的专注度:观察学生在观看社戏时的注意力集中程度。
3. 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4.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如撰写观后感、制作PPT 等。
五、教学资源1. 社戏表演视频2. 社戏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3. 社戏服饰模型或图片4. 教师自制PPT或教学课件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注意事项1. 教师应提前了解社戏的相关知识,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点评。
看社戏的教案
看社戏的教案看社戏的教案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
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看社戏的教案,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看社戏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1.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2.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3.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
4.师生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2.研读课文,整体感悟。
教学设计导入1.请多名学生说出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不作阐发,意在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教师语: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
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板书题目)初读课文,熟悉内容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可从网上下载)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社戏”知识。
3.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
4.挑战擂台,问题抢答。
男生女生分别挑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课文内容,向对方提问,以考查对方对课文信息的获取程度。
回答的一方应先合上书。
(此环节既可检查提问学生对课文信息提炼和处理的能力,同时也可进一步熟悉课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研读课文,整体感悟1.整体感悟故事情节a.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b.请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
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2.整体感悟课文意图◆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整体感悟。
【精华】《社戏》教案6篇
《社戏》教案【精华】《社戏》教案6篇《社戏》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这件事,记叙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3、体会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重点】1、叙事有详有略。
2、景物描写优美。
3、培养理解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37页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
三、整体感悟1、快速默读全文,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情节,并大声朗读。
2、理清小说的脉络,把握小说的内容。
明确:小说描写我幼时的一段乡间生活,主要刻画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小说按看戏前,看戏中和看戏后三部分组成,其中,看戏是课文的主体部分,可分为四层:看戏前的波折──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看戏──偷吃罗汉豆3、按照叙述的先后,理清小说的主要情节,并指出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要点:小说的主要情节有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其中,看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是详写,其余的是略写。
