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情观察的方法与要求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病情观察

中医护理----病情观察

一、病情观察的原则
(一)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病情观察 1.具备“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 在临床护理 工作中,护理人员需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术 ,对待患者应一视同仁,时刻把患者的生命 安危放在首位,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 现一些细微的变化,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 有效、优质的服务。如血证患者,若患者自 诉自觉咽喉部有血腥味,则为咯血或呕血的 先兆,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防止因大出血 而危及患者生命。
1.望诊--望舌色
淡白舌:虚证、寒证。 红舌:热证。 青紫舌:寒证、瘀血、热证。
1.望诊--望舌形
胖大舌:舌体胖大,边有齿痕,多属脾肾阳虚,水 湿内停。 瘦薄舌:舌体瘦小而薄,多属气血阴液不足。 苍老舌:舌质纹理粗糙,干燥皱缩,舌色较暗,多 属实证。 娇嫩舌:舌质纹理细腻,色淡质嫩,多属虚证。 裂纹舌:舌面有明显裂沟,多因精血亏损,舌体失 养所致。 芒刺舌:舌面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刺,摸之棘 手,多因里热炽盛,邪热内结所致。
“传之于脾”,因肝藏血,脾主运化,肝血有赖于脾
的滋生,脾的运化又有赖于肝的疏泄,若肝气郁结 ,疏泄不畅,则脾失健运,可见腹胀、纳呆、恶心 、呕吐、腹泻等症状。 “气舍于肾”,因肝藏血、肾藏精,肝血与肾精互相滋 养,若肾精不足,不能滋养肝阴,而至水不涵木, 在病情观察时可见头痛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 等症状。 “至肺而死”,因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气的升发 条达,有利于肺气的肃降,若肝失疏泄影响肺气的 肃降功能,可见患者胸满喘促,甚则不能平卧等危 重症候。
1.望诊
望诊:是指运用视觉,对患者全身和局部的
病情,如色、神、形、态、头颈、五官、躯 体、四肢、皮肤、络脉,以及排泄物、舌象 等,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以推断体内的变化 ,作为辨证施护的依据。

中医病情观察的方法与要求

中医病情观察的方法与要求

中医病情观察的方法与要求病情观察是指对病人的病史和现状进行全面系统了解,对病情作出综合判断的过程。

是辨证施护的前提和依据。

病史方面,包括病人患病前后的精神体质状况、环境及可能引起疾病的有关因素等情况;现状是指病人对当前病状的诉述。

护理人员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对病人的精神、音容、举止、言谈等情况进行细致观察,为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望诊望诊是运用自己的视觉,观察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以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作为分析内脏病变的依据。

包括精神、气色、形态的望诊、舌的望诊及排出物的望诊。

(一)望精神包括精神意识活动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通过神志状况、面目表情、语言气息等观察病人精神状况,意识是否清楚,反应是否灵敏、动作是否协调等,以判断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和疾病的轻重。

1.病人神志不乱,两眼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楚,声音洪亮,为“有神”或“得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疾病轻浅,预后好,多属实证、热证、阳证。

2.病人精神萎靡,目光晦暗,反应迟钝,语言无力,声音低微,表示正气已伤,病势较重,多属虚证、寒证、阴证。

见于重病及慢性病。

3.神志昏迷、谵语、手足躁动,虽表现为阳证、热证、实证,但正气已伤,邪气过盛,病邪深入,预后不良。

(二)望气色观察病人皮肤的颜色光泽,它是脏腑气血的外荣。

颜色的变化可反映不同脏腑的病证和疾病的不同性质;光泽的变化即肤色的荣润或枯槁,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皆上注于面”,面部气血充盛,且皮肤薄嫩,色泽变化易于显露,故望气色主要指面部的色泽。

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可以帮助了解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发展变化。

1.正常人面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2.面色红:为热证。

血液充盈皮肤脉络则显红色。

血得热则行,脉络充盈,所以热证多见红色。

如满面通红,多是实热;若两颧绯红,多为阴虚火旺之虚热。

3.面色白:为虚寒证或失血。

血脉空虚,则面色多白。

寒则凝,寒凝经脉,气血不荣或失则脉空虚。

中医四诊的主要操作方法和步骤

中医四诊的主要操作方法和步骤

中医四诊的主要操作方法和步骤中医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是中医传统的重要诊断手段。

下面分别介绍四种诊断方法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一、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舌苔、舌质、眼神、皮肤等来诊断病情的方法。

以下是望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1.观察神态: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包括神情、眼神、姿态等,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性质。

2.观察面色:观察患者的面色,包括面色苍白、潮红、黄染等,可以判断病情的性质和气血情况。

3.观察舌苔:观察患者的舌苔,包括舌苔的厚薄、颜色、质地等,可以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

4.观察舌质:观察患者的舌质,包括舌头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可以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和气血情况。

5.观察眼神:观察患者的眼神,包括眼神的明亮、浑浊、散乱等,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性质。

6.观察皮肤:观察患者的皮肤,包括皮肤的色泽、质地、皮疹等,可以判断病情的性质和气血情况。

二、闻诊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嗅患者的气味来诊断病情的方法。

以下是闻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1.听声音:听患者的声音,包括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性质。

2.嗅气味:嗅患者的气味,包括口臭、体臭等,可以判断病情的性质和气血情况。

三、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等来诊断病情的方法。

以下是问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1.询问病史:询问患者患病的时间、原因、既往病史等。

2.询问症状:询问患者的主要症状、伴随症状、疼痛部位等。

3.询问体征: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体征变化等。

4.询问家族史:询问患者的家族史,包括遗传病、传染病等。

5.询问个人史:询问患者的个人史,包括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

四、切诊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肌肤等来诊断病情的方法。

以下是切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1.触摸脉搏:触摸患者的脉搏,包括脉象的强弱、快慢、滑涩等,可以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和气血情况。

