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劳的蚂蚁1
北师大版语文八上第二单元《辛劳的蚂蚁》ppt课件1
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找出文中让你心动的段落或句子并简要 分析。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充溢( ) 引擎( ) 不啻( ) 踉跄( )( ) 绊倒( ) 揪住( ) 揾泪( ) 疼痒( ) 2、补充完整下列词语。 ___ ___不休 不___回首 欺世___名 自以为___ 无所顾___ 悬崖___马 分道扬___ ___桑岁月 难以___信
《辛劳的蚂蚁》
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真正能代表他的独特风格,使其自成一家的, 是他那些幽默随笔和见闻杂记。作者写这些杂 记,有时回忆所及,忽然引述一则故事,有时 触景生情,偶尔抒发一些感想,所说的故事, 或近似寓言,或类乎记实。他的幽默随笔 既有 异于纯事嘲谑的游戏文字,又不同于一味严肃 说教的劝善篇章,他能将戏谑的成分与谨严的 主旨二者处理的恰如其分,因此,他的这些文 章至今仍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文学常识填空
•Hale Waihona Puke 《每天诞生一次》一文的作者是 我国当代作家_________;《辛劳 的蚂蚁》作者是_____国作家 ______;《走向虫子》作者是 ______,当代作家;《列宁格勒 的树》作者是________。
辛劳的蚂蚁
蚂蚁知多少
蚂蚁是一种小昆虫,它体形小,呈长 形,以黑色或褐色居多。头大,有一对复 眼,触角长,腹部卵形。它的种类很多, 每种蚂蚁都分雄蚁、雌蚁和工蚁,雌蚁和 雄蚁都有翅,工蚁没有翅。蚂蚁会挖土筑 巢,并能贮藏食物,成群穴居。蚂蚁与人 类关系密切,有些种类对人有害,但总的 来说在人类居住的地方害多益少,需加以 防治。
2.了解作品语言的幽默风趣,充满讽 刺的特点。
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文 章结构。
辛 劳 的 蚂 蚁
一、发表观点,蚂蚁是欺世盗名之徒。
二、记叙两只蚂蚁的愚蠢可笑的表演。 三、得出结论,蚂蚁是骗徒。
阅读探究
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具有怎样的特点? 欺世盗 名
无目的、无功效、徒劳
阅读探究
观看一段“蚂蚁搬食”的画面,再 精读文章,指出蚂蚁搬东西时的动作过 程:
读文章并找出蚂蚁搬东西时的动作过程。
揪住 举起 朝相反的方向走 往上拽 滚 拉 扯
倒退着向上登 爬
朝新方向走去
蚂蚁的愚蠢可笑
阅读探究
发了疯似的 对蚂蚁的 神态描写
气愤地跳起来
恶狠狠 粗暴
写作特点
一、贴切准确的动作神态描写。 二、幽默风趣的语言。
拓展训练
1.你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有没有做过像 蚂蚁一样的无用功?
预习检查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莫名所以: 说不出原因来。
欺世盗名:欺骗当时的人,窃取名誉。
浏 览: 粗略地看。 若有所思: 好像在考虑着什么的样子。 分道扬镳: 原指分路而行,后比喻因目标不同而 各走各的路。扬镳,驱马前进。 多情善感: 重情谊,容易被感动。
学习目标
1.学习贴切准确的动作神态描写。
作者简介
辛劳的蚂蚁__修改
原指分路而行后比喻因目标不同 分道扬镳: 而各走各的路。扬镳,驱马前进。
下雨之前赶快修房补屋。比喻事 未雨绸缪: 先做好准备。
在将要掉下悬崖之前,勒住了马 悬崖勒马: 。比喻在最危险的时候,翻然醒 悟。
熟读课文,填空
1. 我好像始终没发现一个活蚂蚁比一个死 了的更具有(些微理性 )。 2.一般的蚂蚁都属(欺世盗名之徒) 3. 蚂蚁“不知道它的穴在那里”。离开三 尺远,它就(
齐读生字词语
拭去 (shì 豌豆 wān ) ( ) 蚱蜢(zhà měnɡ )
扬镳 biāo 褒扬 (bāo
( )
)
顶) 轱轆 ɡū lu
( (
cènɡ
)
蜣螂 (qiānɡ lánɡ )
好词积累
欺世盗名: 欺骗当时的人,窃取名誉。
好像在考虑着什么的样子。 若有所思:
马克· 吐温
马克· 吐温
• 美国作家,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 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短 篇小说《百万英磅》、《竞选州长》、 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与华 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 · 费恩历险记》(1886)《汤姆· 索亚历 险记》及《傻瓜威尔逊》。
学习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风趣幽默的写作风格, 品位生动传神的语言特色。 3.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各抒己见
1.你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有没有 做过象蚂蚁一样的无用功?
2.你的周围还有没有象蚂蚁一样徒劳 的人?
在今后的学习和 生活中,你认为还 需不需要提倡和发 扬刻苦、勤奋的 “辛劳”精神?
找不到它
)。
4. 蚂蚁“缺乏判断能力,不能区分什么东 西是好吃的,什么东西是不好吃的”。 这说明它是(愚蠢无知的 )。
勤劳的蚂蚁作文(精选10篇)
勤劳的蚂蚁作文勤劳的蚂蚁作文(精选10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勤劳的蚂蚁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勤劳的蚂蚁作文1今天,我在外婆家观查了一群勤劳的搬运工——一群黑乎乎的小蚂蚁,可有趣了!小蚂蚁穿着黑色发亮的外套,神气的摇晃着头顶上两个灵敏的触角。
一对眼睛又黑又亮,身子像个冒号。
黑而细的腿,有力地踏着坚定地步伐,威武的走来走去,像巡逻的士兵一样。
我想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是怎么搬东西的。
于是,我拿来了一小块肉,蹑蹑脚的走到石梯下,然后撕下一小块肉,放在一个小洞旁。
不一会,一只黑色的小蚂蚁大概是被那肉的诱人香味吸引过来了。
在不远处,便加快了速度,居然小跑过来了,轻松地爬上山一样的肉块,在那块肉上兴奋地跳来跳去,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嘴里好像还喊着:“耶!我发现食物咯!”它急忙伸出它的“大钳子”拖住那块肉,可是那肉太重了,它抬不动,只能吃力地慢慢移动。
我刚想用我的手指去帮帮它们,可才碰到肉,只见那只小蚂蚁仓皇逃窜。
我一下子灰心丧气,只好把肉放在那里。
那只小蚂蚁仍然不肯泄气,在不远处小心翼翼的东张西望,见没了动静,便回了洞穴。
我心想:咦,它怎么回去了,不要那块肉了么?刚才还东张西望,才一会就放弃了?过不多久,洞口探出两黑黑个小脑袋,是刚才的小蚂蚁,只见它们的触角在一起呆了一会,便向那块肉跑去,原来它是去“救兵”了呀!两个小家伙一前一后,一个往前推,一个往前拉,似乎是觉得这个方法行不通,又吃劲的抬,仿佛使出浑身解数终于把肉抬起来了,它们以最快的速度向洞穴跑去,生怕别人抢了去,我噗的一声笑了出来,之两个小家伙真有趣。
蚂蚁这个生物真神奇,能抬起比自己重一百倍的东西,如果人类也有着这样的能力,就不用搬家公司了。
同时我们也要向小蚂蚁学习它们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的精神哟!勤劳的蚂蚁作文2我是一只勤劳的小蚂蚁,我叫小叮当。
2012北师大版八上《辛劳的蚂蚁》
辛劳是辛苦劳累的意思,着 重指身心上的劳累。这里用 来修饰,突出蚂蚁的劳碌, 具有讽刺意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习目标
1、体会马克· 吐温充满同
情和宽容的幽默感。 2、领会马克· 吐温“冀有 所悟,以迁于善”的讽喻 主旨。 3、学习从比较中辨析创作 风格的异同
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是其 笔名。出生于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 从小出外拜师学徒。马克•吐温是美国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 名的短篇小说大师,马克•吐温被誉为 “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的早期创 作,如短篇小说《竞选州长》、《哥 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等,以幽默、 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 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中期作
徒劳欺世盗名:无目的、无功效、
5、蚂蚁的愚蠢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无目标、无方向的辛劳
2、重复做无用功 3、两只蚂蚁朝相反方向拉拽
写法探究
你 觉 得 本 文 好 在 哪 里 ?
