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合集下载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
脑肠肽(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等) 下丘脑释放的调节性多肽
都有相应的受体
脑啡肽的镇痛功能
二、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和活动
1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辐散式:兴奋或抑制的扩散 聚合式:总和或整合 连锁状:空间上加强了作用范围 环状:后放或及时终止
正、负反馈的基础 P265
2 中枢兴奋与中枢抑制 —中枢活动的两种基本过程

肌紧张和肌运动↑
特 点 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弱
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强,
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占优势
4.3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前庭小脑(原始小脑) 维持躯体姿势平衡 脊髓小脑(旧小脑) 调节肌紧张 皮层小脑(新小脑) 协调随意运动
4.4 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 发动和协调肌肉运动
起源 – 大脑皮层联络区;
肾上腺素能受体: 以兴奋为主: 1受体:1A/1B/1D 2受体:2A/2B/2C 以抑制为主: 1、2、3
3.2 中枢递质与受体
乙酰胆碱:感觉、运动、学习、记忆 单胺类:(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
情绪、觉醒、睡眠 氨基酸类:谷、天冬、甘、GABA 肽类:阿片样肽(脑啡肽,强啡肽 )与痛觉和镇痛有关;
b.去甲肾上腺素( NA or NE ) 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
除支配汗腺和骨骼肌的舒血 管以外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c.嘌呤类或肽类 嘌呤能或肽能神经纤维
胃肠道壁内神经丛中的一些纤维释放ATP、血管活性肠肽、 促胃液素、生长抑素等。
受体
胆碱能受体: 以兴奋为主 毒蕈碱M型: M1/M2/M3/M4/M5 烟碱N型:N1/N2
突触前抑制 突触后抑制
传入侧支性抑制(交互抑制)
回返性抑制

突触前抑制:兴奋性递质释放的减少

大脑皮质活动的规律

大脑皮质活动的规律

大脑皮质活动的规律大脑皮质是人类最为复杂的神经系统之一,它包括了大脑皮层和大脑皮质下的神经元。

大脑皮质活动的规律是指大脑皮质的神经元在不同的情况下的活动规律。

这些规律对于我们理解大脑的功能和人类行为的控制非常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大脑皮质活动的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对于我们的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大脑皮质是人类智力和行为的基础。

它是大脑的最外层,包括了大脑的皮层和皮质下的神经元。

大脑皮质是大脑的信息处理中心,它接收、处理和存储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控制运动和行为,并处理高级认知功能,如记忆、思考、语言和决策。

大脑皮质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形成了神经网络,这些网络是大脑功能的基础。

大脑皮质的神经元在不同的情况下会表现出不同的活动规律。

这些规律可以通过脑电图(EEG)、磁共振成像(MRI)和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来观察和记录。

