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3理论-1.pdf
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对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 模式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学界有时将这种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称作“北北贸易”。
X的技术更先进,有绝对优势。本国引进了外 国生产商品X的技术,提高了本来就有比较优 势的生产率。这种技术的外溢 使本国由比较优 势决定的贸易模式变成了由绝对优势决定。 贸易和技术外溢有可能将发展引入“错误”方 向,使两国的长期发展速度都受影响。
1/18/2020
21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第三节 新保护贸易理论
由于各国在各种投入上的相对优势不同,因此在产品生 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会在各国之 间转移。
在产品生命周期演化过程中,产品生产的转移大致可以 分三个阶段:引入期 、成长期和成熟期 。
1/18/2020
1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产品生命周期、技术变化与
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图)
P、AC
AC
P0 MC
D/ MR/
Q0 图3-6
产量Q
1/18/2020
12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建立在内部规模经济基 础上的差异产品的贸易将使所有国家的福利增加。
在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行业,厂商的数量及其所生产的 差异产品种类与市场规模有关。
行业的规模经济性要求每个厂商的产品标准化,每种产 品大规模、大批量生产,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时间
需求滞后
反应滞后
掌握滞后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产业内贸易理论第二节动态的贸易理论第三节国家竞争优势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各种现代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全面理解国际贸易理论的脉络。
能联系实际说明问题。
二、教学重点1、规模经济与产品异质模型2、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论、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三、教学难点1、规模经济与产品异质模型2、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教学时数:5完全竞争市场指不包含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它有四大特征:(1)有大量的卖主与买主,从而厂商价格既定。
(2)投入要素在各行业自由流动。
(3)产品同质。
(4)信息充分。
立足于现实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来研究现代国际贸易的理论,主要包括产业内贸易理论、动态的贸易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论。
第一节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两国间相互进口和出口的活动。
产业内贸易原因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异质、需求类似、市场结构等,有交叉关系。
在此只讲述规模经济与产品异质。
一、规模经济模型主要研究者为美国的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他认为国际分工与贸易出于两大原因:资源禀赋(包括技术)与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有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之分,一般指内部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指由于产量扩大而导致的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
外部规模经济指同行业内厂商数目增加而导致的行业平均成本下降。
在资源禀赋相同的情况下,两者都可以引致比较优势。
1、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在一个仅存在外部经济的行业中,大厂商并不具有优势,整个产业主要由中小规模的厂商组成,近似于完全竞争的状态。
(1)静态的外部规模经济下,贸易模式难以确定D w代表某种产品G的世界需求曲线,该产品可以由A国或B国生产,平均成本曲线分别为AC1和AC2。
在外部规模经济下,A国产业规模的扩大使得厂商的成本下降从而具有成本优势,该国成为商品的出口国,但是出口产业的最初建成或扩大纯粹是偶然因素决定的。
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1
• 主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 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 但事实恰好相反,这被称为"里 昂惕夫之谜"。
生产每百万美元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产品的投入需求
1947年贸易,1947 年投入
资本(美元) 劳动(年人工)
资本/劳动
出口
2, 550, 780 182
(85, 32) (85, 32)
贸易后各国的情况
A国
B国
小麦 布
小麦 布
完全专业化分工
专业化生产
贸易可能的价格范围
小麦(0.4, 2) 贸易价和数量
布(0.5, 2.5)
均衡消费
多消费
世界生产
世界消费
100
0
0
50
20:20
80
20
20
30
10
8
5
10
(100,50) 多(15,18)
(100,50) 多(15,18)
会成本不变)
• 完全竞争市场
绝对优势的分析
单位时间所 小麦 生产的产品
数量 (蒲士耳)
布 (码)
绝对优势的 产品
A国
100
40
小麦
B国
25
50
布
7
贸易前各国的情况
A国
B国
小麦 布
小麦 布
单位时间生产 100
40
25
50
国内价格
0.4
2.5
2
0.5
均衡生产
70
12
15
20
均衡消费
70
12
15
国际贸易法 王传丽 pdf
国际贸易法王传丽 pdf,我无法为您提供特定文件的精确副本或者。
我是一个,不能提供或者具体文件。
但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些关于国际贸易法的相关信息和示例内容。
以下是一份国际贸易法的模板范本供参考:国际贸易法第一章:引言1.1 背景介绍1.2 国际贸易法的重要性第二章:国际贸易法的基本原则2.1 最惠国待遇原则2.2 国民待遇原则2.3 公平和公正贸易原则2.4 非歧视性原则第三章: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的国际贸易法3.1 WTO的成立和目标3.2 WTO的法律文件3.3 WTO的争端解决机制第四章:国际贸易合同4.1 合同的定义和要素4.2 合同的形成和效力4.3 合同的履行和违约责任第五章:国际货物贸易5.1 货物的国际买卖合同5.2 货物的运输和保险5.3 货物的检验和认证第六章:国际服务贸易6.1 服务贸易的定义和特点6.2 服务贸易的主要领域6.3 服务贸易的规则和限制第七章:国际知识产权保护7.1 知识产权的定义和分类7.2 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7.3 知识产权的国际合作和争端解决第八章: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8.1 跨国公司的定义和特点8.2 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行为8.3 跨国公司的法律责任和争端解决第九章:国际贸易争端解决9.1 争端解决的基本原则9.2 争端解决的程序和机构9.3 争端解决的案例分析第十章:国际贸易法律法规10.1 国际贸易法律法规的分类和权威性10.2 国际贸易法律法规的解释和适合10.3 最新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动态附件:1. 相关国际贸易案例分析2. 国际贸易合同范本3. 世界贸易组织章程4. 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构规则法律名词及注释:1. 最惠国待遇原则:指一个WTO成员国赋予另一个WTO成员国的任何优惠待遇都应向所有其他成员国提供同样的待遇。
2. 国民待遇原则:指一个WTO成员国对自己的本国产品和外国产品享有同等待遇,不得歧视。
3. 公平和公正贸易原则:指国际贸易行为应符合公平和公正的原则,不利用不正当手段进行垄断、倾销等行为。
