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孝伦理的当代价值
浅谈孝道思想及当代价值意蕴
浅谈孝道思想及当代价值意蕴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之一。
孝道思想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本文将从孝道的内涵和历史渊源入手,结合当代社会的现实情况,浅谈孝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意蕴。
孝道的内涵是什么?孝道,简单说来就是要尊敬父母、孝顺长辈。
在《孝经》中有这样的描述:“君子之道,孝也。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之一,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
孝道思想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尊重,认为孝顺父母是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
孝道思想具有深厚的道德内涵,引导人们在家庭和社会中尊重长辈,维护亲子关系和社会和谐。
孝道思想的历史渊源是怎样的?孝道思想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深厚的传统。
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对孝道思想的重视。
《尚书》就有“敬慎父母”“亲子有应”等诸多关于孝道的描述。
孝道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孔子曾说:“孝悌为国之根本。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孝道的重要性。
在历史长河中,孝道思想一直得到重视,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在当代社会中,孝道思想的价值意蕴又是怎样的呢?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开放的社会,传统的孝道思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孝道思想对于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家庭中,孝道思想促使子女尊敬父母、关心长辈,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在社会中,孝道思想引导人们尊重长者、关爱弱势群体,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孝道思想对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孝道思想仍然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它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善良和正直,引导人们践行孝道,表现出良好的人格和品行。
孝道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孝道思想的弘扬能够激发人们对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的认识,促使人们更加关爱他人、关注社会,从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需要指出的是,孝道思想的当代价值意蕴也需要更多的挖掘和弘扬。
先秦“孝道”的本来面目及其当代价值
求 是 的分析 , 当代 家庭道德 建设 服务 , 为 这是道德 文
化 的接续 工作 , 也是社 会主义 道德建 设 的内容之一 。 1 《 经》 .孝 的地位与 作用
孝是 中国古 代最 深 人人 心 的 观念 之一 , 为教 它
化 民众 、 德成 俗 、 家庭 与社会关 系发挥 了重要 化 协调
老 、 护社会稳 定 、 养 民众 对 国家 的社 会责任感 等 维 培 方 面都 有 重 要 的伦 理 价值 。在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的今
天 , 清先秦 孝 道 的本 来 面 目, 入 挖 掘 其 当代 价 弄 深
作用 。有人 说 : 抽 取 了孝 道 便 等 于抽 取 了儒 家文 “ 化 和封建 时代官 方文化 的血 液 。 [ (5 3 页) 为 ”6 3 — 6 作 3
张 静
( 南商业高等专科 学校 思想政治理论教 学部 , 河 河南 郑州 4 0 4 ) 50 4
摘
要 : 中国文化 中, 在 孝是一切道德原则的核心 , 奉为人伦之 至理 ; 被 孝道是教化 民众 、 德成俗 、 家治政 化 理
的重要手段 。先秦“ 孝道 ” 的基本 内容 包括 : 尊敬 父母 , 敬重老人 ; 移孝于忠, 事君治 国。孝道在推行过程 中, 经历 了
建设 的实际需 要 出发 , 对先 秦 “ 道 ” 孝 思想 进 行实 事
页) 。但这种研 究现 状 与先 秦 “ 孝道 ” 中 国传 统 文 在 化 中的重要 地位 和我 国当代道德 建设 的需要 都极不
相称, 因此 , 亟需 加强这方 面 的研 究 。本文 正是基 于 上述 考虑 , 在广泛 吸纳有 关学者研 究成 果 的基 础上 , 对先 秦“ 道 ” 孝 的本 来 面 目及 其 当代 价值 进 行 的思 考 。本 文认 为 , 先秦 “ 孝道 ” 先 秦诸 子 为家 庭 和社 是 会伦理 所进行 的理论设 计 , 在协调 家庭关 系 、 老敬 尊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智慧的特质及当代价值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智慧的特质及当代价值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爱惜生命、遵守生物在大自然中的生长规律等道德观念,尤其反映在儒家思想学说中。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他们所提出的“天人合一、参赞化育、仁民爱物、取物循时、和谐共生”等生态道德思想,对当今正处于生态危机日渐深重的20世纪的人类产生了重大启示。
正确认识儒家生态伦理观的当代现代价值,将有益于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一、儒家生态伦理智慧的特质(一)“天人合一”是儒家生态伦理智慧的理论基石“天人合一”论是五千年中华灿烂文明的精华与核心。
人与天地万物的平等观是生态伦理思想的基础,儒家学派便把自己的生态伦理学的出发点很好地建立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之上了。
“先秦儒家认为,天并不是与人相对的,仅仅作为认识对象而存在的自然界更不是毫无生命的僵死的自然界,而是有生命意义和内在价值的自然界,是创造生命的自然界,人的生命既来自于天,又与之息息相关,自然界取代了上帝,成为生命的创造之源,因而是神圣的。
”[1]与道家以人道天,即以人为中心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观不同,儒家强调人、物俱为天地和合而生,或者说人就是自然,“唯天为大”(《论语·泰伯》),人应该顺从天意。
宇宙万物是一个统一的生命共同体,万物既同出于天地一体,又共处于天地一体之内,人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万物之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单一体性”。
[2]孔子认为,人若有了天所赋予的仁和心性,就会了解“天道”,从而天人想通,达到“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合一境界。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认为人性即天性。
《孟子·尽心上》有言: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荀子以气为万物生成的基础,基于对生态价值的正确认识,提出“天人相参”的生态伦理目标。
荀子认为,人是自然而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人又能治理天地、造化万物。
“天人合一”思想虽然闪耀着智慧之光,但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限制,片面强调人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和谐境界,呈现出一种混沌的、物我不分的认知态度,表现出人对自然的盲目崇拜,从而忽视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过分依赖与人“顺天”的行为。
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具有深远的现代价值。
以下是一些现代价值的例子:
1. 人际关系:孝文化强调家庭中的亲情和互助关系,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孝文化教导人们要尊敬父母长辈,关心和照顾家人,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这与现代社会中强调家庭价值、关注家庭和睦的观念相契合。
2. 社会和谐:孝文化强调家庭中的和谐与团结,扩展到社会层面,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尊敬和孝顺父母是孝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每个人都能秉持这种价值观,社会中的亲情关爱将更加普遍,社会关系更加和谐。
3. 个人发展:孝文化注重培养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在现代社会中,这对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
孝文化中的关键特质,如恭敬、尊重、忍让和关怀,不仅可以帮助个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认同感。