大脑皮质的活动规律可以分为两类:静息状态和任务状态。

静息状态是指在没有特定任务的情况下,大脑皮质的神经元之间的活动规律。

在静息状态下,大脑皮质的神经元会表现出一种称为“默认模式网络”的活动模式。

这个网络包括前额叶、颞叶、枕叶和顶叶的区域。

在这个网络中,前额叶和颞叶的区域被认为是与自我意识和思考相关的区域,而枕叶和顶叶的区域则被认为是与视觉和空间认知相关的区域。

在静息状态下,大脑皮质的神经元会表现出一种低频振荡的模式,称为“尤金波”,这种振荡的频率为0.5-4赫兹。

任务状态是指在执行特定任务时,大脑皮质的神经元之间的活动规律。

在任务状态下,大脑皮质的神经元会表现出一种称为“任务相关网络”的活动模式。

这个网络包括了执行任务所需的各种区域,如感觉运动区、前额叶、颞叶和顶叶等。

在任务状态下,大脑皮质的神经元会表现出一种高频振荡的模式,称为“贝塔波”,这种振荡的频率为13-30赫兹。

大脑皮质活动的规律对于我们的认知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静息状态下,大脑皮质的神经元会表现出一种自我意识和思考的活动模式。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
• 兴奋性突触传递过程
– 特征:突触前膜释放?递质 突触后膜? – ?离子内流 – ?突触后电位
• 抑制性突触传递过程
– 特征:突触前膜释放?递质 突触后膜? – ?离子内流 – ?突触后电位
(2)非定向突触传递
• 概念:不通过经典突触进行的化学传递 • 特点 – 曲张体与效应器不形成经典的突触联系
(3)紧张性作用在不同状态下不同
• 剧烈活动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
• 安静状态下:副交感神经活动就占优势
(4)整体生理功能调节不同
• 交感神经的作用是使人体迅速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 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促进消化吸收、积蓄能量及加 强排泄和生殖功能:迷走-胰岛素系统
(三)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 突触(synapse)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接 触并传递信息的特殊结构 • 结构: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分类
• 按结构分
轴-树突触 轴-体突触 轴-轴突触 • 按功能分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2)突触传递过程:电——化学——电(动画)
动作电位——神经递质——突触后电位
突触传递过程小结
• 分布
– N1分布于自主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
– N2分布于神经-肌接头的骨骼肌终板膜上 • N样作用:乙酰胆碱兴奋自主神经节后神经元引起 骨骼肌收缩
有机磷农药中毒
有机磷农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
– 胆碱酯酶作用:降解乙酰胆碱
• 乙酰胆碱在胆碱能神经突触间隙蓄积 • 产生M样作用,N样作用以及中枢神经症状 • 可因呼吸中枢神经麻痹致死
突起
• 胞体:位于脑、脊髓、神经节中 是神经元代谢和营养的中心 2. 神经纤维:轴突外包髓鞘或神经膜

神经元活动规律.

神经元活动规律.
二、讲授新课
(一)内容安排及时间分配
1.神经元组成、功能及特点20分钟
2.突触生理作用20分钟
3.递质的概念、分类15分钟
4.中枢递质、外周递质的作用23分钟
(二)方法设计
1.挂图、PPT相结合教学
2.结合高位截瘫病例讲解神经元的特点
三、课上小结8分钟
1.本次课的重点内容神经元、递质,难点内容突触的信息传递
2.布置作业
课后小结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课程名称
人体解剖生理学
授课时数
2
授课班级
药学专业
教学目标
1.掌握神经元的结构和分类
2.递质的分类及功能
3.突触的分类和功能
教学内容
神经元的活动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
神经元、递质
教学难点
突触的信息传递
主要授课方式
讲授多媒体课堂互动式教学
教学过程一、课ຫໍສະໝຸດ 导入4分钟由手的自由运动即肌肉的收缩导入新课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时,大趾背屈,其它四肢展开如扇形。
(2) 节间反射(搔爬反射)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脑干结构:腹面、背面
(一)脑干部位下行系统 1、下行易化系统:网状—脊髓通路(5);前庭—脊髓通路(6) 易化区: 分布于脑干中央区域,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 脑 桥的被盖,中脑的中央灰质和被盖,前庭,小脑前叶两侧。 2、下行抑制系统:皮质—延髓—网状通路(1);尾核—脊髓 通路(2);小脑—网状通路(3);网状—脊髓通路(4) 抑制区: 位于延髓网状结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本章概述:
一、神经系统如何接受感觉信息(感觉机能); 二、神经系统如何支配躯体骨骼肌的运动及内 脏肌肉的运动(运动机能); 三、神经系统有哪些高级机能及其特征(高级 机能)。
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 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NC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 结构和功能单位,故称为神经 元(Neuron)。 按照生理机能,一般可将 神经元分为三类 (1)感觉(传入神经元) (2)运动(传出神经元) (3)中间(联合神经元)
三、 反射的分类
按反射形成的特点 将所有的反射区分为非条件反射
和条件反射两大类。
非条件反射是动物生来就有的。 条件反射不是先天就具有的,是动物个体后天通过学 习和训练所获得的。
四、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辐散 2、聚合
3、链锁状与环状联系
五、 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传布的特征 1、单向传布 在中枢内兴奋传布只能由传入向传出 的方向进行,而不能逆向传布。 2、中枢延搁 从刺激感受器起至效应器开始出现反 射活动为止,所需的全部时间称为反射时。兴奋通过 中枢部分较慢。 3、总和 如果由同一传入纤维先后连续传入多个冲 动,或许多条传入纤维同时传入冲动至同一神经中枢 ,则阈下兴奋可以总和。当达到一定水平就能发放冲 动,引起反射活动。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神经元的作用方式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神经元的作用方式