2.触摸肌肤:触摸患者的肌肤,包括肌肤的温度、湿度等,可以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和气血情况。

中医病情观察

中医病情观察


及时发现危重症及并发症,为抢救赢得时间 疾病过程中,正衰邪盛,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 及危重症,采取有效措施,就能防止疾病的发 展。应掌握各种疾病可能发生都并发症,熟悉 危重症的临床表现和抢救措施,有目的地进行 观察,防患与未然。

病情观察贯穿于整个诊疗过程,要做好病情观 察,在思想上重视,充分认识到病情观察的重 要作用;有丰富的专业,懂得各种常见病的症 状和体征,了解各种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具 备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总之,掌握的知识越多,水平 越高,二者是成正比的。
病情观察的要求

1.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1)病人方面:一是重点围绕主要症状进行 观察,主要症状的好转与恶化,常反映病情的 好转与恶化;主要症状的转移,常提示病证在 质上的变化。二是全面观察整体生命状态,常 可反映机体正气的盛衰。 (2)病证方面: 一是不同的病证,病情观察应有不同的重点。 二是全面观察重点病情的各个方面及其全过程。
谢谢大家!

(4)排泄物情况: ①、大便注意观察粪质、气味及伴有症状、有 热泻、寒泻、湿泻、便血及痢疾等不同。②、 小便清长量多者属寒;短少赤涩为有热。 ③、呕吐物若见清稀无臭的为胃寒呕吐;吐物 酸臭且夹杂未消化的食物,多为胃热宿食。 ④、痰白清稀为风痰、寒痰、湿痰,痰黄是热 痰。
(5)舌象情况 1)、舌质:注意观察舌质的神、色、形、态。舌神 是指其荣枯,凡舌质表现光彩、荣润的,是有神; 若干枯称乏津,没有光彩的是无神。正常舌色为淡 红色、润泽而鲜。若舌色鲜红,主热证;舌尖红属 心肺热盛;舌边红属肝胆热盛、舌色绛而润为热人 心包;舌体胖嫩、色淡多属脾胃阳虚、水湿内停; 舌体瘦小而薄,是阴血亏虚;薄瘦而色淡,为气血 两亏。
4、切诊

中医护理基础-病情观察

中医护理基础-病情观察

19:6
(一)望诊
望小儿指纹: 1.望神 通过观察3岁小儿食指内 2.望色 侧络脉的形色(粗细和五种 3.望形体、望姿态 颜色)、浮沉、长短(有风、 4.望头颈五官 气、命三关),来判断疾病 性质、轻重及预后 。 5.望皮肤 白色 6.望小儿指纹 7.观察排泄物 8.望舌
(1)望形体:形体强壮者其五脏功能旺盛。病 ( 1)得神:目光炯炯有神,神志清楚,语言 (1)观察头面颈项:病人头形过大(脑积水) 通过观察通过观察排泄物 如大便、小便、呕吐物、 人虚胖,面色苍白,多为阳气不足;形瘦肌削、 清晰,反应灵敏,身体活动自如,表示正气充 或过小;颜面或四肢浮肿;颈部痰核或瘰疬;病 痰涎的形、色、质、量的变化,以了解各有关脏腑 面色苍黄,多为阴血不足; 畸形如鸡胸龟背, 沛,预后良好。 人头项强直;头项软弱,不能昂首等。 的病变和邪气的性质。 头长颈细,多见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脾胃失养。 望皮肤: 主要是观察皮肤色泽和皮疹等。 1.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或惊风 ( 2 )失神:目光呆滞,语无伦次,反应迟钝, (2)观察头发:头发状态反映精血的盛衰。正 (1)观察大便 :大便色黄如糜且恶臭;大便泻下 病人动作异常,如见病人眼、面、手足趾 出现 皮肤色黄伴目黄、尿黄的属黄疸,色鲜明为阳黄, 寒邪凝滞,经脉瘀阻 动作迟缓,或撮空理线(出现幻觉),四肢冰 常人发黑浓密而润泽;发黄稀疏,干枯不荣;头 如水或夹有未消化食物;腹泻肠鸣、身重倦怠;大 震颤、抽搐,是热盛动风,或阴虚、血虚动风。 色暗晦为阴黄。皮肤发斑,斑色红为温热之邪入营 发大量可见脱落或花白干枯。 冷,大肉瘦削等,是病人脏腑功能衰败的表现, 便有血,色鲜红且先血后便的是近血(来自肠道、 若见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 血,红润为顺,暗红或紫赤则为逆;皮肤斑疹,如 提示预后不良。介于得神与失神之间称为“少 (3)观察五官:包括观察目、耳、鼻、口唇。 肛门),色黑褐且先便后血的是远血(来自胃幽门 2.赤色:主热证(实、虚) 于痉证(破伤风)。 粟米高出皮肤者为疹,不出皮肤者为斑。麻疹色红 神”。 病人双目白晴发黄为黄疸,白晴红赤为热证;目 以上部位),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的是痢疾。 (2)望姿态 :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体位状态可 邪热亢盛,脉络贲张或阴虚阳亢,虚火上炎 润,依次出疹为顺,赤紫暗滞则为热毒内盛,淡而 ( 3 )假神: 危重久病之人,突然精神好转, 巢浮肿,两目斜视,两目上。耳内流脓,耳轮干 (2)观察小便 :小便清长,短少赤涩。艰涩疼痛; 推知病情。如病人喜动者多属阳;喜静者多属阴; 不红或突然蜇伏不见是正虚邪气内陷,是属逆象, 欲见亲人,目光转亮,言语不休,语音清亮, 枯焦黑;鼻翼煽动;鼻柱溃烂塌陷;口唇淡白; 尿如脂膏,尿中有沙石。 病人卧时喜面向里避光,伴精神差,多为阴寒、 应当提高警惕。皮肤白瘩是白色丘疹,晶莹透亮, 饮食突然大增等,意谓患者陷入阴阳即将离绝 口唇红赤;口唇暗紫;病人口开不闭;口眼歪斜; 3.黄色:主湿盛:湿热或寒湿 (3)观察呕吐物 :清稀味淡;呕吐物酸臭且夹杂 虚证;病人喜仰面露足,常揭去衣被,多属热证; 属湿郁热盛;皮肤干枯无弹性,是热盛伤津或肺阴 状态,多见于濒死前。 口噤不语。 未消化食物;咳吐鲜血或痰中带血,含有食物残渣。 内外寒湿,或中寒脾虚湿盛 病人躺卧缩成一团,喜加衣被,或喜热者,多属 亏损。 (4)观察齿、龈、咽喉:牙根疼痛,牙龈红肿, (4)观察痰涎 :痰色清淡,有泡沫,无泡而黏; 寒证。病人坐而仰首喘息为痰涎壅盛肺实证;病 观察皮肤形态还应观察有无疔、疖、疽、痈等。 4. 痰白滑;痰黄而稠;咳唾之物脓如米粥,或见脓血 :虚证、寒证、血虚 牙根松动而隐隐作痛,牙龈易出血。咽喉红肿疼 人坐而俯首,气短懒食,则属肺气虚或肾不纳气。 寒邪、失血或久病气虚血亏 痛或化脓,咽峡娇嫩鲜红;咽喉间若见白膜,刮 腥臭;多唾者;口苦涎黏。 病人坐而不得卧,属心阳不足,水气凌心之重证。 之不除,重刮则出血又生白膜的为白喉。 5.黑色:肾虚、寒、痛证、水饮或血 肾亏、寒凝、水泛、血瘀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病情观察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病情观察

