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史学史的研究概况和发展策略

合集下载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史学理论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和指导,是史学研究范式、方法论和观念体系的总和。

史学研究方法是史学理论在实践中的体现,是史学研究者根据研究对象和目标采用的具体操作手段。

下面将对主要的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进行总结。

一、史学理论1.内容文化史学理论:该理论强调历史是有内容的,历史的发展是物质和精神领域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研究历史中的文化内容,揭示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变化,深入分析历史作品、思想、观念的形成与传播,进而加深对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

2.结构功能史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历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系统,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历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通过研究社会、国家、文化等各种组织结构的形成、演变和功能的实现,认识历史的基本方向和形态,并探寻发展规律。

3.人类学史学理论:该理论强调历史是人类行为、信仰和文化的产物,历史研究的目标是把握人类活动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通过对人类种族、社会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研究,了解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和普遍性,达到对历史的全面理解。

4.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通过对社会经济组织、阶级矛盾、生产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揭示社会变革的内在规律,探寻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史学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历史文献,获取历史资料,探寻历史事实和现象的真相。

包括综合文献、批判性使用文献、校勘文献等方法。

2.实证研究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的实证数据,运用统计学、数理逻辑等方法,确定历史规律和趋势。

主要包括案例研究法、统计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3.社会调查研究法:通过实地考察和个案调查,了解历史实践中的社会关系、行为规律和动态变化。

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

4.实用主义研究法:通过应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和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主要包括历史政策研究、历史评估研究、历史教育研究等。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潍坊市五县区高三(上)段考历史试卷(10月份)+答案解析(附后)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潍坊市五县区高三(上)段考历史试卷(10月份)+答案解析(附后)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潍坊市五县区高三(上)段考历史试卷(10月份)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分。

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社会贫富分化已出现证据的是( )A. 龙山文化出土了薄如蛋壳的黑陶B. 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米C. 仰韶文化姜寨遗址出土了黄铜片等金属物D. 大汶口文化遗址中随葬品的数量多寡悬殊2.表为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的资料。

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应是( )记述出处楚庄王问政申叔时,申叔时“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

《国语:楚语上》(刘渊,字元海,十六国汉赵开国者,匈奴人)幼好西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

”《晋书•刘元海载记》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资治通鉴》A. 儒家思想的传播B. 政治制度的创新C. 华夏认同的演进D. 社会教化的功能3.随着饮荒习管的普通化,南北方茶叶贸易繁盛。

唐贞元九年(793年)正月颁行《税茶法》规定:“都国有茶山,及商贾以茶为利者,委院司分置诸场,立三等时估为价,为什一之税。

”此后,茶税正式成为新税种。

这说明( )A. 市民生活观念发生改变B. 经济发展推动制度变革C. 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加强D. 国家严格控制茶叶经营4.北宋时期,“国家之禁,疏密不得其中矣。

男去耒耜则不禁,女去织经则不禁,商通珠贝则不禁,豪强兼并则不禁”。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

从中可知,宋代( )A. 国家法律制度不够健全B. 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 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D. 经济结构发生剧变5.明后期至清中叶,民间出现了大量侧重于孝行、贞节烈女、乐善好施、诚信、知恩善报等内容的小说。

这些小说的流行( )A. 强化了社会主流价值观B. 推动了活字印刷术的发展C. 呼应了三教合一的趋势D. 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6.如图为1907年北京《益森画报》所载的《厮役演说》,这反映了当时( )附录图中文字:毛家湾某女学堂,每日下午,各学生家多来相接。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史学史绪言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是关于中国史学产生、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的规律。

当然这是一个广义的研究对象,而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对于其中的某一个段落、某一个专题,甚至是某一个史家、某一部史书的研究,也可视为中国史学史研究。

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国史学史研究范围: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及发展;四:最近史学趋势。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范围较具体的表述:中国史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包括史学的时代特点和史学自身的阶段性特点;各种有代表性的特色及其社会影响;史学与社会的互动作用;史学发展与相关学术领域的关系;史学家的历史认识(历史理论)的发展;史学家的史学认识(史学理论)的发展;史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历史的进步及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与史学内容的逐渐丰富的一致性,不同的历史观点、史学观点的矛盾、辩难促进着史学的进步,求真与致用的辩证统一,史学家作为一个整体总是在历史进步和史学发展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等。

学习中国史学史的基本目的:史学本是历史的重要产物之一,因为它反应并记录着人类创造文明的足迹和业绩,而世世代代的人们又通过史学去认识历史的伟大创造,从而得以接受历史的种种赐予:知识,经验,智慧和精神。