4. 传统文化的传承: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孝文化的传承对于维护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孝文化具有丰富的现代价值,它不仅对于个人的发展和幸福有着积极影响,也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和弘扬孝文化的精神,让其在当代发挥更大的作用。
儒家的孝道及其现实意义
儒家的孝道及其现实意义“孝道”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
“孝”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
《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说:“孝,善事父母”者。
段玉裁注曰:“《礼记》:‘孝者,畜也’。
顺於道,不逆於伦,是之谓畜。
” 畜者,养也。
“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于待奉和赡养父母的意思。
一、先秦时期儒家的孝道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体家庭的形成,父系家长制的确立,“孝”的观念就逐渐形成和发展。
下面,我们从儒家的经典和有关文献中来考察儒家关于“孝”的内涵和它的变化、发展。
首先,我们考察《诗经》和《尚书》中“孝”的观念大家都知道,《尚书》和《诗经》都是经过孔子删定的儒家经典,其中包含着关于“孝”较为原始的观念和内容。
1、奉养父母。
《诗经·唐风·鴇羽》:“王事靡盬(音gǔ,止息),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这首诗控诉了君王的事情没止息,没有时间去种稷、黍、稻、粱来奉父母,使父母没吃没喝,受尽饥饿。
《尚书·酒诰》说:“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在农闲的时候,用牛车载着商品,去远处的地方进行贸易,用来孝敬赡养父母,让你们的父母高兴。
2、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诗经·小雅·蓼(音lù,陆)莪(音é)》:“哀哀父母,生我劬(音qú)劳。
” “哀哀父母,生我劬瘁。
”“父兮生我,母兮鞠(养)我。
拊(抚)我畜(爱)我,长我育我。
顾(照顾)我復(庇护)我,出入腹(抱)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这首诗抒发未能奉养父母、孝敬父母而使父母离开人世之后的悲痛不已的心情。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生我劬瘁”。
对父母的逝世,悲伤不已。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世界价值.doc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社会价值-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
黑格尔在谈到中国的孝敬问题时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1]。
孙中山先生在其《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的这么完全。
孝,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一、孝的历史源流及演变孝的主要内涵是敬神、事鬼、事亲、敬老。
孝的本义是敬神和事鬼,事亲和敬老则是孝本义的延伸。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在同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需要众多氏族成员之间的合作,氏族成员从血缘亲情出发增强彼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为了本氏族的繁衍生息,也不断祈求祖宗神灵保佑。
出于生存需要,氏族成员们借助祖先的力量,供奉祖宗神灵、举行祭祖仪式,追念祖先;将祖先神秘化,以崇拜祖先。
这种盛兴祖宗崇拜、生殖崇拜的观念和仪式,乃是原始孝义的反映。
《礼记坊记》记道:修宗庙、敬祀事,使民追孝也。
除了敬神和事鬼的本义外,作为本义延伸的事亲和敬老行为观念,也在氏族社会后期开始萌芽。
氏族社会后期,随着个体家庭经济的出现,子女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和行为逐渐为社会认可,与此相对应的是,子女赡养父母的社会义务和观念也随之确立。
这种子女赡养父母的责任,即为孝本义的进一步延伸。
[2] 夏商时期,祖宗崇拜的观念行为依然盛兴。
《论语泰伯》提到大禹曾致孝于鬼神,这反映了夏人对祖先鬼神的祭拜状况,是夏人孝道行为的具体表现。
殷商也热衷于祖先崇拜和祭祀,其表现就是殷人凡事都要卜问祖先。
而在卦辞之中,卜祀之辞又占大部分,这说明在宗法制度已臻完备的殷代社会中,孝道极其重要。
此时,孝字应运而生,孝字的出现,是孝道思想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
同时,青铜器上刻着孝的象形图像,一个老人弯着腰,手拄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
最新 传统孝道思想的现代转换及当代价值-精品
传统孝道思想的现代转换及当代价值一、传统孝道思想概述孝道是儒家思想的基础范畴,不同时期的儒学代表,在各个阶段都继承和发展了孝道思想。
孝道思想得到不断升华,孝的涵义也不断扩充。
孝道思想对我国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有积极意义。
(一)传统孝道思想的产生在甲骨文中,孝字就像一个长者在庇护一个少年,表现出了长辈与子孙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周朝,孝既是对父母、长辈的“孝敬”,也是对祖先的“祭祀”与“追思”。
孔子吸收了周朝关于孝的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对孝道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开创了儒家孝道观。
先秦儒学代表曾子、孟子、荀子扩展了孝的涵义,孝道思想由对长辈、手足的关怀,升华到对君王的忠心,孝治国家。
(二)传统孝道思想的主要内涵儒家传统孝道思想是源于血缘亲情关系,它反映了在家庭中,亲子间的孝养关系。
在不同历史时期,儒学家对孝都有进一步的发展,施行孝道既要在“小家”,也要推及至“大家”。
纵观孝道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可以将其内涵概括为:赡养、敬养、立身、慎终追远。
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子女成年后,对父母赡养,保障物质上的满足。
对父母生活和物质上的赡养,是儒家孝道最基本的道德内涵。
“敬养”是尊敬、孝敬父母,实现父母在精神和情感上的需要,敬养是敬老、尊亲,是子女对父母真情的流露。
在基本物质赡养满足后,与父母感情精神上的交流,是更深一层次的道德内涵。
立身既是身体的健康,又是道德的修养。
对父母的孝,要求子女严于律己,修身行道,子女的行为直接影响着父母的声誉。
孝的这一要求,有利于人们道德修养的提高,谨言慎行。
客观上,促进着后代的积极向上,这有利于道德建设及社会稳定。
古人很重视丧葬之礼,传统孝道思想认为,对父母的厚葬和追思,能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孝道。
孔子是以“礼”来祭奠父母,而孟子提倡厚葬,认为厚葬是行孝表现,荀子也强调了丧葬是体现礼、孝的重要方面,提倡大葬。
二、传统孝道思想的现代转换(一)传统孝道思想现代转换的原因先秦儒家孝道思想以孝悌为本,施于仁政,服务于封建统治者,是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工具。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及其现代价值(2)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及其现代价值(2)关于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三、先秦儒家孝道的现代意义孝作为家庭伦理规范,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
人们用孝来调节家庭关系,使之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在古代,中华民族有着敬老孝亲的良好风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弘扬养老敬老的孝道德传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孝道思想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保证我国是世界上人IZl总数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年人绝对数最大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面对这种形势,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
其实,家庭养老是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基本和最富有生命力的养老方式,而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传统的孝文化。
传统孝文化中养老敬老的规范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即传统伦理的“孝”成为处理亲子关系的规范和最高准则,成为支撑家庭养老功能的`文化价值机制。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出现了日益弱化的趋势,突出的表现就是小辈不养老不敬老。
