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云向大地或雷云之间剧烈放电的现象称为闪击

合集下载

雷电学原理知识

雷电学原理知识

雷电学原理知识(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雷电学原理知识1雷电:是雷雨云之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雷雨云是产生雷电的先决条件2雷雨云的三个阶段: 形成阶段成熟阶段消散阶段3雷雨云起电的原理: 1 水滴破裂效应2 吸电荷效应3 水滴冰冻效应 4 温差起电效应4 大多数雷电放电发生在雷云之间(或雷云内部),当两块雷云的异性电荷集中区之间的电场强度超过这里的空气绝缘强度时,雷云之间就会发生放电.雷云对地放电过程,可分三阶段,即先导放电阶段,回击阶段和余晖阶段.1 先导放电阶段带电雷云在地面上空形成后,由于静电感应的作用,雷云电荷在地面上感应出反极性的电荷.雷云下部的电荷大多数是负极性的,因此在地面上感应出的电荷多为正极性的电荷.2回击阶段下行先导通道发展到临近地面时,由于其头部与地面物体之间的距离很短,场强可达到非常高的数值,使得这里的空气急剧游离,从而把先导通道中的负电荷与地面或地面物体上的正电荷接通,正负电荷分别向上和向下运动,去中和各自异性电荷,于是就开始了回击阶段.回击也称为主放电.4云间放电:由于电荷的不断积累,不同极性的云块之间的电场强度不断增大,当某处的电场强度超过空气可能承受的击穿强度时,就会形成云间放电5闪:不同极性的电荷通过一定的电离通道,互相中和,产生强烈的光和热的现象.既:放电通道中所产生的强光.雷: 在放电通道中所发生的热,迫使附近的空气突然膨胀,发出的巨大轰鸣声.6 雷电放电的重复性:一次雷电平均包括三、四次放电,第一次在雷云的最底层放电,重复的放电都是沿着第一次放电的通路发展的,随后的放电都是从较高的云层或相邻区发生.7 雷电放电的强度: 200—300KA 最高430KA8雷电产生的效应: 热效应电效应机械效应9闪电的种类: 1 片状雷电,云间放电多为片状雷. 2 线状雷电,雷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多以线状的形式,通常雷云下部带负电,上部带正电.由于雷云的负电效应,使附近的地面感应出大量正电荷,所以地面带正电荷. 带状雷电线状雷的一种,是在闪电的过程中恰巧有水平大风吹过闪电通道,将几次线状闪电的放电通道吹分开来,肉眼看闪电通道变宽.3 球状雷电彩色的火焰状球体,表现为100-300mm直径,橙色或红色球体,最大直径也可能1m 存在时间为百分之几秒到几分钟,通常为3-5秒,辐射功率小于200W,有臭氧,NO2,或硫磺气味.4 联珠状雷电很少见的一种闪电,有人人为他是由一群球雷组成10雷电的空间分类: 云内闪电, 云际闪电, 云地闪电(落地雷,直击、雷)11地闪:雷云与大地的放电即:云地放电.多以线状形式出现,雷云与大地的放电中,90%为负极性雷击;放电过程为,向下移动的负极性先导激发,向地面输送负电荷;10%为正极性雷击; 放电过程为,下行先导激发,先导携正电荷,向地面输送正电荷12 先导放电: 放电开始时,其微弱的发光通道以100-1000km/s的平均速度,以脉冲的形式向地面延伸,形成阶梯先导,每段长度为25m;时间为50us;表现为树枝分叉状.分枝状的先导放电通道往往只有一条放电分枝能到达地面.13 枝状闪电的产生: 流柱沿着一条电阻最小的通道前进,遇到阻力时便随时改变前进的路线,于是空间出现不同枝状的闪电14滚球半径:从梯级先导通道前端向四周探索的10-100m长臂,这个长臂的臂长叫击距或闪击距离,标准叫滚球半径. 或者说:击距,定义为先导头与被击中物在最后一个间隙产生击穿电场瞬间的距离,或者说是,当被击物产生上行连接先导时,下行先导与被击物间的距离。

雷 电 分 类

雷 电 分 类

雷电分类雷电分地闪和云内闪电,雷云与大地之间发生的雷电称为地闪,雷云与雷云或雷云内部发生的雷电称为云内闪电。

云内放电发生在云中极性相反的电荷之间,这类放电可以是纯粹的云内闪电,也可以向地发展成地闪,这取决于云体离地高度和云地间的瞬时电场变化。

地闪的极性以雷电放电时流入大地的电荷的极性来定义,雷电按照极性分成正极性雷和负极性雷两种。

从雷电发展的方向来定义,地闪分下行雷和上行雷两种,从雷云向大地发展的雷称为下行雷,从地面高层建筑物向雷云发展的雷称为上行雷。

下行雷一般为负极性的,上行雷一般是正极性的。

再结合雷电有无主放电阶段,可以将雷分成八种类型,无主放电的标记为a类,有主放电的标记为b类,如图1所示。

1a型:放电始于从云中负电荷发展的向下先导。

这是在没有极高突出物的开阔地区的主要情况。

先导带负电,电流也为负。

若先导不落地(空中放电),就无主放电,并形成云内放电。

1b型:当向下负先导落地时,产生向上运动极快的主放电,主放电使先导和云中的部分电荷泄放到地。

2a 型:放电始于高耸的接地体,然后出现向云中负电荷发展的向上先导。

先导带正电,为正先导。

向地流动的、以及流经接地体的电流为负,因为电流持续时间较长,称为连续电流。

所以这种雷可定名为:向上正先导-连续负电流。

2b型:开始阶段和2a型相同,其后是主放电。

每一次闪击都与1b相同,即包括先导和向下主放电。

定名为:向上正先导-多闪击负闪电。

3a:相当于1a型,只是云中电荷为正。

先导电荷和先导电流均为正。

由于先导不落地,于是在地下形成一位移电流。

3b型:当向下正先导落地时,引起向上正主放电,并泄放先导和云中部分电荷。

这类闪电在山区极罕见。

4a型:云中电荷为正,向上先导始于高耸的接地体,先导带负电。

流入地的电荷为正,即连续电流为正。

定名为:向上负先导-连续正电流闪电。

4b型:这类闪电的发生和4a型相同,但在向上先导后4~25毫秒,紧跟着一个极其强烈的向下正主放电。

雷云向大地或雷云之间剧烈放电的现象称为闪击

雷云向大地或雷云之间剧烈放电的现象称为闪击

雷云向大地或雷云之间剧烈放电的现象称为闪击(这里以讨论前者为主),带负电荷的雷云向大地放电为负闪击,带正电荷的雷云向大地放电为正闪击,雷云对大地放电多为负闪击,其电流峰值以20~50KA居多。