结果记录客观真实
对观察结果要及时进行细致、 准确的记录
观察方法科学有效
掌握各种病情的观察方法、及 时、准确地了解病情的变化
病情观察的 方法
病情观察 内容
在此输入您的标题文字
四诊
望、闻、问、切是中医收集病情 资料的基本方法
辩证
运用各种辩证的方法进行分析, 进一步判断与确定疾病的性质、 部位
01
舌象
. 判断疾病 转归和预 后的重要 依据
02
03
脉象
反映全身脏 腑功能、气 血、阴阳的 生理信息.
排泄物
观察大小便、 呕吐物、痰液、 汗液 、经带等 排泄物的性状、 量、色、次数
小结
病情观察
病情观察的目的和要求
病情观察的方法和内容
参考资料 《中医护理学》第4版 孙秋华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谢 谢!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第五节 病情观察
目录
01/ 学习目标 03/ 掌握病情观察的要求、舌象
的观察
02/ 熟悉病情观察的目的、方法 和内容
病情观察的 目的和要求
病情观察 方法和内容

为制订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判断疾病的转归与预后

及早发现危重证候和的
观察内容重点明确
护士应熟悉病人病情和当前治 疗护理的要求,有重点、有目 的的对疾病的症候进行观察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中医护理病情观察

中医护理病情观察
按诊,是触按局部的异常变化,更能够推断 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病情的轻重等情况,为病情 观察提供可靠的资料。按诊包括按肌肤、按手足、 按胸腹,以测知冷热、软硬、压痛、痞块等异常 变化。
如皮肤润泽,为津液未伤:用手按压肿胀处, 按之凹陷,不能即起的,为水肿:按之凹陷,举手 即起的为气肿。

开展辨证分析, 实施护理计划

病情观察的要求
必须具备“大医精 诚”的高尚医德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任何病人都要做到关心、体贴、爱护 、缜密地观察病情变化,要多深入病房,多与病人接触,对一切 细微的变化都应注意观察,做到多看、多问、多观察,不要放过 任何可能发生危险的症状变化,以获得抢救的最佳时机。如血证 病人,若病人自诉自觉咽部有血腥味,则为咳血或呕血的先兆, 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防止大出血而危及生命。
例如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喘促气短,张口拍肩,略痰 ,喉中常有哮鸣声,观察的重点应该是气短声低,咯痰色、质、量, 舌质舌苔变化等

病情观察的内容
舌象和脉象
观察舌象与脉象,是中医病情观察的特色之一。通过观察舌 的神、色、形、态,苔的色与质,可以了解机体正气盛衰、病邪深 浅与性质、病情进退,有助于判断疾病转归与预后,为辩证施护提 供依据。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十问歌》内容言简意赅,可作问诊的参考。但在实际问诊中,还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 情灵活而重点地询问,不能千篇一律地机械套问。

运用四诊方法,观察病情变化
切诊
脉诊
按诊
所谓「切诊」就是脉诊和按诊。脉诊就是切脉,掌握脉象。按诊,就是以手触 按病人的体表病颁部分,察看病人的体温、硬软、拒按或喜按等,以助诊断。

中医观察望诊看外在表现的方法

中医观察望诊看外在表现的方法

中医观察望诊看外在表现的方法中医望诊是一种通过观察人体外在表现诊断病情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种经验丰富、历史悠久的传统方法。

