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5.加强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开展课后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参观通信企业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7.教学评价方面,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注重情感教育,通过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检验学生对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知识的掌握。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3.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3.教学过程中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4.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将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等通信技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感受物理学的魅力。
-组织学生进行作业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知识,总结电磁波传播、信号调制解调等关键概念。
2.强调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识。
3.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电磁波和通信技术领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4.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关注通信技术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人教版)第21.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人教版)第21.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4.通过生活实例,如手机通话、收听广播等,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电磁波在通信领域的广泛应用。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特点,强调电磁波在通信领域的重要性。
2.介绍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工作原理,如调制、解调、信号传输等,并结合实际设备进行讲解。
3.分析电磁波在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不同通信方式的优缺点。
6.情境创设:将学生置于真实的通信场景中,如模拟电视台直播、手机通话情境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
7.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8.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电磁波在通信领域的发展趋势。
4.提醒学生正确使用通信设备,关注电磁波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学习,思考电磁波在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中的应用,撰写一篇关于电磁波传播与应用的短文,字数在500字左右。
(二)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设想:
1.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动画、视频等资源,直观展示电磁波的传播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图像,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2.实践操作相结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收音机、手机等设备的拆装和简单操作,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对通信设备的工作原理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步骤:

九年级物理全册 21.3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讯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 21.3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讯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讯1 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1.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

2.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

3.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

1.2过程与方法4.通过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学习广播、电视和移动通讯,体验现代应用科技的价值。

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 教学重点了解无线电信号的发射与接收过程。

2.2 教学难点了解广播、电视和无线电话利用电磁波传递信号的基本过程。

3 专家建议我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它们是现代无线电通信技术应用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生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前面电磁波知识的扩展。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不必过分要求学生深入地掌握某些知识。

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

4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5 教学用具多媒体6 教学过程6.1 引入新课【师问】课前大家已经查阅了很多资料,那么,广播、电视的图像和声音是依靠什么传过来的呢?【生答】广播、电视的图像和声音是依靠电磁波传过来的。

6.2 新知介绍1、无线电广播的接收与发射1)【图片展示】展示一台多波段收音机,播放广播节目,说说你观察的内容。

它的作用是什么?【生答】利用收音机可以接收一定频率范围内的广播信号。

2)【师问】阅读课本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无线电信号是从哪里发射的?②声音信号是如何发射到空中的?③信号是如何接收的?④收音机接收到手信号如何变成声音的?【生答】通常收到的广播信号是由广播电台发射,再被收音机接收,主要分为两个过程。

信号的发射:首先用话筒把声音信号转换成音频电信号;由载波发生器产生高频电磁波,通过调制器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磁波上;最后通过天线把载有音频电信号的电磁波发射出去。

信号接收:收音机的天线接收到电磁波,利用调谐器选出我们所需频率的电磁波;从高频信号中取出音频信号,放大后送到扬声器;利用扬声器把电信号转化成声音。

物理人教九年级全一册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物理人教九年级全一册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1. 广播信号的发射与接收过程;2. 电视信号的发射与接收过程;3. 移动通信的原理与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理解电磁波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2. 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现象,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难点:电磁波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应用和调制解调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无线电发射器、接收器等);2.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新闻报道,让学生了解这些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广播信号的发射与接收:讲解电磁波的发射、传播和接收过程,让学生理解广播信号的传输原理。

(2)电视信号的发射与接收:介绍电视信号的调制、传输和接收过程,使学生掌握电视信号的传播原理。

(3)移动通信的原理与应用:讲解移动通信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帮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实验演示:安排一个关于电磁波传播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应用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在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原理概述;2. 电磁波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3. 调制解调的原理与应用。