有些子女只顾自己和小家庭的利益,拒不赡养甚至虐待自己的父母,迫使一些老人和子女对簿公堂,家庭赡养纠纷日益增多,有的甚至发展成刑事案件。
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积极寻求社会采取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呼唤人们的真情良知。
因此,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
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弘扬孝道思想有助于解决当前家庭代际矛盾孝,其基本含义就是家庭亲子关系间的道德规范。
孝观念最初是基于对人们家庭生活的维护,以一种家庭伦常的形态而出现的。
从现代家庭来看,家庭结构和亲子关系较之古代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家庭这种组织形式依然存在,家庭依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依然需要调节,所以说孝依然具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天然基础。
从现实情况来看,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尊老、敬老、养老观念在淡化,个人利益观念逐渐增强,许多青年人的伦理道德意识丧失,不孝敬父母、不赡养父母、无视老年人权益,不少老年人不仅得不到子女必要的尊重和理解,甚至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受到子女的侵犯。
先秦儒家“孝”思想的现代价值
孝是道统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 自然地 理环境 的原 因,
自 商周 以来就形成了以家庭为消费或生产的基本 单位, 人们对血
缘亲族的认识得到提高 ,孝” “ 的观念 随之 得以确立。由于古代 中 国是一个伦理社会, 在一切伦理关系 中, 父子关系是家庭伦理之主
干 ,孝’ 是父子关 系之核心 。先 民很早 就有行 孝的传统 。《 “ 就 尧
载孔子日:夫孝 , “ 德之本 也, 教之所由生也 。《 ”论语 学而》 又记 载其 弟子的话 :君子务本, “ 本立而道生 。孝悌 也者 , 其为仁之本与。可 ” 见他把孝作为一切道德的根本和教化的本源, 把孝看成 是为“ 仁” 之本 。儒家的孝道 , 包括物质上的孝养 和精神上的孝敬两个 方面。 也是从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出发 , “ 提出 了一 些具体的要求 。 对 孝”
先 儒 “ ”想 现 价 秦 家 孝思 的 代 值
● 陈 瑞
( 建师范大 学 公共管理 学院, 建 福州 3 0 0 ) 福 福 5 0 7
摘
要: 在先秦道统思想 的庞 大体 系中,孝” 道统思想 中的一个重要 方 面。现阶段对“ 思想 的继 承不是全盘 肯定或 “ 是 孝”
者否定 , 应该批判地继承传统 “ 的思想 , 孝” 充分发挥 “ 思想的现代 价值 , 孝” 为构 建社 会主 义和谐 社会 和建 设社会 主义精 神 文明提供有 力的依 据 , 更好 地实现“ 小家和谐 ” 大家和谐 ” 和“ 。
行了新的诠释和论证 , 从而创建 了儒家的孝道伦理 。
体” 只是物质生活上的低层次 的孝 ;养志” “ 才是精神生活上的高层 次的孝。《 孟子 离娄上 己 载孟子 日:不孝有三 , “ 无后为大。因为 ”
Hale Waihona Puke “ 无后” 在一定程度上对父母 的精神生活有影 响。除此之外 , 孟子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特征及当代价值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特征及当代价值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提出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通过负责任的教育,以“以德治国”的理念为指导,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安定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在这里,笔者将从内容、特征和当代价值等方面,讨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一、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首先,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德行”和“讲学”两个方面,即“以德治国”和“教学相长”。
儒家把以德治国视为一切活动的核心,倡导学习“节义”“无忿无悔”,即把“仁”、“礼”、“义”、“和”等改善民生的社会关系的伦理素养作为治国理念的核心,以增强民生福祉。
此外,儒家教育思想还强调“教学相长”,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中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特征其次,儒家教育思想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以孝悌心为中心。
儒家教育思想以“孝悌心”为教育的核心,认为以孝道培养孩子,可以把他们培养成有孝心、有悌心、有智慧的人。
(2)重视道德教育。
儒家强调以“道德”为治国依据,把道德教育作为培养新一代的核心,强调必须教育孩子有中庸之道、节义之心。
(3)重视文化教育。
儒家强调以文化教育为基础教育,以“读书以礼”为理念,以“四书五经”为具体教学内容,在文学、礼乐、乐府等多方面培养孩子的学识,全面提高他们文化素养。
(4)强调实践教育。
儒家强调以实践教育为指导教育,强调要教育孩子有勤奋、有创新能力,把实践教育作为提高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三、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最后,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为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积极价值参考。
(1)以“以德治国”理念为指导,倡导把以“道德”为改善社会人际关系的中心,使每个人认识到责任和义务,把道德作为一种选择,进而改变国家社会发展的方向,实现“以德治国”的理想。
(2)以“以人为本”为指导,重视学生本身的特性和兴趣,充分尊重知识的自由发展,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激发和自学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动手能力,推动人的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浅谈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㊀㊀收稿日期:2017G09G05㊀㊀作者简介:何路(1993 ),女,江苏宜兴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理论与实践.第17卷㊀第1期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 o l .17N o .12018年2月J O U R N A LO F HU A I B E IV O C A T I O N A L A N DT E C HN I C A LC O L L E G EF e b .2018浅谈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何㊀路(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㊀311300)摘要:孝道在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在当今时代依然有其独特的现代价值.发扬先秦儒家孝道思想有利于促进良好家风建设和社会氛围的形成,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关键词: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G 09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G8275(2018)01G0015G04㊀㊀孝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且是表达中国伦理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当下社会中颇多的空巢老人㊁养老纠纷等现象传达出社会急需客观正确的孝道观念来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而中国传统孝道思想中以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对今影响最为深远,通过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深入探究,对其进行批判性继承,以此为基础将优秀思想精华与时代需求结合,推动良好家风与道德风尚的构建.一㊁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中国传统孝道思想发展形成时间跨度较长,孝道思想的内涵及意义也因历史时期不同而各有差异.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对孝进行探究的并非儒家一家,但以儒家的孝道思想对后世影响最大.首先,对先秦时期儒家的孝道思想的发展与产生作出如下的梳理:(一)原始社会时期:孝的观念和伦理未产生民族学有丰富的例证说明,在物质资料㊁精神文明都相对匮乏的蒙昧时代与野蛮时代早期,根本谈不到孝的观念.[1]8对于孝观念的出现时间,有学者认为是伴随父系制家庭产生的.[2]相关民族实例考察中提到我国云南西北部独龙江流域的独龙族,现在仍然处于父系氏族公社的发展阶段.族内成员关系和睦,平时儿子干农活,老人在家准备饭菜,也有少数在自家开火,但有佳肴必互送,十分孝敬父母.