中医望诊可以观察人体外在表现,包括面色、舌头、眼睛、肢体等部位。

这些外在表现可以反映出患者的内部病情以及气血阴阳的平衡状态。

首先,中医师可以通过观察面色来判断病情。

面色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气血和精神状态。

比如,面色苍白可以表示气血不足,面色红润可以表示气血旺盛。

同时,面上的斑点、瘀点等可以反映出身体的病情。

其次,中医师可以通过观察舌头来判断病情。

舌头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状况。

比如,舌苔颜色可以表示消化系统功能,舌尖颜色可以表示心脏和肝脏功能。

此外,中医师可以通过观察眼睛来判断病情。

眼睛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肝、肾等内脏功能。

比如,眼睛内角的红斑可以表示肝病,眼睛周围黑眼圈可以表示肾虚。

最后,中医师可以通过观察肢体来判断病情。

肢体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状况。

比如,手腕和腰部的骨骼变形可以表示骨质疏松症,手脚麻木可以表示神经系统疾病。

总的来说,中医望诊是一种综合性的观察方法,需要中医师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充足的知识储备。

对于患者而言,也需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寻求专业的中医师指导。

中医如何判断患者的病情轻重与预测死期

中医如何判断患者的病情轻重与预测死期

中医如何判断患者的病情轻重与预测死期中医在判断患者的病情轻重与预测死期时,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一、望诊:通过观察患者面色、眼神、舌质、舌苔等是否正常,判断患者的气血充盈情况和脏腑功能是否正常。

如果面色苍白、眼神无神、舌质淡白、舌苔薄白或者厚腻,可能表示气血亏虚或湿热内蕴,病情较轻;若面色晦暗、眼神呆滞、舌质发紫、舌苔发黑或者黄腻,可能表示气血瘀滞或热毒侵蚀,病情较重。

二、闻诊:通过闻听患者的气息、声音和心音等,判断患者的气机运行情况和脏腑功能是否正常。

如患者有气急、声音低沉、心音微弱等现象,可能表示气血功能不足或脏腑功能紊乱,病情较重;若患者呼吸平稳、声音洪亮、心音有力等,可能表示气血运行正常,脏腑功能健康,病情较轻。

三、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疼痛程度、体温、饮食、排便等情况,判断患者的病情轻重和病程发展情况。

如患者症状明显、疼痛剧烈、体温升高、食欲不振、排便异常等,可能表示病情较重;若患者症状轻微、体温正常、食欲正常、排便正常,可能表示病情较轻。

四、切诊:中医通过按摩患者的穴位、经络和脉搏,判断患者的气血运行是否顺畅,脏腑功能是否平稳。

如患者脉象细弱、脉搏不齐、穴位按摩疼痛等,可能表示气血亏虚或脏腑功能紊乱,病情较重;若患者脉象强盛、脉搏有力、穴位按摩无痛感等,可能表示气血充盈或脏腑功能正常,病情较轻。

总的来说,中医在判断患者的病情轻重与预测死期时,主要依靠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方法,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以及脏腑功能状态来评估病情。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的判断方法主要是根据传统经验和理论,因此预测死期不如现代医学科学和准确,患者需要配合其他相关医学检查来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断。

第一节 病情观察

第一节 病情观察

4、观察头颈五官
察鼻:主要观察鼻内分泌物 及鼻外形。鼻塞流清涕为 外感风寒;流黄涕为外感 风热;长期流黄浊涕,气 味腥臭,则为鼻渊;鼻衄 多为肺热;鼻孔干燥为肺 热伤律或外感燥邪;鼻翼 煽动,伴呼吸急促,为肺 气闭郁,多见于重症肺炎。 [
• 察口包括观察唇、齿、齿龈、咽喉、腮、
腭等部位。 小儿唇色红润为正常;唇色淡白属气 血虚;唇色青紫主寒证或血瘀;唇色深红 而干为热盛伤津;口唇干裂为燥热伤津; 环唇色青,须防惊风;口唇糜烂为脾胃热 盛;口角流诞为脾虚或胃中蕴热。
筋脉淤阻的气色。
• 赤:主热症、实症或虚热症。久病、重
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妆为虚阳上越的戴 阳症(阴阳离决),属危急症候。
• 黄:主虚证、湿证,是脾虚湿蕴的气色。湿
热重为阳黄(黄色鲜明);寒湿重为阴黄 (色黄晦暗)。
• 白:主虚症、寒症、脱血或夺气。
• 黑:肾虚、寒证、痛证、水饮或淤血。肾
精久耗的病人可见面黑而干焦;肾虚水泛 的水饮症证或寒湿下注的带下证病人,可 见目眶色
• (-)望痰涎 • 痰涎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其形成
主要与脾肺两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故古人说: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但是与他 脏也有关系。 • 临床上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两类,这里所 指的是咳唾而出的有形之痰涎。

• 痰黄沾稠,坚而成块者,属热痰。因热邪煎
熬津液所致。痰白而清稀,或有灰黑点者, 属寒痰。因寒伤阳气,气不化津、湿聚,而 为痰。 • 痰白滑而量多,易咯出者,属湿痰。因脾虚 不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而滑利易出, • 痰少而粘,难于咳出者,属燥痰。因燥邪伤 肺。 • 痰中带血,或咳吐鲜血者,为热伤肺络。 • 口常流稀涎者,多为脾胃阳虚证。口常流粘 涎者,多属脾蕴湿热。

中医内科护理病情观察

中医内科护理病情观察

中医内科护理病情观察一、病情观察的意义:病情观察对中医内科护理至关重要。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护士可以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迅速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而且,观察病情还有助于与医生进行沟通,共同制定最佳的治疗计划。

二、病情观察内容:1.生命体征的观察: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指标的测量和观察。

通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可以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病情变化。

2.病情表现:观察患者的主诉、症状和体征,包括患者的味觉、食欲、排尿、排便等方面的改变。

尤其注意病情的恶化或者突然变化,如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

3.患者行为和精神状态的观察:观察患者的行为活动、精神状况、睡眠质量等方面的变化。

例如,对于抑郁症患者,要关注其情绪的波动,是否出现自残倾向等。

4.皮肤的观察: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湿度、温度、弹性等情况,了解患者的体液情况和水肿程度。