史学史的学习和研究,就是帮助我们去认识历史和史学的这种关系,进而从中受到这种种赐予的熏陶和启示。

这一基本目的表现在:认识中国史学的特点(连续性和丰富性)认识史学同社会的密切关系,提高我们对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从价值观上把史学置于科学和社会中应有的重要地位;认识求真与致用是史学之学术品格的两个方面,他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

认识史学遗产的现代价值,以其优秀成果为养料,滋补当今史学的发展;认识并继承、发扬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使其成为历史学界学风建设的助力之一;认识史学发展的规律,使史学史的研究成为自觉的创造性的学术活动;认识中国史学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等民族特色,使其进一步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古时候的中国史学主
要以编撰史书为主要形式,比如《史记》就是古代最著名的一部史书。

而在唐宋时期,史学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此时期形成了自
己的研究方法和体系。

到了明清时期,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成
为了官方重要的考试科目,被纳入到科举考试的范围内。

近代史学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受到了西方历史学的影响,形
成了对中国历史的科学研究方法和体系。

20世纪初,这种影响达到了
高峰,以胡适、梁启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反对了旧的史学观念,提
倡拥抱西方现代文化。

此后,中国史学的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研究方
法也逐渐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史学经历了一系列政治运动和文化革命,史学发扬光大的同时也遭到压抑和曲解。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史学恢复了学术自由,也与国际接轨,如今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
史学研究中心之一。

现代中国史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了古代、中世纪、现代和当代四个
时期,主题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

除了传统的文
献研究和历史事实考证外,现代中国史学还运用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如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数字化、计算机可视化等技术手段,不断推进
着史学研究的进程。

当代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概况

当代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概况
学术界对科学史的研究可谓~派欣欣 向荣 , 主要表现为一 大批著作和 刊物 的出版 、日益增多 的研 究机构和研究 团
的作用有了清醒的认识 。
( ) 学史学的国际地位迅速提 高 二 科
从 2 纪 9 代 中后 期 开 始 , 于我 国科 学 史 学 界 O世 O年 由
体、 不断完善的研究体制 和多维度 的研究层次等等。科学
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 (C S A) IH E 和国际科学史会议(C s IH )
而言 , 1 9 以前 , 在 9 5年 仅在 北 京 举 行 过 一 次 国 际科 学 史 会
【 作者简介】 何

捷 (9 8 )女 , 17 一 , 贵州独山人 , 黔南 民族师范学 院历史与社会文化系讲师 , 研究方向 : 中国史。
21 年 0 01 8月
黑 河 学 刊
Heh o ma ieJu 1
Au . 01 g2 1 Se ilNo 1 9 No08 ra .6 .
Hale Waihona Puke 总 第 19 6期第0 8期
当代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概况
⑥ 何 捷
( 黔南 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文化系 , 贵州 都匀 5 80 ) 50 0
“ 再建制化 ”r—ntuinla o ) e istt a zt n 是相对 于“ i o i i 建制化
而 言 的 , 并 不 是 对 先前 建制 化 的否 定 而 是 前 一 过 程 的 深 它
入和继续 。大陆地 区的科学史学的建制化活动始 于 2 O世
纪5 0年代 , 后并 没 有 停 止 步伐 ,O年 代 中 国科 技 史 学 会 其 8
l已在若 干科研院所 和高等院校建成一批博士点与硕 _ 士点 , 并培养了一批在 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两方面均接受

0602中国史基本要求

0602中国史基本要求

0602中国史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第一部分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中国史是研究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并探讨其规律的科学。

中国史在了解中国历史发展、民族交往与融合、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增强中国各民族的团结与凝聚力、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学科研究对象是有人类活动以来的中国历史,涵盖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研究范畴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政治、经济、区域、社会、民族、边疆、军事、思想文化、中外关系等各个方面。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文化广被四邻,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延绵不断达四千年之久。

中国史学科研究自远古以来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进化、政治演变、民族交往、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

中国历史是华夏各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华文明在其发展进程中未有过大断裂,并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自春秋以来即有完备的历史记录制度,历代史事记载绵延不绝,史学著作丰夥,史学体裁详备。

中国史学传统对世界尤其是周边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十世纪以来,因受到西方史学影响,中国史研究吸收现代科学方法,在研究对象、学术方法和书写形式等各方面发生了根本变化。

20世纪50年代,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在中国确立,使得中国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使得中国史学研究的内容更加广博,学科体系更加完善。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与世界的发展进程相互影响,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学界积极汲取国际史学界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史研究成为国际学界的重要学科。

