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第四单元教师用书《地球的运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五下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提纲
科学五下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资料2019.6班级: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基础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
他认为地球是球体,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3.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出版了著作《天体运行论》。
他认为地球是球形,是运动的,每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围着太阳转。
日心说关于太阳不动的论述是错误的。
4“地心说”和“日心说”都提出了地球是球体这一观点。
※布鲁诺因为拥护日心说而被罗马教皇烧死,伽利略也因此被送进宗教裁判所。
5.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6.“日心说”发表300年后,法国物理学家傅科,进行“傅科摆”实验:“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所指示的方向与摆的摆动方向,沿顺时针方向发生偏移,证明地球在自转。
7.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
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8.世界时区图,是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9.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10.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11.北极星“基本不动”的秘密:地球围绕地轴转动,北极星正好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12.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3.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方向是自西向东,一周是一年。
14.恒星的周年视差是贝塞尔观察到的,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15.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16.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
教学重点
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师生活动
动态修改
一、引入学习: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课 型
[ ]探究 [√]观察 [ ]讲授 [ ]阅读
教学目标
1、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2、能根据地球公转的特征做模拟实验,并做好记录。
3、在模拟实验过程中能收集证据,并根据证据进行推理。
4、从古代人们观察四季中杆影的长短这一现象,推想四季的形成与地轴的倾斜有关。
课前准备
地球仪,光源,小木棍(火柴或者大头针),地球公转、四季成因挂图等。
3、体验:坐在转椅上,让转椅逆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怎样运动?转椅顺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
4、解释:北京和乌鲁木齐谁最先迎来黎明?(北京)
四、认识时区及时差:
1、问题: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看见太阳呢?
2、出示世界时区图,找出北京和乌鲁木齐所在的时区。
3、阅读P81页资料,小组讨论:北京、巴黎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相差多少小时?
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
③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并做好记录。
4、交流汇报:
5、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三、整理归纳:
1、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一种?为什么?
2、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五年级下 册·第四单元
课 题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关于时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同一时刻,世界上不同的地方时间不一样。
收集更多的事实,说明世界上不同的地方时间不一样。
2.了解人们为了国际交往和出行的方便,是怎样解决同一时刻各地时间不一样的问题的。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准备】世界时区图或课件、时钟或手表【教学过程】 1.引入(1)播放 xx年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录像。
让学生讨论:这场比赛是在雅典当地什么时间举行的?我们是在什么时间收看实况转播的?(2)让学生补充相关的事实,特别是自己经历过的事实,并谈谈对这个事实的看法。
2.认识时间(1)让学生自己谈谈对时间的认识,包括对时间划分和计量单位的理解。
(2)在讨论的基础上,一名学生把自己对时间的理解进行整理,并记录下来。
(3)教师提问:“你听说过北京时间、伦敦时间、巴黎时间、纽约时间和东京时间吗?”然后告诉学生:当北京是正午12点的时候,英国伦敦是凌晨4点,法国巴黎是凌晨5点,美国纽约是头一天的23点。
并用在大饭店里挂着的多个时钟,显示不同国家的时间这一现象,指导学生了解北京、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的时间。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世界上同一时刻各地的时间的确不一样。
教师结合上述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用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确定时间,以一天中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12点,这种时间叫地方时。
如果各地都使用自己的地方时,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会带来一定的麻烦,特别是交通、通讯发达的今天,国际往来频繁,地方时更为不便,这样就产生了统一时间的必要。
1884年各国间达成协议,全世界采用‘区时系统'计量时间。
”3.世界各地的区时。
(1)出示世界时区图。
(2)从这张全世界时区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各地的区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整整1小时。
在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它们就相差几小时。
例如北京和莫斯科相差5个时区,时间就相差5小时。
五年级下册4单元复习课件《地球的运动》