七、作业设计1. 简述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原理,并举例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2. 画出电磁波传播的示意图,并标注出其主要组成部分;3. 分析调制解调在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中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最新发展动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说课稿: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说课稿: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广播的发送和接收原理;
2.电视的发送和接收原理;
3.移动通信的原理及发展;
4.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
(2)掌握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发送与接收过程;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相关现象。
(3)提高学生对现代通信技术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
(2)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发送与接收过程;
(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1)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原理理解;
(2)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发送与接收过程的细节分析;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将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我会以一段生动的视频或现实生活中的通信场景作为引入,例如播放一段精彩的电视节目片段或展示一次手机通话的过程。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本节课主题的好奇心。接着,我会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如“你们知道这些信号是如何传递的吗?”或“电视节目是如何从电视台传输到我们家里的电视上的?”这样,学生就能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从而快速集中注意力并产生学习兴趣。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1.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实验室中模拟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发送与接收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实际生活中的通信问题,如信号干扰、网络覆盖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集体备课教案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集体备课教案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集体备课教案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使学生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原理和应用。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电磁波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和传播特性。

2. 掌握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原理。

2. 教学重点:电磁波的应用,实践操作。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视、收音机、移动电话、示波器等。

2. 学具:实验器材、笔记本、学习资料。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收音机、电视和移动电话等,引导学生了解电磁波的应用。

2. 提问:你们知道电磁波是如何传播的吗?电磁波有哪些特性?二、理论讲解(10分钟)1. 讲解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如波长、频率、速度等。

2. 讲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原理,如信号的调制、传输和解调等。

三、实践操作(1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磁波的传播和应用。

2. 使用示波器观察电磁波的波形。

四、课堂讨论(5分钟)1. 让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2. 讨论电磁波的应用和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原理。

活动重难点:1. 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2.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原理。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使学生了解了电磁波的应用和传播特性,掌握了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原理。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亲身体验了电磁波的传播和应用,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今后可以尝试采用更多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拓展延伸:1. 让学生了解电磁波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医学、通信等。