正闪击比负闪击猛烈,其电流幅值往往在100KA以上,我国黑龙江省近年曾发生过300KA正电荷闪击记录雷电之所以破坏性很强,主要是因为它把雷云蕴藏的能量在短短的几十μs放出来,从瞬间功率来讲,它是巨大的。

但据有关资料计算,每次闪击发出的能量只相当燃烧几千克石油所放出的能量而已。

雷击的选择雷击区与地质结构有关。

苏联H﹒C﹒斯捷柯里尼科夫(CTehojhkob)曾用模拟试验的研究方法证明,如果地面土壤电阻率的分布不均匀,则在电阻率特别小的地区,雷击的几率较大。

这就是在同一区域内雷击分布还是不均匀的原因。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雷击选择性”试验结果证明,雷击位置经常在土壤电阻率较小的土壤上,而电阻率较大的多岩石土壤被击中的机会很小。

这是因为在雷电先驱放电阶段中,地中的电导电流主要是沿着电阻率较小的路径流通,使地面电阻率较小的区域被感应而积累了大量与雷云相反的异性电荷,雷电自然就朝这些地区发展。

土壤电阻率较大的山区和平原,雷电选择性都比较明显;雷击经常发生在有金属矿床的地区、河岸、地下水出口处、山坡与稻田接壤的地上和具有不同电阻率土壤的交界地段。

在湖沼、低洼地区和地下水位高的地方也容易遭受雷击。

此外地面上的设施情况,也是影响雷击选择性的重要因素。

当放电通道发展到离地面不远的空中时,电场受地面物体影响而发生畸变。

如果地面上有一座较高的尖顶建筑物,例如一座很高的铁塔,由于这些建筑物的尖顶具有较大的电场强度,雷电先驱自然会被吸引向这些建筑物,这就是高耸突出的建筑物容易遭受雷击的缘故。

在旷野,即使建筑物并不高,但是由于它是比较孤立、突出,因此也比较容易遭受雷击。

调查结果表明,在田野里供休息的凉亭、草棚、水车棚等遭受雷击的事故是很多的。

雷电的种类-直击雷,感应雷,球形雷

雷电的种类-直击雷,感应雷,球形雷

感应雷
简介
感应雷[1]也称为雷电感应或感应过电压。它分为静电感应雷和电磁感应雷。
分类
(1)静电感应雷:是由于带电积云接近地面,在架空线路导线或其他导电凸出物顶部感应出大量电荷引起的。它将产生很高的电位。 (2)电磁感应雷:是由于雷电放电时,巨大的冲击雷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迅速变化的强磁场引起的。这种迅速变化的磁场能在邻近的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雷电感应引起的电磁能量若不及时泄入地下,可能产生放电火花,引起火灾、爆炸或造成触电事故。
编辑本段描述
一种情况
感应雷是指当雷云来临时地面上的一切物体,尤其是导体,由于静电感应,都聚集
起大量的雷电极性相反的束缚电荷,在雷云对地或对另一雷云闪击放电后,云中的电荷就变成了自由电荷,从而产生出很高的静电电压(感应电压)其过电压幅值可达到几万到几十万伏,这种过电压往往会造成建筑物内的导线,接地不良的金属物导体和大型的金属设备放电而引起电火花,从而引起火灾、爆炸、危及人身安全或对供电系统造成的危害。
球状闪电俗称滚地雷,就是一个呈圆球形的闪电球。这是一个真实的物理现象,绝非科幻小说或卡通片集的能量炮。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了一次球状闪电的实况,描述了暴雷运行的过程。球形闪电自天空进入“堂之西室”后,又从窗间檐下而出,雷鸣电闪过后,房屋安然无恙,只是墙壁窗纸被熏黑了。
指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主要危害建筑物、建筑物内电子设备和人。 直击雷的电压峰值通常可达几万伏甚至几百万伏,电流峰值可达几十KA乃至几百KA,其之所以破坏性很强,主要原因是雷云所蕴藏的能量在极短的时间(其持续时间通常只有几us到几百us)就释放出来,从瞬间功率来讲,是巨大的。 防避直击雷通常都是采用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线、避雷网或金属物件作为接闪器,将雷电流接收下来,并通过作引下线的金属导体导引标之间的强烈放电称为直击雷。[1]直击雷的放电过程如图。 雷电直接击在受害物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从而对设施或设备造成破坏和人畜造成伤害。 直击雷的放电过程

防雷知识系列-雷击闪电的特性

防雷知识系列-雷击闪电的特性

防雷知识系列(二)-雷击闪电的特性雷击闪电的特性(1)雷电流的特性雷电破坏作用与峰值电流及其波形有最密切的关系。

雷击的发生、雷电流大小与许多因数有关,其中主要的有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季节和气象。