解题思路:我们自己做的摆,摆线短、摆锤轻,所以摆动的时间并不长,而且摆的方向容易受外界因 素干扰,不能看出因地球自转而造成的摆的方向的偏转。
2.右图中,北京、上海、重庆、拉萨四个城市最先
C 迎来黎明的是( )。
A、拉萨 B、北京 C、上海 D、重庆
解题思路: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我们知道地球的 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越是东边的城市越先迎来黎明。
地区形成了极昼和极夜的现
象。
概念三:我们所认识的科学家
托勒密 古希腊天文学家 提出了“地心说” 代表作:《天文学大成》
哥白尼 波兰天文学家 提出了“日心说” 代表作:《天体运行论》
傅科 法国物理学家 用“傅科摆”证实地球在自转
贝塞尔 德国天文学家 发现“恒星周年视差”, 证实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
小结本单元的学习
夏
夏至
冬
秋
秋分
春
冬至 冬
夏
③
当地球公转到位置③时:
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上,这时北半球阳光斜射, 地面上正午时杆影最长, 这时北半球是冬季;南半 球阳光直射,是夏季。
此时,我国在农历二十四 节气中所处的节气是冬至。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倾斜有关
春
春分
夏
夏至
秋
④
冬至 冬
冬
夏
秋
秋分
春
当地球公转到位置④时:
时区和时差
3月19日21:00
纽约
3月20日10:00
开罗
3月20日4:00
北京
东京
3月20日11:00
东京在东九区,相差一个时区,东京比北京早1个小时,10+1=11,即东京是3月20日11:00。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提纲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提
纲
复习提纲:《地球的运动》
1. 地球的自转
- 地球自转的定义和特点
- 自转导致的昼夜交替现象
- 地球自转的时间和速度
2. 地球的公转
- 地球公转的定义和特点
- 公转轨道和周期
- 地球公转与季节的关系
- 地球公转对一年四季的影响
3. 地球的倾斜
- 地球轴倾斜的定义和特点
- 地球轴倾斜引起的昼夜长短变化
- 地球轴倾斜引起的四季交替
4. 月亮的运动
- 月球的自转和公转
- 月亮的月相现象
- 月亮与地球的引力作用
5. 总结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 如何利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进行时间计算 - 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与季节的关系
- 月亮的自转、公转和月相现象对地球的影响。
五下第四单元教师用书《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一、单元概述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公转和自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运动,例如,和太阳系一起参与银河系的运动。
严格地说,地球的运动是多种运动的复合。
即便是公转,也不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
由于本单元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因此只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与公转。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
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太少了。
深人地了解学生有关地球运动的前概念,会发现一些真实、朴素但错误的观点:1.太阳沉到地下去了,黑夜就来临了。
南北半球的昼夜相反(不知地球在自转和公转中的姿态)。
2.昼夜现象与月球有关,因为天黑了月亮就出现。
(简单地把两个现象相联)3.地球自转的方向可能是从西向东(不知道该如何确认自转方向)。
4.地球可能是在运动,但我们感觉不到(不知如何寻找参照物)。
5.四季的形成跟地球离太阳的远近有关,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学生的诸多认识,和早期人类对地球及其运动的认识十分相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教科书采用了多种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进行探究。
如模拟实验、游戏、代表性的资料等。
这些方式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有趣,而且还能促进他们的思考,使他们认识到:复杂而不可直接观察的地球运动,是可以被理解和认识的。
“地球的运动”,共有8课。
前5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研究地球的自转,后面3课,研究公转和与地球运动相关联的现象:四季和极昼极夜。
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意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地球的运动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实例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
2.自制地球运动演示仪。
3.PPT。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课的内容,如“太阳是什么?”、“太阳对地球有什么影响?”等,以复习和巩固学生对太阳的知识。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球仪和自制地球运动演示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一台地球仪,让学生亲自操作地球仪,观察和体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久?”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如“日出日落的原因是什么?”、“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以巩固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拓展问题,如“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并探索地球运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本单元内容丰富,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入理解和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影响因素和实际应用可能尚未形成清晰的认识,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运动的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规律。
2.地球运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资料。
2.准备实验器材,如地球仪、陀螺等。
3.设计好教学课件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运动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明确地球运动的规律。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地球仪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运动的特点。