第三章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A 生产区段PB
b
服务链
PB
PB
消费者
C PB
SL PB SL
PB
SL PB
PB
d
PB
SL
PB
PB
SL
消费者
消费者 消费者
图3-2生产过程的分散化
随着生产扩张,社会分工与专业化程度愈益加深,从而加 速了生产区段的分离。图3-2b就反映这一情况:假定生产分 散化改变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的比例,而且在生产 区段之间增加投人大量固定成本可以导致较低的边际成本, 这就是图3-3中的bb'线反映的情形。在该阶段中,服务业 起到了重要作用。图3-2b中的两个生产区段需要通过服务 来协调和联结,这种协调和联结必然需要成本,比如运输 服务成本。由于生产区段的分散导致总成本中增加了联结 生产区段的服务链成本,故新的成本产出线应为虚线cc'。 在图3-3中这些服务成本与生产规模基本无关,因为线cc'与 线bb'平行。即便服务链成本随着生产水平的上升而增大, 也只需将线cc'画得比线bb'稍陡一些即可。但是,含有服务 链的边际成本应低于相对集中生产(线aa')的边际成本,否 则,厂商将不愿意采用分散生产的方式。
法尔维和格默尔的这个结论与巴格瓦蒂的 解释不谋而合,它同样解释了为什么穷国 的服务价格比富国更低,只是前者是动态 分析,后者为静态分析。虽然穷国的服务 价格低,但这并不意味着穷国一定能够向 富国出口服务。他们的工作都说明了一个 问题,即各国要素禀赋不同导致的服务价 格差异,可能是服务贸易产生的坚实基础 之一。
生产者服务业则是由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生产者服务业则是由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内在化内在化或或非市场化非市场化方式转向方式转向服务外服务外包包二生产者服务的市场化发展二生产者服务的市场化发展订约承包订约承包促进促进订约承包订约承包的因素的因素企业活动日趋复杂化导致对雇员的监督日益困企业活动日趋复杂化导致对雇员的监督日益困专业化的加强和技术诀窍的变动率使得在市场专业化的加强和技术诀窍的变动率使得在市场购买某些种类的专门技能比在厂商内部生产更有购买某些种类的专门技能比在厂商内部生产更有信息和交通费用的下降导致服务的市场交易费用信息和交通费用的下降导致服务的市场交易费用下降下降在法律与工会组织的影响下雇工的非工资费用在法律与工会组织的影响下雇工的非工资费用趋于增加趋于增加制约制约订约承包订约承包的因素的因素在许多行业中产品工艺与销售革新的步伐随在许多行业中产品工艺与销售革新的步伐随着电子技术及其他最新技术的利用而加快着电子技术及其他最新技术的利用而加快计算机与有关电子设备的最新发展提高了监督计算机与有关电子设备的最新发展提高了监督厂商雇员工作的能力降低了管理成本厂商雇员工作的能力降低了管理成本不断扩大的厂商规模与交通运输的低廉费用相结不断扩大的厂商规模与交通运输的低廉费用相结合使得保持内部扩大的职业专业化成为可能合使得保持内部扩大的职业专业化成为可能
薛荣久版《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2020年7月整理).pdf
第一章导论1.何谓国际贸易?答: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交换的活动。
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
从国家角度可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角度可称为国际贸易。
2.对外贸易产生需要什么条件?答:对外贸易产生需要的条件是:(1)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2)出现了政治实体。
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3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范围不同:产生时期不同;对外贸易是奴隶社会末期,国际贸易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时期4国际贸易如何分类?(1)按交易内容划分①货物贸易,指有形商品的国际交易。
②服务贸易是指无形商品的交易,③国际技术贸易是指技术跨越国界进行有偿转让的交易。
主要包括:许可贸易,工业产权、非工业产权的转让,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合作生产与合作设计,工程承包,与设备买卖相结合的技术贸易。
(2)按商品移动方向划分①出口贸易,是指将本国生产和加工的货物因外销而运出国境,作为出口贸易或输出贸易。
②进口贸易:是指将外国生产和加工的货物外购后,因内销而运进国境。
③过境贸易,是指从甲国经过丙国国境向乙国运送的货物,而货物所有权不属于丙国居民,对丙国来说,是过境贸易。
④复出口与复出口:复出口是指输入本国的外国货物未经加工而再输出。
复进口是指输出国外的本国货物未经加工而再输入。
⑤净出口与净进口:净出口是指一国在某种货物贸易上既有出口又有进口,如出口量和值大于进口量和值。
一国在某种货物贸易上既有出口也有进口,如出口量和值小于进口量和值称为净进口。
(3)按交易对象划分①直接贸易,是指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直接卖、买货物的行为。
对生产国而言,是直接出口贸易,对进口国而言是直接进口贸易。
②间接贸易,是指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之间经由第三国商人进行贸易的行为。
对生产国来说,是间接出口贸易;对消费国来说,是间接进口贸易。
③转口贸易,是指货物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或货物供给国与需求国之间,经由第三国贸易商分别签订进口合同和出口合同所进行的贸易。
3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二、绝对优势论主要论点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三、绝对优势论的贸易模式 现假设英美两国具有相同的劳动人数100人,如果两国都只生产小麦和玉 米,设美国为小麦6吨/年人、玉米4吨/年人,英国为小麦1吨/年人、玉米 5吨/年人。 表3-1 美国和英国的劳动生产率
6
第二节
绝对优势论
亚当.斯密
一、基本假设: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 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 上的绝对差异。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 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 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小 麦 劳动力(人) 产量(吨) 法国 英国 合计 200 200 100 200 100 200 80 80 布 劳动力(人) 产量(匹)
表3-10 法国与英国开展国际贸易后
小 麦(吨) 布(匹)
法国 英国
合计
50 50
100
50 30
80
14
五、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1、进步性 ⑴其理论成为发展资本主义有力的理论工具起过 进步作用; ⑵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首次论证了国 际贸易是一种“双赢博弈”,比重商主义有进 步; ⑶仍有一些现实意义。 2、局限性 只能说明国际贸易的一个特殊情况,不能解释 全部。在现实中,有的国家可能没有任何产品15 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这些国家如何进行贸易
美国 小麦(吨/年人) 玉米(吨/年人) 6 4 美国 小麦(吨) 玉米(吨) 600 400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3)
22.10.2020
h
4
International Trade
第1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同一产业的产品可以分为同质产品和异质 产品,同质产品在价格、品质、效用上基本相 同,对于同质产品间的贸易,首先是运输的原 因,消费者希望能就近获得供应,于是就会发 生就近进口或出口;其次是由于一些产品的季 节性特点和各国生产季节的差异,这会导致一 个国家对这类产品既有进口又有出口。
二战以后,国际贸易出现了显著特征: (1)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迅速增长, 成为国际贸易主流; (2)产业内贸易大大增加,许多国家在 出口工业产品也大量进口类似的工业品。
(3)知识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 重不断上升。
22.10.2020
h
2
International Trade第1Fra bibliotek 产业内贸易理论
h
13
International Trade