其中气象情况有很大的随机性,因此研究雷电流大多数采取大量观测记录,用统计的方法寻找出它的概率分布的方法。

根据资料表明,各次雷击闪电电流大小和波形差别很大。

尤其是不同种类放电差别更大。

为此有必要作如下说明。

由典型的雷雨云电荷分布可知,雷雨云下部带负电,而上部带正电。

根据云层带电极性来定义雷电流的极性时,云层带正电荷对地放电称为正闪电,而云层带负电荷对地放电称为负闪电。

正闪电时正电荷由云到地,为正值,负闪电时负电荷由云到地,故为负值。

云层对地是否发生闪电,取决于云体的电荷量及对地高度或者说云地间的电场强度。

云地间放电形成的先导是从云层内的电荷中心伸向地面。

这叫做向下先导。

其最大电场强度出现在云体的下边缘或地上高耸的物体顶端。

雷电先导也可能是从接地体向云层推进的向上先导。

因此,可以把闪分成四类,只沿着先导方向发生电荷中和的闪电叫无回击闪电。

当发生先导放电之后还出现逆先导方向放电的现象,称为有回击闪电。

上面讲到一次雷击大多数分成3~4次放电,一般是第一次放电的电流最大,正闪电的电流比负闪电的电流大。

这可以从图1.2典型的雷雨云中的电荷分布得到理解。

电流上升率数据对避雷保护问题极其重要,最大电流上升率出现在紧靠峰值电流之前。

习惯上用电流波形起始时刻至幅值下降为半幅值的时间间隔来表征雷电流脉冲部分的波长。

雷电流的大小与许多因素有关,各地区有很大区别,一般平原地区比山地雷电流大,正闪电比负闪电大,第一闪击比随后闪击大。

(2)闪电的电荷量闪电电荷是指一次闪电中正电荷与负电荷中和的数量。

这个数量直接反映一次闪电放出的能量,也就是一次闪电的破坏力。

闪电电荷的多少是由雷云带电情况决定的,所以它又与地理条件和气象情况有关,也存在很大的随机性。

雷电基本知识

雷电基本知识

(d )雷云间放电图5- 1雷云放电现象(二)雷电的分类1 .雷电按照放电形式不同分为:线形雷、片形雷和球形雷(1)线形雷。

线形雷是一种 蜿蜒曲折,枝叉纵横的巨型电气火花,长2-3公里,也有的长达10公里,线形雷是闪电中最强烈的一种,对电力、电讯系统及人畜和建筑物等威胁最大。

线形雷大多是雷云与大地间的放电,这种闪电可以同时击在大多数情况下(约50〜70%以上),雷 而是多重的,也就是说由若干个先后在同一通道上发展1〜27 次,单次放电的延续时间一般为 但也有的是雷云之间的放电。

电基本知识人们在研究磨擦起电现象时发现, 当带正电的物体和带负电的物体靠近时, 常有火花产生,同时发出劈啪的声响,这种现象叫做放电。

雷电是大自然中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之间的大规模放电现 象,这种迅猛的放电过程产生强烈的闪光并伴随巨大的声音。

从电学的角度来讲,雷云放电就会产生雷电流,雷电流除具有电流的一般的特性外,还有发生时间短(微秒 级)幅值高(几百KA )的特点,所以雷电流的瞬间功率是巨大的。

正因为雷电流的特殊性,使得雷电有其 特殊的破坏力, 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

线短路、引起森林大火,还会造成人员的直接伤亡。

自来,人 们致力于雷电及其防护的研究实践已有刪年的历史,绩,积累 了丰富的经验。

了解雷电基本知识,有利于搞好仓库防雷安全 工作。

-、雷电的形成与分类 (一)雷雨云和雷电的形成人们通常把发生闪电的云称为雷雨云(或称积雨云),雷雨云是热气流在强烈垂直对流过程中形成 的。

由于地面吸收太阳的辐射热量远大于空气层,近地面的大气的温度由于热传导 和热辐射作用,温度也跟着升高,气体温度升高必然膨胀,密度减小,压强也随着降低,根据力学原理,气 体就要上升,上方的空气层密度相对说来就较大,就要下沉。

热气流在上升 过程中膨胀降压,同时与高空低温空气进行热交换,于是上升气团中的水汽凝结而出现雾滴, 就形成了云。

在强对流过程中,云中的雾滴进一步降温,变成过冷水滴、冰晶或雪花,并随高度逐渐增多。

雷击闪电的特性

雷击闪电的特性

雷击闪电的特性作者:TIMES 转贴自:防雷技术论坛雷击闪电的特性(1)雷电流的特性雷电破坏作用与峰值电流及其波形有最密切的关系。

雷击的发生、雷电流大小与许多因数有关,其中主要的有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季节和气象。

其中气象情况有很大的随机性,因此研究雷电流大多数采取大量观测记录,用统计的方法寻找出它的概率分布的方法。

根据资料表明,各次雷击闪电电流大小和波形差别很大。

尤其是不同种类放电差别更大。

为此有必要作如下说明。

由典型的雷雨云电荷分布可知,雷雨云下部带负电,而上部带正电。

根据云层带电极性来定义雷电流的极性时,云层带正电荷对地放电称为正闪电,而云层带负电荷对地放电称为负闪电。

正闪电时正电荷由云到地,为正值,负闪电时负电荷由云到地,故为负值。

云层对地是否发生闪电,取决于云体的电荷量及对地高度或者说云地间的电场强度。

云地间放电形成的先导是从云层内的电荷中心伸向地面。

这叫做向下先导。

其最大电场强度出现在云体的下边缘或地上高耸的物体顶端。

雷电先导也可能是从接地体向云层推进的向上先导。

因此,可以把闪分成四类,只沿着先导方向发生电荷中和的闪电叫无回击闪电。

当发生先导放电之后还出现逆先导方向放电的现象,称为有回击闪电。

上面讲到一次雷击大多数分成3~4次放电,一般是第一次放电的电流最大,正闪电的电流比负闪电的电流大。

这可以从图1.2典型的雷雨云中的电荷分布得到理解。

电流上升率数据对避雷保护问题极其重要,最大电流上升率出现在紧靠峰值电流之前。

习惯上用电流波形起始时刻至幅值下降为半幅值的时间间隔来表征雷电流脉冲部分的波长。

雷电流的大小与许多因素有关,各地区有很大区别,一般平原地区比山地雷电流大,正闪电比负闪电大,第一闪击比随后闪击大。

(2)闪电的电荷量闪电电荷是指一次闪电中正电荷与负电荷中和的数量。

这个数量直接反映一次闪电放出的能量,也就是一次闪电的破坏力。

闪电电荷的多少是由雷云带电情况决定的,所以它又与地理条件和气象情况有关,也存在很大的随机性。

第一卷雷电知识题目及答案剖析

第一卷雷电知识题目及答案剖析

第一卷雷电知识一、单项选择题1、地闪是指。

()A、云与大地相接触的放电现象B、不与大地相接触的放电现象C、云内电荷间的放电现象D、云际间电荷的放电现象2、雷暴单体的生命史一般是()A、3小时之内B、5~6小时C、8~10小时D、约12小时3、在多闪击闪电中,第一闪击的峰值几乎总是()随后闪击的数值。