根据中国史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其要求,同时考虑到目前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中国史学科设置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中国历史地理学、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七个研究方向,构成了一个具有多种分支而又相互密切联系的、完整的中国史学科体系。

本学科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它的学科知识基础包括史学理论、史学史、文献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断代史与专门史等。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路径与范式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路径与范式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路径与范式中国史学史是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和范式的探讨和总结。

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一直是重要的学科之一,而中国史学史则是对这一学科发展历程的回顾和总结。

本文将从中国史学史的路径和范式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史学史的路径中国史学史的研究路径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丰富的历史文献,如《尚书》、《史记》等,这些文献为后世的历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古代史学主要以编纂史书为主,如司马迁的《史记》,这些史书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历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历史学家开始注重历史的理论研究和方法论的探讨。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明代的王守仁和清代的顾炎武等人。

王守仁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认为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可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顾炎武则主张“经世致用”,强调历史研究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世纪初,中国史学史开始与西方的历史学接轨。

中国的历史学家开始学习西方的历史研究方法和理论,如历史唯物主义、历史比较等,这为中国史学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二、中国史学史的范式中国史学史的范式主要包括传统史学范式和现代史学范式两个方面。

传统史学范式是指中国古代的历史研究方法和理论。

这一范式主要以史书编纂为主,注重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史料的整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宋代的《资治通鉴》,这部史书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成为后世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现代史学范式是指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研究方法和理论。

这一范式主要受到西方历史学的影响,注重历史的理论研究和方法论的探讨。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理论认为历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历史研究要以社会经济为基础进行分析。

除了传统史学范式和现代史学范式外,中国史学史还有其他的范式。

如历史比较范式,这一范式主要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进行比较,来探讨历史的共性和差异。

方案-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20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方案-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20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20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和思考'在漫长的中国史学史上,20世纪的中国史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是因为,中国传统史学出现了从不曾有过的深刻变化:封建主义史学衰败,并被资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所代替;在激烈的革命、社会变革,以及科学进步和学科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史学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历经艰难曲折,不断成长壮大,得到迅速的发展。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20世纪的中国史学不仅结束了一个时代,开辟了一个时代,而且还以其丰硕的成果作为珍贵的学术遗产,直接影响到新世纪中国史学的走向。

回顾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可清楚地看到史学理论的研究和建设,是中国史学发展不可替代的前提;而史学的发展,又不断提出新的理论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对历史进程或历史学自身一系列理论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总之,回顾和思考20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结论之一,就是没有史学理论的不断进步,就没有历史科学的发展。

20世纪的中国史学史,首先是一部史学理论发展的历史。

明确这一点,并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对新世纪中国史学的建设,无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处在剧变的前夜。

中国封建主义史学,同样孕育着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无论是社会的巨变,还是史学的变革,从本质上说,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都是时代的呼唤。

然而,这一切又都不是自发进行的,首先需要理论的支持和指导。

20世纪初中国新史学的出现,是这一时期以进化史观为核心的史学发展的直接成果。

正是进化论、进化史观的广泛传播,才为20世纪初中国新史学的问世开辟了现实道路。

20世纪初,进化论和进化历史观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封建史学的基础,成为先进知识分子在史学领域思想解放、破旧立新的锐利武器。

而它们的出现,首先是和包括史学在内的外国学术思潮在国内的广泛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20世纪初,严复的《群学肄言》、《天演进化论》系统阐释了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论原理,大力宣扬赫胥黎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

中国科学发展简史

中国科学发展简史

中国科学发展简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的科学主要以农业、医药和天文等方面为中心。

以下是中国科学发展简史的一些重要阶段:1. 古代科学萌芽: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有了农业科学的萌芽,如黄河流域的稻作农业和长江流域的稻麦轮作等。

此外,商代甲骨文中已经记载了许多疾病的名称和治疗方法,显示出医药学的初步发展。

2. 秦汉时期的科学发展:秦汉时期,随着统一国家的建立,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了农业科学的进步。

同时,《黄帝内经》等医学著作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的成熟。

在天文学方面,《史记·天官书》中有关于日食的详细记录,显示了天文学的进步。

3. 魏晋南北朝的科学停滞:由于长期战乱,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缓慢。

但是,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如祖冲之和葛洪等,他们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方面。

4. 隋唐时期的科学复兴:隋唐时期,随着国家的繁荣和统一,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隋朝的李春设计了赵州桥,这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

唐朝时期,张遂等天文学家对天文观测和历法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唐代医学著作《千金方》等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宋元时期的科学高峰:宋代以后,中国的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