第3节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发达国家之间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非常 相似,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需求结 构和需求偏好差别大,发达国家的贸易量要 大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量。
22.10.2020
h
14
International Trade
第4节 技术差距理论
22.10.2020
h
8
International Trade
第2节 规模经济理论
1979年保罗·克鲁格曼(P.R.Krugman) 在其发表的论文中将规模报酬理论引入国际贸 易分析中,从理论上对战后发达国家之间工业 品的“双向贸易”做出了较有说服力的解释。
22.10.2020
h
9
International Trade
第三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 到70年代,意大利的瓷砖工业日渐成熟。二 战之后形成的国内需求旺盛期逐渐过去,大 量的瓷砖公司开始出现生产过剩的现象。于 是转而开始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北美市场。 在国际市场上,与西班牙和德国的竞争对手 们相比,萨索罗地区的产品更就竞争力,这 种优势源于高生产率、低成本、优良设计和 意大利在流行式样方面的声誉。结果,到90 年代初,意大利公司在世界市场上所占份额 是其竞争对手西班牙的两倍。
第二节 相互倾销国际贸易理论
一、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市场定价
垄断竞争 价格 AC Pm MC MR Qm D
、倾销与对外贸易
• 倾销的概念:
不完全竞争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市场份 额以后,以低于本国市场的价格向国外销售商品 销售商品。
• 倾销的基本条件:
该行业必须是不完全竞争的; 市场必须是分割的,无出口返内销的产品; 在不同的市场上,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的弹性 不同。
第三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贸易理论 •相互倾销贸易理论 •技术与贸易理论 •战略性贸易理论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 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 国际贸易理论
一、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 (一)规模经济 1.概念: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要素投入量所耗 费的成本比由这种投入所带来的产出量或收 益少。实际上就是机会成本递减的情形。 2.类型:
• 意大利瓷砖生产的成本也较低。在萨索罗 地区,瓷砖制造商必须为争取到零售渠道, 不断地在技术、设计和分销渠道方面展开 激烈地竞争。往往在几周之内即会出现一 些创新,而这些创新又很快被竞争对手所 模仿。所以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不断 地努力改进。 • 随着瓷砖工业在萨索洛地区的发展,当地 瓷砖公司的一些技术人员开始离开原公司、 开办自己的加工设备制造企业。
第三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4、 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并且 , 两国的技术水平都保持不变;
5、 规模报酬不变;
6、 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没有任何一 个生产者和消费者有足够的力量对市场施加 影响,他们都是价格的接受者;且各国生产 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没 有经济利润;
(3)贸易利益是如何产生及如何
分配的。
第一节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一、重商主义产生的时期及背景 历史上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和理论在最早的
时候几乎都是出自重商学派的著作。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西欧封建制度
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 期),具体地说,在15—18世纪初受到普遍 推崇的一种经济哲学。重商主义又分为早期 的重商主义和晚期的重商主义两种。
表2.1中国和美国棉布和小麦的生产可能性
中国 美国
棉布(万米) 小麦(吨)
100
50
80
100
中国 美国
棉布(万米麦(吨)
表2.2 中国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 棉布(人均产量) 小麦(人均产量) 中国 1=100万米/100人 √ 0.5 =50吨/100人
美国 0.8 =80万米/100人
二、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经济思想
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 的唯一标准。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 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因为 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入。 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 越强大。因此,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 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 侈品)进口。
2、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 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 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 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 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 和游戏”。
国际贸易理论3新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3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贸易⼀、新贸易理论的突破点1、强调⽐较优势的传统贸易理论难以解释“北北贸易”(1)世界上⼤部分贸易发⽣在发达国家之间,他们有着相似的⼈均收⼊、技术和禀赋。
(2)⽽李嘉图和H-O模型认为贸易模式有技术和禀赋决定的⽐较优势决定。
2、北北贸易的特征:⼤量的⾏业内贸易;产品差异化(⽔平差异,技术差异和垂直差异),参与贸易的企业通常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
3、传统贸易理论的关键假设包括:⽣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和产品同质;⽽新贸易理论则恰恰认为引起贸易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外部、内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倾销)和产品差异化⼆、不完全竞争和贸易1、国内垄断均衡(1)假定:国内X由垄断⼚商⽣产,⽽国内Y产品却是竞争市场。
(2)垄断的边际收益:给定“逆需求函数”P X=P X(X),当然有dP X(X)/dX<0。
总收益为TR= P X(X)X边际收益为MR=dTR/dX=[dP X(X)/dX]X+ P X(X)=P X[1+(dP X/dX)(X/P X)]⼜由于X的需求的价格弹性e X=-(dX/dP X)(P X/X),则MR=P X(1-1/e X)< P X(3)X部门的企业利润最⼤化要满⾜MR X=MC X,即MR X=P X(1-1/e X)=MC X。
由此可知,P X=MC X+ P X(1/e X)(4)⼀般均衡条件下,有MRT= MC X / MC Y,于是有MR X/MR Y= MC X / MC Y =MRT因此,MRT=MR X/MR Y= P X(1-1/e X)/P Y< P X/P Y总结:a、垄断者将X的产出限制在完全竞争⽔平之下;b、垄断者将X的价格提到完全竞争⽔平之上;c、由此可知,垄断者导致福利下降。
2、通过贸易加强竞争的得益假设本国是⼩国经济,世界市场价格固定,这意味着⼀旦开放贸易,X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穷⼤。
第三章 国际贸易新理论参考答案