A、略低于B、略高于C、等于D、等于或略低于4、雷雨云向大地或雷雨云之间剧烈放电的现象称为闪击,雷雨云对大地放电多为()。

A、正闪击B、负闪击C、第一闪击D、随后闪击5、雷电流的大小与许多因素有关,各地区有很大差别,一般山地比平原地区雷电流()。

A、一样大B、大C、小D、不确定6、地球是一个表面带负电荷的球体,并且它所带的负电荷长期稳定在()库仑。

A、9×105B、8×105C、6×105D、5×1057、通常把发生闪电的云称为雷雨云, 一般气象学上讲的雷雨云是指()。

A、层积云B、积云C、积雨云D、雨层云8、通常情况下,晴天自由大气电场随高度()A、增加B、减小C、少变D、迅速增长9、雷暴日表征不同地区雷电活动的频繁程度,年平均雷暴日数介于15到40日的地区属( )。

A、强雷区B、多雷区C、中雷区D、少雷区10、影响土壤电阻率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电解质B、密度C、温度D、湿度11、雷电的能量大多分布在低频部分,其中()以上雷电能量分布在频率为十多kHz以下。

A、90%B、 70% C 、50% D、30%12、一块成熟的雷雨云中含有()A、水滴、冰晶B、水滴、过冷水滴、雪晶C、水滴、过冷水滴、冰晶D、水滴、过冷水滴、雪晶、冰晶13、第一闪击后的各闪击称为随后闪击,随后闪击的前沿时间为()微妙,电流衰减是有规律的,近乎于指数规律。

A、500~1000B、50~100C、5~10D、0.5~114、大气的电离率取决于电离源的强度和大气的()A、密度B、温度C、稳定度D、含水量15、关于导体,()描述的是不正确的。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0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内容为:?1.增加了术语一章;?2.变更防接触电压和防跨步电压的措施;3.补充外部防雷装置采用不同金属物的要求;4.修改防侧击的规定;5.详细规定电气系统和电子系统选用电涌保护器的要求;?6.简化了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计算公式,并相应调整了预计雷击次数判定建筑物的防雷分类的数值。

7.部分条款作了更具体的要求。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1 总则地采取,防止或减少雷击建(构)筑物所发生的,以及,做到,制定本规范。

?等的基础上,详细研究并确定。

?2 术?语2.0.1 ?对地闪击? lightning flash to earth雷云与大地(含地上的突出物)之间的一次或多次放电。

?2.0.2?雷击??? lightning stroke对地闪击中的一次放电。

??? point of strike闪击击在大地或其上突出物上的那一点。

一次闪击可能有多个雷击点。

?2.0.4 ?雷电流?? lightning current?流经雷击点的电流。

???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LPS)用于减少闪击击于建(构)筑物上或建(构)筑物附近造成的物质性损害和人身伤亡,由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组成。

?2.0.6?外部防雷装置??? extern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

2.0.7?内部防雷装置 intern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由防雷等电位连接和与外部防雷装置的间隔距离组成。

????? air-termination system由拦截闪击的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线、接闪网以及金属屋面、金属构件等组成。

2.0.9?引下线??? down-conductor system用于将雷电流从接闪器传导至接地装置的导体。

??接地装置???? earth-termination system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合,用于传导雷电流并将其流散入大地。

2雷电形成与分类

2雷电形成与分类
非感应起电机制——温差起电
对流起电机制(热带地区暖云) 这模式假定在雷雨云的发展过程中,上升气流初期把云底以下低层大气净正离子电荷带到云内直至云的上部,这些正电荷在云上部聚集形成正电荷中心,在这正的中心电场作用下,形成向上的传导电流,云顶以上电离层的负离子向下移动到云顶,由于云体周围是以下沉气流为主,这些负离子随下沉气流沿云体侧面下降到云体下部,在云的下部形成负电荷中心,使地面产生尖端放电,形成大量正离子,这些正离子又随上升气流到达云体上部,进一步加强了云上部的正电荷中心,同时又吸引云上方的电离层的负离子,复又随云四周的下沉气流到达云下部。
地闪和闪电分枝
图1是相机摄取的既有云空闪电, 还有地闪的照片,表现为两支明亮的流光,一支到达地面,另一支则于空中近乎水平方向伸展很长的距离后消失,并有许多分枝,分枝主要发生在三个地方。 图2为山脉上环状的向上负 电闪,闪电流光从一塔顶伸出, 打了个圈,然后水平方向伸很长 距离。 图3是1963年Surtsey叙尔特塞 火山喷发时发生的云空闪电现象, 表现一条条很亮的流光
大雨滴破碎起电机制
大雨滴破碎起电机制,可以很好的解释有些云底荷少量正电荷的原因。
大雨滴破碎起电机制
如果两片初始温度不同的冰晶被带到一起,而后又被分开,则温度较高的冰晶获得负电荷,而较冷的冰晶获得相等数量的正电荷。
非感应起电机制——温差起电
其起电原因为: (1)冰中有一小部分的分子处于电离状态,形成较轻的H+和较重的羟基OH-离子,并且其浓度随温度升高而很快增加,温度高(热)的地方离子浓度大, 温度低(冷)的地方离子浓度低; (2)H+离子的扩散系数和迁移率比OH-离子要大10倍以上。因此当冰中有温度梯度时,将出现离子浓度梯度。由于热端起初具有较高的正、负离子,而后沿此浓度梯度,H+离子扩散得快,导致正负离子分离,使冷端获得净正电荷电量,而热的一端为净的负电荷, 冰中体电荷生成的电场将阻止电荷分离的继续,最后达到平衡状态,冰内建立了稳定的电位差。

雷电基本知识

雷电基本知识

雷电基本知识人们在研究磨擦起电现象时发现,当带正电的物体和带负电的物体靠近时,常有火花产生,同时发出劈啪的声响,这种现象叫做放电。

雷电是大自然中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之间的大规模放电现象,这种迅猛的放电过程产生强烈的闪光并伴随巨大的声音。

从电学的角度来讲,雷云放电就会产生雷电流,雷电流除具有电流的一般的特性外,还有发生时间短(微秒级)幅值高(几百KA)的特点,所以雷电流的瞬间功率是巨大的。

正因为雷电流的特殊性,使得雷电有其特殊的破坏力,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

雷击可以把建筑物劈裂,使架空的电线短路、引起森林大火,还会造成人员的直接伤亡。

自18世纪富兰克林著名的风筝实验以来,人们致力于雷电及其防护的研究实践已有删年的历史,对雷电的防护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了解雷电基本知识,有利于搞好仓库防雷安全工作。