这反映父系社会时期已初步具备孝产生的条件.而原始社会未产生孝观念及伦理的原因可能是氏族内亲子关系未明确,赡养老人是氏族的责任,年轻一辈还未有养老的责任与意识.(二)五帝时期:孝的萌发,出现宗庙㊁养老之礼中国早期的父系氏族产生于五帝时期前期.五帝时期相比于原始社会时期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宗庙和养老之礼的出现.人们通过宗庙祭祀祖先,表达的不忘起初的情感正是孝的观念产生的契机.并且,宗庙在孝的观念产生后不断加深这种情感和联系.«礼记 王制»: 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 养老之礼在不同时期的传承过程中存在差异,且舜帝时期养老之礼出现.由此推论,五帝时期的孝道思想处于萌发状态.(三)夏商周时期:孝的定型与发展夏商时期资料比较少,孔子在«论语 泰伯»中评价大禹: 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大禹对自身的衣食住甚是菲薄,却以丰厚之礼侍奉鬼神,由此孔子对其孝道孝行很是称赞.殷商时期,古人的祭祀活动盛行.«礼记 表记»中描述: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思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 当时古人重视祭祀活动,对神明心怀敬畏.他们相信人死后以鬼神的形式存在,崇拜祖先可求福免祸,由此祭祀活动非常盛行.此外,殷商时期在法制方面对不孝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孝得到进一步发展.«商书»曰: 邢三百,51罪莫重于不孝. 但这时作为道德规范的孝还缺乏与之相应的具体要求,它更多的是一种朴素自发的孝观念和孝伦理.[3]西周时期,孝道盛行.西周初期,统治者大力倡导孝道,推行以孝化天下的措施.«尚书 周书 康诰»中周公劝解康舒不孝不友会为人所憎恶,只要是不孝不友的人就要根据文王指定的刑罚条例来惩罚,严惩不贷.由此观之,西周不仅将孝㊁友看作伦常之道,更看作是治理天下重要的政教予以大力推行,是礼乐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1]22(四)春秋战国时期:孝道学说发展成完整体系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在孝道学说上的理论深度㊁实践层面都是其他诸子百家难以比拟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孝道文化,其基本内容大都出自儒家,特别是在经过孔子㊁曾子㊁孟子㊁荀子的完整和深刻论述,已经发展成为完整的体系.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将西周的孝观念系统化,并把它确定为一种普遍的伦理模式.孔子对孝道的观点主要有:第一,孝为仁本.孔子贵仁,他将孝作为仁的根本,孝立是君子之本.第二,孝需一以贯之.«纪孝 行章»中有言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不论是父母在世或是离世,孝都要始终保持.父母在世时侍奉好,去世后表达哀思,祭祀他们,这才符合孝道.第三,孝是精神上的尊敬.«论语 为政»中子游问孝,孔子答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不仅仅是子女在物质上满足父母所需,更是在精神上尊敬慰藉他们,孝有与之相应的具体道德要求.曾子是孔子高徒,以孝闻名于世.他基于孔子的研究,对孝道进行了更深层次的阐述.曾子对孝道的观点主要有:第一,及时行孝.是故孝子欲养而亲不待,木欲直而时不待.想尽孝时父母已去世,父母去世后用丰盛的礼品祭祀都比不上父母生前行孝.第二,孝被视为普遍真理.曾子曰: 孝放诸四海而皆准. 孝不仅是侍奉父母长辈,不只是个人道德和社会伦理,孝是放诸四海的普遍真理.第三,孝是精神上舒心和愉悦.«吕氏春秋 孝行»中曾子曰: 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支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爱护好自己,不让父母担心,这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孝道.第四,孝是光宗耀祖.«礼记 祭义»中曾子曰: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赡养父母是基本的孝,而最佳的行孝是尊亲.并且两者之间的孝行是使父母免受屈辱,说明尊亲不仅是尊敬父母,还指给父母增添荣耀.可见,曾子的孝道学说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孟子对孔子㊁曾子的孝道学说进一步发展㊁传播.孟子对孝道的观点主要有:第一,孝是人的自然本性.孟子认为人性本质善良,为善的关键在于生而就有的 仁㊁义㊁礼㊁智 四端.并且孝悌之道是仁㊁义的起点和根本.由此可见,孝是人的自然本性.但孟子对人性本善的论证侧重于经验主义,结论逻辑的严密性还不够.第二,孝是父母具存,让他们长久相伴.«孟子 尽心上»中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父母皆在,兄弟均安,才是人生至上之乐.这也体现出儒家学说重视人伦㊁重视现实生活的特点.第三,孝是父母对子女的婚姻选择尽量满意.«孟子 滕文公下»中 不待父母之命㊁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过人皆贱之. 若儿女婚姻未考虑家中长辈的意见,其婚姻可说是不完满的.并且,婚姻不只与两个人相关,更将两个家族紧密相连.让父母尽量满意子女的婚姻选择,使他们精神愉悦,这也是孝.第四,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在对舜帝不告而娶解释时这样阐述: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认为没有子嗣是至大的不孝,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子嗣的重视.荀子学宗孔子,广泛汲取诸家学说精华,他不以孝道著名,但对孝道有许多论述.第一,妻子具而孝衰于亲.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会为善是由于礼义的约束. 妻子具而孝衰于亲 意思是娶了媳妇忘了父母,体现出荀子认为的人性㊁人伦的不美好.第二,孝道作为家庭伦理的一般道德,父母之恩轻于君恩.«荀子 子道»中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 在家能够孝顺父母,在外能够尊敬兄长,这达到了小德的标准.但荀子重礼,孝道作为礼制㊁礼法的内容,是践行礼义的结果,而与人的性情相违悖,并且孝道轻于君臣之义.第三,孝道包含戒斗.斗殴的人不顾自己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斗殴就是不顾父母亲人.孝道经过荀子的演绎,血缘亲情被淡化,政治联系进一步加强.从殷周时期 孝 观念产生,历经孔子㊁曾子㊁孟子对孝理论的探究与发展,至«孝经»问世,表明中国先秦孝道思想已相当成熟,孝道思想的基本框架形成.«孝经»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它把孝与治理国家的政治手段相结合,与统治者的需要相适应,孝的道德观念也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最有影响㊁最富特色的规范之一.[5]61何㊀路/浅谈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二㊁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内涵纵观上述先秦时期孝道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从祭祀祖先的宗教伦理到家庭伦理,再到政治伦理的演绎.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点:第一,孝是对父母养与敬的结合.在«论语 为政»中子游问孝,孔子回答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孔子回答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先生撰,曾以为孝乎? 由此可见,孝不仅在于供养,还在于尊敬;不仅是物质层面上满足父母需求的赡养和善待,更是在精神层面上给予父母的尊敬和慰藉.第二,孝是恭敬服从,但不是盲从.«论语 里仁»中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 当父母言行有不妥之处时,子女理应以委婉的方式进行劝说.坚持原则让父母避免大错,这也是孝道.倘若父母不听取子女的劝说,应继续进行多次,但不可内心生怨,直到父母听取为止.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对父母进行劝谏,避免其铸成大错,这未尝不是一种孝道㊁孝的一种内涵.第三,孝是父母在世时的赡养和离世后的祭祀哀思.«论语 阳货»中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子女在父母去世后应守孝三年,并且应该厚办丧礼.但是这种三年守丧所体现的孝道是不合情理的.人死不能复生,生者只有节哀,生活仍要继续.并且三年守丧浪费人力资源,不利于社会进步.第四,孝不等人,提倡及时行孝.«韩诗外传»中 是故孝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木欲直而时不待也.是故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逮亲存也. 当你想尽孝时父母已经去世了,这样的尽孝已经太迟了.父母去世后再怎么用丰盛的礼品祭祀都不如让父母生前吃好.所以这对现今社会子女忙于工作,无暇陪伴父母的情况具有警示意义.父母是需要陪伴的,古语亦有云 父母在,不远游. 强调了父母健在,应该陪伴在父母身边,守着他们,以尽孝道.当然,这个观点是不合理的,但其中强调的父母需要多多陪伴以尽孝道的观点是我们应该吸收借鉴的.第五,孝是光宗耀祖.«礼记 祭义»中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曾子认为赡养父母是孝道中最低等级的,不使父母受到屈辱位居第二位,而最高级的孝道是尊亲.