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外部规模经济同样会带来该产业成本的降低。在外部规模经济下,由外部经济所带来的成本优势,能使该国成为商品出口国。或许出口产业的建立是偶然性的,但一国一旦建立起大于别国的生产规模,该国就会获得更多的成本优势。这样,即使其他国家更具有比较优势,如果该国已先行将产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那么其他国家就不可能成为该产品的出口国。在外部规模经济存在的情形下,贸易模式并不能根据比较优势而加以确定,强烈的外部经济会巩固现有的贸易模式,可能导致一国被"锁定"在某种以无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分工模式中,甚至可能导致该国因国际贸易而遭受损失。
(4)对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生命周期理论使得比较利益、H一O模型从静态发展为动态,把管理、科技、外部经济因素等引入贸易模型,比传统理论进了一步。但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各国面临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环境不同,故生命周期的循环并不是国际贸易普遍的、必然的现象。而且再这种动态中创新与模仿者的地位有某种程度的固定。(如美国常常被认为是创新者)
3.简述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答:产品生命周期是市场营销的概念,指的是产品要经历投人、成长、成熟和衰退等时期,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是将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起来,使比较利益从静态发展成为动态。
(1)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基本内容--产品生命周期的四阶段理论。第一阶段,美国创新,并对该产品有生产和市场的垄断。第二阶段,外国开始模仿,美国产品竞争力下降。第三阶段,外国模仿者开始向第三国出口,美国出口大幅度下降。第四阶段,外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美国开始从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商品在美国完成周期,而在模仿国开始其周期,该过程像接力棒传递过程一样。
新贸易理论(3)
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又称创新与模仿理论 (Innovation and Imitation Theory),由波斯纳(M.A.Posner) 于1961年在《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的。
理论内容:技术差距论认为一国在出口方面的优势是 由技术优势决定的,当一国创新某种产品成功后,在 国外掌握该项技术之前产生了技术领先差距,可出口 技术领先产品;当一国创新的技术为外国模仿时,因 技术差距而产生的国际贸易将逐渐缩小;随着技术差 距消失,贸易持续到技术模仿国能够生产出满足其对 该产品的全部需求为止;在动态的经济社会,科技发 达的国家是不断会有再创新、再出口出现的。
即资本丰富国家在资
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 较优势,而劳动丰富国 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具有比较优势 。
H-O 要 素 禀 赋 论
基 俄林逻辑分析: (1)国家间的商品相对价格 本 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 (2)国家 内 间的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商品相 容 对价格的差异。 (3)国家间的要素相对供给
资料来源:Summers and Heston(1995), Penn World Tables 5.6;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 Yearbook of Labor Statistics, 1994.
H-O 要 素 禀 赋 论
赫克歇尔首先提出基本论点,由俄林系统创立。主要通过对 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 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又称要素比例说。
表3-1:部分国家1990年人均资本存量(1985年国际价格计算)
国家或地区 瑞士 德国 加拿大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一、 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国际贸易如此重要,对国际贸易的研究也就成为必然。
最早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即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已出现。
当时的主要理论为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主要研究对外贸易怎样能够为一国带来财富,而所谓财富,则完全由金银货币来衡量。
在他们看来,国内市场上的贸易是有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
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
而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从而使国家致富。
因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对怎样能够做到多输出少进口,晚期的重商主义与早期的观点有所不同。
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的贸易出超,主张控制商品进口和货币外流。
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末)则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入超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出超,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
但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主张限制进口,对贸易的研究是很有局限的。
18世纪末叶,重商主义的贸易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并被自由贸易的思想取代。
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基本经济思想是“自由放任”,这一原则也被用于国际贸易理论。
在其著名的《国富论》中,斯密从个人之间的交换推论到国家之间的交换。
他认为,既然每个人只生产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然后用来交换别人擅长生产的东西比自己什么都生产合算,那么各国间的分工和交换也应该是同样合算的。
因此,他认为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一国都能获得利益。
古典经济学的另一名主要代表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中也对自由贸易的好处作了说明。
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不再局限于怎样进行贸易,而开始对贸易产生的原因与结果以及与之相应的政策进行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本节案例导入:见教材
案例说明了什么? 自从要素禀赋理论提出以来,经济学家们就开始对其进 行拓展。其中三个重要的理论拓展分别被称为斯托尔帕-萨 缪尔森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与雷布津斯基定理。
第二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拓展
本节案例导入:见教材
案例说明了什么? 自从要素禀赋理论提出以来,经济学家们就开始对其进 行拓展。其中三个重要的理论拓展分别被称为斯托尔帕-萨 缪尔森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与雷布津斯基定理。
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 2.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来自商品成本的国际绝对差异
3.两国国内商品成本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必要条件
从上面两表中得出什么结论?
4.生产要素的价格比例不同决定各国商品成本比例不同 5.要素供给比例不同是决定要素价格比例不同的因素 图为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的简要推理过程
上述两种衡量方法中,相对价格法考虑了要素的供给和需 求,相比来说较为科学
思考:你能得出什么信息?