一、雷电的形成与分类(一)雷雨云和雷电的形成人们通常把发生闪电的云称为雷雨云(或称积雨云),雷雨云是热气流在强烈垂直对流过程中形成的。

由于地面吸收太阳的辐射热量远大于空气层,近地面的大气的温度由于热传导和热辐射作用,温度也跟着升高,气体温度升高必然膨胀,密度减小,压强也随着降低,根据力学原理,气体就要上升,上方的空气层密度相对说来就较大,就要下沉。

热气流在上升过程中膨胀降压,同时与高空低温空气进行热交换,于是上升气团中的水汽凝结而出现雾滴,就形成了云。

在强对流过程中,云中的雾滴进一步降温,变成过冷水滴、冰晶或雪花,并随高度逐渐增多。

由于过冷水大量冻结而释放潜热,使云顶突然向上发展,达到对流层顶附近后向水平方向铺展,使云中水滴分裂成较小的水滴或较大的水滴,分别带负电和带正电。

较小的水滴被气带走,形成带负电的雷云,较大的水滴留下来形成带正电的雷云。

随着电荷的积累,雷云的电位逐渐升高。

当带不同电荷的雷云在空气中互相接近到一定的距离时,便发生激烈的放电,出现强烈的闪光。

由于放电时温度高达20000℃,空气受热急剧膨胀,发出爆炸的轰鸣声,这就是空中闪电和雷鸣,见图5—1(a)。

第一卷雷电知识题目及答案

第一卷雷电知识题目及答案

第一卷雷电知识一、单项选择题1、地闪是指。

()A、云与大地相接触的放电现象B、不与大地相接触的放电现象C、云内电荷间的放电现象D、云际间电荷的放电现象2、雷暴单体的生命史一般是()A、3小时之内B、5~6小时C、8~10小时D、约12小时3、在多闪击闪电中,第一闪击的峰值几乎总是()随后闪击的数值。

A、略低于B、略高于C、等于D、等于或略低于4、雷雨云向大地或雷雨云之间剧烈放电的现象称为闪击,雷雨云对大地放电多为()。

A、正闪击B、负闪击C、第一闪击D、随后闪击5、雷电流的大小与许多因素有关,各地区有很大差别,一般山地比平原地区雷电流()。

A、一样大B、大C、小D、不确定6、地球是一个表面带负电荷的球体,并且它所带的负电荷长期稳定在()库仑。

A、9×105B、8×105C、6×105D、5×1057、通常把发生闪电的云称为雷雨云, 一般气象学上讲的雷雨云是指()。

A、层积云B、积云C、积雨云D、雨层云8、通常情况下,晴天自由大气电场随高度()A、增加B、减小C、少变D、迅速增长9、雷暴日表征不同地区雷电活动的频繁程度,年平均雷暴日数介于15到40日的地区属( )。

A、强雷区B、多雷区C、中雷区D、少雷区10、影响土壤电阻率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电解质B、密度C、温度D、湿度11、雷电的能量大多分布在低频部分,其中()以上雷电能量分布在频率为十多kHz以下。

A、90%B、 70% C 、50% D、30%12、一块成熟的雷雨云中含有()A、水滴、冰晶B、水滴、过冷水滴、雪晶C、水滴、过冷水滴、冰晶D、水滴、过冷水滴、雪晶、冰晶13、第一闪击后的各闪击称为随后闪击,随后闪击的前沿时间为()微妙,电流衰减是有规律的,近乎于指数规律。

A、500~1000B、50~100C、5~10D、0.5~114、大气的电离率取决于电离源的强度和大气的()A、密度B、温度C、稳定度D、含水量15、关于导体,()描述的是不正确的。

雷电的种类和危害

雷电的种类和危害

雷电的种类和危害雷电是一部分带电云层与另一部分带异种电荷的云层,或者带电云层与大地之间产生的猛烈闪电并伴随巨大响声的放电现象。

一、雷电的种类1、按雷电的危害方式分类1)直击雷(1)直击雷是带电云层(雷云)与地面突出物之间的电场强度达到空气击穿强度时,发生激烈放电并显现闪电和雷鸣的现象。

(2)直击雷的放电过程每一次放电过程分为先导放电、主放电和余光三个阶段。

先导放电是雷云向大地进展的不太光亮的一种放电,当先导放电接近大地时,立刻发生从大地向雷云进展的极光亮的主放电。

主放电有微弱余光。

大约50%的直击雷有重复放电的性质。

平均每次雷击有三四个冲击,最多能显现几十个冲击。

第一个冲击的先导放电是阶段形先导放电,第二个冲击以后的先导放电是箭形先导放电。

阶段形先导放电的时间为5~20ms,箭形先导放电的时间约为1ms,主放电时间不超过0.5~0.1ms,余光延续时间为30~50ms。

2)感应雷感应雷也称雷电感应或感应过电压。

感应雷分为静电感应雷和电磁感应雷两种。

(1)静电感应雷静电感应雷是雷云接近地面时,使邻近的金属设施特别是较长的金属设施(如架空线路)上,感应产生与雷云相反的大量束缚电荷。

在雷云对其他部位或其他雷云放电后,这些金属设施上的电荷失去束缚,以雷电波的形式高速传播,形成静电感应。

静电感应电压的幅值可达到几万到几十万伏,往往造成建筑物内的导线、接地不良的金属导体和大型的金属设备放电而引起电火花,从而引起电击、火灾、爆炸,危及人身安全或对供电系统造成危害。

(2)电磁感应雷电磁感应雷是由于雷电放电时,巨大的冲击雷电流在四周空间产生快速变化的磁场引起的。

这种强磁场能使四周的金属导体产生很高的感应电压。

电磁感应雷会对建筑物内的电子设备造成干扰、破坏,或者使四周的金属构件感应出电流,产生大量的热而引起火灾。

3)雷电侵入波雷电侵入波是指雷击在架空线或空中金属管道上产生的冲击电压沿线路或管道的两个方向快速传播的雷电波。

雷电形成的三个阶段

雷电形成的三个阶段

雷电形成的三个阶段雷电是雷云对大地或雷云之间或雷云内部的放电现象。

店铺在此整理了雷电形成的三个阶段,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雷电形成的三个阶段讲解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

