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章末专题复习学案新人教
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第一章 运动的描匀变速直线运动学案
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第一章运动的描匀变速直线运动学案,s-t图,(a=0)匀变速直线运动特例自由落体(a=g)竖直上抛(a=g)v - t图规律,,第1节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知识网络:知识点复习一、基本概念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只有质量而无形状、体积的点。
它是一种理想模型,物体简化为质点的条件是物体的形状、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
2、参考系:假定不动的物体。
3、时刻:表示时间坐标轴上的点即为时刻。
例如几秒初,几秒末,几秒时。
时间:前后两时刻之差。
时间坐标轴上用线段表示时间,例如,前几秒内、第几秒内。
4、位置:表示空间坐标的点。
位移:由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位移是末位置与始位置之差,是矢量。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之长,是标量。
注意:位移与路程的区别、5、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的物理量,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是矢量。
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v = s/t(方向为位移的方向)瞬时速度:对应于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
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即为速率;平均速率:质点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它的大小与相应的平均速度之值可能不相同。
1、图1-1-2是F-22A猛禽战斗机在空中加油的情景,以下列的哪个物体为参考系,可以认为加油机是运动的( )A、F-22A猛禽战斗机B、地面上的房屋C、加油机中的飞行员D、F-22A猛禽战斗机里的飞行员2、(xx湖北三校联考)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质点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物体,其体积比分子还小B、很长的火车一定不可以看做质点C、为正在参加吊环比赛的陈一冰打分时,裁判们可以把陈一冰看做质点D、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无影响,即可把物体看做质点3、湖中O点有一观察站,一小船从O点出发向东行驶4 km,又向北行驶3 km,则在O点的观察员对小船位置的报告最为精确的是()A、小船的位置变化了7 kmB、小船向东北方向运动了7 kmC、小船向东北方向运动了5 kmD、小船的位置在东偏北37方向,距离O点5 km处4、物体M从A运动到B,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那么全程的平均速度是:()A、(v1+v2)/2B、C、 D 、加速度1、加速度(1)定义式:a=,单位是m/s2。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章末盘点
物理1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易错易混专练1.(单选)关于质点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质点运动的加速度为零,则速度为零,速度变化也为零B .质点速度变化率越大,则加速度越大C .质点某时刻的加速度不为零,则该时刻的速度也不为零D .位移的方向就是质点运动的方向解析 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即a =Δv Δt.加速度为零,速度变化也为零,但速度不一定为零,加速度不为零,速度可能为零,故A 、C 选项错误;质点速度变化率越大,则加速度越大,B 选项正确;位移是矢量,是由初始位臵指向终止位臵的有向线段,如果质点做往复运动或曲线运动,位移的方向与质点运动的方向可能不一致,故D 选项错误.答案 B2.(多选)某赛车手在一次野外训练中,先利用地图计算出出发地和目的地的直线距离为9 km ,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用了5分钟,赛车上的里程表指示的里程数值增加了15 km ,当他经过某路标时,车内速度计指示的示数为150 km/h ,那么可以确定的是 ( ).A .在整个过程中赛车手的平均速度是108 km/hB .在整个过程中赛车手的平均速度是180 km/hC .在整个过程中赛车手的平均速率是108 km/hD .经过路标时的瞬时速率是150 km/h解析 在整个过程中赛车手的平均速度为v -=x t =95/60 km/h =108 km/h ,A 正确、B 错误;而平均速率v ′-=s t =155/60 km/h =180 km/h ,C 错误;车内速度计指示的速度为汽车通过某位臵的瞬时速率,D 正确.答案 AD3.(单选)如图1所示,一个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光滑物块,其左侧面是斜面AB ,右侧面是曲面AC ,已知AB 和AC 的长度相同.两个小球p 、q 同时从A 点分别沿AB 和AC 由静止开始下滑,比较它们到达水平面所用的时间( ). A .p 小球先到B .q 小球先到C .两小球同时到D .无法确定 解析 可以利用v -t 图象(这里的v 是速率,曲线下的面积表示路程s )定性地进行比较.在同一个v-t 图象中做出p 、q 的速率图线,显然开始时q的加速度较大,斜率较大;由于机械能守恒,末速率相同,即曲线末端在同一水平图线上.为使路程相同(曲线和横轴所围的面积相同),显然q 用的时间较少.答案 B4.(单选)(2013·上海普陀期末)甲、乙两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假如把他们的运动近似为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他们同时从起跑线起跑,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位置如图2所示,在下图中分别作出在这段时间内两人运动的位移x 、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图1 图2解析 他们同时从起跑线起跑且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故他们运动的x -t 关系图象均是经过原点的倾斜直线,斜率大小代表速度大小;而v -t 关系图线是平行于横轴的直线,由题图4可知,v 乙>v 甲,故选项B 正确.答案 B5.(多选)t =0时,甲、乙两汽车从相距70 km 的两地开始相向行驶,它们的v -t 图象如图3所示.忽略汽车掉头所需时间,下列对汽车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在第1小时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B .在第2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10 kmC .在前4小时内,乙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总比甲车的大D .在第4小时末,甲、乙两车相遇解析 甲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先向负方向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小时末又向负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在第2小时末速度为0,最后保持这一加速度、回头向正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小时末是乙车加速、减速的分界点,但没改变运动方向,故A 项错;0~2 h 末,从图象围成的面积可知甲车发生位移为30 km 、正向,乙车发生的位移为30 km 、负向.结合开始时两车时的距离知,两车相距70 km -30 km -30 km =10 km ,故B 项正确;由于乙的斜率总比甲的大,所以前4小时内,乙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总比甲车的大,故C 正确;第4小时末甲、乙速度相等,但未相遇,故D 错误.答案 BC6.(单选)(2013·宁夏银川模拟)如图4所示,A 、B 分别是甲、乙两小球从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 ).A .两球在t =2 s 时速率相等B .两球在t =8 s 时相距最远C .两球运动过程中不会相遇D .甲、乙两球做初速度方向相反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相同、方向 相反图3 图4解析 t =2 s 时尽管速度的方向相反,但速率却是相等的,则A 正确;由v -t 图象的物理意义可知,两球在t =8 s 时均回到出发点,显然不是相距最远,选项B 、C 错误;两球都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 A =Δv A Δt A=-40-408 m/s 2=-10 m/s 2,a B =Δv B Δt B=20-(-20)6 m/s 2=6.67 m/s 2,选项D 错误.答案 A7.一辆汽车以72 km/h 的速度正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突然发现前方40 m 处有需要紧急停车的危险信号,司机立即采取刹车措施.已知该车在刹车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5 m/s 2,求从刹车开始经过5 s 时汽车前进的距离是多少,此时是否已经进入危险区域?解析 设汽车由刹车开始至停止运动所用的时间为t 0,选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由于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 =-5 m/s 2则由v =v 0+at 得t 0=v -v 0a =4 s可见,该汽车刹车后经过4 s 就已停下,其后的时间内汽车是静止的.由运动学公式知x =v 0t +12at 2,刹车后经过5 s 时汽车通过的距离为x =v 0t 0+12at 20=40 m即汽车此时恰好未进入危险区域.答案 40 m 恰好未进入8.(2013·孝感统测)如图5所示,水平传送带AB 长12 m ,以v 0=5 m/s 的速度匀速运动,运动方向向右,另有一物体以v =10 m/s 的速度滑上传送带的右端,它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g =10 m/s 2)图5(1)通过计算说明物体能否到达左端A 点?(2)求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的时间.解析 (1)物体滑上传送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μg =5 m/s 2故物体从滑上传送带到速度为0滑动的距离为x =v 22a =1022×5m =10 m<12 m 所以物体不能到达传送带左端A 点(2)物体从滑上传送带到速度为0运动时间为t 1=v a =105 s =2 s随后物体向右做匀加速运动到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所用时间为t 2=v 0a =55 s =1 s此过程中物体向右的位移为x 1=v 202a =522×5m =2.5 m 然后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做匀速运动到右端所用时间为t 3=x -x 1v 0=10-2.55 s =1.5 s 故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的时间为t =t 1+t 2+t 3=(2+1+1.5) s =4.5 s答案 (1)不能 (2)4.5 s二、方法技巧专练9.(单选)(假设法)一个以初速度v 0沿直线运动的物体,t 秒末的速度为v ,其v -t 图象如图6所示,则关于t 秒内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v -=v 0+v 2B.v -<v 0+v 2C.v ->v 0+v 2 D .无法确定 解析 本题我们可以假设物体做初速度为v 0,末速度为v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则其v -t 图象如图中的倾斜虚线所示.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知物体在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初速度v 0与末速度v的算术平均图6值,即平均速度等于v 0+v 2,而物体在t 秒内的实际位移比匀变速直线运动在t 秒内的位移大,所以v ->v 0+v 2,故选C 正确.答案 C10.(单选)(逆向思维法)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某时刻起做匀减速运动直到静止,设连续通过三段位移的时间分别是3 s 、2 s 、1 s ,这三段位移的大小之比和这三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之比分别是( ). A .1∶2∶3 1∶1∶1B .33∶23∶1 32∶22∶1C .1∶23∶33 1∶22∶32D .5∶3∶1 3∶2∶1解析 逆向思维:把物体的运动看成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根据位移公式x =12at 2,从开始运动起,连续通过的三段位移分别为x 1=12at 21=12a ,x 2=12a (t 2+t 1)2-12at 21=4a ,x 3=12a (t 3+t 2+t 1)2-12a (t 1+t 2)2=272a ,所以这三段位移的长度之比为x 3∶x 2∶x 1=27∶8∶1=33∶23∶1;再根据平均速度公式v -=x t 可得v 1-∶v 2-∶v 3-=9∶4∶1=32∶22∶1,可知选项B 正确.答案 B11.(思维转化法:将“多个物体的运动”转化为“一个物体的运动”)某同学站在一平房边观察从屋檐边滴下的水滴,发现屋檐的滴水是等时的,且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刚好到达地面;第2滴和第3滴水刚好位于窗户的下沿和上沿,他测得窗户上、下沿的高度差为1 m ,由此求屋檐离地面的高度. 解析 作出如图所示的示意图.5滴水滴的位臵等效为一滴水做自由落体运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臵.图中自上而下相邻点距离比为1∶3∶5∶7,因点“3”、“2”间距为1 m ,可知屋檐离地面高度为15×(1+3+5+7) m =3.2 m.答案 3.2 m12.(单选)(思维转化法:将“不同地点出发”转化为“同一地点出发”)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A、B,沿平直的公路一前一后匀速行驶,速度均为v0.若前车A 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刹车,在它刚停住后,后车B以前车A刹车时的加速度开始刹车.已知前车A刹车过程中所行驶的距离为s,若要保证两辆车在上述过程中不相撞,则两车在匀速行驶时保持的距离至少应为().A.s B.2s C.3s D.4s解析题设内容如图(a)所示,末位臵临界情况为B、A恰接触.现针对所研究内容,等效为B、A从同一地点,A车以v0匀减速,B车先匀速后匀减速,如图(b)所示.图(b)中末位臵A、B均停下来时的间距即为图(a)中初位臵B、A 间距离.继而可作出图(c)所示v-t图象,从图象中直接看出B比A多运动2s,因此本题答案为B.答案 B。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一章 第1讲 运动的描述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教案
运动的描述目标要求内容要求说明1.质点经历质点模型的建构过程,了解质点的含义.知道将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能将特定实际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质点.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思维方式,认识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2.位移、速度、加速度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3.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通过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能用公式、图象等方法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科学思维中的抽象方法和物理问题研究中的极限方法.4.自由落体运动通过实验,认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结合物理学史的相关内容,认识物理实验与科学推理在物理学研究中的作用.5.实验一测量做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第1讲运动的描述一、质点和参考系1.质点(1)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2)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就可以看做质点.(3)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实际并不存在.2.参考系(1)参考系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但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都假定它是静止的.(2)比较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同一参考系.(3)选取不同的物体做参考系,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通常以地面做参考系.判断正误 (1)研究百米赛跑运动员最后冲线的动作时可把运动员看成质点.( × ) (2)以地球为参考系,地球同步卫星相对地面是静止的.( √ ) 二、位移和速度 1.位移和路程位移路程定义位移表示物体的位置变化,可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区别 位移是矢量,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路程是标量,没有方向联系 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其他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2.速度与速率(1)平均速度:物体发生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ΔxΔt ,是矢量,其方向就是对应位移的方向.(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其方向是物体的运动方向或运动轨迹的切线方向.(3)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4)平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自测1 在伦敦奥运会上,牙买加选手博尔特在男子100m 决赛(直跑道)和男子200m 决赛(弯曲跑道)中分别以9.63s 和19.32s 的成绩获得两枚金牌.关于他在这两次决赛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00m 决赛的位移是100m 决赛的两倍B .200m 决赛的平均速度约为10.35m/sC .100m 决赛的平均速度约为10.38m/sD .100m 决赛的最大速度约为20.76m/s 答案 C解析 200m 比赛跑道是弯曲的,位移小于200m,100m 比赛跑道是直线,位移等于100m ,A 错;200m 19.32s ≈10.35m/s 是平均速率,B 错;100m9.63s ≈10.38m/s 是平均速度大小,C 对;最大速度由已知条件无法求出,D 错. 三、加速度1.物理意义: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定义式:a =Δv Δt =v -v 0Δt.3.决定因素:a 不是由v 、Δt 、Δv 来决定,而是由F m来决定.4.方向:与Δv 的方向一致,由合外力的方向决定,而与v 0、v 的方向无关. 自测2 (2020·四川乐山市调研)关于质点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质点运动的加速度为零,则速度为零,速度变化量也为零 B .质点的速度变化越快,则加速度越大C .质点在某时刻的加速度不为零,则该时刻的速度也不为零D .位移的方向就是质点的运动方向 答案 B解析 质点运动的加速度为零,则速度变化量为零,速度不一定为零,例如匀速直线运动,选项A 错误;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则质点的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选项B 正确;质点在某时刻的加速度不为零,该时刻的速度可能为零,例如竖直向上抛出的物体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为零,选项C 错误;速度的方向是质点运动的方向,但是位移的方向不一定是质点的运动方向,选项D 错误.1.三个概念的进一步理解(1)质点不同于几何“点”,它无大小但有质量,能否看成质点是由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而不是依据物体自身大小和形状来判断.(2)参考系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3)位移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线段的长度表示位移的大小. 2.三点注意(1)对于质点要从建立理想化模型的角度来理解.(2)在研究两个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时,选择其中一个物体为参考系,可以使分析和计算更简单. (3)位移的矢量性是研究问题时应切记的性质.例1 在“金星凌日”的精彩天象中,观察到太阳表面上有颗小黑点缓慢走过,持续时间达六个半小时,那便是金星,如图1所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图1A.地球在金星与太阳之间B.观测“金星凌日”时可将太阳看成质点C.以太阳为参考系,金星绕太阳一周位移不为零D.以太阳为参考系,可以认为金星是运动的答案 D解析金星通过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我们才能看到金星没有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呈黑色,选项A错误;因为观测“金星凌日”时太阳的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能将太阳看成质点,选项B错误;金星绕太阳一周,起点与终点重合,位移为零,选项C错误;金星相对于太阳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以太阳为参考系,金星是运动的,选项D 正确.