四、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明确: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人,可以得到优待;可以免念《诗经》之类的难念的书。
可钓虾放牛,体验乡间生活的许多乐趣。
2、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试分析双喜和六一公公的形象。
明确:⑴ 双喜的形象(找出有关双喜的语言、行动描写,从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双喜是个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聪明、热情、机灵、善于为他人着想。
⑵ 六一公公的形象:六一公公里个淳朴的乡民形象,六一公公只能小伙伴搞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他并不是吝啬的人,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
后来他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的热情,淳朴好客的性格。
《社戏》公开课教案
《社戏》公开课教案(精选6篇)《社戏》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这件事,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3、体会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重点:1、叙事有详有略。
2、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3、培育理解作者酷爱农村,酷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
课时支配:3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前三分钟二、激发爱好、导入新课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妙时间,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爱去哪里?最喜爱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童年生活如同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如同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日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三、初读课文,熟识内容。
1、学生介绍有关收集到的“社戏”的学问。
2、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学生轻声跟读,熟识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不惮dàn 潺潺chán 凫水fú 撺掇cuān duo 踱duó 颇pō怠慢dài 吁气xū 宛转wǎn 絮叨xù dāo 磕kē 楫jí归省xǐng行辈háng 舀水yǎo 蕴藻yùn zǎo 伊yī 篙gāo四、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1) 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识课文内容,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学生的概括大意符合即可)(2) 除了“看社戏”之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明确A:事务的开端:戏前波折事务的发展:夏夜行船、船头看戏高潮和结局:归航偷豆明确B:开头——写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及钓鱼放牛的乡间生活。
(平桥乐土)结尾——写六一公公送豆。
(戏后余波)(3) 学生细致阅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指出详略。
(设疑引入:课文结尾说:“真的,始终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社戏编:孙婷婷审:傅逢胜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选材、剪裁方面的特点。
2、体会雅俗混用的语言风格,把握文章褒贬互见思想情感。
3、学习以少胜多的环境描写。
教学重点1、体会雅俗混用的语言风格2、学习以少胜多的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褒贬互见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略)二、作者及其作品介绍王英琦,当代著名散文家,安徽省文学院专业作家。
1954年生于安徽寿县。
14岁下乡劳动。