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

积雨云顶部一般较高,可达20公里,云的上部常有冰晶。

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

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

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

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放电,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

闪电的的平均电流是3万安培,最大电流可达30万安培。

闪电的电压很高,约为1亿至10亿伏特。

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一千万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

放电过程中,由于闪电通道中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

带有电荷的雷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时,它们之间就发生激烈的放电。

在雷电放电地点会出现强烈的闪光和爆炸的轰鸣声。

这就是人们见到和听到的闪电雷鸣。

雷电分直击雷、电磁脉冲、球形雷、云闪四种。

其中直击雷和球形雷都会对人和建筑造成危害,而电磁脉冲主要影响电子设备,主要是受感应作用所致;云闪由于是在两块云之间或一块云的两边发生,所以对人类危害最小。

直击雷就是在云体上聚集很多电荷,大量电荷要找到一个通道来泄放,有的时候是一个建筑物,有的时候是一个铁塔,有的时候是空旷地方的一个人,所以这些人或物体都变成电荷泄放的一个通道,就把人或者建筑物给击伤了。

直击雷是威力最大的雷电,而球形雷的威力比直击雷小。

雷电闪电发生过程如果我们在两根电极之间加很高的电压,并把它们慢慢地靠近。

当两根电极靠近到一定的距离时,在它们之间就会出现电火花,这就是所谓“弧光放电”现象。

雷雨云所产生的闪电,与上面所说的弧光放电非常相似,只不过闪电是转瞬即逝,而电极之间的火花却可以长时间存在。

浅谈雷电现象

浅谈雷电现象

浅谈雷电现象、和种类性质一雷电现象雷电是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面放电的一种自然现象。

在雷雨季节里,地面上的水份受热变成水蒸气,并随热空气上升,在空气中与冷空气相遇,使上升气流中的水蒸气凝成水滴或冰晶,形成积云。

较大水滴留下来形成带正电的云。

由于静电感应,带电的云层在大地表面会感应出与云块异性的电荷,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值,即发生雷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在两块异性电荷的雷云之间,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值时,便发生云层之间放电。

放电时伴随着强烈的电光和声音,至就是雷电现象。

雷云放电时,也是由于雷云中的电荷逐渐聚集增加使其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周围空气的绝缘性能就被破坏,于是正雷云对负雷云对地之间,发生强烈的放电现象。

其中尤以雷云对地放电(直接雷击)对地表的供电网络合和建筑物破坏性最大。

雷云是产生雷电的基本因素,而雷云的形成必须具有下列三个条件:1.空气中有足够的水蒸气:2.有使潮湿的空气能够有上升并凝结为水珠的气象或地形条件:3.具有气流强烈持久地上升条件。

雷电过电压是雷云放电产生的,它是一种壮观的自然现象,包括闪电和雷鸣两种现象,两者相伴出现称之为雷电。

最常见的有热雷云和锋面雷云两种。

垂直上升的时热气流升至2-5km高空时湿气流中的水分逐渐结成浮悬的小水滴,小水滴越聚越多形成大面积的乌黑色积云。

若此类积云由于某种原因而带电荷则成为热雷云。

此外水平移动的气流因温度不同,当冷、热气团相遇时,冷气团的溶度较大,推举热气团上升。

在它们的广泛交接面上,热气团的突然受冷凝结成小水滴及冰晶而形成翻腾的积云,此类积云如带电荷称为锋面雷云。

一般情况,锋面雷云波及范围比热雷云大得多,可能有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宽的大范围地区,流动速度每小时可高达100-200km。

因此,它所形成的雷电危害也较大。

雷云对地之间的点位是很高的,他对大地有静电感应。

此时雷云下面的大地感应出异性电荷,两者之间构成一个巨大空间电容器。

雷云中或是雷云对地之间,电场强度各处不一样。

闪电的概念

闪电的概念

闪电的概念
答:闪电的概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一般发生在积雨云中,通常是暴风,积雨云产出电荷,底层为阴电,顶层为阳电,而且还在地面产生阳电荷,如影随形地跟着云移。

正电荷和负电荷彼此相吸,但空气却不是良好的传导体,正电荷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负电的云层相遇,负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最后正负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

一道闪电的长度可能只有数百米,最短的为100米,但最长可达数千米。

闪电的温度从摄氏一万七t度至二万入千度不等,也就是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闪电的标度高热使沿途空气剧烈膨胀,空气移动迅速,因此形成波浪并发出声音,发生过程:如果我们在两根电极之间加很高的电压,并把它们慢慢地靠达。

当两根电极靠近到一定的距离时,在它们之间就会出现电火花,这就是所谓“弧光放电”现象。

雷雨云所产出的闪电与上面所说的弧光放电非常相似。

化学反应:1.闪电时,可以使大气空中的氧气化学合键发生改变,生成极少量的臭氧。

2.可以让氧气和氢气化合生成一氧化氮,这是天然固氮的一种重要形式,3.3H2+N2=2NH3。

浅析铜陵市雷电活动特征

浅析铜陵市雷电活动特征

3.1 铜陵市雷电强度特征 统计表明,铜陵市雷电年 平 均 频 次 约 为 11.65 万 ,其 中 ,7、8 月 份 出 现 频 次 最 高 。 由 图 7 可 以 看 出 ,铜 陵 市 主 要 以 负 闪 为 主 ,约 占 全 年 总 地 闪 的 97.01% 。 负 闪 平 均 强 度 为 -59.29,极 大 强 度 为 - 399.99KV;正 闪 平 均 强 度 为 63.59KV,极 大 强 度 为 399.99KV。平均雷电流陡度为46.24KA。另外,据统计, 铜陵市雷电强度(绝对值)多为小于80KA,其中0~20KA 约占全年总雷电频次的42.5%。
图6 铜陵市雷暴日变化趋势
3 铜陵市雷电变化特征
雷云向大地或雷云之间剧烈放电的现象称为闪击, 带负电荷的雷云向大地放电为负闪击,带正电荷的雷云 向大地放电为正闪击。
图7 铜陵市地闪次数月统计
3.2 铜陵市雷暴方位特征 统计1960-2010年铜陵市雷
暴人工观测雷暴方位资料,表明铜陵市雷暴多发生于偏
南及东南部,北部略少。这主要由于铜陵东南及南部为
山地丘陵地带,且地下矿物质丰富,土壤电阻率高所致。
4 结论与讨论
铜陵市雷暴方位上呈南部偏多于北部的特点;多发
生于夏季,13:00~20:00为雷暴高峰时段;年平均雷暴日
为36.5d,并以3.71d/10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其中,夏季变
158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6,22(06)
浅析铜陵市雷电活动特征
马 林 王正华 林群星 石伟光
(铜陵市气象局,安徽铜陵 244000)
摘 要:该文对铜陵市 1960-2011 年人工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和 LD-LL 型闪电定位仪的 2005-2011 年探测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云向大地或雷云之间剧烈放电的现象称为闪击(这里以讨论前者为主),带负电荷的雷云向大地放电为负闪击,带正电荷的雷云向大地放电为正闪击,雷云对大地放电多为负闪击,其电流峰值以20~50KA居多。