2. 探究电磁波传播的速度是否恒定。

3. 研究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方案时,我深刻认识到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和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原理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九年级物理全册 21.3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 21.3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流程.2 .大概了解电视的工作流程.3. 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无线电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流程,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流程,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流程.【教学难点】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流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手机、无绳电话、VCD 、电视机.【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1.电磁波是如何产生的?(当导体中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会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2 .电磁波的波速怎么计算?(波速=波长x 频率. f c λ=)3.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l08m/s)【新课引入】师 我们知道f c λ=,由于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可以各不相同,所以用途也不同.电磁波可以用来进行无线电通信,其中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就是无线电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有了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就把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的神话变成了现实.有了移动电话使通讯更加方便.那么怎样利用电磁波来传递声音和图像信 号呢?我们先想想人们原来是如何传递信息的?生1:烽火,人们在烽火台点燃烽火,用烽火(烟)来传递军情(信息).生2:人们用信鸽传递信件(信息).生3:人们通过用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邮寄信件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师I 从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生1:传递信息要有像烽火(烟)、信鸽、马、火车、飞机等工具生2:传递信息要有载体.师 对,那么无线电通信的载体是什么?生:是电磁波.师 电磁波传递信息又快又远,无线电通信就是利用它作为"载体"来传递信息,进行无线电通信.它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进行新课】知识点1 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师话筒的作用是什么?生:把声音信号变成电流信号.师从话筒出来的电流信号能不能直接变成电磁波发射出去?生:思考,讨论.师由于从话筒出来的电流频率很小,它变成的电磁波的频率也很小,这样的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损失很快,所以它传播得并不远,要想在传播过程中能量损失较小,电磁波的频率必须高,所以我们需要把频率较小的声音信号加载到频率较高的高频电流上去,以形成带有声音信号的高频振荡电流,它产生的高频电磁波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1.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教师播放多媒体文件“无线电广播的原理和类比”,并给学生讲解2 .无线电广播信号的接收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文件“无线电广播的原理和类比”并给学生讲解知识点2 电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师电视与无线广播相比有什么不同?生:电视除了有声音的传递外还有图像的传递.师声音的传递与无线电广播是一样的,可图像的传递是怎样的呢?大家看书了解有关电视的发射和接收过程,思考一下图像是如何传递的?学生阅读,讨论,回答.教师总结:(1)电视节目的发射:节目中的声音信号通过话筒变为电流信号,通过加载到高频振荡电流上经过发射机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去;节目中的图像经过摄像机变为电流信号后,也要加载到高频振荡电流上,通过发射机以电磁波形式发射出去.(2)电视节目的接收:电视机的接收天线把声音和图像信号同时接收到后,属于声音的高频电流信号再通过解调、放大等环节,通过扬声器变成声音;属于图像信号的高频电流信号通过解调后,通过显像管将电流信号还原成图像.知识点3 移动电话师移动电话没有电话线,它也是通过电磁波来传递信号的,大家讨论一下,手机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在设计这些移动电话时,应该使它具有怎样的条件?学生讨论,并积极发言.教师总结:(1)手机要求既要发射电磁波又要能接收电磁波.(2)话筒、听筒、调制、解调都要有.(3)不应有很大的天线,体积尽量的小.移动电话的原理:移动电话既是无线电发射台,又是无线电接收台;对手机讲话时,它将电磁波发射到空中;同时它又能从空中捕获电磁波,得到对方讲话的信息.为了方便,手机的体积还应比较小,为了安全,其发射功率也不大,它的天线也应很简单(有内置天线和外置天线).由于其功率不大,就需要有一个基地台进行帮助,靠基地台把它微弱的信号放大,再与外界进行联系.固定电话也能做小型基地台,与其所配的手机相连通,这样的电话称为无绳电话.【教师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无线电广播、电视和移动通讯方面的知识.它们都是靠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它们本身所转化过来的电流信号的频率都较低,不能直接通过电磁波发射,必须要将其调制到频率较高的电磁波上,然后通过天线发射出去;待接收时再通过天线将其接收下来,通过选台将所要的节目选出来,经过解调再还原成低频电流信号,通过扬声器、显像管..(1)这是一节较为抽象的原理课,电磁波本身就看不见、摸不着,低频电流、高频电流、调制、解调等环节也涉及较多的知识,不可能一下子说清楚,只能靠想象边叙述边画图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一个大致的概念框架,所以对抽象的东西尽可能使其在教学中直观起来.(2)类比的方法对学生正确理解原理会起到极大的作用,所以在讲广播的过程中用送信的情景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电磁波传送信息的模型.(3)这节知识仍然要采用通过现象探究原理的思路进行讲解,先让学生说怎样听广播、怎样用手机打电话等,然后再探索应该具有怎样的原理才能实现这样的现实情景,这样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自然,讲课也会顺畅很多.。

九年级物理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1)

九年级物理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1)

九年级物理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

2. 大概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

3. 了解移动电话工作方式。

【教学重难点】重点: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

难点:电视、广播的工作过程。

【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电视、电话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有了电视能让我们坐在家里了解世界,有了移动电话使通讯更加方便。

那么它们是怎样利用电磁波来传递声音和图像信号的呢?这节课我们研究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有关知识。

(二)新课讲授:(一)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1. 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引导学生利用他们在课前找到的资料讲述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信号的发射:首先用话筒把声音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然后用调制器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流上,再通过天线产生电磁波发射到空中。

高频电流调制器和放大器教师利用类比的方法进行讲解:(1)音频信号就相当于写信的人把信写好;(2)高频振荡电流就相当于能够运载信件的信鸽、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3)调制器的调制过程就相当于把信件装在了信鸽、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上。

2. 无线电广播信号的接收教师提出问题:收音机是如何接收到声音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教师共同得出:(1)用天线接收电磁波;(2)收音机调谐器选出我们所需的某一频率的电磁波;(3) 通过解调把高频滤去,将音频信号留下;(4)音频信号经放大后送到扬声器里,扬声器把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