数学方面,秦九韶和杨辉等人的成就超过了前人;天文学方面,郭守敬等人编制的《授时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医学方面,李时中的《千金翼方》等医学著作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火药的发明和应用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科学成果。

6. 明清时期的科学停滞:明清时期,尽管有李约瑟所谓的“科学的停滞”现象,但仍有一些重要的科学成就。

如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则是一部具有丰富科学内涵的文学巨著。

7. 近现代科学的引进与发展: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科学的传入和现代科学的崛起,中国的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

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

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科技、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科学史学史的发展过程、特点和意义,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中国科学史学史的起源与演变中国科学史学史起源于古代的科学技术研究,如《汉书·艺文志》中对天文、历法、算术等领域的记载。

自宋代起,随着印刷术的推广和文化的普及,科学技术研究得到了更多的和发展。

在明清时期,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也对中国科学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科学史学史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于中国科学史学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史、科技哲学、历史学等领域,而国际研究则更多地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的比较和交流。

同时,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交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也逐渐被引入到中国科学史学史的研究中来。

三、中国科学史学史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中国科学史学史的研究内容广泛而丰富,包括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技术等多个方面。

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既包括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如文献分析、考古发掘等,也包括现代的科学计量方法,如信息可视化、数据挖掘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使得中国科学史学史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精确。

四、结论与展望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不仅深入探究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且也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将进一步拓展其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研究力量分散、研究方法单一等,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和交流,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

总之,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是一门极具价值的学科,它记录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反映了科学思想的变化和演进。

通过对中国科学史学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为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史一级学科

中国史一级学科

中国史一级学科
中国史作为一级学科,研究中国历史的变迁与发展,对于了解中国的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史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从远古时期到现代时代的各个历史阶段。

在远古时期,中国经历了氏族制度和部落联盟等形式的社会组织,此后以夏、商、西周、东周等朝代为代表的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秦统一六国后,中国进入封建时代的全盛阶段,随后的西汉、东汉、三国、晋朝以及南北朝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黄金时代,繁荣发展的社会经济为后来的宋、元、明等朝代奠定了基础。

中国史中的重要事件还包括了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如抗击蒙古侵略的宋朝、明朝抗击倭寇与后金入侵的明代和清代。

同时,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变动和社会经济发展也是研究的重点。

如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晚清的西化运动以及辛亥革命等事件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史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考证、史地考察、史料整理和研究等。

研究者需要深入挖掘历史资料和文献,探索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

与此同时,辅助学科如考古学、地理学和人类学等也为中国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中国史作为一级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中国史,可以了解中国的发展轨迹、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中国史作为一级学科在深入研究中国历史的同时,也为我们认识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持续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发展脉络,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中国的科学研究

中国的科学研究

中国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优秀的科学家通过创新和探索为国家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当今世界,中国在科学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探讨中国科学研究的发展现状、挑战及未来展望。

一、中国科学研究的发展现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科学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国家加大了对科研机构的投入,鼓励创新并提供支持项目。

这种支持的结果是中国科学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中国的科研实力在国际上倍受认可,许多中国科学家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为世界科学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的科学研究还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例如,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进展,成功发射了多颗卫星并进行了多次载人航天任务。

另外,中国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技术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中国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科研人员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二、中国科学研究面临的挑战尽管中国的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在科学研究中的基础研究投入还相对较少。

虽然中国在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基础研究是科学发展的基石,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投资。

其次,科研人员的待遇和激励机制仍然需要改进。

目前,科研人员普遍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和竞争压力,导致创新的动力不足。

建立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改善科研人员的工作环境,对提高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科学研究的未来展望中国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充满希望。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了科学研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这为中国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未来,中国科学研究应该注重培养创新人才和改善基础研究条件。

加强培养创新人才的力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科研人才。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促进科学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深入。

此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中国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科技史研究方法

中国科技史研究方法

中国科技史研究方法
中国科技史研究方法是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历史的学科,其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历史研究法:通过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探讨中国古代科技的演变、发展和传承。

这种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探讨科技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 考古研究法:通过考古发掘,寻找古代科技文化遗存,了解古代科技的实际运用情况。

考古研究法可以补充历史研究法的不足,使研究更加全面和具体。

3.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古籍、文献和史料的研究,探究古代科技的理论和实践,以及科技与社会、文化相关的问题。

这种方法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科技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4. 实证研究法:通过实验和观察,验证古代科技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实证研究法可以进一步确认古代科技的实际运用效果,为科技史研究提供更加直接的证据。

综上所述,中国科技史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需要结合不同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才能更加全面深入地探讨中国古代科技的历史发展。