三、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
所有假设见教材中的详解 思考下面的问题:
每一条假设的原因
每一条假设的结果 哪几条是核心假设
四、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
(一)要素禀赋理论的推导、
衡量要素丰裕度的两种方法
一种方法是用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的 相对供给数量来衡量。如果TKB / TLB > TKA / TLA,则B国是 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而A国是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
另一种方法是以要素的相对价格来定义。如果 B 国资本要 素价格(即利率rB)和劳动要素价格(即工资率wB)之比小于 A国利率rA和工资率wA之比,我们就说B国是资本相对丰裕的 国家,而A国是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一)重商主义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地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地托马斯·孟(Thomas Mun).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地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地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地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地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二)重农学派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地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 Quesnay).重农学派地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地重要机制.(三)绝对优势理论18世纪末,重商主义地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地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地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地绝对优势理论.在《国民财富地性质及原因地研究》中,他指出国际贸易地基础,在于各国商品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地绝对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自然禀赋和后天地生产条件.他认为在国际分工中,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地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地产品,这样就会使各国地资源得到最有效率地利用,更好地促进分工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四)比较优势理论鉴于绝对优势理论地局限性,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继承和发展了斯密地理论.他认为国际贸易分工地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地生产中劳动生产率都处于全面优势或全面劣势地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地程度有所不同,该国就可以通过生产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小地产品参加国际贸易,从而获得比较利益.比较优势理论遵循“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地原则,认为国家间技术水平地相对差异产生了比较成本地差异,构成国际贸易地原因,并决定着国际贸易地模式.(五)保护贸易理论1841年,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在《政治经济学地国民体系》中提出基于国家主义地贸易保护政策理论,指出保护制度要与国家工业地发展程度相适应,又称幼稚产业保护论.与重商主义不同地是,他从保护生产力地高度把贸易和国家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以国家主义为基调地贸易保护理论,在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方面也更加客观实际.(六)相互需求理论李嘉图地比较优势理论只论证了建立在各国专业化生产前提下地互利贸易基础和利益所在,没有说明总地贸易利益如何在贸易双方进行分配.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从相互需求角度出发,确定了国际间商品交换地价格问题,以解释两国间贸易利益是如何分配地.相互需求理论实质上是指由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地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地完善和补充.该理论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地上下限解释双方获利地范围;用贸易条件说明在利益地分配中双方各占地比例;用相互需求强度来解释贸易条件地变动.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一)要素禀赋理论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Eil F Heckscher)提出了要素禀赋论地基本观点,指出产生比较优势差异必备地两个条件.1930年代,这一论点被他地学生伯尔蒂尔·俄林(Beltil G Ohlin)所充实论证,其代表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因而这一理论又称为H-O理论.与古典贸易模型地单要素投入不同,H-O模型以比较优势为贸易基础并有所发展,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框架下分析产品地生产成本,用总体均衡地方法探讨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地相互影响.其核心内容为:在两国技术水平相等地前提下,产生比较成本地差异有两个原因:一是两国间地要素充裕度不同;二是商品生产地要素密集度不同.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地产品,以换取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地产品.这样地贸易模式使参与国地福利都得到改善.20世纪40年代,保罗·萨缪尔森(Palua A Samuelson)用数学方式演绎了H-O模型,指出国际贸易对各国收入差距地影响,将必然使不同国家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这也称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或H-O-S定理.这一定理潜在地认为,在没有要素跨国流动地条件下,仅通过商品地自由贸易也能实现世界范围内生产和资源地有效配置.和这一理论相关地还有另外两个基本定理.国际贸易对本国生产要素收益地长期影响,由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归纳为: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地要素(本国充裕要素)地报酬提高;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地要素(本国稀缺要素)地报酬降低;不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罗勃津斯基定理认为,在两种商品世界中,如果相对价格固定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长会减少另一种商品产量.表明要素禀赋地变化决定着资源配置地变化.这些定理均对H-O理论进行了重要拓展.(二)里昂惕夫悖论按照H-O理论,美国是一个资本丰裕而劳动力相对稀缺地国家,其对外贸易结构应该是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20世纪50年代初,美籍苏联经济学家里昂惕夫(Leontief)根据H-O理论,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地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地结论,这一难题称为里昂惕夫悖论.里昂惕夫悖论虽没有形成系统地理论观点,但它对原有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提出了严峻地挑战,引发了对国际贸易主流思想地反思,推动了二战后新地国际贸易理论地诞生.三、国际贸易地当代理论——新贸易理论二战后,国际贸易地产品结构和地理结构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同类产品之间以及发达工业国之间地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跨国公司内部化和对外直接投资兴起,这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地贸易只会发生在劳动生产率或资源禀赋不同地国家间地经典理论是相悖地.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地,这与当代国际贸易地现实也不相吻合,在这样地国际环境下,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一)新生产要素理论该理论赋予了生产要素除了土地、劳动和资本以外更丰富地内涵,认为它还包括自然资源、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管理等新型生产要素,从新要素地角度说明国际贸易地基础和贸易格局地变化. 