选台和解调我们收听收音机节目的过程:(1)天线接收是把所有的送信使者都接了下来。

(2)选台就是看到带有你所需要信件的使者。

(3)解调就是把信件从使者身上解下来。

(4)扬声器就是把信件打开,使我们了解相关信息。

(二)电视的发射和接收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内容,了解电视的发射和接收过程,并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1)电视与无线广播相比有什么不同?(2)声音的传递与无线广播是一样的,图像的传递是怎样的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回答问题:(1)电视用电磁波传递图像信号和声音信号。

新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册初中物理 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信号 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册初中物理 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信号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一、知识与技能常识性了解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网络通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网络通信的知识,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现代通信知识,了解科技为人类带来的便利,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了解现代通信知识。

了解现代通信知识。

光纤小灯具、演示光在光导纤维中传播的装有水和有小孔的塑料瓶、水、多媒体课件等。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的工作过程。

那么电视广播和声音广播相比,在相同的时间内哪个传输的信息多?电视除能通过声音得到信息,还可以看到它的周围环境、色彩、天气等等信息。

信息理论表明,作为载体的无线电波频率越高,相同时间内传输的信息就越多。

因此,几十年来,无线电通信,电视广播等所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可以形象地说,信息之路越来越宽了。

微波通信已走入了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要用微波通信?大家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

(一)、微波通信活动1:为什么要用微波通信?大家阅读课本,讨论交、流后并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微波(microwave)的波长在10 m~1mm之间,频率在30 MHz~3×105MHz之间,比中波和短波的频率更高,可以传输更多的信息。

活动2:微波具有哪些性质?大家阅读课本,讨论交、流后并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微波的性质更接近于光波,大致沿直线传播,不能沿地面绕射,因此需每隔50 km左右就建一个微波中继站。

微波中继站可以把上一站传来的微波信号经过处理后,再发射到下一站,这就像接力赛跑一样,一站传一站,通过很多中继站,可以把信息传递到远方。

教师总结微波通信的优缺点。

活动3:能否用月亮——地球的卫星作为中继站,实现微波通信?大家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能,但是用月亮作为中继站不好。

因为月亮可以反射微波,但它离我们太远了,信号衰减,时间延迟。

况且只有当两个通信点同时见到月亮时,才能完成这两点间的通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一章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一章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一章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广播信号的发射与接收2. 电视信号的发射与接收3. 移动通信的原理与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对物理现象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信号传输原理,以及如何应用这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电视机、移动电话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电视节目,让学生观察电视信号的传输过程,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信号的发射、传输和接收过程。

3. 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4. 练习: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信号传输原理2.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3.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七、作业设计1. 描述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信号传输过程。

2. 举例说明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简述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他们在实验中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拓展延伸:探讨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重点和难点解析: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信号传输原理一、广播信号的传输原理1. 声音信号的采集:通过麦克风等设备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案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案1.无线电广播的发射过程是:在广播电台话筒把播音员的________转换成________,然后用调制器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________(载波)上,再通过天线发射出去;无线电广播的接收过程是:收音机的天线接收到各种各样的________。