- 1 -。

中国建国时期的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

中国建国时期的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

中国建国时期的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中国建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发展的关键时期。

中国科学教育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下面将就中国建国时期的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进行探讨。

一、科学教育的发展中国建国初期,科学教育就被列为国家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

为了培养更多的科学人才,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在教育体制方面,一些原本私立的大学被国有化,成为全民所有制的高等学校。

这大大推动了科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其次,教育内容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科学教育中,重点加强了实践教学的环节,提倡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观察。

这种实践教学的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

另外,建国初期还成立了许多科学院所和研究机构,致力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这些科研机构为科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让科学教育走上了更高的层次。

二、科学研究的突破中国建国时期,科学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成立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重要的科研机构,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科学家们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例如,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在航天技术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成功实现了我国自己发射人造卫星的壮举。

另外,人类首次进入太空也是在中国科学家杨利伟的带领下实现的。

这些突破不仅仅代表了中国科学事业的进步,也展示了中国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实力和声誉。

三、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的互动中国建国时期,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的互动密不可分。

科学研究为科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内容和资源,促进了科学教育的更新和发展。

同时,科学教育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为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提供了坚实的人力保障。

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的互动还体现在研究成果的应用上。

中国建国时期,许多科学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例如,在农业领域,中国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和实践,发展了一系列新的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

我国科普发展历史研究

我国科普发展历史研究

我国科普发展历史研究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对西方科学的逐步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向大众普及科学、重塑国民素质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将赛先生大张旗鼓地请进了中国,很快中国社会上就掀起了一场传播、普及科学的浪潮,并使科学取得了“无上尊严的地位”,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至今有着深远的影响。

许多爱国志士深知赛先生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指出:“欲救中国于萎糜不振之中,惟有力倡科学化”,“现在中国多不知科学为何物,最要先输入科学思想。

”科学家顾毓琇先生也曾撰文提倡“以科学的方法整理中国固有的文化,以科学的知识充实中国现在的社会,以科学的精神光大中国未来的生命。

”科学的宣传和普及始终是近代中国社会及有识之士们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四运动的一面旗帜──《科学》杂志自1915年创刊至1950年共发行32卷,成为当时传播最广、影响最大、读者最多的一本综合性科技期刊。

1934年,在陈望道先生主编的《太白》杂志上首次出现了以小品文形式传播科学知识的科普文章,科学小品文以其短小、生动、活泼的文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同期的《科学大众》、《科学的中国》、《科学画报》、《通信自然科学》等均是向广大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的阵地。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先生在五四前夕写的杂文《热风•随感录三十八》中说道:“我希望也有一种七百零七的药,可以医治思想上的病,这药原来已发明,就是‘科学’一味。

”因而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先生也翻译撰写了大量的科普作品,以促进国人认识科学,达到“改造精神”的目的。

教育家陶行知在30年代初提倡科学下嫁运动,意即把科学下嫁给工农大众,并在《申报》总经理史量才的资助下创立了向儿童系统普及科学知识的机构──自然科学园。

在这一时期,董纯才、贾祖璋、温济泽、顾均正、竺可桢、高士其等均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中国各阶层的知识分子及其学术组织、社会团体都纷纷加入到了向人民大众普及科学的行列。

中国科技史研究方法

中国科技史研究方法

中国科技史研究方法
中国科技史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所采用的一系列研究方法和技术。

中国科技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科技发展历程的学科,它是研究中国文化和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研究中国科技史时,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科技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中国科技史研究方法需要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学是研究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的学科,它是研究中国科技史的基础。

在研究中国科技史时,需要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考古学研究、田野调查等,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科技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中国科技史研究方法需要采用科技史学的研究方法。

科技史学是研究科技发展历程和科技文化的学科,它是研究中国科技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研究中国科技史时,需要采用科技史学的研究方法,如科技史文献研究、科技史考古学研究、科技史田野调查等,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科技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中国科技史研究方法需要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中国科技史是一个跨学科的学科,它涉及到历史学、科技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多个学科。

在研究中国科技史时,需要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历史学与科技史学的交叉研究、社会学与科技史学的交叉研究、人类学与科技史学的交叉研究等,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科技的
发展历程和特点。

中国科技史研究方法是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所采用的一系列研究方法和技术。

在研究中国科技史时,需要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科技史学的研究方法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科技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中国历史研究报告

中国历史研究报告

中国历史研究报告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为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

本报告将围绕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和事件展开,探讨其中的关键问题和学术观点。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和解读,我们试图揭示历史的真相,以期对现代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夏朝的存在与性质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存在与性质一直备受争议。