这里的尊亲既包括了主观上的尊敬,还包括客观上为父母带来的荣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光宗耀祖,为整个家族带去荣耀.第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在对舜帝不告而娶解释时用了这样一句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认为无后即没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立嗣是父权存在和延续的条件,在当时,是符合社会生产力需求和绵延人口的需求,是积极的.但时至今日,在一些相对落后偏僻的地方这样的观念却是起着消极作用的.先秦儒家孝道思想是适应当时社会需求,总体上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对今天仍有许多积极的作用,如 赡养尊敬父母 及时行孝 等,都是十分具有借鉴意义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儒家孝道思想中与当下时代需求不符合的部分,要批判性的继承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弘扬其精华.三㊁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现代价值分析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先秦儒家孝道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也表现出了孝的封建性和片面性.但是,从先秦儒家孝道思想中引申出来的博爱思想以及其中蕴涵的丰富的赡养和尊敬长辈的思想都是十分可取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借鉴先秦儒家孝道思想时,要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状分析,对其批判㊁传承和应用.其现代价值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孝道可作为道德规范来指导人们行孝,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当今经济利益至上的社会大氛围下,不孝的现象时有发生,养老问题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一大难题.面对此类不孝现象,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在正确认识孝道后,学习应用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精华,发扬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进一步推动公民道德建设.而儒家孝道思想中及时行孝㊁尊老爱幼㊁养敬兼顾等思想,有助于引导人们形成客观正确的价值尺度.每个人是家庭的一份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个人㊁家庭与社会总是紧密关联,个人品德㊁家庭美德与社会公德的关系也是如此.不论历史如何变迁,社会如何改变,孝道对培养个人品德㊁调节人际关系㊁推动家风建设㊁维持社会和谐和促进国家兴旺都具有强大的作用.第二,每个人自出生起在家庭成长,受父母哺育之恩长大成人,然后成家拥有自己的子女,在养育子女的同时赡养父母.父母一天天老去直至离世,自己也在一天天衰老,而孩子也在一天天长大.他们对长辈的行孝于其子女而言就是最直接的孝道教育和示范.据此可见,儒家孝道思想的发扬有助于培养子女的良好德行,有助于形成和睦的家庭7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年第1期㊀成员关系与良好的家庭风气,有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道德风尚.孝是人的自然本性,贯穿每个人的一生,它不会随着时光流转和空间变换而被轻易否定,始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第三,孝是养和敬的结合,孝不仅在于供养,而且在于尊敬;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赡养和善待,更体现在精神上的尊敬和慰藉.这一观点对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提供了理论指导.许多在外地工作的子女只是满足了父母的物质需要,每月给父母提供充足的生活费,但是却很少回家看望父母陪伴父母,甚至连电话问候都很少.在他们看来,只要给父母提供了足够的生活保障,解决父母的生活需求就是尽孝且足够了.这也是社会上许多空巢老人的反映.而孝是养敬兼顾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点.正如玩具代替不了父母的陪伴与爱,养老院和活动中心也是不能够代替子女对父母的关爱和陪伴.这充分反映出孝在人们精神层面中无可取代的地位.参考文献:[1]㊀许刚.中国孝文化十讲[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8.[2]㊀曾振宇,齐金江.中华伦理范畴: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0.[3]㊀赵君.从«论语»«孟子»看先秦文化[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0):47.[4]㊀许刚.中国孝文化十讲[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2.[5]㊀徐声慧.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沧桑,2006(2):54.责任编辑:长㊀河D i s c u s s i o no n t h eT h o u g h t s o fC o n f u c i a nF i l i a l P i e t y o f t h eP r eGQ i nP e r i o da n d I t sM o d e r nV a l u eH EL uA b s t r a c t:F i l i a l p i e t y p l a y s a n e x t r e m e l y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 t h e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m o r a l s y s t e m.E s p e c i a lGl y t h e t h o u g h t o f C o n f u c i a n f i l i a l p i e t y o f t h e p r eGQ i n d y n a s t y h a s t h em o s t p r o f o u n d i n f l u e n c e o n t h e l a tGe r g e n e r a t i o n s,a n d i t s t i l l h a s i t s u n i q u em o d e r n v a l u e t o d a y.T o c a r r y f o r w a r d t h e o u t s t a n d i n g t h o u g h t s o fC o n f u c i a n f i l i a l p i e t y o f t h e p r eGQ i nd y n a s t y c o n t r i b u t e s t o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a g o o d f a m i l y t r a d i t i o n a n d t h e f o r m a t i o no f g o o d s o c i a l a t m o s p h e r e a n d t h e p r o m o t i o no f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ah a r m o n i o u s s o c i e t y a n d s o c i a l i s t s p i r i t u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sw e l l.K e y w o r d s:p r eGQ i nD y n a s t y;C o n f u c i a n i s m;f i l i a l p i e t y;m o d e r nv a l u e81何㊀路/浅谈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当代价值“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备受推崇。
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孝”作为一种文化体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发展的,而在当代孝文化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亲亲关系,应该也可以发挥它应有的当代价值,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标签:孝文化;历史变迁;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孝文化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黑格尔曾说过:”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1】中国传统孝文化历经了古时期的萌芽、西周的兴盛、春秋战国的转化、汉代的政治化、魏晋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时期的极端化直至近代的变革,是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