[听课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式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于“辽宁舰”“高大威武”,故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将其看成质点B.战斗机飞行员可以把正在甲板上用手势指挥的调度员看成是一个质点C.在战斗机飞行训练中,研究战斗机的空中翻滚动作时,战斗机可以看成质点D.研究“辽宁舰”航母在大海中的运动轨迹时,航母可以看成质点答案 D解析当物体的形状、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时,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质点,所以“辽宁舰”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看成质点,如研究“辽宁舰”航母在大海中的运动轨迹时,航母可以看成质点,A错误,D正确;正在甲板上用手势指挥的调度员的动作不能忽略,不能看成质点,B错误;研究战斗机的空中翻滚动作时,其大小和形状不能忽略,不可以看成质点,故C错误.变式2建筑工地上的起重机把一筐砖先竖直向上提升40m,然后沿半径为30m的圆弧水平转过60°,下列有关此过程中砖块的路程和位移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A.路程大于70m,位移为50mB.路程和位移都大于50mC.路程为70m,位移为50mD.路程和位移都是70m解析 沿半径为30m 的圆弧水平转过60°,根据几何关系可以知道,水平方向的位移为30m ,路程为π3×30m≈31.4m,故总路程s =40m +31.4m =71.4m>70m ,位移大小为x =302+402m=50m ,A 正确.1.区别与联系(1)区别:平均速度是过程量,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运动快慢程度;瞬时速度是状态量,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程度. (2)联系: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Δt →0时的平均速度. 2.判断方法和技巧(1)判断是否为瞬时速度,关键是看该速度是否对应“位置”或“时刻”. (2)求平均速度要找准“位移”和发生这段位移所需的“时间”.例2 在某GPS 定位器上,显示了以下数据:航向267°,航速36km/h ,航程60km ,累计100min ,时间10∶29∶57,则此时瞬时速度和开机后的平均速度为( ) A .3.6m/s 、10m/s B .10m/s 、10m/s C .3.6m/s 、6m/s D .10m/s 、6m/s答案 B解析 GPS 定位器上显示的航速为瞬时速度36km/h =10m/s ,航程60km ,累计100min ,平均速度为60×103100×60m/s =10m/s ,故B 正确.[听课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式3 (2019·江苏扬州市调研)2018年2月22日晚,在短道速滑男子500m 决赛中,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选手武大靖,以39.584s 的成绩打破了世界纪录,为中国队收获了平昌冬奥会上的首枚金牌.已知500m 速滑跑道每圈长度为111.12m ,由此可计算武大靖在这次决赛中的( ) A .平均速率 B .平均速度 C .起跑时的加速度 D .冲过终点时的瞬时速度变式4 (2020·河南洛阳市质检)一质点沿直线Ox 方向做变速运动,它离开O 点的距离x 随时间t 变化的关系式为x =(5+2t 3) m ,它的速度v 随时间t 变化的关系式为v =6t 2(m/s),该质点在t =2s 时的速度和t =2s 到t =3s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分别为( ) A .12m/s 39m/s B .24m/s 38m/s C .12m/s 19.5m/s D .24m/s 13m/s答案 B解析 由v =6t 2(m/s)得,当t =2s 时,v =24m/s ;根据质点离开O 点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x =(5+2t 3) m ,当t =2s 时,x 2=21m ,t =3s 时,x 3=59m ;则质点在t =2s 到t =3s 时间内的位移Δx =x 3-x 2=38m ,平均速度v =Δx Δt =381m/s =38m/s ,故选B. 拓展点 用平均速度法求解瞬时速度——极限思想的应用1.用极限法求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1)公式v =ΔxΔt 中,当Δt →0时v 是瞬时速度.(2)公式a =ΔvΔt 中,当Δt →0时a 是瞬时加速度.2.注意(1)用v =ΔxΔt 求瞬时速度时,求出的是粗略值,Δt 越小,求出的结果越接近真实值.(2)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可以精确地表示物体在这一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例3 为了测定气垫导轨上滑块的加速度,滑块上安装了宽度为d =3.0cm 的遮光板,如图2所示,滑块在牵引力作用下匀加速先后通过两个光电门,配套的数字毫秒计记录了遮光板通过光电门1的时间为Δt 1=0.30s ,通过光电门2的时间为Δt 2=0.10s ,遮光板从开始遮住光电门1到开始遮住光电门2的时间为Δt =3.0s ,则滑块的加速度约为( )图2A .0.067m/s 2B .0.67m/s 2C .6.7m/s 2D .不能计算出答案 A解析 遮光板通过光电门1时的速度v 1=d Δt 1=0.030.30m/s =0.10m/s ,遮光板通过光电门2时的速度v 2=d Δt 2=0.030.10m/s =0.30m/s ,故滑块的加速度a =v 2-v 1Δt≈0.067m/s 2,选项A 正确. [听课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三个概念的比较 比较项目 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描述物体速度改变的物理量,是过程量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定义式v =ΔxΔtΔv =v -v 0a =Δv Δt =v -v 0t决定因素v 的大小由v 0、a 、Δt决定Δv 由v 与v 0进行矢量运算,由Δv =a Δt 知Δv由a 与Δt 决定 a 不是由v 、t 、Δv 决定的,而是由Fm决定 方向 平均速度与位移同向 由a 的方向决定 与Δv 的方向一致,由F 的方向决定,而与v 0、v 的方向无关2.判断直线运动中的“加速”或“减速”方法判断物体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关键是看物体的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1)a 和v 同向加速直线运动―→⎩⎪⎨⎪⎧a 不变,v 随时间均匀增加a 增大,v 增加得越来越快a 减小,v 增加得越来越慢(2)a 和v 反向(减速直线运动)―→⎩⎪⎨⎪⎧a 不变,v 随时间均匀减小或反向增加a 增大,v 减小或反向增加得越来越快a 减小,v 减小或反向增加得越来越慢例4 (多选)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大小为4m/s,1s 后速度的大小变为 10m/s ,在这1s 内该物体的可能运动情况为( ) A .加速度的大小为6m/s 2,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 B .加速度的大小为6m/s 2,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 C .加速度的大小为14m/s 2,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 D .加速度的大小为14m/s 2,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 答案 AD解析 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若初、末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a =v -v 0t =10-41m/s 2= 6m/s 2,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A 正确,B 错误;若初、末速度方向相反,加速度a =v -v 0t=-10-41m/s 2=-14m/s 2,负号表示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C 错误,D 正确. [听课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式5 做单向直线运动的物体,关于其运动状态,下列情况可能的是( ) A .物体的速率在增大,而位移在减小B .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且不为零,速率也不变C .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加速度达到最大D .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方向相同,当加速度减小时,速度也随之减小 答案 C变式6 (多选)如图3甲所示,火箭发射时,速度能在10s 内由0增加到100m/s ;如图乙所示,汽车以108km/h 的速度行驶,急刹车时能在2.5s 内停下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3A .10s 内火箭的速度改变量为10m/sB .2.5s 内汽车的速度改变量为-30m/sC .火箭的速度变化比汽车的快D .火箭的加速度比汽车的加速度小 答案 BD解析 因火箭发射时,速度在10s 内由0增加到100m/s ,故10s 内火箭的速度改变量为Δv 1=100m/s -0=100m/s ,选项A 错误;汽车以108km/h =30m/s 的速度行驶,急刹车时能在2.5s 内停下来,则2.5s 内汽车的速度改变量为Δv 2=0-30m/s =-30m/s ,选项B 正确;火箭的加速度为a 1=Δv 1Δt 1=10010m/s 2=10m/s 2,汽车的加速度为a 2=Δv 2Δt 2=-302.5m/s 2=-12m/s 2,故火箭的速度变化比汽车的慢,火箭的加速度比汽车的加速度小,选项C 错误,D 正确.1.(质点、位移和参考系)(多选)(2019·江苏苏州市摸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高速公路限速牌上的速度指瞬时速度B .运动员在处理做香蕉球运动的足球时,要将足球看成质点C .运动员的链球成绩是指链球从离开手的位置到落地点的位移大小D .选取不同的参考系,同一物体的运动轨迹可能不同 答案 AD解析 限速牌上的速度是指按规定行驶的最大速度,为瞬时速度,故A 正确;香蕉球的运动很复杂,向前运动的同时还在转动,若将其看成质点,则无法把握其运动特点,故B 错误;链球成绩是指从地面上的某一规定位置到链球落地点的位移大小,故C 错误;从水平匀速飞行的飞机上释放的物体(不计空气阻力),以飞机为参考系时做自由落体运动,轨迹为直线;以地面为参考系时做平抛运动,轨迹为曲线,故D 正确.2.(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2019·江苏无锡一中期初)中国选手劳义在广州亚运会男子100米决赛中以10秒24的成绩获得冠军.这是中国选手历史上首次获得亚运会男子百米冠军!劳义之所以能够取得最佳成绩,取决于他在100米决赛中( ) A .某时刻的瞬时速度大 B .撞线时的瞬时速度大 C .平均速度大 D .撞线时的加速度大 答案 C3.(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多选)(2020·福建南平市模拟)下列关于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若物体在某段时间内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等于零,则它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等于零B .若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零,则它在这段时间内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一定都等于零C .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它在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D .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大于其初始时刻的瞬时速度 答案 AC4.(平均速度法求瞬时速度)(2020·湖北荆州市质检)如图4所示,气垫导轨上滑块经过光电门时,其上的遮光条将光遮住,电子计时器可自动记录遮光时间Δt .测得遮光条的宽度为Δx ,用Δx Δt 近似代表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为使ΔxΔt 更接近瞬时速度,正确的措施是( )图4A .换用宽度更窄的遮光条B .提高测量遮光条宽度的精确度C .使滑块的释放点更靠近光电门D .增大气垫导轨与水平面的夹角 答案 A5.(加速度的理解)(多选)两个物体A 、B 的加速度a A >a B ,则( ) A .A 的速度一定比B 的速度大B .A 的速度变化量一定比B 的速度变化量大C .A 的速度变化一定比B 的速度变化快D .A 的速度变化率一定比B 的速度变化率大 答案 CD解析 加速度a =ΔvΔt ,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a 较大,其速度v 、速度变化量Δv 不一定大,但速度变化一定快,速度变化率一定大,故C 、D 正确.(限时:20分钟)1.“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完成月面软着陆,且着陆器与巡视器(“玉兔号”月球车)成功分离,下面有关“嫦娥三号”的说法正确的是( )A.“嫦娥三号”刚刚升空的时候速度很小,加速度也很小B.研究“玉兔号”月球车在月球表面运动的姿态时,可以将其看成质点C.研究“嫦娥三号”飞往月球的运行轨道时,可以将其看成质点D.“玉兔号”月球车静止在月球表面时,其相对于地球也是静止的答案 C解析“嫦娥三号”在刚刚升空的时候速度很小,但速度变化很快,加速度很大,故选项A 错误;研究“玉兔号”月球车在月球表面运动的姿态时,不能忽略“玉兔号”月球车的大小和形状,不能将其看成质点,故选项B错误;研究“嫦娥三号”飞往月球的运行轨道时,可以忽略“嫦娥三号”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将其看成质点,故选项C正确;“玉兔号”月球车静止在月球表面时,相对于月球是静止的,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故选项D错误.2.关于物体的运动,下列情况不可能...出现的是( )A.加速度在减小,速度在增加B.加速度方向始终改变而速度不变C.加速度和速度大小都在变化,加速度最大时速度最小,速度最大时加速度最小D.加速度方向不变而速度方向变化答案 B3.一个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的方向相同,但加速度大小先保持不变,再逐渐减小直至为零,则在此过程中( )A.速度先逐渐增加,然后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小值B.速度先均匀增加,然后增加得越来越慢,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大值C.位移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将不再增大D.位移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达到最小值答案 B解析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相同,速度应增加.当加速度不变时,速度均匀增加;当加速度减小时,速度仍增加,但增加得越来越慢;当加速度为零时,速度达到最大值,保持不变,A 错误,B正确;因质点速度方向不变化,始终向前运动,最终做匀速运动,所以位移一直在增大,C、D错误.4.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手机进行导航,如图1所示是某人从杭州市民中心驾车去武林广场的手机导航的截屏画面,该地图提供了①、②、③三种驾车线路规划方案及相对应的数据,实际行驶中导航提示:“前方有测速,限速50千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图1A.①②③三条线路方案的位移相等B.研究汽车在地图上的实时位置时,可以把汽车看成质点C.图中显示23分钟和6.9公里分别指的是时间间隔和路程D.导航提示的“限速50千米”指的是限制汽车的平均速度不超过50km/h答案 D解析因汽车起点与终点相同,故位移相同,选项A正确;研究汽车在地图上的实时位置时,汽车的形状、大小可以忽略,汽车可以视为质点,选项B正确;23分钟与6.9公里的含义分别是需要行驶的时间和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路程,选项C正确;限速50千米是指限制汽车的瞬时速度不超过50km/h,选项D错误.5.校运会400m比赛中,终点在同一直线上,但起点不在同一直线上(如图2所示).关于这样的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A.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参加比赛的同学位移大小相同B.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参加比赛的同学路程相同C.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参加比赛的同学所用时间相同D.这种做法其实是不公平的,明显对外侧跑道的同学有利答案 B解析校运会400m比赛,其跑道是弯的,为了保证其路程均为400m且终点在同一直线上,故起点不在同一直线上,故B正确.6.关于物体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加速度等于零,速度一定等于零B.物体的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一定大C.物体具有向东的加速度时,速度的方向可能向西D.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减小,速度也一定减小答案 C7.一物体做加速度为-1m/s2的直线运动,t=0时速度为-5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初速度为-5m/s说明物体在做减速运动B.加速度为-1m/s2说明物体在做减速运动C.t=1s时物体的速度为-4m/sD.初速度和加速度方向相同,物体在做加速运动答案 D解析当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根据速度公式v=v0+at,当t =1s时物体速度为v1=-5m/s+(-1)×1m/s=-6m/s,故A、B、C错误,D正确.8.某质点以20m/s的初速度竖直向上运动,其加速度保持不变,经2s到达最高点,上升高度为20m,又经过2s回到出发点时,速度大小仍为20m/s,关于这一运动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10m/s2,方向竖直向下B.质点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为零C.质点在最高点时加速度为零D.质点落回抛出点时的速度与开始离开抛出点时的速度相同答案 A。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归纳复习专题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高考一轮复习知识考点归纳专题01 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目录第一节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2)【基本概念、规律】 (2)【重要考点归纳总结】 (2)考点一对质点模型的理解 (2)考点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3)考点三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3)【思想方法与技巧】 (3)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4)【基本概念、规律】 (4)【重要考点归纳】 (5)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的应用 (5)考点二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的应用 (5)考点三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5)【思想方法与技巧】 (6)第三节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 (6)【基本概念、规律】 (6)【重要考点归纳】 (7)考点一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7)考点二追及与相遇问题 (7)【思想方法与技巧】 (8)方法技巧——用图象法解决追及相遇问题 (8)巧解直线运动六法 (8)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9)第一节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基本概念、规律】一、质点、参考系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一种理想化模型.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选定用来作为参考的物体.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通常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二、位移和速度 1.位移和路程(1)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2)路程是物体运动路径的长度,是标量. 2.速度(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xt,是矢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3.速率和平均速率(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三、加速度1.定义式:a =ΔvΔt ;单位是m/s 2.2.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3.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重要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一 对质点模型的理解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2.物体能否被看做质点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并非依据物体自身大小来判断.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主要有三种情况: (1)多数情况下,平动的物体可看做质点.(2)当问题所涉及的空间位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可以看做质点. (3)有转动但转动可以忽略时,可把物体看做质点.