有学者认为夏朝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王朝,但也有学者对夏朝的存在提出了质疑。

我们将通过对夏朝时期的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的研究,探讨夏朝的真实性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二、秦始皇统一六国与焚书坑儒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事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行为也备受争议。

我们将探讨秦始皇为何采取这种极端的行动,以及焚书坑儒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知识传承的影响。

三、唐朝的开放与繁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

我们将探讨唐朝的开放政策对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与影响,以及唐朝文化的繁荣和创新。

通过对唐朝历史文献和艺术作品的研究,我们将揭示唐朝的独特魅力和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四、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海禁政策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在对外贸易和海禁政策方面。

我们将探讨明清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活动,包括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以及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将研究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五、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革命运动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革命运动,这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将重点研究晚清时期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探讨这些运动的原因、目标和影响。

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的分析,我们将揭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动力和意义。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改革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我们将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过程,包括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

同时,我们也将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社会变革,分析这些改革对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中国学术的发展

中国学术的发展

中国学术的发展
中国学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数千年的演进和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学术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深度也不断增加。

以下是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和特征:
1.古代学术研究:在古代,中国出现了很多伟大的学者和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庄子等。

他们奠定了中国学术研究的基础,涉及哲学、道德、政治、法律等领域。

古代的学术研究主要基于经典的阅读和解释,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2.近代学术研究: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学术研究逐渐向科学化和现代化转型。

西方学术体系的引入,使得中国学者开始关注并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等学科。

同时,中国学者也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学术发展道路,出现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成果。

3.现代学术研究:在现代,中国学术研究已经进入了更为复杂和多元的阶段。

学者们的研究领域广泛,研究方法也更加多样。

除了传统的文科领域,现代学术研究还涉及理工科、商学、医学等更多领域。

同时,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也逐渐成为现代学术研究的重要手段。

4.国际化趋势: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学术研究的国际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中国学者与国际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研究水平和影响力也在逐步提高。

总的来说,中国学术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和多个阶段,不断拓
展和深化研究领域。

未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学术研究将会更加多元化、开放和国际化。

科学技术史学学习总结了解科技发展与科学思维的历史进程

科学技术史学学习总结了解科技发展与科学思维的历史进程

科学技术史学学习总结了解科技发展与科学思维的历史进程科学技术史学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和科学思维的学科。

通过对过去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探索和思考,我们可以了解科技发展与科学思维的历史进程,从而更好地认识当前的科学技术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史学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还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

在研究过去的科学技术时,我们需要通过收集历史资料和文献,对不同的科学家和发明家进行深入的了解,探究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方法。

这样的研究需要我们具备整理、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

从科学技术史学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脉络和规律。

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借鉴,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例如,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对于现代工程技术的创新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对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加我们对科学技术的整体认识。

在学习科学技术史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了解科学思维的演变过程。

科学思维是指科学家解决问题时运用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科学思维注重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追求事实的真理和客观性。

通过研究历史上的科学家和科学发现,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思维的不断演进和改进。

从古代的希腊科学思想到现代的科学方法论,科学思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发展。

了解科技发展与科学思维的历史进程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历史上科学技术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科技发展的规律和问题。

这些经验可以启发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推进科技创新,解决当前面临的挑战。

同时,了解科学思维的演变过程也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总之,科学技术史学的学习是了解科技发展与科学思维的历史进程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科学技术历史的探索和思考,我们可以增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提高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的概况与发展策略詹志华(厦门大学哲学系361005)内容摘要:近年来,中国的科学史学史研究虽有进展,但科学史学史的研究环境、研究主体、研究手段、研究对象等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限制了它的发展,发展处境困难。

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要想摆脱困境,赢得较大的发展,需要国家和社会、科学史研究共同体以及科学史学史研究群体的共同关注和推动。

关键词:科学史学史;近况;制约因素;策略科学史学史以科学史学为自身的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探寻科学史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规律,揭示它的未来发展方向。

它隶属于科学史学这门学科,是其研究的一个分支。

而从另一角度看,科学史学史也属于史学史研究的一个分支。

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史学史研究起步较晚,是从20世纪20年代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才有长足的发展。

而作为其研究的一个分支,中国的科学史学史的工作开展的时间则更为滞后。

那么它的发展状况又是如何呢?这是应该值得人们关注却被极少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我国科学史学史研究的近况(一)科学史学史研究的发展机遇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突显,也由于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的呼吁和推动,如竺可桢、钱临照、严敦杰、李俨、朱文鑫、钱宝琮、刘仙洲等老一辈科学史家对科学史事业所作的巨大的贡献,学术界对科学史的研究可谓一派欣荣,主要表现为一大批的著作和刊物的出版、日益增多的研究机构和研究团体、不断完善的研究体制和多维度的研究层次等等。