正闪击比负闪击猛烈,其电流幅值往往在100KA以上,我国黑龙江省近年曾发生过300KA正电荷闪击记录雷电之所以破坏性很强,主要是因为它把雷云蕴藏的能量在短短的几十μs放出来,从瞬间功率来讲,它是巨大的。

但据有关资料计算,每次闪击发出的能量只相当燃烧几千克石油所放出的能量而已。

雷击的选择雷击区与地质结构有关。

苏联H﹒C﹒斯捷柯里尼科夫(CTehojhkob)曾用模拟试验的研究方法证明,如果地面土壤电阻率的分布不均匀,则在电阻率特别小的地区,雷击的几率较大。

这就是在同一区域内雷击分布还是不均匀的原因。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雷击选择性”试验结果证明,雷击位置经常在土壤电阻率较小的土壤上,而电阻率较大的多岩石土壤被击中的机会很小。

这是因为在雷电先驱放电阶段中,地中的电导电流主要是沿着电阻率较小的路径流通,使地面电阻率较小的区域被感应而积累了大量与雷云相反的异性电荷,雷电自然就朝这些地区发展。

土壤电阻率较大的山区和平原,雷电选择性都比较明显;雷击经常发生在有金属矿床的地区、河岸、地下水出口处、山坡与稻田接壤的地上和具有不同电阻率土壤的交界地段。

在湖沼、低洼地区和地下水位高的地方也容易遭受雷击。

此外地面上的设施情况,也是影响雷击选择性的重要因素。

当放电通道发展到离地面不远的空中时,电场受地面物体影响而发生畸变。

如果地面上有一座较高的尖顶建筑物,例如一座很高的铁塔,由于这些建筑物的尖顶具有较大的电场强度,雷电先驱自然会被吸引向这些建筑物,这就是高耸突出的建筑物容易遭受雷击的缘故。

在旷野,即使建筑物并不高,但是由于它是比较孤立、突出,因此也比较容易遭受雷击。

调查结果表明,在田野里供休息的凉亭、草棚、水车棚等遭受雷击的事故是很多的。

从烟囱冒出的热气柱和烟囱常含有大量导电微粒和游离分子气团,它们比一般空气易于导电,这就等于加高了烟囱的高度,这也是烟囱易于遭受雷击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一支较高的烟囱附近,如果有一支较低的烟囱,在高烟囱不冒烟而低烟囱冒烟的情况下,雷电往往直接击在低烟囱上。

所以在高低两条烟囱并排时,即使低烟囱在高烟囱雷电保护范围之内,但仍然要求两条烟囱都要装避雷装置。

建筑的结构、内部设备情况和状态,对雷击选择性都有很大关系。

金属结构的建筑物、内部有大型金属体的厂房,或者内部经常潮湿的房屋,如牲畜棚等,由于具有很好的导电性,都比较容易遭受雷击。

易遭雷击的地点:土壤电阻率较小的地方,如有金属矿床的地区、河岸、地下水出口处、湖沼、低洼地区和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山坡与稻田接壤处;具有不同电阻率土壤的交界地段。

易遭受雷击的建(构)筑物:高耸突出的建筑物,如水塔、电视塔、高楼等;排出导电尘埃、废气热气柱的厂房、管道等;内部有大量金属设备的厂房;地下水位高或有金属矿床等地区的建(构)筑物;孤立、突出在旷野的建(构)筑物。

同一建(构)筑物易遭受雷击的部位:平屋面和坡度≤1/10的屋面,檐角、女儿墙和屋檐;坡屋度>1/10且<1/2的屋面;屋角、屋脊、檐角和屋檐;坡度>1/2的屋面、屋角、屋脊和檐角;建(构)筑物屋面突出部位,如烟囱、管道、广告牌等。

雷电的破坏作用当人类社会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后,雷灾出现特点与以往有极大的不同,可以概括为:(1)受灾面大大扩大,从电力、建筑这两个传统领域扩展到几乎所有行业,特点是与高新技术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如航天、航空、国防邮电通信、计算机、电子工业、石油化工、金融证券等;(2)从二维空间入侵变为三维空间入侵。

从闪电直击和过电压波沿线传输变为空间闪电的脉冲电磁场从三维空间入侵到任何角落,无空不入地造成灾害,因而防雷工程已从防直击雷、感应雷进入防雷电电磁脉冲(LEMP)。

前面是指雷电的受灾行业面扩大了,这儿指雷电灾害的空间范围扩大了。

例如二000年七月二十五日14点40分左右,一次闪电造成漕宝路桂菁路附近二家单位同时受到雷灾,而不是以往的一次闪电只是一个建筑物受损。

(3)雷灾的经济损失和危害程度大大增加了,它袭击的对象本身的直接经济损失有时并不太大,而由此产生的间接经济损失和影响就难以估计。

例如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七日凌晨2点,某寻呼台遭受雷击,导致该台中断寻呼数小时,其直接损失是有限的,但间接损失将大大超过直接损失。

(4)产生上述特点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关键性的特点是雷灾的主要对象已集中在微电子器件设备上。

雷电的本身并没有变,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变了。

微电子技术的应用渗透到各种生产和生活领域,微电子器件极端灵敏,这一特点很容易受到无孔不入的LEMP的作用,造成微电子设备的失控或者损坏。

为此,当今时代的防雷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复杂性大大增加了,雷电的防御已从直击雷防护到系统防护,我们必须站到历史时代的新高度来认识和研究现代防雷技术,提高人类对雷灾防御的综合能力。