考点二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平均速度与位移和时间有关,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与位置或时刻有关,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1)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Δt →0时的平均速度. (2)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 考点三 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1.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比较2.物体加、减速的判定(1)当a 与v 同向或夹角为锐角时,物体加速. (2)当a 与v 垂直时,物体速度大小不变. (3)当a 与v 反向或夹角为钝角时,物体减速 【思想方法与技巧】物理思想——用极限法求瞬时物理量1.极限法:如果把一个复杂的物理全过程分解成几个小过程,且这些小过程的变化是单一的.那么,选取全过程的两个端点及中间的极限来进行分析,其结果必然包含了所要讨论的物理过程,从而能使求解过程简单、直观,这就是极限思想方法.极限法只能用于在选定区间内所研究的物理量连续、单调变化(单调增大或单调减小)的情况. 2.用极限法求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1)公式v =ΔxΔt 中当Δt →0时v 是瞬时速度.(2)公式a =ΔvΔt中当Δt →0时a 是瞬时加速度.第二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基本概念、规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 =v 0+at . 2.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x =v 0t +12at 2.3.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v 2-v 20=2ax .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 1.平均速度公式:v =v t 2=v 0+v2. 2.位移差公式:Δx =x 2-x 1=x 3-x 2=…=x n -x n -1=aT 2. 可以推广到x m -x n =(m -n )aT 2. 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比例式 (1)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 1∶v 2∶v 3∶…∶v n =1∶2∶3∶…∶n . (2)1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为: x 1∶x 2∶x 3∶…∶x n =1∶22∶32∶…∶n 2.(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之比为: x ∶∶x ∶∶x ∶∶…∶x n =1∶3∶5∶…∶(2n -1). (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 1∶t 2∶t 3∶…∶t n =1∶(2-1)∶(3-2)∶…∶(n -n -1). 三、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 1.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1)速度公式:v =gt . (2)位移公式:h =12gt 2.(3)速度—位移关系式:v 2=2gh . 2.竖直上抛运动规律 (1)速度公式:v =v 0-gt . (2)位移公式:h =v 0t -12gt 2.(3)速度—位移关系式:v 2-v 20=-2gh . (4)上升的最大高度:h =v 202g .(5)上升到最大高度用时:t =v 0g.【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的应用1.速度时间公式v =v 0+at 、位移时间公式x =v 0t +12at 2、位移速度公式v 2-v 20=2ax ,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是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石.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均是矢量式,应用时要注意各物理量的符号,一般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当v 0=0时,一般以a 的方向为正方向.3.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般步骤画过程分析图→判断运动性质→选取正方向→选用公式列方程→解方程并讨论4.应注意的问题∶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包含几个阶段,就要分段分析,各段交接处的速度往往是联系各段的纽带. ∶对于刹车类问题,当车速度为零时,停止运动,其加速度也突变为零.求解此类问题应先判断车停下所用时间,再选择合适公式求解.∶物体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减为零后又反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全程加速度不变,可以将全程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应用基本公式求解.考点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的应用1.推论公式主要是指:∶v =v t 2=v 0+v t 2,∶Δx =aT 2,∶∶式都是矢量式,在应用时要注意v 0与v t 、Δx与a 的方向关系.2.∶式常与x =v ·t 结合使用,而∶式中T 表示等时间隔,而不是运动时间. 考点三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竖直上抛运动的重要特性 (1)对称性 ∶时间对称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 →C 所用时间t AC 和下降过程中从C →A 所用时间t CA 相等,同理t AB =t BA .∶速度对称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 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 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2)多解性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个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造成双解,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这个特点.3.竖直上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分段法下降过程:自由落体运动【思想方法与技巧】物理思想——用转换法求解多个物体的运动在涉及多体问题和不能视为质点的研究对象问题时,应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转换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就会使问题清晰、简捷.通常主要涉及以下两种转化形式:(1)将多体转化为单体:研究多物体在时间或空间上重复同样运动问题时,可用一个物体的运动取代多个物体的运动.(2)将线状物体的运动转化为质点运动:长度较大的物体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中可转化为质点的运动问题.如求列车通过某个路标的时间,可转化为车尾(质点)通过与列车等长的位移所经历的时间.第三节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基本概念、规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1.直线运动的x-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2.直线运动的v-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加速度的方向.(3)“面积”的意义∶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位移方向为负方向.二、追及和相遇问题1.两类追及问题(1)若后者能追上前者,追上时,两者处于同一位置,且后者速度一定不小于前者速度.(2)若追不上前者,则当后者速度与前者相等时,两者相距最近.2.两类相遇问题(1)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2)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对运动图象的理解(1)无论是x-t图象还是v-t图象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2)x-t图象和v-t图象都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3)x-t图象和v-t图象的形状由x与t、v与t的函数关系决定.2.应用运动图象解题“六看”考点二1.分析追及问题的方法技巧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1)一个临界条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2)两个等量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B追赶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A: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若v A=v B时,x A+x0<x B,则能追上;若v A=v B时,x A+x0=x B,则恰好不相撞;若v A=v B时,x A+x0>x B,则不能追上.(2)数学判别式法:设相遇时间为t,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行讨论,若Δ>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Δ=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若Δ<0,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遇.3.注意三类追及相遇情况(1)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判断是运动中被追上还是停止运动后被追上.(2)若追赶者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一定要判断是在加速过程中追上还是匀速过程中追上.(3)判断是否追尾,是比较后面减速运动的物体与前面物体的速度相等的位置关系,而不是比较减速到0时的位置关系.4.解题思路分析物体运动过程→画运动示意图→找两物体位移关系→列位移方程(2)解题技巧∶紧抓“一图三式”,即:过程示意图,时间关系式、速度关系式和位移关系式.∶审题应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它们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 【思想方法与技巧】方法技巧——用图象法解决追及相遇问题(1)两个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追及相遇问题,过程较为复杂.如果两物体的加速度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值,并且两个加速度的大小也不相同,如果用公式法,运算量比较大,且过程不够直观,若应用v -t 图象进行讨论,则会使问题简化.(2)根据物体在不同阶段的运动过程,利用图象的斜率、面积、交点等含义分别画出相应图象,以便直观地得到结论.巧解直线运动六法在解决直线运动的某些问题时,如果用常规解法——一般公式法,解答繁琐且易出错,如果从另外角度入手,能够使问题得到快速、简捷解答.下面便介绍几种处理直线运动的巧法.一、平均速度法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初速度v 0与末速度v 的平均值,也等于物体在t 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 =x t =v 0+v 2=v t 2.如果将这两个推论加以利用,可以使某些问题的求解更为简捷.二、逐差法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 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Δx =x n +1-x n =aT 2,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若出现相等的时间间隔,应优先考虑用Δx =aT 2求解.三、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利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相关比例关系求解.四、逆向思维法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的反向研究问题的方法.一般用于末态已知的情况. 五、相对运动法以系统中的一个物体为参考系研究另一个物体运动情况的方法.六、图象法应用v-t图象,可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变为较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尤其是用图象定性分析,可避开繁杂的计算,快速找出答案.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一、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2.会利用纸带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3.利用打点纸带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能画出小车运动的v-t图象,根据图象求加速度.二、实验器材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片.三、实验步骤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实验装置见上图,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4.从几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始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面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以后依次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确定好计数始点,并标明0、1、2、3、4、…,测量各计数点到0点的距离x,并记录填入表中.位置编号012345t/sx/mv/(m·s-1)5.计算出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距离x1、x2、x3、….6.利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得各计数点1、2、3、4、5的瞬时速度,填入上面的表格中.7.增减所挂钩码数,再做两次实验. 四、注意事项1.纸带、细绳要和长木板平行.2.释放小车前,应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3.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实验后先断开电源,后取下纸带.一、数据处理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断:(1)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T 内的位移分别为x 1、x 2、x 3、x 4、…,若Δx =x 2-x 1=x 3-x 2=x 4-x 3=…则说明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且Δx =aT 2.(2)利用“平均速度法”确定多个点的瞬时速度,作出物体运动的v -t 图象.若v -t 图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则说明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即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求速度的方法: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n =x n +x n +12T .3.求加速度的两种方法:(1)逐差法:即根据x 4-x 1=x 5-x 2=x 6-x 3=3aT 2(T 为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求出a 1=x 4-x 13T 2,a 2=x 5-x 23T 2,a 3=x 6-x 33T 2,再算出a 1、a 2、a 3的平均值 a =a 1+a 2+a 33=13×⎝⎛⎭⎫x 4-x 13T 2+x 5-x 23T 2+x 6-x 33T 2=x 4+x 5+x 6-x 1+x 2+x 39T 2,即为物体的加速度.(2)图象法:以打某计数点时为计时起点,利用v n =x n +x n +12T 求出打各点时的瞬时速度,描点得v -t 图象,图象的斜率即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二、误差分析1.纸带上计数点间距测量有偶然误差,故要多测几组数据,以尽量减小误差.2.纸带运动时摩擦不均匀,打点不稳定引起测量误差,所以安装时纸带、细绳要与长木板平行,同时选择符合要求的交流电源的电压及频率.3.用作图法作出的v -t 图象并不是一条直线.为此在描点时最好用坐标纸,在纵、横轴上选取合适的单位,用细铅笔认真描点.4.在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防止钩码落地,小车与滑轮碰撞. 5.选择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舍弃点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6.在坐标纸上,纵、横轴选取合适的单位(避免所描点过密或过疏,而导致误差过大),仔细描点连线,不能连成折线,应作一条平滑曲线,让各点尽量落到这条曲线上,落不到曲线上的各点应均匀分布在曲线的两侧.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知识考点归纳专题02 相互作用目录第一节重力弹力摩擦力 (2)【基本概念、规律】 (2)【重要考点归纳】 (3)考点一弹力的分析与计算 (3)考点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 (3)考点三摩擦力突变问题的分析 (4)【思想方法与技巧】 (4)物理模型——轻杆、轻绳、轻弹簧模型 (4)第二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5)【基本概念、规律】 (5)【重要考点归纳】 (6)考点一共点力的合成 (6)考点二力的两种分解方法 (6)【思想方法与技巧】 (7)方法技巧——辅助图法巧解力的合成和分解问题 (7)第三节受力分析共点力的平衡 (7)【基本概念、规律】 (7)【重要考点归纳】 (8)考点一物体的受力分析 (8)考点二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 (9)考点三图解法分析动态平衡问题 (9)考点四隔离法和整体法在多体平衡中的应用 (9)【思想方法与技巧】 (10)求解平衡问题的四种特殊方法 (10)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10)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2)第一节重力弹力摩擦力【基本概念、规律】一、重力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大小:G=mg.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4.重心:因为物体各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二、弹力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2.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3.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三、胡克定律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簧的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2.表达式:F=kx.(1)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N/m;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2)x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四、摩擦力1.产生:相互接触且发生形变的粗糙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所受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2.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接触面间有弹力;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3.大小:滑动摩擦力F f=μF N,静摩擦力:0≤F f≤F fmax.4.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5.作用效果: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弹力的分析与计算1.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1)条件法: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此方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2)假设法:对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假设两个物体间弹力不存在,看物体能否保持原有的状态,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有弹力.(3)状态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共点力平衡条件判断弹力是否存在.2.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1)根据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判断.(2)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弹力的方向.3.计算弹力大小的三种方法(1)根据胡克定律进行求解.(2)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进行求解.(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考点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1.