转动收音机调谐器的旋钮,可以从中选出________的信号。

收音机内的电子电路再把________从中取出来,放大后送到扬声器里转换成________,我们就听到广播了。

2.家里的电视机收到的电磁波既载有__________信号,又载有__________信号,分别由________和_________还原成我们正常收看的节目。

3.移动电话靠空间的________来传递声音信息。

当你讲话的时候,它用________把信息发射到空中;同时它又能在空中捕获________,得到对方讲话的信息。

4.我国电视频道6频道的频率范围是167 MHz到175 MHz,这个频道的波长范围是_____m到________m。

5.下列关于移动电话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移动电话既能接收电磁波,也能发射电磁波B.移动电话发射功率非常大,其天线的灵敏度很高C.移动电话与其他用户通话需基地台转接D.移动电话用无线电波信号与电话网络联系6.“六一”期间,小寒同学在家中看电视节目,他的父母问他电视信号是如何接收的,他说经过了以下几个主要步骤,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天线可以接收到空间中的电磁波B.利用调谐器可以选出我们需要的某一频率的电磁波C.显像管直接把电磁波转换成图像D.音频电信号经放大后在扬声器中转换成声音7.课外活动时间,有几位同学讨论无线电广播和电视信号的接收、发射时,有以下几种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A.无线电广播是光、电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B.电视信号的接收或发射是声、电信号之间的转换C.无论是无线电广播还是电视都是光、电信号的转换D.无论是无线电广播还是电视都有声、电信号的转换8.使用3G手机不仅可以通话,还可以随时通过无线网络上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磁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B.手机通话是直接传输声信号C.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D.手机无线上网是利用电磁波传输数字信号9.用收音机接收无线电广播信号时,收音机中承担选台任务的是()A.接收电线B.调谐器C.检波器D.扬声器10.关于电视的工作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视是利用电磁波传递图像信号和声音信号的B.摄像机把图像和声音信号变成电信号C.电视机的天线接收空中的高频信号D.显像管的作用是将携带图像和声音信号的电信号还原成图像和声音11.在城市中高大建筑物上常常可以看到高高的天线,在农村也经常看到高高的铁塔上面有天线,这些大多是移动通信基地台的天线,请你说出它们的用途并简述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

九年级物理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掌握广播和电视的工作原理和调整方式。

3.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

4.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台电视、一台收音机、一部手机。

2.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图片。

3.教师准备一张白板和相应的马克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举例子或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广播、电视和手机对他们的生活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并导入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知识探究(30分钟)1.广播的工作原理和调整方式(10分钟)教师通过教学文档或是实物演示,简单介绍广播的工作原理以及拉长或缩短天线可以改变频率的调整方式。

2.电视的工作原理和调整方式(10分钟)教师通过教学文档或是实物演示,简单介绍电视的工作原理和调整方式。

并带领学生一起观察调整电视的色彩、亮度和对比度等参数会对图像产生的影响。

3.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10分钟)教师通过教学文档或是实物演示,引导学生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手机信号传输的过程、地面基站和卫星通信等。

三、实践操作(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广播接受效果实验(10分钟)教师提供一台收音机和几个不同长度的金属天线,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调整天线的长度来观察并记录收音机的接受效果。

2.学生分组进行电视色彩调整实验(10分钟)教师提供一台电视和调整面板,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调整电视的色彩、亮度和对比度等参数,观察图像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3.学生分组进行手机信号传输实验(10分钟)教师提供几部手机和地面基站进行实验。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一定的距离内,通过与地面基站之间的距离来观察手机信号的强弱。

四、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并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五、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思考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并展示一些现有和未来可能的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

九年级物理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2.掌握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特点、优缺点与发展趋势;3.培养学生对科技发展的敬仰之心和兴趣;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工作原理;2.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难点:1.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2.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优缺点。

教学准备:教材、课件、小黑板、笔记本电脑、手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利用小黑板上简要记录一下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并向学生提问,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呈现(15分钟)1.使用课件和PPT的形式,通过图片和文字向学生展示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

2.阐述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特点,突出其基本功能和应用场景。

三、讲解(30分钟)1.详细介绍广播的发展历史、优缺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2.详细介绍电视的发展历史、优缺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3.详细介绍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优缺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四、实践(30分钟)1.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制作一个短视频,介绍广播、电视或者移动通信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2.引导学生使用手机进行实地调研,观察周围的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设备,了解其应用和影响。

五、讨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讨论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优缺点,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2.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六、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回家自学扩展相关内容并写一篇论文,题目为“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和实践活动将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场景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九年级物理全册 21.3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 21.3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 21.3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第三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一、教学目标1.了解无线电广播的一般工作流程。

2了解电视的工作流程。

3.学习手机的工作原理2.教学重点了解无线电广播、电视和电话是怎样工作的.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1.电磁波是如何产生的?(当导体中有快速变化的电流时,电磁波会发射到周围空间)2如何计算电磁波的波速?(波速=波长)×频率c=λf)3.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八(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m/s)我们知道C=λf。