孝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在当代,我们不能对其作简单的二元对立分析,而要从孝文化的历史与内涵中重新审视其当代价值。
一、中国孝文化的历史变迁孝作为一种社会意志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一)先秦:孝道的形成与确立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之语,充分说明了孝之原始意义:人们在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中,为乞求平安而进行的一种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动。
殷商、西周是传统文化的开端和创造时期,也是孝观念的初步形成和确立时期。
殷人把祖先视为喜怒无常、令人惧怕的鬼神,他们对祖先的祭祀更多的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祈求,并没有更多的伦理内涵。
到了西周,人们依然对祖先进行虔诚而隆重的祭祀,不过与殷人不同的是,周人对祖先的祭祀即是一种宗教行为和政治行为,又包含着浓厚的敬仰、追念等血缘亲情,是一种伦理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西周孝观念除了祭祀祖先这层含义之外,还增添了奉养父母的新意义。
祭祀祖先是贵族的特权,奉养父母作为平民的义务,使孝观念向着”子德”的方向演进,并逐渐取代祖先祭祀,成为后世孝道德主要内容。
先秦孝文化内涵构建及当代价值——以《诗经》为视角
Feb. 2021Vol. 33 No. 12021年2月 第33卷第1期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文章编号.1009-4873(2021)01-0048-04先秦孝文化内涵构建及当代价值——以《诗经》为视角刘伟(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81)摘要: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涵在先秦时期就已确立。
《诗经》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文献,其孝文化内涵丰富,主要指向敬祖和侍亲,其仁孝观念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情感和价 值观层面,对维系家庭和谐具有重要作用.先秦孝文化在培养良好道德品性,形成良好家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先秦孝文化;《诗经》;内涵构建;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志码:A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 础,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在维系家庭生活、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自远古时期就产 生了孝观念的萌芽,至西周时期孝观念正式确立,并 通过一系列的礼乐、文化制度,不断丰富其内涵。
孝 文化的基本内涵在先秦时期就已确立,并在此后不 断得以延伸。
考察先秦时期孝文化内涵及其构建,有助于把握孝文化的本源,深入分析其与当代社会的价值关联,在新时代发挥孝文化的作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先秦时期 的一部重要文献,诗歌涉及的地域范围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一带,作品的内 容涵盖了先秦时期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真实地反 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想观念,百科全书式地反映了当 时社会的面貌。
本文即以《诗经》为视角,考察先秦时期孝文化的内涵,发掘其当代价值。
一、《诗经》孝文化内涵构建《诗经》当中与“孝文化”相关的诗篇大致可以分 为三类:第一类是在诗文当中直接出现“孝”字的。
简析先秦儒家孝道在传统社会中的伦理价值论文
简析先秦儒家孝道在传统社会中的伦理价值论文简析先秦儒家孝道在传统社会中的伦理价值论文简析先秦儒家孝道在传统社会中的伦理价值论文摘要: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是儒家孝道的创始人,他们所推崇的孝道思想对中国传统孝道的发展具有定型和导向的意义,成为中华伦理道德体系的起点和诸德之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孝道的内容、形式、功能也必然随之改变。
以新的时代精神为主导,经过创造性的转换,儒家孝道必将焕发生机,为今所用。
关键词:儒家孝道;传统社会;社会稳定;当代省思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是儒家孝道的创始人,他们所推崇的孝道思想对中国传统孝道的发展具有定型和导向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进程中,先秦儒家孝道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规范,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和首要精神,并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孝道的核心和主体。
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最终使它发展为中华伦理道德体系的起点和诸德之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先秦儒家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没有它,中国就没有伦理道德可言”。
先秦儒家孝道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绵延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的推崇备至。
无论从社会伦理思想观念上还是从哲学文化遗产上看,它是中国人最高的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社会习惯、心理素质和民族精神。
说儒家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不是近代现代的发明,在中国已经说了几千年了。
就现存的典籍考查,最早是《左传》,其说:“孝、敬、衷、信,为吉德。
”吉者,美也。
孝是美德。
不管你承认还是不承认,是赞成还是反对,它已经是中华文明史以重笔渲染的大章,是不可磨灭的。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们正在强烈地呼吁着孝道的回归,这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是时代的要求。
(一)先秦儒家之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罗国杰教授认为:“孝”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内容,是道德行为的生长点,在调整人和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
最新-诠释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及现代价值 精品
诠释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及现代价值论文关键词先秦儒家孝道思想辩证分析现代价值论文摘要孝道被先秦儒家视为诸德之首,是先秦儒家人文伦理的基石。
本文首先阐述了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接着又对孝道思想进行了辩证的分析,指出孝是一个优弊共存的杂糅体,即有其适应时代发展的合理性因素,又有其阻碍社会发展的局限性,最后指出弘扬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有重要意义。
先秦儒家开创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所构建的孝道观,则是这一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是儒家人文理论的基石。
注重孝道,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道德传统,是中国人个人道德的根源。
它不但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民众产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而且对当今中国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
一、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都是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因此,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便是具有浓厚的血缘宗法成分。
一般说来,同一血缘关系的人,为了本氏族的安定和繁荣,需要相互关心、帮助。
父母有责任抚养、教育子女,子女应该尊敬、赡养父母。
这样,就有了同一血缘关系的孝。
孝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到了私有财产的出现,一夫一妻制使得父子关系确实可靠,且导致承认并确定子女对其先父财产的独占权利的情况下才开始产生的。
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要求子女奉养、尊敬和服从。
到西周时期,随着父权家长制的确立,孝和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最终确立并完善起来。