静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的判断方法(1)假设法:利用假设法判断的思维程序如下:(2)状态法:先判明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加速度的方向),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ma)确定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3)牛顿第三定律法: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再根据“力的相互性”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2.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运动),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来判断其大小.(2)物体有加速度时,若只有静摩擦力,则F f=ma.若除静摩擦力外,物体还受其他力,则F合=ma,先求合力再求静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的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公式F f=μF N来计算,应用此公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μ为动摩擦因数,其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 N为两接触面间的正压力,其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的大小均无关.方法技巧:(1)在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一般采用整体法与隔离法进行分析.(2)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静止的,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运动的.(3)摩擦力阻碍的是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摩擦力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考点三摩擦力突变问题的分析1.当物体受力或运动发生变化时,摩擦力常发生突变,摩擦力的突变,又会导致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性质的突变,其突变点(时刻或位置)往往具有很深的隐蔽性.对其突变点的分析与判断是物理问题的切入点.2.常见类型(1)静摩擦力因其他外力的突变而突变.(2)静摩擦力突变为滑动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突变为静摩擦力.【思想方法与技巧】物理模型——轻杆、轻绳、轻弹簧模型柔软,只能发生微小形既可伸长,也可压缩,弹簧与橡皮筋的弹力特点:(1)弹簧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遵循胡克定律F=kx.(2)橡皮筋、弹簧的两端及中间各点的弹力大小相等.(3)弹簧既能受拉力,也能受压力(沿弹簧轴线),而橡皮筋只能受拉力作用.(4)弹簧和橡皮筋中的弹力均不能突变,但当将弹簧或橡皮筋剪断时,其弹力立即消失.第二节力的合成与分解【基本概念、规律】一、力的合成1.合力与分力(1)定义: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2)关系:合力和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2.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3.力的运算法则(1)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首尾相连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如图所示)(2)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二、力的分解1.概念: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2.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3.分解的方法(1)按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2)正交分解.三、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相加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求和时按算术法则相加.【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共点力的合成1.共点力合成的方法(1)作图法(2)计算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示意图,然后利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求出合力,是解题的常用方法.2.重要结论(1)二个分力一定时,夹角θ越大,合力越小. (2)合力一定,二等大分力的夹角越大,二分力越大.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等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 3.几种特殊情况下力的合成(1)两分力F 1、F 2互相垂直时(如图甲所示):F 合=F 21+F 22,tan θ=F 2F1.甲 乙(2)两分力大小相等时,即F 1=F 2=F 时(如图乙所示): F 合=2Fcos θ2.(3)两分力大小相等,夹角为120°时,可得F 合=F.解答共点力的合成时应注意的问题(1)合成力时,要正确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要视情况而定,不能形成合力总大于分力的思维定势.(2)三个共点力合成时,其合力的最小值不一定等于两个较小力的和与第三个较大的力之差.考点二 力的两种分解方法1.力的效果分解法(1)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 (2)再根据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 (3)最后由平行四边形和数学知识求出两分力的大小. 2.正交分解法(1)定义:将已知力按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2)建立坐标轴的原则:一般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原点,在静力学中,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即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在动力学中,以加速度方向和垂直加速度方向为坐标轴建立坐标系.(3)方法: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F 1、F 2、F 3…,求合力F 时,可把各力沿相互垂直的x 轴、y 轴分解.x 轴上的合力:。
高考物理复习方案 第1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2讲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含解析)新人
第2讲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知识点1 匀变速直线运动与其公式 Ⅱ 1.定义和分类(1)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且加速度不变。
(2)分类⎩⎪⎨⎪⎧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与v 同向。
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与v 反向。
2.三个根本公式(1)速度公式:v =v 0+at 。
(2)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 2-v 20=2ax 。
3.两个重要推论(1)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还等于初末时刻速度矢量和的一半,即:v =v t 2=v 0+v2。
(2)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Δx =x 2-x 1=x 3-x 2=…=x n -x n -1=aT 2。
可以推广到x m -x n =(m -n )aT 2。
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四个推论 (1)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的比为:v 1∶v 2∶v 3∶…∶v n =1∶2∶3∶…∶n 。
(2)1T 内、2T 内、3T 内……位移的比为:x 1∶x 2∶x 3∶…∶x n =12∶22∶32∶…∶n 2。
(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的比为:x Ⅰ∶x Ⅱ∶x Ⅲ∶…∶x n =1∶3∶5∶…∶(2n -1)。
(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为:t 1∶t 2∶t 3∶…∶t n =1∶(2-1)∶(3-2)∶…∶(n -n -1)。
知识点2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Ⅱ 1.自由落体运动(1)条件:物体只受重力,从静止开始下落。
(2)运动性质:初速度v 0=0,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根本规律 ①速度公式v =gt 。
②位移公式h =12gt 2。
③速度位移关系式:v 2=2gh 。
2.竖直上抛运动规律(1)运动特点:加速度为g ,上升阶段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下降阶段做自由落体运动。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第1讲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基本运动形式。
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考系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
一般情况下,以地球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质点是一种经过抽象而得的理想化模型。
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属于无关因素或次要因素,为使问题简化,就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即为质点。
4.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公式为tsv =,它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速度分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5.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速度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公式为tv v a t 0-=。
它的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6.分清一些常易混淆的概念7.理解平均速度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有严格的定义,一般地说,它并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
比如,一个质点以10m/s 的速度匀速走完前一半路程,接着又以15m/s 的速度匀速走完后一半路程,则它在全程的平均速度212/()1015s v m s s s ==+,而不是12.5m/s 。
二、例题【例1】2008年8月16日北京奥运会上,牙买加运动员博尔特以9秒69破男子百米世界纪录,再创速度极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博尔特在飞奔的100米中,可以看作质点B.教练为了分析其动作要领,可以将其看作质点C.无论研究什么问题,均不能把博尔特看作质点D.是否能将博尔特看作质点,取决于我们所研究的问题【解析】博尔特在飞奔的100米中,我们关心的是他的名次,无需关注其动作的细节,可看作质点。
教练为了分析其动作要领时,如果作为质点,则其摆臂、提腿等动作细节将被掩盖,无法研究,所以就不能看作质点。
2024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章末过关检测含解析
章末过关检测(一)(建议用时:4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2024·济南市第一次模拟)短跑运动员在训练中从起跑起先的一段时间内可看成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再做匀速直线运动。
已知总位移为x ,匀速阶段的速度为v 、时间为t ,则匀加速阶段的时间为( )A.x vB .2x vC.2xv-tD .2xv-2t解析:选D 。
匀速阶段的位移为x 1=vt ,在匀加速直线运动过程,依据平均速度公式可得x 2=12vt 1,依据题意则有x =x 1+x 2,解得匀加速阶段的时间t 1=2xv -2t ,故A 、B 、C 错误,D 正确。
2.(2024·云南师大附中第五次月考)某同学在直线跑道上测试一辆汽车的加速和制动性能,汽车从t =0时刻起先加速直到速度v =108 km/h ,马上紧急制动,t =13.5 s 时汽车停下。
若知刹车位移为67.5 m ,加速过程和减速过程均看做匀变速运动。
关于此汽车加速和减速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 .汽车的刹车时间为10 sB .汽车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103m/s 2C .汽车加速过程、减速过程的时间之比为1∶2D .汽车加速过程、减速过程的位移之比为2∶1解析:选D 。
v =108 km/h =30 m/s ,汽车制动过程v2t 减=x 减,得t 减=4.5 s ,故A 错误;加速时间为t 加=13.5 s -4.5 s =9 s ,所以t 加∶t 减=2∶1,由速度公式a 加t 加=a 减t 减=v ,则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为103 m/s 2,减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为203m/s 2,故B 、C 错误;加速位移为v2t 加=x 加,则加速位移与减速位移之比等于加速时间与减速时间之比,即x加∶x 减=2∶1,故D 正确。
3. (2024·潮州市上学期期末)甲、乙两车在平直马路上同向行驶,它们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
已知两车在t 2时刻并排行驶,则( )A .乙车加速度大小渐渐增大B .甲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增大后减小C .两车在t 1时刻也并排行驶D .在t 1时刻甲车在前,乙车在后解析:选D 。
2021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运动的描述与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学案新人教版
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目的]1.练习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利用打点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2.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Δx=aT2.3.掌握使用速度—时间图象求加速度的方法.4.掌握使用逐差法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法.[实验器材]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实验过程]1.仪器安装:(1)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2.测量与记录:(1)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再做两次.(2)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舍掉开头一些比较密集的点,从后边便于测量的点开始确定计数点,为了计算方便和减小误差,通常用连续打点五次的时间作为时间单位,即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0.1 s.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每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并填入设计的表格中.(3)利用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得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4)增减所挂钩码的个数,再重复实验两次. [数据处理]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断:(1)若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T 内的位移之差Δx 为一恒量,即Δx =aT 2,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利用“平均速度法”确定多个点的瞬时速度,作出物体运动的v t 图象,若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由纸带计算某点的瞬时速度: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 n =x n +x n +12T来计算. 3.利用纸带求物体加速度的方法:(1)逐差法:根据x 4-x 1=x 5-x 2=x 6-x 3=3aT 2(T 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求出a 1=x 4-x 13T 2,a 2=x 5-x 23T 2,a 3=x 6-x 33T 2,然后取平均值,即a =a 1+a 2+a 33= x 4+x 5+x 6-x 1+x 2+x 39T2,即为物体的加速度. (2)分段法:在数据处理时可以对纸带重新分段,把6段距离分为“前三”和“后三”,“后三”减“前三”也为相邻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时间间隔为3T .(3)图象法:利用v n =x n +x n +12T求出打各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然后作出v t 图象,用v t 图象的斜率求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注意事项]1.平行:纸带和细绳要和木板平行.2.两先两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让小车运动;实验完毕应先断开电源后取纸带. 3.防止碰撞:在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与滑轮相撞.4.纸带选取:选择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舍弃点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 5.准确作图:在坐标纸上,纵、横轴选取合适的单位(避免所描点过密或过疏而导致误差过大),仔细描点连线,不能连成折线,应作一条直线,让各点尽量落到这条直线上,落不到直线上的各点应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命题点1 教材原型实验某同学利用图示装置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1)实验中,必要的措施是________. A .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 B .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C .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 D .平衡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2)他实验时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 Hz 的交流电源上,得到一条纸带,打出的部分计数点如图所示(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s 1=3.59 cm ,s 2=4.41 cm ,s 3=5.19 cm ,s 4=5.97 cm ,s 5=6.78 cm ,s 6=7.64 cm.则小车的加速度a =________m/s 2(要求充分利用测量的数据),打点计时器在打B 点时小车的速度v B =________m/s.(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解析】 (1)实验时,若细线与木板不平行,细线的拉力使小车运动过程中与木板间的压力改变造成摩擦力变化,产生实验误差,选项A 正确;实验时要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选项B 正确;此实验是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不平衡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和小车的质量不远大于钩码的质量时小车仍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故选项C 、D 错误.(2)两点间的时间间隔T =0.1 s ;由逐差法可得:a =s 6+s 5+s 4-s 3-s 2-s 19T2=7.64+6.78+5.97-5.19-4.41-3.59×10-29×0.12m/s 2=0.80 m/s 2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其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故v B =v AC =s 1+s 22T=3.59+4.41×10-22×0.1m/s=0.40 m/s.【答案】(1)AB (2)0.80 0.40高分技法速度、加速度的求解方法“平均速度法”求速度即v n=x n+x n+12T,如图所示“逐差法”求加速度即a1=x4-x13T2,a2=x5-x23T2,a3=x6-x33T2,然后取平均值,即a=a1+a2+a33,这样可使所给数据全部得到利用,以提高准确度.若为奇数段,则去掉第一段转化为偶数段采用上述方法处理“图象法”求加速度即由“平均速度法”求出多个点的速度,画出vt图象,直线的斜率即表示加速度1.某同学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得到一条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如图所示,在其上取了A、B、C、D、E、F、G为计数点,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计时点(图中没有画出),打点计时器接周期为T=0.02 s的交流电源.