因为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可以不同,它的用途也不同。

电磁波可以用于无线电通信,其中无线电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千里眼”和“风耳”的神话已经成为现实。

有了手机,通讯更加方便。

那么,如何利用电磁波传输声音和图像信号呢?让我们先想想人们过去是如何传递信息的?烽火,人们在烽火台点燃火,用烟来传递战争(信息).人们用鸽子传递信件(信息).人们通过马、火车、飞机和其他交通工具(如烟、鸽子、马、火车、飞机等)来传递信息。

应该使用传递信息的载体那么无线电通信的载体是什么?答案:是电磁波.电磁波传播信息又快又远。

无线电通信将其用作传输信息的“载体”,并进行无线电通信它是如何传递信息的?(二)、进行新课1.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送和接收[黑板书写]无线电广播信号由无线电台发送话筒把声音的信号变成音频信号(就相当于写信的人把信写好),但音频电信号不能用来直接发射电磁波.载波发生器产生高频振荡电流(相当于能够运载信件的信鸽、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然后用调制器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磁波(载波)上(类似于把信件装在了信鸽、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上).电磁波从发射天线发射(类似于信鸽、马、火车和满载信件的飞机的起飞)。

九年级物理《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

(2)大概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

(3)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

2.过程和方法通过了解无线电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等。

四、新课引入教师播放某电台节目。

引导学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无线电信号是从哪里发射的?2.声音信号是如何发射到空中的?3.信号是如何接收的?4.收音机接收到的信号如何变成声音的?教师类比讲解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五、新课讲解(一)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由广播电台完成。

如图所示,首先用话筒把声音信号转换成音频电信号,但音频电信号不宜直接用来发射电磁波;需要由载波发生器产生高频电磁波,通过调制器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磁波上,最后通过天线把载有音频电信号的电磁波发射出去。

教师讲解:如图所示,信号的接收,先利用处在电磁波传播传播范围里的天线接收电磁波,由于天线可以接收很多频率的电磁波;如果把它们都转变成声音,那将是一片嘈杂声,什么也听不清楚。

所以要再利用收音机调谐器选出我们所需的某一频率的电磁波。

如果把调谐器选出的频率很高的电信号直接送到耳机,不能使耳机发出声音。

所以还需从高频电信号中取出音频信号,放大后,送到扬声器里发出声音。

扬声器把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这样我们就听到收音机里的节目了。

(二)电视的发射和接收1.图像和声音信号的采集和发射过程电视用电磁波传递图像和声音信号。

如图,为图像和声音信号的采集和发射过程。

摄像机——将图像转换成电信号发射机——将电信号加载到频率很高的电流上天线——将高频信号发射到空中2.电视接收机的工作过程天线——接收包含声、像信息的高频信号接收机——取出并放大图像和音频电信号显示器——复原图像信号音频放大——将微弱音频电信号放大并输出(三)移动电话移动电话是发射接收二合一,手机既是无线电发射台又是无线电接收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

2.大致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

3.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广播、电视和移动通讯,体验现代应用科技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难点:了解广播、电视和无线电话利用电磁波传递信号的基本过程。

三、教学策略
我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它们是现代无线电通信技术应用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生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前面电磁波知识的扩展。

基于此,本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具有如下特点:
1.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应尽量安排为探究性的学习,主要安排了以下的探究活动:布置学生课前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本节的内容:(1)无线电信号是如何发射的?又是如何接收的?(2)电视的工作过程是什么?(3)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由于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目标要求很低,适宜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进行探究。

2.不必过分要求学生深入地掌握某些知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只要求学生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大致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

而并不要求学生知道具体的技术细节,如器件的结构等。

3.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

知识同社会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是这一节的另一个特点。

我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它们是如何工作的?这个问题对学生充满了诱惑。

“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新课程理念在本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教学资源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的资料,实物投影仪,收音机、电视机和移动电话各一台,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