4.巩固(10分钟)学生互相讨论,分享实验心得,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运动的概念和规律。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
用一个转椅代表地球,在教室墙上贴一颗星星当作北极星,请一位同学坐在转椅上,当眼睛盯着北极星看时,北极星好像是不动的,如果视点落在哪一颗星星上,周围的星星就会围绕哪一颗星星运动。
4、认识到地球自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能通过实验证实。
探究
问题
证明地球在自转
应用
作业
文化
阅读
傅科摆的原理。
学习
重难点
教学重点:摆的特点。
教学难点:傅科摆的原理。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活动一:一、认识摆的特点:
2、演示:(出示一个单摆)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我们今天也来做一个类似的实验。
(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将铁架台放到一个圆盘上,先让摆摆动起来,然后慢慢转动圆盘,看摆的方向改变了吗?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活动二:二、认识“傅科摆”:
1、阅读教科书,认识傅科摆。
活动三:三、交流:
1、全班交流关于地球自转的资料。
2、阅读课文P92页资料库中《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突出现象?》
活动四:
活动一:一、认识摆的特点:
板书
设计
证明地球在自转
傅科摆——地球自转
教学
后记
教 学 设 计 表
学科
科学
单元
第四单元
执教者
课型
新课
课题
谁先迎来黎明
上课时间
学习
要点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的意义“地球的运动”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地球和宇宙”方面的内容。
“地球和宇宙”共包括地球的物质、地球的变化、天空中的星体三方面。
前面几册已经出现过地球物质(水、土壤、空气、岩石、矿物等),也学习过天气变化,涉及到一些地表的变化(岩石风化引起的地貌变化),本单元指导学生研究由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所引起的昼夜和四季的变化。
我们居住的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
地球在不停地运动,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和太阳系一起参与银河系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产生了许多奇妙的自然现象,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在不断探索这些奥秘。
我们虽然不能看到地球的运动,但地球自转和公转带来的昼夜和四季现象是学生非常熟悉的。
本单元的编写思路就是从地球运动所引起的昼夜和四季的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让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和发现昼夜和四季成因的过程,发展他们的探究意识、精神和能力。
高年级的学生已通过各种渠道对地球运动的知识有所了解,对昼夜和四季的形成也有他们自己的解释。
但学生的认识是不完整、不全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科学课程有责任帮助小学生获得有关这方面的正确认识,促进他们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这不仅对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还对宣传科学、传播科学、破除迷信、抵制邪说,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共有十课,除最后一课“昼夜、四季与动植物”是本单元的拓展,涉及到生物和环境的内容。
其他九课的每个话题基本上都从地球运动所引起的自然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可以归结到“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两个方面。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教学重点放在“地球的自转”这方面,编排了1~7课,地球的公转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比较难以理解,所以只编排了“极地的白天为什么那么长”是从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保持一定的倾斜度造成的,而且也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倾斜方面始终保持不变的缘故。
地球的运动教材分析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的意义“地球的运动”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地球和宇宙”方面的容。
“地球和宇宙”共包括地球的物质、地球的变化、天空中的星体三方面。
前面几册已经出现过地球物质(水、土壤、空气、岩石、矿物等),也学习过天气变化,涉及到一些地表的变化(岩石风化引起的地貌变化),本单元指导学生研究由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所引起的昼夜和四季的变化。
我们居住的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
地球在不停地运动,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和太阳系一起参与银河系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产生了许多奇妙的自然现象,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在不断探索这些奥秘。
我们虽然不能看到地球的运动,但地球自转和公转带来的昼夜和四季现象是学生非常熟悉的。
本单元的编写思路就是从地球运动所引起的昼夜和四季的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让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和发现昼夜和四季成因的过程,发展他们的探究意识、精神和能力。
高年级的学生已通过各种渠道对地球运动的知识有所了解,对昼夜和四季的形成也有他们自己的解释。
但学生的认识是不完整、不全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科学课程有责任帮助小学生获得有关这方面的正确认识,促进他们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这不仅对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还对宣传科学、传播科学、破除迷信、抵制邪说,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的教学容共有十课,除最后一课“昼夜、四季与动植物”是本单元的拓展,涉及到生物和环境的容。