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
后在安徽、河南从事专业写作。
她的成名作是《有一个小镇》,她的代表作是《大唐的太阳,你沉沦了吗?》,被称为豪放型女子。
她的散文总是带有直感觉、真描写、快节奏的特点。
出版过《守望灵魂》《求道者的悲歌》《背负自己的十字架》《王英琦散文自选集》等十七部散文集。
她还创作了许多哲理散文,如《大师的弱点》《求道者的悲歌》等,风格豪放大气,充满思辨色彩。
王英琦善于从生活中发掘素材,题材广阔,笔法细腻,作品力求从平常的现实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让读者得到多层次的启发。
近年来,她又专攻太极拳、内丹功,曾获第六届国际太极拳联谊赛一等奖与风格奖,一度为《武林》等武术杂志开专栏撰稿,被《文学报》《文摘报》等报刊誉为“中国第一个有武功的女作家。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蒋子龙曾以《文坛升起武星》为题,写过专稿。
全国第一剧种——豫剧豫剧,又称河南梆子,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
产生于明末清初,多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喜爱。
豫剧演唱以名角为主,逐步形成了常香玉、陈素贞、马金凤、闰立品、崔兰田五大名旦表演流派。
目前,五大流派桃李天下。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
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
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往往唱得酣畅淋漓,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由于豫剧的独特风格,使豫剧在全国的影响不断扩大,演出团体遍及全国十六个省、市、自治区,仅每年活跃在河南省的业余团体,就达两千多个。
目前豫剧已成为全国剧团数量最多的第一大剧种。
文题解读:1989年春,因其对文学的一份真诚,“一份生命投入”,作为河南作协专业作家的王英琦,搬至中原大地上远郊乡下(小刘村),过起了现代“女陶渊明”的生活。
还给自己乡下的陋室起了个别号“蓬革堂”(“蓬革”古语指用树枝秫秸搭就的简屋陋室),又请人写了对联:“谈笑皆菜农,往来无文儒”,横批:“入乡随俗”,很有点自慰自娱的意思。
三年后因生活变故返回江淮故里。
王英琦在三年“体验生活”中,一连写出了《乡居琐记》《远郊不寂寞》《最原始的,也是最本质的》等诸多体味生活原色和本质的作品,在由生活底层通向艺术殿堂的道路上,她的艺术风格也逐步形成。
本文也是王英琦在小刘村写出一批具有“底层感”的散文之一,通过对自己在乡村看社戏的经历的记叙,表达了她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理解和对文化人格自我完善的追求。
理清思路全文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开头至“笑破了清寂初寒的深秋之夜”):写第一天夜晚看社戏,重点叙述乡村社戏的外在情况。
包括看戏的急切心情,戏台的寒碜,唱腔吼叫的特点,露天戏场的热闹场面,戏名的蹊跷,演员卖力的表演和观众的审美情趣。
二(“次日”至“一同往台上走去”):写第二晚看社戏,重点叙述豫剧生命力强和平民化的特点以及幕后演员们辛酸的生活。
三(“第三天晚上”至“复又感激地瞅瞅我”):重点写农民看戏的热切心情和作者对他们看社戏实质的理解。
补叙演员的感情生活。
四(尾段):写自己对看戏的感悟和对“飘乡戏班子”的牵挂。
整体感知:本文人物,除了作为知识分子的“我”和“儿”外,还写了热情的女房东小桂子,慈悲的农村大嫂等农民观众,以及艺技高超的武丑,顶梁柱武旦和她的孩子,英俊的黑头男演员,和蔼的花脸和敬业的猫儿脸姑娘等戏班子演员,总之,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人,通过对他们的形象描绘,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
本文虽是散文,但有一点像小说,比如开头看戏前的几段对话,就很有小说情节化特点。
精读课文,品析鉴赏一、以少胜多的环境描写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写景语句不多,但比较得体,达到了以少胜多的境地。
如开头“昏黑的天,刚生出第一窝星崽儿。
”只这一句,就把所处地点——说话通俗、关注生存的乡村,和所处时间——夜幕降临的时候这样的典型环境交代出来了。
而“第一窝”又言明天还没有黑,时间还早,村人就急切地要去看戏,表明他们对豫剧的喜好和对娱乐等精神需求的渴望。
第二天是“太阳还悬在西天沉着地燃烧,便已有前村后队的人,不绝地去赶戏了。
”一个“悬”字,表明太阳还很高,而“沉着的”反衬村人的急切,和“便已有前村后队的人,不绝地去赶戏了”形成鲜明的对比。
“燃烧”给人以热烈感,也可显出人们的热情。
村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壮观地去看戏了。
“第三天晚上,猎猎地起了五六级北风。
我揣了药,带了包儿子小时的裤褂,又匆匆赶到戏场,但见风雨无阻戏场又是黑压压地坐满了人。
”这里的环境描写,烘托了看戏人的热情,为“我”的感悟做了诱因,是啊,对他们来说,“土梆子戏不仅是劳作之余的娱乐,且是一种文化给养,精神升华的表征。