1.一反平常人的观点,另辟蹊 径。 2.幽默、讽刺的笔调。 3.生动、细致的描绘。 4运用大量的修辞方法。
写作特点
本文的风格,并不客观冷静,相反是很 轻松的,很诙谐的,充满了幽默感的。蚂 蚁的无效劳动,虽然是愚蠢的,但并不可 恶,也不可恨,而是在可笑中带着可爱。 作者在文中给蚂蚁赋予了人的行为、思维、 品德,如说他这样做只是想“当着人们露 一手儿”,是爱好虚荣,是欺世盗名。将 表现人的词语用到小动物身上,就产生了 一种不和谐的诙谐感,拟人就转化为幽默。 文章最后一段大发议论,大肆讨伐蚂蚁的
字词
拭去shì 蚱蜢zhàměnɡ cènɡ 豌豆wān 扬镳biāo 卸下xiè diān 痒yǎnɡ 蜣螂qiānɡlánɡ 轱轆ɡūlu 蹭到一边 褒扬bāo 土坷垃kē 顶巅 一
辛劳的蚂蚁
各抒己见
1.你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有没有 做过象蚂蚁一样的无用功?
2.你的周的学习和 生活中,你认为还 需不需要提倡和发 扬刻苦、勤奋的 “辛劳”精神?
课堂作业
( ) (
给 拭去(shì) wān 蚱蜢 zhàm 豌豆 下 列扬镳 biāo 褒扬 bāo 顶巅 diān 加 点 ɡūlu 卸下 轱轆 痒 yǎnɡ (xiè) 字 注 蜣 cènɡ 音 螂 qiānɡlánɡ
它做这样聪明的事,有如我背着一袋面粉从海德 堡去巴黎,却绕道攀登施特拉斯堡尖塔一样。它 爬到了上面,发现那地方不对头,于是它随便浏 览了一下风景,接着,或者是爬了下来,或者要 滚了下去。然后再一次出发——这一次仍像往常 一样,又朝一个新的方向走去。 理解:这个比喻,以显而易见的荒谬,把蚂 蚁的愚蠢笨拙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读者感到 的,仅仅是蚂蚁的笨拙、弱智和浪费力气吗;好 像不完全是。在蚂蚁的笨拙中,似乎并不完全可 笑、可悲、可怜、可恶、可恨,其中还有一点可 叹、可爱、可欣赏的成分。为什么呢?因为它十 分认真,十分执著,十分投入,十分顽强,十分 天真,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完成着自己的任务。 它的这份执著、真诚和它的笨拙、弱智形成了反 差或错位,构成了荒谬,隐含着作者的优越和宽 容,引发了读者同情和会心的微笑。
你 觉 得 本 文 好 在 哪
里 ?
1.一反平常人的观点,另辟蹊径。
2.幽默、讽刺的笔调。 3.生动、细致的描绘。
4运用大量的修辞方法。
本文主题
作者用幽默的笔调,辛辣的讽刺 了那些不用头脑思考,不理解自己 的命运,更无法掌握自己前进的方 向,制装模作样勤劳,盲目而又愚 蠢的干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莫名其妙 的傻事,爱好虚荣,并不讲求实效 的欺世盗名之徒。
( )
马克吐温辛劳的蚂蚁阅读理解答案
篇一:马克吐温辛劳的蚂蚁阅读理解答案《不甘平庸的蚂蚁》阅读理解答案(完整)_互联网_it/计算机_专业资料。
《不甘平庸的蚂蚁》阅读理解答案 (完整) 一、兴致、 质问 意思 1、 兴致:文中指列夫对蛋糕感兴趣。
质问:文中指列夫对蚂蚁的行为提出疑问。
二、列夫为什么准备把整块蛋糕送给蚂蚁 因为蚂蚁的一席话,《不甘平庸的蚂蚁》阅读理解答案 (完整) 一、兴致、 质问 意思 1、 兴致:文中指列夫对蛋糕感兴趣。
质问:文中指列夫对蚂蚁的行为提出疑问。
二、列夫为什么准备把整块蛋糕送给蚂蚁 因为蚂蚁的一席话,触动了列夫,他有了新的想法,就是要 和蚂蚁那样去做自己一直想做而迟迟没做的事情, 况且蛋糕已经被蚂 蚁吃过了,顺水推舟送给蚂蚁也算答谢了。
三、读短文后感想 a、一只蚂蚁都觉得人生不能平庸,那么人呢?我的人生要像文 章中的那只蚂蚁一样不甘平庸,要过得实实在在,不再幻想自己某天 某日会一举成名。
如果让生活过得像梦幻一样,就永远没有了现实。
一些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却不付出任何行动,就算付出了行动, 却不是真正有意义的行动,最终一事无成。
这些一事无成的人就是平 庸的,成功的人就是不甘平庸的人 b、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不应甘于平凡 . c、我们应该学习蚂蚁的那种想即做的精神,不要只想不做,否则就像列夫那样原地打转。
篇三:马克吐温辛劳的蚂蚁阅读理解答案篇四:马克吐温辛劳的蚂蚁阅读理解答案马克 吐温①从前有个好孩子。
名叫雅各布。
他对父母总是惟命是听,不管他们的话多么荒唐,多么不合情理:他总是好好读书,上主日学校(又名星期日学校。
英、美诸国在星期日为贫民开办的初等教育机构)从不迟到。
他从不逃学,虽说他明明知道那是最有好处的事情。
别的孩子谁也摸不清他的脾气,对他的行为感到费解。
雅各布向来不撒谎,不管有多么容易。
他只是对别人说,撒谎不对,就是这个理由。
雅各布老实过分,叫人看了忍俊不禁。
他的那股怪劲也真够厉害,简直无以复加。
《辛劳的蚂蚁》教案
《辛劳的蚂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特点,知道蚂蚁是勤劳的昆虫。
2. 通过观察蚂蚁的行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蚂蚁的形态特征2. 蚂蚁的生活习性3. 蚂蚁的劳动过程4. 蚂蚁的社会组织5. 人与蚂蚁的互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蚂蚁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劳动过程和社会组织。
2. 教学难点:蚂蚁的劳动过程和社会组织。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蚂蚁的行为,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讲述法:讲解蚂蚁的形态特征、劳动过程和社会组织。
3. 实践法: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蚂蚁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
2. 学具:观察蚂蚁的工具(如放大镜)、记录表格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蚂蚁,激发学生对蚂蚁的好奇心。
2. 蚂蚁的形态特征:展示蚂蚁图片,讲解蚂蚁的外形特点。
3. 蚂蚁的生活习性:观看蚂蚁的视频,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4. 蚂蚁的劳动过程:观察蚂蚁的行为,讲解蚂蚁的劳动过程。
5. 蚂蚁的社会组织:讲解蚂蚁的社会组织,让学生了解蚂蚁的群体生活。
七、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蚂蚁的特点和价值。