5.疼痛的观察: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位置、性质以及对疼痛的感受等。

可以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或面部表情法来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6.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观察:观察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等,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三、病情观察的方法与技巧:1.定期观察: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制定观察的时间表,定期观察患者的状况。

及时记录观察结果,与之前的结果比较,发现问题时,及时向医生报告。

2.聆听患者的诉求: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鼓励患者自主表达症状和感受,注意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

3.观察整体:观察患者所呈现的整体状况,包括面部表情、体态、行走步态等。

通过观察整体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一般状况。

4.观察细节:观察患者的细节,如皮肤颜色是否正常、呼吸是否平稳等。

通过观察细节可以发现患者的特殊状况。

5.联合多学科观察:在观察患者病情时,可以联合多学科进行观察。

中医内科护士可以与医生、营养师、心理医生等进行合作,共同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四、结语: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可以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护理干预。

中医护理学第十二章病情观察

中医护理学第十二章病情观察

中医基础知识 11/5第七章第一节病情观察一、病情观察的目的(一)为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提供依据(二)了解病势,准确判断预后(三)及时发现危重证及并发症,为抢救赢得时间(四)了解治疗效果和反应二、病情观察的要求(一)用中医理论指导病情观察(二)必须具备“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三)熟练掌握抢救技术三、病情观察的方法(一)运用四诊方法,观察病情变化(二)开展辨证分析,实施护理计划四、病情观察的内容(一)一般状况(二)主要症状与体征(三)舌象与脉象(四)各种排泄物(五)药物效果与反应(六)情志变化病人烫伤的防护措施【预防措施】1. 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烫伤高风险患者,报告护士长及主管医生,并落实预防措施。

2. 需保暖的患者:使用热水袋时,外加布套;加强巡视,班班交接,检查病人皮肤情况。

3. 使用烤灯时严格遵循操作规程,防止烫伤。

4. 向病人及家属做好宣传工作,妥善放置暖瓶及开水、热汤等热源物质,防止发生烫伤。

5. 加强开水房的管理,防止儿科病人误烫伤。

【程序】————【应急预案】1.发生烫伤后,报告护士长、科主任及主管医生,根据情况处理,记录详细情况(发现时间、烫伤范围、深度)。

2.班班交接烫伤创面,直到愈合。

3.护士长24小时内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及隐患报告表”上报护理部和医务部。

【程序】————中医基础知识 11/12第七章第二节生活起居护理概念:生活起居护理是指病人在住院期间病患罹身,生活起居方面不能自理,按照医院的等级护理制度和护理计划,分别给予病人合理的护理和照料。

一、目的:1、保养病人机体的元气2、提高自身驱邪与修复机制。

3、使体内阴阳达到平衡,祛病康复。

二、内容:顺应四时调阴阳,避时邪养形神。

顺应四时调阴阳,避时邪养形神指顺从四时阴阳寒暑的变化以及四季生长化收藏的规律,来调养病人的形神,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保持身体健康。

这些认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

中医病情观察的方法

中医病情观察的方法

中医病情观察的方法
中医病情观察的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望、闻、问、切。

1. 望: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表、面色、眼神、舌苔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面色红润可能与火热内盛有关。

2. 闻:通过闻患者的气味,尤其是口臭、汗臭等,来判断病情。

例如,口臭可能与内热有关,汗臭可能与湿热体质有关。

3. 问: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习惯、排便情况等,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

例如,频盛小便可能与水湿有关,大便稀溏可能与脾胃虚弱有关。

4. 切:用手指或特定的工具对患者进行触诊,感受患者的脉搏、脉象,以诊断病情。

中医将脉象分为浮、沉、细、数等不同状态,并结合望、闻、问的信息,综合判断病情。

这些观察方法是中医诊断的基础,通过综合观察不同方面的病情表现,中医医生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护理病情观察

中医内科护理病情观察

中医内科护理病情观察1. 引言中医内科护理是指在中医内科疾病治疗过程中,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观察和监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本文档旨在介绍中医内科护理病情观察的重要性和方法。

2. 重要性病情观察是中医内科护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舌苔、脉象等,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和康复速度。

同时,病情观察还可以及时发现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病情恶化的风险。

3. 病情观察的内容病情观察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症状观察患者的主要症状是病情观察的重要指标。

护士应该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包括身体的不适感、疼痛情况、体温变化等,记录并及时向医生反馈。

3.2 舌苔观察舌苔是中医诊断常用的观察指标之一。

护士应该观察患者的舌苔颜色、厚度、湿润程度等变化,记录并向医生汇报,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

3.3 脉象观察脉象是中医诊断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护士应该观察患者的脉搏情况,包括脉搏的频率、强度、规律性等变化,记录并向医生通报,以协助医生进行诊断和调整治疗方案。

3.4 病情记录与汇报护士应该及时记录各项病情观察结果,并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病情汇报。

病情记录要准确、详细,包括观察时间、患者基本信息、主要症状、舌苔和脉象的变化等,并及时提供给医生参考。

4. 注意事项在进行病情观察时,护士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4.1 仔细观察护士应该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和脉象的变化,避免遗漏重要信息,确保病情观察的准确性。

4.2 及时反馈护士发现患者症状变化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向医生反馈,避免延误病情。

4.3 按要求记录护士应按照医生的要求和标准记录病情观察结果,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5. 总结中医内科护理病情观察是提高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护士应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和脉象的变化,并及时记录和反馈给医生。

只有通过全面而准确的病情观察,才能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疗效,确保患者的康复。