经过测量得:d1=3.62 cm,d2=9.24 cm,d3=16.85 cm,d4=26.46 cm,d5=38.06 cm,d6=51.67 cm.(1)打点计时器在打E点时纸带运动的速度大小为 1.06 m/s,加速度大小为 2.00 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2)如果交流电源的频率实际是f=49 Hz,而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那么加速度的测量值大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实际值.解析:(1)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 =5T =0.1 s ,则v E=0.380 6-0.168 52×0.1 m/s=1.06 m/s ,根据Δx =at 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解得a =0.516 7-0.168 5-0.168 53×0.12m/s 2=2.00 m/s 2.(2)如果交流电的频率为49 Hz<50 Hz ,那么实际打点周期变大,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t 变大,根据公式Δx =at 2知加速度的实际值会比测量值小.命题点2 实验拓展创新 题型1 实验情境创新某探究小组为了研究小车在桌面上的直线运动,用自制“滴水计时器”计量时间.实验前,将该计时器固定在小车旁,如图甲所示.实验时,保持桌面水平,用手轻推一下小车.在小车运动过程中,滴水计时器等时间间隔地滴下小水滴,图乙记录了桌面上连续的6个水滴的位置.(已知滴水计时器每30 s 内共滴下46个小水滴)(1)由图乙可知,小车在桌面上是__________(填“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运动的. (2)该小组同学根据图乙的数据判断出小车做匀变速运动.小车运动到图乙中A 点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 ,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 2.(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解析】 (1)轻推小车后,小车在桌面上做减速运动,桌面上“水滴”的间距应逐渐减小,小车的运动方向是从右向左.(2)相邻两水滴的时间间隔为t =3045 s =23 s ,小车运动到A 位置时速度大小为v A =x 3+x 22t =117+133×10-32×23m/s =0.187 5 m/s≈0.19 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x 5+x 4-x 2+x 1|6t2≈0.038 m/s 2. 【答案】 (1)从右向左 (2)0.19 0.038高分技法实验情境创新指改变实验器材或实验装置,但不改变速度、加速度的测量方法,本质仍属于“纸带类”实验.如图2.某同学用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定重力加速度,其中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为交流电源,频率为50 Hz.打出纸带的一部分如图(b)所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都为t.(1)本实验除带夹子的重物、纸带、铁架台(含铁夹)、电磁打点计时器、导线及开关外,在下列器材中,还必须使用的器材是AB.(填器材前面的代号)A .交流电源B .刻度尺C .天平(含砝码)(2)若使用x 1和x 3两组数据来计算重力加速度,则表达式为g =x 3-x 12t2. (3)已测得x 1=6.60 cm ,x 2=8.15 cm ,x 3=9.72 cm ,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约为9.8 m/s 2,由此可推算出所选纸带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t =0.04 s ,实验测得的重力加速度为9.75 m/s 2.解析:(1)测定重力加速度,不需要测量物体的质量,则不需要天平,因为需要打点计时器,则需要交流电源,需要刻度尺测量点迹间的距离,故选A 、B.(2)根据x 3-x 1=2gt 2,得重力加速度g =x 3-x 12t2. (3)根据x 3-x 1=2gt 2得:t =x 3-x 12g =9.72-6.60×10-22×9.8s≈0.04 s.由(2)知,g =x 3-x 12t 2=9.72-6.60×10-22×0.042m/s 2=9.75 m/s 2. 题型2 实验原理创新某同学研究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使用的器材有:斜面、滑块、长度不同的矩形挡光片、光电计时器.实验步骤如下:①如图甲,将光电门固定在斜面下端附近,将一挡光片安装在滑块上,记下挡光片前端相对于斜面的位置,令滑块从斜面上方由静止开始下滑;②当滑块上的挡光片经过光电门时,用光电计时器测得光线被挡光片遮住的时间Δt ; ③用Δs 表示挡光片沿运动方向的长度(如图乙所示),v 表示滑块在挡光片遮住光线的Δt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求出v ;④将另一挡光片换到滑块上,使滑块上的挡光片前端与①中的位置相同,令滑块由静止开始下滑,重复步骤②、③;⑤多次重复步骤④;⑥利用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作出v Δt 图,如图丙所示.完成下列填空:(1)用a 表示滑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用v A 表示挡光片前端到达光电门时滑块的瞬时速度大小,则v 与v A 、a 和Δt 的关系式为v =________.(2)由图丙可求得v A =______cm/s ,a =______cm/s 2.(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解析】 (1)由题知挡光片沿运动方向的长度为Δs ,则Δs =v Δt ,据Δs =v Δt =v A Δt +12a Δt 2,可得v =v A +12a Δt .(2)将图丙直线延长与纵轴相交,可得v A =52.1 cm/s ,a =2k =16.7 cm/s 2. 【答案】 (1)v A +12a Δt (2)52.1 16.7高分技法实验原理创新改变实验器材和装置,并改变测量速度和加速度的方法.如图 案例装置图共性利用连接体使滑块做匀变速直线运动①若知道物体通过光电门的时间Δt .可用v =dΔt 求出物体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②若知道物体在两光电门间的运动时间或者运动距离,可以求得物体运动的加速度③利用x t =v 0+12at ,作出xt-t 图利用斜面使滑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利用落体法使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线,可由k =a2确定加速度a 的大小3.物理小组的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器材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器材有:底座,带有标尺的竖直杆,光电门1和光电门2组成的光电计时器(其中光电门1更靠近小球释放点),小球释放器(可使小球无初速度释放),网兜.实验时可用光电计时器测量小球从光电门1运动至光电门2的时间t ,并从竖直杆上读出两光电门间的距离h .(1)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如图2所示,则小球直径为1.170 cm.(2)改变光电门1的位置,并保持光电门2的位置不变,小球经过光电门2的速度为v 2,不考虑空气阻力,小球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 ,则h 、t 、g 、v 2四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为h =v 2t -12gt 2.(3)根据实验数据作出htt 图线,若图线斜率的绝对值为k ,根据图线可求出重力加速度大小为2k .解析:(1)游标卡尺的读数为d =11 mm +14×0.05 mm=11.70 mm =1.170 cm.(2)小球经过光电门2的速度为v 2,则开始释放到经过光电门2的时间t 0=v 2g,从开始释放到经过光电门1的时间t 1=t 0-t =v 2g-t ,可得经过光电门1的速度v 1=gt 1=v 2-gt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可得h =v 1+v 22t =v 2t -12gt 2.(3)根据h =v 2t -12gt 2得,h t =v 2-12gt ,故htt 图线斜率的绝对值k =12g ,重力加速度大小g =2k .。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1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章末专题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
第1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对应学生用书第17页)[知识结构导图][导图填充]①v 0+at ②v 0t +12at 2 ③v 2-v 20 ④aT 2⑤gt ⑥12gt 2 ⑦v 0-gt⑧v 0t -12gt 2 ⑨-2gh [思想方法] 1.极限法 2.图象法 3.对称法 4.逆向思维法 [高考热点] 1.速度—时间图象 2.位移—时间图象3.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的应用4.追及相遇问题与图象的结合5.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物理模型|思维转换法巧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思维转换法:在运动学问题的解题过程中,若按正常解法求解有困难时,往往可以通过变换思维方式、转换研究对象,使解答过程简单明了.1.转换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法将匀减速直线运动减速至速度为零的过程转化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018·郑州模拟)如图11所示,在水平面上固定着三个完全相同的木块,一子弹以水平速度射入木块,若子弹在木块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当穿透第三个木块时速度恰好为零,则子弹依次射入每个木块时的速度比和穿过每个木块所用时间比分别为( )【导学号:84370040】图11A.v1∶v2∶v3=3∶2∶1B.v1∶v2∶v3=5∶3∶1C.t1∶t2∶t3=1∶2∶ 3D.t1∶t2∶t3=(3-2)∶(2-1)∶1[题眼点拨]①“完全相同的木块”说明子弹受阻力相同;②“速度恰好为零”可用逆向思维法.D[由题意知,逆向思维法分析,子弹向左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设每块木块厚度为L,则v23=2a·L,v22=2a·2L,v21=2a·3L,v3、v2、v1分别为子弹倒过来从右到左运动L、2L、3L时的速度.则v1∶v2∶v3=3∶2∶1.又由于每块木块厚度相同,则由比例关系可得t1∶t2∶t3=(3-2)∶(2-1)∶1,所以选项D 正确.][突破训练]1.(多选)一物块以一定的初速度从光滑斜面底端a点上滑,最高可滑至b点,后又滑回至a点,c是ab的中点,如图12所示,已知物块从a上滑至b所用时间为t,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图12A .物块从c 运动到b 所用的时间等于从b 运动到c 所用的时间B .物块上滑过程的加速度与下滑过程的加速度等大反向C .物块下滑时从b 运动至c 所用时间为22tD .物块上滑通过c 点时的速度大小等于整个上滑过程中平均速度的大小AC [由于斜面光滑,物块沿斜面向上与向下运动的加速度相同,a =g sin θ,故物块从c 运动到b 所用的时间等于从b 运动到c 所用的时间,选项A 正确,B 错误;物块由b 到a 的过程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可知t bc t =12,解得t bc =22t ,选项C 正确;由于c 是位移的中点,物块上滑过程中通过c 点的速度不等于整个上滑过程的平均速度,选项D 错误.]2.转换研究对象——将多物体的运动转化为单个物体的运动从斜面上某一位置每隔0.1 s 释放一颗小球,在连续释放几颗后,对斜面上正在运动着的小球拍下部分照片,如图13所示.现测得AB =15 cm ,BC =20 cm ,已知小球在斜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加速度大小相同,求:图13(1)小球的加速度; (2)拍摄时B 球的速度; (3)C 、D 两球相距多远?(4)A 球上面正在运动着的小球共有几颗?【导学号:84370041】[题眼点拨] ①“每隔0.1s 释放一颗小球”可用Δx =aT 2求解;②“对斜面上正在运动着的…”可转化为单个球运动. [解析](1)由Δx =aT 2得a =Δx T 2=BC -AB T 2=0.20-0.150.12m/s 2=5 m/s 2. (2)v B =AB +BC 2T =0.15+0.202×0.1 m/s =1.75 m/s.(3)由Δx =CD -BC =BC -AB 得CD =BC +(BC -AB )=20 cm +5 cm =25 cm.(4)小球B 从开始下滑到图示位置所需的时间为t B =v B a =1.755 s =0.35 s则B 球上面正在运动着的小球共有三颗,A 球上面正在运动着的小球共有两颗. [答案](1)5 m/s 2(2)1.75 m/s (3)25 cm (4)两颗[突破训练]2.(2017·淮南模拟)如图14所示,一杂技演员用一只手抛球、接球,他每隔0.4 s 抛出一球,接到球便立即把球抛出.已知除抛、接球的时刻外,空中总有4个球,将球的运动近似看作是竖直方向的运动,球到达的最大高度是(高度从抛球点算起,g 取10 m/s 2)( )图14A .1.6 mB .2.4 mC .3.2 mD .4.0 mC [由题图所示的情形可以看出,四个小球在空中的位置与一个小球抛出后每隔0.4 s 对应的位置是相同的,因此可知小球抛出后到达最高点和从最高点落回抛出点的时间均为t =0.8 s ,故有H m =12gt 2=3.2 m ,C 正确.]热点强化1|高考常考的三类图象问题物理图象能形象地表达物理规律,直观地表示物理过程,并能鲜明地体现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图象问题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通过题目所给图象获取信息解答相应问题(识图型); 2.根据题目叙述的情景选择正确的物理图象(选图型);3.根据题中已知的物理图象选择给出的另一类对应图象(绘图型).(多选)如图15所示为一个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15A .质点在0~5 s 内的位移为5 mB .质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10~12 s 内的加速度最大C .质点在10 s 末离出发点最远D .质点在8~12 s 内的平均速度为4 m/sAB [根据速度—时间图象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质点在0~5 s 内的位移x =12×2×5 m=5 m ,选项A 正确;由v -t 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可知,0~5 s 内的加速度大小a 1=25 m/s 2,8~10 s 内的加速度大小a 2=6-210-8 m/s 2=2 m/s 2,10~12 s 内的加速度大小a 3=6 m/s 2,所以质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10~12 s 内的加速度最大,选项B 正确;质点在11 s 末离出发点最远,选项C 错误;质点在8~12 s 内的位移x =8 m ,平均速度为v =812-8 m/s =2 m/s ,选项D 错误.][突破训练]3.(2018·四川绵阳模拟)甲、乙两车在同一条直道上行驶,它们运动的位移s 随时间t 变化的关系如图16所示,已知乙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图线与t 轴相切于10 s 处,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导学号:84370042】图16A .甲车的初速度为零B .乙车的初位置在s 0=60 m 处C .乙车的加速度大小为1.6 m/s 2D .5 s 时两车相遇,此时甲车速度较大C [由图可知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 甲=Δs Δt =205 m/s =4 m/s ,故A 错;由图可知乙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可看作是反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有s =12at 2,由图可知,当其反向运动5 s 时,位移为20 m ,则有20=12a ·52,得加速度大小a =1.6 m/s 2,因其共运动了10 s ,可得s 0=12×1.6×102 m =80 m ,C 对,B 错;t =5 s时,两车相遇,但甲车速度v 甲=4 m/s 小于乙车速度v 乙=8 m/s ,D 错.]a 、b 两辆游戏车在两条平直车道上行驶,t =0时两车从同一计时处开始比赛,它们在四次比赛中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则图中所对应的比赛,一辆赛车能追上另一辆赛车的是( )C [在A 、B 两图中,因为b 的速度始终大于a 的速度,两车间距离逐渐增大,两车不可能相遇,故A 、B 错误;C 图中,从0时刻开始,两车间距离逐渐增大,当速度相等时,两车间距离最大,然后逐渐减小,b 一定能够追上a ,故C 正确;D 图中,a 、b 速度第二次相等时,b 的位移都大于a 的位移,此后,b 的速度大于a 的速度,所以a 不可能追上b ,故D 错误.]热点强化2|刹车避撞问题近几年高考命题围绕交通安全方面的问题较多,试题常瞄准考生对刹车避撞问题中常犯的错误,设置“陷阱”,使“想当然”的考生掉进陷阱,造成失误.为避免此类问题出错,要牢固掌握以下三点:1.汽车刹车问题实质是物体做单向匀减速直线运动问题.速度减为零后,其加速度也为零.2.判断汽车在给定的时间或位移内的运动规律,当t ≤v 0a 时,汽车一直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其位移x ≤v 202a ;若运动时间t >v 0a ,则汽车的位移x =v 202a ,汽车在整个过程中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后静止.3.两车同向行驶避免相撞的条件是,后车追上前车瞬间v 后=v 前.在某市区内,一辆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速度vA 向东匀速行驶,一位观光游客正由南向北从斑马线上横过马路,汽车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游客正在D 处向北走)经0.7 s 作出反应,从A 点开始紧急刹车,但仍将正步行至B 处的游客撞伤,该汽车最终在C 处停下.为了清晰了解事故现场,现以如图17示之.为了判断汽车司机是否超速行驶,并测出肇事汽车速度v A ,警方派一车胎磨损情况与肇事车相当的警车以法定最高速度v m=14 m/s 行驶在同一马路的同一地段,在肇事汽车的出事点B 急刹车,恰好也在C 点停下来.在事故现场测得x AB =17.5 m 、x BC =14.0 m 、x BD =3.4 m .问:图17(1)该肇事汽车的初速度v A 是多大? (2)游客横过马路的速度是多大?[题眼点拨] ①“经0.7 s 作出反应”说明车又匀速运动了0.7 s ;②“警方派一车胎磨损情况与肇事车相当的警车”说明警车减速时加速度与肇事车相同. [解析](1)以警车为研究对象,则v 2m =2ax BC 将v m =14 m/s 、x BC =14.0 m 代入,得警车刹车加速度大小为a =7 m/s 2,因为警车行驶条件与肇事汽车相同,则肇事汽车的加速度也为7 m/s 2.所以肇事汽车的初速度v A =2ax AC =21 m/s.(2)肇事汽车在出事点B 的速度v B =2ax BC =14 m/s ,肇事汽车通过x AB 段的平均速度v ′=v A +v B2=17.5 m/s ,肇事汽车通过x AB 段的时间t =x ABv ′=1 s .所以游客横过马路的速度v = 3.40.7+1 m/s =2 m/s. [答案](1)21 m/s (2)2 m/s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随意变道可能造成交通事故.某司机驾车以54 km/h 在快车道上行驶,行驶在该车前面的另一辆小轿车以36 km/h 在慢车道上行驶,当后车车头和前车车尾相距d =5 m 时,前面司机突然加速变道至后车正前方,其加速度大小a 1=1 m/s 2.不考虑变道带来的方向变化.(取15=3.9)求: (1)若后车的司机不减速,经过多少时间两车相撞;(2)若后车的司机发现前车变道,立即刹车减速,为避免发生车祸,后车刹车减速的加速度a 2至少为多大.[解析](1)v 1=36 km/h =10 m/s ,v 2=54 km/h =15 m/s , 设经过时间t 1两车相撞,则有 v 2t 1=v 1t 1+12a 1t 21+d , 解得t 1=(5-15)s =1.1 s.(2)若两车速度相等时不相撞,则以后也不会相撞.当两车速度相等时,若刚好不相撞,此时后车加速度最小,设经过时间t 2两车速度相等,则有v 2-a 2t 2=v 1+a 1t 2.根据位移关系得v 2t 2-12a 2t 22=v 1t 2+12a 1t 22+d . 解得a 2=1.5 m/s 2.[答案](1)1.1 s (2)1.5 m/s 2[突破训练]4.(2017·湖北武汉二调)警匪之战不仅仅是电影中的情节,现实中警察也会面临相似的挑战.如图18所示,白色警车以v 1=30 m/s 行驶,掠过A 位置时发现一黑色可疑车辆停在A 线位置,于是立即以a 1=3 m/s 2的加速度开始制动减速,白色警车掠过A 位置为计时起点,黑色车3 s 后开始以a 2=3 m/s 2的加速度开始加速向前逃窜,警车欲在车速减为零的同时斜打车身将黑色车逼停,但疯狂的黑色车一直加速直至撞上警车.把这个过程中的两车看成质点,问:图18(1)什么时刻两车相撞?(2)相撞前瞬间,黑色车的速度为多大?[解析](1)设白色车停下来所需的时间为t 1,从掠过A 位置至停车时所行驶位移为x 1,则v 1=a 1t 1,v 21=2a 1x 1解得t 1=10 s ,x 1=150 m.在t 1=10 s 时,黑色车所行驶的位移x 2=12a 2(t 1-t 0)2=73.5 m <150 m ,所以白色车停车前两车未相撞. 设黑色车撞上白色车发生在t 时刻,则 12a 2(t -t 0)2=x 1 解得t =13 s.(2)相撞前瞬间,黑色车的速度v 2=a 2(t -t 0)=30 m/s. [答案](1)13 s (2)30 m/s。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3讲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学案