八、课后作业1. 观察身边的蚂蚁,记录蚂蚁的行为。
2. 思考蚂蚁的劳动过程和社会组织对自己的启示。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蚂蚁的知识。
十、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六、教学活动1. 蚂蚁的生态作用:讲解蚂蚁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控制害虫、分解有机物等。
2. 人与蚂蚁的互动:讨论蚂蚁与人类的关系,如何保护蚂蚁及其栖息地。
3. 蚂蚁观察实践:分组观察蚂蚁,让学生记录观察到的蚂蚁行为。
七、拓展学习1. 蚂蚁的其他种类:介绍不同种类的蚂蚁,让学生了解蚂蚁的多样性。
2012北师大版八上《辛劳的蚂蚁》word导学案
滕州市南沙河中学“学教2 : 1”教学导学案1、体会马克•吐温充满同情和宽容的幽默感。
2、领会马克•吐温“冀有所悟,以迁于善”的讽喻主旨。
3、学习从比较中辨析创作风格的异同。
温故学检查默写前两课的字词。
、知新学1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拭去蹭豌豆蚱蜢卸下痒褒扬蜣螂ke 垃gulu 顶dian 分道扬biao2解释词语莫名其妙:欺世盗名:若有所思:分道扬镳:多愁善感:未雨绸缪:悬崖勒马:3、作者:马克·吐温:(Mark Twain l835~1910)美国作家。
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
马克•吐温是其笔名。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
4、小组合作探究(1)概括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总结文章所表达的主题(2)、比较《辛劳的蚂蚁》和《走向虫子》中蚂蚁形象的异同。
(3)、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具有怎样的特点?明确:欺世盗名:无目的、无功效、徒劳(4)、《辛劳的蚂蚁》中说:“最近科学家们发现,蚂蚁并不为冬季储存什么食粮。
“而《伊索寓言》中却写勤劳的蚂蚁储备冬粮,怎样看待二者不同的说法?(5)《辛劳的蚂蚁》中把蚂蚁写得那么愚蠢,但并不给人可恶或可恨之感,反而在可笑中带着可爱,这是为什么呢?拓展学《辛劳的蚂蚁》与南帆的《蚂蚁》同是写蚂蚁,也同写到了蚂蚁的辛劳,但两篇文章却表达达标学1、这节课的收获:2 、完成助学“学习测评”1-3题。
辛劳的蚂蚁阅读答案
篇一:辛劳的蚂蚁阅读答案勤劳的蚂蚁阅读题答案勤劳的蚂蚁阅读题答案勤劳的蚂蚁秋天一到,勤劳的蚂蚁就忙起来了。
它爬到这儿,爬到那儿,到处去找过冬的粮食。
找到以后,便使出全身的力气背回家去。
蟋蟀看见蚂蚁忙来忙去,便说:“蚂蚁弟弟,你怎么那么傻?天气这么好,为啥不玩一玩?成天忙忙碌碌,有什么意思呢!”蚂蚁正在费力地拖着粮食往家爬,一听蟋蟀在跟自己说话,就停下来,喘了口气说:“冬天快到了,我在准备过冬的粮食,你也该早点准备呀!”蟋蟀想:对蚂蚁这种只懂干活,不会享乐的傻瓜,用不着再多说废话了。
于是,它又蹦蹦跳跳地玩去了。
蚂蚁呢?望着只顾眼前享乐的蟋蟀的背影,轻轻叹了一口气,又背起沉重的粮食向家里爬去。
凉爽的时光过去了,严寒的冬天来到了。
蚂蚁住在暖和的屋子里,过着有吃有喝的生活。
蟋蟀呢,家里没存下一点吃的。
为了找到一点吃的,不得不冒着严寒四处奔走。
有好几天,跑了许多地方,也没有找到一点东西。
这天,蟋蟀饿得实在太难受了。
它勉强走到蚂蚁家里,有气无力地对蚂蚁说:“蚂蚁弟弟,借给我一点儿粮食吧!我的日子实在没法过了。
”蚂蚁看着蟋蟀的可怜相,心里很同情,但它觉得应当让蟋蟀吸取一点教训,于是说:“你现在才知道日子难过了,当初为什么不听我的劝告呢?”蟋蟀羞得说不出一句话来。
(1)给短文加上题目。
(2)用波浪线划出承上启下的句子。
凉爽的时光过去了,严寒的冬天来到了。
(3)在文中找出适当的词语填空。
(凉爽)的秋天(严寒)的冬天(有气无力)地说(蹦蹦跳跳)地玩(4)联系上下文,说说蟋蟀应该接受什么教训。
秋天不去找粮食,冬天只能饿死(5)读了这篇童话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我们不能安于现状,贪图享乐,凡事先苦后甜,现在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过上好日子。
b&nqad(psbe) qtcf- rudh0twfi1uxgj2vyhk4x#jm 5y!kn6z$lo7b &nq9c*orad(psbe-rudg+sve h0twf i2vyhk3 wzil4x#jm5z$lo7a%mp8b&nq 9c(psbe) qtcf -rudg+twfi1u xgj2vyhk3w#j m5y!k n6z$lo7 a&nq9c*orad ( psbe) rudg+sv eh0tw fi1uyhk 3wzil4x#jm5y !lo7a%mp8b&n q9c*o sbe) qtc f-rudg+svfi1 uxgj2vyhk3wz jm5y!kn6z$lo 7a%mq9c*orad(psbe) qtdg+s veh0twfi1uxg k3wzil4x#jm5y!kn7a%mp8b& nq9c* orae) qt cf-rudg+svei1uxgj2vyhk3w zil5y!kn6z$l o7a%mp8c*orad(psbe) qtcf+ sveh0twfi1ux gj2wzil4x#jm5y!kn6a%mp8b &nq9c* orad) q tcf-rudg+sveh0uxgj2vyhk3 wzil4x!kn6z$ lo7a%m p8b&or ad(psbe) qtc f-rveh0twfi1 uxgj2vzil4x#jm5y!kn6z$mp 8b&nq9c*orad (ptcf-rudg+sveh0twgj2vyh k3wzil4 x#jn6 z$lo7a%mp8b&nrad(psbe) qt cf-rueh0twfi 1uxgj2vyhl4x#jm5y!kn6z$l o8b&nq9c*ora d(psbf-rudg+sveh0twfi2vy hk3wzil 4x#jm 6z$lo7a%mp8b&nq9d(psbe) q tcf-ru dg0twf i1uxgj2vyhk3x#jm5y!kn6z$ lo7a&n q9c*or ad(psbe-rudg+sveh0twfi1v yhk3wz il4x#j m5y$lo7a%mp8b&nq9c*psbe) qtcf-r udg+sw fi1uxgj2vyhk3wzjm5y!kn6z $lo7a% nq9c*o rad(psbe) qudg+sveh0twfi1 uxhk3w zil4x# jm5y!ko7a%mp8b&nq9c*orbe ) qtcf- rudg+s