神经元活动的⼀般规律和神经元的作⽤⽅式神经元活动的⼀般规律:神经系统神经元,神经纤维突触神经递质.受体学说.神经营养性作⽤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单位。

结构上⼤致都可分成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分树突和轴突两种。

轴突往往很长,由细胞的轴丘分出,其直径均匀,开始⼀段称为始段,离开细胞体若⼲距离后始获得髓鞘,成为神经纤维。

习惯上把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纤维与⽆髓纤维两种,实际上所谓⽆髓纤维也有⼀薄层髓鞘,并⾮完全⽆髓鞘。

(⼀)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神经传导是依靠局部电流来完成的。

因此它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或局部受⿇醉药作⽤⽽丧失了完整性,则因局部电流不能很好通过断⼝或⿇醉区⽽发⽣传导阻滞。

⼀条神经⼲中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但由于局部电流主要在⼀条纤维上构成回路,加上各纤维之间存在结缔组织,因此每条纤维传导冲动时基本上互不⼲扰,表现为传导的绝缘性。

⼈⼯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点引发冲动时,由于局部电流可在刺激点的两端发⽣,因此冲动可向两端传导,表现为传导的双向性。

由于冲动传导耗能极少,⽐突触传递的耗以⼩得多,因此神经传导具有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纤维传导的速度⼀般地说,神经纤维的直径越⼤,其传导速度也越⼤;有髓纤维的传导速度与直径成正⽐,其⼤致关系为:传导速度(m/s)=6×直径(µm)。

⼀般据说有髓纤维的直径是指包括轴索与髓鞘在⼀起的总直径,⽽轴索直径与总直径的⽐例与传导速度⼜有密切关系,最适宜的⽐例为0.6左右。

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降低则传导速度减慢。

经测定,⼈的上肢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纤维和感觉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分别为58m/s和65m/s。

当周围神经发⽣病变时传导速度减慢。

因此测定传导速度有助于诊断神经纤维的疾患和估计神经损伤的预后。

表10-1 神经纤维的分类(⼀)表10-2 神经纤维的分类(⼆)(三)神经纤维的分类1.根据电⽣理学的特性分类主要是根据传导速度(复合动作电位内各波峰出现的时间)和后电位的差异,将哺乳类动物的周围神经的纤维分为A、B、C 三类(表10-1)。

06-1,3,4神经系统 生理学

06-1,3,4神经系统 生理学

19:46
缝隙连接(gap junction)也称电突触,是两个神经元 紧密接触的部位。
特点:
a.两神经元之间的间隙仅 为2-4nm; b.不存在突触小泡,但膜 上有沟通两细胞的通道,允许 带电离子和小分子通过; c.信息传递不以递质作为 中介,而是依靠电传递; d.传递为双向性; e.电阻低,传递速度快, 无潜伏期;
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 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reinforcement)。 初建立的条件反射一般尚不巩固,容易消退,经过多次强 化后,就可以巩固下来。
19:46
操作式条件反射
斯金纳(B.F.Skinner)
特点:动物必须通过自己完成某种运动 或操作后才能得到强化。
19:46
反射的基本过程 感受器(接受刺激 ) 传入N 中枢 (分析、整合)
传出N
内分泌腺 特点:慢、广、久
效应器 特点:快、短、准
19:46
(一)反射的类型
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 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是 与生俱来的,其反射弧和反射活动 较为固定,数量有限,是一种初级 的神经活动,多与维持生命的本能 活动有关。
逆向轴浆运输:轴浆由轴突末梢向胞体流动。
神经生长因子、某些病毒可能借逆向轴浆运输向中枢 转运。
19:46
(四)神经的营养作用 ①功能性作用:
N元通过传导AP→递质释放→调控所支配组
织的功能活动;
②营养性作用:
N元合成、轴浆运输、末梢经常性释放某些营 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
例如,临床上出现的周围神经损伤,肌肉发生明显萎缩,就是由
条件刺激,不再用非条件刺激强化,一段时间后条件反射会逐