中医病情观察

中医病情观察

2023-11-16•病情观察概述•病情观察技巧•不同症状的观察与处理目录•典型病例分析•病情观察的误区与改进建议病情观察概述01CATALOGUE定义与目的中医病情观察是指通过运用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和了解,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目的中医病情观察的目的是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指导临床治疗和护理,提高治疗效果。

包括望诊(观察病人的神态、面色、舌苔等)、闻诊(听病人的声音、嗅病人的气味等)、问诊(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和切诊(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肌肤等了解病情)。

方法中医病情观察强调全面、细致、动态地观察病情,遵循“四诊合参”的原则,即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相互印证,得出准确的诊断。

原则观察的方法与原则通过观察病情变化,可以及时发现新的症状或原有症状的加重,从而调整治疗方案,保障病人安全。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通过对病人症状的观察,可以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从而合理安排治疗顺序,确保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判断疾病轻重缓急通过对病人病情的观察,可以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指导临床治疗和护理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全面的了解,可以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程,减轻病人痛苦。

提高治疗效果病情观察的重要性病情观察技巧02CATALOGUE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如眼神、面色等,以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

望神望色望舌观察患者面色变化,如面色苍白、萎黄等,以了解气血盛衰和脏腑功能。

观察患者舌质、舌苔变化,如舌质淡红、舌苔厚腻等,以判断病邪性质和病情深浅。

030201注意患者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以了解脏腑功能和病邪性质。

嗅气味嗅患者口气、分泌物等气味,以判断病情和病邪性质。

询问患者是否感觉寒冷或发热,以及寒热的时间和程度,以了解病邪性质和病情轻重。

问寒热询问患者出汗情况,如自汗、盗汗等,以了解阴阳虚实和病邪性质。

中医科诊疗规范

中医科诊疗规范

中医科诊疗规范中医科诊疗规范是指中医诊疗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些原则和规范,旨在确保中医诊疗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以下是中医科诊疗规范的主要内容:1.倾听和询问:医生应当充分倾听患者的主诉,并通过询问详细了解病情,包括症状的起始、持续时间、变化等。

2.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医生应当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情、四肢活动等,辨别患者体质和病情。

3.闻诊:闻诊是利用听觉和嗅觉辨别患者病情的方法,医生应当仔细倾听患者呼吸、声音等,并闻其口腔、身体发出的气味。

4.问诊:问诊是通过向患者提问了解症状和病情的方法,医生应当询问患者疾病的发展过程、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

5.切诊: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体表来辨别病情的方法,医生应当仔细触摸患者的脉搏、皮肤、肢体等,以判断病情和病证。

6.辩证施治:中医诊疗的核心是辩证,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调理患者的阴阳、气血等,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7.守德尚行:中医医生应当具备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个人权益,保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8.严格遵循医学原理:中医医生应当严格遵循医学原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合理选用中医诊疗方法,不得滥用或过度使用药物,保证诊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9.定期随访:中医诊疗过程中,医生应当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定期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10.知识更新和提升:中医医生应当不断学习和更新医学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改进和创新中医诊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科诊疗规范的制定和遵循,能够提高中医诊疗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保证患者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治愈率和康复效果。

同时,中医医生应当注重与现代医学的交流和合作,借鉴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和理论,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中医护理病情观察要求

中医护理病情观察要求

中医护理病情观察要求
病情观察要求:
1、既有重点,又要全面病情观察应根据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重点。

如体温变化是外感温热病的重点内容,而对高血压病人来说,一般并不重要。

所谓全面,是指对观察重点的各个方面及其全过程的了解。

如对腹泻病人要观察腹泻出现的时间,大便的次数、性状、颜色、量及其伴随症状等。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观察效果和用药反应,病情是好转还是恶化等。

2、细致而准确对观察项目要细致准确,能用计量表示的一定要启示具体数量,如体温、尿量等。

对不能量化的,要表达准确。

如对疼痛病人以谈笑如常、�m卧不动、转侧不安、呻吟呼号等表达疼痛的轻重程度。

3、排除干扰,获取正确结果病情观察常可受多种因素干扰影响。

考试大网站整理
(1)病人的禀性不同,可影响观察结果。

有人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有人善于言词,把病情表达得有条有理;有神经质病人,诉述症状多而又互相矛盾。

因此,护理人员应针对不同禀性,因人而异地取得正确的结果。

(2)病人对疼痛耐受程度不同及某些病人的特殊思想情况造成病情诉说中的差异等,也可影响病情观察的正确性。

护理人员者需要经过去伪存真、详加分析、反复印证,以获得正确观察的结果。

4、认真记录观察重点扼要进行交班,发现异常和危证要及时通知有关人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病情观察的方法与要求病情观察是指对病人的病史和现状进行全面系统了解,对病情作出综合判断的过程。

是辨证施护的前提和依据。

病史方面,包括病人患病前后的精神体质状况、环境及可能引起疾病的有关因素等情况;现状是指病人对当前病状的诉述。

护理人员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对病人的精神、音容、举止、言谈等情况进行细致观察,为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望诊望诊是运用自己的视觉,观察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以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作为分析内脏病变的依据。

包括精神、气色、形态的望诊、舌的望诊及排出物的望诊。

(一)望精神包括精神意识活动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通过神志状况、面目表情、语言气息等观察病人精神状况,意识是否清楚,反应是否灵敏、动作是否协调等,以判断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和疾病的轻重。

1.病人神志不乱,两眼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楚,声音洪亮,为“有神”或“得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疾病轻浅,预后好,多属实证、热证、阳证。

2.病人精神萎靡,目光晦暗,反应迟钝,语言无力,声音低微,表示正气已伤,病势较重,多属虚证、寒证、阴证。

见于重病及慢性病。

3.神志昏迷、谵语、手足躁动,虽表现为阳证、热证、实证,但正气已伤,邪气过盛,病邪深入,预后不良。

(二)望气色观察病人皮肤的颜色光泽,它是脏腑气血的外荣。

颜色的变化可反映不同脏腑的病证和疾病的不同性质;光泽的变化即肤色的荣润或枯槁,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皆上注于面”,面部气血充盛,且皮肤薄嫩,色泽变化易于显露,故望气色主要指面部的色泽。