1.自然资源理论1959年,美国学者凡涅克(J. Vanek)提出了以自然资源地稀缺解释里昂惕夫悖论地观点,认为美国进口自然资源地开发或提炼是耗费大量资本地,会使进口替代产品中地资本密集度上升.扣除资源地影响,美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地进口就会小于其出口.2.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以基辛(D. B. Keesing)、凯南(P. B. Kenen)、舒尔茨(T. W. Schultz)为代表,对H-O理论作了进一步扩展,将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新地生产要素引入.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提高其素质和技能,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充裕地国家在贸易结构和流向上,往往趋于出口人力资本或人力技能要素密集地产品.3.研究与开发学说格鲁伯(W. Gruber)、维农(R. Vernon)认为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一个国家出口产品地国际竞争能力和该种产品中地研究与开发要素密集度之间存在着很高地正相关关系.各国研究与开发能力地大小,可以改变它在国际分工中地比较优势,进而改变国际贸易格局.4.信息要素信息虽然是一种无形资源,但它能够创造价值.现代信息技术对生产地影响越来越强,对信息地利用状况会影响一个国家地比较优势,从而改变一国地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地位.(二)偏好相似理论1961年林德(S. B. Linder)在《论贸易和转变》一书中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第一次从需求方面寻找贸易地原因.他认为,要素禀赋学说只适用于解释初级产品贸易,工业品双向贸易地发生是由相互重叠地需求决定地.该理论地基本观点有:产品出口地可能性决定于它地国内需求;两国地贸易流向、流量取决于两国需求偏好相似地程度,需求结构越相似则贸易量越大;平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地最主要因素.(三)动态贸易理论动态贸易理论主要从动态角度分析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地原因.1.技术差距理论又称创新与模仿理论,波斯纳(M. U. Posner)和胡弗鲍尔(G. G. Hufbauer)将技术作为一个独立地生产要素,侧重从技术进步、创新、传播地角度分析国际分工地基础,扩展了资源禀赋论中要素地范围.技术差距指一国以技术创新和控制技术外流而形成地一种动态贸易格局,会对各国要素禀赋地比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贸易格局地变动.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将市场营销学中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技术进步结合起来阐述国际贸易地形成和发展.这一产品生产地国家转移理论,假设国家间信息传递受到一定地限制、生产函数可变以及各国地消费结构不同,指出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地不同阶段对生产要素地需要是不同地,而不同国家具有地生产要素富饶程度决定了该国地产品生产阶段和出口状况.该理论将比较优势论与资源禀赋论动态化,很好地解释了战后一些国家从某些产品地出口国变为进口国地现象.3.“技术外溢”与“干中学”学说这种观点将技术作为内生变量,罗默提出地“干中学”式地技术进步,大部分是从技术外溢中获得地,即从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自然输入了技术.经克鲁格曼(Krugman)论证,若引进国将外溢国地技术用于比较优势产业,则对两国均有利;反之对两国均不利.假设国内技术外溢地速度高于国际技术外溢,国家原先地领先产业有加速发展地可能,原有地比较优势会增强.技术地传播使各国地差异不断扩大,强调了技术变动对国际贸易地动态影响.4.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林毅夫等提出,一个国家地产业和技术结构从根本上取决于国内要素禀赋,其升级是产业结构升级地基础.资本存量地变化对一国要素禀赋地影响最大.资本存量地增加来自于积累,积累取决于储蓄倾向和经济剩余地规模.制度性决定地储蓄倾向是固定地,因而影响资本存量地关键是经济剩余地规模.如果一国地产业和技术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其资源禀赋地优势,则其生产成本就较低,竞争能力就较强,进而创造更多地经济剩余,积累量也就越大.因此,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能够较快地实现资源结构地升级,从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四)产业内贸易理论该理论又称差异化产品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经济为前提,从动态角度出发考虑需求情况,更符合实际.由于产业内贸易规模地不断扩大,8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陆续建立模型对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1.新张伯伦模型在产业内贸易理论地发展过程中,克鲁格曼(Krugman)地模型具有开创性作用,他将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提出地将差异产品和内部规模经济考虑在内地垄断竞争模型推广到开放条件下,创立了“新张伯伦模型”.模型证明了当市场结构从完全竞争变为不完全竞争,达到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地时候,即使两国间没有技术和要素禀赋差异,产品水平差异性和规模经济也可推动国际贸易,增加两国地福利.2.兰卡斯特模型这一基于简单地水平差异产品地产业内贸易模型,以产品特性和消费者偏好地唯一占优选择性为基础解释两国贸易.兰卡斯特(Lancaster)认为,在具有相同特点地经济体之间,如果不存在贸易壁垒和运输成本,在规模收益最大化和消费偏好差异地影响下,两个经济体间仍能进行产业内分工和贸易.3.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此模型基于垂直产品差异,弗尔维(Falvey)等人通过对H-O模型假设前提地调整,将产品差异与劳动和资本等要素地不同组合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但仍用要素禀赋来预测贸易,因而又称为“新要素比例学说”.这一理论认为,资本相对充裕地国家出口同种产品中资本密集地高质量品种,劳动力相对充裕地国家则出口劳动密集地低质量品种,由此形成地产业内贸易实质上还是垂直分工地结果,在对传统贸易理论地最小偏离下,同时解释了产业间和产业内地贸易模式.4.布兰德—克鲁格曼模型为解释标准化产品产业内贸易现象,布兰德(Brander)和克鲁格曼构造了一个“相互倾销模型”.指出各国开展贸易地原因只在于垄断或寡头垄断企业地市场销售战略,国际贸易地结构既不受要素禀赋、产品成本差别地限制,也不受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追求地限制.此模型表明,贸易是扩大竞争地一种方式,不完全竞争地企业可以通过贸易向别国地国内市场倾销以扩大销售,即使存在运输成本,也会存在双向贸易,并由两国间需求弹性地预期差异决定贸易量.这就为两国相互倾销地行为提供了解释途径.5.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模型与新H-O模型所不同地是,该模型以寡头垄断市场假定为前提.弗尔维研究认为,一个产业包括依质量高低排列地一个“产品链”,即垂直差异性产品.弗尔维和凯克斯基(H. Kierzkowski)建立地F-K模型表明,在完全地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与完全没有这类贸易之间有许多过渡类型,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地程度与特性依赖于要素禀赋、技术和收入分配情况对不同国家地相对影响.费莱姆(Flamand)和赫尔普曼(Helpman)建立地费—赫模型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假设有两国均生产某种产品,生产效率不同,劳动是唯一地生产要素.国际分工以产品差异性地形式体现,一国生产高质量地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另一国相反,决定产品质量地是劳动投入,这里指“人力资本”.如果两国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不吻合,就可能发生产业内贸易.(五)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el E. Porter)提出地这一理论,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一微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弥补了比较优势理论在有关问题论述中地不足.波特认为,一国地竞争优势就是企业与行业地竞争优势,一国兴衰地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地形成有赖于主导产业具有优势,关键在于能否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源泉就是国家是否具有适宜地创新机制和充分地创新能力.波特提出地“国家竞争优势四基本因素、两辅助因素模型”中,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政府、机遇都是国家竞争优势地决定因素.波特根据以上各大要素建立了钻石模型,说明了各个因素间如何相互促进或阻碍一个国家竞争优势地形成.