第3讲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学生用书P11]一、实验目的1.练习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2.会利用纸带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加速度.3.会利用纸带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能画出小车运动的v-t图象,根据图象求加速度.二、实验原理从纸带上确定计数点和两计数点间隔的时间,量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利用平均速度求出瞬时速度;计算相邻计数点距离之差,看其是否是一个常数来确定运动性质.三、实验器材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线、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片.四、实验步骤1.按照实验原理图,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无滑轮的一端,接好电源.2.把一细线系在小车上,细线绕过滑轮,下端挂合适的钩码,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小车后面.3.把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放开小车.4.小车运动一段时间后,断开电源,取下纸带.5.换纸带反复做三次,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进行测量分析.对实验原理和操作的考查[学生用书P12]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断(1)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T内的位移分别为x1、x2、x3、x4、…,若Δx=x2-x1=x3-x2=x4-x3=…,则说明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且Δx=aT2.(2)利用“平均速度法”确定多个点的瞬时速度,作出物体运动的v-t图象.若v-t图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则说明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即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注意事项(1)平行:纸带、细线要和木板平行.(2)两先两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让小车运动;实验完毕应先断开电源,后取纸带.(3)防止碰撞:在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与滑轮相撞.(4)减小误差:小车的加速度要适当大些,可以减小长度的测量误差,加速度大小以能在约50 cm 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出6~7个计数点为宜.(5)准确作图:在坐标纸上,纵、横轴选取合适的单位(避免所描点过密或过疏,而导致误差过大),仔细描点连线,不能连成折线,应作一条直线.【典题例析】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步骤如下: A .安装好实验器材;B .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重复几次,选出一条点迹比较清晰的纸带,从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如图乙中a 、b 、c 、d 等点;C .测出x 1、x 2、x 3….结合上述实验步骤,请你继续完成下列任务:(1)实验中,除打点计时器(含纸带、复写纸)、小车、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细绳、钩码、导线及开关外,在下列仪器和器材中,必须使用的有________.(填选项代号)A .电压合适的50 Hz 交流电源B .电压可调的直流电源C .秒表D .刻度尺E .天平F .重锤G .弹簧测力计(2)如果小车做匀加速运动,所得纸带如图乙所示,则x 1、x 2、x 3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是t ,则打c 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是________.(3)如果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测出前六段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分别为x 1、x 2、x 3、x 4、x 5、x 6,已知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是t ,则小车的加速度a 的表达式为:________.[答案] (1)AD (2)x 3-x 2=x 2-x 1x 2+x 310t(3)a =(x 4+x 5+x 6)-(x 1+x 2+x 3)225 t21.(2017·高考全国卷Ⅱ)某同学研究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使用的器材有:斜面、滑块、长度不同的矩形挡光片、光电计时器.实验步骤如下:①如图(a),将光电门固定在斜面下端附近;将一挡光片安装在滑块上,记下挡光片前端相对于斜面的位置,令滑块从斜面上方由静止开始下滑;②当滑块上的挡光片经过光电门时,用光电计时器测得光线被挡光片遮住的时间Δt ;③用Δs 表示挡光片沿运动方向的长度[如图(b)所示],v 表示滑块在挡光片遮住光线的Δt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求出v ;④将另一挡光片换到滑块上,使滑块上的挡光片前端与①中位置相同,令滑块由静止开始下滑,重复步骤②、③;⑤多次重复步骤④;⑥利用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作出v -Δt 图,如图(c)所示.完成下列填空:(1)用a 表示滑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用v A 表示挡光片前端到达光电门时滑块的瞬时速度大小,则v 与v A 、a 和Δt 的关系式为v =________________.(2)由图(c)可求得,v A =________cm/s ,a =________cm/s 2.(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解析:(1)由于滑块做匀变速运动,在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过程中,由运动学公式得:v Δt =v A Δt +12a (Δt )2,则v =v A +12a Δt .(2)由v =v A +12a Δt 结合题图(c)可知,图线与纵轴的交点的纵坐标即为v A ,将图线延长与纵轴相交,得v A =52.1 cm/s ,图线的斜率等于12a ,即12a =53.60-52.130.18cm/s 2,求得a =16.3 cm/s 2.答案:(1)v A +a2Δt (2)52.1 16.3对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的考查[学生用书P13]1.求速度的方法: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n =x n +x n +12T. 2.求加速度的两种方法(1)逐差法:即根据x 4-x 1=x 5-x 2=x 6-x 3=3aT 2(T 为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求出a 1=x 4-x 13T2,a 2=x 5-x 23T 2,a 3=x 6-x 33T2,再算出a 1、a 2、a 3的平均值a =a 1+a 2+a 33=13×⎝ ⎛⎭⎪⎫x 4-x 13T2+x 5-x 23T 2+x 6-x 33T 2=(x 4+x 5+x 6)-(x 1+x 2+x 3)9T 2,即为物体的加速度. (2)图象法:以打某计数点时为计时起点,利用v n =x n +x n +12T求出打各点时的瞬时速度,描点得v -t 图象,图象的斜率即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3.误差分析(1)纸带运动时摩擦不均匀,打点不稳定引起误差,所以安装时纸带、细绳要与长木板平行,同时选择符合要求的交流电源的电压及频率.(2)选择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为减小误差舍弃点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 (3)纸带上计数点间距测量有偶然误差,故要多测几组数据,以尽量减小误差.(4)用作图法作出的v -t 图象并不是一条直线.为此在描点时最好在坐标纸上,纵、横轴选取合适的单位(避免所描点过密或过疏,而导致误差过大),仔细描点连线,不能连成折线,应作一条直线,让各点尽量落到这条曲线上,落不到曲线上的各点应均匀分布在曲线的两侧.【典题例析】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1)实验室提供了以下器材: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交流电源、复写纸、弹簧测力计.其中在本实验中不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所示,是某同学由打点计时器得到的表示小车运动过程的一条清晰纸带,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T =0.02 s ,其中x 1=7.05 cm 、x 2=7.68 cm 、x 3=8.33 cm 、x 4=8.95 cm 、x 5=9.61 cm 、x 6=10.26 cm.下表列出了打点计时器打下B 、C 、F 时小车的瞬时速度,请在表中填入打点计时器打下D 、E 两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3)以A(4)根据你画出的小车的速度-时间关系图线计算出的小车的加速度a =________m/s 2.(5)如果当时电网中交变电流的频率是f =49 Hz ,而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由此引起的系统误差将使加速度的测量值比实际值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解析] (1)本实验中不需要测量力的大小,因此不需要的器材是弹簧测力计. (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知:v D =x 3+x 42t =(8.33+8.95)×10-2m 2×5×0.02 s=0.864 m/s同理可得v E =0.928 m/s.(3)小车的速度-时间关系图线如图所示.(4)小车的加速度a =Δv Δt =1.00-0.700.52-0.04m/s 2≈0.63 m/s 2. (5)当交变电流的频率f =49 Hz 时,实际周期大于0.02 s ,根据运动学公式Δx =aT 2得,测量的加速度值与实际值相比是偏大的.[答案] 见解析2.某同学使用有透光狭缝的钢条和光电计时器的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图1).在钢条下落过程中,钢条挡住光源发出的光时,计时器开始计时,透光时停止计时,若再次挡光,计时器将重新开始计时.实验中该同学将钢条竖直置于一定高度(下端A 高于光控开关),由静止释放,测得先后两段挡光时间t 1和t 2.(1)用游标卡尺测量AB 、AC 的长度,其中AB 的长度如图2所示,其值为________mm.(2)该同学利用v AB =AB t 1及v AC =ACt 1+t 2,求出v AB 、v AC ,再利用测量的时间t 1和t 2,可得到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用v AB ,v AC及给出的时间表示);若狭缝宽度不能忽略,则测量值比真实值________(“偏大”或“偏小”).解析:(1)游标卡尺的主尺读数为74 mm ,游标尺上第3个刻度和主尺上某一刻度对齐,所以游标尺读数为0.1×3 mm =0.3 mm ,所以最终读数为:74 mm +0.3 mm =74.3 mm.(2)该同学利用v AB =AB t 1,v AC =ACt 1+t 2,根据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表示钢条运动的中间时刻瞬时速度,重力加速度为g =v AC -vABt 1+t 22-t 12=2(v AC -v AB )t 2.若狭缝宽度不能忽略,A 到C 的实际时间大于t 1+t 2.所以测量得到的重力加速度值比其真实值偏大.答案:(1)74.3 (2)g =2(v AC -v AB )t 2偏大创新实验[学生用书P14]以本实验为背景,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实验仪器设置题目,不脱离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考查对实验原理、方法的迁移应用能力,体现开放性、探究性等特点.对本实验的创新迁移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1.用气垫导轨代替长木板;2.用频闪照相的方法或光电计时器代替打点计时器;3.小车在长木板上的运动改为重物的自由下落.虽然创设了新的情景,但是计算方法依然万变不离其宗,仍用逐差法计算加速度,平均速度法求解瞬时速度.【典题例析】光电计时器也是一种研究物体运动情况的常用计时仪器,其结构如图甲所示,a、b分别是光电门的激光发射和接收装置,当有物体从a、b间通过时,光电计时器就可以精确地把物体从开始挡光到挡光结束的时间记录下来.现利用图乙所示的装置测量滑块和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图中MN是水平桌面,Q是长木板与桌面的接触点,1和2是固定在长木板适当位置的两个光电门,与之连接的两个光电计时器没有画出,长木板顶端P点悬有一铅锤.实验时,让滑块从长木板的顶端滑下,光电门1、2各自连接的计时器显示的挡光时间分别为1.0×10-2 s和4.0×10-3 s.用精度为0.05 mm的游标卡尺测量滑块的宽度d,其示数如图丙所示.(1)滑块的宽度d=________cm.(2)滑块通过光电门1时的速度v1=________m/s,滑块通过光电门2时的速度v2=________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3)由此测得的瞬时速度v1和v2只是一个近似值,它们实质上是通过光电门1和2时的________,要使瞬时速度的测量值更接近于真实值,可将________的宽度减小一些.[解析] (1)d=10 mm+0.05 mm×2=10.10 mm=1.010 cm.(2)v1=dt1=1.010×10-21.0×10-2m/s≈1.0 m/s,v2=dt2=1.010×10-24.0×10-3m/s≈2.5 m/s.(3)v1、v2实质上是滑块通过光电门1和2时的平均速度,要使瞬时速度的测量值更接近于真实值,可将滑块的宽度减小一些.[答案] (1)1.010 (2)1.0 2.5 (3)平均速度 滑块3.在暗室中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做“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实验器材有:支架、漏斗、橡皮管、尖嘴玻璃管、螺丝夹子、接水铝盒、一根荧光刻度的米尺、频闪仪.具体实验步骤如下:①在漏斗内盛满清水,旋松螺丝夹子,水滴会以一定的频率一滴滴地落下.②用频闪仪发出的白闪光将水滴流照亮,由大到小逐渐调节频闪仪的频率直到第一次看到一串仿佛固定不动的水滴.③用竖直放置的米尺测得各个水滴所对应的刻度. ④采集数据进行处理.(1)实验中看到空间有一串仿佛固定不动的水滴时,频闪仪的闪光频率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中观察到水滴“固定不动”时的闪光频率为30 Hz ,某同学读出其中比较远的水滴到第一个水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根据数据测得当地重力加速度g =________ m/s 2;第8个水滴此时的速度v 8=________ m/s.(结果都保留三位有效数字)(3)该实验存在的系统误差可能有(答出一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后一水滴经过一个频闪间隔运动到前一水滴的位置,可看到仿佛固定不动的一串水滴,即频闪仪频率等于水滴滴落的频率时,水滴仿佛不动.(2)g =h 8-10-h 6-8⎝ ⎛⎭⎪⎫2f 2=[(43.67-26.39)-(26.39-13.43)]×10-2⎝ ⎛⎭⎪⎫2302m/s 2=9.72 m/s 2;v 8=h 6-104f=(43.67-13.43)×10-2430m/s ≈2.27 m/s.(3)存在空气阻力会对水滴的运动产生影响,水滴滴落的频率不恒定也会对实验产生影响. 答案:见解析。
高考物理复习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2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复习教案(2021年
安徽省长丰县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2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复习教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安徽省长丰县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2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复习教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安徽省长丰县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2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复习教案的全部内容。
2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知识要点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1.常用公式有以下四个at v v t +=0 2021at t v s += as v v t 2202=- t v v s t 20+=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几个常用的结论①Δs=aT 2,即任意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相等。
可以推广到s m -s n =(m —n)aT 2 ②ts v v v t t =+=202/,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2202/t s v v v +=,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即时速度公式(不等于该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可以证明,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都有2/2/s t v v <.3.初速度为零(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初速度为零,或者末速度为零,那么公式都可简化为: gt v = , 221at s = , as v 22= , t v s 2= 4.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①前1秒、前2秒、前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4∶9∶……②第1秒、第2秒、第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③前1米、前2米、前3米……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2∶3∶……④第1米、第2米、第3米……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12-∶(23-)∶……对末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相应的运用这些规律.5.一种典型的运动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物体由静止开始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紧接着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静止。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 第2讲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学案 新人教版-新
第2讲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ZHI SHI SHU LI ZI CE GONG GU知识梳理·自测巩固知识点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及推论1.匀变速直线运动注意: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中间位置的速度总是大于中间时刻的速度。
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四个重要推论 (1)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的比为:v 1∶v 2∶v 3∶…∶v n =1∶2∶3∶…∶n 。
(2)1T 内、2T 内、3T 内……位移的比为:x 1∶x 2∶x 3∶…∶x n =12∶22∶32∶…∶n 2。
(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的比为:x Ⅰ∶x Ⅱ∶x Ⅲ∶…∶x N =1∶3∶5∶…∶(2n -1)。
(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为:t 1∶t 2∶t 3∶…∶t n =1∶(2-1)∶(3-2)∶…∶(n -n -1)。
思考:一辆汽车从A 点开始以初速度v 0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 ,经过时间t 到达B 点,再过时间t 到达C 点。
(1)如何推导AC 段的平均速度v AC ?如何推导B 点的速度v B ?v AC与v B 的大小关系如何?(2)如何推导AB 段与BC 段的位移差的表达式?(3)如何推导出汽车若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为:t 1∶t 2∶t 3∶…∶t n =1∶(2-1)∶(3-2)∶…[答案] (1)v AC =v 0+v 0+2at2=v 0+at ;v B =v 0+at ;二者相等。
(2)利用公式x =v 0t +12at 2推导,得二者位移差为at 2。
(3)利用公式x =12at 2推导。
知识点2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思维诊断:(1)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
( × )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是均匀增加的。
( × )(3)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而速度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二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