其他九课的每个话题基本上都从地球运动所引起的自然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可以归结到“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两个方面。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教学重点放在“地球的自转”这方面,编排了1~7课,地球的公转的容对于小学生比较难以理解,所以只编排了“极地的白天为什么那么长”是从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保持一定的倾斜度造成的,而且也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倾斜方面始终保持不变的缘故。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课教科版
五下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 、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 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3、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
4、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
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过程与方法:1 、对地球的运动进行较系统、持续和细致的探究。
2、根据所要模拟的对象特征做模拟实验。
3、通过观察、模拟实验、收集资料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有关的证据。
4、对获得的证据进行批判性选择和思维加工,最终形成解释。
如解释有多种可能性,需进一步探求证据。
5、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和测量的结果,并且能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6、运用口头或书面、文字或图画的形式,有目的地进行探究活动的公开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懂得在探究活动中,需要审视观察到的事实和探究所获得的证据。
这些事实或证据,在不同的参照系中可能有着不同的作用。
3、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科学知识是长期探究、不断修正的结果。
4、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能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各种与地球运动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演示实验和分析实验数据等方法,来证实昼夜交替、地球自转、公转以及极昼极夜现象;能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各种与地球运动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复习课件,太阳系模型,地球仪,手电筒、A4 纸【教法使用】讲授、演示【教学过程设计】一、出示课件目录图片,浏览本单元课程安排。
二、回顾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汇报、交流完善知识体系。
1 、学生在空白A4 纸上尝试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自己知道的关于地球运动的知识。
(要求:同桌合作交流记录,时间 5 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同桌合作写出与地球运动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可以暴露学生的一些错误知识和概念。
邵静单元设计——《地球的运动》资料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单元设计——《地球的运动》设计者:博兴实验小学邵静单元概述:本章学习的是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点,其中包括:昼夜交替现象,并运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和逻辑推理的工具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问题,四季变化的原因,极夜极昼的解释以及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并了料及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等知识点。
本单元的设计不仅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对宣传科学,传播科学,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本单元的授课,还能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当然,也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本单元中,可以分为两个专题来组织学生学习。
专题一:有关地球自转的知识,以及自转所引起的一些现象。
专题二:地球公转的知识及公转引起的一些自然现象。
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2、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内容3、理解傅科摆可以证明地球自转4、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5、知道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地球的自转有关6、明确北极星不动的原因是因为地球自转引起的视觉现象7、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还在公转8、清楚一年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9、知道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的倾斜有关过程与方法:用模拟实验、直观展示、示意图等解释地球运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积极合作的态度,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
单元问题设计:1、昼夜交替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2、天体东升西落与什么因素有关?3、为什么北极星看上去是“不动”的?4、为什么会出现四季变化的现象?5、极昼极夜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分课教学设计1、昼夜交替现象教学目的: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
1、昼夜交替现象教学目标: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二、提出问题: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三、实验探究:1、演示实验:(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四、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目标: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PPT课件
第二种种可能的解释 日心说
有多少种可能的解释
地心说
日心说
简单图示法
思考:
• 1.“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两种观点有哪 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 2.他们都运用了哪些证据来证明他们各自 的观点?这些证据充分吗? • 3.这两种学说能否合理地解释昼夜交替现 象呢呢?
?