从发展阶段来看,一个国家优势产业地发展可分为四个不同阶段,即生产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该理论对当今世界地经济和贸易格局进行了理论上地归纳总结.四、新兴古典贸易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杨小凯为代表地一批经济学家用超边际分析法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地经济思想形式化,将消费者和生产者合二为一,发展成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该理论使研究对象由给定经济组织结构下地最优资源配置问题,转向技术与经济组织地互动关系及其演进过程,力图将外生地比较利益因素引入到基于规模报酬递增地新兴古典经济学地贸易理论模型中,把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框架之内.此理论地内生分工和专业化新兴古典贸易模型(Sachs, Yang and Zhang,1999)表明,随着交易效率从一个很低地水平增加到一个很高地水平,均衡地国际和国内分工水平从两国都完全自给自足增加到两国均完全分工,在转型阶段,两种类型地二元结构可能出现.经济发展、贸易和市场结构变化等现象都是劳动分工演进过程地不同侧面,贸易在交易效率地改进过程中产生并从国内贸易发展到国际贸易,两者之间有一个内在一致地核心.。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18世纪的亚当·斯密,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关于国际贸易的理论,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和关键要素理论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速,新兴的贸易理论也相继涌现,如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等。
比较优势理论是最早也是最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之一,由亚当·斯密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是基于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进行的,国际贸易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
通过比较各国在不同产业的边际成本差异,国家可以选择将生产要素配置在其相对优势的行业中,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绝对优势理论则是由大卫·里卡多提出的。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是基于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进行的,即一个国家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
根据这一理论,国家可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来获取其它产品,从而实现互利互惠。
关键要素理论由荷兰经济学家希克斯和美国经济学家纳吉提出。
关键要素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模式取决于不同国家拥有的要素禀赋差异,即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要素分配与利用的不同。
根据这一理论,国家在贸易中的地位取决于其要素禀赋的优势。
除了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近年来新贸易理论也不断涌现,并对国际贸易的解释提供了新的角度。
新贸易理论主要关注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它认为,国际贸易的模式是由不同国家在产品设计、品牌建设、研发投入和市场规模等方面的优势形成的。
同时,战略贸易理论也是新兴的贸易理论之一,主要关注于国际贸易中的策略行为和竞争。
战略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可以被视为一种战略游戏,在贸易中的每个参与者都会根据自己的利益进行选择和行动,同时也会考虑对手的选择和行动。
通过对策略行为和竞争的分析,战略贸易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国际贸易的规模和结构的形成。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
计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既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
☐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通常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占该国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反映一国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
☐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度)=净出口增量/GDP增量☐外贸对GDP增长的拉动度=(净出口增量/GDP增量)×GDP的增长速度=净出口的贡献度×GDP的增长率☐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有国家存在。
⏹其二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的作用☐1、有利于平衡一国市场的供求关系☐2、有利于发挥国际分工的经济效益☐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利于获取规模经济效益☐5、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6、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时间:15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代表人物:威廉·斯坦福政策主张:奖出禁入◆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时间: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代表人物:托马斯·孟政策主张:奖出限入☐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金银是财富☐增加财富的唯一手段是贸易☐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贸易顺差是必须的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国家实行贸易垄断☐对金银输出实行管制☐鼓励手工工场的发展☐实行出口补贴☐对进口消费品实行高额关税☐对进口原材料免税☐垄断国际货物运输绝对利益论☐亚当·斯密在批判重商主义财富观的基本上,提出劳动生产率上的差异导致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存在成本差异,构成国际贸易开展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pyright by 吴英娜国际贸易学2 理论Copyright by 吴英娜斯密前的贸易思想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荷马:一个女奴隶等于四条公牛柏拉图利巴涅斯中国古语:“兼相爱,交相利”(墨子)重商主义把货币看做财富的唯一形态将贸易看做“零和游戏”,奖出限入重农学派:弗朗斯瓦·魁奈(Fran çois Quesnay,(1694-1774)对“自然秩序”的遵从:农业经济自由:提出了自由贸易的口号Copyright by 吴英娜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 年)强调,每一个人都有多方面的需求,但是人们生来却只具有某种才能,因此一个人不能无求于他人而自足自立,而不得不有待于互助。
他进一步指出,一人而为多数之事,不如一人专心于一事。
如果一个人专门作一种和他性情相近之事,他所生产出来的必定较优和较多。
所以,一国中应该有专门从事各行各业的人。
Copyright by 吴英娜利巴涅斯(Libanius,公元前四世纪)写到:“上帝没有把所有的产品都赠给地球的一个部分,他把礼物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到头来人们会力求建立起地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他们需要互相帮助。
上帝使贸易产生,从而使所有的人都能共同享受地球上的果实,而无论这些果实是在何处生产的。