由于周代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分封制,建立了以立子立嫡的君位传统世袭制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孝的观念及其作用进一步升华,并与政治相结合成为调整和维护政治关系的行为准则。
有孝有德就成为了西周的道德纲领。
周代的孝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奉养、恭敬父母;第二,祭祀先祖。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之学勃兴,学者们对孝有了更深的见解。
孔子继承了西周的孝观念,并把它系统化,确定为普遍的伦理模式。
在《论语·学而》中,孝被作为仁之本。
浅析《孝经》的伦理道德内蕴及现代价值
浅析《孝经》的伦理道德内蕴及现代价值《孝经》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虽只有寥寥千余字,却囊括了先秦儒家关于“孝”的主要观点,揭开了中国伦理发展的重要篇章。
《孝经》作为一部阐释“孝”的著作,将个人伦理道德与国家政治社会糅为一体,不但被视作普通百姓做人的基本伦理道德准则,也是历代统治者奉为治理天下不可或缺的伦理教化之基。
当然,《孝经》这部著作写就的历史语境和特定意义我们无法还原,古代封建社会审视《孝经》的眼光我们也不可能完全认同,但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孝经》中讲到“孝”的观念、“孝道”与“孝治”等关系到个人、家庭、国家、社会的伦理道德准则,作为儒家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核心代代传承,随着时代变化而被赋予不同时代意义,可以经过辩证思考与批判择选后呈现出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人伦之孝——“夫孝,德之本也”“孝”作为儒家伦理道德中重要价值规范,始终左右着人们思想和行为。
中国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以“孝”作为重要基础的社会,中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孝文化。
在甲骨文中,“孝”字是由“老”字上半部和“子”字组成,按照《说文解字》解释就是:“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即在物质上奉养父母、在精神上崇敬祖先。
当然“孝”的含义也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的。
“孝”始于原始社会末期,随着血缘关系逐渐被重视以及私有制的产生,“孝”逐渐由崇拜氏族部落团体的共同祖先发展到对个体家庭的祖先崇拜,再到对父母的遵从。
“孝”逐渐从最初的宗教领域进入到伦理道德领域,具有“追孝”、“享孝”、“孝享”、“孝祀”等含义。
孔子认为,“孝”是一种家族道德,赋予“孝”以纯粹伦理意义。
《孝经》将孝的地位抬到史无前例的高度,正如《孝经·开宗明义章》中提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即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由它产生出来。
《孝经》将“孝”界定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就是说孝不仅是一个人德行的根本,还是可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的有效手段。
浅析《孝经》的伦理道德内蕴及现代价值
浅析《孝经》的伦理道德内蕴及现代价值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整合了一些关于伦理道德的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孝经》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虽只有寥寥千余字,却囊括了先秦儒家关于“孝”的主要观点,揭开了中国伦理发展的重要篇章。
《孝经》作为一部阐释“孝”的著作,将个人伦理道德与国家政治社会糅为一体,不但被视作普通百姓做人的基本伦理道德准则,也是历代统治者奉为治理天下不可或缺的伦理教化之基。
当然,《孝经》这部著作写就的历史语境和特定意义我们无法还原,古代封建社会审视《孝经》的眼光我们也不可能完全认同,但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孝经》中讲到“孝”的观念、“孝道”与“孝治”等关系到个人、家庭、国家、社会的伦理道德准则,作为儒家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核心代代传承,随着时代变化而被赋予不同时代意义,可以经过辩证思考与批判择选后呈现出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人伦之孝――“夫孝,德之本也”“孝”作为儒家伦理道德中重要价值规范,始终左右着人们思想和行为。
中国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以“孝”作为重要基础的社会,中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孝文化。
在甲骨文中,“孝”字是由“老”字上半部和“子”字组成,按照《说文解字》解释就是:“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即在物质上奉养父母、在精神上崇敬祖先。
当然“孝”的含义也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的。
“孝”始于原始社会末期,随着血缘关系逐渐被重视以及私有制的产生,“孝”逐渐由崇拜氏族部落团体的共同祖先发展到对个体家庭的祖先崇拜,再到对父母的遵从。
“孝”逐渐从最初的宗教领域进入到伦理道德领域,具有“追孝”、“享孝”、“孝享”、“孝祀”等含义。
孔子认为,“孝”是一种家族道德,赋予“孝”以纯粹伦理意义。
《孝经》将孝的地位抬到史无前例的高度,正如《孝经?开宗明义章》中提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即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由它产生出来。
《孝经》将“孝”界定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
先秦法家孝道思想及当代价值
先秦法家孝道思想及当代价值社会物质生活巨大变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人口老龄化问题。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当前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4亿,占总人口的18.7%,“老有所养”是人民的愿望。
因此我们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回归中华传统文化寻求借鉴。
传统文化典籍中有丰富的关于“孝”的阐释,如《尚书·尧典》中:“克谐以孝”。
《尔雅·释训》中:“善父母为孝”。
《新书·道术》中:“子爱利亲谓之孝”。
大体而言,是亲情使然之下去奉养父母,敬爱父母。
孝还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礼记·祭养》:“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用匮。
”《盐铁论·孝养》说:“孝莫大以天下一国养”。
将孝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更加细致。
提到法家,人们更多想到法制建设。
其实先秦法家思想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孝道思想,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管仲与韩非子的孝道思想来窥见先秦法家的孝道思想。
作为法家较早期的代表人物管仲,他被人们因孝称赞,直到今天,淄博市设立的管仲纪念馆,作为孝文化的教育基地,当地的中小学学生常去参观学习。
《说苑·尊贤卷八》记载:“桓公立以为仲父。
”齐桓公赐立管仲为仲父,除了自身的抱负以及对管仲能力的欣赏,也是一种尊贤敬老的体现。
《史记·管宴列传》中:“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就见证了管仲的孝,在处境十分危险的战场,时刻想念母亲的养育恩情,即使可能会被人误解,也要坚守自己内心的孝道。
他在被齐桓公任命重用之后,也大力地传播孝道思想,劝谏统治者重视孝道,弘扬孝道,并且提醒统治者在重用臣子时,也要重点关注他是不是一个具有真正孝行的人,以防不孝之人进入统治阶层后被重用,埋下更大的祸患。
《管子》一书内容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比孔子还早一百多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这本书的作者有一些争议,但大体认为是管仲及其弟子累积创作的结晶,《管子》一书中也对孝道进行了阐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价值【标题】?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价值【作者】万小芳【关键词】?孝文化传统流变当代价值【指导老师】邓清华【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正文】千百年来孝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受到人们的推崇,春秋战国时期“孝”已成为中华民族伦理意识的核心范畴。
至秦汉后,孝德已超越出家庭伦理的范围,成为传统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贯通性、统领性的意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许多学者称中国文化也是一种孝文化。