作 业
• 一、填空: •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 ) 的理 论;他认为( )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 2.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 )的 理论,他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史著《 》。他 认为( )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 二、我来回答:: •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 的理论和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的理论的两种观点有哪些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托勒密 古希腊地理学家, 天文学家。长期 进天文观测。他 是世界上第一个 系统研究日月星 辰的构成和运动 方式并作出成就 的科学家。
第一种种可能的解释 地心说
托勒密的思考:
1、认为地球是球体。
a、如果地球是扁平的,那么全世界的人将同时看到太阳 的升起和落下。 b 、我们向北行进,越靠近北极,南部天空越来越多的星 星便看不见了,同时却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星星。
第一种种可能的解释 地心说
托勒密的思考:
3、所有的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转,并且 每天都做一次圆周运动,因为人们每天看到 这些日月星辰都在有规律的东升西落。
托勒密的思考:
1、认为地球是球体。 2、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且静止不动。 3、所有的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转,并且 每天 都做一次圆周运动,因为人们每天看到这些日月 星辰都在有规律的东升西落。
作 业
• 一、填空: • 1.地球是一个( )形的天体。 • 2.地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是( ),背着太阳的一面是 ( )。 • 3.我们进行昼夜交替现象的实验属于( )实验。 • 二、我会选择: • 1.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正确的解释是: • A.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 B. 太阳不动,球转绕着地太阳 C.地球自转 • 三、我会做: • 1.小明在家用地球仪当做月球,用手电当做太阳照到地球上, 如图,太阳光能照亮整个地球吗?请用阴影表示不能被照亮 的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运动一、单元概述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公转和自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运动,例如,和太阳系一起参与银河系的运动。
严格地说,地球的运动是多种运动的复合。
即便是公转,也不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
由于本单元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因此只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与公转。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
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太少了。
深人地了解学生有关地球运动的前概念,会发现一些真实、朴素但错误的观点:1.太阳沉到地下去了,黑夜就来临了。
南北半球的昼夜相反(不知地球在自转和公转中的姿态)。
2.昼夜现象与月球有关,因为天黑了月亮就出现。
(简单地把两个现象相联)3.地球自转的方向可能是从西向东(不知道该如何确认自转方向)。
4.地球可能是在运动,但我们感觉不到(不知如何寻找参照物)。
5.四季的形成跟地球离太阳的远近有关,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学生的诸多认识,和早期人类对地球及其运动的认识十分相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教科书采用了多种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进行探究。
如模拟实验、游戏、代表性的资料等。
这些方式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有趣,而且还能促进他们的思考,使他们认识到:复杂而不可直接观察的地球运动,是可以被理解和认识的。
“地球的运动”,共有8课。
前5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研究地球的自转,后面3课,研究公转和与地球运动相关联的现象:四季和极昼极夜。
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
让学生从熟悉的昼夜现象开始研究地球的运动,试着从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人手,来解释昼夜现象。
学生的解释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所有的解释都要求得到模拟实验的证据支持。
通过实验,学生可能会发现更多的解释和解释的共同性:只要地球和太阳处于相对圆周运动都有可能产生昼夜现象。
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
在这一课中,书中并未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地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第3课,“证明地球在自转”。
运用关键性证据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科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傅科摆的原理,设计了傅科摆的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摆具有保持运动方向不变的惯性。
教科书还以资料的形式再现了当年的实验,让学生了解人类是如何证实地球在自转的。
引导学生再次修正他们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
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借助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来认识相对运动,并根据地球以外的参照物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
学生确认了地球自转的方向后,对于不同地区谁先迎来黎明会有正确的判断。
教科书中对于时区有所涉及,希望学生展开更多的研究。
第5课,“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让学生对于北极星“不动”进行解释。
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围着地轴自转,初步认识地轴是倾斜的。
并根据北极星一年四季的位置不变,认识地轴倾斜的方向一直保持不变。
为认识四季的成因打下伏笔。
第6课,“地球在公转吗”。
让学生认识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一恒星的周年视差。
本课仍以模拟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处于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看到远近不同的恒星有视觉上的位置差异。
视差的存在就是公转的证据。
教科书提供了相关的史料,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是如何被人们证实的。
第7课,“为什么一年中有四季”。
提供了古人研究四季的资料,让学生通过研究地球仪上杆影的长短变化来认识四季的形成跟地球的公转和地轴的倾斜相关。
第8课,“极昼极夜的解释”。
该课提供了一个机会,让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解释极昼极夜现象。