生理学讲义3-1

生理学讲义3-1
2~3nm
• 这种电突触传递有助于 促进不同神经元产生同 步性放电。
4. 非定向突触传递
交感节后纤维
副交感节后纤维 (曲张体)
二. 突触传递的电生理研究
1. 突触传递
突触前 神经动 作电位 兴奋-分 泌耦联 突触间隙 突触后 电生理 学变化 神经递 质释放 递质与受体 相互作用
突触传递过程的图解Fra bibliotek• 长时程增强 (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长时程抑制 (long-term depression, LTD)
3. 突触传递的可塑性
• 长时程增强 (LTP)
• 长时程抑制 (LTD)
三. 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
1. 胆碱类:乙酰胆碱(Ach)
2. 单胺类:多巴胺(DA), 肾上腺素(Ad) , 去甲肾上 腺素(NE), 5-羟色胺(5-HT) , 组胺(H)
屈肌 运动 神经 纤维
伸肌运动 神经纤维
屈 肌
伸 肌
屈肌运动 神经元
伸肌运动 神经元
2)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PSP)
IPSP 的形成机制: IPSP 是突触后膜对某些小离子(包括K+, Cl-, 尤其是Cl-, 但不包括Na+)通透性增加所引起的
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原理
神经冲动 突触前膜去极化
IPSP
有 有 抑制性
Na+, K+ 通透性↑, 部分小离子通透性 以 Na+为主 ↑, 以 Cl-为主 去极化局部电位 超极化局部电位
神经-肌接头(N-M), 神经元-神经元(N-N)突触 异同点
N-N
定义 递质 电位变化 递质释放量 兴奋传递 N + 突触后膜 兴奋, 抑制 EPSP, IPSP 少 不一定 1:1

(整理)神经元电活动

(整理)神经元电活动

神经元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神经元由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

在静息情况下,细胞内以K+ 和有机负离子为主,细胞外以Na+、Ca2+和Cl-为主,维持静息电位在-70 mV ——-90mV (细胞膜内为负,细胞膜外为正)。

在细胞兴奋时,Na+通道开放,Na+内流,使膜内变正,产生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随后K+顺浓度差外流,膜内再次变负,称为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最后通过Na+ -K+-ATP泵逆浓度差将细胞内多余的运送到细胞外,同时将细胞外多余的运送到细胞内。

由Na+快速内流构成的锋电位时间非常短暂(<2 ms), 并在细胞外衰减,因而不是构成皮层脑电图电位的主要成分。

除Na+电位外,在细胞膜兴奋时,还存在另一个重要的非突触电位,它由Ca2+缓慢内流的引起,可产生20 mV ——50mV的高电压,并可在一群神经元中形成同步化锋电位,在癫痫样放电中具有重要作用。

动作电位沿轴突(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向远端。

但在到达突触时,动作电位只能从突触前膜向另一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单向传导。

突触结构和神经递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接触点称为突触(synapse),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构成。

神经元之间可通过轴突—树突、轴突—胞体、轴突—轴突等多种方式实现突触连接。

一个神经元兴奋后对下一级神经元的作用取决于神经末梢(突触前膜)说是放的神经递质或调质的功能。

兴奋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去极化,导致静息电位升高,神经元兴奋性增加,引起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而抑制性神经递质则使突触后膜超级化,静息电位降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引起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兴奋性电流主要与Na+、Ca2+内流有关,而抑制性电流主要涉及K+、Cl-外流。

在大多数生理情况下,突触活动是构成脑电图电位的最主要成分。

脑内主要的兴奋性氨基酸为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对大脑皮层神经元、海马、丘脑、小脑等结构都能产生极强的兴奋作用,是脑内大多数兴奋性神经元的递质。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神经纤维1、神经纤维传导神经兴奋的特征(1)生理完整性;(2)绝缘性;(3)双向性;(4)不衰减性;(5)相对不疲劳性。

2、影响神经传导速度的因素(1)神经纤维的直径:纤维直径大的,传导速度快;(2)髓鞘:有髓、无髓;(3)温度:温度降低时传导速度降低。

二、神经元1、突触的分类电突触、化学性突触2、突触的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3、突触传递的机理神经冲动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称为突触传递。