vei1uxgj2vyhk3wzim5y!kn6 z$lo7a%mp9c*orad(psbe) q t cg+sveh0twf i1uxgj3wzil4 x#jm5y!kn6a% m p8b&nq9c*or ae) qtcf -rudg +sveh1uxgj2v yhk3wzil4y!k n6z$lo7a%mp8 b*orad(psbe) qt cf-sveh0tw fi1uxgj2vzil 4x#jm5y!kn6z % mp8b&nq9c*o rad(qtcf -rud g+sveh0txgj2 v yhk3wwfi1ux gj2wzil4 x#jm 5y!kn6z%mp8b & nq9c*orad(q tcf-rud g+sve h0txgj2vyhk3 w zil4x#kn6z$ lo7a%mp8b&or ad(psbe) qtcf - rveh0twfi1u xgj2vyil4x#j m5y!kn6z$lp8 b &nq9c*orad( pscf-ru dg+sv eh0twgj2vyhk 3wzil4x#jn6z $lo7a%m p8b&n qad(psbe) qtc f -rudh0twfi1 uxgj2vy hk4x# jm5y!kn6z$lo 7b&nq9c*orad (psbf-r udg+s veh0twfi2vyh k 3wzil 4x#jm5z$lo7a% mp8b &nq9c(psbe) q tcf-rudg+twf i1uxgj2vy hk3 x#jm5y!kn6z$ lo 7a&nq9c*or ad(psbe)rudg +sveh0twfi1u yhk3wzil4x#j m5y! lo7a%mp8 b&nq9c*osbe) qt cf-rudg+sw fi1uxgj2v yhk 3wzjm5y!kn6z $lo 7a%mq9c*o rad(psbe)qtd g+sveh0twfi1 uxgk3wzil4x# jm5y! kn7a%mp 8b&nq9c*orbe ) qt cf-rudg+svei1uxgj2vyhk3wzil5y!kn6z$lo7a%mp8c *orad(psbe) q tcf+sveh0twfi1uxgj3wzil4 x#jm5y !kn6a% mp8b&nq9c*orad) qtcf-rudg +sveh0uxgj2v yhk3wzil4x!kn6z$lo7a%mp8 b&orad(psbe) qtcf-sveh0twfi1uxgj2vzil 4x#jm5y!kn6z $mp8b&nq9c*orad(ptcf-rud g+sveh 0twgj2 vyhk3wzil4x#kn6z$lo7a%mp 8b&nra d(psbe ) qtcf-rueh0twfi1uxgj2vyh l4x#jm 5y!kn6 z$lo8b&nq9c*orad(psbf-ru dg+sveh0twfj 2vyhk3wzil4x#jm6z$lo7a%m p8b&nq 9d(psb e) qtcf-rudg0twfi1uxgj2vy hk3x# jm5y!kn 6z$lo7a&nq9c*orad(psbe-r udg+sveh0twf i1vyhk3wzil4x#jm5y$lo7a% mp8b& nq9c*ps be) qtc f-rudg+swfi1uxgj2 vyhk3w# jm5y! kn6z$lo7a%nq9c*orad(psbe &nq9c(p sbe) q tcf-rudg+twf i1uxgj2vyhk3 w#jm5y!kn6z$ lo7a%nq9c*or ad(psbe) qudg +sveh0twfi1u xhk3wzil4x#j m 5y! lo7a%mp8 b&nq9c* osbe) qtcf-rudg+sv f i1uxgj2vyhk 3wzim5y !kn6z $lo7a%mp9c*o r ad(psbe) qtc g+sveh0twfi1 uxgk3wzil4xx g j2vyhk3wzim 5y! kn6z$lo7a %mq9c*orad(p sbe) qtdg+sve h0twfi1uxgk3 wzil4x#jm5y! k n7a%mp8b&nq 9c*ora e) qtcf -rudg+svei1uxgj2vyhk3wzi l5y! gk 3wzil4 x#jm5y! kn7a%mp8b&nq9c*or be) qtcf-rudg +svei1uxgj2vyhk3wzil5y!k n6z$lo7a%mp8 c*orad(psbb&nq9c*orbe) qt cf-rudg+svei1uxgj2vyhk3 w zil5y!kn6z$ lo7a%mp 8c! ko 7a%mp8b&nq9c * orbe) qtcf-r udg+svei1uxg j2vyhk3wzim5 y!kn6z$lo7a% mp9c*orad(ps be) qtcg+sveh 0twfi1uxgj3w zil4x#jm 5y! k n6wzim5y! kn6 z$lo7a%mp9c* orad(psbe) qt cg+sveh0twfi 1uxgj3wzil4x #jm5y!kn 7a%m p8b&nq9c*ora a %mp9c*orad( psbe) qt dg+sv eh0twfi1uxgk 3wzil4x#jm5y !kn7a%mp8b&n q9c*orae) qtcf -rudg+ssbe) qtdg+sv eh0tw fi1uxgk3wzil 4 x#jm5y!kn7a %mp8b&n q9c*o rae) qtcf-rudg +svei1uxgj2 vyhk3wz il5y! kn6z$lo7a%mp 8c*oo7a%mp8b &nq9c*o rbe) q tcf-rudg+sve i1uxgj2vyhk3 wzil5y!kn6z$ lo7a%mp8c*or a d(psb e&nq9c*orbe) q tcf- rudg+svei1ux gj2vyhk3wzil 5y!kn6z$lo7a %mp9c*orad(p sbe) qtcg+svb e) qtcf-rudg+svfi1uxgj2vy hk3wzim5y!kn6z$lo7a%mp9c *orad(psbe) q tcg+sveh0twfi1uxgj3wzil4 x#jm5y !kn6az im5y!kn6z$lo7a%mp9c*orad (psbe)qtcg+s veh0twfi1uxgk3wzil4x#jm5 y! kn7a%mp8b& nq9c*orae) qtcf-rudd(psbe ) qtdg+ sveh0t wfi1uxgk3wzil4x#jm5y!kn7 a%mp8b &nq9c* orae) qtcf-rudg+svee) qtdg +sveh0twfi1u xgk3wzil4x#jm5y! kn7a%mp8 b&nq9c *orbe) qtcf-rudg+svei) qtdg+sveh 0twfi1uxgk3w zil4x#jm5y! ko7a%mp8b&nq9 c*orbe ) qtcf- rudg+svee) qudg+sveh0twfi 1uxhk 3wzil4x #jm5y! ko7a%mp8b&nq9c*orb e) qtcf-rudg+ svei1uxgj2vyhk3wzim5y!kn 3wzil4x#jm5y ! ko7a% mp8b&nq9c*orbe) qt cf-rudg+svfi 1uxgj2vyhk3wzim5y!kn6zzi l4x#jm 5y! lo7 a%mp8b&nq9c*osbe) qtcf-ru dg+svfi1uxgj 2vyhk3wzim5y !kn6z$lo7a%m p9c*lo7a%mp8 b&nq9c*osbe) q tcf-rudg+sv fi1uxgj2vyhk 3wzim5y! kn6z$lo7a%jm5y!l o7a%mp 8b&nq9 c*osbe) qtcf-rudg+swfi1ux gj2vyh k3wzjm 5y! kn6z$lo7a%mq9c*orad(p sbb&nq 9c*psb e) qtcf-rudg+swfi1uxgj2vy hk3wzjm 5y! kn 6z$lo7a%mq9c*lo7a%mp8b&n q9c*psbe) qtc f-rudg+swfi1uxgj2vyhk3wz jm5y!k n6z$lo 7a%nq9c*orad(psbe&nq9c*p sbe) qt cf-rud g+twfi1uxgj2vyhk3w#jm5y! kn6z$lo 7a%nq 9c$lo7a%mp8b&nq9c(psbe) q tcf-rudg+twfi1uxgj2vyhk 3w#jm5y! kn6z zil4x#jm5z$l o7a%mp8b&nq9 c (psbe) qtcf- rudg+tw fi1ux gj2vyhk3w#jm 5y!kn6z$lo7a %jm5z$lo7a%m p8b&nq9c(psb e) qtcf-rudg+ twfi1uxgj2vy hk3x#jm2vyhk 3wzil4x#jm5z $lo7a%m p8b&n q9d(psbe) qtc f -rudg0twfi1 uxgj2vy hk3x# jm5y!kn3wzil 4 x#jm6z$lo7a %mp8b&n q9d(p sbe) qtcf-rud g 0twfi1uxgj2 vyhk3x#jm5y! kn6z$lo4x#jm 6z$lo7a%mp8b &nq9d(p sbe) q tcf-rudg0twf i1uxgj2vyhh0 twfj2vyh k3wz il4x#jm6z$lo 7a %mp8b&nq9d (psbe) qt cf-r udh0twfi1uxg j 2vyhk0twfj2 vyhk3wz il4x# jn6z$lo7a%mp 8b&nqad(psbe ) qtcf-r udd(p tcf-rudg+sve h 0twgj 2vyhk3wzil4x# jn6z $lo7a%mp8b&n qa d(psbe) qtc f-rudh0pt cf- rudg+sveh0tw gj2vyhk3wzil 4x#jn6z$lo7a %mp8b&nqad(m p8b &nq9c*ora d(ptcf-rudg+sveh0twgj2vy hk 3wzil4x#kn 6z$lo7a% mp8b &nrad(psbb&n q9c*orad(ptc f-rudg+sv eh0 txgj2vyhk3wz il4x#kn6z$lo 7a#jm5y!kn6z %mp8b&nq9c*o r篇二:辛劳的蚂蚁阅读答案北师大版初二上《每天诞生一次》、《列宁格勒的树》《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练习及答案_免费试卷当知网北师大版初二上《每天诞生一次》、《列宁格勒的树》《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练习及答案比较·探究:《每天诞生一次》、《列宁格勒的树》《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一、基础识记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不啻(chì)引擎(qíng)譬(pì)如喋喋(diã)不休b、踉跄(liàng càng)冻馁(něi)单薄(báo)揾(wân)英雄泪c、凝眸(mú)夭(yāo)折洞穴(xuâ)汗流浃(jiā)背d、捕(bǔ)获褒(bǎo)扬纳罕(hàn)抖擞(sǒu)精神2、下列各组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锻练顾忌仓桑岁月酣畅淋漓b、惨淡流览不堪回首欺事盗名c、残酷轮廓分道扬镳仓皇而逃d、掩敝妨碍一番娱乐不径而走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不啻:纳罕:踉跄:冻馁:莫名其妙:4、辨析下列多音字的读音,选择填空:⑴禁:① jīn ② jìn 不能自禁()禁忌()禁受()⑵间① jiān ② jiàn 间断()间或()间不容发()⑶模① mó② mú装模作样()模样()模型()⑷勒① lâ② lēi 悬崖勒马()勒绳子()勒令()⑸创① chuàng ② chuāng 创伤()重创()创举()⑹扎① zhā② zā③ zhá扎堆()扎皮带()挣扎()包扎()二、理解运用(一)《每天诞生一次》接着我静默下来,我陷入沉思或回忆,判断自己或分析别人,捕捉念头或欣赏思维,这时的思想像白纸上似是而非的显影线条,也像冬日村庄上空最先升起的炊烟轮廓,还像一朵停留在无风的秋空之间的云絮,也像寒冷天气里汽车引擎刚发动时的声响。
辛劳的蚂蚁上课用
读最后一段,思考:
• 最后一段从全文的角度来看,起到了什么样的作 用?
• 作用: 再次点出蚂蚁的愚蠢无知,深化蚂 蚁是“爱好虚荣,不讲实效”的“欺世盗名之 徒”这个中心。
心突出。
本文主题
作者借辛勤而愚 蠢的蚂蚁讽刺那些因 爱慕虚荣而装模作样 的欺世盗名之徒。
多角度看问题
• 俗话说:人无完人。有优点,就会有缺点。文中 的蚂蚁也是。你能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蚂蚁身上 的闪光点、及不足的地方吗?
• 闪光点: 笨拙中也透露出了那么一丝可爱,四 处寻找可以搬运的东西表现出了蚂蚁很勤劳,两 只蚂蚁一起打斗,却很快言归于好,显出了蚂蚁 的善良,搬运死蜘蛛时蚂蚁又表现出了对工作的 执着。
• 相同点:描述对象都是蚂蚁搬运 货物。
与《蚂蚁》比较阅读:主旨比较 • 蚂蚁:有眼前所见引发作者对蚂
蚁式的快乐幸福的思考以及对人 生、命运、社会等的思考; • 本文:借辛勤而愚蠢的蚂蚁讽刺 那些因爱慕虚荣而装模作样的欺 世盗名之徒。;
与《蚂蚁》比较阅读:写法比较
• 蚂蚁:冷峻的笔调;把由物到人 的深刻思考带给读者;
)。
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文 章结构。
辛 一、发表观点:蚂蚁是欺世盗名之徒。 劳 的 二、列举实例证明两只蚂蚁的愚蠢。 蚂 蚁 三、得出结论:蚂蚁是骗徒
。
阅读探究:第二自然段
1.请用简洁语言概括本段内容。 蚂蚁搬运捕获物时的愚蠢。
2.找出你认为精彩句子,说说它好在哪 ?思考本段与第一段的关系?