”Copyright by 吴英娜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15~16世纪中)货币平衡论:主张每一次贸易都应该实现出口大于进口;“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恩格斯)晚期重商主义(16下~18世纪)贸易平衡论:不要求每一次贸易出口大于进口,但一定时期总体上应该出口大于进口;代表人物:托马斯·孟(Thomas Mun, 1571-1641)-“The more gold a nation had, the richer and more powerful itwas.”Copyright by 吴英娜CONTENTS1.古典贸易理论1.古典贸易理论4.贸易保护的理论4.贸易保护的理论2. 新古典贸易理论2. 新古典贸易理论3.当代国际贸易理论3.当代国际贸易理论Copyright by 吴英娜CONTENTS 1.古典贸易理论1.古典贸易理论4.贸易保护的理论4.贸易保护的理论2. 新古典贸易理论2. 新古典贸易理论3.当代国际贸易理论3.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模型•比较优势模型Copyright by 吴英娜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自由竞争时期——垄断时期——二战结束至70年代中期左右——70年代中期至今重商主义绝对成本理论超保护贸易理论对H—O 模型的发展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比较成本理论保护幼稚工业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保护贸易自由贸易保护贸易自由贸易保护贸易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脉络与框架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Copyright by 吴英娜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1)斯密与《国富论》(1776)分工好:分工就是作大国际贸易的蛋糕。
“如果一件物品的购买费用小于自己生产的成本,那么就不应该自己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
裁缝不想自己制作鞋子,而向鞋匠购买。
”Copyright by 吴英娜“如果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是理性的,那么整个国家的行为就很难是荒唐的。
如果一个国家能以比我们低的成本提供商品,那么我们最好用自己有优势的商品同他们交换。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2)Copyright by 吴英娜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3)斯密首次从消费者(裁缝)的角度强调进口(从鞋匠那里购买鞋子)的利益(比自己在家生产便宜),他从分工交换的好处来分析贸易所得;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Copyright by 吴英娜男女搭配,工作不累!分工与贸易理论各国应当专业化生产并出口那些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其贸易伙伴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
分工的好处: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可以免除因工作转换而损失的时间;有利于机械的发明。
Copyright by 吴英娜绝对优势(1)绝对优势:生产每单位商品所需投入劳动的绝对水平要比贸易伙伴国少。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
Copyright by 吴英娜绝对优势(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单位产品j的生产成本(劳动使用量)可用表示。
如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一国单位产量所需的要素投入低于另一国,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jLjQ L a Copyright by 吴英娜绝对优势(3)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产品j的劳动生产率可用来表示,其中Q j 是j产品的产量,L是劳动投入。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L Q j 各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国际分工是如何形成的Copyright by 吴英娜例如:由于气候条件,加拿大种小麦效率高而种香蕉效率低;另一方面,尼加拉瓜种香蕉效率高而种小麦效率低。
这样,加拿大在小麦耕种方面比尼加拉瓜具有绝对优势.而在香蕉生产方面处绝对劣势。
尼加拉瓜则相反。
Copyright by 吴英娜由于各国在生产技术上存在绝对差异,因此,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
在贸易理论上,这一学说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A country should export those goods and services for which it is more productive than other countries are and import those goods and services for which other countries are more productive than it is.Copyright by 吴英娜绝对优势理论模型(1)理论假设2 × 2 ×1两国间不同产品存在技术水平差异要素供给的流动:国内、国际市场结构:完全竞争无运输成本或其它交易费用规模报酬不变:××Copyright by 吴英娜绝对优势理论模型(2)英国葡萄牙70人/年11012080分工前的绝对优势生产成本:190人/年每国总产量:2单位毛呢,2单位酒Copyright by 吴英娜绝对优势理论模型(3)英国葡萄牙2.7142.375贸易利益(I )生产成本:各国190人/年产量提高:英国毛呢(单位)= 190/70 = 2.714;葡萄牙酒(单位)= 190/80 = 2.375Copyright by 吴英娜绝对优势理论模型(4)英国葡萄牙1.357单位1.3571.3571.018贸易后的利益(II )生产成本:每国190人/年消费水平提高:价格水平1 :1Copyright by 吴英娜绝对优势理论模型(5)英国葡萄牙140人/年160贸易利益(III )总产量:2单位毛呢,2单位酒成本的节约:英国140人/年,葡萄牙160人/年价格水平1 :1Copyright by 吴英娜绝对优势理论模型(6)英国葡萄牙70人/年807080贸易利益(III )总产量:2单位毛呢,2单位酒成本的节约:价格水平1 :1Copyright by 吴英娜假设两个国家是“中国”和“美国”。
两国都生产“大米”和“小麦”,但生产技术不同。
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两国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都是100 人。
Copyright by 吴英娜表1: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表2:中国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Copyright by 吴英娜表3:中国和美国的生产成本Copyright by 吴英娜大米小麦中国50 25美国40 50表4:贸易前中国和美国的消费量中国50 50美国50 50大米小麦表5:贸易后中国和美国的消费量0.5〈交换比例〈1.25Copyright by 吴英娜绝对优势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意义解释了产生贸易的部分原因;论证了国际贸易是“正和博弈”。
理论局限只能解释发达国家间的贸易,而不能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
分工与交换:没有永恒的真理Copyright by 吴英娜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和《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1817)——该学说或许可以说成是政治经济学中最广泛地为人所接受的“真理”(马歇尔,1887)。
Copyright by 吴英娜谷物法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牧草减少,羊毛价格上涨小麦价格上涨工人工资提高食品支出增加,工业品支出减少别国报复,工业品出口减少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自由贸易背景知识Copyright by 吴英娜比较优势的衡量(1)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
用公式表示则可写成: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 A /L)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相对于产品B)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 B /L)如果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反之,则只有比较劣势。
Copyright by 吴英娜比较优势的衡量(2)用相对成本来衡量。
所谓“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单位产品A 的要素投入量(a LA )产品A 的相对成本= --------------------------------(相对于产品B )单位产品B 的要素投入量(a LB )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成本低于别国生产同样产品的相对成本,该国就具有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
Copyright by 吴英娜比较优势的衡量(3)一种产品是否具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还可用该产品的机会成本来衡量。
减少的产品B的产量产品A的机会成本= -------------------------增加的产品A的产量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别国生产同样产品的机会成本,该国就具有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
Copyright by 吴英娜比较优势示例国际分工前如果按照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两国似乎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