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可以帮助了解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发展变化。

1.正常人面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2.面色红:为热证。

血液充盈皮肤脉络则显红色。

血得热则行,脉络充盈,所以热证多见红色。

如满面通红,多是实热;若两颧绯红,多为阴虚火旺之虚热。

3.面色白:为虚寒证或失血。

血脉空虚,则面色多白。

寒则凝,寒凝经脉,气血不荣或失则脉空虚。

若面色苍白而虚浮多气虚;面色苍白而枯槁多为血虚。

4.面色黄:多为脾虚而水湿不化,或皮肤缺少气血之充养。

若面目鲜黄为阳黄,多属湿热;面目暗黄为阴黄,多属寒湿;面色淡黄、枯槁无泽为萎黄,多为脾胃虚弱,营血不足;面色黄胖多为气血虚而内有湿。

5.面色黑:多属寒证;虚证,常为久病、重病、阳气虚。

阳虚则寒,水湿不化,气血凝滞,故多见于肾虚及血瘀证。

6.面色青:多为寒证、痛证和肝病。

为气血不通,脉络阻滞所致。

(三)望形态外形与五脏相应,一般地说,五脏强壮,外形也强壮;五脏衰弱的外形也衰弱。

1.体形结实,肌肉充实,皮肤润泽,表示体格强壮,正气充盛;形体瘦弱,肌肉瘦削,皮肤枯燥,表示衰弱,正气不足。

2.形体肥胖,气短无力,多为脾虚有痰湿。

3.形体消瘦,多为阴虚有火。

4.手足屈伸困难或肿胀,多为风寒湿痹。

5.抽搐、痉挛、多是肝风。

6.足膝软弱无力,行动不灵,多为痿证。

7.一侧手足举动不遂,多为中风偏瘫。

(四)舌诊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

舌通过经络与五脏相连,因此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虚实,疾病的深浅轻重变化,都有可能客观地反映于舌象,通过舌诊可以了解脏腑的虚实和病邪的性质、轻重与变化。

其中舌质的变化主要反映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而舌苔的变化主要用来判断感受外邪的深浅、轻重,以及胃气的盛衰。

中医将舌划舌尖、舌中、舌根和舌侧,认为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两侧属肝胆。

根据舌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的脏腑病变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机械地看,需与其他症状和体征综合加以考虑。

1.舌质:是指舌的本体,主要观察其色,形,态三方面。

正常舌质为色泽淡红,含蓄荣润,胖瘦老嫩适中,运动灵活自如,表示气血充足。

见于健康人,也可见于外感初起或内伤病情轻浅者。

(1)舌色①淡舌:舌色较正常浅淡,主虚证、寒证,多见于血虚,为阳气衰弱、气血不足象。

色淡而胖嫩为虚寒;胖嫩而边有齿痕为气虚、阳虚。

②红舌:舌色较正常深,呈鲜红色,主热证,多为里热实证。

舌尖红是心火上炎;舌边红为肝胆有热;红而干为热伤津液或阴虚火旺。

③绛舌:舌色深红,为热盛,多为邪热深入营分、血分或阴虚火旺。

红、绛舌颜色越深,表明热邪越重。

④瘀斑舌:舌上有青紫色之瘀点或斑点,多为内有瘀血蓄积。

⑤青紫舌:全舌舌质呈现青紫,或为热极,或为寒证。

舌质绛紫色深而干燥为热极,温热病者为病邪传入营分、血分;舌质淡黄紫或青紫而滑润者为阴寒证。

(2)舌形:观察舌质的老嫩、胖瘦、芒刺、裂纹等。

①老嫩:“老”即指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多属实证、热证:“嫩”指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嫩,多属虚证或虚寒证。

②胖瘦:“胖”指舌体胖大、肿胀,多与水湿停留有关。

舌质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者,多属脾虚或肾阳虚、水湿停留;舌质红而肿胀,多属湿热内蕴或热毒亢盛。

“瘦”指舌体瘦小而薄,多属虚证。

舌质淡而舌形瘦者,多为气血不足;舌质红绛而舌形瘦者,多属阴虚内热。

③芒刺:舌乳头增生、肥大,突起如刺,多属热邪亢盛。

热邪越重,芒刺越大、越多。

临床上芒刺多见于舌尖与舌边,舌尖芒刺多属肝胆热盛。

④裂纹:舌体上有多种纵行或横行的裂沟或皱纹,多由于粘膜萎缩而形成。

裂纹舌可见于少数正常人。

舌质红绛而有裂纹者多属热盛;舌质淡而有裂纹者多属气阴不足。

(3)舌态:观察舌体有无震颤、歪斜、痿软、强硬等。

①震颤:舌体不自主地颤抖,多属气血两虚或肝风内动。

②歪斜:舌体偏歪于一侧,多为中风偏瘫或中风先兆。

③痿软:舌体伸卷无力,多因气血俱虚筋脉失养所致。

④强硬:舌体不柔和,屈伸不利,甚或不能转动,多属高热伤津,邪热炽盛,或为中风的征兆。

2.舌苔:舌苔是胃之生气所现。

章虚谷曰:“舌苔由胃中生气以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土无生气矣”。

吴坤安说:“舌之有苔,犹地之有苔。

地之苔,湿气上泛而生;舌之苔,胃蒸脾湿上潮而生,故曰苔。

”现代医家认为舌苔的形成,主要为丝状乳头之分化。

丝状乳头之末梢分化成角化树,在角化树分枝的空隙中,常填有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细胞等,组成正常的舌苔。