(1)兴奋性突触传递机制当神经冲动传至兴奋性突触时,使突触前膜兴奋,引起前膜对Ca2+的通透性增强,于是突触间隙液中的Ca2+顺浓度差扩散进入膜内,促使突触小泡释放某种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或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对Na+、K+、C1-的通透性增大,尤其是Na+的通透性增大,使Na+快速内流,引起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2)抑制性突触传递机制当抑制性突触前神经元的冲动传至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兴奋,Ca2+流入前末梢,引起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递质(如甘氨酸等),该递质扩散到后膜,并与特异受体结合,使后膜对K+、C1-(尤以C1-)通透性升高。

于是C1-进入细胞内,K+逸出细胞外,使后膜内负电位增大而出现超极化,形成所谓的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使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

(3)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在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支上有许多结节状曲张体,它的内部有大量的含有递质的小泡。

当神经冲动到达曲张体时,递质从其中释放出来,经弥散方式到达邻近或稍远的靶细胞与其受体结合,发挥生理效应。

由于这种化学传递不是通过典型的突触结构,所以称为非突触(性)传递。

4、突触传递的特征(1)单向传递(2)总和作用(3)突触延搁(4)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5)对化学物质的敏感性5、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指是指突触前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并产生突触后电位的信号物质。

生理学重点笔记 - 神经系统

生理学重点笔记 -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大纲要求1.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速度,神经纤维的分类以及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2.突触与突触传递:兴奋性突触与抑制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突触前抑制。

神经递质。

突触传递的特点。

3.反射中枢的概念,中枢兴奋和抑制的过程。

4.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感觉的特异与非特异投射系统及其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

痛觉。

5.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骨骼肌的运动单位,牵张反射,肌紧张及其调节。

锥体系统及锥体外系统在运动调节中的作用,中枢神经调节系统其他部位对运动的调节作用。

6.神经系统对内脏机能的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及其化学传递,低位脑干对内脏机能的调节,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7.脑的高级机能:条件反射的形成和生物学意义,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及两侧大脑半球的职能分工。

8.两种睡眠状态及其特点。

讲义精要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胞体是神经元代谢和营养的中心,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较短,一个神经元常有多个树突,轴突较长,一个神经元只有一条。

胞体和突起主要有接受刺激和传递信息的作用。

2.神经纤维即神经元的轴突,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导兴奋。

神经元传导的兴奋又称神经冲动,是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

神经元轴突始段的兴奋性较高,往往是形成动作电位的部位。

3.神经胶质:主要由胸质细胞构成,在神经组织中起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

二、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征1.生理完整性:包括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或被麻醉药作用,则神经冲动不能传导。

2.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内有许多神经纤维,每条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神经冲动互不干扰,表现为传导的绝缘性。

3.双向传导: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产生的动作电位可同时向两端传导,表现为传导的双向性,但在整体情况下是单向传导的。

4.相对不疲劳性:神经冲动的传导以局部电流的方式进行,耗能远小于突触传递。

生理学 神经

生理学 神经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除嗅觉外的各种感觉传导通路都要在丘脑内换神经元,然 后向大脑皮质投射。
丘脑是最重要的感觉接替站,同时也能对感觉传入信息进 行粗略的分析与综合。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一)特异投射系统:
除嗅觉外,各种感觉传入冲动由脊髓、脑干上行,到丘 脑换元后,发出特异投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 这一投射系统称为特异性投射系统。
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
(二)自主神经活动的生理意义
1、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范围较广泛,其作用是使机体 迅速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
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时,常伴有肾上腺髓质分泌 增多,故称这一系统为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2、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范围较小,其作用是促进消 化吸收、积蓄能量及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
脊休克表现:躯体和内脏反射消失、骨骼肌紧张下降, 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反射消失,尿粪潴留等。
脊休克产生的原因: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 调控。
三、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范围较大,分布于脑干中央区域的背
外侧部。 作用: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
(二)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 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较小,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部。 作用: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
阻断剂:阿托品
1.胆碱能受体
(2)烟碱受体(N-R):能与烟碱结合的胆碱能受体,称为烟 碱受体。
分布:
N1-R受体:位于自主神经节细胞膜 N2-R受体:位于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
作用:
Ach + N1受体→神经节细胞兴奋 Ach + N2受体→骨骼肌细胞兴奋
阻断剂 : N1和N2-R:筒箭毒碱 N1-R:六烃季胺 N2-R:十烃季胺