马克·吐温
勤劳的蚂蚁_四年级作文
勤劳的蚂蚁
深秋的一个早晨,蚂蚁一家出门去找食物准备过冬。
它们过了小河来到了山坡上寻找食物。
山坡上的桔子和苹果都成熟了。
蚂蚁们见了高兴极了。
它们在苹果、桔子树下寻找掉下来的苹果和桔子,找呀找,终于在苹果树下找到了掉下来的苹果,蚂蚁爸爸和蚂蚁妈妈用小锯子把一个偌大的苹果一块一块均匀的据下来。
蚂蚁一家扛的扛,拉的拉,推的推,就在这时,一只瓢虫飞过来嘲笑它们说:“准备食物干嘛呀?现在的冬天又不冷,随便什么吃的都能找到,你们这样太累了。
”“不行,万一今年冬天下一场大雪封住了大地就找不到食物了。
”蚂蚁一家齐声说道。
“哈哈哈!哈哈哈!”瓢虫一边笑一边飞走了。
冬天来临了,冰雪覆盖了整个大地。
瓢虫到处找吃的,找了一家又一家,谁也不肯把食物分给瓢虫,最后瓢虫来到了蚂蚁家,对小蚂蚁说:“可怜可怜我吧!”小蚂蚁二话不说,把自已找来的食物分了一点给瓢虫。
瓢虫热泪盈眶地说:“蚂蚁兄弟,太感谢您了!”
蚂蚁的无私奉献很让人感动。
第1页共1页。
有关勤劳的蚂蚁作文4篇
勤劳的蚂蚁作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勤劳的蚂蚁作文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勤劳的蚂蚁作文篇1秋天到了,家里的食物越来越少,小蚂蚁自告奋勇去找食物。
它东张西望,可是一无所获。
就在蚂蚁垂头丧气的时候,它突然闻到了一股香气扑鼻的气味。
顺着气味继续前进,小蚂蚁翻开草丛,看见了一根又大又香的骨头。
它开心地想把骨头扛起来,可是扛了好几次却丝毫不动。
这时,它想到了一个方法,于是顺着自己留下的气味回家请求支援了。
小蚂蚁还没有到家门前,就既开心又兴奋地喊了起来:“伙伴们,我发现了一根大骨头!赶快跟我去把它扛回来呀!”哥哥、姐姐、爸爸、妈妈一听全都出来了,他们异口同声地问:“骨头在哪里?”不一会儿,家里所有的蚂蚁都被号召起来,向着骨头的方向出发。
到了骨头那里,队伍中体力最强的蚂蚁也去扛骨头,可是一个一个累得筋疲力尽也没扛起来。
蚂蚁爸爸想到了一个好方法。
它指挥自己的孩子们,说:“你们这边站一排,那边站一排,大家齐心协力把骨头扛起来。
”然后,蚂蚁们顺利地把骨头扛了回家。
回家后,蚂蚁们刷好锅,洗好碗,把这根大骨头做成一锅味道鲜美的骨头汤吃掉了。
勤劳的蚂蚁作文篇2我经常望着我家的蚂蚁发呆。
在一炎热的中午,我吃饱饭后,悠闲地坐在椅子上注视着蚂蚁。
那些全身乌黑,像沙子那样大小的不起眼的小家伙,像巨大的磁铁一样吸引着我的目光。
我望着它们,仿佛自己成了其中的一只。
我的伙伴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四处奔波,就为了觅食。
我们家族正在闹饥荒,幼崽和长辈们正在家里饥肠辘辘地等候着我们。
我东张西望,真恨不得长上一百个明亮的眼睛,以方便觅食。
“噢”,我兴冲冲地呐喊,“沙发边有个面包屑!”我兴致勃勃地凝视着那块乳白色的面包屑,犹如在无边的荒漠找到了一杯甘甜的水!几个健壮的.蚂蚁好似离弦的箭一般飞了过去。
他们双手扛起面包屑,一步一步挪动着身体。
勤劳的蚂蚁作文(15篇)
勤劳的蚂蚁作文勤劳的蚂蚁作文(15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勤劳的蚂蚁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勤劳的蚂蚁作文1秋天到了,家里的食物越来越少,小蚂蚁自告奋勇去找食物。
它东张西望,可是一无所获。
就在蚂蚁垂头丧气的时候,它突然闻到了一股香气扑鼻的气味。
顺着气味继续前进,小蚂蚁翻开草丛,看见了一根又大又香的骨头。
它开心地想把骨头扛起来,可是扛了好几次却丝毫不动。
这时,它想到了一个方法,于是顺着自己留下的气味回家请求支援了。
小蚂蚁还没有到家门前,就既开心又兴奋地喊了起来:“伙伴们,我发现了一根大骨头!赶快跟我去把它扛回来呀!”哥哥、姐姐、爸爸、妈妈一听全都出来了,他们异口同声地问:“骨头在哪里?”不一会儿,家里所有的蚂蚁都被号召起来,向着骨头的方向出发。
到了骨头那里,队伍中体力最强的蚂蚁也去扛骨头,可是一个一个累得筋疲力尽也没扛起来。
蚂蚁爸爸想到了一个好方法。
它指挥自己的孩子们,说:“你们这边站一排,那边站一排,大家齐心协力把骨头扛起来。
”然后,蚂蚁们顺利地把骨头扛了回家。
回家后,蚂蚁们刷好锅,洗好碗,把这根大骨头做成一锅味道鲜美的骨头汤吃掉了。
勤劳的蚂蚁作文2前不久,爸爸的朋友送给我一群可爱的小蚂蚁,它们被装在一个透明的塑料盒里,盒子里还有一整块蓝色的营养泥,这是供蚂蚁挖洞和食用的。
这就是最近十分流行的生态玩具——蚂蚁家园。
这些蚂蚁比我在花园里看到的个子要大得多,身子黑黑的,壮壮的。
其中有一个“巨型”蚂蚁,我想它也许是蚁王吧!由于它的个子大,所以六条细长的腿和两根细细的触角就看得特别清楚。
我发现蚂蚁们忙碌地爬动着,还不停地摆动着触角,好像在和同伴打招呼,又好像在商量要完成什么大工程。
蚂蚁们在这个新家里住了两天后开始打洞了。
它们挖洞的速度可快了,一夜之间,就把两条通道挖好了。
辛劳的蚂蚁教案
学生合作完成
各学习小组对问题进行回答讲解,通过比较练习,我发现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提高的很快。
归纳总结
课堂总结(2分钟)
马克吐温讲了蚂蚁的愚蠢自欺欺人只会做无用功,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做人的道理。
七嘴八舌
你说我说,本节学会了什么,收获了多少?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学生自学教材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目标
对疑难问题进行标记
自学检查
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5-8分钟)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展示并适时给予鼓励和评价。
针对学习目标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解答。
学生按学习合作小组对自学目标进行展示
各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赛
讨论切磋
一、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
二、字词积累
欺世盗名:欺骗当时的人,盗取名誉。
分道扬镳:原指分路而行,后指因志向等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三、课文分析
(一)文章思路
作者从一开始,就带着和常识唱反调的特点。号称观察后得出的判断,都是相当极端的:“我好像始终没发现一个活蚂蚁比一个死了的更具有些微理性。”接着就把蚂蚁说成“欺世盗名之徒”。虽然在表面上,他摆出了一副具体分析的姿态,承认蚂蚁是辛劳的,还声明说他指的是普通的蚂蚁,排除了特别神奇的蚂蚁。这好像很讲究全面分析,绝不以偏概全。但是,他的主旨恰恰是指出,这种世界上最卖力的动物,又是世界上最愚蠢的动物;它的辛劳,它的卖力,它的顽强,都是毫无意义的。显然,作者用尽一切笔墨,都在强调蚂蚁的愚蠢。
目标展示
多媒体展示自学目标(2分钟)
1、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具有怎样的特点?