外部防雷系统外部防雷系统由接闪器(避雷针)、引下线、接地地网等有机组成。

缺一不可。

下面分别对以上三个主要因素的相关技术及安装进行描述。

主要讲本部分的内容是对建筑物外部空气如何截雷,把雷电流向大地中泄放的问题。

本部分的内容提要是:(1)接闪器: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2)避雷带和避雷网的结构设计(3)接闪器的选择和布置接闪器直接截受雷击,以及用作接闪的器具、金属构件和金属屋面等,称之为接闪器。

功能是把接引来的雷电流,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因如大地中泄放,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害。

从公元1753年,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以来,避雷针作为接闪器唯一的形式,延续了上百年的历史,从十九世纪以后,逐渐有出现了避雷线、避雷带和避雷网。

其分类如下: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 下面逐一介绍。

避雷针尖端放电由物理学可知,通常物体内部的正电荷和负电荷是相等的,所以从整体来看不显示带电现象。

当某一物体所具有的正、负电荷不相等时,这个物体就显示带电的特性。

当物体内部的正电荷多于负电荷时,物体带正电,反之带负电。

由于电荷都有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特性,所以带电物体中的同性电荷总是受到相互排斥电场力的作用。

以图中带尖锋的金属球为例,假如金属球上带负电(同样也可以理解带上正电),由于电荷同性相斥的作用,电子总是分布到金属球的最外层表面,并且容易逃离金属球。

球的尖锋部分,电子受到同性电荷往外排斥力最强,最容易被排斥离开金属球,这就是通常说的“尖端放电”。

公元1749年4月29日,富兰克林在给约翰·米西尔(John Mitchel)的信中提出了,云层由于不断受到蒸汽摩擦而带电的看法,他认为"当带电的云块飘过田野、掠过高山、巨树、耸立的高塔、尖屋顶、船舶桅杆、烟筒等物的时候,拖曳出电火,正如许多尖导体和突出物产生的现象一样,整个云层就在那里放出电来"由此,他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

他说:既然尖导体可以把一个离它很远的带电体上的电荷释放掉,避免它对其他物体产生电击,那麽尖导体对于人类可能有些用处。

于是他建议将一根上端尖锐并涂有防锈层的铁杆安装在房屋的最高处,并用导线接在它的下端,沿着墙壁直通到地下。

在海船上则把铁杆固定在桅杆顶端,用导线连接向下直通入水中。

它们就能在云层将要产生电击的千钧一发之际,静悄悄地把电从云中吸走,因而使我们免受最突然、最骇人的悲剧。

富兰克林详细描述避雷针的装置,并正式宣布它是在1753年。

避雷针的英文名字Lightning rod,直译为"闪电棍"更准确些,本无避免雷击之意。

这个名词望文生义就会产生误解。

我们国内许多物理课本,甚至大学的教课书也把避雷针的原理说成是靠尖端放电中和云层电荷从而消除闪电的,这是错误的。

实际上,在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的时候,提出了两种避雷针工作机理的解析;第一种解析认为,避雷针是靠其针尖电晕放电发出与雷雨云相反的电荷,使雷雨云的电荷得到中和,从而免除建筑物的雷害。

第二种解析认为,避雷针是靠把雷雨云所带的异种电荷引导到自身上来,通过良好的接地装置,把雷电流泄入大地,保护建筑物不受雷击。

至1753年富兰克林明确倾向于避雷针引雷的理论了,所以说避雷针是靠尖端放电消除闪电而能避雷的提法是错误的,避雷针是消除不了闪电的。

工作原理雷雨云形成以后对大地的电压,低则几百万伏,高则数千伏甚至更高,雷雨云对大地的一次闪击放电的峰值电流平均为30多KA,它的瞬时功率为109-1012W以上。

由于瞬时功率很大,所以它的破坏力是相当大的。

当高空出现雷雨云的时候,大地上由于静电感应作用,必然带上与雷雨云相反的电荷,避雷针处于地面建筑物的最高处,与雷雨云的距离最近,由于它与有良好的电气连接,所以它于大地有相同的电位,使避雷针附近空间的电场强度比较大,容易吸引雷电先驱,使主放电都集中到它的上面,从而保护附近比它低的物体遭受雷击的几率大大减少。

而避雷针被雷击的几率却大大的提高。

避雷针不但不能避雷反而引雷,它是自身的多受雷击而保护周围免受雷击。

由于避雷针与大地有良好的电气连接,能把大地积存的电荷能量迅速传递到雷雨云层中泄放;或把雷雨云层中积存的电荷能量传递到大地中泄放,使雷击而造成的过电压时间大大的缩短,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雷击的危害性,这就是避雷针的工作原理。

但需要说明,避雷针必须有足够可靠,并且有接地电阻尽量小的引下线接地装置与其配套,否则,它不但起不到避雷的作用,反而增大雷击的损害程度。

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方法目前世界各国关于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公式在形式上各有不同,大体上有如下几种计算方法:1、折线法:即单一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为一折线圆锥体。

2、曲线法:即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为一曲线锥体。

3、直线法:是以避雷针的针尖为顶点作一俯角来确定,有爆炸危险的建筑物用45°角,对一般建筑物采用60°角,实质上保护范围为一直线圆锥体。

自1983年起,我国正式制定了自己的防雷规范。

目前我国建筑防雷规范GB50057-94也采纳了国际电工委员(IEC)推荐的"滚球法"作为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方法。

避雷针的制作规格由大量模拟实验和实际调查统计资料表明,避雷针的外表形状与其避雷效果无明显的关系,所以,不必过多考虑采用单针式或者其他形式造型的避雷针。

避雷针宜采用圆钢或钢管制成,其直径不应小于下列数值:针长1m以下:圆钢为12mm 钢管为20mm针长1-2m:圆钢为16mm 钢管为25mm烟囱顶上的针:圆钢为20mm 钢管为40mm (见GB50057-94.第四章)主动式避雷针近来国内市场经销一种叫主动式避雷针的产品,主要有来自法国和澳大利亚的产品,据厂家称,这此产品能够随大气电场变化而吸收能量,当存储的能量达到某一程度时,便会在避雷针尖放电,尖端周围空气离子化,使避雷针上方形成一条人工的向上的雷电先导,它比自然的向上的雷电通道能更早的于雷雨云向下的雷电先导接触,形成主放电通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