大脑皮层机能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

大脑皮层机能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

大脑皮层机能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大脑皮层是人类大脑的外层,也是信息处理的主要场所。

大脑皮层机能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是人类认知和智力活动的基础,对于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大脑皮层机能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首先,大脑皮层机能活动的特点之一是“局部性”。

大脑皮层是由数十亿个神经元组成的,不同区域对应着不同的功能。

例如,前额叶皮层负责决策、规划和执行控制,颞叶皮层负责记忆和情绪处理,顶叶皮层负责感知和空间认知等。

这些不同的功能区域之间通过神经元的连接来协调和整合信息,从而实现复杂的认知任务。

其次,大脑皮层机能活动的特点之二是“连续性”。

大脑皮层的机能活动是连续不断的,没有明显的分割点。

不同区域之间的信息流动是相互连接和交互作用的,形成了一个网络化的机制。

当人类进行一些认知任务时,涉及到的大脑区域之间会形成默契的协同工作,通过神经递质的传递和神经回路的活化来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此外,大脑皮层机能活动具有“可塑性”的特点。

可塑性是指大脑皮层在经历学习和经验积累后能够改变和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大脑皮层的可塑性是通过突触的形成和消失、神经元的增殖和死亡等机制来实现的。

例如,音乐家、画家等专业人士在长期的实践和训练中,相关的脑区会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从而使得他们在特定领域具有更高的表现力。

最后,大脑皮层机能活动还具有“变异性”和“个体差异性”的特点。

即使在相同的认知任务下,不同个体的大脑皮层活动也会有所差异。

这是由于每个人的大脑结构和组织特点不同,以及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这种变异性和个体差异性对于理解人类智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个性化的治疗和干预提供了依据。

总之,大脑皮层机能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包括局部性、连续性、可塑性、变异性和个体差异性等方面。

这些特点和规律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础,对于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认知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系统--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4)

神经系统--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4)

神经系统--第一节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4)环才能作用于效应细胞,因此称为神经激素。

但现已知,这些肽类物质可能还是神经递质。

例如,室旁核有向脑干和脊髓投射的纤维,具有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活动的作用(其递质为催产素),并能抑制痛觉(其递质为升压素)。

在下丘脑以外脑区存在TRH和相应的受体,TRH能直接影响神经元的放电活动,提示TRH可能是神经递质。

脑内具有吗啡样活性的多肽,称为阿片样肽。

阿片样肽包括β-内啡肽、脑啡肽和强啡肽三类。

脑啡肽是五肽化合物,有甲硫氨酸脑啡肽(M-ENK)和亮氨酸脑啡肽(L-ENK)两种。

脑啡肽与阿片受体常相伴而存在,微电泳啡肽可命名大脑皮层、纹状体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神经元的放电受到抑制。

脑啡肽在脊髓背角胶质区浓度很高,它可能是调节痛觉纤维传入活动的神经递质。

脑内还有胃肠肽存在,例如胆囊收缩素(CCK)、促胰液素、胃泌素、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胰高血糖素等。

CCK有抑制摄食行为的作用。

许多胆碱能神经元中含有血管活性肠肽,它可能具有加强乙酰胆碱作用的功能。

此外,脑内还有其他肽类物质,例如P物质、神经降压素、血管紧张素Ⅱ等。

P物质是十一肽,它可能是第一级感觉神经元(属于细纤维类)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与痛觉传入活动有关。

神经降压素在边缘系统中存在。

血管紧张素Ⅱ的主要作用可能在于调节单受类纤维的递质释放。

5.其他可能的递质近来年研究指出,一氧化氮具有许多神经递质的特征。

某些神经元含有一氧化氮合成酶,该酶能使精氨酸生成一氧化氮。

生成的一氧化氮从一个神经元弥散到另一神经元中,而后作用于鸟苷酸环化酶并提高其活力,从而发挥出生理作用。

因此,一氧化氮是一个神经元间信息沟通的传递物质,但与一般递质有区别:①它不贮存于突触小泡中;②它的释放不依赖于出胞作用,而是通过弥散;③它不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而是作用于鸟苷酸环化酶。

一氧化氮与突触活动的可塑性可能有关,因为用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后,海马的第时程增强效应被完全阻断(参见第六节中“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幼儿神经系统活动规律