”“眼下,已是寒凝雪飘的深冬了,我的心仍是满满的、怅怅的,都是戏.朝起夕宿,举目窗外清冷冷萧瑟的菜地,捧着滚烫的玉米红薯粥,我每每总会挂心起那个‘飘乡戏班子’,那个女戏子和她的孩儿。
”这里的清冷环境描写,一方面写出了时间的延迁、季节的变换,同时又把“窗外清冷冷萧瑟的菜地”和手里“滚烫的玉米红薯粥”形成对比,用来表明“我”的温暖和对在“清寂初寒的深秋之夜”吃一些“不经饿的面条青菜”的“大功率的体力消耗”“飘乡戏班子”“那个女戏子和她的孩儿”怜悯同情和牵挂。
景少而精,意在言外。
二、褒贬互见的情感流露散文多是真情实感的产物,那些优秀的篇章,都有思想火花的闪耀,表现着作者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与精辟见解。
那么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真情实感呢?1、对演员的同情与牵挂(1)那胭脂,很像是廉价的广告颜色。
见那猫儿脸姑娘毫无忌惮地直往脸上抹,我终于憋不不住搭腔了:“这东西对皮肤有害呵!”——在这里,作者表达出了对演员所用胭脂低劣的强烈担心;“忍不住搭腔”,表现了对演员辛酸生活的同情。
(2)这些不经饿的面条青菜能挡什么事?能支补他们一晚上大功率的体力消耗吗?——通过心理活动表现出作者对农民演员的牵挂和同情。
(3)这话说得我心里酸酸的。
这些伶人们在台上演尽王侯风流事,替人儿女说相思,殊料,背后却包藏着生途的坎坷,世事的艰酸。
混口饭吃——难哟!——通过写演员台上幕后不同生活的对比,揭示演员生活的辛酸,抒发自己对“生途的坎坷”的感慨。
(4)我找到了那位女戏子,把药和衣服都给了她。
她正要答谢,我忙止住了她。
我怕听那些话。
那些话于我不是酬慰,反是凝重和不能承受之伤感……——我每每总会挂心起那个“飘乡戏班子”,那个女戏子和她的孩儿。
也不知道,于今,他们又飘零到哪乡哪村去了,那娘儿俩,可太平大吉?……——作者这样的行为,本身是在以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理解和同情,而后一句话更是情深意长,意味深长。
2、对豫剧的欣赏与嘲讽作者对豫剧发展状况介绍时,说它是“目前戏剧日渐式微的情形下”,“不靠官办俸禄,活得有滋有味。
”。
“它的腿最长,生命力最强”“是拥有剧团最多的全国第一大剧种”。
以及对那个身怀绝技的武丑翻筋斗的描写,写他“无论怎生地翻”“就是掉不下来”“收场大吉时一气翻了三十八个筋斗,简直疯狂了台下的每一个人,笑破了清寂初寒的深秋之夜”和对主角“唱得十二分地卖力”“那一招一式都功夫极深,成熟到家”的描写等,都可看出作者对豫剧对演员演技的欣赏之情,虽然文中也有对其不足的看法。
但是,作者不自觉的还透露出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感情,如对豫剧剧目的嘲笑“我生疑这戏绝不是包公戏的正宗嫡传,早出‘五服’了。
看来这又是当地人的别出心裁,生造出来的老包新传。
如此编下去,包老爷不仅可以坐监,且能逃狱,乃至东山再起,挂帅讨征哩……”“姑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据我所知、现在还是有这样一出戏的,即使没有这样一出戏,作者似乎也不应该在这里冷嘲热讽,以显示自己的见多识广。
3、对农民的喜爱与轻视还有写自己和农民看戏情趣的不同时说:“戏剧中,我的偏好在青衣花旦。
我喜爱青衣凤头绣鞋,绿裙衩里露出的红里子;我喜爱花旦的兰花指、甩水袖、水上漂样的小碎步,以及不瘟不火、缠绵悱恻的唱腔。
”“台下的观众却不理会什么兰花指。
他们:全部的审美情趣审美热忱都集中在戏情上热闹上,集中在花花绿绿的行头和唱文工武上。
”一经对比,自大之情立见分晓。
内涵领悟本文通过对自己在农村看社戏的亲身经历的记述,描绘了农村社戏的场面、民俗、演员的演技和演员幕后的辛酸生活,揭示了社戏在农村有深厚基础的原因,表达了自己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以及从中受到的教育。
雅俗混用的语言风格本文的语言很质朴平易,有生活化、本地化的特点,好像作者自己就是这些农村观众中的一员;有几处还很有诗意,非常优美,比如“笑破了清寂初寒的深秋之夜……”“太早还悬在西天沉着地燃烧”等。
本文语言还有一点文人化,比如对豫剧概况的介绍,就用了很多诸如“高深古雅”“不囿陈法”“日渐式微”“与其说……毋宁说”“大功率的体力消耗”“有染”等词语,似乎和全文的质朴通俗的格调不相配。
还有些语句用词巧妙,雅俗共赏,如:1、“喝罢了,就走吗?”我一把将儿子喝剩的小半碗玉米粥夺下问。
——这句话里,动词“夺”用得非常传神,和前面的“一把”一起,写出了“我”急切的想看社戏的心情,不容小儿子把剩余的小半碗玉米粥喝完;也写出了在农村人民对社戏的需求是多么强烈。
同时也反映出社戏的吸引力。
还对应了下文的话:“盼着这个好日子——盼着‘社戏’,已很有些时辰了。
”2、近台早已没了空,我抱着儿子正急得上钻下拱,旁边一位大嫂发了慈悲,挪了挪地方,让我进去。
——这个句子里,“上钻下拱”这个词用得也很得体巧妙,很形象地描绘出了“我”找不到合适的位置看戏时慌了神的情态,又很生活化,合乎彼时彼地的语言习惯,让人觉得作者和他们是一体的。
3、我生疑这戏绝不是包公戏的正宗嫡传,早出“五服”了。
——这句话写出了农村社戏《老包坐监》和正宗嫡传的包公戏关系不大,很是幽默风趣,而且使用了民间排同宗亲疏关系的“五服”一词,很贴近河南农村的生活实际。
4、岗河村的社戏,唱足了半个月,我亦赶满了十五场。
虽然,我不是每场全都看完并记下,但我肯定看到并记住了一些什么……——这句话既写出了乡村社戏的规模之大,又写出了“我”对社戏的兴趣之深,很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