2、请找出文中让你心动的段落或句子并简要分析。
学生认真阅读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掌握本课的重点。
辛劳的蚂蚁[1]
《辛劳的蚂蚁》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马克·吐温充满同情和宽容的幽默感。
2、领会马克·吐温“冀有所悟,以迁于善”的讽喻主旨。
3、学习从比较中辨析创作风格的异同。
教学重点难点:《辛劳的蚂蚁》是一篇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马克·吐温幽默风格的杂记。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蚂蚁的可笑又可爱的特点的赏析上;教学的难点则是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领悟本文与《蚂蚁》一文幽默语言的不同特色。
教学方法:讨论归纳法、比较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班班教学通设备预习作业:1、熟读课文和课后寓言《蚂蚁与蚂蚱》,思考:作者笔下的蚂蚁与寓言中的蚂蚁有什么不同?(课件展示参考答案)2、作者在描绘蚂蚁时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它们有什么独特的功效?3、本文与《蚂蚁》一文的寓旨有何区别?进而思考两位作者对待生活态度的异同。
(课件展示参考答案)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在错综复杂的人类世界中,要辨清事情的真伪是极其困难的,即使是伟大如曹雪芹者,也只能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来掩饰内心的困惑。
那么,在动物的世界中,真相是容易探究的吗?《辛劳的蚂蚁》一文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二、课文内容探究。
1、人有“人性”,马克·吐温认为蚂蚁亦有“蚁性”。
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具有怎样的“蚁性”?从文中找出描写“蚁性”的关键词语并进行归纳。
明确: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并非题目和课后寓言所说的“辛劳”“会未雨绸缪”“备不时之需”,而是“愚蠢”的代名词,总是干一些“毫无用处”“莫名其妙”的“傻事”,仿佛“痴呆”般地重复工作,是“爱慕虚荣” ,“迷惑”世人,“蒙混”了许多年代的“欺世盗名”之徒。
2、在文中作者为了刻画蚂蚁的“真实面目”毫不吝惜笔墨,他都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力纠世人对蚂蚁的“过誉”?请从文中找出几个语言细节加以分析。
(1)细节一:“我好像始终没出现一个活蚂蚁比一个死了的更具有细微理性”。
八年级辛劳的蚂蚁知识点
八年级辛劳的蚂蚁知识点在八年级的生物学学习中,“辛劳的蚂蚁”这一主题涉及到许多有趣且重要的知识点。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一下。
蚂蚁,是一种极其常见的社会性昆虫。
它们生活在高度组织化的群体中,每个个体都有着明确的分工,共同为蚁巢的生存和发展努力。
首先,从蚂蚁的形态结构来看,它们的身体通常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有一对触角,这对触角的作用可不小,既能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比如温度、湿度,还能感知化学物质的信号,帮助蚂蚁寻找食物和同伴。
蚂蚁的眼睛虽然不太发达,但也能辨别光线的强弱和方向。
胸部则长着三对足,这使得它们能够灵活地爬行和搬运物品。
腹部储存着食物和生殖器官。
蚂蚁的生活习性也非常有特点。
它们大多数是群居生活,一个蚁巢中可能有成千上万只蚂蚁。
在蚁巢中,有着明确的分工,一般分为蚁后、雄蚁、工蚁和兵蚁。
蚁后是整个蚁群的核心,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产卵,繁殖后代。
雄蚁的职责则是与蚁后交配。
工蚁是蚁群中数量最多的,它们承担着筑巢、觅食、照顾幼虫等大部分的工作,是蚁巢中最辛劳的“劳动者”。
兵蚁则负责保卫蚁巢,抵御外敌的入侵。
说到蚂蚁的觅食行为,那也是相当有趣。
蚂蚁主要依靠嗅觉来寻找食物。
它们会在外出时留下一种化学物质,叫做信息素,其他蚂蚁可以通过感知这些信息素来找到食物的位置。
当一只蚂蚁发现了食物源,它会迅速返回蚁巢,通过触角与其他蚂蚁交流,然后带领大家一起去搬运食物。
这种高效的合作方式使得蚂蚁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获取足够的食物资源。
蚂蚁的筑巢能力也令人惊叹。
它们能够利用土壤、植物碎屑等材料建造出结构复杂、功能齐全的蚁巢。
蚁巢内部有许多通道和房间,用于储存食物、培育幼虫、休息等。
而且,蚂蚁还会根据环境的变化和蚁群的需求,不断地对蚁巢进行改造和扩建。
在蚂蚁的社会行为中,通讯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前面提到的通过信息素交流外,蚂蚁还可以通过触角的接触、身体的姿势和动作来传递信息。
这种高度发达的通讯系统使得蚁群能够协调一致地行动,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2019-2020-辛勤的蚂蚁短文阅读(小学二年级)-word范文 (1页)
2019-2020-辛勤的蚂蚁短文阅读(小学二年级)-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辛勤的蚂蚁短文阅读(小学二年级)
辛勤的蚂蚁短文阅读
(二)蚂蚁整天辛勤的劳动,没有一个偷懒的。
它们很团结,见了面就相互摇着触角打招呼。
我很喜欢它们,有时候捉虫子给它们吃。
1、这段话中的“它们”指的是( )。
2、“我”喜欢它们的原因:一是它们( )二是它们( )
3、“我”喜欢它们表现在:( )
参考答案:
1、蚂蚁
2、辛勤的劳动很团结
3、有时候捉虫子给它们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劳的蚂蚁
主备人:宋军
【教材分析】
马克•吐温的蚂蚁,显然是另外一种心灵的反照。
这个美国作家笔下的蚂蚁,另有一种针对性。
他指出,在人们的头脑中对于蚂蚁,有一种现成的共识,就是十分辛劳。
本文的题目,就是《辛劳的蚂蚁》。
但如果和世俗的共识完全一致,作者就没有必要写这篇文章了。
对于蚂蚁的辛劳。
已经有了那么多的文章和寓言。
作者之所以要写蚂蚁,就是因为发现了世俗之见中包含着许多谬误。
蚂蚁并不像天主教学校的教科书里所写的那样,整日辛劳,为冬天储存什么食粮。
本文的全部趣味,与科学普及小品迥异,作者并不严格地遵循客观观察。
辛劳的蚂蚁借辛勤而愚蠢的蚂蚁讽刺那些因爱慕虚荣而装模作样的欺世盗名之徒。
【教学目标】
1.体会马克•吐温充满同情和宽容的幽默感。
2.领会马克•吐温“冀有所悟,以迁于善”的讽喻主旨。
3.学习从比较中辨析创作风格的异同。
【教学重点】
对蚂蚁的可笑又可爱的特点的赏析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领悟本文与《蚂蚁》一文幽默语言的不同特色。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案
1.导入:由蚂蚁话题导入。
在错综复杂的人类世界中,要辨清事情的真伪是极其困难的,即使是伟大如曹雪芹者,也只能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来掩饰内心的困惑。