科学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日渐成熟,“它不仅在史学界和科学界占据一席之地,而且随着科学本身的迅速增长,它在整个历史学领域中,日益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显示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体现出更加独特的研究价值。

”[1]这样就为以研究科学史学为己任的科学史学史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的科学史学史工作期待着一次历史性飞跃。

而且的确有一批专家和学者为了这次“飞跃”做了不懈的努力,如王续琨教授、袁江洋研究员在各自的著作和文章中都强调过开展科学史学史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王曾在其“科学史学科结构和分支学科举例”中把“科学史学史”划入“基础学科史”以彰显其重要性。

[2]袁曾主张“从实际情况来看,科学史学研究大多落在科学史学史与狭义科学史学这两个纬度上”。

[3]更难能可贵的是,有的人不仅意识到开展科学史学史工作的重要意义,而且已经在身体力行做着实质性的工作。

如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郭金彬、王渝生两位教授合编的《科学史导论》一书中就明确的把“科学史学史概述”作为此书的第二编。

本编到目前为止,对有志于进行科学史学史研究的人们来说仍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4]又如在席泽宗院士的《科学史八讲》[5]、《科学史十论》所涉及到许多篇目如“科学史和历史科学”、“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和“科学史研究在当代中国”等的有关论述,其实都涉及到科学史学史研究的实质性工作。

其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对开展科学史学史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的意义。

再如,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张柏春研究员所写的论文——《对中国学者研究科技史的初步思考》对建国以后我国学者研究科技史的缘由、得失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并对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这是近年来的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学史学史研究作品。

[6]另外,有的学者在对现实的科学史学研究进程的审视中强调对理论,特别是元理论的探讨,如山西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的郭贵春、刑润川教授等。

有的学者则在强调理论重要性的同时,还探讨多种层面的科学史学研究的整合问题,如袁江洋研究员在其著作《科学史的向度》中的有关论述。

还有的学者尝试用不同方法进行科学史学研究做了有益的探索,如苏玉娟、魏屹东在《中国科技史杂志》上发表的文章《1979—2000年中国科学史研究及趋向计量研究》,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对一段时期的科学史论文、著作、学会会议作了不同角度的分析,从而揭示科学史学研究的状况及趋向,其结论让人较为信服。

[7]这些探讨为新时期科学史学史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开辟了新的领域。

然而,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的发展前景是不容乐观的。

(二)科学史学史研究的发展困境1、无学科建制。

科学史虽然是理学的一级学科,但其学位设置尚不能体现科学史的史学性质,至今尚未细分二级、三级学科。

科学史学史的研究工作从属于科学史学研究,但并无自身的学科地位。

更令人尴尬的是,至今有教授涉及科学史学史内容的课程的高校或研究机构仅有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科学史研究所等为数甚少的几家。

2、研究人员少。

从事科学史学史研究人员相对于庞大的史学研究队伍,可谓是沧海一粟,甚至对于目前科学史和科学史学的研究队伍来说,这些人也算是绝对的少数,而且现有的研究人员大都还是“兼职”的。

3、研究范围窄。

就研究的纵横向而言,侧重于纵向的研究,关注科学史学自身的发展历史,而对这种“发展历史”与其它领域如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以及其它历史学的横向联系的研究则显不足;就自身的宏微观研究的比例而言,侧重于微观研究,如对自然科学学科史学、机构建制沿革史的研究和回顾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对整个科学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的综合性研究关注甚少;就研究的时空维度而言,偏重于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而对国外的、少数民族的和近现代的科技史研究关注不够。

4、研究水平低。

由于上述几个条件的限制,我国的科学史学史研究水平较低,研究成果相当的薄弱,综合性的研究著作寥若晨星,几近空白,如至今我国尚无一本全面系统的“科学史学史”的著作的面世。

更令人担忧的是,研究水平低又在一定的程度上恶化了科学史学史研究本已困难的生存境遇,形成了恶性循环。

可以说,我国的科学史学史的研究工作的进展可谓是举步维艰,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二、我国科学史学史研究的制约因素为什么我国的科学史学史的工作会陷入这样的尴尬境地呢?这又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毋庸置疑,这种困境的形成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从研究的社会条件看,有以下两个不利因素制约其发展1、开展时间比较晚。