幼儿神经系统活动规律

幼儿神经系统活动规律幼儿神经系统活动规律是指幼儿在发育过程中神经系统的运动和功能发展的一系列规律性变化。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与儿童的行为、学习、认知能力等密切相关,了解和掌握幼儿神经系统活动规律对于幼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阶段幼儿神经系统活动规律的第一步是了解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阶段。

在出生后的头几年,幼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会经历快速的发育和成熟过程。

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幼儿的神经系统主要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并逐渐建立感觉和运动的联系。

在这个阶段,幼儿学会了抓握、转头、翻身等基本的运动技能。

2. 幼儿神经系统的运动发展随着幼儿的成长,幼儿神经系统的活动规律也在不断变化。

在幼儿的第一年,神经系统的发育主要体现在大脑皮层的发育和运动控制的改善上。

幼儿开始学会坐、爬、站立和行走等基本的运动技能。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神经系统逐渐建立了运动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运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3. 幼儿神经系统的感知能力发展幼儿神经系统活动规律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感知能力的发展。

在幼儿的第二年,幼儿开始逐渐发展出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

他们能够通过触摸、听觉、视觉等感官来获取信息,并进行初步的认知和理解。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神经系统逐渐建立了感知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感知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4. 幼儿神经系统的语言发展随着幼儿的成长,他们的语言能力也在不断发展。

在幼儿的第三年,幼儿开始逐渐掌握语言的规则和表达能力。

他们能够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来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神经系统逐渐建立了语言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语言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5. 幼儿神经系统的认知发展幼儿神经系统活动规律的最后一个方面是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幼儿的第四年,幼儿开始逐渐发展出对于事物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逻辑思维、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等高级认知活动。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神经系统逐渐建立了认知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认知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经典突触的概念和分类
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并没有原生质相连,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仅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此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

主要的突触组成可分为三类:
(1)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相接触,称为轴—胞型突触;
(2)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称为轴—树型突触;
(3)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相接触,称为轴—轴型突触。

二、周围神经递质
有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及嘌呤类和肽类化学物质。

(一)乙酰胆碱
神经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称为胆碱能纤维。

包括:全部交感、副交感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为肽能纤维);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如支配汗腺分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二)去甲肾上腺素
神经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的,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

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节维,为肾上腺索能纤维。

三、受体
受体是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激素等)发生特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一)胆碱能受体
1.毒蕈碱受体(M受体) M受体既能与Ach结合,也能与毒蕈碱结合。

广泛地分布于绝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以及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汗腺、骨骼肌的血管壁上。

Ach与M受体结合后,可产生一系列自主神经节后胆碱能纤维兴奋的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与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和瞳孔括约肌的收缩、消化腺与汗腺的分泌、以及骨骼肌血管的舒张等,这种效应称为毒蕈碱样作用(M样作用)。

阿托品是M受体的阻断剂。

2.烟碱受体(N受体) N受体既能与Ach结合,也能与烟碱结合。

N受体又分为N1受体与N2受体两种亚型。

N1受体称为神经元型N受体,它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和自主神经节的突触后膜上,Ach与之结合可引起节后神经元兴奋;N2受体称为肌肉型N受体,其分布在神经一肌肉接头的终板膜上,Ach与之结合可使骨骼肌兴奋。

Ach与这两种受体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烟碱样作用(N样作用),六烃季铵可阻断N1受体;十烃委铵可阻断N2受体;氯筒箭毒碱能同时阻断这两种受体。

(二)肾上腺素能受体
肾上腺素能受体是指能与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发生特异性结合而产生生理效应的受体。

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上存在肾上腺素能受体(交感神经支配的汗腺例外,汗腺细胞上为M型受体)。

肾上腺素能受体可分为两型:
(1)α受体:儿茶酚胺与α受体结合后产生的平滑肌效应主要是兴奋性的,如皮肤和内脏血管收缩、子宫和扩瞳肌收缩,但胃肠平滑肌舒张。

酚妥拉明是α受体的阻断剂。

(2)β受体:又分为β1和β2两种。

β1受体与儿茶酚胺结合后使心跳加快、加强、房室传导加快;β2受体与儿茶酚胺结合后,使骨骼肌血管、支气管和胃肠平滑肌舒张。

β受体的阻断剂是心得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