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孝”作为封建道德的本原和基础,受到猛烈的批评,尤其是五四运动时期把对封建孝德的抨击与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相结合,揭露了封建孝德的实质。
在和谐社会构建的今天,深刻认识和探索孝文化的内涵及其流变,了解孝文化本质及其扩展,批判继承传统孝文化,吸取其精华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其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产生和流变(一)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基本内涵“孝”字最先出现在殷商甲骨卜辞,孝最初的本意是对祖先的崇拜和孝敬,以祈求对子孙的庇佑,后来演变为服侍亲长。
《尔雅?释训》以为“善事父母者为孝”。
《说文解字》中对孝这样解释:“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所谓善事父母是指物质赡养和精神奉养两个方面。
《吕氏春秋?孝行》中说:“夫孝,三黄五帝之本务。
”《孝经》感应章第十六讲:“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孝”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是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应该躬行的。
孝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恪守孝之礼仪。
经历代的弘扬和发展,孝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第一,孝丧,孝祭和守孝、尊敬祖先。
第二:孝敬事亲,奉事父母。
第三:孝继,立身扬名以显父母。
第四:孝行,治国之本。
孝的这些文化内涵通过一定的思想和物质的形式展示出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孝文化。
(二)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产生基础孝的道德观念和人类的其它道德观念一样,都是源出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人类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
先秦家庭代际伦理及其现代价值初探的开题报告
先秦家庭代际伦理及其现代价值初探的开题报告
题目:先秦家庭代际伦理及其现代价值初探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与伦理价值不断发生变化。
然而,回望历史,发现先秦时期就有较为系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其中代际伦理作为家庭伦理的核心之一,对于
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先秦家庭代际伦理的理论与实践,有
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与传统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当下中外
家庭伦理面临的种种问题,探讨现代家庭伦理的发展与趋势。
研究目的:
1. 探讨先秦时期的家庭代际伦理理论,分析其体系与内涵。
2. 分析先秦时期家庭代际伦理在实践中的作用,探究其与家庭和谐、稳定的关系。
3. 探讨先秦家庭代际伦理的现代价值及其对当代家庭伦理的启示。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
运用文本分析法,对《周易》、《礼记》等传统文献中有关家庭代际伦理的论述进行系统梳理,整理其体系与内涵;同时,运用
比较研究法,比较先秦时期家庭代际伦理与现代家庭伦理之间的异同,挖掘其现代价值。
预期结果:
1. 揭示先秦时期家庭代际伦理的理论与实践,为家庭伦理研究提供历史资料与理论依据。
2. 探究先秦时期家庭代际伦理与家庭和谐、稳定之间的关系,为现代家庭伦理解决实践问题提供参考。
3. 提出先秦家庭代际伦理的现代价值与启示,对当代家庭伦理发展具有指导性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基 础, 孝伦理是 中国传统道
德 的 核 心 。尽 管 在 我 国历 史 上 孝 伦 理不 乏 愚 昧 内容且 与忠 君观念勾 连 , 因而多被诟病 , 但先秦 时期的孝伦 理包含更
在 以 下几 个 方 面 :
第一, 物质供养 。先秦儒家认为 , 作 为子女 , 应当竭尽
【 摘
要】 孝文化是 中国传 统文化的基础 , 孝伦理是 中国传统道德的核 心。 发掘先秦孝伦理 的当代价值 , 诠
释其深刻 内涵和 巨大力量 , 弘扬孝顺美德 , 重塑文明新风 , 具有重大意义。
【 关键词 】传统文化 ; 孝伦理 ; 道德 重塑; 民族凝聚力 【 中图分类号 】 B 2 2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 3 0 3 6 ( 2 0 1 5 ) 0 3 — 0 0 3 6 — 0 2
记・ 曾子大孝》 云: “ 父母全而生之 , 子全而归之 , 可谓孝矣 ; 不亏其体 , 可谓全矣 。 故君子顷步而弗敢忘孝也。 ” 同时 , 子 女要尽可能想父 母所需 , 做父母 所需 , 满足父母 的精神需 求。所以孔子说 : “ 啜菽饮水 , 尽其欢 , 斯之谓孝” ( 《 礼记 ・ 檀 弓下》 ) 。意思是说 , 即使喝豆粥 、 饮清水 , 只要能让父母心
情 愉快 , 就算是尽孝 了。
第 三, 生 活敬 养 。 奉 养 父母 时要 时刻 怀 有 敬爱 之 心 。 孟
曾子则 “ 移孝为 忠” , 将孝扩大到政 治领域 。《 孝经》 对孑 L 、
曾、 盂 等人 的孝 道思想进行 了全 面的继承和 阐述 , 并 对孝 道的内容进行 了广泛化 , 使之政治化 , 进而推及 以孝治天下。 不难 看 出, 由于受生 产方 式和宗 法制度 的影 响 , 中华
我国孝文化历史悠久。孝观念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 期。 据记载 , 孝字最早 出现于《 尚书 ・ 尧点》 , “ 克谐 以孝 。 ” 甲 骨文中“ 孝” 字描绘为孩子对老人作服侍状 。
春秋战国时期 , 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孝伦
理进行了新的改造 。孔 子提 出孝亲不仅要做 到养亲 , 更重 要的是敬亲 和爱亲 , 把“ 孝” 从 家庭伦理扩大 到宗族伦理 。
2 0 1 5年 3月
黑 河 学 刊
He i h e J o u r n a l
Ma r . 2 O1 5
总第 2 1 3期 第 3期
S e r i a l No . 2 l 3 No . 3
先秦孝伦理的当代价值
⑨ 王 宝贵
(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 , 甘肃 天水 7 4 1 0 1 8 )
3 6・
矣。” 《 礼记 ・ 中庸》 说: “ 夫孝者 , 善继人之志 , 善述人之事者
也。 ” 《 孟子 ・ 万章上》 言: “ 大孝终身慕父母 。 ” 都是要求子女努
及人之幼” , “ 人 人亲其亲 、 长其 长 , 而 天 下 太 平 。” H 哮 是历
史上修养人格的切实 的基础 , 但孝的含义不仅仅 表现在 简 单的爱人上 , 而是要 推而广之是去爱社会 、 爱 国家 , 爱世 界
说: “ 父在 , 观其志; P 2 没, 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 可谓孝
【 作者简介 】 王宝贵( 1 9 7 4 一 ) , 女, 甘肃天水人 ,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讲 师 , 西北师范 大学 伦理 学专 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 主
要 从 事 伦 理学 原 理 及 应 用研 究 。
・
一
力” ( 《 论语 ・ 学而 》 ) ; 子女应尽 可能地承担 一切事务 , 有酒 肉美食要让给父母享用 , “ 有事 , 弟子服其劳 ; 有酒食 , 先生 馔” ( 《 论语 ・ 为政》 ) 。
第二, 精神赡养 。要使父母 内心宽慰 、 精 神愉悦 , 首先
、
先秦孝伦理的形成
要保护好 自己的身体 和生 命 , 不让父母担 心。故 《 大戴 礼
能有养 ; 不敬 , 何以别乎 ” ( 《 论语 ・ 为政 》 ) ?孟子也表达了同 样 的意思 : “ 食 而弗爱 ,豕交之也 ;爱而不敬 ,兽 畜之也 ” ( 《 孟子 ・ 尽心上》 ) 。意思是对父母 养而不爱 ,和养猪差不 多; 爱而不敬 , 和养犬 马差不多 。因此 , 在侍奉父母 的 日常 生 活中 , 尽管“ 色难” ( 《 论语 ・ 为政》 ) , 但 仍然要保持虔诚尊
全 力 使 父母 在 生 活 上 得 到 良好 的 照 顾 , “ 事 父母 ,能 竭 其
多合理性内涵。针对当代社会孝伦理观念 缺失 、 家庭关系 紧张 、 道德失范 、 社会秩序失衡 的不 良局面 , 发掘先秦孝伦 理的 当代价 值 , 诠释其深刻 内涵和巨大力量 , 弘扬 孝顺美 德, 重塑文明新风 , 具有重大意义 。
子说 : “ 孝子 之至 , 莫大乎尊 亲” ( 《 孟子 ・ 万 章上》 ) , 将尊敬
双亲作 为孝 的最高道德表现 。孔子严厉批评那种对父母 只 养不敬 的态度 , 他说 : “ 今之孝者 , 是谓能养 。至于犬 马 , 皆
民族具有 强烈的孝 亲情结 , 这种发 自本 能的孝亲意识经过
思想 家的理论升华 和统 治阶级的推广扩大 , 使孝文化 由家 庭伦理转变为社会 伦理 和政治伦理。 二、 先秦孝伦理的本真含义 孝是 中华 民族极为重要的道德品质 ,包含着侍 亲、 养 亲、 祭祖 、 敬老 、 忠君等丰富的内涵 。《 尔雅 ・ 释训》 中说 : “ 善
敬 的态 度 。
父母为孝 。” 许慎也在《 说文解字》 中说 : “ 孝, 善待父母也。” … 这都说 明孝 的本真含义是善待父母。如何算是善待父母 ? 在先 秦儒家那里 , 已经得 到 了较为充分 的阐述 , 主要体现
第 四, 秉承遗志。这是指父母有远大志向未能实现 , 子
女应 当继承父辈 的遗志 、继续先辈的事业 。《 论语 ・ 学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