国外真正具有现代专业形态的科学史学研究,到20世纪初方才出现。

而中国的科学史学研究的真正开创始于20世纪前半叶,而且基本上还只是学者个人的业余活动。

依此说来,归纳总结这些科学史学研究活动的科学史学史研究工作的开展时间则显得更迟,研究开展时间的滞后性必定会影响其发展的进度。

2、社会评价低。

无论中外,研究科学史的专家在科学界常被戏谑为“最无用”的科学家。

“因为他们的成果既不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不会诞生方便生活的器物。

”[8]中国是一个注重“实用”的国度,当我们谈论起古代的科技成就时,大多数人也就只记得“四大发明”,而不在乎有过什么科学理论。

无怪乎,当我国首次举行国际科学史大会(2005,第22届)之际,纵然有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的千余位科学史学家云集京城,也未能引起媒体太多的激情。

媒体不关心科学史和科学史学的发展也就算了。

但令人担忧的是一些领导,甚至一些大学的领导、学科带头人对科学史事业的发展也是置若罔闻、漠不关心。

虽然全国各地也有科学史的研究机构,但那也是寥寥无几;虽然科学史学科争取到一级学科的名分,但全国真正设立科学史系的也只有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科技史与科技管理系)三家。

在这种境况下,科学史研究在社会,在高校里尚有寄人篱下之嫌,更不必说研究更“无用”东西的科学史学史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了。

(二)从研究的主体来看,存在以下两个不利因素影响其发展1、主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

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他们必须面临着一种抉择——为学术甘于寂寞、不计得失;或是为生存知难而退、改弦易张。

在现实喧嚣的尘世中,能选择前者以学术事业为重的人已经不多了,更多的人会选择后者,本来为了生存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对科学史学史事业的发展却构成了极大的伤害,没有更多人投入热情去研究,仅靠些许清贫之士在此领域辛勤耕耘,尽管也有成果出现,但毕竟为数甚少。

2、主体自身素养和能力的限制。

科学史学史是对科学史研究这样一种认识活动及其认识成果进行历史学的审视,所以它可以被看作是介于科学史与历史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它对其研究者的素养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科学史虽然是一门历史科学,但是它的研究目光却是一直对着自然科学的。

它要求其研究者必须兼有较好的历史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素质。

为此,席泽宗院士在其《科学史十论》中早有强调:“科学史是一门历史科学,但是是一门具有特殊对象的历史科学。

它的研究者除了要接受历史学的训练外,还必须有自然科学素养。

”[9]而就其历史学方面提出的要求而言,除了要掌握历史学的一般的理论与方法外,要特别重视史学史的研究方法的运用。

此外,研究科学史学史不应仅局限于中国的范围,还应该深入了解外国的研究概况。

古语有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博采众长,才能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然而,要深入了解国外的研究概况,除了要认真研究国内的译著外,还得研究国外相关的著作和刊物。

要研究这些著作和刊物,首先要看得懂它们。

更不用说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给外国的同行看了。

这就要求研究者要有一定外文功底。

而且,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研究中国科学史学史问题,不仅要研究汉族的,而且也要研究其它兄弟民族的。

如果不懂其它兄弟民族的语言,研究则是寸步难行。

其实,即使就是要研究汉族古代的科技史,也得要有古文字的功底。

可见,要成为一名较为成功的科学史学史研究人员,不仅要有较好的历史学训练、较强的自然科学素养,还要有一定的语言功底。

居一项者易,兼前两项者难,齐三项者已属难上之难。

而在现实的社会中,齐三项且能持之以恒者,实属凤毛麟角。

(三)就研究的手段而言,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

这里主要指进行科学史学史研究时所应遵循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科学史学史是个特殊的研究领域,虽然它归根结底是属于历史学,但是它的研究的脉搏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跳动而跳动。

进行科学史学史研究时,历史学的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特别是有涉及史学史研究的原则和方法,势必是要遵循的。

但它毕竟是个较为特殊的研究领域,跟自然科学有着这样那样的亲缘关系,所以在研究时,还应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而对于这一点,学术界还未达成共识,欠缺必要的探讨。

(四)就研究的客体,即研究对象而言,也存在制约其发展的不利因素。

这方面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在科学史学史的概念上学术界还存有分歧意见,不利于研究的开展;第二是就科学史学史研究的范围学术界没有明确的界说。

范围界定的太大或太小均不能体现科学史学史的研究特色;第三是在目前公认的范围内,对不同的对象的研究呈不平衡性,如对中国古代的科学史研究占有绝对的优势,对外国和近现代的科学史研究还有待加强。

另外,因为从事科学史学史的研究人员,多是兼职的,他们进行研究时难免带有自身的观念和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