那么,在动物的世界中,真相是容易探究的吗?《辛劳的蚂蚁》一文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2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A朗诵课文,自主完成字词及字词解释。
B再次细读课文,完成思考题,有困难的同学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教师点拨。
4.对于自学和讨论情况班级展示
5.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相机指导重难点。
6.自主完成巩固提升,教师批阅,学生改错。
、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一、自主预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生字词,画你认为富有哲理的句子。
2.由学生简介作者的生平与作品。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1865年发表幽默故事《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从此一举成名。
1876年,长篇小说《汤姆•索耶历险记》出版。
他的另一部重要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于1884年出版,虽然使马克•吐温享有盛名的是他的长篇小说,但真正能够代表他的独特风格,使其自成一家的,还是那些幽默随笔和见闻杂记。
马克•吐温的幽默随笔既有异于纯事嘲谑的游戏文字,又不同于一味严肃说教的劝善篇章,他能将戏谑的成分与谨严的主旨二者处理得恰如其分,因此,他的这些文章至今仍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3.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
生自己找出生僻或认为重点的字词,通过标音、注释来解决疑难、重点字词。
4.细读课文,主要思考:
1.这篇文章究竟是写什么?想告诉人们什么?
二、合作研讨(组长组织组员针对自主学习和思考题里面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研讨。
)
三、展示讲解(对合作研讨中解决不了的有歧义的核心问题,由掌握的学生或老师讲解。
)
四、知识归纳,巩固提升:(我思索,我成功,我快乐!)
必做题;(相信你一定能轻松过关)
1.配套24页1——4题。
2.字词过关,抽查字词。
五、作业设计
1.熟记字词
2.积累作者知识。
第二课时
导案
1.提问导入,谈谈上节课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细读课文,先自主完成思考题,对有困难的问题在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及时在组内点拨,了解情况。
3.安排任务,各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展示。
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4.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5.自主完成巩固提升,教师批阅。
教师强调:
一、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1)人有“人性”,马克•吐温认为蚂蚁亦有“蚁性”。
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具有怎样的“蚁性”?从文中找出描写“蚁性”的关键词语并进行归纳。
明确: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并非题目和课后寓言所说的“辛劳”“会未雨绸缪”“备不时之需”,而是“愚蠢”的代名词,总是干一些“毫无用处”“莫名其妙”的“傻事”,仿佛“痴呆”般地重复工作,是“爱慕虚荣”,“迷惑”世人,“蒙混”了许多年代的“欺世盗名”之徒。
(2)在文中作者为了刻画蚂蚁的“真实面目”毫不吝惜笔墨,他都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力纠世人对蚂蚁的“过誉”?请从文中找出几个语言细节加以分析。
①细节一:“我好像始终没发现一个活蚂蚁比一个死了的更具有细微理性”。
②细节二:“它捕获到一件东西……拖着它那毫无价值的捕获物攀到了顶巅”,“它做这样聪明的事……又朝一个新的方向走去”。
③细节三:“小蚂蚁——觉察到我在观察……随便任何其他笨蚂蚁谁爱要的给收了去”“它在二十分钟内所从事的劳动……只是为了要让自己当着人们露一手儿”。
④细节四:“这时候它拭去脑门子上的汗……最后它停下来休息”“它们揪住蚱蜢腿相反的两头……其重量足以让它们进行一番娱乐”。
2.形象与思想内涵的认识提升
通过对“蚂蚁”生活细节的赏析,蚂蚁在世人眼中的美好形象已经被“颠覆”。
那么,作者真的把蚂蚁视为一文不值,甚至欲除之而后快的“敌人”吗?我们能否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品出另外的一种情感呢?
明确:①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虽然笨拙弱智,但对待工作却十分认真,执著、投入、顽强,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这是另一种值得欣赏的“蚁性”。
②蚂蚁的愚蠢行为是有害的,但害处局限于本身,后果并不严重,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能博人一笑却难以引人悲伤,因而蚂蚁的结局是喜剧性的,好似生活中的调味品。
③蚂蚁愚蠢,但绝不邪恶,如两只蚂蚁合作搬
运未果,虽然“上火”“打架”,但没有产生邪恶,很快又言归于好,从而显出了善良的本性。
所以,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并不仅仅可笑、可悲、可怜,还有可爱、可欣赏、可敬佩的成分,实际上体现了包括马克•吐温和你我在内的人类共同的弱点,这种弱点,不仅仅可笑,而且可爱。
二、思维能力的延伸锻炼
(1)比较阅读南帆先生的《蚂蚁》与本文,看看二者感情的流程是否存在差别,说明了什么?
明确:在《蚂蚁》中,作者从把蚂蚁看成是神经质般的可笑和对其“英雄气概”的调侃,转为对蚂蚁生命价值的悲悯,再提升到对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生命规律的坦然揭示,情感由热情逐渐变得冷峻,体现了作者对世界在某种程度上的冷眼旁观。
本文中作者以蚂蚁的笨拙弱智和执著真诚形成反差,构成荒谬,前者为情感明线,后者为潜流,隐含着作者对世间万物的同情和宽容之心。
(2)假设让你来写类似的文章,你更喜欢哪一种风格,为什么?
①喜欢《蚂蚁》的风格,因为它好比佛家参禅,能由事物的表象深入到实质,逐步领悟到世间生命的规律,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②喜欢本文的风格,因为能够与文中形象同悲共喜,能够进行换位思考,从而既缩短人与愚蠢的距离,又能获得审美的愉悦,好像在欣赏精彩的小品,会让人联想到周围的人和自己类似的可笑可爱的经历,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
三、作业
1.预习《走向虫子》
2.练笔:请就文章中的某句话写写自己的感受或看法。
字数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