让学生认识到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
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
.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
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地球的运动进行较系统、持续和细致的探究。
.根据所要模拟的对象特征做模拟实验。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收集资料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有关的证据。
.对获得的证据进行批判性选择和思维加工,最终形成解释。
如解释有多种可能性,需进一步探求证据。
.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和测量的结果,并且能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运用口头或书面、文字或图画的形式,有日的地进行探究活动的公开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懂得在探究活动中,需要审视观察到的事实和探究所获得的证据。
这些事实或证据,在不同的参照系中可能有着不同的作用。
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科学知识是长期探究、不断修正的结果。
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一)背景和目标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三个因素相关。
一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些,但大多数学生还不能。
本课主要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
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有关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教学活动开始时,让学生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借此了解学生原有的有关地球运动的认识。
学生的解释可能有多种,有的甚至是错误的。
教师将有机会评估学生在本单元学习前有关地球运动的原有知识,学生也会在交流过程中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借鉴和批判。
做模拟实验的活动,是让学生借助光照射到球体上,会在球体上形成亮面和暗面,来模拟昼夜交替现象,探究形成球体上亮暗交替现象的多种可能性一发光物体与球体的多种运动模式。
这一活动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路。
希望学生能够运用示意图对昼夜现象的形成进行解释。
日地运动的示意图可以较直观地表现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也有利于学生的分析。
学生通过分析,可以初步认识到日地之间的相对圆周运动形成了昼夜现象。
科学概念.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给每组学生准备的材料:小球一个、蜡烛一支(或电筒一个)、火柴、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等(三)教科书说明第一部分:昼夜交替的假说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关注学生是否从地球和太阳运动的角度来提出昼夜现象的假说。
学生一开始可能只会提出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观点。
教师可启发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教科书列举的四种情况都可能发生昼夜交替现象。
这些举例日的是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来解释昼夜。
第二部分: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模拟实验的作用在于检验假说。
要求学生了解如何做模拟实验是必要的。
即首先要找出模拟对象的特征,然后用具有相似特征的材料或物体来代替所要模拟的对象,通过对材料或物体的研究来形成认识。
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材料与模拟对象的相似性也是重要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问学生,我们模拟的对象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地方相似?让学生选取几种假说来做模拟实验,在实验中要提示学生:观察到什么,才能说明乒乓球上发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发生“昼夜交替”现象时,“太阳”和“地球”在如何运动?教科书是用乒乓球代表地球。
如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小地球仪来代表地球,这样更逼真,效果更好。
在使用地球仪时,一定要将球体从旋转支架上取下来,这与后面的教学内容相关。
在模拟实验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其他可能性。
如地球绕另一圆心公转;地球在自转,太阳绕另一圆心公转;地球和太阳在同一轨道上,地球自转等。
可以让学生用示意图的方法来记录模拟实验。
示意图直观形象,便于全班交流。
第三部分:有多少种可能的解释让学生在模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释,借此可以观察学生:是否有了新的解释方法?解释时是否用模拟实验作为证据来支持解释?是否能批判性地质疑或接纳别人的观点? 让学生学着分析各种解释,从中找到这些解释的共同特点:地球和太阳作相对的圆周运动,都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让学生把有代表性的解释张贴出来,或将学生认可的各种解释整理记录下来,张贴在教室的墙上。
这对后面的教学将有积极的作用。
(四)教学建议1.课堂引人:我们知道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白天和黑夜是交替出现的。
你们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2.请学生对昼夜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
3.针对学生的假说,教师问: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吗?我们又该如何判断这些假说是否正确呢?4.如学生不能说出多种假说,教师可提示书中的四种假说,并问在这种情况下,地球上会发生昼夜交替现象吗?5.模拟实验。
(1)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模拟实验。
如何做模拟实验呢?用一个小球代表地球,点燃蜡烛或打开手电筒,用蜡烛光或电筒的光表示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
(2)观察:“地球”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哪个部分没有被照亮?想一想,这两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3)你们用实验的方法检验了哪种假说?观察到了什么,才能说明“地球”上确实发生了昼夜交替现象?(4)让“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还有其他的方法吗?(5)用示意图画下所有可能的实验方法。
6.交流、分析:(1)向大家汇报小组的研究结果。
(2)教师记录下学生的解释。
(3)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些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成立吗?这些解释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吗?在没有新的证据前,前面哪些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暂时是正确的?7.教师小结:通过大家的验证,认为好几种情况都可能使地球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