正常的舌苔为薄白一层,白苔嫩而不厚,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观察舌苔内容为苔的颜色、厚薄及润燥。

(1)苔色:有白苔、黄苔、灰苔、黑苔等。

①白苔白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其它颜色的苔可以认为是白苔基础上转化而形成的。

白苔一般属肺,主表证、寒证,但临床上也有里证、热证而见白苔者。

如薄白而润为风寒;薄白而燥为风热;寒湿之里证可见白而厚腻之苔。

②黄苔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不同。

一般说,黄苔的颜色越深,则热邪越重。

淡黄为微热;嫩黄热较重;深黄热重;焦黄则为热结;黄而干为热伤津;黄而腻则为湿热。

③灰黑苔多主热证,亦有寒湿或虚寒证。

舌苔灰黑而干,为热盛伤津;舌苔灰黑而湿润,多属阳虚寒盛。

灰黑苔多见于疾病比较严重的阶段。

(2)厚薄:有薄苔、厚苔、少苔、无苔。

薄苔多为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厚苔多示病邪较盛,并已传里;或有胃肠积滞;或有痰湿。

苔愈厚表示邪越盛,病情愈重。

但舌苔的形成,反映了胃气的有无,舌苔虽厚,说明胃气尚存的一面,而少苔常表示机体正气不足,无苔则是胃气大虚,缺乏生发之机。

舌面上有不规则的舌苔剥脱,剥脱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多属胃的气阴不足,若兼有腻苔则表示痰湿未化而正气已伤。

(3)润燥:反映体内津液的情况。

正常舌苔不干不湿,无苔干燥为体内津液已耗,外感病多为燥热伤津,内伤病多为阴虚津液不足;舌苔湿润表明津液未伤,而苔面水份过多伸舌欲下滴,称为滑苔,则示体内有湿停留。

腻苔:苔质致密、细腻如一层混浊光滑的粘液覆盖于舌面,不易擦去,多属痰湿内盛。

腐苔:苔质疏松如豆腐渣,堆于舌面,易于擦去,多为实热蒸化胃中食浊,为胃中宿食化腐的表现。

(五)望少儿指纹指纹是指浮露于食指桡侧可见的脉络(即食指掌侧的浅静脉),是由手太阴肺脉分支而来,所以望小儿指纹与诊寸口脉具有近似的临床意义,适用于三岁以下的幼儿。

望指纹,主要是观察其色泽与形态的变化。

(1)三关:小儿指纹分风、气、命三关,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命关。

(2)望指纹的方法:医生用左手把小儿食指,以右手大拇指用力适中地从命关向气关、风关推数次,使指纹明显,便于观察。

(3)望三关辨别疾病轻重:指纹仅见于风关,表示邪浅病轻易治;至气关则病势较重,病邪较深;如由风关、气关透至命关,即指纹伸延到指端,所谓“透关射甲”,则病深而危重。

(4)望指纹的色与形:正常的指纹,黄红相兼,隐现于风关之内。

颜色的变化:纹色鲜红多属外感风寒表证;紫红色为热证;色青主惊、主风、主痛;色淡为虚证。

形态的变化:纹色深浓粗大,为邪盛病重、指纹极细、色淡、多为正虚;纹浮为病在表;纹沉为病在里。

一般认为指纹充盈度的变化主要与静脉压有关。

在心力衰竭、肺炎等患儿,大多数向命关伸延,这是由于静脉压升高所致,静脉压越高,指纹的充盈度就越大,也就是越向指尖方向伸展。

指纹的色泽在某种程度上可反映体内的缺氧程度,缺氧越甚,血中还原血红蛋白量就越多,指纹就更显青紫。

故在肺炎及心力衰竭的患儿多出现青紫色或紫色的指纹,贫血的患儿,则由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减少、指纹色也变淡。

(六)望排出物排出物包括痰涎、呕吐物、涕、泪、汗、脓液、二便、经带等。

观察排出物的形、色质量的变化,为辨证分析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然而往往大部分内容物由患者观察叙述,成为问诊的内容,一般而言,排出物色淡,清稀者,多为寒证,色深粘稠者多属热证。

二、闻诊中医闻诊是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病人的声音和气味两方面的变化。

闻声音即观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的变化;嗅气味即观察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变化,以协助辨别疾病的虚、实、寒、热。

(一)嗅气味主要是嗅病人口气,汗气,痰涕及大、小便的气味等。

口臭,多为肺胃有热,或有龋齿;或口腔不洁;口出酸臭味,多是胃有宿食,消化不良;口出腐臭气,多是牙疳,或有内痈。

1.汗有臭秽气味,为瘟疫;汗有腥膻气味为风湿热久蕴于肌肤。

2.咳吐浊痰脓血,有腥臭味,多是肺痈。

3.鼻出臭气,经常流浊涕为鼻渊证。

4.大便酸臭,秽臭为肠中积热;气味腥臭多属寒。

5.小便臊臭,多为湿热。

(二)闻声音1.发声:发声重浊,声高而粗,多属实证;发声轻清,低微细弱,多属虚证。

小儿阵发惊呼,发声尖锐多为惊风。

2.语音:声高有力,前轻后重,多为外感病;声音低怯,前重后轻,多为内伤。

说话多而声音有力,多属实热;说话少而声音低微,或说话断续不接,多属虚寒。

说话声高有力,但语无伦次,神志不清,为谵语属实证;发音无力或不接续,语言重复,神疲不力,为郑声,属虚语;自言自语,见人便停目,为独语,属心力不足。

语言塞涩多为中风。

3.呼吸:呼吸气粗或喘多属热属实,呼吸气微多属虚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