第二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在任意两段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这种运动就叫作匀变速直线运动.(2)特点.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加速度保持不变,是直线运动. (3)分类和对比.(1)速度公式:v =v 0+at . (2)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3)位移速度关系式:v 2-v 20=2ax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均匀变化的运动B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是均匀增加C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D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运动 答案:C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 1.三个推论(1)连续相等的相邻时间间隔T 内的位移差相等. 即x 2-x 1=x 3-x 2=…=x n -x n -1=aT 2.(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初、末时刻速度矢量和的一半,还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公式:v —=v 0+v2=v t 2.(3)位移中点速度v x 2=v 20+v22.2.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四个重要推论 (1)T 末,2T 末,3T 末,…,nT 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v 1∶v 2∶v 3∶…∶v n =1∶2∶3∶…∶n .(2)T 内,2T 内,3T 内,…,nT 内的位移之比为x 1∶x 2∶x 3∶…∶x n =12∶22∶32∶…∶n 2.(3)第1个T 内,第2个T 内,第3个T 内,…,第n 个T 内的位移之比为x Ⅰ∶x Ⅱ∶xⅢ∶…∶x N =1∶3∶5∶…∶(2n -1).(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 1∶t 2∶t 3∶…∶t n2.如图,一列火车在平直轨道上以加速度a 匀加速行驶,设经过某一点A 时速度为v 0,经时间t 后到达B 点,再经时间t 后到达C 点.(1)求火车到达B 点和C 点的速度;(2)AB 段、BC 段的位移,BC 段与AB 段的位移差分别是多少? (3)AC 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并与B 点的瞬时速度进行比较. 解析:(1)v B =v 0+at ,v C =v B +at =v 0+2at .(2)x AB =v 0t +12at 2,x BC =(v 0+at )t +12at 2=v 0t +32at 2, x =x BC -x AB =v 0t +32at 2-(v 0t +12at 2)=at 2.(3)x ′=x AB +x BC =v 0t +12at 2+v 0t +32at 2=2v 0t +2at 2,v —=x ′2t =2v 0t +2at 22t=v 0+at ,又由(1)知v B =v 0+at ,所以v —=v B ,故AC 段的平均速度等于B 点的瞬时速度. 答案:(1)v 0+at v 0+2at . (2)v 0t +12at 2 v 0t +32at 2 at 2(3)v 0+at AC 段的平均速度等于B 点的瞬时速度 三、自由落体运动与竖直上抛运动3.(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从高处下落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B .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下落的运动C .竖直上抛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D .竖直上抛运动是加速度改变的运动答案:BC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竖直上抛运动是初速度竖直向上,加速度始终为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1.解题基本思路2.公式选用技巧v0的方向为正方向,与初速度同向的物理量取正值,反向的物理量取负值,当v0=0时,一般以加速度a的方向为正方向.(2)五个物理量t、v0、v、a、x必须针对同一过程.典例在国家免收7座及以下的小汽车的高速通行费期间,免费车辆通过收费站时在专用车道上可以不停车直接减速通过.假设收费站的前、后都是平直大道,小汽车过站的车速要求不超过v=21.6 km/h,若某小汽车通过收费站,其未减速的车速为v0=108 km/h,制动加速度a1大小为4 m/s2.试问:(1)驾驶员应在距收费站至少多远处开始制动?(2)假设车过站后驾驶员立即使车以大小为6 m/s2的加速度a2加速至原来的速度,则从减速开始到最终恢复到原来速度的过程中,汽车运动的时间至少是多少?(3)车因减速和加速过站而耽误的时间至少为多少?[思维点拨]解析:设小汽车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v=21.6 km/h=6 m/s,v0=108 km/h=30 m/s,a1=-4 m/s2,a2=6 m/s2.(1)小汽车进入收费站前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设距离收费站x1处开始制动,则由v2-v20=2a1x1,解得x1=108 m.(2)小汽车通过收费站经历匀减速和匀加速两个阶段,前后两段位移分别为x1和x2,时间为t1和t2.在减速阶段有v=v0+a1t1,得t1=6 s.在加速阶段的初速度为v=6 m/s,末速度为v0=30 m/s,则v0=v+a2t2,得t2=4 s.所以减速和加速的总时间t=t1+t2=10 s.(3)在加速阶段有v20-v2=2a2x2,解得x2=72 m,则减速和加速两个阶段的总位移x=x1+x2=180 m,若小汽车不减速,匀速通过需要时间t′=xv0=18030s=6 s,车因减速和加速过站而耽误的时间Δt=t-t′=4 s.答案:(1)108 m (2)10 s (3)4 s解多过程问题的技巧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包含几个阶段,就要分段分析,各段交接处的速度往往是联系各段的纽带.1.画:分清各阶段运动过程,画出草图.2.找:找出交接处的速度.3.列:列出各运动阶段的运动方程.4.解:联立求解,算出结果.考点二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常用方法1.基本公式法应用速度公式、位移公式、速度位移公式三个基本公式.它们均是矢量式,注意方向. 2.平均速度法定义式v —=x t 对任何性质的运动都适用,而v —=12(v 0+v )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3.中间时刻速度法利用“任一时间t 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即v t 2=v —,适用于任何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些题目应用它可以避免常规解法中用位移公式列出的含有t 2的复杂式子,从而简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速度.4.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利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重要特征的比例关系,用比例法求解.5.逆向思维法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的反向研究问题的方法,一般用于末态已知的情况. 6.图象法应用v-t 图象,可以使比较复杂的问题变得形象、直观和简单,尤其是用图象定性分析,可避开繁杂的计算,快速得出答案.7.推论法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 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Δx =x n +1-x n =aT 2,若出现相等的时间间隔问题,应优先考虑用Δx =aT 2求解.典例 已知O 、A 、B 、C 为同一直线上的四个点,AB 间的距离为l 1,BC 间的距离为l 2.一物体自O 点由静止出发,沿此直线做匀加速运动,依次经过A 、B 、C 三点.已知物体通过AB 段与BC 段所用的时间相等.求O 与A 的距离.[思维点拨] ①画出物体运动过程示意图;②写出自己想到的求解本题的方法. 解析:解法一:应用基本公式求解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 ,到达A 点的速度为v 0,通过AB 段和BC 段所用的时间均为T ,则有l 1=v 0T +12aT 2,①l 1+l 2=v 0×2T +2aT 2,②联立①②式得l 2-l 1=aT 2,③3l 1-l 2=2v 0T ,④设O 与A 的距离为l ,则有l =v 202a,⑤联立③④⑤式得l =(3l 1-l 2)28(l 2-l 1).解法二:应用逐差法x n -x n -1=aT 2等对OB 段应用位移速度公式,得v 2B -02=2a (l +l 1), 到达B 点的速度v B =l 1+l 22T,对AB 段与BC 段,由公式x n -x n -1=aT 2,得l 2-l 1=aT 2,联立解出l =(3l 1-l 2)28(l 2-l 1).答案:(3l 1-l 2)28(l 2-l 1)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时的三点提醒1.养成根据题意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的习惯,尤其是较复杂的运动,画出示意图可以使运动过程更加直观和清晰.2.匀变速直线运动常可一题多解,解题时要灵活选择合适的公式,筛选最简捷的方法. 3.列运动学方程时,方程式中每一个物理量均对应同一运动过程.考点三刹车类问题和双向可逆 1.刹车类运动和双向可逆类运动的理解(1)先确定刹车时间.若车辆从刹车到速度减到零所用的时间为T ,则由公式v t =v 0+aT (其中v t =0,a <0)可计算出刹车时间T =-v 0a.(2)将题中所给出的已知时间t 与T 比较.若T <t ,则在利用公式v t =v 0+at 、x =v 0t +12at 2进行计算时,公式中的时间应为T ;若T >t ,则在利用以上公式进行计算时,公式中的时间应为t .典例 (多选)在光滑足够长的斜面上,有一物体以10 m/s 的初速度沿斜面向上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始终为5 m/s 2,方向沿斜面向下.当物体的位移大小为7.5 m 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运动时间可能为1 sB .物体运动时间可能为3 sC .物体运动时间可能为(2+7) sD .此时的速度大小一定为5 m/s[思维点拨] (1)位移大小为7.5 m 时,物体的位置可能在出发点的上方,也可能在出发点的下方;(2)在利用x =v 0t +12at 2时,取v 0方向为正方向,则a 取负值,物体在出发点上方时x取正值,在出发点下方时x 取负值.解析:当物体在出发点上方时,由x =v 0t +12at 2代入数据解得t =1 s 或t =3 s ;由v=v 0+at ,得v =5 m/s 或-5 m/s.当物体在出发点下方时,由x =v 0t +12at 2代入数据,解得t =(2+7) s ;由v =v 0+at ,得v =-57 m/s.故A 、B 、C 正确,D 错误.答案:ABC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中应用的两个技巧1.匀减速直线运动减速到零时,看成反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会使运算量大大减小.2.若已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时间和位移,通常要考虑应用平均速度公式,求出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考点四自由落体运动与竖直上抛运动 1.对自由落体运动的两点提醒(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所有规律和推论均可使用.(2)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下落过程才是自由落体运动,从中间截取的一段运动不是自由落体运动.2.竖直上抛运动的两种研究方法(1)分段法:将全程分为两个阶段,即上升过程的匀减速阶段和下落过程的自由落体阶段.(2)全程法:将全过程视为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a=-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必须注意物理量的矢量性.习惯上取v0的方向为正方向,则v>0时,物体正在上升;v<0时,物体正在下降;h>0时,物体在抛出点上方;h<0时,物体在抛出点下方.3.竖直上抛运动的三个对称性时间对称①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与物体从最高点落回到抛出点所用时间相等,即t上=t下=v0g②物体在上升过程中某两点之间所用的时间与下降过程中该两点之间所用的时间相等速度对称①物体上抛时的初速度与物体又落回抛出点时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②物体在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经过同一个位置时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能量对称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动能、重力势能及机械能分别相等的真空玻璃直管竖直放置,使小球竖直向上弹出,在O点与弹簧分离,然后返回.在O点正上方选取一点P,利用仪器精确测得OP间的距离为H,从O点出发至返回O点的时间间隔为T1,小球两次经过P点的时间间隔为T2.求:(1)重力加速度g;(2)若O点距玻璃管底部的距离为L0,求玻璃管最小长度.[思维点拨] 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解析:(1)小球从O 点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为T 12,有h 1=12g ⎝ ⎛⎭⎪⎫T 122小球从P 点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为T 22,有h 2=12g ⎝ ⎛⎭⎪⎫T 222依据题意有h 1-h 2=H , 联立解得g =8H T 21-T 22. (2)玻璃管最小长度L =L 0+h 1,且 h 1=12g ⎝ ⎛⎭⎪⎫T 122=T 21H T 21-T 22解得L =L 0+T 21HT 21-T 22.答案:(1)8H T 21-T 22 (2)L 0+T 21H T 21-T 22竖直上抛运动的两种处理方法1.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Δv 时发生位移x 1,紧接着速度变化同样的Δv 时发生位移x 2,则该质点的加速度为( )A .(Δv )2⎝ ⎛⎭⎪⎫1x 1+1x 2 B .2(Δv )2x 2-x 1C .(Δv )2⎝ ⎛⎭⎪⎫1x 1-1x 2 D.(Δv )2x 2-x 1 解析: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质点初速度为v 0,发生位移x 1时末速度为v 0+Δv ,紧接着发生位移x 2时末速度为v 0+2Δv ,质点的加速度为a ,由运动学公式有(v 0+Δv )2-v 20=2ax 1;(v 0+2Δv )2-(v 0+Δv )2=2ax 2,由以上两式解得a =(Δv )2x 2-x 1,故D 正确. 答案:D2.一个物体做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比较该物体在减速运动的倒数第 3 m 、倒数第2 m 、最后1 m 内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经历的时间之比是1∶2∶3B .平均速度之比是3∶2∶1C .平均速度之比是1∶(2-1)∶(3-2)D .平均速度之比是(3+2)∶(2+1)∶1解析:将物体所做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看成反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可知,经历的时间之比是(3-2)∶(2-1)∶1,故A 错误;平均速度v —=x t,x 都是1 m ,则平均速度之比与时间成反比,则平均速度之比是(3+2)∶(2+1)∶1,故B 、C 错误,D 正确.答案:D3.(多选)一汽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当它开始刹车时,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是:x =12t -2t 2(m),其中的t 单位是秒,则此汽车( )A .经6 s 停下来B .2 s 末的速度是8 m/sC .刹车过程中行驶的距离是18 mD .刹车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6 m/s答案:CD4.(多选)一物块以一定的初速度从光滑斜面底端a 点上滑,最高可滑至b 点,后又滑回至a 点,c 是ab 的中点,如图所示.已知物块从a上滑至b 所用时间为t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物块从c 运动到b 所用的时间等于从b 运动到c 所用的时间B .物块上滑过程的加速度与下滑过程的加速度等大反向C .物块下滑从b 运动至c 所用时间为22t D .物块上滑通过c 点时的速度大小等于整个上滑过程中平均速度的大小答案:AC5.(2019·湖南醴陵二中月考)从地面上将一个小球竖直上抛,经过时间t 小球到达空中的某点A ,再经过时间t 小球又到达A 点.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32gt 2 B .A 点的高度为12gt 2 C .小球抛出时的速率为2gtD .小球抛出时的速率为32gt 答案:D6.(2019·贵州遵义航天中学一模)空降兵某部官兵使用新装备从260 m 超低空跳伞成功.若跳伞空降兵在离地面224 m 高处,由静止开始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一段时间后,立即打开降落伞,以12.5 m/s 2的平均加速度匀减速下降,为了空降兵的安全,要求空降兵落地速度最大不得超过5 m/s(g 取10 m/s 2).则( )A .空降兵展开伞时离地面高度至少为125 m ,相当于从2.5 m 高处自由落下B .空降兵展开伞时离地面高度至少为125 m ,相当于从1.25 m 高处自由落下C .空降兵展开伞时离地面高度至少为99 m ,相当于从1.25 m 高处自由落下D .空降兵展开伞时离地面高度至少为99 m ,相当于从2.5 m 高处自由落下答案:C7.甲、乙两辆汽车都从静止出发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一直不变,在第一段时间间隔内,两辆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是甲的两倍;在接下来的相同时间间隔内,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增大为原来的两倍,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减小为原来的一半.求甲、乙两车在这两段时间间隔内走过的总位移之比.解析:设时间间隔为t 0,汽车甲在t 0时的速度为v ,第一段时间t 0内行驶的位移为x 1,加速度为a ;在第二段时间t 0内行驶的位移为x 2.由运动学公式得v =at 0,x 1=12at 20,x 2=at 0·t 0+12(2a )t 20=2at 20,总位移x 甲=x 1+x 2=52at 20; 同理,汽车乙在第一、二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位移分别为x ′1=12(2a )t 20=at 20,x ′2=2at 0·t 0+12at 20=52at 20, 总位移x 乙=x ′1+x ′2=72at 20. 则甲、乙两汽车各自行驶的总位移之比为x 甲x 乙=57. 答案:578.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固定的光滑的斜面,到达斜面最高点C 时速度恰为零,如图所示.已知物体第一次运动到斜面长度34处的B 点时,所用时间为t .求物体从B 滑到C 所用的时间.解析:解法一:逆向思维法物体向上匀减速冲上斜面,相当于向下匀加速滑下斜面,故x BC =12at 2BC ,x AC =12a (t +t BC )2,又x BC =14x AC ,解得:t BC =t , 解法二:中间时刻速度法利用推论: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v —AC =v +v 02=v 0+02=v 02,又v 20=2ax AC ,① v 2B =2ax BC ,②x BC =14x AC ,③解①②③得:v B =v 02.可以看出v B 正好等于AC 段的平均速度,因此B 点是中间时刻的位置.因此有t BC =t .答案:t。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6讲 章末热点集训学案
第6讲 章末热点集训运动图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为了研究汽车的启动和制动性能,现用甲、乙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分别进行实验.让甲车以最大加速度a 1加速到最大速度后匀速运动一段时间再以最大加速度a 2制动,直到停止;乙车以最大加速度a 1加速到最大速度后立即以加速度a 22制动,直到停止.实验测得甲、乙两车的运动时间相等,且两车运动的位移之比为5∶4.则a 1∶a 2的值为( )A .2∶1B .1∶2C .4∶3D .4∶5 [解析] 作出甲、乙两车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设甲车匀速运动的时间为t 1,总时间为t 2,因为两车的位移之比为5∶4,则有t 1+t 22v m ∶t 22v m =5∶4,解得t 1∶t 2=1∶4,乙车以最大加速度a 1加速到最大速度后立即以加速度a 22制动,直到停止,根据v -t 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可知乙车匀减速运动的时间是甲车匀减速运动时间的2倍,则甲车匀速运动的时间和匀减速运动的时间相等,可知甲车匀加速运动的时间和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之比为2∶1,加速度大小之比为a 1∶a 2=1∶2,B 正确.[答案] B1.如图所示,两光滑斜面的总长度相等,高度也相同,a、b两球由静止从顶端下滑,若球在图上转折点无能量损失,则( )A.a球后着地B.b球后着地C.两球同时落地D.两球着地时速度相同解析:选A.本题若采用解析法,难度很大.可利用v-t图象(这里的v是速率,曲线下的面积表示路程s)进行定性比较.在同一个v-t图象中作出a、b的速率图线如图所示,由于开始运动时b的加速度较大,则斜率较大;由机械能守恒可知末速率相同,故曲线末端在同一水平线上,由于两斜面长度相同,则应使图线与t轴围成的“面积”相等.结合图中图线特点可知b用的时间较少,由此可知A正确,B、C、D错误.多过程匀变速直线问题(2018·江西上高高三月考)交通信号“绿波”控制系统一般被称为“绿波带”,它是根据车辆运动情况对各路口红绿灯进行协调,使车辆通过时能连续获得一路绿灯.郑州市中原路上某直线路段每间隔L=500 m就有一个红绿灯路口,绿灯时间Δt1=60 s,红灯时间Δt2=40 s,而且下一路口红绿灯亮起总比当前路口红绿灯滞后Δt=50 s.要求汽车在下一路口绿灯再次亮起后能通过该路口(即经过前一路口后,在下一路口第一次红灯亮之前通过该路口).汽车可看做质点,不计通过路口的时间,道路通行顺畅.(1)某路口绿灯刚亮起时,某汽车恰好通过,要使该汽车保持匀速行驶,在后面道路上再连续通过五个路口,满足题设条件下,汽车匀速行驶的最大速度是多少?最小速度又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若某路口遭遇红灯,待绿灯刚亮起时,某汽车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2 m/s2匀加速运动,加速到第(1)问中汽车匀速行驶的最大速度以后,便以此速度一直匀速运动,试通过计算判断,当该汽车到达下一路口时能否遇到绿灯.[解析] (1)若汽车刚好在绿灯亮起时通过第五个路口,则通过五个路口的时间t=5Δt,此时匀速运动的速度最大v max=5Lt=5×5005×50m/s=10 m/s若汽车刚好在绿灯熄灭时通过第五个路口,则通过五个路口的时间t′=5Δt+Δt1=310 s此时匀速运动的速度最小v min =5L t ′=5×500310m/s ≈8.1 m/s. (2)若路口绿灯刚亮起时,汽车启动加速,最终加速到v max =10 m/s由v max =at 1,得t 1=5 s在此过程中汽车走过的位移x =v max 2t 1=102×5 m =25 m 然后汽车以此速度匀速运动,可知L -x =v max t 2,得t 2=47.5 s因此,汽车从该路口开始启动到下一个路口的时间为t =t 1+t 2=52.5 s因为110 s >t >50 s ,因此走到下个路口时能够遇到绿灯. [答案] 见解析2.高铁列车上有很多制动装置.在每节车厢上装有制动风翼,当风翼完全打开时,可使列车产生a 1=0.5 m/s 2的平均制动加速度.同时,列车上还有电磁制动系统、空气制动系统、摩擦制动系统等.单独启动电磁制动系统,可使列车产生a 2=0.7 m/s 2的平均制动加速度.所有制动系统同时作用,可使列车产生最大为a =3 m/s 2的平均制动加速度.在一段直线轨道上,列车正以v 0=324 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时,列车长接到通知,前方有一列车出现故障,需要减速停车.列车长先将制动风翼完全打开,让高速行驶的列车减速,当车速减小了13时,再通过电磁制动系统同时制动. (1)若不再开启其他制动系统,从开始制动到停车,高铁列车行驶的距离是多少?(2)若制动风翼完全打开时,距离前车只有2 km ,那么该列车最迟在距离前车多远处打开剩余的制动装置,才能保证不与前车相撞?解析:(1)由题意可得v 0=324 km/h =90 m/s打开制动风翼时,列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 1=0.5 m/s 2,设当速度减小了13时列车的速度为v 1=23v 0=60 m/s 在此过程中行驶的距离x 1=v 20-v 212a 1=4 500 m再打开电磁制动后,列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 ′=a 1+a 2=1.2 m/s 2在此过程中行驶的距离x 2=v 212a ′=1 500 m 则高铁列车从开始制动到停车行驶的总距离x =x 1+x 2=6 000 m.(2)设最迟需要在距离前车Δx 处打开其他制动装置,此时列车速度为v .由题意知,此时列车减速的加速度为最大制动加速度大小a =3 m/s 2,则Δx =v 22a剩余的制动装置打开之前,列车减速行驶的距离为x 0-Δx =v 20-v 22a 1其中x 0=2 km联立解得Δx =1 220 m.答案:(1)6 000 m (2)1 220 m追及、相遇问题 2016年8月1日,宁波市32家驾校105辆教练车正式推行“计时培训、计时收费”的新型学驾模式.不同的车型有不同的刹车性能,因此在驾校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常规的驾驶技术外,还要学习和积累一些适应不同车型的驾驶经验.现有甲、乙两辆汽车正沿同一平直公路同向匀速行驶,甲车在前,乙车在后,它们行驶的速度大小均为v =10 m/s.当两车快要到十字路口时,甲车司机看到绿灯已转换成了黄灯,于是紧急刹车(反应时间忽略不计),乙车司机为了避免与甲车相撞也紧急刹车,但乙车司机反应较慢(反应时间t 0=0.5 s).甲车司机之前为了熟悉车况,驾驶车辆进行了一段空挡滑行,根据经验计算出滑行加速度大小为a 0=0.5 m/s 2,已知乙车紧急刹车时加速度大小为a 2=5 m/s 2.(1)若甲车司机看到黄灯时车头距停车线x =16 m ,他在刹车过程中发现预计的停车位置离停车线还有一段距离,于是在车头离停车线x ′=4 m 时停止刹车让车做空挡滑行,车头恰好停在停车线前,则甲车紧急刹车时的加速度为多大?(2)在(1)的情况下,为保证两车在紧急刹车过程中不相撞,甲、乙两车在行驶过程中至少应保持多大距离?[解析] (1)设甲车空挡滑行前的速度大小为v 1,则v 21=2a 0x ′①设甲车紧急刹车时的加速度为a 1,则v 2-v 21=2a 1(x -x ′)②联立①②解得a 1=4 m/s 2.(2)甲车紧急刹车的时间t 1=v -v 1a 1=2 s设甲、乙两车在行驶过程中至少应保持的距离为x 0,在乙车开始刹车后经过t 2时间两车速度相等,所以v -a 1(t 2+t 0)=v -a 2t 2解得t 2=2 s(不符合题意)所以速度相等的时刻在甲车空挡滑行的时间内,上式应为v 1-a 0(t 2-t 1+t 0)=v -a 2t 2解得t 2≈1.61 s甲车的位移x 甲=(x -x ′)+v 1(t 2+t 0-t 1)-12a 0(t 2+t 0-t 1)2≈12.2 m 乙车的位移x 乙=vt 0+vt 2-12a 2t 22≈14.6 m x 0=x 乙-x 甲=2.4 m.[答案] 见解析3.为提高通行效率,许多高速公路出入口安装了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甲、乙两辆汽车分别通过ETC 通道和人工收费通道驶离高速公路,如图所示.假设减速带与收费岛口的距离为x =60 m ,收费岛总长度为d =40 m ,两汽车同时以相同的速度v 1=72 km/h 经过减速带后,一起以相同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甲车减速至v 2=36 km/h 后保持该速度匀速行驶一段距离,在距离中心线l =10 m 处即可完成缴费,自动栏杆打开放行,汽车匀速驶过中心线后开始加速;乙车刚好到收费岛中心线收费窗口停下,经过t 0=15 s 的时间缴费成功,人工栏杆打开放行.随后两辆汽车匀加速到速度v 1后沿直线匀速行驶,设加速和减速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整个过程中车身长度可不计.求:(1)此次人工收费通道和ETC 通道打开栏杆放行的时间差Δt ;(2)两辆汽车驶离收费站后相距的最远距离Δx .解析:(1)两车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v 212⎝ ⎛⎭⎪⎫x +d 2=2.5 m/s 2甲车减速到v 2所用时间为t 1=v 1-v 2a =4 s甲车减速的距离为x 1=v 1+v 22t 1=60 m<⎝ ⎛⎭⎪⎫x +d 2=80 m 甲车从匀速运动到栏杆打开所用时间为t 2=x +d 2-x 1-lv 2=1 s甲车从减速到栏杆打开的总时间为t 甲=t 1+t 2=5 s 乙车减速行驶到收费岛中心线的时间为t 3=v 1a=8 s 从减速到打开栏杆的总时间为t 乙=t 0+t 3=23 s人工收费通道和ETC 通道打开栏杆放行的时间差Δt =t 乙-t 甲=18 s.(2)乙车从收费岛中心线开始出发又经t 3=8 s 加速到v 1=72 km/h ,与甲车达到共同速度,此时两车相距最远这个过程乙车行驶的距离与之前乙车减速行驶的距离相等 x 乙=x +d 2=80 m 从收费岛中心线开始,甲车先从v 2=36 km/h 加速至v 1=72 km/h ,这个时间为t 1=4 s ,然后匀速行驶 x 甲=x 1+v 1⎝⎛⎭⎪⎫t 3+Δt -t 1-l v 2=480 m 故两车相距的最远距离为Δx =x 甲-x 乙=400 m.答案:见解析。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1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第2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案新人教版
第2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概念:沿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2.分类(1)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与v 方向相同。
(2)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与v 方向相反。
3.基本规律⎭⎪⎬⎪⎫1速度—时间关系:v =v 0+at2位移—时间关系:x =v 0t +12at 2――→初速度为零即v 0=0⎩⎪⎨⎪⎧v =at x =12at2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关系式 1.两个导出式⎭⎪⎬⎪⎫1速度—位移关系:v 2-v 20=2ax2位移—平均速度关系:x =v -t =v 0+v 2t ――→初速为零v 0=0⎩⎪⎨⎪⎧v 2=2ax x =v 2t2.三个重要推论(1)位移差公式:Δx =x 2-x 1=x 3-x 2=…=x n -x n -1=aT 2,即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
可以推广到x m -x n =(m -n )aT 2。
(2)中间时刻速度v t2=v =v 0+v2,即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还等于初、末时刻速度矢量和的一半。
(3)位移中点的速度v x2=v 20+v22。
3.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四个常用推论(1)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的比为v 1∶v 2∶v 3∶…∶v n =1∶2∶3∶…∶n 。
(2)1T内、2T内、3T内…位移的比为xⅠ∶xⅡ∶xⅢ∶…∶x N=12∶22∶32∶…∶n2。
(3)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位移的比为x1∶x2∶x3∶…∶x n=1∶3∶5∶…∶(2n-1)。
(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为t1∶t2∶t3∶…∶t n=1∶(2-1)∶(3-2)∶…∶(n-n-1)。
三、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运动条件(1)物体只受重力作用(2)由静止开始下落运动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运动规律(1)速度公式:v=gt(2)位移公式:h=12gt2(3)速度—位移公式:v2=2gh竖直上抛运动运动性质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规律(1)速度公式:v=v0-gt(2)位移公式:h=v0t-12gt2(3)速度—位移关系式:v2-v20=-2gh(4)上升的最大高度:H=v202g(5)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t=v0g一、思考辨析(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对应学生用书第17页)[知识结构导图][导图填充]①v 0+at ②v 0t +12at 2 ③v 2-v 20 ④aT 2⑤gt ⑥12gt 2 ⑦v 0-gt⑧v 0t -12gt 2 ⑨-2gh [思想方法] 1.极限法 2.图象法 3.对称法 4.逆向思维法 [高考热点] 1.速度—时间图象 2.位移—时间图象3.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的应用4.追及相遇问题与图象的结合5.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物理模型|思维转换法巧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思维转换法:在运动学问题的解题过程中,若按正常解法求解有困难时,往往可以通过变换思维方式、转换研究对象,使解答过程简单明了.1.转换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法将匀减速直线运动减速至速度为零的过程转化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018·郑州模拟)如图11所示,在水平面上固定着三个完全相同的木块,一子弹以水平速度射入木块,若子弹在木块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当穿透第三个木块时速度恰好为零,则子弹依次射入每个木块时的速度比和穿过每个木块所用时间比分别为( )【导学号:84370040】图11A.v1∶v2∶v3=3∶2∶1B.v1∶v2∶v3=5∶3∶1C.t1∶t2∶t3=1∶2∶ 3D.t1∶t2∶t3=(3-2)∶(2-1)∶1[题眼点拨]①“完全相同的木块”说明子弹受阻力相同;②“速度恰好为零”可用逆向思维法.D[由题意知,逆向思维法分析,子弹向左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设每块木块厚度为L,则v23=2a·L,v22=2a·2L,v21=2a·3L,v3、v2、v1分别为子弹倒过来从右到左运动L、2L、3L时的速度.则v1∶v2∶v3=3∶2∶1.又由于每块木块厚度相同,则由比例关系可得t1∶t2∶t3=(3-2)∶(2-1)∶1,所以选项D 正确.][突破训练]1.(多选)一物块以一定的初速度从光滑斜面底端a点上滑,最高可滑至b点,后又滑回至a点,c是ab的中点,如图12所示,已知物块从a上滑至b所用时间为t,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图12A .物块从c 运动到b 所用的时间等于从b 运动到c 所用的时间B .物块上滑过程的加速度与下滑过程的加速度等大反向C .物块下滑时从b 运动至c 所用时间为22tD .物块上滑通过c 点时的速度大小等于整个上滑过程中平均速度的大小AC [由于斜面光滑,物块沿斜面向上与向下运动的加速度相同,a =g sin θ,故物块从c 运动到b 所用的时间等于从b 运动到c 所用的时间,选项A 正确,B 错误;物块由b 到a 的过程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可知t bc t =12,解得t bc =22t ,选项C 正确;由于c 是位移的中点,物块上滑过程中通过c 点的速度不等于整个上滑过程的平均速度,选项D 错误.]2.转换研究对象——将多物体的运动转化为单个物体的运动从斜面上某一位置每隔0.1 s 释放一颗小球,在连续释放几颗后,对斜面上正在运动着的小球拍下部分照片,如图13所示.现测得AB =15 cm ,BC =20 cm ,已知小球在斜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加速度大小相同,求:图13(1)小球的加速度; (2)拍摄时B 球的速度; (3)C 、D 两球相距多远?(4)A 球上面正在运动着的小球共有几颗?【导学号:84370041】[题眼点拨] ①“每隔0.1s 释放一颗小球”可用Δx =aT 2求解;②“对斜面上正在运动着的…”可转化为单个球运动. [解析](1)由Δx =aT 2得a =Δx T 2=BC -AB T 2=0.20-0.150.12m/s 2=5 m/s 2. (2)v B =AB +BC 2T =0.15+0.202×0.1 m/s =1.75 m/s.(3)由Δx =CD -BC =BC -AB 得CD =BC +(BC -AB )=20 cm +5 cm =25 cm.(4)小球B 从开始下滑到图示位置所需的时间为t B =v B a =1.755 s =0.35 s则B 球上面正在运动着的小球共有三颗,A 球上面正在运动着的小球共有两颗. [答案](1)5 m/s 2(2)1.75 m/s (3)25 cm (4)两颗[突破训练]2.(2017·淮南模拟)如图14所示,一杂技演员用一只手抛球、接球,他每隔0.4 s 抛出一球,接到球便立即把球抛出.已知除抛、接球的时刻外,空中总有4个球,将球的运动近似看作是竖直方向的运动,球到达的最大高度是(高度从抛球点算起,g 取10 m/s 2)( )图14A .1.6 mB .2.4 mC .3.2 mD .4.0 mC [由题图所示的情形可以看出,四个小球在空中的位置与一个小球抛出后每隔0.4 s 对应的位置是相同的,因此可知小球抛出后到达最高点和从最高点落回抛出点的时间均为t =0.8 s ,故有H m =12gt 2=3.2 m ,C 正确.]热点强化1|高考常考的三类图象问题物理图象能形象地表达物理规律,直观地表示物理过程,并能鲜明地体现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图象问题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通过题目所给图象获取信息解答相应问题(识图型); 2.根据题目叙述的情景选择正确的物理图象(选图型);3.根据题中已知的物理图象选择给出的另一类对应图象(绘图型).(多选)如图15所示为一个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15A .质点在0~5 s 内的位移为5 mB .质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10~12 s 内的加速度最大C .质点在10 s 末离出发点最远D .质点在8~12 s 内的平均速度为4 m/sAB [根据速度—时间图象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质点在0~5 s 内的位移x =12×2×5 m=5 m ,选项A 正确;由v -t 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可知,0~5 s 内的加速度大小a 1=25 m/s 2,8~10 s 内的加速度大小a 2=6-210-8 m/s 2=2 m/s 2,10~12 s 内的加速度大小a 3=6 m/s 2,所以质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10~12 s 内的加速度最大,选项B 正确;质点在11 s 末离出发点最远,选项C 错误;质点在8~12 s 内的位移x =8 m ,平均速度为v =812-8 m/s =2 m/s ,选项D 错误.][突破训练]3.(2018·四川绵阳模拟)甲、乙两车在同一条直道上行驶,它们运动的位移s 随时间t 变化的关系如图16所示,已知乙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图线与t 轴相切于10 s 处,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导学号:84370042】图16A .甲车的初速度为零B .乙车的初位置在s 0=60 m 处C .乙车的加速度大小为1.6 m/s 2D .5 s 时两车相遇,此时甲车速度较大C [由图可知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 甲=Δs Δt =205 m/s =4 m/s ,故A 错;由图可知乙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可看作是反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有s =12at 2,由图可知,当其反向运动5 s 时,位移为20 m ,则有20=12a ·52,得加速度大小a =1.6 m/s 2,因其共运动了10 s ,可得s 0=12×1.6×102 m =80 m ,C 对,B 错;t =5 s时,两车相遇,但甲车速度v 甲=4 m/s 小于乙车速度v 乙=8 m/s ,D 错.]a 、b 两辆游戏车在两条平直车道上行驶,t =0时两车从同一计时处开始比赛,它们在四次比赛中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则图中所对应的比赛,一辆赛车能追上另一辆赛车的是( )C [在A 、B 两图中,因为b 的速度始终大于a 的速度,两车间距离逐渐增大,两车不可能相遇,故A 、B 错误;C 图中,从0时刻开始,两车间距离逐渐增大,当速度相等时,两车间距离最大,然后逐渐减小,b 一定能够追上a ,故C 正确;D 图中,a 、b 速度第二次相等时,b 的位移都大于a 的位移,此后,b 的速度大于a 的速度,所以a 不可能追上b ,故D 错误.]热点强化2|刹车避撞问题近几年高考命题围绕交通安全方面的问题较多,试题常瞄准考生对刹车避撞问题中常犯的错误,设置“陷阱”,使“想当然”的考生掉进陷阱,造成失误.为避免此类问题出错,要牢固掌握以下三点:1.汽车刹车问题实质是物体做单向匀减速直线运动问题.速度减为零后,其加速度也为零.2.判断汽车在给定的时间或位移内的运动规律,当t ≤v 0a 时,汽车一直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其位移x ≤v 202a ;若运动时间t >v 0a ,则汽车的位移x =v 202a ,汽车在整个过程中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后静止.3.两车同向行驶避免相撞的条件是,后车追上前车瞬间v 后=v 前.在某市区内,一辆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速度vA 向东匀速行驶,一位观光游客正由南向北从斑马线上横过马路,汽车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游客正在D 处向北走)经0.7 s 作出反应,从A 点开始紧急刹车,但仍将正步行至B 处的游客撞伤,该汽车最终在C 处停下.为了清晰了解事故现场,现以如图17示之.为了判断汽车司机是否超速行驶,并测出肇事汽车速度v A ,警方派一车胎磨损情况与肇事车相当的警车以法定最高速度v m=14 m/s 行驶在同一马路的同一地段,在肇事汽车的出事点B 急刹车,恰好也在C 点停下来.在事故现场测得x AB =17.5 m 、x BC =14.0 m 、x BD =3.4 m .问:图17(1)该肇事汽车的初速度v A 是多大? (2)游客横过马路的速度是多大?[题眼点拨] ①“经0.7 s 作出反应”说明车又匀速运动了0.7 s ;②“警方派一车胎磨损情况与肇事车相当的警车”说明警车减速时加速度与肇事车相同. [解析](1)以警车为研究对象,则v 2m =2ax BC 将v m =14 m/s 、x BC =14.0 m 代入,得警车刹车加速度大小为a =7 m/s 2,因为警车行驶条件与肇事汽车相同,则肇事汽车的加速度也为7 m/s 2.所以肇事汽车的初速度v A =2ax AC =21 m/s.(2)肇事汽车在出事点B 的速度v B =2ax BC =14 m/s ,肇事汽车通过x AB 段的平均速度v ′=v A +v B2=17.5 m/s ,肇事汽车通过x AB 段的时间t =x ABv ′=1 s .所以游客横过马路的速度v = 3.40.7+1 m/s =2 m/s. [答案](1)21 m/s (2)2 m/s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随意变道可能造成交通事故.某司机驾车以54 km/h 在快车道上行驶,行驶在该车前面的另一辆小轿车以36 km/h 在慢车道上行驶,当后车车头和前车车尾相距d =5 m 时,前面司机突然加速变道至后车正前方,其加速度大小a 1=1 m/s 2.不考虑变道带来的方向变化.(取15=3.9)求: (1)若后车的司机不减速,经过多少时间两车相撞;(2)若后车的司机发现前车变道,立即刹车减速,为避免发生车祸,后车刹车减速的加速度a 2至少为多大.[解析](1)v 1=36 km/h =10 m/s ,v 2=54 km/h =15 m/s , 设经过时间t 1两车相撞,则有 v 2t 1=v 1t 1+12a 1t 21+d , 解得t 1=(5-15)s =1.1 s.(2)若两车速度相等时不相撞,则以后也不会相撞.当两车速度相等时,若刚好不相撞,此时后车加速度最小,设经过时间t 2两车速度相等,则有v 2-a 2t 2=v 1+a 1t 2.根据位移关系得v 2t 2-12a 2t 22=v 1t 2+12a 1t 22+d . 解得a 2=1.5 m/s 2.[答案](1)1.1 s (2)1.5 m/s 2[突破训练]4.(2017·湖北武汉二调)警匪之战不仅仅是电影中的情节,现实中警察也会面临相似的挑战.如图18所示,白色警车以v 1=30 m/s 行驶,掠过A 位置时发现一黑色可疑车辆停在A 线位置,于是立即以a 1=3 m/s 2的加速度开始制动减速,白色警车掠过A 位置为计时起点,黑色车3 s 后开始以a 2=3 m/s 2的加速度开始加速向前逃窜,警车欲在车速减为零的同时斜打车身将黑色车逼停,但疯狂的黑色车一直加速直至撞上警车.把这个过程中的两车看成质点,问:图18(1)什么时刻两车相撞?(2)相撞前瞬间,黑色车的速度为多大?[解析](1)设白色车停下来所需的时间为t 1,从掠过A 位置至停车时所行驶位移为x 1,则v 1=a 1t 1,v 21=2a 1x 1解得t 1=10 s ,x 1=150 m.在t 1=10 s 时,黑色车所行驶的位移x 2=12a 2(t 1-t 0)2=73.5 m <150 m ,所以白色车停车前两车未相撞. 设黑色车撞上白色车发生在t 时刻,则 12a 2(t -t 0)2=x 1 解得t =13 s.(2)相撞前瞬间,黑色车的速度v 2=a 2(t -t 0)=30 m/s. [答案](1)13 s (2)30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